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论养气
孟子的养气名词解释
孟子的养气名词解释孟子,古代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被誉为“亚圣”。
他对人与社会关系以及人类道德修养的思考,对后世影响深远。
其中,他的养气思想成为了儒家学派的核心之一。
什么是“养气”?以孟子的观点来解释,养气是人类内心修养与精神境界的一种呈现。
根据孟子的理论,气是人体内蕴含的能量,它贯穿于人的身体与心灵之间,决定了一个人的性格、心态和行为。
而通过精心的培养与调整,我们能够调节与提升自己的内在能量,实现心灵的净化与气质的升华。
孟子认为,人类的本性是善良的,但在外界环境的刺激与影响下,人们往往容易受到世俗纷争、欲望的束缚,从而迷失了善良的内心。
因此,孟子提出了养气的方法与修炼,以帮助人们恢复本真的自我,并获得内心的平静与智慧。
首先,养气需要调整心态。
孟子主张以善心为基础,通过修正自己的情绪与态度,与他人和谐相处。
他认为,心胸开阔、宽容待人、平和从容是养气的基本要素。
只有以善良和喜爱为中心,才能化解内心的困惑与矛盾,使个人的气得到调和与发展。
其次,养气需要修炼自律。
孟子强调个人的自律和修养对于提升内在能量非常重要。
他认为,人应当遵守礼仪和规范,自我约束,同时要注重精神的养护。
通过阅读经典、思考与自省,人们能够不断增益自身的智慧与品质,从而升华个人的气质与修养。
此外,养气需要重视环境的营造。
孟子认为,外在环境与内在心境密不可分,人们应当寻求和谐与美好的环境,以促进心灵与气质的融合与成长。
良好的环境能够为人提供精神的寄托与滋养,激发人类的潜能与热情。
总结来说,孟子的养气思想强调了人类的内在精神追求与心灵修养的重要性。
通过调整心态、修炼自律以及关注环境,我们能够重拾内心的善良,提升个人的气质和修养。
这种养气的过程,是一种艰辛与反复的修行,但也是一种追求完善和提高的过程。
在当今社会,养气的思想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与竞争激烈的环境,我们常常感到迷茫、焦虑与困惑。
然而,通过学习和运用孟子的养气思想,我们将能够迈向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智慧。
孟子养气之道
孟子养气之道孟子养气之道“吾善养吾浩然之正气”这句话流传甚广。
孟子名轲,字子舆,享年84岁,在当时算是一个寿星了,他如何做到长寿的呢?如今我们只能从他的著作《孟子》及其他古籍中寻找了。
“人性本善”这一名言本出自孟子之口。
孟子认为人皆有一片“赤子之心”,“人人皆可以为尧舜”,而顺其本性去做,于国于己皆有利。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孟子在《梁惠王上》中描述了行仁义的方法和结果,描绘出一幅安定平和国富民强的景象。
他对不同年龄、不同体力的不同要求有明确认识:年龄在40~50岁的人体力渐衰,不适合于过重的体力劳动;年龄超过50岁的人,气血两虚,要注意保暖;年龄七十岁左右的人,应该吃些易消化的食物,以免增加胃肠负担。
君仁德则少战争徭役,民仁和则社会安定;就可使百姓得养而寿延,国君无所忧虑,形神得养,尽度天年。
他的仁义者寿,正是举国同寿的美好理想。
乐观豁达是孟子的长寿因素之一。
虽然孟子怀抱“如欲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之志,而不得诸侯重用,可他仍用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他举出三乐:家安康,无祸患疾病;一生不放弃自己的追求,不忘记自己的责任,做事光明正大;虽不能匡扶天下,却得天下英才而教之。
这就是所谓“君子三乐,而壬天下不与存焉。
”他虽然奔波游说诸侯,身心俱疲,但在精神上却很放松,尽力而为不计成败。
“古人之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这充分反映了孟子乐天知命的人生态度。
孟子在养生上最重要的还是关于“气”的培养。
他重视精神意志与人体元气盛衰,承认气是人生命的根本。
所谓“气,体之充也。
”同时他又认为这个充体之气是要受精神意志的支配和左右的,“夫志,气之帅也”,这种意志控制着气的提法应可看作气功理论来源之一。
关于养气的根本,是以精神意志为主导,只有神态安定,意志坚强,行事光明正大,胸怀坦荡无私的人才能使气保养充盛,反之,就会亏损,虚耗其气。
总之,孟子的养气法颇具导引吐纳的特点,只是历代对此探索开掘太少,只注重其强调思想光明正大的一面,忽略了以此为根基养护浩然之气的一面。
孟子养气说蕴含的养生智慧
孟子养气说蕴含的养生智慧孟子养气说蕴含的养生智慧蒋成博孟子的思想和方法,一方面继承了孔子的中庸之道,另一方面又有所发挥,形成性本善思想。
其养生思想和方法,以“养气”为代表自成一体。
他的“养气说”,从思想来源上看,源于性本善。
从操作方法上看,包括“不动心”、“寡欲”、“求放心”、“存夜气”和“养浩然之气”五方面内容。
本文就此做一简要分析,以明其养生智慧。
(一)不动心。
“不动心”,是指在烦杂无序的大千世界中,能够做到心性不为外物所动摇,从而静定自然,心态平和,遇事泰然处之的心理状态。
《孟子·公孙丑上》通过公孙丑与孟子的对话进行了讨论。
公孙丑问孟子:“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
如此,则动心否?”孟子回答道:“我四十不动心。
”这句话源于孔子的“四十而不惑”一说,大意是说,人到了四十岁以后,自我意志比较坚定,自心比较有主见,即使做到齐国卿相之位,也能够泰然处之,不为所动。
这种凡事不为外界干扰所动的心态就是“不动心”。
如何做到“不动心”呢?孟子认为,要通过“寡欲”、“求放心”、“存夜气”和“养浩然之气”的渐进修炼过程,才能逐步做到。
(二)寡欲。
“寡欲”,“寡”者,少而独特也;“欲”,欲望,需求。
两者合词,是指一种减少欲望,使欲望简单或单一的心理状态。
《孟子·尽心下》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
