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仙花赋第三段赏析【清代】龚自珍骈体文
小庭勺药赋第三段赏析【清代】钱载骈体文

清代 钱 载
作品赏析
• 芍药在文学中最早出现于《诗经》《诗经·郑风·潦消》中提及芍药,是将其作为互赠的礼物, 起先芍药被意为结恩情,后由于男女在交往中互赠芍药,又被引申为男女结情的物品,或者表 示惜别之意。芍药“多情”“离别”的内涵便在这时被广泛应用,在古代诗人的笔下,芍药作 为临别的礼物,可以用来留念友情。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钱载(1708—1793年),字坤一,号萚石,又号匏尊,晚号万松居士、百幅 老人,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清朝官吏、诗人、书画家。乾隆十七年进士, 改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后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上书房行走,《四库全书》 总纂,山东学政。官至二品,而家道清贫,晚年卖画为生。
• 工诗文精画,善水墨,尤工兰竹,著有《石斋诗文集》。为乾嘉年间“秀水派” 的代表诗人。
• 牡丹虽然出现较早,但它的兴盛则是唐代以后的事。南宋郑樵所撰《通志略》中记载:“牡丹 晚出,唐始有闻。贵游趋竞,遂使芍药为落谱衰宗。” “自天后以来,牡丹始盛,而芍药之 艳衰矣。”从中可以看出牡丹的兴盛与武则天的大力扶持有着很大的关系。在武氏王朝的政策 倾斜下,牡丹逐渐盖过了芍药的风头,成为“花开时节动京城”的国色天香。可以说没有武则 天,就没有誉甲天下的洛阳牡丹。然而人们为了彰显牡丹不事权贵的风骨,宁愿捕风捉影地相 信冯梦龙杜撰的牡丹抗旨不遵而被武氏火烧谪贬的故事。这可能也是国人片面好坏观的一个反 映,认为好,便一好百好,认为坏,便一坏全坏。
•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钱载以原品休致。归田后,钱载生活渐贫,以卖画 为生,袁枚在《随园诗话补遗》中有记:“丙辰(1736年)召试者二百余人, 今五十五年矣,存者惟钱萚石阁学,与余两人耳。庚戌(1790年)五月,相访 嘉禾,则已中风,半身不遂;年八十有三,犹能醰醰清谈。家徒壁立,卖画为 生,官至二品,屡掌文衡,而清贫如此:真古人哉!”但钱载不以贫为然,寄 兴山水之间,自得其乐。祭祖立义田,以赡族人。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 卒于乡,年八十六。
思赋第三段赏析【清代】李雯骈体文

国学 骈体文
思赋
第三段
清代 李 雯
作品赏析
• 游子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族群,基本上大多数读书人都在某个时间 段内当过游子,通常说的是那些出门在外的人,简单的说就是离家出走的人。 离家出走在古代属于比较神圣的事情,男人们离家出走,大多是行走江湖游历 四方,或是长途跋涉进京赶考,是男人们要出去建功立业,是要做兼济天下的 事情。而女人们离家出走,则多半是很多难以启齿的理由。因此,对于中国历 史而言,离家出走的神圣感,是就男人而言的。
THANK YOU!
若乃游子越乡,朔风万里,洪波湧至,飞雁横起,漫浮云之黄 白,暖暮山之黛紫。随飞蓬以遐征,顾惊沙而不已。
……………………………………………………… ………………………………………………………
《汉书》载:“游子悲故乡。”离家出走的人,流浪于异乡,大多怀念故乡的山水和故乡的人, 在灯半昏时,月半明时,那种凄清冷寂的忧伤即会泛上心头,越是在生活不如意时,这种情绪就 越会强烈。古代人的出门在外和今天的人不同,那时候出门不会像影视剧中看到的,骑一头大马, 坐一轮马车,驰骋于山野平原,打开窗户就能看到明媚蓝天。那时候的人出门远游,大多是苦寒 的年轻人,或者身负行囊,跋山涉水;或者出征在外,黄沙大漠;或者亡国遗民,朝不保夕。不 是那种双飞七日游,更不是带着老婆儿子去度假,这些游子们全都是孤身上路,于是所谓的游子 们,在中国古代思维中,就多象征着悲剧性的意象。
水仙十客赋第五段赏析【南宋】释居简骈体文

………………………………………………………
雅客,水仙也。别名:凌波仙子、金盏银台、落神香妃、玉玲珑、金银台。原种为唐代从意大利 引进,在中国已有一千多年栽培历史,经上千年的选育而成为世界水仙花中独树一帜的佳品,为 中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花如其名,绿裙、青带,亭亭玉立于清波之上。素洁的花朵超尘脱俗, 高雅清香,格外动人,宛若仙子踏水而来。丹凤阙,京城。馆娃宫,吴王夫差为西施建造的宫室。 瑶魄:月亮。水仙花语:万事如意、吉祥、美好、纯洁、高尚、纯洁的爱情、妇女德行。娥皇: 传说水仙是尧帝的女儿娥皇、女英的化身。
THANK YOU!
• 《北户录》中的记载,水仙在传入我国后一般是先传入到我国的湖北荆州一带,这主要的根据 是,在北宋时期,歌咏水仙的诗词主要集中在湖北荆州一带,
• “含香体素欲倾城,山是弟梅是兄” • 这是黄庭坚所作的《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欣然会心,为之作咏》,当时黄庭坚路过荆州,
当地王充道赠与了他多枝水仙花。黄庭坚在诗中将水仙花与梅花、山相提并论,由此也可以看 出当时文人对于水花的喜爱。 • 《水仙十客赋》采用寓言形式,并有意模 仿屈原香草以喻君子的手法,通过水仙与楚英对话, 说明“可以攻玉,它山之石也。显示出佛家宽以待人, 众生平等而又提高自己修为的本真, 这对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有很大的启示。 • 南宋之后,水仙花传播至整个江南地区,而在南宋之后,水仙花的种植范围逐渐扩大,直到明 清时期,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种植水仙。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释居简(一一六四~一二四六年),字敬叟,号北涧,潼 川(今四川三台)人。俗姓龙(《补续高僧传》卷二四作 王)。依邑之广福院圆澄得度,参别峰涂毒于径山,谒育 王佛照德光,走江西访诸祖遗迹。历住台之般若报恩。后 居杭之飞来峰北涧十年。起应霅之铁佛、西余,常之显庆、 碧云,苏之慧日,湖之道场,诏迁净慈,晚居天台。理宗 淳祐六年卒,年八十三,僧腊六十二。有《北涧文集》十 卷、《北涧诗集》九卷、《外集》一卷、《续集》一卷及 《语录》一卷。《补续高僧传》卷二四、《净慈寺志》卷 八、《灵隐寺志》卷三、《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三有传。
水仙花赋第四段赏析【清代】李慈铭骈体文

