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与古史重建
考古学在古代史研究中的意义与发展
考古学在古代史研究中的意义与发展考古学作为一门学科旨在通过挖掘、研究和分析人类活动留下来的物质文化遗存,以揭示古代人类社会和文明的发展历程,对于古代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将从考古学在古代史研究中的作用、发展以及当前的挑战来论述考古学的意义和未来。
首先,考古学为古代史研究者提供了可靠的证据来源。
通过对古代遗址和文物的发掘和研究,考古学家能够获得直接的、真实可信的史料,从而对过去的历史事件和社会情况做出更准确的解读。
考古学所提供的证据不仅包括文字的书写和记载,还包括人类制造、使用和遗弃的物品,如陶瓷、石器、铜器等,这些物品能够透露出古代社会的经济、文化、政治和宗教等各个方面的信息。
考古学为古代史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更全面、更客观地了解古代社会和文明的窗口。
其次,考古学能够填补古代史研究中的空白和缺漏。
由于历史的漫长流转,大量的史书和文献可能已经失传或者被篡改,因此我们对于古代历史的了解往往是片面的和不完整的。
而通过考古学研究,我们能够对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有更全面、更直观的了解。
例如,通过对古代墓葬的发掘和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人们的葬礼习俗、社会地位以及与死者有关的宗教信仰等信息。
考古学能够补充古代史研究中的空白,使我们对于古代历史有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第三,考古学的发展也促进了古代史研究的进步。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考古学在挖掘和鉴定古代遗址和文物的能力不断提升。
比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三维重建等现代科技手段的引入,使得考古学家能够更高效地勘查和分析遗址,提高了发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同时,考古学家还结合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如物理化学等,对古代文物进行科学分析,从中获取更多的信息。
这些科学手段和方法的应用,使得古代史研究能够更为准确地还原古代的社会和文明。
然而,我们也要认识到考古学在古代史研究中面临的挑战和难题。
首先是经费和人力资源的限制。
考古学是一项繁重且费时费力的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和经费支持。
01-鼏宅禹迹:夏代信史的考古学重建
鼏宅禹迹:夏代信史的考古学重建孙庆伟基本态度:从‚鼏宅禹迹‛说起‚鼏宅禹迹‛与‚处禹之堵‛其实是一个意思,即居住在禹迹的范围之内。
王国维在写作《古史新证》时,就专门引了这两件器物。
他说春秋时代东西两大国在追溯自己的祖先时,无不认为禹是古代的帝王。
实际上,在《诗经》等传世文献里,就有很多类似的记载,可见至少在两周时期,‚处禹之堵‛或者说‚鼏宅禹迹‛是当时的成语,当时人普遍以‚处禹之堵‛、‚鼏宅禹迹‛自居。
同样,如果再在先秦文献中做一番搜罗,可以看出在《左传》、《国语》、《尚书》中有关夏代的史料虽然没有系统的表述,但是也颇为常见,比如《尚书》28篇中,至少有4篇都是和夏代有关联的。
因此仅从文献的角度来看,我们似乎没有理由怀疑夏代的存在,怀疑夏代是信史。
支持夏代是信史的最新材料是北京保利博物馆的一件豳公盨。
‚豳公‛据考证最有可能是周公的后裔。
豳公盨的铭文开篇第一句就是‚天命禹敷土随山濬川‛。
众所周知,西周青铜器铭文的内容一般都是‚为王某年某月某日某人因某事作某器,子子孙孙永宝用享‛。
豳公盨的铭文却没有依此惯例。
在《史记·夏本纪》中,司马迁在自己认为非常重要的文献上会使用直接引语,而把不那么重要的文献改为汉代的语言。
尽管从先秦到汉代语言习惯变迁很大,但是不管文本来源如何,‚天命禹敷土随山濬川‛都是约定俗成的说法。
这一现象说明越是经典的文本越不会出错。
《清华简》之所以和传世文献差异如此之大,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清华简》的篇章不是那么经典。
《清华简》中大部分都是战国文献,尤其是战国诸子文献,而诸子文献在战国时期并非一流的经典。
如果发掘出战国时期的《尚书》,甚至于战国时期的《论语》,那么它们和我们今天看到的文本差别就会很小,因为古人对越经典的文本越有共识。
因此,我们所看到的出土文本未必会胜过传世文本。
当疑古派兴起的时候,学者们开始对夏代的存在有了疑虑。
顾颉刚先生说,‚知在殷商以前确有此一朝代;……禹究竟与夏人是否有血统上之关系,又属疑问‛。
南通市2023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评分建议
南通市2023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评分建议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20世纪初,西方考古学引入中国,对中国考古学产生较大影响。
英国考古学家科林·伦福儒等讨论了考古学研究中理论、方法和材料三者相对重要性的问题。
他们认为考古材料只有在理论和方法充分完善的情况下才能被了解。
这意味着,考古材料的意义和重要性取决于我们想要解决的问题,而各种方法是根据我们的研究目的和手头材料来进行选择和开发的。
对于当代高水平的考古研究,理论预设性引导和问题科学性设计就变得极其重要。
考古学就本质而言旨在研究古代未知名者的遗存,这些物质遗存更多体现了古代先民的生活方式、生产技术和经济状况,并有助于人们追溯它们的历时发展。
由于证据的物质性特点,考古学家只能对它们的含义作出一般性推断。
加上这些证据常常是残缺不全或碎片化的,所以需要不断优化考古学的理论、方法来提炼各种信息,以便对这些无言的物质材料作出科学解释。
由于研究对象的性质与特点,考古学不可能提供与文献资料完全相同的信息,但是可以在探究人地关系和社会变迁的历史背景上大有作为。
在中国当下的上古史重建中,考古学根据自己材料的特点和理论、方法的创新来探索这门学科最擅长的领域,并在不少专题研究方面取得长足进展:测年技术的发展使得考古学能够更加仔细地观察文化变迁;环境考古学能够帮助考古学家详细了解生态变迁和人地关系,以及复杂社会兴衰的经济基础;人工制品的研究有助于人们了解各种器物的生产方式、专业化程度以及制造、使用与分配;分子人类学能够提供基因的流动、古代人群的血缘关系和社会结构等方面的信息……当今考古学提炼的这些信息已基本上能够独立重建史前期和上古时期社会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如果加上文献证据,就能够为这种历史重建提供更加清晰的图像。
中国学者近年来十分重视并引入了国外考古学的一些技术,多学科交叉的趋势正在加强,这给理论的预设与方法的完善提供了支持。
2019高考真题(语文)——语句补写
2019高考真题(语文)——语句补写(2019全国卷I)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研究发现,人们所受压力会增加血液中糖皮质激素的含量,而糖皮质激素可将前体细胞变为脂肪细胞,所以①。
但人们过去不清楚,为什么白天压力大不一定会变胖,而上夜班之类的压力则常与肥胖相联系。
最近一项研究揭开了谜底:健康人的糖皮质激素水平在24小时内呈节律性涨落,早8点最高,凌晨3点最低。
如果打破节律,在糖皮质激素水平②,糖皮质激素的增加就会导致更多前体细胞变为脂肪细胞。
如果顺应节律,在糖皮质激素水平本来就是峰值时,即使增加很多糖皮质激素,也不易引起脂肪细胞增加。
可见,③非常重要,夜间长期经历持续性压力体重会明显增加。
【答案】①压力与肥胖有关②本来应该是低谷时③压力产生的时间【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
①处,由前面句子推断,主要内容为压力影响糖皮质激素水平,关键词为压力。
由后面句子内容可知,关键词为肥胖。
而本句前面的“所以”一词,可以推知该句为得出的结论,即“压力与肥胖有关”。
