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修辞——几种常见易混淆的修辞格共19页文档
语文写作中常见的修辞错误知识点总结大全
语文写作中常见的修辞错误知识点总结大全修辞是语文写作中常用的手法之一,通过巧妙运用修辞手法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然而,在修辞运用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一些错误。
本文将对语文写作中常见的修辞错误进行总结,帮助读者避免这些问题,提高写作水平。
一、夸张与言过其实夸张是修辞手法中常用的一种手法,可以让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然而,在使用夸张时需注意适度,不可言过其实。
比如,形容一个人的长相时,可以使用“美如天仙”来进行夸张,但如果使用“美得像一个仙子从天而降”,就会显得过于夸张,不符合实际情况。
二、比喻的合理性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两个事物进行类比,使文章更加形象。
但是,在运用比喻时需要注意比喻的合理性。
比如,形容一个人心地善良可以使用“善良如水”,但如果形容一个人残忍冷漠却使用“冷如冰霜”,就会显得不合理。
三、错乱的排比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同类成分进行并列,使文章更加有节奏感。
然而,在运用排比时,需要注意成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语序。
有时候,由于语序不当导致排比成分错乱,影响了修辞效果。
比如,文章中使用了“她善良、美丽、聪明”,在这个语境下应该使用“她聪明、美丽、善良”才更准确。
四、拟人与比拟的区别拟人是修辞手法中常用的一种手法,可以赋予非人的事物以人的特点和行为。
而比拟则是将两个事物进行类比。
在使用拟人和比拟时需要注意区分,避免混淆。
例如,“月亮害羞地藏在云朵后面”中使用了拟人手法,而“她的笑容如阳光般灿烂”中则使用了比拟手法。
五、错用词语在写作中,常常会出现词语的误用,这会导致修辞的不准确。
比如,“释放了她内心的怨恨”中使用了错误的词语“释放”,正确的表达应该是“宣泄了她内心的怨恨”或者“发泄了她内心的怨恨”。
六、频繁使用的修辞手法在写作中,频繁使用某种修辞手法也会导致修辞的不准确。
比如,过多地使用夸张手法会使文章显得不真实,过多地使用排比手法会使文章失去重点和层次感。
因此,在修辞运用过程中,需要注意手法的适度,避免过度使用。
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易错知识点总结
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易错知识点总结一、修辞手法类1. 比喻和拟人修辞:容易混淆比喻和拟人修辞的使用。
比喻是通过比较来形象地表达某一事物的修辞手法,而拟人修辞则是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属性和行为。
在审题时要准确分辨两者的使用情况。
2. 夸张和借代修辞:夸张和借代都是运用特殊的语言手段来表达强烈的感情和形象,容易混淆两者的使用。
夸张修辞是通过夸大事物的某些特点或表现来形象地表达作者的情感,而借代修辞则是将某一事物表示为另一事物的特殊表达方式。
在解题时要注意分辨夸张和借代修辞的使用手法。
3. 比拟和对偶修辞:比拟和对偶都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容易混淆两者的使用。
比拟是通过找出两个或多个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来表达作者的意思,而对偶则是在句子结构上进行平衡和呼应的修辞方式。
在理解和分析时要准确区分比拟和对偶的作用和效果二、修辞手法与修饰语类1. 形象化的修辞和文字修饰:形象化的修辞是通过艺术性的表达方式来创造形象和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而文字修饰是通过丰富的形容词、副词等修饰语对事物进行描绘。
理解和运用形象化的修辞和文字修饰要根据语境进行分析,避免混淆和误用。
2. 揭示性的修辞和情感色彩的修饰:揭示性的修辞是通过刻画人物行为、语言和思想等方面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而情感色彩的修饰则是通过感情色彩的词语和句式等手法来渲染作品的情感氛围。
在理解和分辨时要准确把握揭示性的修辞和情感色彩的修饰的作用和效果。
三、句法分析类1. 对句子结构的理解和分析:句子结构是句子被划分为各种成分和语法关系的方式,理解和分析句子结构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句子的含义和作者的意图。
在分析句子结构时要注意各个成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语法关系。
2. 对修辞句式的识别和理解:修辞句式是通过语言结构变化的手段来表达和强调作者的意图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分析修辞句式时要注意句子结构的变化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修辞语言类1. 比喻和暗示的辨析:比喻是通过比较来表达某一事物的修辞手法,而暗示则是通过间接、含蓄的方式来表达某一事物的修辞手法。
写作常用修辞手法辨识
写作常用修辞手法辨识写作常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引用等。
有些修辞手法有相似之处,稍不注意就容易发生混淆,尤其是“借喻”与“借代”,“对偶”与“排比”,“设问”与“反问”等。
下面,对容易混淆的几种修辞手法进行辨识。
一、“借喻”与“借代”借喻和借代都是隐去本体,只出现客体(喻体或借体)的修辞手法,因而容易发生混滑。
有一种简便的辨识方法可供参考。
首先,看本体和客体之间是否有相似性。
借代的借体与本体之间必须是密切相关的,借体常常是本体的一部分或本体的某一特征。
如“江面白帆点点”,用白帆代船,帆是船的一部分。
“红领巾来了”,是指少先队员来了,这是用“红领巾”借代少先队员,而不是比喻少先队员。
借喻的喻体与本体之间是相似的关系。
如“地上射出无数箭头”,用箭头比喻雨,只是说雨像箭头,不能说雨和箭头有必然联系。
其次,看能否转换成明喻。
能转换成明喻的是借喻,不能转换成明喻的肯定不是借喻。
借代的借体与本体之间不能加比喻词,而借喻的喻体与本体之间一般可以加上比喻词,构成明喻。
如“旌旗十万斩阎罗”,旌旗代革命部队,不能说成“革命部队像旌旗”;阎罗则比喻反动统治者,可以说成“反动统治者像阎罗”。
再次,借代实际上只有一种事物,借喻则必须有两种事物。
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财物、财产,它们实际是一种事物。
“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厚障壁了”,厚障壁则比喻思想上的隔膜,障壁与思想上的隔膜是两种不同的事物。
二、“对偶”和“排比”对偶、排比都是为了周密全面地表达思想,反映某一事物的各个方面而把结构形式相同或相似,内容密切相关的句子排列在一起,借以增强语势,但是两者有很多不同。
