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目眩

合集下载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一、病名中医病名:眩晕西医病名:高血压、颈椎病、美尼尔氏综合症等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ZYYXH/T18-2008).眩晕由风阳上扰,痰瘀内阻等导致脑窍失养,脑髓不充。

以头晕目眩。

视物运转为主要表现。

多见于内耳性眩晕、颈椎病、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病、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贫血等。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急诊医学分册》(中华医学会2005年)1).病史应详细了解眩晕的特点:发作的缓急,诱因和持续时间,发作时能否站立或倾倒的方向,发作与头位和体位的关系。

既往用药病史特别是具有耳毒性的药物如链霉素等以及引起中枢损害的药物如镇静药和麻醉药,既往头部外伤史、眼耳部疾病史、心血管病史、内分泌代谢及血液病史。

2).伴随症状主要是迷走神经激惹症状恶心、呕吐、出汗及面色苍白。

特别要注意神经系统的伴随症状。

3).体格检查包括生命体征,心脏和胸部检查,耳部及全面完整的神经系统查体。

4).辅助检查心电图、X线胸片、心脏彩超、头颅CT和MRI、脑电图检查、前庭功能检查和听力检查以及化验检查。

(二)证候诊断:1. 肝阳上亢证:眩晕,头部跳痛,耳鸣如潮,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滑。

2. 气血亏虚证:头目眩晕,劳则加剧,神疲健忘,声低气短,面白少华或萎黄,或心悸失眠,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3. 肾精不足证:眩晕耳鸣精神萎靡,腰膝酸软。

偏于阴虚者兼见咽干,形瘦,五心烦热,舌嫩红,苔少或光剥,脉细数;偏于阳虚者兼见面色白或黑,形寒肢冷,遗精滑泄,舌淡嫩,苔白,脉弱。

4. 痰湿中阻证:头重如蒙,头目不清,或伴视物旋转,胸闷不食,嗜睡,时吐痰涎,舌苔腻,脉滑或弦滑。

5. 瘀血阻窍证:眩晕日久,头痛明显,失眠健忘,心悸怔忡,唇舌色暗,舌有瘀点或瘀斑,脉涩。

三、治疗方案(一)一般处理眩晕是一种疾病,也是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

中医头晕医案分析(头晕间断发作1年,加重1周)

中医头晕医案分析(头晕间断发作1年,加重1周)

中医头晕医案分析(头晕间断发作1年,加重1周)6.舒某,女,58岁。

初诊:202*年7月10日。

主诉:头晕间断发作1年,加重1周。

现病史:有高血压病史2年,1年前出现头晕,目眩,间断发作,近1周头晕加重,视物旋转,头胀,恶心,胆怯,心悸,头痛,耳鸣,纳差,不寐,多异梦,二便短少,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辨证:肝胆痰热。

治则:理气化痰,清利肝胆,平肝熄风。

处方:柴芩温胆汤加减。

方药:柴胡10g,黄芩12g,半夏30g,陈皮10g,茯苓15g,枳实10g,竹茹15g,白芍15g,天麻15g,丹参30g,钩藤30g,石决明30g,枸杞子30g,桑叶15g。

7剂,水煎服。

二诊:患者头晕明显好转,未再有视物旋转,无恶心,头痛消失,纳眠可,舌红苔白,脉弦滑。

方药:守上方继服7剂。

按语:患者头晕,视物旋转,头胀,恶心,胆怯,心悸,头痛,耳鸣,为肝胆痰热,头痛头胀,耳鸣目眩,少寐多梦均为肝经有热,肝阳偏亢,需清化肝胆痰热,肝胆互为脏腑,泻其腑即可治脏之实,所谓“从阳引阴”,故以柴芩温胆汤化肝胆痰热,天麻钩藤饮平肝熄风,方中天麻、钩藤、石决明均有平肝熄风之效,风熄痰化,则诸症向愈。

肝胆痰热之论述欠妥,亦十分模糊,本案症状多,病机复杂,临证应抓主症,寻找合适的切入点,以提纲挈领,既见头晕目眩,观胆怯、心悸,多异梦,结合舌脉可知证属肝热胆寒,如此方证方得清利肝胆,理气化痰之法,余分析均无偏差且药证合拍。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言:“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丹溪心法·头眩》:“无痰则不作眩”。

《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中言:“所谓风气甚,而头目眩运者,由风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复生火,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

眩晕症的中医治疗

眩晕症的中医治疗

专栏眩晕症的中医治疗闵雪峰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四川泸州 646000)眩晕是头晕和目眩的总称,其中,“眩”指的是眼花、眼前发黑或者是看不清事物等症状;“晕”指的是视物旋转,或者感到天旋地转,严重的情况下甚至无法站立等症状。

