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四章 五章课件

合集下载

2024年《老子》四章标准课件

2024年《老子》四章标准课件

2024年《老子》四章标准课件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应当能够理解老子基本哲学观点,掌握其辩证法思想,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具体包括:1. 阐述老子“道”概念及其特性。

2. 解释“无为”与“自然”哲学含义。

3. 分析老子辩证法中“曲则全,枉则直”等原则。

4. 评价老子思想在当代社会中适用性和价值。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老子思想辩证性质,如何从相反相成角度看待世界和人生。

重点在于老子“道”概念和“无为”原则深入解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老子》原文文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0分钟)通过展示自然界中“无为而成”例子(如水流顺应地形而成河川),引入老子思想。

2. 内容精讲(25分钟)对四个章节进行详细解读,穿插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

采用问答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3. 例题讲解(15分钟)选取典型例题,如“解释‘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含义”,进行详细解答。

4. 随堂练习(10分钟)分发练习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辩证法分析现代社会现象。

5. 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老子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应用。

六、板书设计板书分为四部分,对应四个章节,列出关键词和核心思想。

以图形和箭头表示辩证法中矛盾双方关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老子第二章思想,分析一个你认为社会问题。

以“无为”原则为出发点,谈谈你对环境保护看法。

2. 答案示例:社会问题分析:以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为例,指出过度干预可能导致资源扭曲配置,而遵循自然原则,让教育资源根据实际需求自然流动,可能更加公平有效。

环境保护看法:认为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减少人为干预,通过无为而治方式实现环境自然恢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课后反思,学生应认识到老子思想对个人修养和社会发展积极影响。

拓展延伸部分,鼓励学生阅读更多《老子》章节,联系实际,进行深度思考。

6-1《老子》四章 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6-1《老子》四章 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老子》四章 诸葛 钢铁
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汉族,春秋 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是我国古代 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他是世 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 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 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 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 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为”指的不是什么都不做,是指不顺应自然规律过 分干预,“为”会导致有规律的内部系统紊乱,这时候 还不放手,还要执着于此,只会导致彻头彻尾失去它。
任务三:探读老子之道
小组内部交流,交流后推举一人分享观点: 1.老子的思想有着鲜明的思辨色彩,说说课文中谈了哪几组关系, 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组,为什么?
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所以,圣人顺其自然,故 而不失败;不强行把持,故而不失去。们做事,常常在接近成功的时候 使事情失败了。(如果)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对待收尾,就不会使事情 失败了。因此,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从不重视稀有难得的货物, 圣人总是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常犯的过错,来辅助天地万 物的自然发展,而不敢妄为(妄加干预)。
战胜自己,突破自我,完成新的超越。
旷世天才颠覆世界
其:代词,代后面动词所涉及的对象
安:安稳,稳定 持:持守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 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 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
兆:征兆或苗头显露出来,显露迹象
谋:谋划,出主意解决
脆:脆弱
泮:同“判”,分离
启示:有无相生
联系现实,“无”都在哪些方面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如:艺术领域的“留白” 人际交往领域的“分寸感”“空间感”

《老子》四章课件(共4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老子》四章课件(共4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鸟,吾知其能飞; 鱼,吾知其能游; 兽,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为罔,游 者可以为纶,飞者 可以为矰(zēng)。 至于龙,吾不能知, 其乘风云而上天。 吾今日见老子,其 犹龙邪!”
——孔子
知人论世,触摸经典
(二)时代背景
“春秋无义战, 战国无君子。”
据史书记载,春秋242年 间,有36名君主被杀,52 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 事480多起,诸侯的盟会 450余次。
老子的道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表示道之质,即化生为万物的原物质。 二是表示道之性,即这原物质化生的万物演化时 所遵循的基本法则。
承认一切是一, 那就是智慧的。
——赫拉克利特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 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 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 之所恶,唯孤、寡、不 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 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 损。人之所教,我亦教 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 将以为教父。(第四十二 章)
成部分。
循章读句,解码老子思想
(二)辩证思想
朴素辩证法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内容,综合老子的道本思 想可知,老子的辩证思想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对立 统一
转变 量(质) 变
循章读句,解码老子思想
(三)美学思想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道 的本性即是自然,出于对自然 的推崇,老子也很推崇素朴和 稚拙,认为“大巧若拙”,赞 美婴儿“含德之厚”,主张大 丈夫“处其实,不居其华”。
第六十三章(节选):图难 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 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 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 大,故能成其大。
从本章来看,圣人 应该怎样做才能终 成其大?
1)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 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 无失。
2)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3)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 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四章 ppt课件