黄庭坚将水仙花比喻成“凌波仙子”。“步微月”是指在月下漫步。凌波仙子穿着罗袜,在水面上踏着 一痕微月,迈着轻盈的步伐,多么素洁高雅。这里将水仙花比喻成仙子,出来称赞它外形美之外,更突 出它高洁脱俗的气质。 “是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寄愁绝”,这两句写花 的内心,以“寒花”、 “愁绝”、“断肠魂”来写花的内心愁苦。这里也与《洛神赋》相关,《洛神赋》写到洛神是“抗罗袂 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无论是洛神还是水仙,这种“断肠魂”都让黄庭坚内心的赞赏和怜爱之心 油然而生。
国学 骈体文
水仙花赋
第四段
清代 黄宗羲
作品赏析
• 嘉靖王世懋《学圃杂疏》称“凡花重台者为贵,水仙以单瓣者为贵。出嘉定短叶高花,最佳种”。万历 于若瀛《金陵花品咏》水仙序也说“水仙江南处处有之,惟吴中嘉定种为最,花簇叶上,他种则隐叶 内”,都是说产于嘉定(即嘉定县,明代属苏州府,今属上海市)的水仙单瓣、短叶、高花,品种优质。 万历周文华《汝南圃史》“吴中水仙唯嘉定、上海、江阴诸邑最盛”,也可印证。除以上所说几个盛产水 仙的地区外,吴县(今江苏苏州)也出产水仙,该县水仙主要出自“光福(引者按:今吴中区光福镇) 沿太湖处”。查阅明代苏州方志,《(正德)姑苏志》、《(嘉靖)吴江县志》、《(嘉靖)太仓州志》 物产中也都著录有水仙。种种迹象表明,明代嘉靖以来,苏州嘉定、吴县一带成了水仙种植的中心地区, 影响很大。此外,杭州海宁县钱山也以出产水仙著称,曹学佺《杭州府志胜》载“钱山,产水仙花”。 明末北京还出现了水仙的繁殖基地和贸易,崇祯刘侗等《帝京景物略》“右安门外南十里草桥”,“居人 遂花而生。入春而梅,而山茶,而水仙”,都说明了明代水仙传播范围的扩大和市场化的发展。
荷赋第三段赏析【明代】徐渭骈体文

……………………………………………………… ………………………………………………………
莲花,简称莲,别名有:荷花、芙蓉、芙蕖、菡萏、水芝、灵草……等等甚多。在我国的文化故 事中很早就已出现了莲花的形象。《诗经》中就有这样的诗句:“比泽之陂,有薄与荷”、“比 泽之陂,有薄菡萏”、“山有扶苏,隰有荷华”。《楚辞·离骚》中也有这样的诗句:“芙蓉始发 杂芰荷,紫茎屏风文绿波”。这些都说明了中国人们与莲花的渊源。
THANK YOU!
国学 骈体文
荷赋
第三段
明代 徐 渭
作品赏析
• 《群芳谱》曰:“凡物先华而后实,独此华实齐生。百节疏通,万 窍玲珑,亭亭物华,出淤泥而不染,花中之君子也。”后有周敦颐 的《爱莲说பைடு நூலகம்,把莲和各种类型的人物联系起来,“菊,花之隐逸 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可以看出莲花 在人们心中的美好君子形象。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徐渭(1521—1593年),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 后改字文长,号青藤老人、青藤道士、天池生、天池山人、天池渔隐、金垒、 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田丹水、田水月(一作水田 月 )。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军事家。
• 曾担任胡宗宪幕僚,助其擒徐海、诱汪直。胡宗宪被下狱后,徐渭在忧惧发狂 之下自杀九次却不死。后因杀继妻被下狱论死,被囚七年后,得张元忭等好友 救免。此后南游金陵,北走上谷,纵观边塞阨塞,常慷慨悲歌。晚年贫病交加, 藏书数千卷也被变卖殆尽,他自称“南腔北调人”,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 去世,年七十三 。
• 《荷赋》采用与荷对答,此荷乃瓮中之荷,它对自己处境即“遭时 之不偶,为观者所侮弄”表示疑问,徐渭则答之,认为不应因为所 处之广狭而感到光荣与否,而应“映清流而莫增其澄,处污泥而愈 见其洁”。假如内心是不染于污泥的,那么就不应有广狭之别, “纵遭时有偶与不偶,和託身有屑与不屑?”这无疑是一种托物言志 的手法。
木芙蓉赋第三段赏析【清代】毛奇龄骈体文

