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长征》的资料
《长征》专题资料
《长征》专题资料【简介】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七百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
【介绍】1934年10月,由于博古、李德等人“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同时留下部分红军就地坚持游击战争。
8月,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为了给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探索道路,命令红六军团撤离湘赣苏区,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
10月,红六军团与红三军(后恢复红二军团番号)会合,并创建了湘鄂川苏区。
1934年10月上旬,中央红军主力各军团分别集结陆续出发,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及直属纵队离开江西瑞金。
10月21日,中央红军从赣县王母渡至信丰县新田间突破国民党军第一道封锁线,沿粤赣边、湘粤边、湘桂边西行,至11月15日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二、三道封锁线;然而李德等领导人一味退却,消极避战,使红军继续处于不利地位。
中央军委决定从兴安、全州之间抢渡湘江,经浴血奋战,于12月1日渡过湘江(即第四道封锁线),由于连续苦战,红军由8万余人锐减5万余人,剩余3万余人。
12月中旬,抵达湘黔边时,毛泽东主张部队放弃原定进入湘西与第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开会,接受了毛泽东的主张,决定向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地区前进,使红军避免了覆亡的危险。
1935年1月7日,红军占领遵义。
1月15~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举行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着重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制定了红军之后的战略方针,从而在最危险的关头挽救了红军和中国共产党。
长征的历史资料大全
长征的历史资料大全长征,简言之是指1934年8月至1936年10月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自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战略转移。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关于“长征的历史资料”,供大家参阅。
长征历史资料这次人类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战略大转移,是1931年初至1935年初统治党中央长达四年之久的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所造成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人纠正这次左倾错误,战胜千难万险,足以引为自豪的英雄史诗。
参加长征的部队参加长征的部队有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及红25军。
在红一方面军长征之前,寻淮洲、__等曾率领抗日先遣队北上,途中被敌包围而失败。
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主力从瑞金、于都、长汀、宁化等地出发,开始长征。
1935年1月红军攻占贵州遵义城,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政治局扩大会议。
遵义会议后,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等指挥下,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顺利通过彝族区,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大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1935年6月到达四川西部的懋功地区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与红15军团会师,胜利地完成了任务。
红2、6军团于1936年7月到达四川甘孜地区,同红四方面军会师。
会师后,以红2、6军团为主组成红二方面军。
两军会合后,对张国焘的反党和分裂红军的错误进行了严肃斗争。
随后,红二、四方面军共同北方,1936年10月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中央红军胜利会师。
三大主力的会师,标志着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从此,中国革命开始了一个新局面。
长征跨越的地区据统计,中央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历时13个月零2天,纵横11个省份,长驱二万五千里,途中总共爬过18座山脉(其中五座终年积雪,雪山行程共2700里),走过入迹罕至的茫茫草地(草地行程共600里),渡过24条河流,打过大小战斗300多次;红二方面军长征从1935年11月至1936年10月,历时11个月,转战九省,行程一万六千里,进行大小战斗110次;红四方面军长征由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历时长达18个月,转战数省,行程八千余里,进行过大小战斗千百次。
《长征》简介和概括
《长征》简介和概括
《长征》这部作品从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重新认识了长征的重要意义,是红军长征70年以来,第一部用纪实的方式最全面的反映长征的文学作品。
在书中,作家弘扬了长征体现出来的国家统一精神和不朽的信念力量;此外,作家还讲述了在这一伟大壮举许多感人小事,让我们通过丰富的细节更加亲近地去接触长征的历史。
扩展资料:
一、长征基本路线:
瑞金→突破敌四道防线→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会师→甘肃会宁会师,宣告长征的胜利结束。
二、长征由来:
1935年2月23日,红军总政治部在《告黔北工农劳苦群众书》中,第一次把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称为“长征”。
5月,朱德在《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盛赞“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从而第一次提出“万里长征”的概念。
