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1学思之窗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1学思之窗答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1.答案提示:相是商朝中央最高官吏,相权很大,包括参定政制、主持政务、辅佐商王等,甚至有时可废立商王。
2:答案提示:原因:秦始皇认为皇帝独尊、皇权至上;丞相作为百官之首,排场过大,有损皇帝的权威。
反映了:①皇权与相权的矛盾;②事无巨细,皇帝独裁;③秦始皇猜忌、残暴的个性。
(此问答案具有开放性,只要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
3. 答案提示:说明两个问题:①北宋从宋真宗开始,相权逐步强化,对皇权有所限制。
李沆抵制宋真宗扩大财权的企图,不仅想维护相权,也是从有利于治国的角度出发的。
②中国古代相权与皇权的消长,总体上虽然朝着强化皇权的方向演变,但其间也有相权强化的时候,并非简单的直线发展。
4. 答案提示:同意。
历史上宰相是皇帝的主要助手,其权力主要有两项:一是参谋最高决策权(决断权在皇帝),一是总领最高行政权。
因此,宰相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并执行,一方面起到辅佐皇帝治国的作用,一方面对皇权又具有制约作用。
废除宰相制度对加强皇权有利,对防止权臣专权有利;但废除宰相造成皇权过于集中,在“人治”的封建时代,当皇帝无能或不理朝政时就会造成皇权旁落,出现太监乱政(宦官专权),此其弊也。
5. 答案提示:这里的“全体人民”不包括全体雅典人,是指享有公民权的是那些占有统治地位族群的成年男子。
而奴隶、妇女、外来移民没有公民权。
雅典民主制度的基本特点是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即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全体公民,全体公民是统治者,参与政治,集体掌握国家最高权力。
6. 答案提示:法律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
从《十二铜表法》的内容得出,它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奴隶不享有同等权利。
7. 答案提示:国王的立法权、财政权受到限制,并不能干预议会选举。
革命前,斯图亚特王朝的国王信奉“君权神授”理论,认为“除上帝外,国王不对任何人负责”。
即王权是无限的,不受任何世俗权力的制约。
而以下院为代表的英国议会只有提出财政议案和法律议案的权力。
高中历史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教材解读〖第4课教材问题解答-历史纲要(上)〗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教材问题解答1学思之窗谈谈阅读上述诗赋的感受体会。
解题关键研读史料,理解汉赋、乐府、古诗产生的政治文化背景,感知在强大繁荣的社会政治背景下,文化繁荣的魅力,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接受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美的熏陶。
思路引领教科书选取了汉赋、汉乐府、《古诗十九首》代表作品中的名句,所谓“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吕氏春秋·察今》)。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此为开端,拓展对汉代优秀文化作品的阅读和鉴赏,不仅可以体会强盛王朝文化氛围,也能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答案提示汉赋华美的辞藻、恢宏的气势中蕴含着对大一统后政治潜力的肯定和彰显,也体现了作者对君主过度奢靡、滥用民力的担忧,寄托了作者劝谏君主勤政爱民,为国政之计久远的主旨。
《江南》描写了江南采莲中的欢乐场景,语言清新自然,意境委婉含蓄,韵味无穷。
《行行重行行》主题是东汉末年动荡社会中的生离死别,带有浓厚的时代特征。
2思考点汉武帝为什么要建立刺史监察制度?解题关键了解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了解中央集权是以政治制度建设为中枢环节。
思路引领从汉武帝时期进一步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需要来思考。
答案提示元封五年(公元前106),为强化对地方势力的控制,武帝将京畿以外地区分为十三州部,设刺史,秩六百石,每年定期巡视所部郡国,监察守、相两千石官和强宗豪右,以“六条问事”。
汉代刺史秩卑权重,“六条问事”中除一条针对宗族豪强外,其他五条都是针对两千石以上的高官。
3问题探究阅读这段材料,分析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与东汉政权衰亡之间的关系。
解题关键通过阅读有关西汉中后期至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发展的资料,对东汉王朝兴衰与豪强地主之间的联系有所认识。
思路引领从豪强地主的产生、发展壮大的途径以及与现实政治之间的关系来思考。
答案提示西汉中期以来,因选官制度的重大改革,一些具备商业资本、投资土地的地主,在儒学成为仕进重要途径的历史条件下,修习儒学,逐渐出现世代通经入仕、位至公卿的世家。
高中历史必修上 (学案)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学习目标】1.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2.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学习重难点】1.了解清初加强君主专制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2.了解清初经略边疆的史实,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
3.认识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历史意义。
【学习过程】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1.背景:康乾盛世(1)时间: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出现100多年的鼎盛局面。
(2)表现: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
2.表现:(1)皇帝独断大政:三位皇帝都以勤政著称,不仅独断朝廷大政方针,对于地方具体事务也总是详加过问,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2)奏折制度:①内容:康乾时期,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
②影响:这种迅速、机密的联系方式,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3)中枢秘书机构的变化:①军机处:雍正时,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由被指派的朝臣兼职充任。
军机处官员在皇帝直接监督下工作,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
②内阁:负责处理一般文书。
(4)文字狱:①概况:清朝统治者对思想文化的控制非常严密,频繁制造文字狱。
②影响:对文化造成严重的摧残。
(5)深化理解:对清朝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认识清朝前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空前强化,对粉碎内部分裂叛乱和外部入侵、巩固国家统一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是这一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始走向衰落,因此其影响主要体现在消极作用方面:一方面统治者采取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措施,违背历史潮流,阻碍了社会进步;另一方面其作为上层建筑,所维护的是即将崩溃的旧的经济基础,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呈现出了明显的腐朽性。
