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压监测

合集下载

dt医学术语

dt医学术语

dt医学术语DT医学术语:颅内压监测颅内压监测是一种用于监测颅内压力变化的技术。

颅内压是指颅腔内的压力,通常以毫米汞柱(mmHg)为单位。

颅内压监测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颅内疾病状态,如颅脑损伤、脑肿瘤等,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颅内压监测通常通过将压力传感器植入到患者的颅内腔内来实现。

这一传感器可以测量颅内腔内的压力,并将数据传输到监测仪器上进行记录和分析。

在植入传感器之前,患者需要进行局部麻醉,并在手术室内进行操作。

颅内压监测对于一些严重的颅内疾病非常重要。

例如,颅脑损伤患者的颅内压可能会升高,导致脑组织的缺血和缺氧,进而引发脑损伤的进一步恶化。

通过监测颅内压力的变化,医生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减轻颅内压力的增加,保护脑组织免受进一步损伤。

颅内压监测还可以用于评估脑肿瘤的状态。

脑肿瘤的存在会导致颅内腔内的压力增加,进而影响脑功能。

通过监测颅内压力的变化,医生可以了解肿瘤的生长和发展情况,并根据监测结果进行个体化的治疗,延缓肿瘤的进展。

在进行颅内压监测时,需要注意一些潜在的风险和并发症。

植入传感器可能会导致感染、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

此外,颅内压监测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无法准确评估脑血流量和脑代谢状态。

尽管如此,颅内压监测仍然是诊断和治疗颅内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它可以提供有关颅内压力变化的实时数据,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疾病的进展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颅内压监测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和准确的诊疗服务。

颅内压监测是一种重要的医学术语,用于监测颅内压力变化。

它可以帮助医生评估颅内疾病的状态,并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尽管存在一些风险和局限性,但颅内压监测仍然是诊断和治疗颅内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颅内压监测技术将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和安全的医疗服务。

无创颅内压监测PPT课件

无创颅内压监测PPT课件

4、检测左右信号及参考电极对地阻抗,要求三个阻抗值都小于20Hz,小 于10Hz最佳。(系统-电极阻抗)
5、给患者带上闪光眼罩且让其自然闭上眼睛。
6、检测-开始检测-上下键叠加左右通道-按F3放大(F4缩小)-F2-诱发效 果(小于1有效)-F2-频谱特性-叠加(频率20Hz,滤掉20Hz右边最高一个 )-Esc-F2-诊断(判断急性或非急性)-移动光标定位特征波-F2-脑灌注压录入血压-F2-打印检测报告单(左通道,右通道,7)
根据FVEP特征波(III波)传导速度(即潜伏期)与 颅内压的对应关系,通过检测FVEP“III波”的传导速 度即可测得颅内压值。
.
4
操作流程
1、开电源开关,等待进入颅内压检测界面。
2、生成新病历检测单号。(单号-生成新单号-修改单号(前6位为住院号 ,最后为检测数次))。
3、正确安放头皮电极:接地电极(黑)--眉心;参考电极(红)--前额发 际或距接地电极2cm;左(白)右(棕)头皮电极—左右枕叶区(枕骨粗 隆上1cm,左右分别旁开1.5-3cm之间)。用75%酒精清洗电极安装部位的 局部头皮后涂抹过饱和盐水。
.
8
三、非典型波“W波”的定位
错误定标
正确定标
左通道定位正确,右通道通过左通道典型波做参考,正确定位潜伏期。
.
9
三、非典型波“W波”的定位
错误定标
正确定标
这一组左右通道均为非典型波中的“W”波形,我们定位应在“W”波的中间位置。
.
10
四、非典型波“M波”的定位
错误定标
正确定标
“M”形波定位应将M看成一整体波形,定位在特征波的对称点。
.
2
禁忌症: 癫痫患者。
不适应症: 1、低颅压患者不宜使用无创颅内压监测

颅内压监测课件

颅内压监测课件

连续监测法:通过连续监测颅内压力变化,及时发现颅内高压和低压情况
02
间接测量法:通过测量脑血流量、脑电图等间接指标来评估颅内压力
监测注意事项
监测位置:选择合适的监测位置,如脑室、脑池等
监测参数:关注颅内压、脑血流量、脑氧饱和度等参数
监测方法: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如直接监测、间接监测等
监测时间:根据病情和监测目的,选择合适的监测时间
1
2
2
颅内压监测技术
监测设备
颅内压监测仪:用于测量颅内压的设备,包括传感器、显示器等
脑室造瘘管:用于引流脑脊液,降低颅内压的设备
脑室引流管:用于引流脑脊液,降低颅内压的设备
脑室-腹腔分流管:用于将脑脊液引流至腹腔,降低颅内压的设备
监测方法
01
直接测量法:通过插入颅内压力传感器直接测量颅内压力
无创监测法:通过超声、CT等无创技术进行颅内压力监测
颅内压监测可以指导临床医生进行药物治疗和手术干预,提高治疗效果。
颅内压监测有助于评估患者预后,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颅内压监测的原理
颅内压监测是通过测量颅内压力的变化来评估脑部疾病的严重程度。
颅内压监测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病情,及时采取治疗措施,降低颅内压,防止脑疝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颅内压监测的原理是利用压力传感器,将颅内压力的变化转化为电信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颅内压监测课件
演讲人
目录
01
颅内压监测概述
02
颅内压监测技术
03
颅内压监测的临床意义
04
颅内压监测的并发症及处理
1
颅内压监测概述
颅内压监测的重要性
颅内压监测是神经外科手术的重要辅助手段,可以实时监测颅内压的变化,为手术提供重要参考信息。

icp医学名词解释

icp医学名词解释

icp医学名词解释
摘要:
1.ICP医学简介
2.ICP医学的诊断方法
3.ICP医学的治疗方法
4.ICP医学的常见问题及解答
正文:
ICP医学,即颅内压监测医学,是一门研究颅内压力的医学领域。

