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结构变化的内生性研究
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基于比较优势的内生性理论
![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基于比较优势的内生性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8cfb3ef2941ea76e58fa0409.png)
对 我 国产业结构调整 的研究
— —
产黪 经
基 于 比较优 势 的 内生 性 理论
安 徽 工 业 经 济职 业技 术 学 院 口 朱 颖
摘 要 : 着 生 产 力 水 平 的提 高 和 国 际 分 工 的 扩 大 , 产 技 术 、 随 生 资本 积 累 、 市场 结构 和 政 策 干预 等 因 素 都 将 对 一 国 的 比较 优 势 有 重要 影 响 , 比较 优 势 的 内生 性愈 加 明显 。 如 何 利 用好 比较 优 势的 内生 性 来促 进 我 国产 业 结 构 的调 整 将 具 有 深远 的 意义 。
( ) 二 比较 优 势 的 内生 性 内 生 性是 相对 于外 生 性 而 言 的 ,是 指 在经 济模 型或 经 济 计
在 我 国 出 口商 品 的 构 成 中 ,以 劳 动密 集 型 型 为 主 的 初 级 产 品 的 出 口逐 年 呈 现下 降 趋 势 , 由 18 90年 占 出 口总 额 的一 半 以
所 占的 比重 得 到 了迅 速 增长 。
19 9 3年 我 国第 一 、 、 产 业 在 国 民 经 济 总值 中所 占有 的 二 三 比重 分 别 为 : %,7 3 %,9 9年 这 一 比重 分 别 为 1%,9 2 4 %,3 19 0 8 4 %,
3%, 20 3 到 0 4年 , 一 比重 分 别 为 1%,3 3 %。这 个 时 期 , 这 5 5%, 2 重 工 业 比重 显 著 增 长 , 力 、 铁 、 械 设 备 、 车 、 船 、 工 、 电 钢 机 汽 造 化 电 子 、 材 等 工 业 成 为 国 民经 济 成 长 的 主要 动 力 。 见 , 一 时 期 , 建 可 这 第 二 产 业在 G P中 所 占 比重 迅速 上升 , 第 三 产 业 比重 变 化 不 D 而 大 , 持 在 3 %左 右 。 维 0
(高级宏观经济学)ch3part1内生性
![(高级宏观经济学)ch3part1内生性](https://img.taocdn.com/s3/m/45e69606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0f6f812.png)
技术进步
内生性也影响技术进步,因为技术创新和市场力量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政府需要鼓励技术创新和研 发投入,以促进长期经济增长。
04
如何应对内生性
货币政策应对内生性的策略
01
02
内生性的来源
货币供应的内生性
要点一
总结词
货币供应的内生性是指货币供应量受到经济体系内部因素 的影响,而非中央银行独立控制。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在货币市场中,货币供应量受到经济活动水平、利率水平 、公众的货币需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经济繁荣时期, 企业可能会增加生产和投资,从而增加对货币的需求,导 致货币供应量增加。相反,在经济衰退时期,货币需求减 少,货币供应量也会相应减少。因此,货币供应量并非完 全由中央银行独立控制,而是受到经济体系内部因素的影 响。
减少税收
通过减少税收,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刺激消费 和投资,以应对内生性问题。
转移支付
通过转移支付,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促 进社会公平和稳定,以应对内生性问题。
经济结构调整应对内生性的策略
产业结构调整
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高 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 以应对内生性问题。
区域结构调整
通过优化区域结构,促进 地区协调发展,以应对内 生性问题。
02
03
利率政策
通过调整利率水平,影响 投资和消费,进而调节总 需求,以应对内生性问题。
货币供应量政策
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影 响市场利率和资产价格, 以应对内生性问题。
汇率政策
通过调整汇率水平,影响 出口和进口,进而调节总 需求,以应对内生性问题。
公司治理机制动态内生性的研究述评
![公司治理机制动态内生性的研究述评](https://img.taocdn.com/s3/m/073df08ebceb19e8b8f6baf1.png)
动 态 内生性 的理 论 假 说
究者们认为通过合理 的安排经营者股权 ,可 以增加公
司价 值 ,最 优 的经 营 者 股 权 比 例 可 使 企 业 价 值 最 大
它们之 问个存在一种 定的关系 。 相反 , 股东( 内部 或
人 ) 根 据 对 自身 成 本 和 收 益 的 考 虑 来 确 定最 佳 的 持 会 股 比例 , 一最 终 的股 权 结 构 必然 是 公 一为 达 剑均 衡 , 公 j J 通 过 比较 不 同成 本 、 权 衡利 弊而 进 行 理 性选 择 的均 衡
周 翼 翔
( 浙江树人大学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0 1) 105
摘要 :国内外有关公司治理 与绩效关系的研究大部分先验地把内部治理机制作为外生变量来处理 ,认为二者是从
内部 治理 机 制 到 公 司 绩效 的一 种 单 向静 态 关 系 ,在 这 种 假 设 _ ,得 出 的研 究 结 论常 常 难 以解 释 。基 于 动 态 内 生性 卜
第1 7卷第 5 期 21 年 1 01 0月
中南 大 学 学报 ( 会 科 学 版) 社
J CENT S . . OUTH UNI ( OCI S V. ALO 5 0 .7 .
