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合集下载

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评估认证的标准对比及理念分析

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评估认证的标准对比及理念分析

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评估认证的标准对比及理念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也开始逐渐走进人们的视线,并成为学生们热门选择的专业之一。

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工程管理专业,如何评估认证一个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的质量成为了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评估认证的标准对比要评估认证一个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的质量,需要制定一些评估认证的标准。

当前,评估认证的标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专业的基础建设专业教学需要具有相应的教学条件和设备,例如教学楼、实验室、电脑房等。

因此,专业的基础建设是评估认证的重要标准之一。

2. 师资力量师资力量主要包括教师的学历、职称、教学经验等方面。

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经验的教师能够更好地保证学生的教育质量。

3. 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评估认证的另一个重要标准。

合理的课程设置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4. 实习实践专业的实习实践环节是评估认证的重要方面之一。

在实践中,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产和管理中,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5. 就业情况专业的就业情况也是评估认证的重要方面之一。

优质的专业应该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空间。

理念分析1. 多样性评估认证的标准应该是多样的,因为不同高校和不同地域的教学条件、社会背景以及学生需求等都是不同的。

只有制定多样的评估认证标准,才能更好地保证专业教育的质量。

2. 专业性评估认证的标准应该具有专业性。

工程管理专业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其教育质量的判断应该基于专业标准。

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反映出学校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

3. 长期性评估认证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应该不断地跟踪、监测和更新评估认证标准。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发现教学中的弊端和不足,从而不断地改善和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评估认证的标准对于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的质量保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需要建立多样、专业和长期的评估认证标准,为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的未来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是指对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的一系列要求和规定,旨在提高教学质量,保障教育教学的公平公正。

本标准的制定是为了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需求,促进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和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首先,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学校建立健全的教学管理体系。

学校应当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机构,明确教学管理的职责和权限,制定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加强对教学管理工作的监督和检查。

教学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指导,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其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学校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学校应当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包括课堂教学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

同时,学校还应当建立健全的教学档案管理制度,及时记录和归档教师的教学工作,为教师的评优评先提供依据。

再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学校建立有效的课程建设机制。

学校应当根据专业特点和市场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方案,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教师要根据课程设置方案,制定详细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保证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最后,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学校建立严格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

学校应当建立健全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监控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同时,学校还应当建立学生学习成绩的动态管理机制,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和帮助。

总之,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和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要认真贯彻执行本标准,加强对教学管理的规范和监督,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为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1概述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的精神,遵循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化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制定本标准。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是具有共同理论基础或研究领域相对一致的专业集合。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采用系统思想、数量方法和信息技术解决各类管理问题,提高决策水平和管理效率,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具有管理学和工程学交叉学科的特点,既重视专业的理论与方法,又强调应用性与实践性。

本标准是全国本科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质量的基本标准,各高校可根据自身定位和办学特色,对本标准中的条目进行细化规定,但不得低于本标准规定的相关要求。

鼓励各高校高于本标准办学。

2适用专业范围2.1专业类代码管理科学与工程类(1201)2.2本标准适用的专业管理科学(120101)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120102)工程管理(120103)房地产开发与管理(120104)工程造价(120105)3培养目标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人才培养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目标是培养拥有系统化管理思想和较高管理素质,掌握管理学与经济学基础理论以及信息与工程相关技术知识,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定量分析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创业能力,具备职业道德与国际视野,满足现代管理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为适应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实际需要,培养目标可以定期进行评估与修订。

4培养规格4.1 学制与学位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基本学制为4年。

各专业可在四年制基础上实行弹性学制,但修业年限不得少于3年。

学生创业期间允许保留学籍。

学生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和学分要求,考核合格,准予毕业。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在当今社会,教育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为了提高教育水平,确保教学
质量,国家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这些标准旨在规范高等学校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标准一:教学内容设置
教学内容设置是核心,体现了教育的内涵和要求。

根据标准,高等学校的本科
专业课程设置应符合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保证学生获得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课程设置应具备前瞻性和专业性,符合时代潮流。

标准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和手段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

标准要求高等学校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实践、案例分析等,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师应具备相应的教学技能和沟通能力,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标准三:教学质量评估
教学质量评估是教育质量管理的关键环节。

