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景语皆情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切景语皆情语

——鉴赏诗歌景物形象

学习目标:

1.正确理解诗歌中意象的内涵。

2.掌握鉴赏诗歌意境的方法。

3. 学会分析诗歌的写景特色(角度)及作用。

教学过程:

一、考点分析

2011年的高考语文,全国新课标卷及大部分省市命题,都涉及了“鉴赏诗歌景物形象”这一考点。这是一个热点,也是一个难点。

高考实例: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2011全国新课标卷)

(2)“彩霞”“红日”“啼莺”这组意象表达了词中主人公怎样的心境?(2011广东卷)

(3)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011安徽卷)

(4)请任选一个角度(当然也包括景物形象的角度)赏析本诗。(2011湖南卷)

二:题型启示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的问题。

鹧鸪天代人赋①(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的幌子。

思考: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6分)

请你打分

答案一:上阙通过写桑树芽、蚕、细草、黄犊、夕阳、暮鸦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初春时节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3分

答案二:词的上阙描写了农村生活的景象:田间桑树已长出新芽,邻居家的蚕卵孵出幼蚕,黄犊在山坡上吃草、鸣叫,夕阳斜照,林中乌鸦归巢。通过这些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3—4分

答案三:词的上阕通过写田间桑树萌芽,东邻家蚕卵孵出幼蚕,黄色的牛犊在长满细嫩青草的平缓山坡鸣叫,及晚归的乌鸦散落在夕阳斜照的树林中栖息的画面,‖渲染出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表达了作者解官归居后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思想感情。6分

结论:

鉴赏景物形象不仅仅是为了“赏景”,最终的落脚点是“析情”,要求考生通

过诗歌的景物形象鉴赏诗歌的情感!

即: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两种题型分析

题型引入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问题。

台城(唐·韦庄)①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①台城亦称苑城,在金陵(今南京)玄武湖边,在六朝时代这里是宫城。作者韦庄是晚唐时期的重要诗人和词作家。

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6分)

1、题型一: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景象)?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3)这首诗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需了解两个概念:

(1)什么是意象?

意象,就是表意之象,即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

了解一些传统的审美习惯,对我们鉴赏诗歌情感很有帮助。

传统审美习惯例举:

①望月怀远,如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望月》、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②伤春悲秋,或因见秋而思乡。如柳宗元的“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③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如苏轼看“大江东去”而叹“人生如梦”。

④折柳送别。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其间缠绵悱恻的别离之情,给人以悠长的回味。

⑤闻雁思归。如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⑥听梧桐而心悲凉。如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等等。

(2)什么是意境?

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是诗人主观的“意”(思想感情)与客观的“境”(自然景物)的有机统一,即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象——境——情

常见意境特点举隅

雄浑壮丽壮阔苍茫

苍凉悲壮闲适恬淡

清幽明净明丽清新

萧疏凄寂安谧美好

幽僻冷寂高远深邃

淡雅幽远清冷幽静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问题。

台城(唐·韦庄)①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①台城亦称苑城,在金陵(今南京)玄武湖边,在六朝时代这里是宫城。作者韦庄是晚唐时期的重要诗人和词作家。

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6分)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意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一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尽可能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最好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套路】

这首诗描绘了()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因()(原因或处境)而( )的情感(心情,心境)。

【答案】

南京古城阴雨连绵,青草茂盛。昔日的六朝已成为一场旧梦,如今只听到凄凉的鸟鸣。古城的柳树不管它谁兴谁亡,依然枝繁叶茂,如绿烟笼罩长堤。(步骤一)开头两句描写阴雨、江草、鸟鸣,渲染了一种萧瑟凄凉的气氛,后两句寓情于景,于常见的景物中寄寓了无限的惆怅,(步骤二)抒发了作者因盛衰兴亡而产生的浓重伤感的情绪。(步骤三)

实战演练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结合前两联谈谈作者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案】

通过深山猿啼、沧江夜流、风吹木叶、月照孤舟的景象,(步骤一)营造了深远孤寂的环境,(步骤二)突出了作者独客异乡的不平静的情绪和孤独寂寥之感。(步骤三)

题型引入

南歌子(黄庭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