由于以上两种症状通常会同时出现,所以称之为眩晕。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每个人都出现过眩晕感,比如在高速旋转或者是饮酒过量等情况下,但这是在内部或外部刺激作用下暂时所产生的,一般是正常现象。

而如果在没有内部或外部刺激的情况下产生眩晕感,便可能是一种病理现象,也就是眩晕症,在患者带来痛苦的同时,对健康也会产生较大危害。

临床上,中医疗法是一种十分常用且有效的治疗眩晕症的方法。

1关于眩晕1.1 什么是眩晕眩晕的产生机理是机体在空间定位方面出现了障碍,进而让人产生了一种“自身在移动”或者是“周边事物在移动”的错觉。

1.2 眩晕的分类眩晕可分为真性眩晕和假性眩晕。

其中,真性眩晕主要是由于前庭系统、本体觉或眼部疾病所引起的,患者会具有明显的自身旋转感或外物旋转感;假性眩晕主要是由全身性系统疾病所引起的眩晕,比如神经官能症、内分泌疾病、药物中毒、尿毒症、贫血、心脑血管疾病等,患者会出现轻重不等的头晕症状,转动感不明显。

1.3 眩晕症的主要危害(1)不仅会让患者产生晕眩感,同时会引发心慌、恶心、呕吐等症状。

(2)会降低患者的平衡感,很容易跌倒或摔伤。

如果患者正在开车,则很容易出现交通事故。

(3)也可能是一些重要疾病的早期表现,比如心脏病、脑血管疾病等,如不加以重视,很容易错过最佳治疗时期。

2眩晕症的中医治疗中医学认为,眩晕主要由风、痰、湿和虚所引起,进而出现了“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以及“无虚不作眩”。

而在通过中医疗法进行眩晕症的治疗过程中,则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眩晕类型来进行辨证治疗。

2.1 风火上扰型眩晕(1)中医辨证:此类眩晕大多由于虚阳上亢或者是阳盛火旺所致;也可能是由于耗伤肝阴、气郁化火以及恼怒抑郁等所引起的风阳内动和风火上扰所致。

中医内科学眩晕

中医内科学眩晕

中医内科学眩晕
15/27
(三)分证论治 1.肝阳上亢 症状:眩晕耳鸣,头痛且胀了遇募塔怒加重。腱麻震,颤。塞
壁多梦,急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 病机析要:肝阳上亢,扰动清窍则眩晕,头痛且胀;肝阳上亢
,心神不宁,故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肝肾阴虚,筋脉失养, 故肢麻震颤。
中医内科学眩晕
16/27
中医内科学眩晕
23/27
5.肾精不足
症状:眩晕久发不已,视力减退,两目干涩,少寐 健忘,心烦Vl干,耳鸣,神疲乏力,腰酸膝软,遗精 。舌红苔薄,脉弦细。
病机析要:肾精不足,髓海空虚,脑失所养,故眩 晕,耳鸣,健忘;肾精不能养肝,肝阴不足,故视力 减退,两目干涩;肾精不足,故腰酸膝软,遗精;阴 虚内热,心神不安,故心烦口干,少寐。
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发病原因之一,而且用泽泻汤及小半夏加茯苓 汤治疗。宋代以后,深入丰富了对眩晕认识。
严用和《重订严氏济生方·眩晕门》中指出:“所谓眩晕者,眼花屋转, 起则眩倒是也,由此观之,六淫外感,七情内伤,皆能造成”,首次提出 外感六淫和七情内伤致眩说。
元代朱丹溪强调“无痰不作眩”,《丹溪心法·头眩》记载:“头眩,痰 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动,又 有湿痰者,有火痰者。”
中医内科学眩晕
4/27
另外,脑为元神之府与心藏神功效又亲密相关,故一 些神志异常病证须与心藏神功效失调相参,如痫病、 癫狂等。
脑系病证治疗当分虚实,虚者补之,如补肾生髓、 健脾养血、养肝潜阳等治法,实者泻之,如息风、化 痰、开窍、活血、化瘀、通络、清热等治法,临床上 可针对不一样病证,辨证施治。
学习关键点:
外感头痛与内伤头痛判别,头痛分经用药特点,分证论治;眩晕概念,无 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分证论治;中风概念,诊疗,中经络与中脏腑判 别,中经络分证论治;痴呆概念,诊疗;关键点,与郁证判别,分证论治; 癫狂概念,分证论治;痫病概念,病机关键,与癫狂、中风、厥证判别,分 证论治。

眩晕症的中医认识

眩晕症的中医认识

眩晕症的中医认识眩晕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首见《内经》,称之为“眩冒”,轻则闭目即止,重则如坐舟车,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者昏倒等症状。

