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四章 五章课件
2024年《老子》四章标准课件
![2024年《老子》四章标准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9c0c954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3f.png)
2024年《老子》四章标准课件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应当能够理解老子基本哲学观点,掌握其辩证法思想,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具体包括:1. 阐述老子“道”概念及其特性。
2. 解释“无为”与“自然”哲学含义。
3. 分析老子辩证法中“曲则全,枉则直”等原则。
4. 评价老子思想在当代社会中适用性和价值。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老子思想辩证性质,如何从相反相成角度看待世界和人生。
重点在于老子“道”概念和“无为”原则深入解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老子》原文文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0分钟)通过展示自然界中“无为而成”例子(如水流顺应地形而成河川),引入老子思想。
2. 内容精讲(25分钟)对四个章节进行详细解读,穿插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
采用问答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3. 例题讲解(15分钟)选取典型例题,如“解释‘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含义”,进行详细解答。
4. 随堂练习(10分钟)分发练习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辩证法分析现代社会现象。
5. 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老子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应用。
六、板书设计板书分为四部分,对应四个章节,列出关键词和核心思想。
以图形和箭头表示辩证法中矛盾双方关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老子第二章思想,分析一个你认为社会问题。
以“无为”原则为出发点,谈谈你对环境保护看法。
2. 答案示例:社会问题分析:以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为例,指出过度干预可能导致资源扭曲配置,而遵循自然原则,让教育资源根据实际需求自然流动,可能更加公平有效。
环境保护看法:认为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减少人为干预,通过无为而治方式实现环境自然恢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课后反思,学生应认识到老子思想对个人修养和社会发展积极影响。
拓展延伸部分,鼓励学生阅读更多《老子》章节,联系实际,进行深度思考。
6-1《老子》四章 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6-1《老子》四章 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ddd99666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e8.png)
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汉族,春秋 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是我国古代 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他是世 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 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 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 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 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为”指的不是什么都不做,是指不顺应自然规律过 分干预,“为”会导致有规律的内部系统紊乱,这时候 还不放手,还要执着于此,只会导致彻头彻尾失去它。
任务三:探读老子之道
小组内部交流,交流后推举一人分享观点: 1.老子的思想有着鲜明的思辨色彩,说说课文中谈了哪几组关系, 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组,为什么?
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所以,圣人顺其自然,故 而不失败;不强行把持,故而不失去。们做事,常常在接近成功的时候 使事情失败了。(如果)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对待收尾,就不会使事情 失败了。因此,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从不重视稀有难得的货物, 圣人总是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常犯的过错,来辅助天地万 物的自然发展,而不敢妄为(妄加干预)。
战胜自己,突破自我,完成新的超越。
旷世天才颠覆世界
其:代词,代后面动词所涉及的对象
安:安稳,稳定 持:持守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 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 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
兆:征兆或苗头显露出来,显露迹象
谋:谋划,出主意解决
脆:脆弱
泮:同“判”,分离
启示:有无相生
联系现实,“无”都在哪些方面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如:艺术领域的“留白” 人际交往领域的“分寸感”“空间感”
《老子》四章课件(共4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老子》四章课件(共4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69a709b7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2f.png)
“鸟,吾知其能飞; 鱼,吾知其能游; 兽,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为罔,游 者可以为纶,飞者 可以为矰(zēng)。 至于龙,吾不能知, 其乘风云而上天。 吾今日见老子,其 犹龙邪!”
——孔子
知人论世,触摸经典
(二)时代背景
“春秋无义战, 战国无君子。”
据史书记载,春秋242年 间,有36名君主被杀,52 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 事480多起,诸侯的盟会 450余次。
老子的道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表示道之质,即化生为万物的原物质。 二是表示道之性,即这原物质化生的万物演化时 所遵循的基本法则。
承认一切是一, 那就是智慧的。
——赫拉克利特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 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 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 之所恶,唯孤、寡、不 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 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 损。人之所教,我亦教 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 将以为教父。(第四十二 章)
成部分。
循章读句,解码老子思想
(二)辩证思想
朴素辩证法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内容,综合老子的道本思 想可知,老子的辩证思想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对立 统一
转变 量(质) 变
循章读句,解码老子思想
(三)美学思想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道 的本性即是自然,出于对自然 的推崇,老子也很推崇素朴和 稚拙,认为“大巧若拙”,赞 美婴儿“含德之厚”,主张大 丈夫“处其实,不居其华”。
第六十三章(节选):图难 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 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 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 大,故能成其大。
从本章来看,圣人 应该怎样做才能终 成其大?
