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中医诊断标准

合集下载

心悸(心律失常)诊疗常规

心悸(心律失常)诊疗常规

心悸(心律失常)诊疗常规。

心悸是指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瘀血阻滞,心失所养,心脉不畅,引起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因惊恐、劳累而发,时作时止。

发作时常伴有气短、胸闷,甚至眩晕、喘促、晕厥;脉象或数,或迟,或节律不齐。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缓、过速、心律不齐及异位心律等,凡具有心悸临床表现的,均可参考本方案辨证论治。

一、诊断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8月。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陈文斌、潘祥林主编的《诊断学》(第六版)中“心电图”章节诊断标准。

二、中医治疗(一)辨证治疗1、气阴两虚,瘀热互结证症状:心悸怔忡,或见刺痛,虚烦多梦,或自汗盗汗,或五心发热,舌质暗红尖红甚或有瘀点,苔黄,脉虚数或促涩、结代。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清热方药:四参饮加味。

太子参20g,丹参30g,苦参15g,北沙参12g,郁金12g,生百合30g,炒枣仁12g,莲子心3g,远志12g,茯苓神各15g,生龙齿30g,节菖蒲12g,回心草12g,甘草6g。

若气虚偏盛,气短乏力较甚者,加黄芪益气补心;若阴虚而有低热者加天门冬、干地黄、黄连以养心清热宁心;若心烦失眠明显者加合欢花、柏子仁以安神助眠;若肾阴不足,症见腰酸膝软,目弦耳鸣者,加女贞子、龟甲、鳖甲以滋肾养心;若兼心脉瘀阻,胸闷刺痛,舌有瘀点者,重用丹参,加三七末(冲服)活血通脉。

若大便溏泻,加芡实、诃子以健脾止泻;胃纳欠佳加砂仁、焦三仙、炒卜子以健胃消食。

中成药:根据病情选取1-2种应用。

参松养心胶囊,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清心安神。

用于心悸属气阴两虚,心络瘀阻证患者,症见心悸不安,气短乏力,动则加剧,胸闷不舒,阵发胸痛,失眠多梦,头晕眼花,神倦懒言,舌质暗或有瘀点,少苔,脉细弱或结或促。

口服,一次2粒,3次/日。

步长稳心颗粒,益气养阴,定悸复脉,活血化瘀。

主治气阴两虚兼心脉瘀阻所致的心悸不宁、气短乏力、头晕心悸、胸闷胸痛。

窦性、房性心律失常从中医分型辨治

窦性、房性心律失常从中医分型辨治

窦性、房性心律失常从中医分型辨治作者:王付发布时间:2012-06-14 新闻来源:浏览次数: 47 根据窦性房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特征分为窦性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窦性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性心律失常(包括房性期前收缩、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等。

从中医诊治窦性、房性心律失常的主要分型有心气虚证,心血虚证,心脾两虚证,心阴虚证,心肾虚热证,心阳虚弱证,阳虚水凌证,痰热扰心证,寒瘀脉络证,热瘀脉络证,气虚郁滞证,气虚寒痰证,气虚痰热证,阴虚气郁证,阴虚血瘀证,阴虚痰热证等。

一、西医诊断及治疗方法㈠窦性心动过速频率超过100次/次。

【病因】致病主要原因有如发热性疾病,甲状腺机能亢进,心肌缺血,充血性心力衰竭,以及应用肾上腺素,阿托品等药物。

【临床表现】以心悸,头晕目眩等为主要表现。

【检查与诊断】1.心电图检查 P波在Ⅰ、Ⅱ、aVF层联直立,aVR倒置;ST段上斜型下降及T波低平。

2.根据临床表现与检查结果而诊断为窦性心动过速。

【治疗方法】1.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25~100mg,每日2次,缓释片95~190mg,每日1次;或选用阿替洛尔12.5~25mg,每日1次。

2.钙通道阻滞剂可选用口服维拉帕米,开始时1次40~40mg,每日3次;维持剂量为1次40mg,每日3次。

㈡窦性心动过缓频率低于60次/次。

【病因】致病主要原因有如颅内疾病,甲状腺机能减退,阻塞性黄疸,窦房结病变,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以及应用拟胆碱药物,胺碘酮,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类药物。

【临床表现】以心悸,头晕目眩等为主要表现。

【检查与诊断】1.体征检查听诊心脏频率在60次以下。

2.根据临床表现与检查结果而诊断为窦性心动过缓。

【治疗方法】可选用阿托品0.5~2.0mg静脉注射;或选用麻黄碱,或选用异丙肾上腺素。

㈢窦性停搏是指窦房结不能产生冲动。

【病因】致病主要原因有如脑血管意外性疾病,窦房结变形与纤维化,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以及应用乙酰胆碱类药物,洋地黄类药物。