可见于西医多种疾病,如高血压、低血压、贫血、脑梗塞、脑动脉硬化、后循环缺血、颈源性眩晕、前庭性眩晕、梅尼埃病、神经衰弱等,特别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在门诊极为常见,多发于老年群体,一旦急性眩晕症病发时,患者便会天晕地转、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痛苦不堪,为了能够减轻这一症状,在病发时需要卧床休息,一方面能够减轻眩晕症状,另一方面为了避免晕倒给身体造成的伤害,对于这一症状的治疗。

中医普遍认为眩晕是由风、火、痰、瘀、虚引起,存在“无风则不作眩”、“无痰则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的说法,“眩运者,中风之渐也”,中医作为我国医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眩晕症的治疗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疗效。

因此本文就眩晕症的中医治疗手段进行简述,希望能为我国眩晕症患者提供更多有效治疗的渠道。

一、眩晕症的诱发病因是什么?有哪些临床表现?(一)诱发病因眩晕症多发于老年群体,在老年人出现头晕乏力、面色苍白时,需及时检查,一般情况下高血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高半胱氨酸血症等患者血黏度高,血小板凝聚会造成脑部血管内径变小脑供血不足,患者极易出现头晕乏力等问题,从而导致眩晕症状的出现,患者常伴有耳鸣、健忘、四肢发麻、经常失眠等症状;除此之外心脏病冠心病患者、血液疾病白血病等等,此外贫血的老年群体极易出现眩晕症状,而且消化不良、慢性炎症以及消化道出血等都会造成贫血症状;都属于眩晕症的病发的主要诱因。

如果患者的颈部经常出现颈部发紧且伴有手指发麻、发凉的情况,则多是由于颈椎增生挤压颈部动脉,从而造成供血不足引起的头晕,一些平时缺乏锻炼的人,本身心肺功能就较弱,这类人在突然运动的情况下都会出现头晕的症状,如果运动时间较长营养消耗过大,便会导致体内血氧浓度降低,以至于在剧烈运动的情况下呼吸心跳加快会出现供氧不足,从而诱发眩晕症。

眩晕病的中医辨证及治疗常识

眩晕病的中医辨证及治疗常识

眩晕病的中医辨证及治疗常识《伤寒论》是《内经》的重要篇章之一,其中提到一些关于眩晕病的辨证治疗方法,如通过调理肝气、补益脾胃等来治疗眩晕。

《金匮要略》是东汉张仲景所著的医学经典,其中收录很多医疗方剂,包括一些用于治疗眩晕病的方剂,如金匮肾气丸、参附汤等。

《千金方》是唐代孙思邈所著的医学经典,其中也有关于眩晕病的记录和治疗方法,如草药方剂桃仁承气汤等。

眩晕病的治疗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辨证施治,所以在进行治疗时,还需要寻求专业中医师的指导和诊断。

眩晕病的中医认知中医治疗眩晕病主要是通过调整脏腑功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等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调治、针灸、推拿按摩、气功锻炼等。

同时,中医通常会综合考虑患者的体质、病因等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的辨证施治。

眩晕病的中医辨证1. 肝阳上亢型:症状包括头晕目眩、眼花耳鸣、情绪烦躁等。

治疗方法通常是平肝降阳,调和肝气。

可采用草药如龙胆草、黄芩等,同时建议避免情绪过于激动、饮食过热等刺激。

2. 脾胃虚弱型:症状包括头晕乏力、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

治疗方法一般是益气健脾,调理脾胃功能。

草药方剂如四君子汤、六君子汤等可以使用,饮食上应避免过饱过饥,注意消化。

3. 肾精不足型:症状包括头晕眼花、耳鸣、腰膝酸软等。

治疗方法主要是滋补肾精,强壮肾脏功能。

常用的中药有参附汤、金匮肾气丸等,同时养成规律的作息和适当的运动也有助于改善肾功能。

4. 血虚瘀阻型:症状包括头晕眼花、面色苍白、舌质淡红或有瘀斑等。

治疗方法是活血化瘀、补益气血。

常用的草药有桃仁、红花、当归等,同时保持良好的血液循环、避免过度劳累也是有帮助的。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中医辨证类型,因人而异,具体的辨证还需要由中医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并且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会更好。

