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高等学校的发展历程
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
![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154fe9c4284ac850ad0242eb.png)
势,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多样化、 终身化、国际化等。
• 17世纪初,在美国本土建立大学成为社会需求。 1636年建立“坎布里奇学院”,1639年改名 “哈佛学院”。1700年成立耶鲁学院,新泽西 学院(普林斯顿大学)于1746年成立;京士学 院(哥伦比亚大学)成立于1754年;费城学院 (费城大学)成立于1755年;罗得岛学院(布 朗大学)成立于1764年;达特茅斯学院成立于 1769年。这一时期的高等学校主要是以牛津、
近代外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 主要指欧洲16世纪初至19世纪末的高等教 育。在这几个世纪里,以法、英、德为代 表的欧洲各国的高等教育在各个方面都发 生了巨大变化。其中,最具代表性意义的 是欧洲高等教育的中心由意大利、法国转 移到德国,标志性事件就是洪堡大学理念 的提出与实践和柏林大学的成立。美国和 俄罗斯的高等教育有了奠基性发展,这位 20世纪世界高等教育的中心由欧洲移向美 国奠定了基础。
• 高等教育由单一系统向多元系统转百变, 内部结构越来越复杂。
• 目前,高等教育结构变化主要表现在: • 第一,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多样化; • 第二,类型结构多样化; • 第三,形式结构多样化; • 第四,跨学科教育方兴未艾。
• 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
•
步入21世纪的世界高等教育迎来新的
发展时期。便显出更多高等教育发展的趋
• (一)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特点
• 高等教育的世俗化和民族化:突出特征是 法、英、德等国逐步摆脱中世纪统一的办 学模式,结合本国实际,大学设置了大量 世俗性课程和学科,形成带有强烈民族特 色的高等教育办学思想和课程结构。
• 新型高等教育机构的产生:独立学院、专 门学院。
• (二)洪堡和柏林大学
• 洪堡在任教育大臣期间主要围绕柏林大学 的建立表达了关于大学的理念: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与变迁的历程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与变迁的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a33f3ae8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c9.png)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与变迁的历程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变迁可以追溯到古代。
古代中国出现了像国子监和书院这样的教育机构,为士人提供了高等教育。
然而,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建立要追溯到清朝末年。
19世纪末,中国爆发了一系列的民主革命,中国传统教育体制也面临着巨大的改革压力。
在辛亥革命后,中国建立了第一届临时政府,并开始了对新教育的探索。
1911年的《大同书院在京人民六论》提出,“今之中国,唯有开展教育为治国之第一要务”,这是中国高等教育迈向现代化的起点。
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是中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时期。
通过国家资助,大量的新高等教育机构得以建立。
公立大学起初以培养人才为目标,并通过统一的考试选拔学生。
然而,文化大革命的爆发给中国高等教育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困扰。
文化大革命期间,许多学校被关闭,学术活动被停止,大量的教师和学生被迫离开校园。
1978年,中国启动了改革开放政策,高等教育也开始逐渐恢复和发展。
这一时期,国家开始注重高等教育的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包括建立独立的学术机构和加强国际合作。
1980年代,中国开始实施高考制度,以选拔高中毕业生进入大学。
1990年代,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进步,高等教育的需求也迅速增加。
为了满足需求,许多新的学校和专业被创办。
此外,中国还开始引进国外的教育模式和技术,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支持。
这一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也得到了提高,大量的优秀人才涌现出来。
21世纪初,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逐渐与国际接轨,许多中国大学开始与海外高校展开合作项目,增加了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的机会。
此外,高等教育也逐渐向全社会开放,非全日制教育和继续教育的机会得到了扩大。
此外,中国还加大了对高等教育的投资,提高了师资水平和教育设施,进一步提高了高等教育的质量。
总的来说,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变革经历了一个从古代到现代的过程。
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
![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841d3265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d9.png)
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高等教育是指在中学教育之后,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而进行的教育。
它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迅速,并且在变化的社会需求下不断演进。
本文将回顾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从中了解其变革与创新。
一、古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古代高等教育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
希腊的柏拉图学派和亚里士多德学派以其哲学和科学探索而闻名,成为当时学习的中心。
罗马帝国时期,古罗马的学院以政治和法律教育为主,培养了众多优秀的政治家和法学家。
二、中世纪的大学教育中世纪的大学教育起源于欧洲的教堂学校,宗教为主导。
这些学校早期以神职人员培养为主,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大学。
最早的欧洲大学包括巴黎大学和牛津大学等,其课程主要包括神学、哲学和法学。
三、近代高等教育的改革近代高等教育的改革始于18世纪末的欧洲。
这个时期的改革主要集中在教育制度和内容的更新上。
德国的洪堡大学模式,提出了以教授研究和自由学术为核心的大学理念,对世界范围内的大学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21世纪高等教育的创新进入21世纪,高等教育面临着全球化、信息化和技术变革的挑战。
大学不再仅仅专注于传统学科,而是更加注重跨学科和跨领域的综合知识和能力培养。
