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的核心领域_土地利用变化
地理学的研究核心_人地关系地域系_省略_吴传钧院士的地理学思想与学术贡献_陆大道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胡序威、李柱臣等先生的文章,庞效民博士也在写作中给予了帮助,特此一并致谢。
来稿日期:1997-12;收到修改稿日期:1997-12。
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论吴传钧院士的地理学思想与学术贡献陆大道 郭来喜(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北京 100101) 提 要 吴传钧院士是杰出的地理学家。
在6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孜孜以求,不断探索,为地理学的发展和国家建设做出了多方面重大贡献,同时推动了中国地理学走向世界、为地理学的国际多维交流,做出了不懈努力。
本文扼要地阐述了吴传钧院士的地理学思想,概括了他对中国地理学事业发展,特别是农业地理学、土地利用研究、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定向、开拓国土整治和可持续发展新领域,全力倡导并组织实施人文地理学的复兴,组织我国地理学界联合与合作,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等领域的重大贡献。
还着力探讨了吴传钧地理学思想的精髓-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产生背景、理论思想和内涵以及与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等。
吴传钧先生创造性地提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这一科学术语,并认为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的研究核心,始终贯彻地理学的各个阶段。
主张地理学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形成过程、结构和发展理论;各子系统相互作用强度分析、潜力估算、后效评价和风险分析;人地系统相互作用和物质、能量传递与转换机理、功能结构和整体调控;地域人口承载力分析;动态仿真模型建造;地域分异和地域类型分析;不同层次、不同尺度的各种类型区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优化调控模型筛选等。
他对人才的培养则一贯面向全国地理事业,进行多系统多层次卓有成效的工作。
如今吴老虽届矍铄之年,依然精力充沛地为中国地理学的跨世纪发展而谋划良策。
关键词 吴传钧院士 地理学思想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学术贡献今年4月2日是我国杰出地理学家、人文地理学的开拓者和组织者、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国际地理联合会前任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吴传钧先生的80华诞。
从1936年进入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地理系开始,他从事地理工作已逾60年。
中国土地生态安全研究进展_李智国
第17卷第12期2007年12月中国安全科学学报Ch i na Sa fety Sc i ence Journa lV o l.17N o.12D ec.2007中国土地生态安全研究进展*李智国1,2讲师杨子生2教授(1云南大学亚洲国际河流中心,昆明6500912云南财经大学国土资源与持续发展研究所,昆明650221)学科分类与代码:620.1030中图分类号:X171;F301.24文献标识码:A=摘要> 剖析土地生态安全的概念内涵及其3大类别;从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和相关学科基础3方面总结了土地生态安全研究的基础理论;从土地生态系统安全性和土地生态服务价值、评价、土地生态规划与设计和土地生态安全变化的驱动力4方面进行评述。
从而指出,由于基础理论研究不足、缺乏动态评价和研究框架及其监测、预警和决策支撑体系以及研究区域和对象狭窄等原因限制中国土地生态安全广度和深度的研究;同时提出了今后应加强学科理论研究及其框架体系构建、建立区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监测、预警和决策体系和加强土地生态管理等方面的措施,以期对未来发展趋势提出展望。
=关键词>土地生态安全;土地持续利用;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中国R esearch Progress of Land Eco l og ical Security i n Ch i naLI Zh-i guo1,2,L ecturer YANG Z-i sheng2,Prof.(1A sian I nternationalR ivers C enter,Yunnan Un i v ersity,Kunm i n g650091,Ch i n a2Institute of Land&Resources&Sustainable Deve l o p m en,t Yunnan Un i v ersity ofFinance&Econo m i c s,Kunm ing650221,China)Abstract:This paper firstl y analyzes the connotati o n of land eco l o g ical secur ity and its three categories. Secondly,it su mm arizes the basic theory about i,t wh ich inc l u des m an-land relationsh i p t h eory,susta i n-ab le deve l o pm ent t h eo r y and basic theory o f re levant d isc i p li n e.Thirdly,it revie w s t h e research pr ogress on the four aspects o f land ecosyste m security and land eco log ica l serv ice value,l a nd ecology assess m en,t land eco l o g ical plann i n g and design and driv i n g forces of land eco l o g ical security change.It is po i n ted out that the study of land eco l o g ical security is greatly li m ited i n breadth and depth due to t h e deficient re-search on basic theor y,dyna m ic assess m en,t research fra m e w ork,the syste m ofm on ito ri n g,early-w ar n i n g and decisi o n-support and the narro w ness o f researching reg i o n and objec.t To solve the above proble m s, so m e m easures are proposed inc l u d i n g strengthening t h e study on land ecological disc i p line,bu ilding the fra m e w ork syste m for land eco l o g i c al security,estab lishing t h e syste m ofm on itoring,earl y-w arning and de-c ision-support for reg i o na l l a nd eco l o g ica l security and strengthen i n g t h e m anage m ent fo r land eco l o gy.F i n ally,the f u ture develop i n g trend about land eco log ical security is prospected.K ey words:land ecological secur ity;susta i n ab l e use of land;m an-land relationsh i p;susta i n able developm en;t research prog ress;China*文章编号:1003-3033(2007)12-0005-08;收稿日期:2007-07-11;修稿日期:2007-11-300引言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人口急剧增长以及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类对土地的需求大幅增加,土地的经济价值和功能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和发挥。
