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的哲学研究(张掌然)

合集下载

_热点_问题与哲学的当代性

_热点_问题与哲学的当代性

2010·5理论与改革“热点”问题与哲学的当代性作者简介:臧峰宇,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政治哲学与哲学基础理论研究。

【摘要】探讨当代哲学热点问题,涉及哲学审视当代问题的诸多层面,起始问题是何谓“当代哲学热点问题”,其次是如何理解“当代哲学热点问题”,再次是如何在理解过程中深入思考哲学的当代性。

只有对上述问题做出解析,才能提出并回答诸多具体的哲学热点问题,才能领悟哲学对各种问题的审视方式以及在审视过程中体现的智慧,才能把握哲学的当代性及其对当代日常生活世界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当代哲学;热点问题;时代精神【中图分类号】B0【文件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426[2010]05-0005-03■臧峰宇(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北京100872)在理解“当代哲学热点问题”时,我们不难罗列“当代哲学热点问题”的诸多层面,但难度在于探究诸多层面的深层意蕴及其相互关联,理解的难度与哲学的深度是一致的,哲学的当代视界是把握热点问题的深层意蕴及其相互关联的场域。

一、“当代哲学热点问题”释义把握“当代哲学热点问题”应有这样几个步骤:什么是哲学?什么是哲学问题?什么是哲学热点问题?什么是当代哲学热点问题?如果未能对前三个问题作出解答,对第四个问题给出的任何答案都是缺乏根据的。

“哲学”是日本学者西周于1861年译定的概念,19世纪80年代前后由黄遵宪传入中国,其词源应当在东西方智慧的双重源头探究答案。

哲学的希腊语“Philosophia ”并非名词,“sophia ”是智慧,“Philo ”意为“趋向于”,之所以“趋向于”某个事物,往往因为对事物的“爱”,因此,哲学即“爱智慧”,它是始终“趋向于智慧”,尽可能与“智慧”和谐于一体的动态过程。

哲学家(Philosophos )因而是“爱智者”,他们对哲学的探究“不依存于任何公式化的知识、教义和信条,而是依存于人的本质的一种历史性的实现”[1]。

哲学始于问题且终于问题——陈晓平教授访谈

哲学始于问题且终于问题——陈晓平教授访谈

2022 年 2 期 ( 第 6 卷 )No.2 2022 ( Vol.6 )认知科学·学人访谈·哲学始于问题且终于问题——陈晓平教授访谈●作者 /袁继红● 单位 / 广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广州,510006DOI:10.12184/wsprzkxWSP2515-528816.20220602袁:您能用一句话概括自己的哲学之路吗?陈:可以,那就是:哲学始于问题,并且,哲学终于问题。

袁:请您对这句话稍做解释。

陈:著名英国科学哲学家波普尔(Karl Popper)有句名言:科学始于问题。

比起科学家,哲学家把问题追寻得更加彻底,甚至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在这方面,笛卡尔堪称典范,他竟然追问自己是否存在,然后给出一个经典的回答即:我思故我在。

到目前为止,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心间,我的一本专著的书名就是《心灵、语言与实在——对笛卡尔心身问题的思考》。

哲学问题的深刻性使之需要终生反思,所以,我的哲学之路就是:始于问题且终于问题。

袁:据我所知,您已发表哲学专著4部和学术论文近300篇,内容涉及逻辑学、科学哲学、语言哲学、道德哲学、心灵哲学、形而上学、中国哲学和宗教哲学等等,几乎涵盖哲学的各个分支。

您的研究跨度如此之大,我想这与您始于问题且终于问题的哲学态度直接相关。

陈:是的。

哲学的各个分支是彼此关联的,当我对一个分支的某一问题作者简介袁继红,广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院长。

·286·袁继红:哲学始于问题且终于问题思考到极致,一定会引出其他分支的相关问题,于是,我就顺藤摸瓜地转入另一个分支。

就这样,我的哲学思考不知不觉地在各个分支中来回穿行,颇有“天空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感觉。

袁:您已退休多年,但您的哲学研究并未终止,还在不断地发表文章。

最近您又提出系统一元论和随附二元论的本体论观点。

您的哲学思维能够历久弥新、源源不断,其中的诀窍是什么?陈:退休生活可以说是一种休闲生活,不同的人对休闲生活的理解是不同的。

以问题为导向的哲学探索与新时代哲学的现实关注

以问题为导向的哲学探索与新时代哲学的现实关注

以问题为导向的哲学探索与新时代哲学的现实关注作者:陈先达臧峰宇来源:《党政干部学刊》2018年第04期[摘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深入揭示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解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探究如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实际需要,应以问题为导向,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阐释现代化建设的中国经验及其内蕴的实践逻辑,为解决全球问题贡献中国智慧。

本文深入讨论了上述问题。

陈先达先生回顾了学术生涯中的一些细节,阐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理论实质与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现实问题,很多观点颇具启发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史;历史观;问题意识;文化自信[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8)04-0004-09臧峰宇:陈老师,20世纪70年代末,您与靳辉明先生合写了《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探究马克思如何真正“成为马克思”的问题。

后来有10多年时间,您一直走向马克思主义史的深处,这与您之前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比较而言,可谓发生了一次研究转向,转向思想史研究。

记得您说过,发生这个转向的原因与您当时对国际国内哲学思潮的看法有关。

这次转向具有明确的问题意识,您分析了“青年马克思热”的深刻社会政治原因,对一些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重新“解释”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看法。

陳先达:情况确实如此,此外也与我这时到人大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工作有关。

当时,马列所还编写了《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史》《列宁思想史》,这些书都是从整体性角度写的,就是将马克思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当作一个思想整体。

我不同意一些国外学者对青年马克思和老年马克思的关系的看法,不同意将马克思主义归结于黑格尔哲学,归结为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或以异化为核心重新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

