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分解说课稿 终
力的分解说课稿
力的分解说课稿【力的分解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力的分解的概念,掌握力的分解的方法和计算,能够运用力的分解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等方式,培养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实验与讨论,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力的分解的概念、方法和计算。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力的分解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入力的概念,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思量力的方向和作用。
2. 概念讲解(10分钟)解释力的分解的概念,通过图示和实例演示力的分解的过程,让学生理解力的分解是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或者多个力的合力。
3. 分组实验(15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配备实验器材,进行力的分解实验。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测量,探索力的分解的规律。
4. 讨论与总结(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力的分解的规律和方法,并将实验结果进行展示。
5. 讲解与演示(15分钟)通过讲解和演示,详细介绍力的分解的计算方法,并结合实例进行演示,让学生掌握力的分解的计算步骤。
6. 练习与巩固(20分钟)学生进行个人或者小组练习,运用所学的力的分解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进行互评和讨论。
7. 拓展与应用(15分钟)引导学生运用力的分解解决更复杂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8. 归纳与复习(10分钟)学生进行知识归纳和复习,总结力的分解的方法和计算步骤,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四、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绳子、滑轮等。
2. 教学工具:投影仪、白板、笔等。
五、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和讨论中的参预程度,评估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 对学生进行小组练习和个人练习的评估,考察学生对力的分解的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3. 结合课堂讨论和总结,评估学生对力的分解的概念和方法的理解程度。
力的分解说课稿
力的分解说课稿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力的分解的概念和原理,掌握力的分解的方法和计算,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力的分解的概念和原理,力的分解的方法和计算。
三、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黑板、白板笔、投影仪、教学PPT、实验器材、实验记录表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作业本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力的概念和性质,并与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概念讲解通过教学PPT,向学生介绍力的分解的概念和原理。
力的分解是指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或者多个力的过程。
力的分解原理是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根据力的大小和方向,将力分解为垂直方向的分力和平行方向的分力。
3. 方法讲解向学生介绍力的分解的方法。
力的分解可以通过图解法和计算法两种方法进行。
图解法是通过绘制力的向量图,将力分解为垂直方向和平行方向的分力。
计算法是通过力的大小和方向的数值计算,利用三角函数的关系,计算出力的分力的大小。
4.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向学生展示力的分解的过程和结果。
教师可以准备一个斜面和一个小车,通过改变斜面的角度和小车的质量,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小车在斜面上所受的力的变化,并通过计算法计算出小车在斜面上的分力。
5. 计算练习让学生进行力的分解的计算练习。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力的大小和方向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计算出力的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并解释计算过程和结果。
6. 实际应用通过实际问题的讨论,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与力的分解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分析问题,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并让学生分享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7. 总结通过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强化学生对力的分解的概念、原理、方法和应用的理解和记忆。
六、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力的分解的计算题目,并写出解题过程和结果。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说课稿
《力的分解》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延续和扩展,他所遵守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是矢量运算普遍遵守的规律。
分解法是高中物理解决复杂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分解的等效替代思想为解决其他类似物理问题奠定了科学的思想方法基础。
2、教材加工教材安排了两个实例详细说明如何按照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确定分力的方向。
教材的编排渗透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认识问题的方法观点。
在学生直接经验中没有对例1的实际问题的感性认识。
因此,根据现有学生情况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在教学内容处理上删去了实例1,增添了另一实例“塔吊”。
自行设计、改进了一些物理实验等来充实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这样调整可以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结合教材的分析、学生具体的认识水平和能力发展需要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根据一个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的基本思路。
学会用平行边形定则画出力的图示、求出分力的大小。
能力目标:在演示实验时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总结实验的能力;在学生分组实验探索实验时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在实际问题讨论时培养学生运用理想化思想创建物理模型的能力。
德育目标:在实际问题的讨论过程中渗透通过现象看本质的思想方法。
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的确定根据对教材和学生的学习基础的分析确定如下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两个分力方向的确定及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求出分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和物理情境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与用段本节课教学采用情境教学模式,实验探索教学方法的主要原因是:1、有助于转化学生的学习方式。
