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八怪
“扬州八怪”怪在何处
“扬州八怪”怪在何处扬州八怪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化现象之一,他们以文化艺术为媒介,倡导安乐无为的生活哲学。
八怪中有文人、书画家、诗人等各领域的人才,他们的作品和事迹成为了中国文化史的珍贵遗产。
扬州八怪之所以成为名人,是因为他们的行为和爱好都与古代社会的传统思想相异。
这些怪人中,有的喜欢写诗、作画,有的喜欢玩乐、饮酒,而有的则更加热衷于神秘学、神异术法。
以作者为例,本文将详细介绍一下扬州八怪中的“怪”在何处。
第一,“好打牌”的张旭张旭,字融之,生于唐朝,死于宋朝,是扬州八怪中最出名的人物之一。
他最出名的是喜欢打牌和饮酒,同时他还是扬州名士之一,著名诗人杨万里曾为他作过“樵夫”题词,徐渭也曾写过《冬夜坐便》一诗送给他。
此外,张旭还是一位极具天赋的艺术家,他的书法立意奇妙,遣词造句更是精湛。
第二,“笔精墨秀”的郑板桥郑板桥,字子厚,是扬州八怪中最为文化艺术的艺术家之一。
他的画作风格独特,以清逸脱俗著称,许多后人成为了世间经典。
除此之外,郑板桥还精通文学、书法等多种艺术,其作品在后世造就了极高的收藏价值和艺术鉴赏价值。
第三,“酷爱逛庙”的朱耷朱耷,号东篱,是扬州八怪中最嗜好古物的成员之一。
据说,他酷爱逛寺庙,时常观看各种宝物古迹。
他还拥有丰富的知识及极高的鉴赏水平,曾经在一个清代收藏者手中看到一张唐代的《骆公神去来图》,认准是真品,其他人视之为假,一场争议由此引发。
第四,“长于弹琴”的文徵明文徵明,字仲举,绰号葆光。
他是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中国著名的艺术家和文学家,青年时代留诗“南国清溪,北山稠枝”的名篇被唐代诗人王之涣传为佳话。
文徵明除了文学才华之外,也很喜欢弹琴,他喜欢用新乐府的曲子和旧唐曲而形成一种独特的音乐风格。
第五,“博学多才”的杨慎杨慎为扬州八怪中颇有名气的成员之一,他不仅擅长文学,写下了《世说新语》等知名作品,也善于书画、园林、音乐、收藏等各种领域。
除此之外,杨慎还为后人留下了灵异之事,据说他在晚上里可以跳楼但不死,并善于讲述一些神秘故事,在众人的心中造就了不少神秘的传说。
“扬州八怪”有谁?有何特点
“扬州八怪”有谁?有何特点“扬州八怪”是指清代乾隆年间活跃于扬州一带的郑燮(号板桥)、金农、罗聘、黄慎、高翔、李鱓、汪士慎、李方膺八人。
他们究竟“怪”在哪里呢?他们对当时盛行于官场的卑污、奸恶、趋炎附势、奉承等作风深恶痛绝。
八人中除郑板桥、李鱓、李方膺做过小小的知县外,其他人均一生以“鲁连”、“介之推”为楷模,至死不愿做官。
就是做过官的郑板桥也与常官不同。
他到山东上任时,首先在旧官衙墙壁上挖了百十个孔,通到街上,说是“出前官恶俗气”,表示要为官清廉。
“扬州八怪”一生的志趣大都融汇在诗文书画之中,绝不粉饰太平。
他们用诗画反映民间疾苦、发泄内心的积愤和苦闷、表达自己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向往。
郑板桥的《悍类》、《抚孤行》、《逃荒行》就是如此。
“八怪”最喜欢画梅、竹、石、兰。
他们以梅的高傲、石的坚冷、竹的清高、兰的幽香表达自己的志趣。
其中罗聘还爱画鬼,他笔下的鬼形形色色,并解释说“凡有人处皆有鬼”,鬼的特点是“遇富贵者,则循墙蛇行,遇贫贱者,则拊膺蹑足,揶揄百端”。
这哪是在画鬼,分明是通过鬼态撕下了披在那些趋炎附势、欺压贫民的贪官污吏身上的人皮,还了他们的本来面目。
在封建制度极端残酷又大兴文字狱的时代,他们却敢于与众不同,标新立异,无怪乎当时一督抚摇头直称“怪哉、怪哉”。
邓拓在咏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时曾写道“歌吹扬州惹怪名,兰香竹影伴书声”,可以算作对他们“怪”之特点的总结吧。
——“扬州八怪” 实际上,当时活跃在扬州画坛上的重要的画家并不止八人,约有十六、七人,“八”并非确数。
按最早的记载有:金农、黄慎、郑燮、李鱓、李方膺、汪士慎、高翔和罗聘。
所以称他们为怪,是因为他们在作画时不守墨矩,离经叛道,奇奇怪怪,再加上大都个性很强,孤傲清高,行为狂放,所以称之为“八怪”。
金农(1487—1764),字寿门,号冬心,杭州人,人称八怪之首。
他博学多才,五十岁后始作画,终生贫困。
他长于花鸟、山水、人物,尤擅墨梅。
他的画造型奇古、拙朴,布局考究,构思别出新意,作品有《墨梅图》、《月花图》等。
扬州八怪
扬州八怪扬州自隋唐以来,即以经济繁荣而著称,虽经历代兵祸破坏,但由于地处要冲,交通便利,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战乱之后,总是很快又恢复繁荣。
进入清代,虽惨遭十日屠城破坏,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发展,又呈繁荣景象,成为我国东南沿海一大都会和全国的重要贸易中心。
富商大贾,四方云集,尤其以盐业兴盛,富甲东南。
经济的繁荣,也促进文化艺术事业的兴盛。
各地文人名流,汇集扬州。
在当地官员倡导下,经常举办诗文酒会。
诗文创作,载誉全国。
有些盐商,堪称豪富,本身亦附庸风雅,对四方名士来扬州者,多延揽接待。
扬州因而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许多名士,其中有不少诗人、作家、艺术家。
所以,当时的扬州,不仅是东南的经济中心,也是文化艺术的中心。
富商大贾为了满足自己奢侈生活的需要,对物质和精神上的产品也就大量地需求,如精美的工艺品、珍宝珠玉、鲜衣美食,在书画方面更是着力搜求。
流风所及,中产之家乃至平民中稍富有者,亦求书画悬之室中,以示风雅,民谚有“家中无字画,不是旧人家”之说。
对字画的大量需求,吸引和产生了大量的画家。
据《扬州画舫录》记载,本地画家及各地来扬画家稍具名气者就有一百数十人之多,其中不少是当时的名家,“扬州八怪”也就是其中的声名显著者。
1.八怪之首郑燮(郑板桥)郑板桥和他的《竹石图》清康熙年间的板桥,坐对纸窗竹影,铺开笔墨画起了他最爱的竹子。
“秋风昨夜窗前过”,他看见清风在竹叶间穿行,看见竹子摇曳的样子。
板桥画竹有“胸无成竹”的理论,他画竹并无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直接取法自然。
针对苏东坡“胸有成竹”的说法,板桥强调的是胸中“莫知其然而然”的竹,要“胸中无竹”。
这两个理论看似矛盾,实质却相通,同时强调构思与熟练技巧的高度结合,但板桥的方法要“如雷霆霹雳,草木怒生”。
板桥这幅《竹石图》,竹子画得艰瘦挺拔,节节屹立而上,直冲云天,他的叶子,每一张叶子都有着不同的表情,墨色水灵,浓淡有致,逼真地表现竹的质感。
在构图上,板桥将竹、石的位臵关系和题诗文字处理得十分协调。
扬州八怪简介(自撰写)
