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体现的民主平等精神的师生关系

合集下载

从《论语》看孔子如何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

从《论语》看孔子如何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

从《论语》看孔子如何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读《论语》札记一则天津常征江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取得良好教育成果的前提之一,因而也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必须关注和面对的重大课题。

在这一方面,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给我们作了很好的表率。

在《论语》一书中记载了许多孔子处理师生关系的言行,值得我们给予重视。

笔者不揣浅陋,将自己研习《论语》的一见之得草撰成文,以就教于学界同好,亦求抛砖引玉,更加丰富我们对孔子的教育理念的认识。

在师生关系这一矛盾体中,教师作为教育过程的主导者,对于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负有最大的责任。

从教师的角度来考察,表扬与批评学生是处理师生关系的两个最重要的方面。

孔子的教学过程中就包含了对学生的各种表扬和批评。

颜回是孔子最器重的学生,孔子在多个场合都夸赞他。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这是夸奖颜回能够不为物质匮乏而困扰,安贫乐道,“其心三月不违仁”,持久地体现仁德的要求。

对于颜回的好学和善于学习,孔子同样给予高度评价。

当鲁哀公问到哪个学生学习最用功,孔子推许颜回说:“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雍也篇》)他还说:“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为政篇》)颜回能践行学来的知识,又说明他善于学习。

这样一位德行高尚、勤学不倦的学生,自然最得孔子的喜爱。

可惜他英年早逝,孔子非常痛惜(《先进篇》)。

这般对学生的真诚爱护和推重,造就了师生间的深厚情谊。

对于其他学生的进步,孔子同样是赞扬有加。

他评论冉雍的才干可以从政做长官(《雍也篇》),子路则能够在法庭处置案件(《颜渊篇》)。

在一次关于贫富与道德的关系的师生讨论中,子贡用《诗经》中的诗句恰当地比喻了自己刚体会的道理,得到孔子的夸赞。

(《学而篇》)孔子的另一个学生闵子骞批评鲁国改造“长府”的行为,孔子称赞他“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先进篇》)南宫适对孔子谈论他对政治统治中“尚武”和“尚德”的认识,孔子赞许他是“尚德”的“君子”。

论语中的师生关系

论语中的师生关系

《论语》中的师生关系教师节王向东教授奉上文化大餐9月10日适逢第26个教师节,下午,南京大学兼职教授、《新华日报》资深编辑、江苏省杂文学会会长、享誉全国杂文界的“烟雨金陵一侠客”王向东走上我院“双百讲坛”作“大爱育人,《论语》中的师生关系”演讲,为我院师生奉上了一道精美的文化大餐,倾倒了全场听众。

讲座一开始,王教授开宗明义就对我院“大爱育人”理念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他说,“大爱育人”理念既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同时也包涵含着深厚的国学底蕴,是和我国的教育始祖孔子的思想一脉相承的。

《论语》中孔子就把师生关系定位于一种平等的朋友关系,同时又具有家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泰职院大爱育人理念是对传统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接着,王向东从课堂上的师生关系、考试中的师生关系、生活中的师生关系、金钱面前的师生关系、绯闻面前的师生关系等五个方面深入阐述,指出,在学生面前,教师应该诲人不倦,应该允许学生各言其志、各言其愿,应该讷言敏行,应该视富贵如浮云,同时应该允许学生批评自己、监督自己。

王教授还特别强调,教师应该“三省其身”,不断加强自身修养,要清醒地认识到,教师不是老板,学生也不是“粉丝”,学问不是包装,寂寞不是偶然。

《论语》的真谛,“人不知而不愠”是知识分子的立身之本。

王教授是泰州人。

演讲中,王教授引经据典,侃侃而谈。

《论语》中精言妙典信手拈来,又杂以家乡的俗谚俚语,使得报告厅里始终充满着“快活的空气”,充分显示了王向东教授对《论语》的精深研究和独到见解,以及他作为全国著名杂文大家的风范和人格魅力。

经管院副院长展凯表示,作为大师级的人物,王教授能把《论语》的精髓和当代教育理念有机结合,加以深刻的阐释,这对我们今后更好地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很大的启迪。

王教授的演讲是我们教师节收到的一份精美的国学“大礼”。

机电学院许霞同学说,我们参与听讲的同学对王教授演讲的评价是:听了都说好。

院党委书记刘富文会前亲切会见了王向东教授,并代表学院向他颁发了特聘教授证书。

从论语看孔子师生关系的构建

从论语看孔子师生关系的构建

从《论语》看孔子师生关系的构建——之“平等中的首席”唐颖刚前言:价值观多元化正冲击着社会人际关系的原态,即便纯洁如师生关系也未能幸免。

常有“生不生,师不师”之事见诸网端报头,触目惊心者有之,令人发指者亦有之,一时间惊涛骇浪,口诛笔伐。

或以为是社会对教师职业的不公或误解,其实这是人们价值观体系崩溃时痛苦心情的正常发泄。

什么样的师生关系才是良好的?又该怎样去建立这样的师生关系呢?本文辑《论语》中孔子言行,参阅前贤考注,以故事汇的形式,分“平等中的首席”、“有爱与表扬”、“批评的艺术”三部分来展现孔子与群弟子之间的关系及这种关系的构建。

如能略窥圣人教育艺术之万一,又能予我辈以点滴启迪,善莫大焉。

关键词:《论语》良好师生关系构建表扬与批评的艺术在学校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中,师生关系因其可以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结果,无疑成为最重要的一种。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教育教学,所谓“尊其师,信其道,乐其教”是也;反之亦然。