通常学生的主动探究,使学生的学习方式逐渐向自主、探究合作式转化;2、强化了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发展的过程的解剖问题的方法。
遵循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感性认识到理发认识,透过实际现象去挖掘其本质所在。
3、通过实验、图片、录像、现代媒体技术等教学手段创设出生动形象的真实物理学习情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也为学生明示了一种学习物理的方法。
力的分解说课稿
力的分解说课稿一、引言大家好,我是今天的讲师,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解力的分解。
力的分解是力学中的重要概念,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计算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以及其他复杂的运动情况。
在本次讲解中,我将介绍力的分解的基本原理、分解力的计算方法以及一些实际应用案例。
二、力的分解的基本原理力的分解是指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或多个力的过程。
在力的分解中,我们将一个力分解为与给定方向相垂直的两个分力,这两个分力合成后可以得到原始力。
力的分解基于三角函数的概念,即任何一个力都可以分解为两个分力,一个与给定方向相平行,另一个与给定方向相垂直。
三、分解力的计算方法1. 分解力的计算方法一:正弦定理正弦定理是力的分解中常用的计算方法之一。
它适用于已知力的大小和夹角的情况下,通过正弦定理可以计算出分解力的大小。
正弦定理的公式如下:F1 = F × sinθF2 = F × cosθ其中,F1和F2分别为分解力的大小,F为原始力的大小,θ为原始力与给定方向之间的夹角。
2. 分解力的计算方法二:矢量分解法矢量分解法是力的分解中另一种常用的计算方法。
它适用于已知力的大小和方向的情况下,通过将力的矢量图形进行分解,可以计算出分解力的大小。
矢量分解法的步骤如下:(1)根据已知力的大小和方向,画出力的矢量图形。
(2)利用三角函数的性质,计算出分解力的大小。
(3)根据力的方向,确定分解力的方向。
四、力的分解的实际应用案例1. 斜面上的物体运动力的分解在斜面上的物体运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当一个物体位于斜面上时,它受到的重力可以分解为平行于斜面的分力和垂直于斜面的分力。
通过计算这两个分力的大小,我们可以确定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例如物体的加速度和摩擦力等。
2. 绳索与悬挂物体力的分解也可以应用于绳索与悬挂物体的情况。
当一个物体被绳索悬挂时,绳索对物体的拉力可以分解为垂直向上的分力和平行于绳索的分力。
通过计算这两个分力的大小,我们可以确定绳索对物体的支持力以及物体的平衡情况。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说课稿范文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说课稿高中物理力的分解说课稿范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物理力的分解说课稿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说课稿1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力的分解”是人教版物理必修Ⅰ第三章第五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前一章“力的基础知识”及“力的合成”之后而编排的。
由于分解法是处理力的运算的手段和方法。
它为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的分解及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并且它对矢量运算普遍遵从的规律“平行四边形定则”作了更加深入的应用。
所以说本节内容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我设计如下的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1)认识力的分解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可以有无数组解。
(2)知道力按作用效果分解,并能根据具体情况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根据几何关系求解分力。
2.过程与方法:(1)在过程中观察合力与分力关系,会分析物体受力及作用效果。
(2)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力的分解。
(3)知道某些情况下,分力可以比合力大,而且可大很多。
3.情感目标:培养分析观察能力,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的研究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力的分解方法对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特别是为以后学习动力学知识更为重要。
因此我确定本节的重点内容为:力的分解方法。
教学难点:目前学生的主要困惑是:如何正确分解一个已知力?因此我把本节课的难点内容确定为:如何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二、说教法与学法在教法上采用实验演示、师生讨论的教学方法。
学法上让学生观察实验、实验探究、分组交流等,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动手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和发现成功的喜悦。
三、说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已掌握了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的方法,并通过力的图示法认识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为本节课的探究学习奠定基础。
【精编范文】力的分解说课-word范文模板 (1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力的分解说课篇一:力的分解说课稿终说课---理学院物理师范081 耿腊香《力的分解》尊敬的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力的分解》,选自人教版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五节。
这是一节概念课,计划1课时完成。
下面请允许我从以下7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人教版物理必修一在安排《力的分解》之前让学生经历重力、弹力、摩擦力及“力的合成”的学习,已初步掌握了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的方法,并通过力的图示法认识到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为本节内容的学习奠定了知识、技能和方法论基础。
本节内容主要是力的分解的方法,涉及到按照力的作用效果确定分力的方向和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来确定分力的大小。
从整个高中物理力学知识体系来看,分解法是处理矢量运算的有效手段和方法之一,它为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的分解及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奠定了基础,进一步强化和巩固矢量运算普遍遵循的规律“平行四边形定则”。
因此《力的分解》教学内容是整个力学知识体系的核心之一,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基于以上我对教材的理解并结合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我设计的三维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方面:(1)正确理解分力的概念,力的分解的定义。
(2)理解力的合成与力的分解是一个互逆的过程,理解合力和分力可以等效替代的思想。
