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

合集下载

孔孟的主要思想

孔孟的主要思想

2.孟子的主要思想。
• • •
(1)性善学说: 这是孟子全部思想的基础。孟子认为, 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 是非之心,这“四心”就是人类文化规 范——“仁、义、礼、智”的萌芽和根本。 他认为,一个人如果不愿意向善,那就是 “自暴”“自弃”“自贼”。
• (2)“仁政”思想: • 孟子继承并发展孔子“仁”的思想, 从其性善论出发,提出了“仁政”“王道” 的政治学说。“仁政”就是国君能够“与 民同乐”,使人民的生活安定。孟子的 “仁政”学说,包含了对人民的重视,即 民本思想,也就是说把人民看作是国家政 治的根本。这是孟子学说中最光辉的组成 部分,是对我国古代人道主义思想的总结 和提高。
• (3)理想人格: • 孟子学说中还有不少关于理想人格的 思想,如“人皆可以为尧舜…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 夫…‘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等等, 都是激励人心、传颂千古的名言。
二、孔孟思想的异同点
• 1.孔孟思想主张的主要共同点。 • 共同点在“仁”方面,孔孟都主张“仁者爱人”。他们 二人不约而同地认为“仁”对一个人的情操培养是十分重要 的。他们认为,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自身的“仁”,才能靠这 种魅力影响和感化他人,也才能凭此效力于社会奉献于他人, 否则“为人者难成君子”“为王者难得天下矣”。 • 在轻名利重节操、反战争求和平、行教化去愚昧等诸多 方面,孔孟都有相同理念。 • 继承 • 孔子将心比心、由己及人的思想在孟子的思想中得到继 承与发展。 • 孟子“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对 孔子思想的超越。
பைடு நூலகம்
2.孔孟思想主张的主要不同点。
• 人格问题 • 孔子要求人们尊奉王权和上下尊卑的等级次 序,他因此也就要求人们忍辱负重,无怨无悔, 要“温、良、恭、俭、让”。 • 孟子主张“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富贵不能 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生,亦我所欲 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 义者也”,也就是说,孟子更主张一个人要对独 立精神品格的坚守,不能畏首畏尾,唯命是从。

孔孟名词解释

孔孟名词解释

孔孟名词解释孔孟(Kǒng Mèng),即孔子和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

他们的思想和学说对中国的政治、经济、道德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下面是孔孟名词的解释:1. 孔子(Kǒngz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

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道德修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他的思想被整理成《论语》,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之一。

2. 孟子(Mèngzǐ):孟子,名轲,字子思,战国时期齐国人,儒家经学的代表。

他继承并发展孔子的思想,认为人性本善,主张养性兴教、修身立命。

他强调君臣之道、父子之道、夫妻之道和朋友之道,提出以仁义为中心的伦理观念。

3. 尊王攘夷(Zūn Wáng Rǎng Yí):是孔孟思想中的重要观念之一。

“尊王”意味着推崇君主,认为君主应该具备仁德和明智的治理能力;“攘夷”则是指抗击外来侵略,主张保卫国家的领土和主权。

尊王攘夷成为中国古代政治观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了中国历史上的很多重大事件。

4. 仁(Rén):仁是儒家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之一,意为人之善心,即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

孔子认为,人应该以仁为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自身的行为和品德影响他人,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仁德成为儒家伦理和道德观念的核心,并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和现代社会的价值观。

5. 道德经(Dàodé Jīng):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重要著作,也是道家思想的基础,与孔孟的儒家思想有所区别。

道德经主张“无为而治”,提出了相对于儒家的“仁义礼智”等要求更为简约的治理理念。

尽管孔孟与道家有所区别,但两者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都有深远影响,互相交融并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内容。

孔孟的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对中国社会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为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奠定了基础。

其强调人伦道德、尊崇君主、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既具体指导作用,也具有普遍的人文关怀和道德观念,被广泛认同和传承,并在当代中国社会依然具有重要价值。

孔孟文化

孔孟文化

孔孟文化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

既有《论语》,则有《孟子》。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

《史记》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

”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作苏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图。

一、生平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

孔子为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开创儒家之风,仁学派创始人,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

1999年10月9日召开纪念孔子诞辰2550周年大会。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山东邹城人。

在十五、六岁时到达鲁国后,拜入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下。

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

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二、故事典故(一)后生可畏孔子在游历的时候,碰见三个小孩,有两个正在玩耍,另一个小孩却站在旁边。