随着中央红军长征里程的不断增加,“长征”的定语由“万里”逐步增大。
三、长征评价: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部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史诗。
它向全中国和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红军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
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长征的资料和故事
长征的资料和故事1934年10月11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中革军委、红军总司令部和总政治部及其直属部队组成第一野战纵队,主力红军组成野战军,开始进行战略转移,拉开万里长征序幕。
中央红军踏上二万五千里漫漫长征路,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同敌人进行了大大小小无数次战斗,爬雪山,过草地,付出了巨大牺牲。
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红军长征宣告胜利结束。
举世闻名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最初并没有使用“长征”这个名称。
中央红军行动之初,所确定的行动目标是到湘鄂西地区与红2红6军团会合,然后实施反攻,打破国民党军“围剿”,恢复中央苏区。
因此,当时所使用的名称是“长途行军与战斗”、“远征”、“转移”或“战略转移”,而在中革军委与红军总部机关所发布的命令、指示中则称之为“西征”、“突围”。
这些名称,一直使用到了1935年5月中央红军经过彝民区。
此时,距离中央红军离开江西中央苏区已经有七个多月的时间了。
扩展资料:长征期间的重大事件介绍:1、遵义会议遵义会议是指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
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博古“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而召开的。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问题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
这次会议初步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湘江战役湘江战役在国民党方面称作全州战役,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
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与国民党军苦战五昼夜。
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但是,中央红军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
关于长征 的背景资料
关于长征的背景资料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部队在抗日战争时期进行的一次重大战役。
长征的背景资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介绍:一、国共内战背景长征发生在国共内战时期,这场内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与国民党政府军队之间的斗争。
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期间曾形成了统一战线,但战争结束后,两党的矛盾逐渐加深,最终演变为全面内战。
二、国民党政府的围剿战略国民党政府采取了围剿战略,意图消灭中国共产党及其红军力量。
他们通过集中优势兵力,分割红军势力范围,建立包围圈,以期将红军逐渐消灭。
三、中央红军的困境在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下,中央红军陷入了极其困境的境地。
红军受到敌军的严密封锁,被迫转移到贵州、四川等地,但仍然难以摆脱敌军的围追堵截。
四、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为了保护红军的生存与发展,中共中央决定进行长征。
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等红军主力组成了中央红军。
五、长征的目标与路线长征的目标是突破敌军的封锁,寻找新的革命根据地。
红军通过贵州、云南、西藏等地,最终到达陕北的延安。
长征路线全长约12000公里,历时370多天。
六、长征的艰苦与牺牲长征是一次艰苦的行军,红军面临着严寒、饥饿、疾病等困难。
在长征过程中,红军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许多战士因为疲劳、伤病或战斗中牺牲。
七、长征的意义长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转折点,它展示了共产党人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长征的胜利使红军转移至陕北,为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重新组织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
八、长征对中国革命的影响长征使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中积累了宝贵的斗争经验,对于党的建设和军队的建设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长征也使红军队伍更加凝聚力,加强了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
九、长征的历史地位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次伟大壮举,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它是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原则的体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里程碑。
总结起来,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部队在国共内战时期进行的一次重大战役。
关于长征的故事资料
关于长征的故事资料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主力于1934年10月开始,经历了艰难困苦的战略转移行动,直至1936年10月到达陕北地区的一次重要历史事件。