”“寡欲”的反面是“多欲”,对此,在《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这样说道:“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孟子认为,多欲使人产生不满足之心,不满足之心是导致“弑其君”,从而使人丧失仁义礼智的根源。
人们应当从“寡欲”开始修养心性,不失“本心”,从而培育良心。
“寡欲”是“不动心”的必要条件。
(三)求放心。
“求放心”,是指一种通放松心性,把被外界所迷惑的善心或善性收拾起来,使人恢复到自然的性本善状态,从而专心致志,达到诚能通神状态的心理调节过程。
论养气文言文翻译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夫才与志,二者相辅相成,而养气者,亦为其中枢也。
故曰:“养气,修身之本。
”是以君子必养其气,而后能立身行道,以成其德。
养气之道,首在修身。
修身者,所以正其心也。
心正则气自正,心不正则气必偏。
是以君子必慎独,以养其气。
慎独者,独处无他人之时,亦能谨言慎行,不为邪僻之所惑。
此乃养气之始也。
其次,养气在于养心。
心者,万事之本源。
心若宁静,则气自平和。
故君子养心,必先使之宁静。
宁静之心,方能明辨是非,洞察事物之真伪。
养心之道,在于读书。
读书使人明智,明智则心自正。
是以君子好学,日以增其智,夜以修其身。
再者,养气在于养德。
德者,心之用也。
心正则德正,心不正则德必偏。
故君子养气,必养其德。
养德之道,在于克己。
克己者,所以制其欲,使心不骄不躁。
君子克己,不以其小善为足,而以其大德为重。
是以能容人,能忍辱,能处逆境而不失其正。
养气之法,一曰静坐。
静坐者,心无杂念,气自平和。
每日静坐一时,可清心寡欲,养气益神。
二曰吐纳。
吐纳者,吐故纳新,使气流通。
每日清晨,面朝东方,吐故纳新,可养气强身。
三曰行善。
行善者,积德之本。
善行无疆,积德无穷。
每日行善,可养气修德。
养气之效,一则心平气和。
心平气和,则万事皆顺。
二则神清气爽。
神清气爽,则身体康健。
三则智慧明敏。
智慧明敏,则行事无碍。
四则道德高尚。
道德高尚,则人皆敬仰。
夫养气之道,非一日之功,亦非一日之效。
君子必持之以恒,方能养气成德。
养气成德,方能立身行道,以成其大业。
是以古之圣贤,无不重视养气。
养气者,修身之要,成事之本也。
故吾人今日,亦当效法古人,注重养气。
养气非为求功名利禄,乃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养气者,心之养也,身之养也,国之养也。
养气之效,非一日可见,然而积久必成。
养气之道,虽无奇术,然持之以恒,自能养气成德,成就一番伟业。
此乃养气之真谛,亦为人之道也。
孟子的知言养气说名词解释
孟子的知言养气说名词解释孟子的知言养气说是他对修身养性以及如何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理论体系。
在孟子的思想中,知言养气是一种修身的方法,通过学习和实践,可以达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首先,我们来解释一下"知"的含义。
在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中,"知"是指通过学习、思考和实践来掌握和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对于孟子来说,知是一种人的本性,也是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联系。
在人类的认识过程中,通过知,人们可以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并与外界进行交流和互动。
同时,知也是人类思维活动的基础,是人们在行动上的指导原则。
知言养气中的"言",是指言语和言论。
言语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们之间的沟通和相互理解。
孟子认为,言语应该是真实的、准确的,并且要符合人们普遍认可的伦理和道德准则。
通过正确表达和传递信息,人们可以增进相互之间的理解和信任,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和秩序。
"养气"一词可以理解为对内在气质的提升和调养。
孟子认为,人的气质是与天地相连的,是人的内在品质的一种体现。
通过修养自己的气质,人们可以改善自己的心境和身体健康,也可以影响他人的情绪和行为。
在孟子的思想中,养气是一种主动的修行过程,通过学习和实践,培养自己的品质和素养,使其与人类社会的价值体系相协调。
知言养气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修身养性,更重要的是为了构建和谐的社会。
孟子认为,人类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整体,每个人应该根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为社会作出贡献。
通过知言养气,人们可以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相互之间形成一种共生共荣的关系。
知言养气的实践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修身养性。
孟子强调人的内在修养对于个人以及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要通过学习、思考和实践等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和言行举止,对人类社会起到积极的影响。
其次是培养正确的思想和价值观。
人的思想和价值观是人们行为的根源和动力。
名词解释孟子的养气说
名词解释孟子的养气说孟子的养气说是中国古代伦理学家孟子提出的一种人类修养观念和方法。
