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与自我意识:自我意识(4)

合集下载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的发展]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的发展]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三章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的发展一、社会化的概念(一)社会化社会化(socialization)通常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一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1.社会化的意义个人要通过社会化而得以适应社会并获得发展的基点。

社会则通过社会化而培养它的继承者,使得人类文化可以延续并在此基础上发展。

2.社会化的内部条件人类素质(人类个体自身的学习潜力和人类存在独有的语言)客观地决定了人类独有的接受社会化的可能性。

3.社会化的本质社会化的本质是社会经验的传递。

人类社会特有的语言现象为这种传递提供了实现的条件。

由于语言的存在,人类祖先的经验得以积累下来,并直接构成后人赖以社会化的最为重要的文化环境。

4.社会化过程的特征(1)连续性。

人生每一阶段的社会化,都是以前一阶段的社会化为基础的。

前一阶段的社会化状况,会对后一阶段的社会化产生深远影响。

(2)无终点性。

科技的发展,文化的碰撞不断引导着生活方式的变化,迫使人们不断适应社会新的变化,不断进行社会化。

(二)社会化的基本目标1.语言社会化语言社会化是社会化最为重要的一个目标。

本质上人的社会化是从掌握语言开始的,其他一切社会化目标的实现,也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

掌握一种语言本身的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在多大程度上掌握了一种社会的语言,也就在多大程度上获得了社会化。

2.社会角色的社会化一个人一生中的社会角色在不断变化,不同的阶段社会化的任务也不同。

社会化的一般结果是使人们适应特定社会的要求,获得特定社会角色的知识技能,并形成与特定社会角色相统一的自我概念。

(三)社会化与个性化1.个性化的含义个性化是指个体在特定社会条件的影响下,在实现社会化的同时形成个人心理—行为倾向独特性的过程。

个人的独特性通过高度带有个人色彩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以及稳定而特别的个人能力、气质和性格等特点得到显示。

2.个性化的过程个人的个性化是与社会化同步进行的,社会化目标的实现过程也是个性化的过程。

社会化过程中的身份认同与自我

社会化过程中的身份认同与自我

社会化过程中的身份认同与自我在当今社会化的过程中,身份认同和自我意识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民生问题。

虽然这个问题可能会有很多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但是我们依然可以从一些公认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并且思考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法。

一、社会化的过程和现实挑战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人们经常面临着各种现实挑战。

这些挑战有时候会让人们感到自我意识的迷惘,也会让人们对自己的身份认同感到疑虑。

比如说,当一个人在追求事业成功的同时,可能会面临家庭关系繁琐和人际关系的失衡;或者当一个人忙于自我成长的同时,可能会面临缺乏社会认同和存在感的问题。

当然,现实挑战和社会化过程并不是一个单向的影响。

人们的身份认同和自我意识也会影响他们面对现实挑战的方式和态度。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探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二、身份认同与价值观身份认同是社会化过程中最为基础的一个问题。

它包括了一个人认同自己的群体或者社会身份,比如说,一个人认同自己为一个某个国家公民、一个某个种族的人、一个某个阶层的人,或者一个某个社群的成员。

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在于,身份认同会决定一个人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一个人认同自己为一个某个国家的公民,那么他就可能更加关注国家的利益和国际形势,有一个“爱国主义”的价值观;如果一个人认同自己为一个某个宗教的信徒,那么他就可能有一种强烈的精神追求和信念,有一个“宗教主义”的价值观。

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对于一个社会化过程中的人,如何去确认自己的身份认同,以及如何去选择、构建、甚至改变自己的价值观念。

这样的一个问题可能需要从以下的角度出发。

三、社交网络和身份认同社交网络是现代社会化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

通过社交网络,人们可以轻松地获取和交流信息,也可以选择和加入自己认同的社群,进而构建自己更为丰富的身份认同。

不过这样的一个过程也有其负面的影响。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人依赖社交网络来确认自己的身份认同和价值观念,那么他就可能会陷入沉迷于网络世界的危险之中,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产生迷茫和不安。

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

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

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自我的内涵与发展自我又称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

自我意识的形成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即生理的自我、社会的自我和心理的自我。

(一)生理的自我生理的自我又称为物质的自我,它是一个人对自己身躯的认识,包括对身体的占有感、支配感和爱护感。

一般认为,婴儿要到2岁零2个月以后,才会认识自己在镜子里的自我形象,大约与此同时,开始学会使用“你”这个人称代词。

具体表现在个体知道自己的年龄,身高,体重,外貌,声音等个体信息。

(二)社会的自我社会的自我时期又称为个体客观化时期。

这个阶段大约是从3岁到青春期之前,即到13至14岁的时候,这段时间是个体接受社会影响的重要时期,也是个体实现社会自我的最关键的阶段。

具体表现在个体寻找和确认自己在社会团体中的地位,角色,与他人的关系等。

(三)心理的自我心理的自我又称精神的自我,这个阶段主要是从青春期到成年大约10年的时间。

这期间,个体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发生了一系列急剧的变化,骨骼的增长,性器官的成熟,想象力的丰富,逻辑思维能力的日益完善,进一步使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趋向主观性。

所以,这一时期又称为主观化时期。

心理自我包括个体的智力,情绪,性格,气质,兴趣爱好,意志行动,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等一切跟自我心理发展相关的内容。

自我探索——我的形象在觉知到自己的存在后,我们由外到内的进行自我探索。

现实中呈现出来的自我的形象叫做现实自我,而除外之外,每个人都有一个理想自我,一个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

现实我和理想我会产生差距,这两者之间的差距会让我们产生心理矛盾。

看清现实的我,描摹理想的我,并看到两者的差距,是非常重要的。

自我探索——我的品格我们看到了外在自我的形象,还要继续深入,去寻找内在自我,寻找我们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个人品质,先天禀赋,个人价值观等。

第三讲 社会化和自我意识 (1)

第三讲 社会化和自我意识 (1)

