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种云南蕨类植物中的总黄酮测定
乌蕨不同部位总黄酮和元素的分析

乌蕨不同部位总黄酮和元素的分析(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目的]比较乌蕨全草、根、茎、叶等不同部位总黄酮和元素的含量差异。
[方法]采用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部位总黄酮的含量;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 AES 法)测定不同部位元素的含量。
[结果]乌蕨全草、根、茎、叶等不同部位总黄酮含量分别11.89%、4.47%、3.46%和11.75%,不同药用部位元素的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
[结论]乌蕨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和多种元素,具开发价值。
【关键词】乌蕨;不同部位;总黄酮;元素Abstract: [Objective]Comparison of the content of general flavone and elements in the different parts of Stenoloma chusanum(L.)Ching.[Methods]Total flavone was determined by vis spectrophotometer.Elements were determined by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atomic emission spectrometry (ICP AES).[Results]The contents of general flavone in the different parts of Stenoloma chusanum(L.)Ching are respectively 11.89%,4.47%,3.46%and 11.75%.And there are somedifferences in the contents of elements between the different parts.[Conclusion]There are abundant elements and general flavone in the different parts of Stenoloma chusanum(L.)Ching.As the result reveals that Stenoloma chusanum(L.)Ching is very valuable.Key words:Stenoloma chusanum(L.) Ching;different parts;general Flavonoids;element乌蕨[Stenoloma chusanum(L.)Ching]为鳞始蕨科植物乌蕨的全草,又名野鸡尾、金花草、中华金粉蕨,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止血的功效[1]。
32种云南蕨类植物中的总黄酮测定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0(4):401~404CN53-1045/N ISSN0258-7971 Journal of Yunnan UniversityX32种云南蕨类植物中的总黄酮测定方云山1,2,杨雪琼1,刘劲芸1,杨明惠1,太志刚1,丁中涛1(1.教育部自然资源药物化学重点实验室,云南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云南昆明650091;2.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化学系,云南昆明650031)摘要:采用分光光度法,以芦丁为标准品,对32种云南蕨类植物中总黄酮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所研究的32种云南蕨类植物中均含有黄酮类化合物,而且其中18种植物的总黄酮质量分数超过3%,总黄酮质量分数低于1%的仅有6种,表明蕨类植物是黄酮类化合物的极好资源,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关键词:蕨类植物;总黄酮;分光光度法中图分类号:Q949.36,O65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8-7971(2008)04-0401-04蕨类植物现存约12000种,以热带、亚热带地区分布最广.我国有61科,223属,约2600种,其中可供药用的约300余种,主要分布在华南及西南地区.云南是中国蕨类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约有1500种,种数占全国的57.7%,特有种类达200余种.我国用蕨类植物入药已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2世纪左右的5神农本草经6中就已有记载[1].药用蕨类植物具有舒筋活血、除湿镇痛、清热滑肠、止咳化痰、利尿安神、止血、驱虫、解毒、抗菌、抗癌、抗H IV等功效.药用蕨类植物的成分主要有酚类化合物、黄酮类、生物碱类、甾体及三萜类化合物等[2~6],其中黄酮类化合物是蕨类植物中广泛存在的一类成分,且多具有生理活性,如清除自由抑制亚油酸氧化,在生理学、医学和营养学上均具有重要意义,松弛血管痉挛、抗心肌缺血、降血脂、抗肿瘤、抑菌、保肝等活性[7~9].同时蕨类植物中的黄酮类成分还具有一定系统学意义[10].本文对采自云南省的32种蕨类植物的总黄酮质量分数进行了测定,为云南蕨类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及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指导和参考.1实验1.1仪器、样品与试剂UV-VIS-PC2401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日本岛津公司);32种蕨类植物于2006年分别采自云南元阳县、麻栗坡县、屏边大围山、威信大雪山、彝良小草坝、广南坝美等地(表1),并经云南大学生命科学院陆树刚教授鉴定.