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主体概要
法学概论复习资料

法学概论复习资料《法学概论》导论《法学》名词解释:法学概论是一门概要论述法学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的课程。
法学是法律学或者法律科学的简称。
我国古代称法学为“刑名法术之学”、“刑名之学”或“律学”。
法学是社会科学中以法律为其研究对象的一门独立的学科。
法学的研究对象是法律这一社会现象。
它主要研究法律产生和发展的规律。
和法律一样,法学并不是从来就有的。
法学是在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到出现了法律和比较完整的法律体系以后,才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就是说,法律的出现先于法学。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法学是无产阶段法律观的科学表现,是无产阶级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思想武器。
剥削阶级的法学的阶级性和科学性是对立的。
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独具的特点,也是马克思主义法学区别于一切剥削阶级法学的最根本之处。
为什么只有马克思主义法学才能实现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呢?这是因为:第一,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一致的;第二,马克思主义法学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个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指导;第三,无产阶级只有科学地揭示法律的规律性,才能自学地、有效地运用法律武器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
二、法学研究的范围和分类:1、对法律的基本原理和一般规律的研究;包括法学基础理论、法理学、法哲学、法社会学等。
2、对本国现行法律的研究;包括宪法、行政法、民法、经济法、婚姻家庭法、刑法、劳动法、环境法、诉讼法等。
3、对外国法律的研究;对外国法律的研究主要是对世界各国现行法律包括美国宪法、法国行政法、资产阶级国家民商法等。
4、对国际法的研究;主要调整国家之间的关系和含有涉外因素的社会关系,包括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国际刑法等。
5、对法律历史的研究;研究各国法律的历史,考察他们的具体历史发展过程,了解它们的思想渊源和来龙去脉。
6、对法律的比较研究;对各国法律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了解和借鉴其他国家的法律,促进各国法律文化的交流和本国法律的发展。
犯罪构成

(二)特殊主体与共犯 1.特殊主体:是指除了具有犯罪主体所要求的一般条件外,分则条款还要 求其他条件的主体。 2.特殊主体是针对单个人犯罪而言的,没有特定身份的人与具有特定身份 的人共同犯罪,可以构成构成特殊主体的共犯。 教唆犯和帮助犯不受特殊主体的限制。 3.极为特殊的情况,以主犯确定案件性质。 (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中,不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人与国家工作 人员相勾结,分别利用各自职务的便利,共同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已有 的,按照主犯的犯罪性质定罪。)贪污、职务侵占案司法解释.doc
练习
1.下列关于刑法上因果关系的说法是否正确的?. A 乙欲杀其仇人苏某,在山崖边对其砍了7刀,被害人重伤 昏迷。乙以为苏某已经死亡,遂离去。但苏某自己醒来后,刚迈 了两步即跌下山崖摔死。苏某的死亡和乙的危害行为之间存在因 果关系 B 丙追杀情敌赵某,赵狂奔逃命。赵的仇人赫某早就想杀赵, 偶然见赵慌不择路,在丙尚未赶到时,即向其开枪射击,致赵死 亡。赵的死亡和丙的追杀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C丁持上膛的手枪闯入其前妻钟某住所,意图杀死钟某。在两人 厮打时,钟某自己不小心触发扳机遭枪击死亡。钟的死亡和丁的 杀人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即使丁对因果关系存在认识错误, 也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D甲欲杀害其女友,某日故意破坏其汽车的刹车装置。女友如驾 车外出,15分钟后遇到一陡坡,必定会坠下山崖死亡。但是,女 友将汽车开出5分钟后,即遇到山洪爆发,泥石流将其冲下山摔死。 女友死亡的结果和甲的行为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大陆法系犯罪构成理论体系和我国犯罪构成理论体系的简单比较
首先,大陆法系的构成要件和我国的犯罪构成含义不同。 我国的犯罪构成包含了大陆法系的全部三个要素。 因为在我国,只有齐备全部构成要件的行为才是犯罪。而大陆法系 的构成要件,仅仅是构成犯罪的一个条件,是作为犯罪类型的该罪在客 观要件规定。因此,13周岁的少年故意杀人的,同样符合故意杀人罪的 构成要件,能够满足“构成要件该当性”这个要件。
刑法 犯罪主体 故意 过失相关题目

