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质瘤的分子病理分类和靶向治疗研究
胶质瘤的分子靶向治疗综述
【关键词】 分子靶向治疗 胶质瘤 [中图分类号]R7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0 5734(2013)07 50 03 肿瘤分子靶向治疗是指在肿瘤分子细胞生物学的基础上,利用肿瘤组织或细胞所具有的特异性(或相对特异的)结构分子作为靶点,使用某 些能与这些靶分子特异结合的抗体、配体等达到直接治疗或导向治疗目的的一类疗法。分子靶向药物以某些肿瘤细胞膜上或细胞内特异性 表达的分子为作用靶点,从而能够更加特异性地作用于特定肿瘤细胞,阻断其生长、转移或诱导其凋亡,抑制或杀死肿瘤细胞,达到控制肿瘤之 目的。胶质瘤起于神经胶质细胞,属于脑内肿瘤,发生率占全部颅内肿瘤40%,包括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瘤,室管膜瘤和髓母细胞瘤, 恶性胶质瘤是很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其预后差,是病死率和致残率都较高的恶性肿瘤。其中,占恶性胶质瘤发病率50%以上的多形 性胶质母细胞瘤(GBM)的中位生存期仅10-12个月,由于其侵袭性生长的特征或位于重要功能区及深部,使肿瘤难以全切,放化疗也不 能改变患者的总体预后,因此寻求和探索新的治疗途径十分迫切。近年来,随着对分子畸变理解的深入,针对细胞受体,关键基因和调控 分子的分子靶向治疗已成为肿瘤治疗研究中的热点,本文回顾了近几年来分子靶向治疗在脑胶质瘤方面的应用和进展。 1 分子靶向疗法及脑胶质瘤的分子病理改变 分子靶向治疗是以在恶性肿瘤中异常表达的基因及其蛋白产物或某些细胞信号转导途径为靶点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属于生物治疗范 畴。胶质瘤的分子病理改变是对其进行分子靶向治疗的基础和依据,近年的研究表明星形胶质细胞瘤常有抑癌基因TP53的突变和血小板生 长因子及其配体的过度表达,染色体10q 的杂合现象缺失也在高级别的星形胶质瘤中发现,而且在那些缺失染色体10q 的星形细胞瘤中, 有近40%能观察到张力蛋白(PTEN)的失活。而大部分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表现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放大扩充,依赖细胞周 期素激酶P16NK4A 的突变与缺失以及直周环状染色体10上磷酸酯酶和张力蛋白及其同系物的改变。在初发性胶质母细胞瘤中血管内皮因 子-A 过度表达,而在复发性胶质母细胞瘤中则是血小板生长因子-AB过度表达,这可作为二者的鉴别点之一,以上这些胶质瘤分子水平的 病理改变为分子靶向疗法应用于它本身提供了理论依据。目前,用于脑胶质瘤分子靶向治疗的药物主要有单克隆抗体和小分子激酶抑制剂 等。 2 小分子激酶抑制剂 绝大多数激酶受体介导的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与丝氨酸,苏氨酸, 酪氨酸激酶的激活相关联。激酶被激活后催化来自ATP 的磷酸基的 转移,然后通过第二信使的作用介导信号转导途径的活化。目前在临床试验中研究较多的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抑制剂和血管内 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抑制剂等。 2.1 EGFR 抑制剂:EGFR属于酪氨酸激酶受体的ErbB家族,其中EGFRⅧ是EGFR 一种特殊的变异体,它缺乏第二至第七个外显 子,是胶质母细胞瘤病人预后差的一个独立预测因素,EGFR在胶质母细胞瘤中的表达比正常细胞高约50 %,在其它恶性胶质瘤中也有不 同程度的过度表达,且EGFR基因增强的胶质母细胞瘤患者预后往往很差,这些都为EGFR分子靶向治疗的应用提供了依据,针对EGFR的 靶向治疗主要有吉非替尼和埃罗替尼两种小分子抑制剂,吉非替尼在细胞内膜与底物中的ATP 竞争,抑制PTK 磷酸化,阻断肿瘤细胞信号 转导途径,抑制其增殖,诱导其凋亡,埃罗替尼作用与此类似。 2.2 VEGF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脑肿瘤尤其是恶性胶质瘤中VEGFR呈过度表达,恶性肿瘤特征之一是瘤体内能形成新的血管,而 VEGF 能促进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和管腔形成,对瘤体内新血管的形成起关键作用。在恶性胶质瘤细胞中至少有两种结构上有联系的VEGF 受体:即flt-1(VEGF 受体1)和flk-1(VEGF 受体2),分别为不同基因编码。胶质瘤细胞分泌VEGF 与相邻上皮细胞高水平表达的VEGFR-2 相结合,促进瘤体内血管发生,而小分子抑制剂可通过对VEGFR-2 的抑制而阻止血管生成和限制瘤周水肿,达到限制恶性胶质瘤生长的目 的。SU5416(semaxauib)是VEGF受体2 和PDGF 受体共同的抑制剂,能抑制胶质瘤移植瘤的生长,显著延长移植瘤小鼠生存期。 VEGER-2选择性强抑制剂PTK787(蛋白酪氨酸激酶787)能干扰VEGF和PDGF介导的相关血管形成,PTK787与放疗联用能显著抑制P53 基因缺乏,并对放疗耐受的移植瘤的生长进行抑制,主要副作用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肝功能受损等,单独应用PTK787能使66%的恶性胶 质瘤患者病情趋于平稳。 2.3 PDGFR 抑制剂:PDGF调控了血管的发生且在将近75 %的恶性胶质瘤中呈过度表达,伊马替尼是一种PDGFR 抑制剂,无论是 单一治疗或与羟基脲联合化疗或辅以放疗,被证明疗效一般。 2.4 多靶点激酶抑制剂主要对细胞内异常信号转导途径和肿瘤相关脉管系统起作用。ZD6474是一种对EGFR 和EGFR-2 起作用的双重 激酶抑制剂,动物实验表明其能提高胶质瘤荷瘤动物的生存率。AEE788作用机理与ZD6474类似,它能对EGFR 和EGFR-2产生效应。此 外,正在进行试验的多靶点激酶抑制剂还有:R115777,GW572016,CCI-779 等。 3 单克隆抗体 单克隆抗体一般分子量较大,不易透过血脑屏障,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解剖特性,其应用于恶性胶质瘤主要受给药途径限制,此外还 与所构建单抗的无免疫源性及肿瘤抗原完整性等相关。瘤腔内注药或通过术后残留腔隙给药可改善其疗效,或采用系统的抗VEGF 疗法, 以瘤体内新生血管为靶点,可从根本上消除血脑屏障对药物弥散的阻碍。贝伐单抗是一种早在上世纪90 年代就开发出的一种人VEGF 单克 隆抗体的重组体,合,竞争性抑制VEGF 与其受体发 生作用,从而减少瘤体内新生血管的形成。Stark-Vance将贝伐单抗与依立替康联用于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其中只有10%的病例继续恶化,
胶质瘤的分子病理特征研究进展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2018 年第 5 卷第 33 期2018 Vol.5 No.33189胶质瘤的分子病理特征研究进展张永强(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老年病科脑系病区,天津 300052)【摘要】胶质瘤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颅内肿瘤,其致死率非常高,因此临床很多学者对此均进行了研究,通过学者们的不断研究,对于胶质瘤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