……………………………………………………… ………………………………………………………
木芙蓉,又名芙蓉花、拒霜花、木莲、地芙蓉、华木,原产中国。其喜温暖、湿润环境,不耐寒, 忌干旱,耐水湿。对土壤要求不高,瘠薄土地亦可生长。为锦葵科、木槿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花于枝端叶腋间单生。花、叶均可入药,有清热解毒,消肿排脓,凉血止血之效。木芙蓉还是成 都市市花,其花语为纤细之美,贞操,纯洁。”。《群芳谱》赞“此花清姿雅质,独殿众芳,秋 江寂寞,不怨东风,可称俟命之君子矣”。“木芙蓉一日白,二日红,三日黄,四日深红”, “晓妆如玉暮如霞,浓淡分秋染此花”即写花色一日多变的特性,致使整株树上花色缤纷,耀眼 炫目。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毛奇龄(1623-1716年),原名甡,又名初晴,字大可,又字于 一、齐于,号秋晴,又号初晴、晚晴等,浙江绍兴府萧山县(今杭 州市萧山区)人。以郡望西河,学者称“西河先生”。清初经学家、 文学家。
• 明末诸生,清初参与抗清军事,流亡多年始出。康熙时荐举博学鸿 词科,授检讨,充明史馆纂修官。寻假归不复出。治经史及音韵学, 著述极富。所著《西河合集》分经集、史集、文集、杂著一座小宅院里,两位鬓角花白的老者正一边饮酒赏花,一边高谈阔论。院子中的 木芙蓉花是专程从巴蜀之地移栽过来的,在洛阳可谓难得一见:花开如人脸庞大小,颜色粉艳, 更为可贵的是,虽已是深秋时节,这些花依旧在枝头盛开,完全不惧萧瑟的秋风。这两位老者 正是北宋年间名噪一时的人物:曾任开封知府的韩维,以及三朝元老司马光。因为不支持王安 石的变法新政,他们都离开了帝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在洛阳郊外谪居。
• 毛奇龄与兄毛万龄并称为“江东二毛”;与毛先舒、毛际可齐名, 时称“浙中三毛,文中三豪”。“扬州八怪”中的金农及陈撰均为 其徒弟。
水仙花后赋第三段赏析【南宋】高似孙骈体文

月。是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寄愁绝。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是弟梅是兄。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 • 宋代杨万里《水仙花》赞道:韵绝香仍绝,花清月未清。天仙不行地,且借水为名。 • 宋代理学大家朱熹:水中仙子来何处,翠袖黄冠白玉英。 • 宋代范成大:水仙携腊梅,来作散花雨”。 • 宋代张来:只疑湘水绡机女,来伴清秋宋玉悲。 • 元代钱选:帝子不沉湘,亭亭绝世妆。 • 元代姚文奂:离思如云赋洛神,花容婀娜玉生春。 • 明代陈淳:玉面婵娟小,檀心馥郁多。盈盈仙骨在,端欲去麦波。 • 明代李东阳:澹墨轻如玉露香,水中仙子素衣裳。 • 清代陶孚尹:澧兰沅芷若为邻,澹荡疑生罗袜尘。 • 清代刘灏曾:清香自信高群品,故与江梅相并对。 • 这些诗词或写水仙花之神韵,或赞美水仙花之品质,都可谓雅韵欲流,为名花增添了熠熠光彩。
作品赏析
• 传说水仙是尧帝的女儿娥皇、女英的化身。她们二人同嫁给舜,姐姐为后,妹妹为妃,三人感情甚好。舜在南巡驾崩,娥皇与女英双 双殉情于湘江。上天怜悯二人的至情至爱,便将二人的魂魄化为江边水仙,她们也成为腊月水仙的花神了。
• 传说崇明水仙来自福建。那是唐代武则天女皇要百花同时开放于她的御花园,天上司花神不敢违旨,福建的水仙花六姐妹当然也不例 外,被迫西上长安。小妹妹不愿独为女皇一人开花,只行经长江口,见江心有块净土,就悄悄溜下在崇明岛。所以,福建水仙五朵花 一株开,崇明水仙一朵怒放。
海市赋第三段赏析【清代】黄宗羲骈体文

国学 骈体文
海市赋
第三段
清代 黄宗羲
作品赏析
• 《海市赋》作于康熙八年(1669年),记叙黄宗羲于“己酉(康熙八年)之冬, 观海达蓬”未果,遂倾听同游者的描述。在“山僧四、五,指点空濛”之中, 有木源者言海上出现“为城”“为楼”的奇幻景象,有汪道者叙述海市里“亦 有单门聚落,忽然而来,屋瓦参差、门户洞开”之景观,有续宗者见海市变化 多端,“少焉变为城郭,中引长桥,值刺史之行部,或中丞之入朝,呜笳列驺, 夹毂喧嚣”,还有普陀僧所见“览观大洋,湧起宝塔,四面构栏,七重鞺鞳” 之奇观。海市蜃楼诸种怪异、变幻之奇景,世人多惑之而不解。黄宗羲却十分 明确地在“或曰”中予以解释,有云:“此何理也?余曰:夫积块之间,红尘 机巧,菁华销铄,犹且群牛飞鸟,野马磅礴。”将海市蜃楼现象归结于“红尘 机巧”之一变化,不失为具唯物倾向的观点,而且在赋末还指出“此固蛟龙之 所不得专,天吴蝄象之所不能作,况蜃之为物甚微,吐气更薄乎?”驳斥海市 奇观为所谓“蛟龙”,“天吴蝄象”及海“蜃”所成的世俗愚见,亦是站在较 一般市民为高的与迷信意识相对立的思想境界。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黄宗羲(1610年9月24日-1695年8月12日),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字 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蓝水渔人、鱼澄洞主、 双瀑院长、古藏室史臣等,学者称梨洲先生。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 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东林七君子”黄尊素长子。与顾炎 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 黄”;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明末清初五大家”,亦有 “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与陕西李颙、直隶容城孙奇逢并称“海内三大鸿 儒”。
THANK YOU!
秋海棠赋原文概述赏析第三部分【清代】孙原湘骈体文