媒体中塑造出来并给予大量宣传的明显形象使得当代青少 年群体普遍存在着“追星族”、“超女热”等偶像崇拜行为, 且已经成为青少年亚文化的突出代表。
个体内化
观察学习
自我奖赏
认知加工
个体内化
主观认同
角色扮演
六、社会件的影响下,在实 现社会化的同时形成个人心理-行为倾向独特 性的过程。 • 个性是一个人决定其思维和行为方式的内部动 力系统,是个人的社会共同性和自身独特性的 有机统一体。 • 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关系: 1)个性化与社会化同步进行,同时实现。 2)社会化与个性化过程相互影响,是不 可分割的统一体的两个方面。
宽容型
不控制
3 学校的教化
儿童进入学校接受系统的教育,对其社会化 有着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在教师、同学、校规校纪 以及责任、义务等因素的影响下,促进了儿童的社 会化进程。
(1)教师的威信 a.学生信任教师 b.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要求,并转化为主观需要 c.教师的表扬与批评能深入到学生思想深处,并引 起一定的情绪体验 d.学生把有威信的教师当作认同的对象并加以仿效
社会中经济技术政治社会或文化等结构社会组织完成任务的组织联络感情的组织社会控制部门大众传媒等有组织的社会化机构如学校等有组织的教育机构或少年之家之类的儿童的社会性教育部门小群体和信息化的社会网络如家庭亲戚同辈群体朋友圈等直接的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人格发展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概念
自我评价形成的途径
• 根据社会上其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自己。 • 根据与社会上和自己地位、条件相类似的 人的比较来评价自己。 • 通过个人对自己心理活动的分析来评价自 己。
2 自我体验
• 自我体验:自己对自己怀有的一种情绪体 验,也就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所持有的 一种态度。 • 客体的我满足了主体的我的要求,就会产 生积极肯定的自我体验,表现为自我满足; 反之就是产生消极否定的自我体验,表现 为自我责备。

社会化与自我

社会化与自我

2.3 内部(心理)世界
• 内省 • 自我知觉和因果归因
① 通过内省来认识自己
• 自我觉知理论(self-awareness) • 当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时,我们 会根据自己内在的标准与价值观来评价和 比较自己的行为。
• 当自我觉知会提醒人们自己的缺点时,自 我觉知令人特别反感,在这样的情景下, 人们会避免进行自我觉知。不过,在其他 时候,如当你内心欲望之魔怂恿你尝试诱 惑时,自我觉知不见得是一件坏事,因为, 它可以让你更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道德和 理想。
自我、身份与自尊
• 对于人来讲,再也没有比人更有趣的话题了。 而且,对于多数人来说,最大有趣的人正 是他自己。
——罗伊· 鲍迈斯特,《社会心理学中的自我》
一、什么是自我
• 自我也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 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 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 形态等)、心理特征(如兴趣爱好、能力、 性格、气质等)以及自已与他人的关系 (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 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
4.25a
4.03a 3.99a 3.85a 3.22a 3.58a 3.46a 3.26a 3.71a 1.43a 1.44a 1.46a 1.25a 1.10a 1.64a 1.52a
2.59b
2.63b 2.90b 2.90b 2.61b 3.03b 3.08b 2.91b 2.83b 3.02b 2.91b 2.91b 2.30b 2.11b 2.43b 2.42b
• 当我们加工和自我有关的信息时,会出现 一种潜在的偏见。我们一边轻易地为自己 的失败开脱,一边欣然接受成功的荣耀,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把自己看得比别人要 好。这种自我美化的感觉使多数人陶醉于 高自尊光明的一面,而只是偶尔会遭遇到 其阴暗的一面。

社会化与自我意识:自我意识(1)

社会化与自我意识:自我意识(1)

⾃我意识概述 意识对于意识活动本⾝的认识。

⼴义指⼈对⾃⼰的属性、状态、⾏为、意识活动的认识和体验,以及对⾃⾝的情感意志活动和⾏为进⾏调节、控制的过程。

在近代西⽅哲学界,⼀些哲学家赋予这⼀术语以更多不同的涵义。

在康德哲学中⾃我意识即先验的统觉的同义语,指主体意识对于经验材料的综合统⼀功能;在⿊格尔的哲学体系中,则被视为⼈类精神在主观精神发展阶段上介乎于意识之后,理性之先的特定的意识形式。

⾃我意识是⼀个⼈对⾃⼰的认识和评价,包括对⾃⼰⼼理倾向、个性⼼理特征和⼼理过程的认识与评价。

正是由于⼈具有⾃我意识,才能使⼈对⾃⼰的思想和⾏为进⾏⾃我控制和调节,使⾃⼰形成完整的个性。

⾃我意识是⼈对⾃⼰⾝⼼状态及对⾃⼰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

⾃我意识包括三个层次:对⾃⼰及其状态的认识;对⾃⼰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对⾃⼰思维、情感、意志等⼼理活动的认识。

⾃我意识不仅是⼈脑对主体⾃⾝的意识与反映,⽽且⼈的发展离不开周围环境,特别是⼈与⼈之间关系的制约和影响,所以⾃我意识也反映⼈与周围现实之间的关系。

⾃我意识是⼈类特有的反映形式,是⼈的⼼理区别于动物⼼理的⼀⼤特征。

⾃我意识在个体发展中有⼗分重要的作⽤。

⾸先,⾃我意识是认识外界客观事物的条件。

⼀个⼈如果还不知道⾃⼰,也⽆法把⾃⼰与周围相区别时,他就不可能认识外界客观事物。

其次,⾃我意识是⼈的⾃觉性、⾃控⼒的前提,对⾃我教育有推动作⽤。

⼈只有意识到⾃⼰是谁,应该做什么的时候,才会⾃觉⾃律地去⾏动。

⼀个⼈意识到⾃⼰的长处和不⾜,就有助于他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取得⾃我教育积极的效果。

再次,⾃我意识是改造⾃⾝主观因素的途径,它使⼈能不断地⾃我监督、⾃我修养、⾃我完善。

可见,⾃我意识影响着⼈的道德判断和个性的形成,尤其对个性倾向性的形成更为重要。

⾃我意识主要包括三种⼼理成分: (1)⾃我认识。

⾃我认识是主观⾃我对客观⾃我的认识与评价,⾃我认识是⾃⼰对⾃⼰⾝⼼特征的认识,⾃我评价是在这个基础上对⾃⼰作出的某种判断。

《社会心理学》第五章自我意识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第五章自我意识知识点

第五章自我意识第一节自我意识的一般内涵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之一是形成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形式。

它是社会的产物,反过来又作用于社会,指导个体适应社会生活,并对周围社会生活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一.自我意识的定义自我意识最初是1890年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提出的概念。

用6、7分钟时间写出15个“我是谁”的陈述句。

自我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重要的意识形式,是社会化的结果,有时也称自我。

(一般角度)自我意识:个人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有关自己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社会心理学角度)自我意识的三种成分:自我认知(自我概念)、自我情感和自我意象(有时也称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主我(I)和客我(Me):詹姆斯认为人具有将自己视为客体看待的能力,自我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产生的,在这一过程中理解对方的姿态,并根据他人看法认识自己。