它通过监测颅内压力,为诊断和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提供重要依据。

ICP医学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是通过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了解颅内结构变化;二是通过神经系统检查,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三是通过有创性颅内压监测,直接测量颅内压力。

ICP医学的治疗方法主要取决于患者的具体病情。

一般来说,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训练等。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降颅压药物、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等;手术治疗主要是针对颅内肿瘤、血管病变等因素进行的手术;康复训练则是对患者进行肢体、语言等功能训练,帮助患者恢复生活自理能力。

ICP医学中,有许多常见问题需要解答。

例如,什么情况下需要进行颅内压监测?一般来说,当患者出现严重的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医生会考虑进行颅内压监测。

此外,对于颅内肿瘤、颅内感染等患者,颅内压监测也是非常重要的诊断手段。

总之,ICP医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医学领域,它为诊断和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提供了重要的手段。

颅内压力测定方法

颅内压力测定方法

颅内压力测定方法颅内压力测定是一种用来衡量颅内脑压的方法,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监测颅内病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颅内压力测定方法:1. 颅内压监测导管:这是一种常见的颅内压力测定方法。

通过将一根导管插入脑室或者颅内组织中,可以测量脑脊液的压力。

导管的一端连接到压力传感器,另一端则经过皮肤插入颅内。

这种方法可以持续测量颅内压力,并且可以通过导管进行脑脊液排出,以减轻颅内压力。

2. 颅内压监测光纤:这是一种较新的颅内压力测定方法。

通过将光纤插入脑室或者颅内组织中,可以测量光信号在光纤中的传播时间,并将其转化为压力值。

这种方法可以提供连续的颅内压力监测,并且相比传统的导管方法,光纤不会引起组织损伤,且可以适用于长时间监测。

3. 颅内压力监测脑电图:这是一种结合脑电图和颅内压力测定的方法。

通过在患者头皮上放置电极,并记录脑电活动,可以间接地推测颅内压力的高低。

当颅内压力升高时,脑电图中会出现不同的改变,如慢波增加、α波消失等。

这种方法适用于对颅内压力进行初步评估,但不能提供准确的数字测量结果。

4. 脑部影像学检查:脑部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扫描和头颅MRI,也可以提供对颅内压力的间接评估。

通过观察脑部影像学特征,如脑组织变形、脑实质扩张等,可以推测颅内压力的高低。

然而,这种方法只能提供颅内压力的大致范围,不能提供准确的数字测量。

总之,颅内压力测定方法可以帮助医生评估和监测颅内压力,指导颅内病变的治疗和管理。

在选择合适的测定方法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如病情严重程度、监测时间需求、测定准确度等。

此外,在进行颅内压力测定时,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以避免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颅内压监测常用的方法

颅内压监测常用的方法

颅内压监测常用的方法颅内压监测是指对脑组织内压力的实时监测和记录。

它是重症医学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能够帮助医生评估脑组织的灌注状态和缺血缺氧情况,指导治疗决策,并对预后进行预测。

下面将介绍常用的颅内压监测方法。

1.硬膜外传感器(Hardliner):硬膜外传感器是一种直接测量硬脑膜外腔压力的方法。

通过将传感器插入患者颅外,将其与压力传感器相连,可以实时监测颅内压力的变化。

相比于其他方法,硬膜外传感器具有便捷操作、可重复使用、低风险和较低成本等优势。

然而,由于其位置与脑实质之间仅有一层硬脑膜相隔,容易出现误差,同时还需要定期调校和校准。

2.颅内压描记术(Intraventricular Catheter):颅内压描记术是一种将导管植入患者脑室内,通过外接压力采样器实时测量脑室内压力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测量颅内压力,最为准确,被广泛应用于颅内压监测。

但是,颅内压描记术需要进行手术植入,创伤性较大,术后并发症如感染、出血等风险也较高。

3.透明硬膜下腔(MEP):透明硬膜下腔(MEP)是一种通过经前臂置入的导管连接到透明硬膜下空间进行颅内压力监测的方法,它通过患者的生理波动和脑脊液的静水柱压力来测量颅内压力。

相对于硬膜外传感器和颅内压描记术,透明硬膜下腔具有更低的并发症风险,更为安全。

4.颅底超声波:颅底超声波是一种无创测量颅内压力的方法。

通过超声波的技术,可以测量颅底的动脉浆液动态变化和浓缩度,从而间接反映颅内压力的变化。

这种方法具有无创、安全、方便等优点,但因测量位置有限,所以精度尚有待提高。

5.瞳孔变化监测:颅内压力升高时,可以引起瞳孔的改变。

瞳孔变化监测是一种间接测量颅内压力的方法,通过观察瞳孔的直径、光反射和对光反应等变化可以推测颅内压力的升高程度。

虽然这种方法操作简单,但只能作为初步的筛查指标,需要结合其他监测手段进行综合评估。

在临床实践中,选择适当的颅内压监测方法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相关医疗资源的可用性来决定。