高等学校应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质
量评估机制,定期对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进。

评估结果应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

标准四: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教育事业的中流砥柱。

标准要求高等学校建立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教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

学校应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和发展,提高整体教学水平。

结语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实施,有助于提升教育质量,促
进学校教育内涵建设。

学校和教师应认真贯彻执行标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评估认证的标准对比及理念分析

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评估认证的标准对比及理念分析

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评估认证的标准对比及理念分析
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的评估认证标准存在一定的差异。

下面将分别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进行对比,并对其理念进行分析。

国内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的评估认证标准主要以教育部颁发的《工程管理专业认证办法》为基础。

该办法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与教学资源、教材与教学手段、实践教学与实践环节、学生考核与评价等。

评估认证的目的是保证工程管理专业教育的质量和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

国际上,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的评估认证标准主要参考国际工程管理学会(IPMA)和美国工程管理协会(AACE)等组织的标准。

这些标准更强调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IPMA的评估标准主要包括教学计划、师资、学生支持、学习成果评估等方面,其核心思想是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AACE的评估标准更关注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学习环境等,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

国际标准还注重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

IPMA和AACE等国际组织提供了持续的专业培训和认证机制,帮助工程管理专业人才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而国内标准中较少涉及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方面的要求。

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的评估认证标准在国内和国际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国内标准注重基础理论和教学方法,强调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国际标准注重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强调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现国内和国际标准的有机结合,可以更好地满足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部分)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部分)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部分)作者:暂无来源:《山西教育·招考》 2018年第7期经济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一、适用专业范围1.专业代码:经济学类(0201)2.本标准适用的专业:(1)基本专业(2个):经济学(020101)、经济统计学(020102)(2)特设专业(4 个):国民经济管理(020103T)、资源与环境经济学(020104T)、商务经济学(020105T)、能源经济学(020106T)二、培养目标经济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修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类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方法,熟悉中国经济运行与改革实践、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经济学专门人才。

在满足基本培养目标的同时,各高校应根据社会需求、自身办学条件和学校特色,在培养研究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上各有侧重,对开设的相关专业制定具体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并根据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定期对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和完善。

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应保持相对稳定性。

三、主要课程1.通识课程通识课程包括大学语文与写作、外语、数学、计算机操作与数据库应用、创新创业教育、体育,以及学校根据培养目标开设的人文学科、管理、法律、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等方面的课程。

通识课程为30学分左右,其中外语类课程8 学分左右,数学类课程9学分左右。

通识课程应至少开设以下课程:大学语文与写作、外语、数学分析(或微积分)、高等代数(或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操作与数据库应用、创新创业教育、体育、国防教育(军事训练)。

2.专业课程(1)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25 学分左右。

专业基础课程应至少开设以下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统计学和会计学。

学校根据培养目标可增开其他专业基础课程。

(2)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21 学分左右。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是对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和规范,是保障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据。

本标准的制定旨在促进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的提高,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和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总则。

1. 本标准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评估和监控,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的自我评价和外部评价。

2. 本标准的制定遵循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原则,充分考虑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充分吸收国际上先进的教学质量管理理念和实践经验。

3. 本标准是对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和规范,是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评估和监控的依据,是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自我评价和外部评价的参考标准。

二、教学目标。

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目标明确、适时、适度,符合国家和社会的需求,符合学科专业发展的规律,符合学生个体发展的规律。

教学目标应当具有前瞻性、导向性和可操作性,能够指导教学过程和教学管理,能够推动教学改革和发展。

三、教学内容。

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充实,符合国家和社会的需求,符合学科专业发展的规律,符合学生个体发展的规律。

教学内容应当具有时代性、前沿性和实践性,能够促进学生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能够推动学科专业的发展和创新。

四、教学方法。

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方法多样、灵活、有效,符合学科专业的特点,符合学生个体发展的规律。

教学方法应当具有启发性、互动性和实践性,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力,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能够推动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五、教学评价。

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评价科学、全面、公正,符合学科专业的特点,符合学生个体发展的规律。