从定义上看:对偶,又叫“对仗”,就是用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的两个语句,对称地排列,来表达相对、相近或意义上密切相关的内容。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排比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
高考复习修辞——几种常见易混淆的修辞格PPT21页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高考复习修辞——几种常见易混淆的 修辞格
•
6、黄金时代是在我们的前面,而不在 我们的 后面。
•
7、心急吃不了热汤圆。
•
8、你可以很有个性,但某些时候请收 敛。
•
9、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蹩脚 的工人 总是说 定决心克服恐惧,便几乎 能克服 任何恐 惧。因 为,请 记住, 除了在 脑海中 ,恐惧 无处藏 身。-- 戴尔. 卡耐基 。
修辞知识 高考复习
修辞知识高考复习修辞就是对语言的加工和提炼。
修辞应包括词语选用(词的意义、词的感情色彩、词的音节声调等),句式的选择,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以及各种修辞方法的运用等。
对于修辞的认识,其实绝不仅限于修辞方法。
它的内涵远比修辞方法大得多,而且也都在高考的考试范围之内。
1.常见修辞阐述如下:(1)比喻①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②结构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③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A.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比喻词。
下列几种情况,虽有比喻词,但不是比喻。
a.同类相比。
例如: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b.表示猜度。
例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c.表示想像。
例如:每当我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
d.表示举例的引词。
例如: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等。
e.词的比喻义不是比喻。
修辞中的比喻,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确定其比喻的意义,是临时的运用。
比喻义是指通过词的基本义的比喻用法形成的已经固定下来的意义。
如“包袱”(例:你带着这么重的包袱上课,注意力能集中吗)、“机械”(例:这种想法太机械了)。
前者指思想上的负担,后者指拘泥死板的方式。
B.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如下文所举例句中本体、喻体的相似点,明喻句为形状,暗喻句为形态,借喻句为性情,博喻句为步骤。
④比喻的种类A.明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语配合。
明喻的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B.暗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不用比喻词。
暗喻的典型形式为:甲是乙。
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修辞手法知识点(附习题+解析)
一、常见的9种修辞手法1.比喻(1)比喻的特点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个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甲事物喻乙事物。
比喻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
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2)比喻的种类①明喻。
典型形式:甲像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
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
典型形式:甲是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词联结。
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被堆成雪白的山冈。
③借喻。
典型形式:甲代乙。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的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
如:“闭着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坏的作风还在我们党内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
④博喻。
连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同一个本体。
如:瞧,那骑着自行车翩翩而来的一群身着风衣的少女,是红蝴蝶,是绿鹦鹉,还是蓝孔雀?(3)比喻的作用或化平淡为生动,或化深奥为浅显,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冗长为简洁。
2.比拟(1)比拟的特点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或者把人当作物,或者把甲物当作乙物来描写。
其形式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2)比拟的种类①拟人(把物当人来写)。
如: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②拟物(把人当物或把甲物当乙物写)。
如: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3)比拟的作用正确运用比拟,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可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的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4)使用时注意事项①感情必须符合所描写的环境气氛。
如:秋雨跳着欢乐的舞,一下就是几天,真闷死人。
(秋雨连绵,使人烦闷,这里却给秋雨以欢快的动作和感情,与人物的感情相悖)②本体与拟体应有相似点或相近点。
高考语文 几种常见易混修辞辨析素材
几种常见易混修辞辨析1、比喻和比拟的辨析(1)反映事物间的关系不同。
比喻是以甲喻乙,两者有相似点,是相似关系;比拟是以甲拟乙,两者融为一体,是交融关系。
[例1]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
