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

合集下载

法律基础教学内容改革

法律基础教学内容改革

法律基础教学内容改革面对新形势、新要求,要想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要想更好地帮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法学的基本观点,了解法律的基础知识,树立民主法制观念,增强法律意识,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已是高校面临的公共课题。

一、准确把握课程性质,明确教学宗旨法律基础课是高校公共课程之一,是思想品德课的组成部分。

作为公共课程,其教学目的不仅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法律理论、知识、技能,更重要的在于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树立法制观念。

作为思想品德课程之一,要注意把握讲授法律知识与育人的关系。

强烈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思想政治素质,也是正确行使公民权利和履行公民义务,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保障。

大学生将来无论从事何种专业,都必须在掌握广博的专业知识的同时,熟悉与本专业有关的法律规范,才能健全知识结构,增强法制观念,并学会运用法律知识解决身边问题,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做一个知法、守法、护法全面发展的跨世纪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优选教学内容,在传授基本知识的同时,注重法治与德治教育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存在着法律体系庞大、教学内容繁多、教学课时较少的实际困难,所以要根据学生不同专业的需要,本着要精、要管用的原则,科学地确定教学内容。

要注重法律基础课法治与德治教育功能的发挥,在教书中育人。

第一,要讲授法的一般理论与依法治国理论,使学生认识到加强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性和艰巨性,自觉学法守法,依法办事。

第二,要讲授宪法部分,使学生增强宪法意识、公民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树立宪法权威、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人民公仆意识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

第三,重点讲授行政法、民法、刑法、合同法、婚姻法、诉讼法等,指导学生学会用法律眼光观察社会、用法律手段解决矛盾、用法律准则判断行为的是与非、用法律武器维护个人及社会的合法权益,敢于和善于同违法行为作斗争。

另外,学校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增加介绍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对理工类学生介绍专利法;对文学艺术类学生介绍著作权法;对师范类学生介绍教师法;对经济管理类学生介绍经济法;对医学类学生介绍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等。

浅论高职院校“法律基础”教学改革与创新

浅论高职院校“法律基础”教学改革与创新
第2 6卷 第 1 期 21年 1 0 1 月
岳 阳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J RN Y YAN VOC T O OU AL OF UE G A I NAL E HNI L CO L GE T C CA L E
v l2 No. oI6 1
J n 0l a .2 1
合 高职 院校 的特 点 , 从教 学理 念 的转 变 、 教材 内容 的优 化组 合 、 学方 法的 改革 、 教 考评 机 制 的重 构等 多方 面
推进 “ 法律 基 础” 学 改革 , 教 以期提 高课 程 的教 学 实效性
关键 词 :法律 基础 教 学改革 ; 学理 念 ; 学 内容 ; 学 方法 : 教 教 教 考评机 制
直 接讲 授法 条 。 这样 的教 学模式 让 大多 数非 法律专 、 高 职生 适 应 不 了 ,学 习 的 积极 性 受 到 严 重挫 的 伤 ,他 们对 该 课程逐 渐产 生 反感 甚至 厌恶 的 情绪 , 这样 的课 堂 教学 效果 就很 不理想 。
( )不重视 实践 教 学 三
中图分 类 号 :G 7 1 1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 编 号 :6 2 7 8 2 1 】1 0 5 — 4 17 — 3 X(0 O — 0 8 0 l
“ 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 程 ( 思 课 以下 简 称 “ 础 ” ) 为 高 职 院校 的公 共必 修课 程 , 载着 基 课 作 承 高职 院校德 育 教育 的重 要功 能 。该课 程 中 “ 律 基 法
浅论高职 院校 “ 法律 基础 ’ ’ 改革与创 新 教学
田 彝
( 阳职 、 技 术学 院 岳 I 人 文 素质 教育部 , 湖南 岳阳 44 0 ) 10 0

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的实践

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的实践

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的实践
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的实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理论课程的重视。

法律基础课程的理论部分对学生的法律思维和专业素养的培养非常重要,因此应该加强理论课程的教学。

理论课程的教学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
的结合,参照实际案例进行讲解,方便学生理解。

2.实践教学的融入。

法律基础课的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法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必要手段,因此在法律基础课教学过程中应该融入实践教学。

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实践操作、模拟庭审等方式开展实践教学,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
知识。

3.教学手段的创新。

教学手段的创新可以让学生更轻松地掌握知识。

利用多媒体、数字化、互联网等新媒介,打造多元化的教学环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
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4.教师素质的提升。

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素质对于学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
教师应该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理论,更新自己的教学方式,更好地适
应学生的需求,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5.课程设置的优化。

法律基础课程应该符合社会需求和学生实际需要,课程设置需要进行
优化。

应该根据社会发展、法律实践等实际情况对课程设置进行适度调整,以使学生学到更有用的知识,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浅议高等法学专业教学改革

浅议高等法学专业教学改革

浅议高等法学专业教学改革浅议高等法学专业教学改革浅议高等法学专业教学改革杨文杰(宝鸡文理学院政法系陕西宝鸡 721000)摘要:高等法学教学改革存在一系列问题,制约着其向更深层次的发展。

