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自主探索Word版

合集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引言自主探究是一种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和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多种策略,引导学生通过探索和发现来理解数学概念。

本文将探讨几种有效的策略和方法,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进行自主探究。

1. 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例如,在学习“面积”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我们要为学校操场铺草皮,如何计算所需的草皮数量?”这样的情境不仅让学生感到亲切,还能激发他们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兴趣。

2. 提供丰富的探究材料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提供多样化的探究材料,如几何图形、数学工具、计数器等。

这些材料能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概念,并在动手操作中发现和验证数学规律。

例如,学习“分数”时,可以给学生提供切好的水果,让他们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分数的意义。

3. 鼓励合作学习自主探究不仅可以个人进行,还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合作中分享自己的想法,讨论和解决问题。

合作学习不仅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学习“平面图形的周长”时,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测量和计算不同图形的周长,并分享各自的发现和方法。

4. 设计开放性问题开放性问题是指那些有多种解决方法或没有唯一正确答案的问题。

这样的设计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

例如,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如何用最少的长方形拼出一个正方形?”这样的开放性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他们在尝试中发现规律。

5. 给予适时的引导与反馈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与反馈至关重要。

教师应适时观察学生的探究过程,给予必要的提示和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同时,教师应对学生的探究结果进行及时反馈,肯定他们的努力和创新,并提出改进建议。

例如,在学生探索“规律”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导性的问题,如“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来促进学生的思考和总结。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是非常重要的,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下是一些策略和方法,可以帮助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创造探究环境:教师应创造一个积极、开放、安全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自由提问、探索和发现。

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愿意冒险尝试,不怕失败,因为他们知道失败是学习的一部分。

设计有趣的问题:为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应设计一些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这些问题应该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主动寻找答案。

提供必要的资源: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源,如教材、网络、实验器材等,以便他们进行自主探究。

同时,教师还应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有效地使用这些资源。

鼓励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并不意味着学生需要独自完成所有任务。

相反,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共同解决问题。

教授探究方法:除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外,教师还应教授他们一些基本的探究方法,如观察、实验、推理等。

这些方法将帮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更加有效和高效。

及时反馈和评价: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给予反馈和评价。

这有助于学生了解他们的表现如何,以及他们需要改进的地方。

同时,教师的反馈和评价还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地进行自主探究。

总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需要教师创造一个积极、开放、安全的学习环境,设计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提供必要的资源,鼓励合作学习,教授探究方法,并及时给予反馈和评价。

通过这些努力,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自主探索

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自主探索

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韩加阳《数学课堂标准》呼唤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自主探索,就是由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学习方式。

它能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自主探索还给学生自主支配学习的时空,为学生提供了探索发现的平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进而使学生主动去发现和创新知识。

自主探索如此重要。

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习活动呢?现结合本人课堂教学实践浅谈几点: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动机。

动机是激励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一种内在力量,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诱发的。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生活实际与学生求知心理所产生的认知冲突,把学生引入一种参与问题解决的情境之中,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渴求,激发探索的动机。

要激发学生萌神探索的动机,首先,要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对待问题要敢想、敢问、敢说、敢做,让他们在数学海洋里自由的探索,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主动获取知识,体会数学的价值和学数学的乐趣。

其次,要为学生创设新奇、困惑、充满情趣的问题情境,从而激发探索的动机。

创设问题情境,要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既让学生感觉到所面临的问题似懂非懂,与旧知识有密切的联系,有可能进行思考和探索,又要让学生感受到自身已有知识的局限性,从而处于一种想知而未知,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激起强烈的探索欲望。

例如,我教学“乘法的初步知识”一课时,我拿着学生作业本走进课堂,我先给几个小组的同学每人发3本作业本,再提问:“你们小组一共发到几本?怎样列式?”A学生回答:“我们小组4人,一共12本。

