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腰三角形重难点分析

合集下载

1.1.3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教案)

1.1.3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教案)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等腰三角形的定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2)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若两边相等,则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3)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如: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相等,等腰三角形的对角线相等。
举例解释:
(1)通过实际图形和示例,让学生明确等腰三角形的定义,理解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边是相等的。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等腰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见过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如衣服上的图案、建筑物的结构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等腰三角形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等腰三角形的基本概念。等腰三角形是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具有重要的几何性质和应用。它是几何图形中非常基础且重要的一部分,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各类工程领域。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分析等腰三角形在实际中的应用,了解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课堂中,我们探讨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我发现学生们对这一概念的理解程度有所不同。有的同学能够迅速抓住定义的核心,而有的同学在理解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学习任务单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学习任务单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和相关概念。

2、能够通过推理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3、熟练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三线合一)。

(2)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计算和证明。

2、难点(1)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的证明和应用。

(2)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复杂的几何问题。

三、学习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等腰三角形的图形,直观感受其特点。

2、推理法:运用几何推理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3、练习法:通过做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能力。

四、学习过程1、知识回顾(1)三角形的基本概念:三角形的定义、三角形的边、角、顶点等。

(2)三角形的分类:按角分类(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按边分类(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

2、引入新课展示一些等腰三角形的实物图片或几何图形,如等腰三角形的屋顶、等腰三角形的旗帜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等腰三角形的特点。

3、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相等的两边叫做腰,另一边叫做底边,两腰的夹角叫做顶角,腰和底边的夹角叫做底角。

4、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1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

(简写成“等边对等角”)证明:已知△ABC 中,AB = AC,求证:∠B =∠C作顶角的平分线 AD,∵ AB = AC,AD = AD,∠BAD =∠CAD∴△ABD ≌△ACD(SAS)∴∠B =∠C5、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2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

(简写成“三线合一”)证明:(1)已知△ABC 中,AB = AC,AD 平分∠BAC 交 BC 于点 D,求证:AD⊥BC,BD = CD∵ AB = AC,∠BAD =∠CAD,AD = AD∴△ABD ≌△ACD(SAS)∴ BD = CD,∠ADB =∠ADC∵∠ADB +∠ADC = 180°∴∠ADB =∠ADC = 90°,即 AD⊥BC(2)已知△ABC 中,AB = AC,AD 是 BC 边上的中线,求证:AD 平分∠BAC,AD⊥BC∵ AB = AC,BD = CD,AD = AD∴△ABD ≌△ACD(SSS)∴∠BAD =∠CAD,∠ADB =∠ADC∵∠ADB +∠ADC = 180°∴∠ADB =∠ADC = 90°,即 AD⊥BC(3)已知△ABC 中,AB = AC,AD⊥BC 于点 D,求证:AD 平分∠BAC,BD = CD∵ AD⊥BC∴∠ADB =∠ADC = 90°∵ AB = AC,AD = AD∴△ABD ≌△ACD(HL)∴∠BAD =∠CAD,BD = CD6、例题讲解例 1: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为 70°,求顶角的度数。

“等腰三角形”重难点剖析

“等腰三角形”重难点剖析

“12.3等腰三角形”重难点剖析丁浩勇(安徽省无为县刘渡中心学校 238341)等腰三角形有着广泛的应用,一定要熟练掌握它的相关知识. 知识点一: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例1】如图1,已知AB AC AD AE ==,.求证:BD CE =. 分析:由于△ABC 和△ADC 是等腰三角形,且它们底边上的高重合,添加辅助线根据“三线合一”容易得出BD CE =.证明:过点A 作BC AM ⊥,垂足为M .∵AB AC AD AE ==,,BC AM ⊥,∴EM DM CM BM ==,(三线合一).∴BD CE =. 点拨: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性质是证明线段(或角)相等的一种容易被忽视的方法.本题也可以根据全等三角形来证,但用“三线合一”要简便.知识点二: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例2】如图2,在△ABC 中,AC AB =,BC AD ⊥于点D ,DE ∥AB . 求证:△EAD 是等腰三角形.分析: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知21∠=∠,又由DE ∥AB 得32∠=∠,所以31∠=∠,由“等角对等边”得△EAD 是等腰三角形.证明:∵AC AB =,BC AD ⊥,∴21∠=∠(三线合一). ∵DE ∥AB ,∴32∠=∠.∴31∠=∠. ∴ED EA =,即△EAD 是等腰三角形. 点拨: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方法有 (1)等腰三角形的定义; (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3)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①一边上的高、②一边上的中线、③一边所对的角平分线,这三个条件中的任意两条线段重合,就可以推出此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知识点三: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例3】已知:如图3,△ABC 是等边三角形,过顶点B 作边AC 的垂线,垂足为D ,E 是BC 延长线上一点,且CDE E ∠=∠.求证:DE DB =.分析:要证DE DB =,只要E DBC ∠=∠即可. 证明:∵△ABC 是等边三角形,且BD ⊥AC , ∴︒=∠︒=∠30,60DBC ACB .又∵CDE E ∠=∠,∴︒=∠=∠=∠3021ACB CDE E .∴E DBC ∠=∠.∴DE DB =.MBDCEA图1图2BCA DE2 3 1ABC D图3E点拨: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因此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性质同样适用于等边三角形,且它的顶角平分线分得的两个角都等于︒30.知识点四: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例4】已知:如图4,在等边△ABC 中,D 是AC 边上的一点,且21∠=∠,CE BD =. 求证:△ADE 是等边三角形.分析:由ACE ABD ∆≅∆,得︒=∠=∠60BAD CAE ,AE AD =.从而△ADE 是等边三角形.证明:∵△ABC 是等边三角形,∴︒=∠=60,BAC AC AB .在△ABD 和△ACE 中,⎪⎩⎪⎨⎧=∠=∠=CE BD AC AB 21∴ACE ABD ∆≅∆.∴AE AD =,︒=∠=∠60BAD CAE .∴△ADE 是等边三角形. 点拨:判定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时,一般采用 1.一般三角形,找三条边相等或三个角相等; 2.等腰三角形,找一个角为︒60即可.2 1 AECBD图4。

等腰三角形教学重难点

等腰三角形教学重难点

等腰三角形教学重难点等腰三角形教学重难点第 1 篇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在探究操作活动中,初步感知三角形,知道其名称和外形特征;2、培育幼儿的动手操作技能,进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3、初步培育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技能。

活动预备:1、长短不同的小棒假设干,总数是幼儿人数的6倍;2、三角形卡片假设干;3、红领巾、小房子、小旗子等三角形实物假设干;4、彩纸、铅笔、橡皮、剪刀每人一份。

活动过程:一、探究操作:1、在正方形拼图的基础上,请幼儿任意拿3根小棒拼摆图形。

幼儿探究活动,老师指导。

2、请个幼儿说一说,摆得什么样的图形,用了几根小棒,有几个角;3、师生共同拼图,并点数图形的边、角;小结:有3条边、3个角的图形叫三角形。

丰富词汇:三角形。

二、探究感知:1、请幼儿任意取出一个三角形卡片,点数它有几个条边、几个角?2、出示各种不同的三角形,引导幼儿观测其不同点,相同点。

不同点:有的大、有的小、有的角尖、有的角大相同点:都有3个角、3条边。

3、小结:不管图形大小,不管角尖,只要有3条边、3个角的图形都是三角形。

三、找一找、想一想、说一说1、引导幼儿在环境中找出象三角形的物体〔小彩旗、红领巾〕。

2、请幼儿想一想、说一说,见过的象三角形的物体四、做一做、试一试剪裁三角形并拼图1、老师引导幼儿用各种方法剪裁出任意三角形〔剪、撕、画等〕,培育幼儿的创新意识2、鼓舞幼儿用剪出的三角形拼出自己喜欢的动物或物品的形象。

五、自我评价,展览幼儿作品。

等腰三角形教学重难点第 2 篇活动目标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开有三条边,三个角,复习手口全都点数到了。

培育幼儿的观测和比较技能。

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愿意参加活动,体验胜利后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1、认识三角形,并知道三角形有很多外形2、区分三角形与正方形活动预备教具:三角形的彩纸或吹塑纸,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1张。

够每个幼儿做1-2个三角形的小棍〔长短不同〕,正方形彩纸一张活动过程1、三角形是什么样子的?老师出示一个等腰三角形,告知幼儿这是一个三角形,。

初二数学 等腰三角形

初二数学 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一.学习目标1. 了解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概念,并能判定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2. 正确理解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能运用它们的性质解决相关的问题;二.重难点分析重点: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及有一个角是30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难点:综合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

