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治世之道:天道与人道

合集下载

浅谈老子的“道”

浅谈老子的“道”

浅谈老子的“道”
老子的“道”是一种宇宙的本源和规律,是一种既含有思想又涵
盖道德方面的宇宙法则。

老子所讲的“道”蕴含着一种伦理道德,即人们应该追求“无为而治”、“柔弱胜刚强”、“无名之名”、“贵为大用”等思想。

这种思想不仅体现了宇宙的自然规律和人
生的哲学思考,也是人们应该遵循的伦理道德准则。

老子的“道”不仅是一个哲学概念,也是一个人生信仰。

老子认为,人应该遵从“道”的指引,而不是被世俗习俗所牵制。

他倡导人们追求内心的安宁,不断去掉浮华、无用的东西,追求简朴、自由、安详的生活方式。

老子的“道”强调了自然、谦虚、
无欲和自由的价值观,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生存方式和哲学思考。

总之,老子的“道”是一种理性和直觉的结合,是一种追求哲学、宗教和伦理道德的综合体系。

它体现了人类对于宇宙的自然规律和价值观念的深刻认识,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真理、和谐和自我完善的可能路径。

简述道家老子的为人处世之道。

简述道家老子的为人处世之道。

道家老子是我国古代哲学家,也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代表作品《道德经》对我国古代和现代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的为人处世之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尊重自然老子强调尊重自然,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是自然界的法则。

他倡导人们要顺应自然,不要随意干涉和破坏自然规律。

他以“无为而治”来表达这一理念,即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不要过分干预,而是随顺其自然。

这种理念对于现代社会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人们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2. 谦逊谨慎老子提倡人们要谦逊谨慎,不要过分自大和炫耀。

他认为,越是谦逊的人,越能够取得他人的尊敬。

他主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这种谦逊谨慎的品质,使人们不会自满自足,保持谦逊之心,虚怀若谷。

这种品质在人际交往中也非常重要,能够获得他人的认可和信任。

3. 求得内心平静老子强调内心的平静与自在,认为内心平静是获得真正幸福的关键。

他强调要“无欲,则刚”,通过“无为”的境界,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在。

他主张“近所求则远所惧”,即人们应该尽量退隐求谦,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安宁。

这种内心平静与自在的追求,对于现代社会压力大、竞争激烈的人们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 尊重人的天性老子强调尊重人的天性,反对过分干预和限制。

他认为,人们应该尊重他人的天性,不要强加于人,也不要让外在的规范和束缚过多地左右个体的发展和表现。

他主张“常能自然”的处世之道,即倡导人们要保持真实的自我,不要刻意地迎合他人,以求得真正的自由与快乐。

5. 追求无为而治老子倡导的“无为而治”思想,强调的是以柔克刚,以静制动。

他认为,强大的力量并不总是通过强硬的手段去获取,而是要通过柔弱、温和的方式来达到目的。

这种处世哲学对于处理人际关系、解决矛盾冲突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人们要善于化解矛盾,寻求和平与和谐。

道家老子的为人处世之道不仅在古代我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他的思想理念可以为人们提供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寻求心灵安宁与坦然自若的指导,对于塑造人们的良好品质和提高人们的处世智慧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什么是天道、地道、人道?

什么是天道、地道、人道?

什么是天道、地道、人道?天有阴阳,故春木、夏火、秋金、冬水、季土随时显其神功,命中天地人三元之理,悉本于此。

地有刚柔,故五行生于东南西北中,与天合德,而感其机缄之妙。

赋于人者,有偏全之不一,故吉凶定于此。

万物莫不得五行而戴天履地,惟人得五行之全故为贵。

其有吉凶不一者以其得五行之顺与悖也。

在自然界里,道是自然天地的义理,道是自然天地里的逻辑,道是自然天地里的规律,道当然是按照自然天地的发展或变化形成的。

是之,道就是以自然的法则或规律为法则、为规则,也就是说,道是以自然的发展或变化为象,为动静变化恒久的状态。

因而自然自是合宜、适然之谓。

道法自然这里的意思自然是︰自然天地义理是以原有没得说的状态为常规,为法则。

天呢,是自然的一部份,天的自然天地义理自是自然的天地义理。

天为极至、无以复加之义。

极至、无以复加即光明盛实、明明白白之意。

这跟道的义理完全一样。

这样一来,天当然也是以自然天地义理的方式把天表现出来。

天道这里的道,讲的就是以什么义理的方式表现出什么状态。

天道这里的意思因而是︰光明盛实是以圆融善美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地呢,地为天的一种质的替换状态。

地亦为天,为大或为一。

唯地跟天不同的是︰地是以天的对偶、偶合状态出现的,地乃为天还没有显现出来、等待揭示出来的状态,因为有了地,天才能更加圆融善美,更加明明白白。

所以在中国的哲理里,把地称之为坤,即幽微状态。

这是事物的一种自然状态。

事物没有其他跟它比邻的事物来烘托,事物就无法成就它为一种事物。

物为天地之间,为成形、成器或受用之谓,道理是这样子来的。

光明盛实一样要阴暗面来衬托,否则光明就什麼也不是。

这就像白天一样,白天要是没有阴影的存在,就是一片白茫茫,什麼也看不见,同理,要是黑暗里没有光点烘托,就都是一片黑压压的,什麼也看不见。

在自然天地里,妻道、臣道或弟道都是从这个道理来的,这种道理是跟自然天地的变化有常一样,有生长和凋零,也有繁荣和萧条。

自是地也以自然天地的法则常规为法则或常规。

试谈《周易》“天道”与“人道”思想

试谈《周易》“天道”与“人道”思想

“天道与人道”一直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不论是远古神话传说,还是春秋子集,亦或是历代哲学著作,都不可回避此问题。