孔子觉得奇怪,就问站着的小孩为什么不和大家一起玩。

小孩很认真地回答:“激烈的打闹能害人的性命,拉拉扯扯的玩耍也会伤人的身体;再退一步说,撕破了衣服,也没有什么好处。

所以我不愿和他们玩。

这有什么可奇怪的呢?”过了一会几,小孩用泥土堆成一座城堡,自己坐在里面,好久不出来,也不给准备动身的孔子让路。

孔子忍不住又问:‘你坐在里面,为什么不避让车子?”“我只听说车子要绕城走,没有听说过城堡还要避车子的!”孩子说。

孔子非常惊讶,觉得这么小的孩子,竟如此会说话,实在是了不起,于是赞叹他说:“你这么小的年纪,懂得的事理真不少呀:”小孩却回答说:“我听人说,鱼生下来,三天就会游泳,兔生下来,三天就能在地里跑,马生下来,三天就可跟着母马行走,这些都是自然的事,有什么大小可言呢?”孔子不由感叹他说:“好啊,我现在才知道少年人实在了不起呀!”(二)孟母断织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

《孔孟论学》原文和译文

《孔孟论学》原文和译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公冶长》)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

告子书上》)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仁人无敌于天下。

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孟子.尽心下》)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子贡问:“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孔子回答:“孔文子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孟子说:“大王的不明智,没有什么不可理解的。

即使有一种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生长的。

我和大王相见的时候也太少了。

我一离开大王,那些‘冻’他的奸邪之人就去了,他即使有一点善良之心的萌芽也被他们冻杀了,我有什么办法呢?比如下棋作为一种技艺,只是一种小技艺;但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是学不会的。

大一孔孟语录原文及翻译

大一孔孟语录原文及翻译

大一孔孟语录原文及翻译大一孔孟语录原文及翻译1. 孔子语录:原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翻译:不要对别人做自己不愿意被做的事。

2. 孟子语录:原文:人之初,性本善。

翻译:人从出生起,本性都是善良的。

3. 孔子语录:原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知道的人不如喜欢的人,喜欢的人不如享受的人。

4. 孟子语录:原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翻译:聪明而喜欢学习,不以请教低于自己为耻。

5. 孔子语录: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学习并时常复习,岂不快乐?6. 孟子语录:原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翻译: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是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7. 孔子语录:原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翻译:朋友从远方来,岂不快乐?这些语录都是孔子和孟子的经典名言,它们体现了他们对待人事的智慧和为人处世的原则。

这些语录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广泛的适用性,对现代人们的学习、工作和人际关系等方面都具有启示作用。

孔子的语录强调了做人要遵循道德准则,关心他人,不做伤害他人的事情,并提倡持续的学习和进步。

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和快乐,认为朋友的到来是一种快乐。

孟子的语录则强调了人性的善良和对他人的关怀。

他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只有通过教育和修养才能发展出更高尚的品德。

他提倡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主张虚心向他人请教以获取更多的知识。

这些语录不仅对古代的学子和士人们有启示和鼓舞,也对现代人们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仍然可以从这些经典名言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努力做一个有道德、有责任心、善良和勤奋的人。

孔孟的经典语录名言

孔孟的经典语录名言

孔孟的经典语录名言孔孟是中国古代的两位圣人,他们都留下了很多经典的名言语录。

下面是由店铺分享的孔孟的经典语录,希望对你有用。

孔孟的经典语录【热门版】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摘孔子《论语》(君子知道追求道义,小人则只知道追求私利。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摘孔子《论语》(见到贤人便应考虑怎样才能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便应在内心反省,看自己有没有同样的缺点。

)3、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摘孔子《论语》(君子说话要谨慎,而做事则要雷厉风行。

)4、朽木不可雕也。

——摘孔子《论语》(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

)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摘孔子《论语》(聪明好学,不以向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称他为“文”。

)6、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摘孔子《论语》(他这种聪明,别人能做到,而这种愚傻,别人便难以做到了。

)7、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摘孔子《论语》(如果质朴胜过了文采,就会显得粗野,而文采胜过质朴,也会流于虚浮。

只有外表和内心配合适当,才算得上是个君子。

)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摘孔子《论语》(对任何事物,仅仅了解它的人不如深深喜爱它的人,深深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乐此不疲的人。

)9、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摘孔子《中庸》(广泛地学习,详尽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忠实地执行。

)10、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摘孔子《中庸》(天地的法则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它自身诚一不贰,化育万物,不可测度。

天地的法则是:广博,深厚,高超,精明,悠久,长远。

)11、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

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摘孔子《中庸》(君子的为人之道是:外表暗淡无色而美德日见彰显。

孔孟的名词解释

孔孟的名词解释

孔孟的名词解释孔孟,指的是孔子和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们的教诲和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

一、孔子的名词解释1. 仁:孔子认为“仁”是人类最高尚的美德,是一种对他人的关心和爱心。

他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共生,主张以仁德来治理国家,推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准则。

2. 孝:孔子强调孝道作为家庭伦理的核心,将其视为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石。

他认为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根本,只有孝敬父母才能体现一个人的尊亲、尊教、尊老和对社会的责任心。

3. 礼:孔子认为通过遵循礼仪可以维护社会秩序,建立人际关系的和谐。

他主张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有规范的礼仪,礼仪是人们之间尊重、理解和包容的一种方式。