列式为3+3+3+3”。

B学生回答:“我们小组5人,共15本。

列式为5个3相加”......我又提问:“如果要计算18位女同学一共发到几本?全班38人呢?又怎样列式?”学生就质疑:“照上面的方法列式计算会很长,并且算起来比较麻烦!”于是我就因势利导提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新的计算方法,不管有多少个相同数相加,只需列一个简单的算式就解决了,你们想学吗?”这时学生兴趣更加浓厚,我就把握时机,引导学生投入到后面的探索学习中去……二、拓展思维,教给学生探索方法。

小学学生自主探究数学教学技巧

小学学生自主探究数学教学技巧

小学学生自主探究数学教学技巧自主性的课堂可以让孩子们成为重要参与者,凭借独立探索的方式发现学习的乐趣,学会游泳的知识,进行各种各样的自主探究活动,从而不断的掌握数学概念,掌握学习数学的有效方法。

(一)科学导入,激发学习热情情境导入部分的科学合理,是数学教学有效展开的重要方式,需要在教学中营造和谐活跃的情境,以寓教于乐的形式促进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1.利用生活经验促进数学学习。

对孩子们来说,生活中的成就是十分有意义,而这些生活经历和课堂学习十分不开的,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让孩子们能够切实的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数学教学中,情境与生活愈相关,愈容易激发他们生活中的感悟,提高学习效率。

比如,在进行对人民币的认识部分的教授的时候,老师应该让他们展开分组活动,设计使用人民币买东西的情境,将各类东西粘贴上不一样的价格标签,接着在让他们用各种价值的人民币买东西,让他们在买东西的环节中感受到数字的变化。

2. 以游戏为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意识。

学生十分喜欢和积极的一个教学过程就是游戏,因此数学课堂可引进一定的游戏环节,激发他们探究的乐趣,寓教于乐,有效的教学。

例如,在讲授十以内的加法这一部分的时候,老师不能仅仅让他们把数字相加,还可适当的使用游戏的方法,如邮递员送信,能够极大的提升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老师课前先把贴有不同数字的信箱,以及各种联系题目的新风准备好,挑几位同学扮演送信的人,把信封与信箱匹配起来,他们会在积极的有趣的学习过程中就掌握了相关的加法知识,能够切实的增加教学的成效。

3.以故事导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学习。

学生十分喜欢故事,所以在教学中适当的通过讲故事来增加趣味,能够促进学生展开创造性的想象并且展开自主积极的学习。

比如说,在教授十以内的数字这一部分的时候,可适当的引进一些故事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

比如:在零到九的数字王国里面,九觉得自己最大,便十分骄傲,于是对别的数字说道:你们都是小不点儿,没有我大,因此都必须听我的话。

在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意识

在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意识

在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意识自主探究能力是21世纪合格人才最重要的素养。

华东师大的新版数学教材就十分注意这一点。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呢?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对这一问题的几点看法和体会。

一、激发学习爱好,培养探究意识在教学活动中,爱好能促进学生去摸索,去探究.它是进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是学习的动力,成功的关键。

大量科学事实说明,强烈的探究意识来源于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的热爱。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形,巧妙的提问和适时的点拨,由学生自己发觉并提出问题。

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爱好,教师对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探究意识或完成具有一定制造性的学习成果,或对一些已有定论的问题的新的见解等,都要给予积极的确信和夸奖。

二、质疑思辩,培养探究精神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摸索和探究问题,才能有新的发觉,新的制造。

假如青年华罗庚对苏家驹教授关于代数五次方程的解决,若不加以怀疑,如何会“敢向明星试微尘”,而以于否定呢?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鼓舞学生多疑善问,大胆质疑,努力的发觉和提出问题。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应多鼓舞,从而使学生从不敢提问到敢于提问。

从敢于问到提善于提问。

三、加强思维训练,培养探究思维探究能力的核心是制造性思维。

心理学研究说明,制造性思维活动过程要紧由发散思维和聚敛思维有机结合而成。

但在制造性思维中,两者并不是等量齐观的,发散思维在制造性思维中居于比较重要的地位,发散思维具有三个特点:变通性、流畅性、专门性,发散性思维的这些特点差不多上构成制造性思维的要紧因素,但传统教学偏重于聚敛思维的要紧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制造性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显露思维过程,交给学生类比、联想、猜想、概括论证等方法,把思维46进展的层次“模拟”展现給学生,充分利用变式训练、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等多种方式训练学生的制造性思维,抓好横向与纵向、发散与聚敛、分析与综合、顺向与逆向等多种思维方式的训练,使学生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全面而系统地摸索问题,或从同一条件得出不同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制造性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自主探究

