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下册第1章第6节细菌和真菌的繁殖教案1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下册 1.6 细菌和真菌的繁殖教案 (新版)浙教版(1)
第6节细菌和真菌的繁殖一、教学目标1、了解真菌的主要特点和繁殖方式2、了解真菌的繁殖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二、教学重难点1、细菌和真菌结构上的区别2、细菌真菌的繁殖方式三、教材分析本节课教科书在前面介绍了动物、植物、细菌的繁殖基础上,再介绍真菌的繁殖方式,使学生对自然界中的各主要生物类群的繁殖能建立起较全面系统的认识。
有利于学生更好的认识自然界,认识自己。
四、教学方法和设计思路利用图片,结合视频,联系生活,从而提高学生的直观印象和学习兴趣。
把知识点分块,便于梳理相关知识点。
使结构更有条理。
考虑到学生的基础,所以思路的设计基本都是按照课本的进程进行,有利于学生更快的找到书上相关知识,并及时在相应的位置记录笔记。
五、教与学真菌展示:发霉的面包提问:你知道面包为什么发霉吗?(学生容易认为是细菌大量繁殖,教师指出是霉菌大量繁殖的缘故。
)教师指出,霉菌有细胞核,属于真菌。
从而引入真菌的概念真菌:使面包发霉的是霉菌,属于真菌。
真菌与细菌一样,无叶绿体,依赖现成的有机物生活。
但在细胞结构上,它与植物细胞相似,有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展示本节课主要的学习内容(一)酵母菌:(展示图征并结合相关视频)1、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属于真核生物2、生殖方式:酵母菌在环境条件适合时,从母细胞上长出一个芽(与母体形态相似,大小不同),逐渐长到成熟后与母体分离。
这种生殖方式叫做出芽生殖。
出芽生殖属于无性生殖。
3、酵母菌与人类关系酵母菌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现在仍被广泛应用于发面和酿造酒等。
它是人类较早应用的真菌。
活动:面团的发酵(1)制备面团:取活性干酵母半匙倒入50毫升温水(30℃左右)中,充分溶化后,分批加到100克面粉中,边加边用手搅动,充分揉捏面粉形成面团。
(2)面团发酵:将面团置于碗中,盖上保鲜膜,置于温暖环境中发酵50分钟左右。
拿出面团,观察面团的变化有_________。
撕下一小片,观察面团内部的变化有__________________。
1.6细菌和真菌的繁殖(讲义)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6节细菌和真菌的繁殖【知识点分析】一.细菌:单细胞生物1.细菌的观察:细菌的个体十分微小,绝大多数细菌的直径只有0.5 5微米,因此用放大镜看不到单个的细菌,用显微镜才能看得见。
但是我们能可以看到细菌大量繁殖后形成的细菌团,即菌落一个菌落约有百万个细菌2.细菌的分类:根据细菌形态的不同,可将细菌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三大类3.细菌的结构细胞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特殊结构:鞭毛:能帮助细菌自由移动荚膜: 有保护细菌的作用4.细菌的营养方式:细菌细胞内无叶绿体,一般要依赖有机物生活。
5.细菌的分裂繁殖:细菌通过分裂生殖的方式进行繁殖,细菌的这种生殖方式属于无性生殖。
细菌分裂开始时,首先会复制它的遗传物质,然后细胞一分为二,两套一样的遗传物质随之平均分配到两个细胞中。
6.细菌的分布:细菌的种类很多,广泛分布于空气、水、土壤、动植物的体表和体内等处,甚至在寒冷的极地温度较高的热泉中,都有细菌的分布。
8.细菌的影响(1)有益方面:人体内有多种有益于健康的细菌,如人体肠胃中的嗜酸乳杆菌;些食品的制造也离不开细菌,如泡菜、酱油、醋等食品的生产;有些细菌能分解动植物的尸体,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些细菌用于生产药品,可以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如用经基因重组的大肠杆菌生产胰岛素。
(2)有害方面:少数种类的细菌对人类是有害的,如肺结核、炭疽病、鼠疫、霍乱等多种疾病都是由细菌引起的。
二.真菌1.真菌细胞的结构:真菌的细胞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结构。
真菌的细胞与植物细胞、动物细胞一样都有细胞核,属于真核细胞。
2.真菌的分类:一般按细胞组成,可将真菌分为单细胞真菌和多细胞真菌。
真菌的种类繁多,已经记载的真菌约有10万种,如用于酿酒、制作面包的酵母菌,引起食物霉变的霉菌,可食用的蘑菇、香菇金针菇等食用菌等。
3.单细胞真菌一酵母菌(1)酵母菌的结构形态:酵母菌通常为圆形卵圆形或椭圆形,比细菌的个体要大得多(2)酵母菌重要的生殖方式:出芽繁殖。
《第一章第6节细菌和真菌的繁殖》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科学浙教版13七年级下册
《细菌和真菌的繁殖》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细菌和真菌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其繁殖方式。
通过学习,学生应能够理解微生物的微观世界,认识到它们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并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同时,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应能形成对生物多样性的初步认识,培养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于使学生理解细菌和真菌的繁殖方式及其特点,包括二者的生长条件、繁殖速度和种类多样性等。
