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模:一种有效的建构性学习方式
建构性学习和教学

建构性学习和教学一、概述在当代教育领域中,建构性学习和教学已经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教学理念和实践方法。
它源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的建构性和学习者的主动性,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单向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
建构性学习和教学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外界信息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新的知识和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创设有利于知识建构的学习环境,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适当的学习支持。
而学生则需要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通过与教师、同伴以及学习资源的互动,不断扩展和深化自己的知识体系。
建构性学习和教学的实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这种教学理念也符合当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有助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现代公民。
深入研究和探索建构性学习和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对于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建构性学习的概念与起源建构性学习,作为一种独特的学习理念,其核心概念在于强调知识的建构性而非传递性。
这一理念认为,学习并非简单的信息接收和存储过程,而是学习者在特定情境下,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利用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经验,对新知识进行主动的意义建构和理解的过程。
这种理解不是对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基于学习者自身认知结构的主动建构,因此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和个体差异性。
建构性学习的起源可追溯至认知心理学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
认知心理学强调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和认知结构在知识获取和理解中的重要作用,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知识是学习者在与社会文化背景的互动中建构起来的。
这种理论的发展,使得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传统的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逐渐认识到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
建构性学习的理念与一些哲学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意大利哲学家维柯的“诗性智慧”强调人类通过想象和创造来理解和解释世界,这种理解方式是主动的、建构性的,而非被动的接受。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与课例分析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与课例分析——省生物新教材培训学习感悟黄丹一、什么是教学设计我国教育心理学家皮连生认为,教学设计是“运用现代学习与教学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论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试行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工程”。
是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运用教学知识和系统性方法,为优化学习过程、实现教学目标而制定教学实施方案的全部过程。
二、教学设计与备课1.都是属于教学准备的范畴,都有一定的目的性,计划性和教学活动的预设。
备课是教学设计的初级阶段,是教师准备教什么,怎么教,是为教师为怎么讲做准备。
教学设计是备课的专业化要求,是对于传统备课的继承、发展、深化和提高,要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学,怎么学,是为学生怎样学做准备。
2.为什么从备课到现在的教学设计?教育功能变了:从只面向少数人的精英教育,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
社会环境变了:知识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我们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
学生具备学习的愿望、兴趣和方法,比记住一些知识更为重要。
教师的角色变了:教师的职责现在是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越来越多的激励思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
三、教学设计包括的内容1.教学设计:包括教案、学案、评价方式,甚至学生问题的创设、教具的应用等,所有的与教学有关的内容都是教学设计。
(1)教学案例: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典型事例处理的过程、方法和教学行为的记事,以及对该个案记录的剖析、反思、总结。
(2)教学课例:是真实纪录教师课堂教学全过程的一种实用文体。
是以一节课为研究对象,重在对课本身的改进、优化和提高。
(3)教案:是教学的内容文本,是教学设计的最核心的部分,是教学准备成果的表现形式。
2.教案设计表头(1)授课题目:本节课的课题(2)授课时间:按教学进度所规定的时间(3)课型:即本节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讲评等。
课堂中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

例如, 在教 学《 质数 和合 数 》 , 的教师 可 能会 出 示两 时 有
三 个 自然数 , 让学生 找 出它们 的 因数 , 然后 出示 课本 上 的概 念 。只 通过几 个例 子就 出示 概念 , 样 的处理 过于 简 单 , 这 学
概 括能 力构 成 了数 学 思维能 力 的第 一要素 , 形成 概念 、 是 得
数 的 因数 的多 少进行 自主 分类 。 在这 样的教 学 中 , 学生 的主
体 作用 得到 了充 分 的发 挥 , 们的 分析 、 较 、 他 比 归纳 、 概括 能 力和 自学能 力也 得到 了有 效地 培养 ,学生 处于 学 习的主 体
的 演示 中发现 石 头 占了瓶子 的 空间 , 而水面 上升 , 从 初步 理 解 空 间这一概 念 。为 了让学 生更 好地 建立 体积 这一 数学 模
二、 在抽象与概括 中建立数学模型
数学 教学 说到 底就 是告 诉学 生前 人已 经给 我们 构建 的 个个 数学模 型和 怎样 构建 模型 的思 想方 法 ,以使 学生 能
运 用数 学模型 解决 数学 问题 和实 际 问题 。也 就是 要 不断地
引导 学生 用数 学 的眼光 去观 察 、分 析和 表示 各种 事 物之 间 的 关系 。 纷繁 复杂 的具体 问题 中抽 象 出熟悉 的数 学模 型 , 从 进 而达 到用数 学模 型 来解 决实 际问题 ,使数 学建 模 意识 成 为 学生 思考 问题 的方法 和 习惯 。 高 度的抽 象 l 是数 学最 本质 的特 点 ,抽 象和 概 括构 成 陛 了数学 的实 质 , 数学 的思 维是 抽象概 括 的思维 。因此 , 象 抽
出规律 的关键 性手 段 , 是建 立数学 模型 的重 要方 法 。 也
模型建构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