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自主探究

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自主探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自主探究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核心,它是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再创造”有关数学知识的过程。

现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就如何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发自主探究“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常用的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例如,在“元、角、分”的教学中,就可以创设买卖货物的情境,让学生轮流扮演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游戏活动。

在活动开始之前,要为学生每人准备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等面值的人民币共5元,让学生来认识这些人民币,在活动中要求:①每人购买的商品必须有文具、食品、小玩具等;②用所发给的钱看谁买的东西多,买的东西好,买后进行评论。

活动后进行集体讨论,让每个学生都说出自己买了哪几样商品,每样商品多少钱,还剩下多少钱。

通过活动学生不但认识了元、角、分,知道了1元=10角、1角=10分,会进行换算,而且真切感受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从而引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促进自主探究。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自主探究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说明“疑”在人们认识事物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实践表明,教师在课堂上善于设疑,把设小疑和设大疑交叉进行,使悬念此起彼伏,是改变数学教学满堂灌,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做法。

“问题”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最初源泉,是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动力。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水平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欲望。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习数学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习数学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习数学数学是一门需要理性思维和逻辑推理的学科,很多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常常感到困难和枯燥。

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通常是老师在黑板上讲解数学知识,学生们静静地坐在座位上听讲,而这种方式往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也使他们难以真正掌握数学知识。

为了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习数学,教师们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和空间,引导他们主动探索数学知识,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时间进行一些启发式的讨论和探究型的学习活动。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或者让学生观察一些数学现象,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探讨并发现其中的数学规律。

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一个有趣的图形或者数列,鼓励他们尝试总结规律,找出其中的特点和规律。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从实践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也可以锻炼自己的观察、思考和总结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情景化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

这种情景化的问题能够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关实际生活中的购物、旅行、运动等情境下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和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而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也能够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和应用能力。

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和互动式的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让他们在自主探究中学习数学。

教师可以结合数字化技术,设计一些有趣的互动数学课件,让学生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和其他数字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让他们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和信息,拓展他们的数学视野,培养他们的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

教师在进行自主探究式的数学教学时,也需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的自主学习态度和方法。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向学生讲解一些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技巧,比如如何制定学习计划、如何搜索和筛选学习资源、如何自主探究数学问题,等等。

数学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数学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数学课堂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方堂小学贾朝辉自主探索是在老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做主,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因此,变苦学为乐学,还孩子一片自主探索的天空,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数学课堂上如何把自主权还给学生。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自主探索的学习氛围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应当充分地认识到自身的教育对象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是有感情、需要被人尊重和激励的个体,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首先应建立一种新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是师生间心灵的相互沟通和理解。

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学生自主学习、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催化剂。

其次,我们还要尊重每位学生,鼓励学生异想天开,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可以信赖的朋友。

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消除胆怯、依赖的心理,才会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不怕出错,不怕失败。

激发了学生敢想、敢说、必争论的自主探索的意识。

另外,我们还应主动地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多提提“你是怎样想的?”“你想怎样解答这道题?”“你想听听其他同学是怎样想的吗?”“这道题你还有其它解法吗?”这些话,在学生听来就是老师对他们的尊重与信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随之高涨,自主探究知识的欲望也更强烈了,学生必定会全身心地投入到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去,由“要我学”自然而然地转为“我要学”和“我爱学”。

例如在教学了“两步计算应用题”后,教师在教室里布置了一个简易花店,标上“康乃馨3支12元,菊花4支20元,百合花5支40元”。

说“今天这节课让大家都来当小老师,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计算,看谁的方法独特,有创造性”。