心悸病中医临床路径

心悸病中医临床路径
4.心脏超声提示心脏收缩功能不全(EF值<45%)的患者,不 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
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脂、血糖
(3)心电图
(4)胸部X线片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心悸(心律失常
-室性早搏)诊疗方案 ”。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临床常见证候:
气阴两虚证
心脾两虚证
阴阳两虚证
痰瘀互阻证
气滞血瘀证
痰火扰心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十一五 '重点专科协作组心悸(心律失 常-室性早搏)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 指南》(ZYYXH/T19-2008,ZYYXH/T65-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W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心悸(TCD编码:BNX010)和心律失常-室性早搏(ICD-10编码:I49.302)的患者。
2.病情分级:Myerburg分级<3级。
3.患者同时具有其它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 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完成入院检查
重 占 八、、 医 嘱
长期医嘱
□内科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心电监测
□低盐低脂饮食
□中医辨证
□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静点中药注射液
□针灸治疗
临时医嘱

优势病种_心悸

优势病种_心悸

市中医医院心悸 (心律失常)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中华人民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根据患者的主症〔可有心悸、心绞痛、无力、头晕、晕厥〕、舌苔脉象诊断。

①、主症:自觉心慌不安,心跳剧烈,神情紧,不能自主,心搏异常,或快速,或缓慢,或心跳过重,或忽跳忽止,呈阵发性或持续性。

②、兼症:胸闷不舒,易冲动,心烦,少寐多汗,颤抖,头晕乏力。

中老年发作频繁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那么喘促,肢冷汗出,或见晕厥。

③、诱因:情志刺激、惊慌、紧、劳倦过度、寒冷刺激、饮酒饱食等。

④、脉象:数、疾、促、结、代、沉、迟等。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3年《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指南》制定,结合发作时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食管心电图、电生理检查、运动试验诊断。

①、根据病人客观描述发生心悸等临床病症与相关病史。

②、进展体格检查,心电图检查,动态心电图检查等明确诊断。

〔二〕、病类诊断:〔1〕分清虚实心悸多为虚实相兼,虚者系指脏腑气血阴阳亏虚,实者多指痰饮、淤血、火邪之类。

〔2〕辨明惊悸怔忡大凡惊悸发病,多与情绪有关,多为阵发性,病来虽速,病情较轻,实证居多;怔忡多由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所致,无精神因素亦可发生,常持续心悸,心中惕惕,不能自控。

〔3〕详辨脉象变化脉搏的节律异常为本病的特征性脉象,如脉率快速型心悸,可有一息六至之数脉,一息七至之疾脉,一息八至之极脉,一息九至之脱脉,一息十至之浮合脉。

脉率过缓型心悸,可见一息四至之缓脉,一息三至之迟脉,一息二至之损脉,一息一至之败脉,两息一至之夺精脉。

脉律不整型心悸,脉象可见数对一止、止无定数之促脉,缓对一止、止无定数之结脉,脉来更代,几至一止之代脉,或见脉象乍疏乍数,忽强忽弱。

临床应结合病史、病症,推断脉症从舍。

〔4〕结合辨病辨证对心悸的临床辨证应结合引起心悸原发疾病的诊断,以提高辩证的准确性,如功能性心律失常引起的心悸,常表现为心率快速性心悸,多属心虚害怕,心神动摇;冠心病心悸,多为阳虚血瘀,或由痰瘀交阻而致;病毒性心肌炎引起的心悸,初起多为风湿干犯肺卫,继之热毒逆犯于心,随后呈气阴两虚,瘀阻络脉证;风心病引起的心悸,多有风生热邪杂至,合而为痹,痹阻心脉所致。

心悸(心律失常)中医临床路径

心悸(心律失常)中医临床路径

心悸(心律失常)中医临床路径一、心悸(心律失常)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应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心悸(TCD编码:BNX0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心律失常,尤其缓慢性心律失常(ICD-10编码:149.302)。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9-2008)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研究座谈会制定的“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评定标准”和“心律失常严重程度及疗效参考标准”制定的疗效标准。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心悸(心律失常)诊疗方案”。

心悸(心律失常)临床常见证候:1、心虚胆怯:心悸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少寐多梦,舌苔薄白或如常,脉象动数或虚弦。

2、心血不足:心悸头晕,面色不华,疲乏无力,舌质淡红,脉象细弱。

3、阴虚火旺:心悸不宁,心烦少寐,头晕目眩,手足心热,耳鸣腰酸,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4、心阳不振:心悸不安,胸闷气短,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质淡白,脉虚弱或沉细而数。

5、水饮凌心:心悸眩晕,胸脘痞满,形寒肢冷,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肿,渴不欲饮恶心吐涎,舌苔白滑,脉象弦滑。

6、心血瘀阻: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痛时作,或见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瘀斑脉涩或结代。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心悸(心律失常)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9-2008,ZYYXH/T65-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心悸(缓慢性心律失常)。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W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心悸(TCD编码:BNX010)和心律失常,尤其缓慢性心律失常(ICD-10编码:149.302)的患者。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诊疗方案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诊疗方案

心悸(心律失常一室性早搏)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8月)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

(1)主要症状和脉象:自觉心搏异常,或快速,或缓慢,或跳动过重,或忽跳忽止。

呈阵发性或持续不解,神情紧张,心慌不安,不能自主。

脉象见数、促、结、代、缓、沉、迟等。

(2) 次要症状:胸闷不舒,易激动,心烦寐差,颤抖乏力,头晕等。

中老年患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则喘促,汗出肢冷,或见晕厥。

(3)常有情志刺激、惊恐、紧张、劳倦、烟酒等诱发因素。

2.西医诊断标准:(鉴于室性早搏多并发于冠心病、高血压病、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内分泌或电解质异常,所以本科室对于该类病人常选择血液化验、心脏彩超、Holter、冠脉造影等助诊。