Oc . Ol t2 1
公 司治理 机 制 动 态 内生 性 的研 究述评
自从 B r 和 Men(9 2以来 , 司 治理 与 绩 效 el e a s13 ) 公 关 系 问题 一 直 是学 术 界 关 注 的 重大 学术 问题 之 一 , 国 内外 许 多 学 者对 此 进 行 了大 量 的研 究 。但 大 多 数 文献
言,国内学者对治理结构 的内生性和动态性 关注 比国
为: 经营者股权与企业绩效是由企业契约环境 内生决 “ 定的,忽视管理层股权的内生性 问题 ,必然会 导致研
组织结构变化的内生性研究
![组织结构变化的内生性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002174a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1a.png)
组织结构变化的内生性研究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企业的发展也变得越来越快。
企业的发展需要不断地调整其组织结构,以适应市场的变化,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
因此,了解企业组织结构变化的内生性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就组织结构变化的内生性研究进行探讨,以期为企业发展提供相关研究资料。
企业组织结构变化的内生性研究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组织结构变化的原因,即它是如何产生的;二是组织结构变化的过程,即它是如何执行的;三是组织结构变化的结果,即它是如何影响企业的发展的。
一、组织结构变化的原因企业组织结构的变化是由多种原因所导致的。
首先,企业组织结构的变化可能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比如商业环境的变化、市场机会的变化等;其次,企业组织结构的变化可能受内部环境因素的影响,比如企业组织文化的变化、企业管理模式的变化等。
此外,企业组织结构的变化也可能由于企业发展战略的变化而引起。
二、组织结构变化的过程组织结构变化的过程分为两个步骤,即定位和执行。
定位是指确定企业组织结构变化的目标以及企业应对变化的方式。
定位可以根据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环境因素来进行,并且有助于确定企业采取的相应措施。
执行是指在定位的基础上实施企业组织结构变化的措施,其中可以包括组织结构的重新设计、管理制度的改革、技术改造等。
三、组织结构变化的结果企业组织结构变化对企业有重要影响。
首先,企业组织结构变化会改善企业的运营效率,加快企业的变革进程,提高企业的适应能力,为企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组织结构变化还可以带来企业的文化变革,使企业更加开放、具有活力,为企业创造更高的竞争力。
最后,组织结构变化还可以让企业更加可持续发展,更好地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综上所述,组织结构变化的内生性研究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企业应当明确组织结构变化的原因、过程和结构,以实现企业的有效发展。
同时,企业应当及时了解组织结构变化带来的影响,并作出科学合理的调整,以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
中国上市公司董事会结构特征决定因素的实证研究
![中国上市公司董事会结构特征决定因素的实证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11ea9b4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b2.png)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上市公司董事会结构特征决定因素的实证研究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企业管理指导教师:***20090521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模型指出董事会的外部董事的最优数量随着监管成本的上升而下降,随着控制权私利的上升而上升,最优的董事会规模也是随着监管成本的上升而下降,随着控制权私利的上升而上升。
本文其余的假设在大量其他相关的文献的基础上提出,详见第3章。
图1.1给出了本文的研究框架。
在样本选取方面,本文选择的是1997年在上海、深圳两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考察1998—2007这十年的情况。
这样的样本的优点在于:第一,十年期的数据允许我们衡量随着公司不断成熟,其董事会结构特征的变化情况;第二,在上市公司的首次公开发行时,研究董事会结构特征很有意义,因为这一时期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状况需要发生很重要的变化。
缺点就是排除了1997年上市之前的公司,结论的一般性可能会遭到质疑,从数据来源而言,目前无法得到98年之前上市公司相关的公司治理数据。
计量方法采用的是最小二乘法,考虑到公司董事会结构特征内生与公司的竞争环境,本文通过引入行业虚拟变量控制内生性问题,因为处于同一行业的公司面临这相同的生产技术和市场情况。
很多相关的研究,通过引入工具变量,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方法控制内生性问题。
在实证中,本文只使用1998、2001、2004、2007这四年的数据,因为董事的任期一般是三年。
本文没用采用这种方法的主要原因是,1997年的相关数据在上市公司的年报中无法获得,如外部董事人数,董事长和CEO 的两职情况等。
计量软件使用的是SPSS15.0。
1.3.2 结构安排本文的内容安排如下:第1章是绪论,提出研究的问题,指出本文的研究意义,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第2章对董事会结构特征相关理论、实证研究(直接检验)以及董事会结构特征与公司业绩的实证研究等国内外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基于可加 logistic 回归的二元内生处理效应估计及其应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基于可加 logistic 回归的二元内生处理效应估计及其应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5e6febb5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e6.png)
基于可加logistic 回归的二元内生处理效应估计及其应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旨在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和重要性。
本文基于可加logistic 回归的二元内生处理效应估计及其应用展开讨论。
内生处理效应是指在经济、社会科学等领域中,因某种内生原因导致某个变量同时影响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在处理这种内生性问题的研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是二元内生处理效应估计。
这个方法能够更准确地估计因果效应,并在一些特定场景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本文主要关注可加logistic 回归模型在二元内生处理效应估计中的应用。
可加logistic 回归模型是一种常用的统计模型,可以处理二分类问题,并且考虑到了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
在处理内生性问题时,可加logistic 回归模型能够更好地控制潜在的内生性因素,提供更可靠的结果。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探索基于可加logistic 回归的二元内生处理效应估计方法,并通过具体应用案例,展示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潜力。
通过对这一方法的深入研究和应用探索,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内生性问题的本质,提高因果推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文章将以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展开。
引言部分将概述内生性问题的背景和现实意义,并简要介绍本文的结构和目的。
正文部分将详细介绍可加logistic 回归模型和二元内生处理效应估计的原理和方法。
结论部分将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并展望可加logistic 回归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前景。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应用探索,我们期望能够促进对内生性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方法的研究,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决策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如下编写:"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引言、正文和结论。
