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展》教案

合集下载

民俗文化展教案

民俗文化展教案

民俗文化展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民俗文化展的意义和作用。

2. 掌握民俗文化展的基本内容和展示方式。

3. 培养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教学准备:
1. 一些展示民俗文化的图片、视频或实物。

2. 手绘制作民俗文化展海报的材料。

3. 硬纸板、彩色纸、剪刀等制作展板的材料。

4. 计算机、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

教学步骤:
引入活动:
1. 准备一些展示民俗文化的图片、视频或实物,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讨论:你们了解过什么民俗文化?你们觉得民俗文化有什么意义?
展示民俗文化的方式:
3. 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认识到民俗文化展的内容和形式。

4. 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分为小组,选择一个民俗文化进行展示。

5. 每个小组制作一块展板,介绍所选择的民俗文化,可以用文字、图片、手绘等方式进行展示。

6.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轮流展示自己的展板,并向其他同学介
绍他们选择的民俗文化。

总结:
7. 引导学生回顾整个活动,总结民俗文化展的意义和作用,以及自己对民俗文化的了解和感受。

8.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民俗文化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传承民俗文化。

拓展活动:
9. 邀请一位懂得民俗文化的专家或爱好者来学校进行讲座,进一步拓宽学生对民俗文化的了解。

10.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民俗文化展,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民俗文化的魅力。

《民俗文化展》课件

《民俗文化展》课件
特的美食文化,在展览现场品尝 到各种美味佳肴。
互动体验
展览将设置互动区域,让观众亲身体验到传统手工 艺的魅力。
特色活动
展览期间,我们将举办各种特色活动,让观众参与 到庆祝传统节日的热闹气氛中。
参观体验和反思
参观《民俗文化展》不仅是一次文化盛宴,更是一次反思。通过了解和体验 华人民俗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文化身份,同时也促进不 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2
创新与融合
同时,我们也鼓励创新和融合,将民俗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使其更具时代性和吸引力。
3
教育与传播
除了展览,我们还举办讲座和工作坊,以便更多人了解和学习民俗文化。我们希望通过教育 和传播活动,让更多人认识和欣赏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展览内容
舞蹈与音乐
我们将展示各种华人传统舞蹈和音乐表演,让 观众感受到华人文化的艺术魅力。
《民俗文化展》PPT课件
通过这个PPT课件,我将向大家展示一个令人兴奋和引人入胜的《民俗文化 展》。让我们一起探索全球华人独特的文化传承和发展。
展览介绍
《民俗文化展》是一个展示全球华人民俗文化的盛会。我们通过丰富多彩的展览内容,向观众展示了华人的丰 富遗产和传统价值观。
展览主题
《民俗文化展》的主题是“传承与发展”。我们希望通过展览向观众展示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以及 如何将民俗文化融入现代生活中。
习俗与节日
展示各种华人习俗和传统节日,让观众亲身体 验到华人社区的热闹和欢乐。
美食与烹饪
品尝到正宗的华人美食,了解不同地区的独特 烹饪技艺。
工艺品与手工艺
展示各种华人工艺品和手工艺制作过程,让观 众了解华人手工艺术的精湛技巧。
展览亮点和特色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美术 4.2民俗文化展 教案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美术  4.2民俗文化展  教案

课题:民俗文化展第二课时——中国辽砚
课时:1课时
教学思路:
本课隶属于《民俗文化展》中的第二节课,属于“分析与研究”活动内容。

结合学校地里位置与家乡文化的实际,拓展出一节研究与欣赏的内容《中国——辽砚》。

通过介绍辽砚的历史与发展,欣赏富有本溪地方特色的民间美术作品,借以深刻理解民间美术与民俗文化、民俗活动之间的密切关系,体会民间美术中蕴涵的强大民族精神,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目标:
1、理解民间美术与民俗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2、了解民间美术独特的形式语言与表现手法以及其中的寓意。

3、激发学生爱我家乡,发扬家乡民间美术的热情与信心。

教学重点:民间美术辽砚与当地的民俗文化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辽砚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教学过程。

大班主题优秀教案《参观民俗风情》

大班主题优秀教案《参观民俗风情》

大班主题优秀教案《参观民俗风情》一、教学目标•通过参观民俗风情展览,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对民俗文化的情感认同和高度尊重。

二、教学内容1. 任务描述参观民俗风情展览,观察传统的家居、衣饰、习俗、工艺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2. 教学步骤(1)带领学生进入展览馆•安排好班级队伍,带领学生进入展览馆;•向学生介绍展览的主题和目的。