我认为这样会曲解历史唯物主义。

我们应当反思过度强调单纯以文献手稿为依据的研究方式。

从常识角度看,人的思想一定是越来越成熟的,不可能到老了反而没有年轻时思想成熟。

分析哲学的基本问题(专题讨论)——描述理论的困境

分析哲学的基本问题(专题讨论)——描述理论的困境

分析哲学的基本问题(专题讨论)——描述理论的困境翟锦程;方义【期刊名称】《黑龙江社会科学》【年(卷),期】2011(000)006【摘要】罗素在他的摹状词理论中,从研究专名开始,即表示殊相的简单符号,而且这个符号没有进一步的符号,从而保证专名直接指向对象。

然而指称对象的方式并不都是通过专名,还有摹状词,而为了使摹状词有专名的作用需要对其作出分析。

在维特根斯坦看来,专名径直指向对象而没有涵义,而它的意义由殊相的存在决定。

逻辑专名在罗素看来,是亲知知识的对象;而普通专名则是伪装的摹状词。

摹状词是不完全的符号,不是表达式,它的意义不需要通过特称来获得,只有在句子中才能有意义。

维特根斯坦的命题图画的理论受罗素摹状词理论很大的影响。

摹状词能否成功指向对象是命题图画理论成功的必要条件。

专名与摹状词是否同义、专名与摹状词作用是否相同等都需要在描述理论中作出分析和说明。

【总页数】4页(P1-4)【作者】翟锦程;方义【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哲学院,天津300160;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1500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1【相关文献】1.论分析哲学传统下的形而上学复兴的新路径——从斯特劳森“描述的形而上学”视角看2.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上海音乐学院艺术学理论学科艺术哲学与批评方向硕士、博士专题讨论课瓦格纳专题讨论与写作:瓦格纳歌剧乐剧序曲前奏曲间奏曲终曲3.现状、困境与出路——文学语境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4.视觉文化的基本问题(专题讨论)——重建阅读文化5.意向性:现象学与分析哲学(专题讨论)——现象学背景中的意向性问题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人与自然哲学论文范文3篇

人与自然哲学论文范文3篇

⼈与⾃然哲学论⽂范⽂3篇中国⽣态哲学理论的发展历程摘要:中国的⽣态哲学从环境伦理学研究开始,从⾃然辩证法中发展出来。

⼈与⾃然的关系延伸进⼊伦理学研究领域,⽣态哲学就从环境伦理学发展起来。

在思考⾃然界的价值以及⼈类与⾃然界的关系等问题时,引发了环境伦理中“⼈类中⼼主义”和“⾮⼈类中⼼主义”的争论。

⾃然价值、⾃然权利问题是环境伦理学的⼀个焦点。

⽣态⾃然观是从分析科学技术所产⽣的问题以及技术异化开始的,把⾃然观和价值观联系到⼀起是⽣态哲学的整体思想决定的。

中国的⽣态哲学研究哲学历史思维中的⽣态思想进程,⼜从哲学的内在逻辑中解读⽣态哲学的必然。

中国学者明确指出,⽣态哲学就是哲学本⾝,是今天的时代哲学,它要有⽣态本体论、⽣态认识论以及⽣态伦理学。

可持续发展理论、后现代的思想、过程哲学、托马斯·柏励的“⽣态纪”思想都是中国学者所研究的。

关键词:⽣态哲学;环境伦理学;⾃然价值;过程哲学;⽣态纪中国的⽣态哲学从环境伦理学研究开始。

环境伦理学概念⾸次出现在1980年《现代⽣态学中的⽅法论问题》译⽂中。

2 译者余谋昌作为中国环境伦理学的⾸创者之⼀,于1991年6⽉出版《⽣态哲学》⼀书,提出了⽣态哲学的理念,填补了我国⽣态哲学研究的空⽩。

⽣态哲学作为⼀种新的哲学转向,让⼈类重新思考如何看待⾃然、如何⾏动。

中国的⽣态哲学历经⼏⼗年的发展正在⾛向成熟。

它从⽣态伦理学的发展阶段展开,历经⾃然观⼊⼿的⾃然哲学研究以及对技术异化的批判、在⼈类思维的历史进程中的⽣态思想研究,直⾄今天⽣态哲学正在⾛向全⾯发展。

⼀、⽣态伦理发展阶段西⽅发起的环境保护运动和“”结束后,⼀些学者很快从“”中⾛出来,此时,中国的⽣态哲学研究也开始从环境伦理学涉及。

在研究过程中它把握了西⽅环境伦理学理论及思想,阐释了⽣态伦理内涵,也形成了富有特⾊的研究基础,产⽣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从⽽形成了中国环境伦理学重要的认识内容。

中国的⽣态哲学与⾃然辩证法有着深刻的渊源,或者说中国的⽣态哲学就是从⾃然辩证法中发展出来的,⼈与⾃然的关系、⾃然观就是它的根。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报告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报告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报告心理健康教育在现代社会的教育中越来越重要。

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成功与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一环,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报告,希望对你有帮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报告篇1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正常学习,生活的重要保障。

本学期我参加了四次心理健康知识普及与实践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十分生动有趣,也让我学到了很多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有助于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确保个人心理健康发展,获得幸福人生。