芦丁标准品(上海生物试剂厂)、NaNO2、Al (NO3)3、NaOH、无水乙醇等均为分析纯,所用水为蒸馏水.1.2实验方法[11,12]1.2.1蕨类植物的提取将采来的植物洗净、晒干、粉碎后,用无水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3h,提取液过滤、减压蒸干后,放入真空干燥箱干燥备用.1.2.2溶液配制蕨类植物粗提浸膏用无水乙醇超声溶解,过滤,配制成0.2mg/mL的使用液.0.2 mg/m L的芦丁乙醇溶液;5%的NaNO2溶液;10%的Al(NO3)3溶液;1.0mol/L的NaOH溶液.1.2.3标准曲线方程分别取0,0.1,0.5,1.0, 1.5,2.0,2.5,3.0mL的0.2m g/mL芦丁标准溶液于8支10mL的比色管中,分别加入0.3m L 5%的NaNO2溶液,0.3mL的10%Al(NO3)3溶液和1.0mol/L NaOH溶液4.0mL,定容至刻度,摇匀.以空白溶液作参比,在K=510nm处测吸光度.绘制所含总黄酮质量m(mg)-吸光度A的标准曲线,经线性回归,得回归方程m= 8.3198@10-3+0.761A,其线性范围为0~0.6 mg,相关系数r=0.9998.X收稿日期:2007-11-2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联合资助项目(30560178);云南大学校基金资助项目(2003Q008A).作者简介:方云山(1980-),男,云南人,硕士,主要从事分析化学方面的研究.通讯作者:丁中涛(1968-),男,云南人,博士生导师,教授,E-mai l:ztding@.402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0卷表132种云南蕨类植物样品总黄酮的质量分数T ab.1T otal favonoid contents of32fer n plants in Yunnan province植物科属植物名称w(总黄酮)/%乌毛蕨科,狗脊蕨属狗脊蕨Woodwardia j ap onica8.70乌毛蕨科,狗脊蕨属单芽狗脊Woodwardia unigemmata8.38乌毛蕨科,苏铁蕨属苏铁蕨Brainea insignis6.48鳞毛蕨科,耳蕨属密果耳蕨Polystichum pycnop ter um3.58鳞毛蕨科,耳蕨属半育耳蕨Polystichum semif er tile4.94鳞毛蕨科,肉刺蕨属有盖肉刺蕨N othop er anema hendersonii5.88鳞毛蕨科,鳞毛蕨属联合鳞毛蕨Dr yop ter is conj ugata5.57鳞毛蕨科,鳞毛蕨属近川西鳞毛蕨Dr yop ter is neor osthor nii4.31水龙骨科,节肢蕨属单行节肢蕨A r thromer is wallichiana3.39水龙骨科,石韦属石韦Py rr osia lingua3.59水龙骨科,石韦属庐山石韦Py rr osia sheaer i4.03水龙骨科,石韦属绒毛石韦Py rr osia subf urf ur acea1.81水龙骨科,水龙骨属友水龙骨Polypodiodes amoena0.94水龙骨科,水龙骨属蒙自拟水龙骨Polypodiodes mengtz eense3.74水龙骨科,瘤蕨属光亮瘤蕨Phymatosor us cusp idatus5.54紫萁科,紫萁属紫萁Os munda j ap onica2.82紫萁科,紫萁属分株紫萁Os munda cinnamomea3.35紫萁科,紫萁属绒紫萁Os munda clyatoniana1.16瘤足蕨科,瘤足蕨属大瘤足蕨Plagiogy ria max ima1.05瘤足蕨科,瘤足蕨属镰叶瘤足蕨Plagiogy ria distinctissima0.64叉蕨科,轴鳞蕨属泡鳞轴鳞蕨Dr yop sis mar if or mis4.44叉蕨科,轴鳞蕨属异鳞轴鳞蕨Dr yop sis heter olaena5.31石杉科,马尾杉属椭圆叶马尾杉Phlegmar iur us henry i2.65石杉科,石杉属皱边石杉H up er z ia cr isp ata2.25鳞始蕨科,鳞始蕨属鳞始蕨L indsaea or dor ata0.65桫椤科,白桫椤属白桫椤Sp haerop ter is br unoniana4.73铁角蕨科,铁角蕨属厚叶铁角蕨A sp lenium grif f ithianum0.41金星蕨科,钩毛蕨属滇东南钩毛蕨Cy clogr amma neoaur iculata2.54凤尾蕨科,凤尾蕨属云南凤尾蕨Pteris y unnanensis0.50球子蕨科,荚果蕨属东方荚果蕨M atteuccia or ientalis1.31蹄盖蕨科,短肠蕨属喜马拉雅短肠蕨A llantodia himalayensis0.56骨碎补科,阴石蕨属半圆盖阴石蕨H umata p laty lepis5.781.2.4 样品的测定 在10m L 比色管中加入0.2mg/mL 的待测样品的乙醇液5mL,再分别加入0.3mL 5%的NaNO 2溶液,0.3m L 10%的Al(NO 3)3溶液,及1.0mol/L 的NaOH 溶液4.0mL,定容至10mL.摇匀,用空白溶液作参比.在K =510nm 处测吸光度.植物样品中总黄酮质量分数(以芦丁计,%)=m 1m 3V 1m 2m 4V 2@100式中:m 1为所测样品液中的总黄酮量(mg);m 2为配制样品使用液时所称粗提浸膏质量(mg);m 3为粗提浸膏总量(g );m 4为植物样品总干重(g);V 1为配制的样品溶液总体积(mL);V 2为测量时所取样品溶液体积(mL).1.2.5 加标回收实验 取4支10mL 比色管,分别加入2m L 0.3mg/mL 的乙醇样品溶液,在其中3份中分别加入0.5mL 的0.2mg/mL 的标准溶液,然后再在4支比色管中分别加0.3mL 5%NaNO 2溶液,0.3m L 10%的Al(NO 3)3溶液,及1.0mol/L 的NaOH 溶液4.0m L,定容至10mL,摇匀.用空白溶液作参比.在K =510nm 处测吸光度.回收率(%)=[测得总量/(样品含量+加标量)]@1002 结果与讨论所研究32种蕨类植物中涉及15科,22属.从表1可看出,黄酮类化合物普遍存在于蕨类植物中,但不同蕨类植物中,总黄酮的质量分数明显不同.在所测试的样品中,质量分数最高的是狗脊蕨(Woodw ardia j ap onica),达到了8.70%.质量分数最低的是厚叶铁角蕨(A sp lenium gr if f ithianum ),仅为0.410%.蔡建秀等曾对22种福建产蕨类植物的总黄酮质量分数进行了研究[12],发现鳞始蕨科植物乌蕨(Stenoloma chusans)的地上部分的黄酮质量分数高达34.24%.