(2)带领学生参观展览•向学生介绍展览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带领学生逐一观察展览内的内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加以解答;•带领学生细致观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3)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引导学生将展览中所观察到的内容进行概括;•引导学生分析所观察到的内容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4)带领学生离开展览馆•带领学生按照规定的路线离开展览馆;•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反馈讨论。

3. 活动设计•学生穿着传统民族服饰参观展览;•在展览馆内设立一些互动环节;•鼓励学生在展览馆内,同各种传统文化艺术品亲身接触。

三、教学效果•学生了解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性;•学生从通过观察和亲身接触,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学生在展览中掌握了新的知识,扩展了自己的视野;•学生在展览中通过语言表达和观察能力的提高得到了锻炼;•学生提高了对民俗文化的情感认同和尊重。

四、教学思考1. 教学策略的选择在本次教学中,我采用了体验式教学和问答式教学策略,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提出问题的方式,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 教学设计的创新点在本次教学中,我采用了在展览馆内穿着传统民族服饰、设立互动环节、鼓励学生接触传统文化艺术品等多种教学设计,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3. 教学建议逐渐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深度,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受和理解能力,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爱民精神和文化自信心。

大班主题优秀教案《参观民俗风情》

大班主题优秀教案《参观民俗风情》

大班主题优秀教案《参观民俗风情》学科:社会与生活时间:2课时年级:大班主题:参观民俗风情课程目标:1.让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的基本概念以及与本地区特色相关的民俗文化;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力,了解本地区民俗文化的特色;3.培养学生的礼仪意识和尊重他人文化的意识。

教学内容:1.民俗文化的基本概念;2.参观本地区的民俗风情;3.感受、体验和了解本地区的民俗文化特色。

教学准备:1.本地区民俗文化相关资料;2.参观农村,了解当地的民俗风情;3.教学实物: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展示物品。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谈论一下生活中的民俗风情,例如:新年贴春联、赏花灯等。

通过谈论,引导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的基本概念。

Step 2:学习(10分钟)老师介绍民俗文化的定义,让学生对民俗文化有个更深入的了解。

Step 3:实践活动(45分钟)老师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农村,了解本地区的民俗风情,让学生能够亲身感受、体验和了解本地区的民俗文化特色。

在农村,老师可以带领学生采集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展示物品,例如民俗手工艺品,当地传统的农事用具等。

同时,老师也可以带领学生去参观当地的民俗文化博物馆,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历史。

Step 4:总结(10分钟)回到教室,老师让学生总结参观当地的农村所了解到的民俗风情。

让学生展示自己采集到的民俗文物,并讨论这些文物对应的意义,这些文物与本地民俗文化的联系。

Step 5:延伸(20分钟)了解其他省份的民俗文化。

老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自主寻找资料,发现其他省份的民俗文化特色,并让学生展示。

教学方法:1.实践教学法;2.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评价:1.学生是否能通过实践活动了解本地区的民俗风情;2.学生是否知道本地区的民俗文化特色;3.学生是否能够正确认识、尊重他人的民俗文化。

新人教版九年级美术上册第四单元第2课民俗文化展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九年级美术上册第四单元第2课民俗文化展教学设计

《民俗文化展》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习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在长期的历史生活过程中所创造、享用并传承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文化。

从民俗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

从民俗与时代的关系来看,民俗虽然源于传统,但也是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发挥着特定功能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从民俗与文化的有关系来看,民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民间文化。

历史上人们对民俗的概念有不同的狭义理解,大致有四种:文化遗留物说、精神文化说、民间文学说、传统文化说。

现在我们讲的民俗是广义的民俗。

民俗与民间艺术是民间文化的重要表现,“民间文化”是一个大的范畴,从总体上来看,它包括民间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它是民间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及总体表现。

使它的学科意义不仅是对象上的,亦是方法上的。

民间美术则是民间固有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下的创造,它不仅是美的欣赏品,而且是民间文化的体现,是民间文化心理和文化面貌的标志。

如果研究民间美术,将它从整体的民间文化中抽出,仅仅进行单一的视角的研究,则视野必然会变得狭窄,只有把民间美术放入民间文化的范畴进行总体研究,才能进入深层,扩展新领域,才能充分显现其意义与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民间美术已经成为美术创新的一个重要范本。

学习目标:1、认知目标:掌握民俗的概念、特征与功能,了解中国民俗文化悠久历史,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

2、过程与方法: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民俗的调查与研究、民俗文化在当今旅游业中的作用。

3、情感目标:了解民俗文化的多元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

难点: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图片等。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组织学生,调动情绪,查看课上使用工具。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中华大地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在悠悠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形成了“多民族的一国民俗学”(钟敬文语)。