颅内压监测技术

颅内压监测技术

无创监测技术
人工智能辅助数据解读
开发无创的颅内压监测技术是未来的 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可以减少感染的 风险和其他并发症。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医生解读颅内 压数据,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 率。
远程监测
随着远程医疗技术的发展,远程颅内 压监测也成为了一个研究热点,这将 使患者在家中也能得到持续的监测。
05
颅内压监测技术主要用于诊断和治疗脑部疾病,如脑外伤、脑出血、 脑肿瘤等,通过监测颅内压的变化,为医生提供诊断依据,指导治疗 和评估治疗效果。
工作原理
03
压力传感器
数据传输
数据处理
颅内压监测技术通常使用压力传感器来测 量颅内压力。传感器通常放置在颅骨上或 脑组织内,能够实时监测颅内压力的变化 。
传感器将监测到的压力数据通过无线或有 线的方式传输到外部设备,如监护仪或计 算机上,以便医生实时查看和记录。
局限性
01
02
03
侵入性
大多数颅内压监测技术需 要侵入性操作,这增加了 感染的风险和其他潜在并 发症。
设备依赖
使用颅内压监测技术需要 依赖专业的设备和技能, 这可能限制了其在某些医 疗设施中的使用。
数据解读
颅内压数据需要专业的医 生进行解读,而且数据的 解读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 影响。
未来发展方向
颅内压监测有助于判断手术效果,例如在脑肿瘤切除手术后 ,如果颅内压持续升高,可能提示肿瘤切除不彻底或有其他 并发症,需要进一步处理。
重症监护病房
01
02
在重症监护病房中,颅内压监测是评估患者病情的重要手段之一。对 于颅脑外伤、脑出血等重症患者,持续监测颅内压可以及时发现颅内 压升高或降低的情况,为医生提供治疗依据。

颅内压监测PPT课件

颅内压监测PPT课件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监测需求,选择合 适的颅内压监测设备,如颅内压监护 仪、脑室内压力计等。
监测设备的正确使用
确保设备安装正确,避免误差和干扰, 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监测数据的解监测数据,分析患者的颅内 压变化情况,判断病情状况和治疗效果 。
VS
监测数据的处理
THANKS
严重的颅内压增高可能 导致脑疝,这是一种危 及生命的紧急情况,需
要立即就医。
02 颅内压监测的方法
颅内压监测的直接方法
脑室内监测
通过在脑室内放置压力传感器, 直接测量脑脊液压力,反映颅内
压水平。
硬膜下监测
在硬膜下放置压力传感器,监测硬 膜下腔的压力,间接反映颅内压。
脑实质内监测
在脑实质内植入压力传感器,直接 测量脑实质内的压力,反映颅内压。
颅内压监测的间接方法
01
02
03
临床观察
通过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 瞳孔变化、生命体征等指 标,间接评估颅内压。
腰椎穿刺压力测量
通过腰椎穿刺测量脑脊液 压力,间接反映颅内压水 平。
经颅多普勒超声
利用超声波测量颅内血流 速度,间接评估颅内压。
颅内压监测的优缺点
优点
直接测量颅内压力,准确度高;能够 实时监测颅内压变化,有助于及时发 现和干预颅内压升高。
详细描述
脑积水是指脑脊液循环障碍导致颅内压升高,引发头痛、呕吐等症状。通过颅内压监测,医生可以了解患者颅内 压情况,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如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同时,监测颅内压的变化情况还 可以评估治疗效果,指导后续治疗。
04 颅内压监测的注意事项
监测设备的选择与使用
监测设备的选择
对颅内压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存储 ,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颅内压监测

颅内压监测

颅内压监测一、颅内压监测方法(一)有创颅内压监测技术除麻醉诱导至切开硬脑膜期间可用颅内压监测观察麻醉药物和操作对颅内压的影响外,一般多用于术后监测,以指导降颅压治疗,主要有以下方法:1.腰部脑脊液压测定方法简单,校正及采集CSF容易,但有增加感染的可能,对已有脑疝的患者风险更大,也有损伤脊髓的报道。

2.硬脑膜外ICP测定由于硬脑膜外腔不能通过液体传感,只能通过气体压力传感器或将压力传感器直接放置在硬脑膜外,术中使用受到限制,多用于术后监测。

3.硬脑膜下ICP测定将压力传感器直接放置在硬脑膜下直接测压,数据不如脑室内置管精确可靠。

4.脑室内置管测定ICP将导管置入侧脑室内,传感器的零点与外耳道水平进行测定。

此法必须钻孔穿刺脑实质,长时间留置导管有一定难度,易合并感染、出血。

对已有脑室系统梗阻的患者其价值受影响。

5.脑实质内ICP监测采用光导纤维导管通过钻孔插入脑实质,压力通过导管末端光反应膜的运动被感应,通过数字或类似方式来显示。

在放置前必须进行系统校正,该系统抗干扰强,可正确反映ICP变化,但费用昂贵,操作过程中神经组织如有梗阻可以破坏光导纤维,使ICP波形出现误差。

(二)无创颅内压监测技术1.经颅多普勒通过观察高颅压时的脑血管动力学改变来估计ICP。

由于脑灌注压(CPP)为平均动脉压(MAP)减去ICP。

脑血流(CBF)与CPP成正比,与脑血管阻力(CVR)成反比,即CBF=(MAP-ICP)/CVR。

当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存在时,ICP升高,CPP降低,脑小动脉扩张,CVR减小以保持脑血供恒定,此时舒张压(DBP)比收缩压(SBP)下降明显,故脉压差增大,而反映脉压差的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增高。

当ICP持续增高时,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减退,脑循环减慢,CBF减少,收缩期血流速度(Vs)、舒张期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均降低。

