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药有效成分对细菌生物被膜的影响作用

合集下载

探讨中药及其成分对细菌生物被膜耐药抑制作用的研究进展

探讨中药及其成分对细菌生物被膜耐药抑制作用的研究进展

144 环球中医药2024年1月第17卷第1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anuary 2024,Vol.17,No.1㊃综述㊃基金项目:2020年上海市卫健委/传染病中医药防治能力建设项目(ZYYB⁃FRMZ⁃03);上海中医药大学预算内科研项目(2020LK056)作者单位:200437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急诊医学科[陈雯(硕士研究生)㊁丁纯蕾㊁孙旗㊁沈梦雯㊁钱风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脾胃病科(郝微微)作者简介:陈雯(1998-),2021级在读硕士研究生㊂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治疗急危重症㊂E⁃mail:ccw130613@通信作者:钱风华(1975-),本科,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㊂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治疗急危重症㊂E⁃mail:smileqian1975@探讨中药及其成分对细菌生物被膜耐药抑制作用的研究进展陈雯 丁纯蕾 孙旗 沈梦雯 钱风华 郝微微【摘要】 细菌生物被膜是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的关键作用靶点,主要涉及被膜屏障功能㊁外排泵表达以及膜内微环境等多个方面作用㊂传统中医药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具有来源广㊁成分复杂㊁不易产生耐药等多方面优势,在治疗耐药菌所致的感染性疾病上见解独到㊂中药及其成分除了具有一定的抗菌效果以外,还可以通过抑制㊁破坏被膜,提高被膜通透性,改变外排泵表达等来降低细菌生物被膜的耐药作用㊂本文主要通过收集整理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总结细菌生物被膜的主要耐药机制以及中药及其成分对细菌生物被膜耐药抑制作用的相关研究成果,以期为更好的解决细菌耐药性增加这一严峻问题提供新的治疗思路与方法,并为中药在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的应用上提供较为充分的理论依据㊂【关键词】 细菌耐药性; 生物被膜; 耐药机制; 中医药; 中药成分【中图分类号】 R285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24.01.029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inhibitory effect of Chinese herbs and their components on bacterial biofilm resistanceCHEN Wen ,DING Chunlei ,SUN Qi ,SHEN Mengwen ,QIAN Fenghua ,HAO WeiweiYueyang Hospit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200437,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QIAN Fenghua ,E⁃mail :smileqian1975@【Abstract 】 Bacterial bioepithelium is a key target for bacterial resistance to antibiotics,whichmainly involves the barrier function of the periplasm,the expression of efflux pumps and theintramembrane microenvironment.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which has thousands of years ofdevelopment,has the advantages of wide source,complex composition,and not easy to produce drug resistance,and has unique insights in the trea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s caused by drug⁃resistantbacteria.In addition to their antimicrobial effects,Chinese medicines and their components can alsoreduce the drug⁃resistant effects of bacterial biofilms by inhibiting and destroying the periplasm,increasing the permeability of the periplasm,and altering the expression of efflux pumps.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main drug resistance mechanisms of bacterial biofilms and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Chinese medicines and their components on the inhibition of bacterial biofilm resistance by collecting and arranging the relevantliterature at home and abroad,with a view to providing new therapeutic ideas and methods for bettersolving the serious problem of the increase of bacterial drug resistance,as well as to provide a more环球中医药2024年1月第17卷第1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anuary2024,Vol.17,No.1145 adequat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s in the treatment of bacterial infectious diseases.【Key words】 bacterial drug resistance; biofilm; drug resistance mechanism; traditionalChinese medicine; Chinese herbal ingredients 上世纪青霉素的发现使医学发展迈出了关键一步,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效果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是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细菌逐渐对抗菌药物产生了一定的耐药性,这大大降低了药物的临床疗效,增强了细菌对人体生命健康构成的威胁㊂针对此困境,研究人员进行了大量研究并逐渐发现细菌生物被膜在细菌耐药性上发挥了至关紧要的作用㊂生物被膜的屏障与外排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药物进入细胞内部的浓度,降低了药物的有效率,使得细菌无法得到有效的抑制或消除,因此新药的研发方向也朝细菌细胞膜的特点入手,但新药物的缓慢开发与细菌耐药性的快速增长之间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矛盾,现阶段如何降低细菌耐药性这一问题依旧十分棘手㊂传统中药以其丰富的经验累积㊁广泛的药物来源㊁独特的治疗手段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关注,中药及其成分如何作用于细菌生物被膜以达到抑制细菌耐药性的作用逐渐成为了此次研究的热点㊂1 中药具有提高细菌生物膜通透性的作用临床实践中,许多抗菌药物必须在穿透细菌外膜和/或细胞质膜的前提下才能发挥作用,但在与长时间㊁多频次的药物接触下,细菌开始逐渐适应外部环境,已有细菌通过减少抗菌分子的摄取来防止药物进入细胞内或周质靶点[1]㊂而生物膜作为控制细菌细胞与外界物质交换的主要成分在为细胞提供相对稳定的内环境同时也发挥了屏障和外排功能,而这一特定的功能赋予了细菌对药物的相对耐受性㊂经现代药理研究发现,传统中医药具有一定的抗菌成分,并且部分中药还可以通过作用于细菌生物被膜,来改变生物被膜的通透与表达作用,从而降低细菌对药物的耐药性,增加临床疗效㊂1.1 细菌生物膜屏障功能增加降低了药物有效渗透率生物膜是嵌入细胞外基质的微生物结合[2],能够分泌出药物的降解酶,阻碍抗菌药物的穿透,减少药物杀菌浓度在生物膜中的累积㊂作为细菌生物膜的重要结构组成,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不仅仅可以作为一种物理屏障,保护细菌细胞免受抗生素与紫外线等环境的侵害,还具有延迟小分子物质扩散到膜内细胞,降低药物的渗透的作用[3]㊂而胞外多糖屏障作为细菌生物膜中另一抗药物屏障,其中所含的水解酶㊁共价键㊁氢键等物质可以在抗菌药物进入细胞内部的瞬间主动吸附一部分的药物成分,从而减少抗菌药物的多肽分子及大分子物质的数量,削弱药物的有效性[4]㊂综合生物被膜中各屏障的不同作用能够发现生物被膜对药物渗透作用有着极大的影响,若是根据生物被膜屏障的组成物质进行打击破坏,抗菌药物的有效成分则可以更多的进入到细菌细胞内,从而对细菌产生强有力的削弱或消灭作用,有效降低细菌的耐药性㊂1.2 复合中药削弱细菌生物膜的屏障功能细菌生物膜具有阻止包括抗菌药物在内的外来物质入侵细胞的作用,是细菌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的自我保护和生存基础㊂临床发现复合中药可以降低细菌生物膜的屏障功能来抑制细菌的生理功能,提高药物对细菌的渗透率,消除细菌的耐受作用㊂吴峥嵘[5]发现双黄连在作用于大肠杆菌的8小时后,细菌细胞膜的微观结构出现缺损,细胞膜屏障降低㊁通透性增强,并且在作用的24小时后大肠杆菌的细胞膜则会发生破裂,细胞膜的完整性被破坏,胞内的细胞质流出细胞,最终大肠杆菌走向死亡㊂复方清热颗粒可以通过增加生物膜外蛋白OmpF的含量,从而降低生物膜的屏障功能,并还可以和抗生素一起发挥出联合抗菌效果[6]㊂复合中药的出现,是对传统中药的进一步推动发展,综合现代研究,双黄连等新型复合中药可以从改变细胞膜微环境角度入手,改变细菌细胞膜的完整性,从而降低生物被膜的屏障功能,增加药物进入细菌内部的浓度,达到抗耐药效果㊂1.3 中药提取成分有效增强细菌生物膜的通透性此外,中药提取物是现代科技与传统中药的结合,具有毒性低㊁疗效高的临床特点,极大的提高了对细菌生物膜的抗耐药作用㊂大黄中的大黄总蒽醌活性成分是通过降低细146 环球中医药2024年1月第17卷第1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anuary2024,Vol.17,No.1胞膜的流动性,减少屏障功能,对产ESBLs大肠埃希菌㊁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㊁耐万古霉素肠球菌㊁幽门螺杆菌等细菌产生抑制作用[7]㊂钱卫东等[8]发现丁香酚可改变多耐药大肠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降低抗生素的最低抑菌浓度㊂穿心莲的主要成分穿心莲内酯在36小时内对表皮葡萄球菌的生物被膜渗透率达82.89%[9]㊂研究发现,鱼腥草的主要成分鱼腥草素钠无论是单用300mg/L的浓度还是以对半浓度与红霉素协同使用,均可增强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渗透作用,且其36小时的生物膜渗透率可达88.55%~96.76%[10]㊂郭静[11]发现桑白皮部分活性成分桑根酮等可以通过增强生物被膜的通透性,提高药物有效渗透率,从而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产生良好杀菌效果㊂总而言之,中药中的有效提取成分存在通过改变细菌生物膜的通透性,降低生物被膜的屏障功能,进而破坏细菌的结构组成,增强药物渗透的可能,这其实与多粘菌素等常用抗生素作用方式类似,因此发挥中药在增加细菌生物膜的通透作用,从而来增强药物对细菌细胞的渗透效果这一研究方向具有一定的可行性㊂但通过研究也可以发现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常见清热解毒的中药成分中,对于其他种类中药的研究挖掘较少,仍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㊂2 中药抑制外排泵过度表达2.1 生物膜外排泵的过度表达降低了药物的渗透率外排泵是存在于细胞膜上的依赖性复杂细菌系统,也是将有害物质从细菌细胞内输出到外部环境的膜蛋白[12],其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增强细胞对抗菌剂的耐药性㊂在通过鉴定多药耐药外排泵系统的不同类型研究中发现,外排泵系统的基因缺失与突变会往往导致外排泵出现过度表达,使成功进入细菌细胞内的抗菌药物被动泵出胞外,降低药物的有效性[13]㊂而且外排泵还可以通过将包括抗生素在内的细胞内毒素推回细胞外间隙来诱导抗生素对微生物的耐药性[14]㊂外排泵的表达与泵上蛋白通道贯穿了药物进入细菌细胞的全过程,其基因的改变与通道蛋白的变异决定了细菌对药物的识别能力,通过将抗菌药物从细胞内转移至细胞外,大大减轻了药物对细菌的抗菌作用,对于通过抑制生物被膜外排泵的表达来降低细菌耐药性具有指导意义㊂2.2 传统中药抑制细菌外排泵表达作为将药物从自身体内主动外排的蛋白质,外排泵具有涉及药物种类多㊁来源菌广的特点[15],在细菌对药物的耐受上发挥了重要作用㊂根据现有研究成果,中药可以作为细菌的外排泵抑制剂起到降低抗生素耐药性的效果㊂传统中药中的五倍子㊁夏枯草㊁穿心莲等通过促进铜绿假单胞菌中构成细菌外排泵连接内外膜的mexC㊁mexE基因表达,加强药物在细胞内外的流动,发挥出抗菌效果[16]㊂刘坤友等[17]发现通过降低外排泵基因mRNA的表达量,苦丁茶可以对多重耐药大肠杆菌发挥显著的抑菌作用,从而提高抗生素的最低抑菌浓度㊂金银花㊁连翘中具有明显的清热解毒功效,可以有效抑制细菌主动外排的能力,降低喹诺酮类药物抑制细菌的最低有效浓度[18]㊂结合目前研究可知,不同中药可以通过作用于细菌的不同外排泵基因表达来起到抑制细菌的外排功能,并且还可与抗菌药物共同发挥出协同作用,增加抗菌药物的临床疗效㊂在目前细菌耐药性逐渐上升的严峻背景下,中药抑制生物被膜尤其是外排泵的过度表达也具有良好的前景与紧迫性,值得进一步的深入研究㊂2.3 中药有效提取成分作用于外排泵系统抑制细菌主动外排功能研究也发现,中药的有效提取成分也可以通过消除或逆转生物被膜的外排作用,对细菌产生一定的抗耐药结果㊂大肠埃希菌的外排泵AcrAB⁃TolC基因表达可以促使细菌形成生物膜并主动将药物外排至胞外,减少药物对细菌自身的削弱作用,而研究人员发现苦参的有效成分苦参碱可以下调其AcrAB⁃TolC的表达,恢复大肠埃希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19]㊂黄连中的主要有效成分小檗碱通过作用于细胞膜上的钙离子通道,提高离子的外排作用,从而造成了胞内钙离子的流失,并且进一步实验发现,当其浓度为2.0mg/mL时,细胞内的钙离子流失最为严重,明显高于多粘菌素对照组钙离子的流失[20]㊂贯叶连翘的有效提取物可以通过抑制外排泵的外排作用来抑制耐药细菌的生长[21]㊂环球中医药2024年1月第17卷第1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anuary2024,Vol.17,No.1147综上所述,中药中的有效提取成分可以通过抑制基因表达来降低细菌对药物的主动外排功能,并还可以通过改变外排通道物质的数量及组成加强抗菌药物的有效利用率,降低生物被膜的耐药功能,加大临床疗效㊂3 中药抑制、破坏细菌生物被膜3.1 