作为六经(易,诗,书,礼,乐,春秋)之首的《易经》中关于天的叙述很多,天的内涵也丰富,大抵有自然之天,宗教之天,道德之天三类。

都说西方文化偏重实证分析,其中“二元论”是比较盛行的思维模式,而中国文化偏重整体感知,但自近代以来,不论西人或国人,大多以“二元论”对中国古代经典进行解读诠释。

自然避免不了“二元论”,“二元论”思想缺点早已被西方哲人们论证过,至于在解读古典文学作品时所产生的弊病,在此不复赘述。

“天人合一”四字成语虽然直到北宋才被哲学家张载提出,但“天人合一”的观念却早已有之。

最早可追溯至《周易》。

天人合一的哲学命题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当今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严重的今天,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但就是这样的哲学命题放到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去,就会产生尴尬的情景。

“民族的神”的境遇纵观整个人类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在历史的发轫之初,人类的生存能力极端低下,生存状态极为恶劣。

电闪雷鸣,山洪爆发,火山地震,流星赶月等自然的现象,总会被幼稚的人类披上神秘的外衣,赋予神灵的色彩,而人类群体的普遍心理总是诚惶诚、战战兢兢的。

此时,为了寻求精神的慰藉与寄托,宗教的产生成为可能。

至于宗教的本质是什么,“宗教是找不到自我,丧失了自我的人的自我欺骗和满足”,这样的说辞固然有理,却失之偏颇。

宗教最根本之特点即超越虚象,达到彼岸世界。

通常崇拜人格化的神,而所有的蹊跷便在这里。

远古人类在平常的生产生活过程中,面对纷繁复杂的自然现象却给不出合理的解释,生存受到极大的挑战,这迫使远古人类进行艰苦卓绝的探索,而最终探索的结果便是对神的崇拜,对天的崇拜。

而所有的行为活动的最终归旨就是寻求一种解释自然、解读自然的方法,寻求一条摆脱困境与恐惧的途径。

就象神话传说,便是远古人类只是为了解除外象强加给自身的一种恐惧感而给出一种看似合理性的解释。

天地人人道与天道

天地人人道与天道

天地人,人道与天道!人道与自我一人道看形。

形是人和物,为明象和表象,看人事物的有无、多少以及在现实中的存在状态。

形讲独立的个体,以自我为中心,论的是个体表面的命运。

人是以形为主的个体。

因此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容易自大、骄傲、狂妄,也容易自卑、胆怯和恐惧。

人只有忘我、无我、至少不那么自我,才能进入天道思维。

二少阴、少阳为个体,个体就是自我,木、金就是自己。

木是思想上的自我,叫一根筋,理想追求、希望梦想,那是好事,过了,就成情绪化、理想化、欠现实、不理智、固执冲动、传统封闭、愚昧迷信。

金是物质上的自我,叫迷恋与享受,成熟、能干、现实,务实,以物质名利为中心,这不错。

为忌时就成偷盗、霸占,无情冷漠,世俗功利,六亲不认、不讲情面、不择手段,贪图享受,贪吃好穿,比如宝马女。

老阴水、老阳火,为一个人的名利成就。

土,无阴无阳,为阴阳转化的平台,也就是人生的舞台。

人道与天道天道与人道、形与气的区别1、人道思维;形,讲个体,以少阴金、少阳木为体,水火为用。

水火等于阴阳,水火决定成败,伤水火等于伤阴阳。

讲的是以个体、自我为中心的成败。

叫形法,只能断以个人为中心的小事,也叫取象。

2、天道思维:气,讲集团,把水火当作阴阳的中心体,木、土金为用。

讲的是团队而不是个人,阴或阳团队的成败取决于下面做事的人而不是水或火本身,这是体用所决定的。

他所定位的是人生大事,生死、富贵、吉凶、祸福等。

3、人道认为:以我为中心,我是老大,我是命运的主宰,人定胜天。

天道思维:天造命、地落实、人体现与改变。

人是天地的产品,只是人是万物之灵,人的伟大之处在于创造,人只要具备人和加借势就能胜天,顺应时势改变命运比如流年与大运成势、三合局、三刑、三对一,就能改变命局阴阳。

4、人道讲的是形是个体论命,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体论命,只论人事的有无、多少、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状态。

如坊间以日主为中心的旺衰平衡法,如五行十神取象法。

金木是个体,水火为阴阳是个体之成,为才干与才华、为富和贵为父母、子女,为心脏眼睛、肾脏腰腿。

高中必背老子四章原文

高中必背老子四章原文

高中必背老子四章原文老子的四章是《道德经》中的重要篇章,也是高中必背的部分之一。

这四章内容丰富,涉及到人生哲学、处世之道等方面,对于我们的思考和人生态度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一章中,老子提到了“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道是无法言喻的,它超越了语言和概念的范畴。

