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灸法总论

合集下载

刺灸法

刺灸法

(二)手法练习
• 手法的练习主要在棉团上进行。 • 取棉团,用棉线缠绕,外紧内松,做成直径约6~7cm的圆 球,外包白布一层缝制即可练针。可练习提插、捻转、进 针、出针等各种毫针操作手法。做提插练针时,以执笔式 持针,将针刺入棉球,在原处作上提下插的动作,要求深 浅适宜,幅度均匀,针身垂直。
(三)实体练习
二、毫针刺法
• 毫针的构造:分为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五个部 分。 • 毫针的规格:是以针身的直径和长度区分。 • 一般临床以粗细为28~32号(0.38~0.28mm)和长短为1~3 寸(25~75mm)的毫针最为常用。 • 短毫针主要用于耳穴和浅在部位的腧穴作浅刺之用,长毫 针多用于肌肉丰厚部位的腧穴作深刺和某些腧穴作横向透 刺之用。
• 3.刮法 • 是指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经气未至,以拇指或示指的指 腹抵住针尾,用拇指、示指或中指指甲,由下而上或由上 而下频频刮动针柄,促使得气的方法。本法在针刺不得气 时用之可激发经气,如已得气者可以加强针刺感应的传导 和扩散。 • 4.摇法 • 是指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将针轻轻摇动,以 行经气的方法。其法有二:一是直立针身而摇,以加强得 气的感应;二是卧倒针身而摇,使经气向一定方向传导。
体位选择的注意事项
• • • • 患者体位的选择原则是要有利于腧穴的正确定位; 便于针灸的施术操作; 较长时间的留针而不致疲劳; 根据处方所取腧穴的位置,尽可能用同一种体位针刺取穴;
• 对初诊、精神紧张或年老、体弱、病重的患者,有条件时应 尽量采取卧位; • 不能使用站立体位和移动体位。
消毒
• 针刺治病要有严格的无菌观念,切实做好消毒工作。针刺 前的消毒范围应包括:针具器械、医者的双手、患者的施 术部位、治疗室用具等。

针灸学课件:第四章 刺灸法总论

针灸学课件:第四章  刺灸法总论

胃 戊土 辰 解溪 巳
脾 己土 巳 大都 午
心 丁火 午 少冲 未
小肠 丙火 未 后溪 申
膀胱 壬水 申 至阴 酉
肾 癸水 酉 复溜 戌
心包 丁火 戌 中冲 亥
三焦 丙火 亥 中渚 子
泻法 子穴 时间 阳辅 子 行间 丑 尺泽 寅 二间 卯 厉兑 辰 商丘 巳 神门 午 小海 未 束骨 申 涌泉 酉 大陵 戌 天井 亥
徐、迎随等补泻内容。
•晋代,南北朝:《针灸甲乙经》(皇甫谧 )。
•隋唐:太医署针灸专科,针博士、针助教、针师、 针工、针生从事针灸工作。彩色经络穴位图《明堂 孔穴图》;专著《千金方》(孙思邈 ),《外台秘 要》(王焘 )。
•宋元:提出子午流注按时取穴的时间针法学说;针 灸铜人;专著多,《针灸资生经》(王执中 )、《流 注指微赋》(何若愚) 、《十四经发挥》(滑寿 )、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王惟一 )。
第四章 刺灸法总论
第一节 刺灸法的概念与分类
• 刺法,又称针法,是指使用不同的针具,刺入人体的 穴位(或一定部位),并施以不同的手法,给予一定的 刺激,从而激发经气,达到调整阴阳、防治疾病的方 法。
• 灸法,是指采用艾绒和药物为主要材料,点燃后在体 表的一定部位或腧穴进行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热 刺激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温通经络、 扶正祛邪,达到防治疾病的方法。
• 刺法灸法学,研究刺法、灸法等的理论及其临床使用 的学科。
刺灸法的源流与发展
一、 刺法的源流与发展
• “砭石”——最早的针具。
– 《说文解字》:“砭,以石刺病也”。
• 金属针具如青铜针的出现,“九针”。
• 《内经》中的九针,标志着针法的形成。 • 在针刺方法上,提出了“九刺”、“十