)(1)临床表现症状:最常见的症状是心悸不适,部分病人还可以出现心前区重击感、头晕、乏力、胸闷,甚至晕厥;较轻的室性期前收缩常无临床症状。

体征:心脏听诊有提前出现的心搏,其后有较长的间歇,提前出现的室性期前搏动的第一心音增强,第二心音减弱或消失,有时仅能听到第一心音。

桡动脉搏动有漏搏现象。

(2)心电图特征①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群,时限>0.12s,其前无P波,其后常有完全性代偿间期,T波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②室性早搏的类型:室性早搏可孤立或规律出现。

每1个窦性搏动后跟随一个室性早搏,并有规律出现两次以上者称为室性早搏二联律;每2个窦性搏动后出现一个室性早搏,并有规律出现两次以上者称为室性早搏三联律;连续发生2个室性早搏称成对室性早搏;连续3个以上室性早搏称短阵室性心动过速。

位于两个窦性心律之间的室性早搏称为间位性室性早搏。

若室性早搏在同一导联内形态相同,且偶联间期固定者,称为单形性室性早搏。

若同一导联中室性早搏的形态不同,但配对间期相等者称多形性室性早搏。

心律失常的中医辨证论治(下)

心律失常的中医辨证论治(下)

心律失常的中医辨证论治(下)作者:王豪来源:《家庭医学》2022年第09期心悸怔忡,虚烦多梦,或自汗盗汗,或五心发热,舌淡苔薄白,脉虚数或促涩、结代。

治宜益气养阴复脉。

方药选生脉散加味。

西洋参(另煎)10克,麦冬15克,五味子10克。

若无西洋参,改太子参25克。

若气虚偏甚,气短乏力,加黄芪20克;若阴虚而有低热,加天冬15克,干地黄18克,黄连6克,莲子心2克,苦参10克;若心烦失眠明显,加冬虫夏草5克,龟甲(先煎)20克,鳖甲(先煎)20克;若兼心脉瘀阻、胸闷刺痛,舌有瘀点,加丹参15克,三七末(冲服)3克。