国家版18个重点专业质量控制指标

国家版18个重点专业质量控制指标

国家版18个重点专业质量控制指标国家版18个重点专业质量控制指标是指针对高等教育领域中的专业教育质量,国家层面所提出的一系列指标要求。

这些指标旨在保证专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下面将逐一介绍这18个重点专业质量控制指标。

1.开展专业培养方案制定与修订,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确保培养出具备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毕业生。

2.合理设置专业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确保课程体系与专业目标相匹配。

3.设置合理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习、实验、实训等,提供实践机会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培养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

5.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实践机会和实习基地,确保学生在实践环节中获得真实的工作经验。

6.建立健全的教育管理体系,包括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确保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

7.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确保教师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

8.推动教学和科研的紧密结合,促进教师的教学科研互动,提升教学质量。

9.鼓励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和沟通,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和教学氛围。

10.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包括图书馆、实验室、教室等设施的建设和管理。

11.加强与企业和社会的合作,开展校企合作项目,提供实践机会和就业保障。

12.建立健全的质量评价体系,包括专业教学评估、学生评教等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和改进教学质量。

13.加强学生学习能力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14.加强专业教育的国际化,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专业人才。

15.加强专业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为社会发展提供专业人才支持。

16.加强专业教育质量的监督和评估,定期对专业教育水平进行评估和提高。

17.加强专业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18.建立健全专业培养质量追踪与评估体系,对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专业能力进行评估和追踪。

这18个重点专业质量控制指标,通过明确要求和标准,进行全面监控和评估,旨在提高我国高等教育专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培养具备高素质和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评估认证的标准对比及理念分析

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评估认证的标准对比及理念分析

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评估认证的标准对比及理念分析
中国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的评估认证标准主要有两个方面:教学资源及师资队伍建
设和教学质量保障。

教学资源及师资队伍建设包括教学设施、实验条件、图书馆资源等方
面的评估,其中师资队伍建设又包括师资数量、学历结构、学科背景等方面的评估。

教学
质量保障则包括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评估。

这些评估认证标准主要关
注教育资源的配置情况和教学质量的保障措施,以确保学生能够获得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教
学效果。

与中国相比,国外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的评估认证标准更加注重培养目标和学生结
果评估。

评估认证标准主要关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等方面,以及学生在学习
过程中获得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等方面。

这些评估认证标准主要关注培养目标与学生发展,并将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评估的核心内容。

从理念上来说,中国的评估认证更加侧重于教育资源和教学质量的保障,注重提供良
好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效果。

而国外评估认证更加注重培养目标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强
调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锻炼。

这两种评估认证的背后都是为了提高教育质量,但
注重点有所不同。

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随着物流业的迅速发展,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的培养和教育也日益受到关注。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确保专业毕业生具备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应运而生。

本文将探讨该标准的要点和实施方法。

一、背景介绍物流管理与工程是一门综合性的专业,涵盖供应链管理、仓储管理、运输管理等多个领域。

随着物流业的发展,对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的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制定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总体要求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总体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专业课程设置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与物流行业的发展需求相适应。

课程内容应包括物流基础知识、供应链管理、仓储管理、运输管理、物流信息系统等方面的内容。

2.教学方法针对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的学生,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结合实践案例进行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同时,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如虚拟仿真实验、物流信息系统模拟等,提升教学效果。

3.师资队伍建设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需要具备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教师应具备扎实的物流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定期参与行业培训和学术交流,保持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实践性。

4.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是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应积极与物流企业合作,提供实践实习机会,让学生亲身参与物流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施方法为了有效实施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可以结合以下几种方法:1.评估与认证学校可以自行进行教学质量评估,或者通过相关机构进行认证,以确保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的教学质量达到国家标准要求。

评估和认证可以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2.优化课程体系根据国家标准要求,不断优化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的课程设置。

可以适时增加新的课程,更新教材内容,以适应物流行业的发展需求。

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评估认证的标准对比及理念分析

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评估认证的标准对比及理念分析

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评估认证的标准对比及理念分析
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的评估认证标准是衡量该专业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依据,对比各个标准的差异和理念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评估机构对于工程管理专业的期望和要求。

