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用】三年级科学下册《风的形成》公开课教案1
小学科学冀人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风的形成》教案
小学科学冀人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风的形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风,风的形成原因;2.能够描述、模拟和感受风的运动;3.发现风的作用及其对生活的影响;4.了解与风相关的安全知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风的形成原因、特点及作用;2.安全知识的学习。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什么是风?课前活动教师播放一段风的视频,激发学生对风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导入教师让学生描述看到过的风以及经历过的有关风的事情,引导学生感受风的存在。
操作过程1.教师通过图片等形式,引导学生认识风的特点,并用简单的语言解释风起来的原因。
2.学生分小组模拟风的运动过程,模拟不同强度的风对物体的影响。
3.学生进行风的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风的形成原因。
4.教师让学生进入室外体验自然的风。
学生们感受风的吹拂,通过结合自己亲身感受知道风的存在与形式。
总结教师让学生说出自己对风的认识和体验,总结学生的体验和认识成果。
第二课时:风的作用导入教师通过图片、小视频等材料,引导学生了解风的作用及对生活的影响。
操作过程1.学生小组合作,收集不同地方的风的测量数据,进而了解不同地方风的情况,以及对不同人类活动的影响等。
2.教师以图形、口头的形式,让学生体会风的力量,并了解风对人的影响和防护措施、安全知识等。
总结教师让学生进行口头总结,巩固内容。
第三课时:安全环保知识导入教师通过材料、图片、音视频等几种形式,引导学生认识风对环境和人的安全带来的影响,以及如何保护环境和安全。
操作过程1.学生小组合作,收集风对环境和人的影响,以及如何保护环境和安全的方法。
2.教师引导学生了解生活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总结教师让学生进行口头总结,查漏补缺。
四、教学设计理念本教案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性,以体验为主要教学形式,配合视频材料,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风的相关知识及安全知识,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五、教学评价1.通过学生个人与小组合作活动来展示学生对本单元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2.评价风实验报告等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3.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充分发扬学生的主体精神。
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范文(通用10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本店铺精心整理的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1【理论指导】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建构新的科学概念,纠正错误的前概念,丰富有待完善的概念。
在建构科学概念的同时,思维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任务,理想的状态是:在教学中,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思维)与科学概念的建构协调发展。
【教学内容】《风的形成》选自河北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
本课的教学是在三年级认识空气和风的基础,通过探究自然界风的形成,了解热传递的另一方式——对流。
这节课从生活现象入手,启发学生提出有关风的成因的问题;进而通过“观察上升的空气”活动来引导学生认识热空气的性质。
“风的形成”活动通过对比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认识风的成因。
最后引导学生运用对流知识解释暖气片使室内变热的原因和对空调安装位置的思考,尝试用科学知识去解释身边的现象。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孩子已经知道了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
通过本课的学习,目的是要让学生们明白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过来的原理。
本堂课就是让学生们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大胆地进行猜测、验证风的形成。
【教学目标】1、能从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实验现象出发,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2、能用简单易得的器材做风的成因模拟实验,并通过演示实验、对比模拟实验,运用观察、分析、比较、讨论等方法,归纳风的成因。
3、运用知识迁移,理解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自己设计风的成因模拟实验;尝试探究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教学思路】观察——质疑——猜想——设计实验——验证——小结——运用【教学准备】1、课前收集有关风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2、实验材料:铁架台、细线、羽毛、硬质透明塑料罐(风箱)蜡烛、打火机、檀香、等。
[k12精品]三年级科学下册《风的形成》公开课教案设计
《风的形成》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目标:1、能从实验现象出发,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能推测纸螺旋圈转动的原因。
2、能用模拟、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归纳总结出风的成因。