问:“老师想买7支菊花可只带了30元,你们说老师带的钱够吗?那你能帮老师想办法吗?请你帮老师设计一个买花方案。

此时,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增,学习兴趣高涨。

学生边思考、边分析、得出了多种方案。

在这种十分宽松的教学环境下,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它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激发了他们的自主探索、创新意识。

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促进自身最大限度的发展。

因此,在学校的课题研究中,我确立了“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的研究”这一子课题,下面就结合我执教的“统计”这部分内容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己探索的兴趣《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在教学“统计”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你们看过《动画城》吗?告诉大家一个最新消息,《动画城》要评选最受欢迎的动画明星,咱们去投票好吗?”这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学生爱看的动画片导入,引出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四位动画人物;哪吒、维尼、孙悟空、柯南。

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他们急于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而全班学生逐一说出自己的投票结果,又无法记录,怎么办呢?从而引出新课,用统计的有关知识来解决这一问题。

二、根据认知冲突,鼓励学生独立探究所谓独立探究,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有关数学知识的过程。

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学生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建构起新知识的意义。

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更代替不了几十个差异的学生的思维,通过学生动手“做数学”使他们亲身体验获取知识的快乐,增强自主意识,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如,在“统计”的教学中,学生投票涂统计图时发现,格子不够用了,怎么办?从而引起认知冲突。

这时,教师应鼓励学生独立探究,大胆合理地想象,解决这一问题,这时,有的学生说在表格上面接出去几个格子涂上,有的学生拐过来用旁边的格子代替。

这些都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

三、开展合作交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合作交流就是指在学生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全班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在合作交流中学生相互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

引导幼儿在数学活动中主动探索学习数学的方法

引导幼儿在数学活动中主动探索学习数学的方法

引导幼儿在数学活动中主动探索学习数学的方法数学是一门抽象而具有逻辑性的学科,对于幼儿来说,学习数学需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来引导他们主动探索。

幼儿时期是孩子认识世界、形成思维和逻辑能力的重要阶段,在数学活动中,教师和家长应该引导幼儿主动探索、锻炼逻辑思维。

本文将介绍一些引导幼儿在数学活动中主动探索学习数学的方法。

1. 利用故事引导幼儿学习数学故事是幼儿喜欢的教育方式之一,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可以引导幼儿进入数学世界。

可以用故事讲述一只小兔子去果园采摘水果的经历,带领幼儿学习数学中的加减法。

在故事中,可以融入一些数字和计算方法,让幼儿在愉快的故事情节中学会数学的基本概念。

通过故事,幼儿可以轻松地理解数学概念,并加深对数学的兴趣。

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之一,通过各种数学游戏可以培养幼儿的数学兴趣和能力。

可以设计一些数字拼图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数字的排列和逻辑关系;还可以设计一些数学启发游戏,让幼儿通过游戏来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游戏,幼儿能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培养他们的数学兴趣和自信心。

幼儿们喜欢动手操作,通过实际操作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可以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幼儿进行数学实践活动,比如使用积木和算盘等教具来进行数学操作,让幼儿在操作中学习数学知识。

在实际操作中,幼儿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数学概念,通过动手操作来巩固和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在数学活动中,教师和家长可以利用互动的方式引导幼儿学习数学。

可以设计一些小组活动,让幼儿在小组中进行数学探索和合作,通过互动合作来学习数学知识;还可以利用问答形式的互动,在互动中引导幼儿思考和回答问题,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通过互动,幼儿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数学是一门很实用的学科,通过应用形式的数学教学可以引导幼儿学习数学。

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进行数学应用实践,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还可以设计一些数学任务,让幼儿在任务中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在数学课堂中如何指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数学课堂中如何指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数学课堂中如何指导学⽣⾃主探究在数学课堂中如何指导学⽣⾃主探究在数学课堂中如何指导学⽣⾃主探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实践、⾃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学习数学的重要⽅式。

”探究性学习是培育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的必由之路。

“学⽣是数学学习的主⼈,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为此,教师应激发学⽣的学习积极性,应该让学⽣在学习活动中改变学习⽅式,使学⽣乐意学并将更多的精⼒投⼊到现实的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去。