根据我国高等教育评估中心发布的工程管理专业评估认证标准,该标准强调了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资源等方面。

该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工程项目管理、工程经济分析、决策技能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该标准还要求教师队伍应具备科研能力和实践经验,并且强调了教育资源的建设和管理。

与此相比,美国工程教育认证委员会(ABET)发布的工程管理专业认证标准则更加关注学生的能力表现和实践经验。

ABET的标准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应用于实际工程问题的解决,在工程管理过程中具备领导能力、跨学科合作能力和道德职业意识。

ABET还强调了工程管理课程的实践和项目经验的重要性,要求学生通过实习、项目和研究等方式获得实践经验。

分析上述两个评估认证标准的差异可以看出,中国的标准更加注重课程设置和教育资源的建设,强调了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科基础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而ABET的标准则更加注重学生的能力表现和实践经验,强调了实际工程问题的解决以及领导能力和道德职业意识的培养。

这种差异既反映了不同国家对于工程管理专业教育的需求和期望,也体现了不同教育体系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教育理念。

通过对比和分析不同的评估认证标准,可以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验交流和互相借鉴,提高工程管理专业的教育质量和培养能力。

530301专业教学标准

530301专业教学标准

530301专业教学标准530301专业教学标准是指国家教育部对530301专业(指管理学相关专业)本科教育的教学要求和标准。

根据教育部的规定,530301专业的教学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课程设置:明确530301专业的学科结构,确定核心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内容和要求。

根据管理学的基础理论和实践要求,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并对不同课程进行分类和归属。

2. 教学目标:明确530301专业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要求。

包括培养学生的管理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使其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适应社会和国家发展的需求。

3. 教学方法:制定针对530301专业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包括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案例教学、团队合作等。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 师资队伍建设:要求学校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包括具有丰富管理实践经验的教授、副教授和讲师。

要求教师具备相关专业背景和教学能力,能够针对学生的需求进行相应的教学安排和指导。

5. 实践教学:强调530301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地考察、实习、课程设计、科研项目等。

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 课程质量评估:规定学校对530301专业的课程进行质量评估,确保教学质量的稳定和提高。

通过对教学效果的评估,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绩效。

以上是大致的530301专业教学标准,不同学校和地区可能会有一些具体的差异,但总体上都要符合国家教育部的相关要求。

教学标准的出台是为了保证530301专业本科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培养出合格的管理学人才,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评估认证的标准对比及理念分析

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评估认证的标准对比及理念分析

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评估认证的标准对比及理念分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工程管理专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工程管理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涉及工程技术、管理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为了确保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和培养目标的实现,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应的评估认证标准,并对其进行了不断的更新和完善。

本文将对国际上几个典型的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评估认证标准进行分析,并就其背后的理念进行深入探讨。

一、美国ABET认证标准美国的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评估认证标准由美国工程技术、计算机科学和应用科学院(ABET)制定。

ABET认证是国际上公认的学位认证机构,在各国被广泛认可。

其认证标准主要包括学生成果、课程内容和教学实践等多个方面。

ABET认证着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求学校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学校开设多样化的课程,并密切结合学术知识和实际应用。

ABET认证的理念在于培养学生全面的能力,包括技术知识、领导力、团队合作等方面。

通过严格的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学生可以获得充分的知识和技能,并且在团队合作中培养出自己的领导能力和沟通能力。

这种理念既注重学生学术能力的培养,也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

二、欧洲联盟工程师认证标准欧洲联盟工程师认证标准是欧盟成员国共同制定的一个认证体系,旨在保障工程师的职业资格和专业素质。

欧洲联盟工程师认证要求学校教学计划内容全面,涵盖了工程管理领域的各个方面,包括技术、经济、法律、环境等多个方面。

该认证标准着重于学校的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要求学校拥有一支强大的教师团队和教学设施,以及先进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

欧洲联盟工程师认证标准的理念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

该认证标准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和熟悉国际工程管理领域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创新能力。

通过学习和实践,学生可以获得全面的知识和技能,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和国际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学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大学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1概述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货代、信息等产业的复合型服务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要支撑产业,对于提高经济和社会运行效率、降低成本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

