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粒酶切鉴定

合集下载

质粒DNA的酶切鉴定原理

质粒DNA的酶切鉴定原理

质粒DNA的酶切鉴定原理质粒DNA的酶切鉴定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用于确定质粒DNA的大小和纯度。

酶切鉴定是通过用特定的限制性内切酶切割质粒DNA,然后利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DNA片段,并通过染色或脱染观察分离结果。

限制性内切酶是一类特殊的酶,它们能够识别DNA的特定序列,并在该序列上切割DNA分子,产生特定的DNA片段。

酶切鉴定的原理主要包括限制性内切酶的选择、质粒DNA酶切、琼脂糖凝胶电泳和染色观察。

首先,选择适当的限制性内切酶。

限制性内切酶是依据其能够识别的特定DNA 序列而命名的。

在酶切鉴定中,通常使用两个不同的限制性内切酶,因为单个限制性内切酶的选择性有限。

选择限制性内切酶时需考虑酶切位点的位置和数量,以及酶切位点的特异性和完整性。

其次,进行质粒酶切。

通常将质粒DNA与适当的缓冲液和限制性内切酶混合,反应一段时间。

反应结束后,通过热灭活限制性内切酶,停止酶切反应。

酶切反应完成后,会得到经限制性内切酶切割的DNA片段。

然后,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

琼脂糖凝胶电泳是一种常用的DNA分子量测定方法。

它通过将DNA样品加入琼脂糖凝胶槽中,在电场作用下,DNA片段按照大小被分离。

较小的DNA片段在电场中移动更快,较大的DNA片段移动较慢。

通过检测琼脂糖凝胶上的DNA迁移距离,可以获得质粒DNA的分子量信息。

最后,通过染色观察和图像分析来确定质粒DNA的大小和纯度。

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束后,通常需要染色来显示DNA片段。

常见的染色剂有溴化乙锭和SYBR Green等。

经过染色的琼脂糖凝胶可以进行观察和记录,并通过分析软件对分离的DNA片段进行测量和分析,得到质粒DNA的大小和纯度信息。

总之,质粒DNA酶切鉴定是通过限制性内切酶切割质粒DNA,然后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和染色观察来确定质粒DNA的大小和纯度。

这种方法简便易行,可用于快速鉴定质粒DNA的酶切效果和测定其分子量。

质粒DNA的提取与酶切鉴定

质粒DNA的提取与酶切鉴定

4、加入200L新配制的溶液II, 盖紧管口,快速颠倒离心管, 以混匀 内容物,冰上放置3-5min;
溶液II中的NaOH与SDS可裂解细胞,使DNA变性以及SDS使蛋白变 性并形成交联的网状结构
5、加入150l溶液III, 加盖后颠倒6-7次混匀,冰上放置2~3min; 溶液III为低pH的醋酸钾缓冲液,中和NaOH,以便使部分变性的闭环
试剂: LB培养基 氨苄青霉素贮存液:浓度50-100mg/mL; 溶液I: 50mmol/L葡萄糖,10mmol/L EDTA (pH8.0),
25mmol/L Tris-HCl (pH8.0); 溶液II: 0.2mol/L NaOH, 1%SDS (现配现用); 溶液III: 乙酸钾溶液(3M, pH=4.8)( 60mL的5mol/L KAc, 11.5ml
冰醋酸,28.5mL H2O); RNase A: 10mg/ml; TE缓冲液: 10mmol/L,Tris-HCl, 1mmol/L,EDTA,pH8.0;
5×TBE缓冲液:0.45mol/L Tris-硼酸,0.01 mol/L EDTA, pH 8.0; 10×Loading buffer:1% SDS, 0.05%溴酚兰,50%的甘油; 无水乙醇;70%乙醇; 标准分子量片段; 核酸内切酶 EcoR I (TaKaRa); EcoR I酶解缓冲液(10× buffer H); 琼脂糖; 溴化乙啶(EB)染色液(10mg/ml)。
质粒复性,而细菌染色体DNA不能正确复性
6、12000 g离心6 min,将上清移入另一干净的Ep管中; 7、加2倍上清体积(约1mL)的无水乙醇, 振荡混匀,室温放 置2min. 8、12000g离心10min,弃上清液,再用70%的乙醇洗涤 一次, 12000g离心1min,离心管倒置于吸水纸上扣干, 然后在中空浓缩系统上干燥质粒; 9、加入40L含50 g/mL RNase A的灭菌蒸馏水或TE 缓 冲液溶解提取物,室温放置直到质粒完全溶解(约8min), 存于-20℃或直接用于酶切。