在线学习和远程教育的普及,使得高等教育的边界变得模糊,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五、高等教育的未来展望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变革,高等教育将继续发展和演变。
未来的高等教育将更加注重职业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与产业和社会需求更加紧密结合。
同时,跨学科和创新研究将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方向,为解决社会和全球性问题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
总结观点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经历了古代的雏形、中世纪的大学教育、近代的改革以及21世纪的创新。
它在不同时期和地区发展出多种不同形式的教育模式,并受到了文化、社会和技术因素的影响。
我们应该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保持了解并与其变革保持同步,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高等教育发展历程
![高等教育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98aec732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bd.png)
高等教育发展历程
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始于20世纪初。
在建国初期,中国
高等教育的发展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制约,如战争破坏、经济困难等。
然而,中国政府非常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并在1952
年成立了全国各级高等学校的领导机构——国家教育委员会,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1950年代至1970年代,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了大规模的扩张和
普及化进程。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发展。
例如,全国范围内实行了高等教育免费政策,大量投资用于高等学校的建设和师资培养。
这一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和质量都有了显著提升。
1980年代至1990年代,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这一时期,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取得了丰硕成果,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大幅增加。
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推动了高校的改革和创新。
一些著名的高等学府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开始获得更大的自主权,各类高校开始鼓励自主招生和培养创新人才。
进入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继续向前发展。
政府提出了实施
高等教育大众化、质量提升与内涵发展相结合的方针,鼓励高校注重人才培养质量。
此外,政府还推动了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并积极推行“双一流”建设,培育一批国际知名的一流高校和一流学科。
总的来说,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经历了规模扩张、质量提
升和创新发展的不同阶段。
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是中国高等教育能够取得如此巨大成就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高等教育仍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进一步推进改革和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与变迁的历程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与变迁的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20aed161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b4.png)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与变迁的历程一、文化革命时期的高等教育文化大革命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文化大革命期间,高等教育受到了严重破坏,大学和学院被关闭,教育体制遭到摧毁。
文化大革命使得许多知识分子受到迫害,大量教师和学生被下放到农村劳动。
这段历史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产生了长期的消极影响,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高等教育改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77年,高考恢复,为高等教育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1985年,中国政府提出了高校扩招的政策,使得高等教育得以快速扩张。
1999年,教育部提出了“211工程”,将部分重点高校列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2015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要推进高等教育自主招生改革,为高校选拔人才提供更多选择的机会。
同时,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促进高等教育均衡发展。
三、高等教育的转型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从数量扩张到质量提升的转变,从传统教育向现代化教育的转型。
中国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数量持续增加。
同时,高等教育质量和实力也在不断提升,一大批世界一流大学和国际知名学科涌现出来。
高等教育的发展还呈现出多元化、国际化的趋势。
中国大学加强了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招收外国留学生,提高国际化水平。
同时,高等教育也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推动了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
四、高等教育的挑战和问题尽管中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是高等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
一线城市的高校资源相对较为丰富,而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高校资源相对匮乏。
其次是高等教育与产业需求不匹配的问题。
不少高校的专业设置和教学方式滞后于产业发展的需求,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再者是高等教育质量不稳定的问题,一些学校追求规模扩张,而忽视了教育质量的提升。
另外,高等教育的营销化问题也备受关注。