在引言部分,首先会对本文所要讨论的主题进行概述,介绍可加logistic 回归和二元内生处理效应估计的背景和意义,以引起读者的兴趣。
接下来,会详细说明文章的结构和各个部分的内容安排,以便读者了解全文的组织结构。
大国制度变迁的特征及其作用
![大国制度变迁的特征及其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eb7851db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61.png)
大国制度变迁的特征及其作用欧阳峣【摘要】With huge population, vast land areas, the great powers have much more complicated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so the institutional changes are endogenous, gradational and influential worldwide. From a static and effective angle, institutional changes boost the economic growth by forming incentive mechanisms and pushing forwar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from the angle of structure, by adhesion of various elements to form an integral force. The developing great powers should boost their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through reforms, constructing market economic system with the market mechanism as the core, transformation of the government functions as the key, driving the scientific innovation as the objective.%大国人口众多、土地辽阔,有更加复杂的组织结构和制度安排,大国的制度变迁具有内生性、渐进性以及巨大的国际影响力。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经济增长的内生性研究——基于1991-2009年河南省时间序列数据的分析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经济增长的内生性研究——基于1991-2009年河南省时间序列数据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d774df7910ef12d2af9e7fa.png)
目前 , 内对 产 业 结构 的研究 主要 集 中在 两 个 国 方 面 : 是产 业结 构 优 化 升级 与 经 济 增长 的关 系 方 一
面, 有的学者认为产业结构的变动促进 了经济增长 , 而经 济增 长对 产业 结构 的变 动没有 显 著 的影 响 。但
也有 学者 持 反对 意见 , 为产 业 结 构 与经 济 增 长 之 认 间 呈现 长期 稳定 的协 同互 动 的双 向促 进 关 系 -3 2。
系 。有 部分 学者试 图研 究 区域经 济增长 与产业 结 构
上, 选取消费需求 (o )固定资产投资( v 、 cn 、 i )税收优 n 惠 (a)产业 政 策 ( o ) 经 济 增长 率 ( ) 为 影 t 、 x pl 、 i g作
响产业结构优化 升级 的主要 因素 。基本模 型如下 :
收稿 日期 :0 1—1 21 2—1 l
者 的政策 建议 是强 化 技 术 创 新 和体 制 机 制创 新 , 向 产业 链前 端如 研发 、 设计 迈进 j 。也 有 学者 认 为 ,
作者 简介 : 郑玉( 95一) 女 , 18 , 河南信 阳人 ,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产业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为产业结 构理论与政策 。 基金项 目: 河南 省政府决 策研究招标课题 ( 编号 :0 1 17 , 2 1 B 5 ) 河南省软科学计划研究项 目( 编号 :14 0 5 0 1 。 12 0 4 0 8 )
i df 机 1 ,C n£ 2n ‘ 3a t+T o i+y5 + n = d+’l O + iv + tx pl g‘ £
之间的 内生性 。当用第三产 业产值 比重来衡 量产业结构 水平 时, 业结构优 化与经 济增 长之产值 比重衡量产 业结构 水平时 , 两者相 互促进 。此外 , 消费需求和 经济 集聚对 河南经济增 长具有 显著促进 作用 , 技术水 平未对经济增长产生显著促进 , 固定资产投 资对第三产业发展 有 阻碍 , 而对 第二 产业发展有 显著促进
组织结构变化的内生性研究
![组织结构变化的内生性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8a4914e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e6.png)
组织结构变化的内生性研究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组织结构变化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现代社会中,组织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技术革新和社会发展。
组织结构变化可分为内生性结构变化和外部性结构变化。
本文将主要讨论内生性结构变化,探讨其对组织绩效、企业文化和危机管理的影响。
内生性结构变化指的是企业自身内在因素,如技术革新,组织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等,对企业结构布局和运营模式的影响。
内生性结构变化可以带来许多有益的绩效影响,其中最突出的是绩效的改善。
内生性结构变化可以提高组织的整体绩效,使组织变得更加高效,有效地利用资源,提高组织的生产力和技术水平。
此外,内生性结构变化也可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促进与周边市场的融合,促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内部性结构变化也可以改变企业文化,增强组织凝聚力,给每个员工都留下深刻的印象。
企业文化的变化也可以促进组织内部的沟通和协作,提高工作效率。
企业文化的变化也可以使组织的成员更加紧密,更加团结,有助于促进组织发展。
此外,内生性结构变化还可以帮助组织应对不同形式的危机。
当组织受到负面外部影响时,组织内部结构的变化可以提供一定的稳定,帮助组织应对危机。
内生性结构变化可以使组织更好地应对外部变化,帮助组织把握商机,实现目标。
综上所述,内生性结构变化对企业绩效、企业文化和危机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
然而,内生性结构变化也不是一个应抱有光明前景的改变,变化的过程往往充满困难,会带来组织成员的抗拒、劳动力流失等负面影响。
这需要组织管理者高度重视,采取有效的措施,完善改革计划,最终实现内生性结构变化的有效实施。
虽然很多因素对组织结构变化都有影响,但企业本身的内部影响和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
借口企业重新审视自身运作模式,制定正确的改革策略,有效应对技术革新和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提高组织绩效,建立高效的文化环境,多样的变化和革新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绩效关系内生性研究
![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绩效关系内生性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2036e4d33687e21af45a952.png)
“ 适应成本” ,因此公 司可 以持续 修正合约 。但 与此不 同
的是 ,Dl t认为正是由于 “ 应成本”的存在 ,即使 e z 璐e 适 在激励 机制能够 有效 调 利 益的情况下 ,公 司仍 然不能
让股票 ,禁止董事、监 事和高级管 理人员 在职期 间每年
转让超过 2 %的股票 以及在离职半年 内转让所持 上市公 5 司股票等等。 由此 可见 ,这些法律条文增加了交易成 本 , 使得相关人员在变 动持股 比 时可能 面临法律风 险从而
结构迅速调节 的阻碍因子 :
11 法 律 制 约 .
内生变量考 虑 ,其 与公 司绩 效确实不存在 相关性 。然而
关 于 这 个 问 题 的 争 论 远 没 有 结 束 ,因 为 除 了 内 生 性 问题 以外 ,还有 一个 一 直 困 扰 这 一 领 域 研 究 的 问 题 ,即 实 证
第2 9卷
20 月 0 年3 1
第3 期
工 业 技 术 经 济
V第,o 总2 N3 o9 . 1 .