第 5 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学思之窗史料翻译及问题解答)
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学思之窗》的史料翻译和问题解答
史料:
至于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jiǒnɡ),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rěn),则数郡忘饥。
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雩(hù)、杜之间,不能比也。
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翻译:
到宋文帝元嘉末年,……对外不发动战争,人民不在外服劳役,劳役宽松且政务精简。
百姓繁衍生息。
将馀粮存积田亩之中,以颂丰年盛世。
社会安定,治安良好,晚上不用关闭门户,物产丰富,经济富庶。
土地广茂,田野肥沃,老百姓勤于本职工作。
一年丰收,能够给很多郡县提供粮食。
钱塘江下游平原靠海傍湖,良田众多,有数十万顷,土地肥沃,价值很高,这是关中地区是不能比拟的。
荆州地区跨越南楚,财富丰盛。
扬州地区的富饶可以媲美整个吴国。
渔业,盐业和林业的经济都很发达,能够供应各地需求。
丝绸布帛的富饶,能够给天下百姓提供衣料。
问题:根据材料,说说当时南方经济发展的成就。
本段材料主要体现了在南朝刘宋政权时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物产丰饶,历史上称这段时期为“元嘉之治”,是南朝的鼎盛时期。
江南地区在农业、渔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
这一时期南方经济获得的发展,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高中历史必修上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培优学案(答案版)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一、课标解读1..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2.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诸侯纷争对民族融合和统一的作用。
3.搜集老子、孔子、孟子、荀子和庄子的史料,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百家争鸣”的内容,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百家争鸣”的意义。
二、时空观念三、知识脉络四、史实实证、历史解释1.漫画通常以含蓄、隐晦的方式评说世事,具有趣味性和形象性,耐人寻味。
结合春秋时期的社会背景,解读上图漫画,你从中能够获得哪些有效信息?提示: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权力衰落,地方诸侯势力壮大,形成列国纷争局面。
2.阅读教材P10“史料阅读”:回答战国时期的混乱局面产生了什么影响?提示: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宗法分封制崩溃,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中国历史由分裂走向统一。
3.阅读教材P11“史料阅读”:史料中“家殷人足,志高气扬”体现了怎样的社会现象?这种社会现象和变法运动有何关系?提示:现象:私营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富比王侯。
关系:战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阶级关系发生变化,导致上层建筑变革。
4.历史上任何一次变法,都不仅是一种治国方略的重新选择,而且是一种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这也是改革受阻的真正原因。
商鞅变法中哪项措施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提示:①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②“废井田,开阡陌”;③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5.阅读教材P11“学思之窗”:阅读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商鞅变法思想的认识。
提示:体现了商鞅主张变法和反对因循守旧的态度,有利于变法措施的推行。
6.2018年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暨第五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在曲阜尼山举行,本次论坛围绕“文明的相融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主题,展开国际跨文明沟通对话。
你知道孔子哪些思想切合了本次论坛的主题?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是什么?提示:思想:提倡“仁”的思想,“和而不同”,“德治”等。
高中历史选修一课后答案全集(全)人教版【最新】
高中历史选修一课后答案全集高中历史选修一课后答案全集1.1 雅典城邦的兴起(参考答案)【学思之窗】与古代的埃及、印度和中国文化相比,古希腊文明产生的地理环境有什么不同?这种环境造成了什么结果?答案提示:古希腊文明产生的地理环境与埃及、印度和中国地处大陆,腹地开阔,依托平原大河的形式具有极为显著的不同。
这地方普遍的特质便是划分为许多小的区域,同时各区域间的平原,小小的山谷和河流,这里并没有大河巨川,没有开阔的平原流域;这里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
地理环境的复杂使他们的生活方式具有多样性。
近海地区的居民,主要依靠捕鱼、制盐和经商谋生。
山地的居民主要从事游牧业。
只有占据了那些谷地平原是居民,才能从事农业。
这种多样化的适应方式和狭小的地理空间,从远古起,就使希腊人的商业航海贸易发达起来。
这种地理环境,又不利于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的出现。
如果说在大平原地区,极易通过军事征服实行统一,建立一个专制主义的大帝国如古代埃及、中国,以及印度,从而将每个人都纳入某种高度集中的政体制之下,那么希腊这种被高山海洋分割成小块的山地半岛,就不便于做到这一点。
这就是造成希腊城邦文明的地理根源。
【探究学习总结】(一) 本课测评1. 试简要分析早期城邦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答案提示:政治上,贵族占据首席执政官等重要职位,把持作为最高决策机关、监察机关和审判机关的长老会议,架空作为最高权力机关的公民大会。
经济上,贵族通过高利贷、土地兼并等方式盘剥平民,以致平民无力还债成为“六一汉”,甚至全家沦为债务奴隶。
贵族在政治上的专横和经济上的压榨激起平民的反抗,导致雅典政局动荡不安。
2.简述工商业奴隶主在早期雅典社会中的作用。
答案提示:雅典工商业奴隶主在地中海黑海沿岸经商,不仅出口雅典农产品和手工业品,还经营其他地区的产品,赚取丰厚利润,促进了雅典奴隶制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工商业奴隶主对旧贵族专权越来越不满,他们一方面要打破平原派的政治专权,分享权力,另一方面也不赞成山地派的激进要求,主张实行温和的改革。