高校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
![高校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https://img.taocdn.com/s3/m/ff37a7d5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e7.png)
高校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一个国家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
而高等教育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从最初的一所大学到如今的众多高校网络,每一步都代表着高等教育体系的进步与完善。
本文将就高校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进行探讨。
一、古代经典学府的诞生早在古代,古希腊和古罗马就出现了较为完整的高等教育机构。
那些学府以哲学、数学、医学等为核心课程,培养了很多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和医学家。
中国古代的高等教育也有相应的发展,最早的学府可以追溯到秦朝,后来兴盛于唐宋时期的国子监则是古代中国最为重要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
国子监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为培养官僚精英和政治家提供了重要场所。
二、近代西方高等教育的兴起18世纪的欧洲,特别是英国和德国,见证了现代高等教育的崛起。
英国的牛津和剑桥大学成为了西方世界最负盛名的学府,通过传授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为国家培养出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与此同时,德国的大学则以研究为导向,提出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即“自由研究”。
这种理念极大地促进了科学研究和学术发展,为高等教育体系的进一步演进奠定了基础。
三、现代高等教育的全球化20世纪以后,随着全球化的发展,高等教育开始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大规模的国际交流和合作使得各国的高校逐渐实现了全球互通。
此外,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发展也成为一个重要趋势。
传统的学科也开始融合交叉,涌现出了新的学科和专业,如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和生物技术等。
四、信息技术与高校高等教育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高校高等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现代高校借助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资源。
在线教育平台的兴起使得传统的课堂教学被重新定义,学生可以在自己选择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学习。
这种灵活性对于工作人士、远程学习和终身学习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五、高校的社会责任与使命如今,高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承担着社会责任和使命。
第二章 高等学校的发展历程-第三讲
![第二章 高等学校的发展历程-第三讲](https://img.taocdn.com/s3/m/ae345070ddccda38376baf2d.png)
• 3、社会服务 • 大学在教学内容、专业设置、教 育评价以及科学研究等诸方面已经为 社会所主导,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 高等教育视市场情况决定专业设置和 培养目标,教学和科研都围绕社会需 要尤其是经济的发展需要,这就高等 教育现代理念的特征。
• 现代高校职能的关系:三个职能已经 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体。育人是大学最 基本的职能,是高等学校和高等教育 的本质所造,也是科学研究和社会发 展的基础;科学研究既有助于社会进 步,也可以提高人才培养的素质,而 教学同样可以在研究中推进知识的创 新;社会服务与实践是检验知识的最 佳途径,也可以促进人的素质的综合 发展。
(四)工业化社会的高等学校
1862年颁布《莫雷尔法案》授权 联邦政府通过赠地和拨款方式建立农 业和机械工业学院的基金,用以为地 方发展工农业培养人才,这便是美国 历史上的“赠地学院运动”。
威斯康星思想 “威斯康星思想”的核心是大学 要走出校园,主动为地方经济发展服 务,把大学的知识向社会传播和应用 于社会,让大学中的专家、学生直接 参与当地的工农业生产。
• 古代高等教育是人文教育,重视人的 化育,强调人类认识自己。是一种理 性、德性合一的整体人文观。 • 现代高等教育的育人目标特别强调创 造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教学内容突 出实用性、应用性。
• 2、科学研究 • 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人们掌握更多的 科学知识和生产技能,高等教育也承担了 新的使命—科学研究。 • 科学知识的作用:塑造人和促进社会发展
• 效率的提升影响因素: • 学校是否存在浪费;学生的成绩是否 理想;学生所学是否有用。
第三讲 高等学校的职能(2学时)
• 一、现代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 • 二、对现代高等学校职能的思考 • (本章以理解为主)
一、现代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 (一)高等教育的功能在现实生活中 的表现
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史
![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465f4cf8f90f76c661371a93.png)
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史一、发展模式的不断转换综观百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其发展模式的转换大致可分为七个时期。
第一时期(1862年至1894年)。
甲午战争以前,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处于酝酿时期。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了一批培养外语人才和军事技术人才的专门学校。
它们不同于传统封建教育机构,不是培养作为各级封建官吏的“治才”,而是培养通晓各国语言和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的所谓“艺才”。
最典型的代表即是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和1867年创办的福建船政学堂。
至1894年前后,我国共创办了30所左右的此类学堂。
这些学堂毫无例外地都是在外来因素的诱发下创办的。
所谓外来因素的诱发,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它们是清政府在外力胁迫下应急反应的产物,是为了培养应付西方殖民主义者侵略所急需的人才而开办的;第二层意思是,这些学堂都标榜以西方为榜样,然而,在具体的学习目标上,却并不明确,笼而统之地把西方称之为“泰西”。
从时人留下的大量文献分析,所谓“泰西”,包括了英、法、德、美等国。