无法凭借言语来描述道的本质,只能通过心灵的体悟去感受它。

老子认为,人们过于追求名利和物质的欲望,忽略了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只有通过去除杂念,回归内心的宁静,才能与道相通,获得真正的智慧和力量。

第二章中,老子强调了“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意思是人们只有认识到美的存在,才会有丑的概念。

正因为有丑的存在,才让人们能够认识美的价值。

老子认为,万物都有其独特的美,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就能发现美的存在。

同时,他也提到了“有无相生”,即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没有丑就没有美,没有好就没有坏。

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使得世界变得丰富多彩。

第三章中,老子用“不尚贤,使民不争”来强调了不要过于追求功名利禄,不要过度追求外在的荣耀和地位。

他认为,人们之所以争斗不休,是因为过于追求外在的成功和地位,而忽视了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只有不尚贤的人,才能使人们不再争斗,达到社会的和谐与平衡。

第四章中,老子提到了“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意思是道是无穷无尽的,不受限制的。

它是宇宙间的原始力量,生生不息。

老子认为,人们应该去追随道的力量,让自己与宇宙相融合,达到身心的和谐与平衡。

同时,他也提到了“听其言,观其行”,意思是我们不能只看别人说了什么,而是要看他们的实际行动。

因为只有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我们才能真正了解他们的本质和品性。

老子的四章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思考和启示。

它告诉我们,人们应该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而不是过度追求外在的功名利禄。

只有内心的平静与宁静,才能使我们真正与道相通,获得智慧和力量。

同时,老子还提醒我们要看别人的行动,而不是只听他们说了什么。

只有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我们才能真正了解他们的本质和品性。

老子的天道与人道老子天道与人道

老子的天道与人道老子天道与人道

老子的天道与人道老子天道与人道有一个东西混沌而成,产生于天地之前。

听不到也看不见,独自存在而永不停息,可以作为天地万物的本原。

不知道它的名字,给它取个字叫做道,我勉强为它取个名叫做大。

大(宏大)而变化,变化而永恒,永恒而循环。

天大,地大,道大,圣人也大。

宇宙中有这四大,圣人居于其中之一。

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己的本然。

老子揭示时空奥秘天地万物具有丰富性、规律性、神秘性,让人叹为观止,不禁会发出疑问,天地万物从哪里来?是什么在支配着天地万物的运行?这其中都遵循着什么样的规律?老子在观察、在体悟、在思索、在想象。

在天地之前的起初状态是什么样的呢?老子认为是一个混沌状态(“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听不到看不见(“寂寥”),独自存在而永不停息(“独立不改”),这可以作为天地的本原(“可以为天下母”)。

不知道它的名字(“未知其名”),要给它取个名字却不容易,给它取个字叫做道(“字之曰道”),“我”勉强为它取个名叫做大(“吾强为之名曰大”)。

字是道,名是大,名字就是大道,大道的说法就来自这里。

老子首次提出了道的概念,描述了道的状态,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道生天地万物,就是老子关于宇宙本原的认识。

道都有些什么特征呢?老子认为道不是静止不变的,道生万物,道是宏大而充满变化的(“大曰逝”);道不是一段时间就消失了,它不仅是变化的还是永恒的(“逝曰远”);道虽然永恒,道还是循环往复的(“远曰返”)。

老子在那个年代,是怎么知道“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这么深奥的规律呢?主要还是通过对宇宙的观察,比如仰望浩瀚宇宙(“大”,宏大),宇宙中有太阳,发现太阳总在移动(“逝”,变化),一直运动从不停息(“远”,永恒),但第二天都能回到原来的方向继续东升西落(“返”,循环)。

“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宇宙中有这四大,圣人居于其中之一(“国中有四大,王居一焉”),把圣人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

在这一章里既提到“王亦大”,又提到“人法地”,说明“王”和“人”是两个概念,“王”不能等同于“人”。

老子:3句话悟透“天道、地道、人道”

老子:3句话悟透“天道、地道、人道”

⽼⼦:3句话悟透“天道、地道、⼈道”说到我国的本⼟宗教——道教,⾃然绕不开创始⼈⽼⼦。

⽼⼦建议⽆为⽽治,其学说对我国哲学开展具有深刻影响。

在道教中,⽼⼦被尊为道教开⼭祖师。

⽼⼦与后世的庄⼦并称⽼庄。

随着封建时代的发展,⽼⼦的思想越发受到统治者的欢迎和应⽤,不仅如此⽼⼦还成了国际⽂化名⼈,国际百位前史名⼈之⼀,存世有《道德经》(⼜称《⽼⼦》)。

不仅如此,由于⽼⼦太神秘,民间还把他跟“太上⽼君”扯上了关系。

据说太上⽼君在不同时期都化为不同的圣⼈到⼈间去,⽽在春秋时期化⾝成了⽼⼦,体验⼈间疾苦之后,在周王室衰微之时离开,⽆奈被关令尹喜拦住,于是才有了⽼⼦五千⾔《道德经》。