(3)学会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分力的大小。
(4)掌握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确定分力方向的原则。
过程与方法方面:(1)从力的作用效果,进一步领会分力代替合力的等效替代的思维方法。
(2)通过经历力的分解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1)体会到物理与生活、生产密切相关。
2024高中物理说课稿:《力的分解》说课稿范文
2024高中物理说课稿:《力的分解》说课稿范文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力的分解》这一高中物理知识点,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力的分解》是2024年高中物理教材中的一部分,属于第三章力学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基本知识和向量的概念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高中物理学习中的重要知识点,也是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应用力学知识的基础。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特点,我确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力的分解的概念和原理,掌握分解力的方法和计算;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力的分解问题的能力;③情感目标:在力的分解的应用中,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热爱。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和学情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力的分解的概念和原理,掌握分解力的方法和计算。
难点是:解决力的分解问题时的思维转换和计算方法。
二、说教法学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探究式学习法。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探究和学生合作交流等方式,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动态图像和实例的呈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力的分解的概念和原理。
同时,我也准备了一些实验仪器和实验材料,以进行相关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力的分解的过程,加深他们的理解。
四、说教学过程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将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探索和发现知识。
下面是我设计的教学环节:环节一、导入新课我将以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开始,比如一个人在河流中划船时,如何利用力的分解来提高划船的效率。
通过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导他们思考力的分解的可能性,并慢慢引出力的分解的概念和原理。
环节二、引导探究我将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比如一人推一物体,如何通过力的分解来减小推力的大小。
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究力的分解的方法和计算。
力的分解说课稿
力的分解说课稿一、引言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解力的分解。
力的分解是力学中的重要概念,它可以匡助我们理解力的作用方式和力的合成。
在本次讲解中,我将首先介绍力的分解的概念和原理,然后通过实例演示力的分解的应用,最后总结本次讲解的要点。
二、力的分解的概念和原理1. 力的分解的概念:力的分解是指将一个力分解为若干个分力,使得这些分力的合力等于原力。
2. 力的分解的原理:根据力的分解原理,任何一个力都可以分解为两个或者多个力的合力。
力的分解可以通过几何方法或者代数方法来进行。
三、力的分解的几何方法1. 平行四边形法:将力的向量作为一条边,以该边为对角线构建平行四边形,从而得到力的分解。
2. 三角形法:将力的向量作为一条边,以该边为底边构建三角形,从而得到力的分解。
3. 正交分解法:将力的向量沿着坐标轴进行分解,得到力在各个方向上的分力。
四、力的分解的代数方法1. 分解到坐标轴上:将力的向量沿着坐标轴进行分解,得到力在各个方向上的分力。
根据三角函数的关系,可以通过力的大小和夹角来计算分力的大小。
2. 分解到分量上:将力的向量分解为垂直于某一方向的分力和平行于该方向的分力。
五、力的分解的应用实例1. 斜面上的物体:当一个物体斜放在斜面上时,重力可以分解为垂直于斜面的分力和平行于斜面的分力。
这样,我们可以计算物体在斜面上的压力和磨擦力。
2. 物体在水平面上的运动:当一个物体在水平面上运动时,我们可以将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分解为水平方向上的分力和垂直方向上的分力。
这样,我们可以计算物体在水平面上的加速度和受力情况。
3. 物体在斜坡上的运动:当一个物体在斜坡上运动时,我们可以将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分解为平行于斜坡的分力和垂直于斜坡的分力。
这样,我们可以计算物体在斜坡上的加速度和受力情况。
六、总结力的分解是力学中的重要概念,它可以匡助我们理解力的作用方式和力的合成。
在本次讲解中,我们介绍了力的分解的概念和原理,以及几何方法和代数方法进行力的分解的技巧。
力的分解说课稿
力的分解说课稿一、说课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理解力的分解概念,掌握力的分解方法,并能够运用力的分解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力的分解概念和力的分解方法。
三、教学难点运用力的分解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绳子、小车等3. 教学实验步骤和数据记录表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图片或者一个视频,引导学生思量什么是力的分解,力的分解有什么应用等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20分钟)首先,通过简单的实验介绍力的分解概念。
将一个绳子绑在一个小车上,然后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绳子的拉力。
接着,将绳子拉向左边和向右边两个方向,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
解释示数变化的原因是力的分解。
然后,讲解力的分解的方法。
将一个力按照一定的方向分解成两个力,这两个力的合力等于原来的力。
通过示意图和数学公式的推导,让学生理解力的分解的原理和方法。
最后,通过实际例子,如斜面上的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分解为平行于斜面的力和垂直于斜面的力等,让学生感受力的分解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实验操作(3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每组学生根据实验步骤和数据记录表,使用弹簧测力计和绳子进行力的分解实验。
每组学生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和讨论。
4. 实验总结(10分钟)让学生将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回答以下问题:- 实验中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实验结果是否符合力的分解的原理?- 你们通过实验得出了什么结论?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导他们总结力的分解的概念、方法和应用。
5. 拓展应用(15分钟)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些力的分解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力的分解知识解决这些问题。
例如,一个人沿着斜坡上的螺旋楼梯上楼,求他对斜坡的垂直力和平行力的分量等。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操作和实际问题的拓展应用,让学生深入理解了力的分解的概念、方法和应用。