可见,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西方”是一种泛称,还没有具体而明确的模仿对象。
第二个时期(1895年至1911年)。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
1895、1896和1898年分别成立的天津中西学堂、上海南洋公学和京师大学堂一般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大学的雏型。
20世纪初,清政府颁布了第一部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全国性学制——《癸卯学制》。
直到辛亥革命前的十多年时间里,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无论是理论层面、制度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弥漫着一种浓厚的“以日为师”的氛围。
1898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的第一份章程就是由梁启超“略取日本学规,参以本国情形草定规则八十余条”[1],即主要是参照日本东京大学的规程制定的。
《癸卯学制》中有关高等教育的条文也几乎与日本学制中的相关规定一致。
与前一个时期相比,学习的目标由泛化而集中,“泰西”一词被一个具体的国家——日本所取代,价值取向明确而单一。
大学的历史与现状
![大学的历史与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9f6fba9d51e79b8968022618.png)
※ 南开大学 “文以治国、理以强国、商以富国” “文以治国、理以强国、商以,又称四十字镜箴
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 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 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 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 勿傲、勿暴、勿怠。颜色: 宜静、 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 和、宜静、 宜庄。 宜庄。
三、大学的功能转向
为社会培养建设者的角色, 为社会培养建设者的角色,大学生的身份定位 就是知识精英。 就是知识精英。 ※1809年创办柏林大学是世界大学发展史上一 年创办柏林大学是世界大学发展史上一 个里程碑式的事件
柏 林 大 学
现代意义的柏林大学
威廉. 洪堡: 威廉.冯.洪堡:
现代的大学应该是“知识的总合” 现代的大学应该是“知识的总合”。 大学兼有双重任务,一是对科学的探求,一是个性与道德的修养。 大学兼有双重任务,一是对科学的探求,一是个性与道德的修养。 大学的基本组织原则:寂寞和自由。 大学的基本组织原则:寂寞和自由。 寂 寞 独立于一切国家的组织形式” ① “独立于一切国家的组织形式”; 大学应独立于社会经济生活。 ②大学应独立于社会经济生活。 ③ 寂寞是从事学问的重要条件 自 由 其注重大学的权利与国家的职责。 ①外部的自由针对国家而言的,其注重大学的权利与国家的职责。 外部的自由针对国家而言的 其注重大学的权利与国家的职责 ②大学的研究应遵从科学的内在要求在自由的条件下进行
独立学院的十年 借助母体高校办学的“依附” 一、借助母体高校办学的“依附”期(1999—2002) ) 增强办学自主性的“独立” 二、增强办学自主性的“独立”期(2003—) )
二、西方大学的创立与沿革史
学 母 ” — 博 洛 尼 亚 大学—— 大学 的大学 大 大学—— 大学 大学 欧 洲 “大 学 之
高等教育发展历程
![高等教育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968eea8c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84.png)
高等教育发展历程近年来,高等教育在我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
这一进程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增长,更在于质量的提升以及体系的完善。
本文将回顾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探讨其中的关键节点和重要变革,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思考。
一、早期阶段中国的高等教育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2世纪的东汉时期。
当时的高等教育主要以私塾为主,培养的对象主要是士子,其培养目标则是担任官职。
高等教育在古代中国起到了培养人才、传播知识的重要作用。
然而,一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高等教育依然处于低水平发展的状态。
这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及外国列强的侵略,使得中国整体实力较为落后。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高等教育开始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高等教育发展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动和重视。
政府将高等教育定为国家的基本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以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为目标。
具体包括加大投入力度、推行普及高等教育、改革招生制度等措施。
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步建立了完善的体系,各类高等院校纷纷涌现。
而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高等教育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大量学校停办或转为其他用途。
高等教育事业陷入停滞状态。
三、改革开放后的重大变革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高等教育再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1985年,国务院决定恢复高考,这标志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再次获得了法规保障。
之后,高等教育改革逐步推行,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1993年,我国开始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推动高等教育大规模的普及。
大量的高校得以建设和扩建,高等教育的门槛进一步降低,更多的人有机会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
此外,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科建设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的一些学科在国际上取得了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学科建设的不断完善,为高等教育的提升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四、现代化发展阶段进入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现代化发展阶段。
一方面,高等教育的规模稳步扩大,高校逐渐增多,学生人数逐年增加。
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
