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试卷第3课 宋明理学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2021_2022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课宋明理学作业3含解析新人教版必
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题5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朱子语类》:“格物须是到处求,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辩之,皆格物之谓也。
若只求诸己,亦恐有见错处,不可执一。
”上述材料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是( )A.“知行合一”B.“发明本心”C.“格物致知”D.“存天理,灭人欲”【答案】C【解析】“知行合一”属于明朝王阳明的思想,不符合题干《朱子语类》,故A项错误;“发明本心”属于陆九渊的思想,不符合题干意思,故B项错误;材料中“格物须是到处求,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辩之,皆格物之谓也”说明是朱熹修养论中的“格物致知”,故C项正确;“存天理,灭人欲”不是材料中反映主旨,故D项错误。
2、明中期以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
王阳明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是人心破坏所致,只有通过整治人心,才能挽救危机。
为此,他提出【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
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X,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排除A。
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更多地吸取了佛教的“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在认识论上,王阳明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B符合题意。
限制君权和经世致用属于明清之际批判思想的内容,排除C、D两项。
3、“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
从根本上讲朱熹在强调()“明人伦”“正纲常”【答案】A【解析】朱熹表面上是否定学校教育“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实质是强调教育旨在“明人伦”“正纲常”。
故选A项。
4、宋明时期,传统儒学汲取了佛教、道教的思想精髓,再次实现了理论上的升华。
理学在塑造民族性格方面,培养了国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对气节的执着追求,下列表述中与之无关的是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B.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C.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D.粉身碎骨寻常事,但愿牺牲报国家【答案】B【解析】该题考察宋明理学的历史影响。
【高中历史】高二历史人教必修3练习:第1单元 第3课 宋明理学 Word版含解析
学业分层测评(建议用时:40分钟)[学业达标]1.魏晋南北朝以来,面对佛、道强有力的冲击,儒学思想家的态度是() A.固步自封,消极抵抗B.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积极吸收,丰富儒学D.放弃儒学,转奉佛道【解析】魏晋南北朝以来,儒、佛、道三教在彼此反复辩驳中相互吸纳渗透,儒学受佛、道哲学影响,内容不断得到丰富。
【答案】 C2.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
”这里的“全新的创造”是指()A.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B.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哲理化、思辨化C.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D.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解析】宋明理学倡导“存天理,灭人欲”,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故A项错误;宋明理学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使传统儒学更加哲理化和思辨化,故B项正确;融合阴阳家、道家和法家等思想的新儒学由西汉儒学家董仲舒所创,它强化了儒家的伦理纲常,有利于维护封建专制,与题目中的信息“理学”“全新的创新”不符,故C、D两项错误。
【答案】 B3.某校高中学生在编演“宋明理学”的历史短剧时,为下图人物设计的台词应是()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A.“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C.“心外无物”“心外无理”D.天理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解析】B项是陆九渊的思想,C项是王阳明的思想,D项是朱熹的思想,故选A项。
【答案】 A4.《朱子语类》:“格物须是到处求,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皆格物之谓也。
若只求诸己,亦恐有见错处,不可执一。
”上述材料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是()A.“知行合一”B.“发明本心”C.“格物致知”D.“存天理,灭人欲”【解析】“知行合一”属于明朝王阳明的思想,不符合题干《朱子语类》,故A项错误;“发明本心”属于陆九渊的思想,不符合题干意思,故B项错误;由材料信息“格物须是到处求,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皆格物之谓也”可得出是朱熹修养论中的“格物致知”,故C项正确;“存天理,灭人欲”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D项错误。
高中历史必修3第3课 宋明理学 Word版含解析
一、选择题1.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