其实这⾥⾯有着很复杂的⼈物关系,民间很多⼈认为⽼⼦是太上⽼君的化⾝之⼀,主要原因是⽼⼦的《道德经》⾥藏着“天道、地道、⼈道”的奥秘,让⼈实在是觉得不可思议了。

⼤家可以看天地的运⾏是最接近于“⾃然”的,鱼在⽔⾥畅游,鸟在天空飞翔,花开了花⼜落但⼈不⼀样,⼈是具有极强⾃我意识的⽣物,他想上天⼊地,他想掌控⽀配世界,他甚⾄想成为⾃⼰的上帝。

所以,⼈法地、地法天、天法道,⽼⼦告诉我们⾸先要学会敬畏!⼆、持⽽盈之,不如其已。

揣⽽锐之,不可长保。

⾦⽟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骄,⾃遗其咎。

功遂⾝退,天之道也。

这段话的意思,累积到了满盈,不如及时停⽌;锐⽓如果太盛,不能长久保持;家⾥⾦⼭银⼭,没⼈能守得住;富贵加上骄傲,⾃⼰埋下祸根;成功了就退下,这才合乎天道。

天道好循环。

⼈有⽣⽼病死,物有成住坏空。

成住坏空是佛教⽤语,“成”,事物出现;“住”,事物繁荣⼀段时间;“坏”,开始⾛下坡路;“空”,⼀切尘归尘,⼟归⼟。

世间万物,莫不如此。

你想守住刚猛,刚则易折,你想守住财富,富不过三代,你想保住权⼒,新⽣⼀代早就等不及了。

⽼⼦提醒我们,要虚。

虚才能放空外物,不把持,不占有。

《论语》记载,曾参称赞颜回:“有若⽆,实若虚。

”有的好像没有,实在好像空虚,说的就是这种境界。

老子《道德经》信解 道解 诗颂

老子《道德经》信解 道解 诗颂

老子《道德经》信解道解诗颂开场白研身心内真学问做宇宙间大文章仔细阅读《道德经》八十一课,老子最期望的读者,是那些侯王们——“域中有四大,王居其一焉”。

希望他们修道、悟道,遵道而行,回归至无为而治的上古时代,从而根本熄灭春秋无义战的战火,使人民得以永久的安居乐业,虽“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争斗”。

老子还特辟了几章,专门讲授了宇宙生化之理,长生久视之道,入手兴功之法,登堂入室之阶……。

看似短短五千余言之《道德经》,其内容浩瀚深邃,无与伦比,实乃人、神、鬼、仙争相共餐之精神大宴,享之不尽,受之不完;迄今二千余年以来,令古今中外的有志之士、大丈夫们口流长涎。

正是:师传虽一悟有别——悟解有别是非生!即使是师门弟子,修持门中亦见凡圣之差,乃至有别立门派者;门外大众更是是非丛生——注解蜂起,两千年来,各是其是,各非其非。

信解方面,憨山大和尚的解读值得重视;也是笔者简要译释《道德经》的主要依据。

道家认为,“身国同构”:精气神,神如君,气如民,精如财;君明则国治,民聚则国强……;治国之道亦治身之道。

“善言入耳,永为道根。

”老子《道德经》之五千善言,上可以用于治国,近可以用于治身——就治身、道解方面,从古以来议之甚多,惟吕祖、黄元吉真人解读得颇为精切,可供真修行人参读。

道法大海信能入,灵台即是楼观台,放松身心虚且静,有字真经翻开来!在这里我们静听老子给大家讲课。

第一课大道体用题示:秦汉以前,诸子百家共奉一道——形而上恍惚之道与形而下器用之道。

形而上恍惚之道,不可道之“道”,约有三义:(一)朱子曰:“道犹路也”,有脚就有路,而“道”则是通向宇宙究竟境界的唯一之路——心悟之路;(二)“离有离无之谓道”的不可道之“常道”,或曰无极○;(三)法则、规律。

形而下器用之道,可道之“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道”,由“首”与“辶”组成。

当代贤人李昌锐阐释曰:“首”字上两点把它平放起来,就成了八卦的阴爻,下一横就是当然的阳爻;阳爻下面的“自”字,即宇宙阴与阳这两个东西之互生互根、流行不息的自然变化;“辶”则为阴阳二物运动变化之轨迹或相状,包括隐在之虚象——“一虚一实道之机”;亦即太极⊙。

老子“道”和“德”的自然本质及其辩证关系

老子“道”和“德”的自然本质及其辩证关系

老子“道”和“德”的自然本质及其辩证关系关于《老子“道”和“德”的自然本质及其辩证关系》,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老子的“道”,主要指形成世界的本原,决定万物的本体,宇宙运动变化的根本规律;而老子的“德”,其广义是指万事万物合“道”而行的品性,其狭义则指人的合“道”而行的品性。

“自然”是老子“道”与“德”的本质特征。

“道”生万物,“德”养万物”,“道”体“德”用,二者辩证统一于万物之中。

老子哲学的主要意蕴就是依“道”而立“德”、立“德”而明“道”。

老子对“道”的预设与描述体现出老子哲学理论思维的形上视域,老子对“德”的揭示与规定标志着老子哲学实践关怀的形下向度。

下载论文网[关键词]“道”;“德”;合“道”为“德”;“道”体“德”用;依“道”立“德”[中图分类号]B2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5595(2007)05-0070-(05)老子《道德经》的主旨就是言“道”言“德”,因此,“道”与“德”无疑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范畴。

