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科学实验课怎么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科学实验课怎么上?

内容摘要: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能够让学生通过亲自收集数据,参与实证、讨论和辩论,建构和理解主要的科学概念;体会到人类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来获取正确的知识,并了解科学知识是相对稳定并不断发展进步的。探究式科学教育,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运用科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学生有了参与探究活动的亲身体验,也有利于他们对科学精神的理解和培养,学会尊重事实,尊重和欣赏不同的意见,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并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有基本的了解。

关键词:小学科学 主动参与 自主探究 感知活动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科学教师又该如何进行实验教学?下面,就科学实验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对策,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实验中加强指导、让学生亲历实验过程。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教育强调以学生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在进行科学实验探究时,根据小学生的已有经验。在他们熟悉的周围生活中选取有关的内容,让他们看一看、做一做、玩一玩、说一说、想一想,从中学到知识,培养兴趣,练习方法,为后继的科学学习打好基础。

1、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感知活动。人在观察过程中,往往会对对象的某一部分感知得特别清晰,而对其他部分则感知得比较模糊,甚至会出

现所谓“盲点”。而小学生的观察与平常的观看相似,随意性很大,有意观察不稳定,往往只对观察对象的显眼部分感兴趣。因此在引导小学生进行观察时,应首先让其明确观察的目的,让小学生带着明确的观察目标开展观察活动。只有目的明确,目标清晰,观察时才能抓住重点,注意力才能集中指向有关对象,感知和思维也才能紧紧围绕观察对象,并获得清晰的事物表象,给思维活动提供丰富的材料,从而作出符合客观实际的判断。例如,在《面包发霉了》一课中,布置小学生们每天观察记录面包上霉菌的生长情况这一后续观察活动时,我首先问小学生:“你知道霉菌是怎么生长出来的吗?你想了解霉菌的生长需要什么条件吗?让我们通过观察来了解一下吧。”然后引导小学生们设计实验观察计划进行课后观察。由于观察的目的要求明确,小学生们就很乐意地,并且很仔细地每天进行观察记录面包上霉菌的生长情况,然后根据观察记录到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后得出了霉菌生长跟潮湿、温度、空气、光照等条件有关的科学结论。

因此,要注意对小学生进行观察全面性和系统性的培养,在观察活动中必须使小学生明确所要观察的内容和观察的范围,明确通过观察要获得哪些资料,解决哪些问题;拟定好观察计划,制定观察程序,引导小学生进行系统的层次清晰的观察,防止主次不分、顾此失彼。让小学生通过观察反映事物的全貌以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并能找出在某种条件下感知观察对象所反映的各种可能情况。例如,三年级教材中设计有通过蜗牛让小学生经历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和动态观察,细节和痕迹观察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就有必要引导小学生拟定好观察的程序:先按从头到尾的顺序观察蜗牛的头部、腹部、尾部身体特征;然后按从外到内的顺序分别观察蜗牛的外壳和身体;再按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分别观察蜗牛的眼睛、触角、嘴以及外壳上的螺线等。让小学生逐步掌握观察的方法,做到观察有“法”、观察有“序”。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整

体到局部这一认知规律,将庞杂的结构分解成几个层次分明的亚结构进行分层观察,然后再组合。

2、创设亲历的环境,动手做一做。

一切有成效的工作都以兴趣为先决条件的。科学课实验以其趣味性、可操作性强,深深吸引每一个学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实验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实验的操作,用具体生动的事实来体验科学乐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小学科学课的教材设计的十分的灵活,给教师有充分挖掘和创新的空间,因此,教师不要为教教材而教,而要在充分理解教材思路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创新,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兴趣和生活实践出发,设计各种各样的活动,为学生创设“亲历”的环境。如在《电磁铁》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对教学内容作了适当的调整,(1)上课前,我把大头针放入装满沙子的透明玻璃杯中,然后用铁钉将大头针吸取,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2)出示材料,让学生动手操作自制电磁铁,实验中还有什么发现?(3)学生分小组设计探究“电能产生磁”,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为学生创设了探索的环境,提高学生探索的欲望,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主动、积极去探索新知。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时,除了给学生足够的探索时间,明确操作方法、步骤外,还要对实验操作进行艺术性进行人为控制与干预.,要想提高实验活动的效率,挖掘材料的结构内涵,组织有梯度的探究过程是非常必要的。有结构的材料可以让学生的认识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概念由表及里不断加深,如果没有组织有梯度的探究过程也难达到这一目标。

二、实验中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1、 首先明确实验目的及观察任务。

在观察事物、做一件事前,只有给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任务,才能使他们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做的事上,才能使他们深入细致地去观察去做。因此,每次实验前都要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也就是让他们明白为了研究什么做这个实验,明确观察任务。学生都有好奇心,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但是,学生又不知该如何去发现,这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去帮助。所以,教师要提醒学生动用一切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特别是用眼睛科学地看,时刻提醒学生注意用眼观察每一个微小的地方,每一步细小的变化。

2、其次明确操作过程,实验中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每个学生实验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学生对实验中的重点、难点、操作的把握程度。做实验每个学生都喜欢,但他们往往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盲目乱动,做了这一步不知下一步该做什么,颠倒操作过程,少做或漏做,导致实验失败,所以在实验前就要明确操作过程。为了不遏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实验能力,我们可以用多种方法明确操作过程。如让学生分组讨论自主设计研究方案。把实验设计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不失时机提供机会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并自己操作、观察现象、分析探究实验探究中发现的问题,从而学习科学知识。在学生设计实验时,教师不要进行多余的干预,更不能让学生按照线索寻找。事实证明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自己设计一些实验,是的确有成效的。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率先提出了“注重学生自行探究应用知识”的教学理念与当今的素质教育不谋而合。因此在现如今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上注重儿童创造性的培养和发挥应始终贯穿于他们探究科学知识的整个实践过程。

学生自行探究发现和提出问题,心中一般都有主观想象的答案。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大胆作猜想和解释,鼓励自主设计实验来探究和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