![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2c79b172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83.png)
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
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的兴起。
古埃及和古希腊等国家在教育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建立了富有影响力的大学和学术机构。
然而,高等教育的规模和范围在现代社会才得以真正扩大和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人阶级和知识分子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迅速增加。
为满足这一需求,各国纷纷建立了大学和学院。
同时,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学科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20世纪后半叶,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高等教育产生了巨大
影响。
互联网的普及提供了无限的学习资源和在线学习的机会。
远程教育和开放教育的模式逐渐成熟,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
21世纪以来,高等教育正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
全球
化和国际化的趋势推动了高等教育体系的改革和升级。
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和合作不断加强,跨国大学和联合学位项目层出不穷。
同时,社会对于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效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教育的评估体系也变得日益重要。
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科技革命的不断推进,人工智能、数据科学和生物技术等新兴学科将进一步发展壮大。
高等教育机构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以适应社会对于新技术和新知识的需求。
同时,全球范围内的合作和交流也将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
总的来说,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从古代文明的兴起到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再到信息技术革命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不断进步,高等教育也将不断发展和演变,为社会进步和人才培养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讲 高等学校的发展历程
![第二讲 高等学校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e0e8c9310b4c2e3f572763fb.png)
第 二 讲 高 等 教 育 的 发 展 历 程
3、以培养古典时代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 为培养目标。 4、教学和人才培养在大学职能中占据 了主导地位。
第 二 讲 高 等 教 育 的 发 展 历 程
(三)近代大学教育的转向
1、重视自然科学,科学知识成为大学教学的 重要内容。 2、大学功能也转向进行科学研究、用科学知 识来培养人。 3、高等教育被纳入到国家管理体系之中。 4、大学的层次和内部组织逐渐专业化和制度化。
雍”,环之以水;水南为“成均”,水北为 “上庠”,水东为“东序”,水西为“瞽宗”。 五学名称是中国最早的贵族学校名。“成均” 为五帝学宫名。“上庠”为有虞氏学宫名。 “东序”为夏朝学宫名。“瞽宗”为商朝学宫 名。“辟雍”为周朝学宫名。
第 二 讲 高 等 教 育 的 发 展 历 程
• 战国时齐国设立的稷下学宫作为国家养士机构 也具有了自由论争、学术交流、灵活教学、师 生平等的大学教育的特点。 • 汉代的“太学”是我国正式设立大学的开始, 太学教授称为“博士”,学生称为“博士弟 子”,汉武帝时设五经博士。 • 唐代的“六学二馆”中的国子学、太学、四门 学相当于大学性质,律学、书学、算学相当于 专科性质。
第 二 讲 高 等 教 育 的 发 展 历 程
现代大学诞生的标志
1810年创立的德国柏林大学,并 确立了其大学理念:
“学术自由”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科学育人”
第 二 讲 高 等 教 育 的 发 展 历 程
(四)工业化社会的高等学校
• 现代大学特征突出表现在培养实用
人才,发展实用知识和服务社会。
古希腊的柏拉图举办的阿加德米学园1无严格的学科划分和专业知识的传授2无承继中等教育教学组织和制度性不强3崇尚学术思想自由学者独立人格通常把欧洲的中世纪大学看做是现代大学和高等教育的源头并把19世纪之前的大学称为传统大学以区别于19世纪之后的现代大学
广西高校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学》2高等学校的发展历程
![广西高校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学》2高等学校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14286d72561252d380eb6edf.png)
(六)《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三是坚持客观公正的评审机制 针对四类协同创新模式的不同要求、目标和 任务,建立具有针对性的准入条件、评审认 定标准、建设方式以及实施要求等。坚持 “高起点、高水准、有特色”,委托第三方 机构组织专家评审、开展定期检查和阶段性 评估等工作,减少行政干预。
第一部分:第1条和第2条,阐述总体要求; 第二部分:第3条至第11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的政策措施; 第三部分:第12条至第18条,重点阐述增强科 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文化传 承创新的政策措施;
基本内容(六个部分30条政策措施)
第四部分:第19条至第25条,深化体制机制改 革的政策措施; 第五部分:第26条至第28条,建设高素质教师 队伍的政策措施; 第六部分:第29条和第30条,重点阐述加强条 件和经费保障。
四、重大事件回顾与政策解读
(一)高校扩招 (二)《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四) 2011年4月胡锦涛同志在清华100年校庆 上的讲话 (五)《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 若干意见》
(一)高校扩招
(一)高校扩招
2009年:招生639万人,在 校生2144万人; 2010年:招生661万人,其 中普通本科351万人,高职 高专310万人,在校生2231 万人; 2011年:招生681万人,在 校生2308万人; 2012年:招生685万人,报 考915万人,录取率达75%。
扩招的有利影响
(六)《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通过开展高校协同创新,深化高校 组织管理、人事制度、 人才培养、人员考评、 科研模式、资源配置方式、 国际合作、创新文化建设 等八个方面的改革。
高校教育的创办与兴建历程
![高校教育的创办与兴建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d51e105b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1e.png)
