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_病机PPT课件
合集下载
病机 PPT课件
病机
病机与病机学概念 • 病机:指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中医病机学说的结构与内容
中医病机学
基本病机 系统病机 病类病机 病证病机 症状机理
邪正盛衰、阴阳失调、精气 血津液代谢失常 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病 机
六经病机、卫气营血病机 和三焦病机 感冒的病机、哮喘病病机
疼痛病机、发热病机、眩 晕病机
(5)气脱
气脱是指气不内守,大量向外亡失,以致机能突然衰竭的 一种病理状态。
正不敌邪,正气骤伤、 慢性长期消耗、
汗吐下太过、大出血
面色苍白、汗出不止、 目闭;口开、全身瘫 软、手撒、二便失禁、 脉微欲绝等。
思考题
1、病机的概念? 2、正邪相争与发病的关系? 3、气滞、气逆、气陷、气闭及气脱的定义?
中医病机学说的特点ຫໍສະໝຸດ 整体观立足于整体联 系的病理观
辩证观
以整体联系和运动 变化观点认识和研
究疾病
基本病机
基本病机
邪正盛衰 阴阳失调 气机失常
一、正邪相争
(一)正邪相争与发病原理 (二)正邪相争与病邪出入 (三)正邪相争与虚实变化 (四)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正气
邪气
疾病
(一)正邪相争与发病原理
发病的基本原理
1.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因素 2、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3.正邪相搏胜负决定发病与否
(二)正邪相争与病邪出入
病邪出入
1.表邪入里 2、里邪出表
(三)正邪相争与虚实变化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四)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正胜邪退 疾病好转,或痊愈。 邪胜正虚 病情加重,病势恶化,甚至死亡。
情志内伤 饮食冷热不适 外邪侵犯
痰浊壅滞
多见于肺、胃、肝等脏腑病变
病机与病机学概念 • 病机:指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中医病机学说的结构与内容
中医病机学
基本病机 系统病机 病类病机 病证病机 症状机理
邪正盛衰、阴阳失调、精气 血津液代谢失常 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病 机
六经病机、卫气营血病机 和三焦病机 感冒的病机、哮喘病病机
疼痛病机、发热病机、眩 晕病机
(5)气脱
气脱是指气不内守,大量向外亡失,以致机能突然衰竭的 一种病理状态。
正不敌邪,正气骤伤、 慢性长期消耗、
汗吐下太过、大出血
面色苍白、汗出不止、 目闭;口开、全身瘫 软、手撒、二便失禁、 脉微欲绝等。
思考题
1、病机的概念? 2、正邪相争与发病的关系? 3、气滞、气逆、气陷、气闭及气脱的定义?
中医病机学说的特点ຫໍສະໝຸດ 整体观立足于整体联 系的病理观
辩证观
以整体联系和运动 变化观点认识和研
究疾病
基本病机
基本病机
邪正盛衰 阴阳失调 气机失常
一、正邪相争
(一)正邪相争与发病原理 (二)正邪相争与病邪出入 (三)正邪相争与虚实变化 (四)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正气
邪气
疾病
(一)正邪相争与发病原理
发病的基本原理
1.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因素 2、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3.正邪相搏胜负决定发病与否
(二)正邪相争与病邪出入
病邪出入
1.表邪入里 2、里邪出表
(三)正邪相争与虚实变化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四)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正胜邪退 疾病好转,或痊愈。 邪胜正虚 病情加重,病势恶化,甚至死亡。
情志内伤 饮食冷热不适 外邪侵犯
痰浊壅滞
多见于肺、胃、肝等脏腑病变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PPT课件
医学课件 21
继发
• 概念 疟疾久延不愈,致气血亏损,瘀血结 在原发病的基础上继而发生新的疾病 於胁下,并出现痞块,名为疟母 • 临床举例 久疟之后—继发疟母 肝阳上亢—日久发为中风 肝胆疾病—日久发为癥积、结石 小儿食积—日久发为疳积 哮喘—日久发为肺肾气虚、心血瘀阻
医学课件 22
合病与并病
• 合病的概念 两经或两个部位以上同时受邪所出现的病证。 如:伤寒太阳与少阳合病、太阳与阳明合病;温 病卫气同病、气血两燔、气营两燔。 • 并病的概念 感邪后某一部位的证候未了,又出现另一部位 的病证。 • 二者的区别 合病感受一种邪气,可致多部位侵害,出现多 部位病证,并病是指在疾病种病变部位的传变, 而原始病位依然存在。“合则一时并见,并则以 次相乘”。
医学课件 19
卒发
伏发
• 概念 指感受邪气后,病邪在机体内潜伏一段 时间,或在诱因的作用下,过时而发病。 • 临床常见 外感性疾病和某些外伤 破伤风、狂犬病—均经一段潜伏期后才发病 伏暑、伏气温病—常需经过一定的潜伏期
医学课件
20
徐发
• 概念 指感邪后缓慢发病,又称为缓发。 • 临床常见 外感湿邪,因湿性重着粘滞,故 湿邪伤人多为缓发。 内伤邪气,思虑过度,忧愁不解, 房室不节,嗜酒成癖,日久可成虚劳。
