2020年‘教案’人琴俱亡教案
人琴俱亡教案
人琴俱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人琴俱亡》这篇文章;(2)了解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词及其含义;(3)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阅读理解能力;(3)学会从文中汲取道理,培养自己的品德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亲情的真挚描绘,理解兄弟情深;(2)培养学生热爱家人、珍惜亲情的价值观;(3)懂得在现实生活中关爱他人,传承中华美德。
二、教学重点1. 理解《人琴俱亡》的故事情节;2. 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对亲情的描绘;3. 掌握文中的生字词及其含义。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深刻的亲情主题;2. 学会从文中汲取道理,培养自己的品德素养。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2. 相关背景资料;3. 生字词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文章情感;(2)简要介绍作者及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并自查字典理解其含义;(2)分组讨论,总结课文大意,了解故事情节。
3. 合作探讨(1)分组朗读课文,深入理解文本,分析人物形象;(2)讨论文章主题,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亲情的描绘;(3)分享自己的亲情故事,感受家人之间的深厚感情。
4.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强调亲情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珍惜家人。
5.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正确理解生字词的含义;2. 学生能够概括课文大意,描述故事情节;3. 学生能够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对亲情的描绘;4. 学生能够从文章中汲取道理,培养自己的品德素养。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兴趣,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教案’人琴俱亡教案
教案人琴俱亡教案第一章:了解故事背景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琴俱亡》的故事背景。
2. 让学生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关系。
二、教学内容1. 故事背景介绍:《人琴俱亡》发生在中国古代,讲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悲剧爱情故事。
2. 人物关系:祝英台女扮男装,与梁山伯同窗读书,二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后来祝英台回家,梁山伯去祝家提亲,却遭到祝家拒绝,梁山伯病逝。
三、教学方法1. 讲述故事背景,引导学生关注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
2. 分析人物关系,引导学生理解故事中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
四、教学步骤1. 介绍故事背景,让学生了解《人琴俱亡》的故事发生在古代中国。
2. 分析人物关系,引导学生关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深厚友谊。
3. 讨论故事中祝家拒绝梁山伯提亲的原因,引导学生思考封建礼教对爱情的影响。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准确回答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的问题。
2. 学生能理解封建礼教对爱情的影响。
第二章:分析故事情节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分析《人琴俱亡》的故事情节。
2. 让学生理解故事中的矛盾冲突。
二、教学内容1. 故事情节分析:祝英台女扮男装,与梁山伯同窗读书,二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后来祝英台回家,梁山伯去祝家提亲,却遭到祝家拒绝,梁山伯病逝。
2. 矛盾冲突:祝英台的性别身份与梁山伯的爱情之间的矛盾冲突。
三、教学方法1. 分析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关注故事的发展变化。
2. 探讨矛盾冲突,引导学生理解故事中的情感纠葛。
四、教学步骤1. 分析故事情节,让学生了解祝英台女扮男装与梁山伯结下深厚友谊的过程。
2. 探讨矛盾冲突,引导学生思考祝英台性别身份与梁山伯爱情之间的矛盾。
3. 讨论故事中梁山伯病逝的原因,引导学生理解故事中的悲剧色彩。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准确回答故事情节和矛盾冲突的问题。
2. 学生能理解故事中的悲剧色彩。
第三章:探讨故事主题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探讨《人琴俱亡》的故事主题。
2. 让学生理解故事中的爱情观念。
二、教学内容1. 故事主题探讨:故事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爱情的悲剧命运。
人琴俱亡教案
人琴俱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人琴俱亡》一文;(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词及其含义;(3)了解晋代文学家王羲之及其《兰亭集序》的背景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人琴俱亡》一文;(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学会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亲人、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2)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人文关怀精神;(3)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人琴俱亡》文意的理解与把握;2. 文中重点字词的解释与运用;3. 分析作品中的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厚情感的理解;2. 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3.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传承。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王羲之及其《兰亭集序》;(2)引导学生关注王羲之的其他作品,《人琴俱亡》的背景及意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文本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字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拓展:(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亲人和友人的思念之情;(2)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
5. 总结反馈:(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对课文进行评价。