《老子》四章 ppt课件
老子青年担任国家图书馆馆长(馆藏室之史),以博学闻名天下。
担任馆长时期,孔子多次来请教关于“礼”的问题。(龙)
老年时,老子对礼崩乐坏的现状感到无奈,辞官西行。
yĬn
骑青牛西行至函谷关,受关令尹喜邀请,
写下《道德经》后,出关销声匿迹。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
道家学派创始人
与庄子合称“老庄”。
著作《道德经》(又名《老子》)
鲁迅文章———斗争精神
本质、根本性的原则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真正不朽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其:代词,指各类事物。 持:持守,把握,保持。
兆:动词,显露出征兆。 泮:同“判”,分离。
事物安稳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
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
分离;事物细小的时候容易散失。
自我吹嘘者没有做出实际的功劳,
自恃骄傲者不能被别人认同。
zhuì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其:表示假设,如果。
处:做。
如果(“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
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
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企:踮起脚。 想要比别人高,看得更远。 站不稳,容易跌倒。
。“ 死而后已 ,
不亦远乎 ”
三纲
八目
四心
四端
明明德
亲民
止于至善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 辞让之心 是非之心
仁、义、礼、智
知人论世
老子出生于公元前571年左右,大概比孔子大20岁。姓李名耳,字聃(dān)

《老子》四章(课件(共52张PPT)

《老子》四章(课件(共52张PPT)

深入品读,感悟赏析
通过“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这句话,老子告诉大家要做 一个什么样的人?本章强调的重点是什么?
【明确】:要做自知、自胜、知足、强行的人。 本章强调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
深入品读,感悟赏析
如何理解《老子》第三十三章中的“知人”“知足”“强行”?
【明确】:老子认为,个人品行修养,重在修身。对外的“知 人”“胜人”固然可贵,对内的“自知”“自胜”更为重要,更符 合大道。
资源与积累
《道德经》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 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 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 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 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重点字词: (1)其未兆易谋:问题还没有显露 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 (2)泮:同“判”,分离。 (3)毫末:比喻极其微小的事物。 (4)累土:一筐土。 (5)几:接近。 (6)欲不欲:想望人所不想望的。 (7)复:弥补。
诵读课文,读懂文意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 译文:事物安然未生变时容易持守,问
诵读课文,读懂文意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 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重点字词: (1)强行者有志:努力不懈地去 奋斗的人是有志气的。 (2)不失其所者久:言行不离道 之规律中的人能够活得长久。 (3)死而不亡者寿:躯体虽死而 精神仍然存在于世的人才是真正 的长寿。
语言积累与探究

诵读课文,读懂文意

6.1《老子》四章 课件(共3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6.1《老子》四章 课件(共3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是道家哲学思想
的重要来源,被誉为“万经之王 ”。
·《道德经》原文分上下两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 后分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 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 包涵广博
· 《道德经》《易经》《论语》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背景探寻
老子生于春秋时期,当时的 社会环境是周朝式微,各诸侯 为了争夺霸主地位,不断发动 战争。残酷的战争让老子目睹 了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 室史,他提出了一系列治国安 民的主张。《老子》一书所讲 述的内容便反映了他的思想和
背景探寻
思考
1.第三十二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 确 :强调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 ”, 加强自我修养。
人要知晓别人的长处和短处,更要了解自己,不狂妄自 负;同时坚定生活信念,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饱满的精 神风貌,与大道“复归”,从而“死而不亡”。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 ,其微易散。为之于
老子思想
3.哲学精髓:朴素辩证法思想 老子认为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4.修身处世:不与人争
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强调“谦虚”“不争”“柔弱”“知足” 等。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 讲 究虚心 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走进作品
●据史书记载,春秋242年间,有36名 君主被杀,52个诸侯国被灭,有大 小战事480多起,诸侯的盟会450余
次。
●在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的 治国方略,提出“无为而治”的思 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不要 过多干涉百姓生活。