扬州八怪简介郑燮黄慎李方膺金农高翔罗聘李鳝汪士慎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应科举为康乾隆元年进士。
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
〗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
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兰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
取法于徐渭、石涛、八大诸人,而自成家法,体貌疏朗,风格劲峭。
工书法,用汉八分杂入楷行草,自称〖六分半书〗。
并将书法用笔融于绘画之中。
主张继承传统〖十分学七要抛三〗,〖不泥古法〗,重视艺术的独创性和风格的多样化,所谓〖未画之先,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诗文真挚风趣,为人民大众所喜诵。
亦能治印,〖接近文何〗。
有《郑板桥全集》,《板桥先生印册》等。
黄慎(1687--1770 ),福建宁化人。
青年时,学习勤奋,因家境因难,便奇居萧寺,书为画,夜无所得蜡,从佛殿光明灯读书其下。
善画人物,早年师法上官周,多作工笔,后从唐代书法家怀素真迹中受到启迪,以狂草笔法入画,变为粗笔写意。
多以历史神话故事,佛像和文人士夫的生活题材,也画流浪乞丐、纤夫、渔民等,衣纹线条,兔起鹘落,变化多端,往往寥寥数笔,即能形神兼备。
亦善画山水、花鸟。
黄慎草书,得怀素笔意,用笔枯劲,上下勾连,喜作怪笔,人多难以辨认。
他的诗被同乡人雷宏收集起来,编为《蛟湖诗抄》。
李方膺(1695--1755) 园主人等,江苏南通人。
雍正八年出任山东兰山(今临沂)知县,因得罪上司被捕入狱,乾隆元年获释,官复原职。
后在安徽潜山和合肥任知县,仍以不善逢迎,获〖罪〗罢官。
为官时〖有惠政,人德之。
〗去官后寓南京借园,常往来扬州卖画。
善画松、竹、兰、菊、梅、杂花及虫鱼,也能人物、山水,尤精画梅。
作品纵横豪放、墨气淋漓,粗头乱服,不拘绳墨,意在青藤、白阳、竹憨之间。
画梅以瘦硬见称,老干新枝欹侧蟠曲。
用间印有〖梅花手段〗,著名的题画梅诗有〖不逢摧折不离奇〗之句。
还喜欢画狂风中的松竹。
关于扬州八怪的故事
汪士慎的故事——通灵的蝉、画为媒李(鱼单)的故事——虾戏、雁南飞黄慎的故事——三下扬州、真假黄慎、画美人讽刺盐商金农的故事——柳絮飞红、买灯的徒弟、月当灯高翔的故事——画鹤、师和友、一笔虎郑燮的故事——随船吟诗、初试小玲珑山馆、乱石铺街、窗影竹画、镇山之宝、花了牡丹又画梅、请君去喝西北风、别离情、蜘蛛脱网李方膺的故事——一树梅花万户春、钟馗图罗聘的故事——神奇的观音像、壁画罗汉、怒画鬼魅华嵒的故事——风雨姻缘高凤翰的故事——芭蕉雨、宝画边寿民的故事——苇间居士闵贞的故事——孝子思亲、醉仙居谢蠢笨的驴兴化镇上有一个又凶狠又阴险的绅士,郑板桥当时年纪虽小,但他也知道憎恶这个坏绅士。
这个绅士,在镇上开了个当铺,吸穷人的血,在乡里置田地,吸农民的血;还勾结官府,任意欺压百姓。
最刻薄的是,他还定下一条规矩:凡欠他债和粮,租种他家田地,进出他家当铺的人,不论在何时何地碰见他,都得向他叩头、让路,否则,就送你去坐牢。
他有个癖好——有事出门,总喜欢骑驴子。
郑板桥心想:我要治一治这个坏蛋!郑板桥见那绅士常把驴子拴在他家屋前的一棵槐树上,就走近去,用条长竹鞭抽打驴屁股。
一竹鞭打下了,就向驴打个躬;再一竹鞭打下去,又向驴打个躬。
几天时间,这驴子被打怕了,只要郑板桥向它打个躬,条件反射,就象竹鞭子打下来了似的,惊得踢腿蹦跳起来。
一天早上,郑板桥猜想这坏绅士要出门去,就等在这绅士屋前。
待这绅士一骑上驴背,他连忙快步赶上去给驴打躬。
这头驴见郑板桥向它打躬,就慌慌张张地踢腿。
郑板桥再向绅士一打躬,这头驴吓得乱蹦乱跳,把背上的绅士狠狠地摔在石板路上,摔得脸青鼻肿腿骨歪。
这绅士不知道郑板桥在作弄自己,还夸郑板桥人小却懂规矩。
他怪自己骑的这头驴子发疯癫,就结结实实地给了驴子一顿鞭子,打得驴子呜噜呜噜哀号。
过了一些日子,这绅士养好了伤,又高高兴兴骑驴子出门了。
郑板桥连忙迎上去,向他一打躬,驴又惊得连忙踢腿了,绅士急忙从驴背上面跳下来,哭笑不得:“小板桥,你小小年纪就懂得向贵人行礼,实在难得。
书法之美:扬州八怪的艺术魅力
书法之美:扬州八怪的艺术魅力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扬州八怪则是书法艺术中独具特色的代表之一。
扬州八怪是指清代乾隆时期,在扬州市流传颇广的八位才子名家,他们分别是杨柳青、袁雪,高寅、高骈、李伟、邹东城、郑板桥和贾爷山人。
扬州八怪的艺术魅力不仅体现在他们独特的创作风格上,还体现在他们对于书法艺术的理解、追求以及对生活、自然的独特感悟上。
首先,扬州八怪的书法作品展现了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个性魅力。
他们以豪放洒脱、潇洒自如的笔触为特色,跳脱传统的规矩束缚,追求个人的艺术自由。
以杨柳青为例,他的书法作品充满了阳刚之美,字体挺拔有力,富有动感和节奏感。
而袁雪则偏爱运用草书的形式,字体奔放而活泼,给人一种狂放不羁的感觉。
他们的作品充满了个人化的个性色彩,充分展现了他们对书法艺术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其次,扬州八怪的书法作品展示了对生活、自然的独特感悟。
他们对于自然风景、人物事物都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独到的见解,将其融入到作品之中,赋予了作品更多的情感和表现力。
比如郑板桥的作品常常以山水画的形式出现,他通过山水的流动和山峰的变化,表达了自己对于自然山水的独特感悟和对大自然的景色之美的讴歌。
杨柳青则在其作品中常常加入了对生活的描绘,通过笔墨的变化展示出他眼中的世界,充满了生活的情趣。
不仅如此,扬州八怪的书法作品还表现出对于艺术形式的新探索和突破。
他们以开放的心态面对传统书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
举例来说,高骈擅长游笔和蚕豆笔,这两种笔法都是突破传统的创新之举。
他将书法与绘画相结合,将艺术形式进行多元化的探索,为传统的书法艺术增添了全新的魅力。
扬州八怪的新探索和突破为后来的书法艺术家提供了借鉴和创作的方向,丰富了书法艺术的内涵和形式。
总的来说,扬州八怪的书法作品展现了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个性魅力,体现了他们对于书法艺术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他们对于自然、生活的独特感悟也赋予了作品更多的情感和表现力。