………………………………………………………
………………………………………………………
国学 骈体文
秋海棠赋
第三部分
清代 孙原湘
概述 ▍summary
• 秋海棠又称相思草。中国人予以“相思”、“苦恋”因其又名“断肠花”,故 又寓意“断肠”。这在陆游与唐婉、宝玉与黛玉的相恋过程中,秋海棠都成为 相思、苦恋的见证。法国人则将秋海棠视为真挚的友谊。欧美花语组合认为秋 海棠是亲切、诚恳的意思。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孙原湘(1760 ~1829年)清代诗人。字子潇,一字长真,晚号心青,自署姑 射仙人侍者,昭文(今江苏常熟)人。清嘉庆十年(1805年)进士。翰林院庶吉 士,充武英殿协修。不久得疾返里不出,先后主持玉山、毓文、紫琅、娄东、 游文等书院讲席,学生多有成就。他擅诗词,主张“性情为诗之主宰”。又工 骈、散文,兼善书法,精画梅兰、水仙。诗文与同时期的王昙、舒位鼎足,并 称“后三家”或“江左三君”。著有《天真阁集卓越的高等学府,也 是全国当时几所著名的书院之一。
正文 ▍text
• 玉容舒兮強慰,檀心吐兮增酸。避众喧兮趋寂,羌無人兮 倚阑。若夫空庭既閴,重門始关。月流素於砌曲,雲弄陰 於牆弯。欹霧髩,亸風鬟。影夐夐,致閒閒。秉幽貞之素 德,禁涕泗之潛潸。至於冷雨宵滴,哀螀夜麕,空階葉覆, 幽檻寒凝。低頭兮不語,廻身兮倦凭。
• 孙原湘诗受袁枚的影响颇深,主性情,认为性情是“主宰”,格律是“皮毛”。 于唐宗李白、李商隐。所作多清新秀丽,超迈俊逸。与舒位、王昙齐名,清代 法式善曾为他们作《三君咏》。《清史稿》本传称“位艳、昙狂,惟原湘以才 气写性灵,能以韵胜”。
春水绿波赋第三段赏析【清代】吴锡麒骈体文

骈体文
春水绿波赋 第三段
清代 吴锡麒
作品赏析
• 南朝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至乃秋露如 珠,秋月如珪,明月白露,光阴往来,与子之别,思心徘徊。
• 《三国志·吴志·诸葛瑾传》“ 黄武元年,迁左将军” 裴松之注引 晋 张勃《吴 录》:“及春水生, 潘璋 等作水城於上流。”
• 吴锡麒骈文颇著称,吴鼒称赞说:“不矜奇,不恃博,词必泽于经 史,体பைடு நூலகம்准乎古初,……合汉魏六朝唐人为一炉冶之。”
THANK YOU!
于是啸侣鸥凫,延芳蘅芷。戏抛堶于清明,约流觞于元巳。鸳 鸯湖上,软翠三篙;鹦鹉洲边,晴漪十里。朱栏曲曲以虹流, 白羽翻翻而云起。
……………………………………………………… ………………………………………………………
南朝江淹《别赋》:下有芍药之诗,佳人之歌。桑中卫女,上宫陈娥。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 君南浦,伤如之何!至乃秋露如珠,秋月如珪,明月白露,光阴往来,与子之别,思心徘徊。又 一体双调四十九字,前后段各四句,三仄韵赵彦端春水绿波南浦。写得凄婉动情:“……春草碧 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陈季鸣居沪西康定路之绿杨村,撰有绿杨村嵌字联:“春 水绿波杨柳岸;秋风黄叶夕阳村。
• 唐 杜甫《遣意》诗之一:“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 • 唐.杜甫《客至》诗: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 南唐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
向东流。 • 元 杨维桢《雨后云林图》诗:“浮云载山山欲行,桥头雨馀春水生。” •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二十七卷:“好笑那莫稽只想着今日富贵,却忘了
贫贱的时节,把老婆资助成名一段功劳化为春水,这是他心术不端处。”
精美图片
朱熹《赋水仙花》阅读答案及赏析

朱熹《赋水仙花》阅读答案及赏析【阅读理解题目】:赋水仙花[宋]朱熹隆冬凋百卉,江梅厉孤芳。
如何蓬艾底,亦有春风香。
纷敷翠羽帔,温靘①白玉相。
黄冠表独立,淡然水仙装。
弱植愧兰荪②,高操摧冰霜。
[注]①温靘:温静。
②兰荪:兰与荪,皆香草。
1.诗的前八句运用了比兴手法写水仙花,请简要赏析。
(6分)2.诗中的水仙花有什么样的“高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参考答案】:1.前四句是“兴”,诗人感叹严冬季节,百卉凋残,除却梅花自励冰霜之操,又有水仙花在茅屋蓬窗之下送来春天的信息。
(3分)后四句是“比”,诗人写水仙花的形象,以翠羽的披风比其繁茂的枝叶,以玉质天生的佳丽比其美丽的花朵,以头戴黄色花冠的凌波仙子比其淡雅的风姿。
(3分)2.第一问:不畏严寒,笑傲冰霜;环境恶劣,不改芳香;傲然独立,淡然趟脱。
(3分)第二问:表达了诗人对水仙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以及效法水仙、砥砺情操的愿望。
(2分)【赏析】:《赋水仙花》是南宋诗人朱熹的作品,作者通过描写水仙花高尚的风姿,抒发了其对当时世俗徒慕佳冶,不重贞操的感慨,同时在诗中寄寓了自己对世俗观点的劝诫之意。
诗的开头四句是“兴”,诗人感叹严冬季节,百卉凋残,除却梅花严正地自励冰霜之操,以孤芳高格为人们清赏以外,又有水仙花开放在茅屋蓬窗之下,为冬风送来春天的信息。
诗人以江梅和水仙对举,以见水仙花品格也很高。
次四句写水仙花的形象:先写纷披敷荣的花叶,仿佛仙子用翠羽制成的披风;次写花朵温馨倩好,仿佛玉质天生的佳丽;再写这位仙子戴着黄色的花冠,亭亭玉立,淡雅天然,不管是仪容和装饰,都不愧凌波仙子的称号。
“水中仙子来何处,翠袖黄冠白玉英。
”诗人在另一首咏水仙花的诗中曾这样描写过,但这里所写更为形象。
这四句是“比”。
再四句写水仙花高洁的操守:“弱植愧兰荪”写其谦逊,水仙的植本柔弱,形态和兰花有相似之处,也各有其独特的芳香,诗人以一个“愧”字,表明水仙内心境界的皎洁谦虚,真是恰到好处。
菊赋第三段赏析【清代】詹应甲骈体文