TCD监测ICP能反映脑血流动态变化,并可观察脑血流自身调节机制是否完善。

颅内压(ICP)监测

颅内压(ICP)监测
1kPa=7.5mmHg=10.2cmH2O
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增高可引起严重不 良后果,常见于颅脑外伤、颅内感染、脑血管病和 脑肿瘤等脑疾病。
Monro-Kellie 学说指出,在正常条件下,颅内体积 保持恒定,颅内压取决于颅内容物的含量。
颅内容物主要包括脑组织(80%)、血液(10%) 及脑脊液(10%)。
19世纪后期创用的腰椎穿刺测量ICP的方法一直沿用 至今,已成为传统的检测方法。
但是,对于急性颅脑创伤颅内高压患者,腰椎穿刺 有导致脑疝的危险。所以,不推荐作为临床颅内压 力监测的方法。
目前ICP监测可以分为无创及有创两大类。
无创的方法有多种,如采用前囟测压、测眼压、经 颅多普勒超声测脑血流、生物电阻抗法、鼓膜移位 测试法等,但无创颅内压监测尚处于研究阶段和临 床试用阶段,其精确度和稳定性仍然无法判断。
③不推荐:CT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病情比较稳定的 轻中型颅脑损伤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9-15分)。
正 常:5-15mmHg; 轻度升高:15-20mmHg; 中度升高:20-40mmHg; 重度升高:>40mmHg。
ICP<20mmHg:观察,暂时不需要降颅压处理。
ICP在20~40mmHg:采用一般措施降低颅内压,如抬高 床头,镇静,放出脑脊液,临时应用甘露等脱水药物, 仍无效者采取急诊手术减压。
颅内压监测是颅脑外伤患者首选的脑监测技术。为 规范颅内压监测在颅脑创伤患者中的使用,美国在 颅脑损伤指南中建议颅内压监测的使用指征是:
①伤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在3-8分之间,头颅CT扫描 见异常表现;
②伤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在3-8分之间,头颅CT扫描 正常,但满足以下2项或更多条件者:年龄>40岁, 单侧或双侧去皮质表现,收缩压<11.97 kPa。

脑外伤患者颅内压监测的价值分析

脑外伤患者颅内压监测的价值分析

脑外伤患者颅内压监测的价值分析脑外伤是指头部直接受到外力的撞击、挤压或穿透而引起的脑组织损伤。

脑外伤患者常常伴随着颅内压增高的情况,而颅内压监测是评估脑外伤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测预后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分析脑外伤患者颅内压监测的价值。

一、颅内压监测的原理颅内压监测是指通过植入颅内压传感器,实时测量和监控患者颅内压力的变化情况。

常见的颅内压传感器有插入式压力传感器、纤维光纤传感器等。

通过这些传感器,医生可以及时获得患者颅内压的数据,从而判断病情发展和采取相应的救治措施。

二、颅内压监测的意义1. 评估脑损伤严重程度:颅内压高低是衡量脑损伤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脑外伤患者的颅内压增高可能导致脑水肿、缺血和梗死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

通过监测颅内压,医生可以及时发现并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治疗,以减轻颅内压的危害。

2. 预测患者预后:颅内压监测可以帮助医生预测患者的预后。

研究表明,颅内压过高或过低都会对脑组织造成损伤,因此,监测颅内压的变化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根据。

通过及时观察颅内压的变化,医生可以判断出患者的病情趋势,从而提前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

3. 指导治疗效果评价:颅内压监测可用于评估治疗的效果。

在给予患者降颅内压治疗后,医生可以通过监测颅内压的变化来判断治疗效果。

如颅内压有所下降,说明治疗有效;若颅内压仍然高居不下,可能需要调整治疗措施。

三、颅内压监测的存在问题1. 操作风险:颅内压监测需要外科手术植入传感器,操作风险较大,患者需做好术前准备和术后并发症的防范工作。

而且,植入传感器后可能会出现感染、导管脱落等并发症。

2. 费用高昂:颅内压监测涉及到手术、仪器设备等多个环节,费用较高。

对于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患者来说,可能承担不起这样的费用。

四、颅内压监测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颅内压监测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目前已经出现了一些无创性的颅内压监测方法,如头皮接触式传感器、瞬时散射光谱技术等。

这些方法可以减少患者的手术风险和费用负担,将为更多的患者提供准确的颅内压监测手段。

颅内压监测课件

颅内压监测课件
者的生存率。
科学研究
颅内压监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 为神经科学、生理学等领域的研 究提供更加精准的数据和实验手
段。
THANKS
感谢观看
02
颅内压监测的方法
颅内压监测的直接方法
脑室内监测
通过腰椎穿刺或颅骨钻孔将传感 器置入脑室内,直接测量脑脊液 压力,准确反映颅内压变化。
硬膜下监测
将传感器置于硬膜下,通过测量 脑组织压力反映颅内压,适用于 脑外伤或脑出血患者。
颅内压监测的间接方法
无创监测
通过测量眼球内压、颈静脉压、脉搏 波传导时间等参数,间接评估颅内压 水平。
预防感染
在放置和更换监测设备时 ,应注意无菌操作,预防 感染的发生。
06
颅内压监测的发展趋 势和展望
颅内压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无线遥测技术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无线 遥测技术在颅内压监测中应用越 来越广泛,能够实现实时、远程
、连续监测。
生物传感器技术
生物传感器技术具有高灵敏度、高 选择性和实时监测等优点,在颅内 压监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监测数据的记录
详细记录颅内压监测数据,包括测量 时间、颅内压值、患者状态等信息, 为诊疗提供参考依据。
监测过程中的护理措施
01
02
03
保持患者安静
在监测过程中,应保持患 者安静,避免剧烈运动或 情绪激动,以免影响监测 结果。
观察患者状态
密切观察患者的状态,如 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等 ,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处 理。
无法放置颅内压监测探头的患者
如婴幼儿、精神疾病患者等,可能会影响颅内压 的监测结果。
04
颅内压监测的临床应 用
颅脑外伤
总结词

颅内压监测

颅内压监测

第一节颅内压监测颅内压(intr a c r an i al p ressure、IC P)就是指颅内容物(脑组织、脑脊液、血液)对颅腔壁得压力、颅内压增高就是指颅内压持续超过15mmIIg( 20cmH:0 或2、OOkP a)。

多种重症神经系统疾病,如颅脑创伤、脑血管疾病、脑炎、脑膜炎、静脉窦血栓、脑肿瘤等,多伴有不同程度得颅内压增髙、颅内压增髙可使患者出现意识障碍,严重者出现脑疝,并可在短时间内危及生命。