医学课件 3
2.隋· 巢元芳《诸病源候论》 为最早的中医病因病机专著。 3.宋·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奠定了儿科病机理论基础,阐明了儿科 病机特点。 4.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认为“六气皆从火化”。 李东垣确立“阴火”的病机概念。 朱震亨倡“相火论”,提出“阳有余、 阴不足”及阐发“六郁”病机。
医学课件 4
医学课件
11
邪气的侵害作用
导致生理功能异常——阴阳失调, 气血精津液的代谢及功能障碍,以及 脏腑经络的功能失调等。 造成脏腑经络的形质损害——损伤 皮肉筋骨脏腑,亏耗精气血津液。 改变个体的体质特征——改变个体 体质特征,影响其对疾病的易罹倾向。
继发
• 概念 疟疾久延不愈,致气血亏损,瘀血结 在原发病的基础上继而发生新的疾病 於胁下,并出现痞块,名为疟母 • 临床举例 久疟之后—继发疟母 肝阳上亢—日久发为中风 肝胆疾病—日久发为癥积、结石 小儿食积—日久发为疳积 哮喘—日久发为肺肾气虚、心血瘀阻
医学课件 22
合病与并病
• 合病的概念 两经或两个部位以上同时受邪所出现的病证。 如:伤寒太阳与少阳合病、太阳与阳明合病;温 病卫气同病、气血两燔、气营两燔。 • 并病的概念 感邪后某一部位的证候未了,又出现另一部位 的病证。 • 二者的区别 合病感受一种邪气,可致多部位侵害,出现多 部位病证,并病是指在疾病种病变部位的传变, 而原始病位依然存在。“合则一时并见,并则以 次相乘”。
医学课件 19
卒发
伏发
• 概念 指感受邪气后,病邪在机体内潜伏一段 时间,或在诱因的作用下,过时而发病。 • 临床常见 外感性疾病和某些外伤 破伤风、狂犬病—均经一段潜伏期后才发病 伏暑、伏气温病—常需经过一定的潜伏期
医学课件
20
徐发
• 概念 指感邪后缓慢发病,又称为缓发。 • 临床常见 外感湿邪,因湿性重着粘滞,故 湿邪伤人多为缓发。 内伤邪气,思虑过度,忧愁不解, 房室不节,嗜酒成癖,日久可成虚劳。
医学课件 3
2.隋· 巢元芳《诸病源候论》 为最早的中医病因病机专著。 3.宋·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奠定了儿科病机理论基础,阐明了儿科 病机特点。 4.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认为“六气皆从火化”。 李东垣确立“阴火”的病机概念。 朱震亨倡“相火论”,提出“阳有余、 阴不足”及阐发“六郁”病机。
医学课件 4
医学课件
11
邪气的侵害作用
导致生理功能异常——阴阳失调, 气血精津液的代谢及功能障碍,以及 脏腑经络的功能失调等。 造成脏腑经络的形质损害——损伤 皮肉筋骨脏腑,亏耗精气血津液。 改变个体的体质特征——改变个体 体质特征,影响其对疾病的易罹倾向。
病机-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中西医结合在科研方面也取得了不少进展,如中药药理研究、针灸治疗
机理研究等,这些研究为病机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未来病机研究展望
跨学科合作
个体化治疗
未来病机研究需要加强跨学科的合作, 包括医学、生物学、化学等领域,通 过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深入探讨疾病 的发病机制和病机变化。
未来病机研究需要关注个体化治疗, 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制 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和患者的生存质量。
详细描述
同一种疾病在不同情况下可能有不同的病机 ,因此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例如,感 冒可以分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两者的病 因和症状不同,治疗时应分别采用辛温解表 和辛凉解表的方法。同病异治原则要求医生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中医理论和
治疗方法,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因人制宜原则
要点一
总结词
详细描述
扶正是指扶助正气,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从而有助于祛除邪气。祛邪是指祛除病邪,消除致病因素, 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在扶正祛邪的过程中,要合理运用扶正药和祛邪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 行药物配伍,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同病异治原则
总结词
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时间、地 区、患者机体状况的不同,或病情发展阶段 不同,或病因不同,应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
病机在中医中的地位
核心地位
病机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是中医临床实践的重要指导思想。
指导意义
通过对病机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提高中医诊疗水平,促进 中医现代化发展。