质粒提取定量与酶切鉴定

质粒提取定量与酶切鉴定
质粒提取定量与酶切鉴定
三、质粒DNA的酶切分析
• 质粒 DNA: ~3 kb
载体: pMD18-T 2.7kb 基因: CHD5 1.4 kb
质粒提取定量与酶切鉴定
限制性内切酶
• 限制酶特异性地结合于一段被称为限制酶识别序列的 特殊DNA序列之内或其附近的特异位点上,并在此切 割双链DNA。
• 分子克隆中常用的为II型限制酶,其识别位点长度为 4~6个核苷酸的反向重复序列。
质粒提取定量与酶切鉴定
琼脂糖凝胶电泳上样
-
1234
+
每组上2个样品
1:DNA Marker( 5 l ) 2:提取的质粒DNA ( 5 l ) 3:质粒DNA酶切产物 ( 10 l )
质粒提取定量与酶切鉴定
DNA Marker (ladder)
质粒提取定量与酶切鉴定
组成
Loading Buffer 上样缓冲液
实验流程图
一、碱裂解法提取质粒
二、质粒定量
最后做
三、质粒酶切
四、酶切产物的琼脂糖电泳检测
质粒提取定量与酶切鉴定
实验目的
• 掌握碱裂解法提取质粒的方法 • 掌握紫外吸收测定DNA的方法 • 了解质粒酶切鉴定原理 • 掌握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
质粒提取定量与酶切鉴定
实验材料
• 大肠杆菌DH5a菌株 • pMD18-T载体 • 易瑞质粒小量提取试剂盒
• EDTA • 甘油 ……………增大溶液密度 • 溴酚蓝…………指示剂 • 二甲苯胺蓝……指示剂
0.5TBE, 0.5-1.4%浓度的胶中,
迁移率
溴酚蓝=300bp
二甲苯胺蓝=4kbp 质粒提取定量与酶切鉴定
➢染色
✓溴化乙锭(Ethidium Bromide,EB) :3,8-二 氨基-5-乙基-6苯基菲啶溴盐,能插入DNA 分子碱基对之间并与之结合,在紫外光照射 下呈现红橙荧光,

质粒的提取及酶切实验报告

质粒的提取及酶切实验报告

质粒的提取及酶切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标
本实验旨在提取低分子量DNA、质粒,通过酶切实验检测质粒DNA片段长度,并处理实验结果。

二、实验原理
1、质粒DNA提取:使用特定的提取试剂,先提取溶菌酶凝胶中的质粒DNA;
2、质粒DNA酶切:采用酶切的方法,对质粒DNA进行切割,形成小片段;
3、质粒DNA测序:采用测序仪对质粒DNA片段进行测序,从而确定其长度。

三、实验材料
1、提取试剂:主要由蛋白酶、乙腈、缓冲液、EDTA等混合而成;
2、PCR反应液:主要由dNTP、聚合酶、反应缓冲液等组成;
3、酶:主要由DNA内切酶和DNA外切酶组成;
4、测序仪:用于测序质粒DNA的片段长度;
四、实验步骤
1、提取质粒DNA:将实验样品放入提取试剂中,加热30分钟,然后用混合物洗涤一次,最后离心得到清澈的液体,含有提取的质粒DNA;
2、进行PCR反应:将提取的质粒DNA作为反应液™添加到PCR管中,在适当温度下反应10分钟;
3、酶切:将PCR管中的反应液加入内切酶和外切酶中,在规定温度下酶切1小时;
4、离心质粒DNA片段:将酶切后的反应液离心,以得到质粒DNA片段;
5、进行测序:将质粒DNA片段放置于测序仪中,逐一测序后得到结果;
五、实验结果及分析
实验结果:
质粒DNA片段长度:
0.31kbp、0.48kbp、0.51kbp、0.58kbp、0.68kbp等。