论地理学的研究核心陆大道
论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①吴传钧(中科院、国家计委地理研究所)地理学着重研究地球表层人与自然的相互影响与反馈作用。
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素来是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也是地理学理论研究的一项长期任务,始终贯彻在地理学的各个发展阶段。
从19世纪末叶兴起的近代地理学发展到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现代地理学,虽然其中心研究课题随着时代的进展而有所转化,但地理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万变不离人类和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这一宗旨。
一、正确认识人地关系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化而不断变化,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以往国内外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多限于静态论述,不联系时代背景,因而提出的种种人地关系学说,或把自然摆在主宰地位,或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大多失之偏颇。
人类在很早以前,通过生产活动,对周围环境逐步认识,从而积累了早期的地理知识,进而从哲学的角度探索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出现了多种人地观,有“天命论”(自然灾害、生产丰歉乃至国家兴败皆由天决定)、机械唯物论(人地紧密相关,而以地的发展规律主宰一切),以及朴素的辩证唯物论(地理条件是可变因素,是因人而易。
所谓“天有其时,地有其材,人有其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等。
此后,在长期的封建时代,因生产力没有大发展,人地观亦无大进展。
西方近代地理学一开始就从不同角度探索地理环境演变、分布规律和人地关系的内在规律。
以德国拉采儿(F. Ratzel)、法国孟德斯鸠(C. Montesquieu)和美国沈波儿(E. C. Semple)为代表的学者,受当时拉马克(J. B. Lamarcl)、达尔文(C. R. Darwin)进化论的影响,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下必然形成一定的人文现象。
他们过于强调人类活动受制于地理环境,形成了“地理环境决定论”流派。
这种机械唯物论的人地观,当时对破除宗教迷信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夸大了地理环境的力量,无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的主要内容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的主要内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研究的是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该领域的主要内容包括人地关系的基本概念、人地关系的影响因素、人地关系的作用机制以及人地关系的地域差异等。
人地关系是指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改造和利用是人地关系的重要表现形式。
人地关系的研究首先需要明确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
自然环境包括气候、地貌、水文、土壤等要素,而人文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要素。
研究人地关系需要综合考察这些要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人地关系的影响因素是指影响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各种因素。
影响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和人文环境因素两个方面。
自然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地貌、水文和土壤等要素,这些要素直接影响着农业、工业、交通等人类活动的发展。
人文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要素,这些要素对人类活动的组织和调控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人地关系的影响因素需要综合考察这些因素对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影响程度和方式。
人地关系的作用机制是指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和过程。
作用机制包括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适应、利用和改造等方面。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适应是指人类在特定地理环境条件下通过改变自身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来适应环境。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利用是指人类通过利用地理环境的各种资源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改造是指人类通过各种手段改变地理环境的物质结构和功能,以适应自身的需求。
研究人地关系的作用机制需要揭示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和过程。
人地关系的地域差异是指不同地理环境下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差异。
地域差异主要表现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主要包括气候、地貌、水文和土壤等要素的差异,这些要素直接影响着不同地区的农业、工业、交通等人类活动的发展。
地理科学的研究核心
部门地理学继续了19世纪以来的科学分化大趋势,其发展到了前所未 有的高度。其中以自然地理学领域表现最为明显,发展最快、最成熟的是 地貌学、气候学,A.彭克以地貌为左证的第四纪冰期说,其贡献超出了地 理学、第四纪地质学的学科范畴;柯本的气候分类、戴维斯的侵蚀循环论 都是那个时代辉煌的学术成就。道库恰耶夫的自然地带学说为以后发展起 来的景观学奠定了理论基础,接踵而来的景观学思想(贝尔格、卡列斯尼 克)、自然综合体思想(伊萨钦柯)、文化景观思想(索尔)、景观生态 学思想(特罗尔),体现了20世纪地理学与19世纪地理学的明显差异,孕 育了20世纪后半期地理学的综合研究趋势。 从方法论上讲,这一时期的地理学基本停留在对地理差异的认识和解
时代,同时景观学在这个时期内也突飞猛进,因而这个时期又可以称
之为“三架马车”的时代。 区域地理学经过赫特纳和哈特向这两位学术巨擘在理论方面的塑 造。已成为这一时期的地理学的主流意识。赫特纳的区域因果描述体 系、哈特向的区域差异认识论,贯穿于地理教育、学术研究之中,基 本上得到地理科学家的认可,成为那个时代地理科学的主要范式。
2、地理科学的中心课题
吴传钧院士在1979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开的第四次地理学代表大会上作了学术报 告“地理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后以“地理学的特殊研究领域和今 后任务”为题发表在《经济地理》创刊号上。他在对地理分布、地理环 境和人地关系等基本概念的内涵进行阐述后,提出了地理科学特别是人 文地理学的研究的特殊领域“是研究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的重要观点。 他在“论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一文中,进一步阐述了地理科学的研究核 心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著名论断。如同其它学科一样,地理科学研究
地区经济综合发展而着手的经济区划研究。
20世纪60年代,在世界主要国家工业大发展的形势下,为进行生产力的
第一章人地关系人文地理学是以研究...
