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版新教材高中历史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练习(含解析)《中外历史纲要(上)》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作业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1.“苏州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
”这一现象说明当时该地区( )A.小农经济已经解体B.民营手工业衰弱C.土地兼并受到抑制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解析:通过题干信息分析,苏州出现了“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这种雇佣劳动形式,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因此D项正确。
答案:D2.下面的资料卡片是对我国古代某一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的描述,这一时期是( )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解析:卡片中商帮、工商业市镇和手工工场都反映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故选D项。
答案:D3.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
这反映了其政治主张是( )A.维护旧礼教B.提倡经世致用C.反对君主专制D.主张君主立宪解析: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反映了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是反对君主专制,故C项正确;A、B、D三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答案:C4.鲁迅书评:“全书所写……盖叙述皆存真,闻见悉所亲历,正因写实,转成新鲜。
”此书应是( )A.《三国志通俗演义》B.《水浒传》C.《西游记》D.《红楼梦》解析:根据题干关键信息“闻见悉所亲历”“正因写实,转成新鲜”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以贾府兴衰为主线,生动地再现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多个侧面,揭示出封建社会末世危机,D项符合题意。
答案:D5.某古代科技著作记载:“别有一种玉米,或称玉麦,或称玉蜀秫,盖亦从他方得种。
”这一著作是( )A.《齐民要术》B.《授时历》C.《农书》D.《农政全书》解析:玉米是在明朝后期传入我国的。
A项成书于南北朝时期,B项成书于元朝,C项成书于元朝,D项成书于明朝后期,故选D项。
答案:D6.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朱熹所处的南宋时代,内忧外患,危机四伏,整个社会道德失范……朱熹认为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他提出“谨守力行以践其实”。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同步练习)(附答案)—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下面是明清时期耕地面积和人口数量的变化统计表。
这一变化()A.导致了海禁政策的松动B.推动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C.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D.有效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2.明朝后期,出现“末富居多,本富益少”,江南农村人口“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的社会现象。
这说明()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社会贫富分化加剧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D.商品经济相对发展3.下面为明朝经济发展简表(节选)。
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C.银贵钱贱成为社会普遍现象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了松动4.王守仁认为,人的本心和本性都是天赋的,都是纯粹至善、完美无缺的。
只要努力,人人皆可为圣人。
这种认识()A.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B.强化了儒家思想的社会责任担当C.挽救了明朝的统治危机D.打破了传统上智下愚的等级观念5.下表是明朝冯梦龙纂辑的白话短篇小说集中的部分章节的标题,它可以作为个例来说明()A.市民文学具有一定的教化功能B.八股取士抑制文学形式的发展C.小说冲击了传统的价值观念D.民间文学注重彰显个性6.明朝时期,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以及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几部重要的科技著作问世。
它们的问世反映出()A.科举制发展推动科技进步B.中国古代科技进入总结阶段C.科学理论获得重大突破D.中国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7.下面是我国部分地区最早种植甘薯的时间表,这说明当时我国()A.甘薯种植已经比较广泛B.甘薯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C.与美洲的经济交往频繁D.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8.明末《沈氏农书》记载,浙江嘉湖地区流传“种田不养猪,秀才不读书,必无成功”的俗语。
当地很多农民利用事农余力和农副产品饲养禽、畜、鱼,出售获利巨大。
这说明当时浙江嘉湖地区()A.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出现B.农业多种经营方式有所发展C.种植业的传统地位丧失D.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出现9.下表是不同文献对明清时期松江地区棉纺织业的有关记述。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2019)寒假作业: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Word版含答案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1、有学者指出:“明清之际,江南出现了‘妇女半边天’的说法,显示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