这反映了()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2.理学家王阳明强调“善念存时,即是天理”,“物无善恶”因而无需“为善去恶”。
由此判断,王阳明()A.反对穷理格物B.教人明辨善恶C.主张静心无为D.阐发禅宗学说3.梁启超说:“到了两宋,当然会产出儒佛结婚的新学派,加以那时候的佛家,各派都衰,禅宗独盛。
禅宗是打破佛家许多形式和理论,专用内观工夫,越发与当时新建设之道学相接近,所以道学和禅宗,可以说是宋、元、明思想全部的代表。
”其提及的“儒佛结婚的新学派”、“新建设之道学”是指()A.道家学派B.道教C.理学D.佛教禅宗4.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粲粲然满道也。
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chǔ)锭次,以纸钱置坟头。
”该材料中的习俗()A.起源于明朝中期B.仅流传于中国北方C.受外来文化影响D.受宗法制的影响5.“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
与此观点最接近的思想家是()A.朱熹B.陆九渊C.李贽D.顾炎武6.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
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
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①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②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③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④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7.宋明理学家大多倡导“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
其目的是()①巩固封建统治②培养社会责任感③维护社会稳定④禁绝个人欲望A.①B.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8.《朱子语类》中记有“天理流行,触处皆是。
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课宋明理学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
第3课宋明理学一、选择题(1~10题为基础达标题,11~15题为能力提升题)1.(2018·常州高二检测)北宋理学家“二程”说:“天下之物,皆可以照理。
有物必有则,一物统有一理。
”这表明“理”是( )A.超时空的,完满的精神实体B.世界万物的总根源C.自然和社会的最高法则D.封建伦理道德之总称答案 C解析从题干中“有物必有则”,可以看出,理是一种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最高法则,故C正确;其他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
2.宋代“二程”的思想对于儒学发展的意义在于:他们第一次以“天理”作为最高范畴,系统地整理了儒家学说,认为“凡事皆有理”而“万理出于一理”。
这从理论上确立了( )A.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B.儒家心学的统治地位C.儒家伦理学说的先天权威性D.理学作为统治思想的合理性答案 C解析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确立于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汉武帝所接受,故A项错误;“二程”的思想属于程朱理学派别,与陆王心学有区别,故B项错误;“二程”所谓“天理”,实际上是从天理的高度论证了儒家的纲常礼教、伦理道德的合理性,故C项正确;题干要求从“理论上”而不是其实际作用,故D项错误。
3.(2017·宿迁高二期末)李约瑟称朱熹理学“反映了近代科学的立足点”,“和近代科学上所用的某些概念并无不同”。
他的主要依据是朱熹主张( )A.格物致知B.先理后气C.心即理也D.理气同源答案 A解析格物致知强调亲身实践获得真知,这与西方科学中实践精神不谋而合,A项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B、C、D 都是理学的内容,但不符合题意,故B、C、D错误。
4.(2017·泰州高二期末)朱熹认为:“为吾民者,父义,兄友,弟敬,子孝……以上同保之人今仰互相劝戒,孝顺父母,恭敬长上,和睦宗姻,周恤邻里,各依本分……保内如有孝子顺孙、义夫节妇,事迹显著,即仰具申,当依条旌赏。
其不率教者,亦仰申举,依法究治。
”该主张产生的直接效果是( )A.儒家思想开始成为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B.儒家的思想观念成为普通百姓的行为规范C.程朱理学成为北宋以后居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D.宋明理学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法律制度答案 B解析儒家思想开始成为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是在汉代,故A项错误;“孝顺父母,恭敬长上”“和睦宗姻,周恤邻里,各依本分”说明三纲五常的作用,故B项正确;程朱理学成为居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是在南宋时期,故C 项错误;理学是思想,不是法律制度,故D项错误。
高二上历史(人教版)必修3课时《宋明理学》练习卷
高二上历史(人教版)必修3课时《宋明理学》练习卷一、单项选择题1.有学者指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存在着清楚的差异,这个差异直接招致了两个流派在治学和修养方法上的直接统一。
〞这里的〝差异〞主要是指A.客观性与思辨性B.内在性与简易性C.客观性与客观性D.内在性与直观性【答案】C2.宋儒扫除汉唐传注之学,弃传求经,经过研讨经典〝本文〞,直接探求圣人〝本意〞、经典〝转义〞,开掘经典中所包括的儒学价值,〝六经注我,我注六经〞。
这反映出宋儒A.否认传统经学B.重申儒家义利观C.强调主体看法D.批判周孔之道【答案】C3.关于〝格物致知〞一说,王阳明解释为:〝格物者,格其心之物也,格其意之物也。
〞〝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
〞这说明了心学A.奠定中国现代传统文明的基础B.强调人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感C.对程朱理学既有承袭又有创新D.是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提高思潮【答案】C4.在论及儿童教育时,王阳明支持〝抨击绳缚,假定待拘囚〞,主张〝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以到达〝自然日长日化〞。