5刺灸法总论1针法

5刺灸法总论1针法

灸法的概念
• 灸法----古称“灸炳”,又称“艾灸”, 是指用艾火治病的方法。广义的灸法既是 指采用艾绒等为主烧灼、熏熨体表的方法 ,又可包括一些非火源的外治疗法。
刺法和灸法的关系
• 共同点-----刺法和灸法均是通过刺激人体 的一定部位(腧穴),以起到疏通经络、 行气活血、协调脏腑阴阳等作用,从而达 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 • 不同点-----刺法属机械性刺激,偏于疏通; • 灸法有组织化学变化,偏于温通 。
六、行针手法
概念:毫针刺入穴位后,为了使患者产生 针刺感应,或进一步调整针感的强弱,以 及使针感向某一方向扩散、传导而采取的 操作方法。 分类:两种 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 辅助手法:循法、弹法、刮法、摇法、飞 法、震颤法
(一)基本手法
1、提插法 定义: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 提下插的操作手法。 要求:指力一定要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 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 每分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 针刺的角度、方向。 刺激量大小与幅度、频率有关。
针根:牢固,无剥烛、伤痕。
针柄:柄的金属丝要缠绕均匀、牢固而不松脱或 断丝,针柄的长短、粗细要适中,便于持针、运 针。
(四)毫针的保藏
保护针尖:在针盘中可以插在厚的消毒纱 布上,在针管中可以在一头塞上干棉球。
防止生诱:暂时不用的毫针,可在擦拭干 净后放入滑石粉内,或在针身涂上少量的 凡士林油,包扎妥当,放在硬质针盒或针 管内,贮藏于干燥处。
• 4、断针: • 原因:针具质量欠佳,针身或针根有损伤 剥蚀,进针前失于检查;针刺时将针全部 刺入腧穴,行针时强力提插、捻转,肌肉 猛烈收缩;留针时患者随意变更体位,或 弯针、滞针时未能及时正确处理。 • 症状:针身折断,其断端部分针身尚露于 皮肤外,或断端全部没入皮肤之下。 • 处理:

刺灸法总论

刺灸法总论

❖ 九针 ❖ 针具由砭石到九针,标志着针具的形成。 ❖ 青铜针----金、银 针----铁针----普通钢针 ❖ -----不锈钢针-----电针、光针、磁针 等
二、刺法的起源与发展
❖ 《内经》针刺方法: ❖ 在刺法方面,提到了九刺、十二刺和五刺等;
在补泻手法方面,提到了徐疾补泻、呼吸补 泻、捻转补泻、迎随补泻、提插补泻和开阉 补泻等,为后世针刺手法奠定了基础。 ❖ 《难经》又有所阐发,强调了针刺时双手协 作的重要性,对后世影响颇大。
刺灸法的概念
❖ 刺灸法(needling and moxibustion techniques)
❖ 主要阐述刺法、灸法的基本知识及其具 体操作技术,为针灸临床所必须掌握的 技能。
刺法的概念
❖ 刺法----古称“砭刺”,是由砭石刺病发 展而来,后来又称“针法”,目前其含义 已非常广泛,即指使用不同的针具或非针 具,通过一定的手法(manipulation technique)或方式刺激机体的一定部位 (腧穴),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二、灸法的量学要素
❖ 灸法的量学要素,是指与灸法刺激量及效应 密切相关的量学因素,包括艾炷的大小和壮 数、艾条施灸的距离、施灸时间的长短等。
❖ 灸法的艾炷数量的计数单位定为“壮”,艾 炷越大,刺激量就越大;艾灸壮数越多,刺 激量就越大。
❖ 艾条施灸,距离皮肤的距离越大,刺激量越 小,距离越小,则刺激量越大;施灸的时间 越长,刺激量就越大。
(二)刺激的时间
❖ 正确掌握针刺作用持续的时间。在施行针刺手 法时,作用力持续的时间直接关系着疗效 ;
❖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证和情况,确定作用力持续 的最佳时间参数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之一。
❖ 刺激强度的变化率---在毫针操作中,由于患 者自身的敏感性不同,对刺激阈的要求也不一 样,要注意针刺刺激强度的及时增加和调整。