生物被膜内部微环境的改变提高了细菌耐药性细菌生物膜内部存在着相对稳定的微环境,包括一定的氧气浓度㊁蛋白质㊁多糖等物质,这些物质共同维持着生物膜的功能㊂但是随着化学药物的频繁使用,生物膜内部的微环境为适应生存条件的改变而逐渐发生了自我调节,导致了其对抗菌药物的相对耐受㊂研究发现营养物质与氧气的分散梯度可以产生不同的细胞代谢状态,这种状态会有利于细菌对药物的耐受性增加[22]㊂生物膜内的氧气浓度降低,往往会直接影响膜内的新陈代谢,这将促进反硝化和发酵的代谢途径增强[23⁃24],导致更多的细菌细胞激活,从而提高其对药物的耐受性㊂此外,生物膜内的藻酸盐多糖可以抵御药物的渗透,增加药物接触细菌的阻力[25]㊂并且有学者认为生物膜内富含的多种酶类可以对药物产生反应,通过水解或者氧化还原等方式作用于药物的有效成分,导致抗菌药物的失活,使细菌形成耐药[26]㊂因此,若是直接抑制生物被膜生成所需的氧气浓度㊁多糖㊁酶类等物质或者破坏生物膜因生存而改变的内部稳态,则可以达到抑制㊁破坏生物被膜的形成,减少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受,提高药物的有效率㊂3.2 中药抑制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研究发现,中药的有效成分及中成药制剂具有抑制细菌生物被膜形成的作用㊂黄芩苷能够通过改变细菌生物膜的表达基因与膜内蛋白质的表达,来抑制细菌细胞膜的形成[27]㊂此外,败酱草提取物也可显著影响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结构和形成[28]㊂刘艳[29]研究发现,焦没食子酸㊁瑞香素㊁大黄酸及硫酸氢小檗碱等单体均可对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及生物膜的生成可以产生抑制作用㊂在现有的中成药制剂中,研究也发现连花清瘟胶囊可以影响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Fn BPs基因表达,从而改变细菌外结构和状态,达到抑制细菌被膜形成的作用[30]㊂夏飞等[31]研究显示,黄连解毒汤能在最低浓度6.25mg/mL的状态下抑制铜绿假单胞菌lasI㊁rhll等基因的表达来抑制生物被膜的形成㊂在联合用药方面,双黄连联合万古霉素可以通过抑制藻酸盐的生成明显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形成,达到降低耐药性的效果[32]㊂张家超等[33]发现鱼腥草素钠由于前期可以有效清除细菌各时期生物被膜,在之后与聚维酮碘联合使用中显著降低了两种药物的最低抑膜浓度,达到了抑菌效果㊂综合研究发现,中药成分以及制剂均可对不同细菌尤其是耐药菌细胞膜产生一定的抑制形成作用,并且在与作用于细菌生物被膜的抗菌药物联合使用中,更是可以增强这一作用机制,加强临床疗效㊂3.3 中药破坏细菌生物被膜完整性而对于已经形成的细菌生物被膜,部分中药依旧可以通过破坏其完整性,来提高药物的渗透率㊂刘明[34]发现,大黄素可以有效破坏MRSA细胞膜的完整性,降低细菌耐受性㊂七叶皂苷通过破坏革兰阳性球菌的细胞膜而起到杀菌作用[35]㊂此外,有学者运用中西医结合手段破坏细菌生物被膜时发现,中药与抗菌药物的联用更是可以发挥出极强的破坏效果㊂在双黄连联合万古霉素的实验中发现,两者通过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上的藻酸盐,达到了抑制细菌生物被膜形成的有效结果[36]㊂吴宝林[37]在单独使用复春散1号治疗创面MRSA感染时发现复春散可有效破坏MRSA的生物被膜,并且在联合试验中发现复春散联用利福平可以更好地清除的细胞膜㊂利奈唑胺和黄芩素的联合使用可以有效抑制体MRSA细菌生物膜的形成,从而发挥出抗MRSA的效果[38]㊂总而言之,中药可以通过破坏细菌生物膜的形成及完整性达到降低细菌耐药性的结果㊂而中药与抗生素的联用更是可以有效避免耐药菌的产生,降低抗生素的使用剂量,减少高级抗生素的使用频率,但就具体的作用靶点与联合使用方法仍有待进一步探究㊂4 小结目前,细菌耐药问题已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细菌耐药性的升高以及开发新型抗菌药物的巨大难148 环球中医药2024年1月第17卷第1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anuary2024,Vol.17,No.1度,成为困扰人类治疗感染性疾病的主要难题㊂生物被膜在细菌耐药性上的作用靶点一直以来都是研究的重点,中药通过减弱细菌生物膜的屏障功能,抑制外排泵的过度表达,抑制生物膜的生长,消除㊁破坏生物膜的完整性,发挥出强大的抗耐药性作用,在治疗细菌耐药方面具有广泛的前景,并且中药与抗生素的联用更是可以有效的缩短病程时间,增强临床疗效㊂但目前研究的中药研究范围相对狭窄,往往局限于金银花㊁黄连㊁黄芩等单一中药或者其提取成分,未充分发挥出方剂组方的整体功效和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㊂因此,在未来研究上,我们应注重开展多类型㊁多方面的临床试验研究,并充分结合中医四诊合参㊁辨证论治的诊疗特色,加强对中药降低细菌生物被膜耐药性的研究和开发,才能更好的发挥出传统中医药的独特优势㊂参考文献[1] Huemer M,Mairpady S S,Brugger S D,et al.Antibioticresistance and persistence⁃Implications for human health andtreatment perspectives[J].EMBO Rep,2020,21(12):e51034.[2] LI X Y,CHEN D M,XIE S Y.Current progress and prospects oforganic nanoparticles against bacterial biofilm[J].Adv ColloidInterface Sci,2021,294:102475.[3] LUO Y,YANG Q Q,ZHANG D,et al.Mechanisms and ControlStrategies of Antibiotic Resistance in Pathological Biofilms[J].JMicrobiol Biotechnol,2021,31:1⁃7.[4] 田翠芳,吴倩,惠潇然,等.细菌生物被膜核心胞外多糖靶向水解酶的生物信息挖掘[J].微生物学报,2023,63(7):2633⁃2655.[5] 吴峥嵘.双黄连粉针剂对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影响的机理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 [6] 陈玉娇,任爱民,王红,等.复方清热颗粒对多重耐药阴沟肠杆菌主动外排泵影响的药敏试验[J].中国中医急症,2014,24(8):1460⁃1462.[7] ZHENG X K,CHEN L J,ZENG W L,et al.Staphylococcusaureus Antibacterial and Anti⁃biofilm Efficacy of ChineseDragon’s Blood Against Isolated From Infected Wounds[J].Front Microbiol,2021,12:672943.[8] 钱卫东,刘婵婵,王婷,等.丁香酚对多重耐药大肠杆菌的抑菌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研究[J].现代食品科技,2019,35(1):31⁃36.[9] 官妍,王宁,汪长中,等.穿心莲内酯等中药有效成分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渗透性的比较[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2,24(1):9⁃12.[10] 官妍,陈冉,汪长中,等.苦参碱㊁鱼腥草素钠及其与红霉素联用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渗透作用的研究[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6,28(5):515⁃519.[11] 郭静.桑白皮抗耐药菌活性成分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9.[12] Mohanty H,Pachpute S,Yadav R P.Mechanism of drugresistance in bacteria:efflux pump modulation for designing ofnew antibiotic enhancers[J].Folia Microbiol(Praha),2021,66:727⁃739.[13] Zahedi B A,Rahbar M,Hamidi⁃Farahani R,et al.Expression ofRND efflux pumps mediated antibiotic resistance in Pseudomonasaeruginosa clinical strains[J].Microb Pathog,2021,153:104789.[14] Gerdes K,Maisonneuve E.Bacterial persistence and toxin⁃antitoxin loci[J].Annu Rev Microbiol,2012,66:103⁃123.[15] 杜静怡,王铖,郭君慧,等.细菌RND外排泵的结构与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抗生素杂志,2022,47(10):994⁃1001.[16] 王淋荆,曾建明,鲁洋,等.中药对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外排泵的作用研究[J].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2017,9(6):401⁃407.[17] 刘坤友,周艳,陈桂生,等.苦丁茶和小飞扬草对多重耐药性大肠杆菌外排泵acrA基因表达的影响[J].广西医学,2016,38(2):207⁃210.[18] HUANG S T,LAI H C,LIN Y C,et al.Principles and treatmentstrategies for the use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in patients atdifferent stages of coronavirus infection[J].Am J Cancer Res,2020,10:2010⁃2031.[19] 李奕铮.苦参碱对AcrAB⁃TolC的调控在耐药中作用的研究[D].南宁:广西医科大学,2018.[20] 贾子中.黄连素对烧伤创面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干预试验及自制中药临床应用观察[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5.[21] Do AŞ,Gökalsln B,ŞenkardeşS,et al.Anti⁃quorum sensingand anti⁃biofilm activities of Hypericum perforatum extractsagainst Pseudomonas aeruginosa[J].J Ethnopharmacol,2019,235:293⁃300.[22] Uruén C,Chopo⁃Escuin G,Tommassen J,et al.Biofilms asPromoters of Bacterial Antibiotic Resistance and Tolerance[J].Antibiotics(Basel),2020,10(1):3.[23] Rivera K R,Pozdin V A,Young A T,et al.Integrated phospho⁃rescence⁃based photonic biosensor(iPOB)for monitoring oxygenlevels in3D cell culture systems[J].Biosens Bioelectron,2019,123:131⁃140.[24] Kiamco M M,Atci E,Mohamed A,et al.Hyperosmotic Agentsand Antibiotics Affect Dissolved Oxygen and pH ConcentrationGradients in Staphylococcus aureus Biofilms[J].Appl EnvironMicrobiol,2017,83(6):e02783⁃16.[25] Maurice N M,Bedi B,Sadikot R T.Pseudomonas aeruginosaBiofilms:Host Response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 in LungInfections[J].Am J Respir Cell Mol Biol,2018,58(4):428⁃439.[26] Christaki E,Marcou M,Tofarides A.Antimicrobial Resistancein Bacteria:Mechanisms,Evolution,and Persistence[J].J MolEvol,2020,88(1):26⁃40.环球中医药2024年1月第17卷第1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anuary2024,Vol.17,No.1149[27] 解光艳,段强军,项红梅,等.黄芩苷对大肠杆菌生物被膜蛋白表达的干预作用[J].时珍国医国药,2020,31(8):1858⁃1862.[28] FU B,WU Q,DANG M,et al.Inhibition of Pseudomonasaeruginosa Biofilm Formation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Herb Herba patriniae[J].Biomed Res Int,2017,2017:9584703.[29] 刘艳.具有抗菌作用中药单体的筛选及其联合应用对耐药菌BBF抑制作用的研究[D].长春:长春中医药大学,2012.[30] 王艺竹,王宏涛,韩雪,等.连花清瘟胶囊水提物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菌生物膜的影响[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4):727⁃729.[31] 夏飞,张雅芳,胡光煦,等.黄连解毒汤干预铜绿假单胞菌密度感应系统调控毒力因子和生物膜的作用初探[J].中国药师,2020,23(7):1307⁃1311.[32] 张彩萍,谢家祺,濮娜,等.双黄连联合万古霉素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抑制作用的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7):1⁃3.[33] 张家超,查长森,欧翊.鱼腥草素钠联合聚维酮碘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作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3(14):1993⁃1995.[34] 刘明.大黄素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体内㊁外抗菌作用及机制研究[D].重庆:第三军医大学,2015. [35] Dahash S L,Abass O K,Abdul⁃Razaq M M,et al.Aesculushippocastanum⁃Derived Extractβ⁃Aescin and AntibacterialActivity[J].J Microsc Ultrastruct,2021,9:26⁃30. [36] SHI J,MAO N F,WANG L,et al.Efficacy of combinedvancomycin and fosfomycin against methicillin⁃resistantStaphylococcus aureus in biofilms in vivo[J].PLoS One,2014,9(12):e113133.[37] 吴宝林.复春散1号对MRSA创面的临床疗效及联合利福平对其生物膜增效作用的体外研究[D].银川:宁夏医科大学,2020.[38] LIU T J,LUO J,BI G,et al.Antibacterial synergy betweenlinezolid and baicalein against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aureus biofilm in vivo[J].Microb Pathog,2020,147:104411.(收稿日期:2023⁃01⁃19)(本文编辑:王馨瑶)。