高中历史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教材解读〖第5课教材问题解答-历史纲要(上)〗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材问题解答1学思之窗根据材料,说说当时南方经济发展的成就。
解题关键读懂材料,了解材料中提到的“会土”“荆城”“扬部”等地域概念。
思路引领注意材料内容涉及南方不同地区,以及不同生产部门。
答案提示本条材料反映的是南朝刘宋前期南方经济发展状况。
这段时间,历史上称为“元嘉之治”,是南朝的鼎盛时期。
材料中提到了钱塘江下游平原、长江下游平原、长江中游平原几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情况,涉及农业、渔业、副业、手工业等生产领域。
2思考点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有哪些?解题关键认真阅读课文相关部分和《学思之窗》。
思路引领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至少可以区分出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
答案提示江南自然条件优越,具备良好的开发基础(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湿润、土地广阔等,参看《学思之窗》);长期以来基本处于和平环境,没有爆发像北方那样大规模和长时间的战乱;北方大批人口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3问题探究汉族在形成、发展过程中融汇了大量少数民族成分,北魏孝文帝改革只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阶段。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当代汉族姓氏与古代少数民族的关系。
解题关键读懂材料,了解材料中记载的北魏孝文帝改姓氏措施,以及胡三省评论的含义。
思路引领民族认同的关键在文化而不在血缘。
以汉族而言,它是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融汇少数民族成分而发展壮大起来的。
大部分汉族姓氏都具有古代少数民族成分,有一些甚至以古代少数民族成分为主要源头。
答案提示本题是开放性的,没有固定答案。
从广义上讲,先秦华夏族融汇周边少数民族成分的史实亦可纳入其中,但从汉代开始的材料就足够了。
查找资料时可注意区分不同情况:①少数民族的姓氏与汉姓重合或近似,逐渐混淆于汉姓(如粟特人“昭武九姓”中的安、史、石、曹、康、何、米诸姓氏);②汉族王朝对少数民族赐姓,或少数民族入居汉族王朝统治之下主动改用汉姓;③少数民族在少数民族王朝统治期间逐渐改用汉姓;④少数民族在少数民族王朝灭亡后改用汉姓。
高中历史学思之窗完全解读人教版必修一
高中历史必修一“学思之窗”解答(200712)实验中学高一历史备课组第一课(P5):从这段记载,你能看出商朝相权有多大吗?答:相是商朝中央最高官吏,相权很大,包括参定政制、主持政务、辅佐商王等,甚至有时可以废立商王。
第二课(P10):①秦始皇为什么对丞相车骑的多少如此在意?②这则小故事反映了什么问题?答:①原因:秦始皇认为皇帝独尊、皇权至上;丞相作为百官之首,排场过大,有损皇帝的权威。
②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事无巨细,皇帝独裁;秦始皇猜忌、残暴的个性。
第三课(P14):宰相李沆与宋真宗的这段故事,能说明什么问题?答:说明两个问题:①北宋从宋真宗开始,相权逐步强化,对皇权有所限制。
李沆抵制宋真宗扩大财权的企图,不仅想维护相权,也是从有利于治国的角度出发的。
②中国古代相权和皇权的消长,总体上虽然朝着强化皇权的方向演变,但其间也有相权强化的时候。
第四课(P17):你是否同意这位学者的观点?请你谈谈宰相制度的废除,究竟有何利弊?答:同意。
历史上宰相是皇帝的主要助手,其权力主要有两项:一是参谋最高决策权,一是总领最高行政权。
因此,宰相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并执行,一方面起到辅佐皇帝治国的作用,一方面对皇权又具有制约作用。
废除宰相制度对加强皇权有利,对防止权臣专权有利;但废除宰相造成皇权过于集中,在“人治”的封建时代。
当皇帝无能或不理朝政的时候,就会造成皇权旁落,出现宦官乱政,此其弊也。
第五课(P24):这里的“全体人民”指哪些人?伯利克里心中的民主制度的本质特征是什么?:答:这里的“全体人民”指享有公民权的那些占有统治地位族群的成年男子。
而奴隶、妇女、外来移民没有公民权。
雅典民主制度的基本特点是: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全体公民,全体公民是统治者,参与政治,集体掌握国家最高权力。
第六课(P26):这些条文,反映出当时罗马国家怎样的社会性质和状况?答:法律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
《从十二铜表法》的内容看,它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奴隶不享有同等权利。
高中历史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教材解读〖第6课教材问题解答-历史纲要(下)〗
《全球航路的开辟》教材问题解答1学思之窗从上述材料中你能获取什么信息?解题关键读懂史料,从史料中提取关键信息。
思路引领结合课文内容阅读这段史料,从麦哲伦的探险时间和探险目的出发进行思考。
答案提示这段史料告诉我们,在麦哲伦航行之前,西班牙国王就已经授予他在即将发现的岛屿和大陆上的各种权利。
这成为麦哲伦远航探险的直接动力。
2思考点西欧人为什么要进行远洋探险,开辟新航路?解题关键学生能够很快梳理所学内容。
思路引领可从欧洲本身的各种主观因素与客观条件出发,形成有条理的答案。
答案提示根据课文内容,对新航路开辟的动因作出回答即可。
3问题探究概括梁启超的观点,尝试回答梁启超提出的问题。
解题关键本题要回答的是中国为什么在郑和航海之后再无这样的创举。
因此,首先要了解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达·伽马等人的航海史实,特别是了解他们航海的动机和目的。
思路引领比较郑和航海与哥伦布等人航海的不同动机和影响,并据此回答问题。
答案提示从中国明朝社会的相对稳定和宣扬明朝国威、扩展朝贡贸易、寻找建文帝下落等方面考虑,郑和航海并无长远目的;欧洲人的航海则从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社会变化,特别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引起的对金银财富、市场、土地、传教等的不断追求考虑,使其航海探险具有持久性。
郑和航海开辟的一些航线,对后来欧洲人从非洲东海岸航行到中国是有帮助的。
4学习探索尝试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世界历史”形成的论述,并说明新航路的开辟在世界历史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解题关键首先读懂这两段材料,理解其中心思想。
思路引领从人类历史的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之间的关系出发,特别注意人类历史的横向发展,思考:什么是“世界历史”?为什么他们认为世界历史不是一直存在的?为什么说作为世界历史的历史是结果?是什么因素导致历史成为世界历史的?答案提示其一,人类历史发展存在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两个方面,纵向发展指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变,横向发展指人类历史从原始的、相对孤立与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的过程。
2021高中同步创新课堂历史优化方案人教版必修1习题:第二单元第6课知能演练学业达标
,[同学用书P24])[随堂巩固]1.(2021·广东学考)公元前一世纪古罗马的有名政治家西塞罗曾说:《十二铜表法》是“必要的诗歌,小孩子可得而诵读之”。
据此可知,该法()A.是口头流传的不成文法B.是古罗马特地的儿童爱护法C.在古罗马得到普及D.是脍炙人口的儿童文学作品解析:选C。