②处,打破节律,就是夜晚加班,夜晚糖皮质激素水平相对低,加班压力增大,会变高,结合后面句子,可知答案为糖皮质激素水平低时。
③处,前面提到“打破节律”“顺应节律”及对应的结果,由此可以看出“压力产生的时间”十分重要。
(2019全国卷Ⅱ)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在奇妙的植物王国,春天来临之时,有些植物先开花后长叶,①,还有些花叶同时生长,为什么呢?我们知道,植物的芽有叶芽、花芽和混合芽三种,叶芽发育为枝和叶,花芽发育成花或者花序,混合芽则发育成既长叶花又开花的枝条。
而先开花还是先长叶,与②密切相关。
如果花芽生长所需温度比较低,叶芽所需温度较高,则先花后叶;如果花芽③,则先叶后花。
而那些叶芽与花芽对温度要求相似的植物,花叶便会同时发育,形成花叶同现的景象。
句子补写答题技巧
,是因为在这些根内部没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通道,它仅有的作用就是
固定植株。假根将植物固 定在合适的生活环境中,会降低风吹和水流的
影响,提高其生存几率。
【解析】“这两项”就是对①的直接解说。它
①__吸__收__水___分__和___吸__取__养___料_______
告诉考生这里的答案有两项内容,而后面的‚ 吸收水分和吸取养料‛是再 明显不过的提示。
在你得意忘形的时候,别忘了上帝手里掌握一半的命运。你 的努力越超
常,你手里掌握的那一半就越庞大,你获得的就越丰硕。因此,你一生
的意义就在于:③______。
①__不__要__敬___畏__它___的__神__秘__________ 别忘了自己手里拥
②__有__一__半___的__命___运______________
质文化历史的建设”,缺少“精神文化历史的建设”,此处应填写 意为“不足以重建一部完整的历史”的句子。②处前“不仅包括物 质文化历史,也应包括精神文化的历史”,“物质文化”对应“如何 生活”,“精神文化”则对应“如何思想”等,此处应填写意为“更 要关心他们是如何思想的”的句子。③处后面“同时更要”提示此 处应与后句并列,句式上应该是“既要……”;意思上则要补写与物 质文化生活相关的内容,此处应填写意为“既要揭示先民的物质创 造”的句子。
句子补写 答题技巧
题目特点
1.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 2.来源:补写的句子内容来源于文本。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 概括。 3.关系:补写句子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 (过渡 )。 4.规范:既要内容上符合语言环境,也要句式上符合语言特征。 5.固定:来源于文本‚ 引领、总结、衔接综合运用,答案相对固定。
考古学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
考古学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1.文化交流与互动的研究:考古学通过研究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遗址和文物,揭示人类文明的交流和互动。
它帮助人们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揭示历史上的文化交流发展和动态。
2.文化演变研究:考古学通过对不同时期的遗址和文物的研究,可以追溯人类文明的起源和演变过程。
它可以揭示文化的传统、发展和变迁,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是如何过着生活的,包括他们的社会结构、经济活动、宗教信仰等。
3.历史地理研究:考古学通过对遗址的分布和形态的研究,揭示古代地理环境的演变,包括河流的变迁、气候的变化等。
它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历史时期的地理格局和环境条件,如古代城市的规划、农田的分布等。
4.重建历史事件:考古学通过对遗址和文物的研究,可以辅助历史学家重建历史事件和过程。
它通过对遗址的发掘和文物的分析,可以提供直接的证据,帮助理解历史时期的具体事件和人物,增强历史的可信度和准确性。
5.社会结构与阶层研究:考古学通过对遗址的研究,可以揭示古代社会结构和阶层的组成。
通过对遗址内部的布局、建筑和墓葬的特征等的分析,可以了解古代人们的社会地位、财富分配等情况,帮助人们理解古代社会的组织结构和阶级关系。
6.考古学法和技术的进步:近年来,考古学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为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和途径。
例如,无损考古技术的发展,可以通过地质雷达、地电探测等手段探测地下遗存,从而避免破坏性的发掘。
另外,年代学方法的发展,如碳-14测年等,可以对遗址和文物进行准确的年代测定。
总之,考古学在历史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通过对遗址和文物的研究,可以揭示人类历史的发展和演变,为历史学家提供实物证据和背景信息,以及辅助历史事件的重建。
它还可以揭示人类文明间的交流和互动,研究历史地理环境的变迁,以及探索社会结构和阶层的组成。
随着考古学技术的进步,它将继续为历史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考古学的功用
考古学的功用1301班041301009 郝陈雪考古学是人类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是中国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生和发展适应了社会需要和人类发展。
考古学在短短的一个多世纪里,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成为一门世界性的独立学科,在探索人类起源、促进人类自身的认识、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首先,考古学作为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历史研究发挥着重要的“补史”、“证史”和“正史”的作用。
一是复原和重建中国古史,从傅斯年揭举古史重建,李济以考古学来实践,历经夏鼐、苏秉琦前后70年,中国考古皆以重建历史为基调。
考古学为历史研究提供了大批可供利用的资料,包括出土文献、大量考古实物等,其中包含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信息。
二是证文献之真伪,补文献之阙如,纠文献之不足。
在古史研究中,考古学与文献学的结合可以帮助解决许多长期悬而未解的难题。
如1928年在安阳殷墟的发掘,其中发现的青铜器、玉器、兽骨等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晚期商代文化的各个方面,为史学界提供了许多新的考证。
正是因为甲骨文,才使得史学家对《史记》中的可靠性有了重新的认识。
近年来的重大考古发现,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历史的缺环,并将中华文化大大向前推进。
三是引发历史研究方法论上的变革,扩大了历史研究的新领域。
传统史学研究都是从文献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新史学工作者都将目光转向了考古学。
1921年前后瑞典人安特生发现的彩陶文化,从此为中国古史开辟了一条寻找史料的新道路。
历史研究在方法论上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多将历史文献与考古资料相结合,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其次,考古学为其他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与其他学科相辅相成。
考古揭示的实物资料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出土资料不断丰富着我们对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认识。