同时,在接受中医治疗时,一定要选择正规的中医医师进行诊断和治疗。

眩晕病的中医多样治疗1.草药调治中医常用的草药对于眩晕病的治疗包括天麻、钩藤、杜仲、半夏、白术、茯苓、党参和葛根等。

眩晕症中医治疗

眩晕症中医治疗

【名医大师诊治验案】
1、裘沛然——清肝降浊治眩晕
魏某,男,81岁。
主诉:头晕欲仆半年。
初诊:患者曾因眩晕不能自制住院检查治疗,诊断为 “脑萎缩、慢性浅表性胃炎、抑郁症”口服黛安神、氯 硝西泮、铝碳酸镁、心脑舒通”等多种药物,疗效不显。 就诊时见:头晕目眩,活动欠利,行走须他人搀扶,反 应迟钝,神情淡漠,嗜睡懒言,口渴口粘,口淡乏味, 食纳不佳,嗳气频作,大便干结,数日一行。苔厚黄腻,
川芎、附子、白术、桂枝、炙甘草。
?汤
【各家学说】
2、无火(风)不作眩——以刘完素为代表
他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中解释 “ 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曰:“ 掉, 摇也;眩, 昏乱旋运也,风主动故也”, 即指眩晕由风而生, 与肝关系密切。他认为风为阳邪,与外火相兼, 再有内生相火,内外相合,风火相煽,上扰头 目,故为目眩。
【辨证论治】
2、辨虚实 虚:久病、体虚、体倦乏力、耳鸣 实:新病、体壮、呕恶头胀,面赤 虚多实少,虚实夹杂
3、辨标本 本:肝肾阴虚,气血两虚 标:风、火、痰、瘀。
【辨证论治】
(二)治疗要点
治疗原则补虚泻实,调整阴阳
补-----气、血、阴、阳 泻-----火、痰、瘀
【辨证论治】
(三)分型论治
赵某,男,45岁。 主诉:眩晕1年余。 初诊:患者1年前在西藏工作时,时觉头晕,血压
不高,以为高原反应未加重视。后发现颜面浮肿, 口周及舌发麻,症状逐日加重,检查发现血小板 增多,最高达1400×109/L,诊断为“特发性血 小板增多症”,中西药物治疗无效。 就诊时见:肤色黯滞,面颊虚浮,精神萎靡,自觉 口舌麻木,时感两胁不适,纳可,二便正常。舌 质暗淡,舌下有瘀点,脉象沉细。
吐去清痰而眩晕顿愈。——吐能升气,清阳 可复。

中医对于头晕目眩的解释

中医对于头晕目眩的解释

中医对于头晕目眩的解释
头晕目眩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中医学通常将其归类为“眩晕”范畴。

根据中医理论,头晕目眩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气血不足、脾胃虚弱、肝阳上亢等。

中医认为,头晕目眩与人体的脏腑功能密切相关。

脾胃是消化和吸收营养的重
要器官,如果脾胃功能不好,消化不良或胃肠功能紊乱可能导致气血不足,从而引发头晕目眩。

此外,肝阳上亢也可能导致头晕目眩,这与中医理论中肝主疏泄、藏血的观念有关。

在中医诊断中,医生通常会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舌诊和脉诊等观察结果。


据诊断结果,中医医生可能采用针灸、中药或中药汤剂等治疗方法。

对于头晕目眩症状,中医中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调整饮食,确保营养均衡;采
用中药进行调理,以增强脾胃功能和补充气血;适度锻炼身体,加强体质等。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中医强调注意均衡饮食,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有助于改善头晕目眩的症状。

然而,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对于头晕目眩的治疗方法也可能存在差异。

因此,建议患者在遇到头晕目眩症状时,最好咨询中医医生进行适当治疗,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个体化调理。

总而言之,中医对于头晕目眩的解释切合实际,并提供了多种治疗方法来改善
症状。

通过中医的综合调理和生活习惯的改变,患者可以望得到头晕目眩症状的缓解和康复。

眩晕的中医治疗

眩晕的中医治疗

• 患者不适宜吃什么
• 眩晕之人应根据各自症情忌食下列食品。
• 禁忌生冷瓜果、甜食和油腻味重的食物, 以免生痰助湿。
• 蜂蜜
• 性平,味甘,虽有补中益气的作用,但有 黏腻壅滞之弊。因此,体虚眩晕者食之颇 宜,但痰浊中阻眩晕之人则忌食之。
• 大枣
• 性温、味甘,能补气益血,气血不足眩晕者相宜。 但大枣滋腻助痰。《医学入门》中认为“多食动 风”。对痰浊中阻眩晕者,食之则加重痰湿,故 当忌之。
• 5.鲜芹菜500克捣烂取汁,开水冲服,每日服一剂, 治高血压、头痛眩晕。
• 患者吃什么好 • 在饮食方面,宜多吃清淡利湿之品,如冬瓜、玉
米、小米、荷叶粥、萝卜、豆类及豆制品、黑木 耳、茄子、豌豆苗、西红柿、莴笋、橘子、柚子、 桃、豆油、茶、鲤鱼、海蜇等。其中,特别强调 多食金橘、橘饼和萝卜。金橘能理气、解郁、化 痰。橘饼能化痰、宽中、下气,痰浊中阻眩晕之 人宜食之。另外,橘皮、橘红、橘络皆有化痰利 气的作用,对痰湿偏重之人眩晕者,食之皆宜。 萝卜有化痰热,消积滞的作用。《本草经疏》还 说它“去痰癖,化痰消导”。痰浊中阻眩晕者, 食之则宜。
辨证施治
• 橘红理气化痰,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为佐; 甘草协合诸药为使。诸药相伍,共奏燥湿 化痰,平肝息风之功。若患者出现痰郁化 热的症状,如头目涨痛,口苦心烦,苔黄 腻,脉滑数时,应使用清热化痰的药物, 可选用温胆汤(半夏、陈皮、茯苓、枳实、 竹茹、生姜、大枣、甘草)加黄连、黄芩。
辨证施治
• 3.中气不足型 此种类型的眩晕足而发病。正如《灵枢·口问》 中所说的“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 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
二、症状、体征和辨证治疗
眩晕的特点是眩晕为突然发作,患者感 到天旋地转,并兼有耳鸣、耳聋,恶心呕 吐,患者有自发性眼球震颤现象,不敢移 动体位,体位变动时,眩晕加重。除此之 外,发作时,患者经常有心慌不安,面色 苍白,汗出肢冷等症状。