模型建构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也是课标中首次提出要求重视的一种能力。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也要求学生“运用逻辑和证据来构造和修改科学解释和科学模型”,将其作为进行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能力(9-12年级)。
人教版高中生物新教材选择的内容充分体现了这种要求,其中含有丰富的模型建构的素材。
用好这些素材,充分发挥模型的作用,渗透模型建构的方法迫在眉睫。
1解读模型和模型建构的价值必修1教材对模型的定义是:“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于具体的实物或其他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通过抽象的形式来表达”。
模型分三类: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
物理模型如真核生物的三维结构模型、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概念模型如血糖平衡调节的模型、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等;数学模型如“J”型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N t=N0λt 、基因分离与自由组合定律,有丝分裂中DNA含量变化曲线等。
高中生物学中的模型建构活动与科学研究中的建立模型不完全等同,它是为学生更好地掌握具体生物学内容而服务的。
例如,沃森和克里克建立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目的,是为了揭示当时并不清楚的DNA分子结构。
高中生物学中的“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模型建构活动,主要是对“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这个结论进行具体化,所建立的模型是物理模型;其主要目的不是探索DNA分子的结构,而是通过制作物理模型来加深对DNA分子的结构的理解,并体验具体化的模型的作用。
可见,让学生通过尝试建立模型,掌握或巩固有关生物学概念,体验建立模型过程中的思维过程,并领悟模型方法是高中生物学中的模型建构活动的主要价值。
2.模型建构在教学中的实践2.1在建构模型中掌握新知识就《DNA的分子结构》这部分内容来说,DNA、脱氧核苷酸、磷酸、脱氧核糖、含氮碱基等是前概念,但是DNA的双螺旋结构、碱基对、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NA的基本骨架则是新的概念。
基于思维建模的化学核心概念深度教学——以“电解池”教学为例

海水淡化
培养学生证据
推理与模型认识的能力
自制消毒液 培养学生
实验探究能力与创新意识
氯碱工业 培养学生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培养学生科学
态度与社会责任
电解氯化铜溶液 培养学生
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的能力
图1
基于思维建模“电解池”
的教学目标图
*本文系 2017 年福建教育学院基础教育研究课题“思维建模在高中化学核心概念构建中的应用研究”
应用模型 设计评价
海水淡化
应用模型和电解原
理,
讨论淡化原理
基于思维建模的化学学科素养的“电解池”教学设计图
1.创设情境、
构建电解概念
[设问]按图 3 连接好装置,这与前面所学原电池
装置有何异同?会发生什么反应呢?
×
C
学习活动
C
液的微观运动及变化。
[讲解]CuCl2 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生成 Cu2 + 和
构思维模型,能够用思维模型及电解原理分析、解决
论、总结归纳、设计评价等项目任务,驱动学生积极主
具体问题。
教学主线
知识主线
电解原理
化学
电解装置
生产
生产实践电解
生活
电解原理的应用
图2
电解 CuCl2 溶液
观察实验 思考推理
构建电解有关概念
总结归纳 思维建模
电解饱和 NaCl 溶液
应用模型 拓展延伸
自制消毒液
设计意图:本实验是理解电解原理的突破口,也
问题 1:通电前,CuC12 溶液中存在哪些离子?你
是本节核心概念教学的重心。为了促进电解、电解池
问题 2:通电后,溶液中的离子的运动情况有什么
建构主义论文: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数学建模教学

建构主义论文: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数学建模教学摘要:本文通过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数学建模教学的论述,分析出两者的相通之处:二者强调的重点都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对学生如何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怎样利用情境中的信息,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鉴于此,认识与掌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数学建模教学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数学建模教学指导作用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前后的美国。
10多年来,倍受诸多学者研究之青睐。
对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介绍、评价等问题,相关的研究论文已经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如何与数学学科做到有机整合,与此相关的研究还比较欠缺。
与此同时,数学建模竞赛近几年在全国各大高校如火如荼地开展,以数学建模相关课程为主体的教学改革也取得了明显成效。
通过分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数学建模的特点,我认为,认识与掌握建构主义理论对数学建模教学有着重要意义。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简介早在五十年代,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明确地提出了人的认识并不是对外在的被动的、简单的反映,而是一种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活动。
随后出现了六种不同倾向的建构主义:激进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社会文化认知观点、信息加工建构主义、社会建构论和控制论系统观。
概括起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以下观点:第一,知识是认知个体主动的建构,不是被动地接受或吸收;第二,知识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而不是说明世界的真理;第三,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必须与他人协商并达成一致,来不断加以调整和修正,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当时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第四,学习者的建构是多元的。
由于事物存在的复杂多样性,以及个人的先前经验存在的独特性,每个学习者对事物意义的建构也是不同的。
[1]由于建构主义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同时得到了当代最新信息技术成果的强有力支持,这就使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日益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普遍地结合起来,从而成为国内外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论认知学徒制教学模式

(3)多样性的递增。是指所需要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技能和策略的任务序列的建构。随着同一种技能的掌握,运用为解决任务所必需的多样化技能和策略就变得重要起来,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学会区分应用多样化技能与策略的不同情景。
