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比较法学习世界历史
运用比较方法学习历史的意义
运用比较方法学习历史的意义1.比较法的重要性比较法学的意义及其重要性人类思想为环境与时代的产物,法律制度与法学思维尤受各国政治与社会情况的影响,并随著环境的变迁与时间的推移,呈现不同的面貌与内容。
换言之,法律是各时期人类文化的表现,其内涵系於各该历史的具体情状。
因此,法学在相当程度上是一种甚具国家关连性的学科。
法学的研究、运用往往必须切合该国的实际情形,始有意义,法制史的研究,更是在此一理念与架构之下进行。
德国历史法学派宗师萨维尼(Friedrich Carl von Savigny)曾说,法律的本质及基础在於「民族精神」与既存的习惯,并且强调法律必须从民族历史中加以发现,便是基於上述观点而为主张。
此项见解虽有其独到之处,但不表示外国法制的移植与继受,毫无可取,更不能因此而认为比较法的研究,没有必要。
相反地,从观察不同国家法制的发展与理论的演进,探索各国法律的一般原理原则、法条的规范结构、立法与法律适用的关系等基础问题,可以反思本国法制理论的利弊得失,并可从中汲取值得借镜取法之处,甚至还可以增强对本国法制的了解与信心。
运用比较方法学习历史的意义 2呵呵,你既然提这么专业的问题,什么是“以今论古”的历史比较法,我就不和你解释了。
不可否认,历史比较法是我们地质工研究地质问题的一把最重要的钥匙,如果没有历史比较法,地质学也就不会有现在的成就。
说到“历史比较法”的局限性,我认为它的理论基础:“均变论”,正是在这个均变论的基础上,历史比较法才得以建立起来。
其实“均变论”为地质历史的发展圈定了特殊的框架,其实这个框架也是人为规定的,其理论基础还不够成熟,但人类也在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下面是一段摘要,可以参考:历史比较法这是地质学最基本的方法论。
时间的漫长性决定了地质学必须用历史的、辩证的方法来进行研究。
虽然人类不可能目睹地质事件发生的全过程,但是,可以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这就是所谓的“历史比较法”(或称“将今论古”、“现实主义原则”)的原理。
比较史学方法在世界上古史学习中的运用
2017年第19卷第2期总第143期巢湖学院学报Journal of C h a o h u C o lle g eN〇.2.,V〇1.19.2017G eneral S erial N o.143比较史学方法在世界上古史学习中的运用李应青1熊全姣2(1滁州学院,安徽滁州239000)(2宿松县城关中学,安徽宿松246500)摘要:世界古代史在世界通史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其中的世界上古史不仅有助于 理解一般的历史发展规律,而且在研究某些问题时具有无法替代的优势,掌握了世界上古史 的内容,显而易见为进一步学习世界史打下坚实的基础。
灵活运用历史横向比较法和纵向比 较法,将知识化繁为简,比较史学方法不失为一种有效、合适的方法。
关键词:比较史学;世界上古史;实例研究中图分类号:K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868(2017)02-0094-04“历史是不能割断的,不懂得历史就不理解 现实。
”世界古代史在世界通史体系中占有相当 重要的地位,它始自三四百万年前人类的出现,止于约公元15世纪,分为上古和中古两个历史 时期,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其 中的世界上古史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一般的历 史发展规律,如:人类的起源、原始社会的经济和 社会状况、世界古代文明中心的发展和演变、各 古代文明的主要特点及共性、古代文明的主要成 就及现实价值等,而且它在我们研究某些问题时 具有无法替代的优势,如:研究国家的形成主要 是上古史领域的事;又如人类婚姻、家庭的起源 问题也是上古史领域的事;至于古代希腊、罗马 文化对西方文明的源头意义更是不言而喻;甚至 现实的国际政治也必须在上古史中找到解释(如 中东问题要上溯到希伯莱人国家才能得到充分真实的说明)。
掌握了世界上古史的内容,显而易 见为进一步学习世界史打下坚实的基础。
然而由 于世界通史中上古史所涉及的知识在时间、空 间、制度和心理四方面距离我们较远,史料稀少、线索众多、内容庞杂,且是国外地区的历史,人 名、地名也颇难记忆等因素,因而较难学习。
浅谈比较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比较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比较法是历史教学课堂上不可或缺的教学方法之一,与历史课程本身的特点相结合,其本质在于探索思维发展的规律。
比较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几乎贯穿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历史课堂中运用比较法进行教学,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本文对此进行探讨,分析比较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方法与实践。
标签:比较法;历史教学;实践应用一、比较法在历史知识学习中的作用1.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记忆能力比如,我国近代史教学中包含3个主要的不平等条约的学习,课堂上教师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比较。
如《南京条约》内容主要包含赔款、割地、协定关税与五口通商。
相比之下,《马关条约》与其相同点在于割地赔款;尽管通商口岸不同,但商埠开放更多,那时的外国侵略势力已经从沿海深入到内地,因而无协定关税,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另外,《辛丑条约》中,因为八国联军侵华直接目的在于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所以无割地,有赔款,与此同时,划东交民巷为使馆界,中国人不得居住等。
在历史知识中运用比较法,需要准确抓住事物对象的特点进行比较,形成一定知识体系,通过联想记忆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2.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如比较我国戊戌变法和日本的明治维新改革结果差异的原因,在历史比较分析法的基础上,可将其分列为改革领军者、时代背景与群众基础等。
在改革领军者方面,日本的中下级武士、伊藤博文、大久保利通等擅长斗争策略,初步建立了基地与军队,同时完成清扫敌对势力的工作。
而我国维新派的康有为、梁君超等思想进步者缺乏斗争经验,试图以改革诏令一步到位,遇到阻碍较大。
在时代背景方面,日本当时的自由资本主义殖民地瓜分还未开始,明治维新面临的国际环境较为平稳;而戊戌变法则发生在帝国主义侵略之际,国际环境对变法不利。
在群众基础方面,日本明治维新除得到农民、贫民和中下层武士支持外,还有商人与资本家的支持;戊戌变法仅仅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颁布诏书,少数维新派活跃。
历史论文:浅析比较法在历史学习中的运用
浅析比较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官道中学甄华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
”在历史教学中,通过对不同时间、空间条件下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及历史人物进行比较,找出异同,发现本质,探寻历史发展的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这就是历史比较法。