眩晕的中医治疗经验探讨(精)

眩晕的中医治疗经验探讨(精)

中医治疗眩晕的心得体会眩晕是以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不清,自觉旋转,站立不稳为主症的一种脑系疾病。

西医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梅里埃综合症的都可参照本病辩证。

本人在基层医疗机构工作近 10年,的临床实践,总结验证,笔者自拟定眩汤治疗眩晕证疗效显著,现将临证心得体会介绍如下:定眩汤的药物组成:天麻 15g , 钩藤 15g , 葛根 15g , 川芎 15g , 鸡血藤 30g , 白术 10g , 泽泻 20g , 半夏 10g , 山萸肉 15g , 黄芪 20g , 枸杞 15g ,何首乌 15g 。

功能:扶正通络,化痰熄风。

主治: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

用法:每日 1剂, 水煎后分 2次饭后半小时服用, 1月为 1疗程。

方解: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可导致发作性眩晕,亦可表现为持续性头昏、头重、行走不稳等症, 并有反复发作的特点, 属中医“眩晕病”范畴。

本病以风、痰、瘀、虚共依共存为其基本病机,临床表现以虚实挟杂最为常见。

方中黄芪益气升清,清阳得升,浊阴自降;山萸肉、枸杞、首乌平补肝肾,不燥不烈,补肝而无动风碍痰之虞,益肾无损阳助瘀之弊;天麻、钩藤为平肝熄风之要药,故李东垣强调“眼黑头眩,虚风内作,非天麻不能除”,《本草纲目》记载钩藤主“大人头旋目眩,平肝风”,“ 钩藤通心气与肝木,风静火息,则诸症自除”;半夏化痰祛湿,降逆和胃, 白术健脾燥湿,治痰之本而绝生痰之源,与半夏、天麻相伍则有半夏白术天麻汤之义,为治疗痰湿眩晕的代表方; 泽泻渗湿行痰饮,《日华子本草》谓:“主头旋,耳虚鸣”,与白术相伍为泽泻汤,即《金匮要略》云:“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 泽泻汤主之。

”方中鸡血藤补血行血,疏通经脉;川芎活血,行气,解郁; 葛根解肌而利项背,现代研究发现葛根含黄酮甙,能扩张脑血管及心血管,增加大脑及冠状动脉的血流量。

三药合用能活血通脉,解除经脉阻滞,使血行畅通。

以上诸药共奏熄风化痰、扶正通脉定眩之功, 体现了虚实并用、调补兼施的原则。

中医内科学眩晕

中医内科学眩晕

【病因病机】
眩晕的病因主要有情志、饮食、体虚年高、跌仆外 伤等方面。其病性有虚实两端,属虚者居多,如阴虚易肝 风内动,血虚则脑失所养,精亏则髓海不足,均可导致眩晕 。属实者多由于痰浊壅遏,或化火上蒙,而形成眩晕。
一、病因
1.情志不遂
忧郁恼怒太过,肝失条达,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肝阴耗伤, 风阳易动,上扰头目,发为昡晕。
4.饮食不节
嗜酒无度,过食肥甘,损伤脾胃,以致健运失司,水湿内停, 积聚生痰,痰阻中焦,清阳不升,头窍失养,故发为眩晕。
5.跌仆损伤,瘀血内阻
跌仆坠损,头脑外伤,瘀血停留,阻滞经脉,而致气血不能 上荣于头目,故眩晕时作。
二、病机
眩晕之病因虽有上述多种,但其基本病理变化,不外虚 实两端。虚者为髓海不足,或气血亏虚,清窍失养;实者 为风、火、痰、瘀扰乱清空。本病的病位主要在头窍, 其病变脏腑与肝、脾、肾三脏有关。
代表方:通窍活血汤加减。本方活血化瘀,通窍止痛,用于治疗 跌仆外伤,瘀阻头窍而导致的眩晕、头痛诸症。
常用药: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通窍止痛;白芷、 菖蒲、老葱通窍,温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止痛;当归养血活血;地龙、全蝎善入经络, 镇痉祛风。
方歌:通窍全凭好麝香,桃仁大枣老葱姜, 川芎黄酒赤芍药,表里通经第一方。
眩晕的病性以虛者居多,气虚血亏、髓海空虚、肝肾 不足所导致的眩晕多属虚证;因痰浊中阻、瘀血阻络、肝 阳上亢所导致的眩晕属实证或本虚标实证。风、火、痰 、瘀是眩晕的常见病理因素。
【诊断依据】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 则仆倒
2.严重者可伴有头痛、项强、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 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表现 。
酸枣木香龙眼肉,兼加姜枣益心脾。