17 9 期
我 国制 造业 上 市公 司股权 结 构 与绩 效关 系 内生性 研 究
殷晓颖
( 南京航 空航 天大 学 ,南京
( 摘
201) 10 6
要] 本文根据适应成本理论,通过 实证检 验发现 了股权结构与绩效 关 系并不存在 系统性相
“ 适应 成本”的因素并采用非均衡的研究方法 ,即在模型 的设置上不仅 如 以往 的研 究一 样解 释 “ 股权—— 绩效 ”
的 关 系 ,同 时 研 究 考 察 “ 应 成 本 ” 的 成 因 问 题 。 这 样 适
时间 内的任何股票交 易。在 我 国,证 券法 明确 规定 ,除
【经济类论文】国外股权结构和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综述
![【经济类论文】国外股权结构和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1e6d2934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96.png)
国外股权结构和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综述“股权结构”一词的英文是“Ownership Structure”,国内有人也将该词译作“所有权结构”,很多文献中将股权结构和所有权结构两词的含义等同。
实际上两者之间有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是源于人们对企业所有者认识的变化。
传统的物质资本至上的逻辑下,企业的所有者是股东,企业经营的目标是满足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要求。
这样,股权就等同于企业的所有权,股权结构和所有权结构就是同义词。
随着现代企业理论的发展,人们对企业的认识不断深入,企业利益相关者的理论者如布莱尔认为企业是各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合约关系,在企业的经营中股东并没有承担企业全部的经营风险,其它主体诸如债权人、职工等也承担了部分剩余风险,公司应实现所有那些事实上投资于企业并承担风险者的目标,(类似于一种社会目标)。
基于这样的认识,所有权结构的范围就比股权结构的范围更大。
笔者在本文中认为股权结构仅指公司中不同类型的股东所持公司股份的比例关系。
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最早可追溯至Berle和Means(1932)的研究,他们在其名著《现代公司和私有财产》中指出两权(即所有权和控制权)出现了分离,即出现了“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现象,公司的控制权由经理人员掌握,股东的权益会受到经理人员行使控制权行为的影响,甚至会损害股东的利益,后人将这一论断称为“Berle-Means命题”。
笔者在对这方面的文献回顾时将其分成理论和实证两条主线,同时对每部分进行论述时,按照内部人持股与公司绩效、外部人与公司绩效和股权结构内生性(股权结构与公司价值无关)三条线索进行专题综述。
一、理论研究现状(1)内部人持股与公司绩效①利益收敛假定(covergence-of-interest hypothesis)Jensen和Meckling假设所有外部股份均没有投票权,管理者不论其持股比例如何都享有对企业的控制权,可将其称为所有者--管理者。
Jenson和Meckling通过对所有者--管理者拥有企业100%的剩余要求权时的行为与他向外出售部分要求权时的行为之间的对比,指出随着股票份额的减少,所有者——管理者对企业产出的权利要求也随之减少,这将导致他以额外津贴的形式(如宽敞的办公环境、厚厚的地毯)等去占用大量的公司资源。
理论的内生性与外生性因素划分
![理论的内生性与外生性因素划分](https://img.taocdn.com/s3/m/ff039e47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6f.png)
理论的内生性与外生性因素划分引言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理论的内生性与外生性因素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它们用来解释社会现象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
理论的内生性与外生性因素划分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对于深入理解社会现象的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理论的内生性因素理论的内生性因素是指与研究对象具有内在关联性的因素。
它们是从研究对象内部产生的,对研究对象的变化有直接的影响。
理论的内生性因素可以分为两类:结构性内生性因素和行为性内生性因素。
结构性内生性因素结构性内生性因素是指研究对象内部的结构性特征对其变化产生的影响。
这些特征包括组织结构、制度安排等。
例如,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对其政治稳定性和发展方向产生着重要影响。
在经济研究中,市场结构的特点决定了企业之间的竞争程度和市场的效率。
行为性内生性因素行为性内生性因素是指研究对象内部的行为决策对其变化产生的影响。
这些行为决策可以是个体行为或组织行为。
例如,个体的消费决策对市场需求的形成和商品价格的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在组织研究中,企业管理者的决策会影响企业的发展方向和业绩。
理论的外生性因素理论的外生性因素是指与研究对象具有外部关联性的因素。
它们是从研究对象外部产生的,对研究对象的变化具有间接的影响。
理论的外生性因素可以分为两类:结构性外生性因素和行为性外生性因素。
结构性外生性因素结构性外生性因素是指研究对象外部的结构性特征对其变化产生的影响。
这些特征包括社会制度、经济环境等。
例如,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会对一个国家的出口产生显著影响。
在文化研究中,社会价值观的改变会导致文化传统的演变。
行为性外生性因素行为性外生性因素是指研究对象外部的行为决策对其变化产生的影响。
这些行为决策可以是其他个体或组织的行为。
例如,全球金融市场的波动会对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产生影响。
在国际关系研究中,其他国家的外交政策会对一个国家的安全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理论的内生性与外生性因素的划分问题理论的内生性与外生性因素的划分并不是一道简单的任务,它需要根据具体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问题来进行判断。
浅析多目标条件下国有企业的内生性
![浅析多目标条件下国有企业的内生性](https://img.taocdn.com/s3/m/87d95632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3f.png)
浅析多目标条件下国有企业的内生性国有企业是指由国家控股或全资控股的企业。
在多目标条件下,国有企业的内生性表现为企业自身所拥有的一些特点和行为方式,这些特点和行为方式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和运营过程。
国有企业的内生性体现在其组织结构和治理机制上。