教学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将抽象的微生物知识转化为具体的观察和实验操作,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准备为确保本课教学的顺利进行,需要准备的教学资源包括:显微镜、细菌和真菌培养基、实验器材、多媒体课件等。
同时,教师需提前准备好相关的教学视频和图片资料,以便在课堂上展示和讲解。
此外,还需设计好教学课件和实验指导书,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操作实验。
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和工具准备,教师首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详细讲解实验的原理、步骤和注意事项。
通过展示实物或使用教学课件,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实验内容。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模拟实验过程,让学生对实验有更清晰的认知。
设计好的教学课件和实验指导书也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课件中应包含详细的实验步骤、插图和动画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内容。
实验指导书则应详细列出实验所需材料、步骤和注意事项,并附有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这样学生可以按照指导书独立完成实验,加深对实验内容的理解和操作能力。
综上所述,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和准备工具,教师可以更有效地传授知识,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操作实验。
这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验操作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上课伊始,教师可以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场白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可以讲述一个关于细菌和真菌的小故事,如“一次意外的食物腐败”,并提问:“为什么食物会腐败?背后隐藏了哪些微生物的秘密?”这样的故事和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浙教版科学七下1.6 细菌和真菌的繁殖(第1课时)表格教案设计
3、细菌有哪几种形态?可将细菌分为哪几类?每一类是不是只有一种细菌?活动2:观察细菌的结构1、观察细菌的结构一般要借助______显微镜或_____显微镜。
2、完成下表:植物细胞不同点相同点细菌细胞具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等结构,但看不到________(但有遗传物质)。
像细菌这样没有细胞核的细胞称为___________。
3、细菌细胞内_____叶绿体,_____进行光合作用,它通过什么获得营养?4、有的细菌细胞壁外有荚膜,荚膜有什么作用?如图的细胞有鞭毛,它的鞭毛有什么作用?动,对于学习习惯差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引领作用,这一环节的设置,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学生在积极发言中锻炼了自己,同时在展示合作学习的成果时,学生有了成就感,身心感到了愉悦。
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及时检验学生预习和掌握情况。
结合动植物的细胞结构,学习细菌的结构,引导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差异。
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培养学生的归纳问题和总结问题的能力,填写表格,教师的巡视,和学生平等交流,体现新型的师生关系。
生生交换评价反馈练习,取长补短,思维交融。
活动3:说一说1、读图1-62:细胞的分裂生殖示意图A.细菌是通过细胞_________进行繁殖的。
细菌的这种生殖方式属于______(填“有性”或“无性”)生殖。
B.细菌分裂开始时,首先会复制它的_______,然后细胞_________,两套一样的遗传物质随之_________到两个细胞中。
2、细胞的繁殖能力非常,分布非常。
请谈一谈细菌的分布。
活动4:辩一辩细菌与人类的关系密切,有的对人有利,有的对人有害,请举例说明。
(1)有利的一面:(2)有害的一面活动5:归纳小结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合作交往的能力、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培养学生的总结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辩证的分析问题。
联系生活,热爱生活。
真正体现科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1章 代代相传的生命 第6节 细菌和真菌的繁殖教案 (新版)浙教版
第6节细菌和真菌的繁殖课题第6节细菌和真菌的繁殖教学目标1.能说出细菌的结构及分类2.能说出细菌分裂的方式3.能区分细菌和真菌的区别及了解常见的真菌的繁殖方式4.了解细菌真菌的利弊5.知道食物保存的方法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难点1.细菌真菌的繁殖方式2.细菌和真菌结构上的区别主要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意图个性化修改导入:是什么使食物变味或发霉呢?(细菌、霉菌等)新课一、使肉发臭的是一种单细胞生物——细菌。