巧妙地运用比较法,精心设计比较内容,是达到良好地教学效果的捷径之一。
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比较法应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原则:一、要注意相关性原则。
相关性指历史事件与事件比较,历史人物和人物比较。
同一时期性质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可以做比较,通过比较,才能进一步认识这些事物或现象的共性或个性特征。
如19世纪中后期,亚洲封建国家中国、日本、朝鲜、印度,同样遭受西方殖民者的入侵,这是共性。
但面对列强的侵略,各国做出了不同的反映,采取了不同的措施,相应就得以不同的结果。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并成为亚洲强国;朝鲜和印度分别沦为日本和英国的殖民地。
这是它们的个性特征,其结果是由于各国的社会政治、经济、阶级结构和国情不同而决定的。
通过这样的比较,既集中了学生对发生在同一阶段历史事件的看法,又体现了同一事件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发展的差异,深刻融入学生记忆,达到方便掌握的效果。
对同一历史时期性质不同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也可以进行比较,可以从差异性掌握本质特征。
如中国“九〃一八”事变发生后,面对日本对中国东北的侵略,中国共产党立即发表宣言,号召“发动群众斗争,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坚决抗击日本的侵略斗争,实行了全面抗战的正确路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组成了最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得到全国各族、各阶层人民的大力支持,开辟出许多敌后抗日根据地,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可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不仅不抵抗,还在强大舆论的压力下,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口号,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以致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屡屡丧师失地、节节败退、一溃千里;在国共合作上明争暗斗、制造磨擦;在政治上,排斥异己,保守孤立,实行一党专制。
比较法在历史学习中的运用
比较法在历史学习中的运用作者:吴志荣来源:《中学政史地·初中》2012年第07期所谓比较法,就是将相关、相近的历史概念、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异同,理清线索,探讨历史发展规律,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历史学习方法,它是我们学习历史时一种常用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一、运用比较法分析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的异同分析历史事件的异同,可以从事件的发生原因、发生时间、领导人物、领导阶级、参与集团、过程、性质、影响等方面入手;分析条约或文件的异同,可以从条约或文件的签订背景、签订时间、签订国家、内容、影响等方面入手;分析历史人物的异同,可以从人物生活的时期、代表的阶级、领导或参与的事件、对历史的影响(功和过)等方面入手。
如比较两次世界大战的异同。
两者相同点有:①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相同。
它们都属于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而导致的大国之间的争霸斗争,进而引起了世界大战。
②两次世界大战中,都存在两大军事集团。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有同盟国和协约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法西斯轴心国同盟和国际反法西斯联盟。
③影响方面有相似之处。
两次世界大战都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和灾难;都沉重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特别是削弱了欧洲帝国主义国家的霸权地位;都促进了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壮大: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产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而二战后,苏联的政治影响和军事实力得到了增强,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两次世界大战后,都出现了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④两次世界大战中,德国都是战争的挑起者,且都以失败而告终,在战后德国都受到胜利者的严厉制裁。
两者不同点有:①战争目的不同。
一战时交战双方的目的主要是瓜分殖民地,争夺市场和原料产地;二战时法西斯国家不仅要打败对方,而且要在战败国国内建立法西斯制度。
②性质不同。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
③危害程度不同。
用比较法学习历史
用比较法学习历史
改革影响历史发展的进程。
19世纪中期,世界历史上最典型的改革有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比较法是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
请根据上边卡片提供的样式完成下边卡片的设计。
(2)如果你们班准备编辑以“改革与社会发展”为主题的历史手抄报,让你完成其中“感悟改革”的栏目,请结合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留给人们的启示,把你感受最深的写出来,完成这一栏目。
参考答案:
(1)落后的社会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都使本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但都保留了封建残余。
(2)提示:在改革中谋发展,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等等。
运用比较法促进历史知识的学习
运用比较来促进历史知识的学习历史的发展是互为联系、因果相循的。
从时间上看,贯穿上下古今,从空间上看,纵横世界各地;从内容上看,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等。
所以,历史知识就具有多样性和综合性,从而增加了学习者的难度,而学习历史课程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
学习历史课程,可以使学生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历程,认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原因和规律,认识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与人、人与自然及人与社会的关系。