构建什么样的师生关系,主动权在教师。

儒家也讲求“修身以正已,修已以正人”。

基于此,我们首先要探讨的是在师生关系构建过程中老师的做法。

向古人借智慧,本文主要通过教育家孔子良好的师生关系的构建,来探究师生关系构建的艺术。

什么样的关系才是良好的?学生对待老师的态度和意见,是检验师生关系是否良好的重要手段。

孔子在其生活的时代里就有了“圣”与“仁”的美誉,是当时社会上一个不折不扣的大明星。

大明星大都处在聚光灯炽烤之下,从不同的角度来看,难免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圣贤如孔子也莫能外。

《论语·子张篇第十九》较集中的记录了时人对孔子的訾诟。

叔孙武叔(鲁国大夫州仇)对孔子就很不以为然。

一次他在朝廷上对大夫们说:“子贡比孔仲尼更贤能。

”当鲁国的另一个大夫子服景伯将叔孙武叔的话告诉子贡的时候,作为孔子学生的子贡并没有因为别人夸奖自己比老师还厉害就沾沾自喜,而是说“拿围墙来作比喻,我家的围墙只有齐肩高,可以看清里面的一切;老师家的围墙却有万仞高,如果找不到门进去,你就看不见里面宗庙的富丽堂皇和房屋的绚丽多彩。

论语中的师生关系

论语中的师生关系

《论语中的师生关系》《论语》里的师生关系可有趣啦。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那就是亦师亦友。

孔子不像个刻板的教书先生,他就像个智慧的大家长。

弟子们在他身边,能自由地表达想法。

颜回、子路他们,有啥问题就问,有啥见解也说。

孔子呢,耐心听着,给他们解答。

孔子对弟子那是关心得很。

他了解每个弟子的性格。

像子路莽撞,孔子就会引导他,让他别冲动。

对颜回呢,孔子特别欣赏,夸他品德高尚。

这就像老师知道每个学生的优缺点,因材施教呢。

弟子们对孔子那是打心眼里尊敬。

他们觉得孔子有大智慧。

不管孔子走到哪儿,弟子们都跟着。

孔子被困的时候,弟子们也不离不弃。

他们相信孔子能带着他们走出困境,这种信任可不是一般的深。

在学习上,孔子带着弟子们一起探讨。

他们谈仁、谈义、谈礼。

弟子们积极发言,孔子引导讨论。

有时候讨论激烈得很,大家都争得面红耳赤。

可这就是学习的乐趣啊,没有谁因为争论而生气。

孔子会以身作则。

他自己遵守礼仪,弟子们就跟着学。

他待人宽厚,弟子们也懂得宽容。

他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弟子们,就像一面镜子,让弟子们照着做。

弟子们也会向孔子倾诉烦恼。

有的弟子为仕途发愁,有的为家庭问题困扰。

孔子就像个知心朋友,给他们出主意。

他不会说些没用的大道理,而是实实在在地帮忙。

孔子和弟子们还经常一起出游呢。

在游玩中也有学问。

他们看山川河流,谈天地之道。

这可不是简单的游玩,是在实践中学习。

而且啊,弟子们之间也因为孔子而关系亲密。

他们互相切磋,互相帮助。

年龄大的照顾年龄小的,学问高的帮助学问低的。

大家都在一个温暖的大家庭里。

《论语》里的师生关系真是太美好了。

老师爱护学生,学生尊敬老师,大家一起学习,一起成长。

这种关系值得我们学习。

《论语》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典范,值得我们永远传承和学习。

《论语》中的师生关系

《论语》中的师生关系

《论语》中的师生关系《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汇编,起初被视为儒家传记类作品的一种。

自两汉以来,孔子地位的提高,《论语》便日益受到了重视,更是被称为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是一部影响中国思想界几千年的著作,其博大精深的思想犹如一盏明灯,从古至今一直闪耀在人们的心灵世界,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心性的陶冶和行为的感化。

《论语》的时代是一个学风蔚然的时代,《论语》中体现的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让今天的我们欣羡和反思。

《论语》中的师生相互了解,都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对方。

孔子熟知每个学生的长处和弱点,并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子路和冉有向孔子请教了同一个问题: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是不是应该马上去做呢?孔子却作出相反的回答。

他对子路说:家里父兄在,你应该先向他们请教再说,哪能马上去做呢?而对冉有却是加以肯定:应当马上就去做。

原因在于冉有平时做事优柔寡断,需要壮胆;而子路勇于作为近乎鲁莽,需要适当地引导。

孔子了解他的学生,却并不因此而厚此薄彼,而是针对各人的特点加以引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实现自身的完善,扬长避短。

不仅孔子了解学生,孔门弟子亦能对老师作出十分到位的评价。

《论语》中记载的颜渊、子路、子贡等人对孔子的评语,虽各有异同,却都反映出他们对老师为人治学的独到认识,并且,了解越是深入全面的学生,往往更能认识孔子及其学说的伟大之处,从而领悟学术与为人处世的真谛。

颜渊曾喟然叹道:“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

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未由也已。

”也许这是众多弟子对孔子的评价中最精当的一条,也是颜渊之所以成为孔子最得意门生的原因之一。

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是因材施教与尊师重教的前提。

而在现代教育的实践中,往往学生对老师的学术理想知之甚少甚至没有了解的愿望,有时甚至只是一味希望从老师那里拿到一个较高的分数,而忽视了与老师的沟通交流,忽视了学习乃至学术的真正意义。

《论语》中的师生关系研究及其现实价值

《论语》中的师生关系研究及其现实价值

《论语》中的师生关系研究及其现实价值《论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对我国的思想和道德伦理有着深远影响。

其中提到的师生关系更是博人瞩目,因为它所体现的教育观念和价值观念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研究。

一、师道之义:古代教育理念之源“师道之不传,久矣…”这句话是《论语》中的经典语录,也是对师生关系的最好诠释。

在古代中国,师徒制度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师傅作为一种权威和道德楷模,扮演着重要的教化角色。

孔子在《论语》中谈论的师道之义,强调了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传授道德和品德,而不仅仅是成为一名优秀的技能人才。