国有企业通常有比较复杂的组织结构,涉及到多个层级和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
这种组织结构的特点使得国有企业在决策和执行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内耗和冲突。
国有企业在治理机制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权力过于集中、决策过程不够透明等。
这些问题可能会导致国有企业在多目标条件下难以灵活地进行决策和行动。
国有企业的内生性还表现在其发展目标和经营理念上。
由于国有企业通常由国家控股或全资控股,其发展目标往往与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密切相关。
国有企业往往承担着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因此其经营理念和行为受到来自国家层面的指导和约束。
这使得国有企业在多目标条件下面临着来自不同利益相关方的压力和期望,需要在各种目标之间进行权衡和取舍。
国有企业的内生性还体现在其管理和激励机制上。
国有企业通常存在着一种固定的薪酬体系和激励机制,这种机制使得企业员工的努力和创造力得不到充分的激励和回报。
与此国有企业在人才引进、选拔和培养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导致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不够高效。
这些问题会影响到国有企业在多目标条件下的活动和决策效率。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多目标条件下,国有企业的内生性主要表现在组织结构和治理机制、发展目标和经营理念、管理和激励机制等方面。
这些内生性特点会对国有企业的发展和运营产生重要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应对多目标条件下的挑战,国有企业需要加强内部管理和改革,完善治理机制,提高决策和执行效率,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和利用,通过创新和改革等方式不断提升企业的内生性和竞争力。
内生性视角下的股权结构、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
![内生性视角下的股权结构、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a6e0ab2c77da26925c5b0b2.png)
并构建联立方程模型如下 :
I n s i d e r =o c 0 +p 1 T o b i n ’ S q +1 3 2 D e b t +
D e b t = 0 +1 3 1 T o b i n ’ S q +1 3 , I n s i d e r 5 F i x e d +1 3 6 Gr o wt h
◆ 中 图分 类 号 :F 8 3 0 文 献 标 识 码 :A
模型 中的相关变量定义如表 1 所示 。 实证 检 验 分 析
影响关系 ,并提 出相应研究假设 :
内容 摘 要 :公 司 治 理 的 存 在 是 为 了防 范 与 降 低 代 理 成 本 , 建 立 对 公 司 管 理 和 监 督 的 机 制 , 实现 股 东价 值 的 最 大
鑫 ( 安 阳工学院经济管理 学院 河南安 阳
4 5 5 0 0 0)
1 3 3 S i z e + 4 I n s t +p 5 R & D +1 3 6 Di v i d e n d +
1 3 Gr o wt h+ E
▲ 基金 项 目:本文 受河南省教 育厅 2 0 1 2年度 人文社 会科 学研 究项 目 资助及 安 阳工学院 2 0 1 1 年度 科研基金 项 目资助
效
公 司绩
H 5 :管理层持股 比例与公司绩效呈正
相关关系 ;
联 立方 程模 型 二 阶段 最 小二 乘法
H 6 :负债 比例与公司绩效呈负相 关关 公司为了在竞争 日趋激烈的市场上提升
系。
例。因此 , 公司绩效与管理层持股比例之 间
呈正相关关系。 资产负债率与管理层持股 比 例的回归系数为负, 但统计上并不显著 , 说 明资产负债率与管理层持股比例呈负相关关 系。 公司资产负债率越高, 说 明公司经营绩 效越差 , 公司资金周转困难 , 现金流出现短
内生性成长模型下的企业战略研究
![内生性成长模型下的企业战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fb6232c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bf.png)
内生性成长模型下的企业战略研究企业战略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内生性成长模型是一个研究企业发展的重要框架。
本文将探讨内生性成长模型下的企业战略研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探究如何采用内生性成长理论为企业战略提供指导。
一、宏观层面的内生性成长模型内生性成长模型认为,企业的发展不仅取决于外部市场环境,更重要的是内部创新和调整。
在这个模型中,企业不再是被动地适应市场和竞争对手,而是积极地创造和塑造市场和竞争环境。
因此,企业战略要基于其内部能力和资源,针对市场机会和竞争对手的变化,不断进行自我调整和更新,以促进内部创新和增长。
企业战略的第一步是明确自身的使命和愿景,从而确定战略目标。
然后,企业必须识别并评估市场机会和竞争风险。
在内生性成长模型中,企业不仅要关注当前的市场需求,更要关注未来的趋势和变化,以保持领先地位和持续增长。
例如,谷歌的使命是“让全球信息更加普及并且有用”。
在该使命的驱动下,谷歌始终不断地开发新产品和服务。
在2010年,谷歌推出了Google TV,这是一个将互联网与电视结合在一起的平台。
尽管该问题在市场上没有成功,但谷歌从中学到了很多,并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其他产品。
谷歌一直在努力推动技术和信息的进步,从而实现其使命和长期目标。
二、微观层面的内生性成长模型除了宏观层面的战略,企业还需要在微观层面上采用内生性成长模型,即如何运作和管理内部资源和能力,以促进创新和成长。
这需要企业有一个清晰的组织结构,并重视人才的招募和发展。
在内部资源和能力方面,企业应该了解其核心竞争力,并努力扩大这些能力。
例如,苹果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它的设计、技术和创新能力。
苹果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创新的氛围,以帮助员工发挥他们的最佳水平,并实现公司的长期目标。
此外,企业还应该持续创新和调整其业务模式和产品组合。
在内生性成长模型中,企业应该致力于寻找新的机会,并尽可能快地推出创新产品和服务。
这需要企业具有机动性和快速响应的能力,以应对市场和竞争的变化。
企业内生性创新驱动模式研究
![企业内生性创新驱动模式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5d7a95e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01.png)
企业内生性创新驱动模式研究随着全球经济发展的不断壮大,企业的竞争日趋激烈。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其自身的创新能力已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