4.社会性
在认知学徒制中,学生学习的场所不是孤立的、隔离的课堂,而是实际的工作场所。学生作为认知学徒,通过观察、练习、实践、交流、反思等学习方式,在真实情景的技能运用过程中,得到了快速的和真正意义上的提升。随着技能的进步,学生作为新手逐渐从专家实践共同体的边缘向中心行进,在对共同体实践与文化的不断参与之中,专家的“身份”逐渐形成。认知学徒制的社会性问题包括情景学习、社会性交互、内部动机激发、专家实践文化、合作和竞争等方面。
(4)内部动机激发。学习内部动机的激发与情景学习和专家实践文化的创设相关。
(5)合作和竞争。合作是指让学生以合作式问题解决的方式一起工作。它有利于拓展学习资源,共享知识与技能,互助互惠,从而共同完成任务。竞争通常是指教师通过给学生布置相似的任务,对他们的完成问题求解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比较,由此改善学生的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CLEs)设计模型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CLEs)设计模型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CLEs)设计模型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CLEs)设计模型以问题解决为主线提出了一种设计建构性学习环境的框架和方法。
( Reigelutl. M.I999)在90年代之后的研究中,问题解决始终是乔纳森不断追逐和遵循的一条路线,该模型正是他支撑问题解决学习的一种尝试。
(一)CLEs设计模型概述CLEs设计模型包含六个基本要素:问题、相关案例、信息资源、认知工具、会话或协作工具和社会或境脉支持。
其中,问题是整个学习环境设计的焦点和核心,其他五个要素的设计都要围绕着问题进行,如相关案例需要选取与该问题有着相似境脉,问题要素或解决方案的问题及示范性的解决途径,信息资源的选择也取决于具体的问题内容和领域知识。
其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支撑问题解决背后隐藏的学习过程。
在应用乔纳森的CLEs模型设计具体的学习环境时,要注意的是,应根据具体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分析问题所处的境脉、问题中包含的关键概念和原理、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和相应的心智模型要素以及可采用的学习活动等,并以此为依据设计其他几个要素。
所以,问题的选取和设计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的第一步。
CLEs模型最主要的目的是能够促进学习者对问题的解决和概念的发展,并让他们以领域内实践共同体成员的学习方式学习某一领域的知识。
该设计将目标知识和技能都融会于问题解决之中,因此,在这里,学习者需要傲的是解释、解决问题或完成一个项目,而不是学习去境脉化的抽象知识。
(二)CLEs设计模型的基本要素1.疑问/问题/案例/项目CLEs最主要的特征是问题驱动学习。
问题解决可以蕴含在疑问型、案例型、项目型和问题型的学习中,而这几种学习在复杂性的维度上则构成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连续统。
在设计问题时,可以就问题境脉、问题表征/模拟和问题操作间三方面做出考虑。
1 )问题境脉。
"问题表征的核心部分是对问题发生的境脉的描述。
"乔纳森从环境和人两个维度论述了问题境脉应如何设计。
利用专家系统建模——对人工智能的应用研究

() 解决方案 : 7 推理机根据 知识库和 当前问题的有关信 息产 生解决 方案 , 家系统 的最 后一个特征就 是对 解决方案 的表 专
示。
体 问题 目前 的状况 ,按相 关 的因素和规 则搜 寻它 的知 识库
( 含先 前存储 的专 家知 识) 处理 信息 , 包 , 制定 决策 , 然后 告 诉使 用者解决方案 。 2 .专 家系统 的组成 部分 专家系统 有七个组成部分 , 一个 成份在构建专 家系统 每
的 目标是理 解学 生当前 的思维 模型 ,那么 学生在 创建 知识 库过程 中将做 很少 的外 部研究 。然而 , 如果 你的 目标是 让学
生 掌 握 新 的 内容 及 解 决 问 题 的 能 力 , 那 么 学 生 所 做 的 研 究
议。
1 引言 .
()知识 库 : 制进 知 识库 ( 4 编 类似 于长 时记 忆) 的信 息是 相 对稳 定的, 是 由对象 的实 际情况和对象之 间关系 的标准 组 它 成 的, 这些对象表 征 了人类专 家制定决策 时所采 用 的知识 结
构。
专家系 统是从人工智 能领 域的研究发展 而来的 , 人工智
() 学 生 制 定 计 划 1
()用 户 : 人类 专家 一样 , 非有 需求产 生 , 1 像 除 否则 专
家系 统是不会 使用它 的知识和 技 能的 ,计 算机必 须等待 有 需要或 问题 的使用者 的输 入。
() 当前 问题 信 息: 2 因为专 家系统 是以源 于 A I的编程
制 定决策的 问题解 决任 务 中尤其有效 。 建构 专家 系统规则库 的学生对任一 知识领域 内概 念之 间动 态的、 临时的关 系都会进行 反 思性 思考。建构专 家 系统用到的思 维方式可能是各种 认知工具 中最难的 , 因为 它需要 形式推理 与逻 辑推 理 , 建构 专 家系统
建构化学思维模型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建构化学思维模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作者:林志强来源:《中学理科园地》2013年第05期摘要:本文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切入口,探讨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种教学方法。
阐述化学思维建模的含义、化学思维建模的基本过程。
以教学案例的方式介绍化学思维建模在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思维建模;方法;教学;有效性1 问题的提出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得到广泛认同与应用。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由学生在老师的帮助和促进下主动进行的有意义的建构。
“对于学习者来说,支持有意义的学习最有力的策略之一就是对他们所学的知识进行模型的建构。
”化学思维模型建构(简称“化学思维建模”)是建构主义理论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是一个学化学、做化学、用化学的过程,它体现了学和用的统一;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效方法。
2 有效教学与化学思维建模2.1 有效教学的涵义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
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有效果。
有效果是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
(2)有效率。
教学活动是一种精神性生产活动,教学效率可表达为: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教学投入=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
(3)有效益。
有效益是指教学收益,教学活动的价值实现。
2.2 化学思维建模的含义思维模型,简要地说它就是一种科学操作和科学思维的基本方法。
思维模型的建构(简称“思维建模”)是指通过抽象、概括和一般化,把特定的研究对象或问题转化为普遍的本质规律(一个已有的关系、共性或结构),从而用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
其原理就是人们常说的“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用已知来解决未知”。
作为学习过程的一种中介,思维模型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改造研究原型、建构新型客体;作为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思维模型可以再现原型客体的某种本质特性,解决现实世界的一些类似问题。
《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试卷(A参考答案.