《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故A项错误;《十二铜表法》主要是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不是特地的儿童爱护法,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必要的诗歌,小孩子可得而诵读之”信息可知,《十二铜表法》在古罗马得到普及,故C项正确;《十二铜表法》始终是古罗马的基本法,并不是脍炙人口的儿童文学作品,故D项错误。
2.(2022·北京东城区高一期末检测)罗马法经受了从习惯法向成文法的转变,推动这一转变的是() A.平民争取权利的斗争B.罗马帝国的分裂C.法律混杂使用不便D.境内被制服民族的抵制解析:选A。
罗马共和国建立之初,罗马人主要依靠习惯法来调整社会关系,贵族垄断了立法权并任凭曲解法律以欺压民众,宽敞平民极力要求制定成文法来保障自身的权益,推动了习惯法向成文法的转变,故A项正确。
3.(2022·浙江嘉兴高一期末考试)有学者提出:“由于贸易的进展和加强统治的需要,罗马统治者于公元前242年开头任命了特地审理涉及臣民案件的裁判官。
”由此可见,当时裁判官审理案件的重要依据是() A.习惯法B.《十二铜表法》C.公民法D.万民法解析:选D。
习惯法是公元前5世纪以前,故A项错误;《十二铜表法》是公元前5世纪中期,故B项错误;公民法是公元前3世纪中期之前,故C项错误;万民法是公元前3世纪中期以后,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故D项正确。
4.(2022·江苏徐州高一期末考试)丘汉平在《争辩罗马法之理由》中指出罗马法的重要特征“为一进化之法系,与其他法系之至半途而停滞衰落者不同”。
对此理解最正确的是()A.平民与贵族斗争推动了成文法诞生B.国家扩张推动了万民法消灭C.《十二铜表法》保留原始落后陋俗D.万民法继承并进展了公民法解析:选D。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学思之窗和本课测评答案(全册)
帮助大家复习,很有用的哦、人教版历史必修一学思之窗和本课测评答案(全册)第一章 1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学思之窗】楚庄王问鼎的用意何在?答案提示:楚庄王问鼎意在向周王室发出挑战,企图争夺王位。
本课测评1.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答案提示:(1)分封,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
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地区分封诸侯,让他们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
诸侯对周王承担纳贡和朝聘的义务,并随周王参与出征、祭祀、吊丧庆贺等事项。
周王是全国最高统治者,是诸侯们的共同主子,自称为上天之子,故又称天子。
诸侯是周王的臣属,必须服从于周王的命令。
(2)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它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
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
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
2.分封制和宗法制对西周的统治起了什么作用?答案提示: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既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又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既强化中央控制能力,又促进地方之间的联系。
学习延伸 1.请分析,上面西周的封侯共有几类?与课文中所述是否相同?同时思考,当时西周统治者为什么要这样做?答案提示:西周所封诸侯共有三类:同姓(姬姓)王室、异姓功臣和先代贵族。
与课文中所述相同。
当时西周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安抚人心,加强自己的统治。
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学思之窗】请阅读分析这两场辩论,说明彼此各执己见的理由是什么?秦始皇为什么会采纳李斯的意见实行郡县制?答案提示:主张分封制的理由:①燕、齐、楚等地距秦朝统治中心关中地区遥远,不分封皇子镇守难以控制;②只有学习古代(西周)的经验,实行分封制,秦朝统治才能长久。
主张郡县制的理由:①分封诸侯不利于天子控制,是造成诸侯混战、天下大乱的根源;②历史是发展的,时代不同了,制度也要改变,郡县制有利于秦王朝的统治。
高中历史第2单元东西方的先哲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4
第 1 课儒家文化首创人孔子学习目标要点难点1. 掌握孔子的基本思想看法和政治主张及其 1. 要点:孔子儒家思想及教育思想的中心内容在教育方面的主要成就。
及其对后代的影响。
2. 研究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 2. 难点:对孔子儒家思想礼、仁、中庸的理解和影响。
和评论。
一、追求礼乐的一世1.自学礼乐少年时发奋以传承礼乐文化为己任,30 岁时精晓“六经” ,创办私学。
2.从政失败五十多岁时先后任中都宰和司寇,试图增强君权、削弱医生权、克制陪臣,结果失败。
3.漫游列国率徒漫游列国,宣传政治主张,未被采用。
4.整理文籍68 岁回到鲁国后,整理文籍,删修《春秋》,献身文化教育事业。
[ 特别提示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追记孔子的言行思想编纂而成的,波及领域极其宽泛,记录了孔子对于哲学、经济、政治、伦理、文学、道德等方面的言论,是研究孔子及其创办的儒家学说的主要文件。
[ 课中思虑 ]阅读教材P21[ 资料回放 ] ,思虑:从这句话中,你看出孔子抱着什么信念?【提示】孔子在少年时就发奋以传承礼乐文化为己任,而礼乐是周文王拟订的,故孔子的话表现了他要将周文王的礼治社会恢复起来的政治理想,这也是孔子漫游列国的目的。
二、创始儒家思想1.背景(1)社会转型:春秋期间是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的期间。
(2)礼崩乐坏:违反周礼的行为习以为常,人际关系紧张。
2.目的孔子信心经过恢复周礼,肩负传承文化和改良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
3.内容(1) 礼:主张以“礼”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礼”作为立国立身的基础,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次序。
(2)仁:是孔子思想的中心,是办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主张以德和礼治理社会,反对政府向百姓课重税。
(3)中庸:为适合地协调礼与仁的关系,提出中庸思想。
[ 特别提示 ]孔子尊崇周礼,恢复周礼,本质是保护风雨飘摇的奴隶社会的规章制度,表现了其思想守旧的方面;孔子主张恢复周礼的目的是追求一致平定、和睦有序的社会场面,令人们生活平定,有踊跃意义。
高中历史必修一思考题答案(人民版)
高中历史必修一思考题答案(人民版)4页学习思考:1、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反映了由氏族部落向国家过渡的特征。
早期的城是为了适应战争需要而出现的,不公具有军事防御功能,而且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城的出现出反映了阶级对立尖锐化的社会现实,城内的居民可能是比较富有的民族部落显贵。
7页自我测评: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守法制,其主要政治特点是:政治权力与血缘关系相结合,形成严格的社会等级。
7页阅读与思考:孔子认为西周在夏商两代基础上,形成了更为丰富多彩的文化,提出要遵从西周的做法,表现出孔子对西周制度的推崇。
不能以此判定孔子是主张倒退的人。