”这种现象的发生最可能的因素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理学观念受冲击B.手工副业成为家庭经济重要组成部分C.高产作物引进改变农业生产方式D.江南地区人口大量外移,性别比例失衡2、明代中后期,松江府的棉纺织业,苏州和浙江湖州、杭州的丝织业,芜湖的浆染业,江西铅山的造纸业以及景德镇的制瓷业闻名全国。
这反映了( )A.资本主义萌芽范围扩大B.区域经济分工特点明显C.官营手工业生产水平高D.经济的重心进一步南移3、聊城市的山陕会馆坐落于京杭大运河西岸,于1743年由旅居山东的山西、陕西客商集资创建。
此会馆有利于()①交子发展史②清代外贸史③运河文化史④清代商帮发展史A.①③B.③④C.②③D.①④4、明代理学家王阳明在认识论上提出“致良知”的学说。
王阳明的“良知”是指( )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5、“夫道者,路也,不止一途;性者,心所生也,亦非止一种已也。
”对李贽此语理解最准确的是( )A.追求个性与人格独立B.体现了资产阶级要求C.受到读书人普遍赞誉D.基本否定了程朱理学6、明清之际,从李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到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从顾炎武批判“私天下”,到王夫之“孤秦陋宋”论、唐甄的“凡为帝王者皆贼”论,充分说明这一时期思想界的活跃。
对此“活跃”理解正确的是( )A.反映了明清思想家的民主思想B.反映了思想家挑战正统的主张C.宣告宋明理学正统地位的丧失D.与儒学对立的新式思想已出现7、明末的小说几乎社会上各色人等都充当了描写的对象,尤其是市井小民、商贾小贩、工匠世人、贫苦农民、棋手侠盗也成为小说的主角。
明末小说的这一特征( )A.反映了市民文学的蓬勃发展B.表明小说已经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C.是小农经济发展的现实反映D.说明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显著提高8、中国传统戏曲的脸谱,是演员面部化妆的一种程式。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一历史寒假作业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文化1、有学者指出:“明清之际,江南出现了‘妇女半边天’的说法,显示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
”这种现象的发生最可能的因素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理学观念受冲击B.手工副业成为家庭经济重要组成部分C.高产作物引进改变农业生产方式D.江南地区人口大量外移,性别比例失衡2、明代中后期,松江府的棉纺织业,苏州和浙江湖州、杭州的丝织业,芜湖的浆染业,江西铅山的造纸业以及景德镇的制瓷业闻名全国。
这反映了( )A.资本主义萌芽范围扩大B.区域经济分工特点明显C.官营手工业生产水平高D.经济的重心进一步南移3、聊城市的山陕会馆坐落于京杭大运河西岸,于1743年由旅居山东的山西、陕西客商集资创建。
此会馆有利于()①交子发展史②清代外贸史③运河文化史④清代商帮发展史A.①③B.③④C.②③D.①④4、明代理学家王阳明在认识论上提出“致良知”的学说。
王阳明的“良知”是指( ) 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5、“夫道者,路也,不止一途;性者,心所生也,亦非止一种已也。
”对李贽此语理解最准确的是( )A.追求个性与人格独立B.体现了资产阶级要求C.受到读书人普遍赞誉D.基本否定了程朱理学6、明清之际,从李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到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从顾炎武批判“私天下”,到王夫之“孤秦陋宋”论、唐甄的“凡为帝王者皆贼”论,充分说明这一时期思想界的活跃。
对此“活跃”理解正确的是( )A.反映了明清思想家的民主思想B.反映了思想家挑战正统的主张C.宣告宋明理学正统地位的丧失D.与儒学对立的新式思想已出现7、明末的小说几乎社会上各色人等都充当了描写的对象,尤其是市井小民、商贾小贩、工匠世人、贫苦农民、棋手侠盗也成为小说的主角。
明末小说的这一特征( )A.反映了市民文学的蓬勃发展B.表明小说已经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C.是小农经济发展的现实反映D.说明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显著提高8、中国传统戏曲的脸谱,是演员面部化妆的一种程式。
新教材 中外历史纲要上 15明至清中叶的的经济与文化 练习题(精选近年高考真题,带解析)
15 明至清中叶的的经济与文化15.1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1.(2020全国Ⅱ卷·27)明代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匠制度,生产官府所需物资。
明中叶后,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此现象持续增多。
这反映了A.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 B.雇佣劳动成为主要用工方式C.民营手工业发展受挫 D.官营手工业的地位遭到削弱【答案】D【解析】由材料“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可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国家用货币征收取代了对工匠的实物征收,工匠不再专一于物资生产,削弱了官营手工业的地位,故选D项;材料并未提及市场流通的货币形式,“已取代”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 项;明中后期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雇佣劳动并未发展为主要的用工方式,排除B 项;材料强调的是官营手工业而非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排除C项。
2.(2020江苏卷·5)明代松江府大地主潘允端的《玉华堂日记》中,反映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有4条。
在日记中,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他的田庄产品除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