犯罪主体及其故意与过失一、犯罪主体的概念犯罪主体是指犯罪行为能力的主体,即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受到法律制裁的人。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犯罪主体分为公民和单位两种类型。
1. 公民是指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和完全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在犯罪活动中,公民作为犯罪主体,需按照《刑法》规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 单位是指由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构成的社会组织。
《刑法》规定,单位作为犯罪主体时,其法定代表人、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等应当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二、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的区别在犯罪行为中,犯罪主体的故意和过失是两种不同的犯罪形态。
故意犯罪是指犯罪主体明知自己的行为构成犯罪,却有意地实施该行为,达到犯罪目的或是明知可能会造成犯罪后果而有意地放任其发生。
而过失犯罪是指犯罪主体由于疏忽、疏漏或轻率大意而造成了违法行为,尽管没有故意实施犯罪行为,但由于疏忽等原因导致了犯罪结果的发生。
三、犯罪主体的故意行为特征分析故意是指犯罪主体对其行为和行为结果的性质和可能性明知并且愿意接受的心理状态。
在故意犯罪中,犯罪主体的行为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 主观方面的明知性:犯罪主体主观上能够明知其行为构成犯罪,明知其行为结果可能带来的后果。
2. 主观方面的有意性:犯罪主体对其行为和行为结果有明确的目的和意图,并且愿意接受其带来的后果。
3. 客观方面的实施性:故意犯罪行为通常是具有行动性的,即犯罪主体通过积极的、有目的的行为来实施犯罪。
四、犯罪主体的过失行为特征分析与故意犯罪相对应的是过失犯罪,其行为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主观方面的疏忽性:犯罪主体因疏忽、疏漏或疏忽造成的行为,而对其行为结果没有认识到和预见到。
2. 客观方面的被动性:过失犯罪行为通常是无意的、被动的,犯罪主体并无明确的目的和意图,只是由于疏忽等原因造成了犯罪行为结果的发生。
3. 行为结果的不可预见性:过失犯罪行为的行为结果通常是无法预见和评估的,犯罪主体在进行行为时并没有预见到可能带来的后果。
受贿罪主体构成中的几个问题探讨

受贿罪主体构成中的几个问题探讨
孟庆华
【期刊名称】《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5(000)003
【摘要】"受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可以构成贪污罪主体,但却不能构成受贿罪主体.记者、人大代表及其"假国家工作人员"可以归入刑法第93条"以国家工作人员论",因而能够构成受贿罪主体,但离退休国家工作人员则不能构成受贿罪主体.
【总页数】8页(P8-15)
【作者】孟庆华
【作者单位】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北京,1000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F636
【相关文献】
1.干股型受贿罪中几个疑难问题的辨析 [J], 方明
2.受贿罪中"为他人谋取利益"问题探讨——基于主观的超过要素视角 [J], 丁华宇
3.受贿罪利益要件与损失型受贿罪有关问题探讨 [J], 张景平
4.关于受贿犯罪主体构成的几个问题探讨 [J], 李鸿春
5.受贿罪中利用第三人职务之便问题探讨 [J], 张兆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4年法考大纲

2024年法考大纲第一部分:基础理论1.1 法律基本原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法律的效力和适用•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法律责任的承担和责任制度1.2 法律概论•法学基本概念与研究方法•法律制度与法律体系•法律规范与法律实施1.3 宪法•宪法基本原理•宪法的修订与解释•宪法的保障机制第二部分:民事法2.1 民事法基本规定•民事权利与民事义务•民事主体与法人•民事法律行为与民事法律关系2.2 物权法•不动产权与动产权•不动产登记管理法•所有权、用益物权与担保物权2.3 婚姻家庭法•婚姻、家庭与家庭财产•夫妻关系与离婚制度•亲属关系与继承法规定2.4 经济法•担保法与合同法•公司法与商法•中国商事制度与外商投资法第三部分:刑事法3.1 刑法基本原理•刑法的基本概念•刑法的法律适用和效力•刑事责任的承担3.2 刑事责任•犯罪与责任•犯罪的主体与客体•犯罪的时机和地点3.3 刑法分则•罪刑法定与定罪量刑•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罪刑相适应原则3.4 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刑事诉讼的程序和证据•刑事诉讼的特殊程序第四部分:行政法4.1 行政法基本理论•行政法的内容和特点•行政法的适用范围•行政法与其他法律关系4.2 行政组织法•行政机关的设立与职权•行政行为与行政合同•行政裁决与行政处罚4.3 行政诉讼法•行政诉讼的程序与范围•行政诉讼的救济措施•行政诉讼的特殊程序第五部分:经济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5.1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经济法的基本概念与构成要素•经济法的法律地位和作用•经济法与市场经济体制5.2 经济法律法规•市场监管与公正竞争•金融法与投资法•知识产权法与反垄断法5.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国有企业改革与民营经济发展第六部分:法律实务6.1 法律文书与法律文件•法律文书的形式和要素•公文写作与合同订立•法律文书的效力与证明6.2 法律职业道德与法律职业操守•法律从业人员的道德规范•律师执业与法官职责•法律职业操守与业务素养6.3 非诉讼解决争议•调解与仲裁机制•行政协商与民间调解•司法救助与公益诉讼以上为2024年法考大纲的概要内容。
刑法中的犯罪主体