扬州八怪
扬州八怪包括:郑燮、罗聘、黄慎、李方膺、高翔、金农、李鳝、汪士慎八位画家。
从康熙末年崛起,到嘉庆四年“八怪”中最年轻的画家罗聘去世,前后近百年。
他们绘画作品为数之多,流传之广,无可计量。
仅据今人所编《扬州八怪现存画目》记载,为国内外200多个博物馆、美术馆及研究单位收藏的就有8000余幅。
他们作为中国画史上的杰出群体已经闻名于世界。
扬州八怪生前即声名远播。
李鳝、李方膺、高凤翰、李勉,先后分别为康熙、雍正、干隆三代皇帝召见,或试画,或授职。
干隆八年,弘历见到郑燮所作《樱笋图》,即钤了“干隆御览之宝”朱文椭圆玺。
干隆十三年,弘历东巡时,封郑燮为“书画史”。
罗聘尝三游都下,“一时王公卿尹,西园下士,东阁延宾,王符在门,倒屣恐晚;孟公惊座,觌面可知。
”扬州八怪大胆创新之风,不断为后世画家所传承。
近现代名画家如王小梅、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任伯年、任渭长、王梦白、王雪涛、唐云、王一亭、陈师曾、齐白石、徐悲鸿、黄宾虹、潘天寿等,都各自在某些方面受“扬州八怪”的作品影响而自立门户。
他们中多数人对“扬州八怪”的作品作了高度评价。
徐悲鸿曾在郑燮的一幅《兰竹》画上题云:“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最卓绝的人物之一。
其思想奇,文奇,书画尤奇。
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仁悲于奇妙,尤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
”李方膺(1695--1755),字晴江,又号秋池、衣白山人、抑园、借园主人等,江苏南通人。
雍正八年出任山东兰山(今临沂)知县,因得罪上司被捕入狱,干隆元年获释,官复原职。
后在安徽潜山和合肥任知县,仍以不善逢迎,获〖罪〗罢官。
为官时〖有惠政,人德之。
〗去官后寓南京借园,常往来扬州卖画。
善画松、竹、兰、菊、梅、杂花及虫鱼,也能人物、山水,尤精画梅。
作品纵横豪放、墨气淋漓,粗头乱服,不拘绳墨,意在青藤、白阳、竹憨之间。
画梅以瘦硬见称,老干新枝,欹侧蟠曲。
用间印有〖梅花手段〗,著名的题画梅诗有〖不逢摧折不离奇〗之句。
还喜欢画狂风中的松竹。
扬州八怪:艺术与历史的传承
扬州八怪:艺术与历史的传承扬州,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素有“文化之邦”之称。
而在扬州的文化发展中,扬州八怪的出现不仅代表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更是艺术与历史的传承与结合。
扬州八怪是指明朝末年至清朝初年,活跃在扬州的八位富有艺术天赋的文人墨客,他们分别是:祝允明、高剑父、杨柳青、唐寅、文征明、郑燮、徐渭、尤求。
他们以其独特的绘画和文学才华,成为了扬州文化的代表,对于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扬州八怪的艺术风格独特鲜明,以写意画的形式表现了丰富的情感和观念。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祝允明,在他的作品中,常常能看到大自然的景色和人物形象的写意描绘。
而杨柳青则喜欢表现江南水乡的风景和民俗,他的作品中常有小船、烟塔等元素,给人一种宁静与自然的感觉。
同时,扬州八怪的文学才华也不容小觑。
唐寅以丰富的才情和激情四溢的诗词而闻名,他的诗作虽然与时尚有些迥异,但却时至今日仍具有现代人所欣赏的美感。
文征明的文学作品则更注重情感表达,他的诗文能够深入人心,使人产生共鸣。
扬州八怪的出现,不仅是艺术与历史的传承,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一次创新和突破。
在明清交替的特殊时期,他们以自己的才华和独特的艺术观念,不仅为扬州的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中国的文化艺术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扬州八怪之后,扬州成为了中国艺术的中心之一,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的涌入。
他们在扬州的文化土壤中,与当地的文化相互融合,产生了新的艺术风格。
这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使得扬州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化的重要节点。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扬州八怪的艺术形式和风格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然而,他们的精神和思想仍然在扬州的文化中得以传承和发展。
扬州作为一个文化名城,不仅保留了许多传统的文化符号和艺术形式,更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中,将艺术与历史的传承进行得淋漓尽致。
扬州八怪,是中国文化艺术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扬州文化的重要标志。
他们的艺术作品不仅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艺术遗产,更让人们感受到了文化的力量和魅力。
扬州八怪
7.汪士慎
汪士慎(1686--1759),字近人,号巢林,别号溪东外史、晚春老人等,原籍安 徽歙县,居扬州以卖画为生。工花卉,随意点笔,清妙多姿。尤擅画梅,常到扬 州城外梅花岭赏梅、写梅。所作梅花,以密蕊繁 枝见称,清淡秀雅,金农说; 画梅之妙,在广陵得二友焉,汪巢林画 繁枝,高西唐画疏枝。
8.罗聘
2.高翔
高翔(1688--1753),字凤岗,号西唐,又号樨堂,江苏扬州人,清代画家,“扬州八怪” 之一。终身布衣。善画山水花卉。其山水取法弘仁和石涛,所画园林小景,多从 写生中 来,秀雅苍润,自成格局。画梅〖皆疏枝瘦朵,全以韵胜。〗
3.金农
金农(1687—1764),字寿门,号冬心,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久居扬州。平 生未做官,曾被荐举博学鸿词科,入京未试而返。他博学多才,五十岁后始作 画,终生贫困。他长于花鸟、山水、人物,尤擅墨梅。他的画造型奇古、拙朴, 布局考究,构思别出新意,作品有《墨梅图》、《月花图》等。
扬
州
制作人:鲁嘉昊
八
怪