[例2]青蛙唱着恋歌,给荷塘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例1以“喧腾的大海”比作热闹的“东西长安街”,有相似点:例2把“青蛙”模拟成“歌手”来描述,两者融为一体。
所以,例1是比喻,例2是比拟。
(2)表达的结构方式不同。
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比拟的本体和“拟体”成为一统,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不出现。
[例3]曙色像一片翠蓝的水,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例4]曙色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例3出现了喻体“一片翠蓝的水”和比喻词“像”,例4只出现本体“曙色”和比拟词语“流动”。
所以,例3是比喻,例4是比拟。
(3)表达的效果不同。
比喻重在用浅近的形象的事物去说明深奥的抽象的事物;比拟重在用模拟的方法描述人或物的行为状态。
例3和例4能够达到各自的表达效果。
2、借喻和借代的辨析(1)相同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例1]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
[例2]他端起杯子,有滋有味地品了一口“龙井”。
例1是借喻,只出现喻体“黑夜”,例2是借代,只出现借体“龙井”。
(2)不同点①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它只代不喻。
②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
③借喻可以改为明喻或暗喻,借代则不能。
[例3]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例4]雷锋说:“大嫂,别问了,我叫解放军,就住在中国。
”例3是借喻,“害人虫”是喻体,这一句子可改为明喻:要扫除一切像害虫一样的敌人。
例4是借代,以“解放军”代“解放军中的一位战士”,这是借全体代部分。
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之语言文字运用:常见的九种修辞格
一、说出下面句子中所用的修辞格⑴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⑵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⑶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
⑷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⑸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⑹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⑺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⑻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⑼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二、必备知识梳理1.比喻⑴即打比方,用跟甲事物有相似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
⑵一般分类:明喻、暗喻、借喻。
⑶两种特殊的比喻:博喻:连续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描述。
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通感: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将听觉、嗅觉、味觉等不同感觉相互沟通、交错起来写。
如: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⑷作用:①具体、形象、生动。
②化深为浅,通俗易懂。
③表达感情。
2.比拟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拟人是把物当人写。
拟物是把人当物写或把甲物当乙物写。
运用比拟修辞,往往带有比较鲜明的情感色彩。
如:校园真美,花儿笑,草儿闹,柳条在拥抱。
眼前是瀑布嘶鸣,身后是张牙舞爪的敌人,他已经陷入绝地。
3.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某人或某事物的本来名称,而是借用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来代替。
用来代替的事物叫借体,被代替的事物叫本体。
如:7T88这几天请假,语文课请董老师代上。
4.夸张⑴大或小:①他的心比天大,比海宽。
②他的心只有针眼那么大。
⑵快或慢:③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④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⑶前或后:⑤我雇好车,进了城,还清清楚楚地听见:“茶房!”⑥和他喝什么酒?他酒杯没碰到嘴唇,脸就红了!5.对偶⑴概念: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近或相对意思。
辨识几种易误用的常见修辞
辨识几种易误用的常见修辞导读: 1.比拟与比喻比拟意在“拟此为彼”,彼此交融,常常体现在动词上,而拟体始终不出现;比喻意在“以此喻彼”,彼此是两个不同的事物,常常体现在名词和名词短语上,喻体必不可少。
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摹写本体,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
2.设问与反问设问和反问都是“无疑而问”。
设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
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
它用在标题上,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中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如: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
反问是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可打感叹号。
常见的形式有两种:(1)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
如:毛主席都是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呢?(2)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