高中语文《老子》四章》PPT课件

高中语文《老子》四章》PPT课件

《老子》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著名的哲学概念,具有 朴素辩证法思想。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道”,以“道”解 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 物”,“道”乃“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 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在政治思想上,主张“无为”,宣扬自然无为的天道观, 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反映了老子企图通过无为缓和尖锐 的社会矛盾的思想。
老子又回过头来问老翁:“是石头寿命长呢,还是砖头寿 命长?”老翁说:“当然是石头了。”
老子释然而笑说:“石头寿命长,人们却不择它;砖头寿 命短,人们却择它,不过是有用和没用罢了。天地万物莫不如 此。寿虽短,于人于天有益,天人皆择之,皆念之,短亦不短; 寿虽长,于人于天无用,天人皆摒弃,倏忽忘之,长亦是短啊。” 老翁顿然大惭。
第 5 课 《老子》四章

者不 立,跨
者 不行,
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步行的人走不远,就好像
自 见 者不 明 ,自 是 者 不 彰, 自 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人不能明辨是非,自我夸

者 无功,自 矜 者 不 长。 企:踮起脚。
耀功劳的人没有功绩,自我夸耀的人不能长久。[ 不行:不能
走远。明:明察。是:认为正确。自伐:和下文的“自矜”都是自 我夸耀的意思。长:长久。一说读zhǎnɡ,意思是得到敬重。 ]
哪儿流,哪里洼在哪里聚,甚至愈深邃愈安静。此等宁静和达 观,是很多人难以企及的。这的确是一种“无为”,但不是对 “大我”的无为,而是对“小我”的无为,是在个人利益上的 无为。
二曰齐心。 水的凝聚力极强,一旦融为一体,就荣辱与共,生死相依, 朝着共同的方向义无反顾地前进,故李白有“抽刀断水水更 流”之慨叹。因其团结一心,水威力无比:汇聚而成江海,浩 浩渺渺,荡今涤古;乘风便起波涛,轰轰烈烈,激浊扬清。

《老子四章》PPT课件30张

《老子四章》PPT课件30张

6.1 《老子》四章
一、知人论世
1. 老子生平
辩证释“道”的智者——老子
老子(生卒年不详),即老聃,相传姓李名耳,字伯阳, 春 秋 时 期 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 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做 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相传孔子曾向他问礼。老子幼年牧 牛耕读,聪颖勤快。晚年在故里陈国居住,后出关赴秦讲学, 死于扶风。
2. 理解翻译文句
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 易分离,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要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处理妥当。 合抱的大木,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从一筐筐泥土建筑起来的;千里的远 行,是从脚下举步走出来的。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所以圣人不求有所作 为,因此不会败事,不执意把持,因此不会丧失。一般人做事,常在接近成功时遭致失败。审慎 面对事情的终结,一如开始时那样,就不会失败。所以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珍贵难得的 货品,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以辅助万物的自然变化而不加以干预。
三、文本理解
【二】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 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第二十四章) 2. 理解翻译文句
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人不能显明,自以为 是的人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自我夸耀的人不能长久。(这些行为)用 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
二、文本阅读
1. 字正音
①一毂( gǔ) ④自矜( jīn ) ⑦累土( léi )
②埏埴(shān zhí ) ⑤赘行( zhuì)

《老子》四章 课件(共29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老子》四章 课件(共29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探究内涵】
【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注释】 ①强(qiǎng)行者有志: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 ② 不失其所者久: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 ③ 死而不亡者寿: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意思是,有道之人身死而道 长存,这就是寿。
学习目标
1 通过阅读导学案及相关材料,了解老子 及其作品《道德经》中所蕴含的思想。
2 阅读文本,掌握重点文学知识及文言现象。
3 通过对比阅读,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 思考其现实意义,体会老子的辩证思想。
实际运用老子的辩证思维和逆向思维解决实 4 际问题,涵泳心灵,养育人格,将所学转化
为为人做事的准则。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注释】
11.几(jī):接近。 12.慎重如始:审慎面对事情 的终结,一如开始那样。
重在阐释百姓做事经常功 败垂成的原因,强调必须从始 至终保持谨慎,越到收官结尾 处越要小心。
【六十四章】 第五层
是以圣人欲不欲, 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 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 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注释】 ①企者:踮起脚的人 ②跨者不行: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 ③自见者不明: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 ④自是者不彰:自己为是的不能彰显。 ⑤自伐:和下文的“自矜”都是自我夸耀的意思。 ⑥长:长久。一说读zhǎng,意思是得到敬重。 ⑦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 就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行,同“形”。 ⑧处:为,做。