1.八怪由来 2.八怪人员及其人员介绍 3.“怪”在何处 4.“扬州“八怪”不愿走别人已开创的道路,而是要另辟蹊径。他们 要创造出“掀天揭地之文,震惊雷雨之字,呵神骂鬼之谈, 无古无今之画”,来自立门户,就是要不同于古人,不追随 时俗,风格独创。他们的作品有违人们欣赏习惯,人们觉得 新奇,也就感到有些“怪”了。正如郑燮自己所说:“下笔 别自成一家,书画不愿常人夸。颓唐偃仰各有态,常人笑我 板桥怪。”当时人们对他们褒贬不一,其中最主要的一点, 就是偏离了“正宗”,这就说明了它所以被称之为“怪”的 主要原由。
3.李鳝
李鳝(1686--1762),字宗扬,号复堂,又号懊道人,江苏兴化人 。康熙五十 年中举,五十三年以绘画召为内廷供奉,因不愿受正统派画风束缚而被排挤出 来。乾隆三年以检选出任山东滕县知县,以忤大吏罢归。在两革科名一贬官之 后,至扬州卖画为生。与郑燮关系最为密切,故郑有卖画扬州,与李同老之说。 他早年曾从同乡魏凌苍学画山水,继承黄公望一路,供奉内廷时曾随蒋廷学画, 画法工致 ;后又向指头画大师高其佩求教,进而崇尚写意。
扬州八怪画家
扬州尤物“扬州八怪”究竟指哪些画家,说法不尽一致。
有人说是八个,有人说不止八个;有人说这八个,有人说另外八个。
据各种著述记载,计有十五人之多。
因李玉芬《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是记载“八怪”较早而又最全的,所以一般人还是以清末李玉芬所提出的八人为准。
即:汪士慎、郑燮、高翔、金农、李鳝、黄慎、李方膺、罗聘。
至于有人提到的其它画家,如华岩、闵贞、高凤翰、李勉、陈撰、边寿民、杨法等,因画风接近,也可并入。
因“八”字可看作形容词,也可看做约数。
“扬州八怪”知识广博,长于诗文。
在生活上大都历经坎坷,最后走上了以卖画为生的道路。
他们虽然卖画,却是以画寄情,在书画艺术上有更高的追求,不愿流入一般画工的行列。
他们的学识、经历、艺术修养、深厚功力和立意创新的艺术追求,已不同于一般画工,达到了立意新、构图新、技法新的境界,开创了一代新画风,为中国的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业。
中国绘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中文人画自唐宋兴盛起来,逐步丰富发展,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留下大量的作品,这是中国绘画的骄傲。
明清以来,中国各地出现了众多的画派,各具特色,争雄于画坛。
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以“四王”为首的虞山、娄东画派,而在扬州,则形成了以金农、郑燮为首的“扬州八怪”画风。
这些画家都继承和发扬了我国的绘画传统,但他们对于继承传统和创作方法有着不同的见解。
虞山、娄东等画派,讲求临摹学习古人,以遵守古法为原则,以力振古法为己任,并以“正宗”自命。
他们的创作方法,如“正宗”画家王珲所说,作画要“以元人笔直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乃为大成”。
他们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作品多为仿古代名家之作( 当然在仿古中也有创造),形成一种僵化的局面,束缚了画家的手脚。
“扬州八怪”诸家也尊重传统,但他们与“正宗”不同。
他们继承了石涛、徐渭、朱耷等人的创作方法,“师其意不在迹象间”,不死守临摹古法。
如郑板桥推崇石涛,他向石涛学习,也“撇一半,学一半,未尝全学”。
扬州八怪历史传承与文化创新
扬州八怪历史传承与文化创新扬州八怪,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传承和文化创新。
作为扬州这座历史名城的代表,扬州八怪通过传统艺术表达,展现了独特的风貌和文化内涵,并不断创新发展,为当代文化艺术注入新的活力。
一. 扬州八怪的历史传承扬州八怪的“八怪”即指扬州历史上的八位艺术家,包括:杨嗣复、金农、杨柳青、喻文汇、郑板桥、范宽、黄宾虹、齐白石。
这八位艺术家在不同的时期,各有所长,但共同的特点是对扬州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他们通过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表达了对家乡故土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1. 扬州八怪艺术特点扬州八怪的艺术作品以写实主义为基础,注重对自然、人物、山水等的真实描绘。
他们通过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感悟,成功地将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表现得栩栩如生,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
2. 扬州八怪的艺术风格扬州八怪的艺术风格多样而丰富,既有杨嗣复的鸟兽画,又有杨柳青的山水画,还有喻文汇的花卉画等等。
这些艺术家通过各自的独特风格,赋予了扬州八怪作品更加丰富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二. 扬州八怪的文化创新扬州八怪并不仅仅是历史的遗迹,他们的精神和艺术风格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扬州八怪的传承与创新是艺术的继往开来,是扬州文化的独特贡献。
1. 当代艺术家的继承与发展在当代,许多艺术家在扬州八怪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尝试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创造出更具当代艺术特色的作品。
他们通过运用新的材料、技艺和视角,赋予了八怪艺术全新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2. 扬州八怪的文化影响力扬州八怪的影响力不仅在国内,也深受国际艺术界的关注。
他们的作品被广泛收藏和展览,为扬州文化在国内外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扬州八怪的精神也在当代艺术中融入,为现代文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造力。
三. 扬州八怪的重要意义扬州八怪作为扬州文化的重要代表,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1. 传承传统文化扬州八怪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使得扬州文化得以持续发展。