学习历史课程,可以培育学生的历史智慧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世界意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改革创新精神,使学生更好地迎接未来社会生活的挑战。
同时,历史课程在素质教育中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要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改革创新精神,课本是相当重要的。
不仅不能冷落课本,而且对课本一要读懂,二要读精,三要读深。
要根据课文内容精选一些题目让学生练习,把训练贯穿于教材与课堂之中,一方面让课本知识延伸,另一方面让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向深层发展。
学生对历史能力的形成需要三个条件,即知识、方法和理论。
学法指导也就需要在这三方面有序进行。
首先要指导学生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为学生创造供思维形成和发展的天地。
其次是要加强历史思维形成的指导,使之能历史地、唯物地、辩证地分析、认识历史问题。
再次是通过题型的变换,知识的迁移去拓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而其能力是在接受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的,在应用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来、并在应用中得到提高与发展的,历史课所要培养的能力,包括记忆、理解、思维、综合、概括等多方面,而运用比较法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所谓比较,就是将同类事件、人物、现象进行鉴别,找出异同、分清正误的思维方法,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
历史教学中的比较法,有以下几种。
一、横向比较。
通常是对同一时代不同国家间同类性质的事件或人物的比较。
如俄国彼得一世与中国康熙皇帝、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俄国1861年废除农奴制的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19世纪晚期美德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等的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都实行了封建文化的专制政策,但结果却不一样:前者走向崩溃,后者走向鼎盛等,通过对这些现象进行比较,可以帮助学生思考这些现象,并透过这些现象看到历史发展的本质,预见历史发展的方向,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中比较方法的运用
初中历史教学中比较方法的运用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和历史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而比较方法是历史教学中非常有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比较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历史和文化现象,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背景、文化差异以及事件的起因和影响,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本文将从比较方法在历史教学中的优势、适用场景及实践方法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1. 能够开拓视野比较方法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历史和文化现象,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增加知识储备。
2.提高思辨能力比较不同历史现象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析、评价和比较历史现象,也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历史规律,提高思维水平。
3. 增强跨文化交流能力二、比较方法的适用场景1. 比较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可以比较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如世界大战、中国历史朝代更迭、文化革命等,让学生理解到事件的背景和历史的演变。
2.比较不同地区的文化可以比较不同地区的文化现象,如中西方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这有助于学生了解到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流,更好地理解世界多元文化。
可以比较不同国家的历史,了解到不同国家历史的演变,吸收不同国家的经验和教训,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知识水平。
三、比较方法的实践方法1.图表法利用图表法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历史事件进行比较,如将先秦时期和汉朝时期的社会制度进行对比,将中世纪欧洲和中国宋朝时期的文化进行对比等。
2. 文献资料法利用文献资料法将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文化和历史进行比较,如将孔子和柏拉图的思想进行对比,比较东亚文化圈和西方文化圈的文化特点等。
3. 现场学习法利用现场学习法实地参观考古遗址、博物馆、历史遗迹等,对比不同历史时期,或者在国际间开展学生交流活动,使学生亲身感受到不同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发展现状,锻炼了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综上所述,比较方法在历史教学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理解历史现象,进一步开拓视野,提高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是历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方法之一。
初中历史教学中比较方法的运用
初中历史教学中比较方法的运用
初中历史教学中,比较方法的运用十分重要。
通过比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
史事件和现象,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在初中历史
教学中如何运用比较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比较不同历史事件或现象之间的相似点和差异点,让学
生对历史事件和现象有更深入的认识。
在教授法国大革命时,我们可以与中国的辛亥革命
进行比较,让学生了解两个革命的背景、起因、目标和影响,并思考它们在政治、经济、
社会等方面的相似性和不同点。
通过比较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状况,可以帮助学生认
识到历史的变迁和发展。