通过实验的操作,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力的分解的原理,还能够运用力的分解解决实际问题。
力的分解说课稿
力的分解说课稿一、引言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解力的分解这一物理概念。
力的分解是物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力的作用方式和力的合成。
在本次授课中,我将从力的分解的概念、原理和应用三个方面进行详细讲解。
二、概念力的分解是指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或多个力的过程。
在力的分解中,我们可以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垂直方向上的分力,也可以将一个力分解为任意方向上的分力。
力的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力的作用方式和力的合成。
三、原理力的分解的原理是基于向量的运算。
力是一个向量,具有大小和方向。
在力的分解中,我们可以利用向量的性质,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或多个力。
具体而言,我们可以利用三角函数来计算力在不同方向上的分力。
四、应用力的分解在物理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下面我将介绍两个常见的应用场景。
1. 斜面上的物体当一个物体位于斜面上时,我们可以将重力分解为垂直于斜面和平行于斜面的两个分力。
垂直于斜面的分力可以用来计算物体在斜面上的压力,而平行于斜面的分力可以用来计算物体在斜面上的摩擦力。
通过力的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体在斜面上的受力情况。
2. 斜抛运动在斜抛运动中,物体同时受到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的力。
我们可以将重力分解为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的两个分力。
水平方向上的分力不会影响物体的竖直运动,而竖直方向上的分力可以用来计算物体的加速度。
通过力的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体在斜抛运动中的受力情况。
五、实验演示为了更好地理解力的分解,我将进行一个实验演示。
我将使用一个斜面和一个小球来演示力的分解的原理和应用。
首先,我将放置一个斜面,并在斜面上放置一个小球。
然后,我将测量小球在斜面上的压力和摩擦力,并利用力的分解来计算它们的大小和方向。
通过这个实验演示,我们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力的分解的概念、原理和应用。
六、总结通过本次授课,我们了解了力的分解的概念、原理和应用。
力的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力的作用方式和力的合成。
力的分解说课稿
力的分解说课一、说教材“力的分解”是鲁科版物理必修Ⅰ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前一章“相互作用”及第五章第一节“力的合成”之后而编排的。
由于分解法是处理力的运算的手段和方法。
它为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的分解及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并且它对矢量运算普遍遵从的规律“平行四边形定则”作了更加深入的应用。
所以说本节内容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
二、说学生学生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已掌握了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的方法,并通过力的图示法认识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为本节课的探究学习奠定基础。
三、说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我设计如下的三维目标。
(1)认识力的分解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分力可以有无数组解。
(2)知道力按作用效果分解,并能根据具体情况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根据几何关系求解分力。
(3)提高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分析能力。
(4)能够运用力的分解分析实际问题。
(5)提高分析观察能力,培养物理思维能力和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
教学重点:掌握力的分解方法对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特别是为以后学习动力学知识更为重要。
因此我确定本节的重点内容为:力的分解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应用。
教学难点:由力的分解的任意性,学生面临的主要困惑是:如何正确分解一个已知力?因此我把本节课的难点内容确定为:如何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
四、说教法、学法在教法上采用实验演示、师生讨论的教学方法。
学法上让学生观察实验、实验探究、分组交流等,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动手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和发现成功的喜悦。
五、说教学过程基于以上分析,为使本堂课围绕重点、突破难点,同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力得到提高,我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课的开始由力的合成引出:多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可以产生一个总的效果,反之,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力能不能产生几个作用效果呢?由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然后进行一个小游戏:请两位男同学上来,拿出一段较长的绳子,让两位男同学将绳子拉直绷紧;再让一位较柔弱的女生上来,问这个女生能否拉动两位男同学?同学们看到女生拉动了男生,然后问学生为什么女生能拉动男生?引导学生一个女生拉动两个男生,说明女生的拉力产生了两个作用效果。
力的分解说课稿
力的分解说课稿一、引言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解力的分解。
力的分解是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力的作用方式以及解决力的合成和分解问题。
在本次讲解中,我将从力的概念入手,介绍力的分解的原理和方法,并通过实例演示力的分解的应用。
二、力的概念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速度改变或者方向改变的原因。
力的大小通常用牛顿(N)作为单位,方向则用箭头表示。
力的合成是指将多个力按照一定的规则合并成一个力的过程。
三、力的分解原理力的分解是将一个力分解成两个或多个力的过程。
在力的分解过程中,我们需要确定分解后的力的大小和方向。
力的分解原理可以通过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来进行解释。
1. 三角形法则三角形法则是将一个力分解成两个力的常用方法。
根据三角形法则,我们可以将一个力沿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分解成两个力,这两个力的合力等于原力。
具体步骤如下:(1)将原力的起点和终点连接起来,形成一个三角形;(2)从起点引出一条线段,代表分解后的力之一;(3)从终点引出一条线段,代表分解后的力之二;(4)根据三角形法则,分别测量两个分解后的力的大小和方向。
2. 平行四边形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是将一个力分解成两个力的另一种常用方法。
根据平行四边形法则,我们可以将一个力沿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分解成两个力,这两个力的合力等于原力。
具体步骤如下:(1)将原力的起点和终点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平行四边形;(2)从起点引出一条线段,代表分解后的力之一;(3)从终点引出一条线段,代表分解后的力之二;(4)根据平行四边形法则,分别测量两个分解后的力的大小和方向。