在此,王阳明A.一定了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B.强调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C.摆脱了儒家伦理对教育的约束D.突出了〝致良知〞的价值追求【答案】D5.«明史»曾这样描画心学的风行:〝嘉〔靖〕隆〔庆〕然后,笃信程朱,不迁异说者,无复几人矣。
〞这一情形的出现和心学的某一特点有关,它是A.中转本心B.格物致知C.慎思明辨D.否认帝权【答案】A6.宋明家具设计扬弃了隋唐壮美华美的审美走向,崇尚繁复内敛,讲求次第和动摇,表达出一种工整规范的美。
上述家具设计的价值取向折射出宋明A.君主民主绝后增强B.儒学思想社会化趋向C.商品经济兴盛开展D.经世致用观念的影响【答案】B7.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普遍的著作是«家礼»。
〞〝朱熹关于自己倡议的理学原那么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留意的,他重复强调这种原那么在生活中的完成。
高二历史宋明理学练习题(含答案).doc
高二历史宋明理学练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南北朝时期,佛教在政治上有很大的势力,其根源是
A 封建国家的分裂
B 统治者发展佛教用来麻醉人民
C 经济发展的需要
D 众生平等的主张便于人民接受B
2.南北朝时期出现的“三教合一”这三教中不包含
A佛教B道教C儒教D景教D
3.隋唐时期知识分子对宗教的观点是
A崇佛压儒和道教B以儒为本,吸纳佛道思想
C以佛为本,吸纳儒道思想D崇儒压道和佛教B
4.“理学”思想确立于
A隋B唐C宋D明C
5.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确立于
A宋朝B元朝C明朝D清朝C
6.有关新儒学——理学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发展继承孔孟学说,有两个流派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B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区别主要在于对“理”的来源的理解不同C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是唯心主义思想
D陆王心学认为天理存于心中,是一种消极反动的思想D
二.问答题
7.什么是理学?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和条件是什么?
7.理学是在宋朝时,为了回应佛、道挑战,新兴儒学思潮建立的
学说,它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学说,到宋代逐渐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被称为“理学”。
背景:(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的发展出现危机;(2)隋唐时期的学者提出佛、儒、道三教合一的主张;(3)为重兴儒学,唐宋儒学家在吸取佛、道哲学的某些思想的基础上,对儒学进行不断的思考和探索;(4)宋代“重文”国策形成了学术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5)“二程”和“朱熹”对儒学经典的多年钻研。
高二历史宋明理学测试卷(含答案)
高二历史宋明理学测试卷(含答案)【精题分解】:第3课宋明理学(1)第一部分基础知识巩固1.(安徽省亳州市09-10高二期末)“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反映的思想内核是A.存天理,灭人欲B.格物致知C.致良知D.发明本心答案:A2.(北京市通州区09-10高二期中)宋明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这里的“天理”主要是指A.世界万物的本源B.社会发展的规律C.儒家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D.人的情感、感受答案:C3.(吉林省长春十一中09-10高二期中)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认为仁者必然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磊落,仁民爱物。
其仁者境界与佛老境界的最大不同在于A.强调获得精神方面的自足B.宣扬追求来世的幸福C.强调要有强烈社会责任心D.官扬追求自由的生活答案:C4.(福建省长泰一中09-10高二期中)朱熹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共同点有①认为伦理道德即是“天理”②倡导用道德标准支配人的行为③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④都坚持“性善论”和儒家“仁”的思想A.①②④B.③④C.①②③D.②③答案:A5.(广东省佛山一中09-10高二期中)从成语典故“醍醐灌顶”、“修身养性”、“三纲五常”中可以看出下列对中国传统文化发生影响的教派有①佛教②道教③墨家④儒家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D6.(安徽省亳州市09-10高二期末)一位思想家和他的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问他,山中美丽的花树,它们自生自长,与人心感觉与否并无关系,你认为呢?他却说:你来看此花树,它才存在;你不来时,它是不存在的。
在他们看来,花树的存在与否,全以人的主观感觉为转移。
这位思想家指的是A.庄周B.老聃C.朱熹D.王阳明答案:D7.(江苏省南京六中09-10高二期中)从《宋史》中出现的以下人物名字,可以推测他们深受当时哪种思潮的影响?焦守节(卷261)、李克让(卷270)、陈从信(卷277)、赵安仁(卷287)、钱端礼(卷385)、张忠恕(卷409)A.佛学B.法学C.理学D.道教答案:C8.(黑龙江省哈六中09-10高二期中)宋代理学的形成是由于A、道教思想融入儒学B、佛教思想融入儒学C、儒家的伦理观出现本质变化D、吸收佛道的思辨哲学阐释儒学答案:D9.(山东省临沂市09-10高二期中)一个书生携带了《四书章句集注》、《五经正义》等一大箱书籍上京考,这种情景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A.西汉B.隋唐C.北宋D.南宋答案:D10.(海南省海南中学09-10高二期中)宋朝大儒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高二历史下册《宋明理学》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高二历史下册《宋明理学》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朱熹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有理。