⼀、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动机。

充满趣味的问题情境往往最能激发学⽣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教师可根锯教学内容、⽣活实际与学⽣求知⼼理之间所产⽣的认知冲突,把学⽣引⼊⼀种参与问题解决的情境之中,使其对新知识产⽣强烈的渴求,激发出⾃主探究的欲望。

例如:在教学“⽐多、⽐少”⼀课时我是这样引⼊的:课件展⽰出⼀⽚茂密的森林,在⼀个⾬过天晴的早晨,勤劳的⼩松⿏正在忙着采集过冬的⾷物。

瞧,有两个好朋友相遇了,他们互相问候,互相展⽰⾃⼰的收获……咦 ? 它们好像在争吵,让我们仔细听听它们为什么争吵吧。

这时所有的学⽣都⾮常好奇,于是我播放话外⾳:甲松⿏说我采了 9 个,⼄松⿏说我采了 8 个。

甲松⿏说我⽐你多采 1 个,⼄松⿏说不对不对,应该说我⽐你少采 1 个。

它们各抒⼰见,互不让步。

这时,我及时激趣:“你们愿意不愿意帮它们作⼀个公正的`裁决呢?”(这时的学⽣们早就跃跃欲试了)在这⾥我抓住低年级学⽣爱听童话故事的特点,在故事中把关键问题抛给学⽣,⼜根据学⽣爱争强好胜的⼼理,让他们充分地“辩”,将学知识的过程变成了⾃丰探究知识的过程,从⽽使学⽣悟出靠⽐多、⽐少”是相对的,⼀定要先弄清谁⽐谁,再说出⽐的结果,明确⽐的对象不同,结果也不同。

⼆、及时指导,培养学⽣⾃主探究的信⼼。

教学过程中需要学⽣探索的问题既给学⽣提供了成功的机会,也存在着失败的可能性。

由于受学⽣的能⼒差异、努⼒程度以及问题的难易程度的影响,有些学⽣的探究活动往往达不到⽼师的预期⽬标。

数学(心得)之数学教学 如何指导学生自主探索

数学(心得)之数学教学 如何指导学生自主探索

数学论文之数学教学如何指导学生自主探索如何指导学生自主探索合肥市蜀山小学李海燕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数学教学,不仅要传授学生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在于培养学生具有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创新的学习能力,变“要我学”为“我会学”。

因此,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协同下有所发现,有所收益,无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

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应如何指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呢?一、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想自主探索上好一堂课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使探索知识成为学生的迫切需要,达到这种效果的最好方法是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

在教学中,我们创设的问题情境应该是具有一定的难度,经过自身努力又能够解决的,恰当的问题情境应该处于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对其可望又可及,能够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使他们能很快地投入到自主探索中去。

例如,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通过师生比赛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用计算器)。

老师判断速度高于计算器,学生的好奇心被充分调动起来,个个迫不及待地想探索出其中的奥秘,这时使学生进入了一种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

二、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有了自主探索的内驱力,还需要有自主探索的机会。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较多的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做到“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揭示;学生能独立操作的,教师不替代;学生能独立解决的,教师不示范”。

例如“圆的面积”一课,开拓学生探索学习的时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拓展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充分自由地探索公式的来源,可以将圆转化为近似的长方形,也可以将圆转化为近似的平行四边形,甚至可以将圆转化为近似的三角形……不拘一格,全方位探索学生的思维空间。

第二,拓展探索的时间,向课外广延拓展。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附件1:(09上学期)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番禺区石楼镇中心小学高少媚《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必须是建立在自主探索学习方式的基础上,才能达到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

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才能使学生有效地自主探索呢?一、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在探究活动中注意观察,不仅能发现数学知识,还能提高观察能力。

运用比较能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发现带普遍性的规律。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比较,从中发现各种变化的规律。

例如,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每人发给长短相等的红、黄、绿三种颜色的长方形纸条,要求剪下红色的1/2,黄色的2/4,绿色的4/8,然后,比一比,哪种纸条最长。