刑法中的犯罪主体犯罪主体是刑法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能够承担刑事责任的人。
犯罪主体的认定对于刑事司法的公正性和准确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围绕犯罪主体展开论述,从不同角度来探讨犯罪主体的概念、特点及其在刑法实践中的作用。
一、犯罪主体的概念犯罪主体是指有偿行为能力的人,在一定的犯罪构成要件下,实施了刑法上规定的违法行为时,构成犯罪并承担刑事责任的主体。
犯罪主体一般包括成年人、未成年人和法人组织等。
首先,成年人是指年满十八周岁的人。
成年人具有完全的刑事责任能力,能够自觉遵守法律,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其次,未成年人是指年满十四周岁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
未成年人的犯罪能力尚未充分发展,需要法律予以保护和干预。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未成年人犯罪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但刑罚轻重、执行方式有所区别。
最后,法人组织是指由法律规定设立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事业单位等具有法人资格的组织。
法人主体在犯罪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责任,其犯罪行为不仅影响到个人,也会对整个组织和社会造成影响,因此需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犯罪主体的特点1. 自由意志犯罪主体具有自由意志,也就是能够根据自己的意决自由选择是否犯罪。
犯罪主体并非被迫或被胁迫,而是基于自己的判断和意愿来实施违法行为。
2. 违法行为能力犯罪主体必须具备违法行为能力,也就是心智状况正常,在认识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上没有严重缺陷。
只有具备违法行为能力的人实施了犯罪行为,才能被追究刑事责任。
3. 刑事责任能力犯罪主体必须具备刑事责任能力,也就是对自己的行为以及行为结果能够承担相应的责任。
刑事责任能力是成年人与未成年人、正常人与精神异常人的区别之一。
三、犯罪主体在刑法实践中的作用1. 基于公平正义犯罪主体的认定是司法确定刑罚的前提,在审判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只有正确识别犯罪主体,才能保证刑法的公正性和准确性,确保刑事判决的公平性。
2. 形成有效威慑犯罪主体的存在和追究刑事责任对于整个社会具有重要的威慑作用。
法律案例概要(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被告人张某,男,35岁,汉族,个体经营者。
2019年3月,张某以某房地产开发公司(以下简称“开发公司”)的名义,与被害人李某签订了一份虚假的房屋买卖合同。
合同约定,张某以200万元的价格购买李某名下一套房产,并约定于2019年6月30日前支付全部房款。
然而,张某并未支付房款,而是利用李某对开发公司的信任,继续以开发公司的名义进行其他虚假交易,骗取李某及其他被害人共计500万元。
二、犯罪事实1. 签订虚假合同2019年3月,张某得知李某有一套房产急于出售,便以开发公司的名义与李某签订了一份虚假的房屋买卖合同。
合同中约定的房屋价格、付款方式等均与实际不符,李某在签订合同时并未察觉。
2. 骗取信任,继续行骗签订虚假合同后,张某以开发公司的名义与李某及其他被害人签订多份虚假交易合同,涉及金额共计500万元。
张某利用李某及其他被害人对于开发公司的信任,承诺在一定期限内支付房款,但实际并未履行。
3. 隐藏证据,逃避追责在被害人发现被骗后,张某为了逃避追责,销毁了部分证据,并将部分款项转移至他人账户。
但仍有部分证据能够证明张某的犯罪行为。
三、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的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四、判决结果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人张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巨大,其行为已构成合同诈骗罪。
根据张某的犯罪事实、情节及悔罪表现,法院依法判决:被告人张某犯合同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十万元。
五、案例分析1. 合同诈骗罪的法律特征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论合同诈骗罪的单位犯罪主体

论合同诈骗罪的单位犯罪主体
李玲
【期刊名称】《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6(000)002
【摘要】在犯罪构成中,犯罪主体的概念一般是指实施危害行为、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人,确定犯罪主体是依据实施危害行为和承担刑事责任两方面来进行的.本文通过对单位犯罪主体的涵义的深刻分析,确定了对单位犯罪主体的具体认定,界定了有关责任人的范围,指出单位实施合同诈骗犯罪其社会危害性.
【总页数】2页(P135-136)
【作者】李玲
【作者单位】辽阳职业技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20.0
【相关文献】
1.合同诈骗罪表现形式的思考——口头合同也可构成合同诈骗罪
2.浅谈合同诈骗罪之"合同"的界定——兼评合同诈骗罪与诈骗罪的区分
3.论“借鸡生蛋”行为是否构成合同诈骗罪--兼合同诈骗罪中“非法占有目的”解读
4.细说合同诈骗罪-合同诈骗罪的概况(一)
5.合同诈骗罪表现形式的思考——口头合同也可构成合同诈骗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法学概论》教学大纲