该日记可以佐证()A. 农村雇佣劳动基本普及B. 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C. 地主收入依赖家庭副业D. 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有4条”“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产品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等信息可知,这时期农业产生领域有租佃、雇佣、面向市场等有多种生产经营方式,说明这时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D项正确;材料内容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农村雇佣劳动,但无法得出雇佣劳动普及的结论,A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这时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没有涉及地主剥削程度,B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这时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多样,没有强调地主收入来源,无法得出地主收入依赖家庭副业的结论,C项错误。
3.(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7)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
2019_2020年高一历史必修新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课时同步练习: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1.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末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实乃内释外儒之学,已非儒学之正宗。
”材料表明顾炎武( )A.主张废除传统儒家思想B.意识到阳明心学遇到危机C.批判程朱理学的佛学化D.提出了“工商皆本”的主张2.明清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道德化人物形象,如《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仁”、诸葛亮的“忠”和关羽的“义”,《水浒传》中武松等人的“忠”“义”。
此类小说( )A.缺乏反封建礼教的精神B.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C.折射了当时社会价值观D.抑制了民主思想的传播3.道光八年以后,以演唱革新后的西皮调而著称的湖北艺人王洪贵和李六等人进京,加入了徽班,与徽班演员同台演出,形成了“徽汉合流”的局面,在此基础上京剧产生。
这主要说明了( )A.京剧是多剧种融合的产物B.京剧是我国的“国剧”C.京剧形成得益于政府支持D.京剧成熟于道光年间4.科技发展水平是一个时期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下列各项科技成就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李时珍写出药物学著作《本草纲目》②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③平民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④祖冲之第一次把圆周率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数A.②④③① B.①③②④C.③②④① D.④③②①5.下列农作物在我国出现最晚的是( )A.玉米B.粟C.水稻D.棉花6.有学者认为:清军入关后,新的专制主义集权重新建立,它打破了正在起步的中国近代化进程,使中国重新回到传统统治体系中,失去了蜕变的机会。
其中“正在起步的中国近代化”指( )A.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B.郑和船队开启世界远航之旅C.欧洲近代科学知识的传入D.经济领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7.清《景德镇陶录》载:“景德……业制陶器……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若鹜。
……景德镇属浮梁之兴西乡……,以致陶之业、陶之人,及陶中所有之事,几皆半于浮。
”材料表明当时景德镇( ) A.出现资本主义萌芽B.制瓷业开始兴起C.全员参与瓷器生产D.开始形成商业市镇8.“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新教材】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经济与文化练习-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解析版)
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5课明至清中叶经济与文化一.选择题1.明末清初学者张履祥在《补农书》中描述了浙江嘉兴一带植桑的情况:“一亩可养十数筐,少亦四五筐,最下二三筐”,“米贱丝贵时则蚕一筐即可当一亩之息”。
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区( )A.桑蚕业是农民基本收入来源B.开始成为重要的丝织业中心C.栽桑养蚕收入已可超过种粮D.经济作物种植超过粮食作物【答案】C【解析】据材料“米贱丝贵时则蚕一筐即可当一亩之息”反映了浙江嘉兴一带植桑养蚕收入超过种粮收入,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桑蚕业是农民基本收入来源,故A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浙江嘉兴一带开始成为重要的丝织业中心,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的比较,故D错误。
2.据史料记载,在清代,“土地则屡易其主,耕种不时”;“人之贫富不定,则田之去来无常”;“有田者或自有而之无,无田者或自无而之有”。
这反映出了清代( )A.土地兼并日趋合法化B.农业生产出现衰退C.土地私有制高度发达D.农村贫富差距加大【答案】C【解析】据题干可知,土地易主、买卖频繁,说明清代土地私有制高度发达,故选C项。
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土地兼并就是合法的,并不是从清代开始趋向合法化,A项错误;土地的易主、失去和获得并不能说明农业生产衰退,且清代农业生产继续发展,B项错误;材料未反映土地兼并所带来的贫富差距问题,D项错误。
3.考据之学致力于整理、校注、辑佚古籍,清代前期尤为兴盛。
有学者对清朝180种重要的考据学著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有近90%的作者是江南人,有92%的作者得过科举功名,其中超过一半的人是进士。
这主要是由于( )A.江南地区经济文化兴盛B.八股取士制度的推行C.理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D.思想界经世之风盛行【答案】A【解析】据题干材料中“有学者对清朝180种重要的考据学著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有近90%的作者是江南人,有92%的作者得过科举功名,其中超过一半的人是进士”的现象,结合所学,南宋以后,随着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彻底转移至南方,中国的文化重心也随之转移至南方,故选A项。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分层作业)解析版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一、单选题1.明万历年间,苏州“城中机户数千”,雇工“数千人”。