从广义上来说,养气即是培养个人心性和人格,使之达到一种理想境界;从狭义上来说,养气是指通过调养身体和心灵,使人能够维持良好的生命状态和情绪状态。
在孟子的养气思想中,养气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对于人的健康、道德和社会和谐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孟子的养气说强调人的特殊性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孟子看来,人作为万物之灵,具有独特的智慧和道德感。
而这种智慧和道德感的发展需要通过养气来实现。
养气使人能够认识自我、认识自然,并将个体的生命价值与社会和谐相统一。
孟子将养气比作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调节器,人通过养气调动内外之气,从而达到内外和谐、身心健康的状态。
其次,孟子的养气说也强调了人的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孟子认为,人作为社会的一员,不能把个人利益置于社会利益之上。
而养气可以使人培养出高尚的品格和修养,这种高尚的品格和修养不仅能够使人过上美好的生活,还能够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养气使人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个人修养的基础上,实现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孟子的养气思想还强调了人的自我约束和道德修养。
在孟子看来,人的生活离不开道德准则和自律。
养气是保持人的心性和行为与道德原则相一致的重要途径。
养气可以让人体验到内心的宁静与平和,使人能够从容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同时,养气也可以使人时刻保持善良的心态和行为,使人的言行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此外,孟子的养气说还注重培养人的智慧和学识。
孟子认为,只有通过学习和探索,人才能够获得真知灼见。
养气能够使人保持专注和耐心,从而更好地去学习和掌握知识。
对于智慧的培养,孟子提出了“人之初始,性善且智”的观点,即每个人的天性都是善良和聪明的。
而通过养气,人们能够将自己的善良和智慧发挥到最大限度。
因此,养气不仅是提高人的心性和道德,也是提升个人智慧和学识的重要手段。
综上所述,孟子的养气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和价值观。
完整版孟子论养气
文艺主张:知人论世
将作品与作者及社会背景联系考察,以求正 解。《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 可乎?是以为论其世也。”
“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 逆志,是为得之。” 即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 志,正确探求作者的本义,不至于望文生义,穿 凿附会。
2020/6/5
15
孟文的风格
论辩艺术
(1) 五十步笑百步:“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 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梁惠王》)
(2) 明察秋毫:“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 之乎?” (《梁惠王》)
(3) 缘木求鱼:“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 也。” (《梁惠王》)
(4) 寡不敌众:“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 强。” (《梁惠王》)
《公孙丑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以 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2020/6/5
7
“性善性恶说”的意义
孔子讲“性相近,习相远”,孟子发展为 “性善说”,荀子发展为“性恶说”,其存在都 具有合理性,不必绳以“唯物”和“唯心”的尺 度。看到天性的善良,给人以希望,教人自觉地 维护和扩大善性;看到天性的自私,给人以警示, 教人理智地控制和改造恶性。人非圣贤,都不同 程度地存在着善性和恶性,当你深刻反省的时候, 眼前便展现出真正人性的曙光。
2020/6/5
8
政治思想:王道仁政
“王道仁政”思想以“性善说”为哲学 基础,是对孔子“仁爱”的继承和发展。孔子 的“仁爱”主要讲 修身齐家 ,孟子的“仁政” 主要讲 治国 。提倡王道,则反对霸道;提倡仁 政,则反对暴政。揭露和批判各国诸侯的贪婪 残暴,关注人民的生存状态,包含浓厚的民本 思想。
孟子论养气_文言文翻译
孟子曰:“夫气者,心之端也。
养气者,养心也。
心不正,则气不充;气不充,则心不安。
心不安,则德不立;德不立,则行不端。
是以君子养气,先正其心。
”孟子认为,气是心的开端,养气就是养心。
心不正,气就不足;气不足,心就不得安宁。
心不得安宁,德行就不能树立;德行不树立,行为就不能端正。
因此,君子要修养气,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心。
孟子曰:“心之不正,如水之不流。
水之不流,则其源必枯;源枯,则其流必竭。
心之不正,如木之不植。
木之不植,则其根必坏;根坏,则其枝必萎。
是以君子养气,必先养其心。
”孟子比喻说,心不正就像水不流动一样,水不流动则源头必定枯竭;源头枯竭,水流必定断绝。