本研究测定了其同科植物鳞始蕨(L indsaea ordorata)中总黄酮质量分数,仅为0.65%.福建产狗脊蕨地上和地下部分的黄酮质量分数分别为3.045%和2.774%,石韦(Pyrr osia lingua)的黄酮质量分数为2.188%.而云南产狗脊蕨的黄酮质量分数达8.70%,石韦的黄酮质量分数为3.59%.表明植物的生长环境不同,其黄酮质量分数也有明显差异.综合文献报道和本研究结果,初步可以看出乌毛蕨科、鳞毛蕨科、水龙骨科、叉蕨科植物中黄酮含量相对丰富,而凤尾蕨科、铁角蕨科、瘤足蕨科植物中黄酮含量相对较低.从银杏叶、桑叶中提取的总黄酮制成的药用片剂或针剂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显示较好的疗效,其中银杏叶黄酮质量分数在2.5%~5%(干重)之间,桑叶黄酮质量分数在1%~3%(干重)之间.在测定的32个样品中,有18个种的总黄酮质量分数超过3%,总黄酮质量分数低于1%的仅有6种,表明蕨类植物是黄酮类化合物的极好资源.3 加标回收率选择了部分样品进行了加标回收实验,以考察测定方法及结果的可靠性.平均加标回收率测定结果见表2.从测定的结果看,测定样品的平均加标回收率在96.7%~102%之间,标准偏差在1.2%~2.9%之间,表明测定方法可靠,测定结果可信.表2 加标回收率的测定结果(n =3)T ab.2T he recovery o f total favonoids in some fern plants样品名称原样品液中总黄酮量/mg加标后总平均黄酮量/mg 平均回收率/%RSD/%狗脊蕨W oodw ar dia j ap onica 0.310.421022.6单芽狗脊W oodw ar dia unigemmata 0.360.461002.1苏铁蕨Br ainea insignis0.270.3697.21.9有盖肉刺蕨N othop eranema hender sonii 0.320.421001.2异鳞轴鳞蕨D ryop sis heterolaena0.200.2996.72.9403第4期 方云山等:32种云南蕨类植物中的总黄酮测定参考文献:[1]吴征镒.新华本草纲要[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2]何春霞,苏力坦,阿巴白克力.蕨类植物生物活性成分研究进展[J].中成药,2007,29(5):736-740.[3]Y ONA THAN M,ASRES K,ASSEFA A,et al.In v ivoant-i inflammatory and ant-i nocicept ive activ ities ofCheilanthes farinose[J].J Ethnopharmacology,2006,108:462-470.[4]CHEN Y H,CHA NG F R,L IU Y J,et al.Identificationof phenolic antioxidants from swo rd brake fern(Pterisenformis Burm)[J].Food Chemist ry,2007,105:48-56.[5]REDDY V L N,RAV IKA NT H V,RA O T P,et al.Anew tr iterpeno id from the fer n Adiantum lunulatum andevaluation of antibacter ial activ ity[J].Phy tochemi stry,2001,56:173-175.[6]LA M T L,LAM M L,AU T K,et al.A co mparison of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1protease inhib-ition activities by aqueous and methanol ex tracts of Ch-inese medicinal herbs[J].Life Sciences,2000,67(23):2889-2896.[7]马云峰,尚富德.黄酮类化合物在药用植物中的分布[J].生物学杂志,2003,20(1):35-39.[8]PA T EL R P,BOERSMA B J,CA RWFO RD J H,et al.Antiox idant mechanism of isoflavones in liquid system:par adoxical effects of per oxyl radical scavenging[J].F ree Radical Biol M ed,2001,31(12):1570-1581.[9]袁静,肖东,顾振纶.槲皮素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J].国外医药-中医中药分册,1996,18(5):3-5.[10]周铜水.蕨类植物的黄酮类成分及其系统学意义[J].武汉植物学研究,1989,17(4):377-382.[11]孟宪纾.中成药分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2]蔡建秀,吴文姗,吴凌云,等.22种药用蕨类植物的总黄酮质量分数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0,16(4):63-66.Total flavonoid contents of32kinds of fern plants in Y unnan ProvinceFANG Yun-shan1,2,YANG Xue-qiong1,LIU Jing-yun1,YANG M ing-hui1,TAI Zh-i gang1,DING Zhong-tao1(1.K ey Labo rator y of M edicinal Chemistry for N ature Resource,M inistr y of Education,School of Chemical Science and T echnolog y,Y unnan U niversity,K unming650091,China;2.Depar tment of Chemistry,Kunming T eachers College,Kunming650031,China)Abstract:T he total flavonoid contents of32kinds of fern plants in Yunnan Province w as determined by spectrophotom etry.The results show ed that the fern