故事的背景可追溯到1934年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针对蒋介石政府的围剿策略,提出了进行战略转移的建议,以避开蒋军的围追堵截,同时也是为了寻找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新机会。
这一建议获得了中共中央政治局的通过。
红军主力起初从江西省的秋收起义根据地出发,途经福建、广东、广西、湖南、贵州等地区,向西北方向行进。
长征途中,红军面临着艰苦的自然环境、恶劣的天气条件和频繁的敌人袭击。
同时,长征中红军还面临粮草不足、伤病、战斗损失等问题。
长征的其中一段最为著名的故事是红军通过四川的大渡河。
由于敌人的围追堵截,红军不得不在大渡河上构筑木筏和桥梁,进行渡河。
在这一过程中,红军不惧艰险,勇敢地战胜了敌人的进攻。
经历了多次长途跋涉和战斗,红军最终于1936年10月到达陕北地区的延安,建立了新的革命根据地。
长征过程中,红军遭受了巨大的伤亡,但也锻炼了红军的战斗力,并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长征被视为中国革命的一次重要历史事件,为中国共产党的发
展和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段壮丽的历史故事,也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了英勇奋斗、坚韧不拔的象征。
关于长征相关的资料
关于长征相关的资料关于长征的资料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为了保存自己的力量,避免被敌人全歼而进行的一次战略性转移。
这次长征是在1934年10月开始,历时一年多,纵深约2万多公里,行程途中经历了艰苦的山区、草地、雪地、河流等各种复杂地形和气候条件。
长征过程中,红军面临着敌人的围追堵截和恶劣的自然环境,同时还要保持军队的纪律和战斗力,可谓是一次极具挑战性的战役。
长征开始于江西瑞金,红军主力分为三大纵队,分别是一纵队、二纵队和四纵队。
他们要穿越险峻的井冈山、五岭山脉,进入湖南、贵州等地。
在长征过程中,红军遭受了很多困难和挫折,但他们能坚持下来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有强烈的革命斗志和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
长征的目的是为了寻找一个相对安全的根据地,以便重新组织和发展红军的力量。
长征最终的目的地是陕北,那里有广大的农村和群众基础,适合进行游击战争和军事斗争。
在长征过程中,红军不断与敌人进行战斗,同时也积极开展群众工作,争取农民的支持。
这也为红军在陕北建立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长征的过程中,红军还经历了著名的四渡赤水战役。
这是红军为了渡过赤水河而进行的一次重要战役。
红军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下,通过不断的战斗和渡河,最终成功突围,继续前进。
这次战役展示了红军的英勇和智慧,也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长征是中国革命的一次重要历史事件,对于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长征中,红军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坚持战斗,展示了他们的英勇和忍耐力。
长征也是中国工农红军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过程,使得红军能够在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取得胜利。
长征的胜利不仅改变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命运,也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长征的经验和教训为中国共产党后来的战略决策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长征也成为中国共产党的象征之一,激励着中国人民为了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总结起来,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为了保存自己的力量而进行的一次战略性转移。
长征主要内容概括550字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在中国革命战争中进行的一次艰苦卓越的战略转移。
它开始于1934年10月,结束于1935年10月,历时一年有余,总里程约2.5万千米。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历程,它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和中国革命的胜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长征的起因是红军在川陕边区战略防御的失败。
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在第五次围剿中受到严重打击,损失惨重。
为了突破困境,红军领导集体决策,决定实施战略转移。
长征的主要任务是脱离敌人的包围,重新建立红军的战斗力,并且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
长征经历了艰苦的山区、崇山峻岭、大江大河和人声鼎沸的城市。
红军面临着严峻的困难和挑战,例如道路崎岖难行、气候恶劣、敌人的追击和围剿等。
在长征过程中,红军向山区转移,采取游击战术,与敌人进行战斗并夺取一些城市和乡村的政权。
红军还利用当地群众的支持和援助,为自身提供补给并发展根据地。
长征的过程中,红军领导集体采取了一系列的决策和战术措施,保证了红军在敌人追击中保存实力和战斗力。
他们通过运用运动战、阵地战和游击战等多种战术,打击了敌人并保护了自己。
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的英勇和顽强给了中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和信心。
长征最终的胜利是建立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红军的勇敢抗争和广大人民的支持下取得的。
长征不仅是红军的伟大壮举,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能力和军事战略水平的体现。
长征的胜利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使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声望和巩固了红军的基础。
长征的胜利为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核心奠定了坚实基础。
长征对于中国革命和中国现代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不仅实现了红军的战略转移,还在全国范围内揭开了共产党与国民党之间的阶级斗争。