教育信息技术学院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试卷(A)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1、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定解决它们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并对教学结果做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
2、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一定的环境中教与学活动各要素之间的稳定关系和活动进程的结构形式。
3、协作知识建构协作知识建构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组织中互相协作、共同参与某种有目的的活动,最终形成某种观点、思想、方法等智慧产品的过程。
4、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身完成某项任务或工作行为能力的信心或信念,是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5、绩效技术绩效技术是解决人的绩效问题或寻求改进人的绩效的机会的一套方法和过程。
它强调对绩效的期望状态和实际状态进行严格分析,进而识别引发绩效差距的原因,并提供多种问题解决方案,对变革过程进行管理,并对变革的结果进行评价。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1、教学目标的编写方法ABCD法则,其中,A指的是对象,B指的是行为, C 指的是条件,D指的是标准。
2、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包括:分析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策略、进行教学评价。
3、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基本要素有问题、相关的实例、信息资源 、认知工具、 会话与协作工具 和社会背景支持。
4、WebQuest的基本模块有:情境模块、任务模块、资源模块、过程模块、评价模块和总结模块。
5、活动理论模型由 中介 、主体 、 客体 、 规则 、 分工 和 共同体 组成。
三、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皮亚杰提出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包括( ABCD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2、乔纳森(Jonassen,1997)提出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模型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的教学策略有( ABC )。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方法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方法科学思维是学生学习发展过程中必备的一项重要素养,而生物学是一门以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活动规律为主要内容的自然科学,是学生科学思维发展的沃土。
随着新课标的深入落实,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逐渐成为生物学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
新课标指导教学实施的背景下,教师在组织开展初中生物教学活动时,应突破传统教学中以基础理论知识、技能讲解为主的局限,在充分考虑学生思维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积极调整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视,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主观察身边的生命现象,并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展开探索,从而在促使学生掌握基本生物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实现科学思维和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目标。
基于此,本文简单分析了科学思维的基本概述及培养要点,并提出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策略,以提高生物学科的教学质量。
一、科学思维的基本概述及培养要点(一)科学思维的基本概述生物学课程属于自然科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科学思维”已经被纳入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之列,这不仅是生物学课程科学属性和育人价值的体现,也表明了生物学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科学思维培养的重视。
而要想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真正将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渗透到日常教学活动中,初中生物教师必须了解什么是科学思维。
所谓科学思维,是指以事实证据为基础,以科学概念、科学推理及论证为手段,来判断、解释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关系,以及预测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认知方式。
从定义来看,科学思维是一种思维习惯,其核心为理性思维,即尊重事实及证据,以科学方式搜集证据、合理表征科学事实的认知方式。
简而言之,科学思维不仅是能力,也是一种良好的品格,具有批判、质疑、创新等取向特质。
(二)科学思维培养的基本要点新课标指导教学实施的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在充分理解科学思维内涵的基础上,充分重视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并将这一目标贯彻于日常教学中。
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加强对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视:第一,激发学生的认知动机。
妙用数学建模思想,提升数学思维能力——浅议初中数学建模思想方法