应当明确高等法学教学改革指导思想,还应坚持教育的适应性和目的性。

把能力培养作为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把教材建设作为基础工作。

关键词:高等法学教育教学改革指导思想教学质量教材建设高等法学教学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建设文明、民主、法治国家的需要,也是高等法学教学自身客观规律的要求。

多年来,虽然各方大力倡导高等法学教学改革,然而改革并未取得公认的成效。

这就引起我们不得不探求问题存在的原因。

一、高等法学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法学专业教学改革应当以正确的思想路线为指导。

有人指出:“从社会主义性质、法学学科特点,国内外形势和我们产品的社会评价来看,我们法学教育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培养德才兼备的政法人才。

这是培养未来政法人才的需要,是法学教育规律内在的要求,所以法学教育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决不是权宜之计,不是一时政治斗争需要提出来的。

”[1](p319-326)因此,深入开展法学教学研究活动和对高等法学教育规律的掌握和运用,毫无疑问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三个至上的理论作为法学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法学专业教学改革还应提高教育的适应性。

所谓教育的适应性,是指教育必须依据并符合社会和教育的客观实际和发展规律,不断完善自身并向前发展。

[2](p335-344)高等法学教育改革必须提高其适应性。

“教育适应性是教育的生命力和发展的动力,高等法学教育概莫能外”。

[3](p335-344)。

高等法学教育的适应性,要求培养出来的法学专业人才,不仅有“专政机关”实施镇压职能的专门人才,而且主要应当是履行保护职能的专门人才;不仅有司法机关的司法人员,而且还有政府及其部门的执法人员;不仅有国家机关的人员,而且还有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否则无法适应社会不同层次的需要。

“基础”课法律教学改革初探

“基础”课法律教学改革初探

“基础”课法律教学改革初探来源: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对高校全体大学生进行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教育的一门课,要想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必须找出“基础”课④法律教学和实践的方法与途径。

一、法律教学与实践在“基础”课中存在的问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通常作为新生入学要上的第一门公共课,在教学设计上,大多数学校将其设计为一个学期教学过程。

而课本设计前半部分是道德修养后半部分逐渐进入法律,短短的课时容纳了大量的法律内容——法理学部分实体法程序法,其包括了法律的大部分内容。

有的教师在学期初道德修养部分讲的非常详细,到了学期末将法律部分匆匆讲完,草草结束一个学期的课程;有的教师对法律部分重视不够,不要说讲课就是自己本身也没有好好研究过,粗糙讲一遍不仅没有给学生留下深刻的法律印象而且很可能给学生留下了法律不重要的印象。

我们必须承认本课程在学理上是按照从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到法律这样一个循序设计的,但在教学实践中,要实现对大学生全面基础法律教育,真正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我们必须处理好教材。

在忠于教材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对教材内容进行一定穿插或切割,避免造成本课道德教育前重后轻和法律教育的前轻后重,过分偏重于道德修养的教学和实践,过分轻视法律部分的教学和实践,使教师在道德修养部分的教学虽有所偏重但不至于太过,在一些必要的教学环节中对法律作必要的提及和解释,使法律教学能够在“基础”课教学中前后一贯,循序渐进,轻重有序,只有这样才可以加深大学生对法律印象,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

二、法律课堂教学的方法和途径法律课堂教学必须讲究方法,将传统方法推陈出新,通过有效途径突破各章的难点、重点。

对于绪论这一章,老师必须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侧面讲生活中的实例,主要帮助大学生在一个全新的人生环境里确立应有的态度、观念,使大学生认识到提高自己法律素质的重要性。

所以,教学过程中,老师须改变以背诵知识点为重点的做法,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律素质的核心,使大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正确地处理好自己和他人、自己和社会的关系。

《基础》课“法律基础”教学之改革分析

《基础》课“法律基础”教学之改革分析

《基础》课“法律基础”教学之改革分析摘要:“2005方案”实施后,高校对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普遍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进行。

但是“法律基础”部分的教学受到内容庞杂课时少等现实因素的制约,在教学目标上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加强“法律基础”教学的具体措施有二:一是改革教材内容;二是双进教学方法。

关键词:法律基础;教材;改革路径根据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要求,2005年的课程新方案,将“1998方案”中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程整合为一门新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课)。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对于提高大学生的自我修养和法律素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但是,笔者在从事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发现“法律基础”部分的教学对大学生而言,实效性并不理想。

因此,我们有必要就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并探寻解决之道,以达到“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的预期目标。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法律基础”教学面临的困境`1.“基础”课教材“法律基础”部分内容设置不合理“基础”课教材由思想政治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法制观教育三个相对独立的板块构成。