1)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 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 无失。
2)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3)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 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四章 ppt课件
![《老子》四章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2439c49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fa.png)
担任馆长时期,孔子多次来请教关于“礼”的问题。(龙)
老年时,老子对礼崩乐坏的现状感到无奈,辞官西行。
yĬn
骑青牛西行至函谷关,受关令尹喜邀请,
写下《道德经》后,出关销声匿迹。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
道家学派创始人
与庄子合称“老庄”。
著作《道德经》(又名《老子》)
鲁迅文章———斗争精神
本质、根本性的原则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真正不朽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其:代词,指各类事物。 持:持守,把握,保持。
兆:动词,显露出征兆。 泮:同“判”,分离。
事物安稳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
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
分离;事物细小的时候容易散失。
自我吹嘘者没有做出实际的功劳,
自恃骄傲者不能被别人认同。
zhuì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其:表示假设,如果。
处:做。
如果(“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
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
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企:踮起脚。 想要比别人高,看得更远。 站不稳,容易跌倒。
。“ 死而后已 ,
不亦远乎 ”
三纲
八目
四心
四端
明明德
亲民
止于至善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 辞让之心 是非之心
仁、义、礼、智
知人论世
老子出生于公元前571年左右,大概比孔子大20岁。姓李名耳,字聃(dān)
《老子》四章(课件(共52张PPT)
![《老子》四章(课件(共52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b737746f83c4bb4cf7ecd1f3.png)
深入品读,感悟赏析
通过“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这句话,老子告诉大家要做 一个什么样的人?本章强调的重点是什么?
【明确】:要做自知、自胜、知足、强行的人。 本章强调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
深入品读,感悟赏析
如何理解《老子》第三十三章中的“知人”“知足”“强行”?
【明确】:老子认为,个人品行修养,重在修身。对外的“知 人”“胜人”固然可贵,对内的“自知”“自胜”更为重要,更符 合大道。
资源与积累
《道德经》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 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 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 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 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重点字词: (1)其未兆易谋:问题还没有显露 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 (2)泮:同“判”,分离。 (3)毫末:比喻极其微小的事物。 (4)累土:一筐土。 (5)几:接近。 (6)欲不欲:想望人所不想望的。 (7)复:弥补。
诵读课文,读懂文意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 译文:事物安然未生变时容易持守,问
诵读课文,读懂文意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 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重点字词: (1)强行者有志:努力不懈地去 奋斗的人是有志气的。 (2)不失其所者久:言行不离道 之规律中的人能够活得长久。 (3)死而不亡者寿:躯体虽死而 精神仍然存在于世的人才是真正 的长寿。
语言积累与探究
壹
诵读课文,读懂文意
6.1《老子》四章 课件(共3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6.1《老子》四章 课件(共3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243217e6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418d01e.png)
的重要来源,被誉为“万经之王 ”。
·《道德经》原文分上下两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 后分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 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 包涵广博
· 《道德经》《易经》《论语》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背景探寻
老子生于春秋时期,当时的 社会环境是周朝式微,各诸侯 为了争夺霸主地位,不断发动 战争。残酷的战争让老子目睹 了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 室史,他提出了一系列治国安 民的主张。《老子》一书所讲 述的内容便反映了他的思想和
背景探寻
思考
1.第三十二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 确 :强调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 ”, 加强自我修养。
人要知晓别人的长处和短处,更要了解自己,不狂妄自 负;同时坚定生活信念,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饱满的精 神风貌,与大道“复归”,从而“死而不亡”。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 ,其微易散。为之于
老子思想
3.哲学精髓:朴素辩证法思想 老子认为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4.修身处世:不与人争
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强调“谦虚”“不争”“柔弱”“知足” 等。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 讲 究虚心 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走进作品
●据史书记载,春秋242年间,有36名 君主被杀,52个诸侯国被灭,有大 小战事480多起,诸侯的盟会450余
次。
●在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的 治国方略,提出“无为而治”的思 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不要 过多干涉百姓生活。
高中语文《老子》四章》PPT课件
![高中语文《老子》四章》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d46593ddaef5ef7bb0d3c66.png)