穿心莲内酯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作用初探

穿心莲内酯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作用初探

穿心莲内酯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作用初探[摘要]目的:通过穿心莲内酯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抑制作用的研究,为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菌引起的相关感染提供新的治疗途径。

方法:体外构建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以红霉素作为阳性对照药,利用XTT减低法评价穿心莲内酯对表皮葡萄球菌初始黏附及生物被膜内细菌代谢的影响,显微镜下观察该药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形态学影响,刚果红培养基法检测穿心莲内酯对PIA(polysacchatide intercellular adhesion,胞间多糖黏附素)形成的影响。

结果:穿心莲内酯1000,100,10mg·L-1对表皮葡萄球菌的黏附均有抑制作用,质量浓度大于31.25mg·L-1对生物被膜内细菌代谢有明显抑制作用,质量浓度为250mg·L-1时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形态有显著影响,质量浓度为10 mg·L-1时对PIA的形成无影响。

结论:穿心莲内酯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形成有显著抑制作用,但效果不及红霉素。

[关键词]穿心莲内酯;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细菌生物被膜(bacterial biofilm,BBF)是附着于隋性或活性实体表面的细菌以及由细菌分泌的含水聚合性基质组成的结构性细菌群落。

随着各种生物材料的应用,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CNS)——表皮葡萄球菌已成为静脉导管或其他医疗装置相感染的主要病原菌[1]。

生物被膜(biofilm,BF)是条件致病菌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SE)的主要致病因素,表皮葡萄球菌作为存在于健康人皮肤表面的正常菌群并不致病,但可伴随“异物”(高分子材料如塑料等)进入人体,并通过黏附形成BBF,入侵血液而致败血症。

以往研究已证实有生物被膜的细菌不仅耐抗生素,出现多重耐药,还可耐抗体的杀菌作用,危害性严重。

本文以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为研究对象,从生物被膜及表皮葡萄球菌的生物学特征出发,探讨中药有效成分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作用,旨在通过在体外建立SEBF(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模型),观察穿心莲内酯对SEBF可能的抑制作用,以期为中药治疗表皮葡萄球菌引起的相关感染提供研究的依据。