从材料看他也肯定了西周在夏商基础上的改革。
10页学习思考:秦朝初期的“朝议”风很盛,郡县制的推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措施都是通过“朝议”形式提出和决定的。
“朝议”发挥了大臣们的聪明才智,有利于保证决定的正确性。
假如没有“朝议”形式,显然不能有效发挥大臣们的作用。
11页自我测评: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掌行政、兵事、监察职责;郡的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调动。
材料阅读与思考:一方面,“挟书律”是秦朝思想专制和暴政的集中表现。
“挟书律”破坏了文化,激化了社会矛盾,是秦朝短命而亡的重要因素之一。
另一方面,“挟书律”使儒学受到沉重打击,而汉代儒家思想居统治地位,东汉学者大都是儒学者,因而屡屡把“挟书律”与秦朝的短命相联系。
12页学习思考:后来的皇帝继承了这一特点,而且日益加强。
一是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帝独裁及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能够满足统治者的私欲及权力欲望,另一方面,以强权方式来巩固和加强自己“家天下”的统治。
17页学习思考:“腹里”包括山东、山西、河北和内蒙古等地,在那里设置特别行政区划,主要是因为其战略地位重要,维系着京畿重地的安全,也与无朝的民族等级划分有一定的关系。
西藏和四川、青海等作为宣政院辖地,主要是因为这些地区具有民族和宗教的特殊性。
17页自我测评:古代帝王集全国行政、经济、司法和军事大权于一身,独断专制。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思考点、学思之窗、问题探究习题答案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思考点、学思之窗、问题探究参考答案目录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3)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3)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5)第3课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6)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8)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8)第5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9)第6课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 (10)第三单元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11)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 (11)第8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 (12)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13)第四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14)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14)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16)第五单元交通与社会变迁 (18)第12课水陆交通的变迁 (18)第13课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20)第六单元医疗与公共卫生 (21)第14课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21)第15课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23)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思考点、学思之窗、问题探究参考答案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1.(P3)思考点:与食物采集者相比,食物生产者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参考答案: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体现为从攫取经济转变为生产经济,从被动适应自然到主动生产自己需要的产品,改变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状况。
食物结构的变化,体现为除了采集果实和猎取动物之外,人类开始食用自己生产的粮食和蓄养的动物。
农业生产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
生产方式的变化,主要是由原来流动的采集狩猎变为相对固定在一个地区的农业生产。
经济形态上,农业的产生改变了原始人群混合的谋生方式,经济门类逐步产生,不同经济门类的生产方式也开始出现。
社会组织方面,农业的出现使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从最初搭建临时窝棚演变为修筑长期的住所,并逐步形成聚落。
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一部分人从食物生产中解放出来,专门从事制陶、采矿等手工业劳动。
高中历史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教材解读〖第2课教材问题解答-历史纲要(下)〗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教材问题解答1学思之窗这是柏拉图关于古希腊人居住范围和特点的描绘。
结合示意图,想一想古希腊人的殖民扩张有什么特点。
解题关键读懂史料,并从史料中提取关键信息。
思路引领结合课文内容阅读这段材料,从古代国家扩张的一般特点出发思考问题,可以结合第二子目的内容回答。
答案提示埃及和古巴比伦王国都是直接把被征服地区变成本国的统治地,后来的波斯帝国、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也都把被征服地区变成直接统治的行省。
而古希腊人在海外建立了众多独立于母国的城邦,并没有形成统一帝国。
2思考点本课设置两则《思考点》,第一则《思考点》在第一子目:“哪些因素促使古代世界农耕文明的范围和影响不断扩大?”第二则《思考点》在第三子目:“为什么字母文字会广泛流行?”解题关键学生能够梳理所学内容。
思路引领第一则《思考点》可从农耕文明自身的特点,如社会分工、社会组织和管理,以及文化上的优势地位等几个方面着眼。
还可以补充农耕文明追求土地和人力的动因。
第二则《思考点》主要从字母文字相对于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的优点来回答。
答案提示第一则《思考点》概括课文的基本内容,在可能的条件下作进一步的引申:农耕文明需要新的土地、金属和马匹等,统治阶级要追求更多土地以获得税收;农耕地区有比较先进的组织系统,能够动员人力、物力等。
第二则《思考点》需要从字母文字符号少、易于记忆、书写简便、有固定读音等方面着眼,而埃及象形文字和两河流域楔形文字都有大量符号需要记忆。
3问题探究阅读上述材料,概括罗马与汉朝、安息交往的情况。
解题关键本题要回答的是古代帝国之间的联系,说明汉朝与罗马帝国之间并无直接联系,只能通过安息这个中介,因此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间接联系,中国对罗马的认识也比较模糊。
思路引领注意材料中的记载与罗马帝国的实际情况存在区别。
商人在两大势力之间的来往,显示了商业交往的重要性。
答案提示注意材料记载中多是大而化之的描写,而且非常不准确,如粮食价格、国王处理司法案件的方式等,都与罗马帝国的实际情况有出入,其中的重要原因,是两国的联系都只能通过安息这个中介,缺乏直接接触。
