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合成教案(探究式)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力的合成教案

高中物理力的合成教案

高中物理力的合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概念,掌握力的合成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力的合成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力的合成定义及原理2. 力的合成方法:平行四边形法则、三角形法则3. 力的合成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力的合成概念、方法及实际应用2. 难点:力的合成方法的运用,解决实际问题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绳子、测力计、木板、图钉、白纸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力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合成的问题。

2. 讲解:讲解力的合成定义、原理及方法,通过PPT展示力的合成示意图。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力的合成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用力的合成方法解释实验结果。

4. 练习:布置一些力的合成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予解答和指导。

5.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合成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物体悬挂平衡、桥梁设计等。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力的合成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7. 作业:布置一些有关力的合成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这五个章节的内容主要是关于力的合成的定义、原理、方法以及实际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实验的进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来理解和掌握力的合成知识。

也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讲解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理解力的合成概念和原理的掌握情况。

2. 实验操作评估:检查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能力。

3. 练习题评估:通过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情况,评估学生对力的合成方法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策略1. 直观演示法:通过实验和示意图,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力的合成概念和方法。

2. 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练习,自主发现力的合成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力的合成》教案完美版

《力的合成》教案完美版

《力的合成》教案完美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概念,掌握力的合成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合成概念介绍2. 力的合成方法(平行四边形法则、三角形法则)3. 力的合成在实际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力的合成概念、力的合成方法。

2. 教学难点:力的合成在实际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力的合成方法。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合成效果。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学PPT2. 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绳子、木板等)3. 小组讨论表格4. 课后作业布置六、力的合成与分解1. 力的合成与分解概念介绍2. 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3. 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实际中的应用七、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1. 平行四边形法则原理2. 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应用3. 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实际例子八、力的三角形法则1. 三角形法则原理2. 三角形法则的应用3. 三角形法则的实际例子九、力的合成与牛顿第二定律1. 牛顿第二定律与力的合成关系2. 力的合成在动力学问题中的应用3. 力的合成与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际例子2. 分析力的合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3. 布置课后作业,进行知识拓展六、力的合成与分解1. 力的合成与分解概念介绍解释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含义,强调它们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2. 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详细介绍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以及如何应用于力的合成与分解。

3. 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实际中的应用通过实例分析,展示力的合成与分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人体运动、机械装置等。

七、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1. 平行四边形法则原理讲解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基本原理,即两个力的向量首尾相接,形成平行四边形,其对角线代表合力的向量。

2. 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应用演示如何使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来计算两个力的合力,并通过图表和动画加深理解。

科学探究:力的合成-教案

科学探究:力的合成-教案

科学探究:力的合成【教材分析】“科学探究:力的合成”是在学习了重力、弹力、摩擦力以及初步学习了受力分析,熟练掌握力的图示后的一节。

力的合成是解决矢量运算的基础,是解决力学问题的一个重要工具,为以后理解运动的合成、场的叠加等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物理观念】能进行力的合成,能利用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定则解决矢量运算问题;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知识求共点力的合力。

【科学思维】能体会力的等效替代方法。

【科学探究】能完成“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实验能观察实验现象,发现并提出物理问题;能通过图形分析,寻找规律。

【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对力的合成规律的探究,能体会物理学研究中科学假设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从力作用的等效性来理解合力、分立的概念;通过实验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和方向所遵循的规律。

【教学难点】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实施;会用作图法和计算法求合力。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提水桶”实验引入,引出本节主题。

生活中常有这样的情境:两个人可将水桶提起使其处于静止状态,一个人也可将这个水桶提起使其处于同样状态,但这两种情形中手对水桶的作用力不同。

这些力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本节将学习共点力的合成,通过实验探究共点力合成的规律。

【新课讲授】一、共点力的合成1、力的合成定义两人提水桶——两个力 一人提水桶——一个力力的合成:当物体同时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我们可用一个力来代替它们,且产生的作用效果相同。

物理学中把这个力称为那几个力的合力(resultant force ),那几个力则称为这个力的分力(component force )。

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称为力的合成(composition of forces )。

2、共点力与非共点力思考:这两幅图片中,水桶与广告牌受力有什么特点?这几个力同时作用在物体上的同一点,或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同一点——共点力。

思考:观察扁担受到的这几个力有什么特点?这几个力的作用线平行,不相交——非共点力。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力的合成教学设计1一、课标要求1.2.1认识重力、弹力和摩擦力.通过实验,了解胡克定律。

知道滑动摩擦和静摩擦现象,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1.2.2通过实验,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知道矢量和标量.能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分析生产生活中的问题二、教材分析本章讲述的是关于“力”的基础知识,是学习动力学的基础和准备。

内容包括重力、弹力、摩擦力、力的合成、力的分解、牛顿第三定律、共点力的平衡。

本章内容与初中学过的有关力学知识联系密切,是初中知识的扩展和深化,是今后学好其他力学知识的基础,受力分析和共点力的平衡、力的合成与分解,在高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所谓基础性,就是要为学习力学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

从知识方面来说,就是理解力的初步概念,理解重力、弹力、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特性,会进行力的合成和分解。

从运用方面说,是初步熟悉对一个物体的受力分析,会画出正确的受力图,掌握初步的受力分析,会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来解决问题。