在老子那里,“道”既是世界的本原,也是万物的本体,还是宇宙运动变化的法则或规律。

而“德”,则是世界万事万物当然包括人的合“道”而行的自然品性。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因此,“自然”是老子“道”与“德”的本质特征,而且,老子的“道”与“德”之间具有“道”体“德”用的辩证统一于物的密不可分的相互关系。

老子哲学的主要意蕴就是依“道”而立“德”、立“德”而明“道”。

老子对“道”的预设与描述体现出老子哲学理论思维的形上视域,老子对“德”的揭示与规定标志着老子哲学实践关怀的形下向度。

一、老子的“道”“道”作为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在老子《道德经》中“身兼数职”,有多重含义、不同用法。

第一,老子将自己预设的“道”看作是世界的本原。

本原是希腊文或拉丁文的意译,有“始基”的意思,指构成万物最初、最原始的元素。

古代哲学家在阐明对世界总的看法,探讨世界现象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关系时,把“多”里的“-”叫做本原。

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之道在于成万物

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之道在于成万物

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之道在于成万物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

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

东汉末年出现大量道教组织,著名的有太平道、五斗米道。

祖天师张道陵正式创立教团组织,距今已有1800年历史以上。

道教为多神崇拜,尊奉的神仙是将道教对'道'之信仰人格化体现。

道士是道教的神职人员,全国现有住观道士3万余人。

宫观是道教徒活动的场所,全国现登记开放的宫观有2千余座,道家的很多思想也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道教更本誉为中国国教。

今天小编就为大家分享10句道家经典名言。

0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道”是什么?“道”就是规律,是自然界的规律,人生的规律。

“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说,人生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是可掌握的,但并不是我们平常所认识的那样。

在<<道德经>>中,对“道”进行了详细的解说,其中最重要的观点是“存在”与“无为”,是对立统一的两方面,详解可看<<道德经>>。

“名”在这两句话中有两个含义,一是名利,二是指人或事物的表象。

“道”是内在的、实际存在的东西,而“名”是外在的,是虚的东西,即平常所说的“虚名”。

“名可名非常名”是说,真正的名与利是可以求到的,但不是平常所认为的那种“虚名”。

这两句话是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我们要正确认识人生的规律,只有从人生的规律中才能求得实实在在的名与利,即老子所说的“非常名”。

当然,这里所说的“名”并不是只指名字,否则老子也太肤浅了。

02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上士闻道谨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而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这里实际说的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道的含义——大道天道人道

道的含义——大道天道人道

道的含义——大道天道人道我们首先来分享,道在《道德经》中的含义。

它的含义有四个方面:第一个含义,道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初本源。

第二个含义,道是构成宇宙万物存在和运化的依据这两个含义我们可以合起来用一个词来概括,称为“大道”。

这个“大道”是什么样子,具有怎样的生命力量,我们下面慢慢和大家分解。

道的第三个含义,道是支配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简言之,两个字:“天道”。

道的第四个含义,道是作为人类社会遵循的社会准则,可以用两个字概括,我先用四个字概括:“圣人之道”,浓缩一下就是“人道”。

就是说这里我们说的“人道”一定是要指“圣人之道”,我们平常说话为了简洁说“人道”,但心目中一定要知道是“圣人之道”。

《道德经》四个含义,合起来讲实际上是三个含义,那就是道之大道、天道人道,一定要注意,《道德经》在道里面它合起来又只是一个含义。

我们用一个事物来形容它,道就像一棵树一样,它是一个整体。

树的根部把它称为大道,主干部分把它称为天道,枝叶称为人道。

大家不要说听了周道长一讲《道德经》,结果我们把道的理解分散了,其实它是一个整体,是为了解读的方便。

我在没有展开讲之前,把这个概念要牢牢地和大家分享一下。

他们的关系也知道了,没有树的根哪有主干,没有主干哪有枝叶,枝叶都依附在主干上面,枝叶、主干它的一切都是来源于它的根部。

“道”我们知道它是一个整体的,不要把它分散。

那么下面大家就知道了,哪个部分是最重要的?那显然是第一和第二合起来,就是我们所说的道:“大道”、作为宇宙本源的道。

这是在读《道德经》里面要特别强调的。

这一部分你都不懂,整个《道德经》你就无法去解读它,因为你不知道来源作为宇宙本源的道,在《道德经》里面哪些篇章进行了重点的论述呢?我通过研读发现,第一章、第四章、第一十四章、第二十一章、第二十五章。