针灸学教案

针灸学教案

理论课教案纸编号:CY/JW-JL-12 (08) 保存期限:5年教案纸第页理论课教案纸编号:CY/JW-JL-12 (08) 保存期限:5年教案纸第页理论课教案纸编号:CY/JW-JL-12 (08) 保存期限:5年教案纸第页理论课教案纸编号:CY/JW-JL-12 (08) 保存期限:5年教案纸第页理论课教案纸编号:CY/JW-JL-12 (08) 保存期限:5年教案纸第页理论课教案纸编号:CY/JW-JL-12 (08) 保存期限:5年教案纸第页理论课教案纸编号:CY/JW-JL-12 (08) 保存期限:5年教案纸第页理论课教案纸编号:CY/JW-JL-12 (08) 保存期限:5年教案纸第页理论课教案纸编号:CY/JW-JL-12 (08) 保存期限:5年教案纸第页理论课教案纸编号:CY/JW-JL-12 (08) 保存期限:5年教案纸第页理论课教案纸编号:CY/JW-JL-12 (08) 保存期限:5年教案纸第页理论课教案纸编号:CY/JW-JL-12 (08) 保存期限:5年教案纸第页理论课教案纸编号:CY/JW-JL-12 (08) 保存期限:5年教案纸第页理论课教案纸编号:CY/JW-JL-12 (08) 保存期限:5年教案纸第页理论课教案纸编号:CY/JW-JL-12 (08) 保存期限:5年教案纸第页理论课教案纸编号:CY/JW-JL-12 (08) 保存期限:5年教案纸第页理论课教案纸编号:CY/JW-JL-12 (08) 保存期限:5年教案纸第页理论课教案纸编号:CY/JW-JL-12 (08) 保存期限:5年教案纸第页理论课教案纸编号:CY/JW-JL-12 (08) 保存期限:5年教案纸第页理论课教案纸编号:CY/JW-JL-12 (08) 保存期限:5年教案纸第页理论课教案纸编号:CY/JW-JL-12 (08) 保存期限:5年教案纸第页。

刺灸法总论头针

刺灸法总论头针

刺灸法总论头针引言刺灸法是中医学中最具特色的治疗方法之一。

中医认为人的经络穴道是一个重要的生命结构,在经络上“气血通则不痛,气血不通则疼痛不止”,而刺灸能通过刺激经络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刺灸法的实践证明,在临床实践中有很好的效果,而头针则是刺灸法的重要治疗工具之一。

头针的基本概念头针是一种棕色或黑色的细长针,长度约为3-5厘米,针体粗细与针柄相当。

头针的刺入方向有正向插入头、侧向插入头和背向插入头三种。

头针一般用于面部和头部部位的治疗。

头针的使用可以减少针灸治疗的疼痛感,特别适用于儿童和老年人。

头针的使用方法对于头针的使用,需要先选择合适的经穴,然后采用正确的刺激方法刺入穴位。

头针的刺入方法主要有直接插入法、九九归一法和三绕法。

直接插入法是从皮肤上直接插入穴位,适用于穴位浅表、肉厚的患者;九九归一法是将针头与穴位对准并轻轻捏针柄,使头针一次性插入穴位,适用于穴位较深且病情较重的患者;三绕法则是在穴位周围绕三圈再刺入。

头针的适应症头针适用于头面部疾病和部分肢体疾病的治疗。

头针治疗头面部疾病能够缓解头痛、偏头痛、面瘫、眼疾、口眼歪斜等症状,同时还能改善心身状态、调整情绪。

另外,在一些肢体疾病上,头针也可以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头针的注意事项在使用头针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首先要确定穴位的位置,避免误刺错刺;2.对于头针具有禁忌症的患者,禁止使用头针;3.使用头针时,需要保持环境安静,心态平和,切勿过于紧张;4.使用头针前需要对针具进行消毒,保证使用安全和卫生;5.刺入头针后需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头针作为刺灸法中的一种工具,在适当的病症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准确的选择穴位、规范的操作和适当的使用方法是充分利用头针治疗功效的关键,而注意事项和使用范围的限制也是确保头针治疗安全有效的保障。

刺法灸法总论

刺法灸法总论

●押手 固定腧穴 协助进针
《难经》知为针者信其左 不知为针者信其右
减轻疼痛 调节针感
持针法
二指持针法 多指持针法
02.04.2021
整理课件
18
进针法
单手进针法 双手进针法 管针进针法
毫针的针刺方法
02.04.2021
整理课件
19
毫针的针刺方法
单手进针法
用刺手的拇食指持针,中指指端紧靠穴 位,中指指腹抵住针身下段,当拇食指向下 用力按压时,中指随势屈曲将针刺入,直刺 至所要求的深度。
整理课件
7
规格
长短规格