《老子》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著名的哲学概念,具有 朴素辩证法思想。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道”,以“道”解 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 物”,“道”乃“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 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在政治思想上,主张“无为”,宣扬自然无为的天道观, 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反映了老子企图通过无为缓和尖锐 的社会矛盾的思想。
老子又回过头来问老翁:“是石头寿命长呢,还是砖头寿 命长?”老翁说:“当然是石头了。”
老子释然而笑说:“石头寿命长,人们却不择它;砖头寿 命短,人们却择它,不过是有用和没用罢了。天地万物莫不如 此。寿虽短,于人于天有益,天人皆择之,皆念之,短亦不短; 寿虽长,于人于天无用,天人皆摒弃,倏忽忘之,长亦是短啊。” 老翁顿然大惭。
第 5 课 《老子》四章
企
者不 立,跨
者 不行,
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步行的人走不远,就好像
自 见 者不 明 ,自 是 者 不 彰, 自 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人不能明辨是非,自我夸
伐
者 无功,自 矜 者 不 长。 企:踮起脚。
耀功劳的人没有功绩,自我夸耀的人不能长久。[ 不行:不能
走远。明:明察。是:认为正确。自伐:和下文的“自矜”都是自 我夸耀的意思。长:长久。一说读zhǎnɡ,意思是得到敬重。 ]
哪儿流,哪里洼在哪里聚,甚至愈深邃愈安静。此等宁静和达 观,是很多人难以企及的。这的确是一种“无为”,但不是对 “大我”的无为,而是对“小我”的无为,是在个人利益上的 无为。
二曰齐心。 水的凝聚力极强,一旦融为一体,就荣辱与共,生死相依, 朝着共同的方向义无反顾地前进,故李白有“抽刀断水水更 流”之慨叹。因其团结一心,水威力无比:汇聚而成江海,浩 浩渺渺,荡今涤古;乘风便起波涛,轰轰烈烈,激浊扬清。
《老子四章》PPT课件30张
![《老子四章》PPT课件30张](https://img.taocdn.com/s3/m/a23d2bc7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04.png)
6.1 《老子》四章
一、知人论世
1. 老子生平
辩证释“道”的智者——老子
老子(生卒年不详),即老聃,相传姓李名耳,字伯阳, 春 秋 时 期 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 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做 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相传孔子曾向他问礼。老子幼年牧 牛耕读,聪颖勤快。晚年在故里陈国居住,后出关赴秦讲学, 死于扶风。
2. 理解翻译文句
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 易分离,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要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处理妥当。 合抱的大木,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从一筐筐泥土建筑起来的;千里的远 行,是从脚下举步走出来的。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所以圣人不求有所作 为,因此不会败事,不执意把持,因此不会丧失。一般人做事,常在接近成功时遭致失败。审慎 面对事情的终结,一如开始时那样,就不会失败。所以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珍贵难得的 货品,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以辅助万物的自然变化而不加以干预。
三、文本理解
【二】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 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第二十四章) 2. 理解翻译文句
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人不能显明,自以为 是的人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自我夸耀的人不能长久。(这些行为)用 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
二、文本阅读
1. 字正音
①一毂( gǔ) ④自矜( jīn ) ⑦累土( léi )
②埏埴(shān zhí ) ⑤赘行( zhuì)
《老子》四章 课件(共29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老子》四章 课件(共29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de04e67d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418ce76.png)
【探究内涵】
【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注释】 ①强(qiǎng)行者有志: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 ② 不失其所者久: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 ③ 死而不亡者寿: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意思是,有道之人身死而道 长存,这就是寿。
学习目标
1 通过阅读导学案及相关材料,了解老子 及其作品《道德经》中所蕴含的思想。
2 阅读文本,掌握重点文学知识及文言现象。
3 通过对比阅读,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 思考其现实意义,体会老子的辩证思想。
实际运用老子的辩证思维和逆向思维解决实 4 际问题,涵泳心灵,养育人格,将所学转化
为为人做事的准则。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注释】
11.几(jī):接近。 12.慎重如始:审慎面对事情 的终结,一如开始那样。
重在阐释百姓做事经常功 败垂成的原因,强调必须从始 至终保持谨慎,越到收官结尾 处越要小心。
【六十四章】 第五层
是以圣人欲不欲, 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 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 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注释】 ①企者:踮起脚的人 ②跨者不行: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 ③自见者不明: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 ④自是者不彰:自己为是的不能彰显。 ⑤自伐:和下文的“自矜”都是自我夸耀的意思。 ⑥长:长久。一说读zhǎng,意思是得到敬重。 ⑦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 就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行,同“形”。 ⑧处:为,做。
6.1《老子》四章 课件(共69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6.1《老子》四章 课件(共69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8135db8e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32.png)
3.怎样理解“有”和“无”?