由此,库利创用了“镜中我”的概念: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为后来米德提出“概括化他人”提供了雏形。

主我(I)认识的主体,是主动的我,是进行中的意识流,客我(Me)是认识的对象,即被观察者,它包括一个人所持有的关于他自己的所有的知识和信念,主我是自我的动力部分,是活动的过程,客我则制约主我的活动。

二.自我意识的内容(两个角度)(一)詹姆斯的观点:生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精神)自我生理(物质)自我:个体对自己躯体、性别、体形、容貌、年龄、健康状况等生理物质的意识。

社会自我:个体对隶属于某一时代、国家、民族、阶级、阶层的意识(宏观);对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名望,受人尊敬、接纳的程度,拥有的家庭、亲友及其经济、政治地位的意识(微观)。

心理(精神)自我:个体对自己智能、兴趣、爱好、气质、性格诸方面心理特点的意识。

(二)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观点: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从实际存在还是观念存在的角度)实际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受环境熏陶炼铸,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的综合的现实状况和实际行为的意识。

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

完善自我意识,促进心理健康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是心理健康的核心因素,也是一个人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的重要条件。

我们许多心理问题,许多工作与生活中的烦恼,都与我们的“自我意识”有着密切关联。

不管是“自卑”、自我贬低,还是“自大”、自我夸张,都是由于缺乏基本的自我认识能力所导致的心理缺陷。

什么是自我意识呢?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各种身心状况以及自己和周围关系的一种认识,也是一个人如何认识自己和如何对待自己的统一。

自我意识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又反作用于社会,指导个体适应社会生活,对周围社会生活环境产生影响。

自我意识的主要成分:1、自我认识——自我概念与自我评价通常自我概念可以分为现实自我、理想自我和镜中自我。

现实自我是指个体从自我立场出发,对现实中的我的认识,也就是对实在的我的认识。

理想自我是个体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将来的我的认识,也就是对想象中的我的认识。

镜中自我是从别人眼中反映出的自我形象,也就是个体认为别人是怎样看自己的。

很显然,镜中自我与现实自我可能会一致,也可能会不一致。

影响自我概念的形成还有很多因素。

如自己对自己能力的看法,这就是能力自我,还有班级自我、学业自我等等,都会影响自我概念的形成和自我概念的性质。

这些“自我”常常都是在自我评价中形成的。

自我评价的途径主要有:(1)通过他人的认识来认识自己;(2)通过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己;(3)通过与他人比较来认识自己;(4)通过自己活动表现和成果来认识自己。

自我概念一旦形成,对个体的身心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可以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一般说自我概念对个体的影响有以下几方面:(1)行为导向;(2)行为动力;(3)信息加工。

2、自我体验自我体验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产生的情绪体验。

自我体验主要涉及“对自己是否满意”、“能否悦纳自己”此类问题。

当客观的我满足了主体的我的要求时,就会产生积极肯定的自我体验,即自我满足感;反之,客观我如果没有满足主体我的需要,则会产生消极否定的自我体验,即自我责备等。

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的发展
他指出,前一阶段危机的积极解决会增 加下一阶段危机积极解决的可能性;前 一阶段危机的消极解决则会缩小下一阶 段危机积极解决的可能性。
人格的健康发展必须综合前一阶段危机 解决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这两个方 面。
所有的发展阶段都是依次相互联系的, 最后一个阶段和第一个阶段也相互联系 。因此人的发展的八个阶段构成一个环 环相扣的圆圈。
它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概念、自我分 析和自我评价等层次。
其中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是自我认识中最主要的 方面, 集中反映了个体自我认识乃至自我意识的 发展水平, 也是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的前提。自 我概念有分现实自我、投射自我和理想自我三个 维度。
(投射自我是人们想象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而由此产生的自我认知,它在 自我概念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也与自尊有着复杂关系。)
相对于弗洛伊德,爱里克森的自我概念更为
理智、开放和积极。他把诸如信任、希望、意志、 同一性、创造、关心、智慧等品质都赋予自我,主 张具有这些品质的自我能够创造性地解决人生发展 的每个阶段的问题,决定个人的命运。
爱里克森借用胎儿发展的概念,认为人的发展是 依照渐成论原则而开展的一个进化过程。
他主张,人的一生的生命周期可分为八个阶段它 们是固定地以不同的先后顺序逐渐展开的,且这 一模式在不同文化中普遍存在因为它是由遗传所 决定的。
三 、记忆
Mark Howe设计了一个精妙的实验来研究儿童的自我意 识形成于记忆的关系。
阿姆斯特丹等人的点红实验
一、实验目的
研究婴儿的自我意识水平
二、实验过程
实验的被试是88名3~24月大小的婴儿。实验开始在婴儿毫无察觉的情 况下,主试在其鼻子上涂一个无刺激红点,然后观察婴儿照镜子时的 反应。研究者假设,如果婴儿在镜子里能立即发现自己鼻子上的红点 ,并用手去摸它或试图擦掉,表明婴儿已能区分自己的形象和加在自 己形象上的东西,这种行为可作为自我认识出现的标志。

社会化与自我(题)

社会化与自我(题)

一、单项选择题1.()不是社会化的载体。

[2008年11月心理咨询师二级]A.家庭 B.大学 C.杂志 D.意识【答案】D【解析】个体社会化的载体包括:家庭、学校、大众传播媒介、参照群体。

杂志属于大众传播媒介。

2.个体行为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取决于个体的()。

[2007年5月心理咨询师二级]A.社会角色 B.社会意识 C.自我意识 D.社会知觉【答案】C【解析】个体行为的稳定性和一致性的关键是个体怎样认识自己。

通过维持内在一致性,自我概念实际引导着个体行为。

自我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因此答案为C。

3.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称为()。

[2007年5月心理咨询师三级]A.客我B.反思自我C.镜我D.物质自我【答案】C【解析】客我是认识的对象,即被观察者,它包括一个人所持有的关于他自己的所有的知识与信念。

