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裕民:向死而生,重新认识生命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客观地说:个性无所谓绝对的好和坏。因为人本身正因为有其个性才体现出他的本色及价值。但是,如果某种个性过分发展,有些偏畸,甚至影响了健康,这种个性就要做出适当的调整或优化。

与个性不同,情绪和心境却有好、坏之分。情绪和心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健康,这是心身医学研究的定论。由于种种复杂机制,一方面情绪和心境可以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等环节,导致多种疾病,包括肿瘤等;而患了肿瘤等疾病后,当事人多多少少存在心境不良,情绪会有些波动,其结果往往不利于疾病康复。这时候,就需要努力做出调整。

心态及情绪的调整,首先是源自自我的、内在的,它涉及了深层次的心理机制。而欲启动自我的这些调整,首先,内在的动力(真正有效果的),源自于对一些基本问题的看法(或者说价值观、世界观)等的修正或改变。因为只有这些,才是根本性的、持久的,从而可以有效地影响或决定个体认识、态度与行为的;并可进一步优化其个性、心境与情绪的。

因此,从重新思考及认识生命的意义开始,绝对不是哲学家的空谈!而是今天国人(不仅仅是癌症患者)的人文必修课程之一。

有个经历让我很感慨:有一次在飞机上,同一位海外归来的乘客聊了起来。他是我的同龄人,很早(80年代初)就出国了,他经常回国看看。近来觉得越来越不能理解今天的中国人(他的那些同学、同事们),为什么都活得这么匆匆忙忙,都把身外之物看得如此之重……有时候,表现为生了病,出现了明显的临床症状,也不轻易退让!美其名曰:“男子汉,轻伤不下火线”!其实,本质只是为了追逐“名”与“利”……天天忙忙碌碌的,似乎这些就是他们活着的全部!忽略了生命与生活的其它(也许是真正的)意义。

这些,让他百思不得其解……

其实,作为一个搞肿瘤的临床医生,接触了太多的类似悲剧后,我很能体会他所感叹的这一切。中国这三十年发展,的确脚步太快了——有形物质进步很大,但是精神意识却没有跟上。折射到每个人自身,可以这么说:我们往往躯体

步子迈得太大了,灵魂却远远没跟上……因此,今天出现了众多的健康难题。包括癌症之类疾病的恶性飙升!而且,眼下看见的问题仅仅是冰山之一角。更多的健康问题还隐藏在其后,将陆续接踵而至。卫生部长陈竺不久前就曾经严肃指出:“中国目前正面临慢性病发病‘井喷’前期!”而癌症就是慢性病之一!

《相约星期二》揭示的生命哲理对当今生活在城市里的国人来说,个性的优化,心态及情绪的调整,是个普遍的需求。笔者在主持国家科技部支撑项目研究中,就发现城市里的人,普遍没有农村的来得快乐与健康!最近一份权威调查也表明:相对于今天的城里人及白领,农村人及农民对社会现象更感到满意,更能够容忍一些不公现象!这些,都涉及到价值观、如何认识生命、生活及由此而引发的心态等问题!因此,对心态等的调整,不仅仅是病人的迫切需求,而且是国民的普遍需要!而这些,则首先要从改变认识,重新认识生命和生活的意义开始。对此,有一本书很值得推荐,书名叫做《相约星期二》。

书中的主人翁是美国马萨诸塞州布兰代斯大学的一位资深的社会学老教授,叫莫里·施瓦茨。1994年,他被下了死亡判决书,他患了与霍金类似的ALS萎缩性侧索硬化症),也是一种不治之症,且已经是非常晚期了!他的临床症状则出现在70年代。他有个20年前的学生,叫米奇·阿尔博姆,临终前几个月的每个星期二,他和他的学生的对话,一共十四个星期二,检讨了很多根本性的问题,包括生命的意义、生活的真谛等。米奇把这些对话辑录成《相约星期二》一书。这本书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被译成了30多种文字,在全球销售了几千万册。米奇也成了世界著名的专栏作家。

身患重病,游离于生死之间的老教授感慨地说:“这个世界太和谐,太美丽,充满了诱惑,很难相信人生就是一场没有前因后果的意外。”正因为有这些认识,所以他的发问和思考具有深刻的意义。

就像著名学者余秋雨在《相约星期二》的序言中所言:老教授道出了“生命的本来意义!”患病老人的健康心态,不仅是心理调节的结果,他有一种更大的胸怀,他想到了比自己更痛苦的人,把全部自身痛苦都转化为关爱,让他昔日

的学生不只一次的发现:“生命的本质意义!”它是所有活着的人都必须选修的一门关于生与死的课程的主旨。

学生米奇在书的封底写道:“从那十四个星期二到莫里慢慢地、令人揪心地衰竭,直到安静、不失尊严地死去。然后是他的葬礼,我独自的哀悼,在地下室里写这些文字的日日夜夜,预料不到的是接下来的两百次重印。这段旅程(指书的传播)不仅走遍了这个(指美国)国家,还走到了其他国度。我目睹了这本书在许多学校里讲授,在婚礼和葬礼上诵读,还有不计其数的书信、电子邮件、评论以及来自陌生人的含泪拥抱,所有要表达的都可以归结为:你的故事感动了我们!”可见,此书影响之大。

不要拒绝衰老和病痛,因为那是规律,谁都没法避免莫里教授首先提醒他的学生:“有一个重要的哲理需要记住:拒绝衰老和病痛,一个人就不会幸福。因为衰老和病痛总会来,你为此担心受怕,却又拒绝不了它,那还会有幸福吗?”

老教授强调说:“我乐于接受自己赋予我的一切权力。我属于任何一个年龄,直到现在的我。我不会羡慕你的人生阶段——因为我也有过这个人生阶段。”其实,生老病死本身就是一个规律,谁都无法规避的规律。只有对这一点有了认识后,你才能坦然面对。因为。谁都已经或者即将经历生老病死这一规律!只不过是在规律来临之前用什么心态去对付它,才能获得不同的结局。这位老教授就死得很坦然。这是健康心态的结果。同时,他有一种更大的胸怀,想到了比自己更痛苦的人,把全部自身痛苦都化为了关爱。

他很有哲学味地说道:“境界,让死亡也充满韵味。死亡,让人生归于纯净。”其实,人生,从某种意义(或者客观地)说:就是从一场由喜剧走向悲剧的过程,毫无例外。新生儿哇哇坠地时,所有人都来庆贺,一个新的生命诞生了……然而,谁都知道,生就意味着死!而死亡,却很少有人会庆贺(庄子也许是个例外)。人生就像一出戏,有的人跌宕起伏,有高潮,也有低潮;有的人平平静静,也许从来就没有过高潮;更多的人只是从高潮,一直走向低潮……但谁都会最终走向结局,就是死亡。“死亡是一种自然,人平常总觉得自己高于自然,其实,只是自然的一部分罢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