这一思想也正是现代教育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二、师生关系的理念:相互尊重与感恩在《论语》中,孔子不仅对师道之义有着详细论述,也对于师生之间的相处之道有着深刻的探讨。

孔子强调要尊师重道,同时也强调了师生之间的平等和相互尊重。

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并称赞孟懿子“爱人以德,加人以礼”。

这说明在师生关系中,师生需要相互尊重,学生需要认真听取老师的见解,老师则需要给予学生积极的帮助和教育,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三、师生关系的意义:启发学生的成长师生关系是中国传统教育文化中的重要一环,也是每个人都能够感受到的关系。

在师生关系中,学生能够从老师身上获得知识和见识,老师则能够从学生身上感受到自己的育人成果。

因此,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在现代社会,许多家长更重视的是学科考试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品德和思辨能力的培养,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师生关系作为一种育人模式是适用于多种情况的,它能够培养孩子们拥有卓越的品德与情操,提高其思辨能力,并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

四、现实价值: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方法随着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师生关系也已逐渐发生变化。

怎样建立好师生关系,如何让老师更好地教育学生,也成为当今教育教学的热门话题。

通过研究《论语》的师生关系,我们可以发现,在传统文化中已经有了很好的范例,这可以为现代教育工作者提供实践指导和方法借鉴。

《论语》中孔子与弟子的师生关系与教育理念

《论语》中孔子与弟子的师生关系与教育理念

论语中孔子与弟子的师生关系与教育理念引言《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这些对话不仅揭示了孔子的教育观念和原则,也展现了他与弟子之间特殊且深厚的师生关系。

本文将详细分析《论语》中孔子与弟子的师生关系以及孔子的教育理念。

师道传承在《论语》中,孔子被称为“圣人”,而他的弟子们被称为“贤人”。

这种尊称体现了古代中国重视师道传承的观念。

按照儒家思想,学生应该尊重老师,接受老师的教诲,并把老师所教知识和道德观念发扬光大。

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孔子与他的弟子之间建立了良好而独特的关系。

虽然学生们对待孔子怀有尊重之情,但他们并不畏惧孔子。

相反,他们大胆提问、质疑和辩论,与孔子进行不断的思想交流。

这种开放而包容的学习环境使得弟子们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并从中获得启迪。

师生互相尊重孔子一直强调学生对老师的尊重,但同时他也相信老师应该尊重学生。

孔子认为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才能和优势,老师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潜力并引导他们发展。

他常常称赞学生们的进步,并鼓励他们追求更高的目标。

弟子教育理念孔子的教育理念主张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格,注重道德修养和知识积累。

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人的仁、义、礼、智等美德,以及各种实用技能。

孔子提倡以“实践”为基础,通过实际操作来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

师道渐进根据《论语》记载,弟子在孔子身边接受教育的时间各不相同且有阶段性。

初时,弟子们被视为学徒,主要学习孔子的言行举止以及基本道德规范。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接触更高层次的知识和思考问题的方式。

这种渐进式的教育方法有助于弟子们逐步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

教育目标与成就孔子的教育目标是培养一批有品德和智慧的领导者,他们能够在政治、社会和家庭等各个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通过对弟子们构建了深厚、长久的师生关系,孔子成功地将自己的教育理念传授给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

结论《论语》中孔子与弟子之间建立起独特而深厚的师生关系,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儒家教育体系。

《论语》中的教育原则与师生关系构建

《论语》中的教育原则与师生关系构建

《论语》中的教育原则与师生关系构建1. 引言1.1 概述本文主要探讨《论语》中所体现的教育原则与师生关系构建。

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家经典之一,《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教育思想和师道传承的经验。

通过深入研究《论语》,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宝贵的教育智慧,指导并启发现代教育实践。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讨论。

首先,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将探讨《论语》中所传承的教育原则,涉及到教育观念与目标、教育方法与过程以及培养学生素质与能力等方面。

接着,在第三部分,我们将阐述师生关系构建的重要性,并具体探讨互信与尊重、指导与引导以及激发学生潜力与独立思考能力等方面。

在第四部分中,我们将从《论语》中寻找师生关系构建的原则,包括孔子作为典范的师者形象、忠诚和奉献的教育家责任心,以及理解并应对学生特点与需求的个性化教学方法等内容。

最后,在第五部分中,我们将进行总结,并提出对现代教育借鉴和启示的思考。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探讨《论语》中的教育原则与师生关系构建,深入挖掘孔子及其弟子所代表的中国古代儒家教育思想,并试图将其与现代教育实践相结合。

通过对《论语》中蕴含的智慧进行解读和分析,我们将尝试提供建议和启示,增进人们对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当今教育发展的价值认知。

2. 论语中的教育原则:2.1 教育观念与目标:《论语》中的教育观念主要体现在对人性、道德、学问等方面的关注和引导上。

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德才兼备,赋予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正确的行为准则。

首先,孔子强调了人性的善,认为每个人天生都具备善良、道德的品质。

他主张通过正面榜样和道德规范来启发和引导学生发挥自己潜在的善良品质,并努力使之完善。

其次,孔子重视学问积累并注重实践应用。

他提倡广泛涉猎各种知识领域,并将所学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他相信只有追求博学多才且能够将所学变成行动,才能达到全面发展的目标。

最后,孔子认为教育需要重视培养良好的道德心态和社交能力。

_论语_的师生关系及其现代价值

_论语_的师生关系及其现代价值

2011年3月第十卷第1期Mar.2011Vol.10No.1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UZHOU VOCATIONAL&TECHNICAL COLLEGE《论语》的师生关系及其现代价值胡兆胜(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安徽滁州239000)摘要:孔子与学生之间形成的亲如父子、牢不可破的师生关系,是对当前高校师生关系疏离趋势的一种拷问和嘲讽,《论语》的师生关系是当前高校师生关系建设的一个理想样本,对于遏制当前高校师生关系的疏离趋势、构建和谐师生关系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论语;师生关系;价值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93(2011)01-0049-03孔子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可谓弟子弥众,“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1]《论语》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不朽经典,是记录孔子思想的集成之作,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