三.知识梳理四.精讲精练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2.等边三角形的定义:有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3.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两腰相等.(2)两底角相等.(3)“三线合一”,即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4)是轴对称图形,底边的垂直平分线是它的对称轴.例1.如图,AE∥BD,C是BD上的点,且AB=BC,∠ACD=110°,则∠EAB度数为()A.70° B.55° C.40° D.35°【答案】C【解析】解:∵∠ACD=110°,∴∠BCA=70°,∵AB=BC,∴∠BAC=∠BCA=70°,∵AE∥BC,∴∠EAC=∠ACD=110°,∴∠EAC=110°﹣70°=40°.例2.等腰三角形两边长分别是4cm和1cm,则这个三角形周长是()A.9cm B.6cm C.9cm或6cm D.10cm【答案】A【解析】解:当腰长是1cm时,因为1+1<4,不符合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应排除;当腰长是4cm时,因为4+4>1,符合三角形三边关系,此时周长是9cm;例3.如图,已知等腰三角形ABC,AB=AC.若以点B为圆心,BC长为半径画弧,交腰AC于点E,则下列结论一定正确的是()A.AE=EC B.AE=BE C.∠EBC=∠BAC D.∠EBC=∠ABE【答案】C【解析】解:∵AB=AC,∴∠ABC=∠ACB,∵以点B为圆心,BC长为半径画弧,交腰AC于点E,∴BE=BC,∴∠ACB=∠BEC,∴∠BEC=∠ABC=∠ACB,∴∠A=∠EBC,练习.如图,直线l1∥l2,以直线l1上的点A为圆心、适当长为半径画弧,分别交直线l1、l2于点B、C,连接AC、BC.若∠ABC=67°,则∠1=()A.23° B.46° C.67° D.78°【答案】B【解析】解:根据题意得:AB=AC,∴∠ACB=∠ABC=67°,∵直线l1∥l2,∴∠2=∠ABC=67°,∵∠1+∠ACB+∠2=180°,∴∠1=180°﹣∠2﹣∠ACB=180°﹣67°﹣67°=46°.例4.某城市几条道路的位置关系如图所示,已知AB∥CD,AE与AB的夹角为48°,若CF 与EF的长度相等,则∠C的度数为()A.48° B.40° C.30° D.24°【答案】D【解析】∵AB∥CD,∴∠1=∠BAE=48°,∵∠1=∠C+∠E,∵CF=EF,∴∠C=∠E,∴∠C=∠1=×48°=24.练习1. 如图,AB∥CD,AD=CD,∠1=70°30',则∠2的度数是()A.40°30'B.39°30'C.40° D.39°【答案】C【解析】∵QR∥OB,∠AOB=40°,∴∠AQR=∠AOB=40°,∵OP=QP,∴∠PQO=∠AOB=40°,∵∠AQR+∠PQO+∠PQR=180°,∴∠PQR=180°﹣2∠AQR=100°.练习2. 如图,已知DE∥BC,AB=AC,∠1=125°,则∠C的度数是()A.55° B.45° C.35° D.65°【答案】A【解析】解:∵∠1=125°,∴∠ADE=180°﹣125°=55°,∵DE∥BC,AB=AC,∴AD=AE,∠C=∠AED,∴∠AED=∠ADE=55°,又∵∠C=∠AED,∴∠C=55°.例5.已知实数x,y满足,则以x,y的值为两边长的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A.20或16 B.20 C.16 D.以上答案均不对【答案】B【解析】解:根据题意得,解得,(1)若4是腰长,则三角形的三边长为:4、4、8,不能组成三角形;(2)若4是底边长,则三角形的三边长为:4、8、8,能组成三角形,周长为4+8+8=20.练习.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的比是1:2:3,这个三角形是三角形;一个等腰三角形两边的长分别是15cm和7cm,则它的周长是.【答案】直角;37cm【解析】解:∵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的比是1:2:3,∴最大的角=180×=90°,∴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①7cm是腰长时,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7cm、7cm、15cm,∵7+7=14<15,∴不能组成三角形,②7cm是底边时,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7cm、15cm、15cm,能组成三角形,周长=7+15+15=37cm,综上所述,它的周长是37cm.例6.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O是△ABC内一点,且OB=OC,求证:AO⊥BC.【解析】证明:延长AO交BC于点D,在△ABO和△ACO中,,∴△ABO≌△ACO(SSS),∴∠BAO=∠CAO,∵AB=AC,∴AO⊥BC.练习.如图,已知△ABC,AB=AC,AD是△ABC的角平分线,EF垂直平分AC,分别交AC,AD,AB于点E,M,F.若∠CAD=20°,求∠MCD的度数.【解析】解:∵AB=AC,AD是△ABC的角平分线,∴AD⊥BC,∵∠CAD=20°,∴∠ACD=70°,∵EF垂直平分AC,∴AM=CM,∴∠ACM=∠CAD=20°,∴∠MCD=50°.例7.如图1,若△ACD的周长为7cm,DE为AB边的垂直平分线,则AC+BC= cm.【解析】解:1、∵DE为AB边的垂直平分线,∴AD=BD,∴△ACD的周长=AC+AD+DC=AC+CD+BD=AC+BC=7cm.练习.如图2,已知△ABC中,∠A=36°,AB=AC,BD为∠ABC的平分线,则图中共有个等腰三角形.【答案】 3【解析】解:∵AB=AC,∠A=36°,∴△ABC是等腰三角形,∠C=∠ABC==72°,∵BD为∠ABC的平分线,∴∠ABD=∠A=∠DBC=36°,∴AD=BD,△ADB是等腰三角形,∴∠BDC=180°﹣36°﹣72°=72°=∠C,∴BC=BD,△CDB是等腰三角形,例8.如图,在△ABC中,AB=AC,AD是BC边上的中线,AE⊥BE于点E,且BE=.求证:AB平分∠EAD.【解析】证明:∵AB=AC,AD是BC边上的中线,∴BD=BC,AD⊥BC,∵BE=BC,∴BD=BE,∵AE⊥BE,∴AB平分∠EAD.练习1.在△ABC 中,AB=AC,AD是BC边上的中线,BE⊥AC于点E.求证:∠CBE=∠CAD.【解析】证明:∵AB=AC,AD是BC边上的中线,∴AD⊥BC,又∵BE⊥AC,∴∠ADC=∠BEC=90°,∴∠CBE+∠C=∠CAD+∠C=90°∴∠CBE=∠CAD.练习2.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BD=CD,DE⊥AB于E,DF⊥AC于F.求证:DE=DF.【解析】证明:∵AB=AC,∴∠B=∠C,∵DE⊥AB,DF⊥AC,∴∠DEB=∠DFC=90°,在△BDE和△CDF中,,∴△BDE≌△CDF(AAS),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等腰三角形的判定:(1)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2)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例1.在△ABC中,∠A、∠B、∠C对应的边分别为a、b、c,给出以下条件,不能判定其是等腰三角形的是()A.∠A:∠B:∠C=1:1:3 B.a:b:c=2:2:1C.∠B=50°,∠C=80°D.2∠A=∠B+∠C【答案】D【解析】解:A、∠A:∠B:∠C=1:1:2,∴∠A=∠B,故A是等腰三角形;B、a:b:c=2:2:1,∴a=b,故B是等腰三角形;C、∠B=50°,∠C=80°,∴∠A=∠B=50°,故C是等腰三角形;D、2∠A=∠B+∠C,∠A=60°,∠B+∠C=120°,故D不是等腰三角形;练习.在下面的三角形,不可能是等腰三角形的是()A.有两个内角分别为110°,40°的三角形B.有两个内角分别为70°,55°的三角形C.有一个外角为100°,一个内角为80°的三角形D.有一个外角为100°,一个内角为50°的三角形【答案】 A【解析】解:A、有两个内角分别为110°,40°的三角形,第三个角是30°,不可以构成等腰三角形,故本选项错误;B、有两个内角分别为70°,55°的三角形,第三个角是55°,可以构成等腰三角形,故本选项正确;C、有一个外角为100°,一个内角为80°的三角形,与外角相邻的内角是80°,可以构成等腰三角形,故本选项正确;D、有一个外角为100°,一个内角为50°的三角形,与外角相邻的内角是80°,第三个角是50°,可以构成等腰三角形,故本选项正确.例2. 如图,在△ABC中,AB=AC,∠A=36°,两条角平分线BD、CE相交于点F,则图中的等腰三角形共()A.6个B.7个C.8个D.9个【答案】 C【解析】解:由题意得:∠ABD=∠DBC=∠ACE=∠BCE=∠A=36°,∠CBE=∠CEB=∠BDC=DCB=72°∴△ABC,△CBD,△BCE,△ABD,△ACE,△CDF,△BEF,△BCF均为等腰三角形.题中共有8个等腰三角形.