心不正就像树木不扎根一样,树木不扎根则根系必定损坏;根系损坏,树枝必定枯萎。
因此,君子修养气,必须先修养自己的心。
孟子曰:“养心之道,莫急于正其志。
志不正,则心不安;心不安,则气不充。
志者,气之帅也。
气者,心之旗也。
志正,则气充;气充,则心安。
是以君子养气,必先养其志。
”孟子指出,修养心的方法,没有比端正志向更急迫的了。
志向不正,心就不安宁;心不安宁,气就不充足。
志向是气的统帅,气是心的旗帜。
志向端正,气就充足;气充足,心就安宁。
因此,君子修养气,必须先修养自己的志向。
孟子曰:“养气之道,必先养其德。
德者,气之母也。
德不立,则气不充;气不充,则心不安。
是以君子养气,必先养其德。
”孟子认为,修养气的方法,必须先修养德行。
德行是气的根本。
德行不树立,气就不充足;气不充足,心就不安宁。
因此,君子修养气,必须先修养自己的德行。
孟子曰:“养气之道,必先养其学。
学者,气之源也。
学不进,则气不充;气不充,则心不安。
是以君子养气,必先养其学。
”孟子指出,修养气的方法,必须先修养学问。
学问是气的源泉。
学问不进步,气就不充足;气不充足,心就不安宁。
因此,君子修养气,必须先修养自己的学问。
孟子总结道:“君子养气,先正其心,次养其志,再养其德,最后养其学。
心正则气充,志正则气充,德立则气充,学进则气充。
孟子的性善论:养气养德
孟子的性善论:养气养德摘要:针对战国时期关于人性问题的诸多争论,孟子独辟蹊径,提出性善论的观点。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这种善是内在于人的自觉心的,是先天赋予的,是先验的。
性善即是实现价值之能力内在于性之实质中,孟子通过四端说,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来阐述仁、义、礼、智,从而进一步说明性善这一观点。
并由性善出发,提出养气、成德,提倡要注重人格修养。
关键词:性善;四端说;养气;成德一、前言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杨朱的为我论和墨子的兼爱论大行于天下,儒学遭遇敌论之威胁。
因而孟子言仲尼之教,广为论辩,以折百家,保卫儒学。
而在百家争鸣之中,人性问题也成为争论的焦点之一。
孟子就此从仁出发,提出性善观点。
性善论的提出既有力驳斥了当时有关性善问题的其他观点,为儒学之振兴锦上添花,也对后世儒学传统,尤其是宋明理学产生重大影响。
随着儒家文化在中国古代社会主流文化地位的影响,儒家思想亦成为中国正统思想,一直延续至今。
在人性善这一哲学命题中,不同的哲人有不同的观点。
但无论人性善或恶,其归属点都在于使人变善。
人性本善,则保持善;人性若恶,则去恶从善。
尤其在道德危机层出不穷的当今社会,从善变得尤为重要。
人之本质为善,因而我们要保持这种本性,有本性出发去行善,用性善去规范自身行为。
当人人都保持性善,由性善行仁义时,就是世风日上,社会道德充分发挥其对社会的优越性,成为稳固社会之基石。
二、性善价值意识内在于自觉心(一)所谓性,在孟子指自觉心之特性讲。
孟子养气章
孟子·公孙丑上·养气章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
如此则动心否乎?”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动心。
”曰:“若是则夫子过孟贲远矣。
”曰:“是不难。
告子先我不动心。
”曰:“不动心有道乎?”曰:“有。
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挠,不目逃。
思以一豪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
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
视剌万乘之君若剌褐夫。
无严诸侯。
恶声至,必反之。
孟施舍之所养勇也,曰:‘视不胜犹胜也。
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畏三军者也。
舍岂能为必胜哉?能无惧而已矣。
’孟施舍似曾子,北宫黝似子夏。
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贤,然而孟施舍守约也。
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孟施舍之守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也。
”曰:“敢问夫子之不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可得闻与?”“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
’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
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
夫志至焉,气次焉。
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既曰‘志至焉,气次焉’,又曰‘持其志,无暴其气’者,何也?”曰:“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
今夫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
”“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
以其外之也。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无若宋人然。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
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孟子养气篇