九年级上册《民俗文化展》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上册《民俗文化展》教案、教学设计
3.重难点三:培养学生对民俗文化的鉴赏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欣赏民俗文化的美。同时,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将民俗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培养创新能力。
(二)教学设想
1.设想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教学开始时,运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各地的民俗文化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设想二:任务驱动,自主探究
-将学生分组,每组负责探究一个地区的民俗文化。教师提供相关资料,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深入了解民俗文化的起源、发展、内涵等方面。
3.设想三:课堂互动,深化理解
-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汇报、讨论,分享各自探究的成果。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民俗文化。
4.观看一部与民俗文化相关的纪录片,如《舌尖上的中国》、《中国民间艺术》等,并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观后感,不少于300字。要求:内容真实、感受深刻,能体现对民俗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5.拍摄一组反映家乡民俗活动的照片,并配以简短的文字说明,展示民俗活动的精彩瞬间。要求:照片清晰、文字简洁,能体现民俗活动的特色。
5.学生在小组合作、课堂讨论等方面,需要教师指导他们如何分工合作、倾听他人意见,培养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
针对以上学情,本章节的教学设计将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深入探究民俗文化的内涵,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成长和进步。
1.对民俗文化的概念、分类及内涵掌握不够准确,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梳理;
2.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浓厚,但可能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需要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

第四单元第2课《民俗文化展》教案 22—23学年人教版初中美术九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第2课《民俗文化展》教案  22—23学年人教版初中美术九年级上册

《民俗文化展》教学设计课题民俗文化展单元第四单元第2课学科美术年级九年级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教材美术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课,从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划分,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课。

《民俗文化展》在教材中是对前一课古城镇美术文化的延续,也是为下一课中国民间美术做一个铺垫。

在教材中属于承上启下的作用。

主要是了解民俗与民间美术的关系。

旨在提高学生美术素养。

学习目标1、艺术表现:了解民俗活动,探寻民间美术作品中蕴含的民俗文化。

2、创意实践:让学生了解中国民间美术中最有代表性的艺术样式以及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的特征,理解民间美术与民俗的关系。

3、审美感知:通过欣赏民俗文化,使学生了解什么是民俗文化和它的特点,提高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审美能力,增加知识和民族自豪感。

4、文化理解:让学生初步感受祖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从而提升对祖国的认识,激发学生活动兴趣,发展学生对生活的热情。

重点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多元化和艺术性,热爱中华传统民俗文化。

难点引导学生了解民间美术与民俗文化的密切关系。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一、谜底导入同学们,老师考考大家,三人同日去观花——打一传统节日。

对的就是,我们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你们喜欢春节吗?为什么喜欢春节呢?同学们说的啊都是我们春节的传统民俗。

民俗是指人们长期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民间风俗习惯。

民俗牵扯的面很广,比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重阳、中秋等过节学生思考举手回答春节学生回答喜欢因为可以拿压岁钱、可以放鞭炮通过谜底导入的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式;婚丧嫁娶中的各种祭庆活动;社会交往中的礼仪;民间、宗教信仰中的仪式;民间流传的传说故事、神话、歌谣;等等。

民俗是人类社会活动过程中,逐渐积淀形成的一种文化,也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象征。

本课我们将通过民俗文化展的活动,来了解民间美术与民俗之间的关系。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教师板书:民俗文化展观看课件快速进入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进入正课学习讲授新课一、春节的民俗中国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你知道春节有哪些风俗习惯吗?1、贴对联2、舞龙介绍:舞龙俗称舞龙灯,是一种起源于中国的汉族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之一。

《民俗文化展》课件

《民俗文化展》课件
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民俗文化旅游开发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餐饮、住宿、交通、手工艺等,从而促进当地经济的整体发 展。同时,旅游开发还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和增加收入来源。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传承民族精神
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象 征,保护民俗文化有助于传承 和弘扬民族精神。
促进旅游业发展
独特的民俗文化是吸引游客的 重要因素,保护民俗文化有助 于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制定保护政策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加强对 民俗文化的保护,包括资金扶 持、技艺传承、文化宣传等方
面。
民俗文化传承的途径与方法
展示不同地域和民族的饮食特色 ,包括食材选择、烹饪方法、口
味偏好等方面的差异。
饮食习俗与礼仪
介绍传统饮食习俗和餐桌礼仪,如 节庆饮食、待客之道等,反映民俗 文化的精神内涵。
饮食的文化内涵
阐述饮食在民俗文化中的地位和作 用,以及所承载的历史、宗教、审 美等方面的文化内涵。
生产工具与技艺
1 2 3
传统生产工具
民俗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价值与应用
旅游吸引力
独特的民俗文化和民俗活动往往成为旅游目的地的重要吸引力。通过挖掘和开发民俗文化资源,可以打造具 有独特魅力的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吸引游客前来游览和体验。
文化传承与教育
旅游开发可以成为民俗文化传承和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旅游活动和旅游解说,可以向游客传递民俗文化的 历史、内涵和价值,引导游客对民俗文化进行正确的认知和评价。
东北地区
华北地区
以豪放、热烈为特点,如扭秧歌、二人转 等表演艺术,以及春节期间的杀猪菜、粘 豆包等特色美食。
注重礼仪与节庆,如京剧、皮影戏等表演 艺术,以及春节期间的庙会、元宵节灯会 等民俗活动。