五、课后作业1. 背诵《人琴俱亡》;2. 完成练习题,巩固文中重点字词;3. 写一篇关于亲情、友情的感悟文章。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人琴俱亡》;2.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词及其含义;3. 学生能够分析作品中的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4. 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表达对亲人和友人的思念之情;5. 学生能够关注身边的优秀传统文化,具备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责任感。
《人琴俱亡》教案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圈点勾画、讨论交 流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文章 内容。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课 堂效率。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其独 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兄弟情深,理解 亲情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珍惜当下, 关爱家人,追求美好 的人生。
感受魏晋士人追求自 然、超脱的精神境界 。
《人琴俱亡》教案
授课教师:
2024-01-04
目
CONTENCT
录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与步骤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教学评价与反馈 • 教学反思与改进 • 作业布置与要求
0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02
01
03
掌握生字词,理解文章大意。
学习本文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 手法。 了解魏晋时期士人生活态度和审美追求。
06
作业布置与要求
作业内容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 学知识。
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作 者及作品背景。
写一篇读后感,表达对 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和重点句子。
要求与注意事项
作业应按时完成,不得抄袭。
读后感应真实反映自己的感受 ,不得抄袭或代写。
对于不理解的问题,应积极向 老师请教,不得敷衍塞责。
网络资源
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拓宽知识 面,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互动教学平台
利用互动教学平台进行在线互动,实现师生、生 生之间的即时交流与讨论。
04
教学评价与反馈
评价方式
课堂表现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 创造性,以及小组讨论中的表现等。
作业和测验
《人琴俱亡》教案: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与理解能力
《人琴俱亡》教案: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与理解能力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人琴俱亡》这篇课文,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故事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中情感表达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学习,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提高自身的情感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人琴俱亡》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课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和情感表达方式。
3. 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学习,提高自身的情感表达能力。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人物的情感变化和情感表达方式。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3.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亲身体验并表达课文中的情感。
四、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文学作品,了解文学作品中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2. 讲解课文:详细讲解《人琴俱亡》这篇课文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人物的情感变化和情感表达方式。
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分享对人物情感表达的观察和分析。
4. 角色扮演: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物,进行角色扮演,亲身体验并表达课文中的情感。
5.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总结课文中学到的情感表达方式和技巧,并思考如何将这些技巧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课文情感表达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展示自身的情感表达能力。
4. 学生对课文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六、教学资源:1. 课文《人琴俱亡》的原文及注释。
2. 与课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3. 情感表达相关的理论知识资料。
4. 角色扮演所需的道具和服饰。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人琴俱亡》的情节和人物形象,人物情感变化及其表达方式。
2.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情感表达技巧,引导学生运用情感表达技巧。
‘教案’人琴俱亡教案
教案:人琴俱亡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在本章节中,我们将学习到一篇感人至深的古文——《人琴俱亡》。
这篇文章描绘了作者在战乱年代失去亲人、乐器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人琴俱亡的悲痛之情。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将体会到作者的情感,感受到音乐与人生的紧密联系。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僻词语的含义,了解古代乐器的基本知识。
1.2.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表达技巧,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作者对人琴俱亡的悲痛之情,认识到音乐在人生中的重要地位。
1.3 教学重点、难点1.3.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流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僻词语的含义。
1.3.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分析课文表达技巧,理解作者对人琴俱亡的情感表达。
第二章:课文解析2.1 课文概述本章节将带领学生详细解析《人琴俱亡》这篇文章。
文章讲述了作者在战乱年代,失去亲人及心爱的琴,表达出作者对人琴俱亡的悲痛之情。
2.2 课文内容分析2.2.1 第一段分析第一段,引导学生了解文章背景,战乱年代,作者失去亲人。
2.2.2 第二段分析第二段,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失去心爱琴的心情,感受人琴俱亡的悲痛。