研究《论语》,我们不难发现,孔子之所以弟子众多、名望极高、深受学生仰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孔子与学生之间形成了亲如父子、牢不可破的师生关系。

基于当前高校师生关系疏离的现状,研究孔子与学生的师生关系就显得更具有现实意义,这种师生关系无疑为当前高校师生关系构建提供了一个理想样本,是当前高校师生关系建设的重要参照。

孔子与学生之间的师生关系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鲜明特征:一、知己知彼知己知彼是师生关系构建的首要前提。

孔子在教育实践中,注重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对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能力、气质等方面都了如指掌,《论语》中有两段对学生特点的记录: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2]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3]当然,孔子最想了解的还是每个学生的志向问题,在《论语》中有一段孔子与学生畅想志向的对话:颜渊、子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论语》中的师生关系及其对当今教育的借鉴意义

《论语》中的师生关系及其对当今教育的借鉴意义

20FAXIAN JIAOYU 2018/02————————————————————————————摘要:《论语》是中国传统经典中的重要代表,它不仅记载了孔子的为人处世与为政之道,也记载了作为教育家的孔子的教育理念。

其中《论语》记录的孔子与其弟子之间的关系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孔门师生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和谐融洽、和而不同的相处之道,对构建合理、有益的师生关系至今仍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论语》;师生关系;教育实践;借鉴意义————————————————————————————《论语》作为儒家学派广为人知的一部经典,一直备受历代学者们推崇,并在古代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始终保持着巨大影响。

《论语》一书通过对孔门先贤之言行的记载,传递了儒家从治国安邦到修养身心,从为人处世到治学育人等方面的诸多观点。

其中,孔子与其弟子之间独特的相处之道可谓浓墨重彩的一笔,为中国古往今来的教育活动树立了一个标杆。

而在当今的教育实践中,我们也不妨对《论语》中传递的教育理念加以研究与思考,并以此来指导我们合理应对当代师生关系中显现出来的诸多状况。

一、《论语》中记载的孔门师生关系《论语》所记载的孔子的教育理念十分丰富,而本文将着重梳理其中涉及孔子对于弟子之态度的部分,以期更好地展现孔门的师生关系。

笔者将孔子关于学生的教育理念概括如下:不因学生的出身等条件而区别对待的“有教无类”的教学原则;了解学生个性与特点以便进行有针对地教育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师生互相尊重,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以及尊重学生独立思考,不强迫学生与老师完全一致的“和而不同”的教育精神。

1.“有教无类”的教学原则,对弟子一视同仁作为一名教育家,孔子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倡导“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所谓“有教无类”,就是无论弟子是出身贵族或是平民,也无论其家庭富有还是清贫,更无论弟子的种族或籍贯,甚至无论他们的天资聪颖或是愚钝,只要弟子有接受教育的愿望,孔子就会对其进行教育:脩“自行束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分析《论语》中的人际关系与交往

分析《论语》中的人际关系与交往

分析《论语》中的人际关系与交往《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的言行录,它记录了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论和行为,对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人际关系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将分析《论语》中的人际关系与交往,探讨其中的原则和价值观,并提出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一、亲情关系在《论语》中,孔子对待亲情关系非常重视。

他强调,要孝顺父母,提倡尊敬和侍奉。

孔子自己就是以孝闻名于世,他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不断强调孝道,认为孝道是人伦之本。

孔子认为,亲情关系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

他通过自己的言行,教导学生要尊重父母,关心家人,以家庭为根基,以此来塑造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这种强调亲情关系的价值观对于现代社会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传承和弘扬这种关爱亲人的精神。

二、师生关系在《论语》中,孔子与他的学生们的互动展示了一种典型的师生关系。

孔子注重为人师表,他以自己的言行向学生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同时,他也注重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交流,鼓励学生们提出问题并积极思考。

孔子提倡的师生关系注重的是相互尊重和倾听。

在现代社会中,师生关系同样是十分重要的。

教师应该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并与学生建立积极的互动关系,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三、友情关系在《论语》中,孔子与他的学生们之间也展现了一种真挚的友情关系。

他与学生们不仅有师生之间的关系,更有一种亲密的友谊。

他鼓励学生们要互相学习,相互助长,以此来促进彼此的成长。

孔子认为,友情关系是互相关心、互相尊重的人际关系,它能够推动个人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同样需要培养和维系友情关系。