对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同时对于本病的治疗也有了一定的进展,并且能够从分子病理角度进行研究,并发现了有助于临床诊断的分子标志物,为本病的治疗的和诊断提供了良好的依据。
【关键词】胶质瘤;分子;表皮生长因子【中图分类号】R7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8.33.189.02随着人们生活习惯以及饮食的改变,患有脑肿瘤的患者越来越多,给人们的健康和生活带来的极大的影响。
脑肿瘤中的胶质瘤在颅内原发性肿瘤中的发病率较高,并且其死亡率也相对较高,并且患者5年内的生存率仅为20%~30%。
临床大部分患者的治疗均采用手术治疗,但是手术效果并不理想,主要是由于饺子瘤的生长呈浸润性,手术时并不能将其完全切除,患者术后比较容易复发,因此在术后还会采取一些辅助治疗方法,经常应用的方法有放疗、化疗的方法,还有一部分患者会采用介入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治疗后能够发现患者有所好转,但是依然不能到达患者和临床满意,生存率仍然无明显改善。
目前胶质瘤的分类主要是根据WHO 进行分类,虽然此种分类方法能够帮助临床治疗,但是为了进一步对本病进行了解,很多学者尝试从其分子的病理特征进行研究,观察其发病原因以及治疗方法。
1 胶质瘤形成过程中参与的信号传导通路1.1 受体酪氨酸激酶以及信号传导在前些年很多学者对胶质瘤的基因突变筛查进行了研究,因此已积累了与胶质瘤形成相关的信号分子的信息积累,其中涉及到受体酪氨酸激酶、细胞周期成员的提笔安以及信号传导系统[1]。
恶性胶质瘤小分子靶向药物进展
III期临床试验
774 例无法手术晚期、转移性胃、胃食管连接 部腺癌 卡培他滨+顺铂 +AVASTIN OS 12.1 m 卡培他滨+顺铂 +安慰剂 OS 10.1m P=0.1002 PFS ORR有改善 乳腺癌 ASCO1005 结果类似
胶质瘤
2009年5月美国 FDA 加速审批应用于复发 GBM Weill Cornell Medical College,2010, 14 例复发 GBM病人效果良好 UCLA, 2009, 复发GBM/同期对照
副作用
高血压 34% 高血压 危象发生率1.0% 出血 CNS 3.3% 胃肠道穿孔/气管瘘 动脉血栓栓塞/静脉 血栓 伤口愈合延迟 蛋白尿 充血性心力衰竭 肺间F研究人员用基因敲除、RNA干扰等方式抑制胶质瘤细胞中的 VEGF,解除VEGF对MET磷酸化抑制后,MET活性增高。 进一步用划痕试验和动物模型研究发现,同时抑制VEGF和MET后胶 质瘤细胞的迁徙能力下降,实验组小鼠生存期延长。 应用Avastin的胶母治疗前后的病理组织切片检测,结果发现使用 Avastin后肿瘤MET磷酸化水平显著提高。
Angiogenesis
VEGF PDGF MMP-9 FGF VEGFR MAPK PKC AKT phosphorylation HIF-1α VEGF
Direct: endostatin Indirect: Avastin
胶质瘤相关分子机制
原癌基因:Ras、EGFR、c-cis、myc、 myb、VEGF、CDK-4基因等 Signal pathway
机理
EGFR 单抗,竞争性抑制配体与EGFR的结合, 阻断下游信号通路,从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促凋亡,抑制血管生成,增强放、化疗疗效。 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吉非替尼gefitinib 埃罗替尼erlotinib 单克隆抗体 西妥昔单抗 cetuximab 尼妥珠单抗 Nimotuzumab 帕尼单抗 Panitumumab
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精准医疗的不断普及,以分子为靶点的肿瘤治疗越来越成为研究的热点领域,这种治疗方法被称为肿瘤分子靶向治疗。
与以往的传统治疗方法相比,肿瘤分子靶向治疗具有特异性高、有效性好、毒副作用小等优点,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靶点的发现、药物的选型、临床应用等方面介绍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一、靶点的发现靶点是指某个分子或细胞结构,能够与治疗药物紧密结合,从而起到抗癌作用的位置。
对于肿瘤治疗而言,靶点的发现至关重要,因为它们的存在直接决定了治疗药物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目前,靶点发现的方法主要分为以下几类:化学筛选法、基因组学筛选法、蛋白质组学筛选法和细胞治疗方法。
其中,化学筛选法是指利用生物化学技术,从化学物质中筛选出对于某种癌症有特异性的化合物;基因组学筛选法则是指通过对整个基因组的筛选,寻找具有影响肿瘤发生发展的基因或蛋白质;蛋白质组学筛选法则是通过检测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中蛋白质表达的差异,寻找具有癌症特异性的蛋白质;而细胞治疗方法则是利用生物技术筛选出能够靶向癌细胞特异性基因的细胞,通过对正常细胞和癌细胞靶向细胞的刺激来治疗癌症。
目前,靶点的发现涉及到生物学、医学、化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需要各种技术手段之间的协作,其中最重要的一环是开展肿瘤分子基因组学研究,这对于深入了解肿瘤发生、发展及转移过程中的基因和蛋白质变化十分重要。
二、药物的选型药物的选型是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核心内容之一。
首先,必须找到能够靶向特定肿瘤细胞的药物,并能够在体内达到理想的浓度。
其次,还需要考虑药物的毒副作用,以及它对正常细胞和组织的影响。
根据靶点的不同,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药物可以分为信号转导抑制剂、细胞周期抑制剂、免疫治疗剂、抗血管生成剂、DNA损伤修复抑制剂等多个种类。
例如,信号转导抑制剂是针对肿瘤细胞信号通路的药物,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而免疫治疗剂则是指通过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机体对癌细胞的抗体和杀伤力,从而达到抗癌的效果。
胶质瘤病理报告
复发风险
肿瘤大小与位置
病理报告中会描述肿瘤的大小、位置等信息,这些因素与复发风 险密切相关。
分级与恶性程度
病理报告中的分级和恶性程度信息,是评估复发风险的重要依据。
年龄与身体状况
患者的年龄和身体状况也会影响复发风险,病理报告中会综合考虑 这些因素。
预防复发的措施
定期复查
根据病理报告中的建议,定期进行复查,以便及 时发现复发迹象。
肿瘤大小
描述肿瘤在CT或MRI影像上的 大小,包括最大径、最小径和 厚度等。
周围组织浸润情况
描述肿瘤是否侵犯周围脑组织、 血管或脑脊液等。
病理报告分析
肿瘤细胞形态
分析肿瘤细胞的形态、大小、 染色深浅等特征,以判断其恶
性程度和生物学行为。
免疫组化结果
通过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肿瘤细 胞的抗原表达情况,以辅助诊 断和鉴别诊断。
保持均衡的饮食结构,适当增加营养摄入, 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
遵医嘱治疗
遵循医生的诊疗建议,按时服药、定期复查, 确保治疗效果。
适当运动
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量的运动,有助于增 强体质、促进康复。
心理支持与康复指导
提供心理支持 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心理支持,帮助 他们面对疾病、缓解焦虑和恐惧情绪。