抗菌圣品中药提升免疫力抵御病菌

抗菌圣品中药提升免疫力抵御病菌

抗菌圣品中药提升免疫力抵御病菌近年来,人们对健康和免疫力的关注日益增加。

随着全球范围内病菌传播的频繁,人们对寻找能够提高免疫力、抵抗病菌侵袭的方法越来越迫切。

中药作为中国五千年文明的瑰宝,自古以来就被广泛应用于改善健康和提升免疫力的领域。

本文将从中药的角度探讨其在提高免疫力、抵御病菌方面的作用。

一、中药的抗菌功效中药作为传统中医的核心治疗手段,其抗菌功效被广泛研究和证实。

许多中药草本植物都含有丰富的天然抗菌成分,经过提取和制剂化后可以作为抗菌圣品使用。

例如,黄连、苍术、千里光等中药均含有有效的抗菌成分,能够抑制细菌和病毒的繁殖。

经过现代科技手段的提升,中药的抗菌效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使之成为提高免疫力、抵御病菌的重要途径。

二、中药的免疫调节作用除了抗菌功效外,中药还具备免疫调节作用。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健康与免疫力密切相关,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运行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

中药可以通过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补气养血等手段调节人体的免疫系统,提高免疫力,从而增强人体对病菌的抵抗能力。

例如,人参、黄芪等中药被广泛应用于提高人体免疫力,增强机体对病菌的防御能力。

三、中药的免疫适应作用在中药的应用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是免疫适应。

中医理论认为,中药能够激发人体自身的免疫功能,使其产生免疫适应,提高人体对外界环境压力的适应能力。

这种免疫适应作用能够使机体更好地抵御病菌感染,增强免疫力。

例如,当人体暴露在病菌环境中时,一些中药如枸杞子、石斛等可以激发机体产生更多的抗体和免疫细胞,从而增强对病菌的防御能力。

四、中药提高免疫力的案例研究许多科学研究已经证实了中药在提高免疫力方面的作用。

例如,有研究发现,黄芪中的黄芪素具有显著的免疫调节作用,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功效。

另外,研究还发现,板蓝根中的有效成分能够显著抑制病毒的侵袭,阻断其复制过程,从而提高机体对病毒的抗击能力。

这些案例研究为中药提升免疫力、抵御病菌提供了科学依据。

中药学中药对抗细菌感染的作用研究

中药学中药对抗细菌感染的作用研究

中药学中药对抗细菌感染的作用研究细菌感染一直以来都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问题之一。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抗生素耐药现象越来越严重,给临床治疗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在这个背景下,中药对抗细菌感染的作用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探讨中药在对抗细菌感染方面的作用,并总结近年来的研究成果。

一、中药的抗菌作用机制中药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它具有多个抗菌途径。

首先,中药中的活性成分可以直接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从而达到抗菌的效果。

其次,中药可以通过抑制细菌毒素的产生,减轻细菌感染对人体的损害。

此外,中药还可以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人体对抗细菌感染的能力。

二、中药在临床应用中的作用中药在临床治疗中常常被作为辅助治疗方法使用,以增强抗菌的效果。

临床试验证明,中药的辅助治疗可以明显提高抗生素的疗效,缩短治疗时间,并减少抗生素的耐药性。

此外,中药还可以减轻抗生素的副作用,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中药抗菌的研究进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中药在抗菌方面的作用。

一些研究发现,中药中的某些活性成分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可以有效对抗多种细菌感染。

此外,一些研究还发现,不同的中药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作用于细菌,对复杂的细菌感染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四、中药抗菌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尽管中药在抗菌方面的作用已经得到了一定的认可,但是其抗菌机制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

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药的活性成分和作用途径上,然而,这些研究往往只是在体外环境中进行,缺乏对人体内部抗菌机制的了解。

因此,今后的研究应该更加注重中药在人体内部的抗菌作用机制,并开展临床试验,验证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总结:中药在抗菌方面的作用已经得到了一定的认可。

中药具有多个抗菌途径,可以通过直接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抑制细菌毒素的产生以及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来发挥抗菌作用。

在临床应用中,中药常常被作为辅助治疗方法使用,以增强抗菌的效果。

然而,中药抗菌机制的研究仍然需要进一步深入,今后的研究应该更加注重中药在人体内部的抗菌作用机制,并开展临床试验,验证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药学毕业论文--抗霉菌性阴道病三种中药复方体外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药学毕业论文--抗霉菌性阴道病三种中药复方体外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抗霉菌性阴道病三种中药复方体外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作者:官妍汪长中沈非吴泓王艳云云【摘要】目的观察3种中药复方体外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方法采用结晶紫染色法和MTT 法评价白色念珠菌生物膜的体外生长动力学, 微量稀释法检测3种中药复方对白色念珠菌悬浮菌及其生物膜的抑制作用以及药物包被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膜形成作用。

结果生物膜内白色念珠菌数量随培养时间延长而增加。

3种中药复方对白色念珠菌悬浮菌的最低抑菌浓度50%(MIC50)分别为3.255,3.565,3.875 mg/ml,对生物膜的SMIC50与SMIC80分别是3.255,6.51,3.565,7.12 mg/ml,3.875,7.623 mg/ml。

3种中药复方包被浓度分别在7.882,3.808,6.357 mg/ml以上时对其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有显著性。

结论3种中药复方对体外白色念珠菌生物膜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关键词】中药复方; 白色念珠菌; 生物膜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的被广泛使用,白色念珠菌等真菌引起的感染机会显著增多。

白色念珠菌等真菌耐药菌株不断出现,针对生物膜相关感染难治性、易复发,现有抗真菌药物较少并具较强毒副作用等问题,必须寻找出更好的药物和方法抗真菌及相关生物膜感染。

目前中草药治疗真菌感染有不少报道,曾有文献称对862种中草药(动物药15种,矿物药13种,植物药834种) 进行了抗白色念珠菌的活性筛选,其中有初步活性的103种(11.7%)[1]。

但有关中草药对念珠菌生物膜的影响报道较少。

本研究从文献、临床收集了对霉菌性阴道炎有较明显作用的中草药复方3种,进行体外抗白色念珠菌生物膜作用的实验[2],探讨这些中药复方对体外念珠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旨在为解决念珠菌感染性疾病易复发、易产生耐药性提供新的途径。

1 材料与仪器1.1 菌株白色念珠菌标准菌株ATCC10231,购于合肥市疾病控制中心。

中草药的抗菌作用研究

中草药的抗菌作用研究

中草药的抗菌作用研究中草药在中医领域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治疗作用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

而近年来,随着抗生素滥用的日益严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草药的抗菌作用研究。

本文将对中草药的抗菌作用进行探究,内容包括中草药的抗菌机制、常见中草药的抗菌作用及在临床应用上的意义。

一、中草药的抗菌机制中草药的抗菌机制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 细胞膜破坏:某些中草药中含有的化合物可以破坏细菌细胞膜结构,导致菌体死亡。

比如黄连素和盐酸小檗碱等。

2. 抗氧化作用:中草药中含有多种抗氧化物质,这些物质可促进体内抗氧化能力,减少自由基对细胞结构的破坏,从而减轻细菌侵袭。

3. 提高免疫力:部分中草药可通过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加细胞活性以及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来抑制菌体繁殖。

如黄芩、金银花等。

4. 抗菌素物质:中草药中含有大量的抗菌素物质,这些物质可直接杀死细菌或抑制细菌的生长。

如田七、连翘、板蓝根等。

二、常见中草药的抗菌作用1. 田七:由于其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抗炎解毒等功效,故被广泛应用于治疗中暑、痈肿、疮疡等疾病。

2. 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消炎利咽等功效,可用于治疗感冒、咽喉炎等疾病。

3. 连翘:由于其具有消炎止痛、清热解毒等功效,故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皮肤感染、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

4. 黄芩: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利咽解毒等功效,可用于治疗咽炎、支气管炎等疾病。

5. 板蓝根:具有清热解毒、抗病毒等功效,可用于治疗流感、咳嗽等疾病。

三、在临床应用上的意义1. 减少抗生素耐药性:中草药具有多种抗菌机制,可有效抑制细菌的生长,从而减少抗生素的使用,减轻抗生素的滥用带来的副作用以及抗生素耐药性的风险。

2. 辅助治疗:在某些疾病的治疗过程中,中草药可以辅助西药治疗,加强治疗效果,缓解患者痛苦。

3. 贯彻中西医结合:中草药与西药的组合应用,可以充分利用两类药物的优势,开展中西医结合的诊疗工作。

总之,中草药在抗菌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中药抑菌 (2)

中药抑菌 (2)

中药抑菌简介中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一部分,以其独特的药理作用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及保健。

其中,抑菌是中药的重要作用之一。

中药抑菌通过调整机体内部环境,增强免疫力,破坏细菌的生存环境,或直接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达到控制细菌感染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中药抑菌药材及其作用机制。

1. 黄连(Coptis chinensis)黄连是中药中常用的抑菌药材之一。

黄连富含黄连素等生物碱类成分,具有广谱抗菌作用。

黄连素可破坏细菌细胞膜,干扰其正常代谢,从而抑制菌体的生长繁殖。

2. 金银花(Lonicera japonica)金银花是中药中常用于清热解毒的药材,也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

金银花主要通过提取物中富含的双糖、黄酮类化合物等抑制细菌生长。

研究表明,金银花提取物对一些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均具有显著的抑菌效果。

3. 三七(Notoginseng)三七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被广泛用于抑菌及止血。