我们可以比较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的社会制度、经济水平和人民
生活,让学生认识到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和发展,培养他们对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解。
通过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历史发展,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或地区在历史
上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可以比较欧洲国家在近代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让学生了解到欧洲
在近代历史中的重要性,并为他们打开了解世界历史的大门。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利用比较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或现象的原因和结果。
在讲解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我们可以比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让学生了解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并思考战争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结果。
比较法在历史教学中运用
浅谈比较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摘要:历史教学比较法,是指将有一定关联的历史现象和概念,进行比较对照,判断异同、分析缘由,从而把握历史发展进程的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认识历史现象的性质和特点。
引导学生从历史联系中考察历史现象,通过比较发现异同,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对于学好历史实在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关键词:历史教学比较法历史眼光我们应该怎样进行比较呢?常用的历史比较法有以下几种:一、把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发生的,但是有一定关联的历史事件加以比较。
例如,中国近代的两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但是其发生时间不同,发动战争的列强不同,带来的破坏和影响也不同。
而经过比较,还可以对通过第一次鸦片战争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对圆明园的劫掠等内容加以强调。
再如,对人类迄今为止所进行的三次工业革命加以比较。
三次工业革命的时间、背景、影响,通过三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人类分别进入到了什么时代等,对工业革命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日本的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也可以进行比较。
前者使日本走上了封建道路,而后者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二、我们可以从空间观念出发,就不同民族、地域、国家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对照。
例如,四大文明古国的共同特点有哪些;美国、德国、日本摆脱经济危机地方法;俄国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在侵华上的不同特点;中国的戊戌变法与日本的明治维新等等。
三、概念的比较。
学习历史时,有一些学生们不容易弄懂,很容易混淆的概念。
例如,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自由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奴隶与农奴;农奴与农民;共和制政体与君主立宪制政体等,经过比较,会使学生对其有清晰的认识。
以上通过对比较方法的阐述,说明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那就是,拿来比较的内容必须具有可比性。
不是所有的内容都可以比较,他们必须是同类、相似或有关联,不然,就变成了牵强附会。
同时,要进行比较,还必须要经过比较而解决一些问题,就是说比较的目的性要明确。
教会学生善用比较法学习初中历史
教会学生善用比较法学习初中历史历史比较法是从历史联系中考察历史现象的一种最好的方法。
在历史学习中善用比较法,通过对不同时间、空间条件下的历史事件、现象及人物进行比较,找出异同,发现本质,探寻历史发展的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拓宽学生思维,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看问题,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达到提高学生历史成绩的目的。
一、教会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善用比较法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措施。
重视课前预习,可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在心理上有所准备,养成自己动脑、探索的好习惯,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不可忽视的一环。
要达到历史预习的目的,就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预习方法,在预习历史教材的过程中,如果善用比较法,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学生在预习历史课本的时候,一般是花2到3分钟,极其简单地看一遍教材,找出教材中的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等,只看教材的表象,这样的预习对接下来教师的讲课没有多大意义。
但如果学生善用比较法,其效果将大不一样,即把预习过程中看到的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等与前面所学的历史人物、事件、时间等进行比较。
二、教会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善用比较法: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听课是学生学习的中心环节。
学生听课的质量,直接影响学习质量,而听课质量,又取决于学生会不会听课。
1.对历史时间比较:任何一个特定的事件都有一个特定的时间,在中学历史的学习中,需要记住的时间相当多,如果学生善用对比记忆,则可减少记忆难度,即在听课的过程中只要听到某一个历史时间或历史时期,马上想到与之相对应的时间或时期,久而久之,形成定式,变成学生自己的学习方法,听课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在同一个年代,中外历史上可能发生过多件大事,可对比记忆,如1689年,中国历史上,中、俄两国签订《尼布楚条约》,世界历史上俄国在1689年进行了沙皇彼得一世的改革,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也可以将公元前后相同数字的年代发生的大事联系起来进行对比记忆。