然而,在面对外在市场竞争和未来发展时,企业的资源和能力都存在局限性,需要依靠内生性创新来驱动企业的变革和发展。
因此,理解企业内生性创新驱动模式对于企业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一、内生性创新的定义内生性创新,它是指企业依照自身需要和资源方面的能力,以保持和提高自身竞争优势、创造新的竞争优势为目的,通过自主研发或技术引进,通过整合和创新已有的技术或资源来获得新的产品、服务、技术等创新,实现自身发展的过程。
二、内生性创新驱动模式由于企业在进行内生性创新时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所以企业需要依据自身资源和能力,制定内生性创新驱动模式,这是企业成功实施内生性创新的一个重要支撑。
1.认知驱动模式认知驱动模式是指企业通过内部员工的专业能力和对市场变化的敏感度进行企业改革和调整。
认知驱动模式通过调整企业内部员工的思路和战略,开展研究,推动企业创新。
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可以充分利用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提高企业内部人员的士气和动力,有利于团队创新活动的开展。
2.技术驱动模式技术驱动模式是指企业在内部和外部寻求新的技术和资源,通过整合已有技术和创新进行研究和开发。
技术驱动模式的优点在于可以充分利用内部和外部资源,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有利于企业的行业领先优势。
3.市场驱动模式市场驱动模式是根据市场需求和变化,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市场整合和调整。
市场驱动的模式可借助于市场数据,通过市场定位和市场需求,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4.组织驱动模式组织驱动模式是指通过推动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优化和流程改善,来增加企业灵活性和决策效率。
企业应该合理分工、协作顺畅、行动高效、收益共享等方式,解决内部信息不对称等瓶颈问题,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三、结论企业内生性创新驱动模式不仅是企业自身创新与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时还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经理权力与公司经营绩效——基于内生性视角的实证研究
![经理权力与公司经营绩效——基于内生性视角的实证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635e424ed630b1c59eeb5ed.png)
配性。然而事实上 , 我们经常观察 到的情况是经理
是企业 实 际上 的控制 者 , 出现 了 Bd 和 M as 即 ee en 所 描述 的“ 经理 人控 制企 业现 象 ” 。经理 作 为公 司管理 组织 结构 中最 高 层 次 的领 导 者 , 理 权 力 被认 为 是 经
的职位越高 , 有利于公 司经营绩效的提高。研究结论 为完善 中国上 市公 司经理权力 配置 、 越 提高 公 司经营绩效提
供 了经 验 证 据 。
[ 关键词 ] 经理权力 ; 公司经营绩效 ; 内生性 [ 中图分类号 ]2 F7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00—91 (090 —05 —0 10 7 X 20 ) 1 03 7
是否与公司经营绩效存在互动关 系, 两者是如何互 相影响的。本文余下 的内容安排如下 : 第二部分是 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 第三部分是研究设计 , 第四部
分 是 实证研 究结 果 , 五 部分是 结论 与局 限性 。 第
二、文献 回顾 与研 究假设
J s (93将企业 内部 的商业决策功能划分为决 e e 18) nn
1 7, 9 )管理学理论中的委托代理理论 以及管理权力 9 理论为其提供了理论支撑 , 较好 的解释 了这种相关
关系。
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然而, 我国学
[ 作者简介] 刘锴 (9 1 )女 , 18 一 , 山东东 营人 , 暨南大学管理 学院会计 系博士生 。主要 研究方 向 : 本运 营与财务 战略研 资
公司管理层中的权力巅峰 , 经理权力决定了经理行
浅析多目标条件下国有企业的内生性
![浅析多目标条件下国有企业的内生性](https://img.taocdn.com/s3/m/a060296f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e0.png)
浅析多目标条件下国有企业的内生性国有企业是指由国家控制或持有大部分股份的企业,通常是国家政府的所有或控制下的企业。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国有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由于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国有企业在面对多种目标条件下常常面临较大的挑战。
本文将从多目标条件下国有企业的内在特性和内生性出发,进行深入浅析。
1.1 内生性的含义内生性是指一个事物或者一个体系内部包含了自身发展的机制,内部产生的因素和机制决定了其发展趋势和特性。
国有企业在多目标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发展特点和趋势,均来源于其内部的机制和因素,即内生性。
国有企业在实践中往往面临多种发展目标,例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国家利益等。
这些目标往往相互制约,需要在实际操作中做出相应的取舍和调整。
在这种情况下,国有企业的内生性就表现出了明显的特点,其发展方向和结果是由内部机制和因素决定的。
2.1 目标冲突和取舍在多目标条件下,国有企业面临着不同发展目标之间的冲突和取舍。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关系。
在一些情况下,为了追求更好的社会效益,国有企业可能需要牺牲一定的经济效益。
这种目标之间的冲突和取舍,对国有企业的内生性产生了直接影响。
2.2 内外部环境的影响国有企业的内生性还受到内外部环境的影响。
外部环境的变化会导致国有企业内部机制和因素的变化,从而影响其发展的方向和结果。
国际市场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等因素都会对国有企业的内生性产生影响。
2.3 内部治理结构和机制国有企业内部的治理结构和机制对其内生性具有深远的影响。
好的内部治理结构和机制会促进国有企业内生性的良性发展,而相反的情况则会导致国有企业内生性的异常变化。
国有企业需要通过不断优化内部治理结构和机制,促进其内生性的良性发展。
3.1 确定发展优先目标在多目标条件下,国有企业需要明确其发展的优先目标,通过权衡和取舍,确保国有企业的发展方向清晰明确。
在确定发展优先目标的基础上,国有企业可以有针对性地调整内部机制和因素,促进其内生性的良性发展。
“内生性” 到底是什么鬼?