《法学概论》教学大纲课程编号:B1050202适用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总学时:40一、编写说明1、课程简介《法学概论》是一门概要论述法学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的课程,是文科类非法律专业中设置的公共基础课。
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概要地掌握法学的一般原理,了解我国宪法及其他基本法律的主要规定,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并能够运用所学法律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般法律问题。
2、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开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普及法学知识,加强法制教育;为学习本专业的有关课程或其他法律课程奠定必要的法学知识基础。
3、修订依据:本大纲根据中国政法大学《法学概论》(陈光中主编)教材修订二、大纲内容第一章法学基础理论(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了解法的产生、发展过程,理解法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认识法的本质和作用,尤其是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作用,掌握社会主义法的制定、适用。
(二)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法的概念和本质、社会主义法的作用和作用、法律关系、法律事实、法律责任、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关系教学难点:对法的概念的理解、法的本质、法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三)教学内容第一节法的产生和本质一、法的产生的规律二、法的概念和本质三、法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第二节法的发展第三节社会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制一、社会主义法的本质和作用二、社会主义法的制定和适用1、法的制定2、我国社会主义法适用的基本要求三、社会主义法的效力和法律解释四、社会主义法律关系1、法律关系的概念2、我国法律关系的主体3、我国法律关系的客体4、我国法律关系的内容5、法律事实五、法律责任的种类六、社会主义法制1、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2、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关系(四)授课学时:6学时第二章刑法(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员能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要求了解刑法的概念、特点和任务,掌握刑法的原则、效力范围及犯罪的概念和犯罪构成,并能联系实际,分析案例;理解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的概念和构成要件;了解刑罚的种类;理解刑罚的目的;了解犯罪的基本分类。
法律知识大全考研题库

法律知识大全考研题库法律知识是考研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和知识点。
以下是一份法律知识大全考研题库的概要内容,供考生复习参考。
宪法1. 宪法的定义与基本原则: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国家机构的组织和职能。
2. 宪法的修改程序:宪法的修改需要经过严格的程序,通常需要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多数通过。
3. 公民的基本权利:包括言论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等。
民法1. 民法的基本原则:包括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信原则等。
2. 物权法:涉及物的所有权、使用权、担保物权等。
3. 合同法:规定了合同的成立、效力、履行、变更、解除以及违约责任等。
刑法1. 犯罪的构成要件:包括犯罪行为、犯罪结果、犯罪主体和犯罪故意或过失。
2. 刑罚的种类:包括主刑(如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和附加刑(如罚金、剥夺政治权利)。
3. 犯罪的分类:如故意犯罪、过失犯罪、共同犯罪等。
行政法1.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包括合法性原则、合理性原则、公开性原则等。
2. 行政行为的种类:如行政命令、行政规定、行政许可等。
3. 行政诉讼:涉及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审查和行政争议的解决。
经济法1. 市场竞争法:如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
2. 税法:包括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等。
3. 劳动法:规定了劳动合同、工作时间、工资支付、劳动争议处理等。
国际法1. 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包括国家主权平等原则、不干涉内政原则等。
2. 国际条约:包括条约的缔结、生效、解释和适用等。
3. 国际争端解决:包括外交途径、国际仲裁、国际法院等。
法律职业伦理1. 律师职业道德:包括保密义务、忠诚义务、公正义务等。
2. 法官职业道德:强调公正、中立、廉洁等。
3. 检察官职业道德:包括法律监督、公正执法等。
结语法律知识考研题库覆盖了法学的多个分支,考生在复习时需要系统地掌握各个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具体规定,同时关注最新的法律动态和司法实践。
犯罪构成要件要素的概念

犯罪构成要件要素的概念
在法律领域中,犯罪构成要件要素是指构成某一犯罪行为所必须具备的法律要求。
它涵盖了犯罪的客体、主体、行为、结果等方面的要素。
只有当一个犯罪行为同时具备了法定的构成要件要素,才能被认定为犯罪行为,方能受到法律的制裁。
犯罪构成要件要素的第一个基本要素是客体。
客体是指犯罪行为所侵害的对象或利益,例如生命、财产、公共秩序等。
在刑法中,客体常常被定义为法律所保护的利益或对象。
没有特定的客体,犯罪行为就无法成立。
第二个基本要素是主体。
主体是犯罪行为的实施者,即犯罪分子。
根据法律规定,只有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人才能成为犯罪主体。
因此,主体是指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有法律责任的个体。
除了客体和主体,犯罪构成要件要素还包括了行为要素。
行为是指犯罪主体为实现犯罪目的而实施的行动。
在刑法中,行为一般被要求具有客观性、主观性和法定性。
客观性要求犯罪行为必须是客观存在的行为,主观性要求犯罪主体必须有犯罪故意或过失,法定性要求犯罪行为必须符合法律规定。
最后一个基本要素是结果要素。
结果是指犯罪行为造成的后果或危害。
有些犯罪行为构成要件要素中包括了结果要素,有些则只要求犯罪主体的行为导致了一定的结果即可。
总的来说,犯罪构成要件要素是构成犯罪行为所必须具备的法律要求,包括了客体、主体、行为和结果等方面的要素。
只有当这些要素齐备时,才能满足犯罪的构成要件,被认定为犯罪行为并受到法律的制裁。
职务犯罪心理特点的概要描述