2.2.3 第三段分析第三段,引导学生认识到音乐在作者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理解作者对人琴俱亡的情感。
2.3 生僻词语解释在本章节中,将对课文中出现的生僻词语进行解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第三章:音乐与人生3.1 音乐在人生中的地位本章节将通过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思考音乐在人生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将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分享音乐对自己人生的影响。
3.2 音乐与情感引导学生分析音乐如何表达情感,以及音乐对情感的调节作用。
学生可以结合课文中作者对琴的情感,探讨音乐在表达情感方面的独特魅力。
第四章:课堂练习4.1 词语填空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词语填空练习,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人琴俱亡》教案
《人琴俱亡》教案教案:《人琴俱亡》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用自《三国演义》的章节,详细内容讲述了曹操的爱将曹冲因病去世,曹操因悲痛欲绝,将曹冲所遗留的琴砸毁,并发誓不再弹琴,以此表达他对曹冲的深厚感情。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人琴俱亡》的故事情节,了解曹操与曹冲的深厚感情。
2. 学生能够通过故事,理解并感悟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学会珍惜身边的人。
3.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人琴俱亡》的故事情节,了解曹操与曹冲的深厚感情。
难点:学生能够通过故事,理解并感悟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学会珍惜身边的人。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氛围。
2. 课文阅读:学生自读课文《人琴俱亡》,理解故事情节。
3. 讲解解析:教师通过PPT,对课文进行讲解和解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故事内容。
4.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例题,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
5. 随堂练习:学生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人琴俱亡七、作业设计1. 请简要概括《人琴俱亡》的故事情节。
答案:曹操的爱将曹冲因病去世,曹操因悲痛欲绝,将曹冲所遗留的琴砸毁,并发誓不再弹琴,以此表达他对曹冲的深厚感情。
2. 通过《人琴俱亡》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悟?答案:通过这个故事,我感悟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是非常珍贵的,我们应该学会珍惜身边的人,不要等到失去后才后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述《人琴俱亡》的故事,让学生理解并感悟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学生能够通过故事,学会珍惜身边的人。
但在讲解解析环节,部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帮助。
人琴俱亡教案
人琴俱亡优秀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人琴俱亡”的背景和意义。
2. 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人琴俱亡”的来历和故事背景。
2. 讲解音乐对人生的影响和价值。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讲述故事导入,引发学生对“人琴俱亡”的好奇心。
2. 学生分享自己对音乐的感悟和经历。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对故事的兴趣和参与度。
2. 评估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第二章:音乐的力量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到音乐的力量和影响力。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探讨音乐对情绪和氛围的影响。
2. 学习通过音乐表达情感和故事。
教学活动:1. 教师播放不同风格的音乐,学生感受并表达自己的感受。
2. 学生分组,创作一段音乐表达某个场景或情感。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表达能力。
2. 评估学生对音乐力量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三章:音乐与故事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音乐与故事的融合和创意思维。
2. 提高学生对音乐故事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探讨音乐与故事的关系和相互影响。
2. 学习通过音乐讲述故事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音乐故事作品,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2. 学生分组,创作一段音乐故事,并进行展示。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对音乐与故事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评估学生对音乐故事创作的创新思维和技巧运用。
第四章:音乐与情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音乐与情感的紧密联系。
2. 培养学生通过音乐表达和感知情感的能力。
1. 探讨音乐对情感的触动和表达作用。
2. 学习通过音乐传递情感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活动:1. 教师播放具有不同情感表达的音乐,学生感知并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
2. 学生分组,创作一段表达特定情感的音乐,并进行展示。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对音乐与情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评估学生通过音乐表达情感的创新思维和技巧运用。
《人琴俱亡》语文教案设计
《人琴俱亡》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人琴俱亡》的诗句。
(2)了解作者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珍惜亲情和友情,培养善良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人琴俱亡》的诗意和作者的情感。
(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作者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简介作者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陆游诗词,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人琴俱亡》,理解诗意。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指导。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并点评。
4. 诗歌品鉴:(1)分析诗中的意象,如“落花”、“孤灯”等。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如忧国忧民、思念亲人等。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诗中情感的理解。