THANK YOU!
立節非矜,晚香佐餐。能继夕食,虽残猶耐。夫雪霜為害,祗 去其蟊螣,厥後萟之術,漸广菊之谱,益增點染。
……………………………………………………… ………………………………………………………
菊花为中国名花,栽培历史悠久。其入药记载,普遍见于古医学文献。品种繁多,艳称中外《礼 记》记有“菊有黄华。”屈原《离骚》写了“夕餐秋菊之落荚。”汉武帝《秋风辞》:“兰有馨 兮菊有芳。”《风俗通义》记载:“渴饮菊花滋液、可以长寿。”晋代陶渊明最爱菊花,吟咏不 少。唐代王家与民间种植皆盛,长安洛阳名园都种,从帝王到诗人咏菊作品很多。孟浩然诗“待 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唐朝试官还以“黄花如散金”作考试题目。北宋周师厚著《洛阳花木 记》,载有二十六个菊花品种。
• 汉朝《神农本草经》记载:“菊花久服能轻身延年”。《西京杂记》:“菊花 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 酒”。“当时帝宫后妃皆称之为“长寿酒”,把它当作滋补药品,相互馈赠。 这种习俗一直流行到三国时代。“蜀人多种菊,以苗可入莱,花可入药,园圃 悉植之,郊野火采野菊供药肆”。从这些记载看来,中国栽培菊花最初是以食 用和药用为目的的。
骈体文
菊 赋 第三段
清代 詹应甲
作品赏析
• 根据经典的记载,中国栽培菊花历史已有3000多年。最早的记载见之于《周 官》、《埠雅》。《礼记·月令篇》:“季秋之月,鞠有黄华”,说明菊花是 秋月开花,当时都是野生种,花是黄色的。从周朝至春秋战国时代的《诗经》 和屈原的《离骚》中都有菊花的记载。《离骚》有“朝饮木兰之堕露兮,夕餐 秋菊之落英”之句。说明菊花与中华民族的文化,早就结下不解之缘,在秦朝 的首都咸阳,曾出现过菊花展销的盛大市场,可见当时栽培菊花之盛了。
水仙花赋几篇

水仙花赋几篇王穉登,字伯谷,号松坛道士,苏州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明朝后期文学家、诗人、书法家。
王穉登少有才名,长益骏发,名满吴会。
嘉靖年间,两度游学京师,客大学士袁炜家。
王榖祥(明),字禄之,号酉室,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嘉靖八年(一五二九)进士,官吏部员外郎。
善写生,渲染有法度,意致独到,即一枝一叶,亦有生色。
为士林所重。
中年绝不肯落笔,凡人间所传者,皆赝本也。
书仿晋人,不随羲之献之之风,篆籀八体及摹印,并臻妙品。
赋文徐有贞百花之中,此花独秀,孕形秋水,发采霜天,极纤秾而不妖,合素华而自妍。
骨则清而容腴,外若脆而中坚。
匪凡工之雕刻,伊玄造之自然。
独出乎风尘之表,憺幽贞以忘言。
尔其族生琼洲,分植琪榭,华宫琳馆,靡所不舍。
先春而开,后春而谢。
妆不假于粉黛,香何藉乎兰麝。
时从变乎炎凉,景无殊于昼夜。
若乃芳敷南泽,翠发中丘,俨如王母宴于瑶池。
秀挺芳田,英翘蕙畹,又如上元游于阆苑。
至于微云细雨,乍伏乍起,仿佛巫灵,梦彼楚子,轻阴薄阳,半露半藏,恍惚宓妃,见彼陈王。
或倚修竹,露华朝湿,一似湘娥,掩袂以泣。
或旁寒梅,月影宵浮,复如汉女,弄珠而游。
或侣幽兰碧霞之坛,有若文箫之遇彩鸾。
或依蕉绿层台之曲,有若箫史之供弄玉。
皎皎乎其若飞琼,粲粲乎其若双成,绰约乎其若神人之在姑射,澹泊乎其若素娥之居广庭。
或疏或密,或伸或屈,丛者如隐,擢者如出,千姿万态,状莫能悉。
然此特举其形似之末,而未究其理趣之实也。
是故冰玉其质,水月其神。
挟梅兄与矾弟,接兰桂之芳邻,宜纫佩于君子,亦结璃于幽人。
臭不夺于莸,香不染于熏。
操靡摧于霜雪,气超轶乎埃氛。
怀清芬而弗眩兮,乃独全其天真。
非夫至德之世,上器之人,孰为比拟而与之伦哉。
乱曰:清兮直兮,贞以白兮,发采扬馨,含芳泽兮,仙人之姿,君子之德兮款识:水仙花并据此赋榖祥。
钤印:榖祥(朱文)坚合斋(朱文)禄之(朱文)×【清】龚自珍《水仙花赋》有一仙子兮其居何处?是幻非真兮降于水涯。
亸duǒ(下垂)翠为裾,天然装柬;将黄染额,不事铅华。
冥异赋第三段赏析【清代】朱鹤龄骈体文