情感态度目标:愿意利用所学的热对流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
科学知识目标:1、能解释纸螺旋圈转动的原因。
2、能理解风的成因。
教学重点、难点:指导学生探究风的成因。
教具、学具准备:铁架台、蜡烛、火柴、细线、风的形成演示箱(纸风箱)、蚊香、湿毛巾、实验记录纸等。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师:同学们,我们拿起书来扇会有什么感觉?(师生一起做)生叙述感受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风吗?。
(学生回答,借此来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2、同学们来看这样一个现象,当时是冬天,把教室门打开一条缝,将两条纸片分别站在门缝的底部和上部,你发现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师:同学们提的问题很好。
这一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风是怎么形成的。
(切入课题)板书课题二、活动一:空气受热上升同学们,现在我们的教室里有风吗?谁能制造出一些风来?必须用行动证明,准备一下,谁来展示?看来有一定困难,那老师准备了一个小实验(介绍实验器材:铁架台、螺旋圈、蜡烛),你们猜老师会有什么现象发生?⑴、用剪刀剪一个纸螺旋圈,并在圈的中心扎一个小孔,穿过一根细线,线端打结;⑵、将绳的另一端固定再支架上,使螺旋圈自然下垂;⑶、点燃蜡烛,把它放在螺旋圈的下面,观察有什么现象;⑷、移走蜡烛,过一会儿再放回原位,观察螺旋圈会怎样。
2、让学生推测螺旋圈转动可能与什么有关。
3、指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思考:⑴、热气球是怎样升空的?⑵、人们利用热气球可以做哪些事情?4、小组讨论纸螺旋圈转动的原因是什么?解释冬天门缝下部的纸片往里飘,上部的纸片往外飘的原因。
5、布置学生制作热气球和纸风箱。
三、活动二:风的形成1、谈话:我们接下来要做的是风的形成的模拟实验,需要用到纸风箱,请大家观察自己面前的纸风箱是怎样的。
教科版《风的成因》公开课优秀精品教案1
教科版《风的成因》公开课优秀精品教案 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自然与环境》教材第四章第一节《大气与气候》,详细内容围绕风的成因展开,涉及大气压力、地球自转和公转对风的影响,以及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气压力、地球自转和公转对风的影响,理解风的成因。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大气压力、地球自转和公转对风的影响,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教学重点:风的成因,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地球仪、气压计、风向标、多媒体课件。
学具:学生分组准备白纸、彩笔、剪刀、胶带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风现象,如风筝、帆船等,引导学生思考风的成因。
2. 新课导入:讲解大气压力、地球自转和公转对风的影响,配合地球仪和气压计进行演示。
3. 例题讲解:分析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
4.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讨论,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不同地区的风向和风速。
5.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制作简易气压计和风向标,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7. 课堂反馈: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风的成因:大气压力、地球自转、公转2. 气压带和风带分布: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极地高压带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风向和风速,说明其成因。
答案: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影响,夏季多东南风,冬季多西北风;西部地区受青藏高原的影响,形成高原季风,夏季多西南风,冬季多东北风。
2. 作业题目:解释为什么高海拔地区风速较大?答案: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气压较低,风力较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风的成因,使学生了解了大气压力、地球自转和公转对风的影响,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新冀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14《风的形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课后反思
②组装过程中,尽量保证实验模型的密闭性。
(4)实验:学生小组实验,观察实验中线香烟的流动方向,推测实验箱内外的温度,将实验结果填写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8页中(如下表)。教师巡回指导。
观察
蜡烛状态
线香烟流动路线
估计实验箱风(有或无)
内、外温度
点燃前
点燃后
结论
风是在空气_________________的条件下形成的。
(5)讨论:风箱内烟的水平流动与什么有关?为什么点燃蜡烛后烟会水平流动?
(6)小结: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过来,从而使空气流动,形成风
巩
固
达
标
阶
段
(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1.讨论: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引导学生结合风的成因实验结果,推想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2.总结:自然界也有一个大大的蜡烛,那就是太阳。地球上任何两个地方都可以看成是一个“风箱”,由于“风箱”内两个地方受热不均,造成温度高低不同,温度高界中的风。
学生在小组内制造风,并进行集体交流。
(2)猜想:想一想,风的形成可能与什么有关?