细菌很小,用放大镜看不到单个的细菌,但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细菌繁殖在一起所形成的细菌团,即菌落。
在猪肉块上看到的每一团细菌就是一个菌落。
二、细菌1.细菌的结构(1)细菌的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2)细菌没有叶绿体,也没有摄食结构,要依赖现存的有机物生存。
2.细菌按形态分类:螺旋菌、球菌、杆菌3.细菌的繁殖细菌分布广,数量多,繁殖快.细菌的繁殖方式:分裂生殖;无性生殖4.细菌的利与弊弊:1 .有些细菌会使食物腐烂变臭2 .有些细菌会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利:1. 能治病;如大肠杆菌能合成对人体有益的维生素B和维生素E2. 利用细菌可以制成酸奶,酸乳酪,醋,泡菜,酸菜等。
3. 细菌可作为分解者参与环境物质再循环;三、巴斯德消毒法有些食物不能用高温加热(如奶),否则会影响它们的营养和味道。
对于这些食物,我们可快速将它们加热至一定温度(一般为80℃),持续半分钟,然后迅速冷却。
这样既能杀死食物中的大部分微生物,又能保持原有的味道。
这种加热法叫做巴斯德消毒法,是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发明的。
四、真菌:使面包发霉的是一种霉菌——面包霉。
1.霉菌的结构(与细菌结构比较)真菌在细胞结构上,它与植物细胞相似,有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
真核生物:植物、动物、真菌2.真菌的种类:霉菌、食用真菌、酵母菌3.霉菌繁殖、食用菌的繁殖——孢子繁殖酵母菌的繁殖——出芽生殖(结构)(由于还没教参所以课件中的有关这里的两幅图我只写了页数,需要看书本内容)4.真菌的利与弊弊:1 .有些真菌会使食物发霉;2 .有些真菌会引起皮肤病(如指甲病等);利:3 .蘑菇,木耳等可以食用;4 .真菌可作为分解者参与环境物质再循环;5 .利用酵母菌可以发酵面包,酿酒;6 .利用青霉菌可以制造青霉素;五、微生物细菌和真菌,通常也称为微生物。
浙教版科学七下1.6 细菌和真菌的繁殖(真菌)教案设计
一、设计思路真菌这部分内容是初中生命科学基础教学内容,教师以教材为载体,通过教学活动的设计,努力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点的同时能真正提升自身的生命科学探究能力,尤其是提高理性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用教材内容穿针引线,通过几则恰当的教学活动:辅以实验、多媒体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学手段,让学生充分获取感性认识,解惑释疑,突破知识的难点,提高对微观生物的观察能力以及对其形态、结构和功能的描述、归纳、表述能力,学会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并进行深入的思考,在一系列有梯度的探究与思考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念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思维训练中主要运用聚合抽象训练法和生疑提问训练法,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同时,将学习内容与生活联系,使学生尽可能多的参与到生活、知识和应用中,体会生物科学知识的价值。
二、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本教学设计是浙教版七下《科学》第一章第6节的第二课时的内容。
教材主要介绍了真菌中的三类:酵母菌、霉菌和大型真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与繁殖方式,本节教材的特点是文字多,文字部分偏重于概念和原理,生命科学术语较多。
这给学生的学习与理解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对教材的授课内容重新进行了整合,在此之前进行了细菌的教学。
在本节课中关于腐生做了弱化处理,腐生会在后面的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中做详细的比较讨论学习。
2、学情分析在前一课时,学生已经学习了细菌,对微生物类群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在植物与动物类群的学习中,学生已进行了生物的营养方式的学习,这为本节的教学打下了基础。
同时学生在生活中,对于真菌中的部分种类都有过接触与了解,藉此,师生对话可以顺利展开。
学生已在《科学》学习中已具备初步科学探究素养,如实验现象的观察与描述,比较与归纳等,预设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这些能力得以再进一步提高与发展。
学生对于部分微观世界的真菌的生殖方式、形态结构没有过直观体验,这成为了本节课的难点,因此教师着力通过教学中与生活相联系,以抽丝剥茧地引发疑问,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实验图片实验等观察,思考,讨论等解决问题,突破教学难点。
1 6细菌和真菌的繁殖 教学设计(表格式)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
浙教版七下科学1.6细菌和真菌的繁殖教学设计新课(2)霉菌的种类:霉菌是形成分枝菌丝的真菌的统称;常见的霉菌主要有根霉、曲霉和青霉等。
(2)霉菌的结构:霉菌由菌丝构成,构成霉菌体的基本单位称为菌丝,呈长管状,宽度2~10微米,可不断自前端生长并分枝。
大量菌丝交织成绒毛状、絮状或网状等,称为菌丝体。
向空中伸展的菌丝,可进一步发育为繁殖菌丝,产生孢子。
(3)霉菌的繁殖:霉菌用孢子繁殖。
霉菌有着极强的繁殖能力,在自然界中,霉菌主要依靠菌丝的顶端产生孢子进行繁殖。
霉菌的孢子数量特别多,体形特别小,每个孢子在适宜的条件下都能长成新的个体。
(4)霉菌与人类关系:①在工农业生产中,一些霉菌常被广泛应用于酿酒、制酱、发酵食品等;食品的发酵工艺、制酱、豆制品的发酵产品都有霉菌的功劳。