四、力的分解方法在实际问题中,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力的分解方法。
下面,我将通过一个实例来演示力的分解方法的应用。
实例:斜面上的物体假设有一个质量为10 kg的物体沿着一个倾斜角为30°的斜面滑动。
我们需要求解物体在斜面上受到的重力分解成垂直于斜面和平行于斜面的两个力的大小。
力的分解说课稿
力的分解说课稿一、说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力的分解的概念和原理,掌握力的分解的方法和技巧,能够运用力的分解解决实际问题。
二、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力的分解的概念和原理,力的分解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力的分解解决实际问题。
三、说教学过程1. 导入引入本节课的内容,通过观察一个物体受到多个力的作用而产生的运动,引发学生对力的分解的思考。
2. 概念讲解通过幻灯片展示力的分解的概念,并结合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说明,让学生对力的分解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 原理解释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分解的原理,通过示意图和实例解释,让学生明白力的分解是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力的合力。
4. 方法和技巧介绍力的分解的方法和技巧,包括图解法、三角法和正余弦法。
通过具体的例子进行演示和讲解,让学生掌握力的分解的方法和技巧。
5. 练习与讨论设计一些力的分解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个别或小组练习,并进行讨论和解答。
通过练习和讨论,帮助学生巩固力的分解的方法和技巧,并培养学生运用力的分解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 拓展应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力的分解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斜面上的物体受到的力的分解等。
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力的分解的应用。
7.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力的分解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说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法、示范演示法和讨论引导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通过幻灯片展示、实例演示和练习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说教学手段本节课主要使用幻灯片、示意图、实物演示和练习题等教学手段。
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力的分解的概念和原理,掌握力的分解的方法和技巧。
六、说教学资源本节课所需的教学资源包括幻灯片、示意图、实物演示和练习题等。
七、说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力的分解板书要求:清晰、简洁,突出重点,与幻灯片内容相呼应。
力的分解说课稿
力的分解说课稿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理解力的分解的概念和原理;2. 掌握力的分解的计算方法;3. 运用力的分解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力的分解的概念、原理和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运用力的分解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实验器材:小车、斜面、绳子、挂钩、弹簧测力计等;3. 实验材料:图纸、实验记录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力的概念和力的合成。
2. 概念讲解(10分钟)介绍力的分解的概念:力的分解是指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或多个力的过程。
然后讲解力的分解的原理:根据力的分解原理,一个力可以分解为两个垂直方向上的力,这两个力称为分力。
3. 计算方法(15分钟)通过示意图和实例,讲解力的分解的计算方法。
首先,引导学生理解分力的概念,并通过几何图形的思维方式进行解释。
然后,给出具体的计算步骤和公式,并通过例题进行练习。
4. 实验演示(20分钟)进行力的分解的实验演示。
首先,介绍实验器材和实验步骤。
然后,展示如何利用斜面、小车、绳子、挂钩和弹簧测力计进行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并帮助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5. 练习与讨论(1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力的分解的练习,并引导学生讨论解题思路和方法。
通过多个实际问题的讨论,帮助学生巩固力的分解的知识,并培养学生运用力的分解解决问题的能力。
6. 拓展应用(1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分解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给出一些拓展应用的例子。
通过讨论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力的分解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
7. 总结归纳(10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力的分解的重要性和应用。
同时,回顾学生在本节课中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六、课堂作业布置力的分解相关的习题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在下节课前交回。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概念讲解、计算方法的讲解、实验演示、练习与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全面培养学生对力的分解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高中物理说课稿:《力的分解》说课稿范文
高中物理说课稿:《力的分解》说课稿范文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力的分解》。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力的分解》是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四节的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合成,对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它为后续学习牛顿运动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等知识奠定了基础。
同时,力的分解在日常生活和工程技术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本节课的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力的分解的概念、力的分解遵循的原则以及力的分解的方法。
教材通过实例引入力的分解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到力的分解的必要性。
然后通过实验探究和理论推导,得出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最后,通过例题和练习,让学生掌握力的分解的方法和应用。
二、学情分析在知识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力的合成的知识,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但是,对于力的分解的概念和方法,学生可能会感到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