颅内压监测对判断病情、指导降颅压治疗方而有着重要得临床意义。

进行颅内压监测同时应该关注脑灌注压(CP P),为避免灌注压过髙造成成人呼吸宕迫综合征(A RDS),重型颅脑外伤治疗指南建议脑灌注压不宜超过7 0 mm Hg,并避免低于50mm Hg,对脑血流、脑氧及脑代谢得辅助监测也有利于脑灌注压得管理。

【适应证】颅内压监测指征:⑴颅脑损伤:®GCS评分3〜8分且头颅CT扫描异常(有血肿、挫裂你脑肿胀、脑疝或基底池受压);②评分3 ~8分但CT无明显异常者,如果患者年龄>40岁,收缩压〈90 mm Hg(lmm Hg = 0、133 k p a)且高度怀疑有颅内病情进展性变化时,根据具体情况也可以考虑进行颅内压监测;③Gc s 9-12分,应根据临床表现、影像资料、就是否需要镇静以及合并伤情况综合评估,如患者有颅内压增高之可能,必要时也行颅内压监测。

(2)有明显意识障碍得蛛网膜下腔出血、自发性脑出血以及出血破人脑室系统需要脑室外引流者,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决定实施颅内压监测。

⑶脑肿瘤患者得国手术期可根据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得病情需要及监测需要进行颅内压监测。

(4)隐球菌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如合并顽固性高颅压者,可以进行频内压监测并脑室外引流辅助控制颅内压。

【操作方法及程序】1、有创颅内压监测(1)操作方法:根据传感器放宜位宜得不同,可将颅内压监测分为脑室内、脑实质内、硬膜下与硬膜外测压(图1)。

颅内压监测技术

颅内压监测技术
颅内压监测技术
目录
• 颅内压监测技术概述 • 颅内压监测技术的工作原理 • 颅内压监测技术的应用场景 • 颅内压监测技术的优势与局限性 • 颅内压监测技术的操作流程与注意
事项 • 颅内压监测技术的临床研究与案例
分析
01 颅内压监测技术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颅内压监测技术是一种用于评估 和监测颅内压的方法,通过测量 颅内压,可以了解脑部健康状况 和病情变化。
02
颅内压监测可以实时了解肿瘤对 颅内环境的压力影响,有助于判 断肿瘤的性质、生长速度以及治 疗效果。
脑积水
脑积水是由于脑脊液循环障碍导致颅内压升高的一种疾病。
颅内压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脑积水,避免病情恶化,同 时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其他疾病或情况
除上述情况外,颅内压监测技术还可应用于其他疾病或情况,如脑血管疾病、中 枢神经系统感染等。
颅内压监测设备的改进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颅内压监测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也不断提高。目前,一些新型的 颅内压监测设备已经实现了无线传输和远程监控等功能,为医生提供了更加便捷和高效的 诊断和治疗手段。
02 颅内压监测技术的工作原理
实时监测颅内压力。其原理基于压力敏感元件, 如硅电容或应变片,当压力变化时,元件的物理性质发生改变,从而转换为电 信号。
间接压力传感器
通过监测与颅内压相关的生理参数,如脑电信号、脑血流等,间接反映颅内压 的变化。其原理基于生理参数与颅内压之间的相关性。
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
01
数据采集
通过传感器采集颅内压力数据,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
02
数据处理
对采集到的电信号进行放大、滤波、模数转换等处理, 提取出颅内压力值。
03

急危重症患者颅内压监测技术规范

急危重症患者颅内压监测技术规范

急危重症患者颅内压监测技术规范【名词定义】颅内压是指颅腔内的脑组织、脑脊液、血液对颅腔壁所产生的压力,正常颅内压保持在5.0~15mmHg(ImmHg=O.133kPa),若持续>15mmHg时,为颅内压增高,颅内压增高不仅是患者病情恶化的重要原因,又是神经外科常见的综合病症,主要表现为脑膨出、脑移位、脑血流量减少,严重时可以导致库欣反应综合征、脑疝等,影响治疗和护理,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颅内压监测是诊断颅内高压最迅速、客观和准确的方法,也是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早期诊断、判断手术时间、指导临床药物治疗,判断和改善预后的重要手段。

颅内压监测是将导管或微型压力感受器探头安置于颅腔内,另一端与颇内压监护仪连接、将颅内压压力变化动态转变为电信号,显示于示波屏或数字仪上,并用记录器连续描记压力曲线。

脑室压测定因操作较简便、测压准确,被称为ICP测量的“金标准”。

目前,置入导管通过光导纤维进行脑室内ICP监测在临床应用较广泛。

【适应证】1.中重型颅脑外伤、脑出血患者,GCS8分以下。

2.头颅CT检查阳性,如脑挫裂伤、颅内出血等。

3.多脏器损伤伴意识障碍。

4.颅内占位性病灶清除术后。

5.头颅CT检查阴性,但年龄>40岁、收缩压V90mmHg∖GCSVI2分,有去皮质或去大脑强直状态4项不利因素中的3项者。

降颅压治疗结束后48~72小时,颅内压保持正常者可以停止监护。

【禁忌证】1.清醒患者,GCS评分>12分,一般不需要ICP监护而直接观察神经系统体征。

2.凝血功能异常。

【目的】1.早期报警,早期诊断,早期处理。

2,准确了解颅内压变化,合理应用降颅压措施,减少治疗的盲目性。

3.辅助判断手术时间、指导临床药物治疗。

4.判断预后,ICP的高低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有助于对疾病预后估计。

5.辅助诊断有无脑疝。

【制度与依据】1.本规范理论部分主要依据(1)《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13版)》推荐:①重型颅脑损伤:GCS3~8分,CT异常有抢救机会均应行颅内压监测(II级推荐);②重型颅脑损伤GCS3〜8分,CT正常,但入院时以下3个条件有2个或2个以上条件符合,则亦有指征行颅内压监测:年龄>40岁;单侧或双侧去脑去皮层状态;收缩压V90mmHg(III级推荐)。