特别是对于农业史、畜牧史、陶瓷史、冶金史、中外关系史等,考古发现不断地拓展人类对这些学科的研究深度,并一再改写某些学科的学科史,包括考古学科自身也因为这些新材料的出土而得到不断的发展和修正。
山东省潍坊、滨州市2024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山东省潍坊、滨州市2024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2024.3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自从以“疑古辨伪”为特征的古史辨运动兴起后,中国古史学界围绕着黄帝事迹是“神话的历史化”还是“历史的神话化”这一问题爆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学术争论。
所谓“神话的历史化”,就是认为黄帝本为天神,而后有一个被历史化的过程。
持此观点的古史辨派学者使用的关键词是“神话”和“历史”,并兼及“传说”。
按照古史辨派学者的观点,传说是以口传为特征的一种故事,它的内容包括神话和历史。
神话是否可以为古史研究采用,取决于其是否包含史实。
从逻辑学角度来说,在文字记录没有产生以前(口传时代),传说是神话和历史的属概念(上位概念)。
同时,古史辨派学者认为有些神话中有历史真实。
随着文字记录的出现(文本时代),传说中的部分神话、历史内容开始转化为文本。
这一时期,由于新的历史记录大多以文本的形式直接产生,文字使用者还有可能直接创造新的神话。
这时候,传说和历史、神话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所谓“历史的神话化”,就是认为黄帝传说有历史的根基,其后进入神话,这是历史与神话互渗的结果。
从持此观点的学者一方来看,批评古史辨派阵营使用的关键词则是“传说”和“历史”,而兼及“神话”,代表作品是徐旭生的《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在徐旭生著作中,与古史辨派相比,“历史”的用法无别,“神话”的用法略有区别,“传说”的用法则差别极大。
就内涵而言,神话不含史实成分,传说则往往含有史实成分。
这一阵营,更多的站在西方“传说”的传统上。
对考古学的认识和理解
对考古学的认识和理解
考古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文明、历史和文化的学科,通过挖掘、分析和解释古代遗址、文物和遗迹来了解人类过去的生活、思想和社会发展。
以下是对考古学的认识和理解的要点:
1. 挖掘与发掘:考古学家通过挖掘古代遗址,从土壤层中挖掘出文物、人类遗骸和建筑遗迹,以获取关于古代文明的信息。
2. 文物研究与分析:对于挖掘出的文物,考古学家进行系统性的研究与分析。
这可能涉及物品的分类、保存、技术分析以及对其在古代社会中的用途和意义的推断。
3. 碳测年和科技应用:考古学采用各种科技手段,比如碳测年技术等,来确定文物的年代,帮助确认历史时期和文化发展的时间线。
4. 重建古文明:考古学不仅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古代文明的存在,还可以重建古代社会的结构、制度、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信息,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古代人类的生活。
5. 文化交流和演化:通过对遗址和文物的研究,考古学可以揭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影响,以及文化和技术的演化和变迁。
6. 重要性与挑战:考古学对于人类文明和历史的认识至关重要,但挑战也很大,例如保护遗址、文物的合理保存以及信息的解释和还原等方面。
考古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学科,需要考古学家运用多种学科的知识和技能,通过仔细的研究和分析,还原和解释古代文明的信息,为我们理解人类历史和文化的演变提供重要线索和信息。
中国考古学的历程
中国考古学的历程李伯谦/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国刚教授好,同学们好:清华大学是世界著名学府之一,去年9月22日我曾有幸应李学勤教授之邀在清华做过一次演讲,题目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进程”。
这次张国刚教授要我在他主持的学术史课程上讲一次,我就拿“中国考古学的历程”作为讲演的题目吧!我们讲“考古学”,首先便要把“考古学”的概念弄清楚。
“考古学”是指以田野调查、发掘为特征的现代考古学,也通俗的称为“锄头考古学”,“锄头考古学”这个词是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先生讲的。
所谓“锄头考古学”就是要到田野去,通过调查、发掘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各种遗迹来研究历史和其他各种问题的一门学问。
然而这种学问并不是在中国土生土长的,它是在欧洲首先兴起的。
当然,在现代考古学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古代和这门学问有关的古物学也是有着悠久的历史的。
在春秋的时候,陈国有人挖出一块现在看来是动物的化石,一块骨头就装了一车,觉得很稀奇,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就去请教孔子,孔子说这是防风氏的骨头。
孔子讲的当然不对,但是其中有一点道理是对的:这是很早很早以前的东西。
这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心目当中,就知道埋在地下的东西,它的历史是很悠久的,尽管解释可能不对。
到汉代就更不用讲了,地下常有古物出土,譬如说下了一场大雨,在河旁边冲出来一个铜鼎,或冲出其他铜器,地方官觉得这是祥瑞的征兆,赶快献给皇帝,皇帝就特别高兴,大家知道,汉武帝有个年号叫“元鼎”,为什么叫“元鼎”呢?就是因为在现在的山西汾河旁边,下大雨冲出来一个鼎,然后就被献给汉武帝,汉武帝特别高兴,认为这是祥瑞的征兆,于是就把年号改了,叫“元鼎”。
汉代以后不断有古代的文物出土,到了宋代,就形成了一门学问,叫“金石学”,“金”是指铜器,“石”是指碑刻,当时,达官贵人都以收藏三代铜器、访求碑刻为时尚,出现了许多著录、研究铜器、碑刻的著作。
其中收藏铜器、玉器比较著名的是吕大临的《考古图》,著录碑刻比较著名的有赵明诚《金石录》。
浅谈考古学的价值和意义
浅谈考古学的价值和意义The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the evening of 2021浅谈考古学的价值和意义考古有承先启后的作用。
了解历史、了解过去的文化,让你更能看清楚现在。
现代人不断重复的犯上历史性的过错,就是因为不了解历史。
人们多读一点历史,客式他同样不可避免的犯了历史性的错误。
如果不关注考古、不关注历史,所犯的错误将更严重。
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的领域,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任务在于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
实物资料包括各种遗迹和遗物,它们多埋没在地下,必须经过科学的调查发掘,才能被系统地、完整地揭示和收集。
因此,考古学研究的基础在于田野调查发掘工作。
考古学的产生有长远的渊源,但到近代才发展成为一门科学。
近代考古学发祥于欧洲,以后普及到世界各国。
北宋以来的金石学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但直到20世纪20年代,以田野调查发掘工作为基础的近代考古学才在中国出现。
作为一门近代的科学,考古学有一套完整、严密的方法论。