1 1.5 2 2.5 3 4 5
毫米mm 25 40 50 65 75 100 125
粗细规格
号数 26 27 28 29 30 31 32
毫米mm 0.45 0.42 0.38 0.34 0.32 0.30 0.28
收藏 防止损坏与污染
02.04.2021
整理课件
8
二、针刺练习
部分(前侧面)腧穴
02.04.2021
整理课件
11
针刺前的准备
体位
常用体位 仰卧位 俯卧位
侧卧位 仰靠坐位 俯伏坐位 侧伏坐位 俯卧位 适宜于取头、项、脊背、腰尻部腧 穴和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腧穴
02.04.2021
整理课件
12
针刺前的准备
体位
常用体位 仰卧位 俯卧位
侧卧位 仰靠坐位
俯伏坐位 侧伏坐位
刺灸法
02.04.2021
整理课件
1
刺灸法定义与作用
基本原理 操作技术 应用方法
刺灸法源流与发展
针具的发展 刺法、灸法的发展

刺灸总论ppt课件

刺灸总论ppt课件
• 现代临床广泛应用不锈钢针。另有电针、光 针、磁针等。
4
5
6
二、刺法的起源与发展
•《内经》总结了上古以来的针刺方法,继而 《难经》又有所阐发,为后世奠定基础。 •唐宋时期一直继承《内经》和《难经》之说。 •金元时期许多医家创立的针刺手法目前仍具 实用价值。 •清代中叶以后,针灸衰落,针法亦无进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针刺手法的研究取 得了较大进展。
11
(二)刺激的时间
1、作用力持续的时间 2、刺激强度的变化率
12
二、灸法的量学要素 ❖ 艾炷的大小和壮数 ❖ 艾条施灸的距离 ❖ 施灸时间的长短
13
中篇 针 灸 技 术
第四章 刺灸法总论
一、刺灸法的定义 刺灸法主要阐述刺法、灸法的基本知识及
其具体操作技术,为针灸临床所必须掌握的 技能。
刺法:刺法又称针法,而刺法的意义较广, 是指采用不同的针具或非针具,刺激人体的 一定部位(腧穴),并运用各种手法以调整 阴阳防治疾病的方法。
1
灸法:是指采用艾绒或其它药物制成的灸炷或 灸条,点燃后熏熨体表的一定部位(腧穴), 以起到防治疾病作用的方法。 二、作用
7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二节 灸法的起源与发展 一、灸法的起源 古人在煨火取暖时,由于偶然被火灼伤 而解除了某种病痛,从而得到了烧灼可
以治病的启示,这就是 灸法的起源
8
二、灸法的发展 ❖ 在医学专著中,灸法最早见于《内经》,
以后历代出现许多针灸方面的著作。 ❖ 古人多采用直接灸,且艾炷较大,壮数
较多,现代多采用小艾炷少壮灸,并衍 化出多种灸法,根据病情不同,还常采 用间接灸法。
疏通经络、调节脏腑、行气活血。
2
第一节 针具与刺法的源流 一、针具的起源与发展

第四章刺灸法总论

第四章刺灸法总论

中篇针灸技术第四章刺灸法总论刺灸法主要阐述刺法、灸法的基本知识及其具体操作技术,为针灸临床所必须掌握的技能。

本章主要就刺灸法的概念、源流和发展及刺法灸法的操作的量学要素等内容作一阐述。

第一节针灸与刺法的源流一、针灸的起源与发展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曾利用一些简单的、不加磨制的石块作为生活和日常用具,这就是旧石器时代。

后来,勤劳的祖先们在不断的劳动实践中,有逐渐能够加工制造各种不同形状的石斧、石刀和石针等工具,演进到新石器时代。

砭石是古代的一种石器。

《说文解字》说“砭,以石刺病也。

”是经过磨制而成的原始工具,可以看作是最初的“针具”。

有关砭石的记载很多,如《山海经》曰:“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

”晋·郭璞注:“可以为砥(砭)针,治痈肿者。

”《素问·异法方宜论》曰:“东方之域…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

”唐·王冰注:“砭石,谓以石为针也。

”这些记载都说明,“砭石”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最初是用来刺痈肿、排脓、放血的工具。