乾隆时,苏州东半城更是“专其业者不啻万家”,“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
这反映当时江南地区()A.自然经济已经解体B.民营丝织业得以较大发展C.全国普及雇佣劳动D.政府鼓励民间丝织业发展2.结合所学,分析下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秦至明供大于需,引发对外民族冲突B.秦汉至宋元人均粮食占有量波动剧烈C.清朝粮食供小于需,刺激高产作物引入D.生产力停滞使明清人均粮食占有量下降3.“明成祖朱棣时期,扩建了元代大运河的副线……南北间的商业贸易也在京师和大运河的发展下带动起来了。
长江流域和其他南方地区的商业同样获得了发展。
例如,当时徽商遍布天下,他们从事各种生意,如贩卖瓷都景德镇的瓷器、各地的茶叶和丝绸、食盐、木材以及食品等等。
”对此,下列选项理解正确的是()A.政治中心转移带动了长途贸易发展B.南方经济对北方的依赖程度加深C.大运河发展是商帮形成的直接原因D.商业发展导致了自然经济的瓦解4.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系统地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棉花栽培经验,内容涉及棉花的种植制度、土壤耕作和丰产措施。
此外,他还总结出“精拣核、早下种、深根、短干、稀科、肥壅”的丰产十四字诀。
这印证了当时长江三角洲地区()A.政府推广经济作物B.棉花销售网遍及全国C.棉纺织技术水平高D.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5.近代以来学者通过对明清时期徽商财富流向研究,将其财富流向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建牌坊、修祠堂,二是买房置地、修造园林,三是艺术情结、纵情声乐,四是结交官府、逢仰权贵。
徽商财富的流向()A.瓦解了传统的四民观念B.有利于明清社会的转型C.导致社会消费观念更新D.致使社会资本投向畸形6.朱熹反复提到:“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
”王阳明则强调:愚夫愚妇只要在日常行为的“事上磨炼”,同样可以成为圣人。
高中历史《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练习题(带答案解析)
高中历史《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练习题(带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一、单选题1.明代李时珍经过27年持续不断的努力,编写出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是()A.《齐民要术》B.《伤寒杂病论》C.《本草纲目》D.《黄帝内经》2.下面有关京剧的说法正确的是()A.由元杂剧发展而来的B.以北京的地方戏为主形成的C.南方一些剧种传入北京后融合而成D.标志着中国古代戏剧的成熟3.“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下列作者、作品对应不正确的是()A.宋徽宗——瘦金体B.曹雪芹——《红楼梦》C.顾恺之——《洛神赋图》D.施耐庵——《西游记》4.许多明清小说比较成功的描摹了人生世情,其中一部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并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部小说是()A.《三国演义》B.《水浒传》C.《西游记》D.《红楼梦》5.下图是康熙帝命画师画的耕图系列中的一幅。
该图融合了西洋画法并附有康熙帝亲题的诗《初秧》:“一年农事在春深,无限田家望岁心。
最爱清和天气好,绿畴千顷露秧针。
”康熙此举意在()A.宜扬西洋画法B.强调满汉一体C.教化劝导农桑D.普及诗词文化6.最近热播的古装电视剧《天下长河》中还原了康熙帝精通数学的形象,现在我们常用的数学术语“元”“次”“根”就是康熙帝发明的。
当时康熙帝还学习了西方数学知识,他学习此部分知识最有可能是通过()A.《九章算术》B.《周髀算经》C.《本草纲目》D.《几何原本》7.“三言二拍”、《醒世姻缘传》等明清小说中有关白银的描述不可胜数,大到捐官、行贿、购房、买卖人口,小到日常消费和社交馈赠,处处可见,铜钱的使用只是第二位的,以物易物也不须繁。
这表明()A.美洲等地白银大量流入中国B.白银已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C.社会生活奢靡之风日益盛行D.明清文学出现世俗化的倾向8.据记载,清朝前期的川陕鄂三省边界地区:“山中多包谷之家,取包谷煮酒,其糟喂猪。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同步练习题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经济与文化一、选择题1、马克思说:“资本在它的萌芽时期,由于刚刚出世,不能单靠经济关系的力量,还要依靠国家政权的帮助才能确保自己榨取足够的剩余劳动的权利。
”明清政府的做法( )A.与马克思的观点基本一致B.与马克思的观点基本相反C.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D.与马克思的观点有本质的相似2、明代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匠制度,生产官府所需物资。
明中叶后,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此现象持续增多。
这反映了( )A.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 B.雇佣劳动成为主要用工方式C.民营手工业发展受挫 D.官营手工业的地位遭到削弱3、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 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
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4、有学者认为,“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但明朝晚期,“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
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 B.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化C.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重 D.反正统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5、万历初年北京市场上,除了鸡、鹅、羊,猪之外,鱼是一种稀罕之物。
20年后,北京市场上的鱼、蟹反而比江南便宜,而且蛤蜊、银鱼之类也非常丰富。