本章内容与旧版教材相比,删减了四种相互作用,增加了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牛顿第三定律,共点力的平衡把牛顿第三定律和共点力的平衡提前到第三章更符合新课程标准,更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来形成。

教科书第一章,第二章学习的是关于运动学的知识,不涉及发生各种运动的原因。

本章学习的是关于力的知识,并研究当加速度等于0时物体所受各个力之间的关系----合力为0,开始建立运动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本章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1本章教材与以往教材在结构设计上的变化第一,把牛顿第三定律由原来在牛顿运动定律之后,提前放入本章,这就为解答共点力平衡问题的受力分析奠定了必要的知识基础。

为此,本章在重力、弹力、摩擦力的后面,增加“牛顿第三定律”一节课文,并在该节课文中,专门设立了一个“物体受力的初步分析”小标题,为分析“共点力的平衡”问题设下伏笔。

第二,把力的合成和分解设计为一节课,其教学目标很明确,只要求学生会用等效替换的方法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合成和分解的运算,并不要求学生解答具体实际情境中的受力问题,而把这些问题放在“共点力的平衡”中去解决,这有利于帮助教师理解和规范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教学目标。

高一物理《力的合成》教案范文

高一物理《力的合成》教案范文

高一物理《力的合成》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理解力的合成概念,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2.能够运用力的合成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力的合成原理和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2.难点:力的合成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复习旧知识:回顾初中阶段学习的力的概念、作用效果以及力的三要素。

(2)提出问题:当物体受到多个力的作用时,这些力如何合成一个等效的力?2.探究力的合成原理(1)分组实验:让每组学生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两个不同方向、不同大小的力,观察力的合成效果。

3.讲解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1)介绍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当两个力作用于同一点时,这两个力的合力可以表示为这两个力所在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

(2)通过图示讲解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应用。

4.练习力的合成(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巩固力的合成原理。

(2)挑选几名学生上台展示解题过程,对解题方法进行讲解。

5.力的合成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1)举例讲解:分析物体在斜面上受到的重力和摩擦力的合成。

(2)引导学生运用力的合成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2)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合成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究力的合成原理,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讲解力的合成原理时,采用图示和例题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规律。

3.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合成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效果较好。

五、作业布置1.复习力的合成原理和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2.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

3.思考力的合成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资源1.教材:高一物理课本《力的合成》章节。

2.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细绳、砝码等。

3.多媒体课件:力的合成原理动画演示、实际应用案例等。

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教案

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教案

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教案篇一:《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嗨,小伙伴们!今天咱们就像小科学家一样,来探究一下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

这可超级有趣呢!我和我的小伙伴小明、小红就一起做过这个探究实验。

我们在实验室里,看着那些实验器材,就像看到了一堆神秘的宝藏,心里充满了好奇和兴奋。

我们先准备好需要的东西,有木板、白纸、弹簧测力计、细绳、橡皮条还有图钉呢。

我们把白纸铺在木板上,用图钉固定好,就像给我们的实验场地搭好了一个舞台。

然后,我们拿出橡皮条,这橡皮条就像是一个小懒虫,静静地躺在那儿。

我们用两个弹簧测力计通过细绳拉着这个橡皮条,就像两个人在拉一个不情愿走的小宠物。

一个力拉向这边,一个力拉向那边,这两个力是互成角度的哦。

我们慢慢地拉着,眼睛紧紧盯着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心里可紧张啦,就怕一不小心拉过头或者拉歪了。

我拉着一个弹簧测力计,感觉自己像是在拔河比赛中的一员,我得稳稳地用力。

我对小明说:“嘿,小明,你那边可得拉稳点呀,这就像我们俩在抬一个很重要的东西,要是没配合好,可就糟糕啦。

”小明也大声回答我:“放心吧,我正用力呢!”这时候,我们把橡皮条拉到了一个点O,这个点就像是我们的目标地点。

然后我们把这两个力的大小和方向都记录下来,这可重要啦,就像记录宝藏的地图一样。

我们还在白纸上沿着细绳的方向画了线,这线就像是两个力行走的轨迹。

接着,我们只用一个弹簧测力计,沿着之前两个力的合力的方向去拉橡皮条,要把橡皮条拉到同样的点O。

这可不容易呢,就像要一个人完成原本两个人的工作。

我一边拉一边想:“这一个力能和之前那两个力的效果一样吗?这就像一个人能顶两个人的力气吗?”当我好不容易把橡皮条拉到点O的时候,我发现这个单独的力的大小和方向和我们之前想象的不太一样呢。

我们又仔细地记录下这个力的大小和方向。

然后我们就开始分析这些数据啦。

我们看着纸上记录的那些线和数据,就像侦探在查看案件的线索。

我对小红说:“你看啊,这两个互成角度的力合成起来,好像不是简单地把力的大小相加呢。

初中物理实验力的合成的实验教案

初中物理实验力的合成的实验教案

初中物理实验力的合成的实验教案实验教案:初中物理实验-力的合成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力的合成原理,学会如何使用力的合成方法求解合力大小和方向,并通过实验验证力的合成原理。

二、实验器材:1. 弹簧测力计2. 直尺3. 两个或更多个力箭头图示卡片4. 安全装备(实验服、护目镜等)三、实验原理:力的合成是指将多个力的作用合并为一个力的过程。