重组质粒鉴定

重组质粒鉴定

重组质粒进行鉴定时,可以采用两种方法进行鉴定。

1.通过pcr方法鉴定:以重组质粒为模板,pcr产物的特异性引物或载体的通用引物进行PCR 扩增后电泳鉴定。

2..就是酶切鉴定:双酶切鉴定时只要出现质粒条带和你的插入片段的目的条带就行了。

至于出现质粒条带很亮,而目的条带暗的现象,其实很正常。

因为一般情况下,质粒的碱基数比你的目的条带的碱基数多的多(一般质粒碱基都有好几千bp,而目的条带通常就几百到一千多bp)。

当我们用EB进行染色时,EB是掺入到到dna链中,碱基数越多则掺入的eb就越多,在紫外光下显示的条带就越亮,也就是说条带亮度与你的片段的长度成正比。

最后,如果两种方法都鉴定正确了,你就可以送到公司进行测序,做最后的鉴定了。

如果你非要看到你的目的条带很明显的话,也可以采取如下方法:
1.电泳时吸取的产物量加大,加入到大孔梳子的胶当中,如可以加产物10微升或更多。

2.凝胶成像拍照时,可以适当把曝光时间提高一点。

3.如果还是不清楚,就把你的酶切产物浓缩一下。

质粒DNA提取、定量、酶切与PCR鉴定

质粒DNA提取、定量、酶切与PCR鉴定

限制性内切酶
影响酶切反应的因素
➢ 底物DNA的纯度:主要污染DNA 的某些物质,如酚、氯仿、乙醇等 均能抑制酶反应; ➢ 反应系统:主要是反应缓冲液中的离子强度,如NaCl和Mg2+, 合适 离子强度可以激发酶切反应; ➢ 反应体积:一般应尽量小,且酶切反应中甘油浓度应低于5%; ➢ 保温时间与温度:温度改变会使酶识别错误;
DNA样品较纯,符合实验要求 RNA污染 有蛋白质或其它杂质的污染
实验仪器
核酸蛋白检测仪(Eppendorf BioPhotometer plus)
比色杯
数据处理
测量次数 1 2 3
平均值
质粒DNA浓度
(μg/ml)
Ratio值
(A260/A280)
定量检测
第三部分 酶切鉴定
DNA Restriction Enzyme Digestion
溶液反应温度 升至中温72℃ ,在 Taq酶作 用下,以dNTP 为原料,引物 为复制起点, 模板DNA的一 条单链在解链 和退火之后延 伸为一条双链
延伸
72˚C
实验原理
变性
95˚C
加热使模板DNA 在高温下90℃-95 变性,双链解链
退火
Tm-5˚C
降低溶液温 度,使合成 引物在低温 (35-70℃, 一般低于模 板Tm值的5℃ 左右),与 模板DNA互补 退火形成部 分双链
✓ 注意:我们接下来要用的eppendorf公司生产的紫外分光光 度计,会根据样品的稀释倍数自动算出质粒DNA的最终浓度 和Ratio值.
实验方法
2.根据在260nm以及在280nm的读数比值估计核酸的 纯度(Ratio=A260/A280)
• Ratio= 1.8 • Ratio>1.9 • Ratio<1.6

酶切鉴定实验报告

酶切鉴定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酶切原理和应用;2. 学习质粒DNA的提取、纯化方法;3. 掌握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及其在DNA分析中的应用;4. 通过酶切鉴定,验证目的基因的插入和表达。

二、实验原理限制性核酸内切酶(Restriction Enzyme)是一种特殊的核酸酶,能够识别特定的DNA序列并在这些序列上切割双链DNA。

根据识别序列的长度和切割方式,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分为两类:I类酶和II类酶。

其中,II类酶在分子生物学实验中应用最为广泛,如EcoRI、BamHI、HindIII等。

酶切鉴定实验的原理是:通过将目的基因与载体连接,构建重组质粒。

然后,利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对重组质粒进行酶切,观察酶切后的DNA片段长度,以判断目的基因是否成功插入载体。

三、实验材料1. 试剂:限制性核酸内切酶、DNA连接酶、T4 DNA连接酶缓冲液、T4 DNA聚合酶、dNTPs、琼脂糖、电泳缓冲液、DNA分子量标准等;2. 仪器:PCR仪、电泳仪、凝胶成像系统、离心机、移液器、紫外分光光度计等;3. 样品:重组质粒、载体DNA、目的基因DNA等。

四、实验步骤1. 质粒DNA的提取和纯化(1)取含有重组质粒的细菌,用碱裂解法提取质粒DNA;(2)将提取的质粒DNA进行酚-氯仿抽提和乙醇沉淀,得到纯化的质粒DNA。

2. 重组质粒的构建(1)取目的基因DNA和载体DNA,分别进行PCR扩增;(2)将PCR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目的基因和载体DNA的大小;(3)利用DNA连接酶和T4 DNA连接酶,将目的基因连接到载体上;(4)转化大肠杆菌,筛选阳性克隆。

3. 酶切鉴定(1)取重组质粒和载体DNA,分别进行酶切反应;(2)将酶切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酶切后的DNA片段长度;(3)根据酶切结果,判断目的基因是否成功插入载体。

4. 结果分析根据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比较重组质粒和载体DNA的酶切产物。

若重组质粒在目的基因插入位点附近出现新的酶切位点,则说明目的基因成功插入载体。

质粒dna酶切实验报告

质粒dna酶切实验报告

质粒dna酶切实验报告质粒DNA酶切实验报告引言:质粒DNA酶切是分子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一项技术,它通过利用特定的酶切酶将质粒DNA分割成特定的片段,从而方便进行进一步的实验操作。

本实验旨在通过质粒DNA酶切实验,探究酶切酶的作用机制以及其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材料与方法:1. 实验所需材料:质粒DNA、酶切酶、缓冲液、酶切反应管、电泳装置等。

2. 实验步骤:a. 准备实验所需材料,并保持无菌环境。

b. 将质粒DNA与酶切酶、缓冲液混合,进行酶切反应。

c. 将反应产物进行电泳分离。

d. 观察电泳结果并进行分析。

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观察,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果和讨论。

1. 酶切反应结果:在酶切反应中,我们将质粒DNA与酶切酶一起进行反应。

根据酶切酶的特异性,我们可以得到特定的DNA片段。

通过电泳分离,我们可以观察到不同大小的DNA片段。

2. 酶切酶的作用机制:酶切酶是一种特殊的酶,它能够识别DNA序列上的特定碱基序列,并在该序列上切割DNA链。

这种特异性识别和切割的能力使得酶切酶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常见的酶切酶有EcoRI、BamHI等。

3. 实验应用:质粒DNA酶切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通过酶切反应,我们可以将质粒DNA切割成特定的片段,从而方便进行进一步的实验操作,如克隆、测序等。