妙用数学建模思想,提升数学思维能力——浅议初中数学建模思想方法发布时间:2021-09-02T17:23:02.143Z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1年8月下作者:何柏林[导读] 数学建构思想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策略之一,影响着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初中数学教材中,数学建模思想与课堂探究是紧密联系的,教师必须为数学建构思想的运用找到探究载体,使学生感受数学建模思想去理解问题的作用。
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桃花初级中学何柏林【摘要】数学建构思想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策略之一,影响着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初中数学教材中,数学建模思想与课堂探究是紧密联系的,教师必须为数学建构思想的运用找到探究载体,使学生感受数学建模思想去理解问题的作用。
本文尝试从贯彻灵活开放的建模观念,灵性提升数学思维能力;创设数学建模的相关情境,灵性提升数学思维能力;拓宽数学建模的教学手段,灵性提升数学思维能力三个方面阐述。
【关键词】初中数学;建模思想;思维能力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初中数学的教学形式也取得了创新型的大好成果,建模思想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是通过构建数学模型,帮助学生对一些较为抽象化的知识点,展开具象化的理解,这样不仅能够对数学知识进行传授,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学习意识。
为了强化大家数学建模思想,本文结合当前初中数学的教学环境,对建模思想方法的应用展开深入的探究,希望能为相关人员,起到一些积极的参考作用。
一、贯彻灵活开放的建模观念,灵性提升数学思维能力在当前的初中数学学习课堂上,一些教师可能会过度看重自身在课堂上的存在感,将课堂的整体教学节奏,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对于数学建模的内容,学生缺乏足够的接触,自然难以养成有效的建模思想,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也是极为不利。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教师不妨在课堂上贯彻灵活多样的建模观念,自身担当“引导者”的角色,不要对学生的建模行为给予太多的干涉,在自由的课堂氛围下,学生自身的想象力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
高中生物建模教学作用论文

高中生物建模教学的作用【摘要】在生物教学中以模型建构为突破口,让学生在平等、激励、和谐的课堂气氛中通过“做”科学的过程,把微观抽象的知识简单化、具体化,既落实基础知识、基础原理,又能锻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必然对实现并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有裨益。
对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自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中生物;物理建模;教学;学生模型的教育意义需要通过“建构”来实现。
在模型建构活动中,往往需要将复杂的事物进行简化、抽象出其本质属性;需要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并身体力行,因此要借助与一些载体来表现模型。
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将获得生物学模型的基本知识作为课程目标之一,模型的教育意义需要通过“建构”来实现。
高中生物学课程中的模型建构活动,其主要价值是让学生通过尝试建立模型,体验建立模型中的思维过程,领悟模型方法,并获得或巩固有关生物学概念。
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效果不仅和学生的智力水平有关,更重要的是和他们对这一学科的学习兴趣有关。
模型本身展示给学生的是非常直观、生动的印象,它使静止的文字变得活跃、生动,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感性材料。
在应用模型方法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是教师硬性灌输给学生知识,而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舞台上亲自去想象,去动手构建模型。
在进行人教版必修2“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用橡皮泥构建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的模型,明确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的概念关系,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用橡皮泥构建“减数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的染色体变化模型”。
学生通过讨论、观察、自己动手操作,更好地理解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等减数分裂各个时期染色体变化的特点。
学生在做模型的过程中学习生物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为之,愉悦、兴奋,同时体验到建构探究成功后的喜悦感、自豪感。
思维建模工具支持有意义的学习

思维建模工具支持有意义的学习作者:杨锐雪来源:《科学大众》2019年第06期摘; ;要:建模是一种典型的建构主义体现。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者利用思维建模工具能促进有意义的学习。
当前人们的碎片化和移动学习的习惯导致有意义的学习难以发生。
文章从建构主义理论出发,分析有意义的学习如何发生,结合思维建模的概念,辨析思维建模工具如何促进有意义的学习发生。
文章据此指出如何在学习中利用思维建模工具获取知识并管理知识。
关键词:建构主义;思维建模;知识管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法而获得的。
随着知识和信息的迅猛增长,如何帮助学习者学会学习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全球话题。
学会学习,不只是指拥有对知识的获取能力,还包括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这是一个与各种各样思维能力密切相关的过程。