plants contained flavonoids,and the total flavonids con-tents were different for the various ferns.The total flavonoid contents of18among the32kinds of fern plants w ere beyond3%,w hich indicated that fern is a good resource of flavonoids,and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its chemical constituents and pharmacology.Key words:fern;total flvono ides;spectrophotometry404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0卷。
7种鳞毛蕨科药用蕨类植物中黄酮类化合物的颜色鉴定和含量分析

7种鳞毛蕨科药用蕨类植物中黄酮类化合物的颜色鉴定和含量分析宋磊;过晓艳;吴世福;李新国【期刊名称】《江苏农业科学》【年(卷),期】2008(000)004【摘要】选取了7种鳞毛蕨科的药用蕨类植物来探讨药用蕨类植物中所含黄酮类化合物的种类和含量情况.通过采用盐酸一镁粉、氢氧化钠、硼氢化钠和三氯化铝等不同显色方法来对上述蕨类植物中黄酮类化合物进行种类鉴定.以芦丁为参比标准物,用AJ(NO3)3显色法于510nm下测定上述蕨类植物中总黄酮的含量.结果表明,所鉴定的7种鳞毛蕨科药用蕨类植物中都含有部分黄酮类化合物,并且在革叶耳蕨中发现了在蕨类植物中尚未见报导过的橙酮类化合物.在7种蕨类植物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占0.025 3%-0.809 6%(鲜重),其中含量最多的为对马耳蕨、含量最少的为贯众.【总页数】4页(P221-224)【作者】宋磊;过晓艳;吴世福;李新国【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上海201418;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上海201418;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上海201418;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上海2014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4.2【相关文献】1.蒙山九州虫草中黄酮类化合物提取、鉴定和含量分析 [J], 罗珊珊;凌建亚;陈畅;马小清;张长铠2.苦丁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鉴定和含量分析 [J], 潘慧娟;应奇才3.五种鳞毛蕨科植物总黄酮含量及抗氧化活性分析 [J], 黄素楠;王欣;曹建国;戴锡玲4.几种鳞毛蕨科药用蕨类植物的抑菌特性分析 [J], 宋磊;姜德全;李新国;吴世福5.4种鳞毛蕨科植物中总酚含量的分析 [J], 陈炳华;李淑慧;林菊霞;庄惠如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蕨菜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及稳定性研究

蕨菜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及稳定性研究陶永元;高顺玉;舒康云;徐成东【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1(039)007【摘要】[目的]提取、纯化蕨菜中黄酮类化合物,并对其稳定性进行研究.[方法]用浓度为70%的乙醇提取蕨菜中黄酮类化合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黄酮的含量;并考察温度、光照、pH值、稳定剂、碳水化合物和金属离子对蕨菜黄酮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蕨菜根中黄酮含量达4.2640%.蕨菜黄酮在pH值为4~6及有碳水化合物存在的条件下都能稳定存在,自然光和强光对黄酮含量有一定的影响,还原剂对黄酮含量有较大影响,Mg<'2+>、Al<'3+>、Fe<'3+>等金属离子对黄酮稳定性有影响.[结论]该研究可为蕨菜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总页数】3页(P4217-4219)【作者】陶永元;高顺玉;舒康云;徐成东【作者单位】楚雄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系,云南,楚雄,675000;滇中高原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所,云南,楚雄,675000;楚雄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系,云南,楚雄,675000;滇中高原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所,云南,楚雄,675000;楚雄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系,云南,楚雄,675000;滇中高原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所,云南,楚雄,67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647【相关文献】1.蕨菜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与测定 [J], 赵丽平;李向2.微波萃取和超声波提取法提取柚皮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对比 [J], 谭静;姜子涛;李荣;王崇3.蚕沙叶绿素提取废渣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工艺优化 [J], 于善凯;沈凤明4.山柰中黄酮类化合物的超声强化提取及稳定性研究 [J], 刘万里5.蕨菜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析 [J], 陈乃富;张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云南3种蕨类植物部分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摘要 : 对产 自云南 楚雄 西 山的 大芒 萁 ( i aot i d ht a 、 D c npe s i o m ) 重齿 鳞 毛蕨 ( rot ijx psa 、 栏边 草 r r c o D ypes ut oi ) 井 r a t