合成力的大小和方向由合力决定。

合力的大小等于各个力的矢量和的大小,合力的方向则与各个力的方向有关。

四、实验步骤:1. 实验环境准备:a. 确保实验室环境安全,桌面干净整洁。

b. 将实验器材摆放整齐,确保易于操作。

c. 穿戴好安全装备。

2. 实验准备:a. 取两个力箭头图示卡片,分别标有不同大小和方向的力。

如图1所示:_______F1 → | || F1 ||_______|_______F2 → | || F2 ||_______|b. 在直尺上选择两个合适的长度,作为力的大小的标尺。

3. 实验操作步骤:a. 将F1箭头图示卡片放在直尺上的0刻度线上,箭头方向与刻度线平行。

b. 将F2箭头图示卡片放在直尺上,箭头指向F1箭头图示卡片的箭头尾部。

确保F2箭头图示卡片与直尺相切,并且F2箭头图示卡片的尾部与直尺上的刻度线平行。

c. 观察F1和F2两个力的箭头图示卡片,找到它们重合部分的尾部位置,并在直尺上标记该位置。

4. 测量合力大小:a. 使用弹簧测力计,将其连接到刚刚标记的位置。

b. 记录弹簧测力计示数,即为合力的大小。

5. 测量合力的方向:a. 使用直尺量取从F1箭头图示卡片的起点到刚刚标记的位置的距离。

该距离与直尺上刻度的方向相同。

b. 使用直尺量取从F2箭头图示卡片的起点到刚刚标记的位置的距离。

该距离与直尺上刻度的方向相同。

c. 观察刚刚标记的位置,它与直尺上的哪一侧相对应,该侧即为合力的方向。

六、实验注意事项:1. 在操作过程中,应当小心操作,避免力箭头图示卡片滑动或偏移。

模拟实验:探究力的合成教案

模拟实验:探究力的合成教案

本文将介绍一篇模拟实验的教案,主题为探究力的合成。

实验将重点关注力的大小和方向,以及在多个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

通过此实验,学生将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合成方法,并能有效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一、教学目标1.理解力的大小和方向的概念;2.掌握力向量的合成方法;3.熟练运用力的合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4.掌握加速度、速度、位置三者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掌握力向量的合成方法;2.理解多个力作用下的合成作用力;3.掌握加速度、速度、位置三者的关系。

三、教学步骤1.引入以一个常见的情境为例,介绍探究力的合成实验的目的及重要性。

让学生了解力的大小和方向的概念,以及在多种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

2.观察示范实验进行力的合成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中影响力的大小和方向的因素。

在实验前,通过先设定一组标准数据,让学生对合成力的大小和方向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3.整体实验全体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不同的力作用下的物体运动状态。

根据实验结果,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总结,统计分析实验结果。

4.小组合作将学生分为小组,在小组内共同探究如何运用合成力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先提出一个实际问题,让小组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

根据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的方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总结、分析,通过合作完成问题的解决。

5.期末测试通过期末测试,检验学生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测试内容包括掌握力向量的合成方法、理解多个力作用下的合成作用力、掌握加速度、速度、位置三者之间的关系等。

四、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引入知识点,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实验探究、分组合作等方式体验学习。

教师要随时指导学生,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五、教学效果评估1.利用实验结果、试卷测试等方式进行效果评估。

2.考察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3.教师定期与家长交流,反馈学生学习情况,了解家长对学习的反馈,以及对教学方式的评估。

六、教学总结力的合成是物理学的关键课题之一。

第三章相互作用第四节力的合成探究式导学类教学设计

第三章相互作用第四节力的合成探究式导学类教学设计

学校:包头市百灵庙中学学科:高一物理编写人:史殿斌审稿人:3-4力的合成探究式导学类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能从力的作用效果理解合力和分力的概念,初步体会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

2.能通过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并知道它是矢量运算的普遍规则。

3.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共点力的合力。

4.知道合力的大小和分力夹角的关系。

5.能应用力的合成知识分析日常生活中有关问题,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

【学习重点】平行四边形定则。

【学习难点】合力与分力的变化关系,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共点力的合力。

【合作探究】知识点一:合力、分力与力的合成1.合力和分力的定义:2.力的合成:3.共点力:知识点二:平行四边形定则1.共点力合成实验:写出实验步骤:2.平行四边形定则:3.平行四边形定则也叫三角形定则,即两个分力和一个合力正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两个分力首尾相接,合力与两个分力首首或尾尾相接4.共点力的合成作图法:(1)以力的图示为基础,以表示两个力的有向线段为邻边严格作出平行四边形,然后量出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的长度,从与图示标度的比例关系求出合力的大小,再用量角器量出对角线与一个邻边的夹角,表示合力的方向。

(2)注意:作图时要先确定力的标度,同一图上的各个力必须采用同一标度表示分力和合力的有向线段要共点,力线段上要画上刻度和箭头。

(3)用作图法求下图中夹角分别为30°、60°、90°、120°、150°的两个力的合力.再求它们的夹角是0°和180°时的合力.(4)比较上面求得的结果,回答以下问题:①合力是否总大于任何一个分力?②当两分力大小一定时,合力随分力夹角变化而变化的规律?什么情况下合力最大?什么情况下合力最小?合力取值范围是什么?③当两分力夹角不变时,增大其中一个分力,合力的大小是否一定增大?5.合力与分力的关系(1)效果相同,相互替代(2)合力可以比分力大,也可以比分力小,还可以等于分力的大小。