职务犯罪心理特点的概要描述犯罪心理学的研究不同于纯粹的心理学研究,不仅仅是要研究行为与心理历程,也要研究犯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信仰和道德,如此才能反映犯罪人的心理全貌。
特别在职务犯罪心理中,伦理道德方面的因素对这种心理的产生有巨大的影响作用。
笔者概括了几点职务犯罪心理面貌的特点,希望对职务犯罪的预防及其心理矫治有所参考。
一、迷失的人生观。
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根本看法或观点,其中包括人生的目的,人生的意义,个人的生活态度等。
我们注意到,职务犯罪分子都在人生观上发生了蜕变。
他们普遍迷失了人生的方向,把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想抛在脑后,奉行享乐主义和实用主义。
认为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就是追求享乐,特别是感性的、肉体的享乐,否认人生应有原则和理想价值目标,要求一切事物顺从个人或狭隘集团的利益欲求,给个人或集团带来好处,人生的价值在于现实的利益。
这种人生观在现实中必然严重背离国家公职人员应负的神圣使命和崇高理想,成为一种自我陶醉而沾沾自喜。
二、倾斜的价值观。
价值,是对主体需要的满足。
职务犯罪分子的价值观是极端个人主义的,甚至是一种寄生心态。
个人与社会的价值严重错位,强调个人需要和利益的满足而置社会或他人利益于不顾。
把个人当目的,把社会当作实现目的的手段。
国家工作人员本应树立公仆意识,以奉献为己任,而在职务犯罪心理中,所谓奉献往往成为明码标价的索取,借权力谋私,借权力生财,成了寄生于权力的寄生虫。
马斯洛分析了正常的而有创造性的人的需要结构。
马斯洛认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求所组成,各种需求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一层次的需求与满足,将决定了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
(1)生理需求,(2)安全需求,(3)爱与隶属需求,(4)尊重需求,(5)自我实现需求。
前四项层次为基本需求,而自我实现,则是个体在成长中,其身心各方面的潜力获得充分发展的历程和结果。
职务犯罪心理在需求上产生了重大变异,个人需要无限制和不合理地膨胀,完全背离了个体获得自我实现的方向。
国企改制:职务犯罪不容忽视

国企改制:职务犯罪不容忽视
黄文
【期刊名称】《现代审计与经济》
【年(卷),期】2003(000)002
【摘要】@@ 犯罪主体:领导干部占首位;犯罪手段:挪用公款居多;赃款去向:投资营利型为主
【总页数】1页(P39)
【作者】黄文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
【相关文献】
1.国企改制过程中及国有控股参股公司中职务犯罪的法律适用问题 [J], 赵玉红;郑广秋
2.国企改制职务犯罪的法律适用 [J], 胡绍宝
3.谈国企改制中出现的国有资产流失案件职务犯罪的原因及对策 [J], 胡景波;郭英
4.国企改制不容忽视的问题——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关于振兴吉林经济中国企改制工作的思考 [J], 王晓斌;
5.“国资国企职务犯罪预防”上海论坛举行本市国企国资预防职务犯罪不容忽视[J], 施坚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刑法总论,犯罪论课件概要

第二讲犯罪构成特别提示1.复习要旨:犯罪构成体系,又称犯罪论体系,是复习刑法总论的知识框架。
2.重要考点:犯罪概念的层次化,定罪方法。
一、定罪体系:两层次的犯罪构成体系(一)两层次体系1.简图客观层次:客观要件——客观阻却事由主观层次:主观要件——主观阻却事由2.详图客观(违法)层次:客观要件(行为主体、危害行为、行为对象、危害结果、因果关系①)——客观阻却事由(正当防卫、紧急避险、被害人承诺等)主观(责任)层次:主观要件(犯罪故意、犯罪过失、无罪过事件、事实认识错误)——主观阻却事由(责任年龄、责任能力、违法性认识可能性、期待可能性)①严格讲,因果关系不是犯罪客观要件,因果关系只是解决某个结果能否归责于某个行为的问题。
解决了这个问题后,因果关系便完成使命,失去存在价值。
因此,因果关系只是行为与结果之间的桥梁,而非实体要件。
3. 图解:定罪原理犯罪由哪些要件构成,以下对话便可以回答:在一个宁静的午后,8岁的小孩在客厅玩跳舞机。
情景一:一只猫从他身边跳过,打碎了一只花瓶。
小孩的妈妈闻声从厨房出来,看到破碎的花瓶,脸色很难看。
小孩赶紧嚷道:“这不是我干的!”情景二:小孩手舞足蹈,不慎摔倒在地,碰碎了花瓶。
妈妈出来,看到破碎的花瓶,脸色很难看。
小孩赶紧嚷道:“我不是故意的!”第一个情景中,小孩的抗辩理由是他没有制造法益侵害事实。
这表明,一个行为要构成犯罪,首先需要具备一个要件:制造法益侵害事实(也称违法事实)。
如果一个行为没有制造法益侵害事实,就不可能构成犯罪。
由于法益侵害事实大多是客观事实,该要件也称为违法要件或客观要件,意指行为的法益侵害性(又称违法性)。
第二个情景中,小孩的抗辩理由是不应该用故意的责任谴责他。
这表明,一个行为要构成犯罪,除了制造法益侵害事实外,还应具备一个要件:就该法益侵害事实,能够谴责行为人。
如果无法谴责行为人(例如属于不可抗力),则无法让其承担刑事责任。
这种谴责的条件称为责任要件。
合同诈骗罪的主体