(引导学生猜想风的形成可能与空气流动有关。)
2.观察热空气的流动。
(1)引导:空气受热后会发生什么现象呢?让我们通过实验进行探究。
(2)方法:教师出示三个实验模型图片,讲解实验方法。
实验(一):将两个相同的纸杯挂在简易天平两端,调节天平,使之平衡,在一个纸杯的下方点燃蜡烛给空气加热,观察有什么现象。
课题:14风的形成主备人:
课型:新授课时:1累计课时
教材分析
《风的形成》是三年级下册《天气变化》单元的第1课时。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阴、晴、雨、雪等天气现象之后,进一步引领学生认识天气变化及其对人们的影响。
《风的形成》(教案)青岛版(五四制)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教学设计教材内容及分析:《风的形成》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三年级下册《天气与气候》单元的第2课时。
本节课以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风"为线索,通过设计模拟实验探究风的形成原因,从而将实验中风的成因与自然界风的形成建立起联系,让学生明白风的形成是由于自然界空气的冷热温度不同造成的空气流动形成的。
认识到自然风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带给人们的利与弊。
教学对象及特点:三年级的学生对科学课的认识得到了一定提高,大部分学生已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能够进行仔细的观察,在实验前提出假设,然后设计实验计划,最后进行实验验证。
学生小组内的合作交流也有了基础。
教学目标:1.知道温度的差异是风形成的原因。
2. 能够提出猜测并设计实验探究风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与交流得出结论。
了解风在生活中的作用及其带来的利与弊。
3. 能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分享彼此的想法,接纳别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己设计风的成因模拟实验,理解自然界风的成因。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己设计风的成因模拟实验,理解自然界风的成因。
教学过程:(一)活动导入老师最近获得了一个新玩具。
我可以这样让它转起来。
你们还可以怎样让它转动起来? (生上台演示)谁能让它转动得更快一些呢? (生上台演示)师质疑:没有接触到风车,怎么就让风车转动了呢?生明确纸风车在有风的情况下就能转动起来。
(师板书“风”)风是怎样形成的?指名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解释。
(生明确由于空气的流动形成)(师板书“空气”)(二)实验探究你还在哪里寻找到风?我们能用嘴把风筝给吹上飞上天吗?那怎样的风可以做到? (自然风) 自然界的风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又是什么原因让空气流动起来呢?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探究自然风形成的奥秘。
(PPT 出示课题"风的形成")课前老师发布了收集风的任务,大家将图片和视频发布在班级圈里。
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看完同学们的分享,你有什么启发? (总结出其中有人造风和自然风,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人造风是外力推动形成的)2.探讨猜测自然风形成的原因。
三年级科学下册《风的形成》教案 青岛版
重点:指导学生认识空气流动是风的形成原因。
难点: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印象。
教学方法
思考探究观察分析:在认识空气的基础上通过探究风的形成,了解热传递的另一方式——对流。
《风的形成》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2,学科:科学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课前预习观察了解
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课题
1、让学生通过对身边的空气流动产生风的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发现,能运用已有的的知识,作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
2、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力。
解疑综合归纳:认识空气流动的原因,以及自然界中空气பைடு நூல到的现象,结合网络知识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
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实验探究启迪思维
师:夏天,我们用扇子扇,有没有风?
学生回答:有。
你有没有想过风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猜测。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的猜测。
学生汇报,教师适时板书。
师:要想知道自己的猜测对不对,如何做?知道:风的形成生:做实验。
师:下面我们设计实验一起验证我们的猜测。
(师出示实验提示卡)
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小组讨论:在模拟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样现象?点燃蜡烛前蚊香的烟是怎样流动的?点燃蜡烛后蚊香的烟流动路径又发生什么变化?这个现象又说明了什么?
中国天气网-气象百科
1、你有什么收获?2、教师小结。
3、帆船是怎样借助风的力量行驶的?想办法了解。下一节课我们交流。
同学交流,汇报实验结果。
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新课标第一网
师:当燃烧的蜡烛放在塑料瓶内,使得里面的温度升高空气变轻,瓶内温度相对较冷,于是冷空气就流入形成风,我们就看到蚊香的烟飘起来,是蜡烛燃烧的热量使空气流动形成风的。
小学科学21风的形成(教案)
小学科学21风的形成(教案)小学科学教案:风的形成一、教学目标:1. 理解风是由空气运动形成的,并能辨认风的迹象。
2. 描述风的特征和风带来的影响。
3. 探索风的形成原因,并了解不同地区风的名称和特点。
二、教学准备:1. 教具:世界地图、风速计(可自制)、玻璃容器、风筝。
2. 材料:风的形成原因的图片、风的影响的图片。
三、教学过程:导入(10分钟):1. 通过展示风的照片或视频向学生介绍风,并询问他们对风的了解,引发学生对风的思考。
2.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风的特征和他们观察到的风的影响。
探究(30分钟):1. 展示世界地图,指出一些地区的名称(例如:赤道、南极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地区的风有什么特点。
2. 以学生感兴趣的风为例,如台风、龙卷风等,展示它们的图片,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风的名称和特点。