九年级美术上册 第四单元 第2课《民俗文化展》具有代表性的民俗素材 新人教版

九年级美术上册 第四单元 第2课《民俗文化展》具有代表性的民俗素材 新人教版

具有代表性的民俗烟标民俗中国各地的民俗差异很大,但在吉祥方面的追求却是相同的.因此,烟标体现最多的是吉祥、喜庆题材.利用文字、图案通过对某些自然物象的寓意或谐音,表达美好愿望。

例如新郑卷烟厂的“喜梅”牌,利用民俗文化中喜鹊登梅枝来表达“喜上眉梢”之意.梅枝取其谐音,意为眉梢,喜鹊则扣出“喜"字。

连年有余是广大群众的期盼,国内很多地区都有这样的习俗:春节的餐桌上虽有烧好的鱼,但不允许吃,取其连年有鱼(余)的寓意。

烟标上常用莲花和鲤鱼分别暗示“连年”和“有余”,这也是民俗文化的杰作。

广西武鸣卷烟厂的“有"牌,设计别出心裁,“有”牌烟标到底有些什么,画面一看便知。

此商标一套共四枚,分别印有喜鹊、蝙蝠、铜钱、鲤鱼四幅图案,暗扣有喜、有福、有财、有余。

烟标表达的良好愿望不但中国人喜欢,出口到越南也深受欢迎。

在民俗文化中,鸳鸯、并蒂莲等象征夫妻恩爱,这是烟标经常涉及的主题,长沙、南昌、哈尔滨、芜湖、光山等卷烟厂都出品过鸳鸯题材的烟标,四川卷烟厂甚至生产过“并蒂莲”旅游系列卷烟,深受烟民的喜爱。

松竹经冬不调,梅花傲霜斗雪,此岁寒三友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不仅值得文人士大夫称颂,而且常常光临烟标画面,反映这方面内容的烟标比比皆是,为民俗文化增添一道风景。

人们渴望长寿,但各地对长寿的祝愿不一样。

南方人寄托于寿星老儿,老寿星的画像成为许多烟标的主图;北方人寄托松与鹤,“寿比南山不老松”及鹤发童颜是人们的殷切期望,所以松鹤图出现在不少烟标中;有的地区以献寿桃表示祝寿,因而标面上寿桃的图案十分醒目,如滁州卷烟厂的“献寿”等;有的地区以敬长生果“花生”表示祝寿,此类烟标也有不少。

由此可见,民俗文化真是多姿多彩,绚丽无比。

具有民俗色彩的烟标,很容易为大家接受.一些烟厂利用消费者对民俗文化的偏爱心理,生产成套烟标,扩大产品的销路.如玉溪卷烟厂的“恭”、“贺"、“新”、“禧”;南宁烟卷厂的“时”、“来"、“运"、“转”;上海卷烟厂的“福"、“禄”、“富”、“贵”、“寿”;宜昌卷烟厂的“福”、“禄”、“寿”、“喜”、“康"等,均是套装卷烟。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教案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教案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教案一、活动主题:探索家乡的民俗风情二、活动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家乡的民俗风情,感受家乡文化的独特魅力。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文化的意识。

3. 提高学生的调查、访问、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活动内容:1. 家乡的民俗风情概述2. 民俗风情的具体表现形式(如节日习俗、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等)3. 走访家乡的民俗风情(采访长辈、实地考察等)4. 整理调查结果,进行分享交流5. 创作以民俗风情为主题的绘画、手抄报等四、活动步骤: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让学生对家乡的民俗风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讲解:详细介绍家乡的民俗风情,引导学生了解民俗风情的具体表现形式。

3. 实践:分组进行走访调查,让学生亲自体验和感受家乡的民俗风情。

4. 总结:整理调查结果,进行分享交流,让学生深入理解民俗风情。

5. 创作:根据调查结果和个人感悟,创作以民俗风情为主题的绘画、手抄报等作品。

6. 展示:将作品进行展示,让学生互相欣赏、学习和交流。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民俗风情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和合作意识。

3. 学生创作的作品质量及其对民俗风情的表达。

六、活动准备:1. 收集有关家乡民俗风情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 准备调查表、访问提纲等相关工具。