小学语文知识扬州方言之“八怪”
精品资料扬州方言之“八怪”扬州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区,全国各地的人基本都能听懂。
但扬州方言有几个经典的段子的流传,得益于扬州评话以及众多清朝小说,如《金瓶梅》、《红楼梦》,甚至描写清朝的小说如金庸的《鹿鼎记》。
下面就给大家介绍几句习语,这几句都是文学典籍里常用的扬州话,但与普通话的差别都很大了。
一、八怪“八怪”这个词广为人知,是由于有八个扬州人合称“扬州八怪”;但“八怪”最初在扬州话里并不是指八个人,而是说一个人不遵守“八戒”,便称这个人为“八怪”,后慢慢演变成一个人的行为举止不合规范,便称这个人或这种行为为“八怪”。
而“扬州八怪”们贬为褒用,意指自己不合俗流,但细究起来我们应该称他们为“扬州的八个八怪”。
本文亦是介绍几句“八怪”扬州话而已。
二、辣子《红楼梦》里林妹妹初进贾府时,贾母拿凤姐打趣,对林妹妹说,这(凤姐)是我们南边俗称的“辣子”。
“辣子”并不是说凤姐“泼辣”,扬州姑娘林妹妹心里明白,贾母是说凤姐是个“无赖”。
扬州人素称泼皮无赖为“辣子”,扬州评话里最著名的一出《皮五辣子》,讲的就是皮五这个“无赖”。
三、乖乖隆地冬,韭菜炒大葱这是扬州另一个著名的“辣子”——金庸笔下的韦小宝(《鹿鼎记》的主人公)的口头禅。
“乖乖隆地冬”相当于“妈呀”,时髦一点讲是和“MY GOD”一个意思,是一句没什么意思的表示惊叹的感叹句,与“韭菜”的“大葱”扯上关系,里面还有一个小故事,讲的是古时有个好揩油的私塾先生,到某学生家里去就赖着不走,想蹭顿饭吃,但是这个学生家里很穷,没办法,只好不断地爆炒韭菜和大葱,发出阵阵香气,引的这位先生谗虫饶心,始终不见菜上来,饿得慌的先生只好偷吃了一碗冷饭,学生惊呼那是老鼠药,先生这一惊可了得,边顾不上吃饭了。
当然这是学生的一计,从这个故事里亦可见扬州人真是有点“辣子”的本领的,只是本领高下不同罢了。
这个故事流传开来这真是“辣子”遇“辣子”,“乖乖隆地冬,韭菜炒大葱”,真个了得!四、现在多晚子啦有个扬州人去北京,发现北京话没什么了不得的,只是卷着舌头说罢了,于是他卷着舌头凑上去问人家:“现在多晚子啦?”“现在多晚子啦”是句典型的扬州话,意思是现在几点啦,现在什么时间啦。
扬州八怪作品赏析
扬州八怪作品赏析扬州八怪是中国清代中期活动于扬州地区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总称,或称扬州画派。
“扬州八怪”之说,由来已久。
但8人的名字,其说互有出入。
据李玉棻《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中的“八怪”为罗聘、李方膺、李鱓、金农、黄慎、郑燮、高翔和汪士慎。
此外,各书列名“八怪”的,尚有高凤翰、边寿民、闵贞等,说法很不统一,今人取“八”之数,多从李玉棻说。
扬州八怪是一群富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他们生活在社会的中层,对官场的腐败,富商的巧取豪夺,均有所了解。
面对现实生活,结合自身的遭际,产生了对社会的强烈不满。
在贫富不均面前,他们对遭受苦难的人民,常寄予深切同情,不时代为发出愤怒之声。
但由于他们接受的是封建文化教育,当时清王朝又正处在所谓“盛世”,其感慨和不满不可能突破封建思想的藩篱。
出仕则期望能有所建树,使百姓安居乐业,以维护封建秩序。
绝意宦途或归隐,则洁身自好,不苟同流俗,以清高自我标榜。
然而,他们又不可能摆脱对地主官商的经济依附,因而常处在思想矛盾的极端痛苦之中,在愤世疾俗之外,不得不妥协以求生存。
他们当中郑燮可为代表,留下了较多的言论,可谓“八怪”的思想家。
李鱓表现的矛盾痛苦最激烈,成为受攻击的主要对象。
扬州八怪在艺术观上,最突出之点是重视个性表现,提倡风格独创,主张“自立门户”。
针对当时扬州商品交易和商人唯利是图的现状,公然宣布自己的作品是为了卖钱谋取生活,撕破了过去文人画家把绘画创作视为“雅事”的面纱。
在作品的题材上,一方面继承了文人画的传统,以梅、兰、竹、菊、松、石等为主要描写对象,除了表现出一般的清高、孤傲、绝俗等思想外,还运用象征、比拟、隐喻等手法,并通过题写诗文,赋予作品以深刻的社会内容和独特的思想表现形式。
如郑燮以竹声比拟民间疾苦声。
尽管扬州八怪的艺术当时只流行于扬州及其相邻近地区,但是它在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水墨写意画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1.八怪之首郑燮[郑板桥]郑板桥和他的《竹石图》清康熙年间的板桥,坐对纸窗竹影,铺开笔墨画起了他最爱的竹子。
郑板桥专题知识
素心兰与赤心兰, 总把芳心与客看。 岂是春风能酿得, 曾经霜雪十分寒。
郑板桥轶事
郑板桥辞官回家,“一肩明月,两袖清风”,惟携黄狗一 条,兰花一盆。一夜,天冷,月黑,风大,雨密,板桥辗转
不眠,适有小偷光顾。他想:如高声呼喊,万一小偷动手,
自己无力对付,佯装熟睡,任他拿取,又不甘心。略一思索, 翻身朝里,低声吟道: “细雨蒙蒙夜沉沉,梁上君子进我
三十五岁,客于通州;读书于扬州天宁寺,手写《四书》
各一部。三十七岁时作<<道情十首>>草稿.三十九岁,徐夫人
病殁。郑板桥十载扬州,结论了许多画友,金农、黄慎等都
与他过往甚密,对他旳创作思想乃至性格都有极大旳影响。
中举人、进士及宦游
1732年,郑板桥四十岁,是年秋,赴南京参加乡试,中举 人,作《得南捷音》诗。为求深造,赴镇江焦山读书。现焦 山别峰庵有郑板桥手书木刻 对联“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 多”。1736年,乾隆元年,四十四岁,在北京,参加礼部会 试,中贡士,五月,于太和殿前丹墀参加殿试,中二甲第 八 十八名进士,为赐进士出身”,特作<<秋葵石笋图>>并题 诗曰我亦终葵称进士,相随丹桂状元郎”,喜悦之情溢于言 表。1737年,四十五岁, 滞留北京一年左右,以图仕进,未果,南 归扬州.得江西程羽宸资助,娶饶氏。乳母费氏卒。1739年, 四十七岁,作七律四首赠淮南监运使虞见曾。1740年, 四 十八岁,为董伟业《扬州竹枝词》作序。1741年,四十九岁, 入京,候补官缺,受到慎郡王允禧旳礼诚款待。
“大幅六两,中幅四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 方五钱。凡送礼品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盖公之 所陕,未必弟之所好也。若送现银,则中心喜税, 书画皆佳。礼品既属纠缠,赊欠尤恐赖赈。年老神 疲,不能陪诸君子作无益语言也。
扬州八怪以画竹闻名的是哪一位 扬州八怪之郑燮(怪在传奇)
扬州八怪以画竹闻名的是哪一位扬州八怪之郑燮(怪在传奇)扬州八怪所指何人“扬州八怪”究竟指哪些画家,说法不尽一致。