合同诈骗罪的主体
合同范本。
标题,合同诈骗罪的主体。
一、主体定义。
合同诈骗罪的主体指的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虚假事实、隐瞒真相或者其他欺骗手段,骗取财物或者非法获取财物的行为主体。
主体包括但不限于个人、法人、其他组织等。
二、个人主体。
1. 自然人,指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包括成年人和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或者法定代理人。
2.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指根据法律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其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
三、法人和其他组织主体。
1. 法人,指依法设立,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组织。
2. 其他组织,指非法人的组织,如合伙企业、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组织。
四、主体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相关规定,对于合同诈骗罪的主体,一经认定,将依法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并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五、免责情形。
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如主体能够证明其行为并非出于欺骗目的,或者已经采取了补救措施,避免了损害的发生,可依法免除或减轻相应的刑事或民事责任。
六、附则。
本合同范本仅供参考,具体适用时应结合实际情况和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具体操作,如有疑问,请及时咨询专业律师或法律顾问。
合同签署人(盖章),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
以上为合同诈骗罪的主体范本,如有需要,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完善。
诬告陷害罪的概要

诬告陷害罪的概要本罪的法律定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三条规定,诬告陷害罪,是指捏造事实,作虚假告发,意图陷害他人,使他人受刑事追究的行为。
这里的“他人”,是指所有的第三人,既包括一般的干部、群众,也包括正在服刑的罪犯和其他在押的被告人和犯罪嫌疑人。
诬告陷害他人,必须是以使他人受刑事追究为目的。
如果不以使他人受刑事追究为目的而捏造事实诬告的,如以败坏他人名誉、阻止他人得到某种奖励或者提升等为目的而诬告他人有违法或不道德行为的,不构成本罪。
本罪的界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三条: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最高司法机关认定该条规定的犯罪是诬告陷害罪。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前款罪的,从重处罚。
不是有意诬陷,而是错告,或者检举失实的,不适用前两款的规定。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本罪的,从重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三条第二款1.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既侵犯了他人的人身权利,也侵犯了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
2.客观方面表现为捏造他人犯罪的事实,并且向司法机关或有关机关告发。
构成本罪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捏造的事实必须是他人的犯罪事实,如果捏造的事实不是以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则不构成本罪;(2)不仅捏造了他人的犯罪事实,而且将捏造的犯罪事实向有关机关进行了告发(3)诬告陷害的行为必须是明确的对象;(4)诬告陷害情节严重的,这里所规定的"情节严重",主要是指捏造的犯罪事实情节严重,诬陷手段恶劣,或者社会影响恶劣等。
只要诬告陷害的行为符合以上条件,不论被诬陷人是否受到刑事处罚,都不影响本罪成立。
3.主体是一般客体.既可以是普通公民,也可以是国家工作人员。
4.主观方面是故意,并且具有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的目的,至于出于什么动机,不影响定罪。
贪污贿赂犯罪裁判要旨与司法认定_记录

《贪污贿赂犯罪裁判要旨与司法认定》读书记录目录一、内容概要 (2)1.1 书籍简介 (3)1.2 贪污贿赂犯罪的严重性与影响 (4)二、贪污贿赂犯罪概述 (5)2.1 贪污贿赂犯罪的定义 (6)2.2 贪污贿赂犯罪的特点 (8)三、贪污贿赂犯罪的类型 (9)3.1 贪污罪 (10)3.2 受贿罪 (11)3.3 挪用公款罪 (12)3.4 职务侵占罪 (14)3.5 商业贿赂罪 (15)四、贪污贿赂犯罪的构成要件 (16)4.1 主体要件 (17)4.2 客体要件 (19)4.3 行为要件 (20)4.4 结果要件 (21)五、贪污贿赂犯罪的刑罚裁量 (22)5.1 刑罚种类 (23)5.2 刑罚裁量的原则 (24)5.3 刑罚裁量的情节 (26)六、贪污贿赂犯罪的司法认定 (26)6.1 证据的收集与审查 (27)6.2 审理程序的规范 (28)6.3 判决结果的公正性 (30)七、贪污贿赂犯罪的预防与治理 (31)7.1 加强法制建设 (32)7.2 提高官员素质 (33)7.3 强化监督机制 (34)八、结语 (35)8.1 读书体会 (36)8.2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38)一、内容概要《贪污贿赂犯罪裁判要旨与司法认定》是对当前我国贪污贿赂犯罪相关法律规定的深入解读和司法实践经验的总结。
本书以贪污、受贿、行贿、介绍贿赂等贪污贿赂犯罪为研究对象,详细阐述了这些罪名的定义、构成要件、量刑标准以及司法实践中常见的疑难问题。
本书采用了先总述后分述的方式,总述部分简要介绍了贪污贿赂犯罪的概况、特点及其社会危害性,为后续的具体分析奠定了基础。
分述部分则根据贪污贿赂犯罪的不同类型,逐一展开论述。
本书对每一类犯罪都进行了详尽的剖析,对于贪污罪,重点分析了其主观方面和主观方面的构成要件;对于受贿罪,则从受贿罪的主观方面、主观方面以及量刑规定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对于行贿罪和介绍贿赂罪,也分别对其构成要件、量刑原则和司法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说明。
单位犯罪的主体具备哪些特征