反思自我是个体如何评价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看法,是自我概念反馈的层面。

物质自我是其他自我的载体,是个体如何看自己身体的层面。

4.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

[2006年5月、11月心理咨询师二级,2004年6月心理咨询师三级]A.从社会自我到生理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B.从生理自我到心理自我,最后到社会自我C.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D.从心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生理自我【答案】C【解析】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其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5.关于自我,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2006年11月心理咨询师三级]A.自我是心理学的古老课题 B.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C.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 D.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答案】ABCD【解析】自我是心理学的古老课题。

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化的内容

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化的内容

社会化定义 socialization常用定义一个人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社会化就是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每个人必须经过社会化才能使外在于自己儿童社会化的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这是社会交往的基础,并且社会化是人类特有的行为,是只有在人类社会中才能实现的。

用弗洛伊德的话说,社会化就是个人学习控制天性的冲动,就是“把野兽关到笼子里”,有报道说的狼孩猪孩等就是没有经过社会化的结果。

从人格发展和社会互动角度定义一个人获得自己的人格和学会参与社会或群体的方法的社会互动过程。

从人格发展角度来说,社会化有自我完善的过程和功能。

通过内化他人的态度,来认识“自我”,并按其他人的一般期待来调整自己行为过程,就是社会化过程。

“自我”是人格的重要部分,自我完善包括:对自己生理、心理状况的认识;对自己和他人、社会的相互关系的认识。

“自我”观念重要,对人有着推动、调节和控制的功能。

【注】关于人格发展和社会化的过程,具体可参考下面有关章节。

社会互动角度来说,没有社会化就没有社会:社会化不仅对个人的生存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对社会的生存和有效运作也是如此。

只有当一个社会的成员一起行动共同支持、维护这个社会的时候,社会才会生存下去,所以每个社会都塑造成员的行为来达此目的(角色承担)。

从社会的观点来看,当人们感觉到自己想做的正是社会期待的,这期待也最好地满足了社会的利益和要求的时候,(学习、领会并遵从群体和社会对这一地位的角色期待)社会化才能有效运作和发展。

社会化的强制性和人的能动性、自由:尽管社会化带有强制性,尽管我们的人格主要由社会来塑造,但社会化并未排除个人自由。

所有的社会化形式都要求个体的合作,而成人可自由地拒绝社会化的某些方面(也就是可以选择),或者力图改变社会(也就是可以创造)。

类似的定义还有:个人为适应现在及未来的社会生活,在家庭,学校等社会环境中,经由教育活动或人际互动,产生个人认同(identify)并接受(accept)社会价值体系,社会规范,以及行为模式,并内化(internalize)至个人心里,成为个人价值观与行为的准绳,此一过程谓之「社会化」.从文化的角度定义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与能动调适的统一过程。

个体的社会化与自我意识.

个体的社会化与自我意识.