实践教学:注重实践教学,加强校企合作,推行产学研一体化,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和创新能力。
国际化办学: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 量。
05
高校教育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高等教育普及化趋势
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普及化转变,越来越多的学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远程教育和在线教育的发展,使得更多人可以在家学习高等教育课程。 高校与企业合作,开展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更多具有实践经验的高等教育人才。
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明显,国际交流与合作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国际化办学趋势
高校教育国际化成为重要 发展方向
1999年,中国教育部出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 入学率达到适龄青年的15%。
200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进入大众化阶段。
2019年,教育部发布《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指出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世界公认的普 及化阶段。
截至2021年,全国共有普通高校2738所,比上年增加50所。
高校与企业合作加强,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 机会和资源,促进创新
创业成果的转化。
创新创业教育将更加注 重跨学科融合,培养学 生的综合素质和复合型
能力。
未来高校教育将更加注重 创新创业教育的普及和推 广,为更多学生提供创新
创业的机会和平台。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XX
学术交流与合作: 创办高校教育可 以促进学术交流 与合作,推动学 科发展与进步
培养创新人才:高 校教育注重培养学 生的创新思维和实 践能力,为学术研 究提供源源不断的 创新力量
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7a36eb70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0e.png)
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一、中国高等教育的起源中国高等教育的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二世纪的东汉末年,当时的王莽政权设立了太学,为后来的高等教育奠定了基础。
随着历史的变迁,中国的高等教育在不同朝代有了不同的发展。
唐代开元盛世,设立了国子监,成为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主要机构之一。
宋元时期,设立了书院,为民间提供了一种接受高等教育的途径。
二、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兴起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兴起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清朝末年。
1898年,光绪皇帝颁布了《戊戌变法》,其中包括设立了北洋大学堂,这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随着中国社会的动荡,这一时期的高等教育经历了多次变革和调整,但整体发展较为缓慢。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高等教育发展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高等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1952年,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高等学校学制改革的决议》,提出了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和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
随后,中国高等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建设,包括学科设置的调整、高校数量的扩大、师资队伍的建设等。
四、改革开放时期的高等教育变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78年,中国政府发布了《关于恢复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的决定》,标志着高考制度的恢复和高等教育改革的开启。
此后,高等教育经历了多次改革,包括学制改革、学科建设的调整、教育国际化的推进等。
同时,高等教育的规模也得到了快速的扩大,高校数量迅速增加,各类高等教育机构纷纷涌现。
五、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提升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在科研领域,中国高校在一些重点学科和领域取得了世界领先地位,科技创新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高等教育拥有了一大批优秀的教师和研究人员。
同时,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也获得了长足发展,中国高校与世界各地的高校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
六、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展望未来,中国高等教育仍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解析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
![解析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83ebc9db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8e.png)
解析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之初。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和国重要决议草案》,其中明确提出要实施全民教育,普及高等教育,并鼓励发展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
在国家高度重视下,中国的高等教育开始迅速发展。
1952年,中共中央决定重建和发展高等学校,并提出要培养大批各类人才。
1958年,国家在高等教育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重要改革,出台了《关于切实贯彻全民办学方针的决定》和《关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制度的决定》等文件,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85年,国家开展了大规模的高等教育攻关活动,通过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推进教育体制的现代化建设和科学技术的普及。