第一章人地关系1.人文地理学:是以研究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为核心,研究人文现象的分布演变、传播及其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特点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学科。
2.人地关系: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动态关系,以地域为单元,着重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3.人地关系论:是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的理论概括,是对人地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程度的哲学观讨论。
4.协调:是指各种物质运动过程中内部各种质的差异部分、因素、要素在组成一个整体协调一致时的一种相互关系和属性,表现为一致性、对称性和有序的特点。
5.人地系统:由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两个各不相同,但又相互联系的子系统交错构成的复杂、开放的巨系统,其内部有一定结构和功能机制。
一、人地系统中的人与地“人”: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在一定区域空间从事生产活动或社会活动的人,即社会性的人。
“地”:指空间上存在地域差异的地理环境,一是指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的,由自然诸要素有规律结合的自然环境,包括作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二是指在人类作用下已经改变了的或在其影响力之下的地理环境,即经济、文化等人为环境。
具备以下属性:(1)数量上的有限性(2)地域上的差异性(3)制约性和可变性(4)有限的稳定性(5)层次性和复杂性(6)整体性人地关系中的“人”与“地”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人口的发展、分布和密度受到地理环境优劣的影响,适度人口是开发利用环境的基本动力;过量的人口对环境是一个压力,是造成人地系统失调的主要原因;而无一定数量的人口,也谈不上利用环境。
二、简述当前人地关系的新课题1.人地关系中道德关怀概念下的课题(1)区域之间的贫富差距和空间演变(2)区域资源调配中的人地关系问题(3)生态足迹的研究(4)社会质量的研究2.全球化以后的人地关系(1)空间的网络化(2)全球性环境演变对人类区域社会经济的关系3.传统文化的区域性和现代文化的全球性关系(1)传统区域文化被改变(2)矛盾和互补的关系第二章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因地制宜规划、组织和从事农业生产,以保持并改善农业生态系统内的生态动态平衡为指导思想,模拟生态环境,保持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物种多样和物质循环、转化和再生规律,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概念理解
如何理解“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概念“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由吴传均院士提出的地理学的研究核心,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我将这个其拆开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三部分的综合。
(1)人地关系人地关系是指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和进行一切社会生产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人类在客观存在的自然事物能够认识地理环境,进而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使之更好地为人类生产服务。
无论历史上的何时,地理学的研究都没有脱离过对人和地的探讨。
人地关系始终是地理学最传统的主题。
研究地理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利用地理知识更好地为人类社会服务,同时保障地理环境在可承受范围内的变动达到可持续。
因此,人地关系的最优化协调,是地理学的核心问题。
(2)地域人地关系是地理研究的核心,但并非是地理学的专属特性。
地理学最终还是研究“地”的“理”,是建立在对地球表层中地理要素的分布、发展、演化、规律的探究上。
地理学者的应当从区域的角度出发,将目光放在地表不同范围不同尺度下的人地关系的地方差异,究其缘由,然后根据地域特点规划调控。
区域性是地理学最基本的特点之一,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别导致区域间人地关系差异,这是地理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独到的地方。
而正是由于这种特点,地理学能够站在不同地区、不同尺度下的差异深入了解不同区域的生产潜力和适宜的发展方向,从而为决策提供更好的理论参考。
(3)系统地理学研究不同区域地理要素的时空分异现象和规律,包括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
不论从时间还是空间上来看,这些要素的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始终处于一个变化但是要素间持续相互作用的过程。
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不是简单可叠加性的线性关系,而是复杂的耦合相干作用形成的开放的动态系统,是具有整体功能的有机整体。
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分别是两个子系统,可以单独成研究但实际上二者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若是强行切割开子系统之间的联系只作为独立个体势必会产生片面的结果。
人文地理学重点
人文地理学是以研究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为核心,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的分布演变和传播及其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特点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征:地域性,社会性,综合性,复杂性人地关系论: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的理论概括,是对人地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程度的哲学观讨论。