三七的抑菌作用主要来源于其中的三七皂苷成分。

三七皂苷可以破坏细菌的细胞壁,抑制细菌的生长。

4. 苦参(Sophorae Flavescentis)苦参可用于抑菌及清热解毒。

苦参中的黄酮类化合物能干扰细菌的生物膜形成,破坏其细胞结构,从而达到抑制细菌生长的效果。

5. 苍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苍术是一种中药常用草药,具有抑菌作用。

苍术中的活性成分可改变细菌的酸碱度、渗透压和氧气供应等细菌生存环境,从而抑制细菌的繁殖。

6. 荆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荆芥被广泛用于抑菌消炎。

荆芥中富含的挥发油成分能直接抑制和杀灭细菌,尤其是对一些病原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7. 复方黄芪注射液复方黄芪注射液是一种中成药,被用于抑菌及增强免疫功能。

其主要成分黄芪中的多糖类物质能够增强机体的抗菌免疫力,促进巨噬细胞的活性,达到抑制和清除细菌感染的效果。

结论中药作为传统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药理作用,其中抑菌是其中之一。

中药抗菌作用及其活性成分研究

中药抗菌作用及其活性成分研究

中药抗菌作用及其活性成分研究【前言】中药作为一种传统的医学疗法,一直以来都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而近年来,随着抗生素滥用和耐药性问题的凸显,中药抗菌作用逐渐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中药抗菌作用的研究】中药抗菌作用已经被广泛研究,其主要是通过中药有效成分具有的杀菌、抑菌作用实现的。

中药有效成分的抗菌活性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酚醛类化合物:酚醛类化合物是一类抗菌活性较强的化合物,其主要来源为中草药。

比如在黄连中,含有丰富的黄连素等酚醛类化合物,这些成分具有明显的抗菌作用,可以有效抑制多种病原体的生长。

2. 单萜类化合物:单萜类化合物是一类在中药中比较常见的有效成分。

单萜类化合物的杀菌、抑菌作用是通过对细胞膜的破坏或对酶的影响来实现的。

比如蒲公英中含有的蒲公英醇,就具有明显的抗菌作用。

3. 生物碱类化合物:生物碱类化合物也是中药中常见的有效成分,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我国的黄连,其中有效成分黄连素是一种生物碱,具有出色的抗菌作用。

4. 多糖类化合物:多糖类化合物是一种在中药中相对特殊的有效成分。

多糖类化合物的抗菌作用主要是通过增强宿主的免疫力来实现的。

目前,这些成分被广泛应用于口腔领域的抑菌、止痛和治疗口腔疾病的药物中。

【中药抗菌作用的应用】中药抗菌作用的应用十分广泛,特别是在一些抗生素不太起作用的病症治疗中,中药的抗菌作用非常显著。

比如对于肠病毒等病原体的感染,中药在治疗过程中具有较好的抗菌效果;对于一些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咽炎等最小抑菌浓度较高的感染症,中药也起到了一定的抗菌作用。

此外,中药抗菌作用的应用还体现在许多日常生活用品中。

比如不少中药材被用于制作牙刷、牙膏等口腔清洁用品,也很多中药作为添加剂被加入到洗刷用品、杀虫剂等各种清洁、消毒剂中。

【中药抗菌作用的前景】随着人们对抗生素的日益担忧和对中药认识的不断深入,中药抗菌作用被越来越多地认可和应用。

而中药抗菌作用的前景也会越来越广阔,未来中药对于抗菌领域的贡献会越来越大。

中药水提物对体外猪链球菌生物被膜作用的试验

中药水提物对体外猪链球菌生物被膜作用的试验
灭作用 ( P< 0 . 0 5 ) 。 关键词 :பைடு நூலகம்中药 ; 生 物被 膜 ; 猪链球菌 ; 体外
中图分 类号: ¥ 8 5 2 . 6 5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0 5 2 9 — 6 0 0 5 ( 2 0 1 6 ) 1 1 — 0 0 1 4 — 0 3
S c r e e n i n g o f Ch i n e s e h e r b a l e x t r a c t s a g a i n s t S t r e p t o c o c c u s s u i s b i o i f l m f o r ma t i o n
Ab s t r a c t : I n o r d e r 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 t h e h y p o t h e s i s t h a t C h i n e s e h e r b a l e r a d i c a t e t h e b i o i f l m, we ir f s t d e t e r mi n e d t h e a c t i v i t y o f t we n — t y C h i n e s e h e r b a l s w h i c h a r e o t f e n u s e d f o r h e a t — — c l e a r i n g a n d d e t o x i f y i n g i n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p r e s c r i p t i o n a g a i n s t p l a n k t o n i c c u l —
t u r e s o f S t r e p t o c o c c u s s u i s b y t h e m i c r o d i l u t i o n t e c h n i q u e . T h e t w e n t y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 e d i c i n e s ( T C Ms ) i n h i b i t e d t h e g r o w t h o f S t r e p t o c o c c u s s u i s ( S . s u i s ) p l a n k t o i c c e l l s a t mi n i m u m i n h i b i t o r y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 M I C ) . T h e a s s a y w a s p e r f o me r d a t s u b —M I C l e v e l s

中药对抗病原微生物的抑菌机制研究

中药对抗病原微生物的抑菌机制研究

中药对抗病原微生物的抑菌机制研究中药作为传统的药物疗法,在对抗疾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药中含有丰富的活性成分,其中的抗菌成分对于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中药对抗病原微生物的抑菌机制研究。

一、中药的抑菌活性及其活性成分中药通过其独特的化学成分表现出抗菌活性。

许多研究表明,中药在对抗病原微生物方面具有广谱的抑菌活性。

例如,黄连中的黄连素和黄连碱具有抗菌和抗炎作用,可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此外,金银花中的迷迭香酸等成分也具有显著的抗菌活性。

二、中药抑菌机制的研究进展研究人员对中药的抑菌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其中的奥秘。

以下为几个常见的中药抑菌机制:1. 破坏细胞膜结构某些中药成分可以破坏病原微生物的细胞膜结构,导致细胞内物质泄漏,进而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

这种作用机制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皮肤感染等疾病。

例如,苦参中的大豆苷具有破坏细胞膜结构的作用。

2. 干扰病原微生物的代谢活动中药中的一些成分可以干扰病原微生物的代谢活动,抑制其正常的生命活动。

比如,人参中的人参皂苷可以抑制细菌的DNA复制,从而使细菌无法进行正常的分裂和繁殖。

3. 调节免疫功能研究发现,中药中的一些活性成分可以调节宿主的免疫功能,增强宿主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能力。

例如,黄芩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调节免疫反应的作用,能够增强机体对细菌和病毒的抵抗力。

三、中药抑菌机制的应用前景中药对抗病原微生物的抑菌机制研究为传统药物的再利用提供了思路。

这些机制的应用前景广阔,可以在抗菌药物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提供新的疗法。

1. 开发新型抗菌剂中药抑菌机制的研究可以为新型抗菌剂的研发提供重要参考。

通过揭示中药成分的作用机制,可以合成具有更高抑菌活性的药物,从而解决抗菌药物耐药性问题。

2. 组合疗法的应用中药抗菌机制的了解,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药与现代药物的相互作用。

将中药与抗生素等现代药物进行组合疗法,可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中药对病感染的抑制机制研究

中药对病感染的抑制机制研究

中药对病感染的抑制机制研究中药对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抑制机制研究病原微生物感染是人类健康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而传统中药作为我国珍贵的宝库之一,对于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抑制具有显著的作用。

本文将从分子水平和细胞水平两个方面探讨中药对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抑制机制。

一、分子水平的抑制机制1. 抗微生物成分的发挥作用中药中存在着丰富的抗微生物成分,如黄连碱、苦参碱等。

研究表明,这些成分能够直接与病原微生物发生相互作用,从而抑制其生长繁殖。

例如,黄连碱能够干扰细菌的膜结构,导致细胞死亡;苦参碱则能够靶向细菌DNA,并干扰其复制过程。

这些抗微生物成分的发挥作用,为中药抑制病原微生物感染提供了重要依据。

2. 免疫调节作用的发挥中药中的多种成分具有免疫调节作用,能够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

例如,黄芪中的黄酮类物质能够促进巨噬细胞的活化,加强巨噬细胞对病原微生物的识别和吞噬作用;党参中的多糖能够激活NK细胞,增强其杀伤病原微生物的能力。

这些免疫调节作用的发挥,有助于中药抑制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二、细胞水平的抑制机制1. 抑制病原微生物的附着和侵入中药中的一些成分能够干扰病原微生物的附着和侵入过程。

例如,板蓝根中的多糖能够抑制细菌的附着,减少其侵入机体细胞的能力;连翘中的黄酮类物质则能够干扰病毒的结合与入侵。

这些抑制病原微生物的附着和侵入的机制,为中药抗感染提供了新的思路。

2. 调节炎症反应的发挥病原微生物感染往往伴随着炎症反应的激活,而中药中的一些成分能够调节炎症反应的发挥,减轻组织损伤。

例如,雷公藤中的甲醇提取物能够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减少炎症反应;苦参中的黄酮类物质则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

这些调节炎症反应的发挥,有助于中药对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抑制。

综上所述,中药对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抑制机制主要包括抗微生物成分的发挥作用、免疫调节作用的发挥,以及抑制病原微生物的附着和侵入、调节炎症反应的发挥等。