3. 安排走访行程,联系采访对象。

4. 准备展示用的道具、背景音乐等。

七、活动注意事项:1. 注意学生的安全,特别是在走访过程中。

2. 引导学生尊重采访对象,礼貌访问。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4.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

八、教学资源:1. 图片、视频等有关家乡民俗风情的资料。

2. 调查表、访问提纲等工具。

3. 绘画、手抄报等展示作品。

4. 访问对象的相关信息。

九、教学反思:1. 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和不足,为下次活动提供参考。

2. 反思教学方法,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人教版九年级美术上册第四单元第2课民俗文化展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美术上册第四单元第2课民俗文化展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美术上册第四单元第2课民俗文化展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级美术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二课,民俗文化展单元的第2课。

本课以介绍中国民俗文化为主题,通过欣赏、绘画、手工艺制作等手段,让学生了解中国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特点,并能够运用美术手段表现出来。

本课内容丰富,涉及面广,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和美术技能。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中国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特点,掌握民俗文化展的基本要素和表现手法。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绘画、手工艺制作等手段表现民俗文化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中国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特点,掌握民俗文化展的基本要素和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如何运用美术手段表现民俗文化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收集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教具和示范作品。

2.学生准备:收集相关地区的民俗文化资料,准备绘画、手工艺制作等工具和材料。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中国民俗文化的视频或展示一些民俗文化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本课主题。

2.知识讲解:介绍中国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特点,包括服饰、饮食、居住、婚嫁等方面,让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的多样性。

同时,介绍民俗文化展的基本要素和表现手法,包括主题设定、展品选择、展览布局、表现形式等方面。

3.示范演示:教师可以通过亲自示范或者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绘画、手工艺制作等手段表现民俗文化特点。

同时,也可以邀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思路和制作过程。

4.课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本课所学知识和技能,尝试创作一幅以中国民俗文化为主题的作品。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和不足之处。

5.作业评价: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和总结,指出优点和不足之处,并给予相应的建议和指导。

九年级美术《民俗文化展》参考课件

九年级美术《民俗文化展》参考课件

九年级美术《民俗文化展》参考课件目录•民俗文化概述•民俗文化展的策划与设计•民俗文化展的展品选择与布置•民俗文化展的教育意义与社会价值•民俗文化展的实践案例与经验分享•学生作品展示与评价01民俗文化概述民俗文化的定义民俗文化是指民间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

民俗文化的特点民俗文化具有普遍性、传承性和变异性。

它贴近人民的生活,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和历史文化。

民俗文化的起源民俗文化起源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民俗文化的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民俗文化也在不断演变和丰富。

它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反过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

民俗文化的地域差异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由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差异,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

例如,北方地区的民俗文化以粗犷、豪放为主,而南方地区则以细腻、柔美为主。

民俗文化与地域特色的关系民俗文化是一个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该地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等方面密切相关。

因此,了解一个地区的民俗文化,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该地区的文化特色和历史背景。

02民俗文化展的策划与设计展览主题的确定确定展览主题根据地域特色、历史背景、民俗风情等因素,确定一个具有代表性和吸引力的展览主题。

主题调研收集相关资料,深入了解主题的文化内涵和特点,为后续的策划和设计工作打下基础。

根据展览主题,梳理出与之相关的民俗文化内容,包括历史、民俗、艺术、手工艺等方面。

内容梳理内容分类重点突出将梳理出的内容进行分类,形成不同的展览板块,便于观众理解和欣赏。

在众多的民俗文化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独特的内容进行重点展示,体现展览的特色和价值。

030201展览内容的策划根据展览内容和场地条件,合理规划空间布局,营造舒适、流畅的观展环境。

空间布局运用图片、文字、实物、模型等多种展示手段,生动呈现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特点。

新人教版 美术 九年级 上册 4.2 《民俗文化展》教案03

新人教版 美术 九年级 上册 4.2 《民俗文化展》教案03

《民俗文化展》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民间美术与民俗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2.了解民间美术独特的形式语言与表现手法以及其中的寓意。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看图猜谜和比较分析等方法,讲解民俗活动、解释吉祥图案的内涵,使学生比较深入地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劳动人民创造精神的伟大。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中把欣赏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关注社会热点,懂得民间美术在现代设计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民间美术与民俗文化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民间美术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导入新课看演示图片提问学生:1.图中的狮子制作材料和风格有何区别?2.下面的三幅作品分别采用了哪种表现形式?相同之处是什么?三、民间美术的文化内涵1.民间美术的魅力不是只停留在它的外在形式上,它还有更深刻的含义。