(2)教师引导总结,强调珍惜亲情和友情。
四、作业设计:1. 背诵《人琴俱亡》。
2. 写一篇关于《人琴俱亡》的诗意作文。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如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
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3.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课堂表现。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背诵和作文作业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推荐陆游的其他诗词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
2. 组织诗词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人琴俱亡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人琴俱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掌握作者吴均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入手,对文学作品进行多元解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2)领略作者的文人风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
(3)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
(2)从作者的角度,感悟到文人风骨和家国情怀。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吴均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解决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
(2)教师辅导学生理解难点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从课文中所感悟到的文人风骨和家国情怀。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
2. 结合课下注释,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朗读背诵、生僻词语查阅、课后感悟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综合素质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课堂参与度,综合评价学生的学科素养和人文素养。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包括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学生反馈等方面,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人琴俱亡》语文教案设计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人琴俱亡》全文。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如“琴心剑胆”、“人琴俱亡”等。
(3)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的人物描写和场景描绘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情、忠诚、正义等价值观的弘扬。
(2)学会珍惜友情,做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
(3)增强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人琴俱亡》全文。
2. 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 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人物描写和场景描绘技巧。
三、教学难点:1. 文中一些生僻词语和典故的理解。
2. 人物内心活动的把握和情感的表达。
3. 对文本深层次含义的解读。
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文中的关键情节和人物形象。
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人琴俱亡》的作者及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文意,勾画出生僻词语和典故,并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3.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重点分析文中的关键词语、典故和人物描写。
4.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深入解读文本内容,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估: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读后感,评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程度。
2. 在课堂上随机抽取学生朗读课文,检查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3. 组织课堂讨论,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需求。
2. 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深层次含义。
《人琴俱亡》教案: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与理解能力
《人琴俱亡》教案: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与理解能力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人琴俱亡》这篇文章,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中的人物关系、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和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力,体验角色的情感,提升情感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章概述:《人琴俱亡》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写的一篇小说,讲述了贾宝玉在贾府衰败后,失去了心爱的琴和妻子林黛玉,表达了他对美好事物的无奈失去和对生活的绝望。
2. 人物分析: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
3. 情节梳理:贾府衰败、贾宝玉失去琴和黛玉的过程和原因。
4. 主题探讨:人生无常、美好事物的逝去、情感的无奈。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章背景、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
2. 讨论法:分组讨论人物性格特点、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
3. 体验法: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朗读等方式,体验角色的情感。
4. 创意写作:让学生以故事续写、读后感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解。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人琴俱亡》的背景和作者曹雪芹。
2. 通读全文,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 分组讨论,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和情节发展。