它包含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和田野考古学等分支,并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领域内的许多学科以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的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
考古是为了了解从古到今的文化,属于人文科学的领域,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任务在于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
实物资料包括各种遗迹和遗物,它们多埋没在地下,必须经过科学的调查发掘,才能被系统地、完整地揭示和收集。
因此,考古学研究的基础在于田野调查发掘工作。
近代考古学发祥于欧洲,以后普及到世界各国。
北宋以来的金石学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但直到20世纪20年代,以田野调查发掘工作为基础的近代考古学才在中国出现。
作为一门近代的科学,考古学有一套完整、严密的方法论。
它包含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和田野考古学等分支,并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领域内的许多学科以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的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考古学的意义
中国考古学的意义考古学在中国是一门年轻的学问,其独立发展的时间尚不到一百年。
在这一过程中,尤其是在其早期发展的过程中,地质科学对于该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
下面由为你整理中国考古学的意义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考古有承先启后的作用。
了解历史、了解过去的文化,让你更能看清楚现在。
现代人不断重复的犯上历史性的过错,就是因为不了解历史。
人们多读一点历史,客式他同样不可避免的犯了历史性的错误。
如果不关注考古、不关注历史,所犯的错误将更严重。
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的领域,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任务在于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
实物资料包括各种遗迹和遗物,它们多埋没在地下,必须经过科学的调查发掘,才能被系统地、完整地揭示和收集。
因此,考古学研究的基础在于田野调查发掘工作。
考古学的产生有长远的渊源,但到近代才发展成为一门科学。
近代考古学发祥于欧洲,以后普及到世界各国。
北宋以来的金石学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但直到20世纪20年代,以田野调查发掘工作为基础的近代考古学才在中国出现。
作为一门近代的科学,考古学有一套完整、严密的方法论。
它包含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和田野考古学等分支,并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领域内的许多学科以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的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
考古是为了了解从古到今的文化,属于人文科学的领域,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任务在于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
实物资料包括各种遗迹和遗物,它们多埋没在地下,必须经过科学的调查发掘,才能被系统地、完整地揭示和收集。
因此,考古学研究的基础在于田野调查发掘工作。
近代考古学发祥于欧洲,以后普及到世界各国。
北宋以来的金石学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但直到20世纪20年代,以田野调查发掘工作为基础的近代考古学才在中国出现。
作为一门近代的科学,考古学有一套完整、严密的方法论。
考古学探寻中国史前文化
考古学探寻中国史前文化作者:暂无来源:《公关世界·下半月》 2019年第11期文/ 李新伟如果说中国考古学诞生之初的主要目标是寻找中国文化起源,1949 年后的中国史前考古学则将最宏大的学术目标确定为重建中国古史,即以考古学的方法论证,在史前时代,历史时期绵延至今的多民族统一中国之“雏形”已经出现,“多元一体”的基因和“分久必合”的大势已经形成。
70 年来,几代考古学者对此初心未改,矢志不渝。
中国史前文化的时空框架基本建立1949 年至1979 年,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已达六七千处,中国史前文化的时空框架基本建立。
上世纪50 年代,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发掘深化了对仰韶文化的认识;而西安半坡遗址的发掘则全面揭露一处仰韶文化早期聚落,为社会组织的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资料。
1977 年发现于河南新郑的裴李岗文化,是一处距今8000 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填补了仰韶文化之前的空白。
学术建设是在一系列重大发现的基础上展开的。
1954 年,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尹达即指出:“这些新石器时代的不同系统的文化,在一定条件下,就逐渐形成为中国古代史上的不同地区不同部落的文化。
”明确了史前时代的文化格局和历史时期多民族一体国家的联系。
80 年代以前,当时确认的最早的史前文化——“磁山—裴李岗文化”等“前仰韶文化”仅见于黄河流域;历史时期黄河中下游又一直是大一统王朝的中心,因此,“ 黄河中下游中心”或“中原中心”模式成为构建中国史前基础的主导。
1959 年,考古学家安志敏即提出:“从新石器时代到金属时代,黄河中下游一直是古代文明的中心。
……这种悠久的文化传统与不可分割的联系,奠定了中华民族古代历史的发展基础。
”石兴邦和严文明等代表性学者有类似表述。
此模式第一次依据丰富的考古资料切实探讨了史前文化格局和历史时期中国的联系,对“先进”的黄河中下游文化影响和维系四方的中心地位的强调,也树立起以考古资料论证史前文化“一体性”的范例。
考古学与中国上古史重建
J l ,0 9 u y 2 0
V13 N 3 o . 0
[ 论 与思 想】 理
考 古学与 中国上 古史重建
即使考古学发展到今天 ,其先天局 限性亦未完全消失 。考古学着重考察人们活动 的物质领域 ,而且用考 古学材料来 研究社会 的物 质层 面也十分 有效 , 但考 古学对 于精神领域 如礼 仪行 为以及仅 能用 语言、 文字表达 的思想 等方面的研究 , 颇有些力不从心,对 于特殊 的历 史事件 也难 以实现 有效考察。中国考 古学做出的文化分期, 已相当精确,但也只是相 对年代,即使准确性最高的放射性碳一 l 4断代 ,也不能测 出绝对年代。总之 ,考古学材料只能用于研究历史的一个侧 面 。详见张忠培:《 浅谈考古学的局限性》 故 宫博物院院刊》 9 9年第 2期 ,总第 8 期 。 ,《 ,19 4 。顾颉刚:《 古史辨》第二册 自序 ,见 《 古史辨》第二册 ,第 5页 。
多限制,一些历史学者对这些材料的使用还抱着存疑的态度 。如陈寅恪就 曾对王钟翰说:“ 地下考古