练习.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点A、点B的坐标分别为(0,5)、(6,5),在坐标轴上找一点C,使△ABC是等腰三角形,则符合条件的点C的个数是()A.5个B.6个C.7个D.8个【答案】 C【解析】解:∵点A、B的坐标分别为(0,5)、(6,5),∴AB⊥y轴,AB=6,①若AP=AB,以A为圆心,AB为半径画弧与坐标轴有4个交点,即满足△ABP是等腰三角形的P点有4个;②若BP=AB,以B为圆心,BA为半径画弧与坐标轴有2个交点(A点除外),即满足△ABP 是等腰三角形的P点有2个;③若PA=PB,作AB的垂直平分线与坐标轴只有一个交点,即满足△ABP是等腰三角形的P 点有1个;所以点P在坐标轴上,△ABP是等腰三角形,符合条件的点P共有 7个.例3、如图,在△ABC,∠A=36°,∠B=72°,AC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AC、AB于点D,E,则图中等腰三角形的个数为()A.2个B.3个C.4个D.5个【答案】B【解析】解:∵∠A=36°,∠B=72°,∴∠ACB=180°﹣36°﹣72°=72°,∴∠ACB=∠B,∴AB=AC,∴△ABC是等腰三角形,∵DE垂直平分AC,∴EA=EC,∴∠ACE=∠A=36°.∴AE=CE,∴△ACE是等腰三角形,∴∠AEC=180°﹣36°﹣36°=108°,∴∠BEC=72°.∴∠BEC=∠B,∴CE=BC.∴△BEC是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有△ABC,△ACE,△BEC,练习. 如图,在△ABC中,∠ABC=45°,AD,CF都是高,相交于P,角平分线BE分别交AD,CF于Q,S,那么图中的等腰三角形的个数是()A.5 B.4 C.3 D.2【答案】A【解析】解:∵等腰三角形有△ABD,△CFB,△AFP,△PQS,△CDP,共5个例4. 如图,点A、B分别在两条坐标轴上,在坐标轴上取一点P,使得△PAB为等腰三角形,则符合条件的点P最多有_____个【答案】8【解析】解:当P在x轴上时,AB=AP时,P点有两个,BP=AP时,P点有一个,AB=BP时,P点有一个当P在y轴上时,AB=BP时,P点有两个,BP=AP时,P点有一个,AB=AP时,P点有一个,综上所述:符合条件的P点有8个,练习. 如图所示,在直角坐标系中,O(0,0),P(2,1),Q是坐标轴上的一点,若△OPQ 成等腰三角形,则Q点所在的位置有()A.4处B.6处C.7处D.8处【答案】D【解析】解:如图,以点O为圆心,以OP为半径画弧,分别交x轴、y轴于两点;以点P 为圆心,以PO为半径画弧,分别交x轴、y轴于一点;作线段PO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x 轴、y轴于一点;综上所述,若△OPQ成等腰三角形,则Q点所在的位置有8处,例5、在△ABC中,AD平分∠BAC,BD=CD,DE⊥AB于点E,DF⊥AC于点F,求证:AB=AC.【解析】解:∵AD平分∠BAC,DE⊥AB于点E,DF⊥AC于点F,根据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得出DE=DF,又∵BD=CD,∠DEB=∠DFC=90°,∴Rt△DEB≌Rt△DFC,∴∠B=∠C,∴AB=AC.练习1. 已知:如图,锐角△ABC的两条高BD、CE相交于点O,且OB=OC.(1)求证:△ABC是等腰三角形;(2)判断点O是否在∠BAC的平分线上,并说明理由.【解析】(1)证明:∵OB=OC,∴∠OBC=∠OCB,∵BD、CE是△ABC的两条高,∴∠BDC=∠CEB=90°.在△BDC和△CEB中,,∴△BDC≌△CEB(AAS),∴∠EBC=∠DCB,∴AB=AC,∴△ABC是等腰三角形.(2)解:点O在∠BAC的平分线上,理由如下:∵△BDC≌△CEB,∴BD=CE,又∵OB=OC,∴OD=OE.∵OD⊥AC,OE⊥AB,∴点O在∠BAC的平分线上.练习2.已知:如图,△ABC中,BC边上有D、E两点,∠1=∠2,∠3=∠4.求证:△ABC是等腰三角形.【解析】证明:∵∠B=∠3﹣∠1,∠C=∠4﹣∠2,又∵∠1=∠2,∠3=∠4,∴∠B=∠C,∴AB=AC,即△ABC是等腰三角形.练习3. 如图,△ABC中,∠ACB=90°,CD⊥AB于D,AE平分∠BAC交CD于F,交BC于E,试说明△CEF是等腰三角形.【解析】解:∵∠ACB=90°,∴∠B+∠BAC=90°,∵CD⊥AB,∴∠CAD+∠ACD=90°,∴∠ACD=∠B,∵AE是∠BAC的平分线,∴∠CAE=∠EAB,∵∠EAB+∠B=∠CEF,∠CAE+∠ACD=∠CFE,∴∠CFE=∠CEF,∴CF=CE,∴△CEF是等腰三角形.练习4.已知:如图,AB=AC,D是AB上一点,DE⊥BC于点E,ED的延长线交CA的延长线于点F.求证:△ADF是等腰三角形.【解析】解:∵AB=AC,∴∠B=∠C(等边对等角).∵DE⊥BC于E,∴∠FEB=∠FEC=90°,∴∠B+∠EDB=∠C+∠EFC=90°,∴∠EFC=∠EDB(等角的余角相等).∵∠EDB=∠ADF(对顶角相等),∴∠EFC=∠ADF.∴△ADF是等腰三角形.例6.如图,在△ABC中,AB=AC,BD⊥AC于D,CE⊥AB于E,BD、CE相交于F.求证:AF平分∠BAC.【解析】证明:∵AB=AC(已知),∴∠ABC=∠ACB(等边对等角).∵BD、CE分别是高,∴BD⊥AC,CE⊥AB(高的定义).∴∠CEB=∠BDC=90°.∴∠ECB=90°﹣∠ABC,∠DBC=90°﹣∠ACB.∴∠ECB=∠DBC(等量代换).∴FB=FC(等角对等边),在△ABF和△ACF中,,∴△ABF≌△ACF(SSS),∴∠BAF=∠CAF(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AF平分∠BAC.练习.如图,△ABC中BD、CD平分∠ABC、∠ACB,过D作直线平行于BC,交AB、AC于E、F,求证:EF=BE+CF.【解析】解:∵△ABC中BD、CD平分∠ABC、∠ACB,∴∠1=∠2,∠5=∠6,∵EF∥BC,∴∠2=∠3,∠4=∠6,∴∠1=∠3,∠4=∠5,根据在同一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的原则可知,BE=ED,DF=FC,故EF=ED+DF=BE+CF.例7.如图,已知点D、E是△ABC的边BC上两点,且BD=CE,∠1=∠2.试证:△ABC是等腰三角形.【解析】证明:∵∠1=∠2,∴AD=AE,∠ADB=∠AEC,在△ABD和△ACE中,∴△ABD≌△ACE(SAS),∴AB=AC,∴△ABC是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三边都相等,三个角都相等,每一个角都等于60.等边三角形的判定:(1)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2)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3)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例1.下列关于等边三角形的说法正确的有()①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是60°;②三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③三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④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解: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每个角都是60°;故①正确.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概念:三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故②正确;根据等边对等角;故③正确;根据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故④正确.练习1.如图,等边△ABC中,BD=CE,AD与BE交于P,AQ⊥BE,垂足为Q,PD=2,PQ=6,则BE的长为()A.14 B.13 C.12 D.无法求出【答案】A【解析】解:∵AB=BC,∠ABD=∠C=60°,BD=CE,∴△ABD≌△BCE,∴BE=AD,∠APQ=∠ABP+∠PAB=∠ABP+∠CBE=∠ABC=60°,在Rt△APQ中,PQ=6,AP=2PQ=12,∴BE=AD=AP+PD=12+2=14.练习2.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CBD=90°,BD=BC,则∠1的度数是.【答案】75°【解析】解:∵△ABC是等边三角形,∴AB=BC,∠ABC=60°,∵BD=BC,∴AB=BD,∴∠BAD=∠BDA,∵∠CBD=90°,∴∠ABD=90°+60°=150°,∴∠BDA=15°,∵∠CBD=90°,BD=BC,∴∠BCD=∠BDC=45°,∴∠ADC=45°﹣15°=30°,∴∠1=∠ADC+∠BCD=30°+45°=75°.例2.