6.1《老子》四章 课件(共69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6.1《老子》四章 课件(共69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比喻论证。老子用车轮、器皿、房屋等比喻来 进行论证。
3.怎样理解“有”和“无”?
“有”和“无”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无”让“有” 发挥作用。正如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了车子的作用;有了器具中空 的地方,才具备器皿的作用;有了门窗四壁的空的部分,才有了房屋的作 用。因此,“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朴素辩证法的思想,是老 子道家思想的重要内容。 启示:一般人只注意到了实有的作用,而忽略了空虚的作用。我们要辩证地 看待二者的关系,不要过于狭隘,要兼顾双方。
——《史记》
成书经过
大约周敬王三十五年(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 年),老子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败,就离开故土,准 备出函谷关去四处云游。把守函谷关的长官尹喜很敬 佩老子,听说他来到函谷关,非常高兴。
可是当他知道老子要出关去云游,又觉得很可惜, 就想设法留住老子。于是,尹喜就对老子说:“先生 想出关也可以,但是得留下一部著作。”老子听后, 就在函谷关住了几天。几天后,他交给尹喜一篇五千 字左右的著作,据说,这篇著作就是后来传世的《道 德经》。
能显明。见:同“现” 彰:彰显
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4)自伐:和“自矜”都是自我
夸耀的意思。 (5)处:为,做。
诵读课文,读懂文意
译文:垫起脚尖想站得更高一些,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 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
反而站不稳;迈着大步想走得更快 一些,反而走不远;经常自我表现 反而名声大不起来,经常自我夸耀
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 反而没有功劳,自以为自高自大反
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而不能被认可并获得尊重。用“道”
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
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懂得规律

《老子》四章教学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老子》四章教学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 二 章


明确字音。
毂(gǔ) 埏埴(shān zhí)户牖(yǒu)

矜(jīn) 赘(zhuì) 强行者(qiǎng)

泮(pàn) 累土(léi)
几成而败之(jī)

三 车轮的中间部位,周围与


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 圆孔用来插车轴
和泥(制作陶器)。 埏,揉和;植,黏土
以之为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
哲学上,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他认为“道生万物”, 是天地万物之始之母,宇宙是一个自然产生及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 都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
修身上,主张纯朴、无私、虚静、谦让、贵柔、守弱、淡泊等 因循自然的德性,主张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
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无为”也就是不妄为,不生事 扰民,对外和平共处,反对战争与暴力。万事万物顺着自然之性萌生、 发展,人们自由自在的生活,最终达到“相安无事”的自然状态。其 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深入研读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 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思考1】如何理解“知人”“自知”“胜人”“自胜““知足”“强行”?
老子认为,个人品行修养,重在修身。对外的“知人”“胜人”固然可贵,对内的“ 自知”“自胜”更为重要,更符合大道。
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强调我们不仅要向外探求,了解他人,更要多和自 己对话,了解自己。启示我们:不仅要了解自己的优势,了解自己内心真正的热爱与需求, 更要看清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全面了解自我,才能给人生合理定位,合理规划自我,从而明 确人生发展的方向。