单位犯罪的主体具备哪些特征单位犯罪是指由组织、企业、机关、社会团体等组织机构或单位的成员,以这些组织机构或单位名义、职权、关系或者资源等,实施违法犯罪活动的行为。
单位犯罪主体通常具备以下特征:一、法人责任:单位犯罪的主体是法人,在法律上具有独立的法定人格和犯罪责任。
法人单位一方面享有权益和利益,另一方面也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即便是由个人实施的犯罪行为,只要是以单位的名义或职权实施,单位仍然会被追究刑事责任。
二、共同意志:单位犯罪的主体是由一群人组成的组织机构。
这些成员通过共同的意志与行动,以单位的名义实施犯罪行为。
单位犯罪的主体不仅包括组织机构的管理者和决策者,也包括执行者和参与者。
三、组织结构:单位犯罪的主体通常具有一定的组织结构和层级关系。
它们往往具有明确定义的职责、权力和义务,内部人员之间存在相对稳定的工作分工和沟通协作机制,且有一定的管理机构和制度。
四、作为犯罪工具:单位犯罪的主体或单位本身就是犯罪工具,用以实施违法犯罪活动。
单位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源、关系、职权和名誉,从事非法经济活动、提供非法服务,或者在法律授权范围内恶意违法行事。
五、经济目的:单位犯罪的主体往往具有明确的经济目的。
单位通过犯罪行为谋取非法利益,如贪污腐败、诈骗、挪用公款等。
单位犯罪的主体也可能通过非法手段破坏市场竞争秩序,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六、社会庇护:单位犯罪的主体通常具备一定的社会庇护现象。
单位犯罪往往涉及相关单位成员之间的默契合作、内外勾结,以及相关人员之间的保护和包庇行为。
这种社会庇护现象使得单位犯罪的主体更难被揭露和打击。
单位犯罪的主体具备上述特征,这些特征使得单位犯罪的行为更加隐蔽、复杂,给执法机关带来一定的挑战。
对于单位犯罪的打击和防范,需要综合运用法律手段、监管手段和行政手段,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和监管机制,加强执法力量和执法能力的建设。
外国刑法纲要