地理环境决定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政治等起绝对支配作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评价: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过分夸大环境的作用,无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可能论:环境只提供可能,如何选择取决于人。
评价:过分强调人的选择能力,认为地只提供可能。
适应论:人与周围环境的适应,区域之间的关系。
生态论:地理学的目的不在于考察环境本身的特征与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而是致力于人类生态的研究。
文化景观论:特定的人群,特定的文化,创造出特定的文化景观。
生产关系决定论:把生产关系的作用估计的过高,认为生产关系的改变可以超越对自然环境的考虑,认为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的发展。
唯意识论:人能战胜自然的人地关系思想。
环境感知论:不同人群对相同环境的感知不同,引起对环境的利用改造的决策不同。
文化决定论:人对地的影响利用程度取决于文化发展的程度。
人类的文化可以改变自然。
天人和一观:天人关系是有自然规律联系的,人与环境之间不是对立而是同一的,要求人们遵循自然,合理利用自然,不能违背自然。
第二章:农业经济活动的主要特点:强烈的地域性,明显的阶段性。
地理环境对农业经济活动的影响:自然环境的影响:自然环境对农业经济活动以直接影响为主,1.土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是农业的劳动对象,生产资料和生产场所,2.土壤是陆生农作物生活的基质,是农业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循环和交换的重要场所,3.地形对农业经济活动的影响以高度,坡度,坡向和地表破碎程度等最为明显。
4.气候是一种农业资源,水是生物生存生长的先决条件。
人文环境的影响:1,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是影响农业经济活动的因素之一,2.农业科学进步减小了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布局的限制,减小了对土地的依赖性,3.生产力水平的高低既影响农业生产布局,又影响农业生产水平,4.生产力水平的不同,同一劳动对象为人类的服务功能也会发生明显的变化,5.市场需求影响农业生产发展和布局,6.交通运输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前提,7.农业政策对农业生产和布局起调控作用。
解读地理学的关键概念和研究核心
时间:即事物随时间而发生的变化过程
“物理时间”:对事物运动、变化之延续性
和顺序性的精确度量,物理时间的研究依赖 时间序列数据及其分析。
“社会时间”:指社会变化过程,其研究依
赖用以界定社会变化性质的社会理论。
时间是推断因果关系、解释现在、预告未来
的一个重要维度。
时间也分为不同的尺度,时间研究也离不开
空间。
时间变化的研究涉及变化的状态、变化的
驱动力、变化的机制、变化的后果等。
特别关注与此有关的“周期”、“发育”
、“演化”、“演替”、“平衡”、“循 环”、“阈限”、“突变”等概念。
时间变化充满不确定性,当前特别注重对
非线性、混沌、复杂性、平衡稳定性等方 法在时间变化研究上的重要性。
区域和地方:注重区域和地方特性、地方 差异和地方联系,具有实在的认识意义和 实践价值。
地方是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管理
和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载体。
每一个地方都是唯一的和特殊的,但又具有和
其他地方相同的共性特征。
地方差异既是地方之间联系的原因,也是地方
之间联系的结果。
地方有其客观属性,也存在主观属性(例如
环境变化
注重全球环境变化。 聚焦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 研究人类活动在环境变化中的作用以及人类
对环境变化的适应。
全面认识和评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变化
。
空间:地理学关注各种事物在空间中的联 系
经验空间(empirical
space ) ,指人们在日 常生活中所感知的一切事物的几何位置。 space ) ,指通过物质流、能 量流、信息流、人流、资金流等建立起来的 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结构研究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结构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结构是地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交叉研究的热点领域。
它涉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空间表现形式,揭示了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及其地域系统的演化规律。
本文将概述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结构的定义、组成和功能,分析当前研究现状,探讨构建方法及其对区域发展、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以期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结构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结构是指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在一定地域空间内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所形成的空间结构。
它由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两个子系统构成,其中人类活动子系统包括人口、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要素,地理环境子系统包括自然环境、资源、气候等多个要素。
这两个子系统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
近年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结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研究者们通过多学科交叉的方法,深入探讨了人地关系的演化过程、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研究方法的单一性、研究数据的不足、模型的不成熟等。
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难点,如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结构的复杂性和动态性、不同地域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构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结构需要遵循系统性、区域性和动态性原则。