其中,法制观教育部分集中在教材的第七、八章和第五、六章的部分内容。

“2005方案”在对法学知识体系进行压缩后,按照课程设置以及教材篇章比例,“法律基础”部分大约只占1/3的课程量,用于该部分的教学时间一般安排在10个学时左右。

我们仔细阅读教材的“法律基础”部分,不难发现,其内容完全就是我国现行部门法的大融合,知识丰富涉及面广。

因为篇幅有限,教材的编排非常“精简”,呈现出“百科全书式”的特点:每个知识点都有,每个知识点又都是由概念一笔盖过。

其中涉及的每个部门法,让一个法学专业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也要花一学期甚至一学年的时间才能掌握要领,对于没有一点法律知识的“门外汉”,这些内容要在一两个课时内讲述完毕,学生掌握的效果可想而知。

高职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高职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高职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析【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高职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首先介绍了该领域的背景和研究意义,接着分析了高职法律基础课程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指出了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然后从教学改革的方向、策略和实施路径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提出了改革的具体措施和路径。

总结了高职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展望了未来的发展前景,强调了教育改革对于培养高素质法律人才的重要性。

通过本文的探讨,可以更好地促进高职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提高教学质量,适应社会需求,推动法律教育进步发展。

【关键词】高职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现状分析、存在问题、改革方向、改革策略、实施路径、意义、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法治建设日益受到重视。

高职法律基础课程作为学生接触法律知识的第一门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高职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如传统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方法落后等,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对高职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已迫在眉睫。

为了更好地探讨高职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策略,有必要对当前高职法律基础课程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

只有深入了解问题所在,才能更好地提出解决方案。

本文将从高职法律基础课程现状分析入手,逐步展开对教学改革方向、策略和实施路径的探讨,最终总结高职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和展望。

1.2 研究意义高职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高职法律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法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对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和法律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深入探讨高职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高职法律基础课程也需要与时俱进,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通过研究高职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高职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是高职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

高校德育《法律基础》课教材改革探讨

高校德育《法律基础》课教材改革探讨

高校德育《法律基础》课教材改革探讨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人们对高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使高校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仍然是当今高校的教育方向。

因此,作为当前高校的法律基础课,它不仅是一门法律基础课,而且能够向学生传递其思想教育功能。

然而,调查显示,目前我国高校的法学基础课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存在着强调法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而忽视思想教育的现象。

因此,高校相关教育工作者有必要探索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断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功能,使其德育教育得到有效体现,从而提高高校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效率。

一、法律基础课德育功能的概述德育功能,指的是在教育人的过程中在促使学生个性充分发展,获得知识的愉悦以及获得自我实现的满足等,从而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积极发挥。

主要体现在:通过德育教育来引导学生对不适应社会发展规律、时代要求以及个性发展起限制作用的因素,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恰当的选择,进而达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使自身得到全面的发展,同时,德育又能通过一定的规范来约束、规定学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保证了学生各方面发展的正常化。

二、高校法律基础课的现状分析1、高校人才教育理念滞后现代高等教育的目的就是为当今社会的发展培养现代化的人才,核心是人才的培养,也就是强调“做人”教育。

高校法律基础课程从其教育内容来看,包括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两大方面的内容。

然而,目前还有许多高校在进行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时往往强调教育的科学性,只重视知识传授,课程设置也是以知识传授的课堂教学为主要方式,而忽视了德育的教学,教育理念显得比较滞后。

由此可见,忽视实践教学,将会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从而使得高校法律基础课的教学难以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2、高校德育缺乏一个有效的协调管理机制调查显示,管理育人与教书育人脱节是我国高校的一大问题所在,从而使得高校在进行教学活动时缺乏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进而影响高校法律基础课教育协调性和整体性。

《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实践创新措施浅析

《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实践创新措施浅析

《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实践创新措施浅析在如今提倡全民素质教育的时代,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是有严格的要求。

强化素质教育,是为了满足培养21世纪国际人才的需要,是为了带动全民以德治国、依法治国,通过对《法律基础》课教学的创新,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加强素质培养,以得到全面发展。

1 《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状《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必须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融入到法律实践中去,学以致用是《法律基础》课开课的根本原则和要求。

但仍有为数不少的教师被传统的教学思维束缚,忽视了法律实践的重要性,不能把理论和实践自然地融为一体进行教学。

一些教师潜意识认为《法律基础》课是一门专业课,因此,讲授时只重视“传输”知识,忽略了应该从最基本的培养、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做起,忽略了课堂互动中的实践环节,忽略了要培养学生用法律的眼光看待事情、用专业的法律知识分析、解决一些贴近生活的案件的能力。

这就导致了学生“被动”学法律,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法学概念和定义,学生非但没能全面地“知法”、自觉地“守法”、合理地“用法”,反而感到学习法律的乏味。

现阶段,大学生面对生活中出现的法律问题不知如何解决的现象严重。

2 教学手段的创新要使授课生动而有吸引力,必须创新教学手段。

《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手段不能再沿用过去长期使用的“粉笔——黑板式”,摆脱以往的陈旧、构建新型的、符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其中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又深受学生青睐的手段是多媒体教学。

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多媒体教学已经普及,成为现代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志。

它集方便快捷、直观形象、生动趣味、信息量大等特征于一体,图文并茂的形式给予学生感染力,不受时空限制,带动学生动用眼、耳、口、手等多种器官的感知来理解记忆,让学生的兴趣长时间处于高涨状态,发挥其最大的潜能、扩大信息接收量,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多媒体教学将枯燥乏味的文字讲稿转换为插入图片、动画、影视等艺术内容在内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浅谈法律基础课教学方法改革