康复指导
分子生物学标记
检测肿瘤细胞是否存在某些与 胶质瘤相关的分子生物学标记, 如EGFR扩增、 IDH1突变等。
基因突变分析
对肿瘤细胞进行基因突变分析, 以评估其对某些治疗药物的敏 感性和预后。
病理报告结论
诊断结论 根据病理报告内容和分析结果,给出明 确的诊断结论,如胶质瘤、胶质母细胞
瘤等。
治疗建议 根据病理报告结论,给出相应的治疗
中国脑胶质瘤分子诊疗指南(全文)
中国脑胶质瘤分子诊疗指南(全文)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原发脑肿瘤,也是目前神经肿瘤领域内的难点。
传统上,胶质瘤主要通过形态学进行分类与分级。
但越来越多研究显示,基于形态学的病理分类并不能很好的反映某些胶质瘤的生物学特性。
例如,有些病理上诊断为低级别的胶质瘤(良性),短期内复发与进展,而有些高级别胶质瘤(恶性)却可以长期保持稳定。
又如,部分胶质瘤对放化疗特别敏感,而同样是相同恶性度的胶质瘤却对治疗无效。
如何准确的预测胶质瘤患者的预后及选择合适治疗方案,是目前基础与临床的工作重点。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我们已能够在分子水平对胶质瘤进行“解剖”,并且发现了一些能够预测胶质瘤患者预后及治疗反应的分子标记,如1p19q杂合性缺失(详见本网站相应博文)及MGMT。
为了能够科学规范的检测及使用分子标记物,中国胶质瘤协作组经过1年多的酝酿,组织国内胶质瘤领域内的专家撰写了《中国脑胶质瘤分子诊疗指南》,并发表于《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4年第5期。
作为指南的编写组成员,我体会到,国内在胶质瘤诊疗方面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基本达到欧美发达国家水平。
以下是本指南的主要内容,供患者及医务人员参考。
指南编写组成员名单:马文斌(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于士柱(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天津市神经病学研究所神经肿瘤研究室)、王任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王伟民(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神经外科)、王洪军(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王永志(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王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王引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毛颖(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毛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尤永平(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史之峰(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白红民(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神经外科)、李文斌(北京市世纪坛医院神经肿瘤内科)、李学军(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35病区)、李桂林(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神经病理科)、吴安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陈凌(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全军神经外科研究所)、陈忠平(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外科)、邱晓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放疗科)、杨学军(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周良辅(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周定标(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林毅(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赵继宗(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康春生(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天津市神经病学研究所神经肿瘤实验室)、姚坤(首都医科大学北京三博脑科医院病理科)、蒋传路(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秦智勇(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赛克(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外科)、樊小龙(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神经科学和脑发育实验室)、颜伟(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
胶质瘤病理报告解读
胶质瘤病理报告解读
胶质瘤的病理报告是对胶质瘤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后得出的结果,用于确定胶质瘤的类型、级别和其他特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胶质瘤病理报告中可能包含的信息:
1. 胶质瘤类型:胶质瘤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室管膜瘤等。
病理报告将明确指出胶质瘤的类型。
2. 胶质瘤级别:胶质瘤根据其恶性程度分为不同的级别,通常使用WHO(世界卫生组织)分级系统。
病理报告将指出胶质瘤的级别,如Ⅰ级、Ⅱ级、Ⅲ级或Ⅳ级。
3. 细胞形态和特征:病理报告可能描述胶质瘤细胞的形态、大小、核的特征以及是否存在异型性(细胞形态和结构的异常)。
4. 增值指数:增值指数是评估胶质瘤细胞增殖活性的指标。
病理报告可能会提供增值指数的值,如Ki-67 增殖指数。
5. 免疫组化结果:免疫组化是一种通过抗体检测肿瘤组织中特定蛋白质表达的技术。
病理报告可能会列出一些免疫组化标记物的结果,这些标记物可以帮助确定胶质瘤的类型和预测预后。
6. 分子遗传学信息:现代胶质瘤的诊断常常结合分子遗传学检测。
病理报告可能会提供有关胶质瘤分子遗传学改变的信息,如IDH 基因突变状态。
脑胶质瘤的分子分型与基因检测
IDH常见变异类型
低等级胶质瘤中,R132变异在IDH中出现的频率
基因
IDH1 IDH2
核苷酸变化
c.395G>A c.394C>T c.394C>A c.395G>T c.394C>G c.515G>A c.515G>T c.514A>T c.514A>G
氨基酸变化
R132H R132C R132S R132L R132G R172K R172M R172K R172G
脑胶质瘤的分子标记
IDH1/2突变
1p/19q联合缺失