通过与他人交往互助,我们可以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资源,实现彼此的共同进步。

四、领导与属下的关系《论语》中还涉及到了领导与属下的关系。

孔子强调,领导者应该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和激励属下。

他认为,领导者应该关心员工,倾听他们的意见并给予合理的建议。

孔子提倡的是一种民主、平等的领导方式。

他反对一言堂,主张团结协作,推动事业的发展。

《论语》对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几点启示

《论语》对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几点启示
产生 了颇 多 的影 响 , 在 国际 上 也 负有 盛 誉 。
渊, “ 提衿 而 肘 见” 的 曾参 , “ 衣 若 悬郭 ” 的 子
夏 ……即使是对从不名誉 的“ 互乡” 来求 学的
《 论语 》 是孑 L 子的门人记 录孔 子及其弟 子言行 的一部集 子 , 成 书 于战 国时期 。其 中所记 载
子 曰: 闻斯 行 之 。 赤 也 惑 , 敢 问。 ’ 子 日: ‘ 求也 退 , 故进 之 , 由也 兼人 , 故
退之 。 ’ ’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口的工 具 ” , 对 于家 庭 条 件 好 的 学 生 嘘寒 问 暖, 对 于条 件 差 的 学 生 却 不 屑 一顾 、 冷 若 冰
霜 。更有甚者——金华 外 国语 学校 竟然发 生 了教 师 赤裸裸 地 绑架 学生 , 敲诈 2 0 0万 并撕 票 的事件 。这 是教 师 的悲 哀 , 是 教 育界 的悲 从上述 的引文 中我 们不 难 发 现 , 孔 子 对
学生 , 坚决抵 制物质 利益 的引诱 , 时刻谨 记 以 “ 师爱 ” 为教学基础 。于是 未来 的某一 天学生
苏霍姆林斯 基说 : “ 教 育—— 这首先 是关 心备至地 、 深思熟虑地 、 小心翼 翼地去触 及年 轻 的心灵 。 ” 每个 学 生都 有 自己 的个 性 , 教育 是一种关 于人 的事 业 , 其本 质是 一种 培 养人 的社会实践活动 。因此 , 教 育必须从 人 出发 , 教师要 以学生为 主体 , 深入 学生 的心灵世界 ,
童子 , 虽 然 遭 到其 他 学 生反 对 , 可孔 子 却 笑 日: “ 与其 进也 , 不与其退也, 唯何 甚 ? ” 意 思 是: 我们 赞成 他 的进步 , 不赞 成他 的退步 , 何

《论语》中的师生关系分析及其对学校德育的启示

《论语》中的师生关系分析及其对学校德育的启示

文 献标识 码 :A
文章 编号 :2 3 0 2 0 1 l( 2 0 1 5 )O 1 — 0 0 7 2 — 0 5
《 沦语》 记录着伟大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的 言行 ,蕴藏着丰富的教 育智慧 。研读 渤 ,
不 难发 现 ,孔 门之 所 以 出现 了众 多优 秀 的弟 子 ,

个 重要 的原 因就 是孔 子 与弟子之 间形 成 了和谐
的师生关系。其实 ,良好 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
得 以有效 开展 的前 提 。德 育是 以学 生精 神世 界 和 价值 引导 为指 向 的教育 活动 。所 以 ,有 效 的德育
《 论语》中大部分篇幅皆是对孔子言行的记 载 ,子路 、子贡、颜渊等弟子对夫子的评语 ,虽 各有异 同,却都能反映出他们对夫子为人治学的 独到见解。以颜渊为例 , “ 颜渊谓然叹日 : ‘ 仰 之弥高,钻之弥坚 ,瞻之在前 ,忽焉在后 !夫子
体 现在 孔 子对 于学 生不 因其 身 份高 低 贵贱 或者 年 龄 的 大 小 而 差 别 对 待 ,所 有 的 学 生 一 律 平 等 ,
候 ,是一 视 同仁 的 。 3 . 教 学 相 长 。这 反 映 了 师 生 交 往 的平 等 思 想 ,包含 着师 生平 等 、教 育 民主 的进 步 因素 ,在
贵族 出身 的 ,如宋 国的司马牛 ;鲁 国贵族孟懿 子 、南宫敬叔 ;鲁 国大夫澹台灭明。但其 中大多
数 则是 出身于 贫贱 之 家 ,如 “ 三年 不举 火 ,十年
不制衣” ( 记・ 仲尼弟子列传》 )的曾参 ;冬 天没有御寒 的衣服 , “ 以芦花衣之” ( ( ( t 兑 ) 的闵子骞 ; “ 一箪食 ,一瓢饮 ,在陋巷。 ” ( 《 论
第 9卷第 1 期

《论语》中的师道教育与师生关系建设

《论语》中的师道教育与师生关系建设

论语中的师道教育与师生关系建设引言《论语》是中国古代著名儒家经典之一,其中涉及到的师道教育和师生关系建设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通过深入解析论语中相关内容,探讨其对于当代教育和人际关系的启示。

1. 师道教育的重要性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师道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优秀的老师应当以身作则,具备高尚的品德和广博的知识。

只有真正成为学生榜样的老师才能够成功地进行教育。

2. 学生的态度与行为在师道教育中,学生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孔子提出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君子不器”等观点。

这些观点强调了学生应当谦虚好学、虚心向老师请教,并且在行为上保持端正而有礼貌。

3. 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论语》中描绘了孔子与他的学生们之间多个精彩对话。

这些对话充分展示了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体现了孔子对于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启迪智慧的教育理念。

4. 古代师道教育的价值古代的师道教育注重人格修养和德行培养,更注重品德致用。

在当今社会,虽然教育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古代师道教育所倡导的一些价值观依然具有启示意义。

5. 当代教育中的借鉴以《论语》为基础,可以提取其中关于师道教育和师生关系建设的精华,并运用到当代教育实践中。

包括培养学生的品德与人格、强调学生自主发展等方面。

结论《论语》中关于师道教育和师生关系建设的内容至今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是指导传统古代教育的经验之谈,也为当代教育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通过将其中蕴含的深刻理念应用到当下社会中,我们可以建立更加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与引导。

以上提供的内容是通过对《论语》中相关章节进行分析和整理得出,力求用自己的话来回答,避免从其他来源复制粘贴。

希望这份文档内容能够满足您的要求,并为您提供一些有益信息。

《论语》中的师生关系及其对当今教育的借鉴意义

《论语》中的师生关系及其对当今教育的借鉴意义

《论语》中的师生关系及其对当今教育的借
鉴意义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其中涉及众多师生关系的探讨,这对于现代教育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首先,《论语》中强调了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和信任。

孔子曾说:“君子不器。

”这表明一个教师应该首先是一个人格完善的人,有德有才,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和信任。

同时,这也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以容纳学生的不同需求和价值观。

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师生之间才能形成互相尊重、信任和关心的关系。

其次,《论语》中关于师生之间的“问与学”也给现代教育提供了启示。

孔子认为教育应该是一个相互的过程,教师应该问学生,让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这样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而这也提醒我们,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自主思考和探究中发展自己的能力和兴趣。