物流学科是一门研究经济和社会活动中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实体流动规律的学问,主要研究运输、配送、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信息处理、增值服务等功能与其相关科学技术手段和管理组织方法。

物流学科基于物流领域的科学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并交叉融合了管理学、经济学、工学等多学科知识体系,形成了独立的学科门类。

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包括物流管理、物流工程和采购管理等专业,致力于培养能够解决社会经济系统中的物流管理与工程科学理论和工程实践问题的复合型专门人才。

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以供应链管理理论与方法、物流系统优化理论与运营管理方法、物流工程技术与装备的开发与应用等为核心知识体系。

2适用专业范围2.1 专业类代码1206 物流管理与工程类120601 物流管理120602 物流工程120603T 采购管理2.2 本标准适用的专业物流管理专业、物流工程专业和采购管理专业。

3培养目标3.1 专业类培养目标总要求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国际化视野,较系统地掌握物流学科相关专业理论与方法,能够在物流与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应用实践等工作的专门人才。

3.2 学校制订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各学校制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应符合上述培养目标总要求,并结合学校定位、学科特色和优势以与人才市场需求,细化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各学校应根据自身发展与人才市场变化,定期对本专业的培养情况进行评估,建立专业培养方案的动态调整机制。

4培养规格4.1 学制四年。

4.2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学位,其中物流工程专业可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或工学学士学位。

4.3 总学时或学分各专业的建议总学分为140-170或总学时为2400-3000。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评级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评级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评级
随着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对其评级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评级可以为学生选择专业提供参考,也可以为企业招聘提供参考。

目前,国内外对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评级标准有一些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设置: 国内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包括工业工程、管理科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

而在国外,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还包括运筹学、管理信息系统、工程管理等。

2.教学质量: 国内外的教学质量差异比较明显,国外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普遍注重实践教学和案例分析,而国内则注重理论教学。

3.师资力量: 国外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师资力量比较雄厚,国内则存在一些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评级可以分为国际级、国家级、省级和院校级。

国际级评级主要考虑教学质量、师资力量等因素,国家级评级主要考虑专业设置、教学质量等因素,省级评级则主要考虑在本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院校级评级则更注重本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

在选择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时,学生可以根据专业评级和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综合考虑,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专业。

同时,企业在招聘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时,也可以参考专业评级,选择符合自己需求的人才。

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制度,在工程教育领域中拥有重要的地位。

该制度主要是针对各大高校中心的工程专业,以评定、认证和监督为基础,以提升高等教育水平为目标,涵盖了全国范围内的工程类专业。

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主要是由教育部主持,由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实施,协会成员单位包括各大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等,其中,协会的工作由全国工程教育专委会负责管理和监督,该专委会由全国各地的著名工程师和高等教育专家组成,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

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基础性要求,涵盖了学校的基础设施、师资力量、课程设置、学生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要求,以及与工程教育相关的法律规定、政策指导等;二是本专业要求,涵盖了本专业教育的基本目标、核心课程要求、教学方法、实践环节等方面的具体要求;三是质量保证要求,涵盖了教育质量的评价机制、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课程评估、毕业生就业等方面的保证要求。

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在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高校来说,进行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可以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提升工程专业和教学水平,不断推进教学改革和创新。

另外,对于学生来说,参加工程教育的专业认证可使其更好地选择高质量的工程专业学校,结合实践与理论,广泛掌握新兴工程技术。

最后,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具有深远的影响。

随着世界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时代变革,工程教育将成为培养高素质工程人才的关键性领域。