( t imu id ) Pes h a 进行含水量 、 r f 叶绿素含量 、 相对 电导率、 过氧化氢酶活性 、 净光合速率 的测定 , 并对测定结果进行方差 分析 , 比较分析它们各项生理生化指标 的差异性。结果表 明, 3种蕨类植物 之问的含水量 、 这 叶绿素 含量 、 相对 电导
解 谱较 广 , 降 解多 种 有 机磷 农 药 。 由此 可 知 , Y 能 X 3是 1 有 株 机磷 农 药 高效 降 解 菌 , 似菌 株 国 内外 尚未 见 报道 , 菌 株 的 类 该 获得 大 大 丰 富 了可应 用 于 有 机磷 农 药 污染 土壤 修 复 的微 生 物 资源 。
率、 过氧化氢 酶活性 、 净光合率均有显著差异 。 关键词 : 大芒萁 ; 重齿鳞毛蕨 ; 井栏边 草;生理生化指标 ; 测定 ; 差异 中图分类号:Q 4 .6 9 9 3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0 2—10 (0 0 o 0 7 0 10 3 2 2 1 )4— 38— 3
科、 金毛狗属、 铁芒萁属的一些蕨类植物中发现了防治癌症的
收 稿 日期 :0 9—1 20 2—3 1
分必要。本试验采集了在云南楚雄广泛分布并且抗逆性较强
的 3种蕨 类 植 物 , 里 白科 ( li ca) 大芒 萁 ( ia o- 即 Ged ee 的 a Dc np r ti d ht a 、 毛 蕨 科 ( r pe dea ) 重 齿 鳞 毛 蕨 es i o m ) 鳞 r c o Dy t iaee 的 o r ( r pei ut oi ) 凤 尾 蕨 科 ( tr aee 的 井 栏 边 草 Dy t s x psa 、 o rj a t Pe dca ) i ( t im h d ) 对 它 们 的 含 水 量 、 Pes u i a , r f i 叶绿 素 含 量 、 对 电 导 相
蕨菜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析

蕨菜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析
陈乃富;张莉
【期刊名称】《中国林副特产》
【年(卷),期】2004(000)006
【摘要】用70%乙醇提取蕨菜黄酮类化合物,得到粗黄酮,经聚酰胺纯化,得到精制黄酮.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蕨菜粗黄酮、精制黄酮中的黄酮含量,利用聚酰胺薄膜层析法及颜色反应并与标准品芦丁、槲皮素的试验做比较.结果表明:蕨菜干粉中总黄酮含量为7.28%,粗黄酮、精制黄酮中黄酮含量分别为27.03%和41.25%.蕨菜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是黄酮和黄酮醇两类,其中含有芦丁成份.聚酰胺纯化有一定效果,但纯化过程中约70%黄酮损失.
【总页数】4页(P1-4)
【作者】陈乃富;张莉
【作者单位】皖西学院生物系,安徽六安,237012;皖西学院生物系,安徽六
安,2370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6
【相关文献】
1.蕨菜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与测定 [J], 赵丽平;李向
2.蕨菜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及稳定性研究 [J], 陶永元;高顺玉;舒康云;徐成东
3.蕨菜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及其抗氧化作用 [J], 陈乃富
4.蜂蛹中有效活性成份的提取与分析研究——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与测定 [J], 胡圣虹;帅琴
5.杜仲叶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纯化及功能活性分析 [J], 王俊朋;张立攀;王春杰;李冰;赵梦瑶;关炳峰;胡桂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2种药用蕨类植物的总黄酮含量研究

22种药用蕨类植物的总黄酮含量研究
蔡建秀;吴文珊;吴凌云;庄惠如;卢海生
【期刊名称】《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0(16)4
【摘要】对 2 2种药用蕨类植物的总黄酮含量进行了分析研究 ,发现黄酮类化合物普遍存在于蕨类植物中 ,不管是地上部分还是地下部分 .不同蕨类植物中总黄酮含量差异显著 .分析的 2 2种中就有 8种蕨类植物总黄酮含量超过 3% ,说明蕨类植物是富含黄酮类化合物的极好的植物资源 ,应该重视开发利用 .并发现乌蕨总黄酮含量高达 34 .4 2 % ,是迄今为止总黄酮含量最高的植物。
【总页数】4页(P63-66)
【关键词】蕨类植物;总黄酮;开发利用;乌蕨;药用植物;中草药;含量测定;标准芦丁量;吸光度;线性回归分析
【作者】蔡建秀;吴文珊;吴凌云;庄惠如;卢海生
【作者单位】福建泉州师范学院生物系;福建师范大学生物工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2.710.3;Q949.206
【相关文献】
1.南京市紫金山药用蕨类植物资源的分布及其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J], 常缨;胡金良;姜述君;强胜
2.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4种药用蕨类植物中总黄酮的含量 [J], 陶永元;舒康云;陈靖;
许娅丽;徐成东
3.新疆天山三种蕨类植物的总黄酮含量研究 [J], 阿孜古丽·克衣木;苏力坦·阿巴白克力;古丽斯玛依
4.4种蕨类植物中多糖、总黄酮、绿原酸含量的测定及比较研究 [J], 樊竹青;杨文丽;谢勇;李丽