病机与证候的关系
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而病机则是疾病的本质和规律。
证候是病机的外在表现,病机则是证候的内在本质。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中医护理学课件)
发病原理
1.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部因素
《素问》“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人体是否受邪,受邪后是否发病,以及发病的轻浅深重、发病的病 变反应,在一定程度上系由正气的盛衰所决定。
发病原理
2.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1)邪气影响发病的性质、类型; 2)邪气影响发病的特点 感受不同的邪气,有着不同的发病特点; 3)邪气影响病情与病位 。
多表现为咳嗽、气喘、恶心、呕吐、嗳气、呃逆、面红目赤、急躁 易怒、甚至呕血、昏厥等。
气陷、气闭
3. 气陷—在气虚的基础上,气的无力升举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病理状态。 多表现为少腹坠胀、便意频频、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 4.气闭—气的出入失常,气闭于里不得外达的一种病理变化。 多表现为突然昏厥、不省人事、四肢欠温、呼吸困难、面唇青紫等。
阴阳任何一方的虚损,由于阴阳相互转化,病变发展会影响到相对的
另一方。
阴损及阳 阳损及阴
阴阳互损 阴阳两虚
阴阳格拒
阴阳格拒是由于某些原因引起阴和阳的一方盛极或阴和阳中的某一 方虚弱至极,阴阳强弱悬殊,盛者壅遏于内,将另一方排斥格拒于外, 迫使阴阳之间不相维系,从而形成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等复杂的临床现 象。 1)阴盛格阳:真寒假热 2)阳盛格阴:真热假寒
阴阳亡失
阴阳亡失是阴阳失调病理变化中最为严重的状态。是疾病的危险证候。 1)亡阳—机体阳气突然大量脱失。表现为烦躁不安,口渴欲饮,气喘 汗出如油而热,四肢温和,舌红而干,脉洪大,按之无力。 2)亡阴—机体阴液突然消耗、丢失。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逆冷,精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பைடு நூலகம்
病机
概述
气机失常——气机运行不畅或升降出入功能失去平衡协调的 病理变化。 一般地说,气机失常的病机,可概括为气滞、气逆、气陷、 气闭、气脱等。
病因病机学说-中医基础教学PPT课件
数变----发病迅速,变化多端 风疹
《素问》:“风者,善行而数变”
中医基础理论
3)风性主动
动:动摇不定之意。 《素问》:“风胜则动”,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中医基础理论
4) 风为百病之长
风邪常兼它邪合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 风寒、风湿、风热、风燥。
风邪致病最多。 《素问·骨空论》说:“风者,百病之始也。” 《素问·风论》曰:“风者,百病之长也。”
中医基础理论
湿阻气机:
湿阻上焦 湿阻中焦 湿阻下焦
中医基础理论
2) 湿性重浊,趋下,易袭阴位 重:沉重
“因于湿,首如裹” 浊:秽浊不清 《素问》“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中医基础理论
3)湿性黏滞(症状,病程)
(清湿袭虚,病起于下)
粘----粘腻;
滞----停滞
湿邪致病多缠绵难愈,病程较长。
湿痹
湿疹
心火上炎----口舌糜烂 胃火上炎----牙龈肿痛 肝火上炎----目赤肿痛
中医基础理论
2) 火热易扰心神
火热之邪入于营血,易影响心神。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中医基础理论
3) 火热之邪易伤津耗气
(热盛→津亏→阴气虚) 气随津泄---津亏气耗
“壮火食气”
中医基础理论
4) 火热易生风动血
生风--- “热极生风”。 动血
中医基础理论
疠气的传染途径: ①通过空气传染,经口鼻侵人致病; ②可随饮食、蚊虫叮咬、虫兽咬伤、皮肤接触等途
径传染而发病。 疠气所致疾病:瘟疫病。
如痄腮(腮腺炎)、猩红热(烂喉丹痧)、疫毒 痢、白喉、天花、肠伤寒、霍乱、鼠疫,以及疫黄 (急性传染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爱滋病 (AIDS)、非典型性肺炎(SARS)、禽流感等。
《素问》:“风者,善行而数变”
中医基础理论
3)风性主动
动:动摇不定之意。 《素问》:“风胜则动”,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中医基础理论
4) 风为百病之长
风邪常兼它邪合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 风寒、风湿、风热、风燥。
风邪致病最多。 《素问·骨空论》说:“风者,百病之始也。” 《素问·风论》曰:“风者,百病之长也。”
中医基础理论
湿阻气机:
湿阻上焦 湿阻中焦 湿阻下焦
中医基础理论
2) 湿性重浊,趋下,易袭阴位 重:沉重
“因于湿,首如裹” 浊:秽浊不清 《素问》“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中医基础理论
3)湿性黏滞(症状,病程)
(清湿袭虚,病起于下)
