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维脉、阴维脉
第十五讲 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第十五讲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奇经八脉为区别于十二正经的,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共8条。
任脉,督脉有单独的篇幅,这里就不说了,简单介绍其它六脉。
1、阳跷脉从脚踝外侧下的申脉开始,循外踝上行,经过眼内眦睛明穴,上行最后进入风池穴,但凡这条穴位经过的病症,主要取申脉穴治疗,象眼睛内侧痛,就可以取申脉。
循经部位阳跷脉起于足跟外侧足太阳经的申脉穴,沿外踝后上行,经下肢外侧后缘上行至腹部。
沿胸部后外侧,经肩部、颈外侧,上挟口角,到达眼内角。
与足太阳经和阴骄脉会合,再沿足太阳经上行与足少阳经会合于项后的风池穴。
生理功能阳跷主一身左右之阳,阴跷主一身左右之阴。
同时还有濡养眼目,司眼睑的开合和下肢运动的作用。
临床表现腿腹肌削,痿痹无力,下肢阴经弛缓或阳经拘急的足外翻,癫狂、嗜睡或失眠,目内眦赤痛,眼睑下垂或两目开合失司,舌淡,苔白,脉虚,总是往前走停不下来。
有的人不撞东西停不下来。
迷信的以为被鬼迷了,西医检查是查不出问题。
以前发过一个孩子的,还有的老人的。
外八字的人就是阳跷脉的问题,在路上看到外八的人,我都好想来给他来一针,腿的外侧疼的时候,就要注意,如果是疼在胆经和膀胱经中间。
你找胆经和膀胱经的穴位就没有,就得找阳跷脉的,针对癫痫方面是白天发作的。
病机分析阴跷脉、阳跷脉行于下肢,维持下肢正常的生理活动。
气血虚衰,跷脉失养则腿腹肌削,屡痹无力,行走欹斜或两足瘛疭;跷脉上行至目内毗,阴跷脉、阳跷脉阴阳失调,则嗜睡或失眠;跷脉虚衰,经脉失养,则司眼睑开合功能失司或眼睑下垂;舌淡,苔白,脉虚为虚弱之象。
交会腧穴申脉、仆参、跗阳(足太阳经)、居髎(足少阳经)、臑俞(手太阳经)、肩髃、巨骨(手阳明经)、天髎(手少阳经)、地仓、巨髎、承泣(足阳明经)、睛明(足太阳经)。
2、阴跷脉循经部位阴跷脉起于足跟内侧足少阴经的照海穴,通过内踝上行,沿大腿的内侧进入前阴部,沿躯干腹面上行,至胸部人于缺盆,上行于喉结旁足阳明经的人迎穴之前,到达鼻旁,连属眼内角,与足太阳、阳矫脉会合而上行。
17阳维脉、阴维脉
【阳维脉常用腧穴 】
穴名
1 金门
穴 位
申脉穴与京骨穴连 线中点,当骰骨外 侧凹陷中。 外踝高点上7寸, 腓骨后缘。 腋后皱襞直上,肩 胛骨下缘凹陷中。 肩胛骨上角,曲垣 穴上1寸。
主治
头痛,癫痫,小儿 惊风,腰痛,下肢 痿痹,外踝痛。 胸胁胀满,下肢痿 痹,癫狂。 肩臂疼痛,瘰疬。
特定穴
膀胱经的“郄 穴”。阳维脉的 之别属。 阳维脉的郄穴。 手、足太阳,阳 维脉与阳跷脉交 会穴
【功能】 《难经· 二十八难》:“阳维、阴维者,维络于身,溢蓄 不能环流灌诸经者也。”说明阳维有维系、联络全身阳经 的作用; 阳维脉维络诸阳经,交会于督脉的风府、哑门; 在正常的情况下,阴阳维脉互相维系,对气血盛衰起调节 溢蓄的作用,而不参与环流,如果功能失常则出现有关的 症证。 【病证】 阳维脉发病,出现发冷、发热、外感热病等表症, 所以《难经· 二十九难》说:“阳维为病苦寒热”,张洁 古解释说:“卫为阳,主表,阳维受邪为病在表,故苦 寒热;《脉经》王叔和说:“诊得阳维脉浮者,暂起目 眩,阳盛实者,苦肩息,洒洒如寒”:以上都说明,阳 维脉主表证;《素问· 刺腰痛篇》有“阳维之脉令人腰痛, 痛上怫然肿,刺阳维之脉”的记载。
2
阳交
3
臑俞
4
天髎
手少阳经与阳维 肩臂痛,颈项强急。 脉、阳蹻脉交会 穴
头项强痛,肩背疼 痛,上肢不遂,难 产,乳痈,乳汁不 下,瘰疬。
5
肩并
大椎穴(督脉)与 肩峰连线的中点。
手、足少阳经与 阳维脉交会穴。
穴名
6 头维
穴
位
主 治
头痛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目眩,口痛,
特定穴
足阳明、足少阳经 与阳维脉交会穴。 足少阳经与阳维脉 交会穴。
阳维脉、阴维脉、外关穴、内关穴
阳维脉、阴维脉、外关穴、内关穴
阳维脉是外关穴在管阳维。
所以,所有的腑跟阳维是互通声息的。
阴维脉是跟内脏随时在沟通的。
所以,阴维脉是内关在管,阳维是外关在管。
所以,我们在外关和内关下针时,你从外关引到气,再透到内关去的时侯,阴阳脉生死桥就搭起来了,阴阳就交合在一起。
所以,我们用在很多地方,阴阳分离的时候可以用外关透内关。
所以,有时病人胸痛,我们会问你是痛在肋骨外面,还是肋骨里面。
里面是阴维,外面是阳维。