建构主义的兴起与当代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人们的传统学习方式,建构主义所倡导的理念能很好地解释当前的改变。
相比传统学习而言,当前人们接触更多的是碎片化的知识,与其说是知识,不如说信息一词更为合适,人们在空余时间接触到的信息,一般为过眼云烟,很难内化为知识,所以说知识的获取和管理越来越成为一个难题。
另外,当代的网络教育以及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也与结构主义理论的指导分不开。
特别是在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或者学习环境下,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教学和学习也是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再者,个性化教学理念的推广,也使人们越来越重视个体间的学习差异,正如杨丽娜等[1]指出的思维导图有利于个性化教学的进行。
赵英芳[2]指出思维导图有利于学习者知识的管理。
乔纳森在他的《Modeling with Technology:Mindtools for Conceptual Change》一书中,展示了他近年来研究如何使用思维工具促进学习,如何利用思维建模工具进行建模,提供有效的教学策略支持和评价学习中的概念转变。
以疑促学,有效建模

以疑促学,有效建模摘要:高效课堂的打造,关键在于引导学生生疑,悬疑而教,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和探究的欲望。
数学课堂应该是“问题丛生”的活力课堂。
让学生经历从无疑、生疑、解疑、领会的思维过程从而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关键词:生疑探疑释疑建模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2.209孔子曰:“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高效课堂的打造,关键在于抓住学生学习之疑,悬疑而教,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和探究的欲望。
1 精心预设,让学生生疑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过:“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课堂导入的过程,也是让学生从无疑至生疑的过程,成功的导入能让学生凝神、静思,进而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如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认识平年、闰年》。
在和学生复习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后,可以设这样一个谜:明明有个可爱的表弟,他是2008年2月29日出生的,再过几天就是生日了,明明为小表弟买了一份生日礼物,准备在表弟生日那天送给他。
可他在2013年的年历上怎么也找不到表弟的生日,是这本年历印错了吗?简洁的导入,在学生原有的认知背景和新的认知冲突中引发学生的疑问,进而导入新知的学习情境中。
教者这样的“卖关子”“装糊涂”,实际是一种“精包装”。
这样的教学艺术手法,能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激起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
将“疑”设在了“新知的生长点”,设在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让学生带着疑虑和不解,好奇地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
2 自主学习,让学生探疑“教”要面对学生的“疑”,学生的质疑是我们教学的轨迹。
学生心中有疑,才会产生积极的探究欲望。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较强的针对性。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不再是单一的、线形的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只有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的“学”的课堂,才会让孩子拥有自信。
正如教育家杜子华所说:“教学活动并不是老师简单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就够了,它还应该教会学生进行思考,进行辩证和富有创造性的思考……”。
教学模式的建构策略

教学模式的建构策略教学模式一词最初为美国学者乔伊斯和韦尔等人提出,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
也就是说建立什么样的教学模式,要体现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高效课堂教学必须首先要让学生想学,其次是会学,第三是获得高效。
我们要科学地实施,必须在有趣、轻负的理念下,辅以科学的教学方法,设计优化的教学过程,从而建立高效课堂教学的模式。
由于教育教学的思想不同,所依据的学习理论不同,教学目标不同,人们对教学的认识、采用的教学手段不同,教学的对象不同,施教者的教学风格与特长不同,会形成各种各样不同的教学模式。
世界著名的教学模式有:夸美纽斯的教学模式、赫尔巴特的教学模式、杜威的实用主义教学模式、程序教学模式、凯洛夫的教学模式、范例教学模式、赞可夫的一般发展教学模式、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教学模式、加涅的教学模式、布卢姆的掌握教学模式、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保加利亚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模式、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模式、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模式、我国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等等。
深入探讨这些教学模式,我们发现这些教学模式虽有差异,但都反映了教学规律,具有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特别是都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教学理论、教育心理学、教学方法的研究成果,也结合了时代的发展与人们的教学经验。