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 )A.商业繁荣后南北货物广泛流通 B.饮食的地域性差异逐渐消除C.北方市场的水产品供应量充足 D.南方的影响力明显超过北方6、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
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
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
由此可知,当时江南( )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 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 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7、据不完全统计,明代兴修水利工程达2270处,清代更是多达3234处。
2019-2020版历史新教材新学案人教必修上册练习: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和文化+Word版含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后篇巩固提升合格考专练1.下面的资料卡片是对我国古代某一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的描述,这一时期是()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徽商、晋商”“工商业市镇”等信息可知是明清时期,故选D项。
2.明清时期,部分商人在河南开封设店,专门贩卖绍酒、火腿、茶叶等江南特产。
这表明当时()A.中原人很早就懂得经商B.城镇商业出现繁荣景象C.长途贩运丰富了社会生活D.坊市商品交易限制被取消“明清时期,部分商人在河南开封设店,专门贩卖绍酒、火腿、茶叶等江南特产”可知明清时期长途贩运贸易发达,中原人可以买到江南特产,这表明当时长途贩运丰富了社会生活,故C项正确;中原人很早就懂得经商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城镇商业出现繁荣景象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坊市商品交易限制被取消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3.一位中国古代农民穿着棉袄,吃着玉米棒子,用曲辕犁耕地,他生活的朝代最早可能是()A.唐朝B.宋朝C.明朝D.清朝,明朝引进了玉米,元代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故C项正确。
4.清代徐扬所绘《盛世滋生图》,全卷长达1 225厘米,它完整地描绘了18世纪古城苏州的市井风情。
画中仅客货船只就有400余只,各种可以辨认的商号招牌200余块。
这体现了()《盛世滋生图》局部A.苏州商品经济繁荣B.农村集市贸易兴起C.出现地域性的“商帮”D.政府加强控制商业“仅客货船只就有400余只,各种可以辨认的商号招牌200余块”得出苏州商品经济繁荣,故A项正确;图片“描绘了18世纪古城苏州的市井风情”而不是农村集市贸易,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不能得出出现地域性的“商帮”,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政府的商业政策,不能得出政府加强控制商业,故D项错误。
5.明朝的一位商人从事纺织业生产和销售,由于生意兴隆,遂雇用了5位技术工人。
这一历史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手工业生产力的提高B.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C.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D.工商业得到政府支持由于生意兴隆,遂雇用了5位技术工人”反映的本质问题是资本主义萌芽,没有涉及手工业生产力的提高,故A项错误,C项正确;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是本质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工商业得到政府支持,故D项错误。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学案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学案学习目标探学新知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1、发展:(1)农业:①明朝中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
其中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②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③很多农民还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以获取更多的收入。
(2)手工业:明朝后期,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手段,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
这类情况在清朝继续有所发展。
(3)商业:①自明朝中期起,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
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成为普遍使用的货币,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
②一些地方的人以经商闻名,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安徽南部的徽商和山西的晋商。
③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商业活跃,人口密集,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2、局限:①就全社会来看,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还占据压倒优势。
②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也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学而致用:题1、明清时期,为解决外地经商困难,以地缘为纽带的“商帮”兴起,尤其以徽商、晋商等最为著名。
他们在各都市建立“会馆”,构筑严密的商业网络。
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商业竞争异常激烈B.跨区域贸易日益繁荣C.地缘意识更加突出D.重农抑商政策加强题2、明清两代,先进地区耕作方法向落后地区传播,稻麦间作和双季稻的种植,以及玉米、番薯等高产品种的引进和经济作物的显著发展,引起一定的地域性分工。
当时农业发展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A.农业生产力的革新B.传统经济结构改变C.粮食产量大幅提高D.新的生产关系萌芽二、思想领域的变化1、背景:程朱理学获得官方尊崇后,逐渐失去活力。