MGMT启动子甲基化
生物学结 增加与脑胶质瘤CPG岛甲基化 不清楚,候选基因CIC与FUBP1在研究 减少DNA修复,在IDH1/2突变肿瘤中
果
亚型相关的2羧基戊二酸二乙酯 中
与脑胶质瘤CPG岛甲基化亚型相关
的浓度
检测方式 免疫组化(R123H)、ddPCR、 FISH、LOH微卫星分析
• MGMT可以使烷化剂作用下形成的O6位甲基化鸟嘌呤去甲基化,有效修复DNA损 伤,同时自身不可逆失活为烷基化MGMT,所以该反应又称为自杀反应。
• 细胞的修复能力取决于MGMT在细胞内的含量和合成速率,而MGMT甲基化可以导 致基因沉默和抑制蛋白合成,阻碍DNA的修复。
MGMT甲基化与临床特征
• IDH(异柠檬酸脱氢酶)是三羧酸循环的关键酶,催化异柠檬酸氧化脱羧生成α-酮 戊二酸(α-KG)。
• IDH1、IDH2基因分别位于染色体1q33.3和15q26.1。 • IDH1、IDH2存在于细胞质、过氧化物酶体和线粒体中,分别催化细胞质和线粒体
中NADP+(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和异柠檬酸生成α-KG和NADPH(还原型烟 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
胶质瘤的分类和病理诊断
胶质瘤的分类和病理诊断胶质瘤的分类和病理诊断“胶质瘤”这个术语指的是具有与“正常胶质细胞”(即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室管膜细胞)相似的“组织学特征”的肿瘤,尽管这些肿瘤的起源尚不清楚。
“胶质瘤”占“脑实质内原发性肿瘤”的绝大多数。
对于每一种类型的“胶质瘤”,都包含着好几种“生物侵袭性跨度很大”的肿瘤。
组织学上,生长较慢的病变,对应于世界卫生组织(WHO)的Ⅰ级和Ⅱ级,通常被称之为“低级别胶质瘤”,而进展较快的肿瘤被称为“高级别胶质瘤”。
WHO的分类建议避免使用“低级别胶质瘤”这一术语,因为它将一大组异质性很大的肿瘤聚集在了一起,其中的许多肿瘤具有显著不同的生物学特性、预后和治疗方法。
例如,在“Ⅰ级和Ⅱ级胶质瘤”中,目前的分类倾向于将“弥漫性胶质瘤”(例如,Ⅱ级“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和“少突胶质瘤”)和更加局限性星形细胞瘤(例如,Ⅰ级毛细胞星形细胞瘤)区分开来。
具备诊断功能的关键的分子诊断检查① IDH1/IDH2突变与“IDH野生型肿瘤”相比,存在“异柠檬酸脱氢酶1型(IDH1)和2型(IDH2)突变”是大多数WHO Ⅱ和Ⅲ级“弥漫性星形胶质细胞肿瘤”和“少突胶质细胞瘤”的明确的特征,预示着显著改善的预后。
所有“弥漫性胶质瘤”的标本均应进行“IDH1-R132”这个最常见突变的免疫组化染色,从而便于诊断。
这个检查也有助于区分“组织标本”中“浸润性星形细胞瘤细胞”与“反应性胶质增生成分”。
“IDH1中不常见的突变”和“所有IDH2的突变”都不能用这种抗体进行识别,但可以用“DNA测序的方法”进行检测。
上述这个两种突变称之为“非经典的IDH突变”。
这些“非经典的IDH突变”在“Ⅱ级和Ⅲ型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和少突胶质细胞瘤”中约占10%~20%。
如同“IDH1 R132突变”一样,这些“非经典的IDH突变”主要发现于年龄小于55岁的患者。
“非经典的IDH突变”可更常见于“少突胶质瘤”和“成人脑干胶质瘤”中,如果针对“突变型IDH1 R132H”的免疫组化检查的结果为阴性,那么在Ⅱ级和Ⅲ级“弥漫性胶质瘤”患者以及年轻的(55岁以下)胶质母细胞瘤患者中,“IDH1(密码子132)和IDH2(密码子172)的序列测定”应优先考虑!这是因为对“IDH突变型”和“IDH野生型”进行区分是综合诊断的核心环节。
脑胶质瘤分子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脑胶质瘤是 中枢神经 系统 常见 的颅 内原 发肿 瘤 , 内资 国
料 统 计 约 占 3 .6 ~ 0 9 % , 均 为 4 .9 l 。 现 已 明 确 5 2 % 6 .6 平 4 6% l J
能发生严重的唑疮样疹。但是 目前这类药物 的反应率很低 , 而
且 有 效 时 间较 短 。 而 且 , 研 究 者 认 为 , 一 批 E F 有 第 G R抑 制
明 , a nb具 有 一 定 的 抗 胶 质 瘤 作 用 。 在 北 美 脑 肿 瘤 协 会 I ti m i ( A T ) 用 Ian N B C使 m t i 治 疗 复 发 恶 性 脑 胶 质 瘤 患 者 的 Ⅱ期 i b来
1 表皮 生长 因子 受体 ( G R) 氨 酸 激 酶 抑 制 剂 EF 酪 EF G R是 分 子 量 为 10k 7 D的 跨 膜 蛋 白 , 人 脑 胶 质 瘤 组 织 在 和 胶 质 瘤 细 胞 系 中 已发 现 E F 常 出 现 扩 增 、 排 、 变 和 过 GR 重 突
2 2 42
至 互 9 0年 9月 第 3 茎 1 2卷 第 1 7期
Hee M dcl ora,0 0 V 1 2SDN .7 b i eia Ju l 2 1 , o 3 e 0 1 n
・
综 述 与讲 座 ・
脑 胶 质 瘤 分 子 靶 向治 疗 的研 究 进 展
米 中波 焦保华
表达 。在 4 %的原发脑胶质瘤患者中存在着 E F 0 G R基 因扩展 ,
导致 E F G R过 度 表 达 。 随 之 , 瘤 细 胞 增 殖 加 速 , 富 有 侵 袭 肿 更
临床试 验中取 得 了较好 的疗 效 。在 另外 一项 使用 I a n m ti ib 联合 羟基脲 治疗 Ⅲ级脑胶 质瘤 的复发 患者 的临床研 究 中也取 得 了令人鼓 舞的疗效 。 3 血管 内皮生长 因子受体 ( E F 酪氨酸激 酶抑制剂 V G R) 肿瘤 的生长依赖 肿瘤 血管供应 营养 , 随着人们对肿 瘤血管
人脑胶质瘤分子病理学与基因治疗的研究
计产 能 80 0吨 / , 0 年 实现 了高 效率 生产 , 线 生 产 工 人 仅 一 2人 , 已成 为 国 内规 模 最 大 , 术 最 先进 的 化 学 机 械 超精 技 密加工专用浆料生产单位 。20 0 6年 完 成 了设 备 安 装 、 调
试 、 保 认 证 、S 9 0 环 J0 0 0质 量 体 系 认 证 、 术 与 销 售 人 员 技 培训 、 权 转 移 等 工 作 , 次 投 产 成 功 , 规模 供 应 用 户 , 产 一 已 已在 国 内 2 0多条 引 进 生产 线 上 获 得 质 量 认 可 ,取 代 进 口 产 品 , 为 一号 供 应 商 。2 0 成 0 6年 被 天 津 市 开 发 区审 批 为 高 新 技 术 企业 ,获 得 国 家 中小 企 业 创 新 基金 资助 1 0万 , 1 并 被 天津 开 发 区批 准 为博 士后 创 新 基地 ,计 划 2 1 0 销 售 0年
制 了 材料 的塌 边 和 粗 糙度 问题 。
5 已取 得 的 效 益 及 产 业 化 前 量
我们 以 该 技 术 为 支 撑 与 多 家 科 研 院 所 和 企 业 展 开 合
作 , 品 已在 2 产 0多 家 企 业 应 用 , 且 出 口台 湾 , 益 达 到 并 效
亿 元 。 而 且 , 项 技 术 已经 扩 展 到 红 外 探 测 器 及 照 明 工 程 此
者 在接 受常 规综 合 治 疗 ( 手术 、 放疗 、 疗 ) , 位 生 存 期 化 后 中 仅 约一 年 左 右 , 2 近 0~3 0年 来 几无 改善 。 因 此 , 胶 质瘤 脑
收稿 日期 :0 7 0-1 20- 5 3
性 肿 瘤 一 样 , 胶 质 瘤 的 发 病 机 制 尚 不 明 了 , 就 严 重 制 脑 这 约 了脑 胶 质瘤 治疗 手段 的 改进 , 目前 迫 切 需 要 对 其 发 生 、 发 展 的机 制 进 行深 入 研 究 , 在 此 基 础 上 开拓 新 的 治疗 策 并
三级胶质瘤分子病理
三级胶质瘤分子病理三级胶质瘤分子病理:从基础到深度解析1. 引言三级胶质瘤是一种常见且凶险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其发病机制和分子病理学特征一直备受研究者关注。