发掘 不多 ,遽 难据 以定 案 。画 人画鬼 ,见仁 见 智 ,日朱 日墨 ,言人 人殊 。证 据 不足 ,孰 能 定之 ? 顾 颉 刚此 时 也是 充分 预见 到考 古 学 的局 限性 ,他 说 :“ 许多 古史 是考 古 学上 无法 证 明 的,例 如三 皇五 有 帝 ,我敢 预言 到将 来考 古学 十分 发达 的时候也 寻不 出这 种人 的痕 迹来 。大 家既无 法 在考 古学 上得 到承 认 的根据 ,也无 法在考 古学 上得 到否认 的根据 ,那 么 ,希 望在考 古学 上证 明古 史的人将 怎么 办呢 ? ” 所 以他认 为单 纯文 献上 的材 料 虽然不 足 以建 设真 实 的古史 ,但研 究 古史传 说 的演 变过 程则 是必 须 的 。 他 说 :“ 了书本 上 的话 来考 定 尧舜 禹 的实有 其人 与 否 固然感 觉材 料 的不 够用 ,但 若 要考 明尧 舜 禹 的 用 故事 在战 国秦 汉 间的发 展 的情况 ,书 本上 的材 料还 算得 直接 的材 料 ,惟一 的材 料呢 。 正 是 由于此 时 ”。 考 古学发 展 的 尚未 成熟 并且 有着 先天 的局 限性 ,导致 顾 颉 刚认为 考辨 文献 的工 作也 是必 须 的 。 说 : 他 “ 我们 先把 书籍 上 的材料 考 明 ,徐 待考 古 学上 的发见 ,这不 是应 当有 的事 情 吗 ? 随着殷 墟发 掘 的开展 ,中 国近 代考 古 学 日益兴起 ,有关 上古 史 的考 古材料 也 日益增 加 ,古史 学 界
[word格式] 考古学与中国上古史重建
[word格式] 考古学与中国上古史重建考古学与中国上古史重建2009年7月第3卷第3期古代文明TheJournalof}mcientCivilizationsJuly,2009Vo1.3N03[理论与思想】考古学与中国上古史重建黄海烈蒋刚提要:中国近代考古学建立之初,不免材料不足并有先天局限,但随着考古学的发展和壮大,其对中国上古史之重建的作用日益显现.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派对旧古史系统进行了摧毁性的批判,傅斯年,李济等人继之而起,开辟了重建之路.傅斯年为重建中国古史提供了体制保证并指明方向,李济则在理论和方法上提出了系统的方案.然而,李济等人限于当时条件,具体实践工作并不理想,而中国大陆考古学者们则做出了切实的贡献.经过6O年的发展,中国田野考古学取得极大的成就,苏秉琦等学者据此提出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理论”和中国文明”多元一体格局说”,中国上古史重建已进入切实展开的时期.关键词:考古学顾颉刚傅斯年李济中国上古史20世纪初年,中国近代考古学刚刚建立,尚处于起步阶段,考古材料的搜集和使用必然受到诸多限制,一些历史学者对这些材料的使用还抱着存疑的态度.如陈寅恪就曾对王钟翰说:”地下考古发掘不多,遽难据以定案.画人画鬼,见仁见智,日朱日墨,言人人殊.证据不足,孰能定之?顾颉刚此时也是充分预见到考古学的局限性,他说:”有许多古史是考古学上无法证明的,例如三皇五帝,我敢预言到将来考古学十分发达的时候也寻不出这种人的痕迹来.大家既无法在考古学上得到承认的根据,也无法在考古学上得到否认的根据,那么,希望在考古学上证明古史的人将怎么办呢?”所以他认为单纯文献上的材料虽然不足以建设真实的古史,但研究古史传说的演变过程则是必须的.他说:”用了书本上的话来考定尧舜禹的实有其人与否固然感觉材料的不够用,但若要考明尧舜禹的故事在战国秦汉间的发展的情况,书本上的材料还算得直接的材料,惟一的材料呢.”.正是由于此时考古学发展的尚未成熟并且有着先天的局限性,导致顾颉刚认为考辨文献的工作也是必须的.他说:“我们先把书籍上的材料考明,徐待考古学上的发见,这不是应当有的事情吗?随着殷墟发掘的开展,中国近代考古学日益兴起,有关上古史的考古材料也日益增加,古史学界王钟翰:《陈寅恪先生杂忆》,载《纪年陈寅恪教授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52页.…顾颉刚:《古史辨》第二册自序,见《古史辨》第二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5页..顾颉刚:《古史辨》第二册自序,见《古史辨》第二册,第4—5页.即使考古学发展到今天,其先天局限性亦未完全消失.考古学着重考察人们活动的物质领域,而且用考古学材料来研究社会的物质层面也十分有效,但考古学对于精神领域如礼仪行为以及仅能用语言,文字表达的思想等方面的研究,颇有些力不从心,对于特殊的历史事件也难以实现有效考察.中国考古学做出的文化分期,已相当精确,但也只是相对年代,即使准确性最高的放射性碳一l4断代,也不能测出绝对年代.总之,考古学材料只能用于研究历史的一个侧面.详见张忠培:《浅谈考古学的局限性》,《故宫博物院院刊》,1999年第2期,总第84期..顾颉刚:《古史辨》第二册自序,见《古史辨》第二册,第5页.】】的风气也开始有所转变.李济的一位朋友就曾说,在20年代时,他在中学课堂上,弃三皇五帝而不谈,只讲石器时代,遭到了学生们的”大笑”,而l0年后,连乡下的小学生都已经知道”石器时代”这个名词了.据此李济认为这一转变很可以代表”十年来我们对于历史观念的变迁.社会上对于三皇五帝的忆念,虽仍觉得恋恋不舍,然究竟敌不过石器时代,铜器时代所代表的观念的实在;石器铜器时代的史实一天一天地增加,现在差不多可以自成一卷历史.至于三皇五帝是否完全为一个神话,自然另是一个问题;但就是仍旧相信这些古圣人的人,对于他们所代表的内容也变更了许多.这一切我们可以说全是考古学发生出来的影响.”这一古史观念的转变主要是由近代考古学两项重要成绩所造成的,”一为发现中国北部的石器时代文化”,主要是指安特生发现仰韶文化;”一为确定中国的青铜时代文化”,即是殷墟的发现与发掘.而在此前,传统的中国史家仍然笃信三皇五帝的传说,新派的史学家也只是怀疑这种传说而已.李济认为这两种古史学观点都无法最终改变中国古史学的命运,因为”这两种态度都只取得一个对象,都是对那几本古史的载籍发生的.直等到考古学家的锄头把地底下的实物掘出来,史学界的风气才发生些转变.”.李济虽然不免有些夸大的嫌疑,但近代考古学的壮大和发展,对中国古史观的影响是决然不可忽视的.顾颉刚无疑也受到这一风气的影响,他在《古史辨》第二册自序中就表示要将研究阵线缩后,并且自我身份认同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他说:”我希望真能作成一个?中古期的上古史说?的专门家,破坏假的上古史,建设真的中古史”.此后,他在《古史辨》第三册自序中更是一改先前偏重传统文献的态度,认为对中国古史进行重建是离不开考古学的.他说:”古史材料在书籍里的已经整理完工了,那时的史学家就可根据了这些结论,再加上考古学上的许多发见,写出一部正确的《中国上古史》了.而古史辨派及其追随者也出现了一些修正前时过激言论的态度和观点.如1933年,罗香林在评价顾颉刚和《古史辨》时,就将顾氏放在20世纪以来20年中国史学思想变迁的大势中加以探讨,提出可以将当时的中国史学界划分为6种趋向,其一即是”兼采中西考古学方法,或从事古遗器物的研求,或专心致力地下古器物的掘发与考证而构成的一种运动”,并欲在《读顾颉刚先生(古史辨)》一文中独辟一章来专门讨论”考古学年代学的提倡与研究”.随着近代考古学的发展壮大,古史学者们开始利用考古新发现,对包括顾颉刚”古史层累说”在内的古史学研究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并认识到过分疑古客观上给中国古史研究造成的真空状态.1930年时,罗尔纲曾深受顾颉刚”古史层累说”的影响,并有志于研究中国上古史,但已”不再疑古”的胡适却对罗尔纲说:”近年的人喜欢用有问题的史料来研究中国上古史,那是不好的事.我劝你还是研究近代史吧,因为近代史的史料比较丰富,也比较易于辨别真伪.”所以,这种上古史李济:《中国考古学之过去与将来》,原刊《东方杂志》,第31卷第7号,1934年.收入氏着:《安阳》,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301页.…当然,有关”石器时代”代替”三皇五帝”的古史观,除了有近代考古学的崛起,还应该看到顾颉刚等古史辨派对于旧古史系统的解构为观念更新和考古学的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相关内容详见黄海烈:《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兴起——以其来源为核心的考察》,载朱清华,李锐主编《学灯》(第9期),简帛研究网站,2009年1月3日..李济:《中国考古学之过去与将来》,原刊《东方杂志》第31卷第7号,1934年.收入氏着:《安阳》,第301页.顾颉刚:《古史辨》第二册自序,见《古史辨》第二册,第6页..顾颉N,J.-《古史辨》第三册自序,见《古史辨》第三册,第5页..佛应(罗香林):《读顾颉刚先生(古史辨)》,《国立中山大学文史学研究所月刊》,第1卷第1期,1933年1月.