浅谈法律基础课教学方法改革

司 。要想让学生真正掌握诉讼法 , 仅仅依靠
教 材上枯 燥的文 字叙述 和教师 的语言 描绘 是远远不够 的, 还必须进行多媒体教学。老
会 主义信念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 提 升思想政治修养和法律意识。这正好 与我们
的法律基 础课程有一定的衔接性 , 法律基础 课也应该 以育德为指导思想 , 以普及法律知 识为教学任务 。因此 , 我们要善于灵 活的运
高校论坛 2 0 1 3年 8期 ( 上)
浅谈法律基础课教学方法改革
王 田 雨
( 平顶山教 育学院 河南 平顶山 4 6 7 0 0 0)
摘 要 :法律基础课肩 负着艰 巨的教 学任 务,这门学科的基本任务是要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普及 法律 常识 ,改变学生的知识 结构 ,帮助他们规范 自己的言行 , 提 高思想政治素质。 目前,法律基础课的教 学方法还有待创新 ,很 多学生在现在 的教学方式之下,难 以提 高学生的积极性 ,导致学习成绩不理 想。基 于此 ,我们应
际, 教育的说服力强 , 多媒体手段又将这些 抽象的理论 知识变得具体 、 生动 了,让学生
更容易理解 和掌握 。 ( 三 )自 学与案例相结合 教师要 注重培养学生 的自学能力 , 根据
素质教育是依据 国家的教育方针 , 着眼 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社会的需求 , 以全面提 高学生的综合 素养为根本宗 旨, 重视培养学 生的各种能力 , 促进学 生德智体全方面发展 为特征的教育。学生是国家未来 的栋梁 , 是 社会主义建设 事业 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 提高
学生的认 知水平 ,为学生选取一些适合 自学
的 内容 , 让学生 自 主学习。当代 的学生 ,不
学生的法律意识 , 加强对学生 的法制教育 ,

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性教学改革论文

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性教学改革论文

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性教学改革探索摘要:本文作者以十六号文件精神为指导,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遵循学生思想品德和法律素质养成的基本规律,对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性教学改革从多方面进行了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高职实践性教学改革探索1 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性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为“基础课”)是中宣部、教育部指定的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必修课之一,是高校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

通过“基础课”的学习,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职业素质和法律素质,使他们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较强的职业能力,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要求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而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考评方式较为忽视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针对性、实效性不强,不太适应高职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因此,与普通院校相比,高职“基础课”教学必须在实践性教学改革方面探索独特的路径。

2 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性教学改革探索笔者积多年教学经验,在与同行交流、切磋、研讨的基础上,对高职“基础课”实践性教学改革从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方式的改进、教学考评的调整等方面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2.1 教学理念的更新以十六号文件精神为指导,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学生应具备思想素质、职业道德及法律素质的要求,遵循学生思想品质和法律素质养成的基本规律,在教学理念上,应体现以职业素质、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全面素质教育培养,并将其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全过程,落实在每个教学环节中。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确立重点讲授,学生参与,强化实践教学理念,打破传统的单一的理论灌输方式教学方法,把理论课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强调实践教学和开放教学,运用项目教学法,增强学生自立意识,全权参与意识,使学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真正受益。

高职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高职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理 论 研 究都市家教 170【摘 要】文章在分析当前高职法律基础课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实施法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高职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职业法律素质,增强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通过灵活运用情景教学、启发教学,强化法律实践教学效果等多种教学方法,将法律案例视频化,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法律素养。

【关键词】高职;法律基础课程;案例视频化; 法律实践教学法律基础课是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法律作为一门相对抽象的理论学科,在具体法律教学过程中,对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就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学设计应具有针对性,教学内容须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这样才能使课堂内容深入人心,同时使得学生在掌握职业发展所需的基本法律知识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升自身法律素养。

通过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对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是提高这一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基础性保证。

一、高职法律基础课现状及改革的必要性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对于法律基础课的重视程度已经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但鉴于法治社会对于专业人才综合法律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高职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也开始逐渐凸显。

就笔者承担过的《幼儿教育法规》和《法制案例》两门课程来说,如何运用灵活的教学手段,唤起学生学习兴趣,掌握专业技能发展所需要的基本法律知识,提升法律素养是当前高职法律基础教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首先,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是高职法律基础课教学过程中比较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导致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传统教学方式的缺陷。

高职法律基础课一直沿用的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虽然展示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但教师刻板的对法律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进行口头讲授,学生纯粹被动的接受,很难提起学习法律专业知识的兴趣,同时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教师的教学工作强度,教学方式改革势在必行。

其次,教师专业教学水平需要提高,这也是当前高职学校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

高职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高职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高职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析【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高职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首先分析了目前高职法律基础课程存在的一些问题,包括教学内容与应用需求脱节、教学方法单一等。

接着论述了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提出了面向应用需求的教学内容设计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的重要性。