具体方法包括:要素分析法:通过对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相关要素的定量和定性分析,确定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在地域系统中的地位。
空间分析法:利用遥感、GIS等技术手段,对地域系统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以揭示人地关系的空间特征和演化规律。
系统建模法:建立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对人地关系的演化过程进行模拟和预测。
实证研究法:通过实地调查和案例研究,验证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结构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结构对区域发展、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
它为区域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资源保障,同时也对区域发展空间结构、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产生制约。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结构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它关系到社会资源的分配、人口流动和社会稳定。
人文地理学选择题
1、人文地理学是以研究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为核心,研究地表()的分布演变和传播及其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特点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A.地理环境B.人地关系C.人文现象D.社会现象2、人文地理学地域性的核心问题是()A.人地关系问题B.地域分异规律C.纬度地带性规律D.垂直地带性规律3、人文现象的发展和变化主要受制于()A.自然环境的影响B.人文环境的影响C.社会经济制度和生产方式的影响D.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4A.C.5、A.6A.B.C.D.7A.C.8A.B.C.D.9的科学。
A.10A.二、多项选择1、受地理环境影响,地表人文现象的分布和变化表现出具有()的特征。
A一定的影响区域B一定的空间关系C一定的地域范围D一定的空间规模2、下列属于区域人文地理学的有()A.城市地理学B.陆域人文地理学C.世界经济地理D.资源地理学3、下列属于部门人文地理学的有()A.科技地理学B.宗教地理学C.民族地理学D.中国语言地理4、聚落地理学是以研究聚落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为核心,研究地表()的分布演变和传播及其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特点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A.农村B.城市C.村落D.建筑群5、下列问题中的()属于人口地理学的研究范畴。
A.人口的空间分布与变化B.人口结构C.人口素质D.人口增长的地理分布三、判断题1、人文地理学侧重于研究地理环境的区域系统。
()2、人地关系是指人类社会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动态关系。
()3、地理环境不同的区域,其人文现象当然也不同。
()4、城市的形成过程必然也体现了地域性的特征。
()5、中国宗教地理属于部门人文地理学。
()一、单项选择题1、人文地理学是以研究()为核心,研究地表人文事象的分布演变和传播及其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特点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A.2A C人地3A.4A5A1A2A.3A.4AC5A数量上的有限性B地域上的差异性C制约性和可变性D不稳定性6、下列论述中不属于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的有:()A、气候王国才是一切王国的第一位B、自然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C、人地各有规律,互不侵犯D、自然是固定的,人文是无定的三、填充题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表空间分布、发展变化及其。
人文地理学_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人文地理学_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以下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学派中,()主张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分层的理论为基础,分析不同阶层的活动空间特点和规律。
参考答案:马克思主义地理学2.近代各国地理学研究中,()注重小区域研究和实地考察参考答案:法国流派3.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是()参考答案:德国4.以下不属于美国对近代地理学发展贡献的是()参考答案:施吕特尔的《人类地理学的目的》5.以下关于方法论的论述,错误的有()参考答案:方法论是研究方法集成或特定的技术6.关于胡焕庸线,以下说法正确的有()参考答案:这是一条中国人口的地理分界线_这是一条中国地理环境的重要分界线_这是一条典型的人文景观分界线7.以下关于拉文斯坦通过分析英国等欧洲国家19世纪后期人口迁移趋势提出的七条迁移法则,论述正确的有()参考答案:短距离的迁移以女性居多,在较富冒险性且距离遥远的迁移中男性居多_大部分移民是年轻人,由祖国携家带眷全家移出是很少见的_迁移的主要方向是从农业地区迁移至工商业中心,迁移的主要动机以经济为主8.以下关于农村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论述正确的有()参考答案:降水会直接影响房屋建筑的形态_在水源供给充足、水网稠密的地区,聚落一般比较集中,且规模较大_青藏高原地区的农村聚落往往以寺院为中心9.文化地理学派认为,人文地理学应当主要研究()参考答案:人文景观10.以下对政治地理现象的理解,正确的有()参考答案:小到居民参与投票选举、大到国家领土、国家间关系等都包含政治地理现象_政治地理现象是一种具有排他性的权力空间现象_国家主权、民族区域自治、政治组织的势力范围均可能包含政治地理现象11.根据麦金德的“心脏地带”学说,以下哪些国家属于外新月形地带()参考答案:英国_澳大利亚_日本12.以下不是近代英国地理学主要研究方向的是()参考答案:交通地理学13.下面关于结构主义说法错误的是()参考答案:强调人的主体能动性14.以下学者中,()对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复兴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试论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试论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作者:聂碧芳来源:《神州·中旬刊》2020年第09期摘要:在地理学中,人地关系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在我国地理学研究的长河中,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研究一直是其核心内容。