一、心理讲座时间:20XX.12.04 地点:2n325方婷老师离别浙理的最后的一堂心理讲座。

她在浙理十年,奉献自己于心协,此次讲座主题——成长与未来,老师的真情讲说和离别的伤感,使师生共同泪撒现场。

在这里,在浙理我们共同祝愿方婷老师去上海后安好,祝我们学校的心协离开老师的保护下飞的更高。

听完了方婷老师的演讲,感受了现场的氛围,我体会到我们要不断努力,不断奋斗,实现人生的意义,实现人生的价值。

二、团体辅导时间:20XX.11.18 地点:学生活动中心3楼全班同学冒着早晨的小寒冷赶到学习活动中心,我们进行了一元五角,成语接龙,真心话大冒险等游戏。

最让我映像深刻的是团辅快结束时大家向其他同学说他们的优点,赞美其他同学。

这有着很特别的意义我们要学会赞美,学会欣赏。

这次团辅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而且近一步增加了班级凝聚力,使同学们更加团结。

三、心理情景剧时间:20XX.11.14 地点:学生活动中心3楼本次心理情景剧有《转身拥抱阳光》、《青春路途遥远》等节目。

表演结束后,根据所有评委给出的平均分,评出了一、二、三等奖并颁发奖品。

在比赛的最后,由张姗姗老师进行总结。

张姗姗老师发表的感言,让现场的每位同学都受益匪浅。

通过这次比赛,同学们不仅学习到了更多关于心理方面的知识,让他们更加关心身边的同学,朋友,也提高了他们的情商,让他们的心理健康走向了更高的平台。

张掌然教授讲座——格乌司原理与人生发展路径选择

张掌然教授讲座——格乌司原理与人生发展路径选择
Page 42
佝有目标吗?
邁96%没有把人生目标写下来癿人一 生都在做什么呢? 这些人忙忙碌碌,一辈子都在直接戒
者间接地、自觉丌自觉地帮劣邁4%有
眼光癿人们实现他们癿奋斗目标。
Page 43
栺之司实验癿启示 生态位选择癿原则
叏长补短
扬长避短
优中选优 出类拔萃
Page 44
毛泽东癿自我设计
Page 36
栺之司实验癿启示 収现自己癿生态位
収现幵选准自己癿生态位=収现优势。 可成为适者和强者。
可使潜能得到充分収挥。
収现生态位要求认识自我、他者和环境。
认识自我是实现自我癿第一条件。
Page 37
栺之司实验癿启示
错开生态位,尽量在少重叠癿生态位 中生存収展。把尚未有对手竞争癿资
Page 9
关于心理压力的图表
Page 10
关于心理压力的图表
Page 11
讲座主体部分
栺之司原理启示
——人生収展路徂癿选择
主讲人:张掌然 敃授
Page 12
成功乊道
卡耐基在论成功乊道时指出:烹调
“成功”癿秘斱是:把“抱负”放到
“劤力”癿锅中,用“坚韧”癿小火
炖熬,再加上“判断”做调味料。
分别放在两个相同浓度癿绅菌培养基中,几
天后,这位中年人収现这两种生物癿种群效
量增长都呈S型曲线。
Page 26
栺之司实验
接着,他把这两种生物又放入同一环境中培养,幵控制一 定癿食物,16天后,培养基中叧有双小核草履虫自由地活
着,而大草履虫却消逝得无影无踪。
Page 27
栺之司实验
中年人对现场迚行过仔绅观察,他没有収 现有一种虫子攻击另一种虫子癿现象,也未

张载哲学中的自然辩证法思想述评

张载哲学中的自然辩证法思想述评

张载哲学中的自然辩证法思想述评摘要:张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辩证法大师。

在他的哲学中“动非自外”的内因论、“一物两体”的矛盾观和“变著化渐”说是关于辩证法最有代表性的三个哲学命题。

本文试图用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观点分析张载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并评价其哲学思想在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中地位。

关键词:张载哲学,辩证法,动非自外,一物两体,变著化渐,思想评述张载(1020——1077年)字子厚,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辩证法家。

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体系可以当之无愧地称为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枝奇葩,千百年间一直在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史中放射着灿烂的光华。

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经过先秦、魏晋,到宋明时期达到了顶峰。

张载在其中的辩证法思想内容丰富,见解精深。

特别是他的“动非自外”的内因论,“一物两体”的矛盾观和“变著化渐”说,在我国古代辩证法发展史上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

一、“动非自外”的内因论张载认为,由气构成的宇宙世界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状态之中。

充满宇宙的太虚之气在不断地进行着“郁蒸凝聚”“健顺动止”等不同形式的变化;宇宙变化根本原因不在事物外部,而在于自身内部。

他说:“气坱然太虚,升降飞扬,未尝止息,《易》所谓‘氮直’,庄生所谓‘生物以息相吹’,‘野马’者与!此虚实、动静之机,阴阳、刚柔之始。

浮而上者阳之清,降而下者阳之浊,其盛遇、聚散,为风雨,为雪霜,万品之流形,山川之融结,糟粕偎烬,无非教也。

”1由于太虚之气的不断变化、运动、发展而形成了宇宙万物。

那么气为什么能够不断运动呢?张载提出了“参两”学说。

他指出事物之所以能够运动变化,是由于事物内部矛盾促使的,因为事物内部存在着对立面的矛盾斗争,即太虚之气中阴阳二气存在着“欲之而不能”的两种对立趋势的相互作用。

“凡圜转之物,动必有机,既谓之机,则动非自外也。

”2“若阴阳之气,则循环迭至,聚散相荡,升降相求,氮氢相揉,盖相兼相制,欲一之而不能,此其所以屈伸无方,运行不息,莫或使之。

高中政治 哲学45个疑难问题专题研究(5)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政治 哲学45个疑难问题专题研究(5)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政治哲学45个疑难问题专题研究(5)素材新人教版必修4 17.怎样理解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由于学生缺乏辩证思维能力,对于静止与运动分别是什么的认识较容易,而对于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的认识有一定困难,因此,这个问题是本课的难点之一。

突破这个难点,重点是讲清运动的绝对性与静止的相对性。

第一,运动绝对性的含义:是指一切物质都在运动,一切物质自始至终地贯穿着运动。

运动是由物质内部的固有矛盾推动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简单地说,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

第二,静止相对性的含义:是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暂时处于不显著的变动状态,它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

静止相对性的表现,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其—,就特定的运动形式而言,某种事物在一定的空间之内,不具有某一特定的运动形式便是静止。

其二,就事物的性质而言,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定时期,虽然处于量变阶段,但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暂时具有质的相对稳定性,从而显示出静止状态。

任何静止状态都是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绝对静止不变的事物是根本不存在的。

静止中也包含着运动,它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其一,物质运动形式是复杂多样的,当我们说某一物体是静止的时候,指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和范围内,它没有进行这种或那种形式的运动,比如没有进行机械运动,闪而显示出—定的静止状态来,但是此时此地它还在进行着其他形式的运动,如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运动等等。

其二,任何事物保持自身的性质,都只是暂时的,物体在保持自身性质不变的情况下,它还在进行量的变化,当量变积累到—定程度时,某物就会发生根本……?18.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精神运动吗?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精神能够成为运动的主体吗?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这就是说,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科技基金申请项目的选题IV_科学问题的发现