颅内压监测课件

颅内压监测课件
颅内压监测PPT课件
本PPT课件旨在介绍颅内压监测的概述,包括常见方法、步骤、优缺点、指征、 影响因素、注意事项、并发症、数据解读等内容,以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重 要性和未来发展方向。
颅内压监测的概述
颅内压监测是一种重要的神经外科诊断技术,用于评估颅内压力的变化。它 可以帮助医生监测患者的神经状态,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颅内压监测的常见方法
导管式
通过置入压力导管直接测量颅内压力。
非侵入式
利用外部设备监测颅内压力的变化,如头皮探 针等。
导管式颅内压监测的步骤头皮,定位针脱】, 深度有限。
2
钻孔
使用专用钻头钻孔。
3
导管置入
将压力导管插入钻孔。
非侵入式颅内压监测的优缺点
1 优点
无需手术,较为安全,患者更易接受。
2 缺点
监测精度不如导管式,受外界干扰。
颅内压监测的指征
颅脑损伤、脑卒中、颅内肿瘤等疾病,以及需手术或重症监护的患者。
颅内压的影响因素
颅内容积
脑组织、血液、CSF等容积变化。
脑血流
脑血管病变、血压波动等。
代谢状态
氧供需失衡、二氧化碳积累等。
颅内压监测的注意事项
• 严格遵守消毒、无菌操作,防止感染。 • 避免导管堵塞、脱出等意外情况的发生。
颅内压监测的并发症
感染
导管置入切口发生感染。
出血
手术操作时可能导致颅内出 血。
脑脊液漏
导管损伤导致脑脊液泄漏。
颅内压监测的数据解读
通过监测颅内压力的变化,医生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颅内高压等问题,并 根据数据做出相应的诊疗决策。

颅内压监测

颅内压监测

颅内压力和容积的关系
在颅内容物体积增加的早期,有足够的空间可供调 节,即顺应性(代偿)较强;颅内容物体积增加的后期 ,可供调节的空间越来越少,病变扩张遇到的阻力 愈来愈大,故颅内压急剧增加。通过检查顺应性和 可塑性,有助于判断颅内压增高的严重程度。临床 使用的方法如下: 脑室引流或腰穿时放出1ml脑脊液 ,若压力下降甚少说明还在代偿期内,若压力下降 超过40mmH2O (3mmHg),则提示颅内压力/容积曲线 已超过临界点,即代偿功能已消耗殆尽。
性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等, 可以造成脑脊液回流受阻, 从而继发脑积水和颅内压增高;狭颅症, 由于颅腔狭小, 限制了脑的正常发育, 也常发生颅内压增高。
颅内高压综合征的病理生理(一)
(1)全身性血管加压反应: 当脑血管的自动调节功能丧失 后,为了保持需要的脑血流量(维持脑组织最低代谢所 需的血流量正常为32ml/100g.min (正常5465ml/100g.min),全脑血流量为400ml/min(正常为 700-1200ml/min)),机体通过自主神经系统的反射作 用,使全身周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搏出量增加, 以提高脑灌注压,同时伴有呼吸节律减慢,呼吸深度增 加。这种以升高动脉压,并伴有心率减慢、心搏出量增 加和呼吸节律减慢加深的三联反应,即称为全身性血管 加压反应或库欣(Cushing)反应。多见于急性颅脑损伤或 急性颅内压增高患者。
5 硬膜下或硬膜外监测 硬膜下监测系统在开颅手 术时置入, 但是监测结果不太可靠。因为当ICP 增 高时, 监测的ICP 值往往低于实际值。硬膜外监测 采用微型扣式换能器, 将探头放在硬膜外。该方法 不用穿透硬膜, 但监测结果可能更不可靠。因为ICP 和硬膜外空间压力的关系还不明确。监测中换能器 能重复使用, 而且可以调节零点参考位置。与脑室 内监测比较, 硬膜下或硬膜外监测具有感染率和出 血发生率低, 放置时间长等优点。但假阳性值较多, 且设备重复使用后监测质量会下降。

颅内压监测在颅脑外伤术后的应用

颅内压监测在颅脑外伤术后的应用

颅内压监测在颅脑外伤术后的应用
介绍
颅脑外伤是引起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

颅内压力过高是颅脑外伤后神经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颅内压监测已成为颅脑外伤后治疗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重点介绍颅内压监测在颅脑外伤术后的应用。

颅内压监测的定义
颅内压监测是通过将压力传感器植入颅骨内,测量颅内压力的方法。

颅内压监测可通过不同方式实现,包括外科手术、穿刺和简单放置压力传感器。

在颅脑外伤患者中,颅内压力的常规监测是通过植入压力传感器实现的。

颅内压监测在颅脑外伤术后的应用
监测颅内压力
颅内压力监测对于颅脑外伤术后处理至关重要。

如果颅内压力过高,可能会导致神经组织的氧合不足和缺血,从而导致神经功能受损。

因此,颅内压监测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发现颅内压力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

提高治疗水平
颅内压监测可以提高颅脑外伤患者的治疗水平,尤其是在需要手术干预的情况下。

通过颅内压监测,医生可以了解颅内压力变化的实时情况,根据数据调整手术方案和药物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成功率。

监测治疗效果
通过颅内压监测可以监测治疗效果,判断治疗是否有效。

在治疗过程中,颅内压力数据可以指导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降低病死率
颅内压监测可以降低颅脑外伤患者的病死率。

一旦发现颅内压力异常情况,医生可以尽早采取措施,避免患者因为神经组织缺氧引发病理改变,从而导致失语、瘫痪等严重后果。

结论
颅内压监测在颅脑外伤术后的应用对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水平,降低病死率,监测治疗效果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颅内压监测可能会在临床上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颅内压监测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是指颅内容物(脑组织、脑脊液、血液)对颅腔壁的压力。