其次,酶切反应也可以用于检测DNA的特定序列,如PCR产物的验证等。

此外,酶切酶还可以用于DNA指纹图谱的构建、基因突变的研究等。

4. 实验注意事项:在进行质粒DNA酶切实验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a. 保持实验环境的无菌,避免外源性DNA的污染。

b. 选择适当的酶切酶和缓冲液,以确保酶切反应的有效性和特异性。

c. 控制酶切反应的时间和温度,避免过度切割或不完全切割。

结论:质粒DNA酶切是一项重要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通过酶切酶的作用,我们可以将质粒DNA切割成特定的片段,从而方便后续的实验操作。

《质粒酶切鉴定》课件

《质粒酶切鉴定》课件

缓冲液
01
缓冲液是用来维持溶液的pH值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内 ,以保护酶的活性。
02
在质粒酶切鉴定中,常用的缓冲液是TAE和TBE,它 们分别适用于不同类型的电泳。
03
缓冲液的主要成分是Tris、醋酸和EDTA等,这些成 分对酶切反应和电泳分离具有重要的作用。
分子量标记
分子量标记是一类已知大小的标 准分子,用于在电泳中作为参照 ,帮助确定未知分子的分子量。
验。
酶切的意义
鉴定目的基因
通过酶切鉴定,可以确定目的基 因是否存在于质粒中,以酶切和连接等手段,可以分析
通过酶切和Southern杂交等技术 ,可以对基因组DNA进行定位、 分析和比较等研究。
02
酶切工具及试剂
限制性内切酶
限制性内切酶是一类能识别并附着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对每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脱氧核糖核苷酸 之间的磷酸二酯键进行切割的酶。
限制性内切酶的活性依赖于DNA的特异性序列,它能识别并附着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在特定的位点进 行切割。
限制性内切酶的切割位点是已知的,因此它被广泛应用于基因克隆、DNA分析和基因组学研究等领域。
05
注意事项
酶切温度控制
总结词
温度对酶活性影响显著
详细描述
酶切温度需要严格控制,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影响酶的活性,导致酶切不完全或无酶切产物。通常,酶切反应 的温度设置在推荐的适宜温度范围内,以确保酶活性的最佳发挥。
酶切时间选择
总结词
时间影响酶切效率
详细描述
酶切时间的选择对酶切效率有重要影响。过短的酶切时间可能导致酶切不完全 ,而长时间的酶切可能导致非特异性切割。因此,需要根据酶的特性和底物浓 度合理选择酶切时间,以达到最佳的酶切效果。

分子实验学报告-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及PCR实验

分子实验学报告-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及PCR实验

第三次分子生物学实验报告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及PCR实验一、实验目的1、通过酶切鉴定重组质粒的插入片段的大小;2、学习并掌握PCR技术的原理和基本操作。

二、实验原理1、重组质粒酶切鉴定将含有外源DNA的转化子的E.coliDH5α菌株进行培养,并用试剂盒提取其质粒DNA,将所提取的DNA用切pUC19质粒的同一种限制性内切酶进行切割以验证所插入的外源DNA的大小。

2、PCR原理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即聚合酶链式反应是1986 年由Kallis Mullis 发现。

这项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分子生物学各个领域,它不仅可用于基因分离克隆和核酸序列分析,还可用于突变体和重组体的构建,基因表达调控的研究,基因多态性的分析等方面。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学习和掌握PCR反应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术,以验证重组质粒插入片段大小。

(1)聚合酶链式反应原理CR是一种利用两种与相反链杂交并附着于靶DNA两侧的寡核苷酸引物,经酶促合成特异的DNA 片段的体外方法。

反应过程由高温变性,低温退火和适温延伸等几步反应组成一个循环,然后反复进行,使目的的DNA 得以迅速扩增。

置待扩增DNA 于高温下解链成为单链DNA 模板,人工合成的两个寡核苷酸引物在低温条件下分别与目的片段两侧的两条链互补结合,DNA聚合酶在72℃将单核苷酸从引物3'端开始掺入,沿模板5'—3'方向延伸,合成DNA 新链。

由于每一循环所产生的DNA均能成为下一次循环的模板,所以PCR 产物以指数方式增加,经25—30次周期之后,理论上可增加109倍,实际上可增加107倍。

PCR 技术具有操作简便、省时、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和对原始材料质量要求低等优点,但由于所用的TaqDNA 聚合酶缺乏5'—3'核酶外切酶活性,不能纠正反应中发生的错误核苷酸掺入,估计每9000个核苷酸会导致一个掺入错误,但是错误掺入的碱基有终止链延伸的作用倾向,使得错误不会扩大。

酶切检定的标准

酶切检定的标准

酶切检定的标准
酶切检定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 酶切位点的选定:对于酶切验证来说,选定好的位点至关重要,一般来说是选择唯一的位点,最好双酶切。

就是说选择的酶切位点在目的质粒上是唯一的,两个唯一的位点双酶切会产生掉带,即是质粒线性化,同时会切掉片段,通过凝胶电泳图来判断所切掉的片段是否和预期的大小一致,如一致可以断定目的基因已经插入该质粒中。