如:克服困难不也是一种享受吗?3.借喻与借代相同点是它们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要注意的是:①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用借体称代本体,只代不喻;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
如“红旗指处乌云散”中,“红旗”指人民军队,是借代;“乌云”喻黑暗势力,可还原为明喻,是借喻。
②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而构成借喻的基础是喻体和本体的相似性,如:A.我们去找那个歪嘴巴算账。
(借代)B.我们去找那个寄生虫算账。
(借喻)③借代的借体和本体之间的关系比较固定,如“红领巾”只指代少先队员;而借喻的喻体和本体之间的关系是灵活的,如“太阳”可比喻共产党、新中国、青年等。
④借喻可改为明喻或暗喻,而借代不能。
如我们可以说“共产党像太阳”,却不能说“少先队员像红领巾”。
修辞大梳理1.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
修辞手法之修辞知识及易混修辞辨析(课件)-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语言文字综合运用宝鉴
• 3.借代的作用 • 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生动形象的效果。 • 4.运用借代要注意的问题 • (1)必须抓住事物最典型的特征。 • (2)被借代的事物(本体)在前文应有所交代,或读者已了解相关背景。
Hale Waihona Puke • 四、夸张 • 1.定义 • 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做扩大或缩小或超前的描述,这种修辞手法叫夸张。 • 2.种类 • (1)扩大夸张。故意把事物说得“大、多、高、深、强”等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 难,难于上青天。 •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浅、弱”等的夸张形式。例如:乌 蒙磅礴走泥丸。
修辞手法之 修辞知识及易混修 辞辨析
学习目标
• 知识与技能 • 1.掌握各类修辞手法知识点及易混修辞的区别方法。 • 2.熟悉修辞手法各类题型,准确掌握解题方法。 • 过程与方法 • 合作探究,讲练结合。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体悟修辞手法中所蕴含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 • 重点难点 • 1.掌握一些常见修辞手法的基本用法,能够辨析修辞手法使用的正误 。 • 2.培养综合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 二、比拟(拟人和拟物) • 1.定义 • 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这种修辞手法叫比拟 。通俗地讲就是把物“人化”,或把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 2.种类 • (1)拟人。即把人以外的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人的动作或思想情感。例如:波 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雷声。 • 拟人一定要有人的动作、语言、情态或心理。 • 但不是人出现了就是拟人句。 • “那河畔的金枊,是夕阳中的新娘。”这是比喻。 • 红苹果像孩子的红脸蛋。当然也是比喻。
高考语文中几种易混淆修辞方法的分析与解释
高考语文中几种易混淆修辞方法的分析与解释高考语文中几种易混淆修辞方法的分析与解释1.隐喻与类比辨析(1)反映事物之间的不同关系。
隐喻是对b的隐喻,两者有相似之处,是相似的关系。
类比是A是第二,两者是一体的,是一种交融关系。
【例1】瞬间,东西长安街变成了一片嘈杂的海洋。
【例2】青蛙唱着情歌,给荷塘增添了一道美丽的风景。
例1把“喧闹的大海”比作热闹的“东西长安街”,有相似之处:例2把“青蛙”描述成“歌手”,两者融为一体。
因此,例1是比喻,例2是类比。
(2)表达结构不同。
隐喻的本体和载体是相互受制的,本体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而载体必须出现;类比本体与“拟体”统一,本体必然出现,“拟体”不出现。
【例三】晨曦如一片碧蓝色的水,在元夜的尽头流淌。
【例4】晨光在元夜的尽头流动。
例3中出现了车辆“一片翡翠水”和比喻词“意象”,而例4中只出现了本体“黎明”和比喻词“流”。
因此,例3是比喻,例4是类比。
(3)表达效果不同。
隐喻重在用浅显的意象解释深奥抽象的事物;类比侧重于通过模拟来描述人或事物的行为状态。
实施例3和4可以实现它们各自的表达效果。
2.转喻与转喻辨析(1)相似性:都是用一物代替另一物,物的本体不出现。
【例1】夜晚,一个像“xx”一样安静的夜晚!但黎明终究是不可抗拒的。
【例2】他拿起杯子,喝了口龙井。
例1是借代,只有比喻“夜”出现,例2是借代,只有借代“龙井”出现。
(2)差异(1)转喻的功能是“隐喻”。
虽然也有替代的作用,但比喻中总有代;转喻的作用是“指转喻”,即直接指转喻为本体,本体只指转喻。
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喻体与本体之间存在某种相似性;转喻的基础是事物的关联性,即转喻与本体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转喻可以变成明喻或暗喻,但转喻不能。
【例3】消灭一切害虫,我们是无敌的。
【例4】雷锋说:“嫂子,别问了。
我叫人民解放军,住在中国。
”例3是转喻,“害虫”是隐喻。
这句话可以改成明喻:消灭一切像害虫一样的敌人。
高考语文复习计划备考策略专题06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方法计划几种易混修辞手法辨析
主标题:几种易混修辞手法的辨析副标题:有几组常用的修辞格,很容易混淆,你能准确辨析吗?关键词:修辞,易混,辨析难度:5重要程度:4内容:1.比喻和比拟的辨析反映事物间的关系不同比喻是以甲喻乙,两者有相似点,是相似关系;比拟是以甲拟乙,两者融为一体,是交融关系。
[例1]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
[例2]青蛙唱着恋歌,给荷塘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例1以“喧腾的大海〞比作热闹的“东西长安街〞,有相似点;例2把“青蛙〞模拟成“歌手〞来描述,两者融为一体。
所以,例1是比喻,例2是比拟。
表达的结构方式不同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比拟的本体和“拟体〞成为一统,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不出现。
[例3]曙色像一片翠蓝的水,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例4]曙色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例3出现了喻体“一片翠蓝的水〞和比喻词“像〞,例4只出现本体“曙色〞和比拟词语“流动〞。