《力的合成》教案完美版

《力的合成》教案完美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科目:物理2. 教材:《力的合成》3. 课时:45分钟4. 年级:八年级5.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概念,掌握力的合成方法,能够运用力的合成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力的合成概念(2)力的合成方法(3)力的合成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 教学难点:(1)力的合成原理(2)力的合成公式的推导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力的合成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演示法:通过实验演示力的合成现象。

3. 问题解决法:引导学生运用力的合成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共同探索力的合成规律。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力的合成实验,引发学生对力的合成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力的合成概念:介绍力的合成定义,解释力的合成的重要性。

3. 演示力的合成实验: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合成现象。

4. 讲解力的合成方法:介绍力的合成方法,推导力的合成公式。

5. 练习与应用:布置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力的合成知识解决问题。

6. 总结与评价: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五、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力的合成知识。

2. 实践作业: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力的合成现象,并加以描述。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对问题进行思考和回答。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课后习题和实践作业的情况,评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

4.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和交流能力,以及对力的合成概念的理解程度。

七、教具准备1. 力的合成实验器材:绳子、棍子、滑轮等。

2. 幻灯片或教学课件:用于展示力的合成原理和实例。

3. 练习题和答案:用于布置作业和进行课堂练习。

八、教学反思1. 课堂节奏控制: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控制课堂节奏,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理解和消化所学内容。

力的合成教案(精选9篇)

力的合成教案(精选9篇)

力的合成教案(精选9篇)力的合成篇1教案示例:教学课题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几个力的共同作用效果可以用一个力来代替,这个力就是那几个力的合力.(2)能举例说明什么是力的合成.(3)知道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和相反的两个力的合成方法.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探究实验假设的验证来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归纳总结能力.(2)通过总结出同一直线上两个力合成的方法,初步认识等效替代的科学研究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合力的一些事例和实际的实验操作,体会到团结合作、交流互助的重要性.(2)培养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探究认识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情况.教学难点合力在力的作用效果上的等效替代性.仪器材料弹簧测力计、橡皮筋、细线、图钉、木板、白纸教学方法实验小探究,实践活动,归纳总结课时安排1板书设计第五节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一、合力: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注意:1.“几个力”必须是同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力.2.合力并不是物体受到的又一个力.3.合力的实质是“等效力”,它可以代替那几个力.二、实验探究: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1.创设情景,理解合力(1)播放视频:几十只蚂蚁挪动一只昆虫.展示图片:几十人才拖动一物体,而一只大象就能拖动了.师:几十只蚂蚁作用的力的效果如何?几十个人干的活能用一只大象来代替,说明什么呢?(2)师: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3)师:请大家举例说明对合力的理解.(4)注意:1.“几个力”必须是同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力.2.合力并不是物体受到的又一个力.3.合力的实质是“等效力”,它可以代替那几个力.观察现象,思考前后作用效果.生:几十个力的共同作用效果和大象提供的一个力的作用效果是等效的.生:得两个女同学抬的矿泉水桶请体育委员一个人拎起来.理解合力是针对同一物体所受的某几个力说的;理解合力不是指简单的总和,而应从力的作用效果来判断.2.实验探究: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1)演示实验:把一个50克的钩码竖直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弹簧伸长一圈;挂上两个50克的钩码,弹簧伸长两圈.现在弹簧受到钩码作用的两个向下的力,这两个力的合力情况如何呢?即用一个多大的何方向的力可以来代替呢?(尝试挂上一个100克的钩码时,弹簧也正好伸长两圈)(2)展示图片:一图中两小孩分别同向拉车和推车,一图中两小孩反向拉车.(3)师:你觉得这两种情况下合力情况如何呢?(4)师:请按书上步骤进行实验,并作好记录.同一直线上二力f1/nf2/nf/n同向反向希望了解合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发现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有两种情况:同方向和反方向.提出问题:这两种情况下,合力的大小和方向是怎样的?生:同向的相加,反向的相减.进行实验,记录数据.过程中注意保证力在同一直线上.3.总结归纳: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方法(1)师:从实验探究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提醒要注意合力的大小,也要注意合力的方向,归纳得出:(2)实验中你有什么其它的发现吗?生:沿同一直线作用的两个同方向的力,其合力方向不变,大小是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沿同一直线作用的两个反方向的力,其合力方向与其中较大的力的方向一致,大小是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生:用三个弹簧测力计同一直线上拉皮筋能研究三个力的合力情况.4.交流讨论:生活中合力知识的运用师:你知道合力知识在各个方面的运用吗?例如体育活动中,建筑上,动物世界里?(可展示一些图片)生:拔河;悬索桥;蚂蚁搬家……课后作业练习册相应内容教学反馈(1)对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学生很容易接受,但对探究实验的步骤却需要理解,比如为什么要把皮筋都拉到同样长度(o点),说明还是要强调理解合力的实质是从力的作用效果来看的.(2)做实验过程中,学生在摆弄仪器时能提出一些深入的问题,象同直线三个力的合成问题,不在一直线上时二力合成问题.备注力的合成教案篇2(一)教学目的l.理解合力的概念。