这些篇章是怎样来论述道的呢。

我们先从第一章讲起。

第一章讲“道可道,非常道。

明可明,非常明”,这里的“常道”就是指大道。

天道、人道、三孙论学说

天道、人道、三孙论学说
3. 三孙论:三孙论是指中国古代哲学家孙武、孙膑和孙子三人的学说。三孙论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是当时军事战略和战术的重要思想。三孙论的经典著作有《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和《孙子算经》等,这些著作对于后世军事战略和战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天道、人道和三孙论学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军事思想,这些思想和学说是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思想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些思想和学说也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智慧,对于指导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具有启示意义。
天道、人道和三孙论学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军事思想。
1. 天道: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道思想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如《论语》、《孟子》、《荀子》等经典著作中都有关于天道的论述。天道作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最高原则,被认为是一种不可抗拒、不可改变的法则,人类必须遵循天道才能获得幸福和成功。
2. 人道: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人道思想也源于先秦时期,如《大学》、《中庸》等经典著作中都有关于人道的论述。人道被认为是人类社会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是人类必须遵循的道德原则。人道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 三孙论:指中国古代哲学家孙武、孙膑和孙子三人的学说。孙武的《孙子兵法》强调战争策略和军事战略的重要性,孙膑的《孙膑兵法》强调战争策略和心理战术的重要性,而孙子的《孙子算经》则强调数学和逻辑在战争策略中的应用。三孙论是中国古代军事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军事战略和战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天道、人道和三孙论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和学说,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天道、人道和三孙论学说
天道、人道和三孙论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和学说。

中华传统经典老子全文及译文

中华传统经典老子全文及译文

中华传统经典老子全文及译文中华传统经典老子全文及译文《道德经》,又名《老子》,是春秋时道家创始人老子的著作,记录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学说。

中华传统经典老子全文及译文,我们来看看。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

可以叫得出来的名,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

“无”,是天地形成的本始;“有”,是创生万物的根源。

所以应该从经常不见其形之处体察“道”的奥妙,应该从经常显露其形之处体察万物的归宿。

“有名”和“无名”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各异,它们都可以说是幽微深远。

再往上推,幽微深远到极点,就正是所有的道理及一切变化的根本了。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就跟着产生;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不善的观念也就产生了。

没有“有”就没有“无”,没有“难”就没有“易”,没有“长”就没有“短”,没有“高”就没有“下”,没有“音”就没有“声”,没有“前”就没有“后”,这些都是相辅相成的。

因此圣人做事,能体合天道,顺应自然,崇尚无为,实行不言的教诲。

任万物自然生长,而因应无为,不加干预;生长万物,并不据为已有,化育万事,并不自恃其能;成就万物,亦不自居其功。

就因为不自居其功,所以他的功绩反而永远不会被泯灭。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为。

【译文】不标榜贤名,使人民不起争心;不珍贵难得的财货,使人民不起盗心;不显现名利的可贪,使人民的思想不致受到惑乱。

根据儒家和道家来区别和联系治世和治身

根据儒家和道家来区别和联系治世和治身

根据儒家和道家来区别和联系治世和治身,并根据《论语》《老子》的有关语句加以解释儒家重视人的生命,称“死生有命”(《论语·颜渊》),“生生之谓易”(《易传·系辞》),认为人应当感恩自然的造化而使自己拥有生命,并得以展开人生,演绎人生。

儒家重“生”,更重“德”,把人格价值、道德价值置于生命价值之上。

孔子云:“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强调人应当有独立的意志和人格。

孟子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强调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原则,维护人格尊严。

这就是说,在生命价值与道德价值发生冲突的严酷时刻,宁可“杀身成仁”(《论语·卫灵公》),“舍生取义”(《孟子·告子》),以成就道德价值。

与重“德”价值取向相一致,儒家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物质生命与精神生命的价值对比中,也认为精神高于物质,高度赞扬精神不朽说。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载:“大(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三不朽”说强调,成就道德典范,建立盖世功业,阐发精深言论,都必将长远地影响于后世,也即其所蕴含的精神意义是永不消失的,这也就是说三立者的精神远远超越于死亡而臻于不朽。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仁爱”,这也被视为人的生命的独特而崇高的意义与价值之所在。

儒家一方面肯定人具有内在的善性,一方面也主张强化外在的“纲常之礼”,强调两者的结合为人生之道:遵循纲常之礼以开显人的本然德性,进而达臻人的完善境界,成为圣人。

张载说:“为天地立志,为生民立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语录》中)这也就是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哲学。

儒家以现实社会关系中的人为本位,肯定人的生命意义和人性价值,强调在现实世界中提升道德品格,达臻理想境界,这种思想特质可以概括为人本主义。

儒家人本主义传统以其巨大的作用和影响而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

老子的“天之道”

老子的“天之道”

老子的“天之道”老子,河南周口鹿邑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老子》一书在国际上亦影响深远,被译成多种文字。

关于《老子》的性质,有人说是兵书,也有人说是讲南面之术,即政治统治理论的书。

这正表明该书是一部哲学著作,能被应用于各个方面。

《老子》书中最高的哲学范畴是道。

道本来是具体的道路,但在老子后,已成为表示客观规律和人们处事原则的哲学概念。

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提出来道,在第廿一章里再次描写道时,他说: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这里说出了道的真理性和信实性。

其详细内容,遍散在《道德经》各处。

他在《道德经》第二章,提出了美论和善论。

不过老子的美论和善论是非常与众不同的。

当他看到美的时候,他同时看到了恶(丑),当他看到善的时候,他同时看到了不善(恶)。

因为美是丑所衬托出来的概念,同理,善是恶所衬托出来的。

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丑)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恶)已。