4. 深入讲解,重点解析贾宝玉失去琴和黛玉的原因和过程。
5.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无常和美好事物的逝去。
6. 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朗读等方式,体验角色的情感。
7. 创意写作,让学生以故事续写、读后感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解。
五、作业布置1. 熟读全文,加强语感。
2. 分组讨论,总结人物性格特点和情节发展。
4. 预习下节课内容,了解王熙凤的人物形象和作用。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角色扮演和创意写作中的参与程度,评估他们的积极性和兴趣。
2. 理解能力:通过提问和学生回答,检测学生对文章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的掌握程度。
3. 情感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在朗读、角色扮演和创意写作中表达情感的能力,关注他们的情感投入和表达能力。
《人琴俱亡》教案: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与理解能力
《人琴俱亡》教案: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与理解能力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人琴俱亡》这篇课文,让学生了解并感受作者对亲人的深情怀念和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与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学会珍惜亲情,懂得在生活中如何表达对亲人的爱。
二、教学内容1. 课文《人琴俱亡》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 课文中的情感表达手法和语言特点。
3. 课文主题思想的探讨和理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分析课文中的情感表达手法和语言特点,理解课文主题思想。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并学会在生活中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让学生在阅读课文过程中,主动思考问题,提高理解能力。
2. 使用案例分析法,针对课文中的情感表达手法,进行具体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 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人琴俱亡》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 让学生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中的情感表达手法有哪些?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些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的?3. 分组讨论:请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感受,讨论课文中哪些地方让自己感动,并分享自己的感受。
4. 小组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课文中的情感表达手法和语言特点。
5. 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题思想,并联系生活实际,启发学生学会表达对亲人的爱。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课内外阅读,推荐类似题材的文学作品,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亲情主题,拓宽阅读视野。
2. 开展亲情作文比赛,让学生运用所学,将自己的亲情故事用文字表达出来,培养写作能力。
七、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总结情感表达与理解的方法和技巧。
2. 强调课文中的亲情主题,引导学生学会珍惜和表达亲情。
八、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人琴俱亡》,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人琴俱亡教案范文
人琴俱亡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人琴俱亡》这篇文章;(2)了解并掌握文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成语;(3)理解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大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剖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之情;(2)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珍惜友谊的品质;(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人琴俱亡》的主要内容和大意;(2)理解并运用文章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并掌握文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成语;(2)深入剖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3)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一首古典音乐,让学生感受音乐的优美;(2)引导学生谈论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3)引入《人琴俱亡》这篇文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2)要求学生标注生僻词语和成语,以便于课堂讲解;(3)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让学生讨论文章的主旨和大意;(2)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3)教师点评并总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中的生僻词语和成语;(2)剖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欣赏古典文学;(3)分析文章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文章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进行小练笔;(2)要求学生谈谈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3)挑选几篇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四、课后作业:1. 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文章;2. 让学生收集有关音乐的资料,进行探究性学习;3. 写一篇关于音乐的文章,可以是感悟、故事或评论。
‘教案’人琴俱亡教案
教案人琴俱亡教案教案一:导入与背景介绍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教案人琴俱亡》的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
2. 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情感冲突和人物关系。
教学内容:1. 介绍《教案人琴俱亡》的作者和作品背景。
2. 阅读故事开头部分,引导学生概括故事主题。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询问学生是否了解古代诗词和故事。
2. 介绍作者:介绍《教案人琴俱亡》的作者,如李白、杜甫等。
3. 背景介绍:简述故事背景,如唐朝的社会环境、作者的生活经历等。