”又说:“有理而后有气,虽是一时都有,毕竟以理为主。
”这表明在宋代,儒学家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
这个新角度是()A.从万事万物本原出发B.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C.从天人感应出发D.从人的本性出发解析:选A。
从材料我们可以看出,朱熹认为理是一切事物的本原,所以朱熹的理学开始从世界的本源出发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
2.位于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是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和陆九渊曾在此地进行过激烈的辩论,双方辩论的焦点应是()A.穷理的方法问题B.理是否存在的问题C.理气的关系问题D.理的基本内涵问题解析:选A。
朱熹为理学大师,陆九渊为心学的开山祖师,双方辩论的焦点主要在于双方对探究理的方法的异同,理学强调向外探求,心学强调向内探究,认为“心就是理”。
所以答案为A项。
3.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特大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在灾害面前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一次次彰显:“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众志成城”、“大爱无疆”、“有难同当、自强不息”,正是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中华民族经受住了一次又一次地考验,宋明理学在塑造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性格、民族精神方面的影响表现在()①压抑人的自然欲求②注重人的气节、品德③讲求自我节制、奋发图强④强调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选D。
宋明时期儒学发展为理学,理学进一步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了人的自然欲求。
但理学中很多思想在当时乃至今天都有借鉴意义,如注重人的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奋发图强,强调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等都是理学对人格塑造的积极影响。
故②③④是正确的。
4.“孽海茫茫,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与禅宗这一理论类似的是() A.老庄思想B.程朱理学C.王阳明心学D.孔孟之道解析:选C。
本题以世人熟知的禅宗理论考查宋明理学。
2021-2022年高中历史 第3课《宋明理学》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3(含解析)
2021-2022年高中历史第3课《宋明理学》练习新人教版必修3(含解析)1.山西恒山悬空寺是国内现存的唯一一座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
它修建在悬崖峭壁间,迄今已有1 400多年的历史。
儒、道、佛三教合一的趋势出现于 ( )。
A.西汉 B.东汉 C.南北朝 D.隋朝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三教合一”趋势由此开始。
答案C2.在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活动中,对季羡林先生的颁奖词是这样写的:“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这一评价主要体现了哪家的思想 ( )。
A.法家 B.道家 C.儒家 D.墨家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儒家思想注重气节、品德,主张人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但被后天欲望所蒙蔽,应当宠辱不惊,消除欲望。
答案C3.“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
学者须要于此体认省察之。
”提出这一主张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是( )。
A.董仲舒 B.程颢 C.朱熹 D.王阳明解析根据材料中“存天理,灭人欲”等主张,可以判断出这一主张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思想。
答案C4.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论证伦理纲常。
这个新的角度是( )。
A.三纲五常 B.以法治国C.万物本原 D.抗衡佛教解析根据所学知识,A、B、D三项说法不符题意。
A项三纲五常最早源于孔子,西汉董仲舒时将其发展完善;B项是法家的主张;D项北宋时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思想形成新儒学即理学。
本题选C项,北宋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论证伦理纲常,提出世界的本原是“理”。
答案C5.“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句话应出自( )。
A.董仲舒 B.朱熹 C.王阳明 D.李贽解析材料大意是:心本来是没有善没有恶的,有善有恶是每个人的思想在活动的缘故。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第3课 《宋明理学》(同步训练)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带解析)一、选择题(共10个小题)1. 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
生,仁也”。
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 1、 ( ) A、“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 B、孟子的仁政思想C、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D、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2. 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里的“天理”是指 2、 ( )A、天体运行法则B、社会发展规律C、伦理道德规范D、“天人感应”学说3. 朱熹说:“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