重要的丧失
否 定 的 自 我 意 识 与 抑 郁
(亲人的去世,重 要工作的丢失)
否定的自我意识
消极情绪
抑郁的情感 无力恢复
二、自我意识的特征:
1.矛盾性:主观我与客观我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青年期的矛盾:自我肯定型,自我 矛盾型,自我否定型,自我扩张型, 自我萎缩型 2. 形象型: Cooley 的镜像自我( Looking-glass self Theory)理论:
个体的社会化与自我意识
第一节
个体社会化概述
第二节
个体的自我意识
第一节
个体社会化概述
一、 社会化的概念 二、 社会化的特征
三、 社会化的机制
四、 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个体的自我意识
一、 自我意识的概念
二、 自我意识的特征
三、 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
第二节 个体的自我意识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
1 .概念:自我意识,也叫自我,是指对自 己存在的觉察,即认识自己的生 理状况、社会关系和心理特征。
(2)伯恩斯的观点:自我就是自我态度系统
3.功能:
(1)自我效能感与个体的心理健康
Bandura的研究 Seligman的研究 病人的护理和学生的教育培养 在医院和学校里都应该训练个体相信 自己有能力对付应急状态。 (2)自我意识与学习,对行为的监控 自尊和自信都能激励人们上进 Diener等人(1976)的一项研究发 现,自我意识能够控制人们的行为
自我体验 自我追求
追求自己的身 追求 自 己的 名 体外表、物质 誉、 地 位, 争 欲望的满足, 取得 到 他人 的 维持家庭利益, 好感 等 ,由 此 由此产生的自 产生 的 自豪 感 豪感与自卑感 与自卑感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心理现象的科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下;个体与群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2.参照群体:个体从心理上把自己列入与之对照;并在评价;态度;行为及价值观形成之上接受其影响的群体..3.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的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4.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是对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认识;体验和控制..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等..5.社会角色:是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依据社会客观期望;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力适应社会环境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6.镜像自我:依据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形成自我概念..7.角色采择:依据镜像自我;按照别人的期望不断调节自己的行为并塑造自己..8.社会认知:是个体对人们包括自己个他人的社会信息作出感知;推断的过程..包括对他人的认知;对自己的认知;对人和人关系的认知..9.图式:过去经验中形成的关于个人群体角色或事件;一套有组织的认知系统或结构..可以是语言材料的;也可以是视觉材料的或其他具体材料的..10.社会印象:通过人们对认知对象的接触和知觉在头脑中形成并留在记忆里的认知对象的形象..包括对认知对象外表的记忆和人的行为;人格;情绪特征的记忆;具有综合性和完整性..11.印象管理: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或控制别人形成对自己印象的过程..即有意识地留给别人一定的印象..12.社会态度: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做出反应时所持有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13.侵犯:即侵犯行为;也称攻击或攻击行为..指有意伤害别人;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14.利他行为:一种自发形成的;把帮助别人当做唯一目的且不期望任何外在酬赏的社会行为..15.人际交往: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或非语言符号系统相互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过程..16.群体:当个人按某个特征结合在一起;并进行共同活动相互交往时;才形成了群体..简答论述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答:1个体社会心理和行为;主要研究特定生活条件下的个体;考察影响个体心理和行为特征形成的社会因素有哪些;它们是通过什么途径发生作用的;发生了怎么的作用;怎么发生作用..①人的社会化和自我意识②人的社会动机③社会认识④社会态度和社会改变2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研究的是社会情境中一个个体与另一个个体或者多个个体的关系;讨论人与人之间如何产生吸引;有什么样的影响因素;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①人际关系→认知;功能;改善②人际沟通→类型;功能;程序;效果③人与人之间社会行为是如何发生的3群体心理;研究群体成员;群体与个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①群体对群体成员行为的影响②群体领导人的地位和作用③群体领导人的领导行为④大众群体心理;民族心理4应用社会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史社会心理学的分支;是把社会心理学的方法;理论与原则运用于对社会问题的理解与解答的应用科学..①环境社会心理学②人与生活环境的相互作用③自然灾害对人的社会心理的影响2.社会交换论3.认知理论答:1场论与群体动力学▲心理动力场:认为部门与整体之间存在心理关系;人们可以对部门进行整合;即可以通过心理场来进行;心理场包括环境与个体两个方面..人的各种行为都是通过心理动力场来发挥作用的..2认知相符理论①认知相符平衡论:以认知趋向一致的状态来解释心理活动及行为变化②认知失调说:人的行为总是一定认知和信息;当人脑中出现两种相反认知或信息时则会不愉快;而激发人去解决这种不协调..③认知一致性理论:探讨与预测人接受信息后;为保持内部一致性而调整原有态度的理论④认知——情感理论:强调认知与情感相符合;它们是相互影响的..4.人际行为的三维理论答:1美国心理学家伦茨认为;每个个体都有人际交往的建立一定人际关系的需要..2三维理论:a.人与人之间“包容”的需要;即希望从交往中与他人建立和谐关系b.人与人之间“控制”的需要;即在“权利”的基础上希望对他人作出某种良好的调节作用c.人与人之间“感情”的需要;即在“友爱”的基础上与他人建立并维系某种良好关系..5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原则答:1客观性原则:实事求是2宏观与微观相统一原则3交往原则4人道原则:①被试者必须是自愿参加的②不能让被试者去做风险大的事③研究者要进行“风险——获益分析”即在研究中让被试承担的风险与通过研究获得的利益平衡..6社会心理学形成时期的三大直接来源答:1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有一种“超个体的灵魂”的实体存在;它从属于叫做民族的“超个体的整体”..2法国的群众心理学:以群众的心理作为研究对象;对群众和公众时尚;风俗;舆论;传说等社会现象所表现出来的共同行为进行研究..3英国的本能心理学:从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出发;探讨了个体行为的动力问题;并将这种动力归结为本能7.社会化的特征答:1以遗传素质为基础2具有独特的个性3具有普遍的共性4具有能动性5贯穿人生全程8.社会化的内容与类型答:内容:▲政治社会化▲民族社会化▲法律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类型:★早期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再社会化★反向社会化8.社会化的途径答:1社会教化:是指社会通过社会化的机构及其执行者实施社会化的过程①社会教化的共同内容:a.教授基本生活技能b.教导行为规范c.培养社会角色d.树立面向未来的社会目标②社会教化的类别:a系统的正规教育学校;劳教所B非系统非正规的教育家庭;习俗2个体内化:个体必须接受社会影响;并把外部现实或客观现实转化为内部现实或主观现实;这个过程称为个体内化①替代性强化模仿学习②认知加工:个体通过感知;记忆;思维等认知加工;把现实世界内化的过程;并从中建立联系③角色扮演:扮演真实角色;扮演假象角色;暂时充当某一角色④主观认同:个体主观上把自己属于某一个体或群体;并在行为模式上向其看齐的过程..⑤自我强化:指个体在某项活动中达到自定的标准而获得精神满足9.影响社会化的因素答:1社会文化;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不同时期;不同阶级;不同民族和不同地点;都会使文化带上时代特点;民族特点;阶级特点和地区特点..因此;不同的文化因素对个体的社会化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2家庭;①家庭的社会教化功能;家庭是由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而建立起来的群体;家庭是社会的细胞②家庭影响的研究:a.父母态度;父母与孩子之间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接受——拒绝;二是支配——服从;两种基本要素都程度不同地存在于父母与孩子的相互作用中;可以组成二维坐标系统..鲍姆林德将父母态度分为三种:专断型;随意型;权威型..▲控制点:人们认为自己对周围环境和个人行为结果的控制程度..▲戈登认为;父母态度与儿童控制点密切相关;娇宠儿童常具有外控特征;内控倾向的儿童其父母更为和蔼有教养;更为民主和讲道理..b.家庭氛围;▲专制家庭和民主家庭;专制家庭中的孩子爱吵架;人缘不好;对奖励和惩罚漠不关心..民主家庭中的孩子天真活泼;有上进心;有人缘不爱吵架▲自由度小的家庭的孩子缺乏上进心;畏缩;人缘不好▲惩罚和严厉程度高的家庭中的孩子不体谅别人;麻木不仁;优柔寡断▲父母与孩子的亲密程度;没有显着差异▲父母对孩子教育各自承担的责任;没有显着差异▲兄弟姐妹间的亲密程度高的家庭孩子很少有嫉妒心;不爱吵架;行为不放纵;合作性强;诚实;情绪稳定;讲道理..③父母的文化素养;相关④父母的教养方式;显着相关⑤父母的冲突;显着相关3学校的社会教化功能:▲教师▲同学▲校规校纪▲责任义务4大众传播媒介:▲网络▲广播▲图书;杂志;报纸等10.自我意识的成分答:1自我认知: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是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也是自我调节控制的心理基础..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2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方面的表现..自尊心和自信心是自我体验的具体内容..3自我控制:对行为;思想的控制..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11.