4. 义:孔子主张道义纠正人的行为,是人与人相互间应当遵循的道德原则。

义包括正义、公正、道义和团结等方面,是孔子道德思想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二、孟子的名词解释1. 性善:孟子提出“人性本善”的观点,认为人天生具备善的本性,只是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导致了人性的不同表现。

他主张通过教育和修养来提升人的美德和道德。

2. 天命:孟子强调个人的责任和义务,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和责任要去履行。

他指出,人们应该遵守天命,追求自己内心真正的追求,同时承担起对社会和他人的奉献。

3. 君臣:孟子提出君臣关系的观念,主张君王应当成为德才兼备的领导者,而臣子则应该忠诚、有责任心、敢于直言劝谏。

他认为只有合理的君臣关系才能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4. 道德:孟子认为道德是人类唯一的标准和信仰,只有遵循道德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他主张道义的追求,强调道德的力量可以超越原始冲动和个人私利。

五、孔孟思想的意义孔孟思想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修养和社会和谐。

他们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教育和文化体制,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孔孟思想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美德和道德的关键,提倡孝道和仁爱,为人们树立了道德榜样。

孔孟

孔孟

又如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必然会生 起“怵惕恻隐之心”,而伸之以援手。人这样做, 既不是为了“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不是为了 “要誉于乡党朋友”,也不是“恶其声使然”, 完全是恻隐之心自发的表露。
为什么说恻隐之心是仁之端?
“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 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 (《孟子·尽心下》)
《礼》亦称《礼经》。礼,从字源 上看,是指宗教祭祀的仪式。其后扩展 而为对人,更其后扩展而为吉、凶、军、 宾、嘉的各种仪制。
《周易》亦称《易经》、《易》,是古代 占卜书,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
《春秋》亦称《春秋经》,以鲁国历史为 核心,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十 四年(前481)共二百四十二年史事,内容涉及 周王室和各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军事活动, 以及日食、地震、水灾等自然现象。
其次,周礼绝不仅仅是外在形式, 而是有它的实质性内容。周礼离不开理 性和感情。例如为父母服丧这种礼,实 际上来源于人的不忍之心,是对父母养 育之恩的报答。
同时,周礼使人的情感和理性能够得 到合理的舒展。例如,正直这种情感如果 得不到礼的约束,就可能变得尖刻,“直 而无礼则绞” 。孔子曾与叶公讨论“父窃 羊而子征之”。这样的例子,说明礼的实 质是追求合情合理。
孔子认为周代礼乐是上古政治文化的 结晶。夏商周是从野蛮走向文明的过程。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 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 百世可知也,吾从周。”
孔子为什么对周代文化做出如此高的评 价呢? 其一,周礼使人的行为举止有涵养。孔 子在乡里的恭顺、在宗庙的恭谨、在上朝时 的仪态、接待外宾时的庄重、出使外国的气 度、衣着上的考究、斋戒时的谨严、饮食用 餐的精细、接受馈赠的安然、意外发生后对 人的关切,处处表现出孔子认定安定、有序、 雅致的生活 ,源自于有规有矩的既成制度。

儒家孔孟之道

儒家孔孟之道

当时与儒家争鸣者以墨家(兼爱 )和杨朱(为我)学派的势力最大。 他说:“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 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4、荀子
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 。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 孙卿。战国末期赵国(在今山西安泽 一带)人。曾两度到当时齐国的文化 中心稷下(今山东临淄北)游学,任 过列大夫的祭酒(学宫领袖),还到 过秦国,拜见秦昭王,后来到楚国, 任兰陵(今山东苍山县兰陵镇)令。 公元前238年失官便定居兰陵,专门从 事著述和教学,直到老死。韩非和李斯 都是他的学生。
2、四行——社会道德——善
家庭结合而有社会,人伦道德之上 乃有社会道德。在楚简中,社会道德 谓之“善”,其《五行》篇中有关 “四行”的种种论述,便是儒家(主 要是思孟学派)的社会道德学说。 《五行》篇 谓之行。义形於内,谓之德之行;不 形於内,谓之行。礼形於内,谓之德 之行;不形於内,谓之行。智形於内, 谓之德之行;不形於内,谓之行。圣 形於内,谓之德之行;不形於内,谓 之德之行。 德之行五,和谓之德;四行和,谓 之善。善、人道也;德、天道也。
那就是: 1、人之作为家庭成员所应有的人伦 道德(六德) 2、作为社会成员所应有的社会道德 (四行) 3、作为天地之子所应有的天地道德 (五行)。
三、三重道德
人生在世,首先是家庭的一分子, 然后是社会的一分子,以及宇宙的一分 子。无论任何人,一定会有这样三个位 置,也一共只有这样三个位置;一体而 三位,三位而一体。与此相应,便有三 套职责,包括有关的义务和权利,作为 各个位置的使命。从而,也就会有三层 道德,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引导人们的 思想,提高人们的境界。
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 伦理学》中亦曾极力推崇这种中道, 认为美德都是超越两个极端而成。 譬如: 鲁莽——勇敢——怯懦; 羞涩——谦逊——无耻; 贪婪——慷慨——浪费; 放纵——节制——冷漠。