心悸怔忡,善恐易惊,坐立不安,失眠多梦,梦中容易惊醒,舌淡苔白,脉虚数或时有结、涩。

治宜养心安神、镇惊定悸。

方药选安神复脉汤加减。

磁石(先煎)30克,龙齿(先煎)30克,琥珀末(冲服)1.5克,茯神15克,石菖蒲12克,人参(另炖)6克,远志10克,柏子仁12克,炙甘草12克,麦冬15克。

方中人参通常可用红参或高丽参,冬天寒冷季节或不能耐受红参者可改用西洋参。

若有自汗、盗汗,可加黄芪25克,煅牡蛎30克;胃肠不适、便溏者,去磁石、远志、柏子仁,加益智仁12克,藿香15克。

1.苦参每日20~30克,水煎服。

10天为1个疗程。

适用于房性及室性期前收缩。

2.延胡索粉口服,每次3~10克,每日3次,7~10天为1个疗程。

适用于房性期前收缩、阵发性房颤。

3.珍珠層粉。

每次0.9~1.5克,每日2次。

适用于心气不敛所致心悸。

4.朱砂0.3克,琥珀0.6克,每日2次,吞服。

用于心悸脉数者。

5.玉竹15克,水煎服,每日1剂,30天为1个疗程。

适用于心悸心阴虚者。

6.黄连30克,水煎服。

适用于脉数、促,心肝经有热者。

7.康心宁(黄芪、川芎、苦参),每日1剂,2个月为1个疗程。

8.养心安神汤。

桂枝15克,白芍18克,当归15克,黄芪15克,炙甘草9克,生姜15克,大枣12枚,饴糖60克,水煎服。

适用于心血不足。

试论心律失常与脉象

试论心律失常与脉象

退、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如呈 2:1 房 室 传 导)、Ⅲ 度 房 室 传导阻滞(心 室 起 搏 点 在 房 室 束 分 叉 点 以 上)、房 室 交 界区性心律 及 颅 内 压 增 高 等。 迟 脉 属 于 寒 证、心 阳 不 足或阴 盛 阳 衰。 浮 迟 表 冷、沉 迟 里 寒,老 年 人 气 血 衰 退 ,脉 搏 见 迟 ,《脉 经 》所 指 “损 ”脉 有 一 部 分 就 指 迟 脉 。 3.3 屋漏脉:“屋漏”,脉率 特 别 缓 慢 (低 于 36~40 次/ 分钟),但较整齐。 《素 问 》与 《难 经 》首 先 描 述 “屋 漏 ”, 但汉晋至唐宋医籍罕有研 究。“屋 漏 半 日 一 滴 落”,“良 久一滴,溅起无力”,属于 怪 脉,屋 漏 见 于 完 全 性 房 室 传 导阻滞的室 性 自 主 心 律,大 抵 起 搏 点 越 低,节 律 越 慢, 预后越差。此外,“屋漏”亦 见 于 窦 房 结 功 能 低 下、交 界 逸搏心律或 未 下 传 的 心 房 性 期 前 收 缩 二 联 律 等,亦 可 为临终前之脉象。 4 心 律 失 常 的 复 合 脉 象 ——— “散 ”、“绌 ”、“涩 ”等 4.1 散脉:“散”,节律、大 小、强 弱 均 不 规 则,脉 搏 一 般 偏弱。“散”相 当 于 心 房 颤 动 的 脉 搏 表 现,尤 其 是 并 发 于二尖瓣狭 窄 或 缩 窄 性 心 包 炎 的 心 房 颇 动,因 其 排 血 量很小之故。《素问·平人 气 象 论》“少 阳 脉 至,乍 数 乍 疏、乍短乍长”就是散脉 最 早 的 描 述。 仲 景 以 后 诸 家 描 述散脉为“有表无 里 ”或 “无 根 ”;大 都 提 到 “浮 乱 ”、“至 数 不 齐 ”或 “来 去 不 明 ”。 4.2 绌脉:绌 脉 为 现 代 物 理 诊 断 学 所 补 充,是 指 触 诊 桡动脉的脉 搏 数,少 于 同 时 听 诊 所 得 的 心 率 数。 短 绌 的脉搏数是由于心律不 齐 时,部 分 心 搏 间 距 太 小,缺 乏 足够的舒张时 间,左 室 充 盈 不 足,排 血 量 过 少,此 时 听 诊虽可闻及心 音,但 脉 搏 过 小,难 以 触 知,即 造 成 短 绌 现象。绌脉最 常 见 于 心 房 颤 动、联 律 间 距 不 定 的 各 型 期前收缩、并 行 心 律、反 复 心 律 等。 心 室 率 越 快,短 绌 的 脉 搏 愈 多 。 绌 脉 与 前 述 “散 脉 ”或 “雀 啄 ”最 有 关 系 。 4.3 涩脉:“涩”,“细 而 迟,往 来 难 而 散 或 一 止 复 来 ”, 是兼具细、慢和不齐的复合 脉 象。“釜 沸”、“麻 促”、“转 豆”等怪脉皆有快而不齐 等 表 现,与 散 脉 或 雀 啄 不 易 区 分 ,实 际 上 亦 无 细 分 的 必 要 。 5 心 律 失 常 类 型 与 脉 象 的 关 系

中医内科心律失常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中医内科心律失常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指心律起源部位、心搏频率与节律以及冲动传导等任何一项的异常。

临床上按发生原理分为冲动起源异常和传导异常两大类,又可按心律失常时心率的快慢分为快速性和缓慢性心律失常两大类。

大多以心悸、心慌与脉象异常为主症,属中医学“心悸”、“怔忡”、“不整脉”范畴。

常与体质虚弱、精神刺激、思虑过度及外邪入侵等病因有关,以致心之气血阴阳平衡失调,或则心失所养,或则痰火扰心而致心神不安;病久可使心血瘀阻、心脉失畅而致心神失宁。

【诊断】1追问发作时的心率、节律、发作起止情况和持续时间,伴发症状如昏厥、心绞痛或抽搐等,以及既往发作的诱因、频率和治疗经过,有助于判断心律失常的性质。

2.检查心脏和血压,尤需注意心脏听诊,发现有无器质性心脏病的证据。

3.应常规检查心电图,尤其发作时心电图是确诊心律失常的重要依据,必要时可作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超声心动图、心向量图及动态心电图等检查以鉴别心律失常及探索其原发病因。

【治疗】一、辨证论治辨证首当分别虚实。

虚证需辨气血阴阳的亏虚,分别治以益气、养血、滋阴和温阳等法。

实证指痰火与血瘀,治法为清火化痰、活血祛瘀,并按心神失宁的共同特点,加用镇心安神之药。

临床以虚实夹杂者较常见。

一般而言,功能性原因者实多虚少,器质性病变者虚多实少。

1.气阴(血)两虚心悸气短,动则更甚,神疲体倦,健忘少寐,头昏目眩,心烦口干,手足心热,可伴自汗或盗汗,面色少华,或飘红唇红,舌质红或淡红,脉细数或伴结代脉。

多见于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心肌病、冠心病与心脏神经官能症等心脏病所引起的窦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期前收缩和心房纤颤等。

治法:益气滋阴,养血安神。

方药举例:炙甘草汤合归脾汤加减。

炙甘草10~15g,党参、麦冬、当归各IOg,生地黄10-15g,桂枝4~6g,酸枣仁、柏子仁各10g,制远志6~10g,五味子5~10g<,加减:气虚较著,去生地黄;加黄芭、白术各IOg,朱茯苓12g。

心律失常患者的中医辨证论治

心律失常患者的中医辨证论治

心律失常患者的中医辨证论治心律失常是指心律起源部位,心搏频率与节律,以及冲动传导等任一项的失常。

本病可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如心肌梗塞、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等。