《老子》四章ppt课件

《老子》四章ppt课件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垫起脚尖想站得更高一些,反而站不稳; 迈着大步想走得更快一些,反而走不远; 经常自我表现反而名声大不起来,经常自我夸耀反而没有功劳, 自以为自高自大反而不能被认可并获得尊重。 用“道”去衡量这些行为, 可以说都是多余无用的,大家都讨厌这些行为, 所以懂得规律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知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是一般之智 自知者”,知人更知己,了解内心,是心灵之明 反省自身,把握自己,体察生命本质。内外皆明 的自知者,比知人者境界更高。
胜人者凭借外在力量战胜别人, 自胜者是有力量自胜者凭借内在意志战胜自我, 克制欲望,摒除杂念。能把控自己的人,才能达 到无所不容、物我两忘的境界,才称得上强者
各 (5)舆,车厢,通常为长方形,人所立之处。“舆”的左右两边立的栏杆和木板,叫輢。

(6)軎(wèi),车轴两头的圆形金属套。车轴的两端露出毂外,末端套有青铜或铁制的轴 头,防止轮子在转动时飞出。
分 (7)辖,车轴两头垂直穿入軎的金属条,防止軎脱落。辖一般用青铜或铁制成,呈扁平长
名 称
方形,长约三四寸,俗称销子。 (8)轸,舆的底座和架子,由四根方木组成,有点类似现在的床架。古人会用类。不但舒适,还能缓震,减轻车载
6.1《老子》四章
素养目标
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和
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
识,学习以喻说理的论 语言
证方法。
建构与
运用
理解“有”和“无”、“知 人”和“自知”、“胜人”
思维 和“自胜”等的关系, 发展与 理解老子的辩证哲学。
提升
品味老子凝练精妙、 如歌如诗的语言。

《〈老子〉四章》》课件45张-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老子〉四章》》课件45张-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背景简介
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经过长期休养生息发 展了起来,而王室的力量却逐步衰微,渐渐丧失 控制诸侯的能力。强大了的诸侯,不再对周王室 唯命是从了,他们有的蚕食周的土地,有的攻伐 别的诸侯国。
据史书记载,春秋242年间,有36名君主被 杀,52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480多起,诸 侯的盟会450余次。
天下大乱,诸侯混战,统治者贪求无厌,无德无能却 好大喜功,强作妄为。使百姓饥寒交迫,疲于奔命,造成 人民的灾难。在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的治国方略, 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不要 过多干涉百姓生活。
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 为”“不乱为”,要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老子》四章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言基础知识,学习以喻说理的论证方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有”和“无”、“知人”和“自知”、“胜人” 和“自胜”等的关系,理解老子的辩证哲学。
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老子凝练精妙、如歌如诗的语言,理解文中老子 的思想和道家的观点。
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行 为和人生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作者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 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 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 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 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 史名人之一。
老子思想
• “清静无为” • 静——宁静 • “清静无为”思想的核心——“无” • 理解“有”“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例: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 独其言在耳。”——《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老子》四章+课件33张+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老子》四章+课件33张+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1)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 故无失。
圣人顺应自然,不干扰,不妄为,心理不偏执;自然少有 失败;而为者、执者必然败之、失之。
(2)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 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圣人能补救众人经常犯的错误,能辅助万民顺应自然本 性,顺势而为,不妄为,不强为,所以圣人能够终成大业。
《道德经》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 言》、《老子五千文》,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 源。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讲人类的人 生观和世界观,道出人生的进退术,包含长生久视 之道;下篇《道经》,讲宇宙和自然的规律。
“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 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 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道德”为纲宗,论述修 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 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 “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 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 之王。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 《道德经》是除了《圣经》 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 最多的文化名著。
写作背景
老子所处当时西周社会,诸侯各国穷兵黩武,战乱频仍,社会 之礼仪伦理已无法恢复,所以老子看透人类社会之所以会纷争不 已,都是由于圣人、礼仪、法令、欲望、智慧等有为措施所引起的, 正是因为社会看中名利、实力等,所以天下才会出现资源有限性的 占有之争。老子因此提出回归自然,顺应无为而治、清净绝智的自 然世界的规律,从而才能守弱胜强,达到小国寡民的平静生活,“民 至老死而不相往来”。
第六十三章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 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处理困难要从容易处入手,实现远大(目标)要从细微处 入手。天下的难事,必定从容易的做起;天下的大事,必定从 细微的做起。所以圣人始终不自以为伟大,因此才能成就大的 事情。