自我意志的发生与发展答:1人——我知觉分化:①3个月分化性微笑②7——8个月关心镜中形象③10个月主动看镜中自己并与之玩耍④2岁确定镜中的形象是自己2有关自我词的掌握:①6——8个月对直接身体有了连续感觉②1岁半听到别人叫自己名字知道是谁③2岁左右会使用自己的名字知道是在叫自己④3岁时会用第一人称“我”称呼自己自我意识的建立12.社会认知的基本过程答:1产生社会知觉:是关于他人和自我所具有的属性的一种整体性知觉2社会印象形成:通过社会知觉形成的直接的认知在头脑中保留下来3进行社会判断:在社会知觉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认知一对他人的知觉1内容:a.对他人情感;情绪的判断b.对他人人格的判断方法:时间考验;利益考验;危难考验;世态炎凉考验 2过程如何对他人产生社会知觉a.寻找意义;有意义的印象;“中心品质的影响”:中国:两性关系西方:诚信b.注重显着性信息中国人:以貌取人负向效果:是指人们对他人形成印象过程中;消极信息的作用往往大于积极信息的作用3对信息进行类别化产生刻板印象:人们对某个群体形成概括固定的看法 4运用图式功能:帮助人们提取信息;加快信息加工速度;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填补社会认知者所需信息13.贝姆的自我知觉理论答:1个体对自己态度;情感和其他内在状态的认识;部分是根据他们自己外显行为或该行为发生的环境而推断出来2在某种程度上;内在线索是微弱的;模糊的..因此个体要站在外部观察者的角度依据外部线索推断人的行为..如果个体没有受环境的引诱和约束;自由地做出自己的行为;该行为就能真实地表达自己的个体..14.印象形成的主要法则答1累加法则:指我们对他人形成印象时;把认知到的有关他人的各种品质相加;求其和;以此形成对他人的总体看法..2平均法则:指我们把认知到的有关他人的特征信息相加;然后再算平均值;以此平均值为基础形成对他人的印象..3加权平均法则:人们在平均化所有特质的同时;给他们认为更重要的特质以更高的权重..15.认知启发答:人加工信息的能力有限;在认识他人时常不对所有信息进行感知;而操近路感知那些最明显对形成判断最必要的信息..1表征性启发:人们根据当前的信息;事件;与其认为的典型信息;事件相似程度进行判断..2获得性启发:人们根据某种信息更容易在心里想起来的程度进行判断的方法..3锚定启发:人们进行判断时先抓住某个锚定点开始;然后逐渐调整最终得出一个结论..16.印象管理的方法答:1.保持形象的一致性1“登门槛“效应:当人们一旦接受了别人无关紧要的小要求以后;常常也会接受别人第二个较大而且麻烦;不合心意的要求..2门面效应:一个有很好自我形象的人;拒绝了一个大要求后;发现有损形象;则会接受一个小要求来保持自己的社会一致性..2.讨好卡耐基6条让别人喜欢自己的方法:1真诚关注2记住对方的名字3做一个好的倾听者4谈论别人感兴趣的东西5真诚地使别人觉得他是重要的6微笑琼斯:1恭维抬举2意见;判断上行为上尊重别人3自我表现4给予好处3.恰当的自我表露17.社会认知偏差+巴纳姆效应答:1首因效应:与人接触时特别是头次接触时首先被反映的信息;对印象形成起作用..★个体相信第一印象的原因:a.人们之间的陌生会增加相互之间的相互吸引b.新异的刺激给人的印象c.第一印象是人们首次交往的产物;受外界和他人影响较小d.人们认为有足够的信息进行判断;就不会再注意以后信息2近因效应:最后的信息对形成人的印象所起的作用3信念因素:人们一旦对某人形成第一印象;这种印象不仅难以改变;人们还会寻找更多信息和理由来支持这种印象4晕轮效应: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的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其他方面的特征5刻板印象:人们对某个群体的人形成一种比较笼统;固定而概括的想法;是类别化的产物6积极性偏差宽大效应:指个体在评价他人时往往对他人作出积极性评价;有一种特殊的宽大倾向7证实偏差:a.认知证实偏差:人们总是有选择地解释和记忆那些能够证实自己即存在信念或图式的信息;他们使人过分相信即时判断的准确性 b.行为证实偏差:人们对某人的行为总有一定的图式;这种图式使人交往时作出符合图式的新行为..即行为表现符合他人对他行为的期望8后视效应事后诸葛亮效应:人们自傲回忆自己曾作出的判断时;倾向于认为这种判断比实际上更为精确9投射偏差虚假一致性偏差:人们常常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和行为的普遍性;认为自己的信念判断很普遍10自我中心偏差:人们常常夸大自己在某种事物中的作用11巴纳姆效应:人们常认为一种虚假的一般性;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自己特性18.琼斯和戴维斯对应推论说答:1“对应推论”即由外显行为推论其人格特质2三个基本要素①非共同效应:是由某种特殊因素而非其他共同因素产生的效果;我们也可以把非共同性理解为独特性..不同的行为产生的效应不同;非共同效应越少;相应推断可靠性上升..②社会赞许性:行为的赞许性越小;本质归因的可能性就越大;相应推断的可靠性就越高..③选择自由性:行为是自由选择的;相应推断就容易..19.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答1人们思索行为原因的过程是复杂的;必须要考虑三方面的因素:客观刺激物;行动者;环境..2三条原则:①区别性:针对刺激物;行动者对同类其他刺激也会作出这样反应吗②一贯性:针对情境;行动者在任何情境和任何时候对同一刺激作出的反应相同吗③一致性:针对人;其他人也会和行动者一样对同一刺激作出同样反应吗19.常见的归因偏差答:1基本归因偏差:过高估计内在因素;原因a.我们社会规范的要求b.在社会环境中;行为者比其他因素更突出2行为者与观察者效应:a.行为者对自己的行为倾向于外在归因自我防御归因b.观察者作出内在归因3自我防御性偏差:归因容易因自尊心的需要而带上偏见..一方面;成功了就做内在归因;失败了就做外在归因..另一方面;为了解释自己的失败;行为者还有可能采取自我贬低来逃避责任..4拟人化错误:社会中某些自然现象本不具有社会意义;但人们作拟人化归因20.社会态度的特征答:社会性;对象性;价值性;稳定性和持续性;内在性21.劝说情境模式答个人与外界的看法存在差异→引起内心冲突;不平衡压力→为了减少差异;压力→接受外来影响;改变态度或者否定;抵制外部影响;以维持原有态度内部情境目标靶中介过程结果传达者1专长性态度学习2可靠性3喜爱性信奉信息学习预先注射感情转移沟通人格相持机制信息贬损1差异性反驳信息曲解2恐惧唤起掩盖措施情境1强化作用2预先警告3分心22.攻击性行为的理论解释答1本能论●洛伦兹认为动物侵犯行为有两种;掠食行为目的是果腹;争斗行为●洛伦兹认为;动物存在着内在的攻击需要;侵犯行为是动物天生的本能行为..洛伦兹还用本能论解释人类侵犯行为;从而认为侵犯行为乃是人类生活中不可避免的..2社会学习论●贝克威兹认为人类本质上不同于其他动物之处在于;学习在人的攻击行为中起重要作用..就人类而言;攻击性倾向和后天习得的反应之间存在着一种复杂相互作用的函数●这种学习出现的第一种作用机制是强化●模仿在儿童行为的形成中式另一个重要作用机制3挫折——侵犯论●米勒:挫折不一定引起侵犯;也可能导致其他后果●博克威茨:小挫折导致的不是侵犯本身;而是愤怒;愤怒引发了侵犯..●武器效应:武器增加侵犯行为发生的可能性23.减少攻击性行为的途径答:1宣泄2报复与惩罚3提供非攻击性榜样4培养对他人的感情移入5感情净化6避免去个性化7社交技能训练8习得性抑制9置换和寻找替罪羊10创造良好环境11培养成熟的个性23.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答:一利他者个人因素1性别:一般来说;需要较大体力或不适合女性性别角色的助人行为;以及当助人时情境较为尴尬时;女性前去协助的倾向性较低..但在善解人意;将自己置于他人情绪空间之中关怀他人方面;女性更强..2年龄:6——12岁的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利他行为有所增加;年龄越大利他行为不一定越多3人格特征:具有较高积极情绪性;共情能力高;高自我效能感;道德发展水平高的人更关心人;也易表现利他行为4助人者的心境:好心情总带来好行为二受助者因素1性别:女性被助多余男性2相似性:人们更愿意帮助和他们相似的人;容易和相似的人产生共情3外部特征:有魅力的人更容易得到帮助;正派;质朴;漂亮;帅气 4责任推断:老人;孩子三情境因素1自然环境:a.阳光灿烂和气温舒适的情况b.在帮助陌生人行为方面;城市越小;提供帮助的人越多;人口密度越大;利他行为越多2时间压力:没有时间压力利他行为多;有时间压力利他行为少3社会环境:东方——赞扬利他;西方——个人主义四社会文化因素1群体规范2价值取向3社会风气五亲社会行为的教育1规范2责任明确3移情能力的培养4助人技能的培养5价值取向的教育24.社会交换论答:1G.霍曼斯强调社会活动过程中的社会行为是一种商品交换..2提出参加者的报偿与代价问题;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得到是报酬;付出的是代价;精神利润就是报酬减去代价..除非双方得利;否则交往无法进行..3分配上的公平原则;也称公平理论..交换理论一项富有成效的结果存在着一种制约社会交换的普遍规范;人们指望通过交往;得到的报酬与他们付出的代价成比例..25.人际吸引的原则答:接近性1在陌生人交往的早期阶段;接近性是增进人际交往的重要因素之一..曝光效应:暴露在某一刺激下越多;越可能对其产生好感的现象2空间上的距离越小;双方越接近;则往往越容易成为知己3邻近性因素并不是持之以恒地发生着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少;尤其是当双方关系紧张时;空间距离越接近;人际反应更消极相似性1在相似性因素中态度是最重要的2在相处初期;空间距离决定了人们之间的吸引;到了后期其相互吸引发生了变化;彼此间的态度和价值观越是相似的人;相互之间的吸引越大3人们倾向于喜欢在某方面或多方面与自己相似的人4名片效应:指药让对方接受你的观点;态度;就要把对方与自己视为一体互补性:当双方需要以及对对方的期望正好成为互补关系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熟悉性:熟悉本身就可以增加一个人对某种对象的喜欢;能偶减少戒心;满足安全需要能力:能力与被喜欢的程度在一定限度内成正比关系;超出了了这个范围;其能力所造成的压力这一变量就成了主要作用因素;使人倾向于逃避或选择外貌:第一印象很重要外貌辐射效应:人们对外貌好的人会作出更积极参与的评价个人的性格特质:开朗的性格是人际吸引的一个因素;“热情”被证明是影响形成的核心品质25爱情三角理论答:1斯滕伯格认为爱情是一个三角形;三边分别代表亲密重视彼此的喜欢;理解与期待;激情魅力与性吸引;承诺决策2亲密是爱情的基本要素;亲密是指两个人的关系中感到亲近;彼此相互关联激情是爱情关系中强烈的情绪体验;包含浪漫;身体的吸引和性驱力承诺是爱情关系中对保持彼此关系的一个决定;是对对方作出爱的承诺3 亲密喜欢:不是爱情;友谊一样;双方只有喜欢的情感;不存在激情和责任亲密+激情亲密+承诺同伴的爱浪漫的爱情:只在乎曾经拥有情:有亲密和责任;但没激情;不在乎天长地久传统中国的婚姻模式激情激情+承诺承诺空洞的爱情迷恋:一见钟情的爱情形式; 愚昧的爱情:有激情和责任没有爱与情;只迷恋于美貌和性;迷恋者可以做却没有亲密感的培养有承诺出令人发昏的事;包括海誓山盟甜言蜜语26.群体对个体的影响1社会促进①个人的活动由于有他人同时参加或者有其他人在场旁观而其活动效率提高;这种现象叫社会促进或社会助长②他人在场→唤起→促进优势反应a.促进简单行为 b.消除复杂行为③结伴效应:由于结伴活动而使活动效率提高eg.小朋友在家不好好吃饭;到幼儿园后争先恐后地抢饭吃观众效应:有人在场观看而使活动效率提高eg.演唱会;上课2)社会抑制1.他人在场并不总会提高个人的绩效;也会出现相反效果;叫社会抑制或社会干扰..2.如何解释社会抑制和社会促进同时存在的现象A.优势反应强化说a优势反应:对于那些简单的事或个体已经熟练到不假思索表现出来的行为;这种增强的动机将产生助长影响;称为优势反应..b.过程:他人在场→提高动机水平→优势反应增强→1 促进熟练工作成绩2 干扰非熟练工作成绩eg.台球玩得好的人在有观众情况下;表现更好;而技术差的相反..c. 原因:他人的存在导致个体精神不集中;尤其是完成复杂的活动;他人的存在造成了个体过大的压力;他人的存在导致个体被评价的焦虑降低;责任意识下降3社会惰化:当个体参加群体活动;其绩效不能单独被评估时;往往比单独一个人完成任务时努力程度小一些..这种效应称为社会惰性化或社会携带..eg.“搭集体便车”现象27竞争心理优势答1道奇的实验实验:要求被试两人一组;分别充当甲乙两家运输公司的经理..两人。