也可见于基本健康者或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等。

其它病因尚有电解质或内分泌失调、麻醉、低温、胸腔手术、药物作用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

部分病因不明。

1 症状与诊断心律失常的种类繁多,其诊断可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和各种心电记录等作出,其中发作时的心电图记录是确诊心律失常的最主要依据。

1.1 过早搏动:偶发者可无症状或自觉心律不规则,频发者有心悸乏力、胸闷,甚则心绞痛发作。

脉搏有二次急速的跳动,其后有较长的间歇。

听诊有心搏提前,其后有较长的间歇,第一心音增强,第二心音减弱或消失。

心电图表现:①房性早搏:提前出现的P’波,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P’波下传的QRS波群可正常或变异,亦可无QRS波,P’-R间期>0.02秒,代偿期常不完全。

②房室交界性早搏、提前出现的QRS波群形态正常,其前可无P波或有逆行性P波在QRS波之前或之后(P-P’<0.02秒),代偿期常完全。

③室性早搏:提前出现的QRS—T波群宽大畸形,其前无P波,代偿间歇常完全。

1.2 心房颤动:阵发性快速房颤可有心悸、胸闷、气促等。

持续性房颤如室率不快可无症状。

有器质性心脏病者症状更明显,可致心力衰竭、昏厥、心绞痛。

听诊心音强弱不等,心律和脉律绝对不齐,且有脉搏短绌现象,血压时高时低。

心电图表现:P波消失代以f波,频率为350~600次/分,P—R间期极其不等。

QRS波群形态正常或变异。

2 辨证论治按中医辨证分型,心律失常可分为心脾两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气郁痰火或心脉瘀阻等五型。

极度过速或乍数乍迟的心律失常主要系阴盛格阳、虚阳浮越所致。

极度过缓或弱而欲止者主要系心阳衰竭或心脉瘀滞而成。

2.1 心脾两虚,心神失养症状心悸健忘,失眠多梦,疲乏无力,面色无华,纳呆腹胀,或面足轻度浮肿,女子可伴月经失调。

心律失常诊疗规范

心律失常诊疗规范

心律失常诊疗规范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发生和/或传导异常所致的非正常心脏电活动,主要表现为心房率和/或心室率的过速、过缓、不规则。

第一节窦性心动过速【诊断标准】正常成人窦性心律的频率为60~100次/分,若窦性频率﹥100次/分,称为窦性心动过速。

常为交感神经张力增加的结果,见于多种情况。

生理因素见于体力活动及情绪激动等,健康人在吸烟、饮茶、咖啡、酒等时均可发生。

病理因素有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休克、心力衰竭等。

应用某些药物如肾上腺素、阿托品等也常引起窦性心动过速。

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原发疾病,可有心悸等症状。

心电图表现为窦性P波,P-P﹤600ms。

【治疗原则】一般无需特殊治疗。

主要针对病因,纠正和祛除诱因及病因。

有心悸症状者可适当应用β-阻滞剂、维拉帕米或地尔硫卓。

第二节窦性心动过缓【诊断标准】窦性心律的频率低于60次/分。

【治疗原则】1.无状者,不需治疗。

2.有症状者,纠正可逆性病因或诱因,服用提高心率的药物;严重慢性窦性心动过缓,伴有明显症状,有条件者植人心脏起搏器。

第三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包括窦房结的起搏功能和传导功能障碍,可产生多种心律失常及症状。

发病缓慢,多数病人早期无症状,心率﹤35次/分患者可有头晕、乏力、甚至出现黑蒙、晕厥。

有些患者伴有发作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称为慢快综合征。

根据病史,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阿托品试验及电生理检查,可判定窦房结功能状态。

心电图表现为持续性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窦房阻滞。

阿托品试验阳性,即用药后窦性心率不能上升至90次/分,或出现其他替代心律(如加速性交界性自主心律)。

慢快综合征有阵发性心房颤动等快速心律失常。

【治疗原则】1.早期病人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可观察或对症治疗。

2.若出现有症状的心动过缓,或虽症状轻微,但心率长期慢于30次/分,有条件者应安装埋藏式永久性起搏器。

慢快综合征患者安装起搏器后,可选用相应药物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的中医康复护理

心律失常的中医康复护理

心律失常的中医康复护理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的电活动异常,导致心脏跳动的规律和频率变化。

中医认为,心律失常是由于心脏功能紊乱引起的,可以通过中医康复护理来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本文将介绍心律失常的中医诊断与治疗方法,以及中医康复护理在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

一、中医诊断心律失常的方法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相结合的方法来诊断心律失常。

首先,医生会仔细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通过望诊获取一些线索。

接下来,医生会倾听患者的心脏声音和其他身体的声音,以了解患者是否出现心律不齐等症状。

然后,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病史、饮食习惯、情绪状态等,以便了解病情。

最后,医生会进行脉诊,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来判断患者的心律是否正常。

根据中医的四诊结果,医生可以初步判断患者是否患有心律失常,并进一步进行辨证施治。

二、中医治疗心律失常的方法在中医中,治疗心律失常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针灸疗法。