孔孟

孔孟

但是孟子的著作肯定对中国人有影响。虽然他对儒教的影响远不如圣·保罗对基督教的影响大(其中的一个原因在于孟子缺乏保罗的那种非凡的使人改变宗教信仰的才能),但是他无疑是一位有巨大影响的作家。在大约二十一个世纪中,在占人口为世界百分之二十多的国度里,到处都在学习他的思想。全世界也只有几个哲学家有过这么大的影响
(2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5)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26)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未闻弑君也。
(27)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28)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29)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0)民事不可缓也。
但是一般说来,孟子倡导的那些观点更加受到被统治者而不是统治者的欢迎。因此孟子的建议也未被当时的统治者采纳,看来这并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但是这时期内他的观点越来越为儒家学者和中国大众所欢迎。孟子在当时已享有很高的声望,随着11世纪和12世纪新儒教派的崛起。他的声望在中国变得更高了。
当然孟子在西方实际上毫无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完全是由于他用中文写作的这一事实。老子的《道德经》和《孟子》大体是同一时间在中国写成的,前者却被多次译成各种欧洲语言,完全是因为许多人对书中表达的思想感到新颖有趣。但是相对说来很少有西方人对《孟子》的思想感到特别新颖和深刻。
孟子
约公元前371~前289
中国哲学家孟子是孔子最重要的继承人。他的学说如在《孟子》中所阐述的,许多世纪在中国颇受崇拜。他常被称为“亚圣”,即在智慧上仅次于孔子。他大约是孔子后200年间的人。
孟子约在公元前371年出生在疆上很小的邹①国,即现在的中国山东省。他出生的年代恰逢周王朝的最后阶段,人称“战国时期”,因为当时的中国在政治上四分五裂。孟子虽然在孔子传统的熏陶下长大成人,并一直是孔子学说和理想的强大支持者·但是终于作为一名卓有建树的学者和哲学家而赢得了尊敬。

孔孟姓氏知识

孔孟姓氏知识
41、余42、杜43、叶44、程45、苏46、魏47、吕48、丁49、任50、沈
51、姚52、卢53、姜54、崔55、钟56、谭57、陆58、汪59、范60、金
61、石62、廖63、贾64、夏65、韦66、付67、方68、白69、邹70、孟
71、熊72、秦73、邱74、江75、尹76、薛77、闫78、段79、雷80、侯
廿一世祖 商王阳甲 商王盘庚 商王小辛 商王小乙
廿一世祖 商王武丁(高宗)
二十世祖 商王祖庚 商王祖甲
十九世祖 商王廪辛
十八世祖 商王康丁
十七世祖 商王武乙
十六世祖 商王文丁
十五世祖 商王帝乙
十四世祖商王帝辛(纣)微子 微仲衍
十三世祖宋公稽
十二世祖宋丁公申
十一世祖宋愍公共
十世祖弗父何
九世祖宋父周
八世祖世子胜
第56代衍圣公孔希学、孔希路(南宗)
第57代衍圣公孔讷、孔议(南宗)
第58代衍圣公孔公鉴、孔公诚(南宗)
第59代衍圣公孔彦缙、孔彦绳(南宗)
第60代衍圣公孔承庆、孔承美(南宗)
第61代衍圣公孔宏绪、孔宏泰(字永实)、孔弘章(南宗)
第62代衍圣公孔闻韶)、孔闻音(南宗)
第63代衍圣公孔贞干、孔贞宁)、孔贞运(南宗)
七世祖正考父
六世祖孔父嘉
五世祖木金父
高祖祁父
曾祖防叔
祖父伯夏
父叔梁纥
孔子
子孔鲤
孙孔伋
曾孙孔白
玄孙孔求
六代孙孔箕
七代孙孔穿
八代孙孔谦
九代孙孔鲋、孔树、孔腾,汉高祖刘邦封孔腾为“奉祀君”
十代孙孔忠
十一代孙孔武
十二代孙孔延年
十三代孙孔霸,汉元帝封为“褒成侯”,赐食邑八百户。

【孔孟语录十二则】 孔孟语录十二则翻译

【孔孟语录十二则】 孔孟语录十二则翻译

【孔孟语录十二则】孔孟语录十二则翻译一、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其学说核心是”仁”和”礼”,在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

孔子简介,六艺城二、《论语》:《汉书·艺文志》云:“《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论语》记载孔子(前551-前479)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纂录而成。