5.4种蕨类植物中多糖、总黄酮、绿原酸含量的测定及比较研究 [J], 樊竹青;杨文丽;谢勇;李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蕨菜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与测定

2 01 1经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 u n lo n a gAgiutr olg o r a f Xiy n r l a C l e c ul e
V0 . . 1 21 No 4 De . 01 c2 1
1 2月
蕨 菜 中黄 酮 类化 合 物 的提 取 与 测 定
赵丽平 , 李 向
( 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 生物技术系 , 信 河南 信阳 440 ) 600
摘 要 : 用乙醇提取蕨菜中黄酮类化合物, 得到粗黄酮。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蕨菜粗黄酮含量 , 用颜色反应
做定性分析并与标准 品芦丁作 比较实验。结果表 明 : 蕨菜干粉 中总黄酮含量为 72 % , .1 粗黄铜 中黄酮含 量为 1. 3
进行了研究 , 并进行了吸收光谱测定 , 聚酰胺薄膜层 酸 、 水 、 酸 、 氧 化 钠 、 % 氯 化 铝 、% 氯 化 铁 、 氨 盐 氢 1 1 0 5 析定性分析黄酮成分等, 为蕨菜保健功能的研究提供 1 %硝酸 铝 、% 硝酸 钠等均 为分 析纯 。
依据。
2 试 验 方 法
作者简介 : 赵丽平 (99)女 , , 许昌人 , 17一, 讲师 河南 硕士 , 主要从事化学方面教学与研 究
・
l9・ 1
第2 1卷 第 4期
信 阳农业 高等 专科 学校 学报
21年 1 0 1 2月
层石 油醚 , 下层 乙醇浸 提 液 定 容一 粗 黄 酮 液一 水 浴 , 因子的条件下的最佳提取剂是否吻合 , 因此选定提取 减压 浓缩一 13 0℃烘 干 粉碎 一粗 黄酮粉
6 % , 菜黄酮类 化合 物主要有黄酮和黄酮醇两类 。 6 蕨
关键词 : 蕨菜; 黄酮; 层析; 分光光度法; 颜色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0(4):401~404CN53-1045/N ISSN0258-7971 Journal of Yunnan U niversityΞ32种云南蕨类植物中的总黄酮测定方云山1,2,杨雪琼1,刘劲芸1,杨明惠1,太志刚1,丁中涛1(1.教育部自然资源药物化学重点实验室,云南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云南昆明 650091;2.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化学系,云南昆明 650031)摘要:采用分光光度法,以芦丁为标准品,对32种云南蕨类植物中总黄酮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所研究的32种云南蕨类植物中均含有黄酮类化合物,而且其中18种植物的总黄酮质量分数超过3%,总黄酮质量分数低于1%的仅有6种,表明蕨类植物是黄酮类化合物的极好资源,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关键词:蕨类植物;总黄酮;分光光度法中图分类号:Q949.36,O65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8-7971(2008)04-0401-04 蕨类植物现存约12000种,以热带、亚热带地区分布最广.我国有61科,223属,约2600种,其中可供药用的约300余种,主要分布在华南及西南地区.云南是中国蕨类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约有1500种,种数占全国的57.7%,特有种类达200余种.我国用蕨类植物入药已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2世纪左右的《神农本草经》中就已有记载[1].药用蕨类植物具有舒筋活血、除湿镇痛、清热滑肠、止咳化痰、利尿安神、止血、驱虫、解毒、抗菌、抗癌、抗HIV等功效.药用蕨类植物的成分主要有酚类化合物、黄酮类、生物碱类、甾体及三萜类化合物等[2~6],其中黄酮类化合物是蕨类植物中广泛存在的一类成分,且多具有生理活性,如清除自由抑制亚油酸氧化,在生理学、医学和营养学上均具有重要意义,松弛血管痉挛、抗心肌缺血、降血脂、抗肿瘤、抑菌、保肝等活性[7~9].同时蕨类植物中的黄酮类成分还具有一定系统学意义[10].本文对采自云南省的32种蕨类植物的总黄酮质量分数进行了测定,为云南蕨类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及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指导和参考.1 实 验1.1 仪器、样品与试剂 UV-V IS-PC2401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日本岛津公司);32种蕨类植物于2006年分别采自云南元阳县、麻栗坡县、屏边大围山、威信大雪山、彝良小草坝、广南坝美等地(表1),并经云南大学生命科学院陆树刚教授鉴定.芦丁标准品(上海生物试剂厂)、NaNO2、Al (NO3)3、NaOH、无水乙醇等均为分析纯,所用水为蒸馏水.1.2 实验方法[11,12]1.2.1 蕨类植物的提取 将采来的植物洗净、晒干、粉碎后,用无水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3h,提取液过滤、减压蒸干后,放入真空干燥箱干燥备用.1.2.2 溶液配制 蕨类植物粗提浸膏用无水乙醇超声溶解,过滤,配制成0.2mg/mL的使用液.0.2 mg/mL的芦丁乙醇溶液;5%的NaNO2溶液;10%的Al(NO3)3溶液;1.0mol/L的NaOH溶液.1.2.3 标准曲线方程 分别取0,0.1,0.5,1.0, 1.5,2.0,2.5,3.0mL的0.2mg/mL芦丁标准溶液于8支10mL的比色管中,分别加入0.3mL 5%的NaNO2溶液,0.3mL的10%Al(NO3)3溶液和1.0mol/L NaOH溶液4.0mL,定容至刻度,摇匀.以空白溶液作参比,在λ=510nm处测吸光度.