2、继承(陆王心学):(1)核心:“致良知”。
“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践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
2020-2021学年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练习-统编版(2019)历史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后训练巩固提升双基巩固学考突破一、选择题1.下图是某同学的历史课堂笔记,其内容所对应的历史时期是( )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解析:明清时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棉花、茶叶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棉布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
答案:D2.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
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而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
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解析:“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说明了桑蚕收入的重要性,“蚕罢米”说明农民副业收入的重要地位,故C项正确。
答案:C3.中国古代一位思想家把自己的学说主旨归纳为四句箴言,被后世学者称为“四句教”:“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位思想家是( )A.程颐B.朱熹C.陆九渊D.王阳明解析:王阳明主张“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认为“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践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
故选D 项。
答案:D4.《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某人的著述“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排击孔子,别立褒贬”。
这里的“某人”是( )A.李贽B.黄宗羲C.顾炎武D.王夫之答案:A5.某思想家说:“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他所反对的是( )A.民主共和制B.中央集权制C.君主专制制度D.君主立宪制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信息“非为一姓”,可判断他所反对的是君主专制制度。
答案:C6.许多明清小说比较成功地描摹了人生世情,其中一部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并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这部小说是( )A.《三国演义》B.《水浒传》C.《西游记》D.《红楼梦》答案:D二、非选择题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巩固练-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1.下表所示为某学者统计的明后期至清中叶江浙部分地区棉田面积占农用地总面积的比例情况。
该现象可以说明,这一时期()区域松江府太仓州嘉定县占比50% 70% 90%A.高产粮食作物大量推广B.农业商品化的趋势加强C.经济重心南移出现逆流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2.《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十年,河南等布政司所属州县“户粮多不及数”,“凡州改县者十二,县并者六十”,不得不把许多州、府降格或者合并。
据此可知()A.政府需要移民屯田B.中原地区农业相对衰退C.地方区划不断隆格D.北方人口大量向南迁徙3.加拿大皇家艺术学院院士刘荣黔在谈及“中西方艺术创作的相通之处”时,表示“艺术是一门语言,(我)一直认为我们要讲‘世界语’,一定要带有‘乡音’的世界语才会动人”,刘院士意指艺术创作()A.要重视中西文化的结合B.要注重根植于民族文化C.要讲究创作形式的趋同D.要重视彰显出个人风格4.明清小说在叙事过程中往往涉及许多地方性的名物、制度或风俗习惯,明末清初的小说家常常对此予以解释说明。
如《二刻拍案惊奇》第八卷中,作者就方言中的“茶券子”与官方“茶引”的关系进行了解释。
这类做法()A.受制于作者的史学功底B.讽刺了封建政府的阴暗C.有利于小说的广泛流传D.迎合了世俗审美的趣味5.李贽认为:天下最好的文章,都是作者真性实情的流露,性情已真,则其文无所不真;不管什么时代,不拘何种体裁,都显示出作者的精神风貌,都是真有价值的。
由此可知,李贽()A.开启了明清时期的民主启蒙B.鼓励人们追求合理欲望C.反对理学束缚主张人性解放D.主张把天理人欲相结合6.明末清初社会剧烈动荡,思想界比较活跃。
以下是明末清初的三位思想家及其观点,由此可以看出他们的共同点是()王夫之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顾炎武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黄宗羲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而经营者,为天下也A.宣扬了儒家教育理念B.反传统思想普遍化C.反对封建君主专制D.代表资产阶级的要求7.明末清初社会动荡,促进了思想界的活跃。
高中历史必修上册课后习题第四单元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A级必备知识基础练1.据《新全球史》记载,早在12世纪福建就进口稻米,而福建人专门种植荔枝、柑橘及甘蔗高价销往北方,尽管政府要求福建人种植稻米以减少对进口稻米的依赖,却收效甚微。
此现象反映了该地区(B)A.商业发达已出现商帮B.农副产品的商品化C.政府不再重农抑商D.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福建人选择种植经济作物,这说明农业的种植受市场的影响,也就是农业生产的商品化,故选B项;材料没有涉及商帮,排除A项;中国古代政府重视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资本主义萌芽,排除D项。
2.清朝唐英《陶冶图说》记载景德镇“商贩毕集,民窑二三百区,终岁烟火相望。
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余万,靡不藉瓷资生”。
这反映了当时(D)A.政府放弃了抑商政策B.瓷器出口量大幅增长C.手工业分工日益细密D.私营制瓷业发展迅速,从业人数较多,故D项正确;清朝依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瓷器出口和手工业分工问题,排除B、C两项。