如果病人讲不清楚,就外关透内关。
这是我们治症的来源。
(中医图文)关于阴维脉和阳维脉的知识
(中医图文)关于阴维脉和阳维脉的知识
1.循行部位
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足三阴经交会之处,沿下肢内侧上行,至腹部与足太阴脾经同行,到胁部与足厥阴肝经相合,然后上行至咽喉,与任脉相会。
阳维脉起于外踝下,与足少阳胆经并行,沿下肢外侧向上,经躯干部后外侧,从腋后上肩,经颈部、耳后,前行到额部,分布于头侧
及项后,与督脉会合。
2.生理功能
“维”,有维系、维络之意。
阴阳维脉的主要功能是维系全身经脉。
“阳维脉,维络诸阳;阴维脉,维络诸阴。
”(《难经集注·二
十八难》)由于阴维脉在循行过程中与足三阴经相交会,并最后合于任脉;阳维脉在循行过程中与手足三阳经相交,并最后合于督脉,因此,阳维有维系联络全身阳经的作用,阴维有维系联络全身阴经的作用。
阳维脉
【2018.08】轩岐纵横经络图解□孙立艳阳维脉阳维脉属于“奇经八脉”之一,经脉命名时“维”字有“维系、联络”之意。
因此,阳维脉的含义是“维系人体阳经”,也就是说,阳维脉能够联络人体各阳经,与阴维脉共同起到溢蓄气血的作用。
“维”也指代系物或提网的绳索,如果把十二正经、经筋、别络、孙络、浮络,整体看成一阴、一阳两张网,那么阴维脉、阳维脉就是提起这两张网的两条大绳。
一般正常的情况下,阳维脉和阴维脉互相维系,对人体内气血盛衰起到调节作用,二者并不参与十二正经脉的气血环流,但是,如果阴维脉或阳维脉功能失常则会出现相关的症证。
《难经·二十九难》指出:“阳维维于阳,阴维维于阴,阴阳不能自相维,则怅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
阳维为病苦寒热……”说的就是,阳维脉负责联络人体阳经,阴维脉负责联络人体各阴经,如果阴维脉和阳维脉功能正常,则人体气血调和,若二脉功能失常不能相互维系。
患者就会出现莫名其妙的心情不愉快,或者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或者思维不够畅快等感觉。
同时,还会出现全身疲倦而导致动作不协调的情况。
尤其是阳维脉发生病变,人多半会感到发热或是发冷,现代社会生活节奏比较快,上班族经常会莫名其妙的感觉全身无力,疲乏没精神,很多人都认为这不是啥大病,多休息休息就好了。
但实际上,如果上述表现还伴随有身上怕冷的情况,就可能是人体的阴阳不能自相维系,尤其是阳维脉发生了病变,气血不能灌注全身了。
下面就让我们了解一下阳维脉。
一、阳维脉循行阳维脉起于足太阳膀胱经之足外踝下一寸的金门穴,过外脚踝,向上与足少阳胆经并行,沿下肢外侧后缘上行,经躯干部后外侧,从腋后上肩,经颈部、耳后,前行到额部,分布于头侧及项后,与督脉会合。
54轩岐纵横经络图解二、阳维脉病变阳维脉能够维系全身阳脉,具有调节溢蓄全身气血的作用。
由于阳维脉分布头肩各部,主寒热等表证。
故临床主要治疗头、耳、目、咽喉、胸胁部病证和热病。
例如偏头痛、胁肋痛、耳鸣、耳聋、目痛、咽喉痛、肩背痛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症等。
奇 经 八 脉
体内联系
与生殖器、脊髓、脑、鼻有联系
(二) 主要病候:督脉循身之背,入络于脑, 如果督脉脉气失调,经络之气受阻、 清阳不升,就会出现: 1 实则脊强 2 虚则头重,又因督脉的别络由小 腹上行,如脉气失调,也会发生 从少腹气上冲心的冲疝、癃闭、 痔疾、遗尿、女子不育等症。
(三) 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神志病、热 病和腰骶、背、头项局部病证,以及相应 的内脏疾病。
1 因督脉循行于脊里,入络于脑,与脑和脊 髓有密 切的联系;脑为元神之府,故能治神志病。 2 体腔内的脏腑通过足太阳膀胱经的背部俞穴受督 脉经气的支配,因此,脏腑的功能活动与督脉有 关,所以能治内脏疾病。 3 督脉循行背脊,背为阳,所以督脉对全身阳经脉 气有统率、督促的作用,同时也是阳脉之海 ,它 的脉气与手足三阳经相交会,大椎是其集中点。
4 神阙: 定位:脐窝中央 主治: 本穴居于脐,中焦、下焦之间,为胎儿的根蒂,与脏腑有 密切关系,尤其脾胃,脾胃是后天之本,生化气血之原, 如果脾胃虚寒,元气也不能充,诸病由此而生。 凡真阳虚衰,下元虚冷,胃肠虚寒,脾阳不足之证,皆属 本穴主治范围。故腹痛、泄泻、脱肛、水肿、虚脱等证可 用本穴。 操作:因消毒不便,故一般不针,多用艾条或艾炷灸 法。
奇 经 八 脉
总论