如图,将边长为3cm的等边△ABC沿着边BC向右平移2cm,得到△DEF,则四边形ABFD的周长为()A.15cm B.14cm C.13cm D.12cm【答案】C【解析】解:∵△ABC沿边BC向右平移2cm得到△DEF,∴DF=AC,AD=CF=2cm,∴四边形ABFD的周长=AB+BC+CF+DF+AD,=AB+BC+CF+AC+AD,=△ABC的周长+AD+CF,=9+2+2,=13cm.例3. 图①是一块边长为1,周长记为P1的正三角形纸板,沿图①的底边剪去一块边长为的正三角形纸板后得到图①,然后沿同一底边依次剪去一块更小的正三角形纸板(即其边长为前一块被剪如图掉正三角形纸板边长的)后,得图①,①,…,记第n(n≥3)块纸板的周长为P n,则P n﹣P n﹣1的值为()A.B.C.D.【答案】C【解答】解:P1=1+1+1=3,P2=1+1+=,P3=1+++×3=,P4=1+++×2+×3=,…∴p3﹣p2=﹣==,P4﹣P3=﹣==,则Pn﹣Pn﹣1==.练习. 如图,∠MON=30°,点A1,A2,A3,…在射线ON上,点B1,B2,B3,…在射线OM上,△A1B1A2,△A2B2A3,△A3B3A4…均为等边三角形.若OA1=1,则△A n B n A n+1的边长为.【答案】2n﹣1例4. 已知:如图,等边△ABC中,AE=CD,AD、BE相交于点P,BQ⊥AD于Q.求证:BP=2PQ.【解析】解:AE=CD,AC=BC,∴EC=BD;∵△ABC为等边三角形,∴∠C=∠ABC=60°,AB=BC,在△BEC与△ADB中,∴△BEC≌△ADB(SAS),∴∠EBC=∠BAD;∵∠ABE+∠EBC=60°,则∠ABE+∠BAD=60°,∵∠BPQ是△ABP外角,∴∠ABP+∠BAP=60°=∠BPQ,又∵BQ⊥AD,∴∠PBQ=30°,∴BP=2PQ.练习1. 如图,等边△ABC中,D是BC上一点,以AD为边作等腰△ADE,使AD=AE,∠DAE=80°,DE交AC于点F,∠BAD=15°,求∠FDC的度数.【解析】解:∵∠DAE=80°,AD=AE,∴∠ADE=(180°﹣80°)=50°,∠ADC=∠BAD+∠B=15°+60°=75°,又∵∠ADE=50°∴∠FDC=∠ADC﹣∠ADE=75°﹣50°=25°.练习2.如图,已知△ABC和△BDE都是等边三角形,求证:AE=CD.【解析】证明:∵△ABC是等边三角形,∴AB=BC,∠ABE=60°又∵△BDE是等边三角形,∴BE=BD,∠DBE=60°,∴∠ABE=∠DBE,∴在△ABE和△CBD中,,∴△ABE≌△CBD(SAS),∴AE=CD.练习3.△DAC和△EBC均是等边三角形,连AE、BD,△ACE与△BCD全等吗?请说明理由.【解析】解:△ACE≌△DCB;理由:∵∠ACD=∠ECB=60°,∴∠ACD+∠DCE=∠ECB+∠DCE,∴∠ACE=∠DCB,∵在△ACE和△DCB中,∴△ACE≌△DCB(SAS).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重要结论: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例1.如图是某商场一楼与二楼之间的手扶电梯示意图.其中AB、CD分别表示一楼、二楼地面的水平线,∠ABC=150°,BC的长是8m,则乘电梯从点B到点C上升的高度h是()A. m B.4 m C.4 m D.8 m练习1. 将一个有45°角的三角尺的直角顶点C放在一张宽为3cm的纸带边沿上,另一个顶点A在纸带的另一边沿上,测得三角尺的一边AC与纸带的一边所在的直线成30°角,如图,则三角尺边AC的长为()A.6 B.3 C.4 D.6【答案】A练习2.如图,已知∠AOB=60°,点P在边OA上,OP=10,点M、N在边OB上,PM=PN,若MN=2,则OM=()A.3 B.4 C.5 D.6【答案】B【解析】解:作PH⊥MN于H,∵PM=PN,∴MH=NH=MN=1,∵∠AOB=60°,∴∠OPH=30°,∴OH=OP=5,∴OM=OH﹣MH=4,例2. 如图,在△ABC中,∠ACB=90°,BE平分∠ABC,ED⊥AB于D.如果∠ABC=60°,EC=3,那么AE等于()A.6 B.6 C.3 D.9【答案】A【解析】解:∵BE平分∠ABC,∠ABC=60°,∴∠CBE=30°,∵∠ACB=90°, ∴∠A=30°∴△AEB是等腰三角形∵ED⊥AB于D∴EC=ED=3∴在Rt△EDB中,EB=6∴EA=6练习.如图,在Rt△ABC中,∠C=90°,∠ABC=60°,AB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AB与AC于点D和点E.若CE=2,则AE的长是()A.4 B.4 C.8 D.8【答案】A【解析】解:∵在Rt△ABC中,∠C=90°,∠ABC=60°,∴∠A=30°,∵DE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EA=EB,ED⊥AB,∴∠A=∠EBA=30°,∴∠EBC=∠ABC﹣∠EBA=30°,又∵BC⊥AC,ED⊥AB,∴DE=CE=2.在直角三角形ADE中,DE=2,∠A=30°,∴AE=2DE=4,例3.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D为AB的中点,DE⊥AC,垂足为点E.若AE=1,则△ABC的边长为()A.2B.4C.6D.8【答案】B【解析】解:∵△ABC是等边三角形,D为AB的中点,DE⊥AC,垂足为点E.若AE=1,∴在直角三角形ADE中,∠A=60°,∠AED=90°,∠ADE=30°,∴AD=2AE=2,又∵D为AB的中点,∴AB=2AD=4,练习.如图,在等边△ABC中,BD平分∠ABC交AC于点D,过点D作DE⊥BC于点E,且CE=1.5,则AB的长为()A.3B.4.5C.6D.7.5【答案】C【解析】解:∵△ABC是等边三角形,∴∠ABC=∠C=60°,AB=BC=AC,∵DE⊥BC,∴∠CDE=30°,∵EC=1.5,∴CD=2EC=3,∵BD平分∠ABC交AC于点D,∴AD=CD=3,∴AB=AC=AD+CD=6.例4.如图,已知Rt△ABE中∠A=90°,∠B=60°,BE=10,D是线段AE上的一动点,过D作CD交BE于C,并使得∠CDE=30°,则CD长度的取值范围是.【答案】0<CD≤5.【解析】解:当点D与点E重合时,CD=0,当点D与点A重合时,∵∠A=90°,∠B=60°,∴∠E=30°,∴∠CDE=∠E,∠CDB=∠B,∴CE=CD,CD=CB,∴CD=BE=5,∴0<CD≤5,练习1. 等腰三角形底角为15°,腰长为4,则三角形面积为.【答案】4【解析】解:作腰上的高CD,如图,∵AB=AC,∴∠B=∠C=15°,∴∠CAD=30°,∴CD=AC=2,∴三角形面积=AB•CD=×4×2=4.练习2. 如图,P是∠AOB的平分线上一点,PD⊥OB,垂足为D,PC∥OB交OA于点C,若∠AOB=30°,PD=2cm,则PC= cm.【答案】4【解析】解:如图,过点P作PE⊥OA于点E,∵OP是∠AOB的平分线,PD=2cm,∴PE=PD=2cm,∵PC∥OB,∴∠POD=∠OPC,∴∠PCE=∠POC+∠OPC=∠POC+∠POD=∠AOB=30°,∴PC=2PE=2×2=4cm.练习3.如图,在△ABC中,∠ACB=90°,∠A=15°,D是边AB的中点,DE⊥AB交AC于点E.(1)求∠CDE的度数;(2)若BC=2,则AE的长是多少?【解析】解:(1)∵在△ABC中,∠ACB=90°,D是边AB的中点,∴CD=AD=BD,∴∠DCA=∠A,∵∠A=15°,∴∠DCA=15°,∴∠BDC=∠A+∠DCA=30°,∵ED⊥AB,∴∠EDB=90°,∴∠CDE=90°﹣30°=60°;(2)连接BE,∵D为AB中点,DE⊥AB,∴BE=AE,∴∠EBA=∠A=15•,∴∠BEC=15°+15°=30°,∵BC=2∴在Rt△BCE中,AE=BE=2BC=4练习4.如图,已知某船于上午8点在A处观测小岛C在北偏东60°方向上.该船以每小时40海里的速度向东航行到B处,此时测得小岛C在北偏东30°方向上.船以原速度再继续向东航行2小时到达小岛C的正南方D点.求船从A到D一共走了多少海里?【解析】解:由题意知∠CAD=30°,∠CBD=60°,在△BCD中,∠CBD=60°,∴∠BCD=30°,∴BC=2BD,∵船从B到D走了2小时,船速为每小时40海里,∴BD=80海里,∴BC=160海里,由∠CBD=60°,得∠ABC=120°,∵∠CAD=30°,∴∠ACB=30°,∴AB=BC,∴AB=160海里,∵AD=AB+BD,∴AD=160+80=240(海里).因此船从A到D一共走了240海里.练习5.如图,在△ABC中,∠ACB=90°,∠A=30°,AB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AB和AC于点D,E.(1)求证:AE=2CE;(2)连接CD,请判断△BCD的形状,并说明理由.(1)证明:连接BE,∵DE是AB的垂直平分线,∴AE=BE,∴∠ABE=∠A=30°,∴∠CBE=∠ABC﹣∠ABE=30°,在Rt△ABC中,BE=2CE,∴AE=2CE;(2)解:△BCD是等边三角形,理由如下:∵DE垂直平分AB,∴D为AB中点,∵∠ACB=90°,∴CD=BD,∵∠ABC=60°,∴△BCD是等边三角形.五.课堂总结对于等腰三角形的概念与性质的学习,通过动手折纸,在操作过程中体会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特征,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等腰三角形》 教学设计