3、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课后题参考答案(34页)
必修一课后题答案集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学思之窗】从这段记载,你能看出商朝的相权有多大吗?解题关键:本题旨在培养和考查解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能否在解读历史资料的基础上获取有效信息。
思路引领:首先是从思考题规定的设问角度从历史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然后再把获取的有效信息提炼、概括为答案。
答案提示:相是商朝中央最高官吏,相权很大,包括参定政制、主持政务、辅佐商王等,甚至有时可废立商王。
【探究学习总结】本课测评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解题关键:深刻理解分封制和宗法制这两个概念。
思路引领:①分封制和宗法制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带有浓厚的宗族色彩。
②细心审题,逐问作答。
答案提示:分封,①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
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地区分封诸侯,让他们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
②诸侯对周王承担纳贡和朝聘的义务,并随周王参与出征、祭祀、吊丧庆贺等事项。
③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再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卿大夫,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士。
卿大夫和士也要对上级承担相应的义务。
周王是全国最高统治者,是诸侯们的共同主子,自称为上天之子,故又称天子。
诸侯是周王的臣属,必须服从于周王的命令。
特点是层层分封,带有宗族统治的色彩。
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它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
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
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
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周王既是全国的大宗又是最高的政治领袖。
特点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和规定等级秩序。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内容!. (1)我国河南地区出土了大量的商代用于祭祀的铜鼎和用于占卜甲骨,表明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神权与王权的紧密结合,具有神秘色彩。
(2)源于夏、成于商、完善于西周的宗法制,表明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以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制定等级秩序。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学思之窗”栏目的运用研究
21世纪初,随着历史课程改革的实施,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也 进行了相应地变革,从教材形式多样的栏目设置中可以看出,教 科书更加注重课文辅助系统,这就很好地体现了教科书的由“教 本”变为“学本”的思想。“学思之窗”栏目是人教版高中历 史教科书中首创的栏目,它的设置更加突出了教科书的工具性, 创造性地将阅读材料与思考题有机结合,使其具备了启发课堂思 考的性质。
并以此抛砖引玉,希望一线教师加深对高中历史教科书的认识,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对教科书资源可以弥补课文系统的不足,能对正文 内容起到有益的补充、拓展作用,有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从而 对学生历史学习提供帮助。“学思之窗”栏目的设置顺应了高 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注重培养学生能力等方面的要求,结合一线的 教学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对于“学思之窗”栏目在课堂教学中运 用的情况进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本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对“学 思之窗”栏目进行文本分析,阐述其设置的意图与功能。并结合 调查问卷法、访谈法、课堂观察法等研究方法,从实践层面分析 “学思之窗”栏目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情况。
通过分析发现,一线课堂教学中“学思之窗”栏目的运用情况不 容乐观,其设置意图和功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针对这种情况, 笔者提出了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学思之窗”栏目的建议,希望通 过此文,使广大一线教师主动了解“学思之窗”栏目的功能,重 视课堂思考环节。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1册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2)
知识归纳 | 识记理解
重难探究 | 素养初培
课堂小结 | 史论提升
随堂小练 | 素养达成
课后提能训练
历史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配人教版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秦汉时期,县下设乡和里。乡设三老,掌教化;设啬夫,掌狱讼、 赋税;设游徼,掌捕盗。里设里正。乡、里之外有亭,设亭长,负 责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后代沿袭这种乡里制度,稍有变化 表 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 现 村正 明朝实行 ___里__甲__制___,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
重难探究 | 素养初培
课堂小结 | 史论提升
随堂小练 | 素养达成
课后提能训练
历史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配人教版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1.社会救济。
原因 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每逢自然灾害发生时,人民生活缺少保障 作用 为民众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 _人__口__繁__衍___和正常生产活动
知识归纳 | 识记理解
重难探究 | 素养初培
课堂小结 | 史论提升
随堂小练 | 素养达成
课后提能训练
历史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配人教版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思考 阅读教材第102页“学思之窗”,想一想:古代政府为什么 要以法律形式规定对贫苦无依的人群进行救助?这样的法律规定能落实 吗?