②还可用于有机酸、抗生素等药物的生产;如,常用的抗生素中有许多是从霉菌提炼出来的,如青霉素、红霉素、金霉素、链霉素,等;③有些霉菌是病原菌,会危害人、动物和植物的健康;如,物体霉变、霉菌感染引起皮肤癣,等。
三、酵母菌:(1)酵母菌是单细胞的真菌;在自然界中种类较多,分布很广,其细胞形态通常为圆形、卵圆形或椭圆形,比细菌的个体要大得多。
单细胞的真菌学生认识较少;霉菌接触多认识少,通过较详细的了解其结构、作用及繁殖,对霉有一个较初步的整体的认识;霉菌与生活关系密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例;(2)酵母菌的细胞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构成,还有大的液泡,没有叶绿体,属于真核生物。
(3)酵母菌一般以出芽繁殖。
(4)酵母菌与人类的关系:酵母菌与人类关系十分密切。
常用于酿酒、发面等。
酵母菌是人类较早应用的真菌。
考古研究发现,我国在8000多年前就开始酿酒了,是世界上较早酿酒的国家之一。
活动指导:发面活动四、食用菌(1)还有一些真菌可以食用,人们称它们为食用菌。
食用菌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人们十分喜爱的美味佳肴。
(2)食用菌的生长环境:食用菌生长在潮湿、温暖、有机物丰富的环境中。
浙教版科学七下1.6 细菌和真菌的繁殖(1)教案设计
编号::时间主备人:审核人:班级: 小组:学生姓名:教师评价:课题:《1.6细菌和真菌的繁殖(1)》课型:预习+展示+练习巩固学习目标:①通过阅读课本能说细菌大小、结构、形状等特点及与结构相对应的功能特点;②通过视频观看能说细菌的生殖方式,及在分裂时最主要的现象;③能说出细菌繁殖的快速性与其普遍性;④通过讨论辨证认识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重难点:①细菌的结构与功能; ②细菌的生殖方式; ③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主题三:细菌的生殖(观看视频,然后阅读课本P34-35及图1-64,回答下面内容)1.细菌的生殖方式是什么?属于哪种生殖(“有性”或“无性”)?2.细胞分裂中最显著的特征是什么?3.单阐述一下细菌生殖过程。
细菌繁殖有什么特点?主题四:细菌与人类的关系1.例说明细菌存在的普遍性及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2.阅读P35材料,简单说明米饭腐败的原因。
合学A.对学: 1.相互抽检细菌形状、分类、大小、结构、生殖方式;2.相互检查自研成果,形成共性问题用红笔标出。
B.群学:组长主持,统计存在的问题,疑难问题展开小组交流,帮助解决组内疑难。
重点讨论:①细菌的结构与功能; ②细菌的生殖方式; ③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展学展示一:展示主题一中的题3、4展示二:细菌的结构功能1.利用右图细菌的结构模型图互动讲解各结构名称和功能。
2.细菌营养方式属于自养还异养?互动与植物细胞相比较。
3.细菌这一种细胞结构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什么叫原核细胞?什么又叫做原核生物?展示三:细菌的生殖及与人类的关系1.简单互动展示细菌的生殖方式及生殖过程的特点。
2.利用辨论等讨论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3.分析食品腐烂的原因。
巴氏消毒法的含义及优点。
反馈【查学】共10分。
1.下列生物的细胞属于原核细胞的是()。
A.酵母菌B.蘑菇C.大肠杆菌 D、真菌2.细菌细胞具有的结构是()。
A.细胞膜、细胞质B.细胞壁、细胞核、细胞质C.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3.澳大利亚的科学家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发现了幽门螺杆菌是引起胃炎和胃溃疡等疾病的病原体,从而获得了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6课《细菌和真菌的繁殖》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6课《细菌和真菌的繁殖》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6课《细菌和真菌的繁殖》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1、认识真菌的结构及类型,掌握真菌的主要生殖方式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2、掌握微生物生存的条件
3、食物保存的方法
2学情分析
植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等相关的知识,为本节课的细菌和真菌的细胞结构以及繁殖方式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并且经过初一第一学期的科学学习,对学习科学知识的一般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但是,从年龄特征看,初一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青春期的学生对枯燥无味的理论学习兴趣不大,反而喜欢一些趣味性较强的学习资料,这就强调教师如何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如何利用图片、视频等趣味教学素材进行成功教学
3重点难点
真菌的主要生殖方式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引入
引入: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下细菌和真菌的繁殖第二课时:真菌的繁殖。
绍兴—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你对这一座城市有何印象呢?