![“内生性” 到底是什么鬼?](https://img.taocdn.com/s3/m/1e93ff96d0d233d4b14e6920.png)
“内生性”到底是什么鬼?王也/ 纽约大学政治学博士生内生性(endogeneity)的概念跟内生变量(endogenous variable)的概念息息相关。
而内生变量这一概念的兴起又跟社会科学的模型化和系统化密不可分。
比如曼昆在他的经济学原理(或者是宏观经济学?)一开头就举了一个汉堡包的例子:在汉堡包的生产中,有投入(原料、劳动、工厂),有产出(汉堡包),我们感兴趣的是中间的制作流程。
那么研究者应该做的,是通过一个模型来刻画上述制作流程(比如一个生产函数),从而给定模型的输入(各类投入品的消耗),就能计算出对应的输出(汉堡包产量)。
在得到了准确的模型之后,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对汉堡包的生产进行预测和改进,达到理解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
在这个例子中,投入就是汉堡包制造模型中的外生变量,而产出则是内生变量。
换言之,外生变量是模型中的“原因”,而内生变量是模型中的“结果”。
很明显,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带有浓重的控制论色彩,将任何社会现象都看作一个包含了输入、输出和模型三部分的系统(或许是二战期间大批巨型工程,比如曼哈顿工程的遗产?)。
在政治学里,这种视角导致了大卫·伊斯顿(David Easton)的系统主义尝试(今天的影响力已然不大)。
而在经济学中,其结果是学者们开始将宏观经济的运行作为一个包含了数十乃至数百种输入和输出的巨大系统加以处理,以至于联立方程模型在五六十年代变得非常流行。
学者们认为,可以用一大堆线性方程来表示各个宏观指标(比如物价、失业率、利率等等)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政府的经济政策指定提供参考(当然凯恩斯主义的发展在其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我们都知道,在一个回归方程里,等号左边是因变量,右边是自变量。
在联立方程模型里,我们有几十乃至几百个方程,所以每个变量都可能同时出现在方程 A 的左手边和方程 B 的右手边。
也就是说,这些变量的值既被其他变量决定,又能够影响另外一些变量。
它们在整个模型中起了中间环节的作用,因此被称为“内生变量”(只出现在左手边的变量显然也是内生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织结构变化的内生性研究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组织结构变化的内生性研究*沈坤荣李剑**(南京大学商学院, 210093)摘要组织结构的本质是由经济中占支配地位的生产要素决定。
这种要素之所以占支配地位,是因为它是经济增长的推动力。
本文通过分析经济增长的两个阶段(Solow阶段和Romer阶段),指出经济增长阶段的变化具有内生性,且不同的增长阶段有不同的推动力。
因此支配要素的变化也具有内生性,从而证明了组织结构变化的内生性。
关键词组织结构资本知识 Romer阶段 Solow阶段1 引言现代知识经济条件下的组织结构和过去传统工业时代的组织结构已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对于组织结构的这种变化的研究却大都停留在变化结果和趋势的探索上,并没有深入研究变化的内在动力。
例如,众多文献立足于西方发达国家呈现的信息化趋势,概括了几条组织结构变化的趋势,诸如扁平化、柔性化和网络化趋势。
至于信息和知识到底怎样促使组织结构变化,这些文献都没有探讨。
所以,一些认为知识经济可能是泡沫的学者进而怀疑组织结构变化的这些趋势是否具有现实性和普遍性。
本文则从最基本的生产技术出发,揭示了一个经济体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两种不同的阶段:Solow阶段和Romer阶段。
这两个阶段的增长动力分别来自资本积累和知识创新。
因而从逻辑上推出资本在Solow阶段占支配地位,知识在Romer阶段占支配地位。
在此基础上,文章阐述了当经济体跨越不同发展阶段的时候,支配要素的变化引起了组织结构变化。
从而论证了组织结构变化的内在动力是源于经济体自身,即组织结构变化的内生性。
2 Solow 阶段和Romer阶段①为了证明一个经济体中资本和知识要素的支配地位的变化,我们使用了一些通常的假设:整个社会只生产一种最终产品。
它可以被消费,也可以被投资;劳动力在每期都具有无弹性的供给L;如用K t-1表示t-1期没有被消费的最终产品,则K t-1将被转化为在t期的投资。
为了考察知识要素在生*此项研究得到国家社科基金资助(00CJL010)**沈坤荣,1963年生,经济学博士、中国社科院博士后。
现为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剑,1978年生,南京大学商学院硕士生。
地址:南京市汉口路22号:南京大学国际商学院邮编:210093电话: (025)3602215①此处所用分析框架主要来自Kiminori Matsuyama(1999)。
产中的地位,我们不能使资本K t-1直接进入生产函数,而用一系列的中间产品代替资本K t-1进入生产函数。
中间产品的种类增加就代表了知识和技术的进步。
因而,生产函数可以写成以下形式σσ/11)(1/1),()(-=∑=t N j j t X AL t Y(1)其中σ∈(1,+∞);Y(t)为t 期的最终产品的产出;L 为劳动投入;X(t, j)为t 期第j 种专业化中间产品的投入;N(t)为t 期的中间产品的种类。
类似地, N(t-1)为t-1期的中间产品的种类。
因而,N(t)-N(t-1)就是t 期的知识进步所表现出来的新创造的中间产品的种类。
假定中间产品可以用共同的物质单位来度量,则由于中间产品是对称进入生产函数的,故生产函数可以简化为如下形式σσ/11/1)()()(-=t X t N AL t Y(2)如果每一种中间产品的生产成本为a 单位资本,创新的成本为常数q >0,资本的价格为常数r 。
创新者的新产品随着时间的变化会被别的竞争者模仿。
因而最初新产品的垄断地位会逐渐丧失而变成完全竞争。
在此模型中,从1到N(t-1)种中间产品已成为完全竞争产品。
但是,t 期新创造的N(t)-N(t-1)种中间产品却处于垄断地位。