“有”和“无”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无”让“有” 发挥作用。正如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了车子的作用;有了器具中空 的地方,才具备器皿的作用;有了门窗四壁的空的部分,才有了房屋的作 用。因此,“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朴素辩证法的思想,是老 子道家思想的重要内容。 启示:一般人只注意到了实有的作用,而忽略了空虚的作用。我们要辩证地 看待二者的关系,不要过于狭隘,要兼顾双方。
——《史记》
成书经过
大约周敬王三十五年(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 年),老子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败,就离开故土,准 备出函谷关去四处云游。把守函谷关的长官尹喜很敬 佩老子,听说他来到函谷关,非常高兴。
可是当他知道老子要出关去云游,又觉得很可惜, 就想设法留住老子。于是,尹喜就对老子说:“先生 想出关也可以,但是得留下一部著作。”老子听后, 就在函谷关住了几天。几天后,他交给尹喜一篇五千 字左右的著作,据说,这篇著作就是后来传世的《道 德经》。
能显明。见:同“现” 彰:彰显
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4)自伐:和“自矜”都是自我
夸耀的意思。 (5)处:为,做。
诵读课文,读懂文意
译文:垫起脚尖想站得更高一些,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 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
反而站不稳;迈着大步想走得更快 一些,反而走不远;经常自我表现 反而名声大不起来,经常自我夸耀
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 反而没有功劳,自以为自高自大反
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而不能被认可并获得尊重。用“道”
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
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懂得规律
《老子》四章教学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老子》四章教学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9293a79e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e3.png)
第 二 章
诵
读
明确字音。
毂(gǔ) 埏埴(shān zhí)户牖(yǒu)
感
矜(jīn) 赘(zhuì) 强行者(qiǎng)
悟
泮(pàn) 累土(léi)
几成而败之(jī)
第
三 车轮的中间部位,周围与
文
章
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 圆孔用来插车轴
和泥(制作陶器)。 埏,揉和;植,黏土
以之为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
哲学上,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他认为“道生万物”, 是天地万物之始之母,宇宙是一个自然产生及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 都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
修身上,主张纯朴、无私、虚静、谦让、贵柔、守弱、淡泊等 因循自然的德性,主张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
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无为”也就是不妄为,不生事 扰民,对外和平共处,反对战争与暴力。万事万物顺着自然之性萌生、 发展,人们自由自在的生活,最终达到“相安无事”的自然状态。其 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深入研读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 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思考1】如何理解“知人”“自知”“胜人”“自胜““知足”“强行”?