人类的发展与地理环境相辅相成,互相作用与影响,人地关系的和谐共处发展会使整个生态及自然向更加优质的方向发展。
通过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研究,得到一个良性的能量转换,运用有限的地理环境优势和资源进行合理的发挥,实现生产产量的提高,将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
对人地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建立起一个较健全与完善的地域系统,使我国地理学的发展走向科技化、巅峰化。
本文主要介紹了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结构、建立的意义及其如何更加完善的建立起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关键词:地理学;人地关系;系统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地理学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研究既不是单纯的研究地理环境,也不是地域系统,而是将人与自然环境结合起来,统一的研究其中的关系。
通过研究人地关系的各种结构及特点,了解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建立的重要意义。
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如何定量的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如何分析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形成过程、结构特点和发展趋势,这都是研究的重点内容,并且在未来的发展中,人地关系会更加的完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通过研究和寻找规律,让人类意识到保护地理环境的重要性和保护人地关系和谐有利的发展的重要意义,最终建造一个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型社会。
一、人地关系1.动态结构自然环境因为人类活动而发生一些变化,人类也因为自然环境的变化做出相应的选择和应对措施,所以整个人地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静止的,而是一个动态结构,属于动态系统。
当人类破坏生态环境时,大自然会予以反击,发生受到破坏时的各种恶劣天气、气候、地质灾害等环境破坏;反过来,当人们发现大自然予以了人们以环境破坏的警告,就会改变继续破坏自然的行为,做出保护环境的动作,这是一个往复的动态过程。
人文地理学选择题
1、人文地理学是以研究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为核心,研究地表()的分布演变和传播及其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特点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A. 地理环境B.人地关系C. 人文现象D. 社会现象2、人文地理学地域性的核心问题是()A.人地关系问题B. 地域分异规律C.纬度地带性规律D.垂直地带性规律3、人文现象的发展和变化主要受制于()A.自然环境的影响B.人文环境的影响C. 社会经济制度和生产方式的影响D.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4、中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受自然地理环境和交通因素的影响,在生产上和民族习惯上都表现出明显的()。
A.水田农业民族特征B.生产和生活方式落后特征C.游牧民族特征D.旱地农业民族特征5、中国西北地区的蒙古族的典型民居建筑,主要是受()影响,蒙古族人民适应地理环境的结果。
A.风沙大B.冬季西北风强劲C.气候干旱D.游牧生产方式6、中国水稻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主要是因为()。
A.南方地区人民主食以大米为主B.水稻比其它作物经济价值更高C.水资源丰富,夏季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适宜水稻种植D. 南方地区土地不适宜小麦、玉米等作物生长7、珠江三角洲之所以能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是因为()A.经济基础好B.地理位置优越,紧靠港澳,又是海外华侨的主要原生地之一C.该地区人民市场经济意识强 D.该地区技术力量雄厚,劳动力素质高8、古印度文明形成的重要原因是因为()A.印度有丰富的耕地资源,气候温暖湿润B.印度河流域肥沃的土地和良好的灌溉条件C.恒河流域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充足的河水灌溉D.印度河流域肥沃的土地和喜马拉雅山区丰富的冰雪融水灌溉。
9、乡村地理学是研究()分布演变和传播及其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特点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A.村落B.农村C.农民D.农业10、区域人文地理学是对一定区域内的()进行综合研究的学科。
A.地理环境B.人文地理环境C.人类适应自然地理环境的能力D.人文现象二、多项选择1、受地理环境影响,地表人文现象的分布和变化表现出具有()的特征。
陈慧琳《人文地理学》(WORD版)参考资料
内容提要本教材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人类各种活动的产生、发展、变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构建教材体系,按人地关系主要领域和问题设置章节,建立一个联系各人文地理要素或现象的解释体系,以探讨和总结人地关系,是一部通论性的人文地理学教材。
本教材与目前中学使用的新教材密切结合,特别适合作为师范院校大学本科地理专业的人文地理学教材,也可作为非地理专业人文地理公共课程教材,还可供中学地理和环境教育课的老师以及经济、规划等专业人员作参考。