1.药物治疗中医常用的治疗心律失常的药物有柴胡、丹参、川芎、陈皮等。

这些草药具有活血化瘀、理气调阳等功效,可以调整心脏功能,改善心律失常的症状。

此外,中医还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中药复方调配,以增强疗效。

2.针灸疗法针灸疗法在中医康复护理中被广泛应用于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中。

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针灸可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流通,以达到治疗心律失常的目的。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内关、神门、心俞等。

三、中医康复护理在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中医康复护理在心律失常患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中医康复护理可以通过草药和针灸疗法来帮助患者调节心脏功能,减轻心律失常的症状。

其次,中医康复护理还可以配合其他康复措施,如饮食调理、运动疗法等,来全面改善患者的身体状态。

最后,中医康复护理还可以通过心理干预和生活指导等方式,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心律失常,提高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中医康复护理可以为心律失常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和康复方案。

中医辨证治疗心律失常

中医辨证治疗心律失常

中医辨证治疗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属于中医学“心悸”“怔忡”“厥证”“虚劳”等范畴,是临床常见病,治疗不当则难以控制。

笔者从事心血管内科25年,近年来对83例心律失常病人进行辨证论治,系统观察,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83例病人中,男40例,女43例;年龄最小者21岁,最大者72岁。

心律失常发生于冠心病者30例、心肌炎22例,病窦综合症6例、肺心病5例,植物神经功能紊乱20例;其中室性早搏41例,房性早搏26例,窦性心律不齐11例,房颤5例。

2 辨证原则从心律失常的病因病机看,本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本虚为主,如气血不足、气阴两虚、心阳不振、肾阳虚衰,故当以固本为要;兼有标实,如气滞血瘀、痰热内生、肝阳上扰、则宜治标为急。

临床上以补养气血、调和阴阳,兼化痰清热,祛痰导滞为大法。

具体应用时还要分清缓急,必要时结合西医急救。

3 辨证分析3.1气滞血瘀型:23例气血瘀滞,心失血养,神不守舍,传导异常。

症见胸闷憋气、心悸怔忡、舌质红降或暗红,舌苔白,脉弦结。

治宜活血化瘀、养心安神。

方药:丹参15g,元胡10g,红花10g,鸡血藤15g,党参15g,寸冬10g,五味子10g,云苓12g,甘草6g。

3.2心阳不足型:19例心阳虚、气不足,血脉不能正常衔接,搏动失常。

症见胸闷气短,心悸怔忡,畏寒肢冷,面色少华,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沉迟结代。

治宜温阳养气,活血养心。

方药:桂枝6g,人参6g,丹参6g,熟地10g,寸冬15g,云苓12g,五味子10g,灸甘草6g。

3.3气血两虚型:16例气血两虚,阴阳失调,不能相互濡养维系。

症见心慌气短,心悸肢冷,头晕目眩,面色无华,舌质淡或淡红,舌苔薄白,脉细弱结代。

治宜补血养气。

方药:人参10g,寸冬15g,五味子10g,当归12g,白芍15g,川苓10g,丹参15g,云苓12g,陈皮12g,炒枣仁15g,元肉10g,甘草6g。

3.4情志所伤:七情所致11例,情绪紧张,神失安宁,血不养心。

心律失常的中医名词解释

心律失常的中医名词解释

心律失常的中医名词解释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的节律紊乱,产生不正常的心搏频率或节律。

在中医领域,心律失常有许多不同的名词和解释,这些名词揭示了中医对心律失常的理解和诊断方法。

本文将探讨几个常见的中医名词,并对其解释进行阐述。

一、心动过速心动过速是心律失常中常见的一种类型。

中医认为,心动过速是由于心脏阳气亢盛、阴虚或痰火扰动等原因引起的。

这种情况下,中医会采用调理心气、养阴平火、化痰止咳的方法来治疗心动过速。

具体来说,中医通过使用药物、针灸、艾灸和调理饮食等方法,来调节患者的心气、阴阳平衡,从而控制心脏的过速节律。

中医将治疗的重点放在调整全身的阴阳平衡,而不仅仅是针对心脏症状进行治疗。

这种综合治疗的方法,可以减轻患者的心动过速症状,并且对患者的整体健康也有良好的影响。

二、心律不齐心律不齐是指心脏搏动的节奏不规则。

中医认为,心律不齐是由于气血运行失调、脏腑功能紊乱、精神情绪不稳定等多种原因引起的。

因此,对于心律不齐的治疗,中医采用的方法是以调节气血、调和脏腑、舒缓情绪为主。

具体来说,中医会通过使用中草药、针灸、按摩等方法来调理患者的气血运行,从而平稳心律。

此外,中医还会建议患者调整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减少不良情绪的影响,以促进心脏的稳定运行。

通过综合治疗的方法,中医可以有效地控制心律不齐,并改善患者的整体心身状态。

三、顿挫性心律失常顿挫性心律失常指的是心脏搏动的节奏中突然出现没有规律的停顿或非正常的心跳。

中医认为,顿挫性心律失常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心肾失调、心阳亏损等原因引起的。