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对于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推动高质量工程人才的培养和提高整体社会技术创新能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的到来,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将在未来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篇一:金融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金融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提交审议稿)教育部高等学校金融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14年7月1日目录1、前言................................................................................................. . (2)1.1 学科意义................................................................................................. .. (2)1.2 专业概述................................................................................................. .. (2)1.3 人才培养特色................................................................................................... .. (2)2、学科代码与适用专业范围................................................................................................. .. (3)2.1学科代码................................................................................................. (3)2.2适用专业范围................................................................................................... (3)3、培养目标................................................................................................. .. (3)4、培养规格................................................................................................. .. (4)4.1学制与学位................................................................................................... . (4)4.2知识要求................................................................................................. (4)4.3素质要求................................................................................................. (5)4.4能力要求................................................................................................. (5)5、课程体系................................................................................................. .. (6)5.1课程体系总体框架................................................................................................. (6)5.2课程设置................................................................................................. (7)6、教学规范................................................................................................. (11)6.1教学过程规范................................................................................................... . (11)6.2 教师行为规范................................................................................................... (12)7、师资队伍................................................................................................. (12)7.1师资队伍结构................................................................................................... . (13)7.2 教师背景与水平要求................................................................................................. .. (13)8、教学条件................................................................................................. (14)8.1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充足的信息资源 (14)8.2为教学提供足够数量和功能的教学设施 (14)8.3保证充足的教学经费投入...............................................................................................149、教学效果................................................................................................. (15)9.1教学成果................................................................................................. . (15)9.2课堂教学效果................................................................................................... . (15)10、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 (15)10.1质量保障目标............................................................................................................................15 10.2质量保障规范与监控 (15)11、名词释义................................................................................................. . (16)附表1 .................................................................................................... .. (17)附表2 .................................................................................................... .. (18)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促使金融学类专业高等教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教育部高等学校金融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并推行《金融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是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监控和评估
的重要依据,也是保障我国本科教育质量的重要文件。

本标准的制定是为了提高我国本科教育的整体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本文将从标准的内涵、目标、实施要求、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

首先,本标准的内涵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师
资队伍、教学资源、教学管理等方面。

其中,教学目标是本科教育的核心,教学内容是教学的基础,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效果的检验,师资队伍和教学资源是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教学管理是保障教学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

其次,本标准的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
素质人才。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本标准提出了一系列的实施要求,包括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科学教学评价、完善师资队伍、丰富教学资源、强化教学管理等方面的要求。

再次,本标准的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方法。

定性评价主
要是通过专家评审、学生评价、社会评价等方式进行评价,定量评价主要是通过教学成果、学生就业率、科研成果等数据进行评价。

通过这些评价方法,可以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学质量,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依据。

总之,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是我国本科教育质量的重要
保障,对提高我国本科教育的整体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标准的重要性,切实加强对本标准的实施和落实,不断提高我国本科教育的整体质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培养高素质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评估认证的标准对比及理念分析

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评估认证的标准对比及理念分析

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评估认证的标准对比及理念分析随着工程行业的发展和学科水平的不断提高,工程管理专业的教育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保证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相关的评估认证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国际和国内两个层面对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的评估认证标准进行对比,并分析其背后的理念和目标。

国际上,工程管理专业的评估认证标准主要是由国际工程教育认证委员会(IEAC)和国际项目管理协会(IPMA)来制定和执行的。

IEAC的认证标准主要包括教学设施、教学质量、师资力量、学术研究和学生培养等方面,其中教学质量是评估的核心。

IPMA则主要关注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技能,例如项目管理、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等。

两者结合起来,可以很好地评估一个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的整体水平和教学质量。

通过对国际和国内工程管理专业的评估认证标准进行对比,我们可以看到它们在理念和目标上有着一些共同点,也存在一些差异。

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的评估认证标准,都是为了保证教育质量和提高教学水平而设立的。

两者都注重教学设施、师资力量和学术研究等方面的评估,都是为了确保学生能够在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中接受专业知识和培养实际能力。

国际和国内的评估认证标准也存在一些差异。

国际标准更注重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技能,例如项目管理和团队合作能力,而国内标准更注重教学质量和师资力量。

国际标准更注重学术研究和国际交流,鼓励学校在学术成果和国际合作方面进行更多的努力,而国内标准更注重社会服务和地方需求,鼓励学校与当地企业和社会深度合作,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的评估认证标准在国际和国内有着一些共同点,也存在一些差异。

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的标准,都是为了保证教育的质量和提高教学水平而设立的,其核心理念是一致的。