学生通过比较,观察,结果是同样长,于是得出1/2=2/4=4/8;再让学生想一想,上式的分子、分母在怎样变化?分数的值又是怎样变化?引导学生从等式右边往左边观察,再从左边往右边观察,发现这样在运动变化的情景中观察其不变的因素,再把这些共同点即不变因素联结起来,就能让学生自己发现分数的基本性质。

二、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比较简单的数学知识,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摆一摆,摸一摸,画一画,量一量,测一测,就可能有所发现。

动手与动脑、用眼结合起来,使多种神经分析器协同工作,可以加速新知的吸收、内化和与原有知识的重组,提高学习效率。

通过自己动手获得的知识,理解深刻,记忆牢固,运用时能得心应手,灵活自如。

动手是实践的重要方式,动手操作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例如,学习“三角形的认识”时,让学生先用三条线段画各种各样的图形,然后分辨这些图形哪些是三角形,哪些不是三角形。

这样,学生对“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这一概念定会有清晰深刻的认识。

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时,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自己动手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量一量把三内角拼成直角,平角或分别量出三个角的度数,把它们加起来,通过观察,分析,自己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的定理。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先生的自主探求是先生学习的重要途径。

数学课程必需反映数学学习的特点,顺应先生身心开展的规律,改学科本位为以先生开展为本。

要把改动先生的学习方式放在数学课程革新最重要的位置,把数学学习进程中的发现、探求、猜想、质疑等认知活动凸现出来,要使先生的自主探求和协作交流成为是先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一、引导先生由他对效果的自然想法末尾,把生活阅历上升到数学概念,逐渐结合到方式的数学知识数学来源于生活,它是详细的,但数学又经过了笼统。

方式化是数学的固有特点,是理性思想的重要组成局部,学会将实践效果方式化,是先生应有的数学素质。

应该让先生阅历详细事物先生的特性化符号表示数学的表示的逐渐符号化、方式化的进程。

如在先生曾经取得有理数、同类项、平行线这些概念的时分,由先生适时总结出他们的定义就很有必要了。

我们要的是数学不要脱离实践、不要唯方式化,要的是求得对数学肉体实质的掌握和方式化表达之间的静态平衡。

在完成方式化这个数学思想的进程中,可以借助于学具的实践操作,协助先生一步一步地停止探求,取得发现。

入手操作在于先生借助直观的活动完成和反映其思想活动,所以,必需给先生足够的思索空间,为此,在«数学»中提供了少量的做一做活动。

之所以需求操作进程,是由于关于少数数学知识来说,它通常是先表现为一种算法、操作进程,然后再表现为一种对象、结构,例如有理数加法的交流律和加法的结合律的概括与运用进程。

当然,操作活动要过量、过度,领先生的直观看法积聚到一定的水平时,就必需使先生在丰厚的表象基础上及时由直观向笼统转化。

二、先生的自主探求既有其团体的独自活动,也需求同窗之间的协作交流知识建构不是恣意的,它具有多向社会性和他人交互性,知识建构在交流;先生在小组中停止相互启示的讨论式教学可以促进战略学习,所以协作学习对先生来说就显得很重要。

在协作进程中,先生的思想是发散的,他不只要思索自己的想法,还要与同伴的想法相比拟,区分其中的正确与缺乏。

让学生在数学中自主探索

让学生在数学中自主探索

让学生在数学中自主探索“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

”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生命线,它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潜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去解决问题。

作为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学会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他们学会自主获取新知。

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数学呢?一、自主探索,培养创新精神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任何知识的获取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因而要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地得到发展,就必须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究新知的过程,为他们创造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

如在讲“小数性质”这一课时,首先通过复习旧知“1分米=0.l米,10厘米=0.10米,100毫米=0.100米”,并结合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换算关系,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得出结论:0.l米=0.10米=0.100米。

同时,在写法上加以比较,从而揭示规律: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

通过旧知引出新知,抓住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运用小组讨论、口述过程、直观演示等教学手段,归纳总结出“小数的末尾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一规律。