定义:八条别道奇行的经脉,即督脉、 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 脉、阴跷脉、阳跷脉。 特点:1 不直隶属于十二脏腑。 2 没有阴阳表里配偶关系。 3 与奇恒之腑(脑、髓、骨、 脉、胆、女子胞)有密切联系。
4 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和冲脉,起 于胞中,同出会阴,而分别循行于人体的 前后正中线和腹部两侧,故称为“一源三 歧” 5 督脉可调节全身阳经脉气,故称“阳 脉之海”。
7 建里: 定位: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 3寸 主治: 和胃健脾,降逆利水,所以治疗胃痛、呕 吐,配内关; 食欲不振,配足三里;腹胀、水肿配水分、 阳陵泉、阴陵泉 操作:直针1--1。5 寸。
5.4 阳维与阴维
第四节阳维与阴维阳维联络各阳经,阴维联络各阴经,起“溢蓄”气血的作用。
其循行分布和病候分述如下。
一、阳维阴维的循行分布《素问·刺腰痛篇》;阳维之脉,脉与太阳合腨下间,去地一尺所。
《素问·刺腰痛篇》:刺飞阳之脉,在内踝上五寸,少阴之前,与阴维之会。
《难经.二十八难》:阳维阴维者,维络于身,溢畜不能环流灌溉诸经者也。
故阳维起于诸阳会也,阴维起于诸阴交也(图5--7、图5--8)。
[交会穴]阳维:金门(阳维所别属,足太阳),阳交(郄,足少阳),臑俞(手太阳)、天髎(手少阳)、肩井、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均足少阳),风府、哑门(督脉)。
此外,手少阳三焦经的络穴外关通于阳维(交会经中无手足阳明)。
阴维:筑宾(郄,足少阴);冲门、府舍、大横、腹哀(足太阴)、期门(足厥阴),天突、廉泉(任脉)。
此外,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内关通于阴维(原交会经中无手三阴)。
[语译]1.阳维脉,与足太阳膀胱经相合,取穴在腿肚下方,距离地面一尺许的部位(阳交)。
2.刺飞扬之脉,部位是在内踝上五寸,足少阴之前,与阴维脉相会处(筑宾)。
3.阳维脉和阴维脉,联系网络全身阴阳经,起溢出或蓄入气血的作用,不直接参予循环流注的运行。
所以,阳维起始于各阳经的交会处(头、肩部各交会穴),阴维起始于各阴经的交会处(旗、胁部各交会穴)。
[注释][1] 一尺所----距离地面一尺许,指阳交穴所在,是阳维郄穴。
杨上善《太素》注:“阳维诸阳之会,从头下至金门,阳交即是也”。
《甲乙经》说金门穴是“阳维所别属”,意指与足太阳郄穴金门另有分支联系。
图5--7阳维脉循行图图5--8 阴维脉循行图[2] 上五寸----内踝上约五寸,指筑宾穴所在,是阴维郄穴。
高士宗注:“飞阳,阴维之脉也。
阴维之脉,起于足少阴之筑宾。
……是飞阳乃别出于太阳,而仍走少阴也”。
[3] 诸阳会、诸阴交----张飞畴注:“诸阳皆会于头,诸阴皆交于胸”。
阴维脉
【2018援07】 47源自轩岐纵横 经络图解经和肝经的“推拉”养生法之外,脚部的运动 对于循行于小腿内侧的经脉来讲,具有重要 养生意义,尤其是阴维脉的养生保健。脚在 人的一生中意义非凡,我们站立或行走都依 赖脚,古人讲“人之有脚,犹似树之有根,树 枯根先竭,人老脚先衰”。中医认为人全身有 十二条正经,脚上就有六条,而奇经八脉的 八条均始于足下。另外,脚上汇集了人体的 60 多个穴位,因此脚被医学家们又称为人 体的“第二心脏”。
《难经·二十九难》 指出: “阳维维于阳, 阴维维于阴,阴阳不能自相维,则怅然失志, 溶溶不能自收持。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 病苦心痛。”说的就是,阳维脉负责联络人体 阳经,阴维脉负责联络人体各阴经,如果阴 维脉和阳维脉功能正常,则人体气血调和, 若二脉功能失常,便不能相互维系。患者就 会出现莫名其妙的心情不愉快,或者不如意 而感到不痛快,或者思维不够畅快等感觉。 同时,还会出现全身疲倦而导致动作不协调 的情况。另外,血液化生依赖于手少阴心经, 阴维脉不通,则血液化生受阻,患者就会出 现心痛的症状, “心痛”在中医证候中不仅是 心之为病,还包括胃胆等痛症,范围较广。因 此,阴维脉病多表现为心痛、胃痛、胸腹痛等 里证。临床上当疼痛难熬时,按摩阴维脉会 起到缓解疼痛的作用。下面就让我们了解一 下阴维脉。
一、阴维脉循经 阴维脉起于诸阴之交(三阴交穴)后上方
的筑宾穴,沿下肢内侧后缘上行,至腹部,与 足太阴脾经同行到胁部,与足厥阴肝经相 合,再上行交于任脉咽喉部的天突穴。