颅内压增高是指颅内压持续超过15mmHg(20cmH2O或2.00kPa)。

多种重症神经系统疾病,如颅脑创伤、脑血管疾病、脑炎、脑膜炎、静脉窦血栓、脑肿瘤等,多伴有不同程度的颅内压增高。

颅内压增高可使患者出现意识障碍,严重者出现脑疝,并可在短时间内危及生命。

颅内压监测对判断病情、指导降颅压治疗方面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进行颅内压监测同时应该关注脑灌注压(CPP),为避免灌注压过高造成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重型颅脑外伤治疗指南建议脑灌注压不宜超过70 mm Hg,并避免低于50mm Hg,对脑血流、脑氧及脑代谢的辅助监测也有利于脑灌注压的管理。

【适应证】颅内压监测指征:(1)颅脑损伤:①GCS评分 3 ~8分且头颅CT扫描异常(有血肿、挫裂伤、脑肿胀、脑疝或基底池受压);②评分3 ~8分但 CT无明显异常者,如果患者年龄> 40岁,收缩压< 90 mm Hg(l mmHg = 0.133 kpa)且高度怀疑有颅内病情进展性变化时,根据具体情况也可以考虑进行颅内压监测;③Gcs 9-12分,应根据临床表现、影像资料、是否需要镇静以及合并伤情况综合评估,如患者有颅内压增高之可能,必要时也行颅内压监测。

(2)有明显意识障碍的蛛网膜下腔出血、自发性脑出血以及出血破人脑室系统需要脑室外引流者,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决定实施颅内压监测。

(3)脑肿瘤患者的围手术期可根据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的病情需要及监测需要进行颅内压监测。

(4)隐球菌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如合并顽固性高颅压者,可以进行频内压监测并脑室外引流辅助控制颅内压。

【操作方法及程序】1.有创颅内压监测(1)操作方法:根据传感器放置位置的不同,可将颅内压监测分为脑室内、脑实质内、硬膜下和硬膜外测压(图1)。

按其准确性和可行性依次排序为:脑室内导管>脑实质内光纤传感器>硬膜下传感器>硬膜外传感器。

图1室内压力监测:是目前测量颅内压的金标准。

它能准确地测定颅内压与波形,便于调零与校准,可行脑脊液引流,便于取脑脊液化验与脑内注射药物,安装技术较简单。

无菌条件下,选右侧脑室前角穿刺,于发际后2cm(或眉弓上9cm),中线旁2. 5cm处颅骨钻孔,穿刺方向垂直于两外耳道连线,深度一般为4~7cm。

置入内径1~1. 5mm带探头的颅内压监测导管,将导臂置入侧脑室前角,将导管的颅外端与传感器、换能器及监测仪相连接。

将传感器固定,并保持在室间孔水平(图2)。

如选用光导纤维传感器须预先调零,持续监测不会发生零点漂移。

如选用液压传感器,则监测过程中成定时调整零点。

图2优点:颅内压测定准确。

方法简单易行;可通过导管间断放出脑脊液,以降低颅内压或留取脑脊液化验,适用于有脑室梗阻和需要引流脑脊液的患者。

缺点:易引起颅内感染、颅内出血、脑脊液漏、脑组织损伤等并发症;脑室移位或受压、塌陷变小置管困难。

②脑实质测压:是目前国外使用较多的一种颅内压监测方法(图3)。

操作方便,技术要求不高。

在额区颅骨钻孔,将光纤探头插入脑实质(非优势半球额叶)内2~3cm即可。

图3优点;测压准确,不易发生零点漂移,创伤小、操作简便;容易固定;颅内感染发生率低。

缺点:创伤稍大;拔出后不能重新放回原处;价格较昂贵。

③硬脑膜下(或蛛网膜下隙)压力监测(亦称脑表面液压监测):用于开颅术中,将微型传感器置于蛛网膜表面或蛛网膜下隙,可对术中和术后患者进行颅内压监测(图4)。

因为没有硬脑膜的张力和减幅作用,测量结果比硬膜外法更可靠。

图4优点:颅内压测定准确,误差小。

缺点。

传感器置人过程复杂;置入时间受限,一般不超过l周;易引起颅内感染、脑脊液漏、脑组织损伤、颅内出血等并发症。

④硬脑膜外压力监测:于颅骨钻孔或开颅术中,将光纤传感器或电子传感器置于硬脑膜与颅骨之问,紧贴硬脑膜(图5),硬脑膜外压力比脑室内压力高2~3mmHg(0.27~0. 40kPa)。

图5优点:保持硬脑膜的完整性,减少颅内感染、出血等并发症;监测时间长;不必担心导管堵塞;患者活动不影响测压,监测期间易于管理。

缺点:由于硬脑膜的影响有时不够敏感,影响监测的准确性l光纤传感器价格昂贵。

颅内压分级(表3-1):(2)颅内压监测波形分析:监测颅内压的同时可记录到相应的波形,有A、B、C 3种类型。

根据波形的变化可以了解颅内压增高的程度。

①A波(高原波):为颅内压增高特有的病理波型,即颅内压突然升至50~l00mmHg (6. 67~13. 3kPa),持续5~20min。

后骤然下降至原水平或更低,可间隔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反复出现,也可间隔相同时间反复出现,提示颅腔的代偿功能濒于衰竭。

此种波型除见于脑水肿外,还可见于脑血管麻痹、颅内静脉回流障碍。

反复的A型波发作提示脑干压迫和扭曲严重,脑血液循环障碍,部分脑组织出现“不再灌流”现象,脑功能发生不可逆的损害。

②B波:为振荡波中较多见的一种,呈较恒定的节律性振荡,没有其他波夹杂其间,颅内压可高达20~30mmHg,振幅>5mmHg,每分钟0.5~2次,颅内压上升呈较缓的坡度,而下降则较陡峭,顶端多呈明显尖峰,亦多发生于晚间与睡眠时。

