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于坚诗歌与朦胧诗歌的不同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于坚诗歌与朦胧诗歌的不同特征
中文摘要
任何形态的创作都会随着社会历史环境的变化而有所改变,中国新诗的自诞生之初就体现着这种规律。自文革之后,朦胧诗歌为枯涩时久的中国新诗开辟了一片新的沃土,可是还没等待其盛开遍野之时,第三代诗歌的狂风便席卷了这片土地。本文以中国新诗发展(特别是从朦胧诗过度到第三代诗歌期间)的轨迹为线索,着重探讨朦胧诗歌及第三代诗歌(于坚为代表)的不同特征及相关体现。
关键词:于坚朦胧诗歌第三代诗歌
正文
一、传统的“背叛”——中国当代诗歌发展及特征小述
中国现当代诗歌的发展一开始就用白话诗抛弃了诗歌的含蓄特征,之后曾遭到新月派和现代派的质疑,但三四十年这种矫正的努力却又被大众化中断,之后就被完全政治化,诗歌作为文学的艺术性完全被抛弃。
随后而起的朦胧诗却注重诗的审美追求,它结束了我国现代长期以来追求的过于简明、白话连篇的新诗垄断诗坛的历史,它对诗歌朦胧美的讲求使诗歌又重新回归到文学艺术的殿堂,也在新时期开创了诗歌创作的新局面。
朦胧诗的朦胧对诗歌审美和艺术性的成全或许带有一开始地下写作不得已朦胧的被动性,但它有意无意中对诗歌的推动却客观上承担起了文学发展的责任,更为之后诗歌艺术的发展打通了道路。
而第三代的诗歌主张和他们的生命主张走向了一致,即回归本体的诗。在第三代人那里,诗不再只是载道的工具或情感的出口,而是自动呈现的一种语言状态,这些文字符号像音符汇聚成流畅的旋律一样,最终成为洋溢着生命感觉的语言,即所谓的语感。第三代诗人借助生命的感觉语言即纯语言返回到对诗歌本体和生命本体的最本质处,这种呈现生命自然的描述形态,使世界和人被还原到纯粹明净的存在状态。它不再是诗人殚精竭虑构建的奇异的意象,而是由语言呈现的生命或事物本身的感觉,诗人的笔,好像只不过是呈现的途径而已。可以说,第三代诗通过拒绝隐喻、象征后用本真语言对纯净的本体诗进行着追求和架构,而
这种语言语感的同构一体又以一种特立独行的诗歌主张在承担起诗歌新的发展诉求的同时承担起了过滤掉文化包袱后单纯的世界。
二、从大爱到小我——精英意识和大众心态的“悖反”
在中国诗歌发展的大背景下,可以说,朦胧诗与第三代诗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两个最重要的诗歌现象,但是二者由于所处的时代环境不同,朦胧派诗人和第三代诗人诗歌中所体现的价值取向有着明显的“悖反”。
精英意识感召下的忧患意识与批判精神是朦胧诗的主要价值取向,其常常将个人化的“小”我附着在具有着政治、历史、文化内容,象征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大爱”之中,而第三代诗则以鲜明的世俗关怀指向坚持平民立场与平民叙写,重在表现个体人的生命体验的“小我”体验;
而因为二者的价值表现的维度有着明显的反相,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也有着极大的不同。朦胧诗通过各种修辞手段,构建了充满隐喻、象征意义的意象世界,第三代诗则在一开始打着“反意象”等口号,同时将口语的运用推向了极致;
二者同样作为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的两座重要的里程碑,朦胧诗奠定了新时期之初中国文学的基调,而第三代诗则彻底改变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精神向度。
三、于坚为代表的第三代诗歌与朦胧诗歌的主要不同特征
1、价值取向——精英意识的建构与平民心态的解构