中医治疗顿挫性心律失常的方法主要是以调理气血运行、补益心阳为主。

具体来说,中医会通过使用中草药、针灸、推拿等方法来调理患者的气血运行,从而使心脏搏动更加平稳。

此外,中医还会建议患者调整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同时增强体力活动和改善睡眠质量,以提高心脏功能。

通过综合治疗的方法,中医可以有效地控制顿挫性心律失常,并增强患者的整体抗病能力。

心律失常(3讲稿)

心律失常(3讲稿)

心律失常凭脉辨治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杨俐提纲一、诊脉识脉形、势、位、数二、察脉以脉数为纲分类辨治三、典型病案四、特别提示郭老治疗心律失常,凭脉辨治是他的最大特点。

他在听完病人说清病情后,总是仔细地诊察脉象,并以此作为他辨证的重要依据,由此也保证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跟他学习以后,我们也就进一步固化了凭脉辨治的诊察方式,感觉对临床辨治准确性的提高帮助很大。

一、诊脉识脉形、势、位、数我们大家都知道,心律失常包括心起源部位、心搏频率与节律,以及冲动传导等的异常。

由于大多数心律失常的脉象变化比较明显,所以郭老认为,中医临床对心律失常的诊查可主要以脉象为依据。

脉象虽不如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现代检查方式对各种心律失常反映得深入细致,但从脉象上也能诊查出一些常见的心律失常。

中医学认为,心主血脉,血行脉中,气行脉外,血不自行,随气而至,气动而脉应。

所以说心律失常是以心气动而脉应之的频率与节律异常为主要变化。

再有,血脉是营卫气血运行的通道,人体脏腑阴阳气血、寒热虚实的情况,都必须影响脉象,故对心律失常的诊查,不仅重视脉的频率与节律的变化,还要通过对脉象“形、势、位、数”的分析,以及脉证合参,就可确定心律失常的阴阳、寒热、虚实的性质,有针对性地遣方用药。

我们在临床中常常见到同一种心律失常,由于人的体质差异和发病因素不同,其脉象的“形、势、位、数”大不一样,采用的方药也就各不相同。

例如,同样是“过早搏动”,伴随缓脉出现者,多属阳虚实滞,治当温阳散寒为主;伴随疾、促脉出现者,多属气阴虚、心火亢,治当益气滋阴清火为主。

所以,郭老治疗心律失常强调凭脉辩证而施治。

心律失常时,脉象的形、势、位、数均有变化,所谓“脉形”,指脉体的形状大小;“脉势”指脉搏动的气势强弱与节律;“脉位”,指脉的部位深浅;“脉数”,指脉搏的频率。

常见的脉象有迟、数、结、代、促、疾、涩、雀啄、虾游、釜沸、屋漏等。

这就是凭脉辨治心律失常,重在辨脉象的形、势、位、数。

郭士魁治心律失常经验

郭士魁治心律失常经验

郭士魁治心律失常经验心律失常属于中医“心悸”、“怔忡”、“脉结代”的范畴,胸痹、心痛病人,脉律的变化多见,其形成的基本原因与《金匮要略》所述的胸痹、心痛的病因“阳微,阴弦”是分不开的,即心(胸)阳虚或若干脏器的阳虚,以及在阳虚基础上所形成的气滞、寒凝、血瘀、浊阻等物质的改变所引起的脉络阻滞、心失所养而发生脉结代。

尤其真心痛的病人,心痛甚,大汗淋漓,手足青至节,心阳衰微,脉象可呈虚数无力或三五不调或结代等各种紊乱心律。

现将郭士魁老中医治疗心律失常辩证治疗思路介绍如下:【辨证施治】阴虚阳亢心悸气短、头痛头晕,心烦易怒;口干目涩,手足心热,舌红,苔白或薄黄,脉弦滑数或有促象。

治疗宜育阴潜阳、宁心复脉之剂。

可用天麻钩藤饮合补心丹化裁。

气阴两虚见心悸气短,口干乏力,失眠多梦,舌红或胖大,苔白润,面色黄白或暗滞少华,脉细无力兼促或结代。

治宜益气育阴,宁心复脉。

可用炙甘草汤合生脉散加减。

阴虚口渴,盗汗,心悸,五心烦热,头晕腰酸,舌质红,苔白,脉数或促,结代。

治宜育阴清热,宁心复脉之剂。

用补心丹合一贯煎化裁。

阳虚心慌气短,肢冷腹胀、浮肿,舌体胖质暗,苔白,脉细数无力或促结代。

治宜益气活血,温阳利水,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另:气虚或心脾肾阳虚:见头晕气短,畏寒肢冷,或腹胀腰酸,重者有昏厥,舌胖质淡、暗,有齿痕,脉迟结代。

心电图为Ⅱ或Ⅲ传导阻滞。

证属气虚或心脾肾阳虚,并兼有气滞血瘀,治疗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党参20g,生黄芪20g,川芎12g,赤芍15g,鸡血藤15g,柴胡10g,升麻6g,红花10g,桂枝10g,柏子仁10g,仙灵脾12g,补骨脂12g。