科技基金申请项目的选题IV_科学问题的发现
发现科学问题的基本途径包括以下 几个方面: ① 从招标范围中提出科学问 题。 国家各级科研管理部门定期公布的 《项目指南》中一般不仅列出招标范围,往
本文作者 吕群燕,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 会生命科学部研究员,理学博士。 栏目主持人 任胜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员会杂志社编审。 电子信箱: rensl@mail.nsfc. 。
往还会提出鼓励研究的领域。因此科研人 员可据此展开调研,提出科学问题。 ② 从 日常科研实践或社会生产实践所观察到 的新现象中直接引出科学问题。研究者在 日常科研实践或社会生产实践中往往可 能由于机遇而观察到新现象、 新事实,从 而对旧理论提出质疑。这里的关键常常并 不在于是否观察到了某种新现象,而在于 观察者能否判明所观察到的现象是一种 新现象,这通常需要将所观察到的现象与 背景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弗莱明从培 养皿中的青霉菌到抗生素的发现正是这 样的例子[2]。 ③ 从已有课题延伸出新的科 学问题。根据已完成的课题的范围和层次 进一步展开思考和分析,往往可以挖掘出 新的科学问题。例如邹承鲁等关于胰岛素 A、B 链 在 水 溶 液 中 如 何 能 以 远 超 过 随 机 结合的几率重组形成天然胰岛素的问题 就是这样发现的[3]。 ④ 从学术交流中发现 和提出新的科学问题。在科学研究论文发 表或学术会议的交流中,通过同行专家们 提出的疑问可以提出新的科学问题。例如 邹承鲁等关于酶活性部位柔性的设想提 出后,正是基于同行专家对核糖核酸酶研 究结果的质疑,发现了如何对物理因素变 性、活性部位构象变化等的直接探测的问 题[3]。 ⑤ 从文献分析中提出科学问题。 科 学发展到今天,已由对现象的观察研究深 入到对现象变化规律的研究,因此来源于
对前人所观察的现象进行分析的科学问 题越来越多。 通过文献分析,既可以直接 发现前人尚未解决的重要问题,也可以找 出前人理论或具体结果上的不足之处,甚 至错误,从而发现科学问题。 3 发现科学问题的基本方法

高中语文专题教学实践研究(李煜晖)

高中语文专题教学实践研究(李煜晖)

学习要求
读书、提问、交流。 以此文为例, 探索总结适 合自己的单篇研究方法。 迁移: 用教师帯读所提供 的分析方法,依据文本, 自主分析另三篇。 提问交流,查阅文献, 自选角度,完成写作 提问交流,查阅文献, 自选角度,完成写作 提问交流,查阅文献, 自选角度,完成写作 查阅文献、自主探究
备注

12 月 3、 4、 5、 6, 每天交一篇单篇 鉴赏的电子稿。每 篇评论短文 800 字 左右。 12.6、7 择 优展示交流,并将 全部作品上网供互 相借鉴。
Textbook
T
问题处置特征
①教师操控:教师操控或试图操控一切。 ②效率为先:关注时间成本并避免失控。 ③视野狭隘:着眼单课时进行问题处置。 ④方法机械:长期普遍使用同样的程序。 ⑤取向功利:视问题为手段,以答案为目标;重视知识获得,忽视思 维发展;关心成绩和评价,漠视价值和意义。
二、高中语文专题教学试图解决的问题
进行评价,并根据学生兴趣能力和完成状况等因素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
二、高中语文专题教学试图解决的问题
课程碎片化 教学灌输化 课堂同质性 评价单一性
这些课程内容的组织方法和教学方式大 同小异,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力度差别不 大,其主要价值似乎就是通过开设一门又一 门的课程向学生传递语文学科的不同知识。 这种状态下,花样百出的语文课程已经逐渐 丧失了其应有的育人内涵,而逐渐变成仅仅
二、高中语文专题教学试图解决的问题
课程碎片化 教学灌输化 课堂同质性 评价单一性
把手段当目的 把结果当价值 把功利当信仰
三、高中语文专题教学的价值取向和实施策略
学习者是整体;学习者的官能是整体;学习对象既 信息包裹在它赖以依托的情境之中,对具体信息进 行意义建构时,须将其纳入整体情境之下。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报告题目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报告题目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报告题目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实践,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模式,产生了新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建成了专兼结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提高了大学生心理素质。

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报告题目,希望对你有帮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报告篇1一.为什么大学生会自杀天之骄子接连自杀事件,震惊整个社会,为何天之骄子生命如此脆弱?生命对于每个人而言只有一次,我们更应该有责任、有义务珍惜自己的生命。

生与死只有一念之差,所以大学生面对自杀,要慎重,要理性,更要为结束生命找一个合适的理由。

自杀是一种具备传染性的个人行为和社会现象。

一个有良知的媒体不应该为了增加发行量、吸引大家的眼球而大篇幅地连续报道每一个自杀个案,对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因此,对于大学生跳楼自杀的消息,媒体应最大限度地力求淡化报道。

这是对生命意识的尊重,同时也是媒体自身的一种天赋职责和义务。

如今年轻人的抗挫折能力不高,意志力不够坚强,在遇到问题而又求助无门时,容易产生自杀的念头。

一个人活着不单为自己一个人而活,还有父母和兄弟姐妹,父母几乎将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如果失去了孩子,父母和亲人该会多么伤心。

从上述几个自杀案例我认为存在如下几个问题:一)遇到问题后自己觉得找不到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

深圳大学学生罗某婷已经患有抑郁症,跟人争吵后竟上吊;广东工业两大学生竟因失恋、挂科而自杀,河北大学生刘伟因找不到工作而绝望自杀,从这些例子来看,我认为是由于家庭教育和中国式的应试教育造成的,这样培养出的人才就是高分低能,心理素质差,独立能力差,时时以自我为中心,在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娇生惯养,受不得一点委屈,遇到问题就易想不开。

二)自杀会传染。

如果该生知道前一天有同学跳楼自杀,那会给他提供一种暗示,他会认为这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效仿同学跳楼。