……………………………………………………… ………………………………………………………
骈体文
冥异赋 第三段
清代 朱鹤龄
作品赏析
• 冥界(míng jiè)是指:1.佛教语。地狱、饿鬼、畜生三道的总称。2.指阴间。 • 佛教语 • 地狱、饿鬼、畜生三道的总称。 • 苏曼殊 《遁迹记》:“摄化顽愚,尽超冥界。” • 指阴间 • 王以仁 《流浪》:“我冷清清的靠在铁门的外面,心疑我自己已经被鬼魂钩捉
• 鹤龄著述甚富,有《愚庵诗文集》及《读左日钞》十四卷,《禹贡 长笺》十二卷,《春秋集说》二十二卷,《诗经通义》二十卷, 《易广义略》四卷,及《尚书埤传》十七卷,均《清史列传》并传 于世。
THANK YOU!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朱鹤龄(公元一六0六年至一六八三年)字长孺,江苏吴江人。生 于明神宗万历三十四年,卒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二年,年七十八岁。 明诸生。颖敏好学,初专力词赋,尝笺注杜甫、李商隐诗,故所作 颇出入二家。入清,屏居著述,晨夕不辍,行不识途路,坐不知寒 暑,人或谓之愚,遂自号愚庵。及与顾炎武友,思覃力于经学,颇 有造诣。
到冥界中去了。” • 当代·殷谦长篇小说《天廷秘传》:“魈魅百出黑风吹,阴邑万座玄气间。恨海
难填众鬼忧,坠入地府为魂旦。冥门自有阻魂亭,剡灵摄魄为对案。黄泉一曲 隔阳间,阎罗威武把令传。牛头马面执戟哮,狼勇鬼吏守十殿。九重地狱深无 底,两大刑鼎立都关。锁链珰琅使魂愁,囚笼生寒令魄烦。皆言冥界唯黑白, 更是无情离恨天。”
竹赋第三段赏析【清代】吴兆骞骈体文

骈体文
竹 赋 第三段
清代 吴兆骞
作品赏析
• 吴兆骞在童子时作有《竹赋》,《竹赋》有大量铺张堆砌 的文字,也有一个青春少年的感怀,虽缺少社会内容和思 想深度,但对于一个尚未成年的孩子来说已属难能可贵。 如:惜景光之易迈,念忧乐之无方。抚九春而永望,忆千 里而增伤。
• 《竹赋》出自于《秋笳集》,是由清初诗人吴兆骞创作的 一篇赋。吴兆骞诗风真率清雅,善于将苍凉萧森的境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凄 楚悲怆的情紧密结合,颇为感人。
于時池臺綺合,帷幙珠連,珍升被麗,脩竹婵娟。繞亭皋而蔭 景,夾曾阁而垂鲜。太子乃感湘流之怨歌,撫楚潭之逸曲。顾 賓御而長懷,招季重而進牘。
………………………………………………………
………………………………………………………
崇祯十四年( 1641年) ,十一岁的诗人跟随父亲赴任永州,此后四年里,他游山玩水,视野大为开 阔,目睹、亲历了普通百姓生活,积累了一些社会阅历,期间创作的诗作也多了一些个人思考。 《竹赋》 也就作于此时。《竹赋》:抱偃蹇之娉节,含萋蓓之幽心.出炎洲而独立,临江介而流 音。织桃枝之珍箪,传云母之怪琛。徒观其黛色参差,翠筠窈窕。延华月而玲珑,翳流云而矫。 贴切地表达了少年诗人感时伤事的主旨及内心淡淡的忧愁显示出诗人幼时便具备了不一般的语言 驾驭能力。全面展现诗人过人的才情、杰出的创作才华。
作者简介
• 吴兆骞(1631~1684)清初诗人。字汉槎,号季子, 吴江松陵镇(今属江苏苏州)人。少有才名,与华 亭彭师度、宜兴陈维崧有“江左三凤凰”之号。顺 治十四年科场案,无辜遭累,遣戍宁古塔二十三年, 友人顾贞观恳求于纳兰性德,后经性德父明珠营救, 得以赎还。归后三年而卒。诗作慷慨悲凉,独奏边 音,因有“边塞诗人”之誉,著有《秋笳集》。
THANK YOU!
春雨赋第三段赏析【明代】贝琼骈体文

THANK YOU!Biblioteka 国学 骈体文春雨赋
第三段
明代 贝 琼
作品赏析
• 春雨是有灵性的,它感应着诗人们的心境。诗人们高兴时对春雨喜润万物生机勃勃的描写让你 赏心悦目,心旷神怡。春雨也与诗人们心有灵犀,当诗人们悲伤时其笔下的春雨又成了苦雨零 落凄雨纷纷。
•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称赞此诗“传出春雨之神”。的确,诗人画出了春雨内在的精神和 内在的灵魂。春雨,善解人意,顺遂人愿,应时而降,伴随和风,在夜阑人静之时,由高高的 太空轻轻地降落到坎坷不平的大地,悄悄地渗透到泥土中去,最后终于消失了自己。内敛而不 事张扬,奉献而不求索取。然而,正是它的由云变雨,构成了春天无数生命的升华。那大地勃 发活跃的生灵,无不赞美着它的惠泽! 对于春雨,诗人无不倾注欣喜之情,喜爱之意。“似 面洗垢尘,如头得膏沐。千柯习习润,万叶欣欣绿。……”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喜雨》中 对久旱逢雨的描绘。清新自然的语句,使人感受到诗人那颗欣然而嬉戏于春雨之中的未泯童心。 同样是“喜雨”,南宋诗人宋周邦彦的《春雨》则从农人心中道出: 耕人扶耒语林丘,花外 时时落一鸥。 欲验春来多少雨,野塘漫水可回舟。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春雨”的 喜爱之情。诗人认为:春雨有利于农人耕作,春雨水量可观。诗人运用含蓄委婉的艺术手法, 全诗不见一个“喜”字,从侧面描写耕人“语”、鸥鸟“落”,来含蓄地表现农人、鸥鸟因春 雨而带来的喜悦;后两句则正面描写雨量的丰沛,从而烘托出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贝琼(1314~1379年)初名阙,字廷臣,一字廷琚、仲琚, 又字廷珍,别号清江。约生于元成宗大德初,卒于明太祖 洪武十二年,年八十余岁。贝琼从杨维桢学诗,取其长而 去其短;其诗论推崇盛唐而不取法宋代熙宁、元丰诸家。 文章冲融和雅,诗风温厚之中自然高秀,足以领袖一时。 著有《中星考》、《清江贝先生集》、《清江稿》、《云 间集》等。
莲子赋第三段赏析【清代】史念祖骈体文