老子认为,个人品行修养,重在修身。对外的“知人”“胜人”固然可贵,对内的“ 自知”“自胜”更为重要,更符合大道。
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强调我们不仅要向外探求,了解他人,更要多和自 己对话,了解自己。启示我们:不仅要了解自己的优势,了解自己内心真正的热爱与需求, 更要看清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全面了解自我,才能给人生合理定位,合理规划自我,从而明 确人生发展的方向。
《老子》四章ppt课件
![《老子》四章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dbeb86b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e0.png)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垫起脚尖想站得更高一些,反而站不稳; 迈着大步想走得更快一些,反而走不远; 经常自我表现反而名声大不起来,经常自我夸耀反而没有功劳, 自以为自高自大反而不能被认可并获得尊重。 用“道”去衡量这些行为, 可以说都是多余无用的,大家都讨厌这些行为, 所以懂得规律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知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是一般之智 自知者”,知人更知己,了解内心,是心灵之明 反省自身,把握自己,体察生命本质。内外皆明 的自知者,比知人者境界更高。
胜人者凭借外在力量战胜别人, 自胜者是有力量自胜者凭借内在意志战胜自我, 克制欲望,摒除杂念。能把控自己的人,才能达 到无所不容、物我两忘的境界,才称得上强者
各 (5)舆,车厢,通常为长方形,人所立之处。“舆”的左右两边立的栏杆和木板,叫輢。
部
(6)軎(wèi),车轴两头的圆形金属套。车轴的两端露出毂外,末端套有青铜或铁制的轴 头,防止轮子在转动时飞出。
分 (7)辖,车轴两头垂直穿入軎的金属条,防止軎脱落。辖一般用青铜或铁制成,呈扁平长
名 称
方形,长约三四寸,俗称销子。 (8)轸,舆的底座和架子,由四根方木组成,有点类似现在的床架。古人会用类。不但舒适,还能缓震,减轻车载
6.1《老子》四章
素养目标
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和
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
识,学习以喻说理的论 语言
证方法。
建构与
运用
理解“有”和“无”、“知 人”和“自知”、“胜人”
思维 和“自胜”等的关系, 发展与 理解老子的辩证哲学。
提升
品味老子凝练精妙、 如歌如诗的语言。
《〈老子〉四章》》课件45张-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老子〉四章》》课件45张-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e49fb288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b8.png)
背景简介
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经过长期休养生息发 展了起来,而王室的力量却逐步衰微,渐渐丧失 控制诸侯的能力。强大了的诸侯,不再对周王室 唯命是从了,他们有的蚕食周的土地,有的攻伐 别的诸侯国。
据史书记载,春秋242年间,有36名君主被 杀,52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480多起,诸 侯的盟会450余次。
天下大乱,诸侯混战,统治者贪求无厌,无德无能却 好大喜功,强作妄为。使百姓饥寒交迫,疲于奔命,造成 人民的灾难。在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的治国方略, 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不要 过多干涉百姓生活。
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 为”“不乱为”,要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老子》四章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言基础知识,学习以喻说理的论证方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有”和“无”、“知人”和“自知”、“胜人” 和“自胜”等的关系,理解老子的辩证哲学。
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老子凝练精妙、如歌如诗的语言,理解文中老子 的思想和道家的观点。
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行 为和人生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作者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 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 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 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 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 史名人之一。
老子思想
• “清静无为” • 静——宁静 • “清静无为”思想的核心——“无” • 理解“有”“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例: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 独其言在耳。”——《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老子》四章+课件33张+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老子》四章+课件33张+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7c3d4253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22.png)
(1)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 故无失。
圣人顺应自然,不干扰,不妄为,心理不偏执;自然少有 失败;而为者、执者必然败之、失之。
(2)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 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圣人能补救众人经常犯的错误,能辅助万民顺应自然本 性,顺势而为,不妄为,不强为,所以圣人能够终成大业。
《道德经》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 言》、《老子五千文》,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 源。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讲人类的人 生观和世界观,道出人生的进退术,包含长生久视 之道;下篇《道经》,讲宇宙和自然的规律。
“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 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 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道德”为纲宗,论述修 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 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 “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 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 之王。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 《道德经》是除了《圣经》 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 最多的文化名著。
写作背景
老子所处当时西周社会,诸侯各国穷兵黩武,战乱频仍,社会 之礼仪伦理已无法恢复,所以老子看透人类社会之所以会纷争不 已,都是由于圣人、礼仪、法令、欲望、智慧等有为措施所引起的, 正是因为社会看中名利、实力等,所以天下才会出现资源有限性的 占有之争。老子因此提出回归自然,顺应无为而治、清净绝智的自 然世界的规律,从而才能守弱胜强,达到小国寡民的平静生活,“民 至老死而不相往来”。
第六十三章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 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处理困难要从容易处入手,实现远大(目标)要从细微处 入手。天下的难事,必定从容易的做起;天下的大事,必定从 细微的做起。所以圣人始终不自以为伟大,因此才能成就大的 事情。
《老子》四章 ppt课件55张
![《老子》四章 ppt课件55张](https://img.taocdn.com/s3/m/94b08d81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e7.png)
智:智慧 明:聪明 自胜:宾语前置句
强行:qiǎnɡ古今异义,古:勤勉而行 今:用强制的方法
进行
所:名词,地方、位置(立身之处)
译文:了解别人的人是聪明的,了解自己的人是有智慧的,能 够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才是强大的。 知道满足的人是富有的,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 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分析第11章