长征也带来了中国革命思想和战略的革新,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军事思想、组织纪律和战斗意志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
总之,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红军的一次战略转移,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段壮丽史诗。
它以其艰苦卓越和顽强奋斗的精神,为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关于长征的资料350字
关于长征的资料350字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次重要战役,发生在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期间。
这次战役是中国共产党为了躲避国共内战失败和国民党追击而进行的战略转移。
长征开始于江西瑞金,目的地是陕西北部的延安。
长征全程约12000公里,历时369天,共有约10万人参加。
在这个艰难的远征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经历了无数的困难和挑战。
长征的背景是国共内战的爆发。
当时,国共两党曾经合作对抗日本侵略者,但随着抗日战争的结束,两党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最终导致内战的爆发。
在国民党军队的强大压力下,红军被迫放弃了江西根据地,开始了长征。
长征期间,红军经历了艰苦的战斗和生活条件。
他们穿越了草地、河流、雪山和沼泽等各种地形,经历了饥饿、疾病和敌人的袭击。
在这个过程中,红军用勇敢和智慧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的困难,展现出了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
长征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保护了中国共产党的生存和发展。
在长征期间,红军通过战略转移,成功地躲避了国民党的追击,最终在陕北找到了新的根据地。
这使得中国共产党能够继续领导中国革命,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长征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经验积累。
在长征中,红军学会了灵活
的战略和战术,掌握了游击战的技巧,并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了红军的纪律和组织能力。
这些经验对中国共产党后来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胜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战役,它不仅保护了党的生存,还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长征的胜利为中国共产党后来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也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有关长征的资料
有关长征的资料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进行的一次著名战役和战略撤退行动。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事件,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中国革命的胜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下面是有关长征的详细资料:一、长征的背景1. 抗日战争背景:长征发生在抗日战争前夕,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日益加剧,中国共产党决定采取战略撤退,以保存实力。
2. 国共内战背景: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国共两党的冲突逐渐演变为全面内战,长征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生死存亡之际。
二、长征的起因1. 国民党第五次“围剿”:国民党军队对中国共产党的根据地进行了第五次“围剿”,红军面临巨大的压力。
2. 湘江战役失败:红军在湘江战役中遭受重大损失,被迫放弃原有根据地,开始了长征。
三、长征的路线和行程1. 路线选择:红军领导层经过激烈讨论,最终决定选择西北方向,经过陕甘宁边区,与苏区取得联系。
2. 行程和时间:长征历时两年零六个月,红军行军途经11个省份,跨越18个山脉,总行程达到2万5千多里。
四、长征的艰辛和牺牲1. 自然环境的考验:长征途中,红军面临严酷的自然环境,如高山、河流、草地等,给红军的行军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2. 敌人的追击和围剿:红军行军途中,遭到了国民党军队的多次追击和围剿,红军不得不进行多次战斗和突围。
五、长征的意义和影响1. 保卫中国共产党:长征的成功,保卫了中国共产党的生存,使中国共产党得以继续领导中国革命。
2. 壮大红军的力量:长征过程中,红军得到了锻炼和壮大,为日后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基础。
3. 形成毛泽东军事思想:长征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形成的重要历程,对日后的中国革命和军事战略产生了深远影响。
六、长征的经典事件1. 井冈山会师:红军主力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红军会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确立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
2. 红军长征出发:红军主力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长征的历程。
3. 千里跃进黔马:红军在贵州进行了千里跃进的行动,成功突围,避开了敌军的追击。
长征资料
从1934年10月16日红军在江西渡过于都河,直至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中国工农红军从江西到陕北,历时两年整,行程上万里,其间经过无数次激烈的战斗。
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路上行军一共368天,余下来的100天大多都在战斗中渡过。