绘制所含总黄酮质量m(mg)-吸光度A的标准曲线,经线性回归,得回归方程m= 8.3198×10-3+0.761A,其线性范围为0~0.6 mg,相关系数r=0.9998.Ξ收稿日期:2007-11-2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联合资助项目(30560178);云南大学校基金资助项目(2003Q008A). 作者简介:方云山(1980- ),男,云南人,硕士,主要从事分析化学方面的研究. 通讯作者:丁中涛(1968- ),男,云南人,博士生导师,教授,E-mail:ztding@.表1 32种云南蕨类植物样品总黄酮的质量分数Tab.1Total favonoid contents of 32fern plants in Yunnan province植物科属植物名称w (总黄酮)/%乌毛蕨科,狗脊蕨属狗脊蕨Woodw ardia japonica 8.70乌毛蕨科,狗脊蕨属单芽狗脊Woodw ardia unigem m ata 8.38乌毛蕨科,苏铁蕨属苏铁蕨B rainea insignis6.48鳞毛蕨科,耳蕨属密果耳蕨Polystichum pycnopterum 3.58鳞毛蕨科,耳蕨属半育耳蕨Polystichum semif ertile 4.94鳞毛蕨科,肉刺蕨属有盖肉刺蕨Nothoperanem a hendersonii 5.88鳞毛蕨科,鳞毛蕨属联合鳞毛蕨Dryopteris conjugata 5.57鳞毛蕨科,鳞毛蕨属近川西鳞毛蕨Dryopteris neorosthornii 4.31水龙骨科,节肢蕨属单行节肢蕨A rthromeris w allichiana 3.39水龙骨科,石韦属石韦Pyrrosia lingua 3.59水龙骨科,石韦属庐山石韦Pyrrosia sheaeri 4.03水龙骨科,石韦属绒毛石韦Pyrrosia subf urf uracea 1.81水龙骨科,水龙骨属友水龙骨Polypodiodes amoena0.94水龙骨科,水龙骨属蒙自拟水龙骨Polypodiodes mengtzeense 3.74水龙骨科,瘤蕨属光亮瘤蕨Phym atosorus cuspidatus 5.54紫萁科,紫萁属紫萁Osm unda japonica2.82紫萁科,紫萁属分株紫萁Osm unda cinnamomea3.35紫萁科,紫萁属绒紫萁Osm unda clyatoniana 1.16瘤足蕨科,瘤足蕨属大瘤足蕨Plagiogyria m axim a 1.05瘤足蕨科,瘤足蕨属镰叶瘤足蕨Plagiogyria distinctissim a 0.64叉蕨科,轴鳞蕨属泡鳞轴鳞蕨Dryopsis m arif ormis4.44叉蕨科,轴鳞蕨属异鳞轴鳞蕨Dryopsis heterolaena5.31石杉科,马尾杉属椭圆叶马尾杉Phlegm ariurus henryi 2.65石杉科,石杉属皱边石杉Huperzia crispata 2.25鳞始蕨科,鳞始蕨属鳞始蕨L indsaea ordorata 0.65桫椤科,白桫椤属白桫椤S phaeropteris brunoniana 4.73铁角蕨科,铁角蕨属厚叶铁角蕨Asplenium grif f ithianum 0.41金星蕨科,钩毛蕨属滇东南钩毛蕨Cyclogram m a neoauriculata 2.54凤尾蕨科,凤尾蕨属云南凤尾蕨Pteris yunnanensis 0.50球子蕨科,荚果蕨属东方荚果蕨M atteuccia orientalis 1.31蹄盖蕨科,短肠蕨属喜马拉雅短肠蕨A llantodia him alayensis 0.56骨碎补科,阴石蕨属半圆盖阴石蕨Hum ata platylepis5.78204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30卷1.2.4 样品的测定 在10mL比色管中加入0.2 mg/mL的待测样品的乙醇液5mL,再分别加入0.3mL5%的NaNO2溶液,0.3mL10%的Al(NO3)3溶液,及1.0mol/L的NaOH溶液4.0mL,定容至10mL.摇匀,用空白溶液作参比.在λ=510nm处测吸光度.植物样品中总黄酮质量分数(以芦丁计,%)=m1m3V1m2m4V2×100式中:m1为所测样品液中的总黄酮量(mg); m2为配制样品使用液时所称粗提浸膏质量(mg); m3为粗提浸膏总量(g);m4为植物样品总干重(g);V1为配制的样品溶液总体积(mL);V2为测量时所取样品溶液体积(mL).1.2.5 加标回收实验 取4支10mL比色管,分别加入2mL0.3mg/mL的乙醇样品溶液,在其中3份中分别加入0.5mL的0.2mg/mL的标准溶液,然后再在4支比色管中分别加0.3mL5% NaNO2溶液,0.3mL10%的Al(NO3)3溶液,及1.0mol/L的NaOH溶液4.0mL,定容至10mL,摇匀.用空白溶液作参比.在λ=510nm处测吸光度.回收率(%)=[测得总量/(样品含量+加标量)]×1002 结果与讨论所研究32种蕨类植物中涉及15科,22属.从表1可看出,黄酮类化合物普遍存在于蕨类植物中,但不同蕨类植物中,总黄酮的质量分数明显不同.在所测试的样品中,质量分数最高的是狗脊蕨(W oodw ardia japonica),达到了8.70%.质量分数最低的是厚叶铁角蕨(Aspleni um grif f ithianum),仅为0.410%.蔡建秀等曾对22种福建产蕨类植物的总黄酮质量分数进行了研究[12],发现鳞始蕨科植物乌蕨(S tenolom a chusans)的地上部分的黄酮质量分数高达34.24%.本研究测定了其同科植物鳞始蕨(L i ndsaea ordorata)中总黄酮质量分数,仅为0.65%.福建产狗脊蕨地上和地下部分的黄酮质量分数分别为3.045%和2.774%,石韦(Pyrrosia li ngua)的黄酮质量分数为2.188%.而云南产狗脊蕨的黄酮质量分数达8.70%,石韦的黄酮质量分数为3.59%.表明植物的生长环境不同,其黄酮质量分数也有明显差异.综合文献报道和本研究结果,初步可以看出乌毛蕨科、鳞毛蕨科、水龙骨科、叉蕨科植物中黄酮含量相对丰富,而凤尾蕨科、铁角蕨科、瘤足蕨科植物中黄酮含量相对较低.从银杏叶、桑叶中提取的总黄酮制成的药用片剂或针剂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显示较好的疗效,其中银杏叶黄酮质量分数在2.5%~5%(干重)之间,桑叶黄酮质量分数在1%~3%(干重)之间.在测定的32个样品中,有18个种的总黄酮质量分数超过3%,总黄酮质量分数低于1%的仅有6种,表明蕨类植物是黄酮类化合物的极好资源.3 加标回收率选择了部分样品进行了加标回收实验,以考察测定方法及结果的可靠性.平均加标回收率测定结果见表2.