《论语》编辑成书在战国初年。

(1)《论语》一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与“礼”。

所谓“礼”,指统治阶级规定的秩序,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其根本之点乃是尊卑、贵贱、长幼有严格规定的等级制度。

孔子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认为君子应该“博学于文,约之以礼”(《雍也》),强调“礼”,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巛颜渊》)的作用。

所谓“仁”,他对于“仁”字有很多解释,其基本的意思是“爱人”,他说:“仁者,人也。

”因此,他主张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统治者“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他反对横征暴敛,认为“苛政猛于虎”。

他的“仁”,包含了一种要求把人当作人的思想,具有一定的人道主义精神。

由此出发,他要求对当时奴隶制的政治作些改良,从这方面看,孔子的关于“仁”的思想还是比较开明的。

当他把“仁”的思想具体化到君臣、人伦关系上去的时候,则又有了很大局限性。

但孔子的思想和主张,在当时是行不通的,腐朽透顶的奴隶制,当时已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当时历史要前进,就要摧毁奴隶制;可是孔子却不认识这一点,因此他周游列国,而到处碰壁。

虽然他的“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的积极态度是颇为感人的,但他在政治遭遇上确是一个失败者。

他一生除了仅在鲁国作了几个月的司寇以外,只是以讲学授徒毕其一生。

孟子生平简介

孟子生平简介
孟子生平简介
▪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中国 古代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著名儒家代 表人物之一。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世将其与 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邹人 (今山东邹城东南)。他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孔伋 (子思)的门人。曾游历齐、宋、滕、魏诸国, 宣传先王之道。不为采纳,归而与弟子讲学著书, 作《孟子》7篇。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 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坚持以 “人”为本,现将此学说称为“孔孟之道”,他 的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
▪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恤别人的心情。先王因 为有怜恤别人的心情,这就有怜恤别人的政治了。 凭着怜恤别人的心情来实施怜恤别人的政治,治 理天下可以像转运小物件于手掌上一样的容易。 我所以说每人都有怜恤别人的心情的,道理就在 于:譬如现在有人突然地看到一个小孩要跌到井 里去了,任何人都会有惊骇同情的心情。这种心 情的产生,不是为着要来和这小孩的爹娘攀结交 情,不是为着要在乡里朋友中间博取名誉,也不 是厌恶那小孩的哭声才如此的。从这里看来,一 个人,如果没有同情之心,简直不是个人;如果 没有羞耻之心,简直不是个人;如果没有推让之 心,简直不是个人;如果没有是非之心,简直不 是个人。
8)仁者无敌。 【译文】仁德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孟子论辩的原因
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圣王不 作,诸侯放恣(zi),处士横议,杨朱、墨 翟之言盈天下……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 距诐(bi)行(偏激的行为),放淫辞, 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有恒产者有恒心
▪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 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僻邪侈,无不 为已。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曰:「有复於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 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 舆薪。则王许之乎?」曰:「否。」「今恩足以 及禽兽,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 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 也。非不能也。」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 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 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 『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 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 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於掌。

孔孟思想归纳总结

孔孟思想归纳总结

孔孟思想归纳总结孔子和孟子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具影响力的两位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们的思想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社会,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孔孟思想的归纳总结。

孔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

他的思想主要集中在对人类行为和社会规范的探讨上。

孔子强调的是个人修养和道德风尚的提升,认为这是维系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他主张“仁德”是人类行为的核心,指出只有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才能达到道德高尚的境界。

他提出了“君子”这个理想人格的概念,认为君子应该以道德为准则来行动,做到忠诚、正直、诚实和责任感。

他也提出了“五经”主义,强调儒家经典的重要性,认为人们应该通过学习经典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而孟子是儒家学派的后继者,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孟子关注人性的善良和天性的完善,认为人性本善,只是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而出现偏差。

他主张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培养人的善良本性,使其发挥最大的潜能。

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和友情,主张和睦相处,并且认为统治者应该以仁爱之心来管理国家,关心百姓的疾苦,并制定公正的政策。

孟子同时也强调个体的努力和奋斗,认为只有通过个人的努力和不断的修养,才能实现个人的完美和社会的和谐。

孔子和孟子的思想都强调“仁”这个核心概念,认为只有通过追求仁善和道德,个人和社会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他们都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张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尊重、互相帮助,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和人类的幸福。

他们也都强调个人的修养和自我提升,认为只有个人不断的学习和修炼,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和人生的成功。

然而,孔子和孟子的思想也存在一些差异。

孔子更加关注社会制度和礼仪规范,认为通过建立正确的制度和秩序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而孟子则主张通过修养和教育来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将道德放在首位,认为个体的道德修养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

总的来说,孔孟思想为中国古代文化注入了宝贵的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

他们强调道德的重要性,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和友爱,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孔孟》教案设计

《孔孟》教案设计

《孔孟》教案设计第一章:孔子简介1.1 生平背景介绍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约公元前551年至公元前479年。