3. 自制风速计,或展示已制作好的风速计,向学生解释它的作用和测量风速的方法。
4. 分为小组,进行实地观察风的迹象。
学生观察周围的树叶、旗帜、云等,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风的迹象,并使用风速计进行风速测量。
总结(15分钟):1. 指导学生总结风的形成原因,并给予正确的解释。
可能的原因包括温度差异、地形、气压差异等。
2. 向学生展示风的形成原因的图片,帮助他们理解。
应用(20分钟):1. 学生分组制作风筝,并在操场或开敞的地方放飞风筝。
2. 在飞风筝的过程中观察风的强度和方向,学生尝试用自己所了解的知识解释它们。
拓展(10分钟):1. 鼓励学生进一步地调查风的影响。
例如,风的作用力如何改变海浪的形状、风对植物传播花粉的影响等。
2. 引导学生思考风的安全问题,并教导他们如何在风大的情况下保持安全。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风是由空气运动形成的,能够描述风的特征和风带来的影响。
他们也了解到不同地区风的名称和特点,并能够用风速计测量风速。
通过制作风筝,学生能够亲身体验风的强度和方向,并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进行解释。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第21课《风的形成》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第21课《风的形成》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风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2.能够区分几种风的名称及其特点。
3.知道风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2.能力目标1.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理解风的形成。
2.能够搜集和整理相关的风信息,并进行口头介绍和书面记录。
3.能够在实验中应用基本的体验方法和科学思维方法,培养探究精神和科学态度。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现象、爱护自然环境,尊重生命和感恩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了解风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2.能够区分几种风的名称及其特点。
2.教学难点1.通过问题推导和观察实验,理解风是如何形成的。
2.学习风的多种变化,如何进行分类和归类。
三、教学过程1.导入1.师生问答,让学生讲一下自己对风的认知。
2.展示风车,并问学生风车是如何转的,介绍风车名称,引导学生由简入深了解风的形成。
2.讲解1.简要介绍不同的气温和气压,然后讲解地球的自转对风向的影响,根据地球气象图形象化地帮助学生了解风的分布情况。
2.讲解不同的风的名称及其特点,如微风、大风等。
3.通过图片和实验引导学生理解当暖气体和冷气体遇到之后会发生什么,从而理解风产生的过程。
3.体验1.教师带领学生进行风的实验。
2.让学生自己制作风筝,学生在户外飞起,领略到风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巩固1.让学生自己搜集和整理关于风的信息,并进行口头介绍和书面记录。
2.问答环节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5.展示学生对于风的相关信息进行汇报,展示自己的风筝。
四、教学方法1.问题导入法问答环节,让学生讲述自己对风的认识。
2.讲授法采用幻灯片讲解风的形成、种类及其特点。
3.实验法教师带领学生进行风的实验,让学生参与其中。
4.体验法学生自己制作风筝,感受风对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5.展示法学生对于风的相关信息进行汇报,自主展示制作的风筝。
五、教学资源1.教学媒具1.幻灯片2.风车2.实验仪器1.气球2.风扇3.日光灯泡3.食材白糖、小麦粉、食用油六、作业1.自己搜集和记录与风有关的信息。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风的形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空气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
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能猜想并通过实验探究风的形成成因。
2.能够分析、交流自然界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自然界风的形成原因表现出探究兴趣。
2.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利用辩证的观点正确认识风对于人类生活及自然环境的两面性。
【教学重难点】知道自然界的风是由于冷热温度造成的空气流动形成的。
【器材准备】学生准备:大饮料瓶、蜡烛、蚊香、记录单。
教师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谜语导入1.教师出示谜语:生来本无形,走动便有声,夏天无它热,冬天有它冷。
提问: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老师积极评价2.教师提出活动指向:风究竟是怎么形成的?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
学生回答,教师岀示课题:风的形成。
二、探究活动(一)找一找,哪里有风?1.师用课件岀示图片。
师;同学们,从这些图片中,你们发现了什么?生:飘动的红旗、风扇、小船行驶、小树随风飘动师给予评价。
2•师:在我们的生活中,风是十分常见的。
生活中,我们还能举岀哪些例子呢?生:海风、台风、空调的风......3•师:同学们能根据现有的材料制造岀风吗?4.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
5.学生汇报。
师;同学们可以利用身边常见的物品完成实验,非常有创造力。
那么, 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二)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1 •猜想风的形成。
师:自然界中的风到底是怎样形成的?请同学们先来猜一猜。
(学生交流猜想,说出猜想理由。
)2.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师: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做个实验验证一下吧。
怎样证明呢?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交流自己的设计思路。
师:谁来交流你们组的实验方案?生:根据课本上的提示,我们打算将点燃的蜡烛放入简易装置中,再点燃蚊香,将蚊香放在饮料瓶旁的进风口,观察蚊香的烟进入装置后发生的现象。
4.14《风的形成》(教学设计)-科学三年级下册
学习者分析
1. 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大气层的基本知识,对空气有一定的认识。此外,他们还学习了天气和气候的基本概念,对天气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风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风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风的未来发展趋势或改进方向,并提出创新性的想法或建议。