这一时期的改革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进入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000年,教育部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目标,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实施“211工程”、“985工程”和“双一流”建设等,以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此外,我国还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交流,吸引了一大批优秀的国际学生来华留学。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继续朝着更高的质量迈进。
教育部提出要推动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培养创新人才,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
此外,还要加强高等教育的职业化、应用性和实践性,更好地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
同时,高等教育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布、教育质量的提升和教育公平的问题等,需要进一步加以解决。
总的来说,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从初创时期到规模快速扩展再到质量提升和国际竞争,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未来,我国高等教育还将继续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下,我国的高等教育必将迈上新的台阶,为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和推动我国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学校发展历程
![学校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55824094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d3a8864.png)
学校发展历程一、学校创办与初期发展阶段我校是一所位于中国某省的综合性大学,创办于1990年。
学校的创办目的是为了满足当地及周边地区高等教育资源的需求,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初期的学校规模较小,仅设有少数几个学院和专业。
在创办初期,学校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首先是场地和设施的不足,学校只能租用当地的一些临时场所作为教学和办公用地。
其次是师资力量的不足,学校需要吸引优秀的教师加入,提高教学质量。
此外,学校还需要与当地企业和政府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就业渠道。
二、学校快速发展阶段随着学校的逐渐发展壮大,各项工作逐渐取得了显著成果。
学校于2000年获得了自主招生资格,并开始逐步扩大本科招生规模。
同时,学校加大了对教师队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提高了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此外,学校还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多所国外知名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和交流平台。
在快速发展阶段,学校注重学科建设和科研创新。
学校成立了多个研究所和实验室,加强了科研团队的建设和科研项目的申报。
学校的科研成果逐渐增多,一些研究项目获得了国家级和省级的科研奖励。
三、学校提升综合实力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校逐渐提升了自身的综合实力。
学校于2010年获得了博士学位授权,并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
此外,学校还加大了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力度,提高了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在提升综合实力阶段,学校加强了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
学校引进了一批国内外优秀的学者和教授,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同时,学校还注重教育教学改革,推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改革措施,提高了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此外,学校还加大了校园建设的力度,新建了多个教学楼、实验楼和学生宿舍楼,改善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学校还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举办了各类文化活动和学术交流会议,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四、学校国际化发展阶段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学校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加大了国际化发展的力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周天子所设的大学分为五学:辟雍、上痒、 东序、瞽宗、成均,分别为举行盛典之所、 学书之所、学干戈羽龠之所、演礼之所和学 乐之所,“五学之所”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 最早有文献记载的高等教育机构。
第 资料 二 讲 • 西周在镐京(今西安西北)设立五学。中为“辟 高 等 教 育 的 发 展 • “辟雍”一名,三千年来一直为皇家大学所沿 历 用。 程
教育论 分论:
• • • • •
体制
教学论 科研 体育 投资体制 办学体制 管理体制 招生与就业体制
(三)高等教育学在教育学科中 的地位与作用
第 二 讲 高 等 教 育 的 发 展 历 程
第 二 讲 高 等 教 育 的 发 展 历 程
(四)高等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1、改革任务: 如:高校如何与生产结合? 培养创新人才; 扩大规模与保障质量;
第 二 讲
四、中国高等教育学的产生、发展及特 点
1958年,厦门大学潘懋元教授等编写的《高等教 高 育学讲义》(相当于世界高等教育研究发展的第 等 教 二阶段)。
育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高等教育研究在蓬勃发展, 的 80多个高等教育学会,700多个所(室), 历 高教期刊有400多种,专业研究人员达3000人。 程
2、建立高等教育学体系的任务: 如:揭示“高等教育”的特殊规律, 论述人才培养的理论与方法。
第 (二)中国高等教育学的主要内容体系 二 讲 绪言(概述) 高等教育内外部规律
•
高 等 教 育 的 发 展 历 程
• • • • • • • 高 等 教 育 学
基本理论
高等学校职能 高等教育思想 高等教育宏观结构与运行机制 教学目的任务 教学过程……特征、规律 教学原则….. 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 教什么? 教学方法……怎么教? 教学评价…….结果如何?