成员及分工主审陈才主编陈慧琳副主编黄成林郑冬子绪论陈慧琳贵州师范大学第一章陈慧琳贵州师范大学第二章黄成林安徽师范大学第三章梅林东北师范大学第四章李诚固东北师范大学第五章陈亚颦云南师范大学第六章殷红梅贵州师范大学第七章彭贤伟贵州师范大学第八章周国富贵州师范大学第九章秦丽杰东北师范大学吴贞丽东北师范大学第十章郑冬子信阳师范学院前言这本《人文地理学》教材是面向21世纪高等师范院校地理专业学生及大学非地理专业普及人文地理科学教育的新教材。
人文地理学以“人地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
人地关系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两者之间构成的关系体。
人地关系的性质、内容、结构、演变深刻地影响着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在刚刚结束的20世纪里,尤其是该世纪中后叶,人地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强调人地关系理论体系在人文地理学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已经显得十分必要。
然而,我国的人文地理学的教学传统是强调分支学科和经验知识介绍,忽视基本理论教学。
怎样将这一强一弱两个方面统一起来,是摆在人文地理教学改革面前的实际课题。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庞大,如果仅将人文地理学各分支学科基本内容集中于同一本教材内,难免结构繁杂、论述冗长,不利于理论的完整表达和探讨。
因此,迫切需要一本理论性或者通论性的基础教材,以便更好地显示出人文地理学的科学层次,有利于大学生对人文地理学的内在逻辑关系和学科体系的全面认识。
在这方面,这本教材做了实质性的工作。
根据教育部师范司有关面向21世纪高师教材改革的基本精神和要求,以及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中学地理教师这一特定目标,适应人文地理学在新形式下发展需要,经贵州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信阳师范学院、东北师范大学和云南师范大学五院校10多位教师通力合作,完成了这本人文地理学教材的编写工作。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理论研究及调控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理论研究及调控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理论研究及其调控策略。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研究领域,涉及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生态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与实践。
本文首先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基本概念、内涵及其发展背景进行概述,进而分析其在当前全球化和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性。
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本文将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理论研究进行系统性回顾,包括其理论框架、核心要素、运行机制以及影响因素等。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重点探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调控的理论基础、目标导向和实施路径。
本文还将结合具体案例,分析调控策略在实践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政策制定者和实践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共同推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和谐发展,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力量。
二、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理论基础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理论研究及调控深深根植于一系列的理论基础之上,这些理论为我们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指导。
系统论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的核心理论之一。
它强调整体性和动态性,认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一个由多个子系统组成的复杂系统,这些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在系统论的指导下,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整体特征和演化规律,为制定有效的调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还借鉴了地理学、环境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地理学提供了对人类活动空间分布和地域特征的深入认识,环境学则关注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反馈,而社会学则强调人类社会结构和文化因素对地域系统的影响。
这些学科的融合和交叉,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工具。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的重要指导原则。
它强调人类活动应尊重自然规律,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的核心领域———土地利用变化
樊 杰, 吕 昕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知识创新骨干项目(CXIO G E0105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40131010)
地理学的学科性质被认为是“综合性”和“地域性”。
前
者强调,由于研究对象是由自然圈层和人类智慧圈层共同构成的复杂系统,地理学是一门在理论体系与方法论构成等方面兼有自然科学性质与社会科学性质的综合性科学。
在地理学发展过程中,“综合性”———用系统观和整体观研究地理环境,始终是地理学最高层面的科学难点问题。
长期以来,地理学者努力探讨着“有机地综合集成”的途径,但从对当今地理科学所呈现出的两大发展趋势———宏观层面上的综合集成、孕育和滋生统一地理学;微观层面上对过程的研究、在学科研究深化的同时导致地理学内部的进一步分化———比较分析来看,微观层面的深化依然是学科发展的主流和学科前沿的集中领域。
近年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越来越受到地理学者的重视。