孟子养气篇即《孟子·公孙丑上》《孟子·公孙丑上》(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孟子养气篇 [原创 2010-01-21 09:39:01]字号:大中小摘要:孟子说的“浩然之气”是一种十分高超的精神境界,这种高超包括高尚和高明两个方面。
这种高超的精神境界要用严格的、长期的知识修养和道德修养来获得。
关键词:浩然之气;高超;精神境界;培养孟子的“养气”说在中国思想史上影响甚大,解释甚多,但时至今日,究竟什么是“浩然之气”等一系列问题,人们谈的依然不够深入,本文试图把某些问题谈得更进一步。
《孟子·公孙丑上》云:“(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在这里,孟子谈了什么是“浩然之气”和如何培养“浩然之气”的问题。
什么是“浩然之气”呢?孟子谈了两个特点:第一,“至大至刚”,“塞于天地”。
即最伟大、最刚强,可以充满于天地之间。
这是从“浩然之气”的形态上说的。
第二,“配义与道”。
即要用义和道去配合它。
这是从“浩然之气”的性质上说的。
所谓“义”,即正义。
《孟子·离娄上》云:“义,人之正路也。
”所谓道,既事物的规律和符合规律的方法。
孟子《论养气》原文及翻译译文(三)
孟子《论养气》原文及翻译译文(三)1、孟子《论养气》原文及翻译译文(三)孟子《论养气》原文及翻译(三)孟子原文:曰:“伯夷、伊尹何如?”曰:“不同道。
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伯夷也。
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伊尹也。
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
皆古圣人也。
吾未能有行焉,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伯夷、伊尹于孔子,若是班乎?”曰:“否,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
”“然则有同与?”曰:“有,得百里之地而君之,皆能以朝诸侯有天下;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
是则同。
”曰:“敢问其所以异。
”曰:“宰我、子贡、有若,智足以知圣人,污不至阿其所好。
宰我曰:‘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
’子贡曰:‘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
由百世之后,等百世之王,莫之能违也。
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
’有若曰:‘岂惟民哉!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泰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类也。
圣人之于民,亦类也。
出于其类,拔乎其萃。
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译文:公孙丑说:“伯夷和伊尹怎么样?”孟子说:“行事之道不同。
若非符合自己心意的君主,就不在这样的君主之下做事,如果得到百姓的方式不按正道,身为百姓就不愿意被支使;天下太平安定就入朝做官,天下混乱就全身而退,这是伯夷的行事之道。
在不合我心意的君主之下做事有何不可?君主不用正道得到庶民,我作为庶民有何不可?天下太平稳定也可以入朝做官,天下混乱也可以入朝做官,这是伊尹的行事之道。
可以从政就从政,可以停止就停止;可以长久就长久,可以短暂就短暂,这是孔子的行事之道。
伯夷、伊尹、孔子,都是往古的圣人,我未能做到像他们那样,就从我所希望的来说,我愿意学习孔子。
”公孙丑说:“伯夷、伊尹、孔子,真的就是这样可以并列的吗?”孟子说:“不能这么说。
自从有人有国家以来,没有可以与孔子相比拟的。
”公孙丑说:“如此说来,他们有相同之处吗?”孟子说:“有。
孟子“知言养气”说
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我浩然之气。
”提出了“知言养气”说。
他认为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
这钟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作家要加强自己的人格修养,然后才能写出好的文学作品。
我很同意这种观点,因为他强调了文学创作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问题。
什么是“知言”?就是指辨别言辞的能力,在文学批评上,即指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养气”当然是指培养自己的高尚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
一方面,“养气”了,才能“知言”,即知道如何写出好作品;另一方面,知言了,才能养气,修养自己的身心。
因此,通过孟子的话语可以得知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依存的,它们构成了一个无始无终的循环。
这个思想不仅影响了文学创作,而且任何文学作品都可以在这个思想上得到体验。
首先,比如说,文学创作是作家通过语言来揭示表现人的内心世界的,人们是通过“知言”来了解作家的思想感情的。
语言是主要的表现形式,也是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它们互相联系,而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过语言文学形式表现出来的,二者密不可分。
比如说,当代诗人食指所写的《相信未来》,我们通过诗歌富有激情的文字表达,感受到了作者乐观、面对困难无所畏惧、对未来充满期望的心态和情感。