他的话,不但把美、丑互相衬托而存在作了极其明晰的说明,同时把美的不固定性也作了暗示的说明。

在他看来,美与丑,善与恶是相对待的,是一体之两面,同出而异名。

它们不仅平面的对立,同时也是立体的对立。

这是宇宙中的必然律,是没有人能更改的。

老子讲的这个规律,并不是一般的相对主义,更不是二元论,而是科学的相对论。

由于看到了美的同时,也看到了他背面的丑,这可以称他为:看得穿,看得透。

不仅在同时看到了事物的两面性,也同时看得事物的全面性。

看得穿,看得透。

应该叫做:明智。

老子对善的认识,也是和美同一个模式。

譬如,中国人以扶养老年父母是孝,是善;而爱斯基莫人以把老人早早丢弃,让他们冻饿而死或被野兽吞食为善。

又如,如所周知,以奉旨消禁鸦片而著名的林则徐,道光皇帝给他许多的上谕,其中之一,这样说:奏悉,所缴鸦片烟土,敕即在虎门外销毁完案,无庸解送来京。

俾沿海居民及在粤夷人,共见共闻,咸知震响。

《老子》原文及翻译(2)

《老子》原文及翻译(2)

《老子》原文及翻译(2)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译文】向着相反的方向转化发展,是“道”的运动。

保持柔弱的地位,是“道”的运用。

天下万物产生于具体的有形质之物,“道”生万物的过程是从无形质之物产生出具体的有形质之物。

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

【译文】上士闻道就努力不懈地去实行,绝不间断。

中士由于识见不足,认道不清,所以觉得道似真似幻,若有若无。

下士听见合于道的话,反而哈哈大笑起来,以为荒诞不经。

如果不能让这般俗陋的人大笑的话,道就不是真道呢!所以古时候立言的人有这样的话“从表面上看来,明道反像暗昧,进道反像后退,平道反像不平。

”同样地,上德反像低下的川谷,高洁显荣反似含垢受辱,广大的德性反似不足的样子,刚健之德反像怠惰的样子,质朴的德反似易变的样子,其理莫不源于此。

广大的空间没有可指的角落,伟大的成就大都晚成,天籁的声音无声可闻,没有形象的象,无形可见;大道隐微不可说,没有名称来指明。

上士的人了悟这些道理,立刻付诸行动,以期合于道体。

因为只有无时不有,无所不在的大道,才能施恩万物,才能无所不成。

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译文】道是万物化生的总原理,无极生太极,太极生阴阳,阴阳二气相交而生第三者,如此生生不息,便繁衍了万物,因此万物禀赋阴阳二气的相交而生,这阴阳二气互相激荡而生成新的和谐体,始终调养万物。

人所厌的是孤、寡、不谷,而侯王却以此自称,那是因为得道的侯王深明道体的缘故。

我所理解的天道地道人道

我所理解的天道地道人道

若谷漫话国学之一我所理解的天道、地道、人道传统文化中,蕴含非常丰富的哲学思想。

对于一些具体的概念,便有了多种多样的合理化的解释,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道德经》中有句话,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

”初看这句话,觉得人做人处事,要以周围自然界中的事物为榜样。

最值得说的就是要像“水”学习。

老子在《道德经》中撰文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

居众之所恶,故几于道矣。

心善潇、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

”在我的理解当中,人应该像老子所描绘的水那样的美德,就算是人法地了。

地道,要效法天道。

天道如何呢?我不知道。

后来看了《周易》,其中有句话:“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

”这就是天道了。

想想日月星辰,从人类诞生以前,就是运行不息,而且还将无限的不停歇的运行下去。

什么时候,都不知道疲惫,总是那样的强健无可遏制的姿态运行着。

联想到以前的一种观点,就是人类可以登上月球,可以探测遥远的外太空,但是人类对自己身体的无知与对于外太空的无知没有什么两样,都是知之甚少。

所以在前八种尖端技术里面,生物技术和太空技术占据了两个重要位置。

大家共同承认的一个事实,即是逼着鸭子上架和逼着兔子学习游泳同样不可思议。

这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要尊重的一个基本的事实。

地道,则是后天形成的。

中国著名的《三字经》开篇,即是“人之初,性本善。

”人的一些不好的品行,大都是受自身和周围的家庭社会环境的共同作用形成的。

有些人说,为什么,双胞胎兄弟或者姊妹却是道德品行大相径庭呢?这就是中国一句古话,学坏容易学好难!地道,应该怎样呢?除了老子在《道德经》中阐述的,我们在《周易》中还看到:地道即简以从。

地道的最高境界,就是引导成就其天赋之德和天赋之才。

引导则是讲,教育要通过创造一定的情境,要通过一定的言行来达到这个目的。

我觉得,这应该是情境教育法的哲学原理。

如果单纯的从心灵和精神这个角度,没有这样复杂。

教育就是一种帮助和唤醒,不是塑造。

如果硬要说教师是学生品行的雕塑者的话,那么这种雕塑很像中国时兴的根雕,要看根据他的天赋而进行艺术化的处理。

老子的天道与人道

老子的天道与人道

老子的天道与人道
《国学100秒》陪伴您第091天
“道”是什么?
自古就没人能说清楚,所以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