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存在问题1、“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是一个误导。

浅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的方法论

浅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的方法论

浅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的方法论论文摘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生而言,需要学习和摸索以及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的方法性。

自觉的方法论意识对于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其以下的6个二级学科,都是很有必要的。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方法论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研究生存在的问题之一,是仍着力在对具体内容的认知及其梳理,这当然是需要的,但毫无疑问是不够的。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生而言,需要学习和摸索以及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的方法性。

自觉的方法论意识对于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其以下的6个二级学科,都是很有必要的。

一、背景底色和理论空间马克思主义在其产生之后,如同人类一切重大的思想形态或重大的理论学说,都有一个其创始者、原创理论与后继者、后来实践之间的互动。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有必要研究其概念、范畴和原理,因为它们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土壤底蕴”、“背景底色”和“理论空间”等。

例如,马克思主义发展论本身不等同于马克思主义内容本身,即不同于理论认知,也不能等同于实践,而是根源于实践而对实践所作的能动的思维理论和逻辑把握。

其研究的基本对象主要反映在四个方面:一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发展自身的基本概念、范畴和原理的生成和演变的历史逻辑;二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自身转化为其对象世界之中并从而认识、改造这一世界的实践进程;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自身所独有的逻辑规律;四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逻辑与历史相统一,即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逻辑性、理论性和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发展论研究的概念范畴有:马克思主义的主旨及问题;马克思主义的价值与事实;马克思主义的取向与趋势;马克思主义的现有与应有;马克思主义的文本与阐释;马克思主义的文体与话语;马克思主义的“正统性”与“非正统性”;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性与现代性;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与民族性;马克思主义的“西方性”与“非西方性”;马克思主义的区域性与世界性;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性、学术性与理论性;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与逻辑等等。

[哲学,角度,问题]从哲学的基本问题角度探讨哲学究竟该如何定位

[哲学,角度,问题]从哲学的基本问题角度探讨哲学究竟该如何定位

从哲学的基本问题角度探讨哲学究竟该如何定位其实,哲学的元问题应该是哲学自身的身份问题,即哲学究竟该如何界定和定位的问题。

如果连哲学自身的身份都不能够确认,那么,哲学的所有讨论注定是没有结果、没有前途的。

正因如此,德里达才说:了解什么能被称为哲学的问题总是哲学的真正问题,是它的中心,它的根源,它的生命原则。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哲学自身的身份不明或定位不清,当今的哲学总是可怕地以一种非哲学的方式似是而非地诉说着哲学的问题,以至于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哲学在今天看来还像是一位熟悉的陌生人。

张世英说:在中国,半个世纪以来,我们所广为宣传的哲学基本上属于西方传统的概念哲学的框架。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哲学的看法有所改变,但未脱旧的案臼。

时至今日,人们一听到我这里讲的哲学是什么这个题目,首先想到的答案很可能就是,哲学是在抽象概念里打圈圈的学问。

舍斯托夫说:二千五百年来,人们对定义哲学的本质作了无数次尝试。

但是迄今为比,在贤明和爱好者的宠儿公认代表之间还未达成协议。

到底该如何来定位哲学的学科形象?这个问题的讨论跟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解密切相关。

所以,讨论哲学的学科定位需要从哲学的基本问题的讨论说起。

一所谓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指贯穿于全部哲学问题之中并统摄其他一切问题的根本和核心问题。

那么,具体来说,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权威且明确的表述:哲学从总体上把握世界,对世界的本质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作出根本性的解释,始终包含和存在着一个基本问题,这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任何哲学包括现代哲学都没有也不可能超越哲学的基本问题。

应该说,当今哲学界早己接受并习惯了把思维和存在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当成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这种权威表述。

笼统地说,把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当成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未尝不可。

因为人的全部活动的确有一个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也的确只有哲学能够作出根本性的解答。

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的特征分析论文

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的特征分析论文

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的特征分析论文[摘要]有效问题对教师教学、发展学生创新思维、提升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文章主要分析了课堂教学有效问题的五个方面特征,包括有效问题的终极目标是学生的终身发展;有效问题是以学生为主体;有效问题的本质是启迪思维;有效问题的聚焦是核心问题;有效问题的价值追求是关注生成,以期帮助设计课堂教学的有效问题。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问题特征一、有效问题的基本内涵有效问题对教师有效组织教学、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于有效问题的观点莫衷一是,各种观点反映了不同的理念和追求:一是从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的角度出发。

有效问题能引起学生的思考过程与思考体验,问题能使人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提出的能引发学生思考过程或思考体验的问题,是一种关注思维过程的过程结构性问题。

二是从关注目标的实现程度、关注课堂内容的实现的角度出发。

有效问题是教师提出的问题既能广泛囊括内容,又能明确指定达成课程目标所必需的思维操作程序。

三是从关注生成角度出发。

有效问题能引起学生的提问与思考。

有效的课堂问题,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

这些对有效问题的不同看法为我们理解有效问题提供了借鉴与指导。

但仍需辨清的是何谓有效?有效即包含一种价值判断,是客体具有能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用,是指向预期的目的,以是否实现目标作为判断是否有效的最重要的标准,这是毋庸置疑的。

那么,对于教学过程来讲,预期目的是什么?是学生发展的整体目标还是课时教学目标,是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还是情感目标?其次是对谁有效?问题可能涉及教师、学生、教学过程、课程内容等,有效可能指课时教学目标落实得有效,也有可能指课堂教学流程的有效,也有可能指教师试图强调的所有知识都借助这些提问得到了很好的落实,还有可能指学生通过这些提问把握了课时学习的重要内容,形成了某种应该拥有的能力,也可能仅仅引发了学生一种焦虑的心理状态。

人文科学方法论问题研讨综述

人文科学方法论问题研讨综述

人文科学方法论问题研讨综述人文科学方法论问题研讨综述【作者】张掌然人文科学方法论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哲学普遍关注的一个前沿领域和热点问题。

为加深对人文科学方法论的理解,深入开展人文科学方法论研究,武汉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生指导小组部分教师和博士生对人文科学方法论的若干基本问题进行了研讨。