知识归纳 | 识记理解
重难探究 | 素养初培
课堂小结 | 史论提升
随堂小练 | 素养达成
课后提能训练
历史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配人教版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命州县官“大索貌阅”,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重新核定 隋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1.答案提示:相是商朝中央最高官吏,相权很大,包括参定政制、主持政务、辅佐商王等,甚至有时可废立商王。
2:答案提示:原因:秦始皇认为皇帝独尊、皇权至上;丞相作为百官之首,排场过大,有损皇帝的权威。
反映了:①皇权与相权的矛盾;②事无巨细,皇帝独裁;③秦始皇猜忌、残暴的个性。
(此问答案具有开放性,只要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
3. 答案提示:说明两个问题:①北宋从宋真宗开始,相权逐步强化,对皇权有所限制。
李沆抵制宋真宗扩大财权的企图,不仅想维护相权,也是从有利于治国的角度出发的。
②中国古代相权与皇权的消长,总体上虽然朝着强化皇权的方向演变,但其间也有相权强化的时候,并非简单的直线发展。
4. 答案提示:同意。
历史上宰相是皇帝的主要助手,其权力主要有两项:一是参谋最高决策权(决断权在皇帝),一是总领最高行政权。
因此,宰相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并执行,一方面起到辅佐皇帝治国的作用,一方面对皇权又具有制约作用。
废除宰相制度对加强皇权有利,对防止权臣专权有利;但废除宰相造成皇权过于集中,在“人治”的封建时代,当皇帝无能或不理朝政时就会造成皇权旁落,出现太监乱政(宦官专权),此其弊也。
5. 答案提示:这里的“全体人民”不包括全体雅典人,是指享有公民权的是那些占有统治地位族群的成年男子。
而奴隶、妇女、外来移民没有公民权。
雅典民主制度的基本特点是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即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全体公民,全体公民是统治者,参与政治,集体掌握国家最高权力。
6. 答案提示:法律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
从《十二铜表法》的内容得出,它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奴隶不享有同等权利。
7. 答案提示:国王的立法权、财政权受到限制,并不能干预议会选举。
革命前,斯图亚特王朝的国王信奉“君权神授”理论,认为“除上帝外,国王不对任何人负责”。
即王权是无限的,不受任何世俗权力的制约。
而以下院为代表的英国议会只有提出财政议案和法律议案的权力。
而《权利法案》的颁布,一方面从立法、司法、税收和军事等方面限制了王权,另一方面,又将议会所拥有的“自由”和权力用法律的形式加以肯定。
国王的权力也由法律赋予。
这就大大削弱了国王的权力,使议会治理国家的权力增强,将王权置于议会的法权之下。
8. 答案提示:本题属开放型设问,答案没有唯一性,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判断,言之有据即可。
9. 答案提示:在形式上:德国君主立宪制有世袭君主;而法国共和制的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在行政和立法机构之间的关系上:法国议会拥有立法权,议会中拥有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组成内阁;总统由议会两院联席会议选出;总统掌握行政权;德国政府首脑(皇帝)掌握国家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拥有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和决定对外政策等实际权力。
10. 答案提示:古代史上中国也曾遭受一些国家的侵略,如明朝时葡萄牙骗据澳门、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日本倭寇骚扰沿海,清朝时沙俄侵略中国黑龙江流域等。
但鸦片战争与这些侵略不同。
首先,以前的战争,敌我力量对比上中国明显占优势,而鸦片战争中,农业经济的封建帝国中国与工业化的近代资本主义国家英国交战,力量比较,差距悬殊;其次,以前的战争结果,中国基本都能捍卫领土主权,而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几乎每战必败;第三,以前的战争或者驱逐侵略者,或者在战胜之后通过平等的外交谈判来解决争端,而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只能被迫签署城下之盟,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带给中华民族沉重的灾难。
11. 答案提示:内讧是必然的。
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领导的运动,农民阶级掌权以后,由于没有先进的意识形态指导,政权迅速封建化,太平天国的将领不仅内部腐败,而且争权夺利。
自身阶级的局限性最终导致内讧的必然发生。
12. 答案提示:谭嗣同在诗中写道:“世上的事,没有什么能够抵消我的春愁,真想向着苍穹宇宙大哭一场啊。
四万万同胞一起痛哭流涕,天底下哪里还是我们自己的华夏神州啊?”这首诗简明易懂,情感充沛,反映了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开始疯狂地对华进行资本输出,中国的政治经济面临崩溃,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即将开始时的历史现实,寄托了诗人无限的惆怅和悲凉,也可以作为诗人此后投身于变法维新、救亡图存,甚至不惜以一死来唤醒世人的伟大品格。
13. 答案提示:①鸦片战争以来,面对内忧外患,各界有识之士就开始了追求强国富民道路。
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面临亡国灭种危机,在此关头几乎同时出现了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
③这两派在挽救民族危亡,追求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方面有其共性。
④维新派代表了民族资产阶级上层主张借鉴日俄经验,实施变法,建立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国家。
而革命派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下层,主张借鉴法美经验,用暴力推翻清王朝,建资产阶级共和国。
⑤两派围绕国家体制、斗争策略以及土地政策发生了一系列争论。
⑥最终事实说明,由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造成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先天不足,不管它用什么样的手段,都没有改造中国的能力,结果只能是失败。
14. 答案提示: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领导工人运动中逐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敌人力量的强大,力量弱小的工人阶级单枪匹马难以完成中国革命的任务,必须联合其他革命阶级,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而当时的国民党长期从事资产阶级革命斗争,是中共民主革命的同盟军;根据共产国际的建议,中共三大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国共合作,采取党内合作的方式,此种方式有利于我党从国民党左派中吸收革命分子,扩大组织,壮大革命基础。