初三年级学生如何通过比较法自学历史
初三年级学生如何通过比较法自学历史初三年级的学生们,当他们面对历史这门学科时,常常感到困惑和挑战。
历史并非一门简单的学科,它需要深入理解和扎实的背景知识。
对于许多学生来说,通过比较法来自学历史可能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比较法不仅能够帮助他们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影响,还能培养他们的分析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首先,让我们想象一个名叫小明的初三学生。
小明对历史感兴趣,但常常在记忆历史事件和人物时感到困难。
他的老师建议他使用比较法来自学历史。
小明开始了解如何通过比较不同的历史事件或人物来发现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通过比较,他能够更清晰地理解各个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及其对当时和以后的影响。
其次,比较法帮助小明培养了他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他学会了不仅仅是接受历史事件的表面信息,而是学会了深入分析事件背后的因果关系和历史发展的脉络。
例如,通过比较不同时期的政治决策,小明能够理解不同决策背后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这样他就能更好地理解历史进程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第三,比较法也激发了小明对历史的兴趣。
通过探索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差异,他开始发现历史的奥秘和趣味。
他不再将历史视为单一而枯燥的事件串联,而是将其看作一个复杂而生动的故事,其中充满了各种不同的人物、事件和影响。
最后,通过比较法自学历史还能帮助小明建立自信心。
他意识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方法,他能够掌握一门看似复杂的学科。
这种自信心不仅在历史学习中有所体现,也将影响他在其他学科和生活中的表现。
总结而言,初三年级的学生们,通过比较法自学历史不仅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更是一种培养综合能力和自信心的方式。
它不仅帮助他们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还能够促进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的发展。
因此,我们鼓励学生们在历史学习中尝试并掌握比较法,以便更好地探索和理解世界的历史长河。
例谈“比较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例谈“比较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关键词】历史教学比较法通过比较,可以揭示事物间的矛盾,把握事物的内部联系,从而认识事物本质j在历史课中,运用“比较法”进行教学不仅可以避免学生在识记历史知识点时混淆是非,而且可以培养他们全面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纵向比较,培养剖析历史规律的能力纵向比较是指以时间角度为比较标准,对不同时代的同一国家、同一民族、同一区域出现的同类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进行比较。
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纵向比较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楚地剖析历史发展的规律。
例如,在教学“清朝前期的历史”时,笔者把我国历史上各朝代的开放政策带来的国家繁荣与之进行对比:唐朝时,与中国通商往来的国家有70多个,大批外商从海路来到长安、洛阳、扬州、广州等城市,唐政府允许他们长期居住、和中国人通婚或在中国任官,优惠的政策使得唐朝非常强盛;宋朝时,重要的外贸港口有泉州、广州等,两宋政府在这些港口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海外贸易收入在两宋财政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元朝时,政府同许多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并且出现了轰动一时的《马可·波罗行纪》。
然而,清朝末年却仅开放广州一口岸,并且还有种种限制,通过比较,学生清楚地认识到闭关锁围是清朝衰落的重要原因。
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详细的纵向比较,使得学生不仅从感性上去认识了这一阶段的历史,而且从理性上加以理解和剖析,从而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有更深刻的认识。
二、横向比较,培养辩证思考历史的能力横向比较是指以空间角度为比较标准,对同一时代的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间的同类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进行比较。
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横向比较可以培养学生辩证思考历史事件的能力。
例如,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繁荣富强的道路,摆脱了殖民压迫和剥削的困境,而中国进行的戊戌变法却失败了,没有根本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教师可对两者进行横向比较。
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学会运用比较法-模板
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学会运用比较法关键词:历史学习比较法内容提要:科学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尤为重要。
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技能和方法,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显得非常重要。
本文着重对比较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及应注意的事项进行论述,体现比较法对于教与学所产生的良好效应。
历史比较法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阐述和分析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时经常使用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历史比较法是从历史中考察历史现象的一种最好的方法。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地,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
”在历史教学中,通过对不同时间、空间条件下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及历史人物进行比较,找出异同,发现本质,探寻历史发展的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这就是历史比较法。