《老子》四章 ppt课件55张

《老子》四章 ppt课件55张
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智:智慧 明:聪明 自胜:宾语前置句
强行:qiǎnɡ古今异义,古:勤勉而行 今:用强制的方法
进行
所:名词,地方、位置(立身之处)
译文:了解别人的人是聪明的,了解自己的人是有智慧的,能 够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才是强大的。 知道满足的人是富有的,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 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分析第11章
疏通文本第11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 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 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辐:辐条 毂:车轮的中心部位 当:在
埏埴:揉和黏土
户牖: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以为:把.....作
译为文: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毂当中,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
毂中空地方的“ 无”。和泥制作陶器,陶器的功用正是产生于
(2)近代以来,《老子》也受到了西方思想家 的重视,成为世界哲学宝典之一。当今世界,更是掀起 “老子热”“大道热”以应对21世纪的新挑战。
二、疏通文本
正字音
辐 fú 户牖 yǒu 累土 lěi
毂 gǔ
埏埴 shān zhí
赘行 zhuì 易泮 pàn
强行 qiǎng 几 jī
《老子》四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 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 之以为用。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 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 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 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 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 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为
人活着犹如宇宙之存在,没有人能理性地指出其目的。 因此,非理性地选择某个(些)目标便成为我们唯一的选择。
所以老子只说了“方法”,但没有指出“目的”。
这给我们一个启示: 人何必为刻意达到目的而痛苦不堪? 无为、逍遥亦是一种为人处世之道。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 如认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并能由对立而转化, 是为“反者道之动”,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 “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关于老子的宇宙观,根据之前的道, “无”与“有”(万物存在即是“有”)会相互转化。 因此老子认为宇宙万物来自虚无,也必将走向虚无。 比如:人的生与死。
书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四章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人法地, 地法于有, 有生于无
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学 壹 知人论世,了解老子,了解《老子》。 习 贰 落实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目 叁 分析本文的“对待”关系,把握其启示意义。

老子,相传姓李名耳,字伯阳,一字聃, 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 道家学派创始人,与庄子并称“老庄”。 在道教中被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 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他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 孔子曾向他问礼。 后退隐蒙山著书立说,游历江南塞北, 又西出陕关,不知所终。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 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 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 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 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 勉强而行的人有意志。 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就能长久不衰, 身虽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
《老子》又名《道德经》。
道 老子试图建立一个囊括宇宙万物的理论。 他认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 事物本身的内部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是相对复杂和变化的。事 物本身即是阴阳的统一体。 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 方法(德)来源于事物的规律(道)。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以“无为”为目的,而是以“有为”为目的。 因为根据之前提到的“道”,“无为”会转化为“有为”。 这种思想的高明之处在于, 虽然主观上不以取得利益为目的,客观上却可以更好地实现利益。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 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 揉和泥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 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 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 才有房屋的作用。 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 ; 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 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 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
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 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 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 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 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 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 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 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 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 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 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 不但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而且对中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德经》
分为上下两册,共81章, 前37章为上篇道经, 第38章以下属下篇德经, 全书的思想结构是: 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 上下共五千字左右。
1.齐读课文, 读后请尝试着翻译全文。
用简短的话概括每一章的主要观点。
1、讲的是“有”和“无”的关系。 “有”和“无”同样重要, 他们共同存在,相互配合,才使事物发生作用。
2、讲的是违反自然规律的坏处。
3、讲个人修养与自我建立。
4、谈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法。 讲的是“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的道理。 老子认为,大的事物总是始于小的东西, 任何事物的出现,总有自身生成、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人们应该了解这个过程。 对于在这个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祸患的环节给予特别注意, 从而杜绝它的的出现。 从“大生于小”的观点出发, 老子进一步阐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说明远大的事情,都是以细小的事情为开端的。 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 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1)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日:“教之。(《论语·子路》)(2)是以圣 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垫起脚尖想站得更高一些,反而站不稳; 迈着大步想走得更快一些,反而走不远; 经常自我表现反而名声大不起来,经常自我夸耀反而没有功劳, 自以为自高自大反而不能被认可并获得尊重。 用“道”去衡量这些行为, 可以说都是多余无用的,大家都讨厌这些行为, 所以懂得规律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