2.逢年过节人们都喜欢在家门口贴一个福字,而且一定要倒过来贴,为什么呢?讲讲“福”字的来历。

3.民间美术中的形象含义:龙:高贵、神圣、传统老虎:避邪龟鹿:长寿富贵松鹤:长青,松鹤延龄鲤鱼:鲤鱼跃龙门喜鹊、梅花:喜上眉梢牡丹花:花开富贵帆船:一帆风顺瓶、如意:平安如意鸡、如意:吉祥如意四、陕西的民间美术与当地的民俗活动1.合阳面花:李秀琴2.凤翔挂虎:胡深3.旬邑剪纸;库淑兰提问学生:这三位民间艺术家有何共同特点?他们的作品在色彩运用上有何共同点?你能分析一下原因吗?五、民间美术与民俗文化的关系1.看剪纸作品中表现了什么节日活动?2.说说以下节日都有哪些特色民间美术作品?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3.民间美术贯穿于整个民间生活之中,是民众生活的一部分。

民间美术以民俗为基础,来源于民俗。

民俗与民间美术二者又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

丰富的民俗活动,不仅是民间美术创造的源泉,又是民间美术的表现形式。

六、民间美术与现代生活1.民间美术对我们现代生活有何影响?找找我们身边的民间美术应用例子。

九年级美术上册第四单元《民俗文化展》课件新人教版

九年级美术上册第四单元《民俗文化展》课件新人教版

压岁钱

压岁钱也称“押岁钱”、“压祟钱”、
“压胜钱”等。本来,压岁钱是用来厌胜
驱邪、帮助孩子平安过年的,因为俗信小
孩魂魄不全,易受鬼魅侵害,故以压岁钱
相镇守。清代钱沃臣“压岁钱诗”自注云:
“俗Hale Waihona Puke 五色线穿青钱排结花样,赉(lai)儿童
压胜,曰压岁钱。”
爆竹烟花 门神春联 买画过年 拜贺新年 春节趣俗 破五 倒贴福字 春节食俗
民俗文化展
一、普天同庆新春至——春节 二、火树银花不夜天——元宵 三、寒食东风御杨柳——清明 四、艾符蒲酒话升平——端午 五、年年乞与人间巧——七夕 六、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 七、把酒赏菊倍思亲——重阳
春节
除夕守岁
年三十是旧年的最后一天,所谓“月穷岁 尽”,也是新年的前夕,是除旧迎新的重 要时间界点。大年夜灯火通明,全家人围 炉夜话,通宵不眠,名为“守岁”。晋朝 已有守岁之俗,晋人周处《风土记》说蜀 人“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守 岁”顾名思义是守候新岁。
祭祖扫墓 春游踏青 戴柳插柳 荡秋千 放风筝 祭蚕神 清明食俗
清明节
端午节
龙舟竞渡 端午传说 艾叶菖蒲 五色丝、香囊、雄黄酒 钟馗传说 吃粽子
• • • •
中秋节
吃兔嫦祭 月爷娥月 饼儿奔赏
月月
月姐姐
• 月姐姐,多变化,初一二,黑麻麻, • 初三四,银钩样,初八九,似龙牙, • 十一二,半边瓜,十五银盘高高挂。 • 中秋月,净无暇,圆如镜子照我家。 • 打麦场边屋檐下,照着地上小娃娃。 • 娃娃牵手同玩耍,转个圈儿眼昏花, • 一不留神摔地下,连声喊痛叫妈妈。 • 云里月姐说他傻,引得大家笑哈哈。

鲁教版(五四制)美术八年级上册《民俗文化展》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美术八年级上册《民俗文化展》教案

《民俗文化展》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民俗文化,使学生了解什么是民俗文化和它的特点,提高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审美能力,增加知识和民族自豪感。

2、通过讲解和欣赏,使同学们掌握民间美术的种类。

了解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有什么特征,如何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1、民俗文化的主要种类的介绍。

2、让学生了解中国民间美术中最有代表性的艺术样式以及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的特征,理解民间美术与民俗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二、导入新课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中国人过春节已超过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但其中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

春节一般指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春节的活动丰富多彩多姿,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

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庆祝春节的习俗。

老师:提问同学们在新春佳节都会做些什么?学生:大扫除,买年货,贴对联,贴年画,放鞭炮等等。

老师:同学们知道春节来历吗?我们这里就出现了关于春节的资料。

三、讲授新课1、老师:给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一下,然后找一位代表分析什么是民俗文化以及它有什么特点。

2、收集民间美术作品。

老师:哪位同学能来概括一下民间美术有几大类?学生:年画、剪纸、刺绣、年画、编织、泥塑等。

老师:同学们知道我们这摆出的美术作品中有哪些民间美术吗?学生:剪纸、皮影、年画和泥塑。

老师:我们现在就分别来讲讲这些民间美术有什么特点?(1)剪纸师:记的小时候过年我们都贴窗花,挂灯笼,给节日增加喜庆色彩。

(放一段剪纸录象让学生感受一下)(2)年画师:我国历史名城苏州,物产丰富,文化茂盛,手工艺美冠天下,名家辈出,曾唐伯虎、仇英等一大批文人墨客,其文化底蕴丰厚,年画,深受其影响。