据美国著名记者斯诺统计:红军一共爬过了18条山脉,其中5条终年冰雪覆盖;渡过24条河流;经过12个省份;占领过62座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组织的包围,此外还打败或躲过追击的中央军。
平均每天行军71华里,一支大军及它的辎重要在一个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说近乎奇迹。
泸定桥坐落在四川泸定县城大渡河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桥始建于清康熙44年,建成于45年(1706年)。
康熙御笔题定“泸定桥”,并立御碑于桥头。
泸定桥桥长103米,宽3米,13根铁链固定在两岸桥台落井里,9根作底链,4根分两侧作扶手,共有12164个铁环相扣,全桥铁件重40余吨。
两岸桥头堡为木结构古建筑,风貌独特,为我国国内独有。
自清以来,此桥为四川入藏的重要通道和军事要津。
1935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这里飞夺泸定桥而使该桥闻名中外。
泸定桥参观游览点由三部分组成。
一是泸定桥。
二是泸定桥革命文物文物馆,馆内以照片、资料、实物展出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情况,以及当时红军领导的题词,著名书法家、画家的书法、名画。
三是“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及其公园,邓小平题定的碑名,聂荣臻撰写的碑文。
纪念碑及其公园设计新颖,把纪念意义、地方风情、艺术博览、旅游观光融为一体。
夺占泸定桥1935年5月25日,中央红军长征先头部队红1军团第1师第1团一部在四川省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成功后,蒋介石急调川军2个旅增援泸定桥。
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为迅速渡过大渡河,挫败国民党军前后夹击红军的企图,决定红1军团第1师及干部团由安顺场继续渡河,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两路夹河而进,火速夺占泸定桥。
关于长征的资料
关于长征的资料
关于长征的资料
1934年10月,中国共产党开始发动长征,进行了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斗争 -- 中国工农红军在3万多公里的艰难旅程中,从湘赣江河流域出发,最终在西藏拉萨成功完成革命历程。
这个史诗般的英勇历险行动,不但对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建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世界历史也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长征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党员、工农红军将士和斗争者,在极端困难和抗争中坚持不懈,奋勇抗击国内帝国主义和外国侵略势力,坚定信念和团结一致向前冲锋,穿越国家中心腹地,从而修建了一条新中国历史发展的道路。
长征期间,中国共产党严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原则,带领党员和工农红军将士艰苦奋斗,深刻提出了“民族独立自由,人民自由幸福”的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国革命者的伟大英雄气概和精神。
赢得了中国人民的尊重和赞赏。
此外,长征期间,中国共产党积极开展“军民教育”活动,加强了党员、工农红军将士的思想和政治教育,使他们具备了斗争的能力。
此外,长征还形成了一种新的革命理论和斗争方法 -- 党的军事理论,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装。
总之,长征是中国共产党紧密结合国内外斗争的结果,是中国革命的历史伟大胜利,造就了民族解放的辉煌成果。
有关长征的资料
有关长征的资料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红军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次战略转移行动。
这次长征是红军为了躲避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同时寻求新的革命根据地而进行的。
长征的历程艰辛而艰苦,但也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次重要里程碑,对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具有深远的影响。
长征的背景可以追溯到1927年的南昌起义,这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然而,起义失败后,红军被迫转入游击战争阶段。
随着国民党军队的不断围剿和打击,红军的局势变得越来越困难。
1934年,红军在中央苏区遭受了一次严重的挫败,被迫开始了漫长而艰难的长征。
长征的总路程约为2.5万千米,历时368天。
红军在长征中经历了艰苦的山地、草地和河流等各种地形和气候条件。
他们面临着严重的粮食短缺、疾病和敌人的追击。
长征期间,红军还进行了一系列的战斗,包括著名的四渡赤水战役和巧渡金沙江战役等。
这些战斗体现了红军的英勇和顽强精神。
长征的最终目的是寻找一个新的革命根据地,以继续抗日战争。
红军在长征中经过了许多地区,包括贵州、云南、四川、甘肃等。
最终,红军在1935年到达了陕北的延安,建立了新的根据地。
延安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基地,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长征对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具有深远的影响。
首先,长征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定意志和顽强精神。
红军在长征中经历了巨大的困难和挫折,但他们坚持不懈地追求革命目标,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种顽强精神激励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后来的革命斗争中取得了成功。
其次,长征使中国共产党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和支持。
红军在长征中经过了许多地方,与当地群众进行了接触和交流。
他们宣传了共产党的理念和目标,争取了更多的支持者。
这些经验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壮大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最后,长征也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宝贵的战略经验。
红军在长征中学会了灵活应对敌人的追击和围剿,掌握了游击战争的战术和策略。