有人说是八个,有人说不止八个;有人说这八个,有人说另外八个。
据各种著述记载,计有十五人之多。
因清末李玉棻《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是记载“八怪”较早而又最全的,所以一般人还是以李玉棻所提出的八人为准。
即:汪士慎、郑燮、高翔、金农、李鱓、黄慎、李方膺、罗聘。
至于有人提到的其它画家,如阮元、华岩、闵贞、高凤翰、李勉、陈撰、边寿民、杨法等,因画风接近,也可并入。
因“八”字可看作数词,也可看做约数。
职业而已,不能说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
扬州八怪之郑燮(怪在传奇)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进士。
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
作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
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兰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
取法于徐渭、石涛、八大山人,而自成家法,体貌疏朗,风格劲峭。
工书法,用汉八分杂入楷行草,自称六分半书。
并将书法用笔融于绘画之中。
主张继承传统十分学七要抛三,不泥古法,重视艺术的独创性和风格的多样化,所谓未画之先,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诗文真挚风趣,为人民大众所喜诵。
亦能治印。
有《郑板桥全集》、《板桥先生印册》等。
郑燮(郑板桥)他的代表作是《竹石图》。
板桥画竹有“胸无成竹”的理论,他画竹并无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直接取法自然。
针对苏东坡“胸有成竹”的说法,板桥强调的是胸中“莫知其然而然”的竹,要“胸中无竹”。
这两个理论看似矛盾,实质却相通,同时强调构思与熟练技巧的高度结合,但板桥的方法要“如雷霆霹雳,草木怒生”。
板桥这幅《竹石图》,竹子画得艰瘦挺拔,节节屹立而上,直冲云天,他的叶子,每一张叶子都有着不同的表情,墨色水灵,浓淡有致,逼真地表现竹的质感。
在构图上,板桥将竹、石的位置关系和题诗文字处理得十分协调。
扬州八怪
工书法,用汉八分继承传统十分学七要抛三,不泥古 法, 重视艺术的独创性和风格的多样化, 所谓未画之先,不立一格,既画之后, 不留一格
1、打破篆、隶、正、行、草等各种书体的界限,而将文字的点画和结构随意安排; 2、打破书画的界限,将画竹画兰之法融入书法之中
其画笔法苍劲老厚, 剪裁简洁,不拘形似, 活泼生动;作品纵横 豪放、墨气淋漓,粗 头乱服 ,不拘绳墨, 意在青藤、白阳、竹 憨之间。画梅以瘦硬 见称,老干新枝 ,欹 侧蟠曲。用间印有 〖梅花手段〗,著名 的题画梅诗有〖不逢 摧折不离奇〗之句。 还喜欢画狂风中的松 竹。
工花卉,随意点笔,清妙多姿、擅画梅, 所作梅花,以密蕊繁 枝见称,清淡秀雅; 六十七岁时双目俱瞽,但仍能挥写狂草 大字,署款心观,所谓盲于目,不盲于 心
画像待考证
以破笔泼墨作画,风格奇绝,形成 自己任意挥洒,水墨融成奇趣的 独特风格,喜于画上作长文题跋, 字迹参差错落,使画面十分丰富
笔姿荒率,设色大胆,以狂草笔法入画, 变为粗笔写意,以这样的狂草笔法入画, 行笔“挥洒迅疾如风,”气象雄伟,点 画如风卷落叶;人物画,多取神仙故事, 对历史人物和现实生活中樵夫渔翁、流 民乞丐等平民生活的描绘,给清代人物 画带来了新气息 打破书画的界限,将画竹画兰之法融入 书法之中
终身布衣。善画山水花卉。其 山水取法弘仁和石涛,所画园 林小景,多从 写生中来,秀雅 苍润,自成格局
他博学多才,五十岁后始作画,终生贫困。 他长于花鸟、山水、人物,尤擅墨梅。他的 画造型奇古、拙朴,布局考究,构思别出新 意,作品有《墨梅图》、《月花图》等。他 独创一种隶书体,自谓“漆书”,另有意趣, 又谓金农体或冬心体,笔画横粗竖细,撇飘 逸而捺厚重,字体多呈长方形,头重脚轻, 甚为好看。
黄恭寿、金寿门、 汪近人、郑板桥、 李方膺、李宗扬、 高犀堂、罗两峰
扬州八怪
扬州八怪扬州八怪是清代中期活跃在江苏扬州画坛的一批风格相近的革新派画家的总称,即以金农、郑燮、黄慎、李鳝、李方膺、汪士慎、高翔、罗聘等八人为主要成员的“扬州画派”。
金农(1687~1764),字寿门等,号冬心等,别号十五个之多,杭州人,人称扬州八怪之首。
他博学多才,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志,37岁始远游,50岁后始作画。
50—64岁经常往返于杭州于扬州之间。
人生际遇坎坷,平生未做官,64岁后定居扬州。
善以破笔泼墨作画,造型奇古、拙朴,布局考究,构思别出新意,形成自己任意挥洒,水墨融成奇趣的独特风格,长于花鸟、山水,尤擅墨梅;喜于画上作长文题跋,字迹参差错落,使画面十分丰富;独创“漆书”隶属字法,笔画粗细悬殊,横粗竖细,撇飘逸而捺厚重,字体头重脚轻呈长方形,别有意趣。
作品有《月花图》、《墨梅图》等。
郑燮(1693~1765),清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其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人称郑板桥,谓之为扬州八怪重要骨干。
他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50岁以前处于奋发自雄而考取科举的读书求仕的穷困潦倒境遇中。
50岁后曾任山东范县知县4年、潍县知县7年,因开仓赈济灾民得罪上司,61岁辞去知县,居扬州卖画为生。
其诗、书、画造诣俱高,有“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之美誉。
诗“歌咏百姓之勤苦”,“描写英杰之风猷”,诗中既有关心民生疾苦的热肠,也有抒发个人志向的情怀,还常以题画诗加以表达,如《竹石》画中所题:“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表达自己不为恶浊环境所屈动的高尚志节;书法行、隶、草等各体相兼,风格迥异;画擅画竹、兰、石。
在潍县任县令时,给巡抚画了一幅竹子,题句曰:“斋衙卧听潇潇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晚年以画兰竹为主,他画的竹,被称为“郑竹”,以情入画,以情写竹。
他晚年的代表作《竹石图》,瘦竹挺立,长短不一,或作左倾,或作右倾,虽各自独立,却顾盼有情,每一片叶子都有着不同的表情,墨色水灵,浓淡有致,逼真地表现竹的质感。
绘画史上“扬州八怪”究竟都有谁谁谁?