另外,《论语》中还有关于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讨论。

孔子常常强调学生的品行和修养,在他看来,品德优秀的学生才是真正优秀的学生。

这也告诉我们,现代教育不能仅仅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需要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综上所述,《论语》中的师生关系对现代教育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学习其所强调的师生相互尊重、问与学、品德修养等教育理念,有助于我们构建一个更加人性化、多元化、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

《论语》体现的民主平等精神的师生关系

《论语》体现的民主平等精神的师生关系

民主平等精神的师生关系孔子私学中的师生关系,是值得敬慕和学习的。

如果说孔子在教学方法上体现了民主精神,在师生关系上则表现了平等精神。

孔子对学生坦率真诚,学生对孔子敬爱尊重,在师生关系方面为后人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一)一视同仁,平等相待孔子出身于破落的贵族家庭,一生以"仁政德治"的主张致力于贵族政治的改良,脑子里有着森严的尊卑贵贱的等级观念。

但由于孔子是提倡"仁者爱人"的,认为受教育的人不应有阶级和国别的限制("有教尤类"),所以他对所有的学生包括那些出身贫苦的弟子都不歧视,确实做到了一视同仁,平等相待。

例如,他对小于他三十岁的贫寒弟子颜渊极其看重,把颜渊列为德行之首②,并赞扬说:"回的品德多么好呵!住在陋巷卑室中,用竹筒吃饭,用瓜瓢饮水,别人将不胜其忧,回却仍是快乐如常,回的品德多么好呵。

"①并且还亲自对颜回说:"有用我的,则将行道于世,不用我则将藏道于身,这只有我和你能够做到呵!"②这已不橡师生间的谈话,而完全是平等的朋友之间的谈心了。

又如他三十岁左右第一批招收的学生中有一位叫冉伯牛的,仅小他七岁,是孔子私学中年高望重的老一辈学生,因为生了恶疾(麻风病)不能起床,孔子亲自去问病,将要永诀时,说:"此人丧亡,这是命呀!这样好的人,为什么偏会生这样的病呵!这样好的人,为什么偏会生这样的病呵!"③这是平等对待学生的真实记录,决无历来封建统治阶级歪曲为"大成至圣先师"的尊严得可怕的架势。

孔子对所有学生决无任何因个人好恶而有亲疏厚薄之分,他爱学生如同爱自己的儿子一样,真正体现了"一视同仁"的崇高原则。

有一次,孔子的学生陈亢碰到孔子的儿子伯鱼。

曾带着怀疑的口吻问道:"你在你父亲那里是否还听到一些我们所听不到的特别新异的教导呢?"伯鱼答道:"没有。

《论语》中的师生相处智慧对当代高中师生构建和谐关系之启示

《论语》中的师生相处智慧对当代高中师生构建和谐关系之启示

《论语》中的师生相处智慧对当代高中师生构建和谐关系之启示作者:江晖来源:《学周刊》2022年第02期摘要: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得以有效开展的前提。

《论语》记录了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其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师生相处之道。

本文通过分析《论语》中孔子与弟子之间和谐关系背后所蕴藏的思想精华,提炼出有益于解决目前高中师生关系问题的教育智慧,凝练出新时代高中教师与学生和谐相处的有效路径,助力其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实现教书与育人的最佳效果。

关键词:《论语》;师生关系;启示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2)02-0093-02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22.02.046《论语》中很多篇章都能体现孔子与弟子之间和谐相处的关系,他们互相了解,互相欣赏,互相切磋,互为师友。

这种和谐师生关系背后起支撑作用的是孔子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孔子的个人魅力。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个性张扬、感觉敏锐的年龄,加之高考压力巨大,他们的心理变化激烈,情绪波动较大,这些因素加大了师生融洽相处的难度。

而《论语》中体现的孔子与弟子间相处的智慧,对于当下高中师生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颇具启发意义。

一、先进的教育思想支撑良好的师生关系(一)有教无类,把“师爱”作为教育的基础孔子是仁学的开创者。

《论语》中,“仁”在不同场景下多次出现。

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曾子对孔子的“仁”总结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这些不同场景中的不同意义并不是因为孔子的“仁”没有核心概念,相反,恰恰说明了“仁”的内涵极其丰富。

孔子以博大的胸怀接纳每一位求学者,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在孔子这里都享受平等的教育。

(二)因材施教,采取尊重学生个性的教育方式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关注到了学生之间存在差异。

他主要通过与学生交谈和观察学生的行为来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然后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恰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

浅析《论语》中的民主教学思想

浅析《论语》中的民主教学思想

浅析《论语》中的民主教学思想摘要:《论语》充满着浓厚的民主主义的思想,体现了广泛的民主性,孔子的“有教无类” 、“教学相长”、“民主讨论”等,不论是对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值得借鉴。

关键词:民主教学学无常师讨论探究《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是孔门弟子集体智慧的结晶。

充满着浓厚的民主主义的思想。

这在他们的教学活动中充分表现出来。

“民主”是一个政治术语。

它是“人民共同参与事情,自主决定其结果的社会活动。

”这里借用“民主”一词,表述教学的一种方式。

民主教学的含义有其狭义和广义上的两种类型。

狭义的民主教学是师生在学校内共同探讨学习内容的教学活动。

广义的民主教学是施教者和受教者不仅在学校内部,而且在社会、自然上对问题的互动的过程。

《论语》中的民主教学正是后者,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游说列国,社会作为教育大课堂孔子“有教无类”的民办教育模式,首先突破了“学在官府”的旧体制,学术下移,使平民子弟享受文化教育的权利,在中国历史上是首创。

学习地点与方式,更是灵活多样,随时、随地都可以作为临时课堂,不受时空的限制,即兴而发,触景生情,感慨良多,这些学习的内容,都来源于社会生活,而且都是生活素材,生动鲜活。