二、阴维脉病变 阴维脉能够维系全身阴脉,具有调节溢 蓄全身气血的作用。阴维脉发生病变主要表 现为心痛,胃痛,胸腹痛等里症。 三、对应经络 阴维脉循行与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 经脉气相通,与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相 联系。 四、阴维脉养生 1.养阴维脉— — —脚趾运动少不了 阴维脉循行时起于小腿内侧,沿下肢内 侧上行,过胸部至咽喉。它和足太阴脾经、足 厥阴肝经循行的位置相近,都在我们的大腿 内侧。对于阴维脉的养生来讲,除了之前脾
【奇经八脉】——阳维脉
【奇经八脉】——阳维脉
阳维脉为奇经八脉之一。
出《黄帝内经素问·刺腰痛论》。
本经自的开始,沿下肢外侧上行,经胁肋、肩胛到耳后方,再向上到头额部后,又折回到项后处。
阳维脉是、、、等诸阳之维。
手少阳三焦经的与本脉脉气相通。
阳维脉循行路径
阳维脉起于诸阳之会,即起于足太阳膀胱经之足外踝下一寸金门穴。
再从金门穴行于足少阳胆经之外踝上七寸
《中医大辞典》:阳维脉循行路线,据《奇经八脉考》载:“阳维,起于诸阳之会,其脉发于足太阳……循膝外廉,上髀厌,抵少腹侧……循胁肋,斜上肘上……过肩前……入肩后……上循耳后……下额……循头入耳,上至本神而止。
”本脉自诸阳经的交会之处起始,其脉气发自足太阳经的金门穴部位,沿着下肢外侧上行,经过髋关节部,循胁肋后侧,从腋后上肩至前额,再到项后,与会合。
阳维脉交会腧穴
阳维脉交会腧穴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腧俞(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督脉)。
阳维腧穴总图
阳维脉经脉病
阳维脉主要病候为恶寒发热、腰痛。
阳维脉联络各阳经,与阴维脉共同起溢蓄气血的作用。
其病变主要表现为发冷、发热、外感热病等表证。
患阳维脉疾病者,有下列病候:多见寒热。
《中国针灸学词典》:阳维发病主要表现为恶寒发热等表症。
《难经·二十九难》:“阳维为病苦寒热。
”或见腰痛。
《黄帝内经素问·刺腰痛篇》:“阳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怫然肿,刺阳维之脉。
”
《中医大辞典》:本脉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寒热往来等。
传统中医奇经八脉基础知识
八脉隶属肝肾
联系奇恒之腑
但奇经八脉在生理功能上与肝、肾关系密切,故有 “ 八脉皆 隶属于肝肾 ” 之说。在循行分布上与奇恒之腑有密切联系,如督 脉与脑、髓有联系,冲脉,任脉与胞宫有联系。
奇经的循行 除带脉之外皆自 下而上
奇经八脉的循行各自不同,但除带脉呈横向分布之外,其它 各经都是起于下部、行至上部。如冲脉、任脉、督脉都起自胞宫, 阴阳维脉和阴阳跷脉起自下肢,最后均上至头面。这与十二正经 有上有下的循行方式不同,它没有逆顺之分。
3
循行分布
奇经八脉具有各自 不同的循行路线,其总 的规律是“自下而上”。 但它的具体循行路线过 去记载的比较分散,现 据《内经》、《难经》 以及后世医家的有关记 述,加以整理,综合进 行论述。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胞宫”在于女性,显然指女子胞(子宫) 无疑。而对于男性“胞宫”何在?对此众说纷纭。有人认为男性的 生殖系统,这未免有些太笼统。有人认为是指男性的睾丸,但在 生理、病理治疗上又有许多现象无法解释。目前按照中医的理论 解释,一般将其解释为“精宫”。
带 脉 循 行 示 意
季 胁
十四椎
环行于腰腹
阴维脉 阳维脉
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 (足少阴筑宾穴),沿大 腿内侧上行至腹部,过胸 部,上于颈,在咽喉部与 任脉的天突、廉泉交会。 阳维脉起于足跗外侧 ( 足太阳经金门穴),沿 膝外上行至胁肋,过肩部, 至前额,再到项后与督脉 的哑门、风府交会。
阴维脉、阳维脉循行示意
冲 脉 ————
调节十二经气血
带脉环身一 周,络腹而过, 联系着纵行于躯 干的各条经脉, 使足三阳、足三 阴六条经脉皆受 带脉的约束。因 此,带脉的作用 是约束诸经不使 妄行,调节经气, 保持通畅。
带 脉 ————
十四经络的专业知识
十四经络的专业知识一、引言经络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人体体内输送气血的通道。
中医认为,经络与网络贯穿人体的各个部分,形成一个系统,起到调节气血运行,维护人体健康的作用。
其中,十四经络是指人体主要经络系统中的十四条经脉。
二、十四经络的概述经络的分类可以有多种方式,按功能可分为主经与络脉,按经络的循行路径可分为经络与腧穴。