《力的合成》教案

《力的合成》教案

《力的合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概念,掌握力的合成原理和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力的合成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合成概念介绍2. 力的合成原理讲解3. 力的合成方法讲解4. 力的合成在实际中的应用5.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的测量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力的合成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教学难点:力的合成在实际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合成的重要性。

2. 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生动形象地展示力的合成过程。

3. 采用分组讨论法,让学生合作解决实际问题。

4. 利用实验器材,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力的合成的理解。

五、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2. 力的合成动画演示素材3.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细绳、木板、滑轮等4. 实际问题案例【导入】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两个人一起拉一辆车,引发学生对力的合成的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新课讲解】1. 力的合成概念介绍解释力的合成是指两个或多个力共同作用于一个物体时,所产生的效果与一个单独力作用于该物体所产生的效果相同。

2. 力的合成原理讲解讲解平行四边形法则,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两个力的平方和的平方根,方向等于两个力的夹角的平分线。

3. 力的合成方法讲解介绍力的合成方法,如平行四边形法、三角形法等,并展示实例动画演示。

【课堂练习】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际问题案例,运用力的合成原理和方法解决问题。

2. 教师选取几组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讲解和评价。

【实验操作】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细绳、木板、滑轮等器材,测量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2.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验证力的合成原理。

【总结与拓展】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力的合成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提出拓展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和研究力的合成在实际中的应用。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5篇)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5篇)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力的合成》教学设计(5篇)《力的合成》教学设计1一、教学内容分析《力的合成》是人教版《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四节的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明确两个力同时作用在物体这一问题的处理方法。

在这节课的学习中,等效替代的思想在建立概念、寻求合力与分力关系的过程中被深度应用; 平行四边形定则是矢量运算普遍遵循的法则,而矢量运算贯穿高中物理始终,用“图形”表示物理量之间关系的方法,对学生而言是一个新方法。

因此,该节在教和学两方面都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其涉及的物理研究方法和实验方法在高中物理中具有典型性,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物理实验、物理模型、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应用;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新型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训练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和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和谐发展。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力的概念,对“力”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同时,通过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矢量的学习,对“矢量”也有了初步的认识。

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基本的知识储备。

然而,脑中根深蒂固的标量运算对学生学习力的合成而言,是一种负迁移,对力进行合成时,照搬标量运算的方法来应付,而矢量运算使用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对于学生初次学习而言比较抽象,且涉及几何和三角等数学知识,感觉有难度。

学生在初中所学的二力平衡为标量代数运算,要想直接过渡到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矢量运算,思维阶梯跨度较大,在认知水平上是一次质的跨越,很难要求学生一次转化完成,这些都给本节课的教学带来了困难。

三、设计思想依据本校实际教学条件和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实施中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

由于本节课比较抽象,但实验比较直观,易于得到实验结论,我准备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组讨论与教师讲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力的合成与分解教案二:动手实验探究力的合成和分解

力的合成与分解教案二:动手实验探究力的合成和分解

力的合成与分解教案二:动手实验探究力的合成和分解一、教学目标1.理解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概念以及实验意义。

2.通过实验探究力的合成和分解的规律。

3.掌握力的合成和分解的计算方法。

二、教学内容1.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概念。

2.实验探究力的合成和分解的规律。

3.力的合成和分解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重点1.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概念的理解。

2.实验探究力的合成和分解的规律。

3.力的合成和分解的计算方法的掌握。

四、教学难点1.实验探究力的合成和分解的规律。

2.力的合成和分解的计算方法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引入教师向学生介绍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概念和应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实验探究(1)实验材料:力板、测力计、拉力计、线、钩子等。

(2)实验操作:①.在力板上放置两个相同的物体,分别用测力计测量它们所受的重力,得到它们的大小和方向。

②.用拉力计沿两个物体之间的直线方向施加一个力,测量出它的大小和方向,记录下来。

③.用数学方法计算出力的合成和分解,并记录下来。

(3)实验结果:通过实验可以探究力的合成和分解的规律,并应用数学方法计算出各个力的大小和方向。

3.总结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总结并展示实验中的探究结果及计算方法。

六、教学评价通过实验探究和数学计算,学生可以深入理解力的合成和分解的规律和应用方法,并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七、教学展望探究力的合成和分解的规律和应用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思维能力,而且能够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为未来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应用奠定了良好基础。

力的合成教案(精选10篇)

力的合成教案(精选10篇)

力的合成教案(精选10篇)力的合成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力的合成和合力的概念。

2、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作图法求共点力的合力。

3、要求知道合力的大小与分力间夹角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学会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探索规律、归纳总结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协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应用等效代替和控制变量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1、通过实例理解分力、合力、力的合成的概念。

2、通过实验探索“力的合成”所遵循的法则。

难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如图甲,一个人用力F可以把一桶水慢慢地提起,图乙是两个人分别用F1、F2两个力把同样的一桶水慢慢地提起。

那么力F的作用效果与F1、F2的共同作用的效果如何?学生:效果是一样的。

老师: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产生的效果相同,在实际问题中就可以用这个力来代替那几个力,这就是力的等效代替。