《等腰三角形》 教学设计

《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几何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猜想、证明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和逻辑性,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性质和判定的证明及应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直观演示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等腰三角形的图片,如等腰三角形的建筑、饰品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形的共同特征,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等腰三角形。

2、新课讲授(1)等腰三角形的定义结合图片,给出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相等的两边叫做腰,另一边叫做底边,两腰的夹角叫做顶角,腰和底边的夹角叫做底角。

(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①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等腰三角形纸片,通过对折,观察并猜想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②引导学生从边、角、线段(中线、高线、角平分线)等方面进行猜想。

③对猜想进行证明。

例如,证明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已知:在△ABC 中,AB = AC。

求证:∠B =∠C。

证明:作底边 BC 的中线 AD。

因为 AB = AC,BD = CD,AD = AD,所以△ABD ≌△ACD(SSS)。

所以∠B =∠C。

通过类似的方法,证明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三线合一)。

(3)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是否相等?已知:在△ABC 中,∠B =∠C。

求证:AB = AC。

证明:作∠BAC 的平分线 AD。

因为∠BAD =∠CAD,∠B =∠C,AD = AD,所以△ABD ≌△ACD(AAS)。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说课稿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说课稿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本节课是初中数学几何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不仅关系到学生对几何图形性质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掌握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等腰三角形的方法,并能熟练运用这些方法解决相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抽象思维能力;通过证明和推理,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推理,自主发现并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条件。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首先,我将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课题:“如果我们要设计一个等腰三角形的花园凉亭,应该如何确保它的两个侧边是等长的?”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等腰三角形的特点,并引出等腰三角形的定义。

(二)探索新知接下来,我会让学生观察几个不同的三角形图形,包括等腰三角形和非等腰三角形,引导他们发现等腰三角形的共同特征。

在此基础上,我将引导学生归纳出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条件: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任意两边长度相等,那么这个三角形就是等腰三角形。

(三)巩固练习为了加深学生对等腰三角形判定方法的理解,我将设计几个练习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尝试解决。

这些题目将涵盖从简单到复杂的不同情况,如直接给出边长求判定、根据角度信息判断边长关系等。

(四)总结归纳在练习后,我将带领学生总结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强调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同时,我会引导学生思考等腰三角形与其他几何图形的关系,如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特例。

(五)作业布置为了巩固课堂所学,我将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题,包括证明题和应用题,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

等腰三角形判定教案5篇

等腰三角形判定教案5篇

等腰三角形判定教案5篇等腰三角形判定教案5篇本节内容的重点是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及推论.这个定理与推论不仅给出了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大小关系,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的标准;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等腰三角形判定教案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等腰三角形判定教案1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其推论;2.掌握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运用;3.通过例题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5.通过知识的纵横迁移感受数学的辩证特征.二、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三、教学难点性质与判定的区别四、教学流程1、新课背景知识复习(1)请同学们说出互逆命题和互逆定理的概念估计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这里重点复习怎样分清题设和结论。

(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的内容是什么?并检验它的逆命题是否为真命题?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上述结论,教师稍加整理后给出规范叙述:1.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称“等角对等边”).由学生说出已知、求证,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文字转化为数学语言的方法.已知:如图,△ABC中,∠B=∠C.求证:AB=AC.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联想证有关线段相等的知识知道,先需构成以AB、AC为对应边的全等三角形.因为已知∠B=∠C,没有对应相等边,所以需添辅助线为两个三角形的公共边,因此辅助线应从A点引起.再让学生回想等腰三角形中常添的辅助线,学生可找出作∠BAC的平分线AD或作BC边上的高AD等证三角形全等的不同方法,从而推出AB=AC.注意:(1)要弄清判定定理的条件和结论,不要与性质定理混淆.(2)不能说“一个三角形两底角相等,那么两腰边相等”,因为还未判定它是一个等腰三角形.(3)判定定理得到的结论是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是已知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得到边边和角角关系.2.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推论2: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要让学生自己推证这两条推论.小结:证明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方法:①等腰三角形定义;②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证明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的方法:①等边三角形定义;②推论1;③推论2.3.应用举例例1.求证:如果三角形一个外角的平分线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分析:让学生画图,写出已知求证,启发学生遇到已知中有外角时,常常考虑应用外角的两个特性①它与相邻的内角互补;②它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要证AB=AC,可先证明∠B=∠C,因为已知∠1=∠2,所以可以设法找出∠B、∠C与∠1、∠2的关系.已知:∠CAE是△ABC的外角,∠1=∠2,AD∥BC.求证:AB=AC.证明:(略)由学生板演即可.补充例题:(投影展示)1.已知:如图,AB=AD,∠B=∠D.求证:CB=CD.分析:解具体问题时要突出边角转换环节,要证CB=CD,需构造一个以 CB、CD 为腰的等腰三角形,连结BD,需证∠CBD=∠CDB,但已知∠B=∠D,由AB=AD可证∠ABD=∠ADB,从而证得∠CDB=∠CBD,推出CB=CD.证明:连结BD,在中,(已知)(等边对等角)(已知)即(等角对等边)小结:求线段相等一般在三角形中求解,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构造三角形,找出边角关系.2.已知,在中,的平分线与的外角平分线交于D,过D作DE//BC交AC与F,交AB于E,求证:EF=BE-CF. 分析:对于三个线段间关系,尽量转化为等量关系,由于本题有两个角平分线和平行线,可以通过角找边的关系,BE=DE,DF=CF即可证明结论.证明: DE//BC(已知),BE=DE,同理DF=CF. EF=DE-DF EF=BE-CF 小结:(1)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及推论.(2)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证法.七.练习教材 P.75中1、2、3.八.作业教材 P.83 中 1.1)、2)、3);2、3、4、5.五、板书设计等腰三角形判定教案2§12.3.1.2 等腰三角形判定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探索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二)能力训练要求通过探索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其例题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探索,让学生体会探索学习的乐趣,并通过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简单应用,加深对定理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探索和应用。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案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案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案教案: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能够判断等腰三角形,能够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描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归纳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判断等腰三角形的方法。

2. 教学难点: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三、教学过程与时间安排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几何图形的定义和分类,引出本课的主题——等腰三角形。

2. 感知(10分钟)教师通过给出一些几何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并找出其中的等腰三角形,引导学生发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等腰三角形的特点。

3. 总结(10分钟)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并让学生用符号语言写出等腰三角形的定义。

4. 拓展(15分钟)教师通过给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如求等腰三角形的周长、面积等。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计算和推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5. 练习(15分钟)教师布置一些练习题,要求学生判断给出的三角形是否为等腰三角形,如果是,说明理由;如果不是,说明理由,并分析其中的特点。

6.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结合学生的表现总结本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应用。

四、教学手段和学具准备1. 教学手段:讲授、讨论、练习。

2. 学具准备:板书、几何图形模型。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掌握并理解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应用方法,能够熟练判断等腰三角形。

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更多地思考和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教师还需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和困难,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等腰三角形(说课稿)

等腰三角形(说课稿)

等腰三角形(说课稿)一、说教材本文是高中数学课程中关于几何图形——等腰三角形的专题讲解。

在几何学中,等腰三角形作为一种基本的图形,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是平面几何的基础知识,也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的重要载体。

等腰三角形在课文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基础知识:等腰三角形是基本的几何图形,掌握其性质和判定方法对后续学习其他几何知识有重要影响。

2. 方法培养:通过学习等腰三角形,可以培养学生运用几何画板、尺规作图等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能力提升:等腰三角形的相关问题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主要内容:1. 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及性质:两边相等的三角形称为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相等,底边的中点到顶点的线段是高、中线和角平分线。

2.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有两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3. 等腰三角形的周长、面积计算: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4. 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等腰三角形具有轴对称性,对称轴是底边的中垂线。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学生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判定方法,能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几何画板、尺规作图等工具,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几何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判定方法,以及等腰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

2. 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综合问题。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推理等过程,逐步突破这些难点。

四、说教法在教学等腰三角形这一部分时,我计划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深入理解。

等腰三角形第1课时教学设计

等腰三角形第1课时教学设计

等腰三角形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正确地定义等腰三角形,并能确定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2.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图形和计算,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等腰三角形。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了解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能够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等腰三角形。

2. 难点:通过观察和计算,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等腰三角形。

三、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教师拿起一把剪刀,将纸张剪成一个三角形,然后问学生: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三角形?学生可以回答出各种三角形,如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

然后教师指出三角形的两条边是否相等,学生发现其中两条边相等,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是一个等腰三角形。

2. 概念解释教师向学生解释等腰三角形的定义:等腰三角形是指两边长度相等的三角形。

然后,教师再次展示剪纸做出的等腰三角形,引导学生回答:哪两边是相等的?学生可以指出等腰三角形的两边是相等的。

3. 性质探究教师将多个三角形的图形投影或分发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观察和研究这些三角形。

然后教师带领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这些三角形中哪些是等腰三角形?为什么?- 如何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等腰三角形?通过学生的观察和探究,引导学生总结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一个三角形两边相等时,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 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两边相等,那么他们对应的两个角也相等。

4. 练习与巩固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判断是否为等腰三角形。

例如:- 观察三角形ABC,AB = AC,∠A = 60°,请判断三角形ABC是否为等腰三角形。

- 观察三角形XYZ,XY = XZ,∠X = ∠Y = 45°,请判断三角形XYZ是否为等腰三角形。

5. 拓展与延伸教师提出更高层次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和探究。

例如:- 一个三角形两个角相等时,这个三角形一定是等腰三角形吗?- 如果一个三角形两个边相等,这个三角形一定是等腰三角形吗?四、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通过观察和探究,正确理解了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并能够用所学知识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重难点