15. 答案提示:遵义会议之前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遭到抛弃、毛泽东本人被撤消了在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遵义会议上,在军事上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集中全力纠正了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在组织上是改组党中央的领导,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解决了军事最高指挥权的问题。
遵义会议之后,政治局常委作了分工,毛泽东协助周恩来指挥军事,随后,由毛泽东、周恩来和王稼祥组成的中央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指挥全军,而在当时的情况下,实际上党中央的主要任务就是指挥军队取得长征胜利。
因此,我们说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16. 答案提示::历史原因──日本的武士道精神轻生重死。
一个连自己的生命都不爱惜的人怎会珍爱别人的生命。
现实原因:日军意在灭亡中国,因而意在用屠杀泯灭中国人的抵抗意志;日本进攻南京时后勤物质极其不足等。
17. 答案提示:土地改革的开展使解放区后方更加巩固,翻身农民不仅踊跃参军,支援前线,还积极承担抬担架、送粮草、运弹药等任务,支援战争。
这一切都使人民解放军的力量大大增加,使战争胜利的方向转向人民解放军。
18.答案提示:在政权建设方面:(1)经过民主选举产生最高权力机构公社委员会的;(2)公职人员也由民主选举产生,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3)任何一个公职人员的薪金不得超过一个熟练工人的工资;(4)废除旧国家机器,代之工人阶级自己的国家机器。
在社会经济方面: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
答案提示:巴黎公社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的政权,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的尝试。
19.答案提示:苏维埃政权建立后,采取了如下措施:第一,全部政权归苏维埃,奠定了俄国革命的社会主义性质。
第二,通过《和平法令》,坚决要求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反映出人民对战争的极端厌恶。
第三,通过《土地法令》,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将土地分给农民。
解决了农民长期以来期望解决的土地问题,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为苏维埃政权赢得了广泛的同盟。
这三条措施无一不是代表了广大人民的利益,体现了人民要求废除剥削制度,建立公正和平等的社会制度的强烈愿望。
苏维埃政权及在政治上、经济上、外交上的措施,得到了广大工农的热烈拥护和支持。
20.答案提示:早在启蒙时代,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针对西欧封建社会“主权在君”,提出了“主权在民”即“人民主权”的理论。
卢梭认为:国家的主权不属于国王,也不属于某个统治集团或统治阶级,而应当属于人民,只有人民才是社会和国家的主体,是国家一切权力的所有者,故不容君主和贵族插手国家的主权。
卢梭的思想在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他猛烈抨击了封建专制制度,对“主权在君”思想进行了有力否定,倡导人民自己才是社会和国家生活的主体,是国家一切权力的所有者,从而成为人类追求世俗公共生活,创造自己做主的宪政国家的重要精神资源。
此后,卢梭的“主权在民”思想又进一步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主权”学说。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了卢梭人民主权思想的缺陷。
他们认为,在保留私有制的政治社会中,必然会存在阶级的对立,不可能存在拥有统一利益和意志的全体。
故由全体人民来行使国家主权是不可能的。
马克思恩格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引导下,结合劳工解放运动的实践经验提出:国家一切权力归属于广大劳动人民。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享有管理国家,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以及管理社会事务等权利。
此学说成为了马克思主义政权建设的根本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据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产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组成整个国家机构,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
可见“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原则。
21.答案提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关系,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社会主义民主的建设必须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经验教训看,“文化大革命”中造反派“砸烂公检法”,严重侵犯了人民民主权利,这都与法制观念淡薄、法制不够完善和法制遭到践踏有直接关系。
改革开放以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198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进一步开展全面立法工作提供了基本的原则。
此后,依据宪法的规定,全国人大通过了一系列的法律,逐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由此可见,没有社会主义民主,也就没社会主义法制。
没有健全的社会主义法制,人民的民主权利就得不到保障,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障。
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实践中,只有把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其成为稳定的政治制度,人民民主才能得到更可靠的保障。
24.提示:在当时形势下,改善中美关系对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应对来自苏联的威胁有利,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也有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美国已认识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承认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
同时通过改善中美关系,寻找新的国际关系的平衡。
因此改善中美关系是中美两国的共同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