朦胧诗的崇高精神主要体现在其高扬的英雄主义与理想主义之中,折射着一种令人震撼的悲剧美。这是相对于“文革”十年的政治专制、文化沙漠、独立人格的丧失的有力反驳,朦胧诗人在“文革”之中大都经历过了狂热、迷茫、失望、愤怒、反抗的精神洗礼过程,他们是“文革”中最先觉醒的一代,重新审视历史,反思一代入的成长经历,成为诗歌的主要内容。诗人们与生俱来的精英意识感召下的忧患意识与批判精神是诗歌的主要价值取向。
如果说朦胧诗是精英化的诗,第三代诗就是平民化的诗歌。面对着“朦胧诗”建立起来的一套完整、稳定的精神价值与美学规范,作为朦胧诗人的后辈,第三代诗人是在“Pass 北岛”、“打倒舒婷”、“谢冕先生该休息了”的极端口号声中,以朦胧诗彻底的颠覆者与捣毁者的面目登上诗坛的。在他们看来,朦胧诗充满说教感的庄严肃穆的英雄主义感伤悲歌,昂扬豪迈的理想主义济世情怀,重建理想人格的、重拾人的尊严的人道述求等,已经远离了当
下现实与时代个性,已成过时的昨日黄花,他们要建立起一套与朦胧诗截然不同的价值体系与诗学规范。
正如于坚在《作品第52号》1中将多年的生活体验外化为零散的生活场景与生活细节,用一句反复出现的“很多年”串联起来,既表现出一种生活的常态,又突出了流动的特质。诗人用平淡的叙述告诉我们,生活就是如此,没有崇高的意义,没有理想的激越,只有客观存在的生活细节才是生活的本真面目。朦胧诗歌所建立起来的一套崇高而宏伟的精英主义的价值体系,在以于坚为代表的第三代诗人的平民心态中被彻底解构掉了。
2、意象选择——繁复的符号系统和深刻的象征意义(朦胧主义诗歌的特征)
与朦胧诗歌所宣扬的一种英雄主义情怀和理想主义心态相对应,在意象的选择方面,朦胧诗中的意象可谓比比皆是,并且构成一个繁复而深刻的象征性意象符号系统。
诗人通过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的叠加、排列,来张显理性的力量,抒发自由的情怀。朦胧诗对意象的推崇及重视通感、超感、错觉、幻觉等艺术技巧的使用,使朦胧诗在语言上产生了一种反逻辑的陌生化效果。“常常在大与小、虚与实、具体与抽象、感性与理性等矛盾对立的事物间进行奇诡搭配,为诗增加超常负荷,张力无穷。”2如“心敲击着暮色的鼓”(北岛《走吧》),“即使你穿上天的衣裳,我也要解开那些星星的纽扣”(芒克《心事》),“那些
“风过早地清扫天空,从死者骨头里伸出的枝叶/在把讫的酒杯碰得叮当响”
(芒克《春天》),
夜还在沿街拾取碎片”(舒婷《小窗之歌》),“我们打开布伞/索性涂黑了天空”(顾城《雨行》)等,使人对客体对象在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产生联动,从而获得一种诡奇幻丽的阅读体验,增加诗歌的质感和艺术表现力。
3、语言表达——重视语感及语言的口语化(于坚代表的第三代诗歌特征)
相对于朦胧诗对意象的重视对修辞的迷恋,第三代诗常常消解意象的象征意义,追求诗歌语言的口语化。在诗歌语言口语化的追求上,第三代诗人基本上是一致的,韩东认为:“写诗似乎不单单是技巧和心智的活动,它和诗人的整个生命有关。因此,‘诗到语言为止’中的‘语言’不是指某种与诗人无关的语法、单词和行文特点。真正好的诗歌就是那种内心世界与语言的高度合一。”3这里,他提出了第三代诗的一个重要诗学主张:“诗到语言为止”
1很多年,屁股上拴串钥匙裤袋里装枚图章,很多年记着市内的公共厕所把钟拨到7点,很多年在街角吃一碗一角二的冬菜面/很多年在广场遇着某某说声‘来玩’……很多年靠着一堵旧墙排队/把新杂志翻翻/很多年送信的没有来铁丝上晾着衣裳。
2罗振亚:《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史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3韩东《作者的话》[A].《中国当代实验诗选》[H].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