因此我们研究的外部环境是一个垄断和竞争复合的市场结构,在这种复合市场结构中的生产函数可以分为两部分σσσσ/11/1/11/1)()]1()([)()1()(----+-=t X t N t N AL t X t N AL t Y m c (3)其中X c (t)表示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一种中间产品的数量,共N(t-1)种;X m (t)表示在垄断市场上一种中间产品的数量,共N(t)-N(t-1)种。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根据MR=MC ,可以得到X c (t)的价格为P c =ar 。
在垄断市场上,创新者制定垄断价格P m 以追求垄断产品的未来利润贴现值最大化。
一种创新产品的未来垄断利润贴现值为dv e t X ar P t V t v r m t m )()()()(--∞⎰-=(4) 最终产品的生产者的利润为)()]1()([)()1()()(t X P t N t N t X P t N wL t Y t E m m c c ------= (5)由于最终产品的生产者是处于完全竞争市场中,故视工资和资本的价格为给定。
根据边际产品等于要素价格,我们可以得到σσσσ--=)]([)/11()(t P L A t X c c (6)σσσσ--=)]([)/11()(t P L A t X m m (7)将(7)式代入(4)式,对V(t)最大化就可以得到创新者制定的垄断价格)1/(P -=σσar m(8)根据式(6)、(7)和(8),我们可以得到σσσ---==)/11()](/)([)(/)(t P t P t X t X m c m c(9)创新者在t 期的垄断利润为P m X m (t)-r[aX m (t)+q],如果t 期的垄断利润为负,即q t aX m )1()(-<σ(10)创新者就没有足够的刺激去创新,因而N(t)-N(t -1)=0;当出现创新产品的时候即N(t)>N(t-1),自由市场的力量使得创新者处在临界点,超额利润为零,即把上述条件总结一下就是⎪⎭⎪⎬⎫⎪⎩⎪⎨⎧=-----≥-≤0)]1()(][)1()([),1()(,)1()(t N t N q t aX t N t N q t aX m m σσ (11)在t 期的资源约束条件为])()][1()([)()1()1(q t aX t N t N t aX t N t K m c +--+-=- (12)利用(9)和(11)式,该约束条件就可以写成{}{}⎭⎬⎫⎩⎨⎧---+-=--=-=-)1()/()1(,0max )1()(),1(/)1(min )()/11()(t N q t K t N t N q t N t K t X a t aX m c θσθσσσ (13)其中θ=(1-1/σ)1-σ,在[1,e]取值。
根据(11)和(13)式生产函数就可写成⎪⎭⎪⎬⎫⎪⎩⎪⎨⎧-≥--⎥⎦⎤⎢⎣⎡-≤--=--)1()1( ),1()1()1( ,)]1([)]([)(/1/11/1/11/1t qN t K t K q aL a A t qN t K t K L t N Aa t Y θσθσθσσσσσσ当当 (14) 我们发现当)1()1(-≤-t qN t K θσ时,相对于已有的中间产品种类而言,经济资源K(t -1) 显得太小,因而没有知识技术的创新基础,从其生产函数来看,经济体具有典型的Solow 特征,增长主要推动力是要素的积累。
这种情况对应于传统的工业经济阶段。
这一阶段中资本的积累起着关键作用,因而资本要素在传统的工业经济阶段占据支配地位。
当)1()1(-≥-t qN t K θσ时 ,相对于已有的中间产品种类而言,经济资源K(t -1) 足以支撑知识和技术的创新。
因此创新活动盛行。
从其生产函数来看,经济体的增长具有内生性。
增长的源泉为知识和技术的创新,因而具有典型的Romer 特征。
这种情况对应于现代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以知识和创新为驱动力的经济阶段。
这一阶段中知识要素起着关键作用,因而知识要素在这一经济阶段占据支配地位。
在不同的国家中,由于经济参数的不同,支配要素的转变特征也不同。
而且即使在同一个国家,支配要素的支配地位也不是不变的。
正如下文所分析,支配要素的变化必然引起组织结构的变化。
3经济体的动态变化引起的组织结构变化为了分析组织结构的变化,我们将组织结构分解成制度结构、层级结构和文化结构。
制度结构用来描述整个群体共有的正式关系;层级结构用来描述组织中个体之间的正式关系;文化结构用来描述组织中的非正式关系[陈传明(1999)] 。
我们假定积累率为一个固定常数s 。
根据Kiminori Matsuyama (1999)的研究,经济体动态变化有三种情况:1. s>θ-1时,经济体单调收敛于Romer 阶段;2. s<1时,经济体单调收敛于Solow 阶段; 3. 1<s<θ-1时,经济体在Solow 阶段和Romer 阶段之间徘徊。
其中=σθσ/1⎥⎦⎤⎢⎣⎡qaLaA。
下面我们根据这三种情况,具体分析经济体的动态变化如何引起制度结构、层级结构和文化结构的动态变化。
当s>θ-1时,经济体的稳态在Romer阶段。
因此,经济体如果最初处在资本主宰的Solow阶段,由于积累率s比较高,因而能支撑后续的巨大创新成本。
经济体的内在力量会拉动经济体单调收敛于Romer阶段。
所以,资本的支配地位最终被知识自然取代,所以组织制度结构也会发生变化。
因为企业中不同参与者通过提供企业经营所必需的某种要素实现他们对企业的贡献,而要素的相对重要性就决定了制度结构的特点。
所以占支配地位的要素决定了制度结构最本质的特点。
因而经济体的这种演变决定了支配要素的演变,进而制度结构也发生自然演变。
这表现为知识所有者取代了资本所有者的统治地位,分配重心也转向了知识所有者。
从直观上看,当知识向资本挑战时,资本只能接受知识的领导。
因为如果资本拒绝接受知识的领导,那么知识就会寻找别的自愿被领导的资本。
在Romer阶段,知识的丧失是无法和资本的本性相融的。
因为资本的本性就是增殖。
经济体从Solow阶段单调收敛于Romer阶段的过程同样引起了层级结构的变化。
层级结构是描述和反映组织中个体之间的正式关系。
个体之间最重要的关系是信息的流动。
Solow阶段(如传统工业时代)的层级结构是金字塔形的。
它呈现出的主要特点是:直线指挥,分层授权;分工细致,权责明确;标准统一,关系正式。
这些特征表明信息在金字塔中的流动不可能是迅速而及时的。
这种缺陷在工业时代并没有特别显着地表现出来。
这是因为信息的缓慢流动和Solow阶段资本的缓慢积累并不矛盾。
但是当经济体收敛到Romer阶段后,知识占居支配地位,企业获得知识的速度以及知识创新的速度对其市场竞争力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在Romer阶段,信息的流动呈现出高速特征。
这种高速特征要求原先的层级结构做出相应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