在具体的评估内容和目标上,国际和国内的标准存在一些差异,这也是由不同的教育体制和文化背景所决定的。

希望在未来的发展中,国际和国内的工程管理专业能够相互借鉴,共同促进专业教育的发展和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1概述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的精神,遵循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化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制定本标准。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是具有共同理论基础或研究领域相对一致的专业集合。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采用系统思想、数量方法和信息技术解决各类管理问题,提高决策水平和管理效率,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具有管理学和工程学交叉学科的特点,既重视专业的理论与方法,又强调应用性与实践性。

本标准是全国本科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质量的基本标准,各高校可根据自身定位和办学特色,对本标准中的条目进行细化规定,但不得低于本标准规定的相关要求。

鼓励各高校高于本标准办学。

2适用专业范围专业类代码管理科学与工程类(1201)本标准适用的专业管理科学(120101)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120102)工程管理(120103)房地产开发与管理(120104)工程造价(120105)3培养目标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人才培养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目标是培养拥有系统化管理思想和较高管理素质,掌握管理学与经济学基础理论以及信息与工程相关技术知识,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定量分析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创业能力,具备职业道德与国际视野,满足现代管理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为适应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实际需要,培养目标可以定期进行评估与修订。

4培养规格学制与学位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基本学制为4年。

各专业可在四年制基础上实行弹性学制,但修业年限不得少于3年。

学生创业期间允许保留学籍。

学生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和学分要求,考核合格,准予毕业。

符合规定条件的,授予学士学位。

管理科学专业可授予管理学或理学学士学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管理、工程造价专业可授予管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

知识要求掌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相关的信息技术与工程技术知识,了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等基础知识,并形成合理的整体性知识结构。

能力要求具备独立自主地获取和更新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相关知识的学习能力;具备将相关专业知识综合区用的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具有还用专业外语的基本能力;具备综合利用管理科学、信息技术和工程方法解决相关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在相关专业理论与实践方面初步具备创新创业能力。

素质要求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培养的人才应拥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具备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和专业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体魄。

5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总体框架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分为理论教学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两个方面。

理论教学课程包括以下三类课程:通识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

实践教学课程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社会实践、实习实训、毕业论文(设计)与综合训练等。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培养方案总学分不少于150学分(16学时计1学分),其中实践及创新创业类教学课程累计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20%。

课程设置理论教学课程(1)通识课程通识课程体系除国家规定的教学内容(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外,主要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艺术、体育、外语、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内容,由各高校、各专业根据国家规定和具体办学定位及培养目标均衡设置。

(2)基础课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体系包括数理类、信息技术与工程类、经济类、管理类等专业基础课程,以及根据专业培养方案所要求的基础课程。

各高校、各专业可按照所要求的知识领域,根据具体定位和办学特色设置课程,其中至少包括下列专业基础课程:数理类基础课程应涵盖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等知识领域;信息技术与工程类基础课程应涵盖管理信息系统以及与专业相关的信息与工程技术等知识领域;经济类基础课程应涵盖经济学(如微观经济、宏观经济)等知识领域;管理类基础课程应涵盖运筹学、管理学、统计学等知识领域。

(3)专业课程在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等总体框架内,各专业根据自身办学定位与特色,设置不少于6门的专业主干课程(见附录)。

同时,开设相关选修课程,鼓励开发跨学科、跨专业的新兴交叉课程,并与专业主干课程形成逻辑上的拓展和延续关系,特别鼓励开设创新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选修课,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方面的相关知识。

实践教学课程建立健全实践教学体系,加强相关的实践性教学,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实验技能和设计技能,培养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等。

(1) 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可结合自身专业特色,设置相关专业的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单元。

(2)社会实践根据专业实际需要,组织各种形式的社会参与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增强其实践能力。

(3)实习实训实习实训包括认识实习、课程实习、专业实习、专业实训、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

各专业可根据各自所需培养的综合专业能力,选择实习实训的形式和内容。

(4)毕业论文(设计)与综合训练毕业论文(设计)与综合训练可采取学术论文、系统设计、项目设计、调研报告、项目分析报告、编制工程文件等多种体裁形式完成。

选题应加强实践性导向;内容应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与专业知识、满足专业综合训练要求;完成过程及成果展示应符合专业规范。

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尽可能根据自身兴趣,结合管理实践中的问题,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和完成毕业论文(设计)与综合训练。