而十四经络则是按照经脉的循行路径划分而来,包括任脉、督脉、冲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跷脉、阳维跷脉、血海脉、冲门脉、十二皮部经络等十四条经脉。
2.1 任脉任脉循行于前正中线,是十四经络中最为重要的经脉之一。
任脉起于下腹部的气冲穴,沿胸腹部循行至喉咙部,再向上行至面部。
任脉主要调节胃脾、冲任等脏腑的功能。
2.2 督脉督脉与任脉相对,循行于背部正中线。
督脉起于尾骨,向上行至头顶。
督脉主要调节脊髓、脑部及相关脏器的功能。
2.3 冲脉冲脉是一条腹部的经脉,起于下腹部的曲骨穴,向下行至气冲穴与任脉相交。
冲脉主要调节卵巢、子宫等生殖系统的功能。
2.4 阴维脉与阳维脉阴维脉与阳维脉是互相对应的经脉,分别行于身体的表面和内部。
阴维脉主要分布在肢体的内侧,阳维脉主要分布在肢体的外侧。
它们起着调节体表与内脏之间气血循环的作用。
2.5 阴跷脉与阳跷脉阴跷脉与阳跷脉是与阴维脉与阳维脉相对应的经脉,分别行于身体的前侧和后侧。
阴跷脉与阳跷脉起到调节胸腹部气血循环的作用。
2.6 阴维跷脉与阳维跷脉阴维跷脉与阳维跷脉是与阴维脉与阳维脉相对应的经脉,分别行于身体的内侧和外侧。
阴维跷脉与阳维跷脉起到调节肢体气血循环的作用。
2.7 血海脉血海脉起于心脏,向下行经胃、肠等脏器,是体内气血循环的重要通道。
2.8 冲门脉冲门脉是分布在头部的经脉,起于喉咙部的中府穴,循行经过颧骨、头顶,至于口部及颈部。
冲门脉主要调节头面部的气血循环。
2.9 十二皮部经络十二皮部经络是分布在身体表面的经络系统,主要起到感受外界刺激、传递信息的作用。
奇经八脉之阴维脉、阳维脉
奇经八脉之阴维脉、阳维脉
奇经八脉五、阴维脉
1.经脉循行:起于小腿内侧,沿大腿内侧上行到腹部,与足太阴经相合过胸部,与任脉会合于面部。
2.主要病候:心痛、忧郁。
3.交会腧穴:筑宾(足少阴经)、府舍、大横、腹衰(足太阴经)、期门(足厥阴经)、天突、廉泉(任脉)。
奇经八脉六、阳维脉
1.经脉循行:起于足跟外侧,向上经过外踝,沿足少阳经上行髋关节部,经胁肋后侧,从腋后上肩,至前额.再到项后,合于督脉。
2.主要病候:恶寒发热,腰痛。
3.交会腧穴:金门(足太阳经)、阳交(足少阳经)、俞臑(手太阳经)、天髎(手少阳经),肩井(足少阳经)、头维(足阳明经)、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足少阳经)、风府、哑门(督脉)。
奇经八脉一般规律
奇经八脉一般规律奇经,指“别道奇行”的经脉,有别于“正经(十二经脉)”,八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奇经八脉主要功能任督脉调节人体的阴阳,冲脉统合人体的气血。
带脉发挥约束经脉的作用,维脉维络经脉,跷脉调节运动功能和睡眠活动。
奇经八脉督脉为“阳脉之海”,主一身之阳气,同时与肾、脑、肝经有密切联系,故其功能是统领阳气和真元;任脉为“阴脉之海”,主一身之阴气,任脉对诸阴经起主导和统率作用,对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均有重要影响;冲脉为“十二经之海”和“血海”。
冲脉起于胞中,与十二经脉五脏六腑有密切关系,故又称“十二经脉之海”和“五脏六腑之海”;带脉则有约束人体各条经脉,调节其经气的功能,对分布于下肢内、外侧的阴经和阳经有着统率和协调的作用。
阴、阳跷脉能够交通一身阴阳之气,调节肢体运动,可使下肢运动灵活。
卫气运行主要是通过阴阳跷脉而散布全身。
卫气行于阳则阳跷盛,主目张不欲睡;卫气行于阴则阴跷盛,主目闭而欲睡。
此外,亦说明阴阳跷脉主肢节运动与司眼睑开合,跷脉功能与人的活动与睡眠密切相关。
阴、阳维脉有“维系”、“维络”人身阴经、阳经的功能,阳维脉主一身之表,阴维脉主一身之里。
循行研究过去医家一般多认为奇经是不会循行“环周”的.并以十=经脉比喻如江河的奔流.奇经八脉比喻如湖泊的涵蓄.认为奇经八脉只有调节和溢蓄十二经经气的作用,其本身的脉气不会循行流转。
从中医资料的记载来看,冲脉的脉气从少腹一直循行胸中,并向上行于头部,向下行于腿足,阴跷的经脉都是从足踝部分出,循行身体而上达头目,并深入于脑部;带脉的脉气回绕环流于腰腹之间等等。
督脉和任脉与手太阴肺经脉气通贯而构成十四经的循行。
十二正经左右对称分布在人体两侧,奇经八脉则不同于十二正经遍布全身,其循行分布并没有规则,例如,奇经在上肢并无奇经分布;在奇经八脉中,除了带脉是除了带脉横绕腰腹,冲脉一分支下行之外,其余的奇经均是从下肢或少腹部自下而上的向心性循行,有异于十二正经上下内外顺逆的阴阳表里规律;除督脉外,与脏腑并无直接络属关系,相互之间亦无表里相配关系,只有部份经脉与脏腑连属,如督脉入属脑、络肾、贯心;冲、任、督均与胞宫联系。