从测定的结果看,测定样品的平均加标回收率在96.7%~102%之间,标准偏差在1.2%~2.9%之间,表明测定方法可靠,测定结果可信.表2 加标回收率的测定结果(n=3)Tab.2The recovery of total favonoids in some fern plants样品名称原样品液中总黄酮量/mg加标后总平均黄酮量/mg平均回收率/%RSD/%狗脊蕨Woodw ardia japonica0.310.421022.6单芽狗脊Woodw ardia unigem m ata0.360.461002.1苏铁蕨B rainea insignis0.270.3697.21.9有盖肉刺蕨Nothoperanem a hendersonii0.320.421001.2异鳞轴鳞蕨Dryopsis heterolaena0.200.2996.72.9304第4期 方云山等:32种云南蕨类植物中的总黄酮测定参考文献:[1] 吴征镒.新华本草纲要[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2] 何春霞,苏力坦,阿巴白克力.蕨类植物生物活性成分研究进展[J].中成药,2007,29(5):7362740.[3] Y ONA THAN M,ASRES K,ASSEFA A,et al.In vivoanti2inflammatory and anti2nociceptive activities ofCheilanthes farinose[J].J Ethnopharmacology,2006,108:4622470.[4] CHEN Y H,CHAN G F R,L IU YJ,et al.Identificationof phenolic antioxidants from sword brake fern(Pteris enformis Burm)[J].Food Chemistry,2007,105:48256.[5] REDD Y V L N,RAV IK AN TH V,RAO T P,et al.Anew triterpenoid from the fern Adiantum lunulatum and evaluation of antibacterial activity[J].Phytochemistry,2001,56:1732175.[6] LAM T L,LAM M L,AU T K,et al.A comparison of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2s type21protease inhibi2 tion activities by aqueous and methanol extracts of Chi2 nese medicinal herbs[J].Life Sciences,2000,67(23):288922896.[7] 马云峰,尚富德.黄酮类化合物在药用植物中的分布[J].生物学杂志,2003,20(1):35239.[8] PA TEL R P,BOERSMA B J,CARWFORD J H,et al.Antioxidant mechanism of isoflavones in liquid system:paradoxical effects of peroxyl radical scavenging[J].FreeRadical Biol Med,2001,31(12):157021581.[9] 袁静,肖东,顾振纶.槲皮素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J].国外医药-中医中药分册,1996,18(5):325.[10] 周铜水.蕨类植物的黄酮类成分及其系统学意义[J].武汉植物学研究,1989,17(4):3772382.[11] 孟宪纾.中成药分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2] 蔡建秀,吴文姗,吴凌云,等.22种药用蕨类植物的总黄酮质量分数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0,16(4):63266.Total flavonoid contents of32kinds of fern plants in Yunnan ProvinceFAN G Yun2shan1,2,YAN G Xue2qiong1,L IU Jing2yun1,YAN G Ming2hui1,TAI Zhi2gang1,DIN G Zhong2tao1(1.K ey Laboratory of Medicinal Chemistry for Nature Resource,Ministry of Education,School of Chem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Yunnan University,Kunming650091,China;2.Department of Chemistry,Kunming Teachers College,Kunming650031,China)Abstract:The total flavonoid contents of32kinds of fern plants in Yunnan Province was determined by spectrophotometry.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ern plants contained flavonoids,and the total flavonids con2 tents were different for the various ferns.The total flavonoid contents of18among the32kinds of fern plants were beyond3%,which indicated that fern is a good resource of flavonoids,and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its chemical constituents and pharmacology.K ey w ords:fern;total flvonoides;spectrophotometry404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30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