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灸法总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刺灸法总论
一、定义和作用
二、刺灸法的起源
(一)针具:砭石、骨针
(二)九针:鑱(皮肤针,浅刺皮肤,泄热)、园、鍉、锋(三棱针)、铍、园利、毫、长、大(火针)。
针刺法
一、毫针的刺法(掌握毫针的基本手法)
1、规格:直径:30#-0.32mm;31#-0.3mm;32#-0.28mm;34#-0.25mm~0.20mm。长
度:1寸-25mm;1.5寸-40mm;3寸-70mm。
2、保存
二、针刺练习要点
1、指力
2、手法
3、自身试针(曲池、足三里)
三、针刺前准备
1、选针
2、体位选择:仰卧(头面部、前胸、四肢穴位)、侧卧(侧头部、胸部、背部、臀部、下
肢穴位)、俯卧(背部、四肢穴位)、仰靠坐位、侧伏坐位、俯坐位。
四、消毒
1、针具:高压蒸汽灭菌法(98~147kPa,115~123℃,30min),药液浸泡法(84消毒液,
保尔康),煮沸法。
2、手:洗手、75%酒精
3、施术部位:75%酒精
五、毫针刺法
(一)进针法
1、刺手和押手:押手的作用(定穴、减少进针疼痛)
2、进针手法:单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提捏进针法、舒张进
针法);管针进针法。
3、进针时产生疼痛和避免方法:手法(快速进针)、左手重按、碰到血管、碰到骨膜肌腱、(二)进针的角度、深度和方向
1、角度:直刺、斜刺、平刺。
2、深度:即要有针感、又不伤及穴位,(头面部、胸部、背部忌深刺;年龄大的进针勿深;
体质;病情表证浅刺、实证深刺;时令春夏浅秋冬深)
六、行针与得气
行针:针刺入穴位之后,为了得气、调节针感和补泻的手法。
得气:针感。
(一)基本手法
1、提插
2、捻转
(二)辅助手法
1、循:延经脉循行方向揉按,有催气的作用;
2、刮
3、弹柄
4、搓柄法
5、摇柄法
6、震颤法
7、飞法
(三)得气、候气、催气、守气。
1、得气:酸麻胀痛
2、得气与疗效
3、不得气的原因:取穴不准、病情日久精气不足
4、留针候气:延长留针时间
5、催气
七、针刺的补泻
(一)定义:补法:凡是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泻法:凡是能够疏泄病邪,是亢盛的机能恢复正常的方法。
(二)影响针刺补泻手法的因素:
1、机体的机能状态;(腧穴具有双相调节作用)
2、腧穴的特性:强壮穴:气海、关元、足三里、膏肓俞;泻热:少商、十宣。
3、补泻手法:捻转(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以顺时针用力为主-补
法,反之则为泻法);提插(先浅后深、重插轻提、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补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频率快、操作时间长-泻法);疾徐(进针慢、出针快-补,反之为泻);迎随(顺经脉循行方向-补,反之为泻);呼吸(呼气时进针为补,吸气时进针为泻);开阖(针起后按针孔-补,针起摇大针孔泻);平补平泻(进针后均匀的提插捻转)
八、留针和出针
1、留针:静留针、动留针;(大椎单刺不留针)
2、出针:
九、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
(一)晕针
1、原因:精神紧张、体质虚弱、劳累过度、饥饿。
2、症状:突然的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慌心悸气短、恶心,血压下降,脉沉细,严重者
四肢逆冷、二便失禁。
3、处理:立即停止针刺,迅速起针,平卧,头部放低,注意保暖;轻者温开水灌服;重者
按压人中等穴位,极严重者按急诊室抢救处理。
4、第一次扎针的患者取穴不宜太多。
(二)滞针
1、原因:精神紧张、操作不当、留针时间太长;
2、处理:使患者放松,局部按摩等。
(三)弯针
处理:恢复体位,缓解肌肉紧张,避免强行拔出。
(四)断针
避免方法:留针时不要把整个针身刺入皮肤,将针根留出。
(五)血肿
十、针刺的注意事项
1、饥饿、劳累、紧张状态下,不宜进行针刺治疗;
2、三个月以内孕妇不宜针刺小腹部位治疗,怀孕三个月以上的不宜取腹部和腰骶部;女性
行经期间尽量避免针刺治疗;
3、小儿囟门未闭时不宜扎头顶穴位;
4、凝血机制障碍病人不宜针刺;
5、皮肤溃破者、斑痕处、肿瘤处不宜针刺;
6、胸部、背部、腋下不宜深刺、直刺;
7、眼睛周围的穴位不能猛烈的提插捻转;
8、风池、风府、哑门注意针刺的方向、深度;
9、尿潴留病人注意进针方向、角度、深度。
灸法
掌握灸法的操作方法和适应范围
一、概述
(一)概念:用艾绒置于人体表面的经络上,借助火的势力达到效力。
(二)艾灸的作用:
1、温通经络、行气活血,用于风寒湿痹;
2、温散寒邪,用于阳虚者;
3、回阳固脱,用于脱肛、阴挺、崩漏、带下;
4、消肿散结,瘰疠;
5、防病保健,灸足三里。
二、灸法的种类
a)艾炷灸
a.直接灸:将适当大小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的方法,分为斑痕灸、无斑痕灸;
b.间接灸:用药物或其他材料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又
称隔物灸。如隔姜灸用治寒性疼痛,隔盐1灸,隔蒜灸,隔附子饼灸。
b)艾条灸
a.悬起灸
b.雀啄灸
c.回旋灸
c)温针灸
d)温针器灸
三、注意事项
(一)先上后下,先里后外。脱肛者先下后上(长强-百汇)。
(二)灸的补泻
(三)灸的禁忌:实热证、阴虚证;面部、五官不用斑痕灸;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灸。
临产时可以进行针灸。
拔罐法
一、概述
1盐用粗盐,铁锅炒热至土黄色,每次灸15min,治疗风湿、类风湿效果甚佳。崩漏时灸隐白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