在能力方面,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上还有所欠缺。
在心理方面,高一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喜欢动手实验和探究。
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畏难情绪,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和鼓励。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力的分解的概念,知道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2)掌握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作图法和计算法求分力。
(3)了解力的分解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和理论推导,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作图法和计算法求分力,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力的分解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力的分解说课稿
力的分解说课稿一、引言大家好,我是今天的讲师,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解关于力的分解的知识。
力的分解是力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可以匡助我们理解和计算物体受到多个力的作用时的运动情况。
在本次讲解中,我将首先介绍力的分解的基本概念,然后讲解力的分解的原理和方法,最后通过几个实例来加深大家对力的分解的理解。
二、力的分解的基本概念力的分解是指将一个力分解为多个力的过程。
当一个物体受到多个力的作用时,我们可以将这些力分解为相互垂直的分力,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计算物体的运动情况。
三、力的分解的原理和方法1. 力的分解原理力的分解原理是基于向量的几何性质。
根据平行四边形法则,两个力的合力等于这两个力构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
因此,我们可以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相互垂直的力。
2. 力的分解方法力的分解方法有两种常用的方法:正交分解法和三角函数分解法。
正交分解法是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相互垂直的力。
假设一个力F的方向与x轴夹角为θ,我们可以将这个力分解为水平方向上的力Fx和垂直方向上的力Fy。
根据三角函数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到Fx = F * cosθ,Fy = F * sinθ。
三角函数分解法是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力,其中一个力与x轴平行,另一个力与y轴平行。
假设一个力F的方向与x轴夹角为θ,我们可以将这个力分解为与x轴平行的力Fx和与y轴平行的力Fy。
根据三角函数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到Fx = F * cosθ,Fy = F * sinθ。
四、力的分解的实例分析1. 斜面上的物体假设有一个物体沿着斜面向上滑动,我们可以将物体受到的重力分解为与斜面垂直的分力和与斜面平行的分力。
与斜面垂直的分力决定了物体沿斜面的加速度,与斜面平行的分力决定了物体在斜面上的磨擦力。
2. 物体在水平面上的运动假设有一个物体在水平面上运动,我们可以将物体受到的力分解为水平方向上的分力和垂直方向上的分力。
水平方向上的分力决定了物体在水平面上的加速度,垂直方向上的分力决定了物体受到的支持力或者重力。
力的分解说课稿
力的分解说课稿一、说课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和力的分解原理,掌握力的分解的方法和技巧,能够应用力的分解解决实际问题。
二、说课内容本节课主要内容为力的分解。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实验,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和力的分解原理,掌握力的分解的方法和技巧。
三、说课重点力的分解的概念和原理,力的分解的方法和技巧。
四、说课难点学生对力的分解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包括力的分解原理的动画演示和示意图。
2. 实验器材:包括弹簧测力计、滑轮、绳子等。
3. 实验材料:包括各种不同角度的斜面。
六、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小实验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在教室中放置一个斜面,将一块物体放在斜面上,让学生观察物体受到的力的情况。
引导学生思量,物体受到了哪些力的作用。
2. 概念讲解(10分钟)通过课件的动画演示,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和力的分解原理。
解释力的作用和力的方向,引导学生理解力的大小和方向可以通过矢量表示。
3. 分组实验(15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一个小组配备一个弹簧测力计、滑轮和绳子。
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通过改变滑轮的角度和绳子的拉力,观察和测量力的分解情况。
引导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和讨论。
4. 方法总结(10分钟)根据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力的分解的方法和技巧。
强调在力的分解中,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坐标系和分解方向,以便更好地计算力的分解结果。
5. 练习与应用(10分钟)提供一些力的分解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解题过程,检验学生对力的分解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6. 拓展延伸(5分钟)引导学生思量力的分解在其他物理现象中的应用,如斜面上的物体滑动、绳子上的张力等。
通过拓展延伸,加深学生对力的分解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力的分解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和应用力的分解的知识。
八、课后作业布置一些力的分解的练习题作为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在下节课前交上来。
力的分解说课稿
力的分解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高中物理第一章第六节“力的分解”是在前五节学习了力的初步概念,常见力和力的合成的基础上,研究力的分解问题。
它是前几节知识内容的深化,依据可逆性原理和等效思想强化矢量运算法则,同时矢量运算始终贯穿在高中物理知识内容的全过程,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为以后学习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奠定基础。
因此,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指导思想。
依据新课程理念和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使学生在力的合成知识的基础上,正确理解分力的概念及力的分解的含义,知道力的分解遵守平行四边行定则,同时进一步强化“等效代替”的物理学思想和方法。
(2)使学生初步掌握根据具体的物理情境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培养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和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的意识与勇气。
(2)联系实际,结合教材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研究周围事物的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矢量概念是高中物理的重要概念之一,是初中知识的扩展和深化。