社会化概述

社会化概述
实现的条件。构成了人赖以社会化的文化 环境。 • 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为家庭和社会 对儿童长期而系统的影响提供了可能性。
2
四、个体社会化的载体(影响源) • 家庭的特殊作用 • 同辈(参照群体) • 学校 • 媒体
3பைடு நூலகம்
社会角色
• 概念: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 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理想自我
反思自我 5
自我概念形成、发展三阶段
心理自我
社会自我
生理自我
3周岁 出生8个月
13周岁
6
身份的概念 身份的特点
身份
客观性 主观性 多重性 稳定性 契约性
7
自尊
自尊=成功/抱负
自尊的概念 影响自尊的因素分析
8
• 分类:先赋角色与成就角色 规定型角色和开放型角色 功利型角色和表现型角色 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
• 角色扮演过程:角色期待、角色领悟和角色实践 • 角色失调: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
色失败
4
自我
概念
➢自我(自我意识,自我概念):
➢主体我和客体我:
➢镜我:
物质自我
自我结构: 心理自我
社会自我
一、社会化概念 定义: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
二、内容 1.掌握生活誉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按照社会规范形成习惯、信念和调节约束行为 3.树立生活目标确定人生理想 4.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履行社会角色行为。
1
三、社会化的条件 • 人的遗传素质决定了人类社会化的可能性
人脑的结构和功能-智能基础。 • 人类的语言现象为社会经验的传递提供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在亚里斯多德关于读书方法的专门论述中,就蕴含着丰富的在学习中进行自我监控与调节的思想。