孔门课堂既有弦歌于“杏坛之上”,也有习礼于“大树之下”,更有颠沛流离的周游途中。

孔子通过各种形式,把自己的学说、主张灌输给他的弟子们,他的弟子们在接受孔子的教诲的同时,也接受了社会生活的教育。

例如,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曾在泰山脚下遇到了一位哭墓的妇人,哭声之哀,惊动了他们。

子路前去慰问,得知这位妇人的公爹、丈夫和儿子,都被老虎咬死了。

孔子问她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妇人说,尽管这里有老虎,但这里没有苛刻的政治。

因此,孔门弟子耳闻目睹了这一“刻政猛于虎”的社会现实,受到了社会教育。

在日常生活上,师徒有兄弟般的感情。

弟子冉伯牛得了一种可怕的传染病,孔子还是亲自前去探望,并拉着他的手问寒问暖。

颜回英年早逝,孔子悲痛得放声大哭。

从论语看师生关系

从论语看师生关系

从<论语>看师生关系孔子作为东方文化源头式的人物,以一个先驱者的眼光对中国以至世界产生的影响不可估量.这位与与西方文化的开篇人物苏格拉底相比肩的伟人,罕见的在全世界的人们心中赢得了一致的尊崇与钦佩.如今,在我们探究孔子的思想与地位的时候,不可避免的要提到他的师生关系这一论题.孔子的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以及他在教育领域所取得的各种辉煌成就也离不开良好的师生关系孔子生活在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交替的时代—充满了压迫与争斗,存在着盲从和压制.在这样的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孔子却创造了一种和谐,平等,友爱的美好师生关系.可以说这是前无古人的,至于是否后无来者就不得而知了.被后人尊为”万世师表”的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则是这种师生关系的践行者.尊师爱生.出色是因为热爱.师生之间相互的尊重,友爱是共同合作,共同相处的情感基石.老师发自内心的对于学生的关怀和爱,学生对于老师衷心的尊敬与钦仰,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是对等的,是相互的.我们常说以心换心讲的也就是这个道理. 从”<论语学而第一>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可见那时的孔子已有了这种爱人人爱的意识了.民主平等.近代的民主平等思想起源于西方.可若追溯,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孔子已将这种思想贯彻进了他的师生关系理念中了.我们所熟知的”有教无类”即可窥见一斑. 师生之间对等和双向的交流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民主意识,科学地挑战权威,培养创新所需的怀疑精神。

只有在民主、平等的环境中,学生才能感受到教师对自己人格的尊重,从而树立起自尊心和自信心,也只有具备这种健全的人格,学生才能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精神。

只有在民主、平等的环境中,学生才能感受到教师对自己人格的尊重,从而树立起自尊心和自信心,也只有具备这种健全的人格,学生才能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精神。

教学相长. 教师和学生只有在学术上民主、平等地彼此相待,方能不断地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主平等精神的师生关系孔子私学中的师生关系,是值得敬慕和学习的。

如果说孔子在教学方法上体现了民主精神,在师生关系上则表现了平等精神。

孔子对学生坦率真诚,学生对孔子敬爱尊重,在师生关系方面为后人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一)一视同仁,平等相待孔子出身于破落的贵族家庭,一生以"仁政德治"的主张致力于贵族政治的改良,脑子里有着森严的尊卑贵贱的等级观念。

但由于孔子是提倡"仁者爱人"的,认为受教育的人不应有阶级和国别的限制("有教尤类"),所以他对所有的学生包括那些出身贫苦的弟子都不歧视,确实做到了一视同仁,平等相待。

例如,他对小于他三十岁的贫寒弟子颜渊极其看重,把颜渊列为德行之首②,并赞扬说:"回的品德多么好呵!住在陋巷卑室中,用竹筒吃饭,用瓜瓢饮水,别人将不胜其忧,回却仍是快乐如常,回的品德多么好呵。

"①并且还亲自对颜回说:"有用我的,则将行道于世,不用我则将藏道于身,这只有我和你能够做到呵!"②这已不橡师生间的谈话,而完全是平等的朋友之间的谈心了。

又如他三十岁左右第一批招收的学生中有一位叫冉伯牛的,仅小他七岁,是孔子私学中年高望重的老一辈学生,因为生了恶疾(麻风病)不能起床,孔子亲自去问病,将要永诀时,说:"此人丧亡,这是命呀!这样好的人,为什么偏会生这样的病呵!这样好的人,为什么偏会生这样的病呵!"③这是平等对待学生的真实记录,决无历来封建实用文档统治阶级歪曲为"大成至圣先师"的尊严得可怕的架势。

孔子对所有学生决无任何因个人好恶而有亲疏厚薄之分,他爱学生如同爱自己的儿子一样,真正体现了"一视同仁"的崇高原则。

有一次,孔子的学生陈亢碰到孔子的儿子伯鱼。

曾带着怀疑的口吻问道:"你在你父亲那里是否还听到一些我们所听不到的特别新异的教导呢?"伯鱼答道:"没有。

有一天我父亲一个人站立堂前,我轻轻走过庭院,父亲问道:'你学过《诗》了吗?'我说:'没有。

'父亲便说:'不学好《诗》,就不会使言语典雅。

'我回来便学《诗》了。

又一天,我父亲一个人站在堂前,我又轻轻地走过庭院,父亲又问道:'你学过《礼》了住在陋巷卑室中,用竹筒吃饭,用瓜瓢饮水,别人将不胜其忧,回却仍是快乐如常,回的品德多么好呵。

"①并且还亲自对颜回说:"有用我的,则将行道于世,不用我则将藏道于身,这只有我和你能够做到呵!"②这已不橡师生间的谈话,而完全是平等的朋友之间的谈心了。

又如他三十岁左右第一批招收的学生中有一位叫冉伯牛的,仅小他七岁,是孔子私学中年高望重的老一辈学生,因为生了恶疾(麻风病)不能起床,孔子亲自去问病,将要永诀时,说:"此人丧亡,这是命呀!这样好的人,为什么偏会生这样的病呵!这样好的人,为什么偏会生这样的病呵!"③这是平等对待学生的真实记录,决无②《沦语·先进》:"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游、子夏。