在初中物理中,学生只学习了同一直线上的力的合成,“代数和”的运算在学生头脑中已成定势,造成了学生的认知断层和困难,因此本节教学的重点是: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在具体情况中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
教学难点是:力的分解中如何判断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分力的方向。
二、说教法和学法教学方法:针对本节课的内容、教学目标和现代高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等,采用自主学习、问题导学、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及归纳总结等教学方法。
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动手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学法指导:①引导学生质疑。
质疑在不好理解处,质疑在不好分析处,质疑在不好掌握处。
2019《力的分解》说课稿精品教育.doc
《力的分解》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力的分解”是人教版物理必修Ⅰ第三章第五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前一章“力的基础知识”及“力的合成”之后而编排的。
由于分解法是处理力的运算的手段和方法。
它为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的分解及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并且它对矢量运算普遍遵从的规律“平行四边形定则”作了更加深入的应用。
所以说本节内容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我设计如下的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1)认识力的分解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可以有无数组解。
(2)知道力按作用效果分解,并能根据具体情况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根据几何关系求解分力。
2.过程与方法:(1)在过程中观察合力与分力关系,会分析物体受力及作用效果。
(2)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力的分解。
(3)知道某些情况下,分力可以比合力大,而且可大很多。
3.情感目标:培养分析观察能力,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的研究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力的分解方法对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特别是为以后学习动力学知识更为重要。
因此我确定本节的重点内容为:力的分解方法。
教学难点:目前学生的主要困惑是:如何正确分解一个已知力?因此我把本节课的难点内容确定为:如何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二、说教法与学法在教法上采用实验演示、师生讨论的教学方法。
学法上让学生观察实验、实验探究、分组交流等,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动手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和发现成功的喜悦。
三、说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已掌握了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的方法,并通过力的图示法认识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为本节课的探究学习奠定基础。
四、教学设计流程图五、说教学过程基于以上分析,为使本堂课围绕重点、突破难点,同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力得到提高,我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创设情景(视频播放)为什么人从绳子的中间用力拉时能够容易把车拉动呢?设计意图:我从生活情景中引入新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活跃课堂学习氛围,同时能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课
---理学院物理师范081 耿腊香《力的分解》尊敬的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力的分解》,选自人教版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五节。
这是一节概念课,计划1课时完成。
下面请允许我从以下7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物理必修一在安排《力的分解》之前让学生经历重力、弹力、摩擦力及“力的合成”的学习,已初步掌握了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的方法,并通过力的图示法认识到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为本节内容的学习奠定了知识、技能和方法论基础。
本节内容主要是力的分解的方法,涉及到按照力的作用效果确定分力的方向和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来确定分力的大小。
从整个高中物理力学知识体系来看,分解法是处理矢量运算的有效手段和方法之一,它为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的分解及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奠定了基础,进一步强化和巩固矢量运算普遍遵循的规律“平行四边形定则”。
因此《力的分解》教学内容是整个力学知识体系的核心之一,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我对教材的理解并结合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我设计的三维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方面:
(1)正确理解分力的概念,力的分解的定义。
(2)理解力的合成与力的分解是一个互逆的过程,理解合力和分力可以等效替
代的思想。
(3)学会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分力的大小。
(4)掌握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确定分力方向的原则。
过程与方法方面:
(1)从力的作用效果,进一步领会分力代替合力的等效替代的思维方法。
(2)通过经历力的分解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体会到物理与生活、生产密切相关。
(2)通过指导-探索式教学模式,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与交流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所确定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我认为本节教学的重点是掌握根据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的方法。
学生所遇到的问题是一般情况下力的作用效果并不明显,因此在利用力的分解解决实际问题中学生会表现出较大的困难,所以我把本节课的难点内容确定为:如何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
为了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两个实验,学生在观察演示实验和亲身操作这些实验的过程中能够有效感受并体会到力的作用效果,从而确定分力的方向,突破了难点。
四、学法与教法
在本节课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实验观察、探究和分组交流等活动过程中自主体验和发现力的分解方法和技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采用情景激学法、比较法、目标导学法、实验探究法、分组讨论法及总结归纳等教学方法。
五、教学设计
现在我向大家展示我的教学设计,并介绍我这样设计的理由。
1.课题引入
在课题引入时,我首先创设了物理情境:两个分队进行拔河比赛,然后找这名男生去垂直地拉绳子的中央,接过却是发现这一个男同学居然拉动了两个分队的人。
咦!这是为什么呢?