【学生活动】……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绍兴黄酒
绍兴黄酒,绍兴的特产,是我国酿酒史上历史最悠久的酒种,我们一起来了解下有关黄酒的制作过程吧。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舌尖上的中国:绍兴黄酒。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1.6《细菌和真菌的繁殖》教案 (2)
4、分裂生殖,以细胞分裂的方式进行。
思考:细菌是植物吗?细菌是动物吗?(细菌既不是植物,也不是动物。)
教师总结:细菌既不是植物,也不是动物。细菌是一种没有细胞核的微生物。
5、细菌的好处(通过视频来讲解细菌的好处和坏处,使学生不会一味的认为细菌是不好的)
过渡:要观察到细菌的真面目,要利用光学显微镜的高倍镜才能观察的到。
教师出示: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菌的图片
1、细菌属于单细胞生物。
教师指出:细菌是单细胞生物,个体很小,用放大镜看不到单个的细菌,但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细菌繁殖在一起所形成的细菌——菌落。
2、细菌的细胞一般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组成,细胞内无细胞核,只有含遗传物质的核区。
课题名称:§1-6细菌和真菌的繁殖(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细菌的形态、结构,掌握细菌的生殖方式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2. 知道细菌的繁殖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3. 知道巴斯德消毒法的相关内容。
教学重点:细菌的主要生殖方式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细菌的主要生殖方式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见ppt
教学(课后)反思:
教学过程
1.引入:请你说说,你所知道的有关细菌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贮存不当,食物会变味或发臭。你遇到过这样糟糕的事吗?说说看?
2.课堂预学:(提出任务,让学生先看书阅读有个大概了解)
1.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2.细菌的结构
3.细菌的繁殖
4.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3.逐一细析:配合图片和视频播放加强认识
(一)细菌
浙教版科学七下1.6 细菌和真菌的繁殖(一)配套教案设计
细菌和真菌的繁殖(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细菌的结构和分类;
2.了解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重点1.细菌的结构和分类;
2.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
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请你说说,你所知道的有关细菌的知识?
1.细菌的特点(让学生阅读课本P33,然后归纳)
⑴细菌是一类单细胞生物。
⑵个体十分微小(0.5~5微米)。
⑶要用高倍光学显微镜或者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其形态和结构。
2.细菌的形态球状、杆状、螺旋状
细菌的种类.根据细菌的形状,可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
5、细菌的分布
细菌的种类很多,广泛分布于空气、水、土壤、动植物(人类)的体表和体内等处。
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杀死食物中的细菌,而又不影响食物的营养价值和味道?