绘画史上“扬州八怪”究竟都有谁谁谁?清代扬州,由于交通便利、富贾云集,也萃集了一批以卖画为生的失意文人画家,人称“扬州八怪”。
其所以称怪,一是书画创作皆流露强烈的个性;二是与当时社会时尚相背戾,为人大多不趋炎附势,孤高自傲。
当地人视他们稀奇古怪,便按方言“八怪”称之。
其主要包括:郑燮、罗聘、黄慎、李方膺、高翔、金农、李鱓和汪士慎等,他们继承了四僧及先贤传统,以革新面貌出现于画坛。
常以四君子等花卉为题,抒发性情,手法上采用了水墨为主的多种手段,形式更加不拘一格,对后世直至今日,都有深远影响。
扬州八怪生前即声名远播。
李鱓、李方膺、高凤翰、李勉,先后分别为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召见,或试画,或授职。
乾隆八年,弘历见到郑燮所作《樱笋图》,即钤了"乾隆御览之宝"朱文椭圆玺。
乾隆十三年,弘历东巡时,封郑燮为“书画史”。
罗聘尝三游都下,“一时王公卿尹,西园下士,东阁延宾,王符在门,倒屣恐晚;孟公惊座,觌面可知。
”扬州八怪大胆创新之风,不断为后世画家所传承。
近现代名画家如王小梅、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任伯年、任渭长、王梦白、王雪涛、唐云、王一亭、陈师曾、齐白石、徐悲鸿、黄宾虹、潘天寿等,都各自在某些方面受"扬州八怪"的作品影响而自立门户。
他们中多数人对“扬州八怪”的作品作了高度评价。
徐悲鸿曾在郑燮的一幅《兰竹》画上题云:“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最卓绝的人物之一。
其思想奇,文奇,书画尤奇。
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仁悲于奇妙,尤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
”扬州八怪,美术史上也常称其为“扬州画派”。
在中国画史上说法不一,较为公认指:金农、郑燮、黄慎、李鱓、李方膺、汪士慎、罗聘、高翔。
至于有人提到的其它画家,如阮元、华岩、闵贞、高凤翰、李勉、陈撰、边寿民、杨法等,因画风接近,也可并入。
因“八”字可看作数词,也可看做约数。
他们大多出身贫寒,生活清苦,清高狂放,书画往往成为抒发心胸志向、表达真情实感的媒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喦】(1682~1756),福建上杭人,终身布衣,曾为江西景德镇瓷坊绘过窑瓷画,后来长期居住扬州,靠卖画为生。
华喦绘画功底扎实,能工整细绘,又能阔笔写意,创立了兼工带写的小写意花鸟画风,在中国绘画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高凤翰】(1683~1749),山东胶州人,雍正年间曾任安徽歙县县丞,绩溪县令,后在泰州巡盐分司任上被罢官,从此便客居扬州卖画为生。
殿前的庭院中央放着一个巨大的铁镬,相传是南北朝萧梁时代的镇水之器,也有专家认为是隋代行宫中消防用的盛水之器,距今已有一千四、五百年的历史。扬州的铁镬前后共出土了九个,分别存放在瘦西湖徐园、天宁寺、史可法纪念馆和盆景园、水文化博物馆、我们八怪纪念馆。
铁镬后面的大殿檐柱上挂着两副黑底金字的抱柱楹联,内侧是郑板桥的“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主要意思是说书法讲究架构,像秋风扫落枝叶的树干;绘画贵在出新,像引领百花争妍的报春之花。外侧是金农76岁“人与笔皆老”的作品:“三千余岁上下古,八十一家文字奇”。讲的是诞生文字以来的三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上,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
扬州八怪纪念馆
“扬州八怪”是活跃在清代画坛上的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画家,扬州八怪纪念馆设在金农曾寄居的老城区驼岭巷西方寺内。
由文昌阁向北,过四望亭不远有一石砌牌坊,上刻“扬州八怪纪念馆”,这就是驼岭巷。驼岭巷南面一抹石基老墙,是百年前的县学旧址;巷北一棵大树,虽枝叶深绿,却老干中空,虬枝突兀,这是南柯一梦的旧物——原唐代槐古道院的国槐,生长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年了。
扬州八怪除了高翔、罗聘是扬州人,其它大都是客居扬州。以画为生的现实生活,注定了他们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创作方式。一边大量地创作,一边不断地寻求艺术上的突破,只有推陈出新,才会有更好的市场效应。
他们既针砭时事,刻划入木三分;又常常超然于现实,富有禅意。扬州八怪建树了中国画的一代奇峰,成为“领异标新”的佼佼者,对中国画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扬州八怪是诗、书、画、印四位一体,两位大家不仅绘画有韵味,题款内容深刻,书法上也是独树一帜,板桥的“六分半书”,金农的“漆书”在大殿前双星闪耀,令人大饱眼福。
进入大殿,是扬州八怪群雕塑像。扬州八怪的“八”并不是指八个人,“八”是江淮官话中的虚数,泛指多的意思,扬州八怪前后共产生了十五位有代表性的画家。扬州八怪的“怪”,是指这群画家打破陈规,以“敢将墨汁貌先民”的精神勇于突破,开创了中国画一代新风。“八”在当地方言中含有贬义,其意如南方方言中的“十三点”、北方方言中的“二百五”,而“八怪”更是贬义,说的意思类同“神经病”, 这是当时那些自以为正统的迂腐文人,学用我们当地方言蔑视的语言,而正是这些被贬为“八怪”的文人群体,代表了一个时代,也开创了中国书画崇尚自然、贴近生活的新篇章。“八怪”一词也逐渐变成了无上的褒奖。
五十四岁时左眼失明,刻印一方:“尚留一目看梅花”,六十七岁时双目失明,自谓“从此不复见碌碌常人,觉可喜也”,仍写狂草大字,被好友金农称为“盲于目不盲于心”的奇人。
【李方膺】(1697~1756),号晴江,扬州府南通人。雍正年间受保举,历任山东乐安和安徽滁州、合肥等六地的知县,终因不知攀附,得罪上司,两次被弹劾丢官,后往来于扬州、南京间卖画。
高凤翰是当时扬州刻印的领军人物,收藏也达万方。55岁右臂病废后,改用左手书画,笔墨独具拙趣。
【边寿民】(1684~1752),号苇间居士,江苏淮安人。
少年时家境贫寒,以授课为业,工诗、擅画,尤以泼墨芦雁驰名。为观察芦雁的神态,曾“结茅苇际”,与雁为伍,笔下芦雁,不仅形态真实,而且能反映出它们的生活习性,人称“边雁”。雍正为亲王时,室中就曾悬挂过四幅“边雁”。