3.明朝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B)A.矿冶水平提高B.商品经济繁荣C.重农抑商政策废止D.农业经济衰退,白银货币化主要和当时商品经济繁荣有关,B项正确。
4.明清时期,晋商经营的盐、铁、棉、布、皮毛、丝绸、茶叶及金融业商号,遍及全国各地并远涉欧洲、日本、东南亚和阿拉伯国家。
这表明晋商(A)A.促进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B.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C.开始打破商业交往的时空限制D.促成纸币“交子”的流通,晋商的商业经营活动促进了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故选A项;在明清之前早已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B项错误;宋朝打破了商业交往的时空限制,C项错误;“交子”出现在北宋,D 项错误。
5.王阳明提出人人皆有良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
由此可知,他主张(B)A.格物致知B.“致良知”C.工商皆本D.经世致用“致良知”,故选B项; A项属于程朱理学, C项属于黄宗羲的主张, D项属于顾炎武的主张,均排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后篇巩固提升合格考专练1.下面的资料卡片是对我国古代某一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的描述,这一时期是( )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故选D项。
2.明清时期,部分商人在河南开封设店,专门贩卖绍酒、火腿、茶叶等江南特产。
这表明当时( )A.中原人很早就懂得经商B.城镇商业出现繁荣景象C.长途贩运丰富了社会生活D.坊市商品交易限制被取消,部分商人在河南开封设店,专门贩卖绍酒、火腿、茶叶等江南特产”可知明清时期长途贩运贸易发达,中原人可以买到江南特产,这表明当时长途贩运丰富了社会生活,故C项正确;中原人很早就懂得经商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城镇商业出现繁荣景象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坊市商品交易限制被取消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3.一位中国古代农民穿着棉袄,吃着玉米棒子,用曲辕犁耕地,他生活的朝代最早可能是( )A.唐朝B.宋朝C.明朝D.清朝,明朝引进了玉米,元代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故C项正确。
4.清代徐扬所绘《盛世滋生图》,全卷长达1 225厘米,它完整地描绘了18世纪古城苏州的市井风情。
画中仅客货船只就有400余只,各种可以辨认的商号招牌200余块。
这体现了( )《盛世滋生图》局部A.苏州商品经济繁荣B.农村集市贸易兴起C.出现地域性的“商帮”D.政府加强控制商业400余只,各种可以辨认的商号招牌200余块”得出苏州商品经济繁荣,故A项正确;图片“描绘了18世纪古城苏州的市井风情”而不是农村集市贸易,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不能得出出现地域性的“商帮”,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政府的商业政策,不能得出政府加强控制商业,故D项错误。
5.明朝的一位商人从事纺织业生产和销售,由于生意兴隆,遂雇用了5位技术工人。
这一历史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手工业生产力的提高B.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C.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D.工商业得到政府支持,遂雇用了5位技术工人”反映的本质问题是资本主义萌芽,没有涉及手工业生产力的提高,故A项错误,C项正确;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是本质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工商业得到政府支持,故D项错误。
6.史学家张岱年称:“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
”文中的“良知”是指( )A.内心世界B.自然规律C.社会规律D.天的意志,王阳明认为良知就是本心,故A项正确。
7.万历十六年(1588年)夏天,李贽剃光了头以示和鄙俗断绝,虽居住在佛教寺院,却不受戒、不做僧众的功课,强烈冲击了传统世俗,被当地的保守势力视为“异端”。
这表明李贽( )A.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B.反对理学空谈和功利主义C.反对封建礼教,崇尚宗教自由D.崇尚“至道无为”政治理想,虽居住在佛教寺院,却不受戒”体现了思想自由的特点,故A项正确。
8.京剧走遍世界各地,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
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
在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它主要是由( )A.元杂剧发展而来的B.北京地方剧种演化而成的C.流行于北方的剧种融合而成的D.南方一些剧种传入北京后融合而成的,是由多剧种综合发展而来,故D项正确。
9.明清时期描写英雄传奇的小说汗牛充栋。
其中,为此类作品创作树立楷模的是( )A.《西游记》B.《儒林外史》C.《水浒传》D.《红楼梦》,故A项错误;《儒林外史》是长篇讽刺小说的杰作,故B项错误;《水浒传》开英雄主义小说的先河,故C项正确;《红楼梦》是古典现实主义文学巨著,故D项错误。
10.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多出于“老农”之类生产者之手,医学科技多出于“老中医”之手或家传秘方,火药发明是炼丹家在炼制丹药中偶然发现并经多次同类实践得出的。
这说明我国古代传统科技( )A.注重创新和逻辑B.注重对经验的总结C.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D.与农业息息相关,医学科技多出于‘老中医’之手或家传秘方”等信息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科技注重对经验的总结,故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注重创新和逻辑,排除A 项;材料没有反映人与自然和谐,排除C项;材料信息涉及农业,但并非都是农业领域的成就,排除D 项。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晋商把经营过程中发生业务往来的商号之间的联系称为“相与”,这种“相与”关系的建立与维持是以信誉为基础的。
大盛魁商号与天亨玉商号是“相与”,平时两家在生意上就互相扶持和关照。
当天亨玉的东家将要破产时,便登门求大盛魁拉一把。
作为“相与”,大盛魁慷慨借银数万两,帮助天亨玉改字号为天亨永后继续经营。