4. 阅读故事开头:引导学生阅读故事开头部分,注意理解故事主题。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故事中的情感冲突和人物关系。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故事背景和作者的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和交流能力。
教案二:人物关系与情节分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关系和情感冲突。
2. 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重要情节和转折点。
教学内容:1. 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关系,如师生关系、友情、爱情等。
2. 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重要情节和转折点,如琴声的消失、人物的命运变化等。
教学步骤: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简要回顾故事背景和开头部分。
2. 分析人物关系: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关系,如师生关系、友情、爱情等。
3. 重要情节和转折点: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重要情节和转折点,如琴声的消失、人物的命运变化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人物关系和情节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人物关系和情节分析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和交流能力。
教案三:文学手法与主题探讨教学目标:1. 让学生识别故事中使用的文学手法,如比喻、象征等。
2. 引导学生探讨故事的主题,如人生无常、人性悲剧等。
教学内容:1. 识别故事中的文学手法,如比喻、象征等。
2. 探讨故事的主题,如人生无常、人性悲剧等。
教学步骤:1. 回顾前两节课的内容:让学生简要回顾故事背景、人物关系和情节分析。
《人琴俱亡》教案:引发学生对音乐影响力的深入思考
《人琴俱亡》教案:引发学生对音乐影响力的深入思考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欣赏《人琴俱亡》这首音乐作品,理解其背后的故事和意义。
2.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音乐对人的情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对音乐的情感体验。
二、教学内容1. 欣赏《人琴俱亡》这首音乐作品,了解其创作背景和作者。
2. 分析《人琴俱亡》的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元素,引导学生体验其音乐美感。
3. 探讨音乐对人的情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分享各自的感受和体验。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向学生介绍《人琴俱亡》这首音乐作品,引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兴趣。
2. 欣赏:播放《人琴俱亡》,让学生初步感受音乐的美感,引导他们关注音乐的旋律、节奏、和声等元素。
3. 分析: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人琴俱亡》的音乐元素,探讨其如何营造出悲伤、哀怨的情感氛围。
4. 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人琴俱亡》的感受和体验,讨论音乐对人的情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
5. 总结:对本次教学进行总结,强调音乐的影响力,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体验音乐。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欣赏音乐时的表情和反应,了解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和喜爱程度。
2. 收集学生的讨论发言,评估他们对音乐影响力的理解和思考深度。
3. 综合评价学生对《人琴俱亡》这首音乐作品的欣赏能力和音乐鉴赏水平。
五、教学资源1. 音频:《人琴俱亡》音乐作品。
2. 图片:与《人琴俱亡》相关的插图或背景资料。
3. 教材:音乐欣赏教材或相关读物。
4. 投影仪:用于展示图片和播放音频。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反应和感受,适时引导他们深入思考音乐的影响力。
要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培养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和情感体验。
六、教学活动设计1. 课前准备:请学生提前了解《人琴俱亡》的背景知识,如作者、创作年代、历史背景等。
2. 课堂活动:欣赏《人琴俱亡》片段,引导学生关注音乐的旋律、节奏、和声等元素。
《人琴俱亡》教案: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与理解能力
《人琴俱亡》教案: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与理解能力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人琴俱亡》这篇文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变化。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对故事情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故事情节,体会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挣扎,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同理心。
二、教学重点:1. 故事情节的理解和掌握。
2. 人物情感变化的分析和表达。
3.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情感体验和理解。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分析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变化。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能力。
3. 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2. 采用情景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节。
3. 采用分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故事情节和人物情感变化,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音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节。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回答相关问题。
3. 分析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故事情节和人物情感变化,分享讨论成果。
4.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通过故事情节,体会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挣扎,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5. 总结反思:学生总结自己在阅读和讨论过程中的收获,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和作业情况,评价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情感变化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通过学生的情感表达和分析,评价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情感体验和理解能力。