民俗文化教案初中美术

民俗文化教案初中美术

民俗文化教案初中美术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提高对民俗文化的审美能力。

2. 通过欣赏和分析民俗文化作品,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

3. 引导学生运用美术知识评价民俗文化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民俗文化的概念与特点2. 我国主要的民俗文化类型及代表作品3. 民俗文化在美术创作中的运用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民俗文化的概念与特点,引导学生对民俗文化产生兴趣。

2. 提问:你们了解哪些民俗文化?它们有哪些特点?二、欣赏与分析(15分钟)1. 教师展示一系列民俗文化作品,如年画、剪纸、土陶、刺绣等,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

2. 学生分小组讨论,总结民俗文化作品的特点和艺术价值。

3.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创作与实践(10分钟)1. 教师提出创作任务:以民俗文化为题材,创作一幅美术作品。

2. 学生现场进行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3. 学生展示作品,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四、评价与总结(5分钟)1. 学生互相评价作品,教师总结评价要点。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民俗文化融入日常生活,提高审美素养。

3.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民俗文化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欣赏、分析和创作民俗文化作品,使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同时,将民俗文化融入日常生活,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使他们在欣赏美的同时,更加热爱我国的传统文化。

(名师整理)最新人教版美术9年级上册第4单元第2课《民俗文化展》精品课件

(名师整理)最新人教版美术9年级上册第4单元第2课《民俗文化展》精品课件
1、课外搜集文字、图片资料,制作展板、请柬、
宣传海报。 2、以小组为单位,在班级进行现场布置和展示。
----
为问天半 有渠光亩
源哪云方观 朱头得影塘书 熹活清共一有
水如徘鉴感
来许徊开 。?。,
学习了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告诉大家好吗?
光读书不思考也许能使平庸之辈知识 丰富,但它决不能使他们头脑清醒。
民间美术和, 而民间美术则丰富着民俗礼仪的内容。
年画源自贴门神的民间习俗,杨柳青木版年画产生于元
末明初,于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剪纸与我国民间节日、祭庆活动息息相关,北朝时已
出现,剪纸艺术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俗文化展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参观满族民俗馆,了解满族的民俗,
探寻民间美术中蕴含的民俗文化。利用电子产品技术,进行拍 摄、搜集素材。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为策划民族文化展收集摄影作品。
从而唤起我们保护满族民族文化的 意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我们
满族民俗文化之美,激发保护民族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意识, 更加热爱祖国的历史文化,珍爱祖国文化遗产。
—— 约·诺里斯
猜灯谜
民俗是人们长期生活过程
中所形成的民间风俗习惯,同 时也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象征。
陕北贴窗花
春 节 民 俗
上海花灯展
洛阳跑旱船
广州舞狮
五夫龙鱼戏
武 夷 山 民 俗
茶百戏始于唐代,是一种能使茶汤纹脉形成物象的古茶艺。
皮影戏是一种民间戏剧,始于西汉,无论逢年过节、喜庆
丰收、祈福拜神,都少不了搭台唱影。2011年中国皮影戏入 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风筝宋代清明时节放风筝,寄托对已故亲人的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俗文化展》教案
【学习领域】综合·探索
【课时建议】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搜集民间美术作品,了解民俗活动,探寻民间美术作品中蕴含的民俗文化。

过程与方法:策划民族文化展,从而唤起我们保护民族文化的意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热爱祖国的历史文化,珍爱祖国文化遗产。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我国各地区丰富的民俗文化,热爱中华传统文化。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民间美术与民俗文化的密切关系。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幻灯片等。

学具:绘图铅笔,A4纸。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出示春节联欢晚会图片,热闹、喜庆、吉祥的画面,同学们也会情绪高涨。

今天咱们讲讲过年时的事吧,请同学们说说过年时家乡有什么风俗习惯?
生:贴春联,放鞭炮,穿新衣,过庙会,等等。

师:春节习俗,实际上是一种抹不去的民俗文化,它意味着家人团聚的温馨,辞旧迎新的轻松和期盼。

提起春节的过法,人们脑海中通常会想到年夜饭吃饺子、贴春联、挂年画、放鞭炮、大拜年等习俗。

但是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同样一个春节,在大江南北,过法却不尽相同,许多地方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春节习俗,其中不少一直延续至今。

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各地的民俗文化吧。

导入课题《民俗文化展》。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过年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
(一)教师讲解民俗文化。