本文将以三级胶质瘤分子病理为主题,全面评估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在深度和广度的要求下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2. 三级胶质瘤的定义与发病机制三级胶质瘤是一种起源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恶性肿瘤,属于胶质细胞瘤的一种。
其发病机制与多基因异常相关,包括EGFR基因突变、IDH1/2基因突变、p53基因突变等。
这些基因突变导致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和细胞凋亡的抑制,进而促进肿瘤的生长和侵袭。
3. EGFR基因突变在三级胶质瘤中的作用EGFR基因突变是三级胶质瘤中最常见的基因异常之一。
研究表明,EGFR基因突变可导致其过度激活,进而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并与预后的不良相关。
EGFR基因突变还可能作为靶向治疗的标志物,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4. IDH1/2基因突变对三级胶质瘤的影响IDH1/2基因突变在三级胶质瘤中较为常见,研究表明,这些基因突变可导致代谢途径的异常改变,并影响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IDH1/2基因突变还与患者的生存期密切相关,因此成为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
5. p53基因突变与三级胶质瘤的联系p53基因突变在三级胶质瘤中常见,并与其恶性程度及复发率相关。
p53基因突变可以抑制细胞凋亡,从而使肿瘤细胞具有更强的生存能力。
研究表明,药物干预可以通过恢复p53功能来抑制肿瘤的生长,为三级胶质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6. 三级胶质瘤分子病理的治疗前景针对三级胶质瘤分子病理的研究不断取得突破,为该疾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将针对不同基因突变的靶向治疗与传统的手术、放疗和化疗相结合,能够更有效地控制肿瘤的发展,并改善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
7. 总结与回顾三级胶质瘤分子病理是目前神经外科研究的热点之一。
从EGFR基因突变、IDH1/2基因突变到p53基因突变,这些分子改变在三级胶质瘤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胶质瘤病理诊断标准
胶质瘤病理诊断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胶质瘤是一种常见的脑部肿瘤,起源于星形细胞或神经胶质细胞,通常病理上表现为恶性。
其病理诊断标准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都至关重要。
在临床实践中,胶质瘤的病理诊断主要依赖于病理学家对组织标本的细致观察和评估,同时结合免疫组化染色和分子生物学检测,以得出准确的诊断。
关于胶质瘤的病理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组织学形态特征胶质瘤的组织学形态特征是病理学家最常用的诊断依据之一。
在显微镜下观察,胶质瘤的细胞呈星形或梭形,胶质细胞核大而异形,胞浆丰富,胶质纤维增生明显。
胶质瘤的增生呈现不规则状,可形成明显的网状结构或血管模拟,伴有炎症细胞浸润等特征,并且通常具有高度核分裂活性。
二、免疫组化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在胶质瘤的病理诊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肿瘤标本进行多种抗体染色,可以检测特定的蛋白质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常用的标记物包括GFAP(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Ki-67(增殖细胞核抗原)和p53等。
阳性GFAP染色结果表明肿瘤起源于星形胶质细胞,Ki-67阳性率高则提示肿瘤增殖活性明显,p53过表达则可提示肿瘤的恶性程度。
三、分子生物学检测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检测在胶质瘤的病理诊断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通过检测肿瘤细胞的基因突变、染色体异常或表达水平,可以为病理诊断提供更为准确的依据。
经典的例子包括IDH(异柠檬酸脱氢酶)基因突变和MGMT(O6-甲基化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基因甲基化状态等。
IDH突变通常出现在低级别胶质瘤中,而MGMT甲基化状态则与对放疗药物的敏感性密切相关。
胶质瘤的病理诊断标准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结合组织学形态特征、免疫组化染色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等多方面信息,以得出准确的诊断结果。
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相信未来会有更多更准确的病理诊断方法出现,为胶质瘤患者的治疗提供更为精准的指导。
希望通过科学家和医生的共同努力,未来能够更好地控制和治疗这种疾病,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中国脑胶质瘤分子诊疗指南
中国脑胶质瘤分子诊疗指南胶质瘤是一种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恶性肿瘤,其特点是高度异质性和侵袭性。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的快速发展,脑胶质瘤的分子诊疗领域取得了巨大突破。
为了规范中国脑胶质瘤的分子诊疗工作,制定中国脑胶质瘤分子诊疗指南势在必行。
一、前言脑胶质瘤的分子诊疗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
准确的分子诊疗可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高脑胶质瘤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二、分子诊疗的重要性脑胶质瘤的分子诊疗有助于明确肿瘤的分子亚型、突变情况和表达谱,从而为患者提供更精确的治疗方案。
此外,分子诊疗还可以帮助评估患者的预后和监测疗效,为临床转化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三、分子诊疗指南的内容1.脑胶质瘤的分类和亚型根据分子标志物的表达情况,将脑胶质瘤分为多种亚型,如IDH突变型、TP53突变型、EGFR增强型等。
指南需要详细介绍每种亚型的分子标志物和临床特征。
2.常见突变基因的检测方法和结果解读包括IDH1、IDH2、TP53、EGFR等突变基因的检测方法和结果解读,指南需要详细介绍这些突变基因的检测原理、常见突变位点和检测敏感性。
3.分子标志物在临床中的应用指南需要详细介绍分子标志物在脑胶质瘤的诊断、预后评估、治疗选择和疗效监测等方面的应用情况。
此外,还需要介绍分子标志物与其他临床指标(如临床病理特征、影像学表现等)的联合应用。