等腰三角形重难点

等腰三角形本周重点、难点分析:一、等腰三角形的分类讨论等腰三角形是一种特殊而又重要的三角形。

它的边、角的特殊性在处理许多几何问题中起着关键作用,因为等腰三角形的特殊性。

我们在处理问题时很多时候需要分类讨论。

(1)由于题目条件的不确定性导致结果的不唯一1.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为75度,则其顶角为_____________。

分析: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750这个角可能是顶角,也可能是底角。

因此需要分类讨论当等腰三角形的底角是750时,则顶角为300当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是750 时,也符合题意。

评点对于等腰三角形,若条件中没有确定顶角或底角时,应注意分情况讨论,再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解。

2.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等于5,另一边等于6,则它的周长等于_____________。

分析:等腰三角形的一边等于5,另一边等于6,没有指明哪个是腰长,哪个是底边的长,因此要分类讨论当5是等腰三角形的腰长时那么底边长就是6 则它的周长等于16当6是等腰三角形的腰长时那么底边长就是5 则它的周长等于17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等于16 或17.评点对于底和腰不等的等腰三角形若条件中没有明确底和腰时应在符合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前提下分类讨论3.若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中线分周长为9cm 和12cm 两部分,求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底和腰的长。

分析:如图,由于中线分周长为两部分并没有指明哪一部分是9cm哪一部分是12cm 因此应有两种情形设这个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x cm底边长为y cm当腰长是6cm时底边长是9cm当腰长是8cm时底边长是5cm评点求出来的长不一定能构成三角形三条边应满足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2)由于题目条件的画出图形的不确定性导致结果的不唯一4.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所成的夹角为45o,求顶角?分析:依题意可画出如图所示的两种情形. 显然,易求得左图中顶角为45o和右图中的顶角为135o评点:三角形的高是由三角形的形状所决定。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教案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教案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2、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3、能够运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重点难点1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的证明;2、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直观演示法、讲解法、练习法和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引出本节课的课题——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2、新课讲解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学生理解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给出证明过程。

同时,通过例题的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的应用。

3、练习巩固通过练习和小组讨论,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能够运用该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4、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强调等腰三角形的重要性和判定方法的重要性。

同时,让学生提出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和不足之处,以便更好地进行学习。

5、布置作业通过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同时,通过作业的批改和反馈,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五、教后感悟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刻认识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我也意识到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机结合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和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的运用,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三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相似三角形的第三种判定方法——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应用。

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和归纳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对相似三角形判定的探究,让学生体验数学证明的必要性,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等腰三角形性质和判定知识点总结和重难点精析

等腰三角形性质和判定知识点总结和重难点精析

等腰三角形性质和判定知识点总结和重难点精析一、等腰三角形的基本概念等腰三角形是一种具有两条相等边长的三角形,其中相等两条边称为腰,另一边称为底。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是数学中的重要知识点。

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等边对等角:等腰三角形两腰相等,对应的两个角也相等。

2.三角形的相似:如果两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3.等腰直角三角形:如果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直角,那么它的两个底角相等,均为45度。

4.等边三角形:如果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三、等腰三角形的判定1.定义法: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定义,通过测量或证明两个角相等来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等腰三角形。

2.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

3.垂直平分线:等腰三角形的垂直平分线上的任意一点到两个底角的距离相等。

4.底边上的中线: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与两个腰的夹角相等。

5.两边相等:如果一个三角形其中两边相等,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6.顶角平分线: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与底边上的中线重合。

四、等腰三角形的应用1.几何图形:在几何问题中,等腰三角形经常出现,如在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相似或者寻找角度之间的定量关系时。

2.代数计算:等腰三角形在代数计算中也得到广泛应用,如解方程、函数等问题。

3.实际应用:等腰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也有很多应用,如建筑设计、工程绘图等领域。

五、总结本文详细介绍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重点讲解了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性质以及常见的判定方法,并通过实例精析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点。

在学习过程中,建议读者首先熟练掌握基本概念和性质,然后深入理解判定方法,并在解题中加以实践。

同时,要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便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

初中数学重难点突破:等腰三角形中的分类讨论问题

初中数学重难点突破:等腰三角形中的分类讨论问题

等腰三角形中的分类讨论问题典例讲解:分类讨论求角度例1:等腰三角形有一个内角是50°,则其余两个内角的度数为 .解:当50°角是顶角时,则底角为(180°-50°)÷2=65°,则其余两个角的度数为65°,65°;当50°角是底角时,则顶角为180°-50°×2=80°,则其余两个角的度数度数为50°,80°.所以,本题的答案为:65°,65°或50°,80°.总结:(1)在等腰三角形中求内角的度数时,要看已知角是否已经确定是顶角或底角.若已确定,则直接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解;否则,要分类讨论,分已知角为顶角和已知角为底角两种情况.(2)若等腰三角形中已知的角是直角或钝角,则此角必为顶角,不用再分类讨论.分类讨论求长度解:当3x-1= x+1时,解得x=1,此时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分别为2,2,5,因为2+2<5,不符合三角形三边关系,所以x=1舍去;当3x-1= 5时,解得x=2,此时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分别为5,3,5,因为5+3>5,符合三角形三边关系,所以x=2成立;当x+1=5时,解得x=4,此时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分别为11,5,5,因为5+5<11,不符合三角形三边关系,所以x=4舍去.所以,本题答案为2.总结:利用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长相等的性质求边长或周长时,当不确定哪两条边是腰时,要进行分类讨论,计算出结果后要验证,检验算出的结果是否符号三角形三边关系.提升练习1.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a,b满足|a﹣2|+b2﹣10b+25=0,那么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A.8B.12C.9或12D.92.如果等腰三角形两边长是6cm和12cm,那么它的周长是()A.18cm B.24cm C.30cm D.24或30cm3.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上的夹角为30°,则顶角的度数为()A.60°B.150°C.60°或120°D.60°或150°4.已知等腰△ABC中,∠A=50°,则∠B的度数为()A.50°B.65°C.50°或65°D.50°或80°或65°5.已知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等于50°,则底角的度数为度.6.等腰三角形一个外角是150°,求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是.7.在等腰三角形ABC中,∠A=2∠B,则∠C的度数为.8.在△ABC中,AB=AC,∠B=40°,点D在BC边上,连接AD,若△ABD是直角三角形,则∠DAC的度数是.9.等腰三角形一边长等于4,一边长等于9,它的周长是.10.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是80°,则它顶角的度数是.11.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为2cm,另一边长为5cm,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cm.12.一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15cm,一腰上的中线把三角形的周长分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比另一部分长5cm,那么这个三角形的周长为.13.若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45°,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为.14.如图,△ABC中∠ABC=40°,动点D在直线BC上,当△ABD为等腰三角形,∠ADB=.15.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21cm.(1)若已知腰长是底边长的3倍,求各边长;(2)若已知一边长为6cm,求其他两边长.16.如图,在△ABC中,AB=AC,AC边上的中线BD把△ABC的周长分成18cm和21cm两部分,求△ABC的三边长.17.已知在△ABC中,AB=20,BC=8,AC=2m﹣2.(1)求m的取值范围;(2)若△ABC是等腰三角形,求△ABC的周长.18.已知:在△ABC中,AB=AC,∠BAC=45°.(1)如图,点D在AB边上,点E在AC边上,BD=CE,BE与CD交于点F.求证:BF=CF;(2)若点D是AB边上的一个动点,点E是AC边上的一个动点,且BD=CE,BE与CD交于点F.当△BFD是等腰三角形时,求∠FBD的度数.参考答案:1.B . 2.C . 3.C . 4.D .5. 65 . 6. 30°或60° . 7. 45°或72° . 8. 10°或50° .9. 22 . 10. 80°或20° . 11. 12 . 12. 55cm 或35cm .13. 67.5°或22.5° . 14. 40°或100°或70°或20° .15.解:(1)如图,设底边BC =a cm ,则AC =AB =3a cm ,∵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21cm ,∴3a +3a +a =21,∴a =3,∴3a =9,∴等腰三角形的三边长是3cm ,9cm ,9cm ;(2)①当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6cm 时,腰长=(21﹣6)÷2=7.5(cm );则等腰三角形的三边长为6cm 、7.5cm 、7.5cm ,能构成三角形;②当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6cm 时,底边长=21﹣2×6=9;则等腰三角形的三边长为6cm ,6cm 、9cm ,能构成三角形.故等腰三角形其他两边的长为7.5cm ,7.5cm 或6cm 、9cm .16.解:∵BD 是AC 边上的中线,∴AD =CD=21AC , ∵AB =AC ,∴AD =CD=21AB , 设AD =CD =x cm ,BC =y cm ,分两种情况:当时,即,解得:, ∴△ABC 的各边长为10cm ,10cm ,7cm ;当时,即,解得:, ∴△ABC 的各边长为14cm ,14cm ,11cm ;综上所述:△ABC 各边的长为10cm ,10cm ,7cm 或14cm ,14cm ,11cm .17.解:(1)在△ABC中,AB=20,BC=8,AC=2m﹣2.∴20﹣8<2m﹣2<20+8,解得:7<m<15;∴m的取值范围为:7<m<15;(2)∵△ABC是等腰三角形,∴分两种情况:当AB=AC=20时,∴△ABC的周长=20+20+8=48;当BC=AC=8时,∵8+8=16<20,∴不能组成三角形;综上所述,△ABC的周长为48.18.(1)证明:∵AB=AC,∴∠ABC=∠ACB,在△BCD与△CBE中,∴△BCD≌△CBE(SAS),∴∠FBC=∠FCB,∴BF=CF;(2)解:∵AB=AC,∠BAC=45°,∴,由(1)知,∠FBC=∠FCB,∴∠DBF=∠ECF,设∠FBD=∠ECF=x,则∠FBC=∠FCB=(67.5°﹣x),∠BDF=∠ECF+∠BAC=x+45°,∠DFB=2∠FBC=2(67.5°﹣x)=135°﹣2x,∵△BFD是等腰三角形,故分三种情况讨论:①.当BD=BF时,此时∠BDF=∠DFB,∴x+45°=135°﹣2x,得x=30°,即∠FBD=30°;②当BD=DF时,此时∠FBD=∠DFB,∴x=135°﹣2x,得x=45°,即∠FBD=45°;③当BF=DF时,此时∠FBD=∠FDB,∴x=x+45°,不符题意,舍去;综上所述,∠FBD=30°或45°.。