眩晕中医证治源流

眩晕中医证治源流

张介宾:
眩运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但 是十中一二耳。
在丹溪则曰︰无痰不能作眩,当以治痰为主,
而兼用他药。余则曰︰无虚不能作眩,当以治虚 为主,而酌兼其标,孰是孰非,余不能必,姑引 经义以表其大意如此,尚俟明者正之。
头痛之病,上实证也;头眩之病,上虚证也。
眩运证,……当各因其证求而治之。其或有火 者宜兼清火,有痰者宜兼清痰,有气者宜兼顺气, 亦在乎因机应变。然无不当以治虚为先,而兼治 为佐也。
眩晕之病,悉属肝胆两经风火。 似乎不有关肝胆两经,不知其始也,各有所因
。其终也,不能不由其所从历之途,而见端于极 也,则仍谓之悉属于木可也。
宋 陈自明
《妇人大全良方 卷之四 妇人虚风头目眩晕及心眩方论》
女人头旋,即天动地转,名曰心眩,非血风也 。
明 楼英《医学纲目 卷之十一 肝胆部 眩》
运气眩有二︰ 一曰风助肝盛眩。经云︰厥阴司天之政,风
蔓荆实 伏牛花 丁香 茯神 茯苓 山茱萸 地骨皮 全蝎 白花 蛇 乌蛇 鹿茸 驴头 兔头骨及肝 羚羊角 羊头蹄及头骨 羊肉 牛胃猪脑 猪血 熊
【痰热】天南星半夏 白附子 大黄 旋复花 天花粉 前胡 桔梗 黄芩 黄连 泽泻 白芥子橘皮 荆沥 竹沥 枳壳 黄柏 栀子 石 胆 云母 硫黄 硝石 朱砂 雄黄 白僵蚕 鹘嘲 鹰头 鸱头
补中益气汤加减。 依本方加半夏、熟地黄、白芍、天麻。 阴虚火动眩晕者,脉必数也。 滋阴降火汤加减。 依本方加川芎、天麻、山栀、竹沥少许。 虚极欲倒,如坐舟车,手足冷者,脉沉细也。 参附汤 治真阳不足。 人参 炮附子 生姜
明《万病回春》
大凡头眩者,痰也 清晕化痰汤 治头目眩晕
陈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川芎 白芷 羌活 枳实 南星 防风 细辛 黄芩。 气虚,加人参 白术; 有热,加黄连; 血虚,加川芎 当归 生姜

科普眩晕病的中医辨证及治疗

科普眩晕病的中医辨证及治疗

科普眩晕病的中医辨证及治疗在现代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中,人们长期伏案工作、嗜食肥甘厚味、情绪外放、易激动等,导致眩晕是比较常见的临床疾病之一。

通常情况下,因眩和晕同时发生,所以我们将眩晕作为整体统称,但其实眩和晕在临床有不同的症状。

眩的意思是患者看东西时模糊或有重影甚至是出现发黑情况;晕的意思是患者头昏脑涨,身边物体似在旋转同时患者有要摔倒的感觉。

眩晕症是指受多种因素影响导致患者出现空间定位障碍,从而产生一种运动性或者位置性错觉的病症,这种病症属于神经内科疾病的一种。

在神经内科中,眩晕是非常常见的症状之一,有1/5的人群曾经出现过眩晕症状。

对于老年人而言,眩晕症状出现的更加频繁。

由于导致眩晕的因素相对比较复杂。

有研究数据显示,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可以使得人体血流在循环过程中的动力学发生变化,出现局部血流降低的情况,也是导致眩晕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患者在发病时一般会出现恶心、呕吐、眩晕、视觉出现障碍等一系列的症状,发病一般比较急而且易反复,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都有比较大的影响。

在古代医籍中,眩晕有多种名称。

《素问》有“头眩”、“掉眩”之称;《灵枢》称“眩冒”、“目眩”、“仆”等,《金匮要略》有“冒眩”、“癫眩”之说;《诸病源候论》称“风眩”;《圣惠方》称“头旋”;《三因方》称“眩晕”,清代以后多称“眩晕”或“头晕”。