4.脑胶质瘤的分子靶向治疗根据脑胶质瘤的分子亚型,指南需要介绍相应的分子靶向治疗方案和药物选择。
此外,还需要介绍分子靶向治疗的疗效评估和不良事件监测等内容。
5.分子诊疗在临床试验中的应用指南需要介绍分子诊疗在脑胶质瘤临床试验中的应用情况,包括分子标志物的筛选、治疗效果评估和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等。
结语中国脑胶质瘤分子诊疗指南的制定将为脑胶质瘤的个体化治疗提供指导,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这一指南的建立需要多学科的专家共同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和经验,确保指南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为我国脑胶质瘤的分子诊疗工作贡献力量。
胶质瘤
胶质瘤的生长特点
生长特点为浸润性生长,与正常脑组织无明显界 限,多数不限于一个脑叶,向脑组织呈指状深入 破坏脑组织,偏良性者生长缓慢,病程较长,自 出现症状至就诊时间平均两年,恶性者瘤体生长 快,病程短,自出现症状到就诊时多数在3个月 之内,70-80%多在半年之内。
胶质瘤检查
1、脑脊液检查:作腰椎穿刺压力大多增高,有的肿瘤如 位于脑表面或脑室内者脑脊液蛋白量可增高,白细胞数亦 可增多,有的可查见瘤细胞。但颅内压显著增高者,腰椎 穿刺有促进脑疝的危险。故一般仅在必要时才做,如需与 炎症或出血相鉴别时。压力增高明显者,操作应慎重,勿 多放脑脊液。术后给予甘露醇滴注,注意观察。
胶质瘤治疗
2.化疗:原则上用于恶性肿瘤,但化疗药物限于血脑屏障 及药物的毒副作用,脑内药物浓度也仅为药物全身总剂量 的1/5,形不成抗瘤药高浓度环境,疗效尚不肯定,使得 脑胶质瘤化疗没能广泛应用。
胶质瘤治疗
3.放疗:放疗的主要目的是预防或控制肿瘤复发,胶质 瘤几乎都是原位复发,全脑照射对于改善预后并无明显 作用;局部照射在疗效上至少与全脑照射是相同的,故目 前多采用对肿瘤区域照射来避免全脑照射对正常脑组织 的不利影响。适形调强设备则还只局限在少数大型的中 心。放射治疗几乎是各型胶质瘤的常规治疗,但疗效评 价不一,除髓母细胞瘤对放疗高度敏感,室管膜瘤中度 敏感外,其他类型对放疗均不敏感,有观察认为放疗与 非放疗者预后相同。
胶质瘤检查
6、核磁共振:对胶质瘤检查较CT更为准确,影像更为清 楚,可发现CT所不能显示的微小肿瘤。正电子发射断层扫 描可得到与CT相似的图像,并能观察肿瘤的生长代谢情况, 鉴别良性恶性肿瘤。
胶质瘤检查
PET/CT(价格昂贵在6000左右) PET/CT的全称叫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 成像。同时提供解剖显像和功能显像,是目前影像诊断 技术中最为理想的结合。特别是在肿瘤的诊断、分期、 疗效评估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PET/CT可以检查出不同病灶的代谢活性,从而为鉴别 诊断提供重要信息。恶性肿瘤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就是 代谢活性非常高。它是人体内的“强盗”,掠夺性的摄取 营养,往往是肿瘤患者越来越瘦,可肿瘤却越长越大。 葡萄糖是人体细胞(包括肿瘤细胞)能量的主要来源之一, 因此
胶质瘤病理学特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胶质瘤病理学特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胶质瘤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起源于胶质细胞,是导致严重神经系统疾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胶质瘤病理学特点是指在组织学和细胞学层面上观察到的一系列特殊特征和变化。
在组织学上,胶质瘤的特点主要包括瘤细胞的异常增殖和浸润性生长。
与正常的脑组织相比,胶质瘤细胞数量增多,并且排列紧密。
此外,胶质瘤细胞的胞质核比率高,细胞核具有异型性,即形态和大小不一致。
瘤细胞常常形成集结体、索状结构和囊腔等特征,交织在胶质纤维网中。
在瘤组织中还可能存在瘤周血管增生、坏死和出血等变化。
从细胞学上观察,胶质瘤细胞具有高度异质性。
不同于正常神经细胞具有特定的神经元功能和形态特征,胶质瘤细胞在形态和功能上呈现出明显的异常和多样性。
胶质瘤细胞常常失去正常胶质细胞的限制性生长特性,导致无控制地增殖和扩散。
此外,胶质瘤细胞的细胞质内含有丰富的颗粒物质,如胶质纤维和胶质结节等。
胶质瘤病理学特点的研究对早期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通过观察和分析组织学和细胞学的特点,可以确定胶质瘤的类型、分级和预后。
病理学特点还可以指导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如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等。
此外,对胶质瘤病理学特点的深入理解还有助于揭示胶质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和预测治疗效果。
尽管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关于胶质瘤病理学特点的重要发现,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未来的研究应该致力于深入了解胶质瘤细胞的分子特征和致病机制,为个体化治疗提供更好的基础。
此外,研究人员还应该积极探索新的治疗策略,并通过病理学特点的发现和应用,不断改进胶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胶质瘤病理学特点在胶质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胶质瘤的组织学和细胞学特点,我们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准确和有效的个体化治疗。
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揭示胶质瘤的分子机制,并进一步改善胶质瘤的治疗效果。
分子分型与分子病理指导下的脑胶质瘤诊疗进展
分⼦分型与分⼦病理指导下的脑胶质瘤诊疗进展 【摘要】脑胶质瘤是颅内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具有多克隆起源、⾼度异质性及放化疗耐药等特性,导致患者预后极差。
经典组织病理学分型往往忽视恶性肿瘤的⾼度异质性,难以满⾜肿瘤精准医疗的要求。
因此,建⽴以经典组织病理学为基础、肿瘤标志物检测为核⼼的分⼦病理体系迫在眉睫。
本⽂介绍了⾼通量技术的发展及分⼦⽣物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多维组学的脑胶质瘤分⼦分型及标志物的研究进展,和分⼦病理指导下的胶质瘤个体化治疗。
脑胶质瘤是组织学和基因上⾼度异质性的肿瘤。
世界卫⽣组织(WHO)根据肿瘤细胞的密度、瘤细胞的多形性或⾮典型性(包括低分化和未分化成分)、瘤细胞核的⾼度异形性或⾮典型性(出现多核和巨核)、核分裂活性、⾎管内⽪细胞增⽣(肾⼩球样⾎管增⽣)、坏死、增殖指数7项指标,将胶质瘤分为4级,也是⽬前临床病理诊断的标准。
根据中国胶质瘤协作组(ChineseGliomaCooperationGroup,CGCG)的统计资料,WHOII级胶质瘤中位⽣存期约为78.1⽉,WHOIII级胶质瘤(间变胶质瘤)中位⽣存期约为37.6⽉,⽽WHOIV级胶质瘤(胶质母细胞瘤)中位⽣存期仅为14.4⽉[1]。
但是,经典的组织病理学主观性较强,不能客观、系统、准确反映肿瘤组织的基因学背景和⽣物学特征。