转引自罗志田:《(古史辨)的学术思想和背景——述罗香林少为人知的一篇旧文》,《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2期.罗尔纲:《师门五年记?胡适琐记》,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第152页.】2料出现的极端匮乏和难辨真伪的现象,最终成为罗尔纲转变研究方向的动因之一.针对这种现象,徐旭生曾指出:”我国极端的疑古派学者对于夏启以前的历史一笔勾销,更进一步对于夏朝不多几件的历史,也想出来把它们说作东汉人伪造的说法,而殷墟以前漫长的时代几乎变成白地!董作宾在1951年所作《中国古代文化的认识》一文中也谈到:”十大本《古史辨》,主要的观点只是一个?疑?,一个?层累地造成的古史?信念之下的极端怀疑.这当然是属于革命性,破坏性的.我国古代文化所寄托的一部分?纸上史料?,经过这样一?辨?,几乎全部被推翻了.疑古的新史学影响所及,东西洋的汉学家对于中国古代文化问题为之四顾茫然,不知所措.谨慎一点的人,只好从商代讲起,再谨慎点,最好讲春秋以后.”.面对此种尴尬局面,有学者便将矛头直指疑古学说,认为既然文献史料不可靠,那么只有发掘出土的实物史料才是解决古史问题的唯一方法.李玄伯说:”载记既不能与?我们?一个圆满的回答,我们只好去问第二种材料,?古人直遗的作品?.直遗的作品直接出自古人.古人所能看见的,除了缺破以外,我们仍能看见.所以他的价值远非传抄错误,伪作乱真的载记所可比拟……所以要想解决古史,唯一的方法就是考古学.”.有些态度更为激进的学者则更看重考古学在重建中国上古史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正式提出”中国古史重建”口号的韩亦琦在1942年时就已经认为,一般认知中的上古史料可靠的已很少,古史的重建只能寄希望于科学的考古发掘.认为如若考古学能发达,新材料不仅可以大量寻找出来,使古史之重建极为可能,而且这些材料将愈积愈多,使后人知道古代史更详细,更悠远,更确切,因为他们”可以利用颠扑不破的古代实物重建古史”.民国时期的另一些新派学者们随即将史学界提出”中国古史重建”的口号付诸行动.其中,傅斯年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从顾颉刚到傅斯年再到中国古史重建,这正是中国现代古史学发展过程中一根环环相扣的链条.傅斯年与顾颉刚分道扬镳之后,创办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辟了新史料学和比较语言学的研究道路:也正是傅斯年的另辟蹊径,帮助顾颉刚回应了其难以回答的一些问题,并找到解决这些疑难问题的办法,为未来的中国古史研究指明了方向.所以,傅斯年是顾颉刚与中国古史重建之间的重要衔接,同时也为中国考古学和古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后来屈万里就认为,顾颉刚疑古辨伪的”破坏”工作确实取得了很大成绩,其表现为对大量的古籍和古史的分析和考证,特别是对长期以来人们迷信的儒家经典《尚书》,《易经》,《诗经》及孔子学说进行认真系统的考辨,推翻了尧舜禹文武周公的传统上古史体系,在上古史料的批判利用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同时他也看到在顾颉刚疑古破坏的背后又隐藏着局限性.”先破后立”,消极的破坏多于积极的建设,特别在带有明显形式主义偏向的”宁疑古而失之,不可信古而失之”口号之下,完全的存疑,就成了另一种形式的破坏.”疑古的结果成了无古”,使得人们在古史面前四顾茫然,不知所措.所以屈万里总结说:“自从顾颉刚等竖起怀疑古史的旗帜,天下风起云涌,但他们只有破坏,没有建设.而历史语言研究所,则运用科学的可信的材料,从事本国史的建设,史语所替中国文史界开了一条大路,孟真先生本人则是开路的急先锋.在桑兵看来,在中国近代史学发展进程中,傅斯年的学术贡献远不及他的事功,史语所的突出成就恰是其史学革命胜利的象征,堂而皇之地组织起”元和新脚”的整齐阵容,迅速而有序地落实以往长期坐而言却不能起而行的学术主张,不必如顾颉刚所说等待1O年以后..傅斯年做为古史研究”有破有立”的倡导者,早在《新潮》社时期就主张文化改造中要”破中有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0页.…董作宾《中国古代文化的认识》:,原刊《大陆杂志》,第3卷12期,1951年.收入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董作宾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612—613页.李玄伯《古史问题的唯一解决方法》:《古史辨》第一册,,第269—270页.韩奕琦:《中国上古史之重建》,《斯文》第2卷,第23—24期合刊,第lO一11页..屈万里:《敬悼傅孟先生》,《自由中国》,第1卷第1期..桑兵:《近代学术传承:从国学到东方学》,《历史研究》,2001年第3期.13立”.因为长期的破坏,不见建设的事业,要渐渐丧失信用;若把长期破坏的精神,留几分用在建设上,成就总比长期破坏多.面临着顾颉刚已为之扫除障碍的古史学说系统,傅斯年更提出,我们不是读书人,只要”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随着中国近代考古学在殷墟等处取得了重大成绩,傅斯年更加坚定了早年的看法,与顾颉刚在学术上的分歧日益明显.此时傅斯年主张”整体的历史观念”,认为考古材料是活的材料,可以”点活”传统文献材料,.这样就可不再简单地拘泥于这些传统文献材料的真伪判断上,而是思考如何将它们盘活整合,用于中国上古史的研究.傅斯年这些主导思想的忠实贯彻者和执行者就是李济.傅斯年”有破有立”的倡导与殷墟发掘无疑启发了李济对中国上古史的思考,李济曾说:”安阳发掘所得地下材料,它们所引起的问题,构成了一种崭新的挑战的阵势,包括的内容为先前治史学的人们想知道而无法知道的重要史实.有些可以说是在他们的想像中没出现过的事物.但是更重要的一点,我们应注意到,却是发现的新资料,更有很多可以与先秦的传说相互印证.”李济于1934年就曾在《城子崖》序中对顾颉刚的疑古学说加以否定,认为现在已经不是争论”尧,舜,禹的黄金时代”是否应该打倒的时候了,那样只不过会愈闹愈纠纷.应该跳出这些无谓的纠缠,因为这”仍是一个技术问题”.顾颉刚”古史层累说”也只能算一种推倒伪史的痛快的标语,用它是建立不起来真正的古史的,如果要将之奉为分析古史的标准,也要极审慎地采用.不然,就有被”引入歧途的危险”.从殷墟发掘的经验来看,”中国古史的构成,是一个极复杂的问题.上古的传说并不能算一篇完全的谎帐.那些传说的价值,是不能遽然估定的.只有多找新材料,一步一步地分析他们构成的分子,然后再分别去取,积久了,我们自然会有一部较靠得住的中国上古史可写.”重建中国古史的关键就在于,多找”真实可靠的材料”,处置这种材料的方法也应该与处置一切自然科学材料是相同的.如此,上古史中的价值观念一旦被摒除,”其余的就可迎刃而解了”.由此看出,在李济的观念里,原有对中国上古史中是非有无的问题,已经不算作问题了,现在的中心只是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来获取和处置”真实可靠”的地下考古材料.所谓的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在当时最为主要的即是田野考古发掘,而其之所以能够成为重建中国古史的核心,是因为它在性质和内容上与历史学有着极大的相似性.李济就认为”田野考古工作,本只是史学之一科”,田野考古者的责任就在于运用自然科学的手段,搜集人类历史材料,整理出来,供史学家采用,这本是一件分不开的事情,而与史学绝缘的考古学是不能有多大进步的.要建设一部信史,发展考古学是一种必要的初步工作..对于如何重建中国古史的问题,李济在理论上也提出了系统的方案.1954年,李济在《中国上古史之重建工作及其问题》一文中,提出了他的初步构想.在这里,他已经意识到新文化运动以后,中国上古史的研究材料的范围发生了变化,随之研究的中心问题也有所转移.他说:”我们感觉到,傅斯年:《破坏》,《新潮》,第1卷第2号.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本,1928年.傅斯年《”新获卜辞写本后记”跋》,收入氏着:《傅斯年全集》第3册,台北:联经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0年,第959—1005页.