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

求几个已知力的合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合成。

几个力如果都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者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一点,这几个力叫做共点力。

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两个共点力的合成。

二、新课教学(一)探讨实验方案先用两个力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上,使它们产生一定的作用效果,如把橡皮筋一端固定,拉加一端到某一点O,再用一个力作用于同一物体的同一点上,让它产生与第一次的两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即也把橡皮筋拉到点O,记下各个力的大小、方向、画出力的图示,就能研究力之间的关系了。

等效代替是物理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二)演示实验:互成角度的二力的合成(请两位同学上讲台帮忙)。

(1)把放木板固定在黑板上,用图钉把白纸固定在木块上。

(2)用图钉把橡皮条一端固定在A点,结点自然状态在O点,结点上系着细绳,细绳的另一端系着绳套。

(3)用两弹簧秤分别勾住绳索,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结点到达O′点。

让学生记下O′的位置,用铅笔和刻度尺在白纸上从O′点沿两条细纸的方向画线,并分别记下两只弹簧的读数F1和F2。

力的分解与合成的实验探究物理教案

力的分解与合成的实验探究物理教案

力的分解与合成的实验探究物理教案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力的分解与合成的原理与方法,加深对力学知识的理解。

实验器材:- 倾斜面- 弹簧测力计- 绳子- 滑轮- 物体(如小车、重物)实验步骤:1. 实验准备:- 将倾斜面固定在水平桌面上,并确保倾斜度合适。

- 将滑轮固定在倾斜面的顶端。

- 将绳子通过滑轮,一端绑在弹簧测力计上,另一端绑在小车或重物上。

- 将弹簧测力计固定在桌面上,使其与倾斜面保持平行。

- 确保实验器材安全可靠。

2. 力的分解实验:- 将小车或重物放置在倾斜面上,并使之保持静止。

- 测量垂直于倾斜面方向的重力分量,记录在弹簧测力计上的读数为F1。

- 测量平行于倾斜面方向的重力分量,记录在弹簧测力计上的读数为F2。

- 计算重力分量与读数的比值,即tanθ=F2/F1,其中θ为倾斜面的倾角。

3. 力的合成实验:- 将小车或重物绑紧,使其保持在静止状态。

- 测量小车或重物的拉力,即弹簧测力计上的读数为F。

- 将F分解为垂直于倾斜面方向的力F1和平行于倾斜面方向的力F2。

- 分别测量F1和F2的数值,并记录下来。

4.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比较力的分解实验中计算得到的tanθ与实际测量得到的tanθ之间的误差,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

- 比较力的合成实验中分解得到的力F1和F2与实际测量得到的力之间的差异,探讨差异的原因。

- 思考力的分解与合成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作用。

实验注意事项:- 操作过程中应注意安全,避免弹簧测力计和物体的突然移动造成伤害。

- 操作时应细心并遵循实验要求,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的分析与讨论,我们深入了解了力的分解与合成的原理与方法。

力的分解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测量重力分量来计算倾斜面的倾角,获得实际的分解比值。

力的合成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测量拉力来计算分解后的力,验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力的分解与合成在物理学和工程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实际的力学问题。

物理教案:初中《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实验探究

物理教案:初中《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实验探究

物理教案:初中《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实验探究一、引言力的合成与分解是力学中的基本概念之一,对于理解和应用力的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围绕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展开探究,通过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分析,深入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原理和现象。

二、实验目的1. 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2. 通过实验观察和实验数据分析,验证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原理;3.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和科学思维。

三、实验原理1. 力的合成:当两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时,其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矢量的矢量和;2. 力的分解:一个力可以分解为两个分力,其大小和方向根据力的合成原理确定;3. 实验装置:选取弹簧测力计、直尺、三角板等装置进行实验。

四、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摆放实验装置,保证实验环境安全;2. 实验一:力的合成a. 将两个不同大小的力放在同一物体上,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合力的大小;b. 观察合力的方向,并记录实验数据;c. 比较合力与两个力的大小和方向之间的关系。

3. 实验二:力的分解a. 将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该力的大小;b. 使用三角板进行力的分解实验,将该力分解为两个分力;c. 观察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并记录实验数据;d. 比较分力与原力的大小和方向之间的关系。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一和实验二的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合力的大小等于两个力的大小之和;2. 合力的方向与两个力的夹角有关,夹角越小,合力的方向与大力矢量的方向越接近;3. 分力的大小和方向与原力以及分解角度有关,分解角度越小,分力的大小越接近原力的大小。

六、教学点拨1. 深入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原理:通过实验探究,学生可以直观地观察到合力和分力的大小与方向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原理。

2. 培养实验探究的能力:实验操作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实验探究的能力,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能够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设计能力。

力的合成探究实验设计

力的合成探究实验设计

本设计从日常现象切入,设置情景,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制定计划,设计实验,提出假设并验证,形成结论,最后通过集体交流评估,不断完善方案,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

“力的合成”的探究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形成“合力”、“分力”和“力的合成”及“共点力”的概念;(2)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2、过程与方法目标:(1)创设情景,引入形成概念,实验探究形成规律;(2)理解、体会“等效代换”的思想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情景体验”、“实验探究”使学生体会“正确的意识从哪儿来?”,通过分组实验团结协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教学过程设计:1.贴近生活,提出问题大屏幕展示录象,创设情景:①狗拉雪橇,与马拉雪橇进行对比。