我们要为高效课堂教学建立教学模式,也应体现最新教学研究成果,具体地说要体现新课标的理念;考虑时代发展所带来的教学手段的变化,至少应将媒体的运用考虑进去;考虑时代变化所带来的学生的变化,现在的学生好表现,课堂教学要为他们的表现提供空间与时间;考虑时代变化带来的学习方式与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变化;更要结合教师的教学经验。
由于学科不同,课型不同,学生不同,教师也不同,建立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也然多样,笔者目前没有精力也没有能力为各种教学对象、教学情形、教学内容建立不同的教学模式,只是根据其共性特点,为高效课堂教学建立一个一般教学模式,供大方之家批评。
高职数学建模教学的策略与方法刍议

高职数学建模教学的策略与方法刍议[摘要]近年来,数学建模作为一个学数学、用数学的过程,是解决当前高职数学教学尴尬境地的有效途径之一。
文章结合高等数学教学的实际,对数学建模教学策略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并拟出了一套具有较强操作性、行之有效的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高等数学高职教育建模教学一、数学建模的定义数学建模就是将某一领域或部门的某一实际问题,经过抽象、简化、明确变量和参数,并依据某种“规律”,建立变量和参数间的一个明确的数学模型,然后求解该数学模型,并对结果进行解释和验证,若通过就投入使用,否则将返回去,重新对问题的假设进行改造。
数学建模就是这样的一个多次循环的过程。
数学建模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发挥其主体性,进行充满个人“思维构造”色彩的创造性过程。
建模活动既要学生与建模活动过程中的各个因素建立联系,如提出建模问题、测量数据、建立模型,又要求学生与自身掌握的数学知识和已有经验相联系,进而求解数学模型,检验数学模型的解。
因此,数学建模是学生主动建构的探索过程。
二、数学建模的教学策略1.打好基础,强化意识。
对于一个复杂的实际问题,要能从中发现其本质,建立数量关系,转化成数学问题,没有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是不可能的。
因此,要进行建模教学,必须抓好数学知识的系统学习,打好基础,同时注意从实际问题引入要领和规律,强化建模意识,用数学模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视数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建模兴趣。
在数学的教学活动中,挖掘出具有典型意义、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充分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3.重视课堂教学与课本习题的功能。
数学素质教育的主战场是课堂。
数学建模应从课本内容出发,联系实际,以教材为载体,编拟与课本相关的建模问题,或把课本的例题、习题改编成应用性问题,逐步提高学生的建模能力。
高职学生社会阅历浅,无法把实际问题与数学原理进行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科学进展,2003,11(1):49~54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建模:一种有效的建构性学习方式刘儒德(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北京100875)摘要建模作为一种建构性学习方式,可促使学习者根据先前的知识经验,使用所给与的物件和工具,来探究当前情境,建构起对当前情境的理解,并将自己的这种理解表达出来,从而可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灵活应用。
建模分为探究性建模和表达性建模2种形式,包含定量、半定量和定性3种抽象水平。
在教学中,教学者可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提供适当的支持,帮助学生展开不同形式、水平的建模活动。
关键词建模,建构性学习,表征。
分类号 B842.3建模(modeling)是一种具有较浓建构主义色彩的学习方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所有的知识都是人类大脑中认知过程的结果,是由学习者自己建构起来的;只有当学习者真正积极参与动手操作或者在头脑中默默地处理外来刺激时,真正的学习才可能发生;而且,学习者对外在刺激的解释依赖于其先前的建构性学习结果。
建模学习与这些理论主张非常吻合,在建模活动中,学习者必须根据先前的知识经验,使用所给与的物件和工具,来探究当前情境,建构起对当前情境的理解,并将自己的这种理解表达出来。
正因为建模学习的建构性质,所以在目前国外的科学与数学教学中倍受人们重视[1]。
人们强调,建模有助于矫正传统讲授教学方法中的许多不足,如知识的零碎性、学生的被动性、对物理世界的顽固而素朴的信念等,其教学效果要远远高于传统讲授法[2]。
本文将简要讨论建模的内涵、性质、种类以及在教学中应用时所要注意的问题。
⋅1 建模的内涵和性质1.1 建模的涵义模型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简化再现(或表征)。
建(构)模(型)是为了解决特定问题,利用所给定的思维工具,通过一定的抽象、简化和假设活动,以某种表征系统再现原型客体的基本属性及其关系。
表征系统由3种成分构成:⑴被表征的原型客体;⑵表征符号系统;⑶两者之间的关系。
这3种成分及其协调一致性构成了表征系统。
所有的建模活动通常都涉及2个方面的工作[3]:⑴使用一个事物来思考另外一个事物,也就是说,发展一套表征符号(如模型)来思考所研究的对象。
这时,重要的是了解模型与现实世界之间的特定关系,两者之间的关系取决于个人建构、环境的影响以及社会情境的影响,所以,有时同样的事物可以用十分不同的方式来表征。
例如,画一个圆和写一个方程式是以2种不同的表征系统表达同一个思想;⑵以一定理想化的、简单化的东西来表示模型。
这2方面的工作是相互依赖的。
学习者通过建模活动可以更好地认识原型客体、改造原型客体,并创建新的客体。
建模的目的就是要收稿日期:2002-02-23-50- 心理科学进展 2003年为学习者提供一定的计算机软件工具,让他们尽量自由地将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外化出来,并加以操作,以此建构并表达他们对世界的想法,创造自己的世界;同时还探究并理解他人对世界的看法。
1.2 建模作为心理表征的工具学习者的头脑正是通过表征来处理客观世界事物的。
皮亚杰认为,我们通过思维工具(图式)来形成表征。
新的思维工具可以引发对世界的新的思考。
儿童最初的思维靠的是动作,一旦儿童通过模仿、表象和语言来思考世界,他们就开始从实际动作向心理动作转变。
维果斯基认为,知识的建构同时包括内化与外化2个过程,内化是一个以语言为主要中介的社会性过程,通过内化,学习者将外在的操作和交流活动转变为头脑内部的思维过程,通过外化,学习者将自己的思想转变为外在的行动与言语,外在行动与言语提供反馈信息,反过来有助于思想的形成和修改。
在建模过程中,建模所用的工具就自然成了学习者建立内部心理表征的外在思维工具。
它提供了一种外化思想的方式,可以把思想转化为行动。