李济:《安阳发掘与中国古史问题》,原刊《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40本,1968年.收入氏着:《安阳》,第551页..李济:《城子崖》序,原刊《东方杂志》,第32卷第l号,1934年.收入氏着:《安阳》,第410—41i页..李济《:(田野考古报告)编辑大旨》,原刊《田野考古报告》第1册,1936年.收入氏着:《安阳》,第3l2—313页.14并已证明,上古史的史料除了文字记录以外,还有另外的来源;由这些来源所得的新材料,已经引导出来了不少新的问题,并且已经是一般史家所接受的了.他们必须收纳考古学与民族学的资料;这些新资料,不但帮助他们解决旧问题,而且启发新问题.”新问题即是中国民族的原始和中国文化的原始.他认为只有抓住中国早期文化与民族这样的核心问题,并根据新材料来建立中国上古史,才可以说明中国上古史本身,并把中国文化在世界史的位置说明得很清楚..但这只是李济当时的初步构想,他主要是站在考古学家的立场,来说明若干考古工作对重建上古史的作用和贡献.1962年,李济在《再谈中国上古史的重建问题》一文中,完善和发展了他先前的这一构想,以历史学家的立场和眼光,把中国上古史相关问题,做了通盘的思考和讨论..他对”中国上古史”做了重新的界定.在”史”的方面,他认为史料已经不能用先前的眼光来看,不能完全以”有文字记录”的材料为限,不仅要照顾到那些新发现的”哑吧”材料,并且要给它们以很大的重量,以此作为历史研究的根据.在”上古”方面,他认为其时间也已经不可以用原有的范围来界定,而应将中国上古史的起点延长至人类最早在中国这一区域内演进之始.在”中国”方面,他认为其空间也不能单纯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为限,还应涉及到自然环境如地理地质地貌方面的变迁.基于李济重新定义后的”中国上古史”,在人文社会科学的领域内出现了自然科学研究的题目.由于在李济的研究概念中,”中国上古史”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手段经过了重新界定,他将中国上古史的史料重新划分为7大类:第一,关于”人类原始”的课题,相关材料大半属于人体解剖学与生物学领域,注意人类起源的问题,是世界性的学问.第二,与研究东亚地形有关的科学资料,包括地质学,气象学,古生物学等各项研究成果.第三,人类的文化遗迹.这实际上就是关于中国这一区域之内早期人类的史前考古学.第四,体质人类学,研究人类体质,尤其是在最近10000年内的人类体质演变的基本资料.第五,”狭义的”考古学所发掘出来的资料,指过去古器物学家一般所承认的考古资料,大半属于有文字记录的时期,大约是青铜时代及这时代以后的历史.第六,民族学家所研究的有关原始民族的文化与体质的资料.第七,历代传下来的有关秦朝以前的文献纪录,这是研究中国上古史最基本的资料.在李济所说的七种材料中,第一,第三和第五种材料实际上属于考古学3个主要研究领域,即旧石器考古学,新石器考古学,历史考古学,而其余的则都属于考古学的相关或是辅助学科.所以从李济所说的材料范围来看,他是想通过考古学来重新构建中国上古史,所依靠的材料涵盖面相当之广,不仅有人文社会学科还有自然学科,不仅有考古学还有狭义的历史学,可以说李济的这一材料范围的划分,融入了他对中国上古史结构的整体思考,也是他重建上古史的理论精华.这一思想,后来被张光直所继承,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明确提出在中国上古史研究领域内的整合研究方式.在中国上古史的基本选题方面,李济仍然沿用了他在《中国上古史之重建工作及其问题》中的基本认识,认为中国上古史的两个基本课题,应是中国民族和中国文化的原始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本身,不但是体质人类学的课题,也是文化人类学的课题,更是历史的基本课题.在中国上古史重建中,中国考古学家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将考古学资料串联成为一个整体,以此作为新的中国上古史李济:《中国上古史之重建工作及其问题》,原刊台北《民主评论》,第5卷第4期,1954年.收入氏着:《安阳》,第335页.…李济:《中国上古史之重建工作及其问题》,原刊台北《民主评论》,第5卷第4期,1954年.收入氏着:《安阳》,第346页.李济这一观点有精准的预见性,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等问题的研究随着考古学的发展,已经成为--1”7国际性的显学..李济:《再谈中国上古史的重建问题》,原刊《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33本,1962年.收入氏着:《安阳》,第347页.李济:《再谈中国上古史的重建问题》,原刊《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33本,1962年.收入氏着:《安阳》,第351—355页..张光直《对中国先秦史新结构的,个建议》:《中国考古学论文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15的写作基础.李济认为,新的中国上古史应当以殷墟发掘所得的田野考古资料为基础,这不仅可以使历史学家全面了解殷商文化,而且可以把殷商文化的考古材料与史前的考古材料比较贯穿,通过比较研究找出它们可能的来源,最终将史前文化与历史文化连成一片.李济不久便将这一系列关于重建中国上古史的看法运用到实践中.1955年,他去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讲学,把3篇讲稿编成书,标题就叫《中国文明的开始》,该书于1975年出版.1963年.他在台湾组织了一个中国上古史编纂委员会,自己担任主任委员,还编写有一份《中国上古史编辑要旨》,来指导上古史的编纂工作,力求实现他所主张的利用考古发掘及其他相关资料重建中国上古史的愿望.李济在《(中国上古史)编辑计划的缘起及其进行的过程》中认为,50余年来,地下发掘出来的考古资料已经累计到了一个颇为可观的数量,发表的报告不断地透露了远古时代中国民族与文化形成的消息.现在近乎已经到了史学家可以凭借校订比较完整的古籍与发掘出土的实物把中国上古史再作一番整理的时候.这个编辑计划完全是根据审查原始资料的性质而作出的,重心放置在民族的发展与文化的演进两组主题上,目的是编辑一部比较可信的中国上古史.该书至他去世时未能完成,他临终时还引以为憾.由于李济自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远离了中国考古学主流,对中国大陆考古学的发展状况并不十分了解,所以他晚年研究的基本课题仍然局限于”中国民族和文化的原始”这两个问题,所掌握的考古发掘材料,也只限于殷墟的材料,这就极大地阻碍了他的中国古史重建工作..而。
从遗址中重建历史考古挖掘的意义与价值
从遗址中重建历史考古挖掘的意义与价值从遗址中重建历史:考古挖掘的意义与价值考古学作为一门独特的学科,通过挖掘遗址并研究出土文物,为我们重建历史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与线索。
遗址中所蕴含的人类活动痕迹、文化遗产和各类物质遗存,揭示了过去文明的发展和变迁,展示了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共通性。
本文将探讨考古挖掘的意义与价值,并说明其对于历史研究和文化保护的重要性。
一、揭示历史真相考古挖掘可以让我们直接接触到历史的实物,通过对遗址中出土的文物、建筑遗迹等多种考古材料的研究,可以还原出古代社会的面貌和历史事件的真实情况。
例如,考古学家在埃及法老王图坦卡蒙陵墓的发掘中,发现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并通过对这些文物的研究,揭示了古埃及法老王的生活方式、文化习俗等。
通过考古挖掘,我们可以得到比文字记载更直接、更真实的历史信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过去。
二、填补历史空白历史的很多时期由于各种原因,没有留下足够的文字记录或可靠的记载,这给历史研究带来了困难。
然而,遗址中的考古发现可以填补这些历史空白,为我们提供另一种了解过去的途径。
例如,考古学家在中国河南郑州发现的二里头遗址,揭示了早期中国历史中的重要一篇,填补了商代文化与殷墟文化之间的历史断层。
