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炉稳定顺行的“秘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9个月,马钢高炉稳定顺行的“秘诀”——连续29个月高炉稳定顺行,书写了马钢炼铁历史。
这个成绩怎么取得?股份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高海潮在股份公司2016年竞争力分析大会上从历史记忆、技术先行、管理跟进、文化转变、运行效果五个方面进行了剖析。这个剖析既有数据,也有实例;既是自身工作的总结提升,也有他山之石的学习借鉴;既有对马钢炼铁进步的喜悦,更多的是对不足的分析和对打造马钢炼铁文化的思考。
认真品读这篇文章,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聚焦“两大战场”,奋力变革突破。同时,也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马钢炼铁人不断创新,忠诚马钢的家园情怀。
为什么马钢大中小9座高炉可以连续稳定29个月没出问题?
我想这是公司上下都十分关注的大事!
我将从历史记忆、技术先行、管理跟进、文化转变、运行效果这五个方面做出阐述。
01
历史记忆
铁前为什么会有如此长周期的高炉稳定顺行?2007年以来,马钢每年均有炉况发生失常,最近的一次是2013年年底至2014年年初,两座4050m3高炉和一座2500m3高炉先后失常,给公司生产经营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从2014
年4月至今,公司9座高炉已实现连续稳定运行29个月!从中国钢铁协会发布的数据看,与行业平均水平比,我们的铁水成本在2013年时高出46.91元/吨,排名在行业第43位;2016年1-6月我们的铁水成本低出25.23元/吨,排名在行业第20位。其中4050m3高炉排名在全方位对标、同口径对比下,在行业上升至第6位。翻出2007-2014年的数据,我们共发生高炉失常32次,平均下来每年4.5次,铁产量损失210万吨,相当于原一铁总厂一年的产量。曾几何时有一种邪说,只要市场好、高炉就要倒,我们的高炉确实是有在关键的时候发生炉况大失常的事实,公司本身就是材大于钢、钢大于铁,让人难过。归结分析32次高炉失常的原因,我们可以看到的分类是:因高炉操作因素占了31%、因冬季因素占了25%、因原料因素占了22%、因干湿转换因素占了16%、因设备因素占了6%,但是从管理分类追下去,无论是操作、冬季、原料、干湿转换、设备,最终都能归结到人的责任上,均是因为分管方方面面的工作人员责任心和技能水平的不到位,管理的缺失,最终导致了高炉的灾难。
A号(4050m3)高炉2007年2月建成投产,大的失常两次,损失产量34.22万吨。失常时间最长75天,最短16天。最后一次失常是2014年1月4日,起因是煤焦化公司干熄焦设备检修,干焦变湿焦转换,历时75天,损失产量
29.03万吨。B号(4050m3)高炉2007年5月建成投产,共失常六次,损失产量56.47万吨。失常时间最长40天,最短20天。最后一次失常是2014年2月18日,同A号高炉一样,原因是干湿转换后撑不住了,高炉不顺40天,损失产量14.76万吨。1号(2500m3)高炉2007年6月大修后第二代炉役投产,共失常三次,损失产量20.85万吨。失常时间最长30天,最短8天。最后一次是2013年11月6日,原因也是干湿转换,历时30天,损失产量9.73万吨。2号(2500m3)高炉2003年10月建成投产,共失常八次,损失产量46.56万吨。失常时间最长33天,最短8天。最后一次失常是2012年1月20日,原因是冬季炉冷板漏水造成炉墙粘结,历时13天,损失产量5.2万吨。3号(1000m3)高炉2004年4月建成投产以来就被认为是个怪胎,先天畸形,无论是马钢内部人员还是外来专家都承认操作有问题,但又不知该如何操作,尝试多次,以失败告终,共失常十次,损失产量27.46万吨。其中2005年失常高达255天,损失产量28万吨,留下了马钢高炉失常时间之最的纪录。最后一次失常是2014年3月31日,原因是高炉气流调整不顺,历时27天,损失产量4.90万吨。除上述五座大中型高炉外,9号、10号、11号、13号四座小高炉也有失常,损失产量24.24万吨,2007年下半年9号、10号、11号高炉先后都发生了失常。从2008年2月起,一铁总厂经历了四任厂长,
但马钢500m3高炉保持在连续稳定运行中。其中最万幸的事情是对11号高炉炉缸晚期的监控,通过强化管理,在关键时刻,对炉缸监控很到位,因为11号高炉炉缸侵蚀水温差超预警值,按《炉缸监控管理办法》执行,发出了严重警报,2015年9月30日公司下令停炉,停炉以后对炉缸解剖,发现出铁口周围,隔热碳砖已经没有了,铁水炉渣和炉缸的最外层钢板粘上了,炉缸有四处随时会通,此时能安全停炉是我们非常走运的事情。
02
技术先行
我们马钢首创了高炉体检制度,对高炉的研判实现了以数据化代替经验化的转变。2014年5月,首次提出高炉体检理念。2014年8月,高炉体检方法进入初试阶段,设计了高炉体检因子及重要性的排序,《高炉监控与诊断管理办法》发布实施。2015年1月,高炉体检制度进入中级阶段,回归历史数据带入现行的体检评分表中测试,举办了第一次高炉体检发布会。2015年7月,高炉体检制度进入完善阶段,在9座高炉上全部采用顺行指数评价法,对应高炉稳定、基本顺行、波动预警状况,举办了第二次高炉体检发布会。2016年2月,高炉体检制度进入了基本成熟阶段,对高炉体检失分项实施管控,举办了第三次高炉体检发布会。2016年7月,高炉体检制度进入良性的PDCA循环,针对体检发
现的问题,以单点课形式在铁前系统讲解,形成案例,不断完善评价标准,并举办了第四次高炉体检发布会。应该讲,高炉体检制度在初试阶段只是一种形式,不知道能走多远,当时仅仅是以高炉实际操作参数偏离设定指标范围为评价依据的,还没有连续的跟踪和分析,有点事后诸葛亮。到了中级阶段,我们开发顺行指数,但有些指标的设定与炉况关联度不高。到了基本成熟阶段,我们细化了高炉48个指标,分为ABC三类权重,按照顺行指数进行调整,进行了两轮PDCA循环,高炉体检结果与实际情况可以吻合了。
根据高炉体检的评判标准,我们把顺行指数大于90分定义为稳定顺行,把顺行指数大于75分定义为基本顺行,把顺行指数大于65分定义为波动预警,当顺行指数小于65分时我们就认为高炉炉况已经开始失常了。每天的体检指标要与昨天比、上周比、上月比,要与顺行的平均水平比,开展这项工作是非常有意义的,通过比较可以把控高炉的状况到底怎么样。针对高炉体检的失分项进行管控,高炉体检的分丢在哪里,要针对主要失分项进行分析并采取措施。一次次体检形成案例,给了我们启发和验证,要对体检参数的作用重新核对,要进行日常数据收集分析,要有高炉顺行指数趋势图,这是动态循环的过程。每周对失分项进行分析,调整操作参数,形成小结;每月对案例进行评价,优化权重,提高精度。对高炉体检失分项实行管控,这是体检后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