让学生结合上述所学,完整地总结出小数的性质,这样突出了重点,分化了难点,达到了让学生主动探寻知识规律的目的。

把学生推到探究新知的“第一线”,让他们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主动思考问题,并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发展了学生的能力,我们教师又何乐而不为呢!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1、给出预习思考题。

在每章节教学前,教师先依据教学大纲、参考书,吃透教材,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所在,根据学生在上课前带着问题进入教室,有的放矢地研究教学内容,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自主探索
杨文利众所周知,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创造性,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是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方式,也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重要方式。

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应如何指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自主探索的兴趣
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或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

学习兴趣往往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它是学生进行自主探索的内在动力。

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

因此,教学中要合理创设带有探索因素的情境,把问题蕴涵在情境之中,以调动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

(一)揭示矛盾,设疑生趣
在静态的知识信息中设置矛盾,巧妙生疑,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使学生“心求通而未达,口欲念而未能”,从而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的欲望。

例如教学“乘法的一些简便运算”时,采用比赛激励法,教师先出示两组题,让学生分组计算,其中一组是两位数与两位数相乘的乘
法,如25×32,另一组是和它相对应的体现简便运算过程的连乘算式计算,如25
×4×8,计算结果两组同学都相同,但计算速度却大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教师顺便启发:“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这时学生的情绪高涨,积极参与到了下一步的探索中去。

(二)制造悬念,引发兴趣
思源于疑,有了疑才能引发学生去思考、探索,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好胜心,产生自主探索获取新知的强烈欲望。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一课时,先让学生任意说出一个数,教师都迅速地说出它能否被3整除,并通过学生计算证实老师的判断是非常正确的,如此连续经过几个回合,学生感到奇、绝、悬、疑,于是就会自主地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去。

(三)故事导入,诱发兴趣
儿童启蒙每每始于故事,故事对儿童有着惊人的魅力。

故事导入,容易唤起学生自主探索新知的欲望。

通过这段生动有趣的故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了,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了新知识的探索中去。

二、注重启发,培养自主探索信心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探索由于受能力强弱、努力程度以及任务难度影响,部分学生的探索活动往往达不到教师预期的目的。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以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内在需要,让学
生能在融洽、和谐、宽松的气氛中,敢想、敢说、敢问,这也就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适宜的气候和土壤。

首先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充分地动脑思考;其次是学生有困难时,教师不能急于包办代替,而应问一问
“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想”,尽量让学生去想去说,从不同角度完善自己的知识,增强学生学习探索的信心。

三、创设条件,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学生有了自主探索的内驱力,还需要有自主探索的机会。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实际与教学内容的特点出发,千方百计地创设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探索机会,这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的关键,也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的落脚点。

(一)重视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活动是主体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方式。

学生对知识和能力的获得是通过自己的内化活动来实现的,要实现真正意义的内化,学生必须有一个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过程。

所以,教师要尽可能地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树立一种以活动促探索的新型教学观,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多让学生在操作中观察、类比、想象等,从而使学生的动手操作成为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创新能力的源泉。

例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共安排了三次操作,第一次是引入阶段,用8根小棒摆正方形,再用8根小棒摆三角形,目的是让学生在操作中知道分物或摆图形往往有两种结果,一种是刚好分完,一种是分后还剩下一些,从而引出余数概念,揭示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第二次是圈点子,15个点子,3 个1份,有几份?4个1份,有几份?还多几个?5个1份、6个1份、7个1份呢?操作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余数”和“有余数的除法”,弄清商和余数各表示什么。

第三次操作是例题教学中,“20个乒乓球,每6个装1盒,可以装几盒,还剩几个?”师生讨论后列式:20÷6=3(盒)……2(个)。

然后学生独立操作列式:21个乒乓球,可以装几盒?还剩几个?22个、23个、24个呢?这次操作的目的是通过操作引导学生观察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以便得出“余数比除数小”的结论。

接着教师继续问:“如果余数和除数一样大,行吗?为什么?余数比除数大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发现:如果余数大于或等于除数,乒乓球就还可以再装一盒,从而轻松得出结论: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这三次操作,为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而设计,目的明确,并且组织指导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动性。