通过建构模型的活动,学习者就可以用可视化的方式来验证和反思自己的思想、表达自己的思想。
如果所用模型表达的是别人的想法,学习者可以探究这些想法与自己的想法是相符还是相矛盾,他们可以对模型进行试验,甚至还可修改模型,以便更好地表征客体。
建模工具一旦被学习者充分内化,就能产生迁移,成为学习者在其他情境中可以利用的思维工具。
1.3 建模与计算机模拟的关系在当前有关建模的研究中,人们往往将建模与信息技术环境联系在一起。
但是,建模很容易与计算机交互式模拟混为一谈。
因此,有必要搞清计算机交互式模拟与基于计算机的建模之间的关系。
在计算机交互式模拟中,设计者事先已建立好了框架,提供了对某一主题领域的一个成熟的模型(是由专家建立好的)。
学习者可以改变这一模型中某些变量的值,观察这些改变所带来的结果,从而探究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
这种交互性地操纵模型的方式比过去那种注重概念、公式和规则的静态的课本学习是一个很大的进步[4]。
但在计算机交互式模拟中,学习者通常无法知道模型的工作原理和底层结构,学习者理解模型的方式可能会与设计者的意图有很大的出入,而且,学习者可能会想当然地认为计算机模拟所隐含的模型是非常合理的,不会积极思考模拟系统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模型结构来表征事物,更不会想到要对这个模型加以改变了。
而建模一般来说着眼于学习者自己的反思研究活动与表征设计。
在建模活动中,所给物件和工具都更原始一些,它要求学习者自己形成对某一主题的一个表征,进行更有深度的认知加工过程,这对学习者可能是一个更大的挑战。
学习者要想很好地使用他人的模型,必须首先建立自己的模型并设计自己的研究[4]。
只有通过亲身探索所学领域可能存在的模型,学习者才能逐渐认识到一个好的模型的作用。
建模学习可分为探究性建模与表达性建模2种[5]。
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学习者探究他人(教师或专家)有关某一主题的想法,这些想法往往与学习者的想法有很大的差异,是以模型表示出来的。
在这样的活动中,学习者需要与这些模型产生交互作用,让自己的想法和他人的想法产生碰撞。
学习者与这些模型的交互作用过程是:在“如果,那么”的框架下,作出预测、考虑可能的方案、作出决策并观察可能的后果。
在表达性学习活动中,学习者利用工具将自己思想的某些方面外化出来,从而表述自己的看法。
例如,学习者可以利用几何画板这一计算机工具软件来表达自己对某一显示问题的表征。
在这样的活动中,学习者是在对自己的假设建构模型。
探究性模式与表达性模式对建模工具的使用是大不相同的。
在探究性模式中,教学者要给学习者提供一些事先已经利用建模工具建构出来的适当的模型,并同时提供问题和活动。
在表达性模式中,教学者给学习者提供空的工具,同时还提供可促使学生进行建模的材料和任务。
因此,计算机交互式模拟与基于计算机的建模存在部分交叉。
如果在计算机交互式模拟与科学家的自第11卷第1期建模:一种有效的建构性学习方式- 51-由探究之间建立一条连线的话,那么,建模学习就位于这条连线上的某些点上。
探究性学习活动更靠近计算机模拟一端,表达性学习活动更靠近科学自由探究一端。
当然,学生的自由发现依赖于他们的认知发展水平以及建模活动的特点。
在各种各样的建模中,建模活动的特点有很大的差异。
2 建模的种类建模的形式多种多样,人们对建模形式进行了各种分类,如前面介绍的探究性模式与表达性模式就是一种。
这里,我们介绍Mellar和Bliss(1994)所做的一种颇有创见与教学实践价值的分类方法。
他们认为,建模可分为以下3种:定量建模、定性建模与半定量建模[5]。
2.1 定量建模定量模型包括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2种[6]。
在静态模型中,学习者将原始值代入系统中的一些变量,然后计算出结果,如果所获结果接近目标,就完成解答,建立起一个模型;否则,重新向这些变量输入新的值,直到完成解答并建立模型为止。
电子表格普遍被学校课程用作一种建模工具,尤其在静态模型中使用最多。
电子表格输入新值很方便,而且,学习者每改变一个变量的值,电子表格系统就会自动修改其他相关变量的值,因而对“如果,那么”问题与试误性解答非常适用[7]。
例如,学习者可以利用电子表格探讨人口增长与土地资源、住房、交通、能源、水源以及空气污染等变量之间的相倚关系,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被隐含在电子表格的各种数据之中,当学习者改变一个变量的数据时,其他变量的数值将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学习者综合多次输入与输出的结果,建立起这些变量之间关系的模型,更加深刻理解节制人口的战略意义。
但电子表格也有缺点,它们在可视化方面存在局限性,变量之间的联系隐含在各种数据之间的相倚变化之中,不能直观地表示出来,另一方面,它是以单元格参数而不是以有意义的名称来界定关系。
其他一些建模工具能克服这些不足。
例如,Q-MOD就是一种建立简单的静态定量模型的工具[8]。
这套工具提供:⑴一些变量框和一些连线,变量框表示变量,连线表示简单数学运算,模型由变量框与连线构成;⑵一套创建、删除和移动方框与连线的工具,以便学习者改变变量的值,一个变量的值的改变立即导致其他所有变量的值的变化;⑶便于学习者决定计算方向、选择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方法,例如,当学习者在考虑诸如时间、速度和距离之间的关系时,必须根据自己模型的目标而选择哪一个变量作为因变量、决定需要进行哪一种计算。
因此,在这一套建模工具中,学习者主要是在根据某一策略计划,利用这些可操纵变量的工具来定义并使用变量。
在动态模型中,计算出的结果又反馈到系统的各种关系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循环变化,系统的行为就被模型化。
2.2 定性建模定性模型与定量模型相反,它更强调推理过程 [9],其商业用途是要利用人类决策过程来提高计算机的决策能力。
而在教育中,人们的兴趣恰恰相反,是要利用计算机模型中所反映出来的推理过程来增强学习-52- 心理科学进展 2003年者的理解。
这就把注意的焦点从决策转到了推理过程。
在教育中,简单一点的定性模型就是根据某一问题的事实,运用一些代表主题知识的“通用规则”演绎出新信息,这些新信息可被解释为对真实世界中这一问题的解答。
这种定性建模与数学建模有相似之处,例如,前者中的事实或信息对应于后者中的数值,规则对应于公式,只不过是用推理过程取代了计算。
2.3 半定量建模半定量建模是一种新颖但很重要的建模方式。
它根据物件的粗略大小与影响方向来考虑问题[10]。
它要求理解因果关系的方向(上升或下降)却不需要考虑数值或数量关系。
半定量推理之所以能被用于算术学习和教学当中,还因为它允许学生关注于情境中的要素,而又避免陷入因确定精确关系而带来的复杂性之中。
一些研究认为它是定量推理的前身,另一些研究认为,由于半定量方法使学生能从相当小的年龄就学会系统思考的方法,因而可以更正确地处理好复杂的概念。
有人开发出了一种名叫IQON的工具来支持基本的半定量推理和建模活动[10]。
学习者通过这套工具改变一个变量的定性量级值(如大、小、正常)就能使另一个变量的值产生相应的变化(如大一些或小一些),而且能够利用具有相互影响的几种变量表示一个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