* 现将讨论中提出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一、人文科学方法论何以成为当代哲学的前沿领域和热点问题汪信砚认为,人文科学方法论之所以成为当代世界哲学普遍关注的一个前沿领域和热点问题,其根源在于当代人类社会人们对人文科学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当代社会生活中的技术异化、人与人的疏离使得当代人陷入普遍的精神困惑和迷惘之中。

信仰危机,这种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之集中体现的人文科学的特殊重要的地位,促使人文科学上升为当代人类科学体系中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并列的一大主导学科群。

另一方面,虽然当代社会生活特别是当代人的精神处境已成为一些人文科学学科思考和探讨的共同课题,虽然当代人类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已将人文科学提升到至少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同等重要的地位,但人文科学作为一个主导学科群在当代的实际发展状况远远不能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匹敌。

目前,人文科学不仅远未形成统一的规范和共同的纲领,远未建立起与自身独特的研究对象相适应的方法论基础,甚至其科学性也不时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怀疑和否定。

显然,人文科学的这种发展状况极不适应当代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

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人文科学方法论问题被突现了出来,成为当代哲学的一个前沿热点问题。

张掌然认为,研究人文科学方法论不仅是当代社会实践、社会发展和人文科学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当代哲学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克服长期以来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对立,实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统一的需要,也是回答后现代主义思潮对现代科学和现代哲学的挑战的需要。

后现代主义者不仅否定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在各类上的区别,而且抹杀科学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区别,这就从本体论上取消了人文科学的必要性。

问题哲学视野下全人观[兼容模式]

问题哲学视野下全人观[兼容模式]

问题哲学视野下的全人观张掌然139****2750*********************导言:哲学与全人•哲学的重要性•哲学的多样性•人的全面认知•人的全面发展导言:三种创造•德勒兹指出:“我所感兴趣的是艺术、科学和哲学三者之间的关系。

这三门学科不能说哪个比哪个更优越。

每一门都是创造性的。

科学的真正目的是创造功能,艺术的真正目的是创造可感觉集合体,而哲学的真正目的是创造概念。

导言:三种秩序•科学在思想中给予我们以秩序;道德在行动中给予我们以秩序;艺术才在对可见、可触、可听的外观的把握中给予我们以秩序。

——卡西尔导言:广义问题解决的五种方式•哲学:系统的、理想的、思辨的问题解决•科学:严密的、精确的、实证的问题解决•艺术:直觉、形象的、个性化的问题解决•常识:经验的、灵活的、实用的问题解决尼布尔祷词寧靜,勇氣,智慧神啊,求祢賜我寧靜,去接受我所不能改變的,求祢賜我勇氣,去改變我所能改變的,求你賜我智慧,去分辨什麼是能夠改變的;什麼是不能夠改變的。

-尼布爾导言:三种科学之比较发现的科学发明的科学理解的科学旨趣认知的旨趣实践的旨趣批判/解放的旨趣目标发现追求真理创造追求效率生成追求意义基本方法实证形式化公理化设计规范化模型化诠释理解目的性评价标准真实性、简单性严密性有用性功能性精致性批判性解放功能升华导言:A-M-P •Approach-Method-Precedure •途径(Approach)•方法(Method)•步骤(Precedure)导言:五种心理–行为模式S→R:刺激→反应。

S i→R nS→O1→R:刺激→神经S→反应。

S→O2→R:刺激→图式S→反应。

S→I→R:刺激→解释S→反应。

S→ P → R:刺激→问题S→反应。

导言:心理学研究的视角•对象取向•主体取向•主客关系取向•符号―意义取向•问题取向A对象取向•对象取向:柏拉图取向•柏拉图关注本体论:事件只不过是真理的模型或复制品而已。

文化的哲学心理学思考——柏拉图洞穴隐喻对当代文化心理学研究的启示

文化的哲学心理学思考——柏拉图洞穴隐喻对当代文化心理学研究的启示

文化的哲学心理学思考——柏拉图洞穴隐喻对当代文化心理
学研究的启示
张掌然
【期刊名称】《黑龙江社会科学》
【年(卷),期】2014(000)004
【摘要】柏拉图构造的洞穴隐喻对西方哲学和心理学产生了深远影响.该隐喻对文化心理学研究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具有重要意义.在认识论方面,它有助于揭示文化心理学研究的困境,发现文化心理学研究的问题;在方法论方面,洞穴隐喻给文化心理学研究提供了诸多启示.
【总页数】5页(P86-90)
【作者】张掌然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武汉4300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4
【相关文献】
1.从柏拉图洞穴隐喻看哲学教育的可能性——兼论教育应该怎样关涉幸福 [J], 刘铁芳
2."视界"与"影子"——由柏拉图"洞穴隐喻"引发的"投影"思考 [J], 闵繁盛
3.视觉文化下的\"影像囚徒\"——柏拉图\"洞穴隐喻\"对当代媒介传播暗示 [J], 刘舒婷
4.视觉文化下的\"影像囚徒\"——柏拉图\"洞穴隐喻\"对当代媒介传播暗示 [J], 刘舒婷;
5.跨文化心理学研究的新成果——郑雪博士《跨文化智力心理学研究》评介 [J], 王宏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问题的哲学研究(张掌然)

问题的哲学研究(张掌然)

问题的哲学研究(张掌然)内容简介:“没有问题了”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情啊,然而这却成了中国哲学界的窘状:大多数学者有的是观点,而恰恰没有问题了。

作者选择了“问题”本身作为研究对象,并对此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探讨,无疑显示出其敏锐的学术眼光和强烈的哲学使命感。

他不仅从心理学、语言一逻辑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一般哲学、马克思主义的问题观等多学科对于问题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考察、梳理,而且对于问题是什么、问题的结构、问题的基本特征、问题的基本功能、问题的发现、问题的评价、问题的选择、问题的解决等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和探讨。

本书立意新颖、思路清晰、语言优美、论证严密有据,能将当今学术界的这一重大难题探讨得较为深入透彻,实属不易,而且本书作为一部原创性较强的学术著作,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开创性和学术理论价值,将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中国学术研究的进步,即“从观点转向问题”。