同时,经典组织病理学难以有效地指导胶质瘤患者的治疗及临床预后,部分低级别肿瘤表现出⾼级别肿瘤的恶性临床转归,部分⾼级别肿瘤却能够获得长期⽣存。
随着⼈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及⾼通量技术的发展,肿瘤形态学结合基因特征的分⼦病理、分⼦分型基础上的胶质瘤个体化治疗等概念,已逐渐被神经外科学者们认同并应⽤。
1、基于⾼通量筛选的胶质瘤分⼦分型体系 2006年,美国癌症基因组图谱计划(TheCancerGenomeAtlas,TCGA)以胶质瘤中恶性程度最⾼、预后最差的胶质母细胞瘤作为研究突破⼝,进⾏多平台⾼通量基因组学分析,取得了⼀系列重要突破。
脑胶质瘤的专业科普
脑胶质瘤的专业科普
1. 定义与分类
脑胶质瘤是一种发生于脑胶质细胞的肿瘤,脑胶质细胞是脑部的主要支持细胞,负责维持神经元的正常功能。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分类,脑胶质瘤分为四个等级,从一级到四级,级别越高,恶性程度越高。
2. 症状与诊断
脑胶质瘤的症状包括但不限于头痛、恶心、呕吐、视力模糊、平衡感丧失等,这些症状的严重程度取决于肿瘤的大小和位置。
诊断脑胶质瘤通常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如磁共振成像(MRI)或计算机断层扫描(CT),以及病理学检查。
3. 治疗方式
脑胶质瘤的治疗方式因肿瘤的类型、大小、位置以及患者的身体状况而异。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化疗和靶向治
疗。
手术切除是治疗脑胶质瘤的首选方法,放疗和化疗则可用于辅助治疗或晚期病例。
靶向治疗是一种较新的治疗方法,通过针对肿瘤特定的分子靶点来抑制肿瘤生长。
4. 预后与预防
脑胶质瘤的预后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肿瘤的等级、手术切除的程度、患者的年龄和身体状况等。
一级和二级脑胶质瘤的预后相对较好,四级脑胶质瘤则预后较差。
目前尚无确切的预防脑胶质瘤的方法,但避免暴露于有害物质和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可能有助于降低发病风险。
5. 结语
脑胶质瘤是一种复杂的脑部肿瘤,其治疗和预后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如果您或您的亲友出现脑胶质瘤的症状,建议尽早咨询专业医生,接受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同时,保持积极的心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战胜脑胶质瘤的重要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胶质瘤的分子病理分类和靶向治疗研究江涛赵雅度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蛋白质组计划的启动,微阵列(microarray)技术的发展,对人体实体性肿瘤瘤细胞信号传导通路有了更加深入地研究,对其表面受体变化、生长因子、抑癌基因、癌基因变化作出的诊断,可以反映出某一具体的肿瘤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如:分化异常、无限生长、转移侵袭、抗化疗药物与放疗敏感性等瘤细胞的相关生物信息,是对传统病理分类诊断的重要补充¨?。
分子病理是对瘤细胞进行上述指标的检测,是在组织病理基础上进行亚分类,这种分类可以指导我们对实体性肿瘤进行个体化综合治疗∞4 o。
多年的临床实践表明∞o,单纯手术治疗胶质瘤疗效颇不理想,必须采取综合治疗方案,包括:手术、放射治疗和化学药物治疗,手术与放射治疗临床上都为局部治疗,而化疗是一种全脑治疗(全身治疗),在预防术后胶质瘤复发、侵袭性生长起着一定作用。
由于基因治疗还有许多技术问题需要解决,尚待定论。
目前,被认为最有前途的另一种临床治疗方法为免疫治疗,这种技术在美国已进入临床Ⅲ期,预计将会有新的进展。
人体实体性肿瘤在分子病理指导下的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已取得了重大进展¨’9o。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是目前研究最多的靶点,许多癌细胞表面有EGFR的表达或过度表达,43%~89%的肺癌患者存在EGFR过度表达。
针对胶质细胞起源.综述.EGFR的分子靶向治疗的药物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与细胞内酪氨酸激酶结合并其功能抑制,TKI已于2003年在美国上市,2005年在我国上市;另一类是人工合成的单克隆抗体(MAb),可与EGFR的细胞外结合区域结合,从而阻断配体与EGFR的结合与活化,MAb已于2004年在美国上市。
这样不论细胞外阻断EGFR的结合或抑制细胞内酪氨酸激酶功能,均可影响癌细胞的信号传递系统,从而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分化、侵袭性生长。
以上两种针对EGFR的分子靶向治疗的药物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并改善患者的症状。
另一个成功的例子是乳腺癌的靶向治疗,美国FDA新近批准的针对HER一2/NEU阳性的乳腺癌患者的新药群司珠单抗(trastuzumab),可以明显提高HER-2/NEU阳性乳腺癌患者的疗效。
关于胶质瘤的靶向分子治疗,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胶质瘤从始祖细胞发生、发展为胶质母细胞瘤的主要环节¨“”o见图1:简要说明了始祖胶质瘤细胞发生、发展为胶质母细胞的主要过程和关键基因的变化。
始祖胶质瘤细胞发生、发展为胶质母细胞瘤主要有两种起源,一种是以EGFR起源,直接发展为胶质母细胞瘤,另一种是以v53突变,发展为间变星形细胞瘤后者再发生肿瘤抑癌基因PTEN的突变,进一步发展为胶质母细胞瘤。
LOHl7p p53变异(>65%) RGRF过表达,倍增LOHl7ppDGF-A,PDGF—a p53突变l过表达(-60%) MDM2倍增(<10%)J 过表达(~50%)星形细胞癌(WHOⅡ级)LOHl3q LOHl9q(一65%) p16丢失(30%~40%) LOHl0/PTEN RB变异● LOH9p(CDKN2A/B)退行性变星形细胞瘤PDGF—RⅡLOH9p LOHl0/PTENPDGFVEGF(CDKN2A/B)I DCC失表达(~50%) LOHloq/PTEN(一80%) 、i PDGFR-IX倍增(<10%) RB变异I继发胶质母细胞瘤原发胶质母细胞瘤其他来源的胶质母细胞瘤(WHO IV级) (WHO IV缀) (wHOⅣ级)巨细胞胶质母细胞瘤新生儿胶质母细胞瘤其他原发的年轻患者胶质母细胞瘤图1 胶质细胞发生胶质母细胞瘤机制作者单位:10005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中心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通信作者:江涛,Email:jiangta0369@sohu,eom据图1所示主要基因的变化过程,各国科学家开展了针对胶质母细胞瘤关键基因靶向治疗的药物研究,表1中所列药物已进入临床Ⅱ期研究,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胶质瘤的靶向药物治疗将给患者带来福音‘14,6]。