第9讲等腰三角形的重难点

第9讲等腰三角形的重难点

等腰三角形的重难点重点:1. 等腰三角形的概念与性质:1.1 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称为等腰三角形;1.2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称为“等边对等角”;1.3 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α,则其底角为1802α︒-,也可表示为902α⎛⎫︒- ⎪⎝⎭; 1.4 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底边中线、底边高线重合,简称为“三线合一”,这条线所在的直线也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2.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相等两个角所对的两条边也相等,简称为“等角对等边”.例:如图,在△ABC 中,D 是BC 边上一点,且AB =AD =DC ,∠BAD =40°,则∠C 为( )A .35°B .25°C .40°D .50°解析:法一:在△ABD 中,由AB =AD ,故有∠ABD =∠ADB =902BAD ∠︒-=70°;在△ACD 中,由DA =DC ,故有∠C =∠CAD ,又由∠C +∠CAD =∠ADB , 故有∠C =12∠ADB =35°.故答案选A .法二:在△ACD 中,由DC =DA ,可设∠C =∠CAD =α,则有∠ADB =∠C +∠CAD =2α;在△ABD 中,由AB =AD ,故有∠ABD =∠ADB =2α;在△ABC 中,由三角形内角和可知:∠BAC +∠ABC +∠C =180°,即40°+α+α+2α=180°,解得α=35°.故答案选A .难点:1. 等腰三角形的分类讨论:等腰三角形中的底角和顶角,底边和腰要分清楚,题目不清楚时需分类讨论,同时注意到等腰三角形需满足三角形的三边关系;2. 三线合一的结论反过来也是成立的,即一个三角形中若一边上的高线、中线以及其对角的角平分线中有“两线合一”,那么这个三角形一定是等腰三角形。

此结论成立,但做解答题时需要给出证明才行.例: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3和6 则此三角形的周长是( )A .12或15B .12C .15D .18 解析:由于此题并没有明确给出哪条边长是腰,因此需分情况讨论:①若边长为3的边是腰,那么此等腰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是3,3,6,但是这三条线段不满足三角形三边关系,不能构成三角形,故此情况舍去;②若边长为6的边是腰,那么此等腰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是3,6,6,此三条线段符合D C B A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因此可求得其周长为15;综上,此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15,答案选C.课堂内容:1. 理解等腰三角形中边和角的的概念,能解决一些简单的线段及角度计算问题;2. 运用好“等边对等角”以及“等角对等边”这两个结论,在证明题中要证边相等往往找角相等,要证角相等往往找边相等;3. 等腰三角形中有一条非常重要的辅助线:“三线合一”的线,这条线所在的直线也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当我们处理等腰三角的题目没有思路时,作出这条辅助线往往有意想不到的结果;4. 分类讨论是数学的一种重要思想与方法,能很好地锻炼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同学们要好好掌握并熟练运用.。

《等腰三角形》知识全解

《等腰三角形》知识全解

《等腰三角形》知识全解课标要求理解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知识结构(1)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等腰三角形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一个概念,即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中的其它概念有:①腰:相等的两条边;②底边:另一条边;③顶角:两腰所夹的角;④底角:底边与腰的夹角。

(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有两个重要性质,分别是: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三线合一)。

教材是从剪纸得到的两个性质,不但要会用,也要会从理论上证明。

(3)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等腰三角形,除了可以用定义来判断,还有一个判定定理,即: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写为“等角对等边)。

内容解析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教材是利用轴对称的知识来探究本节知识的。

学习中我们应注意到以下几个问题:(1)充分重视实践探究活动。

根据教材中的“探究”以及随后提出的“思考”问题,手、眼、脑并用,一面直观地发现结论的正确性,一面锻炼表达能力,与同学进行交流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2)“等边对等角”是说明两角相等的依据之一,“等角对等边”是说明三角形是否是等腰三角形的重要方法,“三线合一”是说明两条线段相等、两个角相等及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重要依据。

三个结论都很重要,应牢固掌握。

重点难点本节内容的重点是: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性质。

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难点是: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性质。

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教法引导(1)鼓励学生动手剪纸,在剪纸的过程中得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2)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

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和与同学探讨交流总结出性质等知识点。

学法建议通过阅读教材,动手剪纸,以及动脑思考与同学交流探讨,获得本节知识。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教案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教案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教海伦市海北一中丁雅珍教学目标2.理解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的区别;3.通过定理教学,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渗透数学源于实践又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其运用.2.难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的区别与联系;文字证明题根据图形写出已知、求证.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出示投影片.某地质专家为估测一条东西流向河流的宽度,选择河流北岸上一棵树(B点)为B标,然后在这棵树的正南方(南岸A点抽一小旗作标志)沿南偏东60°方向走一段距离到C处时,测得∠ACB为30°,这时,地质专家测得AC的长度就可知河流宽度.(详略)学生们很想知道,这样估测河流宽度的根据是什么?带着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二、动手实验,发现新知1.由性质定理的题设和结论的变化,引出研究的内容——在△ABC中,苦∠B=∠C,则AB= AC吗?师生共同操作:作一个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教师在黑板上做,学生在一张白纸上做),然后观察两等角所对的边有什么关系?2.学生回答发现的结果,引出命题(板书命题)3.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学生思考证明思路,由学生说出一种证法(教师扳书),教师进一步鼓励学生讨论证明此题的其他方法,形成对定理的深刻印象.(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评价)4.教师对定理进行小结,通过论证,这个命题是真命题,即“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板书定理名称).强调此定理是在一个三角形中把角的相等关系转化成边的相等关系的重要依据,类似于性质定理可简称“等角对等边”.5.引导学生说出引例中地质专家的测量方法的根据.三、变式练习、巩固新知1. 教材习题.2.以问题形式引出推论l.3.以问题形式引出推论2.四、例题教学,运用新知1.投影如果三角形一个外角的平分线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求证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2.引导学生根据题意作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并分析证明.五、强化训练,掌握新知(详见教材)六、课堂小结1.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有几种方法?2.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有几种方法?3.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有何关系?4.现在证明线段相等问题,一般应从几方面考虑?思考题,利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思考怎样校园测旗杆高度?七、布置作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本章的地位和作用全等三角形是初中几何的重要内容之一,全等三角形的学习是几何入门最关键的一步,全等三角形既是研究封闭图形的开端,又是研究相似三角形、四边形的基础,这部分内容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今后的学习。

二、本章知识结构见PPt三、课程学习目标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对应元素的识别,全等三角形的5种判定以及尺规作已知角的角平分线、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等,这8个目标中我们最容易落实的是知识目标,最难落实的是第8个目标,要教会学生研究图形的方法:从识图开始到概念到性质到判定,再到应用,让学生建立研究图形的经验,体会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这两种方式, 感悟图形运动变化的思想和说理方法的多样性。

将研究图形的方法和表述这两个目标落实到位,学生在学习时便很轻松。

四、本章的重难点本章重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本章难点:1. 学生识图能力的培养.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和应用,按照规定的格式正确地写出推理过程.在后面的教法建议中我会和大家分享我的想法。

五、课时安排建议及新旧教材对比本章教学大约需要13课时,分配如下:见PPt,新教材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由原来的5课时增加到现在的8课时.增加的3课时分别为:1.增加了SAS的巩固复习(需要经过一些推导得到SAS的条件)2.旧教材ASA,AAS共1课时,新教材将ASA,AAS各立1节3.增加了ASA,AAS的综合应用后面的教法建议中将和大家一起探讨这8个课时编排的意图。

4. 在SAS判定定理之后增加了阅读材料——图形的运动与“SAS”,用图形运动的方法来确认SAS的正确性.这是4个增加的内容,另外新教材还将例题、阅读材料的位置、数学活动的内容作了一些变化,另外作图要求也比原来要高。