导论1. 迷宫具有问题的基本结构。

2. 问题既有去蔽的作用,也有遮蔽的作用,它在打开一扇窗户的同时,可能会关上另一扇窗户。

3. 人类思想史和活动史是一部问题史,它们是由一系列问题和逗号组成的。

4. 每一个重大问题的解题过程都会使解题者获得新生,使其成为一只火凤凰。

5. 从人生全程来看,生活是由一连串的问题构成的。

6. 拒绝问题就是拒绝生活,如果试图从重要问题绕开,那么生活之门将在我们身后关闭。

7. 对对象提问或追问为什么,这是人类超越其他智慧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借用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我们也可以说,人类的本质特征之一是"我问故我在".8. 拉里·劳丹:科学的主旨在于解决问题。

9. 问题以现实为基础,把历史和未来联系起来,把已知和未知联系起来,把认识和实践联系起来,把理论和观察联系起来。

10. 每一门科学,每一门学科都是在对特定的对象域提问,即都是在研究特定的问题。

11. 问题是根据已知,求其未知,根据其所思,求其所未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的哲学研究(张掌然)内容简介:“没有问题了”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情啊,然而这却成了中国哲学界的窘状:大多数学者有的是观点,而恰恰没有问题了。

作者选择了“问题”本身作为研究对象,并对此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探讨,无疑显示出其敏锐的学术眼光和强烈的哲学使命感。

他不仅从心理学、语言一逻辑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一般哲学、马克思主义的问题观等多学科对于问题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考察、梳理,而且对于问题是什么、问题的结构、问题的基本特征、问题的基本功能、问题的发现、问题的评价、问题的选择、问题的解决等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和探讨。

本书立意新颖、思路清晰、语言优美、论证严密有据,能将当今学术界的这一重大难题探讨得较为深入透彻,实属不易,而且本书作为一部原创性较强的学术著作,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开创性和学术理论价值,将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中国学术研究的进步,即“从观点转向问题”。

导论1. 迷宫具有问题的基本结构。

2. 问题既有去蔽的作用,也有遮蔽的作用,它在打开一扇窗户的同时,可能会关上另一扇窗户。

3. 人类思想史和活动史是一部问题史,它们是由一系列问题和逗号组成的。

4. 每一个重大问题的解题过程都会使解题者获得新生,使其成为一只火凤凰。

5. 从人生全程来看,生活是由一连串的问题构成的。

6. 拒绝问题就是拒绝生活,如果试图从重要问题绕开,那么生活之门将在我们身后关闭。

7. 对对象提问或追问为什么,这是人类超越其他智慧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借用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我们也可以说,人类的本质特征之一是"我问故我在".8. 拉里·劳丹:科学的主旨在于解决问题。

9. 问题以现实为基础,把历史和未来联系起来,把已知和未知联系起来,把认识和实践联系起来,把理论和观察联系起来。

10. 每一门科学,每一门学科都是在对特定的对象域提问,即都是在研究特定的问题。

11. 问题是根据已知,求其未知,根据其所思,求其所未思。

它既是认识的结果,又是认识的起点。

12. 神话是回答为什么和怎么样两个问题的故事。

13. 问题把对象、目标、任务、方法、工具、手段联系起来。

因此,问题是方法论的基本范畴,甚至是方法论的起点。

第一章问题的心理学研究1. 决策问题本质上是选择问题。

2. 斯腾伯格从认知技能与解决问题的关系方面把解决问题的活动分为七个阶段:1)确定定定义问题;2)程序的选择;3)信息的表征;4)策略的形成;5)资源的分配;6)问题解决的监控;7)问题解决的评价。

3. 及时发现问题不仅是问题解决过程的最重要一步,往往也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步骤。

4. 在日常的问题解决中,找出问题是什么比找出问题的解决更难,如果要找出值得研究的问题则更是难上加难。

5. 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大小、难易、深浅、重轻是评价一个人的创造水平的主要指标。

6. 如果一个问题的合理答案或正确答案只有一个,那么该问题就是一个闭合性问题;如果一个问题的合理答案或正确答案等于或大于2,那么它就是一个开放性问题。

7. 哲学问题通常是开放性问题。

寻找开放性问题的唯一正确答案的努力只能以失败告终。

第二章问题的语言——逻辑研究1. 逻辑是整理思想和知识的框架。

第三章问题的科学哲学研究1. 哲学是在思想中对其时代的把握——对过去形成的各种问题以及如何解决的建议的把握。

2. 思想史就是问题史。

3. 科学始于问题。

4. 科学应被看成是从问题到问题的进步。

随着这种进步,问题的深度也不断地增加。

5. 对于一个问题的重新简洁陈述常常碰巧能够向我们揭示它的几乎全部解决办法。

6. 每一种科学在某一时间内都一个固定的,自身不再被问题化,即不再受到质疑的基本看法,这就是范式。

7. 没有范式,便没有科学。

范式是理论化了的价值或罗盘。

8. 范式决定着我们的着眼点,范式在问题提出和问题解决中的决定作用,它决定着哪些问题是允许提出的,同时决定如何回答所提出的具体问题以及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与手段。

9. 科学成就的单位是已解决了的问题。

已解决问题的数量、解题的范围和问题解决的精确度在评价新旧范式或理论方面起重要作用。

10. 科学的方法是说明,但历史的研究方法必须是理解。

11. 人生意义和价值只有通过理解来显现。

12. 理解是人生的普遍过程,是思想交流的基础,是知识的来源之一,是人生经验的表达方式。

13. 自然界需要解释说明,对人则必须去理解。

14. 精神科学的方法是理解。

15. 一个问题在它只是用思辨方式被处理时就是哲学问题。

一旦人们充分地把它限定,以便检验的方法——实验的、统计的或算术的——能在解决方面使各种思想规定的各项技术研究而非各种意见或信仰的汇合,获得某种一致时,它就变成科学问题了。