阳维脉
阳维脉图新理念>> 请点击穴位生命在于运动,运动贵在科学。
大禹治水功在疏导,运动健身妙在通经。
经脉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径路。
因此,运动健身妙在通经。
十二经脉者,内属脏腑,外络于肢节。
(《灵枢》经脉篇)经脉图可以明示肢体与内脏的关系。
认知了肢体与内脏的关系方能懂得运动肢体可以调整内脏的道理,进而正确掌握其运动方法。
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功之所止也。
(《灵枢》经脉篇)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灵枢》经脉篇〕因此,经脉不能不畅通,理论也不能不知晓。
人体之经脉如大地之江河,江河有河道流域,经脉有路线分布。
疏导江河要沿循河道,疏通经脉是否也应沿循经脉。
朋友:你见过不沿循河道来疏导江河的吗?有不沿循电路来修电器的吗?没有吧。
可是你见过沿循经脉来运动健身的吗?也少吧。
为什么呢?是不是因为不知有经脉,不知经脉内联脏腑,不知经脉路线,没有经脉图呢?朋友:欲要沿循经脉疏导经脉,是否应当先熟知经脉的循行路线;而后才循经疏导经脉,进而调整内脏及全身呢?您说是吗?[交会穴]金门(足太阳),阳交(郄;足少阳),臑俞(手太阳),天髎(手少阳),肩井(足少阳),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足少阳),风府、哑门(督脉)。
此外,手少阳三焦经的外关穴通于阳维。
【原文】《素问·刺腰痛篇》阳维之脉:1.阳维之脉:2.脉与太阳合踹下间;3.去地一尺所。
《难经》二十八难:1.阳维、阴维者,维络于身,溢蓄不能环流灌溉诸经者也。
【白话文】《素问·刺腰痛篇》阳维之脉:1.阳维脉:2.阳维脉与足太阳膀胱经相合于小腿的下面;3.距离地面一尺许的部位(阳交穴处)。
《难经》二十八难:1.阳维与阴维,主要是联络维系周身的经脉。
它们只能蓄积经气,而不能向其它经脉一样,周流循环。
2.故阳维起于诸阳会也;3.阴维起于诸阴交也。
阴阳维脉的功能主治
阴阳维脉的功能主治一、什么是阴阳维脉阴阳维脉是中医学术中的重要理论之一,是指人体内的气血运行系统。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内有经络系统,这些经络通过阴阳之气,贯通全身,维系人体生命活动。
阴阳维脉的功能主治与人体的阴阳平衡密不可分。
二、阴阳维脉的主要功能1.调节生理机能:阴阳维脉通过气血运行,调节人体的生理机能。
通过经络的通畅,可以使气血运行顺畅,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2.平衡阴阳:阴阳维脉能够调节人体内的阴阳平衡。
在中医理论中,阴阳是事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两个对立面。
通过调节阴阳平衡,阴阳维脉可以帮助人体维持健康的状态。
3.养护脏腑:阴阳维脉与人体的脏腑密切相关。
脏腑在中医理论中指的是心、肺、肝、脾、肾等主要脏器。
阴阳维脉运行畅通,可以充分滋养脏腑,保持其正常功能。
4.抵抗外邪入侵:阴阳维脉对于外邪的抵抗具有重要作用。
外邪是指外界的病因,如寒、热、湿等。
通过调节阴阳平衡,阴阳维脉能够帮助人体提高抵抗力,防止外邪入侵,从而维持健康。
三、阴阳维脉的主治疾病阴阳维脉在中医临床中,被广泛应用于许多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工作。
下面列举了一些常见疾病,阐述了阴阳维脉的主治功能:1.感冒:感冒常常是因为外邪入侵,导致人体的阴阳失调。
阴阳维脉的调节作用可以帮助人体抵御外邪,并加速康复过程。
2.消化不良:消化不良常常是因为脾胃功能失调所致。
通过调节阴阳平衡,阴阳维脉可以帮助人体改善消化功能,缓解消化不良症状。
3.失眠:失眠与阴阳失衡密切相关。
阴阳维脉的调节作用可以帮助人体调整睡眠状态,改善失眠问题。
4.高血压:高血压是因为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通过调节阴阳维脉,帮助气血运行通畅,阴阳维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压。
5.疲劳和乏力:疲劳和乏力常常是体内阴阳失调引起的。
通过调节阴阳维脉,提高人体的抗疲劳能力,缓解疲劳和乏力症状。