有何联系与区别?②一个学生提水与两个学生抬水。

又有何联系与区别?③一条水平绷直的钢丝,杂技演员一站上去,钢丝变弯到一定程度……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了解合力与分力及其等效性,形成“合力”与“分力”和“力的合成”及“共点力”的概念,并提出探讨的核心问题:合力与分力有什么内在的关系呢?注:通过现象及问题的呈现,使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就在身边,产生对物理学的亲和感,萌发好奇心,激活思维,产生急于探究的冲动,这是科学探究活动自主顺利进行的良好开端。

2.制定计划探究问题2.1设计实验以两个共点力合成为例,组织学生集体讨论,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思考,合作交流,主要解决以下问题:(1)如何确保“分力”与“合力”的等效之力的作用效果?(2)如何测量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要素)(3)如何形象的表示“分力”、“合力”,从而观察其联系?(4)需要那些实验器材?注:应引导学生围绕实验目的设计方案,明确待测量,选择器材,设计操作步骤。

使学生体会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提高学生自主设计、制定方案的能力。

2.2 分组实验收集数据根据学生设计的三种不同方案(见表2),分三个大组,每个大组又分若干个小组,进行操作、测量,学生设计表格,记录实验结果,教师应引导学生分工协作。

力的合成

力的合成

力的合成”探究性教学设计山东省聊城一中寇龙江252000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学习应具有探究性、合作性,教师设计时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师的主导作用,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下面笔者以“力的合成”为例,谈谈自已的从备课到上课的实施过程。

一、教材分析1、本节课被安排在三种性质力之后,是前四节知识内容的深化。

本节课依据等效思想和图形手段,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本节内容为以后学习矢量运算奠定了基础,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将“力的合成”的验证性实验改为学生小组探究实验,学生通过实验自主探究物理规律,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充分发挥潜能的机会,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开展学习探究,让学生逐步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和方法。

二、教学的重点、难点1、知识掌握方面:重点是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难点是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讨论合力与分力变化的关系。

2、能力培养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交流合作。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增强对探究过程的体验。

三、教学设计1、先通过“等效思想”引出“合力”和“力的合成”的概念,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思维产生矛盾,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过渡到分组实验探究“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应遵循的规律。

最后分析多个力的合成,并应用微机模拟多个力的合成,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刺激”。

2、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应用迁移”的过程,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探究中理解知识、学习技能,体验物理过程与方法,形成科学态度、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共点力的概念;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会用作图法求合力;知道合力的变化范围;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通过探究教学,培养学生实验、探索、总结规律的能力,加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探究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分析综合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力的合成
一、教学目标
1.利用实验归纳法,得出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并能初步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力。

2.培养动手操作能力、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态度。

二、重点与难点分析
通过探索性实验,归纳出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三、教学器材
教师用器材: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器、钩码(12个)、细线若干、弹簧秤(3只)、橡皮
筋(3条)、方木板(1块)、平行四边形定则演示器(2个)、投影(l套)、微机(1套)、三
角板(2个)。

学生用器材30套,每套包括:方木板(1块)、弹簧秤(2个)、橡皮筋(l 条)、8开白
纸(l张)、50cm细线(1根)、图钉(l个)、有刻度的三角板(2个)、记号笔(1支)、大铁夹(1个)。

四、主要教学过程
1. 引入教学
[复习与提问]
在初中,我们学过“一个力产生的效果,与两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
叫做那两个力的合力,求两个力的合力叫做二力的合成。

提问:已知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F1、F2的大小分别为2N、3N,如果F1、F2的方向相同,那以它们的合力大小是多少?合力沿什么方向?
引导回答:5N,方向与F1、F2的方向相同。

进一步提问:如果F1、F2的方向相反,那么它们的合力大小是多少?合力沿什么方向?
(1N,方向与较大的那个力的方向相同。


(板书)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力,与两个力的大小、方向两个因素有关。

并讲述这就是初中所学的“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投影1)在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两位同学沿不同方向共同用力挺住一袋土石,解放军战士一人也能提住同一袋土石。

(演示1)
将橡皮筋一端固定在M点,用互成角度的两个力风F1、F2共同作用,将橡皮筋的另一端拉到O点;如果我们只用一个力,也可以将橡皮筋的另一端拉到O 点。

如图1、图2所示。

一个力F产生的效果,与两个力F1、F2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F 就叫做那两个力F1、F2的合力,而那两个力F1、F2就叫这个力F的分力。

求F1、F2两个力的合力F,也叫做二力的合成。

如图3所示。

与初中的二力合成不同的是,F1、F2不在同一直线上,而是互成角度。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板书:1.5力的合成)
[过渡]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力,跟两个力的大小、方向两个因素有关。

那么,(板书)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跟两个力的哪些因素有关呢?
2.新课教学
提问: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与分力的大小、方向是否有关?如果有关,又有什么样的关系?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