在这里读者们正是通过语言来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丰富感情,再被其感染,最后“养气”。
因此,“气”与“言”二者是不可分割的,作家的思想面貌一定会通过语言等形式表现出来,而人们正是通过作品的形式来了解作家的思想感情,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的。
其次,这个思想也特别强调了一个作家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崇高的道德品格,才能写出好的作品。
“浩然之气”是指精神上的气,是内在的,要以义和道来滋养和充实,而知言就是锻炼识别能力,通过外在的语言形式来辨别邪正。
作者们只有充实了自己内在的道德修养,才能在语言文字上表现出自己的品质。
正是因为这样,读者们可以通过一部作品来了解一个作家的品行道德,因此也给作家提出了要提高道德修养的必要条件。
孟子和司马迁养气的方法
孟子和司马迁养气的方法导言一、孟子对养气的理解和方法孟子认为养气是人们修身养性的关键。
他认为,气是人体的精气所在,只有保持气的充足和畅通,人才能拥有健康的身心和较高的修养水平。
为了养气,孟子提出了以下重要的方法:心性调养 1.:孟子主张通过修心养性,培养善良的品质和高尚的道德。
他认为,心性善良的人具有充足的精气,能够保持身心的健康。
因此,他强调要从内心调整,修身养性。
言语养气 2.:孟子认为,人的言语和行为能够影响自己和他人的精气。
他提倡使用温和和谐的语言,以及真诚的态度来和人交往,并避免使用暴力和恶语伤人。
饮食调理3.:孟子非常注重饮食对气的影响。
他强调饮食应当适度,均衡,并且选用新鲜、健康的食材。
他认为,适当的饮食可以增加体力和活力,促进气的生成和循环。
适度锻炼4.:孟子主张适度的身体锻炼可以增强体魄和气血循环。
他认为,适度的运动可以增加身体的耐力和活力,使气血得到畅通。
二、司马迁对养气的理解和方法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和思想家,他对养气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实践方法。
他强调以养气为基础的修身养性,也是实现国家和社会治理的关键。
以下是司马迁对养气的理解和方法:广博学识1.:司马迁认为,广博的学识是养气的前提和基础。
他主张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知识,提高自己的修养和个人能力。
他经常鉴阅古今典籍,以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见识。
慎独守正 2.:司马迁主张在个人修养中要保持慎独的态度,守正修身。
他认为,只有坚守正道,慎独修身,才能保持气的充足和畅通。
践行仁义 3.:司马迁强调要践行仁义,尊重他人,关心社会。
他认为,仁义之心可以使精气更加充沛,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紧密相连。
亲近自然4.:司马迁主张亲近自然,与自然界保持良好的联系。
他经常参观大自然,欣赏山水美景,以平衡心灵,保持身心健康。
结语孟子和司马迁都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学者,他们对养气的理解和实践方法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通过心性调养、饮食调理、适度锻炼等方法,我们可以改善身心健康,提升个人修养,并为社会和谐与发展做出贡献。
孟子论养气文言文翻译
孟子曰:“气者,心之主也。
养气者,养心之主也。
心之主正,则心正;心正,则身正;身正,则家齐;家齐,则国治;国治,则天下平。
”孟子认为,气是心之主,养气就是养心之主。
只有心之主正,才能保证心正;心正,才能保证身正;身正,才能保证家齐;家齐,才能保证国治;国治,才能保证天下平。
孟子进一步阐述:“夫气之至也,不可止也。
止之,则气散;散,则心乱;心乱,则身危;身危,则家败;家败,则国乱;国乱,则天下危。
”孟子指出,气是不断流动的,无法阻止。
如果强行阻止气,气就会散失;气散失,心就会混乱;心混乱,身就会危险;身危险,家就会败亡;家败亡,国就会混乱;国混乱,天下就会危险。
孟子强调:“故养气者,必先养心。
心者,身之主也。
身之主正,则身正;身正,则家齐;家齐,则国治;国治,则天下平。
”孟子认为,养气必须先养心。
心是身之主,只有心之主正,才能保证身正;身正,才能保证家齐;家齐,则国治;国治,则天下平。
孟子进一步阐述:“养心之道,莫若修身。
修身者,所以养心也。
心正,则气顺;气顺,则神清;神清,则志坚;志坚,则行正;行正,则事成;事成,则天下和。
”孟子指出,养心的方法,莫过于修身。
修身是为了养心。
心正,气才会顺;气顺,神才会清;神清,志才会坚;志坚,行才会正;行正,事才会成;事成,天下才会和。
孟子最后说:“夫养气者,必先养志。
志者,气之主也。
志正,则气全;气全,则心正;心正,则身正;身正,则家齐;家齐,则国治;国治,则天下平。
”孟子认为,养气必须先养志。
志是气之主,只有志正,气才会全;气全,心才会正;心正,身才会正;身正,家才会齐;家齐,国才会治;国治,天下才会平。
孟子论养气,旨在教导人们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强调,养气、养心、养志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三者兼备,才能达到天下太平的境界。
在当今社会,孟子的这一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孟子养气的理念,努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孟子《论养气》原文及翻译译文(二)