六、学法指导与教法建议从学习全等三角形的过程来看,跟学习平行线的过程基本一样,都遵循了这样一个过程:今后学习其他几何图形,基本都遵照这一顺序.教法建议:1.借助媒体,让变换更直观寻找对应元素时,用变换、运动的观点识别图形,借助于多媒体让图形动起来,变抽象为直观,从中体会图形变换的思想,逐步培养学生动态研究几何的意识.2.重视活动,让感悟更深刻第一章9-10页操作活动,让学生剪一个三角形,在在白纸上描下来。

把这个三角形与描出来的三角形叠合以后再平移开来,翻折过去,再旋转,这个操作活动让学生体会两个重合的三角形怎样通过平移、翻折、旋转改变成不同的位置分开来。

第10页讨论这个活动与刚才的操作互逆,这个是把两个全等的三角形如何重合起来?怎样改变两个三角形的位置,使它们重合。

前面是合在一起,把它们拉开来;这里是分开来要把它们合起来,这两个活动都是为了感悟图形的运动变化——平移、翻折、旋转。

接下来11页上专门写了个阅读关于图形的运动:平移、翻折、旋转这三种基本变换。

上面三个材料:操作、讨论和阅读体现了图形变换的思想,适当加强了图形运动的方法来研究图形的性质。

这一系列活动的意图在于帮助学生以后能从较复杂图形中“找出”2个全等图形,从而为“证明”提供了方向。

像后面阅读材料中几个图形就复杂了,通过前面的研究和铺垫,他就能顺利看出这两个图形是通过平移、旋转还是翻折以后重合的?这样他的演绎推理就有一个正确的方向。

这是全等的第一块内容,通过操作、讨论阅读感悟两个图形怎样可以重合。

这一章的第二块内容,就是关于全等的第一个判定定理“SAS”,课标是作为基本事实,教材是如何处理“SAS”这个基本事实的呢?通过了一系列的安排。

第一:13页上的剪纸,怎样在一个长方形的纸上剪下一个直角三角形,使得剪下的所有直角三角形都能重合?这是一个剪纸活动,这里让学生感悟:因为在长方形纸上剪一个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相等是直角了,所有直角边一样长就可以重合,就能感悟“SAS”的关系了。

接下来是交流:在图1-6中,这些直角三角形能完全重合吗?观察角等了,边有什么关系,哪两个三角形可能重合?第三个是作图,根据两边和夹角的已知条件画图,画三角形,每个人画出来的三角形都能重合吗?形状、大小一样吗?三个层次:剪纸、观察、作图感悟SAS,课本把SAS作为基本事实,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实践一下,如果仅仅是告诉学生“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这一句话就可以把这些事情全部抹掉,那么这个基本事实就变成了一种硬性的没有由来的规定。

这里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教材的设计组织探究和学习,当然如果你要创造性使用教材也是未尝不可,只是这里我觉得教材的处理还是恰到好处的。

这种设计是为了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中的一个基本事实(或者是公理),它必须是有由来的,有实践依据的。

进而课本在“读一读”里面又写了一个“图形的运动与SAS”。

这个阅读用图形运动的方法证实了“SAS”定理。

它可以不是一个公理。

,边等了就可以重合了,∠∠,BA这条线就落在上了,,所以A点一点落在上,所以△ABC移过去与△完全重合,那就说明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的。

所以SAS实际上可以不作为一个公理,按照课标它是基本事实,课本中用图形运动的方法来确认SAS这个结论。

教材对SAS这个判定方法的处理是通过剪纸、观察、作图感悟类似于合情推理的方式认可了“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得到基本事实,再用理性的方法感悟了SAS真的可以判定全等,这个阅读可以带着学有余力的学生好好看一下,尽管不作为统一要求。

最后一个数学活动课本33页,关于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建议老师们认真组织学生开展活动,特别是对数学感兴趣,学得好的学生。

将这个数学活动弄清楚,回头再去看前面的那些判定太简单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就驾轻就熟了。

这个数学活动中,后面提出的一个问题,在两个三角形中,如果有4对元素分别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这个问题是有迷惑性的,如果这些问题弄清楚了,那么关于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问题就简单了。

3.循序渐进,让学习更轻松有了这个判定之后我们又讲了ASA、AAS、SSS这些判定。

在这章中要非常仔细,现在的几何教学不仅是演绎、推理、论证,还有几何直观、空间想象、合情推理能力。

如果看重演绎推理能力,那么在这8节教学中要非常仔细的处理好,这一段是学生学习演绎推理、论证能否顺利过关的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

这8个课时应该采用“小步子、多层次”慢慢地往前走,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急于搞形式化的训练,先把演绎推理论证的逻辑关系弄清楚,进而把最简单的书写规范化,然后再慢慢往前走。

尽管我们很多老师已经在七年级时对说理和证明进行了一定的格式化统一和训练,但此处编者的意图还是明显的,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小步子切入,多渠道、多层次反复,有利于学生在发展知识、技能的同时,获得情感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并关注了学习过程的强化,和思维发展的渗透,有利于学生在演绎推理方面能力的发展。

下面一起看一下这8节中的8个例题。

例1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是有2个条件直接可用的:一边一角,由图形可以直接得到公共边,这是最低层次的训练,3个条件,2个已经给你了,一个是看图直接得到的。

例2有了一点变化了,两个直接可用条件,1个隐含条件,所隐含的是对顶角,涉及到前面学习的“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例3两个直接可用条件,1个需要转化的条件,怎么转化,由“平行”到角,然后才可以利用,比对顶角复杂了,例3的图形与例1、例2比起来,直观性远不如例1、例2,这里层次体现出来了。

再看例4,3个条件都要转化了,中点的条件要转化,平行的条件要转化,难度上去了,从例3到例4在教学中还可以再铺1-2个台阶,这样慢慢让学生拾级而上,这里ASA同样可以用图形运动的方法去证实。

一边等了,两个角∠∠,∠∠,角的另外两边就重合了,根据两边相交只有一个交点,BA、CA相交的点A与、交点就是同一点。

ASA也就证实了。

当然我们不需要让学生学会这个证明。

这里我将例5、例6倒了一下,例6有一个直接可用条件,2个条件需要转化,它的难度在哪里?要证明的结论延伸了。

它不再是三角形全等了,这里要证明的是边等。

有了明确的目标,分析才能有目标——要证两边等就是证明所在的三角形全等。

例5需要综合运用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给出的条件时三角形全等,然后要证明对应的高相等,这都需要进行分析。

例7实际上是证明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现在的教材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性质是在全等三角形HL定理之后,因而需要做一个铺垫。

在证明HL定理时可以借助这个结论,这是教材编排体系上的变化带来的一个问题,例7是为了证明HL作准备的。

这是全等三角形里面的8个课时的具体编排。

再看HL,修订后的教材对HL做了精心的考虑,看三个卡通人物,上面两个卡通人物体现了分类的思想。

两个直角三角形,有一对内角(直角)相等,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还需要几个条件?可以是哪些条件?你能把所有的情况都罗列出来吗?直角三角形是特殊的三角形,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有没有特殊的方法?就引出了斜边直角边。

当有一对内角相等时,第一个卡通人是两条直角边,第2个卡通人是有一条边等,1边等再加1角等,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什么可能呢?两条边相等,除了两条边是直角边之外,还可以一条是直角边,一条是斜边,所以就产生了第三个卡通人的疑问。

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感悟“分类”的思想方法,以及“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这种关系在教学时不要太像知识一样告诉学生,应让学生自己学会探索应该怎么去考虑,到底有多少可能的情形。

这样处理才能体现课标说的把基本思想融合在知识的教学中。

例8一定要学会分析,因为证明的结论不是全等,而且证明过程要两次全等,这个例题达到了课程标准规定的最高难度。

从例1-例8,一定要小步子,多层次,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跨好每一步。

如果这一段能顺利的过去,那么从总体上讲几何往下学演绎推理的问题就少了。

4.渗透方法,让思想更灵活本章的难点主要就是证明问题,包括推理的过程和符号语言的规范使用.如何理性的思维和规范的表达,课本采用的是分析法和综合法,用箭头表示向上怎么想,向下怎么想。

分析时我们有两种方法:(1)从条件到结论,抓住条件,给你什么样的条件,你又什么样的想法(2)抓住结论,要得到这个结论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学生学会这两种方法,一切问题都能解决。

学生有了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思路,结合题目的条件和结论,就能够选择恰当的判定方法解决问题.例如:在解决这道题时:已知:如图,D是AB上一点,DF交AC于点E,DE=FE,FC∥AB.问AE与CE有什么关系?证明你的结论.分析:直观看,AE=CE,因此要证它们所在的三角形全等.即要证△ADE和△CFE全等.已知一边相等,而且这两个三角形有一组对顶角相等,已知一边一角,我们可以再找一边用SAS或者再找一角用ASA或者AAS,但是发现这组边相等就是我们要求证的,所以我们只能找一角相等,而题目给出的是平行条件,因此找角容易,进一步分析得到用AAS或ASA都可证.推理的分析很重要,刚开始要给学生多做例子,并严格要求学生规范书写.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一定要及时进行补偿教学,降低对他们的难度、放慢节奏、鼓励其分析、帮其建立思考和敢于面对的信心,此处在承认学生差异的同时,将分层落实到实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