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
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
”在该材料中,朱熹要表达的本意是 3、 ( ) A、人不能存在正常的欲望 B、人欲指的是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C、人欲与人的正常欲望是同一概念D、人欲与天理是一致的4. “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传习录》)材料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途径是 4、 ( )A、知德合一B、格物致知C、内心反省D、穷理格物5. 《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
”有人对这段话的解释是:“仁者,本心之全德。
克,胜也。
己,谓身之私欲也。
复,反也。
礼者,天理之节文也。
”这就把“克己复礼”解释为 5、 ( ) A.“人伦者,天理也” B.“存天理,灭人欲”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D.“心外无物”“心外无理”6. 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6、 ( ) A、修生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C、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D、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7. 公元1175年,朱熹与陆九渊、陆九龄讲学论辩于鹅湖书院,史称“鹅湖之会”,也称“千古一辩”。
2014-2015学年山西省运城中学高二历史练习第3课《宋明理学》(人教版必修3)
宋明理学同步练习1.魏晋南北朝时,儒学受到挑战的原因是(①佛教的盛行②道教的发展③儒学自身的缺陷A.①②③④B.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B解析:原因只要从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2.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是在…(A.汉朝B.C.隋唐时期D.宋朝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3.北宋时期的儒家代表是(A.程颢、朱熹B.C.程颐、程颢D.王阳明答案:C4.下列不属于程朱理学主要内容的是(A.“天理”是万物的本源B.C.“理气论”D.“致良知”答案:D5.王阳明的思想观点不包括(A.心外无佛B.C.心外无理D.理外无心答案:B解析:“心学”就是强调心的至上地位,主张的是“心外无佛”。
6.材料一:材料二:分析宋明理学家二程、朱熹、王阳明分别与上述材料所反映思想之间的同异与渊参考答案:异:二程、朱熹吸收了佛教靠心感知事物的主张,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王阳渊源关系:宋明理学是在吸收佛教等有益内容基础上对儒学的新发展。
1.下图中的孔子像最早可能出现于下列哪一皇帝在位时期(戴帝王冠冕的孔子像A.隋文帝B.C.唐玄宗D.宋太祖答案:B解析:唐太宗时才尊孔子为“先圣”“宣父”,因此只有唐太宗时才有可能出现戴帝王冠冕的孔子像。
2.“言不庄不敬,则鄙诈之心生矣;貌不庄不敬,则怠慢之心生矣。
”上文出自()A.《五经正义》B.C.《通鉴纲目》D.《二程遗书》答案:D3.宋朝程朱理学的核心思想是(A.B.C.D.“心性论”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重要历史知识的分析能力。
理学认为天理是万物的原,主宰万物,也就是说先有理而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4.下列属于二程学说的是(①“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②“心性论”④“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A.①②③⑤C.①⑤D.②③④答案:B解析:牢记二程的学说即可。
5.阅读下列材料: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
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3课宋明理学作业Word版含解析
课后训练基础巩固1.唐宋时期,“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其中的“一”应指()A.理学B.佛教C.道教D.法家教派2.下列关于宋代理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是宋代出现的新儒学体系B.儒学从佛、道之中汲取了有益的东西,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C.集大成者是朱熹,他在历代儒者中的地位及实际影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D.是儒、道、佛、法四家融合的产物3.“二程”是北宋时期理学的代表人物。
下列不属于他们的思想主张的是()A.“天理”是万物的本原B.“人伦者,天理也”C.通过内心反省“致良知”,强调“知行合一”D.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4.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其中战国的“清新”、宋朝的“理性美”特色很明显。
这折射出的历史现象分别是()A.“百家争鸣”、民主政治B.“罢黜百家”、理学盛行C.“百家争鸣”、经世致用D.“百家争鸣”、理学盛行5.朱熹的父亲朱松曾请人算命,卜者说:“富也只如此,贵也只如此,生个小孩儿,便是孔夫子。
”这个传说有可能是后人附会的,但有人说把朱熹比做“孔夫子”是有一定道理的,这是因为()A.朱熹是教育家,也被奉为“圣人”B.朱熹的为人处世、思想品德类似于孔子C.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对儒学的贡献极大D.由于朱熹的努力,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6.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中称朱熹是“新儒家”的代表。