外国刑法纲要刑法作为维护社会秩序和保障公民权利的重要法律规范,在不同国家有着各自的特点和发展轨迹。
外国刑法体系丰富多样,了解其概要对于拓展法律视野、促进法学研究以及加强国际法律交流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众多具有代表性的外国刑法体系中,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刑法占据着重要地位。
大陆法系的刑法以法典化为主要特征,如德国、法国等国家的刑法典,结构严谨,逻辑严密,对犯罪和刑罚的规定较为系统和详尽。
而英美法系的刑法则更多地依赖于判例法,通过法官在具体案件中的判决逐渐形成和发展刑法规则,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德国刑法以其精确性和科学性著称。
其犯罪构成理论体系成熟,对犯罪的分类细致入微。
在刑罚方面,注重刑罚的目的和功能,强调刑罚的教育和改造作用。
同时,德国刑法对于犯罪的认定和量刑有着严格的程序和标准,保障了司法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法国刑法则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
它强调对公民权利的保护,在犯罪的定义和处罚上,充分考虑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法国刑法还注重刑法与其他法律部门的协调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法律体系。
英美法系中的英国刑法,其判例法传统使得刑法规则能够根据社会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更新。
在犯罪分类上,注重犯罪的实质危害性。
美国刑法则受到联邦制的影响,既有联邦刑法,又有各州的刑法,存在一定的差异和复杂性。
在外国刑法中,犯罪的构成要件通常包括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观方面和犯罪客体。
犯罪主体是指实施犯罪行为的人,其年龄、精神状态等因素可能影响刑事责任的承担。
犯罪主观方面包括故意和过失,故意又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过失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
犯罪客观方面则涵盖了犯罪行为、犯罪结果以及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犯罪客体是指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
关于刑罚的种类,各国也有所不同。
常见的刑罚包括主刑和附加刑。
主刑如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等;附加刑如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等。
在刑罚的裁量方面,各国通常会考虑犯罪的性质、情节、社会危害程度以及犯罪人的个人情况等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的关系
1、辨认能力是刑事责任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对自己的行为在刑法上的意义有认 识,才谈得上凭借这种认识能力而自觉有效 地选择和决定自己是否实施触犯刑法的行为 的控制能力。 2、控制能力是刑事责任能力的关键 在具备辨认能力的基础上,还需要有控 制能力才能具备刑事责任能力,只要确认了 控制能力就一定具备辨认能力。人虽然有辨 认能力,但也可能不具有控制能力而并无刑 事责任能力。
二、刑事责任能力的程度
影响和决定人的刑事责任能力程度有两 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人的知识和智力成熟程度 二是精神即人的大脑功能正常与否的状况
我国刑法中的刑事责任能力程度有以下 几种情况: (一)完全刑事责任能力
凡年满18周岁、精神和生理功能健全且智 力与知识发展正常的人,都是完全刑事责任 能力人。
(二)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
按刑法典第17条的规定,不满14周岁,是完全不负刑事 责任年龄阶段。
2.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刑法第17条第2款的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 岁,是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法律要求他们对 自己实施的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即“故意杀人、故 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 放火、爆炸、投毒罪”负刑事责任。 3.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刑法第17条第1款的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进入完 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一是医学标准 二是法学标准或心理学标准 三是医学与法学相结合的标准(我国)
我国刑法第18条第1款规定:“精神病人在不 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 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 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 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
(二)完全负刑事责任的精神障碍人
第一节 犯罪主体概述 一、犯罪主体的概念和分类 犯罪主体,是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并且 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 从主体的法律性质上分,犯罪主体包 括自然人犯罪主体和单位犯罪主体。 自然人主体,是指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 备刑事责任能力,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并 且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自然人。
第八章 犯罪主体
本章重点:
1、犯罪主体的概念、共同要件; 2、刑事责任能力的概念、内容与程度; 3、影响刑事责任能力的因素; 4、我国刑法对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的划分; 5、精神障碍、生理功能丧失与醉酒对刑事责任的影 响; 6、犯罪主体特殊身份的概念和作用; 7、单位犯罪的概念和处罚原则。 本章难点: 单位犯罪的主体问题及单位犯罪的具体认定及处罚。
(四)减轻刑事责任能力 指因年龄、精神状况、生理功能缺陷等 原因,而使行为人实施刑法所禁止的危害行 为时,虽然具有责任能力,但其辨认或控制 自己行为的能力较完全责任能力有一定程度 的减弱或降低。 我国刑法明文规定的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的 人有四种: (1)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 (2)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 能力的精神病人; (3)又聋又哑的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二节 刑事责任能力
一、刑事责任能力的概念和内容 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构成犯罪并承担 刑事责任所必需的,行为人具备的刑法意 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 为的能力。 辨认能力,是指行为人具备对自己的行为 在刑法上的意义、性质、作用、后果的分 辨认识能力。 控制能力,是指行为人具备决定自己是否 以行为触犯刑法的能力。
1.精神正常时期的“间歇性精神病人”
我国刑法典第18条第2款规定:“间歇性的精 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2.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人
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人,大多数并不因精神障 碍使其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丧失或减弱, 而是具有完备的责任能力,应在原则上令行为人对 其危害行为依法负完全的刑事责任。 少数情况下,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人也可成为 限制责任能力人甚至无责任能力人,从而影响到减 轻刑罚或者不负刑事责任。
第三节 决定和影响刑事责任能力的因素
一、刑事责任年龄 (一)刑事责任年龄的概念和意义
刑事责任年龄(简称责任年龄),是指 法律所规定的行为人自己实施的刑法所 禁止的危害社会行为负刑事责任必须达 到的年龄。 刑事责任年龄制度,是指从年龄上划 定一个负刑事责任的范围。
(二)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的划分
1.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三、生理功能丧失
我国刑法典第19条规定:“又聋又哑的人或者 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三)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处理
1.从宽处罚的原则 2.不适用死刑的原则 明确三个问题: (1)刑事责任年龄应当怎样计算? (2)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和处罚的法定年 龄界限能否突破? (3)关于跨年龄段的危害行为的刑事责 任问题.
二、精神障碍
(一)完全无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
各国在立法上判定的标准,有三种方式:
(三)限制刑事责任的精神障碍人 我国刑法典第18条第3款规定:“尚未完全 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 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 轻处罚。”
这里的“精神病人”,一般包括以下两类:
一是处于早期或部分缓解期的精神病患者,这种患 者精神病理机制的作用使其辨认或控制行为的能力有所减 弱; 二是某些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人,包括轻至中度的 精神发育迟滞者,脑部器质性病变或精神病后遗症所引起 的人格变态者,神经官能症中少数严重的强迫症和癔症患 者等。
指行为人没有刑法意义上的辨认和控 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人包括两类: 一类是不满14周岁的人; 一类是行为时因精神病而不能辨认或 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人。 (三)相对无刑事责任能力 指行为人仅限于对刑法所明文规定的 某些严重犯罪具有刑事责任能力,而对未 明确限定的其他危害行为无刑事责任能力。
二、犯罪主体的意义 1、犯罪主体对定罪具有重要意义
就定罪而言,任何犯罪都有主体,即 任何犯罪都有犯罪行为的实施者和刑事责任 的承担者,离开了犯罪主体就不存在犯罪, 也不会发生刑事责任问题。
2、犯罪主体对量刑具有重要意义
在具备犯罪主体要件的同样情况下, 犯罪主体的具体情况也可能不同,而不同的 具体情况又影响到刑事责任程度的大小。