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朗读在诗歌教学中的作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朗读在诗歌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朗读应用于诗歌教学之中,就可以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有色的语言,让学生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感悟诗歌生动的形象、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意境、凝练的语言、挖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诗歌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朗读诗歌教学作用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是东林党人顾宪成撰写的一副对联。上联中道出了窗外风潇潇、雨蒙蒙,窗内书声朗朗、其乐融融的情景。那声声入耳的读书声,引起了多少人对神圣学堂的向往。但不知曾几何时,我们的校园却越来越静,朗朗的读书声越来越离我们远去。课堂上,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解、学生热闹纷繁的讨论替代了朗读背诵。不少学生可以在课堂上侃侃而谈却无法流利地读一首诗;记下了字词的解释却无法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可见,这种诗歌教学的方法是有缺陷的。我们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诗歌做为最精练的语言艺术,朗读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叶圣陶先生曾把有感情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一切皆由心生。”朗读应用于诗歌教学之中,就可以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有色的语言,让学生

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感悟诗歌生动的形象、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意境、凝练的语言、挖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诗歌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就朗读在诗歌教学中的作用谈几点看法:

一、朗读有助于把握诗歌生动的形象

诗歌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特别是古典诗歌,含而不露,质而不华。朗读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让学生在朗读中去想象诗歌中描绘的形象。进入诗中的角色。将自己化为诗歌生命中的一部分。仔细品味,体验,与诗人产生共鸣,体会诗人的喜怒哀乐,从而加深对整首诗的感悟和理解。

比如教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我用多媒体展现了诗人所处的环境。茫茫的深山之中,一座临山而居的小亭。然后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诗人的感受,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把自己变为诗人的形象。登高望远,大声朗读。学生在朗读中完成了一次形象塑造过程。更体会到了诗人面对辽阔的山河。前思古人,后念来者,独立于悠悠天地之间的孤独寂寞之情。

可见,朗读可以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学生借助于想像力去塑造诗中的形象,完成和形象心灵的交流。从而去理解和感悟整首诗的内容和思想。

二、朗读有助于感悟诗歌丰富的情感

“诗是最精炼的语言艺术,用最少的字句,最简练的结构表达

诗人的思想情感。有无言之美,无尽之意,因而被看做是艺术中的艺术”,我们读诗,实际上就是通过对诗歌字句的品味。通过悟还原诗人当时的情感。好的诵读就可以体现诗人在诗中寄寓的感情。古人读诗常低声吟哦,或漫声长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毛诗序》)。这正是领悟到诗中情感后以移情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激动。我们教学诗歌,也尽量避免教师用烦琐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把参考书上和自己对诗歌的理解一古脑的塞给学生。这样,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缺少的是自己的心灵触动。因此很难让学生走进诗歌,走近诗人。学习诗歌重要的是学生自己的体验。因此,朗读就显的至关重要。当学生能有感情的朗读一首诗歌时,对于诗歌的内涵也掌握的八九不离十了。

如教学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前两段是叙事,叙述自己贫穷悲惨的境遇。最后一段抒情。按学生的猜测,这样的境遇抒发的一定会是悲观失望,自我怜悯的感情。可是作者博大的胸怀迸发的却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情。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读到这里,不由的语气加强,语调高昂,已自然的通过读把作者那种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的感情表现了出来。这时教师的讲解是多余的。因为学生已通过读,完成了心情的激荡。和诗人的感情碰撞出了火花。这时,学生的心理体

验是弥足珍贵的。有了这种体验,学生的心灵会得到净化,品格会得到提升。这就是古人说的“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的功效了。

三、朗读有助于欣赏诗歌深邃的意境

意境是作家作品中创造出来的一种韵味,一种氛围。鉴赏诗歌意境可以帮助学生从作品的表层进入作品深层。并由此获得自己的感悟。在朗读吟诵中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学生会受到诗歌情感的感染,情操的陶冶。

优秀的诗歌都有美的意境。“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雄壮豪迈;“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哀婉凄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辽远开阔;“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宁静寂寥。不同的情感抒发需要不同的意境来展现。怎样让学生去感受意境呢?王朝闻说过:“没有想像和联想,便不能唤起特定的情感,也不能产生特定的美的感受。”可见,想像是形象思维的核心。通过想像,可以让纸上的形象在脑子里活起来,进而展现意境。朗读就为学生创造形象,展现意境起到了桥梁作用。

诗歌教学中,我们要通过朗读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展现的画面进行想象、补充,使学生在脑海中浮现出具体的场景,形成新的意境。并体验作者融在具体的形象中的思想感情,与之共鸣。

四、朗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精练的语言

叶圣陶先生说过:“我们读一篇东西,无论是诗文词曲,总要像吃东西一样,细细咀嚼,一句也不能随便对付……把它的滋味辨出

来。”诗歌经过诗人的千锤百炼,经受住了漫长的历史考验。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精华所在。教学诗歌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对语言文字认真的品味。读的过程是把作者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的过程。是把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的可听可感的审美形象。让感官经过反复的锻炼,使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体味出语言之美。

如李煜的《相见欢》中“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梧桐”怎能“寂寞”?“清秋”又怎能“锁上”?学生自然发出这样的疑问。但在课堂上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体会了作者感情。作者抒发的是“离愁”,是“亡国之哀之痛”。但这种哀与痛却要含蓄的表达出来。所以作者就运用了拟人手法,把这种哀痛寄托在所描写的景物之上。这样的品读后,我们会发现这首词的语言是恰如其分的。它深切的传达出一种凄凉之美。诗歌是语言艺术和情感魅力的融合,是最精纯美妙的文体。我国一向重视诗教,“诗言志”和“诗缘情”是古人对诗歌内涵的本质认识。诗歌本身具有语言的象征性、隐喻性、多义性和非确定性等特点,同时又具有节奏、韵律的音乐美和语象造型的画面美。这些都要求我们应当从诗歌本身的特点出发,在朗读背诵的基础上去品味语言艺术和把握诗歌的形象,体会诗歌的情感,感受诗歌的意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水平。

参考资料

(1)叶圣陶《授与和启发》(《叶圣陶集》第14卷)

(2)叶圣陶《举例》(《叶圣陶集》第14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