这样的情境在学生的脑海中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愿望的生成,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在此我运用了情景激学法。
2.课题讲解
在新课展开时,我首先设置了一个简单演示实验(老师可以一只手拉砝码,使砝码处于静止状态;也可以两个手拉砝码;使砝码处于静止状态),然后请一位同学上黑板对上述两种情况的砝码进行受力分析,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能够发现合力和分力的作用效果是相同的,F为合力,F1、F2为分力。
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演示实验可以让学生既回顾我们上堂课学习的力的合成的知识,又通过力的合成的定义,自然而然的给出力的分解的概念。
通过发现合力和分力的作用效果是相同的,让学生加深理解“等效替代”这一重要思想,同时这个思想为下面探索如何分解力埋下伏笔。
通过设计这样的板书,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的看出力的合成与力的分解是一个互逆的过程。
等效替代
然后我将运用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在学习力的合成的时候我们知道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力的合成与力的分解又是一个互逆的过程。
那力的分解遵循什么呢?有这样的引导过程同学们就能自然而然的会想到力的分解也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了。
在此我利用皮亚杰的“同化”理论让学生自主掌握力的分解所遵循的规则。
随后我运用提问法,已知一条对角线能做出多少个平行四边形来呢?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知道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所以已知一条对角线能做出无数个平行四边形。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限定条件,一个力可以分解为无数对大小,方向不同的分力。
这里我为了让学生对这一概念有直观的感知,我用自制教具和flash动画对这一知识点进行了生动的展示。
这样做的目的不仅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并掌握这一知识点。
既然一个力有无数种分解方法,那在实际生活中对于一个已知力我们究竟该如何来进行分
解?能不能随意分解呢?通过这样的一个设计过程我就自然地将主题过渡到这节课的重点内容上来,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
学生刚刚接触力的分解这一知识,对一个已知力究竟如何分解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概念,以往的许多学生往往在利用力的分解解决实际问题中表现出很大的困难。
基于以上的认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依据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的教学思想,采用了指导——探索式教学模式,尝试着对力的分解进行探索式教学。
在这一部分我应用了分组实验法和分组讨论法。
在此,我特意设计了两个实验分两步从“能不能”到“怎么办”来进行难点的突破。
第一个实验“能不能”:首先在黑板上画图(水平桌面上放个球,球旁边放一块竖直挡板)。
提问学生:小球的重力能不能这样分解呢?让学生小组讨论3分钟。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初中学习的力学知识可以对这一问题进行解答,从而得出结论这样的分解方法是错误的。
我这样画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一个力是不能随意分解的。
那应该按什么去分解呢?
接着我们进行第二个实验“怎么办”:首先我会先在黑板上画出斜面上物体重力的两种分解方法?提问学生:哪一种分解方式是正确的呢?然后让学生自主选择器材进行实验探索。
但是这样的实验目的性不强,学生在做实验时比较盲目,所以在实验之前我会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问题去进行探究:1.观察重力产生了什么作用效果?2.这个作用效果可以用哪两个力等效替代?(这在开头我已经买下了伏笔)3.猜想力应该怎么分解? 4.试着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分力的大小。
5.如果增大夹角,两个分力的大小会怎么变化?我们分别从理论和实验上来加以讲解,得出夹角与分力的关系。
我通过以上五个问题的逐层递增的探究从而突破了难点。
我们知道一个实验不足以得出一个结论,所以我下面再举两个例子进行分析,来加深学生对这个重要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
一个自制的筷子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学生发现有绳拉食指的作用效果和筷子戳手心的作用效果,确定分力的方向,做出平行四边形确定分力的大小。
一个是课本中举出的拖拉机拉耙的例子,这个例子让学生自己去通过感受力的作用效果来进行力的分解。
3.(总结归纳)
通过以上例子的分析说明日常生活中力的分解不是随意的,要按照力的作用效果来进行分解。
对此我将对一般情况下力的分解的方法进行总结:
F —> 作用效果—> 确定分力的方向—> 作出平行四边形—>确定分力的大小
4.(学以致用)
为了贯彻“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让学生意识到物理既源于生活而又走向生活。
我又设置了这样三个情境让学生去讨论。
案例一:陡峭的山坡为什么要建盘山公路?
案例二:古代和现代的大多数屋顶为什么都是倾斜的呢?在下雨天有什么作用?
案例三:两个学生提一桶水,怎样提才更加省力呢?夹角越小越省力还是夹角越大越省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引用学生熟悉的画面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巩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最后呼应课题引入部分拔河比赛的谜。
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研究能力和知识储备可以自行揭开。
六、作业布置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课堂的反应情况适当的布置两项作业:
1.巩固练习作业:课本P70 1、 2
2.开放探究作业:要求学生设计一实验测量棉线的最大拉力。
实验器材不限。
但要求学生把实验设计的器材、步骤都写出来。
七、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就是一个微型的教案,我的板书力求简明而又全面得将本节课内容传递给学生。
分为两块,主板书和辅助版画,清晰明了,便于学生总结归纳。
我的说课内容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