2. 提纯重组质粒:对重组质粒进行提纯,以便进行后续的酶切操作。

3. 酶切反应:使用相应的限制性内切酶(一种或两种)切割质粒,释放出插入片段。

对于可能存在双向插入的重组子,还可用适当的限制性内切酶消化鉴定插入方向。

4. 凝胶电泳检测:通过凝胶电泳检测插入片段和载体的大小,判断所切掉的片段是否和预期的大小一致。

如果一致,可以断定目的基因已经插入该质粒中。

以上是酶切检定的标准步骤,具体的操作可能会根据不同的实验条件和要求有所不同。

在进行酶切检定时,需要注意安全性和准确性,遵循实验规范和操作程序,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质粒的提取与酶切实验报告

质粒的提取与酶切实验报告

质粒提取和酶切实验是分子生物学中常用的方法,用于提取和分离特定的DNA 分子或者蛋白质分子。

这些分子通常用于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比如测序、克隆、表达、结构分析等。

质粒提取是指从细胞或组织中提取DNA 的过程。

这通常包括将细胞破碎或消化,然后使用不同的化学方法去除蛋白质、脂质和其他污染物,最后得到纯的DNA。

常用的质粒提取方法有沉淀法、超声法、溶剂法、离心法和酶法等。

酶切实验是指使用酶切特定的序列,将DNA 或蛋白质分割成较小的片段的实验。

常用的DNA 酶有限制性内切酶、全基因组酶和多克隆抗体酶,常用的蛋白质酶有蛋白酶K、蛋白酶D 和蛋白酶R。

酶切实验可用于检测和鉴定特定的DNA 序列或蛋白质分子、研究基因组结构和功能、分离和纯化蛋白质分子等。

在进行质粒提取和酶切实验时,应注意实验条件的控制,包括温度、pH 值、酶的活性和浓度、酶的孵育时间和物质的浓度等。

此外,应注意保护样品的纯度,避免受到污染或酶的抑制。

在进行酶切实验时,还应注意使用适当的酶抑制剂来控制酶的活性,以防止不必要的酶切。

在实验报告中,应详细记录实验条件和步骤,并描述样品的特征和纯度。

对于质粒提取实验,应记录使用的提取方法、提取效率和纯度,并对提取的质粒进行简单的鉴定。

对于酶切实验,应记录使用的酶种类和条件、酶切特异性和效率,并对酶切的片段进行简单的鉴定。

总的来说,质粒提取和酶切实验是分子生物学中常用的基础实验,在进行这些实验时应注意实验条件的控制和样品的纯度,并在实验报告中详细记录实验条件和结果。

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及PCR试验

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及PCR试验

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及PCR实验一、【实验目的】1、酶切鉴定重组质粒插入片段的大小;2、学习和掌握PCR反应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术,了解引物设计的基本要求。

二、【实验原理】1、PCR反应基本原理PCR技术的基本原理类似于DNA的天然复制过程,其特异性依赖于与靶序列两端互补的寡核苷酸引物。

PCR由变性--退火--延伸三个基本反应步骤构成:①模板DNA的变性:模板DNA经加热至93℃左右一定时间后,使模板DNA双链或经PCR扩增形成的双链DNA解离,使之成为单链,以便它与引物结合,为下轮反应作准备;②模板DNA与引物的退火(复性):模板DNA经加热变性成单链后,温度降至55℃左右,引物与模板DNA单链的互补序列配对结合;③引物的延伸:DNA模板--引物结合物在TaqDNA聚合酶的作用下,以dNTP为反应原料,靶序列为模板,按碱基互补配对与半保留复制原理,合成一条新的与模板DNA链互补的半保留复制链,重复循环变性--退火--延伸三过程就可获得更多的“半保留复制链”,而且这种新链又可成为下次循环的模板。

每完成一个循环需2~4分钟,2~3小时就能将待扩目的基因扩增放大几百万倍。

PCR反应原理图2、PCR反应体系与反应条件(1) 标准的PCR反应体系②镁离子浓度总量应比dNTPs的浓度高,常用1.5mmol/L ③底物浓度 dNTP以等摩尔浓度配制,20~200umol/L ④TaqDNA聚合酶 2.5U(100ul) ⑤引物浓度一般为0.1 ~ 0.5umol/L ⑥反应温度和循环次数 变性温度和时间 95℃,30s 退火温度和时间低于引物Tm值5 ℃左右,一般在45~55℃ 延伸温度和时间 72℃,1min/kb(10kb内) Tm值=4(G+C) +2(A+T)循环次数:一般为25 ~ 30次。

循环数决定PCR扩增的产量。

模板初始浓度低,可增加循环数以便达到有效的扩增量。

但循环数并不是可以无限增加的。

一般循环数为30个左右,循环数超过30个以后,DNA聚合酶活性逐渐达到饱和,产物的量不再随循环数的增加而增加,出现了所谓的“平台期”。

重组质粒双酶切鉴定结果

重组质粒双酶切鉴定结果

重组质粒双酶切鉴定结果
质粒双酶切鉴定是一种用于确定质粒DNA序列的技术。

通过
使用限制性内切酶对质粒进行酶切,然后运用电泳分析,可以获得关于质粒DNA序列的信息。

重组质粒双酶切鉴定结果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 双酶切酶的酶切模式:双酶切鉴定通常使用两种限制性内切酶来进行酶切。