气滞(1)气虚合并气滞血瘀(多见冠心病):见胸闷痛,心悸气短,倦怠乏力,舌淡暗苔薄白;脉弦细结代。

治宜益气活血,宽胸理气,方用生脉散、柴胡舒肝散、四逆散、四七汤等加减。

(2)肝肾虚、肝气郁结或肝气上逆:见头晕心悸,心烦易怒,两胁痛,月经失调,舌胖质淡苔白,脉弦细数。

毕业论文范文快速性心律失常中医证候范文_0897

毕业论文范文快速性心律失常中医证候范文_0897

2020毕业论文范文快速性心律失常中医证候范文_0897EDUCATION WORD毕业论文范文快速性心律失常中医证候范文_0897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教育,就是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出来的过程。

其目的,就是把之前无数个人有价值的观察、体验、思考中的精华,以浓缩、系统化、易于理解记忆掌握的方式,传递给当下的无数个人,让个人从中获益,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纳入与排除标准:中医诊断依据:⑴病名诊断:①自觉心搏异常,或快速或缓慢,或跳动过重,或忽跳忽止。

呈阵发性或持续不解,精神紧张,心悸不安。

②伴有胸闷不适,心烦寐差,颤抖乏力,头晕等症。

中老年患者可伴心胸疼痛,甚则喘促,汗出肢冷,或见晕厥。

③可见数、促、结、代、缓、迟等脉象。

④常有情志刺激,惊恐,紧张,劳倦,饮酒等诱发因素。

⑤血常规、血沉、抗“o”、t3、t4及心电图,x线胸部摄片,测血压等有助明确诊断。

⑵证候分类:①心虚胆怯:心悸因惊恐而发,悸动不安,气短自汗,神疲乏力,少寐多梦,舌淡,苔薄白,脉细弦。

②心脾两虚: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面色白,头晕乏力,气短易汗,纳少胸闷。

舌淡红,苔薄白,脉弱。

③阴虚火旺:心悸不宁,思虑劳心尤甚,心中烦热,少寐多梦,头晕目眩,耳鸣,口干,面颊烘热。

舌质红,苔薄黄,脉细弦数。

④心血瘀阻:心悸怔仲,胸闷心痛阵发,或面唇紫暗。

舌质紫气或有瘀斑,脉细涩或结代。

⑤水气凌心:心悸怔忡不已,胸闷气喘,咳吐大量泡沫痰涎,面浮足肿,不能平卧,目眩,尿少。

苔白腻或白滑,脉弦滑数疾。

⑥心阳虚弱:心悸动则为甚,胸闷气短,畏寒肢冷,头晕,面色苍白。

舌淡胖,苔白,脉沉细迟或结代。

⑦痰火拢心:心悸不宁,心胸满闷,口干口腻,痰黏黄稠,头晕重。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西医纳入标准:属于心动过速、期前收缩、朴动、颤动等属于快速性心律失常者。

中医排除标准:①肺胀、哮证、喘证等肺系疾病伴有心悸;②厥脱、中风、高热等其他疾病伴有心悸者。

中医对心衰病的诊断标准

中医对心衰病的诊断标准

中医对心衰病的诊断标准
一、诊断依据
1.慢性心脏疾病史,如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病、心肌炎等。

2.临床症状:乏力、气短、胸闷、心悸、咳嗽、咳泡沫痰等。

3.体征:心率加快,血压下降,心脏扩大等。

4.中医证候学特点:心气虚证、心阳虚证、心阴虚证等。

二、诊断标准
1.临床诊断标准:具备上述慢性心脏疾病史,出现上述临床症状和体征,以
及中医证候学特点。

2.病理生理诊断标准:通过心脏超声检查,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低
于50%,或舒张早期和晚期心室充盈速度比值(E/A)小于1,或肺动脉高压等。

三、检查项目
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生化检查等,以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症状。

2.心电图检查:了解心脏电生理活动情况。

3.X线检查:观察心脏外形及肺部淤血情况。

4.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状态。

5.心衰标志物检查:如B型脑钠肽(BNP)或N端B型脑钠肽前体(NT-
proBNP),用于评估心衰程度及预后。

四、鉴别诊断
1.与其他原因引起的呼吸困难相鉴别,如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2.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胸痛相鉴别,如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等。

3.与其他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相鉴别,如室性心动过速、房颤等。

五、治疗原则
1.中医治疗:以补益心气、温补心阳、滋养心阴为基本原则,根据证候特点
选用不同的方剂和中药。

2.西医治疗:包括利尿剂、ACE抑制剂或ARB类药物、β受体拮抗剂等药物
治疗,以及针对病因的治疗。

3.综合治疗:结合中医和西医治疗,以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律失常中医诊断标准
心律失常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① 自觉心搏异常,或快速或缓慢,或跳动过重,或忽跳忽止。

呈阵发性或持续不解,神情紧张,心慌不安。

②伴有胸闷不适,心烦寐差,颤抖乏力,头晕等症。

中老年患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则喘促,汗出肢冷,或见晕厥。

③ 呵见数、促、结、代、缓、迟等脉象。

④常有情志刺激,惊恐,紧张,劳倦,饮酒等诱发因素。

⑤血常规、红细胞沉降率、抗链球溶血素“0”、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及心电图,x线胸部摄片、测血压等检查,有助明确诊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