粘----粘腻;
滞----停滞
湿邪致病多缠绵难愈,病程较长。
湿痹
湿疹
心火上炎----口舌糜烂 胃火上炎----牙龈肿痛 肝火上炎----目赤肿痛
中医基础理论
2) 火热易扰心神
火热之邪入于营血,易影响心神。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中医基础理论
3) 火热之邪易伤津耗气
(热盛→津亏→阴气虚) 气随津泄---津亏气耗
“壮火食气”
中医基础理论
4) 火热易生风动血
生风--- “热极生风”。 动血
中医基础理论
疠气的传染途径: ①通过空气传染,经口鼻侵人致病; ②可随饮食、蚊虫叮咬、虫兽咬伤、皮肤接触等途
径传染而发病。 疠气所致疾病:瘟疫病。
如痄腮(腮腺炎)、猩红热(烂喉丹痧)、疫毒 痢、白喉、天花、肠伤寒、霍乱、鼠疫,以及疫黄 (急性传染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爱滋病 (AIDS)、非典型性肺炎(SARS)、禽流感等。
病机(发病)PPT课件
病机与预防
通过对病机的认识,可以采取相应 的预防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 展。
03
发病机制的探讨
发病机制的定义与特点
发病机制的定义
发病机制是指疾病发生、发展过 程中,病因作用于机体,导致组 织损伤和功能代谢改变的内在规 律。
发病机制的特点
发病机制具有复杂性、动态性和 个体差异性,涉及多种因素和多 个系统的相互作用,是医学研究 的重要领域之一。
转化医学
加强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的结合,促进研究成果的快速转化,提高疾 病诊断和治疗的水平。
未来病机研究面临的挑战
1 2
数据整合与共享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如何有效整 合和利用海量数据成为病机研究的挑战之一。
伦理与隐私
在研究过程中,如何保护患者隐私和遵循伦理规 范,避免侵犯患者权益,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据。
病机研究意义
通过对病机的研究,可以深入了 解疾病的本质和发生机制,为疾 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提高疾病的治愈率和预防效果。
病机的重要性
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通过对病机的了解和研究,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准确的诊 断和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疾病的治愈率和患者的生存率。
促进中医药现代化
病机是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病机的 深入研究,可以推动中医药学的现代化进程,使其更好地 服务于人类的健康事业。
病机(发病)ppt课件
• 病机概述 • 病机的基本原理 • 发病机制的探讨 • 病机与治疗 • 病机研究的未来展望
01
病机概述
病机的定义
病机定义
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 及其结局的机理,是疾病过程中 各种矛盾运动、转化的机制和原
理。
病机研究内容
通过对病机的认识,可以采取相应 的预防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 展。
03
发病机制的探讨
发病机制的定义与特点
发病机制的定义
发病机制是指疾病发生、发展过 程中,病因作用于机体,导致组 织损伤和功能代谢改变的内在规 律。
发病机制的特点
发病机制具有复杂性、动态性和 个体差异性,涉及多种因素和多 个系统的相互作用,是医学研究 的重要领域之一。
转化医学
加强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的结合,促进研究成果的快速转化,提高疾 病诊断和治疗的水平。
未来病机研究面临的挑战
1 2
数据整合与共享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如何有效整 合和利用海量数据成为病机研究的挑战之一。
伦理与隐私
在研究过程中,如何保护患者隐私和遵循伦理规 范,避免侵犯患者权益,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据。
病机研究意义
通过对病机的研究,可以深入了 解疾病的本质和发生机制,为疾 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提高疾病的治愈率和预防效果。
病机的重要性
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通过对病机的了解和研究,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准确的诊 断和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疾病的治愈率和患者的生存率。
促进中医药现代化
病机是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病机的 深入研究,可以推动中医药学的现代化进程,使其更好地 服务于人类的健康事业。
病机(发病)ppt课件
• 病机概述 • 病机的基本原理 • 发病机制的探讨 • 病机与治疗 • 病机研究的未来展望
01
病机概述
病机的定义
病机定义