巧妙地运用比较法,精心设计比较内容,是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捷径。
在教学中,运用比较法应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原则:一、相关性原则相关性指历史事件与事件比较,历史人物和人物比较。
同一时期性质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可以做比较。
通过比较,才能进一步认识这些事物或现象的共性或个性特征。
如19世纪中后期,亚洲封建国家中国、日本、朝鲜、印度,同样遭受西方殖民者的入侵,这是共性。
但面对列强的侵略,各国做出了不同的反映,采取了不同的措施,相应就出现不同的结果。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并成为亚洲强国;朝鲜和印度分别沦为日本和英国的殖民地。
这是它们的个性特征,其结果是由于各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和国情不同而决定的。
通过这样的比较,既集中了学生对发生在同一阶段历史事件的看法,又体现了同一事件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发展差异,深刻融入学生记忆,达到方便掌握的效果。
对同一历史时期性质不同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也可以进行比较,可以从差异性掌握本质特征。
如中国“九·一八”事变发生后,面对日本对中国东北的侵略,中国共产党立即发表宣言,号召“发动群众斗争,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坚决抗击日本的侵略斗争,实行了全面抗战的正确路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组成了最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得到全国各族、各阶层人民的大力支持,开辟出许多敌后抗日根据地,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学历史教学中比较法的运用
谈谈中学历史教学中比较法的运用历史教学比较法,是指将有一定关联的历史现象和概念进行比较对照,判断异同,分析缘由,从而把握历史发展进程的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认识历史现象的性质和特点。
历史的发生虽然不可预料且无法挽回,但又反复再现着惊人相似的历史现象,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斯大林也曾说过“历史不会重复,但会重演”,说明很多的历史事件,只要我们去发现去认识,就会从中找到很大的启发和警示,而我们学习历史的首要目的是要以史为鉴,以便更好地为我们的现实服务。
学习历史,如果恰当地运用比较教学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准确掌握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特点、本质、规律及其影响,所以,对学生进行比较历史能力的培养是提高中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重要方法,同时,也可以使学生摆脱传统的学习历史的误区——即学习历史繁杂、难以记忆、不会分析等。
现就我对其的理解,谈谈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对比较法应用的体会。
一、比较法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比较法,可以帮助学生从众多的历史现象中找出共同的特征,也可以从有共同本质的现象中找出它们各自特征的表现形式,从而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1、通过比较,有利于区别一些历史现象的异同,找出历史发展规律历史充满了多种多样错综复杂的现象,但在其发生与发展过程中,都具有自身的规律。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地进行观察和分析,从中发现规律。
如学习欧美主要国家建立资本主义政权这一章节时,通过将三个国家的战争进行比较,发现其根本原因都是因为国内落后的封建的制度阻碍了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历史发展规律:先进的事物必然会代替落后的事物,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2、通过比较,有利于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难点教材中的有些教学难点,是可以通过比较法来加以解决的。
如讲《辛丑条约》的巨额赔款时,就可以将它同前面讲过的《南京条约》、《北京条约》作比较。
《南京条约》赔款2100万元,以当时每元银重七钱二分计算,等于1512万两白银。
运用类比识记帮学生学好《世界历史》
运用类比识记帮学生学好《世界历史》《世界历史》是初级中学的必修课,教学容量大,时间跨度长、历史事件多,识记量大,教学头绪繁杂,因此必须改变过去“填鸭式”“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代之以新的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采用中外史实类比、巧记时间等方法,使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地了解历史知识,从中找出了一些简单可行便于识记理解的学习方法,达到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下面将自己的具体做法与大家予以交流。
一、运用比较法加深记忆,增强理解。
历史本身就有极强的广阔性,历史知识渗透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总结。
任何一个历史事件都不是孤立的,人类历史的发展有一定的规律。
我经常运用文化比较、同时异地史实比较及历史事件列举比较等方法进行《世界历史》的教学。
1、文化比较世界文化辉煌灿烂,东西方文化相互影响,我国作为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更是历史悠久,为世界文明发展贡献巨大,当讲到欧洲著作《荷马史诗》、古希腊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时,可与我国战国时代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唐诗宋词,妇孺皆知的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相比较,让同学们知道我国封建文化也很优秀,甚至比别国更辉煌。
通过比较加深理解、强化记忆,让学生认识到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应当继承和发扬,更应该珍惜今天的大好青春,努力学习,争做优秀的炎黄子孙。
2、同时异地史实比较《世界历史》所讲知识地域广阔,同时间不同地区发生着迥然不同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将这些事件做比较,找出其差别,深化学生理解力和记忆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例如: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产生了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等文化巨匠,同时期中国的明朝也是人才济济,科学家宋应星、地理学家徐霞客、戏剧家汤显祖等成就显著;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结束,二战以德国投降、日本战败宣告结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后胜利。