6.月经不调:月经不调常常是因为藏血、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阴阳维脉可以调节气血运行,帮助改善月经不调问题。
中医基础理论奇经八脉的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奇经八脉的名词解释中医基础理论:奇经八脉的名词解释引言:中医作为中国独有的医学体系,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理论积累。
其中,奇经八脉作为中医学中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被广泛运用于诊断和治疗实践中。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奇经八脉的名词进行解释,并探讨其在中医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奇经八脉的概述奇经八脉,又称奇经八脉,是中医学中血脉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奇经八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和阳跷脉。
这八条脉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它们连接着经络、脏腑、四肢百骸,起到调节和维持人体生理功能的重要作用。
二、奇经八脉的命名与走向1. 督脉:起于前牙中,经过后颈部,沿脊柱后方而上,上至头顶后发。
它的主要功能是统帅人体阳气,支配头面部的功能活动。
2. 任脉:起于中脘,沿腹正中线向下,至气海穴处,再向上至喉交,最后上行于面部。
任脉与督脉相对应,具有濡养阴精、调节生殖系统功能的作用。
3. 冲脉:发于气海,下腹直入下脘,属脾脏。
冲脉主要作用是调节水液代谢,维护人体的液体平衡。
4. 带脉:起于气海,向下经脊柱两侧下行,绕过胸部,上连心主脉。
带脉的主要功能是调节胸、肩、腹腔等脏腑的功能,保持内脏的正常活动。
5. 阴维脉:起于肾,上腹膈上中部。
阴维脉主要负责子宫的调节和协调,对女性的生殖系统具有重要作用。
6. 阳维脉:起于胆,上行至心区,再向上,上达手太阳膀胱经。
阳维脉的功能是控制体表的阳气运行和调节心脏、胆囊等脏腑的活动。
7. 阴跷脉:起于外眧,上行至头顶,再行于面部,至颞角下陷入两唇内。
阴跷脉与阳跷脉是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维持人体生理功能的重要通道。
8. 阳跷脉:起于巅顶,行于面部两侧,下交于下关。
阳跷脉与阴跷脉相对应,它与带脉相互连接,共同调节胸、腹腔等脏腑功能。
三、奇经八脉对中医治疗的影响奇经八脉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理论基础,它通过调节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维持人体的生理平衡。
在中医治疗中,医生可以根据不同病症的表现,判断奇经八脉的状况,进而确定调理和治疗的方法。
奇经八脉(一)
奇经八脉(一)奇经八脉即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蹻脉、阳蹻脉共8条。
奇经八脉的分布规律:奇经八脉的分布部位与十二经脉纵横交互,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其中督脉行于背正中线;任脉行于前正中线;冲脉行于腹部会于足少阴经。
奇经中的带脉横行于腰部,阳蹻脉行于下肢外侧及肩、头部;阴蹻脉行于下肢内侧及眼;阳维脉行于下肢外侧、肩和头项;阴维脉行于下肢内侧、腹和颈部。
奇经八脉的作用:一是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起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二是对十二经脉气血有着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奇经八脉犹如湖泊水库,而十二经脉之气则犹如江河之水。
奇经八脉中的任脉和督脉,因积肥其所属的腧穴,故与十二经全称为“十四经”。
十四经均具有一定的循行路线、病候和所属腧穴。
奇经八脉之阳跷脉阳跷脉1.循行部位:阳跷脉起于足跟外侧足太阳经的申脉穴,沿外踝后上行,经下肢外侧后缘上行至腹部。
沿胸部后外侧,经肩部、颈外侧,上挟口角,到达眼内角。