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 及其结局的机理,是疾病过程中 各种矛盾运动、转化的机制和原
理。
病机研究内容
中医学基础理论PPT课件-病机
中医辨证:气厥(气闭实证)。治法:醒脑开窍。 患者仰卧位,针刺人中、双合谷、双内关、双涌泉。取泻法,于
10min后患者手脚开始自行活动,神志逐渐清醒,后拟顺气 开郁之五磨饮子内服善其后。
[邓庆华.中国民间疗法,2001,9(2):15]
(二)血的失常
1、血虚:血液不足,血的濡养功能减退。
失血过多
脾胃虚弱
真实假虚
大实有羸状
含义 “实”为病机本质,“虚”为假象的病理状态。
形成 实邪结聚于内,阻滞经络,使气血不能畅达于外。
表现
如热结胃肠时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逆,精神萎顿等状 似虚寒的假象。
病案举例 (至虚有盛候)
刘泰来,新秋病疟,三五发后,用药截住。遂觉胸腹间胀满日 增,腹大胸高,上气喘急,二便全无,食饮不入,能坐不能 卧,能俯不能仰,势颇危急。一医以肠结,下而未通,欲以 大黄二两作一剂再下。喻氏认为系太阴脾气不能统摄,定理 中汤。并嘱曰:“腹中真气渐散,子丑二时必大汗眩晕,便 难为力。”患者畏参术,药煎成未服,至夜果汗出眩晕。忙 服药,症状略减。喻氏复以三剂药料作一剂,加人参至三钱, 少加黄连,胀大减。后予五苓散,得大小便畅通而愈。
1、气虚:一身之气不足,脏腑功能低下。
气的化生不足
气的消耗太多
神疲乏力、动辄气喘、眩晕、自汗、 易于感冒等
2、气机失调
(1)气滞 气的流通不畅,郁而不通,导致脏腑经络功能障 碍。
情志抑郁
邪气阻滞
临床表现:闷、胀、痛
(2)气逆 气的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以脏腑之气上逆。
情志内伤 饮食不当 外邪侵犯 痰浊壅滞
肺气上逆——咳逆气喘 胃气上逆——恶心、呕吐、呃逆、嗳气 肝气上逆——头胀痛、面红目赤、易怒
(3)气陷 气的上升不足,气虚升举无力而下陷。
10min后患者手脚开始自行活动,神志逐渐清醒,后拟顺气 开郁之五磨饮子内服善其后。
[邓庆华.中国民间疗法,2001,9(2):15]
(二)血的失常
1、血虚:血液不足,血的濡养功能减退。
失血过多
脾胃虚弱
真实假虚
大实有羸状
含义 “实”为病机本质,“虚”为假象的病理状态。
形成 实邪结聚于内,阻滞经络,使气血不能畅达于外。
表现
如热结胃肠时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逆,精神萎顿等状 似虚寒的假象。
病案举例 (至虚有盛候)
刘泰来,新秋病疟,三五发后,用药截住。遂觉胸腹间胀满日 增,腹大胸高,上气喘急,二便全无,食饮不入,能坐不能 卧,能俯不能仰,势颇危急。一医以肠结,下而未通,欲以 大黄二两作一剂再下。喻氏认为系太阴脾气不能统摄,定理 中汤。并嘱曰:“腹中真气渐散,子丑二时必大汗眩晕,便 难为力。”患者畏参术,药煎成未服,至夜果汗出眩晕。忙 服药,症状略减。喻氏复以三剂药料作一剂,加人参至三钱, 少加黄连,胀大减。后予五苓散,得大小便畅通而愈。
1、气虚:一身之气不足,脏腑功能低下。
气的化生不足
气的消耗太多
神疲乏力、动辄气喘、眩晕、自汗、 易于感冒等
2、气机失调
(1)气滞 气的流通不畅,郁而不通,导致脏腑经络功能障 碍。
情志抑郁
邪气阻滞
临床表现:闷、胀、痛
(2)气逆 气的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以脏腑之气上逆。
情志内伤 饮食不当 外邪侵犯 痰浊壅滞
肺气上逆——咳逆气喘 胃气上逆——恶心、呕吐、呃逆、嗳气 肝气上逆——头胀痛、面红目赤、易怒
(3)气陷 气的上升不足,气虚升举无力而下陷。
中医病机—基本病机(中医学课件)
二、阴阳失调
4、阴阳格拒
阴阳格拒:是在阴阳偏盛的基础上,由于阴阳双方相互排斥而出现寒热真 假病变的一类病机。包括阴盛格阳和阳盛格阴。 《医学正传》:“假热者,水极似火,阴证似阳也”。
“假寒者,阳证似阴也”
二、阴阳失调
4、阴阳格拒
1)阴盛格阳:又称格阳,是指阳气极端虚弱,阳不制阴,偏盛之阴盘踞于内, 逼迫阴阳之间不相维系,相互格拒的一种病理状态。
三、气血失常
(二)血的失常 1、血虚:是指血液不足,血的濡养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
三、气血失常
(二)血的失常 2、血运失常 (1)血瘀:是指血液运行迟缓或瘀滞不畅的病理状态。
三、气血失常
(二)血的失常 (2)血热是指血分有热,使血液运行加速或血液妄行的病理状态。
三、气血失常
(二)血的失常 (3)血寒是指血脉受寒,血流滞缓,乃至停止不行的病理状态
《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一、邪正盛衰
(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1、实的病机
邪气盛则实
含义 主要指邪气亢盛,是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
特点 形成 表现
邪气较盛,正气未衰,正邪斗争剧烈的一系列证候。
外感六淫初、中期,或痰、食、血、水滞留体内的内伤病。一般多见于疾病 的初期或中期。 痰涎壅盛、食积内停、水湿泛滥、瘀血内阻、以及体质壮实,精神亢奋,壮 热烦躁、声高气粗、疼痛拒按、二便不通、脉实有力。
2、阴阳偏衰
二、阴阳失调
二、阴阳失调
2、阴阳偏衰 2)阴偏衰:即阴虚。是指人体阴气不足,因而出现燥热、升动和化气太过等阳 气偏亢的病理状态。
特点:阴不制阳,阳相对亢盛的“虚热证”。
机理:
临床特点:以肝肾阴虚为主,尤以肾阴虚最为重要。 病机趋向:“阴虚则热”:虚而有热,以虚为主;
病机【中医基础理论】 ppt课件
供中医学、针灸推拿、中医骨伤、护理等专业用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七章 病机