疏通文本第11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 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 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辐:辐条 毂:车轮的中心部位 当:在
埏埴:揉和黏土
户牖: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以为:把.....作
译为文: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毂当中,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
毂中空地方的“ 无”。和泥制作陶器,陶器的功用正是产生于
(2)近代以来,《老子》也受到了西方思想家 的重视,成为世界哲学宝典之一。当今世界,更是掀起 “老子热”“大道热”以应对21世纪的新挑战。
二、疏通文本
正字音
辐 fú 户牖 yǒu 累土 lěi
毂 gǔ
埏埴 shān zhí
赘行 zhuì 易泮 pàn
强行 qiǎng 几 jī
《老子》四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 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 之以为用。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 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 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 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 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 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为
人活着犹如宇宙之存在,没有人能理性地指出其目的。 因此,非理性地选择某个(些)目标便成为我们唯一的选择。
所以老子只说了“方法”,但没有指出“目的”。
这给我们一个启示: 人何必为刻意达到目的而痛苦不堪? 无为、逍遥亦是一种为人处世之道。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 如认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并能由对立而转化, 是为“反者道之动”,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 “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关于老子的宇宙观,根据之前的道, “无”与“有”(万物存在即是“有”)会相互转化。 因此老子认为宇宙万物来自虚无,也必将走向虚无。 比如:人的生与死。
书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四章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人法地, 地法于有, 有生于无
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学 壹 知人论世,了解老子,了解《老子》。 习 贰 落实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目 叁 分析本文的“对待”关系,把握其启示意义。
标
老子,相传姓李名耳,字伯阳,一字聃, 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 道家学派创始人,与庄子并称“老庄”。 在道教中被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 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他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 孔子曾向他问礼。 后退隐蒙山著书立说,游历江南塞北, 又西出陕关,不知所终。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 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 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 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 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 勉强而行的人有意志。 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就能长久不衰, 身虽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
《老子》又名《道德经》。
道 老子试图建立一个囊括宇宙万物的理论。 他认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 事物本身的内部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是相对复杂和变化的。事 物本身即是阴阳的统一体。 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 方法(德)来源于事物的规律(道)。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以“无为”为目的,而是以“有为”为目的。 因为根据之前提到的“道”,“无为”会转化为“有为”。 这种思想的高明之处在于, 虽然主观上不以取得利益为目的,客观上却可以更好地实现利益。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 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 揉和泥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 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 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 才有房屋的作用。 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 ; 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 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 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
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 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 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 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 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 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 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 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 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 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 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 不但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而且对中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德经》
分为上下两册,共81章, 前37章为上篇道经, 第38章以下属下篇德经, 全书的思想结构是: 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 上下共五千字左右。
1.齐读课文, 读后请尝试着翻译全文。
用简短的话概括每一章的主要观点。
1、讲的是“有”和“无”的关系。 “有”和“无”同样重要, 他们共同存在,相互配合,才使事物发生作用。
2、讲的是违反自然规律的坏处。
3、讲个人修养与自我建立。
4、谈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法。 讲的是“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的道理。 老子认为,大的事物总是始于小的东西, 任何事物的出现,总有自身生成、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人们应该了解这个过程。 对于在这个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祸患的环节给予特别注意, 从而杜绝它的的出现。 从“大生于小”的观点出发, 老子进一步阐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说明远大的事情,都是以细小的事情为开端的。 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 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1)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日:“教之。(《论语·子路》)(2)是以圣 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垫起脚尖想站得更高一些,反而站不稳; 迈着大步想走得更快一些,反而走不远; 经常自我表现反而名声大不起来,经常自我夸耀反而没有功劳, 自以为自高自大反而不能被认可并获得尊重。 用“道”去衡量这些行为, 可以说都是多余无用的,大家都讨厌这些行为, 所以懂得规律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