中药作为传统药物的代表,不仅具有抑制病原微生物的效果,还具有较低的副作用和药物耐受性。

中药的抑菌作用及其抗菌谱

中药的抑菌作用及其抗菌谱

中药的抑菌作用及其抗菌谱中药是我国深厚的传统医学宝库,其独特的药理特性在抑菌方面表现出一定的优势。

本文将从中药的抑菌作用以及抗菌谱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中药的抑菌作用中药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可以对多种病原微生物起到抑制作用。

其抑菌作用机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直接杀菌作用:中药中的一些化学成分,如生物碱、黄酮类化合物、挥发油等,具有杀菌作用。

例如,金银花中的咸味黄酮、连翘中的远志苦素等,可以破坏细菌的细胞壁、细胞膜或干扰细菌细胞内的生物代谢,从而起到杀菌作用。

2.抑制菌体生长作用:中药中的一些成分可以干扰细菌的生长,阻碍其繁殖。

例如,黄连中的黄连素、苦参中的分氨基芳香酮等,可以抑制细菌蛋白质和核酸的合成,从而影响细菌的生长。

3.改善机体环境作用:中药中的一些活性成分具有改善机体环境的作用,增强机体免疫力,从而提高抵抗力。

例如,人参中的人参皂苷、红枣中的多糖等,可以促进机体免疫细胞的活性和抗体生成,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对抗细菌感染。

二、中药的抗菌谱中药的抗菌谱非常广泛,可以对多种细菌、真菌、病毒等病原体起到抑制作用。

以下为主要抗菌谱的介绍:1.细菌:中药可以对多种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起到抑制作用。

例如,生甘草、连翘、黄连、苦参等中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常见的致病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2.真菌:中药中的一些成分对真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如苦参碱对念珠菌、麦角菌等真菌有较好的抗菌活性。

中药还可以用于治疗念珠菌感染、鼻腔真菌感染等疾病。

3.病毒:中药中的一些活性成分对病毒的复制和传播有抑制作用。

例如,麻黄碱对流感病毒有较好的抗病毒活性,常用于治疗感冒、流感等病毒性感染。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中药对不同病原体的抑制作用并不相同,因此在应用中药进行抗菌治疗时需要根据具体的病原体选择合适的中药。

综上所述,中药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可以对多种病原体起到抑制作用。

中药的抗菌作用主要包括直接杀菌作用、抑制菌体生长作用以及改善机体环境作用。

黄芩及其有效成分对细菌生物膜抑制作用研究进展

黄芩及其有效成分对细菌生物膜抑制作用研究进展

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 。黄芩主要含黄酮类化合物 ,包括 黄
芩苷 、 黄芩素 、 汉 黄芩素 、 汉黄芩苷等 4 0多种成分 , 其 中黄芩 苷、 黄芩 素等 是其 主要有效 成分 … , 已有 多项研究 表明 , 黄芩 有效成分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 ,对细菌生物膜亦有 一定 的 影响 。本文就近年来黄芪及其有效成分对细菌生物膜抑制作
物 膜 的影 响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引起 临床上化脓性感染的常见革兰氏 阳性致病菌 , 抗菌药 的广泛应用 , 致使多重耐药的 S . a 及耐 甲
氧西林 金黄色葡萄球菌 ( MR s A) 的检 出率不 断增 高 , 细菌 B F
的形成 , 对细菌起着强有力的保护作用 , 是引起细菌耐药的一
用 的研 究 情 况 综述 如下 。
7 8 . 5 %, 产 生显著 的协 同抗菌效 应 , 因此该 项研究 推测 , 黄芩
苷可能通过加 强左氧氟沙星对铜 绿假单胞菌生物膜 的降解 , 协 同发挥抗菌作用。 以上几组试验研 究均表明 , 黄芩有效成 分对 P a没有明显
的杀菌作用 , 但对 P a 生物膜 的形 成有抑制作用 , 且抑制效果
流变学杂志 , 1 9 9 3 , 3 ( 1 ) : 4 9 . ( 编辑
’ 陈明伟 )
[ 3 2 ]魏文太. 益母 草膏减低血液粘度疗效 观察 [ J ] . 中 国血液
黄芩及其有效成分对 细菌生物膜抑制作用研究进展
兰方 字 , 陈洪 涛
( 1 . 南宁市第八人 民医院 , 广西 南宁 5 3 0 0 0 1 ;2 . 广西 中医药大学制药厂 , 广西 南宁 5 3 0 0 2 2 )
关键词 : 黄芩 ; 有效成分 ; 细菌生物膜 ; 抑制

研究发现 中药可“破壁”细菌生物膜 发挥抗菌作用

研究发现 中药可“破壁”细菌生物膜 发挥抗菌作用

研究发现中药可“破壁”细菌生物膜发挥抗菌作用当人类把寻找致病源的目光投射向微生物中的细菌之后,抗菌药物应运而生。

自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首次发现青霉素之后,越来越多的抗菌药物不断面世。

这些药物就好像能进行点射的武器,作用明确而精准。

然而,细菌性疾病并未由于抗菌药物的出现而消亡,反而一直困扰着人类的健康;由于抗菌药物的滥用等因素,甚至出现了超级耐药细菌。

中药是一种替代抗菌药物的可能途径,但中药在杀灭单个细菌方面的作用有限,难以和抗菌药物相匹敌,以至于出现了临床疗效与传统的实验室抑菌评估结果相左的奇怪现象。

那么,这些中药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历经3年多的时间,以现代中药痰热清注射液为模板进行的一项研究揭开了其中的奥秘。

痰热清注射液是由上海凯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具有独家知识产权的国家中药二类新药,由黄芩、熊胆粉、山羊角、金银花、连翘等组方,按照中药指纹图谱等一系列现代化工艺生产而成;有清热、解毒、化痰等作用,可用于肺炎、急慢性支气管炎等多种疾病的治疗。

有研究发现,抗菌药物对细菌性疾病力所不逮的原因之一是生物膜的存在。

生物膜是细菌为适应环境而发生的一种群居生活现象,是细菌通过分泌一些大分子物质将自己与其他细菌“勾连”在一起,形成一种特殊的具有高度组织化的多细胞结构。

因其独特的多细胞结构、自分泌的胞外多糖的屏障作用及缓慢生长等因素,生物膜成为了引起临床各类持续性慢性感染的重要原因。

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王毅博士等完成的一项实验室研究发现,现代中药痰热清注射液可以“破壁”细菌生物膜,找到了中药治疗细菌性疾病的“密码”。

该实验以青霉素为对照,运用微孔板检测法、荧光染色、扫描显微镜、透射显微镜等手段,探讨了痰热清及其5种主要药物单配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革兰氏阳性菌,以及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等革兰氏阴性菌的生物膜的形成过程和成熟生物膜的影响。

中医草药在抗菌治疗中的作用机制解析

中医草药在抗菌治疗中的作用机制解析

中医草药在抗菌治疗中的作用机制解析中医草药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已经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抗菌治疗方面,中医草药也展现出了独特的作用机制。

本文将对中医草药在抗菌治疗中的作用机制进行解析。

一、草药对细菌的直接杀菌作用中医草药中的许多有效成分具有直接杀灭细菌的作用。

这些成分能够破坏细菌的细胞壁、膜结构或核酸合成,从而导致细菌的死亡。

例如,黄连中的黄连素可抑制细菌的生长,青蒿素可以直接杀灭疟原虫。

这些草药提取物通过直接作用于细菌体内的靶点,实现了抗菌效果。

二、草药对细菌的间接抗菌作用中医草药中的某些成分可以改变细菌环境,使其不适合细菌生长繁殖。

例如,黄芩中的黄芩苷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增强对细菌的抵抗能力。

另外,一些草药还具有抑制细菌产生毒素的能力,如阿魏酸可以抑制细菌外毒素的产生。

三、草药对多重耐药菌的作用多重耐药菌已成为当今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一大挑战。

幸运的是,中医草药在抗菌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可以有效应对这一问题。

中医草药中的复方制剂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作用于多重耐药菌,抑制其生长繁殖。

与单一药物相比,中医草药制剂具有多个有效成分,这些成分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机制对多重耐药菌产生协同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四、草药的抗炎作用中医草药中的一些成分具有抗炎作用,能够抑制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

炎症反应是机体对细菌感染的一种防御机制,但过度的炎症反应会对机体造成损伤。

中医草药可以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产生和细胞因子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从而保护机体免受进一步损伤。

五、草药对肠道菌群的影响肠道菌群是人体内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影响。

中医草药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的平衡,增加有益菌的数量,抑制病原菌的生长繁殖,从而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和抗菌能力。

举例来说,黄连中的黄连素对肠道菌群中的致病菌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能增加益生菌的数量。

总结起来,中医草药在抗菌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包括直接杀菌作用、间接抗菌作用、对多重耐药菌的作用、抗炎作用以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盐酸小檗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影响

盐酸小檗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影响

盐酸小檗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影响林健;林志立;魏文珺;甘小翠【摘要】目的:探讨盐酸小檗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方法:以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为试验菌株,常量肉汤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斑点印迹法检测盐酸小檗碱对生物被膜中多糖细胞间粘附素(polysaccharide intercellular adhesion,PIA)合成的影响,提取药物作用后生物被膜中胞外DNA(extracellular DNA,eDNA),用分光光度法检测盐酸小檗碱对eDNA释放的影响.结果:盐酸小檗碱对ATCC25923 MIC为128μg/mL.128μg/mL盐酸小檗碱能抑制PIA的合成,16μg/mL显著抑制eDNA的释放(P<0.05).结论:盐酸小檗碱能通过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中PIA的合成和eDNA的释放而抑制生物被膜的形成.【期刊名称】《包头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35)006【总页数】3页(P95-97)【关键词】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盐酸小檗碱【作者】林健;林志立;魏文珺;甘小翠【作者单位】莆田学院药学与医学技术学院,福建莆田351100;莆田学院药学与医学技术学院,福建莆田351100;莆田学院药学与医学技术学院,福建莆田351100;莆田学院药学与医学技术学院,福建莆田351100【正文语种】中文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SA)是造成医源性感染的重要致病菌之一,极易引发多种慢性感染性疾病[1]。