解释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之一。

1.2 思想核心阐述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提倡以仁爱为核心的人伦道德和社会伦理。

解释孔子强调君子的修养,包括仁、义、礼、智、信等品德。

1.3 教育理念介绍孔子的教育理念,强调有教无类,主张因材施教,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传承。

解释孔子提出的“中庸之道”,强调平衡和谐,避免偏激。

第二章:孟子简介2.1 生平背景介绍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约公元前372年至公元前289年。

解释孟子是孔子的孙子孔伋的再传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2.2 思想核心阐述孟子的思想核心是“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强调道德自觉和良知的引导。

解释孟子提倡“仁政”,主张君主要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实现国家和谐与繁荣。

2.3 教育理念介绍孟子的教育理念,强调教育对个人和国家的重要性,主张教育使人完善自我,贡献社会。

解释孟子提出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强调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与合作。

第三章:孔子的道德思想3.1 仁爱之道解释孔子提出的“仁”的概念,强调仁爱之心对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举例说明孔子如何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

3.2 礼仪之道阐述孔子强调礼仪的重要性,认为礼仪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和谐的基础。

第四章:孟子的道德思想4.1 性善论解释孟子提出的“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强调道德自觉和良知的引导。

举例说明孟子如何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自觉和善行。

4.2 仁政思想阐述孟子提倡“仁政”,主张君主要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实现国家和谐与繁荣。

介绍孟子如何倡导仁政,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福祉。

第五章:孔孟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5.1 德育为先分析孔孟思想中德育的重要性,强调现代教育应以德育为先,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提出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融入德育教育的方法和建议。

孔孟的72个字辈

孔孟的72个字辈

孔孟的72个字辈
孔子和孟子都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和哲学家,他们的思想影响了整个中国历史和文化。

此外,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的家族世代相传,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世系,被称为“孔孟之门第”。

这个世系可以追溯到孔子的儿子孔鲤,然后是孔鲤的儿子孔龙,以此类推,形成了一条长长的家族世系。

同样地,孟子的世系也是如此,可以追溯到孟子的儿子孟懿子,然后是孟懿子的儿子孟轲,以此类推。

根据史书记载,孔孟之门第的世系共有72代,每一代都有一个
特定的字辈。

这些字辈是根据祖先的名字或其他特定的原因来命名的,每一代都要继承上一代的字辈,以此传承下去。

以下是孔孟之门第72个字辈:
孟子之门第:世、乘、吕、戴、谏、戡、谟、谌、谏、谏、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
孔子之门第:伯、仲、叔、季、阳、鲁、述、石、钟、鼎、房、辰、贲、孟、仓、禄、侯、秉、称、仲、淳、孝、理、贯、穆、珪、显、球、奉、承、庭、执、就、纪、翮、翎、翼、翊、翕、翃、翥、翟、翢、翬、翡、翦、翮、翯、翱、翷、翥、翻、翮、翰、翩、翮、
翱、翶、翸、翼、翻、翮、翱、翵、翸、翰、翮
这些字辈代表着孔孟之门第的一种传承和延续,是中国古代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虽然这种家族传统已经不再像古代那样重要,但它仍然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孔孟经典语录及译文

孔孟经典语录及译文

孔孟经典语录及译文孔孟经典语录孔孟语录(二十则)译文1.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译文: 仲弓向孔子问什么是仁。

孔子回答说:“出门办事,如同会见贵宾那样谦恭谨慎,治理百姓,如同进行重大祭祀活动那样严肃慎重。

自己不想得的东西,不想做的事情,绝不要强加于人。

(如果能这样做,那么)为国家办事就没有了怨恨,处理家里事也没有了怨恨。

”仲弓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按照您的话去做吧。

”2.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 (《论语・里仁》)译文: 孔子说:“富贵是所有的人都所希望的,但不通过正当的途径得到它,就不能够接受。

贫贱是人们都不喜欢的,但不通过正当途径,也不能随便摆脱。

君子违背了“仁义”道德,怎么可能成名呢?君子即使在吃一顿饭那样短的时间里也不能违背仁的原则,流离失所时要这样做,动荡变乱时也一定要这样做。

”3.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 (《论语・雍也》)译文:孔子说:“聪明智慧的人爱水,有仁德的人爱山。

聪明智慧的人活跃,有仁德的人沉静。

聪明智慧的人常乐,有仁德的人长寿。

”4.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 (《论语・卫灵公》)译文:孔子说:“志士仁人决不为了自己活命而做出损害仁义的事情,而是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恪守仁义的原则。

”5.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译文: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所谓孝顺,总说能够奉养父母就可以了。

(但这却是很不够的,因为)对狗对马,也都能做到饲养它。

如果对父母(只做到奉养)而不诚心孝敬的话,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6.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孟黄仁宇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了解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的有关学说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深远影响。