强调了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对教学改革的支持和保障作用。

在总结了高职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些成效,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讨论,有望为高职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高职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现状分析、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评价体系、教学成效、发展方向、总结、应用需求。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职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议题,其背景复杂而丰富。

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法律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高职法律基础课程作为培养法律专业人才的基础课程,也面临着改革与探索的压力。

当前高职法律基础课程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传统、教学评价不够科学等方面。

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缺乏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随着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和专业化,高职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也要适应这一趋势,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专业素养,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对高职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探索是当务之急。

只有通过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才能推动高职法律教育的发展,为培养更多合格的法律专业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主要是为了深入探讨高职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分析现行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探讨如何根据学生的应用需求进行教学内容设计,以及如何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提升教学效果。

通过对教学改革的研究和探索,旨在提高高职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实效性,培养学生具备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法律专业人才,促进高职法律教育的发展与进步。

浅谈高校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改革

浅谈高校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改革

要努力提 高 自己的业务水平, 同时要 紧跟时代 步伐 , 深刻理解教 学大纲的内容 , 实际教学 中改革教育模 式 , 在 体现法律基础课的德育课性质。 【 关键词 】 法律基础课 ; 学; 教 现状 ; 改革 法律 . 仅是人们进行 自我保护的有力武器 . 不 还是 当今 社会规 范 法律基础课普遍采用 的授课模式 这一模式主要通过教师对系统知识 人们行为的准则 。 法律基础课是普通高等 院校普遍设 立的一 门公共必 的讲述 . 让学生掌握教材 . 熟悉法律基本原理和理论 . 最终能够运用所 修课 , 开设这 门课程 , 旨在让广大学生 了解我 同宪法和法律 的内容和 学知识分析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简单法律问题 。 虽说教师的讲授是向学 基本精神 , 逐步促使其增强法制意识 , 使学生成为懂法 、 之人 通 生传播 知识最重要的途径 . 守法 但这种教学模式 的长期使用不利于学 生学 过法律基础课的学 习. 可以让学生 做到正确行使 公民权利 . 更可 以促 习能力的培养和 完善 . 会遏 制学生 学习的主动性 和积极性 . 导致学生 使他们正 确地履行公民义务. 为德 、 、 面发展的合格社会主义 仅仅是为 了完成学分任务而学 习法律 . 成 智 体全 有悖于法律基础教育 的初衷 , 建设者和接班人。现行的法律基础课在很多方 而还存在着不足 . 尤其 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是在课程设置、 教师讲授 和学生学习等方面, 体现得更加明显 。 为了切 2应 对 策 略 . 实 达 到开 设 法 律 基 础课 的 目的 . 当在 教 学 中进 行 相 应 的 改革 . 现 应 实 对于法律 基础课教学中存 在的上述问题 , 笔者认为 . 对该课程的 更好 的教学效果 教 学 进 行 改 革 . 样 应 从 课 程 设 置 、 学 重 点 和 教 学 模 式 三 个 方 面 人 同 教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之探析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之探析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之探析[摘要]当前,文化多元化格局在我国社会领域日益彰显。

多种文化并存于同一社会的格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这使得高校思政教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作为高校思政课程四大支柱之一的《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尤其如是。

为了适应文化多元化的社会格局,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必须从内容上和方式上进行针对性的改革。

[关键词]文化多元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的文化多元化趋势愈演愈烈。

特别在互联网技术在我国社会各个领域普及后,国外各种思想观念、传统习惯、生活方式、道德准则等意识形态通过互联网络大量地进入我国,使我国社会传统的以政治为核心、强调高度集中统一和相对封闭的文化环境迅速被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草根文化与精英文化并存的文化多元化格局所取代[1]。

这种文化多元化的格局给作为一国思想文化传播主阵地的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有鉴于此,如何使当代大学生在纷繁交错的各种文化前作出正确的诀择,如何得出符合文化多元化时代格局下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改革之道已然成为我国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文化多元化格局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挑战当前情况下文化多元化格局对我国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大众文化对社会主流文化的挑战大众文化作为与主流文化遥相呼应的一类文化载体,在文化多元化的格局中由于其贴近生活,通俗易懂的表现形式而得以迅速兴起与扩张。

她在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精神需求的同时,也不断冲击着主流文化,排挤着高雅文化,削弱着传统人文。

使人们逐渐远离和否定《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所倡导的社会主流文化。

更有甚者,部分人在大众文化的影响下,颠覆了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坚定信念,转而投入西方自由主义,资本主义的思想意识阵营[2]。

高校法律课程教学改革与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

高校法律课程教学改革与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

高校法律课程教学改革与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摘要:在我党的第十九次会议上曾重点提出,依法治国才是我党领导及人民对国家进行治理的根本方式,人们也对法律提起了高度的重视。

而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渠道,所以需要结合时代发展的具体需求,对法律的教学进行不断的变革,强化大学生在法律方面的意识,进而为国家和社会教育出更多知法懂法的高素质人才。

基于此,本文将从不同的方面对高校法律课程的教学变革以及强化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展开讨论和研究。