这个“新”在思想上具体表现在()A.“天人感应”和“大一统”B.“水则载舟,水则覆舟”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把天理人性有机结合,“存天理,灭人欲”7.下图是朱熹讲学布道的云根书院。
朱熹在此讲学中最可能出现的言论观点是()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B.学以致圣的修养关键在于“致良知”C.“心外无物”“心外无理”D.倡导三纲五常8.下列不符合陆王心学的是()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B.“发明本心”以求“理”C.求“理”就是进行内心反省D.“理”要到身体以外的事物上去寻找能力提升9.有人在网上发表了《程朱理学流毒无穷》一文,认为中国悲哀的原因在于出现了朱熹和“二程”,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评论着眼于“二程”和朱熹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压抑人的个性发展B.此说法有失偏颇和浅薄,没有去辩证地客观评价C.这种观点是正确的,程朱理学没有任何进步之处D.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程朱理学思想10.“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
推荐专题 宋明理学练上学期高二历史同步精品课堂人民必修第三册 含解析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3第三课宋明理学精选练习基础篇1.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儒道佛融合的重要时期,三教相互吸纳借鉴,为各自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教融合的基础是( )A.社会教化功能的一致性B.诸法无常,因缘聚合C.长生不死,与道合一D.经天纬地,成就圣王【答案】A【解析】三教之所以可以融合,在于它们所依附的社会基础和所发挥的社会作用是一致的,都有利于巩固统治,教化民众,故A项正确;B项为佛教思想,C项为道教思想,D项为懦家的追求。
综上所述,本题选A项。
2.佛教主张出家,本有悖于孝亲的儒家伦理,但是东晋高僧慧远却提出了“忠孝之意,表于经文”的论断。
这说明( )A.佛教开始动摇儒家正统地位B.佛教传入后出现本土化趋势C.儒佛两家思想主张相互对立D.佛教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忠孝之意,表于经文”,可知高僧慧远主张儒佛融合,AC都不符合题干,A 错在动摇儒家正统地位,C错在主张相互对立;D不对,题干无从体现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而是与儒家伦理道德相结合。
3.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帝“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答案】C【解析】由材料可知,唐高祖认为自己是老子的后裔,故把老子置于孔子之上;武则天却把佛教置于道教之上;而唐武宗则大规模“灭佛”。
由此来看,儒家思想的政治地位相对比较稳固,没有太大的起落,故C项符合题意。
A项说法过于绝对,三人的行为很难决定宗教的兴亡。
B 项说法错误,武则天时期佛教的地位就超越了道教;D项不符合史实,既然佛教能够在当时排位靠前,说明其还是有一定的社会基础的。
4.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
生,仁也”。
周敦颐( )A.将世界本原与儒家的“仁”联系起来B.综合了道家和孟子的“仁政”思想C.具有早期朴素的唯心主义思想D.用辩证思维看待中国传统社会【答案】A【解析】材料之意为:上天以阴阳二气生万物;创造万物.就是仁。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 第3课 宋明理学测试题
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题5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下图是嵩山少林寺“三教合一碑”(即“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上的一幅图画,从正面看是一位和尚的图像,即释迦牟尼,左侧头戴方巾者为孔子,右侧头后挽个发髻的是老子。
三教共存一碑,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一种社会思潮。
这一思潮A.开始出现在隋唐时期B.推动了宋代理学的产生C.体现佛教的主流地位D.体现三教合归佛的趋势【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解读材料可知,材料主要反映三教合一的局面。
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合一的趋势开始出现,A项错误。
宋代理学吸取了佛教和道教思想,三教合一的局面推动了理学的产生,B项正确。
三教共存一碑,无法体现佛教的主流地位,且佛教处于主流地位与史实不符,C项错误。
三教合一的发展趋势是三教合归于儒,D 项错误。
2、明朝一位学者说:“自哲学家朱熹的时代以来,真理已明白地显示于世界。
我们不再需要什么著作,要做的只是实践。
”这里的“实践”主要是指()A.确立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B.遵从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C.改革科举取士的内容和形式D.维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统治【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自哲学家朱熹的时代以来,真理已明白地显示于世界”。
这里的真理,就是朱熹说的三纲五常就是天理。
“我们不再需要什么著作,要做的只是实践。
”这里指的是“存天理、灭人欲”,恪守三纲五常,故选B。
ACD不符合题意主旨,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3、两宋时期,乡村伦理建设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张载弟子所创制的乡约,强调邻里互助与道德互勉;一种是朱熹所改进的乡村族约,主要是宗族内部的改过迁善教育。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两宋时期A.理学的理论化 B.教育的平民化C.社会的宗族化 D.儒学的社会化【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儒学的社会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