李续博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佳木斯学院
目录
概述
第一节 发病
第二节 基本病机
第三节 疾病演变
重点与难点
重点:
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津液失常, 内生五邪的基本病机
难点:
正邪相争在发病中的作用及影响发病的因素
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及常见的疾病传变类型
形成:
气、血、津液等的耗伤 气化功能减退,精气血津液生化不足 气化功能亢奋,但消耗精微过多
先天禀赋不足 病后亏虚
多种慢性病损耗
邪气损害
表现:神疲体倦、气短、面色无华、自汗、盗汗、二便失禁、 五心烦热、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
虚实错杂
含义:指疾病过程中,邪盛与正虚同时并存的病理状态 形成:实性病变失治,邪久留、损正气,形成邪实正虚的 虚实错杂病变。正气不足,无力驱邪外出;或本正虚,兼 内生痰、食、瘀血、水湿凝滞的正虚邪实的虚实错杂病变 表现:
一、邪正盛衰
二、阴阳失调 三、气血失常 四、津液失常 五、内生五邪
一、邪正盛衰
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正气与邪气相互斗争所发生 的盛衰变化 正气增长而旺盛,则必然促使邪气消退——正盛邪退
邪气增长而亢盛则必然会损耗正气——邪盛正衰
虚实病机—实
含义:实,主要指邪气盛,是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要方面 的一种病理状态 特点:正邪斗争激烈,病理反映比较剧烈的、有余的证候
环境因素
指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自然环境 与社会环境而言,主要包括气候变化、地域因素、 生活工作环境等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七章 病机
李续博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佳木斯学院
目录
概述
第一节 发病
第二节 基本病机
第三节 疾病演变
重点与难点
重点:
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津液失常, 内生五邪的基本病机
难点:
正邪相争在发病中的作用及影响发病的因素
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及常见的疾病传变类型
形成:
气、血、津液等的耗伤 气化功能减退,精气血津液生化不足 气化功能亢奋,但消耗精微过多
先天禀赋不足 病后亏虚
多种慢性病损耗
邪气损害
表现:神疲体倦、气短、面色无华、自汗、盗汗、二便失禁、 五心烦热、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
虚实错杂
含义:指疾病过程中,邪盛与正虚同时并存的病理状态 形成:实性病变失治,邪久留、损正气,形成邪实正虚的 虚实错杂病变。正气不足,无力驱邪外出;或本正虚,兼 内生痰、食、瘀血、水湿凝滞的正虚邪实的虚实错杂病变 表现:
一、邪正盛衰
二、阴阳失调 三、气血失常 四、津液失常 五、内生五邪
一、邪正盛衰
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正气与邪气相互斗争所发生 的盛衰变化 正气增长而旺盛,则必然促使邪气消退——正盛邪退
邪气增长而亢盛则必然会损耗正气——邪盛正衰
虚实病机—实
含义:实,主要指邪气盛,是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要方面 的一种病理状态 特点:正邪斗争激烈,病理反映比较剧烈的、有余的证候
环境因素
指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自然环境 与社会环境而言,主要包括气候变化、地域因素、 生活工作环境等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PPT课件
36
基本病机
一、正邪相争 二、阴阳失调
三、气机失常
37
二、阴阳失调
阴阳失调 发病 寒热变化
阴阳盛衰
疾病转归
38
(一)阴阳失调与发病
阴阳相对的、动态的、平衡与协调
阴平阳秘
39
(二)阴阳偏胜—阳盛
1、病理状态:阳气偏盛,机能亢奋,代谢活动亢
进,机体反应性增强,阳热过剩。
2、病机特点:阳盛而阴未虚或虚亏不明显 3、临床表现:壮热、汗出、面赤、舌红、脉数 (实热证);口渴、尿赤、便干(阳盛则热)
3、影响发生与流行的因素
人体正气强弱有关
气候因素 环境和饮食因素 预防措施因素 社会因素
16
二、内伤致病因素
七 情
饮 食
劳 逸
17
(一) 七情
1、概述
七情:是指正常的喜、怒、忧、思、悲、恐、 惊七种情志变化。 内伤七情:是指异常的喜、怒、忧、思、悲、
恐、惊七种内伤病邪的统称。
18
2、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心-在志为喜
肝-在志为怒
脾-在志为思 肺-在志为忧 肾-在志为恐
19
3、七情的致病特点
(1)直接伤及内脏
怒伤肝 喜伤心 思伤脾 忧伤肺 恐伤肾
2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七情的致病特点
(2)影响脏腑气机
怒则气上 喜则气缓 悲则气消
恐则气下 惊则气乱 思则气结
(3)影响病情变化
21
(二)饮食失宜
素体虚弱 久病耗伤 思虑劳倦