2、通过对孔孟两人差异性的学习、研究,启发学生用辨证辩证的唯物的、历史的观点思考问题。

3、学习借鉴作者的论证方法和层层深入的论证逻辑,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概括文意、揣摩语言等阅读能力。

4、鼓励学生对中国历史名人、历史文化进行趣味性探讨,提高质疑思辨的水平。

教学设想:本文为自读课。

文章层次清晰、对比鲜明,可以训练学生理清思路、筛选中心句和概括文意等阅读技能。

同时本文作为哲学论文,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历史地、辨证地、客观地分析问题。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导入课文:在中国思想史上,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历经千年而不朽。

作为儒家思想代表人物的孔子和孟子,确实是非凡智慧的集大成者,他们独具如炬慧眼,神思澄明如水,他们的思想代表一个理性的社会秩序。

他们就像现代的基督徒,相信道德的力量,相信教育的力量,相信文化传统的力量,相信人与人之间高度的道德标准。

孔孟思想虽然一脉相传,但仔细比较,却也发现他们有很多不相同的地方。

这虽与他们所处的时代有很大的关系,但与他们的个性也不无关联。

今天我们学习美籍华人学者黄仁宇的文章《孔孟》,了解儒家思想早期的发展变化,了解祖国灿烂的历史文化。

二、积累词语:草菅(jiān)人命商鞅相(xiàng)秦叛逆篡(cuàn)位无可估量(liáng) 形影相随斩钉截铁礼尚往来改弦更张无的放矢一针见血百家争鸣独一无二经筵(yán) 谲(jué)诈戳(chuō)刺饿殍(piǎo)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克己复礼三、理清思路,把握文意:提示: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概括文意的阅读技能。

本文分为三部分:A、(第1节):概述杂儒家的传统中,孔孟相似的地方。

作者陈述相似的四点理由:①在儒家传统中,有孔子至圣、孟子亚圣之称。

②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宗旨是相配合的。

③引述《史记》的话:“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

”④当今哲学家更把孔子比成苏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图。

通过举例、引用的论证方法,表明孔孟之间的联系性。

B、(第2—11节)分析孔孟之间的不同点。

①阅读第2-4节,看作者从哪三方面说明孔孟“不相同的地方”。

孔子——轻松愉快孟子——凡事紧张二人的不同点孔子——未明确性善还是性恶孟子——人之性善原孔子——重视“礼”因孟子——受不受礼,全出己意中国历史地理的特点②阅读5-11节,探讨孔孟二人差异的原因对比项人物历史背景学说变化发展生活时代国家现状孔子春秋末期周朝制度被破坏,但没完全败坏寄希望于“礼”,怀有复古热情车战,竞技方式,战争没波及全国孟子战国前中期各国积极备战,厮杀,草菅人命恢复故态无济于事,要改弦更张以慈悲心肠游说,为民请命,提倡性善论,提出平等思想不是竞技式,出现了骑兵步兵,有屠杀,波及全民由此可见,孔孟二人的差异有可能与个性有关,也有可能和《论语》、《孟子》技术的局限性有关,但最主要的原因是时代的不同。

历史的局势变化,造成了孔孟二人的差异,同时也成就了儒家学说的发展。

宋朝以后,《孟子》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C、(第12-13节)由孔孟之间的差异提出中国历史发育的早熟问题,启发人们对中国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进行更深层的探索。

总结:本文重点探讨了儒家学说的两大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之间的差异,提出研究哲学,一定要考究他们观点产生的历史背景,并由此启发读者对中国历史产生兴趣,历史地、唯物地、辩证地去探讨早熟的中国文化。

四、质疑思辨探究:1、“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作苏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图。

”“孔子”与“苏格拉底”、“孟子”与“柏拉图”分别有什么相似性?作者以此来说明什么道理?探究学习:苏格拉底与柏拉图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大弟子,也是苏格拉底思想的传承者。

孔子和苏格拉底分别对东西方文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两位先知都通过言论而不是亲手写下的著作建立了一种学说,都强调以德治国,并率领门徒为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奋斗。

作者以此来说明孟子与孔子的传承关系及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

探究:2、说“孟子凡事紧张”,“紧张”一词含义是什么?探究:3、“老羸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是什么意思?表现了孟子怎样的感情和思想?探究学习:“老羸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出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原文大意是:邹穆公问孟子:“这次和鲁国的冲突,我的官吏牺牲了33个,老百姓却没有一个为他们效死的。

杀他们罢,人太多;不杀罢,又太可恨,怎么办好呢?”孟子答道:“当灾荒年岁,您的百姓,年老体弱的弃尸于山沟荒野之中,年轻力壮的便四处逃荒,而您的库房里却装满了财宝,官吏们也不把这种严重情况报告给您,他们不关心人民疾苦,现在老百姓可得到报复的机会了!”这段话,一方面表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认为为政需以身作则,要爱护人民,民贵君轻;另一方面,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孟子对统治者毫不客气地指责,毫无隐讳地表达自己的不满,锋芒毕露,具有鲜明的革命精神。