目前,神经分子病理诊断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检测在某些胶质瘤治疗中也取得了重大进展,联合丢失1P和19q的单纯少枝胶质细胞瘤患者对化疗敏感,可以明显延长其生命周期,中位生存期为123个月,其中1P完整存在伴有053变异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71个月;lp完整存在无p53变异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6个月。
1P和19q及053的分子病理检测在较大的神经肿瘤中心已经成为常规检查,可以有效地指导少枝胶质细胞瘤的化疗与预测少枝胶质细胞瘤患者的存活期‘7,15】。
万方数据虫堡生E型叁圭:QQ!至!月箍竺鲞筮!!翅g!也』!堡疆:!!也!坚尘旦!塑!:y!!:丝:盟!:!! 表1 目前正在研究的胶质母细胞瘤靶向治疗药物靶点部位药物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Gefitinib,Erlotinib磷酸肌醇三激酶抑制剂CCI-779,RAD-001转移酶抑制剂SCH66336,RI 15777血管内皮生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SU5416,PTK787整合素拈抗剂Thalidomide,EMDl21974内皮素受体拮抗剂Atrasetan金属蛋白酶基质受体拮抗剂Marimastat,Metastat,Prinomastat蛋白体抑制因子PS341环氧合酶抑制剂Celecoxib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79、1993、2000年先后颁布了三版《神经系统肿瘤组织学分类》¨?。
1979年版分类是以肿瘤的纯形态学改变为基础,1993年版分类特点是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广泛应用到了神经系统肿瘤的病理诊断中,使得胶质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更加精确,也增补了一些新的肿瘤类型。
2000年版分类特点是在内容上增加了大量的分子病理学研究结果。
2000年版修订的神经系统肿瘤的分类改变了过去单纯的组织学分类和病理分级的形式,形成了以临床病理学为基础、与分子病理学相互联系的分类∞川。
例如,星形细胞瘤弥漫浸润性生长,手术很难做到全部切除,术后容易复发,肿瘤的恶性程度可能升级。
分子病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这类患者的预后并不完全相同。
分化较好的星形细胞瘤演变成胶质母细胞瘤,关键基因变化是p53发生突变,是继发胶质母细胞瘤发生的始动基因。
年轻的胶质瘤患者,p53发生突变,对放疗与化疗相对敏感,相对存活期长;而EGFR过度表达的胶质母细胞瘤的老年患者,对放疗与化疗反应差,存活期短㈣。
传统病理学主要是以形态学为基础,虽然借助于很多高新技术,如免疫组化学、透射电镜、免疫电镜、形态学分析等手段,但是,所能提供的信息局限于瘤与非瘤、良性瘤与恶性瘤、肿瘤的来源、分类与分级等。
随着社会和医学的发展,这些信息已经满足不了患者和医生的需要,患者及其家属希望了解肿瘤的预后、生存期长短及生存质量等,医生希望获得可依据的信息,以便对个体设计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o。
如上所述,形态学上诊断相同的同一种肿瘤,其命运是不同的,包括预后、是否适合手术治疗、对放疗和化疗是否敏感等都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与肿瘤的基因和(或)蛋白水平上的改变,即肿瘤的生物学行为有关,由此对肿瘤分子病理学的需要突湿出来‘2’0’7’”’”o。
分子病理学通过个体化肿瘤细胞的免疫组化标志物、染色体标志物、基因标志物,在基因和(或)蛋白水平上对肿瘤细胞的受体、生长因子、抑癌基因、癌基因等变化进行检测,依据这些指标,精确地判断某一具体肿瘤细胞的生物学行为,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的治疗方案,因此,这种治疗方案是在分子病理指导下的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
举例说明:如:ki-67是一种细胞增殖核抗原,也是目前较为肯定的核增殖标志基因,属非组蛋白,近核仁区。
分子病理检测,某一肿瘤标本ki-67表达阳性,说明胶质瘤处于s期细胞较多,这类患者在治疗上,不宜于手术后放疗,而应在放疗之前选择对s期细胞敏感的化疗药物,先杀灭s期细胞后,再进行放疗,形成一种新的序贯疗法,它有别于传统的恶性胶质瘤序贯疗法,即:手术、放射治疗、化学治疗。
目前,神经分子病理在临床上的应用尚未获得WHO的认同,但实际上,有些较大的神经肿瘤治疗中心,已在广泛应用分子病理诊断,并作为传统组织病理诊断的重要补充旧1。
WHO没有采纳分子病理诊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肿瘤细胞是一种突变的异常细胞,这种异常细胞在基因水平上的改变使其表达发生紊乱,导致同一类肿瘤的生物学行为的个体差异较大,在制定共同诊断与判断预后标准方面存在很多困难Ⅲ1。
在这里,我们强调传统的形态病理学诊断是金标准,坚持分子病理不能与传统的常规病理分离,要以常规的HE染色为基础,配合特殊染色、免疫组化和肿瘤细胞的增殖动力学检测、染色体检测。
因此,今后胶质瘤治疗的发展方向将是:加强胶质瘤的分子病理研究,开发出靶向治疗的药物,采取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以提高胶质瘤疗效。
参考文献1 Bernstein JJ,Goldberg WJ,Laws ER,et a1.C6 glioma cell invasion and migration of rat brain after neural homografting:ultrastructure.Neurosurgery,1990,26:622-628.2 Fuller GN,Ribalta T,Zhang W,et a1.Diagnostic techniques in contemporary neuropathology.In:Atlas of Cancer:Neuro—Oncology,Markman,ed.Philadelphia:Current Medicine,Inc,2003.204-205.3蒋传路,江涛,李永利,等.胶质瘤的侵袭性生长与手术策略.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4,20:510-511.4江荣才,浦佩玉,申长虹,等.应用微阵列初步探讨63例脑胶质瘤的肿瘤相关基因表达谱.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4,20:18-21.5 Arita N,Ushio Y,Hayakawa T,et a1.Role of tumor markers in the management of primary intraeranial germ cell tumors.Pmg ExpTumor Res,1987,30:289.6 Fuller GN,Zhang W.Symposium:new molecular methodologies in diagnostic and investigational neuropathology.Brain Pathology,2002,12:53—132.7 Johnson MR,Ferner RE,Bobrow M,et a1.Detailed analysis of theoligodendrocyte myelin glyeoprotein gene in four patients with neurofibromatosis 1 and gene primary progressive multiple sclerosis.J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