(二)尝试讨论,让学生在多向交流中探索
讨论与争辩是思维最好的媒介,在交流中让学生充分表现自我,交换独立思考所得知识,相互取长补短。

这里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计算、操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并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有独特见解。

例如,我在教学“亿以内数的读写的整理和复习”时,让学生自主整理这个单元所学知识,先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各小组确定一个中心发言人,在全班汇报交流,然后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答辩会,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由各组中心发言人一一回答同学提出的问题,学生自主进行评价。

这样给学生留出了较多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通过学生自主提问、举行答辩会、自主评价等就将本单元的重点、难点以及关键处都在学生的探讨中解决了,既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机会,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拓展思维,教给自主探索方法
让学生自主探索,并不是放任自流,而要让学生有法可循;不是盲目地进行,而要给学生指出一定的探索方向,这样才能让学生会进行自主探索活动,才能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

让学生掌握自主探索的方法是体现学生主动发展的标志之一。

例如,教学“圆柱体的体积”一课时,当揭示课题之后,可以启发学生提出两大探索性问题:一是面积公式是怎样来的?二是怎样求出圆柱体体积?但是这两个问题的探索教师必须做好“向导”,要使学生明确,第一个问题的探索方向是:将圆柱体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并探索两图之间的关系来推导体积公式。

第二个问题的探索方向是: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灵活运用求解。

在探索体积公式来源时,学生主要经历以下三个过程:第一是猜想,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让学生大胆猜想圆柱体的体积公式。

第二是转化,放手让学生动手实验,将学具圆柱体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

第三是推导,让学生发现转化后的图形与圆柱体之间的关系,根据内在联系推导出公式。

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探索学习的过程。

让他们动手实验,用圆柱体学具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同时要求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讨论两个问题:一是自己转化的图形与原图形有什么关系,二是怎样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最后由学生概括得出结论。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内在潜能,又让学生从实践中掌握了探索方法,学会了怎样通过实践获取事实、发现规律、形成概念。

五、体验成功,延续自主探索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

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自主探索的乐趣,从而培养和延续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

(一)体现主体,欣赏成果
例如,我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让学生对近十二年的年历通过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想一想等方法进行自主探索,并将自己的发现写在黑板上,当第一位小朋友写上“我发现一年有12个月”后,其他小朋友的激情被调动起来了,他们再也按捺不住,纷纷走上讲台前写出自己的发现。

这时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黑板上出现了“我通过比较几年的年历发现1、3、5、7、8、10、12月都是31天”“我发现每年的4、6、9、11月都是30天”“我发现二月有的是28天,有的是29天”……课堂顿时沸腾起来,进而我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学书本上的知识后,再共同归纳出年、月、日的其他知识,然后教师只是在学生写出的各种发现中用红色粉笔圈出了年、月、日的相关知识,就完成了本课的板书。

什么样的方法是最好的方法?在学生心中自己发现的方法是最好的方法;什么样的板书是最好的板书?在学生心目中自己完成的板书是最好的板书。

当学生回顾探究过程,寻找自己的发现,欣赏自己的“杰作”时,脸上都表现出了喜悦的神情。

在自主探索中学生都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感受到了自主探索的乐趣,这对学生以后再进行自主探索是十分有利的。

(二)激励性评价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当学生在教师组织、帮助或引导下自主探索解决问题后,教师就应该对他们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

教师的评价,特别是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应使学生产生一种“学习成功”的情绪体验,这有助于学生形成“乐学”的心态。

教师对学生评价所使用的个性色彩语言,应是帮助学生对自己为什么能够取得练习成功进行合理归因。

实践证明,有归因的评价比那些公式化语言评价更有效,能使学生学习信心十足,情绪高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延续学生的自主探索。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把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主动发展放在首位。

要善于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动机,还给学生探索的空间,创造自主探索的条件,培养自主探索的积极性,让学生爱学、能学、会学,培养出具有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

2011 6 15(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