7、巴斯德消毒法(阅读35页)
小结:1.细菌的特点、结构和种类;
2.细菌的繁殖方式;
3.巴士德消毒法。
作业:配套作业本和精彩练习
[教学反思]学生对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分类可能比较模糊,这样不利于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教学。
另外,从作业情况看,对细菌从哪儿来的有关探究题,在描述时不严谨,可能以后要加强对控制变量法实验的设计教学要加强。
[板书设计]。
1.6细菌和真菌的繁殖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
4.评价方式需要多元化。在教学评价方面,我应注重过程与结果并重,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同时,多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1.实验环节的设计需要更加精细。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实验操作细节掌握不够熟练,影响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今后,我在实验教学中应更加注重细节,指导学生规范操作,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2.课堂互动环节需要进一步优化。虽然我在课堂上设置了讨论和提问环节,但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仍然不高。今后,我应尝试更多样的互动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问题提出:引导学生思考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以及它们是如何繁殖的。
2.讲授新课(15分钟)
细菌繁殖:讲解细菌的繁殖方式、繁殖速度及影响因素。
真菌繁殖:讲解真菌的繁殖方式、繁殖速度及影响因素。
互动提问:在讲解过程中,穿插提问学生,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3.实验环节(10分钟)
分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细菌和真菌的繁殖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1.6细菌和真菌的繁殖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细菌和真菌的繁殖,这一内容出自2023-2024学年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第1.6节。课程主要围绕细菌和真菌的繁殖方式、繁殖速度以及它们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展开。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细菌和真菌的繁殖过程,认识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在素质方面,学生普遍对生命科学感兴趣,但部分学生对微生物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可能影响课堂效果。因此,教师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1.6《细菌和真菌的繁殖》
《细菌和真菌的繁殖》教学方案◆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六节。
本节主要讲授了细菌、真菌的结构和生殖过程,以及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
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
学生应意识到细菌和真菌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两面性,能够辩证看待细菌和真菌。
并且在课后能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目标1.能说出细菌的结构及分类;2.能说出细菌分裂的方式;3.能区分细菌和真菌的区别及了解常见的真菌的繁殖方式;4.了解细菌真菌的利弊;5.知道食物保存的方法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细菌真菌的繁殖方式2.细菌和真菌结构上的区别【教学难点】1.细菌真菌的繁殖方式2.细菌和真菌结构上的区别◆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如果食物储存不当,就会变味或发臭。
到底是什么使食物变味或发臭呢?没错就是细菌!那么我们就来认识细菌。
二、新课讲解(一)细菌1.细菌的形态:细菌很小,大约10亿个细菌堆积起来,才有一颗小米粒那么大。
所以我们虽然时时刻刻在接触它们,却看不到,那么,它们的形态到底是怎样的呢?指导学生认真观察细菌形态图片,请部分同学到讲台前用显微观察细菌永久涂片,并引导学生对细菌的形态进行讨论、交流。
(建议插入素材库中各种细菌的形态图片,引导学生得出球形、杆形和螺旋形三种基本类型。
)小结:细菌的个体非常微小,其形态主要有球形、杆形和螺旋形三种。
例如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空肠弯曲菌等。
2.细菌的结构:(建议插入素材库中“细菌的结构”的视频对细菌的形态进行小结,同时引出细菌的结构相关内容,教师结合视频进行说明。
)(2)细菌的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2)细菌没有叶绿体,也没有摄食结构,要依赖现存的有机物生存。
3. 细菌的生殖:(1)细菌的生殖方式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这种生殖方式的?回答:细菌是靠分裂进行生殖的,也就是一个细菌分裂成两个细菌。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_《细菌和真菌的繁殖》第1课时优教学案
1 /2 第六节 细菌和真菌的繁殖(第1课时)一、学习目标1.、描述细菌的形态结构特征和营养方式;2、说出细菌的生殖方式;3、说出细菌的繁殖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细菌的结构;细菌的生殖。
难点:原核生物的概念。
三、学习过程(一)自主预习1.按照细菌的形态可分为 形、 形和 形细菌。
2.细菌的基本结构从外到内依次是 、 、 和 。
有的细菌外面还有可以运动的 ,有的细菌外面还有起到根号保护作用的 。
3.细菌通常的生殖方式 。
(二)合作探究活动一:1、观察课本p34中的“细菌结构示意图”,并思考教材中出现的讨论题。