一、单选题
1.北宋大儒张载是理学创始人之一,他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体现了学者匡时济世的理想追求
B.反映了理学以继承儒学正统为己任
C.理学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的要求
D.说明理学思想有利于稳固统治秩序
2.电视剧《潜伏》使“潜伏”一度成为流行词,而真正说出潜伏真谛的经典台词是:“在特殊的环境下面,什么都可以灵活应变,但是信仰绝不能变。
”历史上的文天祥也如此,他在强权面前,正气浩然,铁骨铮铮,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句。
他的这种气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主流是( )
A.黄老之学B.佛学
C.程朱理学D.陆王心学
3.“孽海茫茫,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与禅宗这一理论类似的是( ) A.老庄思想B.程朱理学
C.王阳明“心”学D.孔孟之道
4.史学家张岱称:“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
”文中的“良知”是指( ) A.内心世界B.自然规律
C.社会规律D.天的意志
5.近来有学者将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归纳为仁者爱人、地狱天堂、三教合一、性理之学四个主题。
其中“三教合一”大致始于( )
A.春秋战国B.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D.两宋时期
6.右图是僧人、道士和儒者在少林寺同台打坐,在别处实为少见,意味深长。
从图中可以得出的信息有( )
A.最早出现在西汉早期
B.这体现了“三教并立”
C.这体现了“三教合归儒”
D.这体现了佛教的独尊
7.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中称朱熹是“新儒家”的代表。
这个“新”在思想上具体表现在( )
A.“天人感应”和“大一统”
B.水能载舟也能覆舟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把天理人性有机结合,“存天理,灭人欲”
8、“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著名和尚慧能的佛偈,其修炼的意境与下列哪种思想主张吻合()
A.孔孟之学
B.程朱理学
C.陆王心学
D.格物致知
9、周敦颐是湖南道州濂溪人,后人称之为濂溪先生,是宋明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他提出了“主静”的修养方法,强调“无欲”。
这一修养方法的实质是()
A.传播“无为而治”的思想
B.淡化儒家重视现世事功的主张
C.体现出佛、道思想对儒学的冲击
D.努力强化封建统治秩序
10.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忠、孝、廉、节、义”,这些思想中的进步成分至今仍然影响着炎黄子孙。
这些思想主要来自于儒家思想中的( )
A.“仁政”学说B.“天人感应”学说
C.理学思想D.经世致用思想
11.在今天的台北有一风景区——阳明山,它以前叫草山,蒋介石到台湾后,由于崇拜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所以改名阳明山。
王阳明是( )
A.理学的集大成者B.心学的集大成者
C.三教合一的集大成者D.首先向正统思想发起挑战者
12.宋明理学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起的积极作用有( )
①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②注重气节与品德
③发奋立志④敬畏天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
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的心动。
在世界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程颢
C.朱熹
D.王守仁
14、成语“鹅湖之会”比喻具有开创性的辩论会。
800多年前在今江西上饶鹅湖寺举行了一场著名的哲学辩论会,首开书院会讲之先河。
该辩论会由吕祖谦邀集,意图调和朱熹和陆九渊两派争执。
应邀参与和朱熹争辩的陆九渊,可能在辩论会上阐述的观点是()
A.“宇宙便是吾心”
B.主张仁政
C.“非圣无法”
D.“兼相爱,交相利
15、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个人修养,追求人格完善和美德传统在春秋战国时形成,汉代以后,尤其是历经宋明理学的发展,更进一步强化。
下列不能反映这一传统美德的是()
A.“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C.朱熹在湖南岳麓书院的题字:“忠、孝、廉、节”
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尝谓三教之大,其不可遗也。
行五常、正三纲,得人伦之大体,儒有焉;绝圣弃智,守雌保弱,道有焉;自因克果,反妄归真,俾千变万态,复乎心性,释有焉。
——(宋)智圆材料2:“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
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
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
——《大学章句》材料3:王守仁:“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
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
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
请回答:
(1)材料1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2)材料2主要体现了朱熹怎样的观点?在朱熹看来,认识事物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3)材料3主要阐述了王守仁的什么观点?
(4)材料1对材料2、3有何影响?
解析:第(1)问应依据材料概括三教合一;第(2)问应紧扣朱熹“格物致知”作答;第(3)问注意从材料3中获取有效信息,指出王守仁“致良知”的观点;第(4)问应归纳“理学”的形成。
答案:(1)三教合一。
(2)观点:格物致知。
目的:“穷理”,朱熹把探究“理”作为认识的最终目标。
(3)天理就在心中,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
(4)儒学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