罗聘所画人物、山水、花卉无所不精,尤其擅长画人物,其《鬼趣图》曾轰动一时。由于《鬼趣图》手法夸张,讽刺犀利,罗聘也被称为我国绘画史上的第一位漫画家。
天姿聪慧,又博闻多艺的罗聘,晚年以指作画,胜过挥毫。展出的指画《葫芦图》枯湿浓淡层次分明,情趣天成,引得后世多有效仿。罗聘的妻子方婉仪和两个儿子都擅长画梅花,有“罗家梅派”之称。
被称为“风神独绝”的黄慎草书,单个字很难辨认,汪士慎】(1686~1759),号巢林,安徽歙县人。
汪士慎嗜好喝茶,擅长画梅花,作品廖廖数笔,便枝影横斜,再配以万蕊千花,以繁花取胜,满纸冷香。汪士慎擅长隶书和行书,所用印鉴也大多为自己所刻,是一位诗书画印都有很高成就的画家。
【扬州八怪简介】
【金农】(1687~1763),号冬心,浙江杭州人,晚年寄居扬州。
金农早年屡试不第,后荐举又未取,遂以布衣自乐,游历天下。金农先工颜体,后习汉隶,因秃笔写字,渐成风格,以“漆书”闻名于世。五十岁后始尝作画,风格高古,以佛像、墨梅见长,晚年就寄居在我们西方寺内,以卖画和糊灯笼为生。
有着2500年历史的扬州从公元前486年诞生起,就一直是中国古代水路交通的枢纽,从墙上这张《清代水路交通图》就不难看出扬州占有多么重要的地理位置,千里运河在这里交汇万里长江,扬州成为中国最繁忙的商业港口。海盐、茶叶、珠宝和中药材四大物流集散,业盐、漕运、河务三大要政集聚,徽商占着地域的便捷迅速扩张,晋商抢先成立了扬州的第一个会馆(山陕会馆),加上清代垄断的盐业政策所诞生的一大批红顶商人,就连乾隆皇帝也感叹他们“富甲天下”。扬州,成为两京之间最重要的经济城市。
相对于八怪其他同道,边寿民的境况要好得多,可谓“一招鲜,吃遍天”。
【李葂】(约1691~1755),安徽怀宁人, 少年考中秀才,名列第一,受两淮盐运使卢见曾邀请来扬。李葂诗名高于画名,作诗入手立成。1751年乾隆第一次南巡,李葂以布衣身份奉诏试诗,被赐皇家绸缎。
李葂的画极为少见,扬州仅存一幅墨荷图轴,虽一荷一花,几根水草,却笔精墨妙,极有神韵。
高翔晚年右臂残废,遂以左手作画,常以扬州园林风景、郊外风光为题材。这里复制的《弹指阁图》是高翔山水画的代表作,构图工稳,意境深遂,古树、萝藤、阁楼、竹篱,老者柱杖,后生微趋, 加上“弹指阁”的题款,隐含禅意。一幅画,让人读,更让人想。
【罗聘】(1733~1797),号两峰,祖籍安徽歙县,生于扬州,但年少丧亲。一生布衣,为金农入室弟子,是扬州八怪中年龄最小的一个。
【郑燮】(1693~1765),号板桥,扬州府兴化人。
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中老百姓口碑最好的一个,他是康熙的秀才、雍正的举人、乾隆的进士,虽作官范县和山东潍县十多年,却“两袖清风”,因灾荒被革职后,回扬州重操旧业,依然卖画为生。跌宕起伏的人生阅历使他写出“吃亏是福”、“难得糊涂”等赋有哲理的作品。前面展出的一幅板桥画作上,几竿瘦竹,满纸寒风,题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有这样的作品,我们就不难明白老百姓为什么那么喜欢郑板桥了。
门厅中间有漆刻屏风,屏风正面是晚清画家凌霞《天隐堂集》中关于扬州八怪的题诗,背面是郑板桥的书法作品“歌吹古扬州”。纪念馆主要由门厅、回廊、大殿、展厅、金农寄居室及东园六大部分组成,环抱的回廊内镶嵌着几十帧八怪作品的石刻,鲜活生动的画面簇拥着已有六百多年历史的楠木大殿,使重檐歇山顶的明代大殿显得格外高古不凡,这也是我们扬州现存最古老的大殿建筑。
罗聘在扬州彩衣街弥陀巷内的故居至今保存完好,2008年6月,罗聘故居“朱草诗林”已对社会开放,欢迎大家有机会前去参观。
【陈撰】(1678~1758),号玉几山人,浙江鄞县人。比罗聘大55岁的陈撰是扬州八怪中年龄最大的,也是扬州八怪中唯一不以卖画为生的。
陈撰精于碑版、书画鉴定,初馆于项氏盐商玉渊堂,再馆于程梦星的筱园,后馆于两淮盐运商总江春的康山草堂。其间陈撰娶妻生子一应开销都由主人承担,可见扬州盐商养士之盛。
国槐向西不远就是西方寺。西方寺原是隋代建于江边的避风庵,据传,唐贞观年间庵前出土三尊佛像,轰动了朝野,唐太宗李世明取佛地为西方净土的意思敕名“西方禅寺”。唐太宗赐名的西方禅寺后来毁于战火,我们看到的“西方寺”是明代洪武年间迁址重建的,现为省级文保单位。
扬州八怪纪念馆由市文管会于1993年在西方寺基础上修复而成,同年11月22日开馆,这一天是郑板桥诞辰300周年的纪念日。纪念馆横匾由中华诗词协会发起人之一的江树峰教授题写。
这十五位画家基本都生活在清代康、雍、乾时期,康乾时期是我国经济繁荣、国力比较鼎盛的阶段,俗称“康乾盛世”。但是,盛世的京城为什么没有产生“京城八怪”?天堂的苏杭为什么没有产生“杭州八怪”、“苏州八怪”呢?那就让我们一起通过大殿四周陈列的资料去解读产生扬州八怪的时代背景、经济背景和文化背景。
【扬州八怪的产生】
也许和李方膺近二十年的宦海生涯有关,他以画“四君子”为主,也许更和他两次被罢官有关,他特别喜欢画狂风中的松和竹。“画史从来不画风,我于难处夺天工”;“自笑一身浑是胆,挥毫依旧爱狂风”都出自他画中的题款。
【李鱓】(1686~1762),号复堂,扬州府兴化人。
李鱓康熙五十年(1711)中举,以绘画召为内廷供奉,后出知山东临淄、滕县,“以忤大吏罢归”,在“两革科名一贬官”之后,再至扬州卖画为生,与同样在山东当过县令的郑燮关系最好,郑板桥戏称“卖画扬州,与李同老”。
高翔终身布衣,与明代皇室后裔、“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石涛交谊深厚,清李斗《扬州画舫录》记载“石涛死,西唐每岁春扫其墓”。
高翔是一位诗书画印的全才,除擅写隶书,著有《西唐诗钞》外,石涛曾请其制印,金农的印鉴也大都出于高翔之手。当然,高翔终究是位画家,所画梅花疏枝瘦朵,以韵取胜,简练的画面与汪士慎的繁梅被称为“梅花二友”。
“三绝诗书画”的郑板桥,书法自称“六分半书”,是以汉隶为八分书,融入真、草、篆、行的成分。章法上大小、疏密、粗细、动静相结合,俗称“乱石铺街”。
【黄慎】(1687~1770),福建宁化人。黄慎自幼丧父,家境贫寒,一生布衣,数番客居扬州,卖画为生。
黄慎十三、四岁即开始学画、作画,直到八十四岁过世,前后达七十年之久,是扬州八怪中绘画生涯最长、存世作品最多的。黄慎生性开朗,取号“瘿瓢”,以庄子的“不材之木,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自喻。作品以人物画为主,由工笔、小写意、大写意一路发展而来,风格泼辣豪放,后世学者认为达到了“纵横传神,天机流露”的大化之境。从这里展出的一幅复制的《钟馗图》就可以看到,眼部的传神、须发的质感和衣褶的线条都达到了令人过目难忘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