"①见《论语·雍也》。

②《沦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③《论语·雍也》:"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日:亡之,命也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实用文档疾也!"按《淮南子·精神训》称"伯牛为厉","厉"、"癞"声近,大概伯牛生的即癞病,俗称麻风病。

①见《论语·雍也》。

②《沦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③《论语·雍也》:"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日:亡之,命也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按《淮南子·精神训》称"伯牛为厉","厉"、"癞"声近,大概伯牛生的即癞病,俗称麻风病。

历来封建统治阶级歪曲为"大成至圣先师"的尊严得可怕的架势。

孔子对所有学生决无任何因个人好恶而有亲疏厚薄之分,他爱学生如同爱自己的儿子一样,真正体现了"一视同仁"的崇高原则。

有一次,孔子的学生陈亢碰到孔子的儿子伯鱼。

曾带着怀疑的口吻问道:"你在你父亲那里是否还听到一些我们所听不到的特别新异的教导呢?"伯鱼答道:"没有。

有一天我父亲一个人站立堂前,我轻轻走过庭院,父亲问道:'你学过《诗》了吗?'我说:'没有。

'父亲便说:'不学好《诗》,就不会使言语典雅。

'我回来便学《诗》了。

又一天,我父亲一个人站在堂前,我又轻轻地走过庭院,父亲又问道:'你学过《礼》了吗?'我说:'没有。

'父亲说:'不学好《礼》,就不懂得立身处世的准则。

'我回来便学《礼》了。

我私下就听过这两次教导。

"陈亢回来时非常高兴他说:"我问的只是一个问题,而从回答中得到的教益却有三件,一是明白了学《诗》的重要性,二是明白了学《礼》的重要性,三是明白了正人君于对自己的儿子也不偏私。

"①孔子本来主张父子之间的实用文档关系是"亲亲",理应和其他人之间的关系有差别,但在师生关系上,他却没有这样做,他把学生和儿子同样看待,这表现了他对学生们的亲近和爱护。

①《论语·季氏》:"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诗》乎?"对曰:"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

"鲤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礼乎?"对曰:"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

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二)平易近人,亲密团结孔子和弟子们不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而且在学问上也是平等的。

他提倡"当仁不让于师"②,意思就是说,在真理面前,学生对老师也不必让步③。

这句至理名言反映了孔子坦白的胸襟和宽大的怀抱。

他平易近人,和学生们能够打成一片,互敬互爱。

孔子曾经坦率地向弟子们宣布过:"同学们以为我有什么事隐瞒着吗?我的一切所作所为都是向同学们公开的,这就是我孔丘的为人!"①这句话是真实的,是孔子四十余年教学活动和师生关系实践的反映,没有任何虚情假意在内。

所以,弟子们对孔子都很尊敬,有的爱之如父兄,有的敬之过尧舜②。

历代封建统治阶级刻意捧抬孔子,把孔子神化。

圣化,反而歪曲。

糟踏了孔子虚怀若谷。

襟怀坦白的"布衣学者"的形象。

其实,他在弟子中间的形象是"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③。

孔子平时和学生谈话比较随便,不拘实用文档形式,学生们在他面前讲话时,也不必忌讳什么。

例如,孔子在郑国时与弟子失散了,子贡寻师,郑人告之,说东门外有一个人"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相告,孔子听了以后并不着恼,却欣然笑着说他"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④正因为师生关系上是如此亲密团结,充分体现了友爱精神,所以即使在最困难的情况下(如访问列国诸侯时厄于匡,困于陈,蔡等),总是有学生和他在一起,共患难,打不散。

这说明孔子与学生在教学上是师生关系,在年龄上是父子。

兄弟。

朋友关系,在政治上是同志关系,三者是统一的。

孟子有句话讲得很对,他说:"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⑤孔子私学中的师生关系是如此融洽,如此相敬相爱,其奥妙大概就橡孟子所总结的这样吧!②《论语·卫灵公》。

③"仁"在孔子心目中就是"真理",就是包括所有真。

善、美的真理。

故这里将"当仁"译为"在真理面前"。

①《论语·述而》:"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

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②《孟子·公孙丑上》:"宰我曰,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③《论语·述而》。

④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⑤《孟子·公孙丑上》。

(三)尊师爱主的楷模实用文档孔子是以自己高尚的品德和广博的学问嬴得弟子们尊敬的。

作为一个导师,品行好可以团结弟子,博学也可以团结弟子,而孔子两者兼备,使得他的学生在和他相处中有所求。

有所得。

孔子与弟子之间的这种"予"、"求"关系,使他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对孔子来说,"予"就是海人不倦。

据《盂子·公孙丑上》载,"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

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孔子这种对弟子教而不倦的精神,深深地影响着他的弟子,使弟子们求知的积极性很高。

这种"求"不是强制的,完全是建立在自觉的基础之上的。

颜回就曾经说过:"我抬头仰望老师的道德和学问,越望越觉得高大,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深广。

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使我想停止前进也不可能。

"①可见孔子对弟子们确乎有一种巨大的吸收力。

正因为如此,即使是在绝粮于陈的情况下,孔子仍然"讲诵弦歌不衰"②,弟子们也没有离去。

"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

"正是由于孔子对学生深沉真挚的爱,所以学生对孔子更是倍加尊敬。

有人毁谤孔子,子贡就出来说,不能这样做,仲尼是毁谤不了的:"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①孔子死后,许多受教于孔子的弟子部来送葬,皆服丧三年。

子贡结庐于墓旁守丧六年才离开②。

孔子爱护学生,学生尊敬孔子,他们在师生关系方面足为后人的楷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