4. 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② 观察风的形成过程,如热气球升空、风筝飞行等。
③ 实验探究风的速度、风向和风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5. 风的应用和影响
① 风能是一种可再生的能源,可以转化为电能等形式。
② 风对交通、建筑和农业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
③ 了解风能的利用和保护,提高环保意识。
板书设计:
① 风的定义与特性
- 风是空气的流动
- 速度、风向、风力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 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风的知识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风的基本概念、形成原理、案例分析等。
强调风知识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风的知识。
- 影响生活和环境
② 风的形成原理
- 大气运动
- 地形差异
- 地球自转
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理论指导】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建立一个新的科学概念,纠正错误的概念,丰富到完美的概念。
在科学概念建设的同时,思想发展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理想状态是:在教学中,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思维)和科学概念的建设协调发展。
【教学内容】风成形从河北版五年级科学书籍。
本课程的教学是理解三年级空气和风的基础,探索自然世界风的形成,另一种了解热传递- 对流的方式。
这一课从生活的现象开始,激发学生提出关于风的原因的问题;然后通过观察上升的空中活动来引导学生了解热空气的性质。
风成活动通过比较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了解风的原因。
最后引导学生利用对流知识解释加热房间和空调安装位置的思想的原因,尽量用科学知识解释周围的现象。
【分析】三年级的孩子已经知道风是气流的形成。
通过本课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明白,空气会在热量,周围的寒冷之后上升空气将被添加到原则。
这个课程是让学生大胆使用自己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猜测,验证风的形成。
【教学目的】1.从现有知识,生活经验和实验现象出发,提出研究问题。
2.可以作为一个简单容易得到风的模拟实验的原因,并通过示范实验,比较模拟实验,使用观察,分析,比较,讨论等方法,总结出原因风。
3.使用知识迁移和了解自然中风的原因。
[教学难]指导学生设计自己的风模拟实验原因;尝试探索自然中风的原因。
【教学思想】观察 - 问题 - 猜测 - 设计实验 - 验证 - 总结 - 使用【准备教学】1.上课前收集有关风的图片和文字信息。
2.实验材料:铁平台,细线,羽毛,硬透明塑料罐(波纹管),蜡烛,打火机,檀香等。
【教学过程】前言:引发孩子们对科学实验的渴望。
(略)一,进口(A)分部生产纸风车离开风车叶片,说我可以把它。
你该怎么办?(代表舞台)谁能让它转得更快?(代表舞台)老师问:没有接触到风车,怎么让风车转过来了?原始光风车在风的情况下可以起来。
(部门照相机黑板风)风是怎么形成的?该名称由科学知识解释。
教科版《风的成因》公开课优秀教案1
教科版《风的成因》公开课优秀教案 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自然与环境》第四章“气象与气候”,具体内容为《风的成因》。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将了解风的定义、成因、分类以及风对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风的定义,了解风的形成原因及分类。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风力、风向等现象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风能作为一种清洁能源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风的定义、成因、分类。
难点:风的形成原因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风向标、风力计、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关于风的视频,展示风在不同环境下的现象,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什么是风?风是如何形成的?2. 教学内容讲解(1)风的定义风是空气在地球表面上移动的现象。
(2)风的成因地球自转、地球表面的温度差异、气压差异等。
(3)风的分类按照风向、风力等不同特点,将风分为多种类型。
3. 例题讲解(1)如何判断风向?利用风向标,观察箭头所指的方向即为风向。
(2)如何判断风力?利用风力计,数值越大,风力越强。
4. 随堂练习(1)观察教室内的风向和风力,记录下来。
(2)分析不同季节的风向和风力变化。
5.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风的定义、成因、分类等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风的定义2. 风的成因地球自转地表温度差异气压差异3. 风的分类4. 风向判断5. 风力判断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风的定义、成因、分类。
(2)观察并记录家庭所在地的风向和风力,分析其变化规律。
2. 答案(1)风的定义:风是空气在地球表面上移动的现象。
风的成因:地球自转、地表温度差异、气压差异等。
风的分类:按照风向、风力等不同特点,将风分为多种类型。
(2)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风的定义、成因、分类等知识。
风的形成小学科学教案
风的形成小学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风的形成原理和基本概念;2.了解风的分类和风的特征;3.了解风的作用和应用。
二、教学重点1.风的形成原理和概念;2.风的分类和特征;3.风的作用和应用。
三、教学难点1.风与其他天气现象的区别;2.风的形成原理的讲解。
四、教学方法1.教师讲解法;2.图片、动画演示法;3.游戏体验法。
五、教学过程1.导入(1)播放视频,让学生了解大自然中的风。
(2)展示多种类型的风的视频和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
2.学习风的形成原理和概念(1)以图解形式,讲解风的形成原理。
(2)引导学生查找资料、阅读文章,了解风的概念和特征。
3.学习风的分类和特征(1)以图解形式,讲解风的分类。
(2)让学生比较不同种类的风的特征,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4.学习风的作用和应用(1)让学生了解风的作用和应用,例如:风车、帆船、风力发电等。