在20世纪初,瑞士认知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美国教育家杜威(Dewey)、心理学家桑代克(Thorndike)等学者都从不同角度论述、?研究了认知活动中的自我监控与调节问题。

他们在一定程度上都说明了自我意识过程,积极监控行为以及批判性评价能力在认知活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

自我意识让人类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可以动态地选择适合自己的环境(植物不能走动),可以储备食物(动物只能简单地吃了上顿,下顿不能把握)。

总之,自我意识让人类,在地球上更好地存在下去。

我们知道,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它可以分为自我意识和对周围事物的意识。

马克思曾经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

”这个被意识到了的存在,包括自身的存在、客观世界的存在,以及自身同客观世界的复杂关系。

人不仅能意识到周围事物的存在,而且也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能意识到自己在感知、思考和体验,也能意识到自己有什么目的、计划和行动,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那样做,这样做的后果将是怎样,应如何调节自己的行动等等,这就是人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的最高形式,自我意识的成熟是人的意识的本质特征。

它以主体及其活动为意识的对象,因而对人的认识活动起着监控作用。

通过自我意识系统的监控,可以实现人脑对信息的输入、加工、贮存、输出的自动控制系统的控制,这样,人就能通过控制自己的意识而相应地调节自己的思维和行为。

在学习活动中,这种自我意识、自我监督、自我检查、自我调节和修正的元认知实质上是一种反馈活动,它对个体的学习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

皮亚杰曾经说过:“自我调节是主体以一种既是逆向动作(回路系统或反馈)又是预见性的适应,来构成一个永久性的补充系统。


[2]他在这里特别说明了逆向动作即反馈,它可预见哪些是不适应的行为,哪些是适应的行为。

在系统的活动中,它是自我调节的依据,通过它可以使系统不断地向前运动、发展。

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也曾说过,反馈就是“根据过去操作的情况去调整未来的行为”。

无论在生物还是机器的系统运动中,通过反馈可以使行为得到调整和控制,使预定的目的得以实现。

如果没有反馈,系统就无法进行有目的的运动。

人的学习实际是个接受、传递知识信息的自控系统运动,在学习活动中进行自我监控、自我调节是关系到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

自我监控是以一种监控主体及监控对象为同一客观事物的监控。

具体来说,自我监控就是某一客观事物为了达到预定的目标,将自身正在进行的实践活动过程作为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的积极、自觉的计划,监察、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过程。

由于人类具有能进行自我监视反馈和调节控制的意识,才使自己得以成为人类——区别于一切非生物和其他一切生物的特殊生物。

这就是说,严格意义上的自我监控首先应该是一种智能监控。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智能监控都是自我监控。

智能监控中的自我监控就是人类的自我监控,在实质上属于人对自身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

人类自我监控贯穿于人类所从事的形形色色的实践活动之中,可以说无处不在。

对每个人来说,从生活作息到学习工作,要保证每项活动的正常进行和顺利发展,一般来说,都离不开自我监控。

由此可见,人类生活与社会实践中任何自我监控行为或活动的出现,其本身就体现了个体的主体能动性。

认知活动的自我监控与调节,就是表现在主体根据活动的要求,选择适宜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监控认知活动进行的过程,不断取得和分析反馈信息,及时相应地调节自己的认知过程,坚持或更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

在这里,主体主动地进行自我反馈是非常重要的,它使主体能及时发现认知活动的效率与成功的可能性。

我国古代思想家老子说:“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这句话精辟地说明了认知活动中自我意识、自我监控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和地位。

自我监控是个体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证。

一方面,正是由于具有了自我监控能力,个体才得以对自我进行审视与反省,进而才得以树立自己的奋斗目标、制定自己的行动计划,从而为随后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奠定基础。

如果缺乏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能力,个体没有也无法去对自我进行审视与反省,当然也就不会有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了。

因此,自我监控是个体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基本前提。

另一方面,在个体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中,无论是目标的树立、方向的确立、计划的制订还是具体行为、行动的采取、实施、调整、控制,其中每一步骤的顺利完成都是以个体一定的自我监控与调节为手段的,实际上也都是个体自我监控能力的具体表现。

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自我监控是个体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根本保证。

综上所述,自我监控与调节对于个体成功地适应社会相当重要,它是完成各种任务,协调与他人关系的必要条件。

运用有效方法并通过自我努力,实现对自己在时空中的存在给予认可、首肯、欣赏、褒奖,悦纳自己由此实现。

对他人在时空中的存在给予认可、首肯、欣赏、褒奖,悦纳他人由此实现。

对眼前的时空及其内涵给予认可、首肯、欣赏、褒奖,悦纳现实由此实现。

烦恼源出于对自己、对他人和对现实的不认可、不首肯、不欣赏。

倘若能悦纳自己、悦纳他人、悦纳现实,则欢悦盈溢自我生活的空间,烦恼也就自然烟消云散。

自我监控与自我调节在教育中的作用,表现为它能最大限度地调整个体的内动力与外动力进行定向作用。

倘若学校心理教育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是正确的,那么,自我监控与自我调节将成为一切教育的基础。

缺乏自我监控,行为冲动的个体是难以立足于社会的。

尤其在当今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信息时代,自我监控与调节显得更为突出和重要。

在教育领域里,有意识地引入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

知识量几何级数的增长,知识日新月异的更新,信息生产周期、陈旧周期的迅速缩短,信息传播与交换速度的明显加快,社会的飞速进步,对新一代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其中能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形成独立学习新知识、获取新信息、把握新进展、更新知识结构的能力,培养灵活应变和创造能力,增强自我意识、自我监控与调节和约束能力,已成为新型人才的必备素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