这些经验对于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胜利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名著长征知识点总结归纳
名著长征知识点总结归纳《长征》是由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对红军长征的经历所作的一部纪实作品。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为了从敌人的包围圈中脱身,进行战略转移和战略包围,最终达到中国共产党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一次强行突围和长途奔袭的伟大壮举。
《长征》这部作品从七年抗战前两个月的四川境内一直到中枢区域延安为止,历时两年,先后分为五个部分,共十章。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长征》这部作品进行总结和归纳。
一、历史背景1. 七.七事变后,国民党内部的政治形势;2. 相对于敌人强大,中国共产党所处的战争形势;3. 《长征》写作的时间点和其写作目的。
二、作者简介1. 《长征》的作者: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2. 作者的革命斗争经历和军事背景;3. 作者对红军的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作用。
三、作品内容1. 红一方面军从江西至陕北的长途奔袭;2. 红军与国民党军队的战争和谈判;3. 红军长征的艰辛与伟大;4. 穷途末路与战胜敌人。
四、作品艺术特点1. 描写手法:史诗式叙事和现实主义手法;2. 作品结构:五个部分十章的方式;3. 语言风格:平实、朴素、慷慨激昂;4. 情感表达:悲壮、感人、鼓舞性。
五、人物形象1. 毛泽东:领导者、思想家、军事家;2. 周恩来:谋士、将领;3. 朱德:军事指挥官;4. 周逸群:女红军领袖。
六、主题思想1. 豪情壮志:艰苦卓绝、百折不挠;2. 忠诚信仰:革命信念、忠诚革命;3. 革命决心:坚决组织领导红军;4. 人民意志:与人民众志成城。
七、作品影响1. 对中国革命的巨大影响;2. 对人们的触动和感动;3. 对红军和中国共产党的形象树立作用;4. 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启发和影响。
以上是对《长征》这部作品的总结和归纳,希望能给您带来一些帮助。
长征资料_??????
长征资料
长征是中共中央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在1934年至1936
年间,从江西瑞金起跑,经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湖南、江西等省,最终到达陕西延安的一次伟大战役。
以下
是一些关于长征的资料:
1. 长征的背景:长征是中共中央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抵
抗国民党的“围剿”政策的一项重大战略行动。
2. 长征的起因:中共中央认为当时的武装反抗力量已经无
法一次性消灭敌人,决定采取游击战争,打破敌人的封锁,寻找新的革命根据地。
3. 长征的路线:长征的主要路线是从江西瑞金出发,途径
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湖南、江西等省,最终到达陕
西延安。
4. 长征的艰苦条件:长征的路径经过险峻的山脉、密林、
河流等地形,面临着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敌人的追击,军队
经历了艰苦的长途跋涉。
5. 坚定的意志和艰苦奋斗:长征中,中国工农红军经历了
艰苦的战斗和生活条件,并展现了坚定的意志和无私奉献
的精神。
6. 长征的意义: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它使得中国工农红军转移了根据地,保存了战斗力,确立
了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以上是一些关于长征的资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关于长征相关的资料
关于长征相关的资料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为了逃离国民党军队的追击,从江西瑞金出发,历经艰苦卓绝的长途跋涉,最终到达陕北的一次伟大远征。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事件,对于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来说,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以下是关于长征的一些相关资料。
一、长征的起因和背景长征的起因可以追溯到1934年,当时中央红军在江西瑞金地区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由于国民党军队的优势,红军被迫离开了瑞金,开始了长征。
长征的背景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的革命斗争遭受了严重挫折,面临着生存的危机。
二、长征的路线和过程长征的路线经历了多次变更,最终红军选择了从瑞金出发,经过湖南、贵州、云南等地,最终到达陕北。
这条路线全长约12000公里,跨越了中国的南北和东西方向,是一次极其艰苦的远征。
长征的过程中,红军经历了无数次的战斗和挑战,不仅要面对国民党军队的追击,还要面对自然环境的严酷条件。
三、长征的意义和影响长征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长征使得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广泛的统一战线,为日后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打下了基础。
其次,长征锻炼了红军的战斗力和顽强意志,使其具备了更强大的战斗力。
最后,长征也吸引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使中国共产党的声誉得到了提升。
四、长征的启示和教训长征给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启示和教训。
首先,长征告诉我们,只有在艰苦斗争中才能锻造出真正的革命战士。
其次,长征告诉我们,只有坚持正确的路线和观点,才能赢得胜利。
最后,长征告诉我们,只有团结一心,才能战胜一切困难和敌人。
五、长征的纪念和影响长征作为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事件,受到了广泛的纪念和影响。
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如举办纪念活动、出版相关书籍等,来追忆和纪念这段历史。
长征也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象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革命者。