(2)运用游戏体验法,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风铃、风车等,体验风的作用。
5.巩固和拓展(1)布置主题阅读任务,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风的知识。
(2)展示有关风的作品,例如风筝、风铃等,加深对风的印象。
六、教具、材料和手段1.教具:视频、图片、动画、图表等。
2.材料:纸张、塑料杯、纸片、铜线、风铃、大阳伞、风筝等。
3.手段:教师讲解、学生讨论、小组合作、班级展示、网上搜索等。
七、教学评价1.在学习风的形成原理和概念时,学生是否理解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2.学习风的分类和特征时,学生是否有观察和抽象分析的能力?3.学习风的作用和应用时,学生是否参与了制作和操作,并理解了风的实用价值?4.课后测验,检测学生对于风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八、课堂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初步了解了风这一自然现象的形成、特性、分类以及作用和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本着“启发、引导、互动、实践”的原则,我们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获得了一次多元化而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
同时,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还需进一步完善课程内容与教材紧密结合,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提高课程的趣味性与实用性,为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素质,做出更好更全面的准备。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第21课《风的形成》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第21课《风的形成》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能够简单地描述风的形成过程;2. 了解不同的风的分类及其特点;3. 了解风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 探究风的形成原理及分类;2. 理解风的应用。
教学难点:1. 探究风的形成及影响的原理;2. 游戏特色、启发性、正确使用风的知识。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介绍风的现象,引起学生对风的兴趣,让学生做亲身体验,感受风的力量。
2. 学习: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风的形成过程及分类;并通过图片、图表、玩具等形式了解风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表现形式。
3. 操作:通过自主探究及游戏等方式,练习不同风的应用技能,提高学生自我保护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评估:通过学生作品(绘画,模型等)和口述答题等形式,了解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具准备:1. 风车、风筝、气球等工具。
2. 一些树枝、草、土石等材料,以及手电筒、拂尘等道具。
3. 书、图片、视频等。
教学方法:1. 课件演示法:通过PPT等形式展示知识点,以图表形式进行知识整合。
2. 探究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研究生活中感受到的风、制作风车、风筝等玩具,比较不同的风的分类及特点。
3. 操作实践法:通过自主探究等方式,练习不同风的应用技能,并在游戏中体验风的力量。
4. 评估反馈法:通过学生作品与口述答题等方式,了解学生的课堂掌握情况。
教学体会:本课在教学中通过生动具体的例子,展示了风的蕴含的知识,从而使学生更好的了解了风在生活中的应用。
同时,本教案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形式多样,使学生体验了活泼、有趣、富于挑战性的学习过程,让课堂氛围更加活跃,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所提高。
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自然界中的风提出问题,并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对提出的有关风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风的成因做假设性解释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风成因模拟实验。
2、科学知识:理解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自己设计风的成因模拟实验,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教学方法:引导猜想——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教学准备:1、课前收集有关风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进行整理和分类。
2、课前观察身边哪里有风,什么地方可以产生风。
3、模拟实验材料:可乐瓶、蜡烛、火柴、香等。
教学过程:一、谜语导入:从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入手,提出要研究的科学问题。
谜语导入: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给大家出一个,你猜猜:“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是什么?(风)师生谈话:风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同学们都非常熟悉。
生活中哪里有风?小组先讨论一下。
学生谈论、交流。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
)教师引出科学问题:原来,风无处不在,风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课件出示)彩旗飘扬,帆船疾驶,林涛怒吼,波浪汹涌――这些都是风的作用,它高兴时,悠闲漫步,轻摇柳枝;发怒时,则狂奔乱舞,拔树倒屋。
那么,你知道自然界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风的形成(出示课题)二、科学探究:通过猜测和实验,发现风形成的原因。
1、学生制造风,并研究风形成的原因。
探究引导:我们教室里有风吗?现在,请同学们试试,你能不能制造风?学生自己活动。
(放手让学生自己做)学生造风:用嘴吹,用书扇、开窗等。
继续引导:老师这里也有一些材料,你能利用它制造出风吗?谁来试试?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造风:扇子、气球、风车深入引导:在生活中还有哪些风是借助器械来制造的?学生回想:生活中的造风现象(风扇、吹风机、飞机螺旋桨、空调)学生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