眩晕的命名,将先眼花而致头晕者称“目眩”;先头晕而致眼花者称“巅眩”;头晕重而眼前发黑者称“眩冒”。

眩晕症多见于现代医学所说的高血压、动脉硬化、贫血、神经官能症、耳源性疾病、颈椎椎体疾病等等。

祖国医学认为,眩晕可由风、痰、虚所引起,故有“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的说法。

虚证中又有阴虚阳亢、心脾血虚、中气不足及肾精亏虚之证。

因此临床上将眩晕分为6种证型,介绍如下。

一、风火上扰头晕此类患者多因平素阳盛火旺,虚阳上亢或常有恼怒郁懑,气郁化火,耗伤肝阴,以致风阳内动,风火上扰所致。

《中医内科学》-第三节-眩晕-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第三节-眩晕-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第三节眩晕眩晕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体虚久病、失血劳倦及外伤、手术等病因,引起风、火、痰、瘀上扰清空或精亏血少,清窍失养为基本病机,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眩即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

眩晕为临床常见病证,多见于中老年人,亦可发于青年人。

本病可反复发作,妨碍正常工作及生活,严重者可发展为中风、厥证或脱证而危及生命。

临床上用中医中药防治眩晕,对控制眩晕的发生、发展具有较好疗效。

眩晕病证,历代医籍记载颇多。

《内经》对其涉及脏腑、病性归属方面均有记述,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与肝关系密切.《灵枢,卫气》认为“上虚则眩”,《灵枢·口问》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灵枢·海论》认为“脑为髓海”,而“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认为眩晕一病以虚为主。

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发病的原因之一,为后世“无痰不作眩”的论述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且用泽泻汤及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眩晕.宋代以后,进一步丰富了对眩晕的认识.严用和《重订严氏济生方·眩晕门》中指出:“所谓眩晕者,眼花屋转,起则眩倒是也,由此观之,六淫外感,七情内伤,皆能导致”,第一次提出外感六淫和七情内伤致眩说,补前人之未备,但外感风、寒、暑、湿致眩晕,实为外感病的一个症状,而非主要证候。

元代朱丹溪倡导痰火致眩学说,《丹溪心法·头眩》说:“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

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

"明代张景岳在《内经》“上虚则眩”的理论基础上,对下虚致眩作了详尽论述,他在《景岳全书·眩晕》中说:“头眩虽属上虚,然不能无涉于下。

中医内科学第三节眩晕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第三节眩晕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第三节眩晕眩晕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体虚久病、失血劳倦及外伤、手术等病因,引起风、火、痰、瘀上扰清空或精亏血少,清窍失养为基本病机,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眩即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

眩晕为临床常见病证,多见于中老年人,亦可发于青年人。

本病可反复发作,妨碍正常工作及生活,严重者可发展为中风、厥证或脱证而危及生命。

临床上用中医中药防治眩晕,对控制眩晕的发生、发展具有较好疗效。

眩晕病证,历代医籍记载颇多。

《内经》对其涉及脏腑、病性归属方面均有记述,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与肝关系密切。

《灵枢,卫气》认为“上虚则眩”,《灵枢·口问》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灵枢·海论》认为“脑为髓海”,而“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认为眩晕一病以虚为主。

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发病的原因之一,为后世“无痰不作眩”的论述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且用泽泻汤及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眩晕。

宋代以后,进一步丰富了对眩晕的认识。

严用和《重订严氏济生方·眩晕门》中指出:“所谓眩晕者,眼花屋转,起则眩倒是也,由此观之,六淫外感,七情内伤,皆能导致”,第一次提出外感六淫和七情内伤致眩说,补前人之未备,但外感风、寒、暑、湿致眩晕,实为外感病的一个症状,而非主要证候。