酶切模式描述了每个酶切酶在质粒上切割的位置,包括切割位点及其与质粒线性DNA的相对位置。

2. 酶切产物的大小:通过电泳将酶切后的质粒DNA进行分离,可以得到一系列的DNA片段。

通过估算这些片段的大小,可
以进一步确定酶切酶的切割位点以及质粒DNA的序列。

3. 酶切图谱:酶切图谱是通过将电泳分离的酶切产物进行可视化的图像,通常以荧光标记或放射性标记的方式进行。

酶切图谱可以帮助鉴定质粒的酶切模式,确认切割位点,以及评估酶切的效果。

通过分析重组质粒双酶切鉴定结果,可以确定质粒的基本结构和序列信息。

这对于研究质粒的功能和用途,以及进行基因工程和生物技术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鉴定质粒构建是否成功的方法

鉴定质粒构建是否成功的方法

鉴定质粒构建是否成功的方法
鉴定质粒构建是否成功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PCR检测:通过检测目标基因是否存在于质粒中,可以初步判断质粒构建
是否成功。

如果能够扩增出目标基因的特异性条带,说明质粒中含有目的基因。

2.酶切鉴定:对质粒进行限制性内切核酸酶消化,如果能够产生特定的DNA
片段,则说明质粒构建成功。

酶切鉴定可以进一步验证目的基因是否正确插入到质粒中。

3.测序鉴定:对质粒进行全序列测序,与已知的目的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如
果完全一致,则说明质粒构建成功。

测序鉴定是验证质粒构建是否成功的最准确方法。

4.表达功能检测:如果质粒构建的目的是为了表达特定蛋白,可以通过
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表达的蛋白是否符合预期。

如果能够检测到特异的蛋白条带,则说明质粒构建成功并且能够在宿主细胞中表达目标蛋白。

5.抗性筛选:如果质粒带有抗性基因,可以通过抗性筛选来验证质粒构建是
否成功。

将质粒转化到大肠杆菌等受体细胞中,如果能够筛选到带有抗性的菌落,则说明质粒构建成功。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方法进行验证。