• 《医林纂要》:“去心连皮生嚼,最益人,能除烦、止渴、涩精、和血、止梦 遗、调寒热。煮食仅治脾泄、久痢、厚肠胃,而交心肾之功减矣。更去皮,则 无涩味,其功止于补脾而已。
作品赏析
• 莲花是生长在淤泥之中的,而其却不为淤泥所染,其藕洁白。其叶清翠,其花香美。 《离骚》 中屈原“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用外在的修饰来象征内在的修养,以此来表达自 己高洁的志趣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但《楚辞》中的莲花意象还只是众多芳草中的一种, 还不具有特定的象征义。自宋代理学宗师周敦颐《爱莲说》问世以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 涟而不妖”的“君子莲”才真正成为士大夫修身养性的新准则和儒家君子人格的象征。因此, 莲自古就作为美好、高洁的象征,后来人们更是赋予了它高尚、正直、廉洁的君子之风的含义, 以莲花喻君子首先是对屈骚传统的回应和超越。后世文人也对这一文学传统进行了继承,如唐 白居易的《感白莲花》中:“白白芙蓉花,本生吴江赢。不与红者杂,色类自区分。”以白莲 花的遗世独立来喻自己不屈的人格。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史念祖(1843-1910年),字绳之,号弢园,别号俞俞子,江苏江 都(今江苏扬州)人,善花卉、工诗,清代刑部尚书史致俨孙。念 祖幼颖异,好读兵家言。逾冠,入赀为通判。从乔松年军解蒙城围, 有功。僧格林沁战殁曹州,捻益炽,皖北麋沸。念祖率师复英山, 克高圩。雉河集者,张洛行老巢也,英翰守之,陷重围,誓必死, 念祖计出之,而自驻其地,期以二十日相见城下。乃为均粮法,数 却寇。尝坐堞上弹琵琶,教士卒歌,寇出视,皆惊叹。一日,闻枪 炮声,知援至,与寇战,乃令居民登陴守,别选锐卒四千分道夹击, 纵横扫荡,寇大溃,谒英翰止逾二日云。数保道员。
《双调·水仙花》原文、翻译及赏析

《双调·水仙花》原文、翻译及赏析《双调·水仙花》这首诗运用比喻手法写瀑布之壮观,这首小令写瀑布能如此鲜明壮观,生动形象,原因之一是比喻艺术极为高超。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双调·水仙花》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双调·水仙花元代:乔吉天机织罢月梭闲,石壁高垂雪练寒。
冰丝带雨悬霄汉,几千年晒未干。
露华凉人怯衣单。
似白虹饮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
《双调·水仙花》译文天上的织机已经停止了编织,月梭儿闲在一旁。
石壁上高高地垂下一条如雪的白练,闪着寒光。
冰丝带着雨水,挂在天空中,晒了几千年了,都还没有晒干。
晶莹的露珠冰凉冰凉在,人忽然觉得身上的衣服有些单薄。
这瀑布啊,如白虹一头扎进涧中饮吸一般,像玉龙扑下山冈一样,又像晴天里的雪片在沙滩上飞舞。
《双调·水仙花》注释雪练:像雪一样洁白的绢。
霄汉:此指天空。
似白虹饥涧:意为像白虹吞饮涧水一样。
玉龙下山:喻瀑布从山顶奔流而下,如玉龙下山一般。
晴雪飞滩:意为瀑布溅起的水花,像雪花一样,落在沙滩上。
《双调·水仙花》赏析此曲起首两句,从意义上说是流水对,即出句与对句连续在一起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天上的织机停止了工作,一匹雪白的绸绢从危立的石壁上方高垂下来,寒光闪闪,瀑布的形象既雄壮,又飘逸。
“天机”、“月梭”、“石壁高垂”,无不形象恢弘,这就自然而然使人慑服于这条“雪练”的气势,收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
“雪练”不仅气势雄壮,而且构造奇特。
原来它粗看是一匹整幅,细细望去,却可以析成一缕缕带雨的冰丝。
元人伊世珍《嫏嬛记》载,南朝沈约曾遇见一名奇异的女子,能将雨丝缫丝织布,称为“冰丝”,乔吉可能也知晓这一民间传说。
“冰丝”与“雪练”照应,而“雨”又是“冰丝”的构成原质,从“雪”到“冰”再到“雨”,既有色彩上的由纯白而渐至透明,又有意态上的由静入动。
奇景激发了诗人的奇想,于是得到了“几千年晒未干”的奇句。
水仙花赋节选【清代】李慈铭骈体文

