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5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天津市南开区水上小学

数学

张颖

2013.6.6

内容提要:

这次课程改革不是仅把原来的教学大纲换成课程标准,换换教材,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其核心任务是:改变原有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富有个性的学习。自主学习就是这样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是在教学条件下学生的高品质的学习。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教会学生学习,即“授之以渔”。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始至终地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仅能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化,也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构建主义认为,数学学习活动是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书本知识,更要感受从事数学学习和科学研究的策略、技能与方法,获得学习成功的快乐体验,增强求知欲和自信心进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自主学习的核心内容就是要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学生不仅要掌握科学结论,还要掌握获得结论的途径和方法。在传统教学中,知识是由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传授给学生的,教师是主动的,学生是被动的。自主学习则相反,知识是通过学生主动学习而获得的。根据学生接受知识的不同习惯采用各种方式传授知识,以求得最佳效果。以学生为中心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应变能力。学生从被动地接受教育转化到自主地对不同学习内容的理解与寻求。

一、创设情境,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

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根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例入手,采用猜

谜、讲故事、做游戏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有味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探索欲望,唤起学生思维的能动性。教师要善于通过创设悬念,引入新课,引起学生的惊奇、疑惑、新鲜感等。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兴趣,有了良好的开端,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当学生弄清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后。我先出示一个铁圈,让学生自己动脑求出圆的周长,学生发现把铁圈剪断拉直就可测量圆的周长。然后让学生量手中圆形硬纸板的周长,学生想出很多方法都能求出这个圆的周长。接着我用一根绳的一端系上一个小球,用手拿着另一端旋转发现小球的运动轨迹也是圆形,你能求出小球旋转一周的周长吗?学生顿时陷入深思,有的学生就说是不是求圆的面积也有公式呢?教师启发说,一千多年前我国数学家祖冲之就发现了求圆的周长的方法,我相信同学们经过研究也会发现这个规律。

兴趣是一种积极学习的认识倾向,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内在动力。数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师不仅要重视自己“导”的设计,更要重视学生“学”的体验。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人人动手、动脑,大胆探索。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和动力。只有当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学习活动中,才可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使数学课堂变得生动、轻松起来。

二、动手操作,感知自主学习的方法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精心设计知识的呈现形式,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欲望。在开展自主学习中,加强学生体验可以弥补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缺陷。学习者用自己心灵去触摸周围这个世界,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例如:在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时,先让学生自己量一量棱长是1厘米

的正方体的棱长,它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记一记,并让学生用自己身边接近1立方厘米的事物来帮助学生理解,学生举例:手指尖、玩麻将牌用的骰子、橡皮等接近1立方厘米。接着让学生分小组量一量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的棱长,它的体积是1立方分米,也是让学生用自己身边接近1立方分米的事物来帮助学生理解,学生举例:粉笔盒、教室前面的音箱等。最后让8个学生一组用手中的米尺组成一个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是1立方米。通过这样的动手操作可以加深学生对体积单位的认识,亲自感受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真正意义,概念的表象在头脑中更加清晰。

思维始于动作,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学生进行思维提供支柱,小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时期,对数学概念、定理、法则等抽象的内容,不易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学过程加强直观演示、动手操作,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三、 发现过程,促进自主学习的发展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然而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成了容纳知识的“容器”,渐渐地其自主性,创造力被扼杀地荡然无存,只有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人人参与研究,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小学生由于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不足,仅靠兴趣还发现不了实质性的问题,也提不出关键性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有意识地向学生提示寻找问题的角度和提出问题的方法,促使他们自主学习。

例如在讲“分数除以整数”的法则的推导上,指导学生探究法则是如何推导出来的我是这样做的。出示例题:把7

6米铁丝平均分成2段,每段长多少米?

这是一道被除数的分子能被除数整的题目。(电脑显示)先借助直观图使学生理解,把76米平均分成2段,用除法计算列式:76÷2结果是多少?学生答7

3米,让学生讨论这个7

3米是怎样得来的。学生可能回答:A 、看图得来的。B 、把6个71米平均分成2份,得3(6÷2)个7

1米。联系已学过的分数乘法的意义,说明把76米平均分成2段,也就是求7

6米的21,可以用乘法计算,每段长 76×21=73米。先不说哪种方法更好,再出示两道题“把一张大饼的9

8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到多少块?”同时借助直观图演示,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是怎样算的。让学生分组讨论,试着总结出一条法则,能够解决分数除以整数的题。因为前三道题都是被除数的分子能被除数整的题目,学生有可能说出“用被除数的分子除以整数的商做分子,分母不变。”这时老师再出示第四题“把7

6米铁丝平均分成4段,每段长多少米?”提出问题让学生研究,得不到整数商怎么办?通过讨论研究使学生体会到不可能所有的题都画图来计算结果。而且遇到被除数的分子不能被除数整的题目第二种方法也不具有普遍性,那么第三种方法具有普遍性。再观察第三种方法的计算过程发现除以一个整数等于乘这个整数的倒数。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化参与意识,加强过程教学,让学生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的来龙去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实践表明,学生有着巨大的潜能,学生不仅爱探究,而且能通过探究获得数学知识技能。在教学实践中,“凡是学生能够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代替;学生能够自己思考的问题,教师决不暗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提高其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深化运用,开发自主学习的潜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