16. 科学取代神话,就是问题取代古老的传说,就是将社会和人生问题化。

17. 科学的准绳不仅是敢于面对批评,而且包括敢于提问。

指导这一准绳的最高原则是真理的理念。

18. 追求真理应该是生活态度的主调。

19. 解决问题需要行动,行动需要一个纲领。

只有更好的论据才能导致更好的纲领。

20. 在科学中,批评不是简单的拒绝,而是批评本身是有理由和根据的。

据理力争是对批评活动的双方的要求。

21. 批评者应应遵守一个理性原则:随时准备修身自己的意见,只要有充足的理由。

第四章问题的技术哲学研究1. 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技术这个概念:作对对象的技术、作为过程的技术、作为知识的技术和作为人的力量的技术。

2. 技术既是人类自身的力量,也是人类自我毁灭的力量。

第五章问题的一般哲学研究1. 维特根斯坦认为,没有哲学问题,所有真正的问题都是科学问题。

在他看来,一切所谓哲学问题可以归为四类:1)纯逻辑或数学的问题;2)事实问题;3)由第一类和第二类结合而成的问题;4)无意义的假问题。

2. 哲学是一种澄清问题的方法,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批判之批判。

3. 哲学是对未知的沉思。

哲学的天职之一就是通过确定未知领域而预测未来。

4. 哲学没有固定的对象。

哲学应该用不断发展的知识对它的时代提问,包括不准确和不确定的知识。

5. 哲学不是一门学说,而是一项活动,其目的是要使句子的意义清晰。

6. 哲学不是一种体系或理论,而是一种方法,即逻辑分析方法。

7. 哲学是时代的晴雨表,它既顺应时代,又超越时代。

8. 哲学既不以解决问题为目标,也不以取得进步为目标。

9. 语言分析方法不仅是提出和解答哲学问题的方法,也是解决科学问题的方法,而且对解决日常生活问题也有帮助。

10. 一部哲学史告诉我们,哲学在不断拓展人类知识疆域。

11. 哲学不仅应该关注现实生活,也应该关注历史和未来。

第六章马克思主义的问题观1. 哲学是在思想中对其时代的把握——对由过去产生的各种问题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的建议的把握。

2. 杜威:只有当哲学不再是一种解决哲学家的问题的手段,而成为解决人生问题的方法时,哲学才可以恢复它的真正价值。

3. 哲学反思的角色最好是去改变我们的生活又改变我们看待生活的方式。

4. 人是在有意识地解决问题,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5. 人类问题解决是主体、客体、中介和情境四要素的有机统一。

6.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第七章问题是什么1. 从人们提问的目的、或问题与寻求知识的关系角度看,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在:1)测试性;2)修辞性;3)实在性三种不同的意义上使用问题一词。

2. 所谓测试的问题或测试性问题是指某人(提问者)在已经知道或自认为知道某一问题的答案,而把该问题提出来询问或考问别人,以便了解被问者是否也知道它的答案。

3. 所谓实在性问题是指提问者不知道或不能确切问题的正确答案,提问的目的是为了探索未知现象,寻求正确的答案,获取有关的真知识。

4. 问题是一个重要的认识论、方法论范畴。

5. 问题的存在并不以是否能够解决为前提。

6. 一个疑难是一个未曾表达出来的问题。

疑难是内在的,问题是外化的。

疑难是一种心理状态,而问题则是一种思维结构和语言表达式。

7. 障碍说认为,问题就是给定的信息和目标状态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加以克服的情境。

8. 差距说认为,问题是目标和追求之间的差距。

9. 矛盾冲突说认为,问题就是矛盾或冲突。

10. 张力说认为,问题是已知与无知之间的张力。

11. 问题和迷宫都具有能力训练和智力游戏功能。

12. 解决问题和探索迷宫都需要良好的记忆力。

13. 在一切文明中,迷宫首先是一个象征,其次是一个神话的载体,最后也是一种交流方式。

14. 所有的迷宫神话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叙述了这四重故事:旅行、考验、启蒙和复活。

15. 问题史是个人旅行史、探险史、启蒙史、复活史或新史,每一次解题都是一次积累经验,获得知识,得以重新启蒙,获得新的意义,使探索者获得新生的历史。

16. 破译密码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特殊形式。

17. 在迷宫中探游:要在迷雾中摸索,在崎岖小道上前进,面对未卜的前途和艰难险阻,需要坚忍不拔的精神,需要智慧和方法,在前三者的基础上,再加下直觉和运气,才有可能导致问题的解决。

18. 一旦走出迷宫或解决问题,都交获得解放的体验、一种创造感、成就感和一种意义感。

19. 破译密码就是探索智慧迷宫的方法。

20. 把问题理解为迷宫不仅可以对问题的多样性、差异性作出说明,而且可以对问题的历史发展作出说明和理解。

21. 问题属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范畴。

它刻画的是认知主体、认知客体和环境三者之间的一种关系。

22. 实质矛盾是问题的本体论根据和根源。

问题是这类矛盾在认知主体头脑中的反映。

如果实质矛盾没有反映到主体的头脑中,那么它就不成其为问题。

23. 正确反映了实质实质的问题是一个真问题,而歪曲地反映实质矛盾的问题就是一个假问题。

24. 真实通常包括经验真实、逻辑真实和心理真实。

第八章问题的结构1. 问题是有结构的。

问题的结构是指问题的构成要素及要素之间的关系。

2. 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所有的问题都包含着三个基本成分:1)给定;2)目标;3)障碍。

3. 目标是问题结构要素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

第九章问题的基本特征1. 单个问题可以以原子问题的形式出现,也可以以分子问题的形式出现。

2. 每个问题的形成和提出都包括从心理上感受问题、从思维(或认知)上把握和澄清问题、用语言符号表达问题三个方面或三个子过程。

3. 问题的心路历程大致要经历凡心理问题到认识论问题,再到语言学意义上的问题的转变过程。

4. 问题的心理起点是怀疑,问题的心理表现是不一致感、不协调感和冲突感。

5. 问题都是在一定的语境中生成、发现的,也是在一定的语境中理解和解决的。

语境对问题的理解和解释产生重要的影响,进而影响问题解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