(1)上图是细菌的基本结构:① ②③ ④⑤ ⑥ 2、细菌结构与动、植物细胞的结构有哪些不同(回忆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填写有或无)细胞壁 细胞膜 细胞质 细胞核 细菌叶绿体 植物细胞叶绿体① ②③ ④ ⑤ ⑥活动二:完成书本P34页“读图”四、巩固训练1、细菌个体微小,都是单细胞生物,观察时必须使用:()A、放大镜B、低倍显微镜C、高倍显微镜D、肉眼2、细菌与动植物细胞主要区别是:()A、细胞内没有成形的细胞核B、细菌有细胞壁C、细胞没有叶绿体D、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3、细菌的生殖方式是:()A、孢子生殖B、出芽生殖C、有性生殖D、分裂生殖4、下列关于细菌的叙述,错误的是:()A、大多营异养生活B、都是单细胞生物C、都能使动植物和人产生疾病D、都没有真正的细胞核5、细菌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所处位置是:()A、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己制造有机物。
B、大多数细菌以现成的有机物生活。
C、把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
D、由于B、C的原因,它们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四、作业布置1. 课后完成以上练习;2. 完成同步练习相关题。
2/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整体设计】
〖教材分析〗
教材对细菌和真菌广泛分布的内容并没有直接讲述,而是通过“探究实验”由学生亲自体验。
不再注重细菌和真菌主要特征知识的识记效果,而是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解释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体会学习生物科学知识的价值,不断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细菌和真菌,个体微小,用肉眼难以看见。
但在其大量繁殖后可形成肉眼可见的集合体——菌落,通过菌落的形态、大小和颜色,可以大致地区分细菌和真菌。
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可形成一个菌落,通过菌落的数目可知单位面积内细菌或真菌的数量。
因此,通过菌落的数量,可知各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的数量。
本节内容计划2课时完成。
第1课时学习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以及菌落的有关知识并制订探究方案;第2课时主要进行探究实验的展示与交流。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2. 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3. 知道细菌和真菌生活所需要的一般条件和不同细菌生活所需要的特殊条件。
4. 学会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5.培养学生进行推理和比较的能力及设计多种实验方案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细菌和真菌培养熟悉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2.通过探究实验和小组之间的讨论,归纳出细菌和真菌生活所需要的一般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
1.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2. 细菌和真菌的一般培养方法;
3.探究活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中探究方案的制定,经验交流后能够正确地得出结论。
〖教学难点〗
1.探究活动中各小组成员的分工合作,探究实验的观察记录;
2. 细菌和真菌的一般培养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培养的不同形态的菌落、变质的牛奶、米饭、长“毛”的馒头、长有木耳的树枝、蘑菇、足癣和背癣的图片、实物投影仪、培育细菌和真菌的实验材料和用具(琼脂、培养皿、
烧杯、牛肉膏、蛋白胨、酒精灯、吸管、三脚架、无菌棉棒、镊子、放大镜等)。
【教学设计】第1课时
〖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变质的牛奶、米饭,长“毛”的馒头、长有木耳的树枝等,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下列问题:
(1)馒头存放时间久了为什么会长“毛”?
(2)腐烂的树枝怎么会长有木耳呢?
(3)营养丰富的牛奶和米饭为什么变质了?
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中的食物变质、物品发霉等生活经验,尝试回答:
(1)存放久了的馒头会长出“毛”,这是真菌中的霉菌;
(2)腐烂树枝上长出的木耳实际是真菌;
(3)牛奶和米饭变质了,这是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细菌在作怪。
师生达成共识:自然界广泛分布着细菌和真菌。
由此导入新课。
2.问题导入:
教师提问:“细菌和真菌是什么样的?它们生活在哪里?”“同学们是怎样知道细菌和真菌的存在的?”“自然界中广泛分布着细菌和真菌吗?”通过提出问题,了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有关细菌和真菌方面知识的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推进新课〗
学习目标一:培养细菌或真菌的一般方法
方案一:教师质疑:变质的米饭、牛奶是由细菌引起的,而我们不能通过肉眼直接观察到细菌,应该怎样才能让其露出“庐山真面目”呢?由此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矛盾,激发学习探究的兴趣,自然导入“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学生自读课文,了解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步骤并小组内讨论,达成共识:
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包括:①配制含有营养物质的培养基;②高温灭菌;
③接种;④恒温中培养。
教师边讲解边演示“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
并强调注意事项:
①在实验过程中,一定要将配制好的培养基进行高温灭菌,同时使用的培养皿(或者试管等)也要进行高温灭菌。
②培养基经过高温灭菌,一定要冷却后再用,并且不要随意打开培养皿;
③将少量细菌或者真菌接种在培养基时要用无菌棉棒,避免再次污染;
④一般要将培养皿放在保持温度恒定的培养箱中进行恒温培养(如果没有培养箱,必须放在室内温暖的地方培养)。
方案二:教师直接提出问题:大家都知道,在我们周围的环境里,存在很多细菌,可谁也没有真正看见过。
为什么呢?怎么样才能用肉眼就可以看到细菌呢?
引导学生要想肉眼看到细菌,必须培养细菌的菌落。
教师播放录像,学生通过录像观察培养细菌或真菌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提问:(1)培养细菌或真菌的一般方法和步骤有哪些?