后来,当大盛魁也面临困境时,天亨永也回报以鼎力支持。
闻名全国的渠家“旺财主”渠源浈是乔家的女婿,太谷“三多堂”曹克训娶的是乔景俨的二女儿乔湘,榆次“常家庄园”常赞春娶的是乔景俨的大女儿乔映漪,乔俊山的妻子则是当过民国代理大总统冯国璋的外甥女。
祁县的巨富如城内的何家、北梁的李家、贾令的李家等名门大户,都和乔家是亲戚关系。
乔家通过婚姻与其他家族组建了关系复杂的社会网络,他们在政治上相互依存,在经济上相互支持,荣辱与共,休戚相关。
——摘编自路康《晋商的群体精神及其启示》材料二中国历史上兴起的“十大商帮”中,徽商以独特的“左儒右贾”风格区别于其他商帮。
“躬虽服贾,有儒者风”是徽商鲜明的特色。
徽商主张“以诚待人,以信处事,以义为利,仁心多质”,颂扬“以善为本,以和为贵,以德为重”。
所以人们又称徽商为“儒商”。
——摘编自艾敏、赵国艮《论徽商精神价值取向的现实意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晋商能获得巨大成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徽商与晋商的共性,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其对我们做人行事的启示。
原因:讲诚信义利;团结互助;善于利用政治等社会关系;发展姻亲关系,壮大实力。
(2)共性:诚实守信。
启示:做人行事讲信誉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诚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诚实的人,才能心智清明,择善而从。
(1)问,根据材料一,由“关系的建立与维持是以信誉为基础的”得出讲求诚信;由“两家在生意上就互相扶持和关照”得出生意上团结互助;由“乔俊山的妻子则是当过民国代理大总统冯国璋的外甥女”得出善于利用政治等关系;由“祁县的巨富……名门大户,都和乔家是亲戚关系”得出通过姻亲关系来发展壮大自己的实力。
第(2)问,第一小问共性,根据材料一“关系的建立与维持是以信誉为基础的”,根据材料二“以诚待人,以信处事,以义为利,仁心多质”,得出他们都注重道德和个人的诚信;第二小问启示,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从诚信角度分析即可。
等级考专练1.由于工商业的发展,商业资本非常活跃,在全国出现了更多的商人,他们在各地设立会馆,组织各种商帮。
其中最多的是徽商,其次是晋商、江右商。
上述现象最早出现于( )A.唐朝B.元朝C.明朝D.清朝,最早出现在明朝,故C项正确。
2.明朝时,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附近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都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瓷窑近千座。
上述现象反映当时手工业发展的突出特点是( )A.形成区域性经济分工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C.手工业生产分布不均匀D.商品经济高度发展,苏州丝织业发达,松江地区发展棉纺织业,景德镇发展瓷器业,这些都反映出当时手工业的突出特点是区域性经济分工扩大,故A项正确;B项材料中未涉及,故错误;材料反映了区域特色,未涉及分布不均匀,故C项错误;商品经济与材料中“当时手工业发展”不符,故D项错误。
3.下列言论中,最符合中国古代明清时期国家基本经济政策的是( )A.“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B.“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C.“待农而食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D.“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A项符合题意。
B、C、D三项都主张发展工商业。
4.据统计,道光以前佛山共有商业会馆25所,手工业会馆26所。
全镇的工商店号在3 000家以上,铺户贸易和转运贸易成为主要的贸易形式。
这反映出( )A.清代国内的长途贸易较为发达B.清朝前期工商业市镇开始兴起C.清朝前期的商业活动发生质变D.清朝前期佛山的商贸经济发达,贸易形式多样,说明清朝前期佛山的商贸经济发达,故选D项。
5.王阳明提出人人皆有良知,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
他还提出“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不必以孔丘和朱熹的语录为真理”。
由此可知王阳明( )A.注重道德实践B.提倡心性修养C.强调重义轻利D.批判虚假说教,不是强调注重道德实践,故A项错误;王阳明强调的是“……自然知”和“吾心之是非为是非”,提倡加强内心的修养,故B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义和利的问题,故C项错误;题干没有体现“批判虚假说教”,故D项错误。
6.明朝后期,黄宗羲提出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这反映其政治主张是( )A.维护旧礼教B.提倡经世致用C.反对君主专制D.主张君主立宪,故C项正确。
材料中未涉及礼教的内容,经世致用是顾炎武的思想,故A、B两项错误;这一时期仅仅反对专制,并未提出实行君主立宪制度,故D项错误。
7.李贽在湖北麻城芝佛院讲学时收女子做弟子,有时还用通信的方式和一些女子研讨学问。
他和大同巡抚梅园的女儿梅澹然有书信往来,《焚书》中的《观音问》等就是例证。
材料反映了( )A.明末理学的统治地位动摇B.明末商品经济发展促使男女平等C.明末资产阶级的进步思潮D.李赞以其实际行动批驳了封建教条,以其实际行动批驳了“男女有别”的封建教条,故选D项;李贽的言行并没有动摇理学的统治地位,排除A项;材料“收女子做弟子,有时还用通信的方式和一些女子研讨学问”不足以体现出男女平等,排除B项;资产阶级在明朝末年还未产生,排除C项。
8.京剧的前身即为徽剧,原来以唱二簧调为主,兼唱昆腔、吹腔、四平调、拨子等,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扬州的三庆徽班进京,逐渐吸收了京、秦二腔,逐步发展为今天的国剧。
据此可知京剧艺术得到迅速提高的主要原因是( ) A.贴近生活,联系百姓 B.文武兼修,角色齐全C.博采众长,兼收并蓄D.政策鼓励,题材广泛,没有体现出其联系百姓,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京剧文武兼修,故B项错误;材料中京剧“逐渐吸收了京、秦二腔,逐步发展为今天的国剧”,可知迅速提高的主要原因是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政府的鼓励,故D项错误。
9.明末传教士利玛窦等人学汉语、穿儒服、敬祖先,宣扬“耶儒合流论”,以致传教士“出入宫廷,颇形利便,与太监等往来,常乘机言圣教道理”。
由此可见,西方传教士在华势力得以发展主要是因为( )A.获得社会上层的大力支持B.天主教与儒学宗旨一致C.传教士尊重中国文化习俗D.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增多,主要原因还是他们“学汉语、穿儒服、敬祖先、宣扬‘耶儒合流论’”,即对中国文化习俗的尊重,故C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