通过考古挖掘,我们可以获得那些无法从文字中获取的历史信息,使我们对于历史的认识更加全面和准确。
三、保存文化遗产考古挖掘不仅能提供关于过去的信息,也有助于保护和保存文化遗产。
遗址中的文物和古建筑等无形和有形的文化遗产,不仅是人类文明的见证,也是后人了解和继承文化的重要资源。
通过考古挖掘发现的文物,可以被收藏、展览和研究,使其永久保存下来。
例如,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秦始皇兵马俑等都是考古挖掘发现的重要文化遗产,它们的保护与传承对于维护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推动学科发展考古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需要借助多种技术和学科的知识进行研究。
考古挖掘不仅需要专业的发掘技术,还需要化学、地质、物理等多种学科的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夏商周断代工程阶段性成果·简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
第17周 讨论与答疑
课堂讲授
期中论文一篇,占40%;期末考试(闭卷)占60%
教学评估
孙庆伟:
第3周 徐旭生与苏秉琦
阅读书目:
1.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2.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
第二讲 《五帝本纪》与龙山时代
第4-5周 文献中纷繁复杂的五帝系统
阅读书目
1.《史记·五帝本纪》、《大戴礼记·五帝德》、《大戴礼记·帝系姓》
2.顾颉刚:《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顾颉刚古史论文集》,中华书局,2011年。
第6-7周 从仰韶到龙山
阅读书目
1.苏秉琦主编:《中国远古时代》,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2.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
3.郭大顺:《追寻五帝——揭幕中国历史纪元的开篇》,辽宁人民出版社,2010年
英文简介
Re-constructing a reliable Chinese early history is the main duty of Chinese Archaeology. In past century Chinese archaeologists have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in the field. This course will guide students to establish a correct idea and frame on Chinese early history by reading classic documents, and give a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 of related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Therefore, students can understand a new Chinese early history which establishes on double proofs of handed texts and archaeological facts.
2.傅斯年:《史学方法导论》,《傅斯年全集》第二卷,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
3.傅斯年:《考古学的新方法》,《傅斯年全集》第三卷,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
4.李济:《安阳》,《李济文集》卷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5.杜正胜:《无中生有的志业——傅斯年的史学革命与史语所的创立》,载《新学术之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纪念文集》(上),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8年。
开课院系
考古文博学院
通选课领域
d
是否属于艺术与美育
否
平台课性质
平台课类型
授课语言
中文
教材
子自编讲义;
参考书
教学大纲
本课程拟指导学生阅读经典文献,首先树立正确的古史观和古史框架;再通过系统讲述相关考古发现,利用考古和文献的二重证据,来讲述考古学重建的中国上古史。
第一讲 史学革命与古史重建
第1周 史学革命与新通史的撰作
第六讲 《秦本纪》与早期秦文化探索
第15周 早期秦文化探索
阅读书目
1.《史记·秦本纪》
2.梁云:《战国时代的东西差别》,文物出版社,2008年。
3.王学理、梁云:《秦文化》,文物出版社,2001年。
4.滕铭予:《秦文化:从封国到帝国的考古学观察》,学苑出版社,2003年。
第七讲 夏商周年代学
第16周 “夏商周断代工程”与夏商周年代学的重建
第三讲 《夏本纪》与夏文化探索
第8-9周 文献所见夏代史事考征
阅读书目
《史记·夏本纪》、《楚辞·天问》、古本《竹书纪年》夏代部分
第10周 中国考古学的哥德巴赫猜想——夏文化探索
阅读书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第一章,文物出版社,2014年。
2. 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第叁篇,文物出版社,1980年。
阅读书目:
1.梁启超:《中国史叙论》、《新史学》,《饮冰室合集》,中华书局,1988年。
2.王家范:《百年史学回顾之三:中国通史编纂历程》,《史家与史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第2周 傅斯年与李济
阅读书目:
1.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原载《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一本第一分,1928年10月,收入《傅斯年全集》第三卷,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
考古学与古史重建课程详细信息
课程号
02232300
学分
2
英文名称
Archaeology and re-construction of Chinese early history
先修程
无
中文简介
古史重建是中国考古学的学科使命。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考古学在重建上古史领域作出了瞩目的贡献。本课程拟指导学生阅读经典文献,首先树立正确的古史观和古史框架;再通过系统讲述相关考古发现,利用考古和文献的二重证据,来讲述考古学重建的中国上古史。
3.孙庆伟:《追迹三代》第肆、伍篇,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第四讲 《殷本纪》与商代考古
第10周 《殷本纪》与商代史事
阅读书目
《史记·殷本纪》
第11周 殷墟发掘与晚商信史
第12周 商代城址与早商都邑探寻
阅读书目
1.宋镇豪主编:《商代史论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2.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第壹、贰篇,文物出版社,1980年。
3.孙庆伟:《追迹三代》第陆、柒、捌篇,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第五讲 《周本纪》与周代考古
第13周 先周文化探索
第14周 西周都邑与重要封国
阅读书目
1.《史记·周本纪》、《史记·鲁周公世家》
2.王立新、井中伟:《夏商周考古》西周部分,科学出版社,2013年。
3.孙庆伟:《追迹三代》第玖、拾篇,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