3. 通过学生的提问和讨论,评价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人文关怀和同理心。
七、教学资源:1. 课文《人琴俱亡》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音乐、图片等教学资源。
3. 分组讨论的道具和材料。
八、教学准备:1. 课文《人琴俱亡》文本的打印和分发。
2. 相关音乐、图片等教学资源的准备。
3. 分组讨论的道具和材料的准备。
九、教学拓展:1. 邀请作家或者文学爱好者来课堂分享他们对《人琴俱亡》的理解和体验。
人琴俱亡的语文教案
人琴俱亡的语文教案第一章: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并欣赏古琴音乐,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引导学生理解“人琴俱亡”的成语含义,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1.2 教学内容:介绍古琴的历史、结构和演奏方式。
欣赏经典古琴曲,如《高山流水》、《广陵散》等。
讲解“人琴俱亡”的成语故事背景和含义。
1.3 教学活动:观看古琴演奏视频,感受古琴音乐的魅力。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古琴音乐的感悟。
讲解成语“人琴俱亡”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其含义。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欣赏古琴音乐时的反应,了解他们对古琴的兴趣。
检查学生对成语“人琴俱亡”的理解程度,看他们能否正确运用到句子中。
第二章:古琴文化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古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培养学生对古琴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2 教学内容:介绍古琴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讲解古琴在古代文人的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欣赏古代文人对古琴的评价和诗词。
2.3 教学活动:观看古琴演奏视频,感受古琴音乐的魅力。
分析古代文人对古琴的评价和诗词,理解他们对古琴的热爱。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古琴文化的看法和感受。
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欣赏古琴音乐时的反应,了解他们对古琴的兴趣。
检查学生对古琴文化的了解程度,看他们能否正确描述古琴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第三章:成语解释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成语“人琴俱亡”的含义和用法。
培养学生能够正确运用成语到实际语境中。
3.2 教学内容:讲解成语“人琴俱亡”的字面意思和深层含义。
分析成语的用法和搭配。
举例说明成语在实际语境中的应用。
3.3 教学活动:讲解成语“人琴俱亡”的含义和用法。
进行成语接龙游戏,让学生练习运用成语。
让学生分组讨论,举例说明成语在实际语境中的应用。
观察学生在听讲时的反应,了解他们对成语“人琴俱亡”的理解程度。
检查学生进行成语接龙游戏时的表现,看他们能否正确运用成语。
第四章:故事讲解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成语“人琴俱亡”背后的故事。
2020年《人琴俱亡》教案3
《人琴俱亡》教案3《人琴俱亡》教案海口二中范平丽教学设想:此篇属《世说新语·伤逝》第十六篇,文章简短、字词难度不大,感情却很深厚,从中我们更能读出魏晋时代独特的士人心态及其情感的个性化表达。
因此,在指导学生自学文言文字词的基础上,要侧重于对文章情感内涵的理解,并通过反复诵读加深体会,力求准确把握、读出情味。
教学目标:1、学习基本的文言文字词2、体会文中深厚的兄弟情谊3、朗读成诵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说到亲情,我们总说它血浓于水,并常用紧密相连的身体器官作为比喻,如母子连心、骨肉相连、手足情深等等,亲情是割不断的血肉之情,它是世间最宝贵最真挚的情感。
虽然我们也曾听闻曹植悲歌“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但更多的还是见证了血肉相连的深厚,一如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人琴俱亡》。
二、作者、作品简介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宋武帝刘裕侄儿,世袭临川王。
《世说新语》,是记载魏晋人物言谈逸事的笔记小说、志人小说。
全书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个门类,较为集中地反映了魏晋时期的社会面貌和士大夫的思想性格。
《人琴俱亡》选自《世说新语·伤逝》。
三、初读(读准句读、字音)通过朗读初步检查预习四、学习文言文字词全班分AB两组,A组针对文章第一段的疑难字词设疑提问,B组回答;B组针对第二段中出现的疑难字词设疑提问,A组回答。
教师补充指导。
第一段【实词】笃:du(病)重左右:近旁的人,近侍/左边和右边索:要舆:车轿何以:即“以何”,为什么【虚词】俱:(副词)都、全而:承接连词了liao:完全都:总、竟第二段【实词】素:本义是“白色的生绢”,这里是一向、向来。
径:一直卒:zu○1死,古指大夫死亡,后通称死亡。
帝王“崩”、诸侯大官“薨”。
○2步兵,不费一兵一卒○3副词,终于,“卒用其人”cu仓卒,急速(因)恸绝良久: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
(于是,就)恸,痛哭、极度悲伤;良,很;绝,气息中止,死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人琴俱亡教案六店初级中学李本学学习目标:1、积累部分常见的文言实词:笃、索、舆、径、素、卒,虚词:而、了、既、俱等。
2、感受本文中深厚的兄弟情谊。
学习简洁的语言。
3、了解人物的形象说出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
教学设想:1、课前准备搜集有关《世说新语》的资料;扫除字音障碍,熟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2、课时数:一课时3、教法:引导、点拨,给以适时地帮助。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感悟生活。
一、激趣导入1、讲述"高山流水"的故事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
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很高的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
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
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
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响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
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
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
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
忽听岸上有人叫绝。
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
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
"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
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这个故事出自《列子·汤问》。
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琴声为心声,知音为知己。