首先,应该确定两个分力的大小、方向;再确定合力的大小、方向;然后才能研究合力与两个分力的大小、方向的关系。

那么怎样确定两个分力风F1、F2的大小、方向呢?
启发学生回答:用弹簧秤测量分力的大小,分力的方向分别沿细绳方向,即沿所标明的虚线方向。

[讲解弹簧秤的使用]
在使用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时,首先,要观察弹簧秤的零刻度及最小刻度,同时要注意弹簧秤的正确使用及正确的读数方法。

确定分力的大小:(边演示边讲解两人如何分工合作)一位同学用两只弹簧秤分别钩挂细绳套,同时用力互成角度地沿规定的方向拉橡皮筋,使橡皮筋的另一端伸长到O点;另一位同学用记号笔分别在相应位置记下两个弹簧秤的读数。

这就是分力的大小。

注意:拉动橡皮筋时,要使两只弹簧秤与木板平面平行。

现在,请同学们观察M点有没有固定橡皮筋,规定的方向是不是明确,记录用的油笔有没有?用铁夹子将木板固定在桌上。

都准备好之后,左边同学拉橡皮筋,右边同学读数并记录数据,测量两个分力的大小,测量完之后请举手!
[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提问:怎样确定合力F的大小、方向呢?
引导学生回答:用一只弹簧秤通过细绳套也把橡皮筋拉到位置O,弹簧秤的读数就是合力的大小,细绳的方向就是合力的方向。

确定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一位同学用一只弹簧秤通过细绳套也把橡皮筋拉到位置O,另一位同学用记号笔记下细绳的方向,并在相应位置记下弹簧秤的读数。

这就是合力的方向、大小。

注意前后两次实验O点应该重合。

现在,请右边同学技橡皮筋,左边同学读数并记录数据,确定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视察学生实验情况]
到此为止,我们已经确定了两个分力以及它们的合力的大小、方向。

为了弄清楚两个力的合力与分力的大小、方向的关系,我们可以用力的图示法形象地将分力和合力的大小、方向表示出来。

[数据处理]
1)用力的图示法分别表示分力及合力:选择适当的标准长度(3cm长的线段表示1N力),利用三角板,从O点开始,用力的图示法分别表示两个分力及合力的大小、方向。

注意标准长度要一致。

如图所示,有向线段OA、OB、OC
分别表示两个分力及合力。

现在,请同学们用力的图示法将自己测量的分力和合力分别表示出来。

提问:分力的大小分别等于多少?合力的大小等于多少?
进一步提问:由此看来,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不能简单地利用代数方法相加减。

那么合力与分力的大小、方向究竟有什么关系呢?
同学们仔细看看,O、A、C、B的位置关系有什么特点?
(停顿20秒,引导同学猜出)
O、A、C、B好像是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

OC好像是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

教师解说:OC好像是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这毕竟是一种猜测,究竟OC是不是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呢?我们可以以OA、OB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OACB,看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与OC是否重合。

2)用两个三角板,以表示两个分力的有向线段OA、OB为邻边,用虚线作平行四边形OACB。

(示范。

强调邻边,利用两个三角板作平行四边形。


现在清同学们以自己所得的OA、OB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并连接OA、OB之间的对角线。

3)同学操作,教师指导,选出典型,投影讲评。

4)比较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和合力,发现对角线与合力很接近。

5)四组同学所得结果都是结论4),教师所得实验结果也是结论4),那么结论4)是不是普遍的呢?
6)经过前人们很多次的、精细的实验,最后确认,对角线的长度、方向,跟合力的大小、方向一致,即对角线与合力重合,也就是说,对角线就表示F1、F2的合力。

可见求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不是简单地将两个力相加减,而是(可以)用表示两个力的有向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均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这就是平行四边形定则。

如图5所示。

提问:有没有同学实验结果是对角线与合力相距比较远?
有这种情况很正常,一个规律的得出,是由很多人在很长时间里,进行了许多次实验,才能总结出来,并要经得起实践检验。

因此,一个规律,并不是通过一次实验就能得到的。

如果有同学实验结果是对角线与合力相距比较远,不要着
急,课下我们一起来看看问题出在哪里。

现在我们就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来求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

3.练习(略)
4小结
(l)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不是简单地利用代数方法相加减,而是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即合力F的大小不仅取决于两个分力F1、F2的大小,而且取决于两个分力的夹角。

现在,就来观察一下合力与分力大小、方向的关系的动态情景。

[电脑演示]合力F与两个分力F1、F2的大小的关系;
合力F与两个分力F1、F2的夹角的关系;
[学生思考]如果两个分力的大小分别为F1、F2,两个分力之间的夹角为θ,当θ=0°时,它们的合力等于多少?当θ=180°时,它们的合力又等于多少?
(2)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认识,是通过实验归纳法来完成的。

实验归纳法的步骤是: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获取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多次实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5作业
(l)(略)
(2)如图6所示,有12个质量相同的钩码,如图挂放。

AO、OB的夹角为什么等于90°?
6.教学说明
《力的合成》这一节课,我们一改传统教学中的“验证性”实验教学方式,采用“探索性”实验教学。

让学生在自己原有“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的知识基础上,通过“猜测、实验、归纳、总结”的完整过程,自己得出“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的合成”所遵循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与此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我们还提出了方法目标和德育目标。

让学生在建立“平行四边形定则”的过程中,体会到“实验归纳法”的一般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