关键词:高校法律课程;教学改革;大学生;法律意识引言:近几年,由于受我国所提出的“依法治国”的国家治理政策影响,国家以及政府愈发重视强化我国人们的法律意识,并且逐渐创建更加民主和法治的社会。

当前,我国在法治建设方面仍然处在发展的阶段中,所以需要从教育方面入手,强化学生在法律方面的意识,进而促使我国法治社会的建设更加得快速。

特别是大学生们,他们正处在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高校需要持续的对法律教学的模式进行改革,帮助大学生们建立正确的法治观,降低大学生出现违法犯罪的概率,使其可以在社会中获得更加良好的发展。

一、强化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意义在时代发展的背景之下,我们国家的每一位公民都需要具有一定程度的法律意识,创建发展社会,不但能够对公民的行为进行规范,保护人们的合法权益,还能够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

因此,高校需要加大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教育力度,进而不断的促进法治社会的建设。

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进行强化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学生的个人方面,由于我国不断的实行新课改,学校也愈发重视学生的综合发展,而法律观念是我国每一位公民都需要具有的基本素养,高校法律专业的教师持续的对学生的法律意识进行教育,不但能够使得学生的整体素养得到提高,还有助于学生利用法律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在新时代发展的背景之下,各个行业对人才的要求愈发严格,工作人员不但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还需要具有较强的综合素养。

一些高校的学生马上要面临着找工作的问题,为了能够充分满足社会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高校法律专业的教师需要结合社会的实际需求,加大对学生法律能力的教育力度,使得学生可以在社会生活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大学生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与实践

大学生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与实践

大学生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与实践作者:胥彦如来源:《现代交际》2018年第18期摘要:传统的法律基础教学往往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但是实际上,想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就必须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实践和应用。

本文将针对大学生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与实践进行简单介绍。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基础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D9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8-0127-02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水平,不仅影响他们自身,还会对国家的命运和发展产生影响。

法律基础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拓宽学生的法律知识。

为了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综合意识和能力,我们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应用和实践为重点,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全面建设新型的法律基础课堂。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改变传统授课方法,引入实际案例辅助教学课堂是教学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也是实施教学过程的主要途径。

多年以来,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教师都在课堂上采用灌输式教学法来开展教学,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无法提高教学效率,甚至还会降低学生对法律基础课程的兴趣。

所以,在对法律基础这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改革传统的课堂授课方法,拒绝那些投喂式教学,适当引入一些实际案例,通过案例的辅助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点。

大学生学习法律基础知识,并不是为了记住那些条条框框的法律条文,而是需要运用基础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维护合法权益。

为了能够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将法律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资源,在上课之前组织学生到图书馆有针对性地查阅一些法律材料以及法律案例,这样一来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就会变得更多。

除此之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前把与法律基础知识相关的案例做好归类分析,然后利用多媒体课件等形式将其放大在屏幕上,让学生根据自己查阅的资料来对案例作出有效分析。

略论高职院校法律基础实践教学改革的路径

略论高职院校法律基础实践教学改革的路径

略论高职院校法律基础实践教学改革的路径摘要: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法学专业实践课程的重要性,结合高职法学专业实践教学中的主要问题,我们提出了构建高职院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对策:一是加大实践教学投入提高实践教学办学水平,二是突出特色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三是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与质量监督机制。

关键词:高职院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路径法律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相结合的学科,实践教学是高校法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建立时间短,教学条件有限,实践教学中还存在许多问题,特点不够鲜明,不能充分满足社会和学生培养自身专业能力的需要。

为此,应改革和完善高职法律课程实践教学的途径和方法,形成自己的课程特色,培养适应新时代建设的高素质人才,更好地为广大人民服务。

一、高职院校法学课程创建的重要性高职院校开设法学专业课程,有二个重要意义。

一是高职学生的分析能力可以得到培养。

法学专业的学习需要缜密的思维以及灵活的思考。

案件来源于现实生活,只有通过对案件的具体分析,才能得以最公平、最公正的结论。

教师在案件的选择上应注重现实效果,通过现实发生的案例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可以让学生分析得更透彻,理解得更全面,从而锻炼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其理性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是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激发。

创新能力是法学的基础。

因为新的法律法规是在不断的创新与实践中产生的。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出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产生思想的碰撞,让学生有思想的升华,这就是创新的灵感所在。

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间的研讨,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的思维,让他们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学习上。