琴声中还能传出深厚的兄弟情谊,这是手足情,亲情。
《背影》体现的是父子情深;《甜甜的泥土》体现的是母子情深。
说到亲情,我们总说它血浓于水,并常用紧密相连的身体器官作为比喻,如母子连心、骨肉相连、手足情深等等,亲情是割不断的血肉之情,它是世间最宝贵最真挚的情感。
虽然我们也曾听闻曹植悲歌"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但更多的还是见证了血肉相连的深厚情谊。
就如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人琴俱亡》。
2、作者、作品简介。
是谁?选自哪本书?兄弟俩是谁?他们的父亲又是谁?明确:作者是刘义庆,彭城人,南朝宋文学家。
南朝宋武帝刘裕的侄儿,袭封临川王。
本文选自《世说新语》。
王子猷和王子敬是兄弟,他们的父亲是晋代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
《世说新语》:是一部记载魏晋人物言谈逸事的笔记小说。
刘义庆撰。
全书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36个门类,记载了自东汉末年至西晋时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的遗闻轶事,较为集中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面貌和士大夫的思想品格。
故事短小、语言简洁是它的特点。
《世说新语》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书中许多故事已经成为典故经久流传,如望梅止渴、口若悬河、一往情深、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等。
同学们有兴趣的话可以找来进行课外阅读。
此篇属《世说新语·伤逝》第十六篇,文章简短、字词难度不大,感情却很深厚,从中我们更能读出魏晋时代独特的士人心态及其情感的个性化表达。
二、领读、散读、齐读课文,合作探究(一)弄懂课文大意。
1、小黑板显示各段重点实虚词第一段。
①俱:都。
②笃:(病)重。
③而:表承接,不译。
④左右:近旁的人,近侍。
⑤何以:即以何,为什么。
⑥语,动词,说话。
⑦了:完全。
⑧索:要。
⑨舆:轿子。
⑩都:总、竟。
第二段。
①素:一向、向来。
②好:喜欢。
③琴:弹琴。
④径:一直。
⑤既:已经。
⑥掷:扔。
⑦因:于是,就。
⑧恸:痛哭,极度悲伤。
⑨绝:气息终止。
⑩良,很。
⑾卒:死。
2、依据参考书分析课文。
(二)细读,深入理解课文。
1、子猷与子敬是什么关系?(兄弟)2、子猷为何久不闻子敬消息?("俱病笃"说明什么?他也病重。
他的左右怕其悲伤而向他隐瞒了子敬病亡的消息)3、为什么子猷久不闻子敬的消息就认为子敬已经亡了呢?(说明他们兄弟情深,即使在病重中也是互通消息的,久不闻消息,当然能判断出他已经先走了)4、子猷明白自己的兄弟死时,是什么表现?哪些词语可以说明?("了不悲"、"都不哭")知道亲人死了完全不悲伤,竟不痛哭,这似乎有点有悖常理啊,怎么还说他们兄弟情深呢?(明确:"了不悲","都不哭"并不等于他不悲伤。
①反而说明子猷内心悲痛至极,所谓"物极必反",因此在表面上什么都不能表现出来。
②已知将不久人世,很快就要见面,因此不悲。
③不是不悲,只是强自抑制自己的情感。
学生答出以上三点都应给予肯定,言之成理即可)5、既"不悲"也"不哭",那子猷又是用什么方式来悼念他的弟弟的呢?(弹琴)6、弹琴,但"弦不调"。
"弦既不调"原因?(①子敬病亡,琴久无人弹奏,弦松。
②子猷睹物思人,心中极为悲伤,无论如何总无法调正音弦。
)说明了什么?(更渲染出子猷内心的悲伤。
)7、人亡时"了不悲""都不哭",为何弹琴后竟"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是什么触发了他的悲痛之情?(前面是强自抑制,情郁于中,此时睹物思人,偏"弦不调",琴似乎也通了人性,人亡琴亦亡,更使人触景伤怀,悲痛之情再也无法抑制,喷发而出。
琴随人亡,这更渲染出当时悲凉的气氛。
)8、小结:由了不悲、都不哭-恸绝良久-月余亦卒,这种兄弟情谊表达更加的委婉曲致,更加的深沉,感人至深。
对比西方文学直接对人物进行大段的心理描写的写作手法,中国古典文学这种通过环境或人物的言行举止侧面刻画人物内心情感的手法,人物情感的表现更加丰富深厚。
(三)品析人物个性1、讲述秀教案91页的内容,补充关于人物性格的两个小故事寄居种竹当时吴中有一士大夫家长着一片好竹,徽之想观赏,便离家坐轿子到了竹林下,吟诵了很久。
主人洒扫庭院请他坐下,徽之也不回头看他一眼。
要出去时,主人便关上了门,徽之就因此坐下观赏,尽了兴才离开。
徽之曾经寄居在一座空宅中,住下后就下令种竹子,有人问他这样做的原因,徽之只是吟诵歌唱,指着竹子说:"怎么可以一天没有这位先生呢!"夜访戴逵王子猷居住在山阴,一次夜下大雪,他从睡眠中醒来,打开窗户,命仆人斟上酒。
四处望去,一片洁白银亮,于是起身,慢步徘徊,吟诵着左思的《招隐诗》。
忽然间想到了戴逵,当时戴逵远在曹娥江上游的剡县,即刻连夜乘小船前往。
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逵家门前却又转身返回。
有人问他为何这样,王子猷说:"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兴致已尽,自然返回,为何一定要见戴逵呢?"2、小结人物个性子猷用弹琴来悼念他的弟弟,体现了他怎样的个性?(个性独特、与众不同)(可上网查阅"寄居种竹"和"夜访戴逵"的故事,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王子猷的独特个性、与众不同)《人琴俱亡》体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亲情?(王子猷、子敬的手足情深。
))三、拓展与创新1、兄弟一词的内涵在今天已发生了变化。
优秀教案92页。
2、补充《世说新语》中的三个小故事原文: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锄地种菜),见地有片(一块)金。
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拾起)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同坐在一张席子上。
古人席地而坐)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掷下)书出看。
宁割席分坐,曰:"子(你)非吾友也。
"译文:管宁和华歆一起锄菜园子,掘出了一块金子,管宁如同没见到一样,照常干活;华歆将金子拿到手里看了看,然后扔掉了。
管宁和华歆一起同席读书,门外边有官员的仪仗喧哗而来,管宁听而不闻照样念书,华歆则放下书跑出去看热闹去了。
等华歆回来,管宁已经将坐席割开,表示志趣不同,要和华歆分座。
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跟一个朋友约定一同出门,他们约好中午时碰头。
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来到,陈太丘便不再等候就离开了。
他走了以后,朋友才来。
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
朋友便问元方:"你父亲在家吗?"元方答道:"我父亲等你好久,你却还没来,他就离开了。
"朋友勃然大怒道:"真不是人哪!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
"元方说:"您跟我父亲约好中午一同出发,到了中午您却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致歉,元方却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
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
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
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
"已经通报上去,一起坐下来。
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
"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
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
"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
"陈韪听了感到非常不安。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
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
诣门者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