主要在脾 中气下陷
52
(四)气闭
气之出入障碍,不能外达,闭郁结聚于内 壅于心胸 阳气内郁 肺气闭郁 腑气不通
中医学病因病机ppt课件
而复发。临床上,因为饮食所伤而致病,主要有三方
面,即饮食不节、饮食偏嗜、饮食不洁等。
又如:肝阳上亢的病人、癌证。
27
(二)饮食失宜
完整版ppt课件
饮食是人体摄取营养,维持生命活动的不可缺少的
物质,但饮食失宜则又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内伤性
原因之一。饮食所伤,主要受病之脏腑是脾胃,可导
致脾胃气机升降失常,或为宿食积滞,或能聚湿、生
痰、化热,且亦可累及其他脏腑而变生它病。另外,
大病之后,余邪未尽,脾胃功能虚弱,则亦可因伤食
性质特点如下: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易伤津液—— 口鼻干燥、咽干口燥、皮肤干
涩、皲裂,痰粘滞难出,大便干结等 (2)燥易伤肺: 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 可见干咳无痰,或痰中带血,咽干痛等。
17
6、火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完整版ppt课件
火为热之极,旺于夏。火邪多内生,如心火,
肝火。温—热——火
火的性质及特点:
3
完整版ppt课件
中医病因学的源流及分类
• 关于中医病因学的发展源流及分类,远在《内经》 理论形成时期,即将病因分为阴阳两类。如《素 问·调经论》说:“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 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 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 汉代张仲景著《金匮要略》指出:“千般疢难,不 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 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 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 病由都尽。”他将病因按其传变概括为三个途径。
25
(2) 影响脏腑气机,导致升降失常:完七整版pp情t课件 内伤致病的第 二个特点,是影响内脏的气机升降,使气机的升降协调 关系逆乱。
《中医病因病机》课件
阴阳失调
定义:指人体内 阴阳平衡关系失 调
表现:阳虚、阴 虚、阴阳两虚等
原因:饮食不节、 情志内伤、久病 失治等
治疗方法:调理 阴阳平衡,恢复 身体健康
气血津液失常
气虚:气不足,脏 腑功能减退
血虚:血液亏虚, 脏腑经络失养
津液亏虚:体内缺 乏津液,导致口渴 、便秘等症状
气血两虚:气虚和 血虚同时存在,影 响脏腑功能
外感六淫
内伤七情:喜、怒、忧、 思、悲、恐、惊七种情志 致病因素
饮食不节:饮食不当或过 食生冷导致脾胃损伤
劳逸失度:过度劳累或过 度安逸导致气血不畅
病理产物:痰饮、瘀血等 病理产物导致的疾病
其他因素:外伤、虫兽伤 等其他致病因素
内伤七情
七情概念:喜、怒、 忧、思、悲、恐、 惊
七情与脏腑的关系: 心、肝、脾、肺、 肾
总结与展望
《中医病因病机》课程总结
课程内容回顾:简要介绍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医病因病机的基本概念、分类、诊断方法等。 重点知识点总结:对课程中的重点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各种病因病机的特点、治疗方法等。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中医病因病机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课程评价与展望:对课程进行评价,包括优点、不足之处等,并提出对未来课程的展望和建议。
七情致病特点:直 接伤及内脏,影响 气机,导致气血失 调
七情的治疗原则: 调理脏腑气机,调 理气血
饮食不节 劳逸过度 情志内伤 外邪侵袭
不内外因
中医病机
邪正盛衰
邪正盛衰的概念:邪气与正气的盛衰变化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 邪正盛衰与疾病性质:邪气亢盛则病情严重,正气不足则病情缠绵 邪正盛衰与病情变化:邪气消长与病情轻重、病位深浅的转化密切相关 邪正盛衰的调节方法:通过调理人体正气与邪气的关系,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邪气盛则实”的病机和病证。
a
22
阳偏胜
▪ 含义: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阳 气病理性偏盛,机能亢奋, 机体反应性增强 ,热量过剩的病理状态。
▪ 特点:一般多表现为阳盛而阴未虚(或虚亏不 甚)的实热病证。 多因感受温热阳邪 形成 感阴邪从阳化热 原因 五志过极化火 气滞、血瘀、食积郁而化热
▪ 同时,阴阳失调又是脏腑、经络、营卫 、气血等关系失调,以及表里出入、上 下升降等运动失常的概括。
▪ 表现:主要为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
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转化和阴阳亡
失。
a
21
阴阳偏胜
▪ 含义:指人体阴阳双方中的某一方的病理
性亢盛状态。
阴胜则寒(实寒)
阴胜则阳病
▪ 表现
转归
阳胜则热(实热)
阳胜则阴病
a
12
▪ 表现:
虚中夹实——指病理变化以正虚为主,又兼 夹实邪为患的病理状态。(如脾气不足,运化 无权之湿滞中焦证)
实中夹虚——指病理变化,以邪实为主,又 兼有正气虚损的病理状态。(如邪热炽盛灼伤 津液,致气阴两伤证)
由实转虚——实邪久留而损伤正气的病理转 化过程
由虚转实——正气不足而致实邪积聚的病理 转化过程
▪ 形成: 多见于疾病后期,急性转为慢性;或慢病
久不愈,正虚驱邪无力而致。
▪ 转归: 1.积极治疗和调理,正气增强,余邪散尽
,病趋好转或痊愈。
2.调养失当,正气难复,无力驱邪,或病 邪粘滞缠绵、难以速 除,使正气久而不复则 转为迁延性或慢性病证,或留下后遗症。
a
20
阴 阳失调
▪ 概念:指机体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 ,由于致病因素的影响,致机体阴阳双 方失去相对协调平衡,形成阴阳或偏胜 、或偏衰、互损、格拒、转化、亡失等 的病理变化。
▪ 转归:邪盛正虚,正不敌邪,病势恶化,甚 至死亡。
a
18
邪正相持
▪ 含义:疾病过程中,正气不甚虚弱, 邪气亦不亢盛,二者相持不下,病势 迁延。
▪ 形成:多见于病之中期,或慢性病迁 延期。
▪ 转归:正气不能完全驱邪外出,病邪 稽留于一定部位(邪留、邪结),或为 慢性病证。
a
19
正虚邪恋
▪ 含义:正气已虚,余邪未尽,因正气难复, 致病处缠绵难愈的病理过程。为邪正相持的 特殊病机。
a
7
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a
8
实的病机 ——邪气盛则实
▪ 含义:实,主要指邪气盛,是以邪气亢盛为矛
▪
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
▪ 特点:正邪斗争激烈,病理反映比较剧烈的、
▪
有余的证候。
▪ 形成:外感六淫和疠气致病的初、中期,或痰、
▪
食、血、水滞留体内的内伤病。
▪ 表现:体质壮实、壮热狂躁、声高气粗、腹痛
a
3
发展
《伤寒杂病论》发展了六经病机,发挥 了脏腑、经络、气血、痰饮病机。
《诸病源候论》为最早的中医病因病机 专著。
《小儿药证直诀》奠定了儿科病机理论 基础,阐明了儿科病机特点。
刘完素认为“六气皆从火化”。
a
4
李东垣确立“阴火”的病机概念。 朱震亨倡“相火论”,提出“阳有 余、阴不足”及阐发“六郁”病机。 温病学派阐发了卫、气、营、血病 机传变规律与三焦传变机理 《医林改错》丰富了瘀血病机理论 。 《血证论》对血证与脏腑病机作出 了突出的贡献。
形成:邪气亢盛、结聚于内,阻滞经 络,气血不能畅达于外。
表现:如热结胃肠,便秘腹痛拒按, 潮热谵语。又兼面色苍白,四肢逆冷, 精神萎顿等状似虚寒的假象。
a
15
正胜邪退 邪盛正虚
邪去正虚 邪正相持
正虚邪恋
a
16
正胜邪退
▪ 含义:正气奋起抗邪,正气日趋强盛 ,邪日衰疾病向好转和痊愈方向发展的 一种病理变化。
第八章 病 机
a
1
概述
病机
含义: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 理。
意义:是用中医理论分析疾病现象, 从而得到的对疾病内在本质规律性的认 识,是防治疾病的依据。
a
2
病机学说
▪ 含义: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 的机理并揭示其规律的中医基础理论 分支学科。 形成: 病机理论源于《内经》 《素问·至真要大论》的“病机十九条 ”奠定了脏腑病机、六气病机理论基 础。
a
13
虚实真假
真虚假实 ——“至虚有盛候”
含义:病机的本质为“虚”,表现为 “实”的临床假象。
形成:正气虚弱,脏腑气血不足,推 动、激发功能减退所致。
表现:纳食减少,疲乏无力,舌淡嫩 。又兼腹满(时减)、腹痛(“大实有羸状”
含义:病机的本质为“实”,表现为 “虚”的临床假象。
a
23
机理
阳邪入侵,从阳化热 邪自内生,气郁化火
多种慢性病损耗 气化功能亢奋,但消耗 精微过多。
邪气损害
表现: 神疲体倦、气短、面色无华、自汗
、盗汗、二便失禁、五心烦热、畏寒肢冷
、脉虚无力等。
a
11
虚实错杂
▪
含义:指疾病过程中,邪盛与正虚同时 并存的病理状态。
▪ 形成:
实性病变失治,邪久留、损正气, 形成邪实正虚的虚实错杂病变。
正气不足,无力驱邪外出;或本正 虚,兼内生痰、食、瘀血、水湿凝滞的 正虚邪实的虚实错杂病变。
▪ 形成:患病机体正气较盛,抗邪能力 较强;或邪气较弱;或治疗正确及时。
▪ 转归:为疾病向好转或痊愈发展的最 常见的转归。
a
17
邪盛正虚
▪ 含义:邪气亢盛,正气虚弱而抗邪无力,疾 病向恶化、危重、甚至向死亡转归的一种病 理变化。
▪ 形成:受邪机体正气愈虚,病势急重,无力 抗邪;病邪愈盛,毒力愈强,生理功能衰惫 ,病情趋向恶化,阴阳离决如“亡阴”、“ 亡阳”。或在外感病有两感、直中、内陷等 。
▪
拒按、二便不通、脉实有力、舌苔厚腻
▪
等。
a
9
虚的病机——精气夺则虚
▪
含义:虚,主要指正气不足,以正气虚损 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
▪ 特点:抗病力低下,正邪斗争不剧烈表现 出的系列虚弱、衰退和不足的证候。
a
10
形成
先天禀赋不足 气、血、津、液、阴阳 耗伤;
病后亏虚 气化功能减退,精气血 津液生化不足;
a
5
基本病机——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 血津液失常
系统病机——经络、脏腑病机等 疾病病机——六经病机、卫气营血病机、
三焦病机等 病证病机——感冒、哮证、痰饮等的病机 症状病机——疼痛、发热、健忘等的病机 近几十年新病机理论 :病机层次说、痰瘀
同源说、体质病机说等。
a
6
第一节 基本病机
▪ 邪正盛衰 ▪ 阴阳失调 ▪ 气血失常 ▪ 津液代谢失常 ▪ 内生“五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