二、高职法律课程实践教学中的主要问题1.教学体系设计不够科学。

实践教学体系一般包括实验教学、实践、社会实践和毕业设计。

然而,一些高校的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还不够明确,缺乏相关环节或不遵循能力形成规律,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高校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摘要:本文从高校开设《法律基础》课的重要性入手,阐述了目前《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新形势下《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的必要性,进一步提出改革《法律基础》课的内容设置,探索培育大学生法律信仰,树立法制观念的有效教学模式.关键词:《法律基础》,法律信仰,法制观念,教学改革,教学模式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作为今后治国的根本方略和奋斗目标,"99年宪法修正案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标志着中国社会摒弃'人治'走上了法制化的道路.市场经济其实就是法制经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与法律紧密相连.大学教育注重以人为本,以现代社会的要求,来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人.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通过传授法律知识,帮助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增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法律至上的意识,学会用法律知识,法律观念去看待社会问题,去分析,解决其中出现的矛盾,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依法治国",而法治社会的实现,需要具备一定的外一部条件和内部在条件,外部条件是国家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从制度上推行依法治国,目前外部条件已具备, 关键问题在于内部条件,即社会主体对法律的价值取向,也就是人门的法律信仰问题.法治社会客观上要求作为社会主体的公民必须具备良好的法律信仰,因为法律信仰是最高层次的法律意识,法律信仰的培育过程决定了法治化发展的进程.因为只有公民将法律价值内化为一种法律信仰,而这种法律信仰又是主体对自身内在的一种要求时,那么遵纪守法便成为人们一种自然的行为,而无需严刑峻法.司法实践表明,在死刑适用较多的今天,(刑法典中有68个条款涉及死刑,中国每年被执行死刑的比例占到全世界总数的60%—80%)打击力度不可谓不大,但严重的刑事犯罪,经济犯罪率仍居高不下.因此,自觉守法树立法制观念主要依赖于人们内在的法律信仰而非外在的法律强制力.当然,法治化的进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培养人们的法律信仰也不是一蹶而就的.毕竟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导致了"德主刑辅"的人治政治,"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很少",人门普遍存在法制观念淡漠,法律信仰严重缺失的问题.推行法治,必将依靠思想活跃,敢于创新,知识广博的当代大学生这一先进群体的推动.这对于大学生来说,既是历史的选择社会的需要,也是大学生个人品德自我完善的要求.因此,在高校开设《法律基础》课是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意义深远.二,《法律基础》课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法律基础》课作为"两课"的内容开设,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指导下,与思想道德修养课相应配合,旨在对大学生进行法治和道德规范的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和道德观念的一门思想品德课.这一学科定位就决定了《法律基础》课不同于专业的法律课.它不是以传授具体的法律知识为主,而是通过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寻找到隐藏在具体法律条文后面的法律的价值取向和内在的法律精神,将法律知识,法律情感,法律意志内化为法律信仰.因此,《法律基础》课的教学,首先遇到的问题便是教材编写中存在的问题.目前的《法律基础》课教材,普遍存在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的问题.教材内容未突出重点.只注重编写的系统性,教材内容几乎涵盖了我国现行的法律,由干涉及的法多,教材对每个部门法进行了剪裁和高浓缩,多以一些法条和简单的叙述为主.书中几乎无任何案例对相应法理进行释疑,而法律条文中大量引进的专业术语对于非法律专业的学生来说无异于读天书,不适应学生自学和阅读的需求.二《法律基础》课既然属于"两课"范畴,教材就不能只是单纯法律知识的罗列,而应结合相关的学科,融知识性,思想性,政治性和社会性于一体,让学生透过宪法,刑法,民法等根本大法和基本法的精神和原则,从法律的角度去审视个人与国家与社会与集体与他人的关系问题,通过正确的法律价值取向 ,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去看待,分析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存在的诸如就业难,贫富悬殊,腐败 ,分配不公,犯罪率高等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而目前的教材缺乏这种有机的融合.其次,《法律基础》在教法上也存在问题.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法律基础》课还是十年一贯制的注入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导,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教学,有利于教师将自己的知识系统的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接受现成的东西,对学生知识的积累有一定好处,也是教师向学生传播人类文化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但这一教学模式的缺点在于,它会抑制,甚至是扼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况且,教师所讲的内容学生是否感兴趣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是否接受最后的教学效果如何从学生对课程教学的满意度的调查结果来看,不满意率还是占了一定的比例.因此改革现行的教学模式,探索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成了一个迫切的问题.再次,,由于《法律基础》课背靠的是庞大的法学体系,教材内容又受篇幅限制,对每个部门法编写时进行了剪裁和高浓缩.即便是这样,《法律基础》课仍然存在内容多课时少的矛值问题.《法律基础》课只上一个学期,每学期规定的课时仅40学时,遇逢年过节军训劳动课还要冲掉2—4课时,加之《法律基础》作为公共课,由若干的专,兼职教师在授课,考试的方式是期末统一考试,考试内容是书上的内容,不同的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取舍,重,难,疑点问题的理解把握程度不同,加之期末考试是闭卷考试,学生在学习时就背上了期末考试要过关的包袱,思维打不开局限于书本上的框框条条,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在时间紧内容多的情况下,不得不赶课,需结合相关知识拓展学生思维,联系社会现实问题详讲的内容只能简略,结果是教学一结束.学生经过一番死记硬背考试过关了,仅从成绩看,大部分人过关了,有的人分数还不低,但开设这门课程取得的实际效果究竟如何呢从全国大学生犯罪率呈上升趋势,案件类型呈多样性看,大学生具有法律主体的意识,但在现实中一旦遭遇矛盾问题时,要么束手无策,要么在维权上采取偏离法律规范的行为.