比较法在世界中古史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实例
比较法在世界中古史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实例
世界古史课程思政教学中的比较法是多元文化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可以使学生参与深入全球化发展和学习客观、全面的思政理论,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及对外部世界的认识。
例如,学生可以比较中国和美国的宪法来了解两国思想政治的不同特点。
通过分析宪法的构成,学生可以发现美国宪法强调选举与代表制,而中国宪法则重视民主监督;此外,学生还可以比较中美两国政体在有限宪政、复兴儒家等重大发展问题上的结果,充分理解各国思政文化的差异,增强跨文化教育水平。
另外,学生也可以比较世界各国的历史,以便全面认识和理解各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也更好地认识当前各国的政治观点及做法。
例如,学生可以比较中英两国的历史,了解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模式,进而比较英国工业革命的特色及其先进性,凸显英国发展的优势及其在历史上的影响力。
比较法在世界古史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及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复杂思维,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因此,在未来的多元文化教育中,比较法仍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比较法在世界中古史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实例
比较法在世界中古史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实例常志永(宁夏师范学院,宁夏固原756099)现行的高等教育本科阶段教科书,尤其是马工程版世界史教科书,一般以地域为模块进行教学内容划分,这使中西方历史形成较为明显的比较态势。
理论上,比较法是20世纪以来兴起的一种历史学学术研究方法,是通过比较验证已有的历史结论,或通过比较得出新的历史认识。
当然,比较思维同样可以应用于历史教学,对世界中古史课程而言,采用比较法能够更为清晰地彰显中国历史传统的独特性和优越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进而强化爱国主义情怀。
一、选取适合的内容和题材历史比较的前提是需要共同的平台。
这里的平台指的是比较双方某一方面的关联性,以此作为把握才能对双方进行有效比较。
这种关联表现为同一性,可以是同一空间,也可以是同一时间,或者同一类型,在同一性的前提下,比较方显意义。
否则,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历史现象无法在学理上进行比较。
按照同一性原则,笔者在马工程教材《世界古代史(下)》中,选取加洛林王朝与秦王朝作为比较题材,原因在于二者具有较多的同一性,可以搭建共同的比较平台。
一方面从制度史的角度来看,秦王朝与加洛林王朝均为中西方封建制度的奠定者和开启者。
中国封建社会的开端存在诸多观点,如西周封建说、春秋战国封建说、秦汉魏晋封建说、隋唐封建说等。
但无论何种观点,学界普遍承认,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制度源于秦朝。
其皇帝—官僚—编户齐民的三元体制,官僚行政组织和法律,作为基本或经常性的特征,联系发展至明清。
从政治实质上讲,“两千年之政,秦政也”,秦制在“制度智慧”上确实达到了当时人们智力的极限,所谓“百代多行秦政法”,表述的就是秦制的连续性。
与之类似,西欧封建社会开始的时间问题也存在争议。
多数学者认为,作为学界共同接受的封建主义概念,最初完善于法国,之后英格兰、日耳曼地区和意大利受其影响,先后完成了封建化。
但同样,西方学者认同欧洲中世纪基本政治生活模式———法统大屋檐下的地区分治,孕育于法兰克王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用比较法学习世界历史
摘要:中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综合驾驭能力有限,出现了许多问题。
教师在教学世界历史的同时,应把中国历史上相同时间发生的历史事件,有机地穿插到世界历史的学习中去,给学生比较学习的机会,使其将把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贯穿到一起,不会割断历史,整体上提高他们对历史知识的认识能力、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归纳能力与综合能力。
关键词:世界历史教学比较学习综合归纳能力
中学生在学习世界历史的过程中,在考察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时,由于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在中学阶段是分开的,再加上学生学习时,对历史知识的综合驾驭能力有限,相当一部分学生会把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分开,或者忽视中国历史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或者在学习世界历史时,只注重其中的一部分,会忘记相同时间里发生的中国历史大事件及其影响,以及其他国家发生的历史事件,甚至相近部分出现混淆。
针对学生学习出现的这些问题,在学习世界历史的同时,把中国历史上相同时间发生的历史事件,有机地穿插到世界历史的学习中去,给学生比较学习的机会,使学生对历史的学习不仅有纵向感知和思考能力,而且有横向感知和思考能力。
把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贯穿起来,不割断历史,整体上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能力、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的归纳能力和综合能
力。
尤其是学习世界近代史时,运用比较法学学习,可以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一、融合历史,以史为鉴,担当重任。
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列强入侵翻开了中国近代史,也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的半封建社会。
当中国近代史翻开时,是中国人民最悲惨命运的开始。
学习这一部分历史,把它放到世界历史中去,会更加明确的体会世界对中国的影响。
在世界历史上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呢?14—17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已经结束,人们对人性回归的渴望变成结果,英国、美国、法国等先后建立起资本主义国家。