孟子《论养气》原文及翻译译文(二)《孟子《论养气》原文及翻译译文(二)》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孟子《论养气》原文及翻译译文(二)孟子《论养气》原文及翻译(二)孟子原文:“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
以其外之也。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无若宋人然。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
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
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
’然则夫子既圣矣乎?”曰:“恶!是何言也!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
仁且智,夫子既圣矣。
’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昔者窃闻之:子夏、子游、子张皆有圣人之一体,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敢问所安。
”曰:“姑舍是。
”译文:公孙丑问:“请问夫子所擅长的是哪一方面?”孟子说:“我可以明辨是非善恶之言,我善于养护我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说:“请问浩然之气是何意?”孟子说:“难以说清楚。
它作为一种气来说,可谓最广大而且最刚健,用正直之道而养护却不去妨害,那么,可以充盈于天地之间;它作为一种气来说,与道义相匹配,如果没有这种浩然之气,就会内心空虚而气不足。
所说告子不曾知道什么叫做义的原因,是因为他认为勇气是由外在事物而引发出来的。
孟子论养气的教案
孟子论养气的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孟子的养气理论,并理解其对个人修养和社会道德的重要性。
2. 掌握孟子的养气方法,学会运用在日常生活中。
3. 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自我修养能力。
教学内容:
1. 孟子的养气理论介绍
2. 孟子的养气方法探究
3. 学会运用养气理论与方法
教学重点: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1.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觉得气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重要的作用?”
2. 谈论学生的想法,并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孟子的养气理论。
二、讲解(10分钟)
1. 介绍孟子的养气理论:气是人的精神力量,也是个人品德和道德的根基。
2. 引用孟子的经典名言,解释其意义:“舍己救人”、“仁爱”等。
1. 讨论孟子的养气方法:包括内在修养和外在行为。
2.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并总结各自的理解。
3. 学生代表发表自己的观点。
1. 分组活动:将学到的养气方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 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演示如何运用养气方法解决现实问题。
1. 教师总结本课学习的重点和要点。
2. 引导学生回答“你们对养气方法的理解有什么变化?”
六、作业布置
1.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如何运用孟子的养气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作文。
备注:
教案可根据学生的年级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扩展。
根据教学需要,可配备相关的PPT、教学视频和其他教学资源。
孟子的知言养气说名词解释
孟子的知言养气说名词解释
《孟子·公孙丑下》中提到的“知言养气”,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言语文明,以及
养成良好的习惯和行为习惯,从而达到调节自身情绪,提升自身素质的一种方式。
“知言”指的是要学会言语文明,要学会恰当的言谈举止,不要说话攻击他人,不要说话恶劣,要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宽容,学会接纳他人,学会把握自己的言辞,以免伤害他人。
“养气”指的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和行为习惯,要学会珍惜时间,不要拖延,要学会节约,
不要浪费,要学会守信,不要欺骗他人,要学会自律,不要放纵自己,要学会勤奋,不要懒惰,要学会积极,不要消极,要学会坚持,不要放弃。
“知言养气”是一种调节自身情绪,提升自身素质的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融入社会,更好地与他人相处,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只有学会“知言养气”,才能让自己的生活更加
美好,更加充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论养气》翻译
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
如此,则动心否乎?”
公孙丑问道:“如果让您担任齐国的卿相,能够实行您的主张了,那么即使因此而建立了霸业或王业,也不必感到奇怪的了。
如果这样,您动心不动心呢?”