第五段
省略
第六段—第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段 省略
作者简介
• 李慈铭(1830~1894)晚清官员,著名文史学家。初名模,字式侯, 后改今名,字爱伯,号莼客,室名越缦堂,晚年自署越缦老人。会 稽(今浙江绍兴)西郭霞川村人。光绪六年进士,官至山西道监察 御史。数上封事,不避权要。日记三十余年不断,读书心得无不收 录。学识渊博,承乾嘉汉学之余绪,治经学、史学,蔚然可观,被 称为“旧文学的殿军”。 • 李慈铭乃清代旧文学的殿军,除经、史著述之外,刻有《越缦堂文 集》12卷、《湖塘林馆骈体文》 2卷、《白华绛跗阁诗初集》10卷 及《霞川花隐词》、《杏花香雪斋诗二集》、《桃花圣解庵乐府》。
第三段
• 其为花也。厥名儷蘭,亦曰配糸。冯蠵捧跗,宓妃承肩。 结冷引洁,翕清熙鲜。心通芳露,体合轻姻。叶织镂腾, 粉薄涂铅。含睇矜笑,扶头整妍。翳濯泥而不洿,宜遗世 而独仙。
第四段
• 便嬛星娥,羣遊中沚,连娟帝姬。降水之涘,停芝葢以容 与,荫桂旗以靡徙。既要绍以庄姝,复眇忽以丰侈。感寂 为幽,胜清以绮。镂碧当衣,编星作蕊。染石华于长裾, 鬬水蔥于纖指。怅灵修其不常,沐芳仪于之子。
清代骈体文
水仙花赋
节选
清代 李慈铭
第一段
• 有美人兮遠均,风写清标,云凌流采金映散。馥兰胜羌, 裵回于洲渚。
第二段 省略 第二段
• 缄芳情而莫称,卸襟削玉坠,珰屑冰天寒,独倚江空欲譍, 绿蘋怨歇,红蘼梦多,星辰欲曙,沅湘不波。皓月千里, 冷云一窝。扬翠旄兮仿弗,纷缟袂兮婆娑。倾城一笑,我 劳如何。
THANK YOU!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 骈体文
水仙花赋
第三段
清代 龚自珍
作品赏析
• 龚自珍13岁那年塾师宋璠去参加科举考试临去之前布置下来两篇作文一篇《水仙花赋》一篇《辨知觉》。 龚自珍在所写的赋中称赞水仙花“一枝出沐俊拔无双”感叹它“端然如有恨翩若自超尘”并以水仙花自 喻寄托他不同于流俗的高洁情趣。在文章《辨知觉》中他以寥寥二、三百字把知、觉二者的区别、联系 言简意赅地点明显示了他的才华。宋璠评阅两文颇为称赏。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字璱人,号定盦 (一作定庵)。汉族,浙江临安(今杭州)人。晚年居住昆山羽琌 山馆,又号羽琌山民。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 驱者。
• 龚自珍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主张革除弊 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48岁辞官南归, 次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 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 第一流”。著有《定盦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 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 怀和讽喻之作。
பைடு நூலகம்
THANK YOU!
•
作品赏析
• 龚自珍对老师有很深的感情,师生关系十分融洽,正如他后来写给朋友的词里 回忆的那样:”放学花前,题诗石上,春水园亭里,逢君一笑,人间无此欢 喜。”宋璠逝世后,他十分悲痛,写下了不少回忆诗文。十九岁那年,又写下 了一首感情真挚的《水调歌头》——
• 风雨飘然至,竟日作清寒。我想芳草不见,忽忽感华年。忆昔追随日久,镇把 心魂相守,灯火四更天。高唱夜鸟起,当作古人看。一板榍,一炉茗,宛当前。 几声草草休送,万古遂茫然。仙字螵饥不食,故纸蝇钻不出,陈迹太辛酸。一 搂《大招》旧,洒向暮云间。
• 嘉庆七年,宋璠以拔贡生的身份赴京,受聘于时任刑部员外郎的浙江同乡戴敦元家,一边在戴家坐馆教 书,一边准备考试。当时在京任职的龚闇斋要给十二岁的儿子龚自珍请一名教师,一直找不到合适的人 选,戴敦元就向龚家推荐了宋璠。这样,宋璠就来到龚家做了龚自珍的老师。这一年,宋璠才二十五岁。
• 宋璠以出色的人品和学问很快就赢得了龚家上下的敬重,都称他为“宋先生”。他对学生的要求很严格, 也很爱护。不仅教龚自珍学识,更教他为人处世之道。在严师的熏陶下,龚自珍受到了很好的教育,为 后来的成就打下了基础。十三岁时,小自珍就在宋先生的指导下写出了出色的《水仙花赋》:“姿既娉乎 美人,品又齐乎高士。妍佳冷迈,故宜涤笔冰瓯者对之。”透露出了师生俩共同的高洁志趣。考试中举 后,宋璠继续在龚家坐馆,教龚自珍读书。后返回严州老家。嘉庆十五年(1810),突然染病逝世,年仅 三十三岁。
• 宋璠(1778-1810),字鲁珍,严州(今浙江建德)人。父亲宋圻安是拔贡生,课子极严。宋璠从小读书十分 用功,每天天不亮起床,直到半夜才上床休息。平时连迎送宾客的俗礼也不参加,只是埋头苦读、写作。 治学不专一经,而是“总群书以进”,博览而精治。每天都要写五六十张纸的文章。一直坚持多年,总 计将达百万字左右,都存放在一只破箱子里。
一枝出沐,俊拔无双。半面凝妆,容华第几? 弄 明艳其欲仙,写淡情于流水。
………………………………………………………
………………………………………………………
传说水仙是尧帝的女儿娥皇、女英的化身。她们二人同嫁给舜,姐姐为后,妹妹为妃,三人感情 甚好。舜在南巡驾崩,娥皇与女英双双殉情于湘江。上天怜悯二人的至情至爱,便将二人的魂魄 化为江边水仙,她们也成为腊月水仙的花神了。传说崇明水仙来自福建。那是唐代武则天女皇要 百花同时开放于她的御花园,天上司花神不敢违旨,福建的水仙花六姐妹当然也不例外,被迫西 上长安。小妹妹不愿独为女皇一人开花,只行经长江口,见江心有块净土,就悄悄溜下在崇明岛。 所以,福建水仙五朵花一株开,崇明水仙一朵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