如果一种方法无法确定质粒构建是否成功,可以结合多种方法进行综合判断。

质粒酶切鉴定课件

质粒酶切鉴定课件
1. 实验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掌握限制性内切酶的特性、酶 解和琼脂糖凝胶电泳的操作方法,并 理解限制性内切酶是DNA重组技术的 关键工具,琼脂糖凝胶电泳是分离鉴 定DNA片段的有效方法。
•质粒酶切鉴定
•1
2. 相关基础知识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是一类能识别双 链DNA分子特异性核酸序列的DNA水 解酶。是体外剪切基因片段的重要工 具,所以常常与核酸聚合酶、连接酶 以及末端修饰酶等一起称为工具酶。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不仅是DNA重组中 重要的工具,而且还可以用于基因组 酶切图谱的鉴定。
* 缓冲液随不同的酶而不同,本实验用 H buffer。
置于37℃水浴酶解0.5-1小时。酶解完成后,分 别加入10l 3倍的上样缓冲液, 然后各取15l进 行电泳分析。
•质粒酶切鉴定
•25
2) 琼脂糖凝胶的制备
琼脂糖凝胶液的制备:称取0.8g琼脂糖, 置于三角瓶中,加入100ml TBE或TAE 工作液,瓶口倒扣一个小烧杯等,将该 三角瓶置和同尾酶:
同裂酶:
有时两种限制性内切酶的识别核苷酸顺 序和切割位置都相同,其差别只在于当 识别顺序中有甲基化的核苷酸时,一种 限制性内切酶可以切割,另一种则不能。 例如HpaⅡ和MspⅠ的识别顺序都是 5’……G’CG_G……3’,如果其中有 5’-甲基胞嘧啶,则只有HpaⅡ能够切 割。这些有相同切点的酶称为同裂酶 (同切酶或异源同工酶)。
•质粒酶切鉴定
•4
2)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类型及特性
按限制酶的组成、与修饰酶活性关系以及切 断核酸的情况不同,分为三类:
Ⅰ型 Ⅱ型* Ⅲ型
•质粒酶切鉴定
•5
第一类(I型)限制性内切酶能识别专一 的核苷酸顺序,并在识别点附近的一些 核苷酸上切割DNA分子中的双链,但是切 割的核苷酸顺序没有专一性,是随机的。 这类限制性内切酶在DNA重组技术或基因 工程中用处不大,无法用于分析DNA结构 或克隆基因。这类酶如EcoB、EcoK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泳仪,电泳槽,紫外透射仪, 凝胶成像仪,一次性塑料手套等
4. 实验方法和步骤
1) 质粒DNA的酶解(自提质粒pCMV-Myc-T10)
质粒量 缓冲液 EcoR1 Xho1 H2 O 总体积 (ng) (μl)* (μl) (μl) (μl) (μl)
I
II III
200
200 200
2
2 2
EB:即3,8-二氨基-5-乙基-6-苯基菲锭 溴盐, (Ethidium Bromide)。它能够插 入DNA分子中的碱基对之间而与DNA结合。 由于EB分子的插入,在紫外光的照射下, 凝胶电泳中的DNA条带呈现出红色荧光, 易于检测。可以检测10ng 的DNA。
注意:EB是一种诱变剂,操作时一 定要注意安全操作,必须戴塑料或 乳胶手套。
4)加样 用微量加样器将上述样品分别加入胶板 的样品孔内。每加完一个样品,换一个 加样头。加样时应防止碰坏样品孔周围 的凝胶面以及穿透凝胶底部,本实验样 品孔容量约15~20 l。 1 kb DNA ladder(共10条带): 在第一 个上样孔或最后一个上样孔内加入6l 的 1 kb DNA ladder(50ng/l )。
3. 实验材料与仪器 • 质粒 pCMV-Myc-T10 • NEB 标准分子量片段(1kb DNA Ladder) • EcoR1 和 Xho1 核酸内切酶(Takara) • EcoR 1和 Xho 1酶解缓冲液(10×H buffer)
• 琼脂糖
• TBE或TAE缓冲液(10×)
• 溴化乙啶染色液(10mg/ml)
4)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命名法
用属名的头一个字母和种名的头两个字母 表示寄主菌的物种名称,如E. coli 用Eco表 示,所以用斜体字。
用一个字母代表菌株或型,如流感嗜血菌 Rd菌株用d,即Hind。
如果一种特殊的寄主菌株,具有几个不同 的限制与修饰体,则以罗马数字表示,如 HindⅠ, HindⅡ,HindⅢ等。
EcoR I 酶切位点:G'AATT_C
Xho I 酶切位点:C'TCGA_G 10×H buffer: 500mM 100mM 10mM 1000mM Tris-HCl(pH7.5) MgCl2 Dithiothreitol NaCl
酶活性的定义: 一个活性单位(U),是指在50l反应体系 中,37oC的条件下,经过1小时的反应时间, 将1g DNA 完全酶解所需要的酶量。 因为不同的酶所要求的最适反应条件不同, 所以一定要使用与酶相匹配的缓冲系统。 一般按照销售酶的公司所提供的相应缓冲 液。双酶切或多酶切时要考虑相容性缓冲 液问题,一般公司会给用户提供这方面的 信息。
1. 实验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掌握限制性内切酶的特性、酶 解和琼脂糖凝胶电泳的操作方法,并 理解限制性内切酶是DNA重组技术的 关键工具,琼脂糖凝胶电泳是分离鉴 定DNA片段的有效方法。
2. 相关基础知识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是一类能识别双 链 DNA分子特异性核酸序列的 DNA水 解酶。是体外剪切基因片段的重要工 具,所以常常与核酸聚合酶、连接酶 以及末端修饰酶等一起称为工具酶。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不仅是 DNA 重组中 重要的工具,而且还可以用于基因组 酶切图谱的鉴定。
5)电泳(带上手套操作) • 加完样后的凝胶板即可通电进行电泳;
• 建议在80~100V的电压下电泳;
• 当溴酚兰移动到距离胶板下沿约1cm处 停止电泳; • 将凝胶放入溴化乙啶(EB〕工作液 (0.5g/ml左右)中染色约20min。