与足太阳经和阴骄脉会合,再沿足太阳经上行与足少阳经会合于项后的风池穴。
2.生理功能:阳跷主一身左右之阳,阴跷主一身左右之阴。
同时还有濡养眼目,司眼睑的开合和下肢运动的作用。
3.主要临床表现:腿腹肌削,痿痹无力,下肢阴经弛缓或阳经拘急的足外翻,癫狂、嗜睡或失眠,目内眦赤痛,眼睑下垂或两目开合失司,舌淡,苔白,脉虚。
4.病机分析:阴跷脉、阳跷脉行于下肢,维持下肢正常的生理活动。
气血虚衰,跷脉失养则腿腹肌削,屡痹无力,行走欹斜或两足瘛疭;跷脉上行至目内毗,阴跷脉、阳跷脉阴阳失调,则嗜睡或失眠;跷脉虚衰,经脉失养,则司眼睑开合功能失司或眼睑下垂;舌淡,苔白,脉虚为虚弱之象。
5.交会腧穴:申脉、仆参、跗阳(足太阳经)、居髎(足少阳经)、臑俞(手太阳经)、肩髃、巨骨(手阳明经)、天髎(手少阳经)、地仓、巨髎、承泣(足阳明经)、睛明(足太阳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阴 维 脉
阴 维 脉
【附】《奇经八脉考》
具体为:“阴维起于诸阴之交,其脉发于足少阳
筑骨穴,为阴维之郄,在内踝上五寸腨肉分中;上循
股内廉,上行入少腹,会足太阴、厥阴、阳明于府舍
;上会足太阴于大横、腹哀;循胁肋会足厥阴于期门
;上胸膈挟咽,与任脉会于天突、廉泉;上至顶前而
终。凡十四穴。”
阴 维 脉
二.生理功能:
哑门(督脉)。
阴 维 脉
阴 维 脉
“奇经八脉”之一,“维”有维系联络之 意,阴维脉有“维系”人身阴经的功能。 阴维脉联络各阴经,与阳维脉共同起溢蓄
气血的作用。
阴 维 脉Leabharlann 一、经脉循行阴维脉起于足少阴肾经内踝上五寸后端之 筑宾穴,循腿内侧至小腹外缘,循腹上行至乳
上结喉,维络诸阴脉会于任脉
阴 维 脉
[2]溶溶不能自收持——指全身疲倦以致动,作不能自
主 [3]寒热——为恶寒发热之证,泛指表证。
阳 维 脉
四、阳维脉交会腧穴
金门(足太阳经)、阳交(足少阳经)、臑
俞(手太阳经)、天髎(手少阳经)、肩井(足少阳
经)、头维(足阳明经)、本神、阳白、头临泣、目
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足少阳经)、风府、
到项合于督脉。
阳 维 脉
阳 维 脉
阳 维 脉
【附】《奇经八脉考》
具体指出:“阳维脉起於诸阳之会,即起於足太 阳膀胱经之足外踝下一寸金门穴。再从金门穴行於足 少阳胆经之外踝上七寸阳交穴。又与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及阳蹻脉,会於肩後大骨下胛上廉臑俞 穴,又与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会於缺盆中上 毖际天穴,又会於肩上陷中肩井穴。从肩井穴上头, 与足少阳胆经会於眉上一寸阳白穴。从阳白穴上行於 眼上方,直入发际本神、临泣穴。从临泣穴上行经正 营穴,循行枕骨下而至脑空穴。从脑空穴下行至耳後 大筋外端风池穴,又与督脉会於项後风府、哑门穴。
阴 维 脉
四、阳维脉交会腧穴
筑宾(足少阴经)、府舍、大横、腹
哀(足太阴经)、期门(足厥阴经)、天突、 廉泉(任脉)。
“维络于身”,起溢蓄气血的作用,阴
维维系诸阴经,主一身之里。
阴 维 脉
三.主要临床表现《难经·二十九难》:
阳维维于阳,阴维维于阴,阴阳不能自相维, 则怅
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
病苦心痛。)阴维病证出现阴证、里证, 见心腹部、 胸 胁痛等。
词解:[1]怅然失志——形容失意而不痛快的样子。 [2]溶溶不能自收持——指全身疲倦以致动,作不能自主 [3]寒热——为恶寒发热之证,泛指表证。 [4]心痛——为心腹部之证,泛指里证。
经络腧穴各论
奇 经 八 脉
---之阳维脉、阴维脉
阳 维 脉 阳 维 脉
“奇经八脉”之一,“维”有维系联络之 意,阳维脉有“维系”人身阳经的功能。 阳维脉联络各阳经,与阴维脉共同起溢蓄
气血的作用。
阳 维 脉
一、经脉循行
起于足跟外侧,向上经过外踝,沿足少阳经上行 到髋关节部,经胁肋后侧,从腋后上肩,至前额,再
阳 维 脉
二.生理功能:
“维络于身”,起溢蓄气血的作用,阳维
维 系诸阳经,主一身之表。
阳 维 脉
三.主要临床表现《难经·二十九难》:
阳维维于阳,阴维维于阴,阴阳不能自相维, 则怅 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 病苦心痛。)阳维病证出现阳证、表证,见寒热、头痛
、目眩等;
词解:[1]怅然失志——形容失意而不痛快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