六、长征的历史地位和价值长征作为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事件,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价值。
长征的成功不仅改变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命运,也对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长征的资料简介250字左右
关于长征的资料简介250字左右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伟大壮举。
1934年10月,红军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决定进行一次战略转移,从江西瑞金出发,经过云贵川边地区,最终到达陕北延安。
全程约12000公里,历经800多天,足迹遍布山西、湖南、贵州等地,成为一段惊心动魄的征程。
长征中,红军先后进行了24次战役与遭遇战,付出了巨大牺牲。
面对极端艰苦的环境,红军展现出不屈不挠、顽强奋斗的精神。
在长征途中,红军数次穿越险要地带,跋涉大山,趟过河流,攀爬陡峭的山峰。
他们以顽强的毅力和牺牲精神,成功突破了敌人布下的重重封锁。
长征不仅体现了红军的英勇斗争,也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历练。
在长征中,毛泽东领导红军迅速制定战略,灵活运用游击战术,使得红军得以顺利转移。
长征也是红军队伍凝聚力的一次大考。
在长征的艰难岁月里,红军战士相互扶持、团结合作,共同面对重重困难,这种默契与团结精神为后来的革命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长征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也给世界革命斗争留下了深远影响。
长征的胜利,加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集体。
长征的经验也被广泛吸取,成为其他国家革命斗争的宝贵财富。
长征是一段充满荆棘与辉煌的历程,也是红军英雄们筑梦共产主义的壮举。
长征的精神仍然在我们心中闪耀,鼓舞着我们砥砺前行。
长征的故事,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卷中,激励着新时代的中国人民勇往直前,追逐新的梦想和希望。
关于长征的资料简短
关于长征的资料简短
长征是指中国共产党红军1934年至1936年间进行的一系列战略转移和战斗行动。
这次长征是在国共内战爆发后,红军被迫转移基地以躲避国民党军队的追捕。
长征的起点是从江西瑞金出发,最终目的地是陕北。
红军沿途经历了艰苦的行军、战斗和生活条件,跋涉了约1万2千多公里的山川峡谷,跨越了数座大江大河。
同时,他们还要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和自然环境的挑战,还受到了瘟疫和饥饿的困扰。
长征的过程中,红军进行了多次战斗,包括井冈山战役、湘江战役、四渡赤水等。
红军以强大的意志力和战斗素质,在困境中坚持不懈地继续前进,最终取得了重要的胜利。
长征的意义深远。
首先,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生存和发展,并为以后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其次,长征使得红军在战略上消除了被敌人包围的危机,保持了红军的生命力。
此外,长征也在中国革命史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视为英勇的斗争和坚定的意志的象征。
总而言之,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事件,代表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红军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下坚持战斗的英勇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长征的资料
长征的简介
长征,指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以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会合的战略转移。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
同年11月和次年4月,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十五军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分别开始长征。
1935年11月,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六军团也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
1936年6月,第二、六军团组成第二方面军。
同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合,结束了长征。
其中红一方面军长征历时一年,转战十一个省,最远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长征各阶段
长征准备阶段(1934年7月7日~1934年10月10日)
长征失利阶段(1934年10月10日~1935年1月15日)
长征转折阶段(1935年1月15日~1935年6月14日)
坚持北上和南下分裂阶段(1935年6月14日~1935年10月19日)
发展巩固和南下受挫阶段(1935年10月19日~1936年7月1日)
大会师阶段(1936年7月1日~1936年12月12日)
第一支是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的吴起镇(今吴旗县),行程达二万五千里;第二支是红二十五军(后编入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同陕甘红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行程近万里;
第三支是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5月初放弃川陕苏区,由彰明、中坝、青川、平武等地出发,向岷江地区西进,1936年10月9日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一万余里;
第四支是红二、红六军团(后同红一方面军第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于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1936年10月22日到达会宁以东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两万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