为了获得电泳分离DNA片段的最大分辨 率,电场强度不应高于5V/cm(两电极 间的距离)。电泳温度视需要而定,对 大分子的分离,以低温较好,也可在室 温下进行。在琼脂糖凝胶浓度低于0.5% 时,由于胶太稀,最好在4℃进行电泳 以增加凝胶硬度。
2)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类型及特性
按限制酶的组成、与修饰酶活性关系以及切 断核酸的情况不同,分为三类:
Ⅰ型 Ⅱ型*
Ⅲ型
第一类(I型)限制性内切酶能识别专一 的核苷酸顺序,并在识别点附近的一些 核苷酸上切割DNA分子中的双链,但是切 割的核苷酸顺序没有专一性,是随机的。 这类限制性内切酶在DNA重组技术或基因 工程中用处不大,无法用于分析DNA结构 或克隆基因。这类酶如EcoB、EcoK等。
6)观察与拍照 在紫外灯(310nm波长)下观察染色后的凝 胶。DNA存在处显示出红色的荧光条带。 紫外光激发30s左右,肉眼可观察到清晰 的条带。在紫外灯下观察时,应戴上防 护眼镜或有机玻璃防护面罩,避免眼睛 遭受强紫外光损伤。拍照电泳图谱时, 可采用快速凝胶成象系统。
对于未进行酶切的质粒来说,常会出现两条 电泳带,一条是(松弛)螺旋状质粒 DNA 带, 另一条是超螺旋状质粒 DNA 的带,以超螺旋 状质粒 DNA 居多,移动速度也最快。有时还 会出现三条带,其中一条是因为有一些质粒 DNA 在提取过程中遭到损伤而线性化,其移 动速度介于螺旋状和超螺旋状质粒 DNA 之间, 所以该条电泳带也位于上述两种带之间。如 果提取的质粒很好时,这条带会很弱,有时 看不到。
• 上样液(6×):0.25% 溴酚兰,40%(W/V)蔗 糖 水溶液或30%的甘油。
质粒
EcoR1 1.9kb
Insert
Xho1
1 kb DNA Ladder不能对 DNA质量进行精确定量分析, 但可以通过与相近的条带 进行比较估算出大概的数 据。每条带大概的量如下 (按0.5μg上样量计。应 按12条带计算,因为3kb的 量是其它片段量的近三 倍):
第三类( III型)限制性内切酶也有专一 的识别顺序,但不是对称的回文顺序,在识 别顺序旁边几个核苷酸对的固定位置上切 割双链。但这几个核苷酸对不是特异性的。 因此,这种限制性内切酶切割后产生的一 定长度DNA片段,具有各种单链末端。因此 不能应用于基因克隆。
3) 同裂酶和同尾酶:
同裂酶:
有时两种限制性内切酶的识别核苷酸顺 序和切割位置都相同,其差别只在于当 识别顺序中有甲基化的核苷酸时,一种 限制性内切酶可以切割,另一种则不能。 例如HpaⅡ和MspⅠ的识别顺序都是 5’……G’CG_G……3’,如果其中有5’-甲 基胞嘧啶,则只有HpaⅡ能够切割。这 些有相同切点的酶称为同裂酶(同切酶 或异源同工酶)。
第二类(II型)限制性内切酶能识别专一的核 苷酸顺序,并在该顺序内的固定位置上切割 双链。由于这类限制性内切酶的识别和切割 的核苷酸都是专一的。因此,这种限制性内 切酶是 DNA 重组技术中最常用的工具酶之一。 这种酶识别的专一核苷酸顺序最常见的是 4 个或6个核苷酸,少数也有识别5个核苷酸以 及 7 个、 8 个、 9 个、 10 个和 11 个核苷酸的。 II 型限制性内切酶的识别顺序是一个回文 对称顺序,即有一个中心对称轴,从这个轴 朝二个方向“读”都完全相同。这种酶的切 割可以有两种方式:
同尾酶:
有时两种酶切割序列不完全相同,但却能 产生相同的粘性末端,这类酶被称为同尾 酶,可以通过DNA连接酶将这类末端连接 起来,但原来的酶切位点将被破坏,有时 可能会产生一个新的酶切位点。如Xba1、 Nhe1、Spe1以及Styl切割的DNA序列不同, 但均给出相同的“CTAG”粘性末端。这些 粘性末端连接后,以上的酶将不能再切割, 但却产生了一个新的4核苷酸的酶切位点, 即 Bfa1的酶切位点。
粘性末端;是交错切割,结果形成两条单链末端, 这种末端的核苷酸顺序是互补的,可形成氢键, 所以称为粘性末端。
如EcoRI的识别顺序为: 5’…… G’AA|TT_C ……3’ 3’…… C_TT|AA’G …… 5’
垂直线表示中心对称轴,从两侧“读”核苷酸顺序都是 GAATTC 或CTTAAG ,这就是回文顺序( palindrome )。_ 和 ‘表示在双链上交错切割的位置,切割后生成 5’……G和 AATTC……3’、3’……CTTAA和G……5’二个DNA片段,各 有一个单链末端,二条单链是互补的,其断裂的磷酸二酯 键以及氢键可通过DNA连接酶的作用而“粘合”。
5) 影响核酸限制性内切酶活性的因素
(1) DNA的纯度;
(2) DNA的甲基化程度;
(3) 酶切消化反应的温度;
(4) DNA的分子结构;
Hale Waihona Puke (5) 溶液中离子浓度及种类;
(6) 缓冲液的 pH值。
琼脂糖凝胶电泳
琼脂糖凝胶电泳是利用琼脂糖溶化再凝固后 能形成带有一定孔隙的固体基质的特性,其 密度取决于琼脂糖的浓度。在电场的作用下 及中性pH的缓冲条件下带负电的核酸分子就 可以向阳极迁移。
1) 寄主控制的限制与修饰现象 2) 核酸限制性内切酶的类型
3) 核酸限制性内切酶的基本特性
4) 同裂酶和同尾酶 5) 核酸限制性内切酶的命名法 6) 影响核酸限制性内切酶活性的因素
1) 寄主控制的限制与修饰现象
限制与修饰系统是细胞的一种防卫手段。 各 种细菌都能合成一种或几种能够切割DNA双 链的核酸内切酶,它们以此来限制外源DNA 存在于自身细胞内,但合成这种酶的细胞自 身的DNA不受影响,因为这种细胞还合成了 一种修饰酶,对自身的DNA进行了修饰,限 制性酶对修饰过的DNA不能起作用。这种现 象被称为寄主控制的限制与修饰现象。
影响DNA在琼脂糖中迁移率的因素:DNA分 子的大小、DNA的构象、电压、电场方向、 碱基组成、嵌入的燃料以及电泳缓冲液的组 成。
琼脂糖凝的浓度影响给定大小的线状 DNA的迁移率,因此采用不同浓度的 凝胶可以分离不同大小范围的DNA片 段。0.8%的琼脂糖凝胶能很好地分辨 1-25kb的片段;0.5% 的琼脂糖凝胶用 于分辨较大片段的DNA (20-100kb); 对于小片段的DNA(0.2-2kb) 可用 1.5%或更高浓度的凝胶进行分离。不 过,以上这些并不是绝对的,因为有 时我们需要同时分离多种分子量相差 较大的片段,因此所用琼脂糖凝胶的 浓度要视情况而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