所以,例3是比喻,例4是比拟。
表达的效果不同比喻重在用浅近的形象的事物去说明深奥的抽象的事物;比拟重在用模拟的方法描述人或物的行为状态。
例3和例4能够到达各自的表达效果。
2.借喻和借代的辨析相同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例1]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
[例2]他端起杯子,有滋有味地品了一口“龙井〞。
例1是借喻,只出现喻体“黑夜〞;例2是借代,只出现借体“龙井〞。
不同点①借的作用是“比〞,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是中有代;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本体,它只代不。
②构成借的基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体和本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构成借代的基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
③借可以改明或暗,借代不能。
[例3]要除一切害人虫,全无。
[例4]雷:“大嫂,了,我叫解放,就住在中国。
〞例3是借,“害人虫〞是体,一句子可改明:要除一切像害虫一的人。
例4是借代,以“解放〞代“解放中的一位士〞,是借全体代局部。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修辞知识及易混修辞辨析 课件53张
日在市文化艺术中心隆重举行,活动分为“四史”猜谜颂红色文化、非遗展示传民俗文化、
戏曲联唱扬传统文化三个篇章。民俗与党史彼此交融,传统与现代
。
元宵线上活动直播间里
,一场关于党史知识和传统民俗知识的直播宣讲“圈粉”
无数,辖区党员、青年志愿者以及现场观众
地进入直播间,感受节日的欢快气氛。宣
讲员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宣讲内容十分接地气,导致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的意思具有承接、因果、假设、条件、转折等 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①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②身无彩凤双飞翼,心 有灵犀一点通。
3.对偶的作用 便于吟诵和记忆;凝练概括,富于表现力;有对称美和音韵美。
(2021年新高考语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欢快的锣鼓敲起来,欢腾的雄狮舞起来。“闹元宵、学‘四史’”文明实践示范活动昨
量丰富,空气干燥,昼夜温差大,拥有 ① ,适宜棉花的种植和生长, 新疆棉尤其是长绒棉品质优良,深受消费者喜爱。除了上述自然条件,现 代科技的应用也是新疆棉 ② 。近年来,新疆棉品质不断提升,同时 ③ ,但仍然供不应求。
新疆属于绿洲农业区,干旱少雨,为了让棉花吃好喝好长得好,就要 进行科学的水肥管理。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灌溉等栽培技术的应用,为 新疆棉生产的提质增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1.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5 分)
(3)夸张要注意应用的场合。严肃的汇报、报告,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等,不宜使用夸 张。
五、对偶
1.定义 将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密切相连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 2.种类 (1)正对。上下句意义相似、相近、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
2020例谈高考语文几种易混修辞手法
例谈高考语文几种易混修辞手法【领悟常见修辞手法的概念】修辞手法,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在开学伊始,为各位同学送上常见修辞方法,希望大家好好学习一下,对阅读,写作文都是非常有帮助的!1、比喻⑴比喻的特点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
比喻的结构,一般应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
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不能成立。
⑵比喻的种类①明喻。
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
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温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
典型的形式是:甲是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岗。
③借喻。
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但它不同于借代。
借代取两事物的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
例如:“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坏的作风……还在我们党内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
④博喻。
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
例如:瞧,那一群骑自行车翩翩而来的身着风衣的少女,是红蝴蝶,是绿鹦鹉,还是蓝孔雀?⑶比喻的作用主要是或化平淡为生动;或化深奥为浅显;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冗长为简洁。
⑷下列几种情况,虽有“像”“仿佛”等词,但不是比喻句。
如: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同类比较)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表示猜度)她仿佛听见了她的心脏跳得非常厉害。
(表示想象)我们这时代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像徐洪刚、李向群等。
(表示列举)2、比拟⑴比拟的特点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把抽象的概念当做人或物,或者把人当做物、把此物当做彼物来描写。
其形式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