由于抗生素大量滥用,已造成大量“超级细菌”的出现,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便是代表性之一。

自1961首次发现MASA到至今,MRSA所引发的感染性疾病逐年上升,其产生的毒素与侵袭性酶,不仅感染范围广,而且难以治疗。

SA之所以有如此大致病率,究其原因是其SA极易形成生物被膜。

据统计,80 %的细菌性感染均与生物被膜形成相关[2]。

浅谈中药的抗微生物作用

浅谈中药的抗微生物作用

外对内毒素所致的溶酶体膜损伤有保护作用。抑制内毒素所致鲎试剂
的凝胶反 应研 究发现 ,川芎 嗪作用最强 ,其次为 白头翁 、怀牛 膝、广
木香、茵陈、黄连、玄参、紫花地丁等。 5直接破坏细菌超微结构 大蒜可使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中隔变形、模糊、断裂,核糖体聚 集成块状 ,核区纹理加粗,有聚集现象;蒲公英可使细胞膨大,细胞 壁增厚,拟核和核糖体均聚集成块状;黄连可使细胞 中隔变形,对细
中各单味药有效成分从不同环节抑制细菌的代谢或生物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成,表现出
药效学的累加和互补。 3 _ 3抑制细菌致病物质的产生或干扰作用
黄连、甘草、丹皮、栀子、知母等可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
的形成 。射干 等有抗透 明质酸酶 的作用 ,可 以阻止细 菌在结缔组织 中 的扩散。
4拮抗或破坏细菌毒素
毒素作用相似。 “ 热毒消”对由内毒索引起家兔的D C I 效应有拮抗作
用 ,能 阻止全身性施 瓦茨曼反应 ( S G R),D C I 发生率及 其严重程 度 明显减轻 ,与已知预防G R S 的地塞 米松效果相似 。 “ 热毒消”在体 内
菌、痢疾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成分为齐墩果酸。

种 中药 可含 有几 种不 同的 抗菌 物质 ,对 不 同细 菌发 挥抗 菌作
用。如虎杖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成分有大黄素、大黄素葡萄糖苷和白 藜芦醇苷,而白藜芦醇苷还对导皮肤癣的红色毛癣菌、趾间毛癣菌有 很强的抗菌作用;连翘的连翘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志贺痢疾杆菌作
用 强 ,而连翘种 子挥 发油乳剂除对 多种 革兰阴性革 兰阴性和革兰 阳性
效成 分 ,初 步研 究 了 茵机制 。这必 将丰 富中药 的抗 感染理论 ,对 筛选优 质 的抗 茵解毒 中药、 中药 复方 配伍 选择 有重要 意 义 。 抗

人参皂苷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抑制作用

人参皂苷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抑制作用

人参皂苷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抑制作用作者:张慧华姜新华方水晶来源:《中国现代医生》2018年第22期[摘要] 目的探讨人参皂苷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抑制作用。

方法采用羊肉汤二倍稀释法测定人参皂苷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抑制作用。

结果本次研究共得44株标准株,其中阳性被膜菌株31例,被膜形成率为70.45%,编号为SA17的为强成膜菌株,MIC标准菌株20株,强成膜株SA17 41株;MBC标准菌株30株,强成膜株SA17 60株。

药物浓度3.2/1.6时,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抑制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人参皂苷能下调agr、sarA、fnbA基因表达,其中0.1、1.0、10.0浓度下调agr、sarA、fnbA基因表达,与对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 人参皂苷;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抑制[中图分类号] R2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8)22-0016-03[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hibitory effect of ginsenoside on bacterial biofilm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 Methods The inhibitory effect of ginsenoside on Staphylococcus aureus biofilm was detected by two times dilution method of mutton soup. Results In this study, 44 standard strains were obtained, of which 31 cases were positive membrane strains. The membrane formation rate was 70.45%. Strong membrane strains were numbered SA17. There were 20 MIC standard strains and 41 strong membrane strains SA17. There were 30 MBC standard strains, and 60 strong membrane strains SA17.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inhibition rates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 biofilm(P0.05) when drug concentration was 100, 50, 25, 12.5 and 6.3. Ginsenoside could reduce the expression of gene agr, sarA and fnbA, and the expressions of gene agr, sarA,fnbA, when the concentrations of ginsenoside were at 0.1, 1.0 and 10.0, were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the control(P[Key words] Ginsenoside; Staphylococcus aureus; Biofilm; Inhibition人參,微寒,属于五加科人参属植物。

苦参碱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研究

苦参碱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研究

宁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文献综述BF的抑制作用、耐药性及毒力因子之间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药因具有毒副作用低、作用靶标多、抗菌活性高、且不易形成耐药性等抗菌的特点而被广泛应用,常用于临床治疗的形式有单味中药、中药复方制剂及中药单体三种。

中药对细菌逆转耐药性的机制主要有:中药具有抗菌作用、抑制p.内酰胺酶、能消除R质粒和耐药菌抗生素主动外排泵作用【67击剐。

中药还可通过破坏细菌细胞壁、核酸和蛋白质等的代谢途径直接作用于致病菌,并可激发机体内在的抗菌因素,降低细菌毒力和减轻细菌对组织的破坏作用,并能调节免疫系统,增强免疫力,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691。

虽然中药在抗菌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也表现出了其独特的优势,但是中药在抗菌方面的具体作用靶标尚不明确【7研究表皮葡萄球菌耐药性及BF相关感染的关键是以表皮葡萄球菌BF体外模型为对象,从生物学特征着手,进行药物的定向研发。

汪长中等[7l】发现中药有效成分穿心莲内酯、大黄酚、没食子酸等对体外白念珠菌BF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黄芩苷对细菌BF的抑制作用表现在降低细曲黏附力,清除和杀灭被膜菌,同时增强药物的渗透性。

人参皂苷对火肠杆菌的BF的抑制率为69.65%对浮游菌的抑制率为87.7%。

连翘营对PV生物被膜破坏及细菌黏附抑制作用较为显菥F21。

五倍子水煎剂虽对SE浮游菌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对PIA的合成与BF的形成无抑制作用。

鱼腥草素钠浓度为1000mg/L时,对表皮葡萄球菌初期粘附具有抑制作用【731。

廖璞等【74】发现盐酸小檗碱对表皮葡萄球菌BF的icaA和agr毒力因子的表达量均有调控作用,且抗生素对agr的抑制效果高于小檗碱。

Leite等【75】经过大量的实验证明了利福平与乙酰半胱氨酸结合可控制表皮葡萄球菌BF的形成,并在治疗由表皮葡萄球菌引起的疾病上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1.4苦参碱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苦参碱(Matrine)是广泛存在于豆科植物苦豆子、苦参和山豆根中的一类四环喹诺里西啶生物碱,分子式为C15H24N20,分子量为248.37,具有止痛、强心、抗病毒、抗心律失常、消肿利尿、消炎、抗肿瘤和抗菌杀虫等作用,特别在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角膜炎、病毒性心肌炎、抗巨细胞病毒以及鸡新城疫等的治疗中具有显著的作用【7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药有效成分对细菌生物被膜的影响作用摘要:为了了解我国关于中药有效成分对细菌生物被膜的研究,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对该方面的研究有了一定的了解。

关键词:细菌,生物被膜,中药,有效成分(一)前言细菌生物被膜(或称细菌生物膜Bacterial biofilm,BF),根据《Annu Rev Microbiol》等权威期刊所归纳发表的定义,生物薄膜是指细菌粘附于接触表面,分泌多糖基质、纤维蛋白、脂质蛋白等,将其自身包绕其中而形成的大量细菌聚集膜样物。

多糖基质通常是指多糖蛋白复合物,也包括由周边沉淀的有机物和无机物等。

除了水和细菌外,生物被膜还可含有细菌分泌的大分子多聚物、吸附的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及细菌裂解产物等,大分子多聚物如蛋白质、多糖、D N A、R N A、肽聚糖、脂和磷脂等物质。

是细菌为适应自然环境有利于生存的一种生命现象,由微生物及其分泌物积聚而形成。

在特定的条件下,细菌可以形成生物被膜,包被有生物被膜的细菌称为被膜菌。

被膜菌无论其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性、致病性还是对环境因子的敏感性等都与浮游细菌有显著的不同,尤其对抗生素和宿主免疫系统具有很强的抵抗力,从而导致严重的临床问题,引起许多慢性和难治性感染疾病的反复发作。