应为本科生选配毕业论文(设计)与综合训练的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由各专业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担任,必要时可聘请专业实务部门有关人员共同指导。

指导教师应加强选题、开题、调研、设计、撰写等环节的指导和检查,强化专业规范。

6教学规范教学过程规范根据理论教学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的实际需要,制定和实施教学过程规范,其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教学大纲、实验与实习实训大纲、教案的编写、教学方法运用、教材选用、课程考核等内容。

教学行为规范制定和实施教学行为规范,其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纪律、教学态度、精神风貌等要求,以及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学风建设、学术道德等要求。

7教师队伍教师队伍规模与结构教师队伍应满足专业教学需要。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应当具备专任教师10名以上。

原则上,专业主干课程应当配备至少1名专任教师任主讲教师。

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比例应不低于80%。

专任教师中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比例不低于90%,并通过岗前培训,获得教师资格证书。

任课教师队伍应包括一定比例的具备行业实务经验的人员。

任课教师队伍年龄、学历、专业技术职务、学缘等结构层次合理均衡。

教师专业背景与水平要求教师专业背景专任教师一般应具有5年以上本专业或相关专业教育背景,实践性强的课程的主讲教师应具有行业实践背景或实务经验。

有条件的高校,教师队伍中应有一定数量的教师具有海外留学经历或跨学科教育背景。

教师素质与水平要求教师应具备高尚的师德,履行教师岗位职责,教书育人,从严执教,为人师表,严谨治学,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应掌握教育教学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应能通过学习、研究与实践,提高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具有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和能力。

8教学条件信息资源要求拥有数量充足、种类齐全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纸质和电子图书资源,生均藏书量和生均年进书量达到国家办学条件要求,生均图书(含纸质与电子图书,电子图书册数按授权数计算)不少于100册,生均年进书量(含纸质与电子图书)不少于4册。

配备满足教学需要的中文和外文电子资源数据库,各种信息资源应能满足不同层次和阶段学生的学习需求,满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需要。

重视校园网及网络资源建设,方便教师和学生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开展教学与科研活动。

教学设施要求拥有足够数量和功能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设施,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及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所占比例达到国家办学条件要求。

原则上,课程教学中应具备多媒体教学设施,特定专业课程应配备该专业所需要的特定教学设施和仪器设备。

根据自身条件和实践教学要求设置所需的专业实验室、实习场所、实践教学基地等。

与相关行业和实务部门紧密合作开展实习实训,建设一定数量不同类型的实习基地,满足实践教学和保障学生实习及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需要。

拥有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相关的设施,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达到国家办学条件要求,教室、实验室、实习实训场所和附属用房、运动场、活动中心等相关设施等基本满足本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教学经费要求应切实保障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教学经费投人。

教学经费专指在专业教学各个环节发生的资源建设费用、教学运行费用与教学评估费用。

教学经费要求包括上述费用的最低保障要求及经费增长要求。

其中,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不低于13%,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不低于1 500元。

教学经费应在保证生均年日常教学经费的基础上,随着教育事业经费的增长而逐步增长。

教学经费包括日常教学经费和专业教学经费。

教学经费的使用应向教学一线倾斜,不得用于其他用途。

9教学效果教学成果加强包括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等方面的教学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教学效果评价建立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包括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等多主体参与的课程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教学效果评价结果应当作为改进教学效果的依据。

就业和创业应把毕业生就业创业情况纳人教学效果考核以及专业建设的指标体系之中。

原则上,就业率应不低于本地区高校平均水平:鼓励学生积极创业。

毕业生就业和创业岗位与所学专业相关性较高,就业岗位适应性较强,有良好的发展机会。

10 质量保障质量保障目标以本标准为北础建立覆盖上述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教学规范、教师队伍、教学条件、教学效果等指标的质量保障目标体系。

质量保障组织教学单位应设置相应的委员会和组织机构,形成岗位职责明确、全员参与、分工协作的质量保障和持续改善的组织体系。

质量保障规范与监控围绕各教学质量保障目标要求,制定质量保障实施规范,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和调控改进机制,开展常态化和制度化的质量评估,确保对教学质量形成全过程实施有效监控,保证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实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