探究:4、“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从这句话怎么见出“性恶来自先天”?探究:5、孔子说,他一生学习,到70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

这句话表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探究学习:《论语·为政》中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是说15岁有志于学业,30岁说话做事都能够合于礼,40岁(明白了世上的各种事理)能够不迷惑了,50岁懂得了天命,60岁一听到别人说的话,便能了解其主旨,70岁便随心所欲,所想的一切都不会超过规矩。

由孔子的这番话,可以看出学习的重要性。

探究:6、文章第4段对比了孔孟对“礼”的态度、行为,体现了他们的思想,同时也表现了两人的不同个性。

有什么不同?探究学习:孔子的行为,体现了他对“礼”的重视,他主张“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为了礼,他可以委曲求全。

而孟子不受“礼”的束缚,率性而为。

探究:7、“针对这些条件,孔子对当时情形,还没有完全失望。

他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相对于战国的暴乱而言,还相当宁静。

”从文中的分析来看,当时社会“闲雅”“宁静”的原因有哪些? “针对这些条件,孔子对当时情形,还没有完全失望。

”——表因果关系,用“针对”一词是否恰当?“他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一句是什么意思?探究学习:(1)当时,一切都接受“礼”的约束的原则虽已不再适用,但诸侯间交往还贯以“道德”的名义。

(2)当时的作战形式——车战,布阵有一定的程序,交战有公认的原则,仍离不开礼的约束。

(3)当时的作战形式决定了交战时间短,参战人数少的现实,战事没有波及全民,不足以造成社会的全面性动荡。

探究:8、为什么说孟子的性善论带着一种强迫性推论?探究:9、何谓“低水准平等思想”?探究:10、“可是今日我们读《孟子》和《四书》全部,却不能一体视之为政治哲学,一定要考究他们的历史背景,有时也要和孟子自己所说的一样,…尽信书不如无书‟。

”——怎样理解这句话?探究:11、作者的论述研究方法有什么可取之处?还有什么欠缺?五、指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

六、布置作业。

读《孟子》,孟子的人品、个性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孟子是一个对自己要求极其严格、责任心非常强的人,以“兼济天下”为己任,倡导自省精神,以身作则,言行中也处处体现出这种自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为人自信自傲,认为人人都可为圣贤,且锋芒毕露,好辩而且善辩,动辄与人交锋,欲争必胜,揪住君王就讲道理,并且直言不讳,咄咄逼人,指责统治者“望之不似人君”,甚至当面批评当权者不实行仁政,“率兽而食人”,把政治搞得一团糟,主张“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

言语坦率,嬉笑怒骂,绝不作吞吞吐吐之态。

孔孟教案自读导言1.理解文中所引用语句的意思。

2.了解孔子、孟子的主要思想及其差异。

3.分析造成孔孟思想言行不同的原因。

4.学习作者分析历史人物的思想方法,学会质疑思辨。

教学设想1.可以从回顾初、高中语文课本上所学的有关《论语》《孟子》的文章以及学生对他们的理解入手。

2.课文中所提取的孔孟的语句都是些名句,有理解的必要,而且这也是把握两人思想的一个方面3、对孔孟思想在现实中意义的理解也是需要的,这也是从时局来考证思想的的一个方法。

教学方法:自读,讨论答疑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如果说庄子是出世的代表,那么孔孟则是入世的代表,他们都是解答人生的大家,庄子说得清高,孔子和孟子虽同是儒家大师,但却也不尽相同。

>叫学生讲讲他自己所了解的孔子或孟子。

二、自由朗读课文,摘出孔孟的语句并解释理解之。

1、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2、观过,斯知仁矣。

(《论语·里仁》)3、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孟子·告子上》)4、克己复礼。

(《论语·公冶长》)5、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

(《孟子·万章下》)6、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孟子·万章下》)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愈矩。

”(《论语·为政》)(1、君子心胸坦荡宽广,小人局促经常忧愁。

2、观察一个人犯了什么错误,就能知道是不是仁德了。

3、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人性没有不善良的,水没有不向低处流的。

4、克制自己,使言行回复和符合于礼。

5、君王有重大过错,(他们)就要加以劝阻,反复劝阻了还不听从,他们便可改立君王。

6、现在天下的国君,没有不喜好杀人的。

7、孔子说:“我15岁时开始立志学习;30岁时能自立于世;40岁时遇事就不迷惑;50岁时懂得了什么是天命;60岁时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了70岁时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三、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内容:孔孟的不同表现:态度、性之善恶、礼(1-4)孔孟不同表现的原因:1、作者的解释:个性、记裁方式、时代局势(5-11)2、还应从历史地理上深入研究(12-13)四、讨论:运用“此一时彼一时”的发展观点谈谈孔孟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

孔孟比较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