细菌生物被膜粘附在各种医疗器械及导管上极难清除,以至引发大量的医源性感染。

被膜菌的耐药机制是多方面的,并且因微生物个体的不同,其机制也不尽相同。

目前关于细菌生物被膜的耐药机制研究比较认同于以下3个解释。

1营养限制学说营养限制学说,即被膜菌生长速度减慢、生物被膜内营养物质、氧气的消耗以及代谢废物的聚集都可促使细菌进入一种非生长状态,也称为饥饿状态。

这种状态下的细菌对抑制其生长的抗生素几乎完全不敏感。

但是也有研究表明,在控制微生物生长速度时,处于相同生长速度的被膜菌株和浮游菌株,耐药性仍然有较大的差别,因此单独用被膜菌的生长速度来解释其耐药性,显然还不能得到满意的结论。

2抗生素渗透障碍学说抗生素渗透障碍学说,细菌生物被膜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细菌密度高,细菌之间的空间狭小,并能合成数量和成分与浮游细菌差别很大的胞外基质。

不溶于水的胞外多糖是其中的主要成分,构成被膜菌生长的外环境,其三维生物被膜结构能够对被膜菌形成有效的保护。

生物被膜中大量的胞外基质以及菌株之间的狭小空间,成为阻碍抗生素穿透生物被膜的一道屏障。

在这种状态下,抗生素只能杀灭生物被膜表面的浮游细菌,而不能充分渗透到深部细菌以形成有效的浓度。

这些细菌形成菌囊样结构,成为慢性感染的重要原因。

3被膜菌独特的表型结构学说被膜菌独特的表型结构学说,在生物被膜形成菌中,研究最为深入的是铜绿假单胞菌。

铜绿假单胞菌独特的生物学特性,与其生物被膜形成及高耐药性密切相关。

在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细胞间信号传导系统(LasR~LasI信号系统) 起关键作用,该系统主要参与细菌生物被膜的分化,细菌密度感应系统是细菌通过监测其群体的细胞密度来调节其特定的基因表达,以保证生物被膜中营养物质的运输和废物的排出,避免细菌过度生长而造成空间和营养物质缺乏。

酰化高丝氨酸内酯(acyl-homoserine lactone,AHL)已被证实为生物被膜内细胞间主要的信号传递分子。

通过体外研究发现,细菌群体感应系统健全的细菌能够产生有效抗菌的生物被膜;而群体感应系统缺陷的细菌,则不能产生完全的生物被膜,如果在群体感应系统缺陷的细菌中加入AHL,则细菌就又恢复了产生完整生物被膜的能力。

如果在群体感应系统健全的细菌中加入群体感应拮抗剂,则形成结构稀松的不完整的生物被膜。

(二)研究概况目前,我国对细菌被膜的研究很多,特别是在中药有效成分对细菌生物被膜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先将几年来我国的研究状况做一个简单的介绍:1黄连解毒汤对体外白念珠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1】有学者采用结晶紫染色法和MTT法评价白念珠菌生物膜的体外生长动力学,微量稀释法检测黄连解毒汤对白念珠菌悬浮菌及其生物膜的以及作用以及药物包被对白念珠菌生物膜形成作用。

结果显示,生物膜内白念珠菌数量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黄连解毒汤对白念珠菌悬浮菌的最低抑菌浓度50%(MIC50)为3.125mg/ml,对生物膜的SMIC50与SMIC80分别为3.125和6.25mg/ml。

药物包被浓度在1.56mg/ml以上时对其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有显著性。

这些研究表明:黄连解毒汤对体外白念珠菌生物膜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2盐酸小檗碱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抑制作用【2】廖璞,马永鹏等学者为了研究盐酸小檗碱对表皮葡萄球菌形成生物被摸所需基因的抑制作用和生物被膜形成前后蛋白质分子的表达差异,采用构建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阳性模型你,用快速银染法鉴定盐酸小檗碱作用前后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情况,以1000ug/ml盐酸小檗碱、3mg/ml 万古霉素、环丙沙星和红霉素分别处理生物被膜模型,采用real-timePCR 方法检测药物作用前后葡萄球菌icaA基因和agr基因的表达变化;用改良双向电泳技术对500ug/ml盐酸小檗碱作用前后细菌的总蛋白质进行分离。

结果发现在合适的培养条件下,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阳性,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模型构建成功。

盐酸小檗碱对icaA基因和agr基因表达存在抑制作用,与未经药物处理组比较,P均<0.05;其中对agr基因抑制作用不及万古霉素、环丙沙星及红霉素(P均<0.05),各药物处理组对icaA 基因的抑制作用无统计学意义。

通过电泳分离,共得到23各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分子,其中13个仅在药物处理组表达升高,有10个仅在非药物处理对照组表达升高。

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药单体盐酸小檗碱对表皮葡萄球菌形成生物被膜关键基因的表达具有弱的抑制作用,通过二维电泳分离得到的差异表达蛋白分子为后续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

3鱼腥草素钠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作用的研究【3】官妍,汪长中等老师为了为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引起的感染提供新的治疗途径,利用XTT减低法评价鱼腥草素钠对表皮葡萄球菌初始粘附及生物被膜内细菌代谢的影响,镜下观察该药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形态学影响,结果发现鱼腥草素钠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AMIC50和SMIC80分别为62.5和1000mg/L质量浓度鱼腥草素钠对表皮葡萄球菌早期粘附有抑制作用;500mg/L质量浓度的鱼腥草素钠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形态有显著影响。

由此,他们得出结论:鱼腥草素钠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及粘附均具有抑制作用。

4牡丹皮水煎剂对体外白念珠菌生物被膜的抑制作用【4】汪长中,程慧娟,官妍等老师采用体外构建白念珠菌生物膜并采用XTT 减低法评价牡丹皮水煎剂对白念珠菌成熟生物膜影响以及包被生物材料胡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结果显示,牡丹皮水煎剂对白念珠住悬浮菌的MIC为1.56mg/ml;对白念珠菌生物膜SMIC50与SMIC80分别是3.12和6.25mg/ml;药物包被96孔板对白念珠菌生物膜形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由此可以表明目的皮水煎剂对体外白念珠菌生物膜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5没食子酸抑制白念珠菌生物被膜作用的研究【5】汪长中,程慧娟,官妍等老师采用XTT减低法评价没食子酸对白念珠菌生物膜及粘附性的影响;镜下观察没食子酸对白念珠菌生物膜的形态学影响;细胞毒实验监测该药的毒副作用。

结果:没食子酸抑制白念珠菌生物膜最低药物浓度SMIC50,SMIC80分别是500,10000mg/L;100,1000mg/L的没食子酸对白念珠菌的早期粘附及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没食子酸对人细胞毒性较弱。

由此,这些老师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没食子酸对体外白念珠菌生物膜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6连翘苷和黄芩苷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抑制作用的研究【6】为了得到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引起的干染的新的治疗途径,官妍,汪长中,程慧娟等老师采用体外构建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XTT减低法评价连翘苷和黄芩苷对表皮葡萄球菌初始粘附及生物膜内细菌代谢的影响,显微镜下观察用药后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态和结构改变。

结果显示:连翘苷和黄芩苷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的早期粘附均无抑制作用;连翘苷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菌的SMIC50为31.25ug/ml,而黄芩苷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代谢无影响;在显微镜下观察,连翘苷使部分表皮葡萄球菌被膜的形态发生改变,而黄芩苷对其形态影响不显著。

他们得出的结论为:连翘苷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的初始粘附阶段无抑制作用,对生物膜菌的代谢和生物膜形态菌有显著影响;黄芩苷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无显著作用。

7苦参碱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作用初探【7】官妍,汪长中,程慧娟,马越等老师通过中药有效成分苦参碱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抑制作用的研究,为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引起的想感染提供新的治疗途径。

采用XTT减低法评价苦参碱对表皮葡萄球菌初始粘附及生物被膜内细菌代谢的影响,镜下观察该药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形态学影响。

结果表明:苦参碱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菌的SMIC50和SMIC80分别为62.5mg/L和500mg/L;1000mg/L浓度的苦参碱对表皮葡萄球菌早期粘附有抑制作用;250mg/L浓度的苦参碱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形态有显著影响。

由此可见,苦参碱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形成与粘附均有抑制作用。

除了上述这些研究之外,还有很多关于对细菌真菌生物被膜的研究,比如官妍,汪长中,程慧娟等老师的中药复方百肤青对细菌阴道病生物膜渗透性的影响【8】和中药水体物对白念珠菌生物膜抑制作用的研究【9】,靳嘉巍、张力、查锡良等的葡萄糖对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及调节机制的研究【10】,何敏、廖璞等的盐酸小檗碱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及相关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11】,但是,要对生物被膜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还需要我们有更进以步的研究和努力。

参考文献[1] 汪长忠,程慧娟,徐颖,等。

黄连解毒汤对体外白念珠菌生物被膜的影响。

上海中医药杂志,2008,42(2):63-65[2] 廖璞,马永鹏,等。

盐酸小檗碱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抑制作用。

临床检验杂志,2011,29(4)272-275[3] 官妍,汪长中,等。

鱼腥草素钠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作用的研究。

中国药学杂志,2011,46(10):733-737[4] 汪长中,程慧娟,官妍,等。

牡丹皮水煎剂对体外白念珠菌生物被膜的抑制作用。

微生物学杂志,2009,29(2):67-71[5] 汪长中,程慧娟,官妍,等。

没食子酸抑制白念珠菌生物被膜作用的研究。

中国中药杂志,2009,34(9)1137-1139[6] 官妍,汪长中,程慧娟,等。

连翘苷和黄芩苷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抑制作用的研究。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0,22(10):886-893[7] 官妍,汪长中,程慧娟,马越,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