后来逐渐发展成为针灸治疗的工具。

砭石实物,近年来在考古工作中有了新的发现,如1963年在内蒙古自治区多伦旗头道洼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一根磨制的石针,长4.5cm,一端有锋,呈四棱锥形,经考古与医史专家鉴定,这枚石针出于距今1万年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认为它是针刺的原始工具——砭石。

又如,山东省微山县两城山出土的东汉画像石有4块刻有半人半鸟的神物,手握一针形器物,刺向患者肢体。

根据出土文物和文献的记载证实,“砭石者,亦从东方来”(《素问·异法方宜论》),砭石发明于我国东部的山东一带,后来逐渐推广到各地。

针灸晓得形成与生产力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古代的针灸除砭石之外,还有骨针、竹针的应用。

据考,大约在山顶洞人文化时期,已能制造比较精细的骨针,在距今6000~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有不少各种各样的骨针,这些骨针,也很可能被用来作为医疗工具。

6刺灸法总论7头针

6刺灸法总论7头针

头临泣:前发际上0.5寸, 头正中线旁开2.25寸。 即神庭与头维连线中点。
4、MS4 额旁3线
定位:在头前部,从胃经头 维穴内侧0.75寸起向前引一 直线,长1寸。 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阳 痿、遗精、尿频、尿急、子 宫垂等。
操作:从此线上端进针,向 前平刺1寸,行快速捻转手法。头维:额角发际直上0.5寸。
主治:上1/5段,治疗对侧
下肢和躯干瘫痪:中2/5段,
治疗对侧上肢瘫痪;下2/5
段,治疗对侧面神经瘫痪、
运动性失语、流涎、发音障
碍等。
前神聪:前发际正中直上4寸。
操作:由前神聪向悬厘分段 悬厘: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
接力平刺,行快速捻转手法。 上3/4与下1/4交点处。
7、MS7 顶颞后斜线
定位:在头顶部、头侧部。 顶颞前斜线之后1寸,与其平 行的线。从督脉百会穴至颞
14、MS14枕下旁线
定位:在后头部,从膀 胱经玉枕穴向下引一 直线,长2寸。
主治:小脑疾病引起 的平衡障碍、后头痛。
操作:由玉枕穴进针, 向下平刺2寸,行快速 捻转手法。
玉枕:后发际上2.5寸, 头正中线旁开1.3寸。 即脑户旁开1.3寸。
(二)适应症
1、脑源性疾患,如中风、颅脑损伤、眩晕、皮层性 多尿、视力障碍,小儿脑瘫、智能迟滞,震颤麻 痹、癫痫、假性球麻痹、舞蹈病等。
5、MS5 顶中线
定位:在头顶部,从督 脉百会穴至前顶穴。
主治:腰腿痿痹、皮层
性多尿、脱肛、遗尿、 头痛、眩晕。
操作:从百会穴进针,
向前透刺至前顶,行快 前顶:前发际正中直上3.5寸。
速捻转手法。
百会: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
6、MS6 顶颞前斜线
定位:在头顶部、头侧部, 从头部经外奇穴前神聪至颞 部胆经悬厘引一斜线。

6刺灸法总论4其他针疗法4

6刺灸法总论4其他针疗法4
这时的电流强度称为“感觉阀” 痛阀:如果电流强度再稍增大,患者会突然产生刺
痛感,能引起疼痛感觉的电流强度称为“痛阀”。 最适合的刺激强度:感觉阀和痛阀之间的电流强度 感觉阀和痛阀因人而异,一般以患者能耐受的强度
为宜。
(二)作用和适应范围
❖ 作用:止痛、镇静、促进气血循环、调整肌张力 等。
❖ 适应范围:各种痛证、痹症和心、胃、肠、肌、 膀胱、子宫等器官的功能失调,以及癫狂和肌肉、 韧带、关节的损伤性疾病等,并可用于针刺麻醉。
4、挑刺法 ❖ 是用三棱针挑断穴位皮下纤维组织以治疗疾病的
方法。 ❖ 操作注意:消毒;针对阳性反应点。
➢适用范围:肩周炎、颈椎病、失眠、胃 痛、哮喘、疳积等
(二)适应范围
❖ 作用:通经活络、开窍泄热、消肿止痛 ❖ 适应证:实证、热症、瘀血、疼痛等
以疼痛、发热、肿胀为主要表现
➢急性:昏厥、高热、中暑、中风闭证、咽喉肿 痛、目赤肿痛等。 ➢慢性:皮肤病、扭挫伤、疳积、小儿营养过剩、 头痛、指趾麻木等。
断 有节律地时断时续自动
续出