《风的形成》实验教学设计(共5篇)
《风的形成》实验教学设计(共5篇)第一篇:《风的形成》实验教学设计《风的形成》实验--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小学科学《风的形成》实验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目标:1.能从实验现象出发,提出要研究的问题.2.能推测螺旋圈转动的原因.3.能用对比实验.模拟实验的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归纳风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愿意利用所学的热传递(对流)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
科学知识目标:1、能解释螺旋圈转动的原因。
2、能理解风的成因。
教学重、难点: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课前准备:1.线香、蜡烛、火柴、空气流动实验箱。
2.投影:海陆风向示意图。
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激发兴趣师谈话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门缝飘纸片的实验以及学校周一升国旗随风飘动,让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
2、实验探究、启迪思维(1)师出示实验提示内容。
(2)学生以小组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并提出问题。
(3)指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思考:热气球是怎样升空的?(4)小组讨论:根据科学在线解释纸螺旋圈转动的原因?解释冬天门缝下部的纸片往里飘,上部的纸片往外飘的原因?3、深入探索、认识建构(1)观察实验箱,介绍实验箱的构造和实验方法。
(2)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提问:在模拟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样现象?点燃蜡烛前线香的烟是怎样流动的?点燃蜡烛前线香的烟是怎样流动的?点燃蜡烛后线香的烟流动的路径又发生什么变化?这个现象又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出如下要点:蜡烛燃烧的热量使箱)(3)集体交流,汇报实验结果。
(4)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5)小结:当燃烧的蜡烛放在右箱,使右箱内的温升高空气变轻,左箱内温度相对较冷于是冷空气就流入右箱形成风。
是蜡烛燃烧的热量使空气流动成风的。
三、联系生活、应用实践(1)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利用热空气上升的例子。
(2)师课件演示搜集的资料。
四、反思小结,巩固提高。
(1)你有什么收获?(2)教师小结五、布置作业(1)室外活动,到教室外吹泡泡,看泡泡是怎么随风向的变化飘动的。
教科版《风的成因》公开课优秀优质教案1
教科版《风的成因》公开课优秀优质教案 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自然》教材第四章《气象与气候》,具体内容为《风的成因》。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风的定义,掌握风的成因、种类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理解风的定义,掌握风的成因、种类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分析风的成因及特点。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探究兴趣,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风的成因及种类,掌握风对环境的影响。
2. 教学重点:风的定义,风的成因及对环境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风向标、风速计、多媒体课件。
2. 学具:纸张、气球、尺子、胶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风力的图片,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a. 提问:什么是风?风是如何形成的?3. 实践活动:a. 学生分组,利用纸张、气球等学具,制作简易风向标。
b. 学生在教室内不同位置,用自制的风向标测量风向。
4. 例题讲解:a. 展示例题:分析下列现象,判断风向和风速。
b.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解答。
5. 随堂练习:a. 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
b. 教师点评,指导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风的成因》2. 板书内容:a. 风的定义b. 风的成因c. 风的种类d. 风对环境的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释风的定义及成因。
b. 分析下列现象,判断风向和风速。
c. 举例说明风对环境的影响。
2. 答案:a. 风是大气运动产生的一种自然现象,主要由地球自转、地球表面的温差等因素引起。
b. 根据现象描述,判断风向和风速。
c. 风对环境的影响有:影响气候、改变地貌、影响生物生长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b. 对教学过程进行改进,提高教学质量。
2. 拓展延伸:a. 带领学生参观气象站,了解气象观测设备。
b. 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观测风的变化、制作风力发电机等。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第21课《风的形成》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第21课《风的形成》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 教材内容本节课程主要围绕“风的形成”这个主题展开,涵盖的内容包括:风的形成原理、风向和风速的测量方法、风的分类等方面,通俗易懂、生动有趣,非常适合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程度。
2. 教材重难点本节课中,风的形成原理是教学的重点,学生需要掌握风是如何形成的,以及风向和风速的测量方法。
风的分类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需要理解三种不同类型的风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风是如何形成的;2.掌握风向和风速的测量方法;3.理解三种不同类型的风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环境、勇于探索的精神;3.引导学生了解风的重要作用及其应用价值。
三、教具准备1.PPT课件;2.风力计、风向计等测风仪器、实验室数据;3.相关教具图片、视频。