这些都说明大学生通过学习《法律基础》确立法制观念的教学目标并未达到.究其原因,我认为根本还是在于对《法律基础》课的课程定位不准确.现行的教育教学环节还流于应试教育,学习法律成了记忆法律而非思考法律,更谈不上透过法律条文去领会蕴涵在其中的法的精神和价值取向,学生缺乏思考疏理整合的学习过程,无法将记忆的法律内化为自身的法律信仰.基于上述原因,深化《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改革已是势在必行了.三,《法律基础》课程内容设置构想从中央宣传部深化"两课"教学改革的文件精神看,《法律基础》将与《思想道德修养》合为一门课,课程定位是一门政治思想品德课.因此,《法律基础》将不再以讲授具体的法律知识为主,而是在讲授一定法律知识的基础上对大学生进行法律规范教育,进而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观念.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去看待,分析,解决转型时期出现的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用符合法律规范的行为去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与社会,与集体,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明确作为社会主体的公民享受的权利,承担的义务及对社会应有的责任感.基于此定位,《法律基础》课程内容的设置就不能再是整个法学体系的浓缩版,而应突出重点,结合相关学科的有关知识,集法律知识,理论思考,社会现实于一体,在具体内容的选择上,重点介绍法学基础理论,宪法,刑法,民法,程序法.编写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对重点,疑点应进行必要的释疑,教材内容应通俗易懂又不失严谨,适合学生学习和阅读的需要.其他相关知识的选取应围绕"法治"精神这一内容进行取舍.如宪法一章在介绍公民权利和义务时,应重点突出公民享有的各项权利是作为根本大法的宪法所赋予的,这种权利是任何人都不得非法剥夺和侵犯的,突出法治社会公民权利享受的平等性,激发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学会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利,同时强调公民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承担的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应尽的义务,这种义务是法定的义务,不是可有可无的,进而围绕权利义务展开深层次论述,在社会主义法治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重要法律原则和该原则蕴涵的法律精神.即:凡是我国公民不分性别,种族,年龄,宗教信仰,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庭出身,财产多寡,一律平等的享受权利,承担义务,任何人不得超越和凌驾于法律之上享有任何特权.在此基础上可举例证明,并可进一步举证说明中国从"人治"走向法治的发展过程,树立对进一步完善法治社会的信心.举例:如原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克杰,涉嫌经济犯罪,交由司法机关依法查处,最后被处于极刑,充分说理一个人不论地位有多高,权利有多大,一旦触犯法律,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对成克杰等高官犯罪的查处,严格依照法律程序进行,这就是法新治社会.而有新中国第一贪的刘青山,张子善,在案情查实后,在是杀还是不杀的问题上最后请示由毛泽东来作出决定.通过这两个案例进行对比,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新中国并非一成立就实行依法治国,这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的总结,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写到此,可以自然引入介绍新中国成立至今的四部宪法的历史背景,指导思想,基本内容,对各部宪法的历史评价,通过四部宪法的介绍,一条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曲折道路清晰展现,同时展现的另一条线索即是党的基本路线的确立过程.即从75年,78年宪法确立的以阶级斗争为钢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一指导思想的转变,其中重点介绍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意义,82年宪法修改的历史背景,宪法原则,指导思想,内容及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大意义进行介绍.最后结合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有关理论,综合阐述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实行依法治国,新中国的发展史雄辩的证明了这一点.四,探索《法律基础》课教学模式的创新培育大学生的法律信仰,树立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应具体落实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法律基础》课作为"两课"内容,具有其自身的特点,授课时不能单纯的只讲具体的法律知识,又不能离开在传授法律知识的基础上去组织教学活动,这个问题正是"两课"教改中要探讨的.我想,在上课前对学生进行一次模底,通过调查了解学生目前掌握法律知识的情况,对依法治国的认识及对该课程的教学有何要求,希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达到什么目的等.在调查的基础上,以专题的形式,由教师针对学生需求和社会热点问题,提出问题编制案例,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独立思考,教师可根据问题提供学生相关参考书目,学生为分析案例解决问题,必须去查找学习法律.课堂上学生就自己的观点展开讨论,论点需要论据的支持,而论据本身的展示就是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学习法律思考法律得出的结论的展示,教师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对各类观点分别进行评析,评析案例应有理有据有结,案例评析中引用的法律依据应具体,准确,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详细的讲解.此外,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开展社会调查,就自己感兴趣的一些社会现象,社会问题从法律的角度来分析论证,找出发生问题的原因,解决问题的办法,对如何才能有效减少和预防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等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由于材料来源于学生,教师在讲授时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完成学生对法律知识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再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教育过程.此外,在教学中可采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辅助手段,提高课程的吸引力.通过学生的参与,思考,讨论,学习过程,引导学生理解,领会社会主义法所蕴涵的精神及其价值取向,有意识的培育大学生的法律信仰,树立起社会主义的法制观念,学会运用法律来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矛盾,用法律规范来规约自己的行为这一教学目的.总之,随着"两课"教学改革的深化,《法律基础》课的改革也是势在必行了,笔者就教改精神针对课程定位展开了关于教材内容的设置,教学模式的创新以及培育大学生法律信仰对树立社会主义法制观念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