资本主义国家的建立,促使当时的生产关系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工业革命的发生与完成,彻底地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西方进入机器大生产时代,本国内的市场显然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他们需要开拓国际市场。
而当时的中国还处于手工劳动时期,闭关锁国,生产力严重落后。
一方是先进的工业化,一方是落后的自然经济;一方要开拓市场,一方要闭关锁国;一方是工业文明,一方是古代文明。
这样一场侵略的战争打响的同时,西方列强坚船利炮。
失去了多次发展机会的中国,武器落后、观念落后,导致一次次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当时的中国政府无力抗争,弱国无外交,大好河山被侵略者践踏和蹂躏,经济凋敝,人民困苦。
虽有有识之士奋起抗争,却无力回天。
古老的中国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被卷进了世界资本主义的漩涡,任
人摆布,任人宰割。
通过比较,以史为鉴,让学生感受中国发展的紧迫性,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让他们认识到必须凝聚全民族的力量,集中力量发展中国。
时不我待,更加明确今天他们应当担当的重任就是为振兴中华,实现强国梦而努力。
二、横向对比,了解各国人民的反抗殖民斗争。
在中国历史上,19世纪反抗殖民者的斗争主要有: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左宗棠收复新疆、黄海海战、义和团运动等,这些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历史事件。
而对于世界历史上发生的其他国家抗击殖民者的斗争,学生不太熟悉,有时不能比较全面地回答出来,教师需要帮学生在比较中归纳,探究中熟悉。
拉丁美洲的反殖民斗争主要有:美国的独立战争;1817年,玻利瓦尔领导的委内瑞拉人民起义;拉丁美洲北部伊达尔哥领导的墨西哥人民的独立斗争;拉丁美洲南部圣马丁领导的民族解放运动;亚洲的1857—1859年的印度反英民族大起义,等等。
这样,把这些学生熟悉和不熟悉的历史事件整合到一起,在比较中学习,学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三、两次世界大战比较的相关内容。
(一)纵向对比两次世界大战
另外一个需要做出明确比较的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相关历史。
第一次世界大战
导火索: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交战国:协约国和同盟国。
参战国:有33个。
协约国有29个,主要是塞尔维亚、俄国、法国、英国、日本、意大利、中国等。
主要战役有:最残酷的凡尔登战役。
主要战场:欧洲。
战争性质: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而进行的战争,是人类的一场浩劫,是人类的深重灾难。
时间跨度:1914—1919年。
影响:历时4年零3个月,15亿人卷入了战争战火燃遍欧洲、亚洲、非洲。
双方军队共有840人万人阵亡,2100万人受伤。
共支出战费2084亿美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背景: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
参战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等轴心国。
俄国、法国、中国、美国等国家,范围更大。
开始: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扩大:1941年,德国向苏联发动全面进攻。
全面爆发: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重要转折点:1942年7月斯大林格勒会战开始。
战场:欧洲、亚洲、非洲。
性质:是一场规模空前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时间跨度:1939年—1945年
影响:全世界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卷入了战争,战争死亡的军人和平民超过一亿。
物质损失超过40000亿美元。
正义的力量最终赢得了胜利,和平与进步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大发展,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样,通过比较,两次世界大战的时间、参战国、协约国同盟国和轴心国不会混淆、重要战役区分得比较清楚、性质和影响等分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参战国、性质、规模、影响等容易混淆的知识点一目了然。
(二)横向比较两次世界大战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发生的主要时间有:1917年11月,俄国十月革命;1919年初,巴黎和会;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1919年6月,《凡尔赛合约》签订。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发生的重大事件有: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1945年5月8日,德国无条件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1954年9月2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945年联合国成立;1945年底,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诞生。
比较后,这些重大事件发生在一战后还是二战后,不会再混淆,记
得清楚明白。
3.十月革命胜利的意义:十月革命是世界历史上无产阶级第一次取得胜利的革命,它把社会主义的理论变为现实,使俄国走上了实现现代化的独特之路,为世界上落后国家的发展树立了榜样,对推动21世纪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伟大胜利,标志着中国人民受奴役受压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已经过去。
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中国历史从此揭开了新的篇章。
通过对比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发生的重大事件一目了然,不容易混淆。
十月革命和新中国建立的意义泾渭分明,十月革命的意义重在开创性世界意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意义,在于对中国历史和人民翻开的新篇章,中国历史从此揭开了新的篇章。
通过这样的比较,学习历史不再枯燥无味,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效率,促使学生动手动脑,促使学生合作学习,学会讨论,学会探究。
使学生对历史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不会割断历史,忽略历史事件,把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整合到一起,简化记忆,提高效率,使学习不再是苦差事。
不论是纵向还是横向都能感知历史,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受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