1.以过年为例,看各地的民俗文化。

(播放视频《春节民俗》。


老北京:吃法讲究最多。

老北京人特别讲究过年,尤其讲究过年的吃法。

昔日老北京曾有民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黏;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这民谣中列举的腊八粥、炸豆腐、炖羊肉等等,都是春节期间老北京的美食。

而在今天,这些都已经是人们的家常便饭,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却只能在过年时才可大饱口福。

辽宁:难忘农村的血肠
在辽宁农村,一到农历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就开始准备过年了,做年糕、蒸黏豆包,很多人家还会杀猪请客,邀来左邻右舍和亲朋好友吃上一顿宴席,吃好喝好之后,热情的主人还会把灌好的血肠分给客人带回家。

黑龙江:吃带硬币饺子交好运
过年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

大年三十晚上辞旧迎新,一定要吃饺子,但黑龙江人还要在饺子中包上几个带有硬币的(现在常用花生或其他果仁来代替),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

此外,黑龙江在初五这天一定要吃饺子,也称“破五”,就是把饺子咬破,寓意将不吉利的事都破坏,有驱灾避邪之意。

江苏:处处聚财寻“元宝”
苏州人除夕在年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

亲友来往,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有“恭喜发财”之意。

山东:大年初一吃馄饨。

在山东的宁阳县,大年初一讲究吃馄饨,称之为“填仓”。

浙江:大年初一“庆田蚕”。

广东:拜年是一场换橘运动。

湖北山西:年饭不说话。

北:年饭何时吃要看你贵姓。

师:看了这么多,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生:各地的习俗都不一样。

师:民俗是人类社会活动过程中,逐渐积淀形成的一种文化,也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象征。

2.民间美术与民俗的关系
播放多媒体图片,(过年时家里贴的年画、剪纸、门上贴的门神,灶上贴的灶火爷,门口挂的灯笼等等)。

师:这些都是我们民间的美术作品,和民俗文化有什么关系吗?
生:这些都是过年过节时家里要张贴的,人们以此祈求来年吉祥如意,五谷丰登。

年画和剪纸里也都是反映人们生活的,传播民俗文化的的内容,当然有关系了。

师:咱们举例说明,我们中国民居与民间美术有关系吗?
生:当然有了,以四合院为例,四合院墙壁厚重,院内栽花植树,庭院较大,室内分间,家具陈设格式院落装饰素雅、质朴,色彩以青灰为主,青砖、灰瓦、白墙,大门、大厅、上房、走廓梁柱施漆或彩绘,门窗、栏杆等以砖、木、石雕刻。

彩绘装饰题材十分丰富,以吉利祥瑞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戏曲故事为主。

不论是北方四合院、粤赣的客家土楼,还是草原上的蒙古包、丛林中的吊角楼,从民居的每一个角落我们都可以发现民间美术。

从古至今,中国民居伴随着历史的风风雨雨也在不断地演化变迁。

师:过年、过节我们说了贴春联,贴剪纸,挂年画等活动都和美术有关,那你们知道精神民俗吗?精神民俗包括宗教、信仰、巫术、游艺、竞技等,这些活动为民间美术的展示提供了多姿多彩的舞台。

欣赏图片(人类社会由渔猎进入农耕后,岁时风俗开始出现,渴望丰收、祈求和顺的祭祀活动逐渐广泛起来,产生了原始的神话、宗教和巫术,从而形成了远古进代的民俗。

如巫术信仰中神象、神马、水路画、面具、纸杂品等,它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师:民间美术不仅是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民俗活动的重要内容,同时也使我们看到民间美术的民俗价值、文化意义及其生活内涵。

也就是说,民间美术贯穿于民俗活动中,是一种有形的文化,具体化的民俗,不仅具有作为艺术所具有的一般功能,而且具有高扬民俗的社会意义和价值作用。

(设计意图:教师讲解民俗文化。

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二)学生策划民俗文化展,教师指导。

要求:1、主题突出2、有民俗图片3、有文字介绍,4、有小标题5、有漫画插图。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练习画出草图。

(设计意图:学生策划民俗文化展,教师指导。

解决教学重点、难点。


三、课堂小结
学生作品展示,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

肯定学生作品,要求课下完善练习草图。

师: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民俗文化,民俗文化与民间美术的关系,民俗文化环境的创建,为我们提供了更加生动、真实的学习平台和空间,让民俗发挥其浓厚的文化价值,增进了我们们对民俗文化的了解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希望同学们以后为社区、为楼道也做一个民俗文化展板,呼吁更多的人保护民俗文化,传递民俗文化精神。

(设计意图:学生作品展示,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

肯定学生创意,提高审美意识。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