四、教学过程设计1.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好教具、测量仪器、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具;2.教师将教案和PPT课件制作好并备份。
2. 导入教师播放风的相关视频,激发学生对风的好奇心和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风是如何形成的。
3. 提纲挈领教师通过PPT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简要介绍,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的目标和重点,布置本节课的任务。
4. 自主探究1.学生通过学习教师提供的实验室数据,从实验室数据中发现风的规律和特点;2.学生使用风力计、风向计等测风仪器,自行测量风的速度和方向;3.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室图片和视频,深入了解风的分类和形成原理;4.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进一步巩固并掌握本节课程所涉及的知识点。
5. 整合输出1.在自主探究后,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分组展示所掌握的知识;2.学生进行展示和分享,并给予同学提问和分享经验。
6. 归纳总结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总结和归纳的方式,再次巩固并加深学生的理解,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7. 课后作业教师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巩固并拓展学生所学知识,如根据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写一篇小论文等内容。
三年级科学风的成因教案
三年级科学风的成因教案以下是一份关于三年级科学“风的成因”的教案,您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
课题:风的成因**一、教学目标**1. 了解风的成因,知道空气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
2. 通过实验观察和现象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知道风的成因是空气流动。
2.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现象理解风的成因。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播放一段风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风的特点。
(2)提出问题:风是怎么形成的?引发学生思考。
2. 新课呈现(1)讲述风的成因:空气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
(2)演示实验:准备一个大塑料袋,将其展开,用手握住袋口。
然后,将塑料袋靠近自己的脸,感受袋子内的空气。
接着,松开手,让塑料袋自由飘动,观察空气的流动。
(3)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让他们亲自感受空气的流动与风的关系。
(4)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空气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
3. 巩固提高(1)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说明风的成因?(2)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
4. 课堂小结(1)总结风的成因,强调空气流动是风形成的关键。
(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观察风的现象,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5.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观察并记录一周内的风向和风力变化,进一步巩固对风的认识。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现象分析来理解风的成因。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科学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习+K12
教育学习+K12 《风的形成》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1.能从实验现象出发,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2.能推测螺旋圈转动的原因.
3.能用对比实验.模拟实验的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归纳风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愿意利用所学的热传递(对流)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
科学知识目标:1、能解释螺旋圈转动的原因。
2、能理解风的成因。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门缝飘纸片的实验,让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
2、实验探究、启迪思维
(1)师出示实验提示卡。
(2)学生以小组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并提出问题。
(3)指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思考:热气球是怎样升空的?
(4)小组讨论:根据科学在线解释纸螺旋圈转动的原因?解释冬天门缝下部的纸片往里飘,上部的纸片往外飘的原因?
3、深入探索、认识建构
(1)观察实验箱,介绍实验箱的构造和实验方法。
(2)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提问:在模拟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样现象?点燃蜡烛前线香的烟是怎样流动的?点燃蜡烛前线香的烟是怎样流动的?点燃蜡烛后线香的烟流动的路径又发生什么变化?这个现象又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出如下要点:蜡烛燃烧的热量使箱
(3)集体交流,汇报实验结果。
(4)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5) 小结:当燃烧的蜡烛放在右箱,使右箱内的温升高空气变轻,左箱内温度相对较冷于是冷空气就流入右箱形成风。
是蜡烛燃烧的热量使空气流动成风的。
三、联系生活、应用实践
(1)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利用热空气上升的例子。
(2)师课件演示搜集的资料。
四、反思小结,巩固提高。
1. 你有什么收获?
2、教师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