断时无脉1.5s,续时密 波连续工作1.5s
➢ 腕关节弹动(肘臂不动),针尖叩刺皮肤迅速弹起。 如此反复操作。
➢ 针尖垂直于皮肤,先轻后重再轻。不可出现不当的拖、 拉、擦动作。
➢ 不论轻、重刺激都应运用腕部弹力,使针尖刺到皮肤 后,由于反作用力而使针弹起,这样可减轻针刺部位 的疼痛
3、刺激强度
➢ 轻刺用力较小,针尖接触皮肤的时间愈 短愈好,仅现轻度潮红,少量充血。 (多用于眼周、头部等皮薄肉少,体弱 者。补:面瘫日久)
(一)操作方法
1、点刺法
➢ 是指点刺腧穴或血络放出少量血液或挤出少量体液的方法。 ➢ 操作注意:碘酒消毒,酒精脱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刺灸法总论
一、定义和作用
二、刺灸法的起源
(一)针具:砭石、骨针
(二)九针:鑱(皮肤针,浅刺皮肤,泄热)、园、鍉、锋(三棱针)、铍、园利、毫、长、大(火针)。

针刺法
一、毫针的刺法(掌握毫针的基本手法)
1、规格:直径:30#-0.32mm;31#-0.3mm;32#-0.28mm;34#-0.25mm~0.20mm。


度:1寸-25mm;1.5寸-40mm;3寸-70mm。

2、保存
二、针刺练习要点
1、指力
2、手法
3、自身试针(曲池、足三里)
三、针刺前准备
1、选针
2、体位选择:仰卧(头面部、前胸、四肢穴位)、侧卧(侧头部、胸部、背部、臀部、下
肢穴位)、俯卧(背部、四肢穴位)、仰靠坐位、侧伏坐位、俯坐位。

四、消毒
1、针具:高压蒸汽灭菌法(98~147kPa,115~123℃,30min),药液浸泡法(84消毒液,
保尔康),煮沸法。

2、手:洗手、75%酒精
3、施术部位:75%酒精
五、毫针刺法
(一)进针法
1、刺手和押手:押手的作用(定穴、减少进针疼痛)
2、进针手法:单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提捏进针法、舒张进
针法);管针进针法。

3、进针时产生疼痛和避免方法:手法(快速进针)、左手重按、碰到血管、碰到骨膜肌腱、(二)进针的角度、深度和方向
1、角度:直刺、斜刺、平刺。

2、深度:即要有针感、又不伤及穴位,(头面部、胸部、背部忌深刺;年龄大的进针勿深;
体质;病情表证浅刺、实证深刺;时令春夏浅秋冬深)
六、行针与得气
行针:针刺入穴位之后,为了得气、调节针感和补泻的手法。

得气:针感。

(一)基本手法
1、提插
2、捻转
(二)辅助手法
1、循:延经脉循行方向揉按,有催气的作用;
2、刮
3、弹柄
4、搓柄法
5、摇柄法
6、震颤法
7、飞法
(三)得气、候气、催气、守气。

1、得气:酸麻胀痛
2、得气与疗效
3、不得气的原因:取穴不准、病情日久精气不足
4、留针候气:延长留针时间
5、催气
七、针刺的补泻
(一)定义:补法:凡是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泻法:凡是能够疏泄病邪,是亢盛的机能恢复正常的方法。

(二)影响针刺补泻手法的因素:
1、机体的机能状态;(腧穴具有双相调节作用)
2、腧穴的特性:强壮穴:气海、关元、足三里、膏肓俞;泻热:少商、十宣。

3、补泻手法:捻转(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以顺时针用力为主-补
法,反之则为泻法);提插(先浅后深、重插轻提、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补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频率快、操作时间长-泻法);疾徐(进针慢、出针快-补,反之为泻);迎随(顺经脉循行方向-补,反之为泻);呼吸(呼气时进针为补,吸气时进针为泻);开阖(针起后按针孔-补,针起摇大针孔泻);平补平泻(进针后均匀的提插捻转)
八、留针和出针
1、留针:静留针、动留针;(大椎单刺不留针)
2、出针:
九、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
(一)晕针
1、原因:精神紧张、体质虚弱、劳累过度、饥饿。