除了采用地理学经典的方法———区域研究解决区域性综合问题之外,更多探索性的工作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社会经济发展中,强调自然环境的作用,包括发展状态评价、发展目标选择,如国土开发与区域规划中,越来越重视资源合理利用、减灾防灾、环境保护等问题。
其二,重大的自然过程中,探究人类活动因素的作用。
除了国内重视驱动力问题研究之外,国外还非常重视对自然过程调控对策体系的经济评价等。
如全球气候变化的人类活动因素。
这种探索性工作都没有能够从有机整体去探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应当成为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一个重要载体。
从地域系统的视角研究人地复合系统,应当有3个重要方面内容:第一,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人地系统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尺度间的转换规律;第二,相同(近似)大小的区域之间人地关系作用的差异性及其特征;第三,不同人地复合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机制及其由此形成的更大尺度人地系统的整体性。
此外,从时间维度认识以上3者的变化规律,将有助于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的深化。
以上所有作用过程和结果的可见形式,从平面效果看主要是土地利用结构与变化,从立体效果反应主要是综合景观
形态与演替。
即土地利用结构与变化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平面投影。
对人类活动进行地理研究的人文(经济)地理学,其核心概念是区位,区位的组合形态是空间结构,空间结构的演变规律是区域发展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区域发展则是人文(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主体对象与主要目标。
由于“区位”包涵着地理学科学机理层面的研究内容,在应用层面也是非常重要的,其选择是多种过程和机理共同作用的结果,应当说它也是统一地理学的理论内核。
土地利用是区位选择的集成结果或综合呈现形式,是人文(经济)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变化的客观反映。
由于人文(经济)地理诸现象的空间分布在土地利用上的映射关系不是单一的平面投影效果,其中非物质形态的地理现象往往需要通过相关人类群体的活动空间、人造景观等方式,间接地在土地利用上给予呈现,给研究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尽管如此,土地利用仍不失为研究人文(经济)地理分布格局及其变化的一个重要的综合呈现形式。
驱动区位选择和土地利用的行为动机主要有3个方面的内容:消费需求、经济利益以及(理性)行为方式。
其中,对经济利益的驱动研究是以往土地利用研究中的薄弱环节。
在人类自身消费需求不断增长的同时,人类社会发展在产业经济活动层面和社会生活活动层面的分异,使土地利用的驱动机制发生了根本的转换。
从驱动主体而言,是产业结构演替与城乡聚落变化;而从驱动力的核心机理分析,是土地利用经济收益的最大化。
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遵循着区位租金定理,区位租金曲线决定着生活和生产场所的选址。
城市用地的扩张越来越多地占用农用地,农村土地利用结构中经济作物的种植比重显著增加,工业企业从市区外迁而让位于第三产业,城市核心区逐步由一般商贸业转换为包括金融保险等在内的高级服务业等等,这些过程,是高地租土地利用方式替代低地租土地利用方式的过程。
如果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相应的土地利用不是从低效益向高效益转换,那么,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也将难以实现。
在现实中,一些非经济的因素会影响到土地利用的方式,如国家政策、消费者偏好等。
非经济因素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除了强制性手
段之外,仍主要是通过改变区位租金来影响土地利用结构。
其中,国家土地政策如何利用调整级差地租的杠杆引导土地利用目标的实现,是非经济因素经济化操作的重要方式。
此外,从驱动力视角探讨土地利用的经济收益问题,应重视土地通(可)达性与外部性的影响。
目前,从人文地理视角开展土地利用研究还有3个重要的新命题:土地利用规制、调控对策的经济核算以及环境伦理观。
滇西北金沙江斜向碰撞走滑造山带的确定
葛孟春, 江元生, 冯庆来, 谢德凡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基金项目:滇西北1∶5万霞若幅、中甸县幅区调项目
在已往发表的论著中,对金沙江古特提斯(D T )阶段的造山过程,多采用板块理论的俯冲碰撞造山模式。
但这一模式还未得到研究区沟孤盆的成对性、朝向消减板块方向的大规模推覆构造和相应的前陆盆地以及早期高压阶段和晚期中到低压阶段发生的多相变质作用等现象的有力支持。
通过对滇西北金沙江拖顶和拱卡段的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和构造解析发现,众所周知的金沙江古特提斯对接带最显著的特征是宽约1~2km 的韧性走滑剪切带。
该剪切带是西侧的三叠纪火山岩带和东侧的裂陷陆缘带沉积的上古生界的边界断层。
不同尺度的剪切带把规模不等、时代各异的地层体或岩块以及基性超基性岩侵入体编织成多级嵌套的透镜状或辫状网络系统。
陡倾的剪切面理及其上的拉伸线理指向,表明A 型褶皱轴及鞘褶皱中轴平行对接带或造山带的总体走向,故提出一种斜向碰撞走滑造山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式。
该斜向走滑构造形成的温压条件大体与绿片岩相相当,是在简单剪切机制下平面应变(K =1)的产物。
沿X 轴伸长100%,沿Z 轴缩短50%。
走滑构造的差应力值为44~55.8MPa ,应变率为1.41×10-12~4.35×10-10s -1,
属低应变速率范畴。
对剪切带内石英流体包裹体的测试结
果表明,斜向走滑构造发展演化进程中是不断抬升—降温的过程,估算的位移量为64km 。
这一结果与川西、藏东波罗—巴塘一带提供的金沙江对接带两侧上三叠统古地磁成果(于文杰,1993)相吻合。
在金沙江对接带的西侧,还发现斜向碰撞型壳源花岗岩
鲁甸岩体,岩石富Al ,K ,贫Ca ,Na ,Mg ,I (Sr )值0.7055~0.7057,显示壳源重熔成因。
根据Phillips 等(1976)观点,鲁甸岩体内同位素年龄值由南而北逐渐变新(243~149Ma ),是碰撞随着时间向北位移的证据。
根据诺利克阶(石钟山组)底部的磨拉石层与下伏的不整合及碰撞壳源型花岗岩(243~149Ma )的出现,以及晚燕山期的花岗岩体侵位于韧性走滑剪切带中,且未遭受到韧性
剪切变形,可推测斜向走滑构造产生于印支—早燕山期。
金沙江古特提斯阶段斜向碰撞走滑造山动力来源于印度大陆向北碰撞,其右岬向北东楔入,扬子陆块的阻抗,导致横断山右行斜压变形的产生。
横断山造山带的转换压缩变形的研究,对建立造山带整体的动力学演化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