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语文谈语言课文讲解与习题分析(语文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上语文谈语言课文讲解与习题分析(语文版)

八上语文谈语言课文讲解与习题分析(语文版)

白云泉(唐)白居易天平山①上白云泉②,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注释:①天平山:在今苏州市西二十里处。②白云泉:在天平山的山腰,泉水清冽而晶莹,号称“吴中第一水”。赏析:这首七绝犹如一幅线条明快简洁的淡墨山水图。“天平山上白云泉”,起句即点出吴中的奇山丽水、风景形胜的精华所在。“云自无心水自闲”,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流,自由奔泻,从容自得。“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问清清的白云泉水,何必向山下奔腾飞泻而去,给纷扰多事的人世推波助澜!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的结构,掌握文章的内容;体味文章清晰的脉络、明确的论点及到位的论证。 2.培养和提高学生概括文章的能力;领会本文所谈的语言运用的基本原则,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作家作品王力(1900―1986),字了一,广西博白人。中国语言学家、教育家、翻译家、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散文家和诗人。他学贯古今,汇通中外,在继承我国2 000多年语言学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为建立中国现代语言的科学体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主要著作有《中国现代语法》《中国语法理论》《汉语音韵学》《汉语史稿》等。写作背景本文是一篇谈话录,是作者接受《新闻与成才》杂志社记者采访时的谈话记录,后收入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王力文集》。字词广场★字音识记时髦(máo)

弄巧成拙(zhuō)圩堤(wéi)斟酌(zhēn zhuó)以讹传讹(é)★形似字辨析拙zhuō笨拙咄duō咄咄逼人辑

jí编辑楫jí舟楫炙zhì炙烤灸jiǔ针灸赖lài

依赖懒lǎn懒惰★熟语积累(1)弄巧成拙:想耍巧妙的手段,结果反而坏了事。如:本想自我美化却~者比比皆是。(2)适得其反:结果跟希望正好相反。如: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学习效果往往~。(3)七月流火:夏历七月火星(恒星名,即心宿)黄昏时在天空的位置由六月的正南方开始变为偏西向下。流:向下移动。如:在这收获的季节里,大地黄灿灿的,送走了~的时光,迎来美

好的金秋。“谈语言”是一个论题式标题,题目交代了本文的议论对象――语言。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是人们进行文学创作、新闻写作和其他一切写作的工具。[1]我们既然爱好写作,又想在这方面成才,就不能不首先掌握好这个工具,而且要像木匠爱斧锯、画家爱颜料、战士爱武器那样爱我们赖以进行工作的工具。[2] 第一部分(第1段):爱好写作的人应当掌握好语言,语言极其重要。许多写文章的人,从中学生到大学教授,从新闻记者到作家,拿起笔来总想我现在是写文章,跟说话不一样,要把语言装饰得“华丽”一点,把语句表达得“文雅”一点,把文章写得“美妙”一点。于是总想造一些时髦的句子,东拐西缠多绕一些弯子。实际呢?弄巧成拙,适得其反。[3]他们不懂得,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4] 有一篇描写英雄到大海救人的报道说:“他冒着刺骨的寒风,迈着冻僵的双脚跳入了沸腾的大海。”这是一个很费解①又不准确的句子,作者在说话时绝不会这么说,这叫“故作姿态”。还有篇报道,出现“他冒着七月流火在圩堤②上东奔西走”这样的句子。“七月流火”出自《诗经》,指夏历七月星辰位置的移动,并不指天气炎热。用“七月流火”形容天气炎热就不对。我们平常说话从不这样说,可能说“冒着烈火”“顶着烈日”,如果说“我冒着七月流火怎样怎样……”肯定要被人大笑一番。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晚年的作品比他早年的作品好,他晚年的作品更受读者欢迎,我自己就爱看他晚年的作品。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他早年的作品语句过于修饰、做作,读起来很绕口,理解就更不容易了。他晚年的作品朴素、自然、平易近人,就很受读者欢迎。[5]这对我们后人是一种启发。第二部分(第2~5段):论证第一个分论点――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的某些人的华而不实、弄巧成拙之间的关系是:那些人不懂这个道理。于是作者把这个复句作为“不懂得”的宾语,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是不是说口语与书面语没有区别呢?[6]也不是的。文章是有组织的语言,在这一点上,也可以说文章和语言不一样。我们平常说话的时候,往往不假思考,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有时候语言不连贯,甚至前后矛盾,句子不合逻辑,不合语法。有的同志在小组

会上发言头头是道,娓娓动听,但是人家把他的话记录下来,仔细看一下,却又会发现毛病百出,缺乏逻辑性和科学性。所以,我不反对对口语加工。并且,我一直是主张口语要经过加工才能上升为书面语。

[7] 报刊上使用的语言更要认真推敲,反复斟酌,不要以讹传讹。报刊上的语言往往要被读者仿效,因而更应该强调准确性,规范化。[8]否则,会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制造混乱。比如,我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过意见,认为“最好水平”这个说法在口语中运用勉强③说得过去,而在报刊上运用就不对了。“水平”,原意是水的平面,水的平面永远是平的,只有高低之分,没有好坏之分。因此,说“最好水平”,是违背④事理的。但是,至今有些报刊还在使用“最好水平”这个词。又比如,有的报刊批评某些人对事情采取满不在乎的态度时,习惯用“不以为然”这个词。这也是不对的。“不以为然”是“不以为如此”或“不以为对”的意思,而不是“满不在乎⑤”的意思。从这里我们再一次看到了不能随便运用口语。但是在将口语上升到

书面语的时候,一定不能忘了它的目的是什么,出发点是什么,这就是要使读者能读懂。在对口语进行加工时,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要能够被读者领会、理解。[9]否则这种上升就失去了意义!, 有些话本不符合书面语的要求,不准确,也不规范,但由于说习惯了,改不过来,叫什么“约定俗成”。谁“约定”的呢?恐怕总是从少数人说错开始,一直不去纠正它,变成“俗成”的吧!所以,不要把“约定俗成”拿来作语病的挡箭牌⑥,该规范化的,能够规

范化的,还是要尽量规范化。[10] 语言应该是发展的,规范的标准

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可能一劳永逸。第三部分(第6~12段):说明语言应当是规范化、大众化的,并且是发展的。①费解:不好懂。

②圩堤:在沿江、滨湖及滨海的低洼地区,为防止外水入侵而筑的堤岸。③勉强:牵强,理由不充足。④违背:违反,不遵守。⑤满

不在乎:完全不放在心上。⑥挡箭牌:盾牌,比喻推托或掩饰的借口。 [1]文章首句有何作用?首句将这次谈话的话题定位为书面语。

[2]语言学家的话生动形象,你能具体说明一下吗?作者将爱好写作的人爱语言比成木匠爱斧锯、画家爱颜料、战士爱武器,强调掌握好语言工具的必要性。[3]“弄巧成拙,适得其反”用在这里有何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