能说清楚了,就不是“道”了。

当然,“道”也不是不能说,不然老子自己也就不说了。

老子说话有一个特点,就是经常“指东言西”。

比方,他讲“无为“,其实“无为”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目的是“无不为”。

举个例子。

《老子》第七十七章说,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意思是说,天道不就像拉弓一样吗?瞄准,瞄高了就低一点,瞄低了就高一点,用劲大了就小一点,用劲小了就大一点。

只有这样,才能把拉弓、射箭的事做好。

这就是道,自然而然,本来如此,又不得不如此,所以这里的天
道就是“损有余而补不足”。

不过,这种天道不是自然科学,也不能当自然科学理解,因为老子讲这些的目的,是为了说人道。

所以老子接着说,“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下层的老百姓已经很苦了,但统治者还是不断聚敛,损不足以奉有余。

因此统治者一定要明白天道,效法天道,不然的话,天道就要对他们“损有余而补不足”了。

老子本来是为了人道而讲天道,所以离开了人道讲天道,就不知所云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治世之道:天道与人道
*导读:他们仅从字面上解释老子,没有了解老子这样说的真意。

在他所描述的社会里,人民的生存得到很好的保障,人与自然和睦相处,与他人和睦相处;由于没有交往,因而也就没有冲突,没有君子小人之分;大家和平相处,从来也没有战争的发生。

这样的社会,无疑是一种道家式的小康社会。

*一、为腹不为目的圣人人格。

老子关于圣人的说法是: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并作焉而不为始。

(第二章)圣人为腹不为目。

(第十二章)他心目中的圣人,显然有别于儒家心目中的圣人。

儒家推崇的圣人,着眼于迹,着眼于为目,不实惠也不实用,存在着形式主义倾向;而老子推崇的圣人,着眼于道,着眼于为腹,反对做表面文章。

老子从道不可说的本体论出发,不承认形式美的有用性。

同时,他也不承认道德规范的有效性。

老子认为,世俗世界中的所谓美、所谓善,只具有相对的意义。

他要求超越相对,进入绝对,领略真正的美和真正的善。

真正的美是与道为一的淳朴之美、内
秀之美,真正的善是与道为一的淳朴之善、内秀之善。

以道为基础,真善美统一起来,这就叫做复归于朴、返璞归真。

老子所倡导的纯朴之善、内秀之善,主张为人朴实无华、真情相待、无为洒脱,成为传统伦理思想中抨击伪善之风的利器。

老子敬慕的圣人,与儒家有别,乃是一种得道的人格、达观的人格、潇洒的人格、超脱的人格。

借用方东美的话说,儒家敬慕的圣人是时际人,道家敬慕的圣人是太空人。

*二、无为而治的基本原则。

有些研究者常常批评道家,以为道家不重视实行,只喜欢玄谈冥想、坐而论道,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道家在许多问题上同儒家有分歧,但在重行这一点上,同儒家并没有分歧。

众所周知,道家非常重视道的观念。

他们所讲究的道,就内含着行道的意思。

他们历来反对仅仅把道当做言说的对象而不去实行,故而老子才提出绝学无忧、绝圣去智、道不可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等警世之论。

在《道德经》五千言中,我们透过那些貌似玄虚的话语,很容易发现老子对实际问题的关注、对治世之道的关注。

老子治世之道的基本原则就是无为而治。

我觉得,无为而治的原则包含着三层意思。

首先是低姿态。

老子认为,掌权者不要高高在上,盛气凌人;在下层面前,应当采取一种低姿态。

举个例子来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第六十六章)掌权者千万不能摆架子,千万不可刚愎自用;那样做,不会有好结果,因为强梁者不得其死。

君王应该懂得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的道理,把自己当成寡人。

老子的本意是想让君王以寡人自谦,保持一种低姿态,没想到称孤道寡后来却成了君王的专称,成了实际上的高姿态。

这是老子所始料不及的。

其次是不扰民。

老子主张治大国若烹小鲜,就是讲究切实可行的治国策略。

他建议掌权者不要瞎折腾,应当像煎小鱼那样小心谨慎。

煎小鱼时如果老是翻来翻去,非把小鱼弄得不成样子,治理国家也是如此。

老子提出的无为而不为的原则,并不是要人们什么事都不做,而是要求人们在做事情的时候,不要仅凭主观的想象为所欲为,必须道法自然(即遵循客观规律),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老子的这些思想至今仍然受到政治家们的重视。

第三是无常心。

老子主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第
十九章)这句话今天就是以人为本的意思。

老子强调,掌权者要为百姓着想,不能只为自己着想,不能有常心、有私心。

在重视民心、民意这一点上,儒道两家是一致的,但各自施政方针不同。

儒家要求掌权者施仁政于民,老子觉得没有必要,他的主张是: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第五章),君王不要以救世主自居。

*三、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老子提出治世之道,目标是造就一个理想社会。

老子设计的理想社会就是小国寡民: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第八十章)有的论者指责道家搞复古倒退,要把人类拉到远古的蒙昧状态,恐怕是一种误解。

他们仅从字面上解释老子,没有了解老子这样说的真意。

在他所描述的社会里,人民的生存得到很好的保障,人与自然和睦相处,与他人和睦相处;由于没有交往,因而也就没有冲突,没有君子小人之分;大家和平相处,从来也没有战争的发生。

这样的社会,无疑是一种道家式的小康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