“斜坡”波(ramp wave)为B 波的变异,可见于脑积水的病人。

B波的发生常与周期性的呼吸变化而改变的PaCO2有关。

因此B波的发生也是与脑血容量的增减有关。

上升支开始时呼吸较慢,而后逐渐加快,下降支呼吸也是较快的,当呼吸节律快到足以使PaCO2下降时,则脑血管收缩,颅内压迅速下降。

③C波:正常或接近正常压力波型,压力曲线较平坦,存在与呼吸、心跳相一致的小的起伏。

呼吸运动时胸腔内压力影响上胶静脉回流,导致静脉压力变化,脑血容量发生变化,颅内压亦随之波动,波幅为5~l0mmHg。

由于心脏的每一次搏出引起动脉扩张,因而颅内压亦随心跳波动,波幅为2~4mmHg。

2.无创压内压监测颅内压监测方法最初多为有创的,但技术条件要求高、价格较昂贵,且并发症多;近年来无创性颅内压监测有了很大发展并成为新的热点。

(l)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TCD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与ICP水平密切相关,临床上可用TCD观察脑血流动力学变化,从而间接监测ICP,因此,可以利用TCD进行连续监测ICP,并可评价药物对ICP的治疗作用。

优点:技术操作方便、无创、快速、可重复,能床旁监测;能反应脑血流动态变化;可观察ICP增高时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的变化,提示临床积极治疗的时机。

缺点:TCD测量的是流速而非流率指标,脑血管活性受多种因素(PaCO2、PaO2、pH、血压,脑血管的自身调节)影响时。

ICP和脑血流速度的关系会发生变化,用TCD准确算出ICP 有一定困难;TCD表现血流速度增加时,须鉴别是脑血管痉挛还是脑功能损伤后脑过度灌注。

(2)视网膜静脉压:在正常情况下,由于视网膜静脉经视神经基底部回流到海绵窦,视网膜中央静脉压≥ICP。

ICP影响视网度静脉压的部位为视神经基底鞘部。

ICP增高将导致视盘水肿和视网膜静脉搏动消失,视网膜动脉压测定为瞬间测定ICP提供了方便、实用的检测方法,可以容易地重复测定,并且使用范围广,但不适合长期监测。

(3)诱发电位①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SEP按其各成分的峰潜伏期长短,分为短潜伏期SEP、中潜伏期SEP和长潜伏期SEP。

中潜伏期SEP和长潜伏期SEP 较易受意识状态的影响,而短潜伏期SEP不易受意识的影响,并且各成分的神经发生源相对明确,因此较广泛地用于临床监测。

②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颅内压增高会导致脑干功能受损,BEAP表现为按波V一Ⅳ一Ⅲ一Ⅱ一I顺序,随着颅内压的增高,各波潜伏期逐渐延长,波幅降低,甚至消失。

BAEP这几个波在听觉传导通路中有其特定的发生源。

V波为(中脑)下丘;Ⅳ波为(脑桥上部)外侧丘系及其核团;Ⅲ波为(脑桥下部)上橄榄核;Ⅱ波为(延髓脑桥交界)与耳蜗核紧密相连的听神经和耳蜗核; I波为与耳蜗紧密相连的听神经。

③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VEP):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lash visual evoked potential.f-VEP)与ICP相关.ICP增高时,P1、N2和P2潜伏期延长。

在急性脑功能损伤时,VEP变化可能早于临床测得的ICP增高,预示颅内容量增加。

对诱发电位监测ICP的评价:优点:用于危重患者脑功能的监测,同时帮助推测ICP和判断预后。

局限性:EP是反映脑功能的电生理指标,易受其他生理因素(PaCO2、PaO2、pH、低血压等)、代谢因素(肝性脑病)的影响。

EP易受神经传导通路病变的影响,如周围神经病变、颈椎病等影响SEP;耳聋、乳突外伤等影响BAEP;严重视力障碍、眼底出血等眼部疾病影响VEP。

颅内局灶性病变对体感、听觉和(或)视觉传导通路的破坏、压迫影响EP的检查结果。

深昏迷和脑死亡时EP波形消失,难以反映ICP。

【并发症】在有创颅内压监测时可能发生:1.感染监测过程中应始终注意无菌操作.一般监测3~4d为宜,时间长感染的机会也增多。

轻者为伤口感染,重者可发生脑膜炎、脑室炎和脑脓肿等。

(1)硬脑膜外/下ICP监测系统:感染发生率为0~11.6%。

感染的类型包括脑膜炎、骨髓炎、局部伤口感染等。

避免CSF从伤口渗漏。

预防监测系统脱连接和减少不必要的操作(如管道冲洗)可明显降低发生脑膜炎的危险。

(2)脑室置管监测:虽然伤口感染的发生率较低,但脑室炎的发生率较高(<26.8%)。

对伤口及导管穿出部位的护理措施不得力、系统的冲洗和其他操作(如脑室造影)、存在CSF 口鼻漏或鼻漏以及脑室内出血等因素均可增加感染的发生率。

相反,将脑室测压管埋置皮下隧道穿出法则可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3)光纤导管ICP监测系统:合计感染的可能性相对较小。

2.颅内出血虽然其发生率较低(0.2%~1.4%),但却为ICP监测中的严重致命性并发症,其发生率与监测方法直接相关.与脑实质内监测装置相比,脑室内监测装置更易发生出血并发症。

另外,颅内出血亦与凝血机制障碍或监测系统安置中的多次穿刺有关。

预防:在安置ICP监测系统前,应纠正存在的凝血功能异常。

在安装技术方面,应避免反复穿刺,并应防止CSF引流过快或将ICP降至不合理的低水平。

在进行CSF引流的清醒病人,防止其随意变动CSF引流系统的状态极为重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