元代朱丹溪倡导痰火致眩学说,《丹溪心法·头眩》说:“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

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

”明代张景岳在《内经》“上虚则眩”的理论基础上,对下虚致眩作了详尽论述,他在《景岳全书·眩晕》中说:“头眩虽属上虚,然不能无涉于下。

盖上虚者,阳中之阳虚也;下虚者,阴中之阳虚也。

中医内科学 头痛、眩晕

中医内科学 头痛、眩晕

【辨证论治】痰浊头痛
3、痰浊头痛
(1)辨证依据: ①主症:头痛昏蒙重坠; ②兼次症:胸脘痞闷,纳呆呕恶,眩晕,倦怠无力; ③舌象:舌淡红,苔白腻; ④脉象:脉滑或弦滑。 治法:燥湿化痰,降逆止痛。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
【辨证论治】肾虚头痛
4、肾虚头痛
(1)辨证依据: ①主症:头痛而空; ②兼次症:腰膝酸软,眩晕耳鸣,健忘,遗精带下,神 疲乏力;偏肾阳虚则见畏寒肢冷;偏肾阴虚则见面色潮 红,五心烦热,盗汗; ③舌象:舌淡胖,或舌红,苔薄白,或少苔、剥苔; ④脉象:脉沉细无力或细数。 治法:补肾填精。 方药:大补元煎。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情志不遂:忧郁恼怒太过 2.年高肾亏:年高、多病、体虚、房劳过度 3.病后体虚:久病体虚、忧思劳倦、失血 4.饮食不节:嗜酒无度、过食肥甘、 5.跌仆损伤,瘀血内阻:跌仆坠损、头脑外伤
二.病机
情志不遂: 肝气郁结
肝阴耗伤 气郁化火 风阳易动 清 窍 扰 被
年高肾亏:
病后体虚: 饮食不节:
【临证经验】
(4)头痛经久不愈者,当注意以下几点
①久病及肾,肾精亏虚,治当益肾补髓; ②久痛入络,一般草木、金石之品难以搜逐,当佐以虫类药物以搜 风、通络、祛瘀、止痛。 ③灵活使用活血化瘀法 常用活血化瘀药有:川芎、桃仁、红花、丹参、赤芍等,根据血瘀 系气滞血瘀、气虚血瘀、血虚血瘀、血热血瘀、阳虚血瘀的不同, 分别伍以理气益气,养血、凉血之品。
1.以头痛为主症,或全头痛,或局部疼痛,头痛性质可为剧痛、隐痛、 胀痛、搏动痛等。
2.外感头痛者当兼有外感证候,且起病较急,病程较短暂,内伤头痛 者则兼有内伤证候,且起病缓慢,呈反复发作。
3 .血常规、脑脊液检查,测血压及经颅多普勒、脑电图、头颅 CT 或 MRI等检查有助于诊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目眩(好转)反应
医学界经过研究和实验证明:服用任何中草药和保健食品都会有或多或少的“不良反应”,就是很多人所说的“调整反应”或“好转反应”,或“整建反应”,中医称为“瞑眩反应”。

“瞑眩反应”并不是副作用,而是对人体各个器官进行有效调节所产生的一种正常现象。

人体的体质呈酸性时,血液较浑浊,会导致身体各个器官产生病变,因此保持碱性体质极为重要。

从酸性体质变为碱性体质时,体内会有毒素排出,然后会显现各种症状和反应。

此症状或反应会因人而异,有的轻微、有的较重,当瞑眩反应消失时,整个人就会感到非常轻松。

从中医的角度看,人们通过一些有效的养生方法坚持调养,气血就会处在增长趋势,到达一定量的时候,就会出现排毒反应。

其实不管什么方法,只要能增长气血,人们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瞑眩反应”,这种情况下,大家一定不要认为是副作用而感到恐慌。

好转反应一般是在3-7天左右就会消失,个别的时间可能会长一些,临床经验显示:最长的好转反应达到3个多月,当然这只是个别现象。

不管怎样,好转反应是属于一种正常的情况。

瞑眩反应(好转反应)的现象:
1、较轻度的好转反应——有发困、恶心、喉干舌燥、头晕倦怠、酸痛、肩硬、便秘、拉肚子(一天数次软便,但不会出现绞痛)、或有轻度发痒、多屁等现象。

2、较重的好转反应——有头痛、发肿、头重、头晕、发烧、湿疹、关节痛、血压短期上升、血糖上升、喘不上气、呕吐、食欲不振等。

3、主要症状的瞑眩反应分析如下:
(1)酸性体质者——上火、喉干舌燥、瞌睡、尿频、多屁。

(2)高血压患者——头重、血压上升、头晕现象,一般会持续1-2个星期。

(3)血液不好(血红素不够)——因体质而异、但会有轻微流鼻血的状况。

(4)胃不好者|——胸口发闷、发热的感觉,不爱吃东西。

(5)胃溃疡者——溃疡部位有疼痛或发闷的感觉。

(6)胃下垂者——胃部感觉不适、有呕吐感。

(7)肠不好者——有下痢症状、依病情而异。

(8)肠变硬者——排便时会有血丝或血块。

(9)肾病者——会有蛋白减少、腰部水肿、脚会出现轻微浮肿等现象。

(10)糖尿病患者——有时会出现尿糖增高的现象,手脚会有水肿现象。

(11)痔疮患者——有时会出现便血现象。

(12)青春痘——初期会增加,但不久就会消失。

(13)慢性支气管炎——会有口干、恶心、头晕和咳痰不宜咳出现象。

(14)肺部不好者——咳嗽中痰增多,微带乳黄色。

(15)反应过敏者——初期皮肤发痒加剧、较剧烈者2-3天即可缓解、可采用间歇性食用(即停服几日后,在食用)。

(16)神经官能症者——睡前不但不能诱导入睡,反而出现兴奋现象(故夜晚不宜食用)。

(17)白血球减少者——自觉口干、多梦、胃部不适等。

(18)风湿病者——患部会有轻微酸痛、痛风或肿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