(2)什么叫接种?
(3)配制培养基时为什么必须加入营养物质?
(4) 配制好的培养基为什么一定要进行高温处理?
学生观看完录像后,阅读教材“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了解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步骤并小组内讨论,达成共识。
回答:(1)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包括:①配制含有营养物质的培养基;
②高温灭菌;③接种;④恒温中培养。
(2)将少量细菌或者真菌放在培养基上的过程叫做接种。
(3)配制培养基时必须加入营养物质,是因为细菌和真菌中的绝大多数自己不能合成有机物,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作为营养。
(4)配制好的培养基一定要进行高温灭菌的处理,因为经过高温处理后,可以将培养基内混有的其它细菌或真菌等杀死,只培养接种的细菌或者真菌,这样就排除了实验外其他因素的干扰。
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及时鼓励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
质疑:我们将接种后的培养基放到温暖的培养箱里培养,细菌大量繁殖后的情景将会怎么样呢?由此进入菌落知识的学习。
学习目标二:观察菌落
教师为同学们分发3天前培养的细菌和霉菌菌落(每个学习小组分发一组培养皿),并多媒体展示不同形态的菌落,请同学们观察这些菌落有什么不同。
回答:有的光滑,有的长了很多毛,有的凹凸不平,有的是绿色、黑色、米色、黄色等。
提问:(1)什么是菌落?
(2)细菌和真菌的菌落各有哪些特点?
教师指导学生看书,学生根据课本中的描述,小组成员之间讨论交流,得出结论:(1)菌落是指一个细菌或者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
(2)细菌和真菌的菌落特点表列如下:
类别大小形态特点颜色
细菌菌落菌落较小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
多呈白色
真菌菌落菌落较大霉菌形成的菌落常呈绒毛状、絮
状或蜘蛛网状。
呈现出红色、褐色、绿色
等不同的颜色。
教师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细菌和真菌的菌落,要求学生能够指认细菌和真菌的菌落。
以进一步加深对不同菌落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表达能力。
质疑:菌落是同一种细菌或真菌的集合体吗?
学生积极思考,先小组内讨论,再班内展示,最后达成共识。
总结:菌落是指一个细菌或者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变质或发霉的现象,这实际是细菌或真菌不断增殖的结果,我们肉眼看到的“变质”和“发霉”斑点就是菌落。
不同的菌落具有不同的形态,其大小和颜色也不相同,以此可以区分细菌或真菌,以及它们的不同形态。
学习目标三: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1.课前准备:每组两套装有牛肉汁培养基的培养皿(已经高温灭菌)、无菌棉棒、透明胶带、标签纸、放大镜等
2.创设探究情景:不同环境中都有细菌和真菌吗?哪些环境中更多一些?哪些环境中少一些?哪些环境中没有?
利用提出问题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望,进入探究状态。
然后教师指导学生:在这一节课,你们想探究哪些问题,根据这些问题你能作出哪些假设?你能否自行设计你们的探究方案?
3.设计探究方案:指导学生依据教材中的提示,完成下面的探究题目:
(1)你将选定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采集细菌和真菌?你将怎样采集细菌和真菌?
(2)为什么要有两套装有培养基的培养皿?请讨论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3)培养皿应该放在怎样的环境条件下培养?两套装有培养基的培养皿都需要在同一环境中培养吗?
(4)设计观察记录的表格。
(5)展示并交流你们的探究方案。
教师指导学生认真学习教材中的“提示”部分,学生依据教材中的“提示”,先进行独立思考,小组成员之间再进行合作讨论,讨论设计实验中遇到的疑惑问题,在班内进行生生、师生的互动交流,达成共识后教师创设交流平台让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对在制定计划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科学精神要及时评价和表扬。
让学生在交流展示中总结出有关实验的注意事项,为实施实验做下铺垫。
鼓励学生质疑并补充学生分组设计的具体方案,最后形成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
4.合作探究,学生实施探究方案: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注意以下事项:
(1)采集到细菌或真菌后,一定要将培养皿的盖再盖上,并且尽量地密封。
(2)注意设置对照实验,两套装有培养基的培养皿必须放在同一环境中培养。
(3)接种后的培养皿尽量放在实验室的培养箱内,为了观察和记录的方便,也可自己带回培养,但要放在较温暖的室内。
(4)认真记录观察结果,利用下一节课上时间交流研究成果。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