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翻译的角度拓展英汉对比的思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翻译的角度拓展英汉对比的思路
—以英汉语篇对比为例
摘要:从翻译的角度讨论了英汉语篇对比与双语转换中等效原则之间的互动关系。由于翻译是跨文化的人类交往行为,而人的交往资质不仅包括主体的言说构句能力,也包括主体如何言说以达到以言行事的能力,因此,英汉双语对比研究应从文本内的句子层面扩展到文本外各种构成言说者主体交往资质基础的社会文化层面。通过讨论,希望为英汉对比研究的发展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使双语对比研究更加深入、更加切合实际。
一、引言
英语和汉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使用人数最多的两种语言,前者属印欧语系,后者属汉藏语系。人文地理上的巨人差异必然导致英语和汉语在遣词造句及篇章结构等方面出现明显的差异。双语对比研究是对语言本体研究的方法之一,它不仅可以加深人们对语言应用的心理机制、语言思维的生成过程、语言的认知模式、语言的变异和发展以及变异产生的条件、语言的哲学根基等多方而的认识,其对比的成果对翻译也有直接的指导作用。英汉翻译研究涉及到二者之间的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对比和转换,运用英汉对比分析,能更好地了解两种语言的基本特征和差异,从而获得理想的译文。而现代语言学把语言研究的中心从句子转向语篇其对翻译和翻译研究同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语篇翻译观
随着翻译活动的发展,翻译研究也不断深入,语言学,包括语篇语言学的相关概念也被越来越多地引入其研究范畴。语篇翻译即是语篇语言学在翻译实践中的运用,翻译研究扩展到语篇层面不再是以词或句为意义单位,而使词句的交际功能通过语篇这一形式得以实现。所谓语篇翻译观,指译者把“要翻译的篇章当作一个整体来对待”(李运兴,1998) ,要以追求原文与译文之间的整体语篇语义对等为翻译目的。也就是说译者应当认真品味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不仅要力求原文信息的重建,保持译文的语义连贯与结构完整,还要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原文语篇,根据语篇的差异按照目的语的习惯遣词造句等等。语篇翻译观把语篇这一整体作为翻译的意义单位,重视语境分析,强调意义的统一和语言深层次的东西,考虑到制约语言转换的各种因素,对翻译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翻译研究中的英汉语篇对比
翻译研究的基木材料是语篇。语篇模式的差异体现着不同民族在思维模式上的差异,可能成为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因此,语篇翻译观要求我们在翻译语篇时,不能忽视语篇的对比,使译文符合目的语的习惯,避免交际的失误。
3.1语篇的定义、类型及功能
胡壮麟教授曾指出语篇是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目的是通过语言这一媒介实现具体交际任务或完成一定的行为所谓语篇指完整的话语表达,通常由多个句子组成,要求语义上要连贯,
结构上还要衔接有序。黄国文在《语篇分析概要》中给语篇下的定义是“一系列连续的话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目前国内外的研究资料中关于语篇的定义很广,它不但具备特定语境中的交际能力,而且又超越了句子语法的范畴。因此翻译中的语篇概念应是“连贯而完整的较人的语言交际单位,如段落、整篇文章、会话等。”(李运兴,2001)李运兴在论及语篇翻译时认为应当重点区分语篇的叙述功能、描写功能、指示功能、制约功能以及成篇功能。德国学者Rciss提出了四种语篇功能和类型:信息功能,表情功能,祈使功能,视
听功能。而翻译学家纽马克将语篇功能分为三种:表达功能、信息功能和呼唤功能。
3.2 英汉语篇对比
人文风俗上的不同造成了中西方各自的思维习惯。其反映在英汉两种语言上,表现为篇章布局、层次安排、遣词造句以及脉络贯通上明显的差异、受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析学思想影响,汉语中人和自然被看成是一个有机整体,在思想意识、思维模式以及语言观方面都倾向于求整体、求综合。在语言运用中,汉语更多以人作为主语,一般不强调主、客体的区分,而往往是主客体相互融合,呈隐含式语态。因此汉语语篇属于“螺旋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对主题往往不是直截了当地表达,而是采用曲折、隐喻、含蓄、间接的方式来阐述。而习惯于抽象思维,重视分析和逻辑的西方人则持直接且精确的语言观。从语篇看,由于西方思维形式的“个人主义”作风,所以特别强调个人意见的表达,往往在语篇的开头就直接点题,态度明确。因此语篇往往是先抽象,后具体;先综合,后分析;组织和发展呈“直线型”,先开门见山地点出主题,再围绕中心句进行扩展。跨语言的翻译和语内的语篇分析这个过程都包含语篇再生的过程,语篇的理解直接关系译文的质量。在翻译研究中,基于语篇的翻译单位探讨不得不审视英
汉语篇的差异,这两种语篇的共性与个性深深地影响了翻译的过程和结果。
3.1.1 英汉语篇的基本共同点
语义的连贯性:“完整语义”的语篇必须是一个语义单位,一个意义单位,
而不是形式单位,也就是具有意义内容上的“语篇性”,其保证便是语义的连贯性。连贯和衔接的关系是衔接是连贯的外在形式,连贯是衔接的内在意义,两者统一又不统一。语义连贯是语篇的实质,种种有形的衔接是其组织形式;单有衔接而无连贯不是语篇,两者皆备是显性连贯,有连贯而无衍接是隐性连贯。这种情况英汉语概莫能外,但又并非彼此对应。即英语的显性连贯译成汉语可能是隐性连贯,反之亦然。
思维的逻辑性: 连贯的语篇是思维连贯性和逻辑性的体现,逻辑是形成语
篇和理解语篇的根本,是交流沟通、双语互译的根本保证。逻辑是为人类所共享的主观思维的形式,也是包括人自身的全部活动在内的客观事物的普遍规律。
例如:单个词:蛇〔snake )
如果一个字“蛇”,没有语境翻译成英语“snake”也没有任何交际意义。如果伴有指称:蛇,别人会做出惊恐状:蛇!进而做出认可或远离的反应。这样就构成了一个最简单的语篇,具备了交际意义。
3.1.2 英汉语篇的差异
①形象与抽象讲英语的民族擅长抽象思维,而汉民族却擅长形象思维。表现在语言中为:汉语大量使用具体名词英语大量使用
抽象名词。
例如:I hope my presence here tonight is further proof of the importance we Britain attach to relations with your great country.
“我希望,今晚我到这里来可以进一步证明,我们英国人非常重视和你们伟大国家的关系。”
英文中的抽象名词presence, proof, importance汉译时都转换成了具体的动作。
例如:汉语中的成语“望梅止渴”,用具体的梅”“渴”来表达抽象的概念——“借空想安慰自己”。
②综合与分析中国人倾向天人合一,整体和谐,从多归一。西方人则倾向天人各一,偏重理性从一归多。表现在语言上,汉语注重整体和谐,缺乏严格的逻辑性;英语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