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动心。
” 曰:“若是,则夫子过孟贲远矣。
”孟子说:“不,我四十岁起就不动心了。
”
公孙丑说:“如果这样,老师就远远超过孟贲了。
”
曰:“是不难,告子先我不动心②。
” 曰:“不动心有道乎?”
孟子说:“做到这点不难,告子在我之前就做到不动心了。
”
公孙丑问:“做到不动心有什么方法吗?”
曰:“有。
北宫黝之养勇也③:不肤桡,不目逃;思以一豪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无严诸侯,恶声至,必反之。
孟施舍之所养勇也④,曰:‘视不胜犹胜也;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畏三军者也。
舍岂能为必胜哉?能无惧而已矣。
’孟施舍似曾子,北宫黝似子夏⑤。
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贤,然而孟施舍守约也。
昔者曾子谓子襄曰⑥:‘子
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孟施舍之守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也。
”
孟子说:“有。
北宫黝这样培养勇气:肌肤被刺不退缩,双目被刺不转睛;但他觉得,受了他人一点小委屈,就像在大庭广众之中被人鞭打了一般;既不受平民百姓的羞辱,也不受大国君主的羞辱;把行刺大国君主看得跟行刺普通百姓一样;毫不畏惧诸侯,听了恶言,一定回击。
孟施舍这样培养勇气,他说:‘把不能取胜看作能够取胜;估量了势力相当才前进,考虑到能够取胜再交战,这是畏惧强大的敌人。
我哪能做到必胜呢?能无所畏惧罢了。
’(培养勇气的方法,)孟施舍像曾子,北宫黝像子夏。
这两人的勇气,不知道谁强些,但孟施舍是把握住了要领。
从前,曾子对子襄说:‘你喜欢勇敢吗?我曾经在孔子那里听到过关于大勇的道理:反省自己觉得理亏,那么即使对普通百姓,我也不去恐吓;反省自己觉得理直,纵然面对千万人,我也勇往直前。
’孟施舍的保持勇气,又不如曾子能把握住要领。
”
曰:“敢问夫子之不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可得闻与?”
公孙丑说:“请问,您的不动心和告子的不动心,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
’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
夫志,气之帅也;
气,体之充也。
夫志至焉,气次焉。
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孟子说:)“告子曾说:‘言论上有所不通,心里不必去寻求道理;心里有所不安,不必求助于意气。
’心里有所不安,不必求助意气,这是可以的;言论上有所不通,心里不寻求道理,这不可以。
心志是意气的主帅,意气是充满体内的。
心志关注到哪里,意气就停留到哪里。
所以说:‘要把握住心志,不要妄动意气。
’”
“既曰‘志至焉,气次焉’,又曰‘持其志,无暴其气’,何也?”
(公孙丑问:)“既说‘心志关注到哪里,意气就停留到哪里’,又说:‘要把握住心志,不要妄动意气’,这是为什么呢?”
曰:“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
今夫蹶者趋者,是气也,而返动其心。
”
孟子说:“心志专一就能调动意气,意气专一也能触动心志。
譬如跌倒和奔跑,这是意气专注的结果,反过来也使他的心志受到触动。
”
“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公孙丑问:)“请问,老师擅长哪方面?” 孟子说:“我能识别各种言论,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
(公孙丑说:)“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
孟子说:“难说清楚啊。
它作为一种气,最为盛大,最为刚强,靠正直去培养它而不伤害它,就会充塞天地之间。
它作为一种气,要和义与道配合;没有这些,它就会萎缩。
它是不断积累义而产生的,不是偶然地有过正义的举动就取得的。
如果行为有愧于心,气就萎缩了。
因此我说,告子不曾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作是外在的东西。
(对浩然之气,)一定要培养它,不能停止下来;心里不能忘记它,也不妄自助长它。
不要像宋国人那样:宋国有个担心他的禾苗不长而去拔高它的人,昏昏沉沉地回到家中,对家里人说:‘今天累极了,我帮助禾苗长高啦!’他的儿子赶忙跑到田里去看,禾苗已经枯死了。
天下不助苗生长的人实在很少啊。
以为(培养浩然之气)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就像拔苗助长的人,非但没有好处,反而危害了它。
“何谓知言?” “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
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
(公孙丑问:)“什么叫能识别各种言论?”
(孟子说:)“偏颇的言论,知道它不全面的地方;过激的言论,知道它陷入错误的地方;邪曲的言论,知道它背离正道的地方;躲闪的言论,知道它理屈辞穷的地方。
(这些言论)从心里产生出来,会危害政治;从政治上表现出来,会危害各种事业。
如果有圣人再次出现,一定会赞成我所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