第 二 讲 高 等 教 育 的 发 展 历 程
• 洋务运动中创立的“京师同文馆”是我 国近代大学教育的开始,它有统一的课 程设置和管理章程,聘请外国传教士任 教,以学习各国地理及史略,翻译、几 何、航海测算、化学、天文等西学为主, 基本不学“四书五经”之类的传统科目, 被人视为中国近代新式大学的发端。
第 二 讲 高 等 教 育 的 发 展 历 程
3、以培养古典时代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 为培养目标。 4、教学和人才培养在大学职能中占据 了主导地位。
第 二 讲 高 等 教 育 的 发 展 历 程
(三)近代大学教育的转向
1、重视自然科学,科学知识成为大学教学的 重要内容。 2、大学功能也转向进行科学研究、用科学知 识来培养人。 3、高等教育被纳入到国家管理体系之中。 4、大学的层次和内部组织逐渐专业化和制度化。
第 二 讲 高 等 教 育 的 发 展 历 程
现代大学诞生的标志
1810年创立的德国柏林大学,并 确立了其大学理念:
“学术自由”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科学育人”
第 二 讲 高 等 教 育 的 发 展 历 程
(四)工业化社会的高等学校
• 现代大学特征突出表现在培养实用
人才,发展实用知识和服务社会。
第 二 讲 高 等 教 育 的 发 展 历 程
中世纪大学特点(※)
1.自主自治的办学观
2.学术自由的治学观
3.大学内部的民主管理
第 二 (二)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学教育 讲 • 14—16世纪的大学教育的特点: 高 等 教 育 的 发 展 历 程
1、大学教育逐渐走向世俗化。
2、大学的教学内容开始强调关于自然和 社会的人文知识,提倡理性与科学,反 对蒙昧和无知,尤其推崇用古希腊和罗 马的文学艺术来陶冶人。
第 二 讲 高 等 教 育 的 发 展 历 程 一 萌芽时期的高等学校 二 西方高等学校的发展 三 中国高等学校的发展 中国高等教育学的发
历程 历程
四
第 二 讲 高 等 教 育 的 发 展 历 程
一、高等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萌芽时期的高等学校
1、古代早期大学的代表:
中国:战国时齐国的稷下学宫 西方:古希腊的柏拉图举办的阿加德米学园
第 二 讲 高 等 教 育 的 发 展 历 程
2、古代早期大学的特点
(1)无严格的学科划分和专业知识的传授
(2)无承继中等教育,教学组织和制度性不强
(3)崇尚学术、思想自由,学者独立人格
第 二 讲 高 等 教 育 的 发 展 历 程
二、西方高等学校的发展历程
(一)中世纪大学
• 通常把欧洲的中世纪大学看做是现代大 学和高等教育的源头,并把19世纪之前 的大学称为传统大学,以区别于19世纪 之后的现代大学。
第 二 讲 高 等 教 育 的 发 展 历 程
“赠地学院运动”
1862年,美国颁布通过的《莫雷尔 法案》授权联邦政府通过赠地和拨 款方式建立农业和机械工业学院的 基金,用以为地方发展工农业培养 人才,这便是美国历史上所称的 “赠地学院运动” 。
第 二 讲 高 等 教 育 的 发 展 历 程
三、中国高等学校的发展历程
第 (一)中国高等教育学特点 二 讲 1、形成了一个高等教育学的学科群(国 外仍称“高等教育”为研究领域); 高 等 2、中国高等教育学(是以“普通教育学为 教 生长点建立起来的)成为学科; 育 的 3、高等教育学与中国的实践密切相连; 发 总之,中国高等教育学的发展是起步迟, 展 发展快。 历 程
雍”,环之以水;水南为“成均”,水北为 “上庠”,水东为“东序”,水西为“瞽宗”。 五学名称是中国最早的贵族学校名。“成均” 为五帝学宫名。“上庠”为有虞氏学宫名。 “东序”为夏朝学宫名。“瞽宗”为商朝学宫 名。“辟雍”为周朝学宫名。
第 二 讲 高 等 教 育 的 发 展 历 程
• 战国时齐国设立的稷下学宫作为国家养士机构 也具有了自由论争、学术交流、灵活教学、师 生平等的大学教育的特点。 • 汉代的“太学”是我国正式设立大学的开始, 太学教授称为“博士”,学生称为“博士弟 子”,汉武帝时设五经博士。 • 唐代的“六学二馆”中的国子学、太学、四门 学相当于大学性质,律学、书学、算学相当于 专科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