2、症状:突然的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慌心悸气短、恶心,血压下降,脉沉细,严重者
四肢逆冷、二便失禁。

3、处理:立即停止针刺,迅速起针,平卧,头部放低,注意保暖;轻者温开水灌服;重者
按压人中等穴位,极严重者按急诊室抢救处理。

4、第一次扎针的患者取穴不宜太多。

(二)滞针
1、原因:精神紧张、操作不当、留针时间太长;
2、处理:使患者放松,局部按摩等。

(三)弯针
处理:恢复体位,缓解肌肉紧张,避免强行拔出。

(四)断针
避免方法:留针时不要把整个针身刺入皮肤,将针根留出。

(五)血肿
十、针刺的注意事项
1、饥饿、劳累、紧张状态下,不宜进行针刺治疗;
2、三个月以内孕妇不宜针刺小腹部位治疗,怀孕三个月以上的不宜取腹部和腰骶部;女性
行经期间尽量避免针刺治疗;
3、小儿囟门未闭时不宜扎头顶穴位;
4、凝血机制障碍病人不宜针刺;
5、皮肤溃破者、斑痕处、肿瘤处不宜针刺;
6、胸部、背部、腋下不宜深刺、直刺;
7、眼睛周围的穴位不能猛烈的提插捻转;
8、风池、风府、哑门注意针刺的方向、深度;
9、尿潴留病人注意进针方向、角度、深度。

灸法
掌握灸法的操作方法和适应范围
一、概述
(一)概念:用艾绒置于人体表面的经络上,借助火的势力达到效力。

(二)艾灸的作用:
1、温通经络、行气活血,用于风寒湿痹;
2、温散寒邪,用于阳虚者;
3、回阳固脱,用于脱肛、阴挺、崩漏、带下;
4、消肿散结,瘰疠;
5、防病保健,灸足三里。

二、灸法的种类
a)艾炷灸
a.直接灸:将适当大小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的方法,分为斑痕灸、无斑痕灸;
b.间接灸:用药物或其他材料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又
称隔物灸。

如隔姜灸用治寒性疼痛,隔盐1灸,隔蒜灸,隔附子饼灸。

b)艾条灸
a.悬起灸
b.雀啄灸
c.回旋灸
c)温针灸
d)温针器灸
三、注意事项
(一)先上后下,先里后外。

脱肛者先下后上(长强-百汇)。

(二)灸的补泻
(三)灸的禁忌:实热证、阴虚证;面部、五官不用斑痕灸;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灸。

临产时可以进行针灸。

拔罐法
一、概述
1盐用粗盐,铁锅炒热至土黄色,每次灸15min,治疗风湿、类风湿效果甚佳。

崩漏时灸隐白穴。

二、拔罐的分类
1、排气方法的分类
a.火吸法
b.水吸法
c.抽气吸法
2、拔罐形式分类
a.留罐
b.闪罐
c.走罐
3、综合运用分类
a.药罐
b.针罐
三、罐的种类
四、拔罐方法
火罐法:闪火法、投火法、滴酒法、贴棉法
三棱针法皮肤针法皮内针法电针法穴位注射法
一、三棱针
(一)概述
(二)操作:
1、点刺法:耳尖(可治针眼、牙痛)、十宣、十二井等。

2、散刺法
3、刺络法:曲泽、委中。

4、挑刺法
(三)注意事项:严格消毒、防止感染;动作快;身体虚弱、贫血者勿放血;血液病者勿放血。

二、皮肤针(梅花针)
(一)半刺、杨刺、毛刺,刺激人体十二皮部,调节脏腑功能。

(二)操作:
1、部位:循经叩(督脉、膀胱经)、穴位叩(阿是穴、夹脊穴、特定穴)、局部叩。

2、强度:
三、皮内针
腹结穴治疗便秘
四、电针法
注意事项:
1、心脏病人,避免电流回路通过心脏。

2、等
五、穴位注射法
1、针具:一般五号半。

2、穴位:2~4个,不宜过多。

3、药量:根据部位不同0.1ml~2ml。

4、操作
5、适应症:面瘫、神经麻痹等。

6、药物
7、注意事项:严格消毒、避免感染;注意药物禁忌;关节腔附近勿用;孕妇的下腹部和腰
骶部慎用。

重点:
1、各种方法的注意事项
2、针刺、灸法、拔罐
3、毫针部分是重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